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魅力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位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乐教乐学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掌握知识,逐渐走向成功。课堂中逐渐没有了“教师高高在上,学生洗耳恭听”的师道尊严,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春风化雨般的点拨和指导,从内心油然而生的鼓励和评价。教师们逐渐放开手,教给孩子们更多学习的方法,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从而获得了更多成功的体验。
以低年级语文的识字课堂为例,每堂课教师更多的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方法,识字生字时放开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记忆,这样比教师逐个的分析字形帮助学生识记要事半功倍的多。有的学生是由生活中的常见字词来联系识字的,有的是编个字谜或顺口溜来识字,有的是用熟字加减换偏旁来识记的,教师只要稍稍补充就可以了。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能解放自己,更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丰富、便捷的辅助手段,如:投影机、录音机、录像、多媒体、网络等等。教师借助这些将选择好的教学内容加以演示,是学生看到教学内容不仅形式多样、而且生动逼真,由此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准确。然而信息技术的使用如果不科学,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如: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过程顾此失彼等等。近年来各校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在一年多的探索下,教师很快走出了盲目使用电教手段的误区,是自己的电教使用更科学。
1.深入学生下基层
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这不仅是观念上的更新,更是教师角色的一种转换。深入到学生集体中,了解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才能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好的促进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健康和持续发展。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不仅是身体力行下基层,更是捧着一颗心下基层,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与平易近人,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心心相印,亲密无间,心心相斥,距离无限。
有一位中年教师,从乡镇调到县直属学校,朴实的衣着、朴实的发型、朴实的眼神、朴实的思想,面对的多是城里的孩子,第一天上课,就吃了一顿闭门羹――学生不听课,有的学生小声说,她肯定是乡头(即乡下)的,有的说怎么叫这样一个老土来教我们,更有一位学生直接找领导要求换老师,让她几乎下不了台。但她并没灰心,她以母亲、以老师、以朋友的角色耐心与学生相处――一起打篮球、一起聊天、一起看书、一起背诗词、一起钓鱼、一起野炊、一起爬山、一起逛街、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在学生眼中的“土”字被一次又一次的活动淡化了,渐渐的让学生感到与她的互动“上瘾”了,不但不排斥,反而每周周末主动邀请她一起郊游,开始和她谈诗词、谈理想、谈人生、谈学习、甚至谈男女生如何相处,几乎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学生喜欢她,更喜欢她的课堂了,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她所任班级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她也因此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
2.锤炼语言润人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严谨的语言让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催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明晰。作为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十分重要,语言是纽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引领、点拨、启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并掌握知识,建构自己的新的知识体系。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才能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趣味无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因此而乐此不疲。
3.激情满怀生魅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激情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才会引发学生深深的感悟、独特的体验。教育教学需要激情,因为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心心相印的社会活动,以心激心,以情感情;教师需要激情,因为激情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活课堂,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学生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以教师投入课堂教学展现的激情,感召学生学习的渴求之情;以教师用心对教育的事业追求,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激情就不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激情就不能鼓舞倦怠的人。教育因生命而美丽,课堂因激情而精彩,求知欲因激情而澎湃。
4.诙谐幽默更诱人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农村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随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施,教师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实现三个转变: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式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英语,必须把英语课堂搞活,让课堂充满活力与魅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掌握一门语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把课堂当舞台,展现最有魅力的“演技”,力求节节有创新,课课都精彩,如何才能搞好英语课堂教学?功在课前,效在课内。我个人认为,必须把握以下五点。
一、循环复习必不可少,新知导入异彩纷呈
每堂可用3~5分钟的时间,对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复习,如可以通过问:“Do you know what we have learned in last class?”来单独提问所学句型或语法知识点,也可以对上节课所学单词进行听写(have a dictation)。此外,还要用心设计异彩纷呈的“新知导入”环节,尽量达到新、奇、妙的效果,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还要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乐学,想学。比如,在讲九年级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时,可以通过Have you ever been to anywhere exciting or thrilling? 或Where is it?或Do you like Beijing or Shanghai?或 Do you want to go there?等许多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马上进入课堂教学状态,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步骤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环节紧凑,层层推进。在教学中采用“框架式”、“归类式”、“总结式”等多种方法为学生直观展示知识体系。合理充分利用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活泼的实物、挂图、投影机、录音或录像及电子白板等视听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语言的形式及内容。在英语课堂上借助录像机等设备可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达到逼真的视觉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进而使课堂“活”起来。直观教学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维提供形象的直观的印象,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需要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单词图卡、词卡,人物头饰等,在教学生认读单词之前,首先让学生看图片,引导他们观察,接着让他们认真听我读,进而模仿我的发音。这样,不仅不需要花时间解释音讯的中文含义,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直接感知,在图文并茂的情景中学习既加深认识又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还要巧设提问形式,提问要“准”,要“精”,要“活”。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感知自己发音的优缺点,进而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继续提高。通过回答问题,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进而把课堂气氛搞活,让课堂充满魅力。
三、精讲多练,有讲必练
给学生“说”英语的机会,让其多说多练,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变静为动,使学生身在其中,知其所学。趁热打铁随堂练,对所学内容随堂检测,多练,多熟,多诵,当然,这是进行自我评价的途径之一。通过随堂检测,学生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掌握了多少,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四、课后反思
反思得失,反思疑难,反思创新,搭建教学经验之台。教育创新也好,高效课堂也好,都要经历一个自我发展、更新的过程,一个积累、比较的过程,一个基本训练的过程,就是反思教学的过程。
五、保持最佳心态,注重个人形象,展现自我魅力
教师应精神饱满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塑造完美的个人形象。良好的仪表、品性、友善的态度、动作与手势、表情和话语,以及“演技”,都是塑造个人魅力的关键所在,要努力做个讲台下“观众”心中最有魅力的“演员”。
把教育当事业,把课堂当舞台,教与学齐头并进,师与生共同提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实现教学互动,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用倾情的投入,优秀的“演技”,展现更有魅力的自我和更活跃的课堂,为高效课堂之下的农村英语教学再创一道魅力的风景。
参考文献:
[1]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Review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编辑出版,2006.
关键词:动态;生成;魅力
一、动态生成的含义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动态的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的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特点.
二、注重动态生成的意义
在学习一堂课前,学生都是空着脑子来接受教师的这堂授课.如果教师按照固有的思想,然后讲授自己预设的课程,不顾及学生在课堂中所生成的动态,这样只会造成学生的学习课程的效率低,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不能够发散思维,被动的接受这些死板的、机械的知识.如果长期的这样,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死板化,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没有创新意识.这种问题的发生有着非常严重的后果,同样也是一个教师的失败.如果能够把握好这种生成的动态,就会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情绪高昂,接受知识效率高,学生的思维充分的散发,这种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课堂.由此可见课堂动态生成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三、如何开发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
1.精心的预设,引导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和预设是一个矛盾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动态生成,它们之间具有互补性.课堂教学预设,特点在于目的性强,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课堂教学目标较易落实,能够保证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更加有效.一个好的问题,加上教师的有效引导,会使课堂变得积极、有效,也会让学生体会探索知识的无穷乐趣.
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样要求着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一节动态生成的课程,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教学预设时,深思熟虑,课堂中抓住机会展开生成时,深入浅出,那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师生互惠,才能更加彰显课堂的魅力.
2.平等授课,捕捉课堂动态的生成
课堂的授课时以教师为主体.但是教师不能高高居上,让学生不敢提出质疑.这样只会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在授课时,教师首先要做到平等对话,让学生大胆提出质疑,这种质疑就是动态的生成,就看教师如何捕捉如何处理.在现代的教学中,师生对话的目的不是确立教师的权威,而是对课堂对话进行引导,教师的任务是有目的、有层次、多角度的构件对话情景,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欢迎和鼓励对教师的讲解和观点发表不同意见,对问题提出质疑,使学生获得自我表达的机会.在这样的平等对话中,可以创造动态生成.
3.要善于引导、调控,及时的提炼生成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准确的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的捕捉学生在课堂稍纵即逝的变化,还要善于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运作,适时调整,提升自己的判别能力,巧妙的运用.
4.要善于捕捉、放大,催发有效生成
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使得课堂充满活力,学习质量提高.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有灵感出现,有智慧的火花迸发,这种机会稍纵即逝,教师就要善于敏锐的加以捕捉和放大,并尽可能的把它转化为可生成的有效的教学资源.
5.要善于拓展、延伸,有机的融合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中,怎么利用生成性资源,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除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外,教师还应该适当的将教材拓展,为学生创造一片新的天地,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学质量的提高.
6.直面意外事件,引导动态的生成
教师在授课前,应当建构课程的进程,这种建构应该引导学生去积极投入.在发生在建构外的事情,就是说明了这种动态的生成.在课堂时,难免遇到意外事件,教师能够正确的运用这种意外的事件,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如在物理授课时,讲授内容是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安静的课堂上,一个学生由于没坐稳蹲倒在地,学生哄堂大笑,教师随机应变,快步走到那个学生身边扶起他,随即想到这个意外问题正好与本节课有关,随即就提问大家,你们知道他都受到哪些力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利用本章学习的内容很快的解答,促使了这节课的高效率的进行,学生积极性很高,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一、准确得体,评价有效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不能空泛。准确性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灵魂。如果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言就没有生命力,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多么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例如,数学课上,教师让学生做板演后说:“做得好!”学生纷纷举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总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好极了!”……不论学生做得如何,教师评价都是“好”、“棒”,整堂课“赞”不绝于耳。课堂表面上是热热闹闹,却没有实际效果。因为学生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说好,而实际上并不知道同学“好”在哪里,“棒”在哪里?
例如:“你的题目做得正确,如果速度能快一些就更好了。”“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又有新的发现。如果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更了不起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二、语言幽默,评价风趣
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感到厌烦。运用机智幽默、生动优美的课堂评价语言是调节师生情绪、打破课堂沉闷局面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
富于幽默感的语言更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更容易缓和师生间的紧张气氛,也更能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处理矛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就做得很成功。他在教学《统筹方法》一课时,让学生口头列举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统筹方法的例子,不少学生都列举的是做饭、烧水之类的事。对此,不能简单否定,但课堂又不能滞留不前,当时魏老师便风趣地加以点评:“咱们能不能把自己从狭小的厨房里解放出来啊,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呢?”学生会心一笑,课堂便被引向了深入。可见,富于幽默感的评价语言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匡正纠谬、明辨是非的目的,更可以创造出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努力磨砺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成为学生真正信服的“幽默大师”。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评价语言趣味的魅力,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精彩。
三、注重情感,评价真诚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诚。真诚的情感是打动一切的泉源。教师的评价,无论是高明抑或很纯朴,只要真挚诚恳,就能让学生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数学课堂评价是在教师与学生平等信任中进行的,只有师生心与心相通,才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评价。例如当学生说出不一般的见解时,教师应满怀谢意地说“你的精彩发言给了我启发”;当学生超越你的思维时,教师应宽容地说:“你真了不起,就照你说的试试吧。”
又如:在一次公开课中,听课老师众多,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小女孩被指名回答解题思路。最初小女孩慢慢地站起来,一声不吭,但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下――“你肯定行,老师跟你一起说,好吗?”“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老师就知道你肯定行,这不,说得多流利,思路多么清晰呀!”小女孩终于战胜了害怕的心理,流利地回答了问题。
四、事实出发,评价翔实
教育家班杜拉认为:“看到榜样的言行受到奖励,要比只看到榜样的言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样,他也认为:“看到错误的行为受到批评,也能有效的遏止学生进行错误的尝试,并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这表明教师评价中既要有表扬,又要有批评。我们说真挚诚恳对待学生,但并没有放弃批评。因为挫折教育甚至失败教育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不可或缺的手段。
叶胜治
《魅力课堂》这本书是赵希斌老师的着作,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教育者的热情与爱、探索和实践。教育是爱的感化,是真心换真心的过程,它是由爱衍生的。教师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过程。
这本书中给我冲击力最强的是该书对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在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魅力的首要条件,远远超过师爱、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何谓人格魅力,用叶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真诚。“真诚是人格魅力的基础”。即使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应该真诚对待。对待学生,不敷衍,坦坦荡荡,想尽一切办法去发展他们,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满满的真诚。赵老师对教育的长久不衰的热烈的情感,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另外,书中从国际环境、时代需要、教师使命三方面指出时代呼唤现代教师应具有教育魅力,从国内外的优秀教师的教育魅力谈到到中国自古到进的着名教育家们的教育魅力,让我们深深意识到,每一个优秀的教育者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教育魅力。教育魅力让教师从理论、行为、精神上引领学生求真、求知、求实,学生乐于接受具有教育魅力的教师的引导。
赵希斌老师还在本书的第八章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学习、实践、思考。
一、学习——教育魅力提升首部曲。因为学习,再学习,这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二、实践——教育魅力提升二部曲。不少特级教师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教育魅力,都是因为他们立足于实践。正因为有着丰富的实践,他们的学术建树,才有鲜活的生命力。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根牢牢地扎在教育实践的沃土中,正行正学,将实践的成果内化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魅力。
三、思考——教育魅力提升三部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魅力教师如何修炼呢?从“修炼”二字中,就可以看出其艰巨性,就好比孙悟空在八卦炉里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一样,是要历经诸多风雨,历尽无数煎熬的。无论是人格修炼、学识修炼、语言修炼,还是教学修炼,等等,都得日日行之,坚持不懈,虽九死亦不改其行;困难愈多,愈要坚持,读书愈久,其香自来。经过阅读,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
新世纪的教师形象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讲究外在的美、仪表的美、风度美的教师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受学生的喜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教师自我形象塑造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教师每天要反思一下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善于思考必定受益无穷。因为思考可以化解矛盾的症结,使僵化的思维方式疏通,变得清晰,构建新的思维和理念。凡成大器的人都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可关键是平时该怎样做?这里的意见为我指明了方向:要持续不断、读思结合、以写促思、系统性。
三、教师语言要有亲和力
一名有魅力的教师,他能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亲近感,能走进学生心灵。他能学会洞察孩子的变化,懂得呵护孩子的自信,懂得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孩子,会发现孩子的亮点,长处和不足。他能用宽容的心态去接纳孩子,去亲近孩子,以坦诚的胸怀去理解孩子。不会因为学生是“差生”而袖手旁观的,去批评他,指责他,而是会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是能尊重那些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尽管他也会批评,但至少不会体罚和污辱学生的,而是很婉转地让学生接受,以致于学生心服口服。
四、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人们都说: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如果学生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见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又能给予学生怎样的环境呢?这不禁让我感觉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五、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
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教师的魅力在于睿智。一名充满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所谓“学高为范”。作为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能适应新课标。
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个科研型的老师,懂得发展自己,度能善于反思,因为反思需要底蕴,而阅读可以滋养底气,懂得终身学习,走在读书潮的前头,具有主动求知的愿望和意识,具有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让书橱和头脑一天比一天充实。
关键词: 初中教学课堂 有效教学 教学设计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效益。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发展。这是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初中数学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部分教师未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致使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更多的只是走走形式,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让课堂更有实效?围绕这一问题几年来我进行了实践研究,发现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根本所在。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通过更有效地设计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具魅力,更有效益。
一、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设计有效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设计情境的方法很多,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便于操作,效果不错。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最终强化教学效果。
案例1:在教《余角和补角》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角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刻有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既感觉到这一问题很熟悉,觉得自己能解决,同时又碰到了困难,陷入了沉思。当他们思考后提出可以把AO延长,先测量旁边那个角,再用去减刚才量出的角度时,再自然地引入补角的定义,很顺畅,学生也兴趣浓厚。
2.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案例2:如在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猜谜语:
(1)有始有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线段)
(2)有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射线)
(3)无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直线)
其设计意图是激发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迅速地猜出谜底,体验成功,而且这三个谜语的谜面能很好地概括这三种图形的特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3.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及识别的过程中体验怎样能展开,怎样不能展开,而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但是,动手操作所花时间往往比较多,情境设计得好,固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但若为了情境而情境,则会适得其反,这样的情境不如不要。下面我举一个失败的例子。
案例3:我在杭师大组织的浙派名师新课程展示活动中听了《圆台的侧面积》这一课后颇有感触:上课铃响后,老师布置同学们用手上的纸自制一个圆台型的茶杯,学生立刻动起手来,三分钟、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还是没人完全做好,老师显得很着急,但也只能等,最后将近二十分钟才有部分同学完成,时间显然不够了,拖堂二十多分钟才下课。回来后我一直在想:“该老师的初衷固然是好的,能让同学们动起手来,在动手的过程之中让同学们明白圆台的底面周长就是扇形的弧长。但就这堂课的效益而言,我觉得是低下的,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完全失败的。倘若这一制作过程放在课前预习完成,课堂效果或许是另一种结果。”反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是好方法,但要用得恰当。
总之,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让学生在迫切愿望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展开,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设计更有效的开放题教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中学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而开放题教学的特点正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所以《纲要》和《标准》都为开放题教学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实践证明:设计得好的开放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案例1:七年级的学生初学完《整式的加减》后,往往对多项式的次数、系数、项及项的次数及系数混淆不清,老师经常在复习时要反复强调,但还是会有许多错误,后来脆布置同学自己写几个二次三项式,要求含有两个字母。这一改变,学生不再觉得枯燥,自己动手写之前,他就必须弄清楚这些基本的知识点,把主动权交给了他们自己,写出符合要求的代数式,答案又是开放的,当然也有写错的,我就把它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帮助纠正。这样,他们不但印象深刻了,错误也明显减少,目的达到了。
案例2:学完二次函数时,如果详细地去复述基本知识,要花大量的时间,学生也不喜欢听,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公司推出了一种高效环保型洗涤用品,年初上市后,公司经历了从亏损到盈利的过程。下面的二次函数图像(部分)刻画了该公司年初以来累积利润s(万元)与销售时间t(月)之间的关系(即前t个月的利润总和s与t之间的关系)。根据图像(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由于题目的开放,答案的不唯一,刚开始都能说出一二,但越到后面越有挑战性,通过启发,学生就能从图中捕捉到大量的信息,在解释为什么的过程之中,他们就很自然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使课堂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案例3: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点可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E,使CE=CA,连接BC并延长到D,使BC=CD,求证DE的长度就是AB的长度。
这是课本上的一个问题,将它做一些改变,就成为一道很好的开放题。如图,要测AB两点的距离,用你所学的几何知识如何测量,写出一种测量方法。
实践证明:开放题要求教师注意讲究“放”的策略,既要大胆地“放一放”,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全面、正确的结论,又要善于把握全局,调控“放”的力度。凡是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真正做到适时而“放”,提高“放”的整体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使教师实施教学的注意力转移到设计好每一道题、上好每一堂课的重心中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做到减负增效。
三、设计变式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数学问题变式”,就是将数学中各种知识点有效地组合起来,从最简单的命题入手,不断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层层推进,不断揭示问题的本质,从不断变化中寻找数学的规律性;通过构建有价值的变式探索研究,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使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及问题本身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的本质特征,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变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案例1(以下是我在教《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的片段教学设计)
运用拓展(变式一):
如图,若大坝坡度不变现要把大坝加宽2m,求加宽部分的横断面积?
运用拓展(变式二):
如图,若大坝坡度不变,将大坝向上加高1m,求加高部分的横断面积?
运用拓展(变式三):
如图,将大坝加宽2m,AD坡度变为i1=1∶2,求加宽部分的横断面积?
坡度问题是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如果在教学时只注重对例题的分析和解答,学生往往是听得懂,但自己独立面对时又困难重重。我把原例题改成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起点低,兴趣就浓,他们设置的问题很多,包括求α的度数,求AD、BC、AB和梯形ABCD的面积,这就达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目的。通过变式教学,学生把堤坝问题搞得清清楚楚,很好地深化了难点,也使得这一节课更有实效。
案例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AB,AD上各有一点P、Q,APQ的周长为6,求∠PCQ。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正方形外以BC和AB的延长线为边作CBE,使得CBE≌CDQ。
(1)CBE可以看成是由CDQ怎样运动变化得到的?请你描述这一运动变化;
(2)图中PQ与PE的长度是相等的,请你说明理由;
(3)说明PCQ≌PCE;
(4)请用以上的结论,求∠PCQ的度数。
变式:如图,正方形ABCD(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的边AB,AD上各有一点P、Q,PQ=DQ+PB,求∠PCQ。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正方形外以BC和AB的延长线为边作CBE,使得CBE≌CDQ。
(1)CBE可以看成是由CDQ怎样运动变化得到的?请你描述这一运动变化;
(2)图中PQ与PE的长度是相等的,请你说明理由;
(3)请用(1)或(2)中的结论说明PCQ≌PCE;
(4)请用以上的结论,求∠PCQ的度数。
教师在课前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多变题,在课堂中利用变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甚至让学生自己变题,学生会沉迷于他们的数学世界。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挖掘不同知识点的联系,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也要注意把握变的广度和深度,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收到更佳的效果。
四、设计分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
将难点分成若干个容易一点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并且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难点分层得到消化,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发展。
如: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0),连接OA,将线段OA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OB,
(1)求点B的坐标;
(2)求经过A、O、B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BO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如果点P是(2)中的抛物线上的动点,且在x轴的下方,那么PAB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及PAB的最大面积;若没有,请说明理由(注意:本题中的结果均保留根号)。
分析: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尤其第3小题,更是学生的难点所在。对此,我做了以下铺垫:
铺垫1:如图,有一条小河边有A、B两个村庄,
(1)在河岸边找一点P到A、B两村的距离相等;
(2)在河岸边找一点Q到A、B两村的距离之和最短。
铺垫2:如图,A是半圆上一个三等分点,B是弧AN的中点,P是直径MN上一动点,O的半径为1,求AP+BP的最小值。
分析:通过铺垫1唤醒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回忆,铺垫2则是这一知识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的运用,如果没有这两题题作阶梯,而是直接解题,学生就会感到迷惘。有些课题需要的旧知识较多,要查漏补缺,为讲新课扫清障碍。有合适的阶梯,学生对解决原问题不再棘手。
后续研究方向:
1.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的策略研究。
2.设计变式问题的策略研究。
3.分层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公平性研究。
4.设计有效数学作业的方法研究。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的好坏是我们能否进行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方能更轻松地驾驭我们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实践证明: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早日摆脱走形式的误区,多在教学设计的重点环节上下工夫钻研,就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成,从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魅力无限。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朱文芳.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2]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3]欧阳芬.有效教学的基本功(1―7册).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7,(第1版).
[4]刘萍.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开放题教学[J].广东教育,1999,(6).
[5]余华东.创新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6]戴再平.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校本培训期间学校组织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是苏科版上册3.3节。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批评指教。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观赏一段精彩的手影戏。
学生表演手影戏。
师:为什么屏幕上会出现手的影子呢?
生:因为手不透明。
师:很好,但是要形成影子光有手就行了吗?
生:还要有光。
师:光怎样传播才能被不透明的手挡住呢?是沿直线还是沿曲线呢?
生:沿直线!
二、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实验验证
师:光是否真的沿直线传播呢?
演示实验1:
师:打开激光手电筒,并把它对着墙壁照射,大家看墙壁上出现了什么?
生:一个红色的光点。
师:至于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还是曲线,你看得清楚吗?
生:看不清楚。
师:下面大家就利用身边的器材试试看,用哪些方法可以使光路显形?
学生分组实验1:
器材:激光手电筒、喷雾、稀奶液、果冻、蚊香、打火机、小烧杯。
师:你们都看到直直的光柱了吗?
生:看到了。
师: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使光路显形的?
我们请同学上来做给大家看,并且边做演示边介绍自己的实验方法。
学生上讲台演示:
①用激光笔照射果冻
②用激光笔照射稀奶液
③用喷雾喷使光显形
④点燃蚊香,用透明杯收集烟雾,用激光笔照射
演示实验2:
用激光笔照射撒有粉笔灰的淡红墨水。
拍粉笔擦,等粉笔灰扬起时,用激光手电筒照射。
师:经过实验,你们发现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呢?
生:固体、液体、气体。
师:很好,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那如果光在空气中传播过程的遇到了玻璃会发生什么现
象呢?
演示实验3:
先将激光笔固定,打开开关,让学生观察屏幕上光点的位置,然后调整凸透镜的位置,使激光斜射入凸透镜,仔细观察屏幕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师:实验说明光在空气里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玻璃,
传播路径可能发生改变。这说明光的直线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生:必须在同种介质中传播。
师:很好,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隔着火焰的上方看后面的物体会有什么感受?
生:……
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隔着沙漠地表的热空气看正在下坡的汽车)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汽车在晃动。
师:汽车实际上并不在晃动,为什么看起来却在晃动呢?
生:因为热空气是不均匀的。
师:我们说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线
师:人们为了表示光,建立一种模型叫做光线。
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的一条带箭头的直线。
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现象
过渡: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
1.影子的形成
师:为什么屏幕上会有手的影子呢?
生:因为手不透明。
师:很好,除了需要有不透明的物体还要有什么?
生:还要有光照。
师:很好,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因此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2.日食、月食的形成
视频:播放一段月食的动画。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天文现象吗?
生:月食。
师:很好,发生日食、月食需要哪几个球体?
生:太阳、月球、地球。
师:它们三者运动到什么位置时我们才能看到日食、月食呢?
生:当它们三者运动到同一条直线上。
师:什么情况下我们能看到日食呢?发生日食时是谁被挡住了?
生:太阳。
师:太阳被谁挡住地球上的人看不见它了?
生:月球。
师:因此,发生日食的时候月球在太阳、地球之间。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看到月食呢?
发生月食时是谁被挡住了?
生:月球。
师:月球被谁挡住了?
生:地球的影子。
师:发生月食的时候地球在太阳、月球之间。
小游戏1
器材:探照灯、大、小皮球各一个,模拟发生日食、月食时三者的位置情况。
3.小孔成像
师:在墨经中有一段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载,我们今天不仅要利用器材再现一下小孔成像,而且要探究一下小孔成像的特点。
学生分组实验2:学生利用自制的器材观察烛焰
师:烛焰通过小孔在薄膜上成怎样的像?
生:倒立的像。
师:为什么会成倒立的像呢?我们用光路图来表示。
你怎样做能看到放大的像?
生:把蜡烛靠近小孔。
师:怎样做能看到缩小的像?
生:把蜡烛远离小孔。
师:像的大小可以放大、缩小或者等大。
师:你把蜡烛向左移动,它的像如何移动?
生:向右移动。
师:你们得到什么结论?
生:像与物的移动方向相反。
师:老师让你们把小孔钻成不同的形状,有圆形、三角形、方形等等,你们都看到烛焰倒立的像了吗?
生:都看到了。
师:你们得到什么结论?
生: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四、光速
师:雷雨天,你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还是先听到雷声后看到闪电呢?
生: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生:需要。
师:光速非常大,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小游戏2
如何让光线钻过小孔?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从影子入手,用手影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至于猜测影子的成因,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给出答案。整个过程不宜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