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控制案例

内部控制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内部控制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部控制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 案例分析 万科

一、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公司)简介

万科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万科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1993年将大众住宅开发确定为公司核心业务。至2010年末,业务覆盖到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为重点的46个城市。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A股于1991年1月29日上市,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持续增长的业绩以及规范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公司赢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入选《福布斯》“全球200家最佳中小企业”、“亚洲最佳小企业200强”、“亚洲最优50大上市公司”排行榜,多次获得《投资者关系》等国际权威媒体评出的最佳公司治理、最佳投资者关系等奖项。

二、股份变动情况

由于万科公司年报数据太多,所以选择了其中部分年度的年报数据。2001年,深圳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刚刚起步,万科公司还没有开始披露鉴证报告内容,2006年以后,万科公司每年都会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鉴证,然后对报告内容进行披露。

三、公司盈利能力

万科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这个高利润行业,且又有正确的经营理念和良好的管理机制,所以万科公司一直都是房地产开发行业里的翘楚。从表中可以看出,万科公司不仅每年的净利润金额高,而且总体上一直呈上涨趋势,而且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也较高,虽然有一定浮动,但浮动性不大,总体呈上升趋势。基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判定,万科公司是一个盈利能力高,且能实现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的企业。

四、合作的审计机构

外部独立董事比重高低决定着对公司管理者的监督力度如何,表中数据显示,万科公司2001年的时候,董事会当中仅有1名外部独立董事,只占了8%的比重,2003年以后,外部独立董事的人数上升至4名,占了36%的比重,比重大幅度提升并保持稳定。万科公司的外部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重提升之后,对管理层监督力度肯定随之加大,而在高监督力度的压力下,管理层自然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缓和冲突。

六、内部控制鉴证与财务信息的关联

内部控制包括了财务方面的控制管理,内部控制效果会最终体现在财务数据上。从历年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前面的声明可以看出,进行内部控制鉴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公司年度报告的制作使用,从中可见内部控制及鉴证报告对财务信息的意义,也正反映了,出于财务信息可靠性、缜密性考虑,上市公司往往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七、结论

内部控制能力强、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更愿意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有筹资融资计划的上市公司自愿披露鉴证报告的动机更强。重视企业声誉的上市公司会愿意内部控制鉴证。为解决冲突的上市公司会自愿内部控制鉴证并披露鉴证报告。财务状况差、内部管理漏洞多、且存在违规操作的公司会不愿意披露鉴证报告。

参考文献:

[1]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2).

内部控制案例范文第2篇

一、案例背景

2002年沪、深两市大约有60%的上市公司资金被大股东占用,占用资金曾高达千亿元以上。为有效整治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2005年10月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提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必须在2006年底前偿还所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同时加大刑事打击力度,2007年底没有解决的占用资金不到100亿左右。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式的风云变幻,我国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实施经济宏观调控,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又有所抬头。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显示,一些影响巨大的公司经营失败或舞弊事件的发生,加速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进程。

2008年德勤对来自上交所及其他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进行调研,44%受访公司称已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91%受访公司称在内部控制机制实施方面遇到困难,缺乏完整的模型和强制执行力。据德勤《2007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公司仍未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或者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缺失完整的模型和强制执行力成为我国公司内部控制实施的主要障碍。2008年发生的中捷公司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中捷公司案例解读

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捷股份)始创于1994年,目前拥有总资产16亿元,员工2000余人。拥有浙

江、上海、江苏三大生产基地,形成了集缝纫机铸造、机壳加工、涂装、装配四大工艺全部自动化的现代化股份制企业。2004年7月其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2006年4月,中捷股份公告,称其股权激励方案已获得证监会备案批复,成为首家获得批准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根据当时公告,总经理李瑞元获得75万份股票期权,占14.71%,财务总监唐为斌获得55万份,占10.78%,李瑞元和中捷股份实际控制人蔡开坚为连襟关系。2006年度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9.58%,2007年度公司净利润再次同比增长了27.50%。高效的业绩,帮助中捷股份的高管们成功获得了整个股权激励方案中的80%股票期权。2007年实现二次增发5000万股,募集资金投入技术创新项目。

注册会计师对中捷股份年报进行审计时,根据银行提供的询证函发现其银行存款实际与账面严重不符。浙江证监局接到事务所通报后,立即会同负责中捷审计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核查,初步掌握了中捷股份董事长私下挪用上市公司资金且未入账的证据。据证监会调查结果显示,大股东中捷集团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占用中捷股份的资金15117.65万元、25405.46万元、17600万元,涉及金额超5亿。且中捷股份对于上述关联方占用资金的重大事件,未按规定履行临时报告义务。为隐藏中捷集团占用资金的事实,达到账目相符,中捷股份还在2006年中期报告、2006年年度报告、2007年中期报告中分别虚增银行存款7400万元、15117.65万元、29810.94万元。

挪用事件被调查后,中捷股份的股价一路下跌(见图1)。为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经与深交所沟通,自4月17日起中捷股份停牌。并在4月28日,蔡开坚发表了《关于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检讨书》,承认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并且分析了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向投资者公开道歉。

5月15日,深交所纪律处分委员会对于负有主要责任的中捷股份、控股股东中捷集团、实际控制人蔡开坚及中捷股份相关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17人予以公开谴责;并予以通报批评;且认定董事长蔡开坚、财务总监唐为斌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原财务总监唐为斌被警告、处以5万元罚款。另在6月30日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的罚款;对原公司董事长蔡开坚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的罚款;对原公司董事、财务总监唐为斌给予警告,并处以5万元的罚款。同时证监会认定:蔡开坚为市场禁入者,自中国证监会宣布决定之日起,5年内不得从事证券业务或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

三、中捷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以前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隐患就是内部控制问题,监管层如果只注重财务信息披露的结果,而不关注过程,很容易造成工作失误。以财务报表为核心的财务信息可以做假,但过程做不了假,过程监管非常重要。投资者把钱投给一些财务信息做得很好而内控问题很多的上市公司,导致投资风险很大。无论是2001年的“银广夏事件”,还是最近的“中捷事件”,都是内控不够造成的。

(一)中捷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大股东非法挪用上市公司财产,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中捷股份第一大股东为中捷集团,第二大股东为蔡开坚。同时蔡开坚是中捷集团董事局主席,也是中捷股份的董事长,即为中捷集团、中捷股份的实际控制人。中捷集团董事长蔡开坚指使原出纳蔡秋红(蔡开坚的侄女)使用“捡来”的对账单,伪造财务信息,直接导致财务信息严重失真,真实的对账单则没有入账。蔡开坚采用各种欺骗手段,避开上市公司管理程序,未经正常审批手续,多次将中捷股份资金转出,由大股东中捷集团使用, 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占用中捷股份的资金15117.65万元、25405.46万元、17600万元,涉及金额超过5亿元,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已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蔡开坚称已将挪用的资金主要用于收购中捷环洲钢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捷厨卫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涉足钢铁和厨卫两大行业,实施多元化战略。

2.信息不真实,披露不及时、不公开。

中捷股份对于关联方占用资金的重大事件,未按规定履行临时报告义务。同时为隐藏中捷集团占用资金的事实,达到账目相符,中捷股份还在2006年中期报告、2006年年度报告、2007年中期报告中分别虚增银行存款7400万元、15117.65万元、29810.94万元。与此同时,内部审计机构、外部审计机构没有对违规行为进行充分揭示,导致审计监控失效。

3.独立董事形同虚设。

由于独立董事多是通过大股东的渠道推荐的,所以独立董事发挥作用先天不足。沪、深交易所分别研究报告认为,部分公司的独立董事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在实践中充当“花瓶董事”角色。在中捷股份中,四名已辞职的董事、独立董事在之前已基本对公司“发挥不了作用”。上市前所有决策都是董事长说了算,上市之后原有运行机制也很难改变。在实际工作中独立董事多表示对公司某些违法行为并不知情来逃避处罚,因此,作为公司的独立董事应该对公司的某些重大事情主动性询问,这也是独立董事的责任和义务,独立董事应主动加强自己的义务。

(二)中捷公司内控失败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长期在低风险下运营的企业管理者逐渐淡漠了风险意识,对于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缺乏足够重视。在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很难适应新的竞争环境。

1.产权观念淡漠,管理弱化。

挪用上市公司的财产就是侵占上市公司的物权,就是一种侵权行为,这种观念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必须要牢牢地树立起来。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挪用、侵占、操控上市公司资产的现象非常严重。在蔡开坚的观念中,“上市公司的钱只是借用一下,反正会还的,没有损害上市公司健康发展。把其他产业培育好后,在适当时机还可装入上市公司。”由此可见,上市公司财产权观念在中捷公司中并没有树立起来,要分清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挪用上市公司财产就是侵权行为。由于证监会及时查处了中捷股份和久发股份两起案件,并对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的资产行为及时采取处罚措施。一方面有利于保证上市公司股东的合法权益,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证券的法制化。

2.审计监督失败。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反馈机制。中捷股份设立审计办专门负责内部审计工作,并制定了完善的《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和有效落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系中捷股份2006年年报的审计机构、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系中捷股份2007年10月公开增发股票的保荐机构,在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案中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不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由于监控不到位,导致审计监督失败。

3.多元化战略导致资金紧张。

蔡开坚为了实现战略转型,选择水暖卫浴、钢铁物流作为多元化经营的产业切入点,培育了中捷厨卫股份和环洲钢业股份两个控股子公司。开展多元化经营,以多元化促主业,把中捷股份做成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大以缝制设备为主业并兼营其他业务的公司,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为股东们提供满意的回报。规划很宏伟,但受人民币过快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及美国次贷危机等综合影响,中捷公司的利润已严重下滑。在产业转移与升级的背景下,国家实施经济宏观调控,采取从紧货币政策,中小民营企业不能顺畅地得到银行贷款支持。多元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弥补集团层面因多元化战略而导致的巨额资金缺口也需要资金投入,中捷集团与中捷股份之间形成关联方关系,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蔡开坚非法挪用上市公司资金。

4.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据台州市发改委所做的民间融资情况调查表明:6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当前向银行、信用社借款的难度有所加大。而在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这一比例更高:有77%的中小企业认为,向银行和信用社贷款相当困难,且贷款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受调查的企业中,公开披露有民间借贷的企业占到30%。故而,可以认为企业融资渠道还亟待拓宽,加强融通。

四、中捷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应采取的对策

(一)健全公司治理模式,提高公司竞争力

公司治理模式是国家(区域)之间不同法律渊源、政治环境、资本市场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种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要么依赖于完善的外部市场体系和法律体系等治理环境,要么依赖于集中股权结构条件下大股东的监督和治理机制(见图2)。且股东应优化董事会的规模与组成结构,建立以外部董事为主的董事会,外部董事由具有丰富行业经历的专业人士(包括已退休企业高管)担任,形成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相结合的董事会结构。促进董事会组成年轻化和专业化,董事会成员具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及行业经验的专家;必须根据企业的规模和实际情况来定夺董事会的规模;改进独立董事的选拔机制、程序及方式。让独立董事更多地了解公司,真正发挥独立董事对公司的决策作用;提倡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从而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创建诚信内控环境

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分析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及来源,确定风险的分布、重要性和改进的迫切程度。内控部会搜集信息、建立框架、进行初步判断,确立风险事件,进入风险链,再进行风险分析,分析结果后评价对企业可能产生何种影响。充分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等外部环境蕴涵的风险,公司价值链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影响,价值链支持活动中的风险,综合内外经济环境再做出风险分类、排序。风险评估完成后,结果要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持。按照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落实内控制度和体系建设,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的系统评估、内部合规工作机制。以上三方面工作需要持续规范的运行来保证,持续规范运行的保障首先来自董事会成员。董事会成员是第一责任人,应当承担内控的责任;由内控部提供组织保障,主要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和内控审计,对董事会负责,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三)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降低融资成本

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在我国,解决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问题乃至公司治理问题,不仅要完善有关的法律制度,更要加强法律制度运行环境的建设。经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与投资者利益保护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投资者的投资回报、公司的盈利能力及投资者在公司组织中的地位平等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而投资者对公司的知情权与股权融资成本正相关,但不显著,而上市公司受到证监会及证券交易所处罚与股权融资成本负相关。保护公司投资者的利益不但有利于公司进行外部融资,而且对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四)创新融资模式,畅通融资渠道

企业要根据投资项目确定所需融资方式,可以选择银行融资、企业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股权再融资(增发和配股)等,股权融资不仅是一种筹措资金的方式,更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主要有三种方式:选择配股方式、选择增发方式、依据上市公司具体特征而定。目前,我国应该提倡上市公司选择配股方式进行股权再融资,尽量避免采用增发方式。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过度地利用了股市筹集资金的功能,却忽视其具有的资源配置功能。

融资外包是一种创新方式。伴随着企业成长,仅仅依靠商业银行渠道是难以满足企业周期性和多样化融资需求的,必须依靠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应对融资环境进行周密的分析和预测,经济有效地筹措所需资金。选择合适的专业融资外包顾问至关重要。融资外包顾问介入到企业全程融资活动中,为企业整合融资供应链,作为企业与金融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作用是协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融资。

(五)贯彻专业化战略,实现企业规模增长

管理增长是指民营企业要控制超常增长的战略思维和实践。企业规模的增长是必要的,过低的规模增长对企业十分不利。但经营者在追求超常增长的同时,容易忽略财务资源有限性,盲目追求销售收入增长会加大财务风险。超常增长又使企业资源更为紧张,由此往复产生了恶性循环。

企业所以追求超常增长,有两个决定性因素:企业家的心理状态和中国民营企业的商业经营环境。管理层专注扩张计划和销售目标,是过度自信、有限理性、羊群效应等心理的行为反应。中国民营企业的商业环境错综复杂:中央的宏观政策大体走势明朗,但是“经济政策有利于外企,最不利于民企”的基本格局没变;宏观调控中民营企业风险最大;民营企业的冒进很多时候出于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强力推进。政府为了谋求政绩提供土地扶持或其他优惠政策给企业。企业通过土地评估获得银行贷款,规模迅速膨胀。面对特殊的商业环境,民营企业追求超常增长的结果是在“财富神话”和“崩盘悲剧”之间选择。

五、基于中捷股份内部控制失败的启示

中捷公司挪用资金事件是企业内部控制失败的经典之作,它们可以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启示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实现决策程序严谨化,问责机制刚性化,关联交易公允性,执行能力强制性。独立董事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完善内控制度来防范风险,促进其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创建高效、廉洁、法制的企业法人治理机制。中捷股份组织结构和控制制度形式上比较健全,但缺乏强执行力予以保障。

启示二:保持合理、可控的发展速度。多元化战略和超常发展是导致资金短缺的根本原因,不相关多元化更加剧企业资金短缺,集中有限资金,开展创新研究,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品牌知名度,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才能实现规模发展,真正畅销国际市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积极追求利润而不是销售额,将利润转化为现金流量。

启示三:增加信息透明度,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上市公司要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搭建信息平台,畅通沟通渠道。由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信息,口径统一。信息采集科学准确,信息披露全面及时,信息质量客观公正。为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在上市公司民事责任诉讼中引入“集体诉讼”和“辩方举证”机制是较好的解决办法。

内部控制案例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形成比较晚,是在引进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二十多年来的研究与具体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目前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存在的一些缺陷,本文对企业集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关键词: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及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守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企业集团是一个企业联合体,内有多个法人主体。大股东为母公司,是集团内部控制的主体。子公司为集团内部控制的客体。通过企业集团内的一些制度安排,大股东可以获得比小股东更大的回报,从而较显著地将控制带来的收益内部化,并获得较高的内部控制效率。而对于被控制的子公司来说这恰恰构成外部控制的主要形式。对于企业集团来说,由于母公司实施的控制是其控制主体和客体内部的,因此应属于企业集团内部控制。

企业集团的整体性和集团成员的相对独立性,构成了企业集团独特的矛盾,加之企业集团的构造层次较多,控制对象涉及到不同成员企业,因而内部控制还具有跨度大的特征。同时,由于母公司与各绝对控股公司(以下简称子公司)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业务上可能是相互独立的,经营目标上可能是不完全一致的,母公司的意愿有时很难在于公司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往往会给母公司的业绩带来重大的影响。从表面上看,子公司的“不听话”是影响母公司业绩的直接原因。然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不力其实是深层原因。企业集团内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企业集团的内部环境问题

所谓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反映了董事会、总经理阶层、业主和其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组织的基调,主导和左右着组织内成员的控制理念,决定着内控的结果和成效。目前,一些企业集团公司在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存在一下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为集团内部控制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许多集团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实行了总经理负责制,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在表现上还存在许多误区,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

2、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的影响。在中国,大多数企业家都是依靠着自己对市场的洞察力和个人勇于冒险的精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他们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中,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因为市场对他们来说才是企业的命脉,只要对经营有利,其他方面往往弃之不顾。多数公司经营管理者不愿意去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更不愿意去遵守与执行。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辉煌业绩与陈久霖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这就促成了中航油管理层个人主义、独断专行的管理风格,母公司派去的财务经理和党委书记对陈久霖的投机行为一无所知,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中,促成了陈久霖的机会主义动机和道德风险。中航油管理层在期货交易中根本没有风险意识,而一直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判断,单方面把赌注押在油价下跌上,极端的风险偏好和畸形的风险文化体现了中航油极为恶劣的内部环境。

二、我国企业集团的风险分析系统问题

所谓风险分析系统是对企业集团内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各种不利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确认、评估和管理的系统。我国企业集团母公司均有自己的风险分析系统,但由于各风险分析系统都是针对本公司内部,与各子公司彼此间缺乏一种尺度和相互联系,所以这样的风险分析系统对集团整体而言并不完善。可能母公司对子公司面临的巨大风险不知情,或知情但母公司认为该风险没有达到自己的风险确认标准而没有对子公司进行实时监控,不论哪种情况都将给集团整体造成重大损失。

中航油集团的风险控制形同虚设。事实上,中航油公司的风险控制体系在形式上一直存在,其《风险管理手册》是由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而且在内部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但中航油的巨额亏损表明其风险控制体系形同虚设。一是中航油公司在原油期货上涨之时却冒着巨大的风险做卖空操作。这与套期保值的风险控制目标背道而驰,说明其事前风险防范失效。二是当亏损出现后,中航油公司不但没有及时斩仓,反而孤注一掷将全部资产赌在原油价格回落上,造成一错再错。这说明公司的事中风险处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三是中航油公司投机巨亏出现在2004年10月甚至更早一些,而一直到了12月份母公司尚未拿出补救措施,更未对事故责任做出明确说明,这说明了中航油集团对事后风险的应对也是笨拙的、迟缓的。

三、我国企业集团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信息沟通渠道是在合理的时间内以一定的方式支持识别、获取和交换信息以帮助员工执行其职责的程序和系统。企业集团由于具有复杂的组织结构,往往会出现“组织失灵”现象。母子公司间由于管理环节多,母公司的信息向子公司传递时速度会变慢,集团公司就会存在严重的信息失真、传递不及时、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顺畅等现象:

从中航油事件事后披露的资料看,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对子公司中航油公司的违规行为严重失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母公司无法获取关于中航油衍生品交易行为的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母公司甚至1年多还没有发现它的子公司一直在进行场外交易,直到保证金支付问题难以解决、经营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该公司才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紧急报告。但为了掩饰公司的违法行为,中航油开始向母公司提供假账。中航油上报的2004年6月的财务报告显示,公司总资产为42.6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11亿元人民币,长期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均为11.7亿元人民币。从账面上似乎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实际上中航油已经在石油期权交易上面临3580万美元的潜在亏损,财务报告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期权交易背后隐含的巨大风险可能导致的潜在损失。而母公司所得到的信息基本来自中航油呈报的财务报表,所有违规行为在财务账面上没有任何现实。可见,母公司对子公司的信息控制已经失灵。

海尔集团在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直缺乏一个有效的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将企业的战略表达出来,并通过操作层业务信息系统的运行得以实现。同时,海尔与很多企业一样面临信息化的“黑箱”问题,难以将所运行系统的运行模式和其中的流程文档化、透明化。海尔的组织架构在5年之内改变了48次,原有的流程描述工具MSVISIO受到产品功能的限制,无法灵活地根据组织、业务的变化而变化,造成了对流程文档巨大的更新工作量,同时由于很多流程设计更改或程序文件更新不及时。经常出现流程运作上的问题,致使管理人相报的价值理念。这种无形的伦理道德观对社会公众的约束,使家族企业主从中受益匪浅,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家族企业管理平庸、技术低下,但仍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原因所在。

若管理者凭优越感而滥用权力,亲疏分明,就会造成大多数员工有怨言,因而这类企业当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其弱点非常明显,导致企 业不攻自破。这种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融洽,为企业带来和谐的利益,但企业不是家庭而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其成员的个人目标和利益与企业目标和利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冲突。特别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老板及亲属或亲信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用统一的制度和纪律来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才能形成客观公正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组织秩序。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中国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干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处于中华文化圈边缘地带的东亚及东南亚诸国,也不同于西方一些新兴发达国家,他们的文化形态具有明显的次生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具有丰富内容并包含许多精华的原生性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创立和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只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当然,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抱残守缺同时也不可连根拔起;既不可背负上沉重的历史文员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四、内部监督困难,成本较高

内部控制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课程体系 案例教学

0 引言

从国内外看,内部控制是企业、非营利组织及政府机构抵御外部风险、防止财务舞弊、提升管理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实务操作、人才培养将是未来中国理论界、实务界、教育界所面临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1 内部控制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1 胜任CFO能力框架的构成部分 按照CFO能力框架的要求,CFO核心课程模块包括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和职业价值观三大类(上海国家会计学院,P109)。而核心知识包括战略管理、公司治理、财务战略、财务报告、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购并与重组、税收筹划、价值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与审计、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信息系统与ERP、经管责任与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与审计是企业资产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机制,CFO在其中要发挥重要作用。在内部控制与审计方面应该掌握的知识包括:①内部控制机制的设计、实施与基本原理,从软件和硬件上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和实施;②掌握内部审计的操作流程和制度规范,起到内部监督的作用。

1.2 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缺失现状 进入21世纪后,经营环境日益复杂,来自企业内外的风险冲击更加猛烈。从国外看,英国巴林银行由于交易员里森越权违规操作酿成大祸,在14亿美元的巨亏下,巴林银行接受破产的命运;美国的能源巨头安然公司,因财务报表舞弊难以掩盖其经营失败,最终公司倒闭;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大量投资次贷衍生金融产品,在金融危机中陷入“死亡泥沼”。从国内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原总裁陈久霖期权交易违规操作,最终造成5亿多美元的亏损;邯郸农行两位金库管理员盗取金库资金5100万元;三鹿集团漠视原材料质量控制,导致生产出毒奶粉危害消费者生命安全;双汇瘦肉精事件;新华制药被信永中和出具否定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诸如此类违法违规、职务欺诈、财务舞弊、经营失败等案件几乎可以天天见诸国内外媒体,而且还仅是“冰山一角”。案件背后的原因是共同的:缺乏对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日积月累,终于一发不可收拾。世界范围内对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这个问题更为严峻。继美国颁布“奥克斯利——萨宾斯法案”之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研究和制定日益受到重视。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需要实业界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对于培养高级会计应用人才的高校来说,要培养胜任的内部控制人才,离不开卓越的师资、完善的课程设置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2 完善《内部控制》课程体系

内部控制案例范文第5篇

《内部控制》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为此,分析了目前内部控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构建网络课堂等方面提出了内部控制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

内部控制;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52-01

1 国内《内部控制》教改动态

自2002年美国颁布萨班斯法案,掀起了对内部控制的学习的热潮,各高校纷纷开始设立《内部控制》课程。但在我国关于内部控制教学改革的研究甚少,在期刊网搜索出的内控教改论文约10篇,且主要针对会计专业探讨内部控制的教学形式和课程体系,基于审计专业的课程教改研究几乎一片空白。

2 《内部控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属于现代管理学、会计学、审计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要学会灵活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内部控制理论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由于《内部控制》课程具有涉及面较广、综合性较强,理论较抽象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不易理解。

2.2 学生的应用性较差,死记硬背内部控制条例

《内部控制》课程是一门实务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但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因为没有太多的社会阅历,往往容易进入死记硬背、照搬照抄的误区。

2.3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导,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内部控制》课程开设目的是基于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现状,旨在使学生在了解内部控制整体架构的基础上,掌握内部控制基本原理,重点掌握重要交易循环控制的设计内容,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服务,而目前的教学模式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欠缺之处。

2.4 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以期末考试“一锤定音”,难以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掩盖了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

3 《内部控制》教学改革的思路

3.1 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在《内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方案设计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内部控制框架、内部控制应用及内部控制评价。

(1)内部控制框架是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讲授内部控制的起源、目标、原则、要素等基本理论。

(2)内部控制应用是课程教学的主体,需要将课堂教学与实务训练有机结合。首先将学生分团队,每一团队负责一个业务循环,通过对合作企业的调研,分析企业该业务循环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3)内部控制评价是对理论应用的进一步完善。将内部控制评价渗透于内部控制设计中,各团队之间相互合作,对合作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测试,诊断出风险点,并提出改进建议,撰写调研报告。

3.2 改进教学方法

《内部控制》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基于课程的特点,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交互式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自主学习。

对于简单易理解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掌握,并通过试讲方式督促其自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学中除了查阅教材等书籍外,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形成以网站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库,使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学生可以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发送到网上,通过论坛讨论或老师答疑等方式,第一时间找到答案。老师还可以将作业或试题在网上,让学生在线进行自我测试,通过自我测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网络教学的运用,突破传统的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很好地解决了大学校园中教师与学生难得见面的现实问题。

(2)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中学生往往会走入死记硬背的误区,不会灵活运用。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初衷及所要求达到的内部控制目标。比如内部控制中的岗位分工控制,教师在讲授哪些岗位互不相容时,应重点解释如果不相容岗位未分离会导致何种弊端。在理论教学中充分运用“问题导向型”教学,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

(3)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安排案例讨论课(积极筹备内控案例库建设),让学生分组讨论。每次讨论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事先拟定有一定难度的讨论题目,学生认真准备并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内部控制规范的理解,同时极大的激发起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

在学完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后,教师可依托教学与实习基地,组织部分学生去合作企业进行调研,将参与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内部控制

进行描述,查找内部控制漏洞及风险点,找出控制措施,提交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

在合作单位的选取上分两阶段进行。首先,尝试阶段,由系里提供合作企业,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及访谈;第二,拓展阶段,学生分团队自行寻找合作企业进行调研。

3.3 完善考核方式

《内部控制》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鉴于此制定本课程的考核原则: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体现综合应用能力,以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体而言,强调实践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考核的重要性,加大实践考核的比例,总分100分,其中平时考核占25%,实践技能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45%。

(1)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5%,主要根据学习态度、平时出勤、课堂讨论和平时作业等方面进行评价。

①学习态度:占5%,即5分。师生根据每个同学对课堂和课程认知、成长进步、学习活动的参与度等给予评分。②平时出勤:占5%,即5分。缺课1次扣1分,3次缺勤取消考试资格;3次迟到算1次缺勤,9次迟到取消考试资格。③课堂提问:占5%,即5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随堂提问,要求学生作答。④平时作业:占10%,即10分。教师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布置若干次作业,包括案例分析、课堂小测试等等,所有的作业全部完成而且成绩在A等的计满分。

(2)期末考核占45%,主要考核指标为理论考试,形式可以采取开卷或者闭卷测试,内容主要涵盖本课程所有的理论内容。

(3)实践技能考核占30%,主要包括小组活动、实践调研等,如表1所示。

4 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积极构建《内部控制》网络课堂,将教学计划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课件讲稿、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课后作业、实训案例等相关内容上传;公布与本课程相关的网址、校阅览室及相关杂志,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资源;并积极筹建在线测试、在线答疑模块,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的思路,要求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安排案例讨论课,并依托教学与实习基地,组织部分学生去合作企业进行调研,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描述,查找内部控制漏洞及风险点,找出控制措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尉玉芬.沈春伟《内部控制》课程“落地服务”模式探析[J].商业会计,2012,(9).

内部控制案例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我国非营利组织起步较晚,其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故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保证非营利组织正常、高效地发挥职能。

今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引发了关于慈善机构有效处理募捐物资及现金的广泛讨论。但讨论重点集中在对慈善机构是否应计提10% 管理 费方面,或仅片面涉及了慈善机构内部控制的内容。为促进慈善机构有效利用 社会 资源,笔者对加强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问题作一探讨。以期提高慈善机构效率,保证募捐和受捐人的利益。

一、非营利组织及内部控制

(一)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是指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个人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二)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 会计 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 财务 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 经济 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

二、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问题

根据内部控制的定义,要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注重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结合。目前,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在非营利组织管理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管理控制案例及问题导出

1、案例:全国牙防组被撤销。原因:(1)未经批准开设账户。1997年牙防组未经批准,开立了 银行 基本账户,这个账户在2006年11月被撤销。(2)对外贷款问题。1994年牙防组贷给广东澄海县黑妹 保健 用品厂50万元,未及时收回,造成直接损失15.4万元。(3)补记入账。牙防组1994~2006年收取赞助款等18.4万元,并直接支出7.6万元,没有及时入账,到2006年7个月才补记入账。(4)奖金、补贴、劳务费发放名目繁多,支出随意。(5)资产管理不规范。牙防组印制的牙防宣传的书刊、图书资料等没有按照会计制度规定严格的核算和管理。(6)牙防组使用牙防基金会票据收取赞助等款项,使用基金会外汇账户提取外汇,用于牙防组人员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

2、问题导出:(1)业务主管单位的领导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重视不够,监管不力;(2)财会管理制度执行不力:一是没有规范的账簿,收入和支出管理混乱。二是 成本 管理混乱;(3)民间非营利组织普遍存在财会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4)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偷税现象严重。

(二)会计控制案例及问题导出

1、案例:新加坡慈善机构“青年挑战者”2006~2007年暴露的问题。该机构被投诉滥用善款和至少一笔违规转账,经相关部门查证确实存在企业管理、内部监控及执行理事长薪酬缺乏透明度及具误导性的问题。“该机构只有一个全职员工(就能展开那么多的活动),以及网站没有财务报告”足以说明其情况。

2、问题导出:(1)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机构和会计基础工作不健全。(2)货币资金的收付授权审批制度不严。(3)对非营利组织形成的固定资产的监管不力。(4)非营利组织的费用控制不严。(5)非营利组织单位的人员对单位内部控制普遍认识不够。

三、问题的解决

(一)加强基层 审计 监督

1、基层慈善机构建立有效运行的募捐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2、落实捐款金额的核实工作。

3、重视款项拨付和物资发运。

4、对捐赠专用收据的完整性进行分析。

(二)加强管理控制。erm框架的借鉴:

1、增强非营利组织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2、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 环境 。

3、设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

4、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5、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监督。

(三)加强会计控制

1、严格界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性质。

2、健全 法律 法规,加强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行业自律与诚信服务。

3、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 财务管理 制度。

4、积极开展对民间非营利组织出资人和管理人培训,使其认真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综上,笔者认为,要有效地结合审计监督、管理控制、会计控制,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这样慈善机构的效率和人们关注的募捐资源合理分配就有所保证了。

内部控制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实质性披露;银行业

一、研究背景

自2002年,美国推出《萨班斯──奥克斯法案》后,各国也纷纷出台了要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的法规和政策。在我国,由财政部牵头五部委联合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在2008年已经基本建立。银行业自身具有特殊性,其内部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但在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颁布后并未出台专门针对银行业的内控法规,使得银行业的内部控制政策产生了时滞性。而国内的商业银行上市的热情不减,在今年的沪市主板IPO名录中,有12家银行业企业,占到了上市企业的12%。国内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至2010年底全部股改上市完毕后,前身为城市信用社的城市级银行现在也纷纷加入了IPO的行列中。这无疑要求对上市银行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做出更加规范和详细的解释。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的评价的文献主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针对整体的内部控制提出一种评价模型或者评价方法。第二种是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尝试构建适合于自身的内保局控制评价模型。第三种采用问卷调查,档案研究的方法探讨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第四种则是站在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内控评价的信息披露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国内对内部控制评价提出模型的代表有王立勇(2004)王海林(2009),分别给出了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定量数学模型。黄志良(2005)利用深证券交易所公布的2004年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发现,国有控股的公司获得评级等级为优秀的占58%,明显高于随机抽取61家公司的20%的比例,说明国有股比例与信自、披露质量相关。黄秋敏(2008)对上市银行2001~2006年度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进行了分析,提出应规范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及具体内容。翟旭等(2009)发现年报中各部分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含量差异较大并且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不足。杨有红(2009)发现从“三性”角度评价,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相应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更强。上证、深证指引的颁布旨在通过提高内部控制构建与运行的透明度以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迟国华(2011)从2008~2009年度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情况分析。披露程度较差的公司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披露程度良好的相对于披露情况中等的无明显优势。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法律法规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2009年~2011年上市商业银行披露的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进行了阅读,对其披露的形式和特点进行了手工统计及总结。

三、2009年至2011年上市银行内部控制披露现状

1.2009~2011上市银行内控披露依据的法规。对上市银行这三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影响的法律其实只有两部,即大多数企业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提及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2008年)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09年)。但这些法规都是框架性的,不具有可操作性。而证监会对以上法律做出的解释则给上市银行提出了明确的指示与要求。其中有三份相关文件对上市银行内部控制披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分别是在2011年4月和2012年2月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监管问题解答》(以下简称《解答》)以及2012年2月23日财政部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1号》(以下简称《解释》)。在这些文件中,证监会明确了企业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应包括的内容,并给出了参考格式。

2.从外部报表使用者角度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分类。从外部报表使用者对内控进行了解和判别的角度,可以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分为三种,分类主要根据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披露量的多少和对外部报表的有用程度这两方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要求强制披露的,披露的范围有所规定,但披露到何种程度却取决于具体的上市公司。因此我们认为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简单说明内部控制情况就属于简单披露,披露流于形式,不能使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从内部控制五要素角度描述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并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及其相应的改进措施,使报表使用者能够全面的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各个方面的就属于详细披露。一般披露处于两者之间,披露的信息量也各有区别。

3.2009~2011年上市银行内控披露情况统计与分析。阅读2009年至2011年共42份内部控制报告或年报,我们可以看出银行业对内部控制披露的重视程度是在逐步上升的。2009年的内部控制一般都不会单独披露,14家银行选择在年报中进行披露,宁波银行、深发展A则单独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到2011年,全部的16家公司都不再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意见(或审核报告、专项说明),统一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根据上述分类标准,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1)横向比较。2009年,共有14家上市银行,其中3家简单披露了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一般性披露的有2家,而对内部控制的状况进行详细披露的有9家。比例比较高,经过详细阅读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可以发现影响2009年内部控制披露程度的重要原因:证监会、银监会、人民银行会等监管机构在2008年连续发生多起银行案件后,加大了监管力度,其中几家银行还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披露其2008年曾收到证监会的处罚或改进建议。2010年,内部控制披露的动机明显下降,进行披露的16家上市银行中简单披露的达到了7家银行,比2009年同比上升了20个百分点。进行一般披露的有2家,而详细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的有7家,与简单披露的个数持平。2011年,截止至2012年4月1日,已有12家上市银行披露了年报及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光大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未披露年报及内部控制信息。从这12家披露的信息来看,简单披露的仅有2家。详细披露的个数只有3家,但由于还有4家银行仍未披露,我们无法对2011年信息披露状况下结论。进行一般性披露的7家银行,与2009年和2010年的一般披露相比,传递给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要更丰富一些,披露的格式如上文所述。(2)纵向比较。16家公司在与自身进行纵向比较时,可以发现有三种变化形式。第一种是水平变化,披露情况保持不变;第二种是单向变化,披露情况变好或者变坏;第三种是曲线变化,由好到坏再好转。第一种模式有3家上市银行,保持了一贯的披露模式。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连续三年进行了详细披露。中国银行则始终保持了简单披露。第二种单向变化。其中披露情况在三年内出现好转的上市银行数量与变差的数量基本持平。在披露情况变好的4家银行中,仅有深发展A由一般披露上升到详细披露,而剩下的三家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均为由简单披露变为一般披露。披露情形变差的三家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则是由详细披露转变为一般披露。经对照还发现,银行这几家采取一般披露的银行,披露的信息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一致性。第三种模式曲线变化。披露情况在2009~2011出现波动的银行有两家,分别是华夏银行和交通银行,均经历了披露程度由好变差再好转的过程。这两家公司在2011年也和上述的5家银行一样采取了一般披露的方式。对照上市银行内部控制披露的情况与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笔者认为两者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内部控制法规的要求使银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趋于一致,而这种一致的趋势是否有利于报表外部使用者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取决于内部控制实质性内容的披露。

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实质性内容披露质量分析

1.内部控制实质性内容披露质量分析。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内部控制实质性内容的披露才对投资决策更有意义。现行披露是否对实质性内容做出了披露,笔者参照池国华教授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研究》一书中的标准,选取了以下4个指标进行评价:监事会或独立董事是否对内部控制单独做出评价;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是否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改进措施;是否详细描述了内部控制要素。由于以上均为定性变量,因此符合条件=1,不符合条件=0。

经KMO和Bartlett检验的到结果,为bartlett检验的p值为0,而KMO检验为0.495,约为0.5;4种指标间的相关度较高,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成分1对披露缺陷和披露改进措施描述较多:成分2则对监事或独立董事评价与内部控制五要素描述较多。1表示披露状况最差的,基本没有披露上述所列示的内容;2表示披露状况一般的,对这四项内容,进行了一两项披露;3表示披露详细,对所有或大部分内容都进行了描述。经总结得到下表结论:

从此表可以清晰的看出,上市银行内部控制披露的形式虽然趋于一致,报告的篇幅也大大增加了,但对报表使用者,可以使用的实质性披露内容不增反减。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

2.基于民生银行个体案例反思。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参照翟旭等(2009)对民生案例的分析,对在2011年报告时出现很大变化的民生银行进行单独的案例分析。将民生银行2009年和2010年的内部控制评价与其同年的其他银行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民生银行的披露有如下特征:(1)内部控制披露具有连贯性。16家上市银行中仅有民生银行一家银行会在第二年的内控报告中披露上一年提出的内控缺陷的改进情况。(2)内部控制披露已经形成了适合自身的固定的模式,而且逻辑完整,结构清晰。由董事会声明,从内部控制五要素描述内控建设情况,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情况,明年内控的工作重点和内部控制评价结论5个部分组成。将民生银行2011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其他银行同年报告进行横向比较则可以发现,在2011年上市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级报告形式与内容趋同。甚至其他一些以前年份披露较多的一些企业都不再按照既往的披露模式进行披露。笔者查找了2008年至2012年有关管理部门关于内部控制披露的相关文件发现,2012年2月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1号》中要求的披露格式就是民生银行及其他多家银行采取的披露格式。

五、结论及改进措施

1.实质性披露减少的原因。(1)内控披露的法律法规出台不及时,且没有考虑到行业特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给企业钻空子的机会。经过对照三年的内部控制报告和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发现很多上市银行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仅仅为了合规合法。对内部控制要求较高的银行企业来说,打球的效果就更显著了。(2)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目标的理解仅停留合规、报告的层次上。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仍将内部控制披露作为强制要求。我国的上市银行乃至大部分上市公司虽然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停留在“要我管”的阶段,没有达到“我要管”的阶段。(3)披露成本高。随着监管部门对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的披露程度要求进一步提高,上市银行为审计业务所支付的成本逐年增加。特别是我国的上市银行层次较多,如果使用统一标准进行披露,会使实力强的银行倾向于少披露,同时实力较弱的地市级商业银行难以给出有质量的披露信息。

2.改进措施。(1)财政部为核心的五部委应当加快有关内部控制披露规范的具体操作指南和规范。尽快出台一套适合于我国上市企业情况的内部控制披露体系。规范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并对每年上市企业报送的内部控制披露做出评价。(2)在制定内部控制披露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我国银行业的层次性。实力强与实力弱的银行应当区别对待。并对地市级小银行和刚上市的银行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注释:

1.内部控制缺陷按对财务报表错报影响的程度可以分为三类: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由于上市公司报喜不报忧的披露方式,几乎没有企业对外公告自身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因此本文中所致的内部控制缺陷包含所有的三种缺陷。

2.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都是2010年才上市的,因此没有2009年年报,其中光大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至2012年4月1日仍未披露2012年年报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3.《规范》要求企业强制披露外部审计师对企业内控评价的意见,故每个上市企业都有出具,此处不将其作为评价指标。

4.从内部控制5要素角度更利于外部报表使用者加深对企业的了解,故作为相关评价指标。

5.选取民生银行作为案例研究的原因是,民生银行在

2009年和2010年两年与同行比较披露状况最好,因此在2011年内控披露的变化也最令人觉得意外。

参考文献

[1]池国华,朱俊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研究与改进意见——基于2008年深市A股公司的数据分析[J].科学决策.2009(12)

[2]黄秋敏.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分析[J].审计研究.2008(1)

[3]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9(6)

[4]翟旭,李明,杨丹,叶建明.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9(4)

[5]池国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研究.2011

[6]韩文亮等.《现代商业银行管理》.2007

[7]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等,《构建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中国企

内部控制案例范文第8篇

(一)2011—2013年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审计报告意见汇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数据,截止2014年4月30日,共有40家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为来自深市与沪市的2534家上市公司出具了2013年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在这些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中,包含有2450份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57份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22份保留意见,以及5份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与此同时,截至2014年4月30日,共有40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为来自深市与沪市的1141家上市公司出具了2013年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在这一千多份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有1096份是标准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35份是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9份否定意见,以及1份无法表示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二)2011—2013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意见汇总

(三)2011—2013年被出具非标准内部控制

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意见汇总同时被出具非标准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2011年没有,2012年只有6家,在2013年却达到了21家。

(四)非标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增加原因分析

(1)内部控制缺陷造成影响逐渐增大。近年来内部控制的相关法规细则不断颁布出来,从框架结构到具体内容不断细化。尤其是在2014年最新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号——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一般规定》,明确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构成要素,说明了需披露的内容及要求,并且还提供了可供注册会计师参考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模板。因此,内部控制评价向着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2)审计意见的客观性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审计方面的专业性越来越高,经验越来越丰富,同时职业道德也有所提高,敢于披露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缺陷。

(3)企业内部控制重视程度提高。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接受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并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计划和方案。

二、内部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表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企业,主要进行不同风电机组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华锐风电公司在2013年度被同时出具了非标准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其中,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为否定意见,财务报表审计意见为保留意见。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化妆品行业中第一家上市企业,产品覆盖化妆品、家居护理用品等,拥有国际水准研发以及广大的消费市场。上海家化2013年年度审计报告中,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为否定意见,但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却为标准无保留意见。

(二)案例分析

1.华锐风电

(1)华锐风电公司未能对实物资产实行有效控制,在对2013年年末的存货进行了全面清查后,发现了账实不符的情况,实物相比较账面金额,存在126853.54万元的短缺。由于公司对于存货盘点结果尚未核对完成,因此,在尚未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必要审计程序,从而对于盘点结果以及由此所影响的存货、资产减值损失、管理费用等会计科目无法确认。并且在对应付账款进行函证时,发现了较多往来不符的情形,在该情形下注册会计师认为无法实施替代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2)华锐风电公司2013年年末在其母公司财务报表上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32924.13万元。但在此之前华锐风电已连续两年出现亏损。其中母公司在2012年与2013年分别取得利润总额为-71011.26万元和-331244.50万元。因对华锐风电公司未来的盈利情况不确定,注册会计师认为无法确定这一事项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是否恰当。

(3)华锐风电公司于2013年5月、以及2014年1月分别收到来自中国证监会的两封《立案调查通知书》,证监会决定开始对华锐风电公司进行立案调查。截至到审计报告签发日,证监会的相关调查工作仍未结束,因此,注册会计师无法判断调查结论可能对华锐风电公司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

2.上海家化

(1)由于上海家化并没有披露与吴江市黎里沪江日用化学品厂的关联交易事项,并且于2013年11月收到了来自中国证监会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认定上海家化在2009年至2013年与沪江日化发生的关联交易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认为,上海家化对关联交易未能进行有效控制,并且由于关联方交易的未能及时识别会影响财务报表中与关联方有关的数据的完整性以及准确性,导致内部控制设计的失效。虽然上海家化在2013年12月表示对上述缺陷已进行了整改,但因为运行时间不长,因此不能认定整改有效。

(2)注册会计师认为上海家化在2013年以前及之后与代加工厂发生的委托加工交易在会计处理方法上不一致,由此认定部分上海家化子公司并未建立销售返利以及运输费等有关的内部控制。这一缺陷会导致财务报表中涉及销售费用和运输费用等相关交易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截止性产生偏差,因此认定相关内部控制设计失效。

(3)注册会计师发现在2013年12月31日的财务报表中,财务人员将本应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的费用计入了应付账款科目,影响到财务报表多个会计科目的准确性,因此认为上海家化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造成会计处理的差错。注册会计师说明在2013年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中,已经考虑了上述重大缺陷对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因此,否定的内控审计意见并未对上海家化2013年年度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产生影响。然而在华锐风电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看出,由于对存货等实物资产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导致了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中保留意见事项一、二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应收账款”“资产减值损失”“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会计科目产生重大影响,这些重大缺陷都是属于财务报表层次产生的。因此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关系紧密,内部控制财务报表层次的缺陷会对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意见产生重大影响。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