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展示设计探究

展示设计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展示设计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形式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设计范畴的学科,随着设计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具有了更多新的内涵。相对于一般地点的展示设计来说,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设计的风格、手法以及类别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心理学、传播学、建筑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底蕴,进而使设计的艺术形式感更强烈,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观。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原理分析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能够科普知识、传播社会文明,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机构。其具有特殊的艺术展示形式。也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其建筑的风格、展品的设计以及整体的规划都能够带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可以涵盖展示的空间、展示的设备以及展示的物品。其中展示的空间也就是概念空间,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空间展示,主要是以展品的内容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是展示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其结构、色彩以及灯光等都是必要的组成元素;展示设备包括展墙、展架、展柜以及展板等。[1]展示设备具有组合化、方便化以及标准化的特点。组合化是指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展示要求进行搭配组合,方便化是指结合现代的拼装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方案,使设备的安装以及拆卸更加方便;标准化是指展示设备的规格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展示物品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展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艺术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展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展品的展示承载功能,同时还要符合参观者的审美要求,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上必须做一定的艺术处理。

(一)注重空间的和谐性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不能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设计,而是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和谐的因素,将空间中不协调的因素进行统合。但是这种统合并不表示所有的空间都要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既要有多样性又要具有统一性。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从空间的规划、色彩、材质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来构建统一的空间模式。

(二)展示设计需要遵循均衡性原则

设计的均衡性能够使视觉的构图更加和谐,均衡性设计是指以某一个点为中心,两边的设计分量相等或者相似。同时在均衡原则的设计上,也分为规则均衡和不规则均衡。规则均衡设计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两边完全相等的感觉,无论是在体量、形状还是色彩上都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形成规则的镜面式对称,这也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原则;而不规则均衡性主要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在两边的设计中元素相近,但是却又存在差异。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增加展示空间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又不失整体平衡感。

(三)强调展示设计的节奏以及韵律

展示空间设计的节奏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围或者单位内,空间的设计具有规律性的重复或者形体的运动分解。在具体的设计中是在空间构成重复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分段运动,因此能够使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韵律则主要是指通过对相似元素或者空间环境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节奏性以及韵律性是单元空间设计的主要方式,具有重复和渐变的表现形式。重复的单元空间能够给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视觉感觉,从而在纷乱的展品中,使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赏,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参观起到导向的作用;渐变的单元空间可以分为单一空间的渐变以及复合空间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的方式能够给人一种既灵活又不乏整体性的感觉有序的空间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参观的心理,而且能够突出展示的主体。[2]

三、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艺术

(一)硬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室设计艺术博物馆展品在展览时主要的储藏位置就是陈列室,因此在陈列室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室内的环境、通风、干湿度以及采光等因素,这样不但能够突出展品的展示效果,同时还能够对展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展品都具有非常大的传承价值,所以在陈列室的设计中必须做好消防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材料,严格操作规范。同时在陈列室的设计中还需要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比如陈列室的地面、墙壁以及天花板等具体的色调以及肌理等,都需要与所展示的展品相契合,能够烘托出展品的背景,从而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展品展示的主体中,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效果。2.光环境的设计艺术光是感知物象的基本视觉条件,因此在博物馆的创造、改变以及优化空间的设计中都离不开光环境。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光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采光,另一种是人造光。自然采光主要是通过太阳照射而形成的光环境,因此室内的光线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一些方向朝北的展厅会选择自然光照,因为这个方向的展厅受光照变化影响较小,而且光照柔和。人造光主要是指利用电灯形成的光照环境,通过对灯具的调节和设置达到一定的照明效果。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使用比较广泛的灯具包括基本照明灯具、装饰灯具以及慢射照明灯具等。同时在照明的效果上也分为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和重点照明。首先,直接照明。是一种经常应用的照明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吸顶灯、导轨射灯以及吊灯等,这种照明方式能够保证95%以上的灯光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博物馆的大厅、主要通道以及大件展品的顶部,一般都会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灯光的光线分布更加广泛,不会产生遮光角。但是在直接照明的亮度选择上,还需要根据照射面积、照射物以及展厅的高度来设定,一般的照度设定在300lx。因为如果光线过弱,会使得展厅视线不清,无法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如果光线过强,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对展物产生一定的损害,特别是书刊、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的情况。其次,间接照明。间接照明是指将灯光投射在墙面或者天花板上,形成二次光源,在博物馆展厅的吊顶、地台、展板侧面等,使灯的光线由内而外发光。间接照明的光线扩散性较好,不会产生阴影,光亮适度,光质柔和。[3]因此在展览馆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展品的位置、类型对色彩照明以及亮度的需求等进行设计,使展厅形成层次变化的光环境。最后,重点照明。重点照明也称为局部照明,是指利用较强的灯光对展品的某个部位进行投射,进而形成特写的效果,能够突出产品的展示重点,产生一种立体感。这种灯光设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用于展览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实体和虚空的连贯性。但是在应用重点照明时,必须注重光照的方向性,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种立体感。需要从顶光、顺光以及逆光三个方向进行组合,同时在灯具前添加滤片,通过对紫外线的过滤,有效控制炫光。此外在重点照明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展台的间距、尺寸等适当设定距离,形成主次分明、松紧适度的视觉效果。3.陈列设备设计艺术陈列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因此陈列设备的设计对艺术的整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的设计中需要对展柜、展墙以及展台的尺寸、比例以及造型灯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推敲,使得陈列设备能够与展品内容和特点相符,进而体现其陈设的作用和突出展品的优势。

(二)软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组合设计艺术陈列组合设计是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也是最繁重和最花费精力的。陈列组合中包括整体和局部陈列组合部分,整体陈列组合是总设计风格下设计的组合方式;而局部组合设计则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标本、文物为展览的基本资料,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框架或者大纲而有顺序和层次地排列展品,使展品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性。[4]2.辅助展品资料设计艺术辅助展品资料包括灯箱、图表、沙盘以及照片等辅佐原件展出的一些资料,能够补充展示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一些辅助展品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三)其他方面的设计艺术

除了软硬件的设计外,还有一些介于软硬件之间的设计内容,比如安全标志、文物等。以陈列室的路线布局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防盗报警、消防等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要保证紧急疏散口的通畅,其次要注重这些设施与博物馆整体设计的契合,保证博物馆整体的艺术效果。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遗址;虚拟现实;h里城;三维;文化保护

1 虚拟现实技术与文化遗址的保护

文化遗址是一个国家文化遗产中珍贵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的珍贵财富,如敦煌莫高窟、洛阳龙纹石窟、安阳殷墟等。这些文化遗址作为不同时期文化信息的载体,为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以及艺术和科学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随着城市现代化、乡镇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现存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正在面临着诸多问题,由于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以及旅游开发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现存的文化遗址在不同程度上正在遭遇着破坏或腐蚀;另一方面,文化遗址如何能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向世界展示其蕴含的独特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科学参考价值,使其得以保护和展示、传承和发扬,并保证文化旅游价值,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难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与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数字技术时代已经到来,虚拟现实技术迅速得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利用三维技术和虚拟展示等可以对文化遗址的原始风貌进行虚拟复原和模拟,探索更生动的信息表达方式;将文化遗址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保存,获取珍贵的基础数据,有助于文化遗址的修缮和复原工作;利用互联网的游客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随心所欲地对虚拟展馆进行自由游览与交互,避免和减少游客对文化遗址实物的直接触摸引起的文物损坏等现象的发生;通过打造一个为游客提供在线漫游、参观、教育、娱乐等多功能体验的平台,不仅能够较好的解决古遗址保护的条件和场地的制约,也更有效的拓展了遗址的保护、展示与研究的新领域。所以利用虚拟现实进行遗址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展的要求。

2 文化遗址虚拟化保护研究现状

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较早地开展了对遗址文化的保护工作,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数字化手段的一种,将文化遗址的复原、展示和保护工作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欧美一些国家利用网络对已经保存的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和展示,如美国的虚拟庞贝城等;新加坡Visual Factory公司与新加坡国家遗产文物局合作,为亚洲文明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新加坡美术馆等6家文博机构创建了整套的3D虚拟在线展厅,世界各地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参观新加坡的知名博物馆。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文化遗址的虚拟保护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停留在文化遗址宣传的网站阶段,表现形式多为图片、文字内容、FLASH动画和遗址的展讯动向等二维网页形式,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缺乏沉浸感和趣味性。其次,虚拟展示系统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作为文化遗址的一个信息平台,没有将文化遗址在互联网上的功能进行挖掘和延伸。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国家加大了对遗址文化的保护与文化软实力的投入以及政策上的扶持力度。20世纪90年代后期,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率先将部分内容进行数字化制作并上传至互联网,开辟了国内网络虚拟博物馆的先河。2013年我国第一个360°全景虚拟博物馆开放的中华艺术宫艺术数字博物馆开放,为珍贵藏品的数字档案管理和网络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宫博物院与IBM合作开发的紫禁城虚拟世界“超越时空的紫禁城”是我国第一个通过互联网展示文化古遗址的3D虚拟世界,网民们通过网络可浏览三维的故宫建筑、古文物以及古代人物,通过对页面的点击交互可查阅遗址详情等。

目前文化遗址虚拟化实现方法类型主要分为如360°全景或者720°全景的基于照片的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方法和基于三维造型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方法,而我国利用三维现实场景对文化遗址进行展示的系统较少,但是360°全景甚至720°全景漫游是无法达到基于三维造型的虚拟现实系统所营造的“沉浸感”的。

3 h里城数字化保护的背景与意义

h里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作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新石器时代、商、周遗址,是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是周易文化发祥地。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名扬海内外,是展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扇窗。

“八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而位于h里城遗址的八卦阵便成了凸显八卦知识、传播天人合一思想的良好平台。h里城遗址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是中国文化传统发生的地方,是链接炎黄子孙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

虽然h里城景区内的实体设施基本具备,但是缺少对遗址的数字化虚拟化保护和管理。目前,h里城的宣传网站是依附于河南省汤阴县旅游局官网,并且是h里城唯一一个在线景区360。全景漫游系统,是作为h里城景区网页页面中的一个功能模块存在的。该漫游系统入口的摆放位置不是很醒目,界面风格较为单调缺少民族元素,可浏览的信息内容有限,交互方式单一,沉浸感较差。如果想要打破这种简单的浏览方式,使游客更加沉浸式地参与虚拟互动和交互,这就需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打造一个多维度的h里城遗址虚拟现实交互体验平台,增强页面信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将遗址文化得以数字化保护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激发游客对遗址文化的认同感。

4 h里城数字化虚拟保护与设计理念

4.1 遗址古物的再现和文化的复原

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网络等先进的智能技术,将h里城遗址建筑及文物展品等通过三维创作的数字化形式进行展示、宣传、研究与教育,搭建出一个完整的h里城虚拟遗址三维互动平台。打破文物在保存环境与技术上的局限,以及遗址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多数据通道方式开发多种展示和知识传播途径,加强遗址文化的展示和教育功能的深度与广度。

4.2 遗址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宣传

通过数字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将h里城遗址的场地、建筑及展品等进行三维创作的复制,建立出一个完整的虚拟现实展示交互系统,游客可以对将h里城遗址的方位格局以及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的结构进行自由行走和三维漫游任意浏览,如果遇到感兴趣的文物展品,通过鼠标的点击触发查看该物品的三维展示详情;通过查询和定位的功能,使游客迅速查询遗址信息,了解当前所处位置,以及随意切换位置,“穿越”各个景点;同时,通过设立一些如“遗址概况”“精品文物”“文献资料”“八卦课堂”等专题和模块,体现了历史与文明的关系,使得游客在浏览过程中了解遗址文化的背景及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遗址的历史文化通过游客的参观浏览与互动潜移默化的方式中影响着游客,并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可;“在线商铺”可以将线上与线下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得遗址文化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与保护。

4.3 基于遗址文化的界面视觉设计

h里城数字化虚拟漫游系统作为一个信息传递、资源展示、文化宣传的大平台,遗址地域文化通过虚拟交互与该平台进行结合,可以使h里城遗址的周易文化和特色得以传播与推广,提高周易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首先,界面设计要符合人机交互的人性化设计,主页面与子页面间要实现良好的层级关系和阅读欣赏顺序,并且超级链接可以快速地使游客进入三维漫游系统进行浏览以及快速的显示游客所点击对象的媒体信息;各界面要使游客快速有效地接受遗址文化信息内容,避免花哨和杂乱,通过较为合适的视觉表达形式来满足游客的浏览需要,使游客对界面进行有效的阅读和浏览;在界面视觉设计中,注重遗址文化特色和代表性,例如通过加入具有周易文化特征的创新设计元素,挖掘周易八卦图在设计中应用的诸多可能性,在视觉上探索周易文化与界面设计的契合点;利用信息关联和音视频功能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该平台的表现力和娱乐性,在界面中通过设置音量、开关等按钮,方便游客对音视频的控制;由于h里城拥有着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界面的色彩定位上可选择较为深沉稳重的颜色从而使界面具有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的神秘感。

5 结语

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将文化遗址进行虚拟复原,为游客打造一个线上浏览与体验的文化遗址三维互动平台,使文化遗址在数字空间得以再生和延续,弥补文化遗址受到空间与自然环境限制的不足。要注重遗址文化的特色和代表性,挖掘遗址特色民俗、文化的视觉符号,用合理有效的表达方式可以将遗址的文化信息更好更效率地使受众接收,为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对外交流提供了一种全新手段。

参考文献:

[1] 胡小强.虚拟现实[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板佳.数字博物馆的开发与教育应用研究――以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 2007.

[3] 徐士进,陈红京,等.数字博物馆概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 杜嵘.虚拟遗产研究初探[J].新建筑,2001.

[5] 方建国,姜小林.以增强观众体验为导向的三维虚拟博物馆交互设计思路[J].大众文艺,2014.

[6] 谢思思.新媒体视野下的虚拟博物馆研究[J].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学案,也叫导学案,顾名思义,它不等同于教师的教案,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为指导学生学而设计的方案,重视指导的作用,具有“导读、导思、导练”的作用。根据课文特点的不同,教师设计学案的侧重点也不同,可以分为探究性学案、展示性学案和综合性学案。

一、探究性学案,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实现长文短教

对于中心外露的长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以“点”带“面”的探究性学案,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指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中心,然后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是如何表现中心思想。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学案:

1.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①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人物经历。

②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③在文中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并与同学交流。

2.熟读课文,把握中心。

①再次默读课文,思考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画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②明确中心,找出与课文开头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3.研读课文,重点探究,围绕中心句返顾全文:(1)文章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高尚品质的?用一句话或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2)选择自己最感动的一件事有感情地朗读。(3)学习了全文后,回答第一部分提到的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二、展示性学案,引领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实现长文短教

对于一些构段手法相同或相似的长文,教师可以设计展示性学案,即在教学中充分展示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展示学生不同的个性,例:《晏子使楚》一文第二大段叙述了晏子巧妙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因而教师可以设计展示性学案,采用“精读感悟――自主探究――表演展示”的教学思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精读感悟:仔细阅读第二大段,完成下列要求:(1)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想一想重点句表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表现晏子反击楚王时的语气、动作、神态。

2. 自学探究: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都被晏子巧妙地反击了。自读思考:

①楚王几次侮辱了晏子?怎样侮辱?

②晏子是如何反驳的?

③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很精彩?这些话妙在何处?

④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的语言中,你对他有了哪些认识?

②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楚王的身上,我们该获得哪些警示?

3.表演展示,师生评价

学生上台表演晏子与楚王对话的情景,要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三、综合性学案,引领学生多头并进,各个击破,实现长文短教

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学案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各种有利因素,从浅层次的知识积累到更高层次的自学探究,到深层次的创新思维训练,尽量把学生学习目标定位在离学生学习能力接近的层面。如《最后一头战象》可以设计这样的学案:

1.初读感知: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边读边想,“最后一头战象”指的是谁?为什么说它是“最后一头战象”?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精读感悟:细读课文,思考:嘎羧知道自己将要死去,做了哪些事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事细细阅读,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第4篇

一、 课前准备展示,交流收集信息

美术课很多教材是需要学生做一些知识储备的,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布置,让学生做一些课前准备,可以是对材料的了解,也可以是资料的收集,还可以是问题的思考。课前,为了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前准备的机会,通过展示,让学生交流收集的信息,从中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我在上《叶子上的小“血管” 》一课时,课前我就要求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的叶子,并了解叶子的有关知识。上课伊始,我首先要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各种叶子,介绍了解到的有关叶子的知识,我发现学生举手踊跃,表现积极,特别是当那些奇形怪状、色彩斑斓的叶子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学生也为自己收集到的叶子带给大家震撼而感到快乐与自豪。又如《星座的联想》一课,由于学生对星座不是很了解,在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讲星座的知识会浪费时间,影响教学的进程,于是我课前安排学生回家上网查找有关星座的资料,了解星座的由来,在汇报展示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准备充分,而且展示的形式多样,内容也丰富多彩:有的收集的是奇妙的星空图片,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有的收集的是有趣的神话故事,使学生了解到人们对星座的关注由来已久;还有的收集的是一些星座知识,让学生对星座有了更多的了解。课前准备的汇报展示,既可以让老师知晓学生的准备情况,调整随后的教学,又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展示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在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鼓励中自觉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二、 课中探究展示,共享探究成果

新课改实施以来,美术课中很多教师把以往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转变为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其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那么,教师在安排学生探究学习后,就应当给学生提供展示探究学习成果的机会。通过展示,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情况,从中发现学生哪些知识技能已掌握了,还存在哪些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有的放矢的进行,同时又可以通过展示,达到相互学习交流,共享探究成果的机会。如《双胞胎》一课,在讲到双胞胎对称的表现形式时,我先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在书上寻找答案,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可以用绘画、剪纸、对印、拼贴等多种表现形式去进行表现,接着我就趁热打铁,安排学生分小组探究,尝试这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个小组探究一种,完后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展示时,我发现各小组的展示精彩纷呈:有的小组内容简单就选择用语言描述,有的小组步骤复杂就用到了语言描述和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形式,还有的小组安排了一人展示,一人解说,配合非常默契,在展示中学生共享了探究成果,了解了对称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教师也知道了学生探究中存在的困惑:书上一幅圆形的对称纹样很多学生不知道是如何剪出来的?我于是适时进行了示范指导,直观的演示一下子就使学生豁然开朗,他们很快就掌握了这种以中心点对称的纹样的折剪方法。整个展示过程,学生既交流了探究成果,教师又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且帮助引导他们解决了问题。

三、 课后作业展示,感受成功乐趣

美术课一般都有一个作业展评的环节,通过展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展评学生可以展现自我,获得快乐,增强自信;通过展评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作业的展评环节,精心设计,力争做到形式新、方法巧,使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作业展评成为美术课学生最期待的环节之一。如《有趣的鞋》一课,作业的展评环节,我就设计了一张鞋子展架的背景图,要求学生把设计好的作品贴到展架上,当鞋架上贴满了花花绿绿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鞋样设计作品时,很多学生兴奋地叫出声来:“哇!好漂亮哦!”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想跑到前面看个究竟,喜悦写在他们的脸上。接下来的评价环节,我把它设计成了鞋店开业的情景,每个学生都是顾客,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鞋子,并且说出喜欢的理由,我发现学生表现非常积极,你一言、我一语,整个课堂就在赏鞋、选鞋、谈鞋中达到了,学生也在这其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美术学习的快乐。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交互展示设计;博物馆教育;应用

0 引言

从整体上来说,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是将传播学、社会学以及美学等都融合在一起,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设计学科,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要有高水平的造型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平面设计方面的能力。本文主要对多媒体交互展示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1 概述

(1)研究背景和现状。早在上世纪20年代,对博物馆观众心理和行为研究引起了诸多博物馆学者、心理家等的高度关注。然而,第一例博物馆观众心理的研究,为1933年在美国梅尔顿的调查。他观察到博物馆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同时提出了“博物馆疲劳”概念。而他把此种感受形容成:脑袋如同塞满棉絮昏昏沉沉的,腿如铅垂般沉重,脚踝的疼痛感十分明显。到了20世纪后期,有关学者对博物馆观众行为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例如:美国心理学家鲁滨逊在纽约博物馆对观众加以调查。他在调查过程中,通常都是隐藏在那些不被人们所注意的地方,从而重点观察观众对不同展品所流露出的表情,并且利用计时器来记录观众观察展品的时间,还要绘制出观众参观线路。他将所得到的记录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结合其结果再将展品陈列方式予以变换,再一次观察观众对展品的反应,他便是通过改变展品陈列方式来观察观众行为的。然而,在我国,对博物馆观众心理和行为研究依然处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的阶段当中,大多数为专项研究,例如:满意程度、服务质量等,对此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并且也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造成此种局面的主要与我国对博物馆观众的研究事业起步发展较晚有较大关联。

(2)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交互,包含交互形式和设备,并且又为一种设计理念。事实上,交互式展示方式,不只是罗列所有实施或者是材料细节,而是通过“提问”方式实现的,从而吸引大众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在博物馆中,其交互设计展示指的是建立在藏品和受众兴趣以及需求间的合理关系基础之上的。文章主要对国内博物馆中多媒体交互设计的应用和博物馆受众心态需求调查进行深入的探究,进而找出两者所存在的不和谐之处,同时找出合理的解决对策,这样一来,将多媒体交互设计和博物馆展示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受众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此外,交互式展示设计还鼓励与支持受众在多动手参与的同时,大脑都能变得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出他们对受众的探索欲望,将博物馆传播文化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对国内博物馆的多媒体交互设计展示发展现状的分析;第二,对博物馆受众心理需求的探究;第三,多媒体交互设计和受众二者关系的探究;第四,从受众心理需求角度,对博物馆中的多媒体交互设计展示方面创新的探究。

2 博物馆中多媒体关于多媒体交互展示的设计

2.1 多媒体交互展示设计内涵

事实上,多媒体交互技术指的是结合各种媒体,例如: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再利用计算机数字化和压缩处理展示出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一种新应用技术,而用户既能实时参与,又能有意识询问,改变原有顺序与内容等。文章所论述的多媒体交互展示设计指的是在多媒体交互技术基础上的一种展示方式,而此种方式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传统静态的、物质的视觉观赏,而是给观众一种动态、交互的视觉观赏效果,这样一来,在多元化展示环境当中,使受众感受到新的审美感,感受到综合感官所带来的各种体验。将展示设计在提高效率基础上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除此之外,文章对博物馆中的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予以详细阐述,引导现代展示设计快速的发展。

2.2 多媒体交互展示特点分析

1)静态向动态的转化。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相同的时间内,人类接受动态信息要远比在静态信息获得的多。然而,在传统展示过程中,通常展品都为真实的、平面的、静止的方式予以展示。因此,人们对展品所有信息都必须借助受众自身的捕捉,从而被动接受。然而,此种传达信息的方式,效果非常差。然而,在多媒体交互技术影响下,利用模仿方针数字产品三维立体图像便于受众对展品属性予以了解,在不触摸到真实展品情况下,也可以详细了解展品与材料属性;或者制作三维立体展品虚拟动画,从而使受众深入了解展品运作过程,给受众一目了然的感受。此外,动态展示又能够使展品与受众间更好的交流,展品传达出的信息,也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2)单一观赏效果向综合体验转化。在博物馆中,多媒体交互技术的设计应用带来的优越感不只是对传统展示方式进一步的改良与优化,也是对展示方式的一种改革,从而彻底改变受众对接受信息的程度与方式。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将传统视觉欣赏模式转变为即时双方互动模式,这样一来,受众便利用互动方式观赏突破与浏览文字等,以便深入了解展品在知识,获得更多的积累体验,从中找寻到乐趣,进而对展品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而对于此种综合体验转变,能够从多个感官角度都获得感触,真正实现由真实再到虚拟世界的一种全新的综合体验。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化学反应速率 影响因素 阅读探究 实验探究 设计与反思

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时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是解决“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化学反应”这一问题的重要依据。本节教材将引领学生从化学反应快慢和限度这一全新的视角,继续认识化学反应。

本节课以第一课时为教学内容,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问题和趣味实验入手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细化解读课标:以问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关于本节内容的对话,把学习目标公开化。1.如何说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根据概念正确写出表达式?2.怎样通过自主探究实验,体会控制变量、对照试验等科学方法的运用,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3.怎样举例说明日常生活、生产中各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体会催化剂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用途?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阅读探究、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设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其主要教学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阅读探究提出新概念提出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学习实验信息收集概括完善体系迁移应用

围绕学习目标,考虑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爱好,衣食住行,新闻热点等)展开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的引课设计了趣味实验自制饮料、图片展示,新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学习动力。为一节课的展开起到思维定向的作用。

阅读探究,对本节较容易的概念化学反应速率设计了自主学习方法,将学习目标整合为三个由易到难的问题,学生阅读后思考完成,小组讨论对改,发现问题后,让先理解掌握的同学给其他同学展示讲解,帮助其他同学加深理解。

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步骤: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等浓度的盐酸2、取等质量的块状、粉末状碳酸钙于两只气球中3、将两只气球分别套于上述试管上,并同时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演示实验,给学生方法引导,规范操作,为进一步的分组探究实验做铺垫。教师要创设一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学生参与演示,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分组实验合作探究,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在同伴间的认知“碰撞”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由学生展示汇报探究过程和所得结论。通过运用、操作、解释促进理解,学会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学习的方法。

课堂检测,结合学习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检测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测目标达成情况。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从知识角度,生产生活角度,学习方法角度总结本节所获,收效很好。

作业设计,设计更加丰富的形式,如书面作业、上网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等,使作业更具趣味性。通过学生互评,老师批改讲评,使学生不仅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学习到了别人的长处。在别人帮助自己的同时,自己也给与了别人建议。这种互动互助的模式,在不经意间同时增长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及时多角度给与评价,学生清楚评价的标准,既有学习过程的评价,又有测试的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和及时和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学生明白自己与目标的差距并有努力方向。

阅读探究展示活动中老师评价角度: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思路清晰,表述是否完整准确。

演示实验展示活动中老师评价角度:理解程度,操作规范,现象分析是否到位。

分组实验探究展示活动中学生互评评价角度: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理解程度,积极参与情况,分工合作情况。

检测题展示活动中学生互评,自评,评价角度:理解程度,思维严密,讲解是否透彻,展示风采。

评价形式多样及时,老师给学生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具有吸引性。评价者看的是学习活动,即学生用来表现其理解水平的语言、行为。根据评价给学生提供反馈意见,纠正错误,让这些用来评价的标准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利用在评价中获得的反馈信息来,反思并改进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本节课活动设计形式多样,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配合默契,学生积极参与,加深理解,很好的达成了三维目标。课后设计问卷调查,与学生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公开课结束后,得到了备课组成员和领导的客观点评,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对于学生语言表述及实验操作的错误未及时纠正。如演示实验由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滴加HCl操作的不规范,未及时指出,在表扬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应委婉指出不足与改进的方向。

2、对于知识内容方面,学生讲解评价总结方面不到位的未及时补充,重难点知识未做进一步的强调。如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的三点说明(1)取正值,只有大小,没有方向(2)反应速率必须指明具体的物质(3)指平均速率,而非瞬时速率为进一步强调指出。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第7篇

一、具体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引导探究、创设实验方案修正实验方案、学生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展示成果评价总结、提出问题

二、详细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

(二)引导探究、创设实验方案

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实验设计必需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以假设为核心,初步创设实验方案。在该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手段是小组合作,教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

(三)修正实验方案,学生动手实验

每组选派代表将本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展示和讲解,其他同学提出疑问指出缺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分析,选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善实验方案,随后便是各小组自主选择完善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操作,更要做好实验记录,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便对该方案进行评价。

(四)交流讨论,展示成果

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实验成果并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每个小组可推荐一位学生为该小组的实验进行答辩,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自由发问。

(五)评价总结,提出问题

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老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并总结实验结果。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指出各小组的优缺点,既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实验的不足之处,又可以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养成终身探究的习惯。

三、教学案例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

教师出示一袋加酶洗衣粉,请学生阅读洗衣粉包装袋上的使用说明并导问:

1.材料中的信息与酶有什么关系,与酶的活性又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加酶洗衣粉要在60℃以下的温水中使用?

3.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通过阅读洗衣粉包装袋上的使用说明,结合酶的有关知识,踊跃提出问题,各小组交流要讨论的问题和作出假设:如“温度是否会影响酶的活性”“温度过高是否会使酶失活”“pH是否会影响酶的活性”。

(二)引导探究,创设实验方案

教师投影一些相关实验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怎样检测因变量?

2.如何控制自变量?

3.如何预期实验现象?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拟定实验方案。

(三)修正实验方案,学生动手实验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设计方案,并听取其他小组的建议,进行必要的答辩,然后各小组进行反思,修正并完善实验方案。在该环节教师应从旁适时进行指导。

然后便是学生开展实验探究的过程。该过程学生应规范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若遇到疑问,可重复进行实验或进一步验证。教师在该环节应注意巡视,收集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四)交流讨论,展示成果

小组代表,阐述、展示实验成果,大家一起讨论分析。

1.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温度对酶的活性有影响,高温使酶丧失活性,低温仅是抑制酶活性,温度恢复,酶活性可恢复。

2.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是:pH对酶的活性有影响,过酸、过碱都会让酶丧失活性。

(五)评价总结,提出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及组间的交流、评价、总结,在交流与表达过程中产生新的探究问题:

1.关于选材的探究

(1)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是否都适合用来进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探究?

(2)“淀粉的分解”用碘液检测还是用斐林试剂检测?

2.进行“定量”实验探究

展示设计探究范文第8篇

1、自主预习。自主预习在课前完成,包括字词注音、解释词语、文学常识、整体感知、梳理疑难、补充资料等。教师可根据情况,取舍调整。预习学案一般提前2-3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并将疑难的问题作好梳理。自主预习的基础内容可以课前由小组长检查,也可以在上课伊始对组交流,小组总结汇报。对于整体感知的内容可以放到合作交流部分,以保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流畅性。课前教师收回学案,大致浏览一遍,掌握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疑难,为合作交流打下基础。课堂自主检测时间不超过5分钟。

2、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包括整体感知、概括段意、分析结构、理清思路、探究主旨、语言品味等几项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和文本特点,适当调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主预习筛选疑难,梳理整合,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重组、转化、预设为可探究性的问题。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和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才能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文本,理解文本;问题设计要少而精,不要太多,太碎,避免问答式教学。合作交流部分一般提出3-5个问题为宜,每个问题又可以根据内涵多少、容量大小细化为问题群。问题群可以由组长细化分配,也可以由教师课堂预设,不一定全部呈现在学案上。

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确定合宜的学习方式:独学、对学、群学。铺垫性的问题独学,较为复杂的问题对学,难度较大的问题群学,探究性的问题全班学。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一般是独学、对学、群学、全班学,但也不拘泥于这种顺序,可根据课堂教学的情景、时间适当调整。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预设外的生成,根据学习目标或放大,或缩小、或放弃。有的问题可以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进行全班讨论。每次问题讨论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是自主预习中已经设计的问题,就可以跳过独学环节。时间15分钟左右。

3、课堂展示。展示是课堂教学的亮点,主要再现合作交流的成果,一般以组为单位展示;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合作交流的情况另设问题或任务,理解文本内容,展示学习方法、总结探究规律等。展示的目的是再现成果,增强自信,内化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当然文本不同,文体不同,展示方式也不同。展示力求多样化、立体化,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展示要规范,恰当的运用辩论、采访、快板、相声、歌曲、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展示可为小展示、中展示、大展示。小展示是学生站在自己的座位上,代表本组发言;中展示是上黑板,两人一小组,合作展示:一人主讲,一人板书关键词,相互协作,完成任务;大展示是全组人员共同合作,共同展示,如情景剧表演等。时间7分钟左右。

4、精讲点拨。展示时教师要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对于课堂出现的疑难问题,及时筛选精讲点拨。精讲点拨是在学生自学、合作、展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重点、难点以及课堂生成的问题,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重点讲解。这些问题不能提前预设在学案上,但要留出空白,以便学生完善学习笔记。集中点拨可以避免教师在合作交流中经常打断学生的发言,中断学生的思维。精讲点拨要根据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和教师补充的问题展开,总结规律、方法,集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时间5分钟左右。

5、反馈检测。反馈检测主要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以便学生自我评估和教师反馈。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设计检测题,可以设计字词注音、释义、文本理解、拓展阅读等。设题既不是自主预习的内容重复,也不是课堂导读内容的简单复制。设计问题要转换角度,适当拓展,让学生既觉得熟悉,又感觉新鲜,有一定的挑战性。检测题可以分层设计:基础题和提高题。课堂上中下等学生完成基础题,优等生完成提高题。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