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企合作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1篇

1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原因

1.1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困难

近年来,国家多种类型的经济体不断涌现,社会对会计人才能力要求逐渐提高,对会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许多高校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的学生因为缺乏实践能力,缺乏实践和理论结合的积极性,就出现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1.2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会计工作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与社会需要人才标准的矛盾已经成为会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不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制度不健全.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具备充分的实践操作经验,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影响了他们在工作岗位中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就业.

2高校会计学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原因

2.1政府相关制度缺失

校企合作可以说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对于操作性强的会计专业来讲,它更好的弥补了会计专业在校学习缺乏实践的弊端,但我国缺乏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使校企合作很难进行,会计学专业的校外实践因此得不到保障.

2.1.1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普遍缺乏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增强合作的稳定性,只有政府建立起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加以保障,才能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和普遍模式.目前,我国的《就业促进法》还不完善,特别是对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明确的规范,对合作中的学校和企业利益保护不够,使学校的校外实践难以推行.

2.1.2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缺乏具体的方案目前国内存在的校企合作大多都是短期的、不规范的低层次的合作,还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系统的整体体系.由于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和推行工学结合,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所以,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1.3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经费得不到保障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面临着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的严重问题.学校和企业缺少相应的资金支持,导致校企双方在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培养等方面而无法合作.因此,政府应建立校企合作奖励资金和补助资金,综合运用导向资金,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促进校企合作的快速发展.

2.2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经验和能力不足

学校对“校企合作”模式认识不足,我国高校以传统教育书育人教学管理体系,对校外实训不了解或者不愿意参与,因此校企结合往往会遇到很多师生落实上的阻力.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要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需要了解企业情况和市场现状,不仅要考虑合作的形式和方法,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机构,使校企合作能顺利地开展.高校缺乏对“校企合作”模式的管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而高等院校对创新型教学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许多高校中,由于经费缺乏或者对实践教学不重视等原因,存在对实践教学工作投入少,实践教学的硬件配备不足的现状,导致校企合作培养会计型人才这种实践教学中,难以得到校方的经费支持.

2.3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动力和积极性不够

2.3.1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正确认识大多数企业缺乏对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正确定位,导致很多企业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目前大多都是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主动与一些企业界合作,企业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则很少,同时企业又找不到更多符合的毕业生进行录取聘用.在一些校企合作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中,企业在培养和指导方面认为学生只是短暂实习,不能达到尽心尽力,所以导致学生实习效果并不理想.

2.3.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和学校把教育培训学生业务技能之间产生矛盾.企业希望学生在经过培养之后就能上岗,而大多学生在企业里的工作中,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习,不能满足即刻上岗的要求,这时企业会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所以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

2.3.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不足一些中小企业或是自身规模有限,没有合理资源可为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帮助,或者由于缺乏资金支撑,没有能力与高校开展合作.由于企业运做机制和学校运做机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部分企业没有能力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做出贡献.

3完善高校会计人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3.1高校应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3.1.1学校应提高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高校要主动请企业领导到学校来了解学校的真实情况.由校企双方组成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制定相关制度,配备专职人员和划拔切块经费,以保障校企合作培养方案顺利进行.要遵循“我们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办学理念和“企业需要什么,我们教什么”的教学理念,及时修订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做到让企业满意.

3.1.2学校和企业充分沟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的模式学校要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充分了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高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共同投入、相互支持、共图发展.建立学校同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让企业了解会计实践教育的意义,共同制定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制度,支持高校进行会计实践教学.

3.1.3学校应建立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培养一支既拥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教师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而来自于企业的兼职会计教师则有实践经验但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所以高校应将企业中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吸收为兼职教师,增强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实力,从而保证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有效进行.

3.2企业应积极承担培养会计人才的责任

企业应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化,建立一个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相对于多头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方式,统一机构的领导方式更具效率,更适合沟通及解决问题.企业可以派资深会计人员担任学校兼职导师,定期与师生交流,开设专业讲座,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启发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信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优秀的职业精神,同时传授行业信息,传播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学校采取设立奖学金的方式,使人才激励向后方延伸.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通过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举行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报告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座谈联谊会、注重互帮互助等激励机制、情感机制来促进合作的稳定和长效.

3.3国家和社会应对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给予大力支持

3.3.1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国家应出台学生在企业实习安全保障等相关政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同时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该项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及作用,并且加强该制度的管理和保护,对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至关重要.

3.3.2政府应增加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针对目前部分学校资金的问题,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可以在教育经费中考虑实践教学的需求,加大对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政府应将校企合作运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实践教学专项资金,加大高校实训基地建设,改善教学实习设施,加强实习指导教师和校企合作人员的培养.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政府在资金上给予税收优惠或政府补贴.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模式探索

作者简介:屠志恋(1981-),女,浙江杭州人,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机电系,讲师。(浙江杭州31002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11-02

职业教育是直接为企业输送一线人才的教育,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教育不仅仅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企业人才的需求规律。《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再次强调了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1]

校企合作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职业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途径的必然要求。职业院校只有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克服办学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掌握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起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的对接。

一、校企合作的几种形式

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典型的校企合作方法有:

(1)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生产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车间进校使校企双方真正达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学校与企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企业把人才需求信息传递给学校,帮助学校规划专业设置、改革课程和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向学生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就业指导,并定期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派教师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到企业进行实践,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3)在学校开设“订单班”,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校给“订单班”上课,传授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接受“订单班”学生的顶岗实习,企业还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从调查情况看“订单班”培养现象还比较普遍,由于学校和企业有着利益共同点,企业比较积极参与到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学校与企业组建职教集团,通过职教集团来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院校专业设置、开发教学材料、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等。[2]

实践证明,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学校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拓展了办学空间,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合力,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别是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让学生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得到了有效的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现有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为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问诊职业教育,本文进行了专题调研。与多位教师、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座谈,并对多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沟通访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重点围绕如何“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办好特色技术院校”这一主题展开了研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第一,校企合作程度不深,绝大多数校企合作教育仅仅限于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即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第二,校企合作面较窄,绝大多数校企合作教育只停留在个别的专业试点上,没有覆盖所有的专业。第三,理论与实际脱节,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很多实践教学环节也没有得到企业的配合和认可。第四,缺乏长期合作的有效形式,国内校企合作多是根据自身短期利益需要形成的,由于双方承担义务的意识较弱,合作形式偶然性多,合作关系难以巩固。第五,企业合作热情不高。由于企业过分追求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其社会责任,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责任,企业只需从优秀的毕业生中挑选人才,若没有合适的就到其他企业去“挖”,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是在职业院校的单方热情下一事一议。[3]

三、校企合作、产学研互动促进人才培养

如何有效地、可持续地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互动、促进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育人与用人校企一体的合作。

1.政府推动政策支持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

2.学校的发展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内生力

学校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1)加强学生做人教育,丰富学生德育内涵。以企业要求养成职业规范,以行业标准提升从业素养。中职教育的职业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取决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取决于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在调研中,被调研企业一致认同的是:任何人要想做好事,首先要做好人。技能水平不足企业可以培养,而责任感欠缺、态度不端正、吃苦精神不足则是致命的缺陷。尤其是在今天,企业出售的并不单是产品,更主要的是服务,服务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这就更加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学校可以紧密结合合作行业的从业标准,以丰富的德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环保责任意识等的培养。

(2)切实做好学生最后的顶岗实习工作。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为社会人角色的转变期和适应期,而事实上顶岗实习已慢慢地转变为变相的就业,学生的实习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这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系列问题的产生,如企业反映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稳定性差、心理承受力差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层面上与其说是品行素养问题,不如说更多归于适应问题。如果在这一时期,学校监管到位、指导得力,随时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予以引导和化解,使学生依然保有归属感而非孤独无助感,那么很多问题是可以消泯于无形中的。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不合格的学生应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如不授予毕业证书等。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师面向企业的能力培养,严格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学校员工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学校员工文化也有别于企业文化,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显得空洞而苍白。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学习、调研、见习,有能力的要顶岗实习,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对其有深层次的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

(4)做好常规教学中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也应体现全程全员全方位。此外,专业课重技术忽视素养,文化基础课日益被边缘化,其育人功能也日益被削弱,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实效性差,流于形式,所以在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调研中企业反映最多、最强烈的不是学生的技能问题,而是学生的职业态度和综合职业能力问题。

(5)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合作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剖析工作岗位,分解工作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重新调整课程设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真正落到实处。此外,授课的形式和时间也可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适当的修改,比如企业招人的高峰期在春节前后,而学生开始实习就业的时间一般在6月底。针对这一规律,部分学校为学生制定了错时教学计划。

(6)突出教育特色,实现个性化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勇于承担、善于合作,能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激发潜质,提升专业兴趣,提高综合能力。

(7)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涵,比如学校老师的职业指导课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上讲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人才市场真实体验一下社会企业招聘的活动;或者在学校组织针对实习生的招聘活动,通过就业洽谈、专题招聘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最大化的就业信息,由他们自己和企业进行交流和双向选择。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和职业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自主应聘的过程使学生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做基本的准备。

3.企业的需求、产业的持续发展是校企合作的外推力

(1)如果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学校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则不利于学校的良性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本地乃至本市(省)的发展做到胸中有数,只有学校的专业链和企业的产业链对接上了,教学过程与行业用人标准对接上了,毕业生与企业岗位对接上了,企业才有可能长期深层次地合作下去,甚至会找上门来与学校合作。

(2)合作需要多元化的资源互动。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个项目的互动上,还需要有人员的互动、资源的互动,需要让企业看到实惠,得到利益,提高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资源与教学资源转换的实现。结合杭州第一技师学院的具体情况,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的互动:一是培训企业职工;二是参与企业技改;三是开放专业资源;四是引进企业文化;五是选送学生实习;六是提升教师技能。

(3)吸取各个院校校企合作成功例子的优秀经验,如宁波鄞州职教中心首创的“三联”模式等。

参考文献:

[1]赵国君.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及其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6).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工作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王蕊(1983- ),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学;杨卫军(1975- ),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陕西 咸阳 71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Z1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37-01

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类型。“举校企合作旗、走产学研结合路”,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其内涵即产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三方面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集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化的系统。但一直以来,校企合作都是学校更主动,企业相对被动,合作企业对项目的兴趣日益淡化,运营成本出现走高态势,加之,经济效益与教学效果、生产规律与教学规律、生产任务与实习任务等一系列矛盾难以调和等。诸多不利因素导致校企合作逐步走向粗放的管理模式,最终流于形式。因此,在目前国家缺乏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相关刚性制度缺失的情况下,要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才是根本,科研贡献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校企合作育人能否实质性开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力。

一、科研工作推进校企合作的难点剖析

(一)自身基础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起步较晚,管理机制和奖励措施都还不够完善,使得科研运行的动力不足。高职院校不宜像本科院校那样去要求科研,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职业院校毫无优势可言,这也是由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实力决定的。

(二)认识尚有误区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科研工作的地位不断提高。教师评职称时,科研工作具有信号功能,可能比教学工作更为重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都是为了评职称才做科研,而在本科院校,没有科研就没有前途,有的高校甚至出现了科研富翁。高职院校从专科升格到本科,必将在科研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对教师强化科研考核是一种必然趋势。

(三)投入成本不足

长效机制的关键是激励相容。失业人数这么庞大,却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如果不能从技术上帮助企业,双方就没有合作的基础。高职院校不断进行规模上的扩张,在科研方面,投入成本不足,科研队伍很难申请到国家级、省部级的项目支持。

(四)政策支持乏力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之一,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指标。然而,各级教育管理机构更多关注的是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经费、项目等方面,缺乏倾斜性政策扶持,使得应用型技术研究平台未能有效搭建。

二、科研工作推动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一)大力构建应用型技术研究平台

依托牵头组建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高职院校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力促生源链、人才链、信息链、就业链、成果链良性互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组织”的四方联动机制,逐步实现了教育、研发、培训、服务、生产异质融通。同时,高职院校应当配套健全完善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将“集团化办学”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诸如,将“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项目,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试行横向项目到款目标责任考核,极大地推动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二)项目带动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相继投入资金支持国家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和学院教育教学,提升持续推进内涵建设,重点以高层次的教科研项目为载体,努力实现科研工作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中国职教研究学术影响力――基于2008年度教育类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36期)的数据,显示了职教研究学术影响力的排行榜,对各所高职院校的机构发文量统计进行排名,机构文献被引用统计进行排名,机构文献被引频次(即年度指标统计)进行排名,对所刊用文章所涉及的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校内课题的篇数进行统计,有效推动提升高职院校科研水平。

(三)更新理念打造精品团队

以“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为建设重点,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接受世界最前沿的高职教育理念,使教师在思维层面上,与世界接轨。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学习和下企业锻炼,选派人员赴美、德、日、澳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知名院校、世界著名企业学习、研修,聘请企业业务骨干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科研工作推动校企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科研工作的管理职能

科研工作,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管理职能,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明确了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方向。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管理职能,使其科研成果尽早转化出能被社会利用的价值,充分展现产学研结合的特点。

(二)保障科研工作的资金需求

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多有实际困难,因而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是必需的,它们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经济基础不是很强。高职院校在以科研推动校企合作的探索过程中,科研工作需要资金的保障,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管理职能的发挥奠定基础。政府应当加大科研的经费投入,改善科研的办公条件,给予校企合作一定的保障机制。

(三)发挥科研工作的服务职能

以科研推动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需要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科研活动的服务职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职能,才是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显现,满足企业在各方面的需求。

(四)鼓励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解决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问题,高校需要开展科研工作,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明确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并将科研成果反馈给企业,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服务于企业的职能。健全的评价体系可以看作导航仪,指引科研工作的方向和目标,鼓励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给予科研成果奖励,将科研成果的鉴定、奖励和转化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表彰,同薪酬体系、职位晋升、职称评比相联系。

(五)培养科研工作的业务骨干

为了满足企业提高员工素质与技能、培训员工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业务骨干,而目前很多教师的科研能力还不够强,需要“传帮带”,在引导和带动全体教师做科研的同时,树立教师的科研意识,明确教师的科研职责。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实践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尤其需要联系实际,服务并指导教学,不断开发人力资源,培养科研工作的业务骨干,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琳,胡幸鸣.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探索[J].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2]何添锦.高职院校科研整体实力提高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3]毛晓燕,谢芳.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 实践探索

2012年10月13日,笔者所在学院百余名师生按照学院的安排,来到了富士康(烟台)科技工业园进行为期3个月的工学交替实习。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使学生体验现实的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实际生产工作中熟悉同事、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磨砺中锻炼职业素养,完成身心的职业化转变,为真正踏入社会、进入职场打好基础。由于我们是第一次外出进行顶岗生产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因此,身为带队教师,心情是忐忑、复杂的:既担心学生能否顺利、安全地完成实习,又要担负起院系领导的重托,做好新的教学实践,让合作单位及社会认可我们的教育和管理,为后续的实习安排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初试顶岗生产实习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往往是残酷的。开始,学生在厂训和岗训结束后马上就进入了实际生产岗位,虽然工作内容和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劳动强度也不大,但是简单重复的劳动加上严格的品质要求,很快令学生从新鲜转变为倦怠、厌烦,并且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吃不消了,先是十几名女学生抱团要求立即返校,甚至坚决地说“回去退学也不干了”,接着,家长们质询带队教师的电话接连不断,有的家长甚至开车直接来接人,坚决不同意学生继续实习下去。同时,富士康由于生产任务重,订单工期紧,生产线安排部分学生超时加班、休息日加班或上夜班,这对于尚未适应实习工作的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激愤的局面几乎失控。另外,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还有很多问题,如办理厂牌、卧具不全、学生生病就医、宿舍门锁损坏、按时归宿等等,都必须抓紧处理。大大小小的问题一时令我们带队人员深感压力很大。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我们艰难地摸索了一个月,终于理出头续,前面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经过协调和努力都先后一一化解。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及早发现、了解情况,及时解决并做好宣传和疏导工作。因为在富士康,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管理流程,管理流程严格而细致,只有需要时间才能反馈结果。诸事理顺之后我们的感觉,如“风雨过后见彩虹”,天空都显得格外可爱。

学生逐渐适应了顶岗生产实习的节奏之后,思想和情绪趋于稳定,他们在向带队教师反映问题时,不再是流着眼泪、满腹委屈或是满腔仇恨地控诉了,而是变得客观、成熟,能够平静地等待反馈结果和答复,并且有些学生还主动要求加班,愿意多挣些加班费了。看到学生们经过的历练、转变和成长,我们带队教师的心中深感欣慰,正所谓“不吃不知苦,不做不知难,不磨练不成好汉”。

二、富士康企业的实习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富士康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富士康是当前全球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专业加工制造商,拥有120多万员工。其制造、创新和研发能力有目共睹,是名副其实的高新科技企业。国内已经在三十多个城市完成了产业布局。我们实习所在的富士康(烟台)科技工业园,占地5000余亩,员工现有7万余人。

这样一个巨无霸般的现代化高新科技企业,它的生存、发展具有独到之处,这正是我们要实习体验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和创新机制。它的严格、细致、认真、务实,追求一流品质的强大气场和强劲风格,让你不得不顺应它,与之合作时会让你就觉得放心。它的核心、系统,我们不敢妄言,仅从我们实习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从身体到心理的职业化转变应当是理想的。实习生与正式工是同工同酬的,薪资分时段、按小时记发,毫不含糊,所有员工及实习生的薪资等费用都是向每个人的银行卡转账支付,从无欠薪讨薪等异常情况出现。在可以看得到的日常管理方面,仅与我们实习相关的,有些地方也是值得一提的。第一,住宿免费,宿舍内水、电、暖、卫齐全,而且提供热水淋浴。第二,无出入证(厂牌等)的人员一律不准进出厂区(包括生活区),安保人员24小时值守。厂区(包括生活区)不准随便吸烟,比较符合我们的管理理念。第三,厂内文体、健身设施遍布,全部免费使用。有标准的运动场、足球场,有室内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台球室,员工各类文体活动不断,文化气息和氛围比较浓厚。更重要的是有医保联网的厂内医院,凭厂内医院的医疗诊断书,可以到产线人资处报销70%医药费和作为病休的凭证。第四,厂内设有人资校企合作办公室,专门负责招聘并安排学生进厂实习,并负责处理实习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富士康是我们遇到的唯一一个设有专事学生实习机构的单位。

三、顶岗实习的意义和体会

1.顶岗实习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

学生极少经历社会的磨练、工作的艰辛和独立生活的困难。要实现从学生到工作状态的转变需要较长时间,即使他们口头上称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心理上也并没有能真正承受现实压力的经验,当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后,才开始面对从未有过的长时间劳动和严格的工作制度,思想很容易妥协、退缩,甚至逃避,这段时间如果仅凭学生个人自我调整,恐怕不会尽如人意。我们实习带队人员就是要在这段时间内通过宣传疏导、抚慰、协调等方法,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完成其身心的职业化转变。通过这次实习带队的经历,我们认为学生的职业化转变过程应当在毕业安置前完成,这会实质性地提升学生的入职适应能力,对打破现在毕业生安置就业率高,失业率也高的怪圈,或许大有帮助,职业教育院校应当担负起这个责任。其方法首选顶岗实习模式,因为在校内的实习场地(基地)实习,以及模拟岗位的技能训练,一般强调技术技能的养成性训练,与顶岗生产在实质上存在差异,对学生体会和理解企业管理氛围、锻炼综合职业素养及工作关系中的沟通几乎没有帮助。即使学生的实习岗位与学习专业不能对口,但是顶岗锻炼较之专业对口的参观或旁观式的实习也是不可比拟的。顶岗实习时间以2至3个月为宜。这个时间阶段,学生既能完成职业化转变,又能受到一定程度的企业文化浸润。

2.实习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按承载的要素不同,实习准备工作基本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实习带队人员的准备。根据体会,我们觉得前期(实习前15天内)的管理工作是顶岗实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开始的几天是学生思想和情绪出现波动的集中高发期,带队人员必须迅速到位进入角色。因此最大限度地提前了解实习单位,熟悉处理各种异常情况的渠道和流程,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规律,做好承受群体不良事件压力的心理准备。否则,作为校方的代表和管理者、学生心目中的主心骨,遇事理不清头绪,自乱阵脚,一头雾水,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2)实习学生的准备。学生的准备内容包括:一是行李物品和证件、照片等,二是心理准备。学生的物品和证件准备,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一次外出独立生活的锻炼。我们也认识到,如果今后再有类似的实习,可以按本次实习的经验,教师先为学生每人印发一份“实习物品准备明白纸”,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的心理准备有很多欠缺。学生全是90后,一半以上是独生子女,优点突出,缺点同样鲜明,青春激扬,充满幻想。然而,真正的现实却是残酷的,父母的呵护没有了,严格的工厂制度成了“自由的枷锁”,忙碌的、长时间的岗位劳动成为了“罪恶的摧残”。要完成这个心理落差的过渡,走向成熟,学生注定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我们如果再安排这样的顶岗实习,就一定要通过一切手段,比如就业培训讲座、顶岗实习案例讲解、适应能力分析、实习单位正面材料通报、实习岗位分析及注意事项等等,向学生宣传疏导,做好充分的“战前动员”,提高其认识和心理承受阈值,帮助他们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心理准备。

(3)学生家长的准备。实习经历告诉我们,取得学生家长对安排顶岗实习的理解和支持是很重要的。实习的前期,由于许多家长对学院的安排不能理解,生怕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当听到学生电话诉苦时,不是积极地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努力锻炼,而是“不行就回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思想情绪产生较长时间的波动,影响其他同学、增大管理难度,而且当带队教师不予放行时,家长质询我们的电话极其不冷静,全然不顾教师的解释和劝说。我们认为,没有不明事理的家长,关键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到位。只要我们以务实诚恳的态度把学院“通过顶岗锻炼,为真正踏入社会、进入职场打好基础”的实习理念,向家长解释清楚,把我们全时段驻厂管控的保障措施交代明白,把“都是为了孩子,家长鼓励孩子才是真正对他们的爱护,他们一定能行”。锻炼是为了将来,这些道理讲通了,绝大多数家长是会转变态度的。如果仅简单地向学生家长解释,“到富士康进行实习是学院的安排,是教学计划的安排”不能解决家长所关心的关键问题,还希望让家长痛快地支持我们的工作,恐怕不容易。事实证明,大部分打电话质询我们和开车接学生回去的家长,在我们耐心地解释和劝说下表示能够理解,并改变了态度。这些工作如果在实习出发前做好,岂不更好?我们还是应该在实习前的“实习物品准备明白纸”上作出说明,当家长为学生准备物品时,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实习理念。当然,我们还可以采取开家长会的办法,效果会更好。

四、顶岗实习暴露的不足

1.实习团队减员不可避免,配套管理措施亟待健全

顶岗实习,实习生必须达到岗位的基本要求,遵守岗位管理制度,比如年龄不足十六周岁、违反厂规厂纪(如旷工累计达到4天或连续旷工达到3天)被厂方除名等,虽经协调,但单位拒绝重新安置,我们只得将个别学生进行遣返。对中途遣返的学生,就要提前准备好安排措施和管理办法,否则这部分学生只能掉队,不能完成实习目标。而且这样的管理漏洞也是十分明显,比如学生很容易故意被除名,等着被遣返回家,从而影响整个实习团队的稳定。因此,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模式要健康地发展,相关的配套管理措施必须健全和规范。

2.实习生无技术岗位实习机会

通过深入调查,我们发现冲压、涂装等危险、有害岗位厂方没有安排实习生,但实习生全部在简单的熟练工及辅助工岗位上,比如装配、外检、老化、包装等。就此情况我们与厂方进行沟通,厂方解释是出于安全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因素考虑,而且技术岗位岗前培训周期长,要求长期稳定,实习生短期的实习不符合企业的技术工用工理念。对此,我们只能表示理解,认可这一无法弥补的缺憾。

3.学生伤害风险要警钟长鸣

学生的安全问题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令人紧张。出门在外无法预知的风险概率相对要大得多,与学生安全相比,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因此在安全问题上,教师要始终保持自我加压的状态。

五、结语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5篇

Abstract: Breaking through the past research on refor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base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the article studied the related issues about building the training base 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reform.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管理改革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raining base;management reform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25-01

1校企合作

高校和企业这两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建立起合作关系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科学选择,是实现双赢的必然过程,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的改革提供有利条件。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

通过寻找“双赢”点,共同获取包括经济利益在内的己方利益;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专业设置与课程选取;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关人才培养机制;兴办校办企业或企业专办高校等方式进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的实践。

3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的目标以及构建原则

3.1目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的目标是:第一,改革以提高共建实训基地管理为前提,选择适当的管理,围绕市场需求,来制定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使校企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第二,通过管理的改革,建立一支具备“高度科技环境感知力”和“商业环境感知力”的优秀团队,同时还应有效的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管理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共享,从而达到“提高团队管理水平”和“增强团队合作效率”的目标。进而达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的目的。

3.2 构建原则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要以技术管理作为核心,以加强其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的发展目标并且具备较高的运行效率,最后发展为政府引导和推动市场相结合的实训基地管理。本文认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第一,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利原则;第二,有利于技术管理原则;第三: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

4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的内容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寻找校企双方的“双赢点”;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其专业设置和课程的安排;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培养机制;兴办校办企业或企业专办高校。

4.1 寻找校企双方之间的“双赢”点校企之间能够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就要求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双赢”点,即对方的利益会时时刻刻都会影响到自身利益,这样无论学校还是企业便能够全面深入的考虑到对方需求。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企业应该做到:合理安排带教人员,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和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使学生能够获得最佳的实习效果。学校也应该做到:与企业之间即使沟通,了解企业文化、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困难,运用学校齐全的设施、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为企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人才,共同解决企业难处,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

对学校的意义:第一,使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够更好的进行,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使其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也具备了较强的实践操作技术。第三,有利于了解企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市场需求信息。对企业的意义:第一,学生在毕业前就提前关注企业信息,有利于企业的长期有效的发展。第二,学生实习期间,报酬较低,在为企业创造利益的同时也为其降低了人力成本。第三,学生的思想单纯、善良,能够对企业文化带来很好的改善和提高。

4.2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专业设置与课程选取课程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极为重要的困素,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对于高校教育而言,高校有自主设置专业和制定课程计划的权利,因而高校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重要的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应该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的实践,一是增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职业情感特征等的认识,增强专业实践;二是熟悉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技术,高水平的职业技术课程开发需要学校、企业、教育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因此非常有必要让企业参与高校的课程改革。

4.3 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关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的优势,企业又有强烈的需求,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最为迫切,也最易于实现。应充分认识在人才培养并非单方面的,企业需要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也希望通过为企业培养人才,使教师深入实际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的实践,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做到双方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的实践中人才的培养方面可根据实际需求,采用技术培训,本、专科非学历培养,学历教育,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的培养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实践中针对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编写实用教材,加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总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中人才培养即可提高双方科技人员的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又为进一步深入实际,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奠定了基础。

4.4 兴办校办企业或企业专办高校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学校创办生产、服务性企业。其意义是:①为学生的实训、实习创造条件。②方便专业教师经常性地从事专业实践,密切理论与实践的联系。③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为社会上的合适人员提供就业机会。④为学校筹措资金开辟一定的渠道。⑤有利于获取较多的市场经济信息、技术进步信息和人刁需求信息,以此促进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以及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⑥促使学校管理者树立市场意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创办适合企业的学校,那么这种企业办学校就是有价值的,应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的实践”已成为时代的必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相信在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的实践”还将取得更大成就,必将为祖国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这些人才也必将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放光彩,推进祖国现代化的建设。也将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改革的实践研究提供可行性方案。

参考文献:

[1]刘晓明.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职教论坛,2003.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研究与实践

课 题:本文系沈阳工程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Y201415)、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164)研究成果。

校企合作是高校发展的趋势,是实现与市场接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输送一线人才的重要举措。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行教学考核,注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实现校企文化理念的融合,达成双赢,从而实现最佳效果。

一、校企合作对高校发展的意义

1.教学体制以企业的发展为依托

科技进步需要理论支撑和实践能力协助,教学体制要以企业的发展为依托。校企合作要求学习和岗位协调,夯实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样才能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

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模式

为适应我国高教课程开发模式,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直接到高校招聘人才,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在校企合作中开发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课程,能够实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解决学校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并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3.课程改革的突破源于校企共同努力

单纯的理论教学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育部提出积极推进与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改革模式,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全面带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校企共同努力,引导教学方法的设置和改革,力求达到满足校企共同需求的目标。

二、校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校内研究现状

学生完成规定的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课程后,推荐到公司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学院和风电公司共同参与管理,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技术人才,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2.校外研究现状

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自发地与企业联合办学。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衡量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尺。实施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合作机制,提高合作水平,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

1.以课程体系作为与企业合作的根本依据

要以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课程体系作为与企业合作的根本依据,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岗位的工作需求进行调整,保证校企合作整体规范化。安排实践环节,设计不同的课题,以便满足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2.以工作和学习为突破点

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课程改革和建设以工作和学习为突破点,打破单一的教学形式,课程结构设计为解决问题的形式。以校企合作项目为典范,对进行教学改革,适应企业的需求,合理开发课程体系。

3.适当设置课程教学改革

对课程设置与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要把企业先进的理念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根据实习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反馈的问题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调整教学课程的内容。

4.鼓励专业教师编写教材

教材的编写工作是课程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根据学校专业特长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教材改编或者教材整合,鼓励专业教师在编写教材方面下工夫,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建设和改革。

四、校企合作改革的目标

课程教学和教材改革是校企合作发展的核心目标。在内容上,以课程教学为主体,同时在校企合作的监督下,增强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对校企合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五、校企合作解决的关键问题

合理地引入企业课程资源,并将其整合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满足高校与社会进步的需求,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从而有利于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校企合作的关键性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并将解决方案应用到高校课程建设体系中。

六、小结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10多年来的探索、发展和改革,业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曾有专家指出,成功的技能教育必然有企业的参与和合作, 实践证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校企合作的现状

目前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仍然是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

首先是国家在推行校企合作制度方面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虽然一系列的文件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校企合作开展,但政策导向作用不强,难以建立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其次,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只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学校对校企合作意愿强烈,但是企业却明显缺乏热情。校企合作普遍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同时顶岗实习工种较为单一,技术含量不高,专业对口较少。再次,学校的本位主义令学校各部门始终从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角度去思考校企合作的问题。顶岗实习内容与培养目标要求不相符合,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淡薄。毕业生刚刚走向企业,因缺乏相关技术能力和经验,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导致合作难以持久。

2 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企业永续发展诉求,注重职业院校教学要求

校企合作注重职业教育教学自身的时间性,不考虑企业生产的规律性;强调教学计划的规范性,不照顾生产计划的时效性。职业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具体详细,在理论层面和教学过程中也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但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永续发展的诉求。企业发展需要一些操作技术熟练而且到企业能即刻上岗的技能型人才,可是职业院校给企业输送的人才缺乏实操能力;此外,企业发展具有一定周期性,在企业发展“旺季”需要职业院校输送更多的技术人员,在企业发展“淡季”,企业需要的工作人员相对减少,而职业院校不能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律为企业输送适量的人才(尤其是“旺季”时),不能促进企业的永续发展。

2.2 忽视企业岗位技能需求,注重专业学习任务要求

校企合作实施后,虽然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任务学习目标明确,但是岗位需求技能被忽视,一旦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需要,就不利于企业发展。不少校企合作流于表层,融合深度不足,为企业输送的人才技能素质偏低,虽然职业院校按照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教学,但是过多地注重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理论和企业实践的良好嫁接。换言之,职业院校只是注重专业学习任务的要求,而没有注重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

2.3 忽视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注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素质来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和思考,也就是学生结合自身在企业实践的经历,留下对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有意义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技能。企业要永续发展,不仅需要一般的技能人才,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职业院校恰恰缺少对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无法培养出企业永续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创新是一个企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敢于打破常规,独领鳌头,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旦职业院校为企业输送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就丧失了对企业永续发展的推动力,则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前景堪忧。

3 促进及改善校企合作融合的对策

3.1 转变校企合作的观念

在校企合作的理念上,必须走出利益至上,目光短浅和本位思考的误区,避免一味想着能从合作方得到什么,而应该多换位思考,弘扬和建构利他惠人、双赢共荣的合作理念。同时,企业在接受校方走进企业或者接纳学生前来实习时,其作为不应仅局限于把学生领进企业,或是给学校颁发一定的奖学金等这些表面文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地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现状(包括企业目前的运营和困惑),以便使其能在今后为企业的永续发展献上一份力量。

3.2 校企共建,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体系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中, 高职高专院校要想办出特色,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创建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体系。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育人质量。对于企业来说,育人质量与其产品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课程都要以职业为导向,基础课要针对职业特点,注意与后期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适应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职业院校应主动邀请企业专家对课程做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论证,认真分析工作岗位职责,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做到“专业围绕产业,课程围绕产品,教材围绕一线” 的校企教学合作模式,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过程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使教学与职业能力真正达到统一。

3.3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落到实处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高职教师为了适应任务引领型项目教学模式下的课改教学需要,要有自培为主的思想,多途径、多形式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学院也要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在选送教师外出培训的同时,制订校内培训计划,采取老带新、高带低等形式,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认定考核。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培养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水平,积极拓宽高层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渠道。此外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制度。坚持“工学结合”,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生产服务一线岗位锻炼,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学院还可以将企业骨干技师、项目负责人等聘请到学院担任客座教授,这样可以把校企合作推向多元化,为合作的深入打下夯实的基础。

校企合作实践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食品加工,校企合作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现状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赢得质量和社会认同,才能形成多样化人才培养格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外部环境的问题,也有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这需要校企双方共同解决。为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深入、健康的发展,建立一套校企双赢共育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西方高职教育发达的国家在这方面比我们先迈出了一步,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德国“双元制’为代表的,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一类是以美国合作制为代表的,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这两种模式在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和借鉴。

二、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职食品专业还没有全面、系统地阐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我国高职的校企合作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在实践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但是,我们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高校传统的习惯、自身的惯性和惰性,在校企合作的内涵上仍显肤浅,其合作方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流于形式,在实质上没有较大的突破性进展。从实际情况看,很多高职院校如今依然是一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是理论课程的验证和补充,被视为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没有确立实践教学的独立作用和地位。二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状况,学校在与企业的双向交流和合作方面必须在讲求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寻找适合双方运作的“结合点”和“结合部位”,主动推动与企业的合作。三是校企双方对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深层次的研究。高职院校设置的一些专业不可能仅仅依托几个大型企业就把学生的实践环节完全确定下来,而有些专业却可能是为某个企业培养,由于专业的自身特点,客观上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要具有多样化的形式。

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我校通过与完达山乳业集团组建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完达山乳品学院,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摸索出了一套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借鉴性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一轮高职食品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此同时,利用我院承办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食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契机,带动省内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建设,与黑龙江食品科学学会、食品工业协会、骨干龙头食品生产销售企业的全面、深入的联动,推动省内高职食品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化。从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双师队伍建设及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讨。

(一)人才共育

首先通过对企业生产岗位的调研和毕业生就业回访,确定了以鲜乳预处理工、乳品加工工、乳品检验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机修工、销售员、企业管理为次要就业岗位。要求学生在校三年期间,至少考取1个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见表1,并鼓励学生考取多项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将主要岗位和次要岗位的职业技能知识、能力和素质打散重构分别构建了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营养与分析、乳品加工技术、乳品理化检测技术、食品质量管理、乳品机械使用与维护6大主干课程,作为补充又设置了乳品企业管理、乳品保藏技术、乳品营销、食品包装技术、食品添加剂使用技术等相关选修课程,见表2。

(二)过程共管。在培养过程中我院与企业达成了以下共识,首先,在第三学期学校派遣学生入企阶段实习,校方安排预订数量的(与企业协商,具体根据企业相关业务进展协商)、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学生入企实习。在此期间学生从事主要就业岗位的协岗工作,经过四周的实习锻炼,初步了解乳制品企业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设备操作、职业要求等。在第五、六学期,校方推荐或企业根据阶段实习期间学生表现选择优秀毕业生入企定岗实习。在此期间,企业根据阶段实习其间的个人能力分配实习岗位,从事知岗、协岗、顶岗工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企业分阶段的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授课,阶段性地与校方一同指导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实践教育等环节,这对于全面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乃至到企业工作至关重要。

(三)成果共享。学校以企业为学生实习基地,与企业共同管理和完善基地的建立,并在对外信息时共同使用“完达山乳品学院”的名称,提升双方的公众效应度和美誉度。在参加各类相关领域学生技能大赛时,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度,完成学生在校和企业双方指导,成果共享的运行机制。对于企业创建学习型技术骨干队伍、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责任共担。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招生、教学、实践、顶岗、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全部环节,经过共同培养,形成责任共担的管理体制,有利于为企业培养紧缺型、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