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下室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地下室,消防,停车,设备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就高层建筑设计而言,地下室设计是其不可分割,较为复杂而重要的一部分。将设备用房,汽车停车位和消防水池设在地下室,既能充分发挥地下室作用,又能满足基础埋深的要求;地下车库还可以用作人防地下室,以满足战时需要。地下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工程造价乃至正常使用。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地下室设计日显重要。
一、地下室设计要点
地下室范围必须在用地红线内,但可出建筑红线。
高层结构规范规定,桩基础地下室埋深要求:H/18,天然地基、筏基:H/15。
各层功能划分
多层地下室,当为平战结合时,应根据功能不同合理规划地下室各层功能空间。例如:人防工程应放在最底层;设备用房,除规范规定的锅炉房、变压器室及柴油发电机房放在地下一层外,水池、水泵房等均应考虑放在地下室最底层。
地下室层高的确定
地下室层高确定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设计中应具体分析。
一般地下室与人防地下室
人防地下室除需考虑与普通地下室功能相同的条件外,还应考虑人防的荷载,人防主出入口的位置,以及重力管线的走向等。对于平时是汽车库,战时为人防的地下室空间分配基本尺度见下图:
1.1 覆土层厚度的控制
大底盘地下室顶板要预留环境设计的空间,即我们讲的覆土层厚度。大环境种植时:0.9~1.2m(可种植大型乔木);0.6~0.9(草坪、花草、灌木等)。设有覆土层的地下室,重力管线可以通过覆土层集中后排入市政管网,对于>0.7m厚的覆土,重力管线可直接穿越,无需做管沟保护。小于此数时,管线遇车道等需要进行构造加固。
1.2 结构的梁高
结构的梁高一般为1/12跨度,还与柱网大小、荷载、结构转换等有关。地下室柱网尺寸对车库而言,大约在8米左右,梁高度可控制在800mm。
1.3 管线综合
喷淋、风管及电缆桥架在大多数情况下各专业会协调并综合避免重叠相加,风管在遇梁时可做等截面转换来节省空间。一般控制通风、桥架共用400高度空间,它们同样需要避让,减少交叉。风管与喷淋在一般情况下不重叠,但当主风管宽度大于1200mm时,其风管底部必须设有喷淋口,就必须叠加计算。
在做地下室管网综合时,应协调设备专业,通风管靠边布置,尽可能布置在停车位的尾部,避开布置在车辆的运行路线上方。各类管线交叉点也不要设在主车道上。
1.4 地面找坡及排水沟构造
结构标高比建筑标高低100mm,用于建筑地面找坡,排水沟等。排水沟主要排除库内积水(对于封闭式地下室,除清洗外平时是无水的)。
2、设备用房
对于独立的地下室,设备用房应集中靠边布置,必要时局部层高加高,且靠近安全出口,便于疏散。设备用房的层高根据各设备专业提资确定。
(五)消防设计
地下室消防设计需注意的主要有防火分区、安全疏散及楼梯间的设置。
1.1防火分区
每个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
注:本表为设有自动灭火系统的防火分区的允许最大建筑面积。
当地下商店总建筑面积大于20000平方米时,应采用防火墙进行分隔,且防火墙上不得开设门窗洞口。水池、水库等无可燃物的房间,其面积可不计入防火分区之内。机电设备用房如柴油发电机房、直燃机房、锅炉房等及各自配套的储油间,水泵房、空调机房等,应独立划分防火分区。
1.2安全疏散
1.2.1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两个。当平面上有2个或2个以上防火分区相邻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可利用防火墙上1个通向相邻分区的防火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但必须有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1.2.2汽车库的人员安全出口和汽车疏散出口应分开设置。汽车库的每个防火分区内,当同一时间的人数不超过25人或IV类汽车库,人员安全出口可设一个。
汽车疏散坡道为双车道的停车数少于100辆的地下汽车库或IV类汽车库,汽车疏散出口可设一个。
1.2.3 疏散距离
汽车库室内最远工作地点至楼梯间的距离不应超过45m,当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其距离不应超过60m。
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m)
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大于30。
1.2.4 疏散宽度
地下室疏散楼梯宽度(每100人的净宽度)
名称 每100人的净宽度
商店营业厅的疏散人数换算系数(人/)
例如:高层建筑中地下一层的商场面积为2000,疏散宽度:2000×0.7×0.85×1.00/100=11.90m。
1.3疏散楼梯间的设置
1.3.1地下商店和设置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地下建筑(室),当地下层数为3层及3层以上或地下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米时,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其他地下商店和设置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地下建筑,应设置封闭楼梯间。
1.3.2 汽车库的室内疏散楼梯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建筑高度超过32m的高层汽车库的室内疏散楼梯应设置防烟楼梯间。楼梯间和前室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向疏散方向开启。[1] [2]
二、地下室车库设计
2.1 微型车的最小车位尺寸:2.2×4.0(宽×长);小型车的最小车位尺寸:2.4×5.3(宽×长);汽车库内室内最小净高2.20米。车位的经济排放三个条件:a.单向行驶;b后退停车。
2.2 汽车出入口直线坡道的最大坡度15%,曲线坡道的最大坡度12%,坡度大于10%时,坡道上、下端均应设缓坡。入口坡道宽度及曲线坡道内径如下表及图:
2.3 出入口数量
a.特大型汽车库(>500辆),出入口必须为三个以上 ,车道宽度>5米
b.大、中型汽车库(51~500辆),出入口不少于两个,车道宽度>4米
c.小汽车库(<50辆),出入口不少于一个,车道宽度>4米
d.50~100辆的地下车库,出入口可设一个,车道7.0米[3] [4]
三、附建于地下室的设备用房设计
位于高层建筑地下室内的设备用房布置受到众多条件的制约,柱网大小、剪力墙、出入口位置、运输通道、净高等。设备用房布置是否合理,是一个各专业配合的集合体。
3.1每个防火分区至少设两个风机房(一进一排)。如有汽车出入口或4平米以上是采光通风井,可取消进风机房。约每2000平米需设一个排风机房。
3.2 柴油发电机房可布置在建筑物的地下一、二层,不应布置在地下三层及以下。机房内应设置储油间,储油间应采用防火墙与发电机间隔开;防火墙上开门时,应设置能自动关闭的甲级防火门。
3.3 变电室位置应选择接近负荷中心或大容量用电设备处,并应满足负荷服务半径的要求。配电房设电缆沟0.8至1.0米深。
3.5 地下室机房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3.6 消防水池的总容量大于500立方,应分成两个能独立使用的消防水池。
结语
在此,笔者仅列举了地下室建筑设计中常见的设计问题及要点,地下室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设计过程,我们在设计中应仔细研究各个建筑的不同特点和情况,了解地下建筑的发展趋势,紧密与各专业合作,多方面综合考虑。合理有效地节约成本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地下空间,这都是设计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95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问题
就目前的建筑工程而言,防水工程是一项尤为重要的工程重点,在整个施工领域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就目前的工程施工而言,无论是那种工程结构,也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工程项目,其在施工中一旦防水工程质量不达标,施工不科学,极容易引起工程出现质量隐患和问题,从而给工程施工成本和维修成本造成提升,也给居民和国家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目前的工程项目中,做好地下室防水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目前工程设计施工的核心内容和环节。同时现代化的工程项目中,做好防水设计显得十分有利,主要是通过在工程施工中采用合理的防水层来确保地下建筑的整体结构和施工力度,从而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使得地下建筑结构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1.地下室防水概述
1.1地下施工概念
地下室防水工程一直都是一项难度高、施工量大且技术要求高的工程环节。在一个工程项目中,做好结构防水,对于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建筑物的运营标准方面都存在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地下室工程已经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不仅是保障各种建筑结构整体性和耐久性的关键,同时更是建筑空间结构的一部分。就目前的城市化发展而言,随着城市居民的增多,城市人均土地和能用土地面积日益缩减,这就促使了在未来城市化发展中对于高层建筑和地下建筑空间的利用。基于这种社会现状,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地下室结构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
1.2地下防水概念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提升的要求,人们对地下空间质量也越来越关注。渗透作为地下室结构的主要质量通病之一,因此做好防水防渗要求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过去的建筑工程项目中,人们通常都是采用预防为主、以排为辅的工作模式,而对于普通的地下室工程而言,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都是利用外墙来作为地下水水压的抵抗主力。而对于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地下是工程而言,其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环境要求对地下室土质、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探索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的加以处理和总结,使得其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2.防水设计的基本要求
2.1以防水为主、排水为辅的设计要求
在目前的设计工作中防水为主、排水为辅的设计观念和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已成为防水设计工作中不容忽视的核心观点和内容。同时在地下室设计工作中,我们要因地制宜的选择各种具备先进性技术作为主要的设计标准和基础,确保在工作中以经济合理、防水可靠的设计理念为主要的工作模式,并且能够使得其在设计中进行分项操作和处理。
2.2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
通常在过去的地下室防水工作中都是以外墙为主进行水压的预防和抵挡的。但是随着近年来地下结构的发展,各种复杂、新颖、个性的地下建筑空间结构不断的涌现,这就造成了在工作中以外墙为主的防水设计工作逐渐受到限制而无法满足地下室空间防水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结合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了一种以卷材结构为主的新型防水模式,也是现代化防水工作的关键环节。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地下室结构较为复杂、其设计工作也变得相当繁琐,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深入的了解周围土质构成和相关的参数情况,以便于在设计工作中能够针对土质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处理和修复,以满足良好的防水设计要求。
2.3水位预测
在设计工作中水位的预测和勘察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其勘察要求的精确度以及精准度对于地下室工程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同时其也是目前工作中存在的核心环节之一。伴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先进设备的应用,人们对于地下水位的勘察参数以及精确度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结合这种工作基础为主的设计工作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其对于室内防潮也有着良好的作用。
3.地下室防水方法概述
一般说来,地下防水方法可分为,排水减压、有效利用防水混凝土、刚性抹面、涂膜、金属层、注浆等方法来进行防水规划与实施。排水减压法是在建筑物底下做出盲沟,创造自流排水的条件,当无自流条件时,可通过盲沟将水引入集水井中,再用水泵抽排引走,减小水对地下工程的渗压,起到防水作用。防水混凝土结构防水是采用提高混凝土密实性的办法,提高结构混凝土的抗渗性,还可满足一定的耐冻融和耐侵蚀的要求。刚性抹面防水,是采用防水水泥砂浆或掺外加剂的防水水泥砂浆对建筑物进行抹面而达到抗渗目的的一种方法。涂膜防水,这种方式价格低廉、施工方便,防水涂料可分为沥青类、改性沥青类和高分子涂料类。改性沥青防水涂料主要有乳胶沥青防水涂料、SBS改性沥青防水涂料、水乳再生胶沥青防水涂料、水性PVC煤焦油防水涂料等。需要施工防水涂膜的基层表面必须干净干燥,基层表面必须平整光滑,不得有疏松、砂眼或孔洞存在。此外,还有穿墙高分子涂料类又有聚氨酯防水涂料、丙烯酸乳液防水涂料和硅橡胶防水涂料。金属层防水,是在防水建筑的内部,焊贴一层金属板以达到抗渗防漏目的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防水要求较高的工程。注浆防水,这是在地下工程周围岩石地层内注入水泥浆、水泥水玻璃浆或化学浆液以提高岩石的抗渗防漏能力的一种方法。
4.地下室绿化顶板防水设计
地下室顶板绿化,植被需要不断有水源供应,于是地下室顶板防水成为难点和要点。此时,防水设防应该增强,应该多道设防。在进行设防时,从外到内依次为: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两道(柔性防水)、自防水混凝土结构顶板(刚性防水)。具体做法如下(从上到下):回填土(种植土);土工布一层;厚塑料疏水板,外伸出地下室外墙300外;砼保护层,内配双向钢筋网,外伸地下室侧墙300,并以i=0.3%坡向排水点;厚合成高分子防水涂膜两道,下伸至地下室侧墙施工缝300以下,用密封膏封严;自防水混凝土结构顶板(表面要求平整);室内顶板装饰层。
关键词:地下室质量施工
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建筑用地紧张,生存空间拥挤,交通堵塞,基础设施落后,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问题。被称之为“城市病”,给人类居住条件带来很大影响,也制约了城市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如何治理“城市病”,提高具名生活质量,达到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课题。
高层建筑的地下室成为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室的设计要做到与地面规划的协调性与系统性,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地上地下协同发展。在高层建筑地下室的开发利用当中,要重点突破、协调发展,以大型骨干建筑为纽带带动地下室建设的发展。地下室的开发不能只搞单一的某一项工程,而是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需要,竖向分层开发与地面建筑相呼应、相衔接。
一,规划设计:
地下室的设计规划应基于对地下空间现状的研究以及对的城市一定期限内空间发展的预测,提出地下空间开发战略,并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功能、规模与形态做出科学的规划,同时提出空间开发了利用的实施步骤,以使之能与城市保持系统协调发展。
地下室的设计规划,应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科学预测城市发展到需要,坚持远近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时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经济技术发张水平相适应,并且实行竖向分层、总和立体开发、横向相关空间联通、地下工程与地面建筑协调配合。
1,规划的原则。
基本原则:人类在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传统原则,“人在地上,物在底下”、“人的长时间活动在地下,短时间活动在地下”、“人在地上,车在地下”等,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论相协调,并与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论相适应,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下空空间的内部环境与地面建筑室内的差距将会日益缩小,单这些在实践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原则,仍然可作为现代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功能规划的基本原则。
适应原则:适应原则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功能,亦即转入地下空间城市功能,应当与地下空间的化境特性相适应,如与地下的空间热稳定性、环境易空性、高防控性等特点相适应。城市地下空间功能的适应原则,时对地下空间资源的最大利用,只有与地下空间的环境特点相适应,才能发挥出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否则不但无助于城市空间的拓展,还会造成地下空间的浪费以及不良的社会经意后果。
协调原则:高层建筑地下室空间开发利用功能规划的协调原则有两发面的含义,首先地下室开发利用的总体功能,应与其上的高层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的功能相适应协调。协调原则是城市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统一规划的基础和必然结果。
2,地下室设计规划的内容。
供给与排放系统:包括共同沟,各种废弃物的地下回收方式与处理结果。
防灾设施:人民防空在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地下空间不但对于核武器、常规武器的袭击具有高仿护性,而且对于地震、城市大火等灾害也具有高仿护性。利用地下室空间的高仿护性,进行综合防灾功能的城市地下空间设施建设,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基础与重点层次的重要建设内容。
更高发展层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功能上的发展层次,时未来建设生态型、节约型城市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地下室开发利用。这个发展层次,是在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功能能够在与城市职能协调的基础上,以建设生态型与节约型成事实为目标,逐步实现城市大部分设施地下化,在功能上主要表现为各种有人地下室的开发利用,如各种地下医院、地下学校、地下办公室等,同时在形态上出现了深层化的趋势。
二,地下室内环境和装饰
(一),生理环境:
1,空气质量:与地面建筑相比,地下室内部空气质量相对较差,主要是由于地下室空间的封闭性引起的湿度较大造成的。如果,湿度不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将引起闷热、不舒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增长霉菌的生长。如果不能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将使地下室中空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异味、炭氢化合物等成分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严重污染。
地下室的空气质量可以通过良好的同分手段来提高。
2,空气品质与嗅觉环境:空格其品质不良与嗅觉环境差,即危害人的生理健康,又影响人的心里健康,使人产生烦恼、厌倦等情绪。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许多低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对于地下室的空气品质与嗅觉环境有着严重影响,并应该在设计阶段引起高度的重视。
3,听觉环境与噪声:地下环境虽然不会收地面交通车辆与人员喧闹声的影响,但由于通风机的连续运转所产生的连续低频噪音,岁不如地面车辆引起的噪声大,却是持久的、内在的。地下室的封闭性,使声音难以扩散,若装修处理不妥,这种噪声的影响将更加严重。
(二)、心理环境。
地下室建筑与室外建筑联系紧密,人们可以将通过日光变化。气候变迁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经验把握时空关系。地下室被完全封闭或大部分封闭在地下,建筑物与外界空间的联系只能利用通道。由于与熟悉的环境的隔离,所以人进入地下空间后,很自然地会产生心理上闭塞感和压抑感并非来自生理,而是来自心理。为减轻这种心理反映,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至关重要。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又有其特殊的要求:
1、防空地下室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必须确保战时防护要求,并应满足战时及平时 的使用要求。当平时使用要求与战时防护要求不一致时,应采取平战功能转换措施。
2、防空地下室的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平时宜结合防火分区设置,战时应按防护单元分别设 置独立系统。
3、专供平时使用的时的进风口、排风口和排烟口、战时采取的防护密闭措 施,应符合本规范第3.4节中的有关规定。
4、所有设备及材料的选用均满足防火、防潮及卫生要求,且便于安装和维修。
5、医辽救护工程、专业队队员掩蔽部、人员掩蔽所的战时通风方式应包括清洁通风、滤毒 通风、隔绝通风。
6、防空地下室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宜按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与空 气调节设计规范》中的有关条文执行。
7、有消声要求的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必要的减振和消声措施。送风、回风和排风系 统均应采取消声措施。
8、防空地下室的进风系统,根据不同的通风方式应由消波装置、密闭阀门、过滤吸收器、通 风机等防护通风设备组成
9、防空地下室的排风系统,根据不同情况应由消波设施、密闭阀门、自动排气阀门或防爆超 压自动排气活门等防护通风设备组成。
关键词 地下室;防水设计
建筑物地下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强化整体性、周密性、主动性的防水理念,即从工程设计开始,就把整个工程中的防水功能及设防要求作为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子系统工程加以缜密考虑和科学设计,并根据现场环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程防水施工方案。
1.地下室防水设计的要求及难点
1.1 地下室防水设计的要求
(1)地下工程的防水设计应充分考虑现场条件,因地制宜。在防水设计中首先要充分考虑现场条件,吃透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资料,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地下水的类型、水位标高变化规律、水质及侵蚀程度,以及含水层的构造、地表水体的分布、地下工程的埋置深度与地下水的关系等内容,然后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设计,确保工程质量真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防水效果。
(2)地下工程防水设计应合理选材。地下工程防水首先应以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为主,通过添加UEA外加剂、BR型内掺剂或T395硅质防水剂来提高混凝土本身的密实性,抑制和减少混凝土内部孔隙生成,堵塞渗水的通路,从而达到防水的目的。这种围护结构自身的防水在地下室工程防水中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地质、施工、材料等方面的原因,混凝土结构本身往往是有缺陷的,因此地下工程单靠混凝土自防水是不可行的,尤其对于重要的建筑物,增加附加防水层进行多道设防、复合防水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现在常用的附加防水层有水泥砂浆防水层、卷材防水层、涂料防水层、防水板防水层、金属防水层、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层等。在设计多道复合防水时将防水卷材与防水涂料配合使用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因为它们具有较好的优势互补性。另外还可使用二层防水卷材进行多道复合防水。
(3)地下工程防水设计应避免选用有污染的防水材料。环境监测中心在检测中发现污染比较严重的是一些溶剂型防水涂料,如双(多)组分的聚氨酯类防水涂料、橡胶改性沥青类溶剂型防水涂料等。这类材料一般是由含有煤焦油的原材料制成,挥发出来的焦油气具有刺鼻的气味,短时间内过多地吸入能导致人员快速中毒死亡。另外,这类防水涂料采用有机溶剂为稀释剂,有机溶剂大多含有苯类有毒物质,由于防水涂膜表面致密,溶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挥发完毕,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以及头晕、恶心甚至引发癌症等。目前,这种产品已经被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列为淘汰建筑材料,禁止此类产品在建筑工程中使用。为控制防水涂料的污染,设计中应首选丙烯酸酯防水涂料和无焦油的聚氯酯防水涂料等已被证明无毒环保的防水涂料,以满足环境的要求,保障人员的身心健康。
1.2 地下室放水设计的难点
1.2.1 防水层的完整性 防水设计的关键是要保证防水层的完整性,否则就会失去意义。桩头、地下室底板与侧墙的转角处,即由外防外涂转为外防内涂的转折点都是防水设计的难点,是保证防水层完整性方面的薄弱环节。
在底板与侧立墙的转折处,防水涂料由外防内涂转为外防外涂,而且外涂在侧墙浇筑后才能施工,相隔的时间长,连续性差,防水层依附的基层不同,有可能出现应力点。为保证防水层的质量,可以在这种转换的位置先增设一层4mm厚的APP改性沥青热熔卷材,然后再涂防水涂料,以充分利用卷材抗拉强度大的优点。
1.2.2 桩头处理 由于结构不允许柔性防水层通过桩面,所以柔性防水层必须在桩头处断开,不能形成整体。通常的处理方法是用一层聚合物砂浆刚性防水层复盖桩头,再用密封胶把刚性防水层与柔性防水层密封,形成一个整体。但刚性防水层的强度必须大于桩身的强度,并必须先做试块试验合格后方能施工,可以将桩设计成空心预应力管桩,桩心成了水柱,结合结构需要,沿桩心放置吊筋,捣2m深的膨胀硷,硅面比桩面低5cm,然后再在桩心做3mm厚聚合物砂浆。防水涂膜涂至桩头边并用密封胶密封,这样,由涂膜、聚合物砂浆、桩壁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防水层整体。
1.2.3 防水层的基层和保护层 防水层是附在基层上的,基层的变形将使防水层产生变形甚至拉裂,影响防水效果,所以地基必须密实,基层要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能满足施工荷载。防水层的保护层也非常重要,由于防水层外露并经受日晒雨淋,特别是暴晒会导致防水层起鼓、起泡,影响防水层的质量。所以,在防水层完成后,应及时验收并做好保护,保护层与涂膜要隔离,并按保护层材料的要求设置伸缩缝,用聚氨醋灌缝,在完工一个星期后方可上人和上荷载。
2.地下室防水设计的过程
地下室防水设计的过程,可粗略分为概念设计与构造设计:1)概念设计乃设计的基本原则。忽视概念设计或概念设计错误,后面的设计、施工及至使用、维修就会变得复杂、混乱,一不顺则百不顺。地下防水设计,主要是概念设计。概念正确,事半功倍。影响概念设计正确的重要因素,是业主以质量换低价,或者是对地下工程长期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构造设计包括主体防水及节点防水。①主体防水又分为结构自防水和附加防水。结构自防水是必须采用的;附加防水按工程的防水等级选用,附加防水也称 “其他防水层”,以柔性外防水为主;②节点防水主要包括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穿墙管线、柱顶防水等,设计说明中的“构造作法”不能代替构造节点。节点防水也称“细部构造防水”,可按工程的防水等级和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防水措施。
构造设计很重要,但构造并非万能。把麻烦都留给构造去解决,乃是建筑设计行业中的一种坏习惯。况且,当前地下防水设计中,构造普遍粗略,节点普遍幼稚。造就这种坏习惯的原因很复杂,但最直接的原因却很简单:重形式,轻技术。根治的办法也很简单:尽快地、全面地推行责任赔偿制作。
3.结语
地下室的防水设计应该遵循:以防为主;防、排结合;截、堵为补的原则。以地下室工程结构、地形、地质及防水材料等为着眼点,充分考虑上述可能存在的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使防水工程设计既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又有针对性,达到较理想的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侯凯达. 如何防治地下结构渗水[J]. 山西建筑,2011(02).
关键词:上部结构;地下室;分析模型;设计计算
Abstract: with the basement for high-level, high-rise and multi-storey building structure complex, how to consider in the design calculation of the basement struc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backfill soil, how to reasonably simplified computing model form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high efficiency, high precision design and calculation is the designer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an important question. According to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GB 50011-2001) and"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all building (JGJ 3-2002) concerned regulation, emphasis in SATWE software to have a basement in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model of the principle, the analysis parameters selection, seismic design and the design of civil air defense basement, the basement exterior wall out-of-plane reinforcement design calculation, etc., and introduces the SATWE software related to the upper structure and basement work analysis and the preparation of the basement design function principle and key points of application of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ers.
Key words: the upper structure; The basement; Analysis model; Design calculat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概述
带有地下室的建筑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上部结构与地下室具有共同的位移场,相互协调变形,而且地下室外的回填土对结构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地下室水平位移的约束,而对竖向位移和竖向转动的约束作用十分有限,一般可以忽略不计。严格地讲,在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中,上部结构、地下室、基础和地基应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并应合理考虑地下室外回填土对结构的约束作用。
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最早是从MEYERHOF"]开始的,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出现,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文献对这些成果做了详细评述。但到目前为止,理论研究成果与工程设计实践还有较大距离,设计人员难以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工程设计之中,不得不做各种简化。譬如在上部结构设计计算时将嵌固端取在土0.0处或某层地下室顶板位置,以嵌固端为界将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分离开,建立两套数据文件,按照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不同要求,分别进行计算。在地下室刚度足够大时(如箱基),这样的模型简化误差不大,这种简化措施是可行的。但由于地下大空间利用要求限制,现在设计的地下室已经很少采用箱基,而且许多地下室都用作停车库或商场,空间分割灵活,其水平刚度和竖向刚度都有限,对于这样的工程,上述简化模型导致的误差已不可忽视。
SA TW E 软件是笔者负责开发的空间组合结构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这是专门为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而研制的。SATWE软件于1995年推出,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SATWE已在全国普及应用,成为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辅助软件。这套软件的英文版(英文界面、英国规范BS8110、新加坡规范、香港规范)已成功打人国际CAD软件市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越南和香港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已有一批用户。为了适应带有地下室结构高精度、高效率设计要求,我们在SATWE软件中针对这类工程做了一些具体工作,本文结合新规范的有关规定,介绍SATWE软件有关上部结构与地下室共同工作分析、地下室抗震设计以及地下室人防设计功能的编制原理和应用要点。
2 建议的分析模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 0011-2001)13 1(以下简称“抗震规范”)第6.1.14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141(以下简称“高规”)第5.3.7条都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当刚度比不满足嵌固部位的楼层侧向刚度比规定时,“高规”宣贯培训材料建议:有条件时可增加地下室楼层的侧向刚度,或者将主体结构的嵌固部位下移至符合要求的部位。对“嵌固部位”的理解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人防;地下室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防空地下室(以下简称防空地下室)越来越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重视,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在进行防空地下室工程建设。根据各地所处战略位置的不同,各地所侧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新的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的颁布,更给各地因地制宜创造了条件。在民用建筑设计中,防空地下室一般为民用建筑的一部分,只是防空地下室部分到战时有新的功能要求,因此防空地下室设计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建筑的平时使用。以下是本人在防空地下室设计中的一些经验。
1防空地下室的设计特点与一般原则
(1) 防空地下室的建设,应根据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规划,地上与地下建筑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做到地上地下建设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在保证战时完成所赋予的各项任务时,要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如建设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游乐设施等,以更好地为城市生产、生活服务。
(2) 城市地面建筑物的下面,各种埋设管线及地下构筑物较多,设计防空地下室时应尽量避开。对于非人防工程本身所需的一切管道,不允许穿越人防工程的围护结构。上部建筑的生活污水管、雨水管、燃气管不得进入地下室。当因条件限制需要芽过其顶板时,只允许公称直径不大于 150mm 的管道穿过,但应采取防护密闭措施。
(3) 地面的多层或高层建筑物,对于战时各种破坏因素有一定的削弱作用,设计防空地下室时既要考虑这一因素,又要考虑地面建筑物因战时极易发生火灾而产生高温和大量有害气体,对密闭性能不好的地下室内隐蔽的人员造成伤害或不能忍受的热环境的防备。
(4) 防空地下室的面积,一般宜与地面建筑的底层面积相同。防空地下室的内外墙、柱等承重结构,应尽量与地面建筑物的承重结构相互对应。
(5) 防空地下室设计既要符合战时防护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又要考虑平时使用功能要求,当二者要求不一致时,设计中应具有平战功能转换措施,该措施应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防空地下室的功能转换。
2 防空地下室的一般规定
人员掩蔽的地下室应布置在人员居住、工作的适中位置,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200m。并严禁建在距甲、乙类易燃易爆生产车间和库房 50m 以内或距有害液体、重毒气体的贮罐100m 以内的地区。相邻地下室之间及地下室和城市地下建筑物之间根据其战时及平时使用需要,应在适当范围内连通。并在建筑设计总平面布置时加以考虑。室外人员及货物出入口、进排风口、排烟口和通风采光井等位置,应满足地面建筑规划和战时与平时的使用要求,并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1)许多防空地下室的设计把空调机房、水泵房、变电间等设备设施房间放在防空地下室内,这部分设备设施用房占用了防空地下室的很大部分,除减少了人员掩蔽及物资储备的有效面积外,而且伴随这些设备使用的管道穿越防护结构,导致地下室防护十分困难。解决办法: 将供地面使用的这些设备设施移至地面一层或将地下室扩大。将这部分设备设施放在扩大的区域内作为非防空地下室处理。
(2) 建筑设计未考虑设备专业要求,一味注重建筑形式及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对设备专业及设备专业的要求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设备房间尺寸、布局不合理。例如: 滤毒室、洗消间等尺寸过小、过窄影响设备、管道合理布置;有的风管左弯右拐,既增加了风管制作难度,又造成了运行成本的增加。
解决办法: 建筑专业事先征求设备专业的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设备专业应主动为建筑专业提供设备房间的尺寸及合理布局意见,不能各自为阵。
3防空地下室防护单元的划分原则
防空地下室面积确定后,根据人防主管部门审批意见中各个功能分区的面积要求划分相应的防护单元,划分防护单元首先确定置,一般专业队和人员掩蔽所设置在剪力墙结构内,平时功能为办公、人员活动及库房等处;而装备掩蔽部和人防物资库、人防汽车库可设置在框架结构内,平时功能为汽车库等处。
4防空地下室设计内容
防空地下室建筑设计说明一般包括图纸目录、总平面布置图、人防建筑施工图设计说明、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口部详图、门窗表及门窗立面图、计算书等。图纸目录仅包含与防空地下室有关的图纸,平面图包括地下室各层平面及首层平面,口部详图主要包含防空地下室主要出入口详图、进排风竖井详图、洗消间、水箱间、卫生间、防爆波电缆井、需临战转换或封堵的部分,门窗表及门窗立面主要包含与防空地下室有关的部分。
5防空地下室建筑的设计
防空地下室的室外出入口、进风口、排风口、排烟口的布置,应符合战时及平时使用要求,一些口部的布置最好设在主楼的投影范围内,尽量不影响车位的数量,同时要考虑与地面建筑四周环境的协调及对城市景观的影响等。特别是位于临街和重要建筑物、广场附近的室外出入口部建筑形式、色彩等,都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增加城市景观的美感。当平时使用要求与战时的防护要求不一致时,设计时应采取平战功能转换措施。
(l)早期核辐射的防护。早期核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几秒释放出的α射线、Y射线和中子流。它透过岩土及结构进入工程内部,引起人体伤害和电子元件、光学玻璃损伤。由于散射的作用,也可通过出入口通道并透过门扇进入工程内部。适当选择高密度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板等,当其顶板厚度不满足要求时,在顶板上面增加覆土,增加口部拐弯和临时墙厚度,使最终进入人防工程内的早期核辐射剂量设计限值满足规范要求。
(2)主体设计。人防工程各组成部分平面布局应紧凑合理,人员隐蔽所面积标准和室内净高应按有关规范采用,其他工程室内净高不宜小于2.4m。人防工程必须设置防护单元及防爆单元。在防空地下室主体中划分防护单元是一项降低炸弹命中率,避免大范围杀伤的有效技术措施。由于防空地下室上方有永久性地面建筑,上部建筑对炸弹具有一定的遮挡作用。上部建筑的层数不同,对炸弹的遮挡作用会有所不同。对于上部建筑层数较多的防空地下室,由于楼板的遮挡,防空地下室上方就可以不考虑遭炸弹破坏,但在其四周仍需考虑。
(3)口部设计。防空地下室的每一个防护单元应不少于两个出入口,其战时的主要出入口应设置在室外,且不宜采用竖井方式。两个出入口应设在不同方向,并保持一定距离。出入口的通道尺寸、防护门、防护密闭门设置的数量,按照设防要求和防护规范确定。当出入口口部建筑物位于地面建筑物倒塌范围以外时,宜采用单层轻型建筑。对处于倒塌范围以内的口部建筑,应采用防倒塌的棚架。供战时使用和平战两用的进风口、排风口应采取防倒塌、防堵塞装置。
(4)辅助房间设计。医疗救护工程和专业队队员掩蔽部宜设冲水厕所,人员掩蔽所宜设干厕(便桶)。当因平时使用需要,设置水厕时,也应根据战时需要设置便桶的位置。配套工程应根据需要确定。医疗救护工程应设开水间。其他工程当人员较多,且有条件时可设开水间。开水间、盟洗室、饮水间、贮水间、厕所等宜相对集中布置在排风口附近,并在上述房间或走道设置弹簧门。在进风系统中设有滤毒通风的防空地下室,宜在进风口附近设置防化值班室,其使用面积为6-8m2。
(5)内部装修。防空地下室的装修
设计应根据战时及平时的功能需要,并按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确定。在灯光、色彩、饰面材料的处理上应有利于改善地下空间的环境条件。室内装修应选用防火、防潮的材料,并满足防腐抗震及其他特殊功能的要求。平战结合的防空地下室,其内部装修应符合国家有关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6结语
地下室人防工程设计不是纯粹功能性的解决,它包括结构、通风、电气、给排水间专业的配合协调和建筑专业本身的设计优化,牵涉与业主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协商沟通,平时使用的经济性、合理性和舒适性,战时转换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设计。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经济的角度,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建筑师,都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人防地下室结构的技术问题,真正提高设计水平,充分发挥地下室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S].
[2]门玉明、王启耀:地下建筑结构[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08。
具有预定战时防空功能的地下室便是人防地下室。人防地下室主要分为甲乙两类,设计能够满足其预定的战时对生化武器、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各种防护要求的为甲类防空地下室。设计能够满足其预定的战时对生化武器以及常规武器的各种防护要求的为乙类防空地下室。防空地下室不仅仅要在日常生活中适用,更要根据当时的战争的标准进行相应的设计。在战争期间建筑的防空地下室的柱子、顶板、底板、梁以及外墙都要比平时的普通地下室的尺寸要大。有时候还要临战前进行转换,来满足平时的一些使用功能,例如战时的洞口和封堵墙等。面对一些比较特殊的防空地下室的设计要对顶板上进行水平遮弹层设置,这样才能有效抵挡炸弹以及导弹的猛烈冲击。
2人防地下室建筑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2.1人防地下室出入口的设计
人防出入口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甲类防空地下室中,主要的出入口必须设置成室外出入口,而且在地面上的建筑部分一定要在防倒塌范围之外,也可以增加设置防倒塌棚架从而避免战时人防重要的出入口被建筑构件堵住。因为汽车库的坡道的设计大多数都是室外设置,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会选用汽车库的坡道作为人防地下室的主要出入口。如果人防地下室的出入口位置选择有错误,就会对其后许多的设计及工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2.2人防地下室门的设计
首先,人防地下室的门不能全部开启,根据人防地下室建筑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在附建式人防地下室中的出入口一般采用楼梯式的出入口,作为公用通道的楼梯,在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管道井、排水管道以及消防设备的布置。人防地下室的门与普通的门存在抗爆性与密闭性的差异。人防地下室的门扇的尺寸在一般情况下要大于洞口,而且不能镶嵌于洞口之中,门框墙和钢筋混凝土门扇都需要搭接100mm。同时在设计的时候更要注意,人防地下室的门在开启与关闭的范围之内没有消防栓、消防管道以及顶板梁等因素的制约,充分保证人防地下室门的前面的通道的尺寸能够达到人防地下室的门的安装与关闭开启的要求,比如在防护密闭门的门洞上方通道的内侧一定要设置一个后凸梁。如果没有对防护密闭门的门洞上方通道的内侧进行一个后凸梁的设置,就会使密闭门在开启的时候被防护密闭门上方的后凸梁挡住从而无法开启。又或者是在防护密闭门的侧面设置了密闭门,这就使防护密闭门与密闭门有闭锁的一边相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密闭门的开启会不会受影响进行思考。在进行防护门的开启与安装的时候注意设计的宽度也是尤为重要的。其次,要对人防地下室门的开启方向设计进行考虑,由于人防地下室门的比较重,开启较为不方便,所以使用的次数相对较少,因此,在人防地下室门的下边进行垫块处理,这样就可以支撑门的自重避免了人防地下室的门不会因为自身重量过大而产生的变形。在对人防地下室的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使开启的门完全的贴近墙边,在没有遮挡消防栓与门洞的基础上达到减少占地面积的目的。由于密室的通道尺寸比较的小,并且滤毒室的门经常开启的话会给在地下室的人的通行带来极大的不便,面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将人防地下室的门的开启方向设计为朝内开启。最后,要保证防护密闭门的设置能够达标。在图纸交底时,发现竖井内部的防护门或沿通道侧墙在设置的时候存在一些问题。在设计中人防地下室门的竖井的内墙面或是通道侧墙和门框外边都在同一平面内,使得门扇正对冲击波的作用方向。对此应当对设计进行改进,将门扇镶嵌入墙内,使内墙面与门扇的外表面持平。
2.3人防地下室集水坑的设计
战时的防空地下室,重要的进出口防护密闭门的进风口的竖井、通道内部以及外通道内都要对集水坑进行设置,对于排水与给水,滤毒室、进风扩散室和除尘室或是防毒通道等,都要对收集洗消废水的集水坑、清扫口或是地漏进行设计。
2.4人口疏散问题
如果按照每200个人不小于0.6M的要求来计算的话,每个门的设计人数就要小于等于700个人。2.1m为每700个人的疏散宽度,所以即便是门洞的宽度为2.1m,其可以疏散的人数也就是700人。楼梯虽然是疏散的口部,但是疏散宽度主要是看楼梯之间的中到中的轴线距离。如果忽视了这个问题就会使实际的疏散要求不能达到正规的设计要求。
3结束语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45.1 文献标识码:A
1 地下室外墙结构设计
地下室的外墙是结构设计的重点,应按水、土压力验算,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要求:
1.1 荷载
地下室外墙所承受的荷载分为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竖向荷载包括上部及地下室结构的楼盖传重和自重,水平荷载包括地面荷载、侧向土压力和人防等效静荷载。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竖向荷载及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一般不起控制作用,墙体配筋主要由垂直墙面的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确定,而且通常不考虑与竖向荷载组合的压弯作用,仅按墙板弯曲计算弯曲的配筋。
1.2 静止土压力系数
静止土压力宜由试验确定,当不具备试验条件时,砂土可取0.34~0.45,粘性土可取0.5~0.7。
1.3 地下室外墙的配筋计算
实际设计时,在外墙的配筋计算中,对于带扶壁柱的外墙,不是根据扶壁柱的尺寸大小进行计算,而是均按双向板计算配筋;扶壁柱则按地下室结构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进行配筋,不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根据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这种设计将使得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则有富余量。因此,在计算地下室外墙的配筋时,对于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混凝土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较大的外墙板块,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之间,按双向板计算配筋为宜,其余的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
对竖向荷载较小的外墙扶壁柱,其内外侧主筋也应予以适当加强。外墙的水平分布筋应根据扶壁柱截面尺寸的大小,适当地配以外侧附加短水平负筋加强,外墙转角处也应适当加强。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相等,底板的抗弯能力应不小于侧壁的抗弯能力,其厚度应与配筋量相匹配,并且此时底板内侧梁上的竖向荷载应适当加强,以保证梁受力安全。这种情况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底板的抗弯能力应不小于侧壁底部的抗弯能力。
由于地下室外墙设计时实际情况的多样性,设计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的受力分析,从而设计才为合理。
2 地下室抗浮设计
当地下水位较浅时,则纯地下室有可能会有抗浮不满足要求的问题,特别是现在由于在城市中车位紧张,有些设计方案采用的多层地下室的做法。地下室的抗浮设计一般分为整体抗浮计算和地下室底板抗浮设计部分。
2.1 对地下室的整体抗浮问题,一般采用以下措施:
2.1.1 尽量提高地下室的地板标高,使抗浮力减小,即在设计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基坑坑底的设计标高,间接降低抗浮设防水位。楼盖提倡使用宽扁梁或无梁楼盖。一般宽扁梁的截面高度为跨度的1/22~1/16,宽扁梁的使用将有效地降低地下结构的层高,从而相对降低了抗浮设防水位。
2.1.2 增加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现在一般由于地下室顶板园林绿化的要求,一般来说地下室顶板有1.0m~2.0m的覆土,覆土厚度增加了,整个地下室的整体抗浮就能满足设计要求,此情况下在设计图纸时应注明地下室顶板的最小覆土厚度,并且要求在相应的覆土厚度施工前不得停止施工过程中地下室的降水,否则将会导致地下室“上浮”。
2.1.3 增加地下室基础或底板上的配重。此种方法一般来说采取增加基础底板的厚度、增加基础顶面覆土厚度、基础顶面采用容重大且价格低廉的填料三种方法。此种方法也能解决地下室整体抗浮的要求。
2.2 地下室底板的抗浮设计问题。在满足地下室的整体抗浮设计的前提下,地下室底板的抗浮设计主要指底板的梁板配筋。此时底板的配筋应同时满足两个方向的作用力,垂直地下室底板向下的满足地下室正常使用功能荷载(如用作车库或其他使用功能)的设计要求;垂直地下室底板向上的抵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要求。地下室底板的梁板设计取这两种设计荷载下的包络配筋。
2.2.1 上述“第2.1中第(1)条”中,提高的底板的标高,相对降低了抗浮设防水位,降低了地板的配筋,比较经济。
2.2.2 上述“第2.1中第(2)条”中,增加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对地下室底板的配筋设计没有直接影响。
2.2.3 上述“第2.1中第(3)条”中,增加地下室基础或底板上的配重,使配重与地下水浮力作用部分抵消,有效的减小了垂直地下室底板向上的抵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要求;但同时增加了垂直地下室底板向下的配重荷载;故此种情况对地下室的底板的配筋需要按情况计算进行比较其经济性。
3 地下室不均匀沉降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楼和裙楼相连的情况,对此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3.1 裙房和高层建筑之间设沉降缝,让各部分自由沉降,互不影响,有效的避免了由于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内力。但实际上这样做,给建筑的立面处理、地下室的防渗漏、基础的埋置深度和整体稳定等带来很多困难。
3.2 裙房和高层建筑之间不设沉降缝,采用端承桩,将桩端置于坚硬的基岩或砂卵石层上。让裙房和主楼的沉降均保持很小,这样,既满足了地基承载力要求,又避免了明显的沉降差。但这种方法基础材料用量多,不经济。
4 高层建筑地下结构的抗震等级确定
4.1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等级可逐渐降低一级;对于标准设防类(丙类)建筑,6、7度时不宜低于四级,8度时不宜低于三级,九度时不宜低于二级;对于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6度时不宜低于四级,7度时不宜低于三级,8度时不宜低于二级,9度时应专门研究。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除九度外,上部结构以外范围较大的地下室结构可采用三一四级。
4.2 当地下室不能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而需嵌固在地下其它楼层时,实际嵌固部位所在楼层以及以上的地下室楼层(与地面以上结构相对应的部分)的抗震等级,可取为与地上结构相同。嵌固部位以下可按上述(1)采用。
结语
地下室的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和合理的原则,安全是合理设计的前提。地下室往往作为高层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地下室的外墙刚度大,结构布置时应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来保证其刚度,平面上尽量保持刚度均匀,各层板包括顶板的厚度应该满足各设计规范的要求,尽量能使得地下室的整体性加强。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