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企合作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1篇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相同的属性。承担着培养人的一般任务。通过对被教育者实 施充分、公平的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

2.职业教育又有着与其他类型教育不同的特殊属性。承担着直接为经济服务的责任。在 我国,职业教育为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为各行各业的发展,为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 移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与市场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

3.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北美的“CBE”模式,还是德国的 “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都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奠定 国民教育基础。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1.“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由用人单位确定人才标准,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 的规格、数量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 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会议参与学校的培养方 案的制订,通过讲课等形式把企业的用人要求传达给学生。

2.“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办班的一种办学形式。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企业与学校成了办学的伙伴,双方共同出资、共同建设 。学校得到了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的同时,企业则得到了符合自身人才规格需求的未来 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3.“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校企双方在长期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逐步形 成 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校的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 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就牵手订立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 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更高一些的技能培养由企业来承担。

4.“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是由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 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进入学校,企业怎么进入学校,企业进 入学校后应履行什么样的义务,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学校获得企 业资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师生可以通过观摩和师傅的指导,学到了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 技能。对于专业技术优秀的学生企业可以出一部分费用,资助其继续深造。从而最大限度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校企互动式”培养模式。是企业主动为学校培训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参与企业的 项目实际。这种形式解决了“学院派”教学的局限性,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教师通过企业 培训,了解了市场前沿技术,再回到学校教学显得得心应手。

三、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手段

1.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第一,深刻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职业学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在培养 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 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 少的要素之一,要把企业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 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第二,大力拓展校企合作的工作思路。校企合作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职业学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 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 层次,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

第三,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合作功能。职业学校要放下架子,努力寻找合作伙伴。要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在 自身功能定位上为企业发展,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 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2.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配套

第一,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邀请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顾问,共同商议专业设置,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 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一些有条件、有特色的专业可以 和行业企业共建,企业从学生一进校就全程介入教学过程。

第二,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和决策。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 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 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2篇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aching reforms, which is believed as an effective solving method to some existent problems in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our actual experien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five effective model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uch as internship etc.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s a result, a way to further deep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enterprise has been developed.

关键词: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合作模式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practice of replacement jobs;the model of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235-02

0 引言

“就业形式严峻”是目前的一个网络热词,也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现实情况。迫于这一现状,一些学生复习考研以进一步深造,一些学生参加各种考试以获得实际工作需要的资格证,一些学生成天跑招聘会以增加就业机会,还有一些学生提前进单位实习以熟悉工作岗位等等。这使得高等院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一现象表面上是由严峻的就业压力造成的,而实际上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所造成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在校期间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操作为辅。这样当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时就需要适当的岗前培训,以加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工作技能。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愿再对新进员工投入大量的时间、财力及物力去培养,而是希望新进员工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并带来经济效益。这就为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显然,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这一前提下,许多高等院校都在进行积极地探索,其中校企合作是许多高校都在采取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尽管校企合作是一个双赢的举措,然而校企合作的模式却大大影响着它的效果,本文结合我校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模式:

1 校企合作的模式

1.1 顶岗实习 根据企业的工作需要,学校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让部分学生进企业连续数个月带薪实训简称为顶岗实习。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顶岗实习可以从大学三年级暑假就开始安排,对于实训的学生学校在此期间安排少量或者不安排教学活动,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投人到实训中。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在我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实行了几届,分别和本地的西安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合作。从合作的效果看,顶岗实习的确锻炼了学生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但是仍存在一些缺点:学生在企业所做的实践工作主要是按照企业的用工需求来安排的,部分岗位工作单一,技术含量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不明显。针对这一问题,为了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校企双方需要在一起严格商讨学生实习的内容和达到的程度,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监督予以实现。

1.2 技术进校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些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和应用性,且内容更新较快,高等院校可以按照工程应用的思想,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这就是企业技术进校。这种校企合作方式一般可采用如下两种方式:①参与授课。一些专业课程可采用企业技术人员主讲高校教师辅助教学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性。②短期培训。针对某些行业技术的发展需要,由企业为学生制定短期的技术培训。例如就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而言,大多数企业需要嵌入式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就完全可以请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在学校内部对学生进行培训。根据我校的实践经验,在这些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要求教师全程参与,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协助企业技术人员搞好教学,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1.3 共建实训基地 近年来高校已认识到建立实训基地的重要性,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显然,实训基地在发展建设中应与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相同的设备与真实的环境。另一方面,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企业可以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进一步推进教学生产一体化。这样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服务于学校,用于学生的专业实习培训、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研发实验等,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培养合适的人才,为企业产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1.4 共建师资队伍 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教师既要有能教善教的本领,又要有工程师能工善工的能力。鉴于此,可以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方式。一方面,学校可以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攻关,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当前企业的需求情况,学校可以聘请企业或研究所中实践性知识丰富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做作为兼职教师,辅助指导学生的课程实验,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5 共建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除了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给学生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讲述生产一线最实用的技术外,还要重视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度。尤其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校应该认真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不断溶入职业元素,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新要求,适时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结构。同时学校还应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教材审阅以确保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

2 结论

要使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计划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高校应该不断凭借自身的实力、优势使企业受益,在合作过程中不仅为企业提供高级专门人才,还能够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与依靠力量,这样才能调动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当然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实践锻炼条件和技术培训,使得高校也愿意与企业合作。只有高校和企业认识到这两点,校企合作才能顺利展开,并积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芮秀文.“校企合作”下的“就业机制”的构成及完善[J].江苏高教,2012(5):110-111.

[2]郑进,康薇.“育人为本、校企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1):101-103.

[3]张鹏,穆仁龙,黄沄.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398-400.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3篇

针对本科毕业设计在新形势下所面临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产品协同创新为导向,探索一种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水平及质量;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兴趣,以更为实际、具体的题目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校内教师的业务水平。此外,借助毕业设计可反过来提高高校、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有望形成一种适应于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以及就业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

2以产品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流程与机制

现从选题方式、校企双导师指导制、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方式、答辩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流程与机制进行展开论述。2.1选题方式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不允许毕业设计的题目有所重复。通过采用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来自于工程实际,并以新产品协同开发与工程应用为导向,选择正在研发的新产品设计、制造、装配过程涉及到的技术问题为选题范围,并侧重于“以理论分析与仿真设计为核心”、“以新产品开发为核心”、“以工艺设计为核心”、“以新技术工程应用为核心”、“以试验研究与验证为核心”等模式。这种选题内容具有实用性、广泛性、丰富性、新颖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较大选择范围,而且可结合自己工作意向进行选择,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可从根本上避免选题重复、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此外,针对以前出现的企业选题范围过大且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一个大题分为几个部分,由多名学生各自承担其中一部分的方式。例如,一台机床由多个部件组成,其设计过程可分为几个部分,由一名或两名学生负责总体方案设计,而其他几个学生侧重于某个部件的设计。针对企业,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其新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以毕业设计为桥梁实现高校、企业的协同创新与合作。2.2校企双导师指导制毕业设计指导方式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制,其中企业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实践指导工作;学校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的理论指导部分以及监督管理工作。校企的指导老师互相协作,共同指导,而在这个协同创新式的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指导老师参与工程实践得到能力的提高,企业指导老师在理论上有所提升,有助于汇集校企智力资源,更好的开展新产品协同创新。此外,这种双导师指导制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提早接触企业的技术人员,提高他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对于他们以后更好的融入企业有较大帮助。2.3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方式由于教学改革以及课时调整,目前本科毕业设计时间越来越短,而毕业设计期间也存在学生就业应聘以及实习占用部分时间的问题,因此给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校企联合方式也存在学校与企业相隔距离较远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构想设计搭建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协同指导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毕业设计过程的全程管理与进度监控。通过该平台,指导老师下发设计任务以及进度控制,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根据任务安排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并按时提交完成内容;双方可以实时沟通与反馈,以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此外,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保证学生每周到企业1-2次,以通过现场实践解决毕业设计过程的问题,并有助于指导老师掌握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学生每周2-3次跟学校指导老师讨论与汇报毕业设计情况,解决设计过程中的理论问题。2.4答辩以及考核方式实施“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考核机制,规范答辩流程以及考核方式。(1)针对该模式对于毕业设计的更高要求,需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考核办法,并制定严格、科学、量化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在这种模式下,毕业设计成绩由企业指导老师评定成绩(约占30%,占比最高以突出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应用价值)、学校指导老师评定成绩(约占20%,侧重于理论部分)、专家评审成绩(约占20%)及答辩成绩(约占30%,强调答辩环节)4部分组成,即由指导教师的评分(包括校企双方指导老师,并且评分含平时成绩以及毕业设计成果评定成绩)、评阅人的评分以及答辩评审小组的评分组成。(2)组建由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组成的联合答辩评审小组。因为学生选题为企业实际工程问题且侧重于创新应用于实践应用,因此答辩评审老师应有企业的技术人员的参与;而毕业设计也涉及到大学期间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考核,因此高校教师也应参与毕业设计的答辩评审工作。组成联合答辩评审小组,力争使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判更加客观公正。通过强化评审环节,对于本科毕业生可起到一种鞭策作用,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3)校企联合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对于毕业设计的考核应侧重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这种毕业设计模式以协同创新为导向并侧重于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因此学生设计出来的产品可能由于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实现实物化,并有可能形成失败的设计方案;企业强调于工程问题的解决,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很多设计过程及成果无法量化。在这种情况下,考核过程应重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的提升,而不单单以最终的结果来评定。

3结论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高职院校

0 引言

在以知识和创新为主的智能经济社会,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截至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生达到了1048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新压力、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成为当前重要课题。世界职业教育正朝着深度校企合作的方向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遇到一系列问题,如校企合作政府职能缺位、缺乏深度长效机制、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缺少利益驱动等。

1 我国校企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职能缺位

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院校以及其他社会团体通力合作,在课程体系构建、培训基地建设、双师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等方面各负其责。在合作过程中,政府起到组织推动作用,虽然职业教育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但是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具体的法律对校企合作进行规范、鼓励与保障。我国《职业教育法》从颁布至今已经有20年历史,其他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国发2014.19号)》等规划或文件缺乏针对性与强制性,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1]。实际情况是政府基本上游离于校企合作之外,缺乏强制的法律机制和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得高职院校和企业难以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和企业有很多共同的利益点,当各自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又缺乏畅通的法律解决途径。

1.2 观点与思想禁锢

“学而优则仕”传统的儒家观念仍然禁锢着人们,造成我国高考的学生一心想考名牌大学,只有那些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才会勉强选择高职院校。在教育工作中“轻职教,重普教”的思想根源来源于“重知识,轻技能”的陈旧观念,导致W校、学生都没有高度重视提高技能的重要性,在校企合作中变现为消极应对,缺乏主动性[2]。校企合作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甚至有些高职院校不调研相关企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瞎子摸象”现象。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校本位”思想严重,高职院校和企业这两大主体的地位不平等。

1.3 计划与市场的冲突

一般高职院校习惯按照传统的既定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容易忽视知识的时效性与实践性,陷入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教学模式中。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参与校企合作也是源于企业与学校有共同利益点。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制定的发展规划与市场定位,不一定与学校固有的教学模式找到共同利益,从而造成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安排学生一批一批地参观企业,简单的实习锻炼不但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还会增加企业的风险成本,如产生实习事故费用等问题。

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计划没有企业的参与,学生临近毕业时突然安排到企业实习,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通常不愿意接收。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首先学生到企业实习生活成本由谁承担没有明确规定,其次简单的岗位实习很难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要求,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声誉。企业如果在校企合作中“无利可图”,就不会把培养高职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

2 破解“校企合作”困境,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我国的校企合作遇到的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十分广泛,短期解决所有问题不太可能,需要分阶段有计划地解决。解决问题顺序不宜先易后难,要抓住问题根本所在,结合我国特点解决最突出最关键问题。

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关系到我国数以亿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能否建立起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关系到推进“中国制造2025” 的战略。纵观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当前遇到的困难,构建如下校企合作模式:

2.1 校企合作,政府主导,法律保驾护航

校企合作面广,涉及的高职院校和企业众多,现行的相关规章、制度等不适应当前的智能经济时代,如何到2020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中央政府出台相关法律规法加以解决。

一是,重新修订《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我国企业事业单位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明确校企合作政府的主导功能。从法律层面保障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动性,利益驱动,寻求高职院校和企业校企合作更多利益点。

二是,国务院尽早颁布《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法》,有针对性解决校企合作遇到的问题,明确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从制度上保障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到相关企业或单位进行专业对口实习,减少不必要的人才浪费[3]。

三是,修订《工商保险条例》等法规,实习生即是学生也是员工,定岗实习时受到伤害应得到应有的赔偿。

2.2 打开思想囚笼,校企合作天地宽

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上要从“学而优则仕”转变到“学而优则商”上,注重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技能的提高。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包括家长意识到相比学历,个人实际动手能力更重要。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合作育人;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1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06

一、高校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学校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以派遣学校教师及时跟踪行业的发展,对行业所需的人才知识结构、职能结构、职业素养进行了解,学校可以根据这个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同时,学校也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这样,使毕业生和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大大减少,学生可以在毕业后迅速适应企业工作,而高校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二)企业方面

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在校企合作中得到提升。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科研队伍为企业在进行技术、工艺、流程上的创新研究时提供帮助,同时,在企业遇到技术上的难题时,高校可以组织学校教师为企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和学校之间不断进行接触交流,在这期间,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理念和文化传递给学生,在无形之中,学生和教师形成了企业潜在的合作伙伴或者客户群体。

(三)学生方面

首先,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可以了解行业里企业的用人方向,并以此为基础,设立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的。同时,学生可以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自己的职业精神和素质。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里学习和工作,可以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操作技能,帮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工作。

二、广西财经学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服务国家与地区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育人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校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的最佳选择,这就要求在校企合作育人的过程中,要围绕国家战略,结合区域经济需求。以服务国家与地区战略需求为导向,我校与马来西亚―中国总商会、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在南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外交部设立在我校的国家级培训中心――中国―东盟金融财税人才培训中心为平台,在信息技术、企业决策咨询服务、教育资源、人才培养、产学研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与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在我校成立航天信息创新学院。“航信学院”通过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高水平的财税信息化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建立起校企一体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航天信息创新学院的建立是我校贯彻执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对探索建立联合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校企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以创新创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育人

以创新创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为教师+学生+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公司制形式,让教师、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培养教师、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项目负责人把自己当作公司负责人,以公司负责人的角度来思考公司的运作,思考如何在现实的公司运作中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受社会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同时,也将创业过程作为提升自己,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以科研项目驱动的校企合作育人

以科研项目驱动的校企合作育人主要是以项目为主体,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完全在项目试验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以本校二级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所属的“中测新图遥感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广西无人机低空测量工程技术中心”,共同开发在城市规划、工程造价与审计、农村土地确权等领域的应用,为“一带一路”建设做贡献。

(四)以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育人

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将学生毕业走进企业后的岗前培训时间提前至在校期间完成。我校现已开办校企合作班有“北部湾银行班”和“桂林银行班”。“桂林银行班”人才培养模式为“课堂+实习+就业”,学校与桂林银行共同制定“桂林银行班”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围绕行业特点,为班级学生新增了相关课程,紧贴就业需求提供学生岗位所需的知识。

三、做好校企合作育人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校企合作的内容

“工学结合、校企结合 、顶岗实习”可以说是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内容中,必须以校企合作为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顶岗实习这种形式,达到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育人的目标。没有校企合作,就无法达到工学结合的育人目标,而如果工学结合这个育人目标不能实现,校企合作就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顶岗实习作为实现目标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载体,它必须全面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满足服务企业的同时必须具有作为教育环节的意义。

(二)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熟练专业实践技能,它对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校企合作育人的实施,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主力军来有效地实现学校和企业在育人方式上的沟通,将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高校教育水平。

(三)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必须创新机制,使得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得到平衡。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帮助高校育人的同时,高校也应该积极地为企业进行他所需的服务。只有当校企双方都能够获得自己的利益,共同成长,校企合作育人才能变成企业和学校都自觉的行为,否则,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将渐渐处于被动状态。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 旅游专业 校企合作

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就业率,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在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以不断提高技能。中职旅游专业与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和目标不同,前者更加注重技能、应用,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可能,也使学生尽早熟悉了工作环境,大大提高了就业率。

一、中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

1.资源共享,联合培养

目前,校企合作被广泛地应用于各技工院校,尤其是在中职技术学校。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合作的资源包含企业的资源和学校的资源,这两种资源的相互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素材。在校企合作中,应该建立资源共享库,用企业发展带动学校文化的建设,而学校则优化培养方案,为企业未来人才提供优质的教育。旅游专业的学生主要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因此应该充分了解市场动向。学校和企业应该将各自的人才派遣到对方单位,一方面可以进行互相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也使得学校和企业充分掌握人才教育和市场动向的基本情况,使得双方各取所需。

2.顶岗实习,降低成本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这种合作模式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工资,也为企业缩减了成本。这种互利双赢的模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掌握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站在学校的立场来看,顶岗实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平台,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一方面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牢固掌握专业技能、熟悉工作流程。这种实习方式实际是一种无形的培训,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具备了工作经验,从而更容易被企业认可。从企业发展来说,顶岗实习实际是对学生的一种培训,参加了培训的学生在毕业时取得旅游执业证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企业。这些学生完全熟悉工作内容和流程,企业不必对其进行二次培训,从而大大节省了培训的成本。

3.建立基地,创造平台

由于中职技术学校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性,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实习联系理论和实践。现在中职学校与企业最为常见的合作方式便是签订合同建立实习基地,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校企合作形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学校积极配合,合理安排课程。学校应该首先让学生掌握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并利用暑假寒假以及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参与实习。学校不应该只局限于和一个企业合作,应该与多个单位签订协议,比如酒店、旅行社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学习。旅游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学生只有深入到市场,才能学到专业技能,了解工作内容。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全面把握旅游产业。实习是一次丰富的体验过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旅游业的热爱,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中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习和实习安排不合理

学习和实习是学生掌握旅游知识的两个关键环节,学习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课堂的学习获取基础知识,是实习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理论知识不扎实,学生很难在实习中获得专业的技能。实习主要是学生利用现有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连接,全方位地了解旅游专业,充分掌握旅游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找到自身适合的岗位以及获得相应的工作经验。但是从目前来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习和学习安排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对于学校来说,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课程安排通常以学生为基础,由浅至深,逐步深入,如果在学习期间插入实习安排,不免会打乱教学计划,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实习能够让学生获得技能和机遇,但是它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

2.校企合作交流不足

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的交流作为支撑,但是我国中职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普遍存在浅交流的现象,学校与企业的交流浮于表面。学校和企业认为学生参与实习是他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形式,并没有更深一步地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校企合作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价值,需要以校企交流作为依据和前提。中职学校主要以为学生创造习平台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企业带给学生的就业平台和机遇。企业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也通常忽略学生的价值,这对于企业来说是极大的损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常会表现出一定的资质和潜力,如果企业重视学生的实习过程,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能够全方位地掌握人才的综合信息,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3.资源互补困难

校企合作在我国中职旅游专业中已经相当成熟。从目前来看,虽然已经在学校和企业间建立了合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资源互补困难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校企合作的推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和企业带来了效益,但要想全面落实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实现资源互补。只有资源互补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才能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作用。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教学和实习相对困难,其中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不足是直接原因;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调派有经验的员工前往学校教学的方式推行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三、加强中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策略

1.定向培养人才

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主要以理论加实践为基础,通过实习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校企合作的对象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因素,学校应该选择知名度较高的企业与之合作。在旅游行业,酒店、旅行社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在选择时,应该首先做调查,通过调查的结果进行决策。旅游专业的学生一旦选择本专业,学校应该在学期初组织并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以熟悉本专业的基本业务。在参观过程中,学生对企业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并经过面试、筛选等进入校企联合举办的定向班。在定向班级里,校企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实习安排等,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联合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使得学生了解了企业的文化和要求,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另外,企业还可以向学校提供资金,一方面能够帮助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以奖助学金的名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定向培养人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为学校、企业、社会培养更多的定向型人才。

2.加强教材的开发

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素材至关重要。我国的中职旅游专业已经开设了体系化课程,但却受到教材的限制,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来改变现状。教材作为学习旅游管理的基础,随着教育部门要求的提高,也在不断改进。我国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材开发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需要相关人员采取积极的措施。

世界旅游业在飞速发展,也带动了中国旅游业的进步,由于专业人才需求增长,教育部门更加重视中职旅游专业的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行刻不容缓。校企合作能够彻底变革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而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长期不懈地努力。在校企合作中推行教学改革,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根据新课程要求开发教材,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实习提供便利。

3.建设师资队伍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师是主导力量。校企合作的桥梁是教师,因此,在实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建设师资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应该建设不同类型的师资队伍,既要加强理论教师的力量,也要建设实践教师的队伍。对于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师来说,应该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可以与实践相结合。而实践型教师应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第二,双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双师教育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学校应该邀请或者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为学生授课,以提升教学质量。第三,除了双师型教学,学校还应该加大投入,培养学科优秀教师,打造精品课程。调动教师提升自我的热情,教师不断学习、总结、改进,不断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只有具备雄厚的师资,才能让学生在旅游专业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才能真正发挥桥梁作用。

四、小结

旅游业的l展刺激着社会经济,旅游企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中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的开展,能够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力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过渡,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压力。由于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推行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学校应该从自身做起,找出问题的根本,并提出解决策略,从而加强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刘海兰.浅析如何深化中职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J].科学咨询,2014(43).

[2]毛红霞.中职旅游专业校企人才培养深度合作探讨[J].科学咨询,2015(19).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7篇

模式是指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我国学者查有梁先生在《教育建模》一书中,从模式论的高度对什么是模式给出了一个全面的定性叙述:“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

校企合作,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职教发展模式,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指的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办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是在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标准样式。

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指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

理解机制这个概念,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两点。一是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存在的前提,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也就是说,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例如,竞争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制约机制等。

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这里所谓的体制,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可以说,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或者变革),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

成功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不仅仅有赖于学校和企业双方,政府的推动和市场的调节构成了校企合作重要的外部力量,此外,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法律法规、行政和行业管理体制、企业生产方式等都构成了校企合作的外部因素。

二、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贯彻这一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在校求学期间能有机会到企业进行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岗位实践活动以外任何形式的教学都无法完成的。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目前,应届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障碍之一是信息不对称,不能获得必要、及时的就业信息,即使学生付出很大的经济、时间和机会成本,也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增加了学生接触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企业聘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掌握了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了“订单式”培养,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三、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在体制上实现回归。这种体制要求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建立“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为此,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通过职业教育解决社会公平和市场失灵的角色和作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政府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加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控,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保证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或直接给予经济资助。

二是校企合作中的主体缺失问题。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不成功的职业教育。规定企业主要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建立相应的合作渠道和平台。

三是要解决行业(行会)等中介力量在市场经济中的制度保证,明确行业(行会)在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资格认证以及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法律地位和社会作用。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行业组织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承担职业教育培训的统筹作用;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平台,系统、准确、及时、权威地劳动力市场供求

信息。

校企合作模式范文第8篇

一、校企合作的产生

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1897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实质就是校企合作教育,被视为校企合作的开端,但这只是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教育,主要指职业进修学校与企业的教学车间共同承担学徒培训任务。德国校企合作教育开始向高等教育领域扩展的标志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职业学院的出现。“校企合作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最早是产生于大学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主要是指辛辛那提大学同大企业合作,对27名技术系学生实施的职业教育。所以,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最早是产生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后,在德国和美国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教育的同时,日本及前苏联等国的校企合作教育计划也开始付诸实践,使校企合作教育成为发达国家的一种共同职教形式。

二、校企合作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德国强调行业性,而英国和日本则相对注重企业性,其共同特征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对象为企业或生产部门的学徒,企业或生产部门为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企业内专设培训机构,企业内培训比重远远大于学校教学的比重,另外都有相应的社会监督或保障系统。前苏联模式的特点是培养的针对性较强,但由于培养方案出自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形式是顶岗实习。所谓顶岗实习就是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加与一般职业人一样的工作,旨在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很多学校将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与学生寻找就业单位结合起来,“顶岗”的同时,又能解决学生的就业。有的还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将毕业设计(论文)改成要求学生就自己顶岗实习单位的某一产品的生产或管理流程等作详细调查和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评价和改进建议,从而将教学与实习结合在一起。

然而从整体上讲这种方式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困难之一是企业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岗位,在学生自行解决的实习单位中,又有许多与所学专业不符,而且分散后的实习使学校的管理难度加大。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认识不足,一些情况下的顶岗实习只能是流于表面,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即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其中最常见又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则是把“以学代工”等同于“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从另一方面来讲,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课程开发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还存在实训条件较差,“双师”素质的教师严重不足等情况,影响到“校企合作”真正意义上的展开。从人才培养模式层面来看,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的人才,与国外相比还有更多的内容和任务,其中的重中之重应当在于教学制度与课程体系。

三、校企合作的实际

地处“京津走廊”、“环渤海经济圈”和“大北京”战略规划地区的河北省廊坊市,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又有其特殊性和优势。京、津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渤海经济圈的崛起,以及廊坊市作为河北省第四大支柱产业即将建为IT产业基地等形势的发展,社会对各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廊坊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起来。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将“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作为办学理念,许多职业技术学院与相关企业建立了直接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直接来校指导培训;另一方面,学校定向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已形成一定形式的办学模式。例如通过与企业联手开办“企业冠名班”,“专班项目”,以及签订“双招式”合作办学协议等形式,定期、定向地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 其中,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与天津三星光电子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的“三星光电子班”,不仅由企业提供实训设施,还有工程师和企业文化培训师来校定期授课;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携手开展的“SMT(表面黏著技术)专班项目”,则是一种“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协议,校企双方每年在相关专业中挑选部分品学兼优的同学,组建“SMT专业班”,学生们在为期一年的SMT专班学习中,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习,等学习完成之后即可直接顶岗上任。

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廊坊地区的高校更应该紧紧抓住周边经济迅速崛起带来的机遇,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根据企业需求、毕业生反馈意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对于没有行业背景的院校,则应当凭借自身优势和特色,从挖掘学生潜力方面下功夫,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然而各种校企合作模式的运用,以及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和验证。

四、校企合作的教学启示

人才培养终究是要通过某种教学活动来最终完成的,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或两种形式的结合,成功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无疑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益途径,它带给我们如下的启示值得借鉴:

1.培养广义的职业能力和兴趣,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即是从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出发去寻找适当的合作企业;中国大学生的毕业实习环节让他们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尝到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真实滋味,各种能力和兴趣可在实际工作中被充分挖掘。

2.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平台。校企合作是在高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合理面向社会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面向社会需求的培养方式。对向社会输送有用人才,解决就业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方式。不管是以企业为中心模式,还是以学校为中心的模式,校企合作所能够带来的是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双重功效,因此是对“积极推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习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和具体应用。

4.充分发挥学校作为科研基地的优势。作为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科研型为主的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与企业进行着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对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5.与社会互动和为社会服务。教学不能离开实践,同样也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孤立存在,否则将失去实际意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带来的正是一种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方式。

此外,“校企合作”似乎离不开企业和政府层面的支持。早在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企业不仅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与培训费用,每月还发给学生生活津贴,除此之外,政府还为此进行了财政投入,目的即在于推动职业院校适应企业需求的发展。英国政府也曾建立起与德国类似的合作式学徒培训的社会监督和保障系统――工业训练协会,以促使企业与学院合作的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规范教育,支持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