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债务风险评估

债务风险评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债务风险评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债务风险评估范文第1篇

P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内部控制

一、 引言

2011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专项审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 174.91亿元,占当年GDP的1/4,超过当年全国财政总收入 。2014年,为积极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要求测算债务相关指标,评估地区债务风险状况,对债务高风险地区进行预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应“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着力防控债务风险”。

相关法规及政策的出台已凸显出当前建立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机制的紧迫性,但由于相关数据及信息披露有限,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量化和预警研究尚未得到深入开展,目前针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问题的研究主要有:裴育、欧阳华生(2007)从理论高度阐述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的目标及其构建;许争、戚新(2013)、倪筱楠等(2014)、朱文蔚、陈勇(2015)则依照债务资金流向,从借、用、还三个环节依次选取风险衡量指标,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评价机制 ;缪小林、伏润民(2012)按照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内部结构风险和外部负担风险分类,讨论了风险指标的选取,并利用HP滤波分析判断了债务风险的长期波动趋势 ;陈梦秋、宋良荣(2013)尝试为地方财政编制资产负债表,并据此从静态、动态两个维度选取风险评价指标,构建债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郭宇、庄亚明(2014)基于系统工程论,通过社会经济、举债程度和偿债能力三个子系统构建了风险系统的多层次预警指标体系和机制。

虽然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尝试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测算和评价方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及依据。多数研究对指标的选取设置没有进行充分论证,注重实践应用而忽视了理论研究,理论基础的薄弱导致债务风险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受到影响;其次,所建立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相对狭隘。多数指标体系不能全面反映与债务风险相关的各项因素,偏重个人主观经验,缺乏对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发展历程和特有背景的客观考量。因此,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理论作为基础及依据,结合我国特有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特征与制度背景,构建一套客观全面的风险评价机制成为亟需,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二、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特征及内部控制的适用性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存在以下特征:

首先,主体多元,管理权责不清。在目前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体系中,举债主体包括融资平台公司、地方政府部门及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等,债务监管主体包括财政、审计、贷款银行等部门。但在诸多的参与主体中,作为主要监管部门的地方财政只能掌控部分债务,绝大多数存在于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债务由各单位独自管理,其来源渠道复杂,投资方向多样,财政部门难以对该部分债务实施统一有效的直接监管。这种复杂多元的系统使债务的借、用、还被隔绝于不同主体而难以明确权责,在面临债务风险时不能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增加了债务风险向财政风险甚至金融风险转化的可能性。

其次,“重借轻还”,风险意识淡薄。由于债务偿还期限通常大于领导干部换届周期,上界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常常由下届地方政府承担偿还,而当本级政府面临债务偿还危机时,最终会由上级政府“买单”,这种举借权力与偿还责任上的时空分离,导致地方政府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相对淡薄,极易出现过度举债行为。此外,我国的政治文化背景和不尽完善的干部考核机制使得部分地方政府在举借债务时,考虑的不是长远发展战略和财政承债能力,而是短期经济效益及“形象工程”。淡薄的风险意识和“重借轻还”的管理态度无疑加重了地方债务负担及债务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最后,机制缺失,监管乏力。监管机制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债务的计量管理基础薄弱。目前,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尚未形成统一的统计系统和信息反馈路径,信息分散、统计不准确、反馈不及时都增加了债务管理的难度,降低了债务管理的精度,使得大量透明度差的隐性债务游离于地方财政和人大的监管之外。其次在于缺少统一的风险控制机制。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债务风险评价和预警机制,难以对整个债务系统实施全面的风险预警和控制,这是债务监管面临的突出问题。

内部控制理论自18世纪产业革命后,伴随企业实践发展至今,内部控制的具体目标也由最早的保障财物安全和信息真实,扩展至经营效率以及战略正确性,以风险管理为起点的内部控制,逐步成为现代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前述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的管理权责不清、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控制机制缺失等特征及问题,内部控制恰好是一种在多环节系统中分配权责、实施监督的有效管理机制,有利于克服债务管理中的权责不清;同时,作为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机制,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增强地方政府的风险意识,促使其着眼于长期发展,立足战略层面对债务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风险控制方面,内部控制是一种主动的风险应对机制,可以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在事前、事中、事后对组织实施连环不间断的动态管理过程,可以有效弥补风险控制机制缺失问题。

此外,内部控制在行政管理及国家治理中的实践应用也较为普遍。诸多学者认为内部控制能够保证政府有效履行公共受托责任,对于提升单位管理和国家治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也有学者进一步探讨了内部控制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中的应用逻辑、作用机理和面临困境 ,并尝试将内部控制理论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问题相结合,探讨基于内部控制的债务风险防范方法 ,但内部控制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尚未有学者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三、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机制的构建

1. 风险指标的选取设定。COSO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指出,内部控制系统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它们相互联系,又分别适用于特定目标类别,共同构成能够对环境变化连续反应的一个整体。本文基于该五项要素构建了债务风险评价的基本框架,结合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有限可得的数据资料,共设置了16项风险评价指标,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控制环境。结合COSO内控整体框架,本文将控制环境设定为债务运行的经济基础和财政基础,从经济和财政两大视角出发,为控制环境选取了七项评价指标。经济基础方面,参考黄运(2002);肖红叶等(2007);郭玉清等(2015)的研究成果,选取地方“GDP增长率”和“人均GDP”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用“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占比”和“商品出口额GDP占比”反映经济发展结构。财政基础方面,选取“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收入支出比”衡量地方政府财力及其流动性,用“财政支出贡献率”(财政支出/GDP)反映地区经济对财政支出的依赖度,以反应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要素旨在识别和分析系统活动中与实现组织目标相关的风险,以合理确定风险对策。参考黄燕芬、邬拉(2011);缪小林、伏润民(2012)等人对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所面临风险的分析及研究,本文将风险评估要素分为规模风险、结构风险和运行风险三类,分别设置风险评价指标,以求全面识别和评估风险。

规模风险即债务总量超过地区经济承载能力,导致债务无法按期偿还所带来的风险,本文从当前规模和发展速度两个角度评估,使用“债务率”(年末债务余额/当年综合财力)和“负债率”(年末债务余额/GDP)两项国际通用指标衡量债务的相对规模,用“债务增速与GDP增速比”衡量债务相对发展速度。结构风险指标参考缪小林、伏润民(2012)的研究成果,选取“担保债务风险”(年末担保债务余额/财政收入)、“逾期债务率”(年末逾期债务额/年末债务余额)两项指标组成对结构风险的评估,其中,“担保债务风险”反映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风险,“逾期债务率”反映地方政府当前积累的信用违约风险状况。运行风险选取“债务依存度”(当年新增债务额/财政支出)衡量,反映财政支出对务资金的依赖性。

(3)控制活动。本文参考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及财政部相关规定,对各地区的政府性债务相关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估,我们选用各地区在2013年政府性债务审计公告中披露的地区债务管理制度数量作为对该要素的评估,设置“债务管理制度”指标,制度数量和涉及内容越全面,债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4)信息与沟通。在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评价体系中,地方政府应及时收集与传递有关债务规模、来源、当前使用情况、偿还情况、政府承债能力、可能面临风险等的信息。本文借鉴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团队依据各地信息公开申请、网络、出版物等渠道,搜集相关信息制定的“财政透明度指数”来衡量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与沟通指标,完善的信息披露可以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降低债务风险。

(5)监督。本文将监督要素设定为以控制债务风险为目的,对债务资金运行有效性进行的监督评价活动。本文从审计视角出发,评估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监督要素,并借鉴朱荣(2014) 的研究方法,用各地政府性债务审计公告中披露的审计查处违规金额数量衡量“审计执行力度”,查处金额越大,表明审计执行力度越大,监督作用越强。

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由于表1所列指标的量纲和数量级存在差异,考虑我国相关数据获取困难,样本量有限等因素,本文选取均值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对负向指标取倒数,得到各指标最终的评价值,将其调整到方向一致可加总的状态,使得债务风险越大,最终评分越大。

对于指标权重的确认,本文采用专家评判法和熵值法分别为主因子和次因子赋权。通过向业内专家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主因子指标的重要性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后,确定主因子权重。本文手工整理了2013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专项审计结果,即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个计划单列市的债务审计公告及其相应年份的统计年鉴,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最后得到了27个地区2012年末次因子指标的相关数据,考虑样本数量能够满足客观赋权法的计算要求,因此采用熵值法计算次因子指标权重。最终得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布,如表1各指标后括号内数值所示。基于地区i第j项指标的评分和权重分布,测算其政府性债务的总体风险:

由此得到相关地区的政府性债务风险评分,分值越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越大。同时,根据本文所构建的风险评价机制得到债务风险最终评分,可以追溯定位关键风险点,找到“五要素”中具体薄弱环节所在,为后续风险管理和相关措施改善提供有效参考和指引。

四、 结论

本文以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及依据,结合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特征及制度背景,探讨了内部控制理论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中的适用性。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本质为其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奠定了较合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基础;同时,内部控制理论的应用也有利于解决当前债务风险评价模型普遍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本文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多维度出发,构建了涵盖经济基础、财政基础、规模风险、结构风险、运行风险等方面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价机制,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评价与预警、控制及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及参考。

参考文献:

[1] 审计署.第35号公告《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1.

[2] 裴育,欧阳华生.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理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3):110-119.

[3] 许争,戚新.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研究――基于东北地区某市的经验数据[J].科学决策,2013,(8):30-47.

[4] 倪筱楠,王莉,袁若愚.基于模糊综合判断法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J].企业经济,2014,(5):156-159.

[5] 朱文蔚,陈勇.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及预警研究[J].亚太经济,2015,(1):31-36.

[6] 缪小林,伏润民.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生成与测度研究――基于西部某省的经验数据[J].财贸经济,2012,(1):17-24.

[7] 陈梦秋,宋良荣.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地方政府负债融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经济,2013,(6):21-23.

[8] 郭宇,庄亚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4,(4):151-154.

[9] 小林,伏润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内涵与生成:一个文献综述及权责时空分离下的思考[J],经济学家,2013,(8):90-101.

[10] 孙芳城,李松涛.浅议内部控制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J].商业会计,2010,(16):61-62.

[11] 张少春.抓实抓好内控规范实施工作努力打造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升级版”[J].中国财政,2013,(16):8-10.

[12] 杨兴龙,何国亮,内部控制服务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的逻辑和机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10):63-69.

[13] 药清,董玲.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J].财会通讯,2014,(3):106-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风险防范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研究”(项目号:14AGL008)。

债务风险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影响因素 管理优化

一、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上看,存贷利差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显示,2009年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中,利息收入占到了61.22%。因此,信贷风险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形式。虽然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不断下降,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的绝对数额仍然较高。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内仍然有5 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障碍,同时也成为国际金融投资者们的目标,他们都希望通过收购这笔巨额不良资产来迅速扩大在中国的资本。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这些不良贷款的处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不是通过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来实现的,而且不良贷款率仍然比国际银行业要高出不少。随着中国加入 WTO,《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正式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全球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商业银行不仅要面对国内各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还要面对国外其他大型银行的挑战,在这两种内外形势的共同影响之下,中国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管理所提出的要求必然会更高。而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更加需要在理念、技术、制度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改进与完善。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彻底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信用风险形成原因的分析就必不可少。能够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本章从银行外部因素来分析,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经济体制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的。在计划经济下,银行没有放贷的自,只能按照国家计划指令发放贷款,由于有国家信用的担保,即使出现坏账也不会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因此银行改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动力不强。虽然目前已经转制,但政府干预的影响仍然存在,银行仍然要承担国有企业改革重任,对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进行救助,导致银行面临潜在的风险。

2.2市场环境因素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都不完善,商业银行是企业获取贷款资金的主要途径。同时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银行资本远远大于证券市场,使得信贷风险过于集中,为信用风险的分散与化解带来了困难。与此同时,为了抢占市场,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不少商业银行主动降低信贷审批标准,忽略了对信用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加大了银行信用风险的发生。

2.3法律法规因素

银行在企业违约之后,能够运用法律手段实现债务的清收,是降低损失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是,从目前我国法律制度建设来看,保护债权人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破坏信用关系的一方有时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且法律执行生效的能力也存在很大问题,造成债务人拒不执行法院裁决,无法保障债权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缺乏相应约束,不可避免的给银行增加了信用风险。

2.4外部监管因素

我国的银行监管部门一直侧重于对商业银行经营合规性的监督管理,而对于风险管理的监督控制并不够。监管当局主要还是以事后监管为主,缺乏主动性和超前性,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风险、信贷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等情况不能迅速作出反应。而且目前监管部门的监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金融业务上,对以金融创新为主的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力度薄弱,从而导致银行业整体风险状况形成不容乐观的局面。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前面一章提到了影响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存在的外部因素,而就银行自身而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具体的信用风险评估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3.1风险评估的量化工具落后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风险评估的量化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将风险管理进行定量分析。而我国的量化管理却相对落后,主要停留在资产负债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在具体操作上还停留在依靠客户经理的个人能力阶段。这就会由于个人的能力差异,操作失误等一系列原因,给银行带来信用风险。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利率和汇率制度没有完全市场化,量化管理的基础没有得到有效地建立,而且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知识技能也没有在国内很好的研究与推广,相应的量化工具与模型还很缺乏。

3.2不能适应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

伴随着新资本协议的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也有新的要求。新资本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提出了模型化计量信用风险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建立模型计量信用风险,提高资本对信用风险的敏感性。而我国银行普遍采用的信用风险贷款度量分析方法本质上还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其只考虑了债务人基本的财务状况,给出一个表示风险情况的数值区间,而没有考虑到债务人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暴露等因素,因此无法量化信用风险的大小,也无法进行量化管理的模型化创建。

债务风险评估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收益债券 信用风险 预期损失率模型

高收益债券起源于美国,指信用等级低于投资级的债券,又叫垃圾债券。根据属性,我国存在两类相互独立的高收益债券,即交易所低等级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其中中小企业私募债自2012年6月诞生以来,发展较为缓慢,发行量偏低。投资者主要包括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等,交易性差,主要是持有到期。此外,中小企业私募债一般有多种形式担保,企业本身信用风险被淡化,定价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而且信息很不对称、完整。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交易所低等级公司债。

交易所低等级公司债主要指信用等级在AA-级及以下、到期收益率8%以上的债券。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此前信用风险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导致我国高收益债券市场起步较晚。

2013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同时伴随资金紧张,上市公司盈利恶化,信用评级下调范围扩大,高收益债券广泛出现。今年3月份,超日债公告未能付息而成为国内债券市场第一单实质性违约,之后“黑天鹅”频出,交易所高收益债市场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今年二季度以来,高收益债券成交量放大,流动性好转,且可以质押,机构投资者对其参与热情明显提高,对信用风险评估也愈加重视。

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高收益债券信用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只考虑债券发行人账面价值,基于债务人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及资信状况来综合评估其信用风险大小;另一类考虑了发行人未来收益变动及资产账面价值,基于资产未来收益的波动及反映市场信息的市场价值来分析其信用风险。

传统上,基于发行人账面价值分析以定性分析为主,主要围绕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展开。除此之外,一般还需要考虑资金成本、经济周期等非企业内部因素,将账面价值等企业层面及经济周期等外部经济层面结合起来分析。

后来逐步研究使用量化模型方法对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和意愿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思想是将影响债务人经营发展能力及资信状况的若干账面价值变量指标选取出来,然后赋予权重,通过特定的模型得到信用综合评分或违约概率值,以此来评估债务人的信用风险水平。主要有三种模型:多元判别模型、Logit和Probit回归模型。

伴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信用风险的评估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债务人资产未来收益及反映市场价值的信息开始被考虑进来,如CreditMetricS模型(1997)、 creditrisk+(1996)。另外,将反映资产市场价值的因素考虑进来后,基于期权定价理论逐步发展出一系列信用评价方法,结构化方法较为流行。Merton(1974)将期权定价公式应用于公司债务定价,认为公司的权益和债务都可以看成是基于公司资产的期权,用期权方法对债务定价。

由于此前国内债券市场未出现违约情形,因此相应的信用风险评估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国内几家较大的信用评级公司,更多的依然是依靠基于公司账面价值的财务分析,并结合经济基本面进行信用评级,此种评估模型尚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完善。

预期损失率模型

(一)目标函数

新巴塞尔协议于2004年开始实施,定义信用风险为由于债务人违约而发生损失的风险,内部评级法规定反映信用风险的综合指标为预期损失率(Expected Loss Ratio)。而预期损失率又可以分为两部分: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和违约后损失率(Loss Give Default)。违约概率指特定债项在一定时间段内违约的可能性;违约后损失率指债项违约后相对于债项的本金和利息,投资者可能遭受损失的比例。两者的影响因素并不相同,违约概率主要与企业的财务稳健性、流动性等因素有关,而违约后损失率则与债项的优先级、抵押担保等情况密切相关。

由此本文建立如下目标函数:

其中,ELR为预期损失率,PD为违约概率,LGD为违约损失率,约束条件即为债务的性质,主要为优先级和担保情况。

(二)假设前提

根据Black & Scholes(1973)提出的假设,本文先作如下一些假定:

1.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

2.卖空机制存在。

3.资产的交易是连续的。

4.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即MM定理成立)。

5.企业价值V的变化能用以下随机微分方程来描述:

6.当企业市场价值大于待偿还债务(违约点)时,不会违约;反之,债务违约。即:

(三)资产市值及波动率

这里以上市公司为例来进行分析。将公司股权看为基于公司资产价值的看涨期权,其价值为:

其中,V为公司资产价值,DB为公司无违约的债务价值。

对公司的债权价值为:

根据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可得:

模型的求解需要先得到公司资产价值波动率 和股票价值波动率 的关系函数。结构化模型一般采用Merton(1974)关于两者波动率的方程,即 。可是大量文献实证表明,此关系函数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较差。鲁炜、赵恒珩和刘冀云(2003)使用一个两参数的 Weibull 分布,推导出 和 的关系函数为 ,并使用沪深两市26家上市公司数据估计出参数 ,然后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该模型比Merton模型更符合中国资本市场实际。因此本文采用此模型,根据沪深两市100家上市公司数据,使用最小二乘估计得出参数值,即得到关系函数为:

联立式(6)和(7)求解即可得公司资产市场价值 及其波动率 。

(四)违约概率

根据Crouhy & Galai(1997)的研究结果, 即为风险中性的违约概率,因此可得信用风险目标函数中违约概率为:

结合式(6)和(7)可得:

其中,公司资产市场价值波动率 即为联立式(6)和(7)所求, 为正态分布。

(五)违约损失率

根据Merton(1974)风险债务定价的研究,Crouhy & Galai(1997)的拓展,债务违约预期回收率为 ,因此可知债务违约预期回收价值为 ,所以可得债务违约预期损失为 ,那么即可得违约损失率:

(六)考虑高收益债项性质的情况

如果高收益债性质为次级债,即偿还次序在其他债务之后,那么其信用风险必将大于普通债务;如果债务性质为有担保债务,那么担保人的存在使得其信用风险相对普通债务而言较小;如果高收益债券的发行人为其他债务人进行了债务担保,那么该笔担保债务将形成其隐性债务,从而增加其信用风险。不管债务性质如何,其导致信用风险变化的原因在于改变债务人的违约概率和债权人的违约损失率,根本途径在于改变债务人的违约点。因此,考虑高收益债项性质后信用风险评估即归结到对其债务人违约点的确定,只要分析出其违约点 ,然后代入到式(8)和(10),即可求出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

根据违约点的定义,如果高收益债项为次级债,记该债务总额为 ,那么违约点为:

如果高收益债券为担保债券,一般情形为“无条件连带责任担保”,按照“无条件连带责任担保”的法律定义,则只有在两家公司同时违约时才能确认债务违约的发生。此时可以将这种担保带来的信用风险降低转化为对债务人违约点的降低。如果担保人违约,那么该债项的违约点仍然不变,如果担保人不违约,那么该债项的违约点将为0。设担保人的违约概率为 ,根据全概率公式可得违约点为:

如果债务人对其他债务发行人进行了债务担保,根据担保债务的法律定义,只有在所担保的债务发生实际违约的情况下该隐性债务才会对其信用风险产生影响,此时担保人将偿还被担保人的债务并获得被担保人资产价值,因此相当于担保人违约点增加了被担保人公司价值少于其待偿债务的部分。设所担保的债务总额为 ,被担保公司违约概率为 ,违约时资产价值为 ,可得该种债务性质下的违约点为:

(七)预期损失率

1.普通债项(优先级无担保)

将式(9)和(10)代入式(1)可得:

其中, 、 和 可由式(6)和式(7)联立求得, 为准债务杠杆率。 和 均受到 的影响。

2.次级债及担保债务

如果高收益债项为次级债、有担保债券或者债务人对其他债务人进行了债务担保,此时对其预期损失率的求解,需要将相应情况下的违约点代入模型,即分别将式(11)、(12)、(13)代立方程式(6)和(7),得到新的资产价值 和新的资产价值波动率 ,然后代入式(9)和(10)就得到了新的 、 ,再代入式(14)即得到最终的 。

实证分析

(一)参数设定

根据模型的整个推导过程,可知主要需要估计以下几个参数,权益市值 、权益市值波动率 、债务违约点DB、无风险利率 、到期日T。

1.权益市值

我国证券市场情况较为特殊,股票被人为划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因为非流通股没有市场价格,因此如何确定非流通股的市场价值是个难题,本文参考上市公司股票全流通研究中非流通股定价,以每股净资产计算非流通股的价格。

流通股市场价值=12月份周平均收盘价格×流通股股数

非流通股市场价值=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数

上市公司股权市场价值 =流通股市场价值+非流通股市场价值

2.权益市值波动率

本文采用历史波动率法估计上市公司权益市值未来一年的波动率。假设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满足对数正态分布,则股票周收益率 为:

其中, 、 为复权后股票周收盘价,可得权益市值波动率 为:

其中,n为一年的交易周数。

3.违约点

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实质性违约事件今年才发生,因此依靠历史违约信息来实证确定最优的违约点较困难,本文采用Jeffrey R.Bohn(1999)针对大量公司违约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违约发生最频繁的临界点处于公司资产价值大约等于短期负债加1/2长期负债的边界,即:

如果债项性质为次级债、有担保债务或者债务人对其他债务人进行了债务担保,则根据式(11)、(12)和(13)依次可得违约点:

4.无风险利率

本文无风险利率采用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进行移动平均处理。

(二)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交易所市场2014年二季度末尚未到期、到期收益率在9%以上、债项评级在AA-级及以下成交活跃的公司债,评估其目前的信用状况及信用风险历史波动状况。

样本债务人的数据均来自Wind资讯,由Matlab编程计算,输出结果为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预期损失率ELR。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1.二季度末信用状况

如表1所示,根据预期损失率模型测算出的交易所高收益债券信用风险水平,按预期损失率与违约概率排序基本相同。外部评级相同债券的资质其实相差很大,比如虽然都为AA-级, 09亿城债的信用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几只债券,违约概率为12.76%,同时违约损失率也较高,这主要与房地产行业快速下滑有关。

信用溢价的根源在于信用风险,因此对于同等信用资质的信用债,理论上投资者要求的信用溢价应该很相似。然而对比交易所高收益债券信用水平与其信用溢价(相对于同期限国债)发现,信用溢价并没有较好地反映信用水平。12墨龙01、11中孚债的信用风险居中,而信用溢价明显高于其他券种;12建峰债、11安钢02的信用溢价可能存在低估,这两种债券存在较为明显的估值偏差。

2.信用风险历史变化情况

2011年二季度以前,行业处于上行周期,企业经营绩效较好,信用风险偏低,且小幅改善;2011年三季度后,房地产市场迎来阶段性调整;从2012年四季度开始,行业景气度快速回升,信用风险回落;2014年后信用事件频发,加之行业衰退,信用风险上升。总体而言,预期损失率表征的信用风险对于交易所高收益债券净价走势具有一定领先性,但是显著性仍不强。

从定价构成来看,信用溢价主要包括税收溢价、风险溢价、流动性溢价,除税收溢价相对稳定外,信用溢价主要反映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2014年之前,信用债刚性兑付一直存在,信用溢价主要取决于流动性溢价;今年3月超日债违约,公募债券刚性兑付被打破,信用风险对交易所高收益债券定价的重要性持续回升。预计,此后信用风险对于高收益债净价走势的领先性将更明显。

结论

本文建立预期损失率模型,将企业财务数据与资产市值等市场数据结合起来,量化交易所高收益债券信用风险。

首先引入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并结合高收益债券有别于传统信用债的特点,将预期损失率作为其信用风险的综合反映;然后基于信用风险评估的结构化分析方法,使用Merton(1974)结构化思想方法,将权益、债务看成基于公司资产的期权,结合期权定价公式和刘冀云等(2003)研究的更适合中国资本市场特征的关系函数,求解出资产市场价值及其波动率;最后使用Crouhy & Galai(1997)和Merton(1974)的研究结果,分析出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并最终得出预期损失率;之后考虑债项优先级、担保情况等性质条件下的预期损失率,认为债务性质对其信用风险影响的根本途径在于改变违约点,至此发展出完整的预期损失率模型,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分析方法。

在建立预期损失率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对交易所高收益债进行了信用水平分析的实证研究。与市场真实的暗含信用风险的信用溢价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预期损失率模型的评估效果较好,并且有助于发现市场错误,构筑无风险套利组合。此外,预期损失率对于高收益债券净价走势具有一定领先性,并且随着刚性兑付被打破,信用溢价对于信用风险反映将更充分,因此,模型的有效性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程鹏,吴冲锋,李为冰.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2(01):70-73.

[2] 李磊宁、张凯. KMV模型的修正及在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应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04):11-17.

[3] 鲁炜、赵恒晰和刘冀云.KMV模型关系函数推测及其在中国股市的验证[J].运筹与管理,2003(03):21-25.

[4] 迪迪埃.克森、与格.皮罗特著,殷剑锋、王唯翔、程炼等译:《高级信用风险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

[5] Crosbie J,Bohn J,Modeling Default Risk, KMV,2002.

[6] Merton,Robert,On the Pricing of Contingent Claims and the Modigliani-Miller Theorem,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7,(05):631-645 .

[7] John Hull, Mirela Predescu, and Alan White,Bond Prices, Default Probabilities and Risk Premiums,Journal of Credit Risk, Vol. 1, No. 2(2005), pp. 53-60.

[8] Edward I. Altman, The Anatomy of the High Yield Bond Market, SEPTEMBER 21, 1998.

[9] Chan-Lan,Jorge A.,Jobert,Arnaud and Kong,Qing ying Janet,An Option-Based Approach to Bank Vulnerabilities in Emerging markets,IMF Working Paper 2004.No.4/33:15-16.

债务风险评估范文第4篇

据此,人们通常可以把财政风险划分为两个大类:内生性财政风险和外生性财政风险。我认为,内生性财政风险具有理论意义上的风险属性,而外生性财政风险实际上属于财政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财政过程中人们最有可能有效防范、化解的财政风险也就是内生性风险。只要找到诱发内生性财政风险的比较具体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制度手段、技术手段,特定财政活动受内生性风险影响的程度完全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

上述风险提法不一定准确,但内生性财政风险主要涉及这些方面。对于我国来说,急需规避的风险是前五项,相应的避险工作可以通过发展财政技术手段予以支持;而长期的体制改革则有助于规避后四项风险,这项任务必须依靠科学的制度建设才能完成。

二、财政风险的基本特点与性质

第一,任何财政风险,只要发生,国民都要承担程度不等的福利损失。这意味着国民在消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劳务并获得正效用的同时,也要消费可能伴随而来的副产品——财政风险——所带来的负效用。作为一种规则,要求消费的公共产品与劳务越多,可能承担的因财政风险带来的负效用越多。

第二,财政风险具有公共福利再分配效应。对政府官员来说,财政风险,即使发生也不会给他们带来真正的福利损失,至多不过对他们形成进一步活动的外部约束。更严重的情况是,在某些条件下,政府不适当的财政活动导致的财政风险,不仅把本应由大多数国民享有的公共福利转移给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少数利益集团,而且还把财政风险造成的福利损失转移给大多数国民承担。

第三,财政风险在经济生活中属于客观存在,但并非不可克服。与私人在其各自的经济活动中常常面临的各种风险一样,政府与国民面临的财政风险本质上也是客观存在,这主要源于经济生活里大量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不过,财政风险属于可能性范畴,这类风险不是必然要发生的;相反,理论上讲,如果事先采取了有效措施,所有风险都可以防范,或者予以规避。如果政府在财政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且长期置风险于不顾,那么财政风险就会真地发生并给政府、国民和社会带来灾难。

三、财政风险的定性分析

最简单的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定性分析方法,就是所谓的专家制度。比较典型的专家制度较早地产生于商业银行对潜在借款人进行信用风险的评估活动。根据专家所做的风险评估,商业银行主管最后决定贷款对象、贷款规模以及贷款条件等。就商业银行活动来说,信贷风险与用款单位的管理水平(包括管理者的道德品位)、经济效率和基本避险手段(最低数量的担保品)呈负相关关系。据此,人们设计了能够体现上述基本关系的商业银行专家制度的评估指标。这种评估指标可以有多种类型,较常使用的有“5C”,即品性(Character)、资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以及条件(Condition)。

这一评估指标虽然简单,但内涵丰富。它在诸多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潜在风险的因素中,挑选关键的代表性变量,再根据这些变量的性质,来大体反映每笔贷款的风险程度。上述评估指标还体现了专家制度对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控制好关键因素(或敏感因素)是有效控制系统风险的基础,而在所有关键因素(或敏感因素)中,从事有关经济活动的直接当事人的人品与能力又是最重要的因素。

鉴于用于信贷风险评估的专家制度所具有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简单易行等特点,在财政风险分析、评估活动中引进这一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考虑到这种量度风险方法用于财政风险评估时可能产生的局限性,建立和运用专家制度还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进行财政风险分析、量度时,专家制度强调历史经验的意义是必要的,但过分强调以往经验则会误导风险评估者把一般性经验当作一般性经济关系、经济联系看待,使以后连续的财政活动可能产生的风险或被高估或被低估,而与实际风险程度发生更大的误差。

第二,虽然政府官员在其财政活动中,特别是在制定重大财政政策时注重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但是,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在治国方面,“超越常识、打破常规”的决策有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尽管有些成功是暂时的)。由此导致评估者难以在政府财政活动与财政效果之间建立一种比较明确的联系。同样道理,评估者也难于在政府财政活动与财政风险之间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

第三,一般情况下,政府主持的财政活动或推行的财政政策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对这些活动、政策的反应。鉴于特定财政活动、政政策不可能给不同社会阶层的国民带来相等的福利效应,各阶层国民对此可能做出的反应,以及随后对各自经济预期所做的调整,实际上有很大差异。因此,无论建立怎样的量度财政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这个问题必须予以考虑并加以妥善处理。否则,财政风险程度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就要大打折扣。

四、财政风险的定量分析

根据测定的赤字规模和国债规模,可以计算出财政赤字率、赤字依存度、国家债务负担率、国家债务依存度、外债偿还率、外债负担率,以及外债借人率等(5)具体指标。将这些具体指标值与理论上的安全值相比,就大体可以说明目前政府财政所面临的风险程度。

应该指出的是,在计算政府支持上述四种支出责任的政府财力时,是否应该考虑政府控制的国有资产的变现能力。特别是对于我国国情来说,如果考虑到这种特殊能力,我国政府财政活动的财政风险实际上是非常低的。不过,考虑到国有资产的变现能力而低估财政风险,不仅无助于约束、规范政府的财政行为以降低财政风险,而且不利于加强政府内部的,以及源于国民的属于" 外部的风险控制活动。当然,利用上述方法量化财政风险,也可能会出现高估风险程度的情况,它可能会诱导政府转而急于采取比较保守的政策调整,进而给社会经济活动带来额外的波动。(7)总而言之,就指导政府活动而言,对未来财政活动的风险程度及其变化进行量度,普遍地怀疑其有效性是不对的,但对其科学性也不能估计过高。

五、对我国目前财政风险程度的估计及避险思路

最近几年里,我国财政风险程度,总的来讲,具有某种不断提高的趋势,应该引起有关各界的注意。我们曾在《财政政策风险分析》一文中,结合近年来政府财政活动的主要特点和所推行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一般效果,对可能涉及到的主要政策风险进行了初步分析。

根据预算法,地方政府财政不允许出现赤字,但在实际预算中,种种原因导致地方财力不平衡,许多地方政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赤字,尤其是中西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末,一般年份里全国地方预算扣除中央补助后,赤字均保持在千亿元左右;更为严重的是,可能还有大量隐性的地方财政赤字难以统计。从赤字结构上看,赤字主要出现在基层,特别是县级财政。这与县级经济基础薄弱、资金调剂余地小有关。不言而喻,这类赤字构成中央政府财政的“直接隐性支出责任(债务)”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负债过重,结构调整缓慢等问题,在尚无良好对策情况下,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不过,早有学者计算过,如果仅把企业的负债率下降20个百分点,政府就需要给国有企业补充20000亿元资金。如果再考虑解决诸如妥善安排近4000万富余人员,把因企业办社会形成的各种附属设施完全从企业方面剥离下来并予以妥善安置,以及按照90年达国家的技术标准改造国有企业的技术装备等问题,政府还须拿出约40000亿元资金予以支持才行。除非在短期内就国企改造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否则这类支出实际上就是政府财政的“或有显性支出责任(债务)”。

人们曾经普遍认为,精心设计并谨慎推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应该能够做到周期性地平衡政府预算——政策设计中必须考虑到的目标之一。但是,由于各种具体的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错误的开支计划、意外的经济波动、与其他经济政策的不协调、突发的外部冲击,如此等等),这个目标有时难于自动实现。因此,结合以上分析,有理由要求政府,在未来的几年里,应该为有效控制各类债务规模而逐步淡出积极财政政策。

就一般性的财政风险规避的基本思路而言,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政府应在财政经济领域努力处理好以下各项工作:第一,有效控制、规避财政风险的关键,在于政府下决心削减规模过大的财政赤字。对此,政府除了要慎重选择合适的赤字削减措施外,还必须事先对(在巨额赤字已经成为既定事实情况下)削减财政赤字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政治和经济难题予以充分考虑,并且制定妥善应对方案。

第二,理论上,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财政赤字是国民收入的函数,即按相反方向随国民收入变动而变动。这表明,在不改变现行财政政策情况下,任何刺激经济增长的办法都有助于削减财政赤字。

第四,通过税制改革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进而减少赤字规模是必要的,但除非出于修改不甚公平且为低效率的现行税制之考虑外,税制改革的重点不应放在提高税率和增加新税种方面,而应放在降低税率并强化税务征管以减少税收收入的流失,以及降低税务征管工作成本方面。在我国适度降低税率,特别是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利润和降低产品价格,既有助于提高投资需求,也有助于提高消费需求,进而共同提高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

第五,政府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它的利率政策,会从不同方面影响政府赤字削减计划。低而稳定的利率将有效地刺激私人投资与消费,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这种低利率政策也有助于降低政府债券发行的成本,从而降低政府财政开支中的公债利息支付。虽然国内货币政策的相应调整有可能使国内利率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但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常常会破坏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在削减财政赤字工作中,政府不能过度依赖它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的实施。

第六,在削减政府财政赤字方面,一些特殊措施也应予以必要的重视,如加速国有资产变现,适当重新评估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以及强化对(新增公债部分用于偿还历年到期债务后的)剩余债务收入,作为公共投资基金的管理与使用。这些方法通常也被认为是赤字削减手段之一。

注释:

(1)鉴于政府各类财政活动(或财政行为)均是在其相关政策指导下做出的,财政风险实质上是政府财政政策风险。

(3)当年财政赤字对GDP的百分比。

(4)当年财政赤字对财政支出的百分比。

(5)计算公式分别为:当年财政赤字规模/当年GDP,当年财政赤字规模/包括债务支出的财政总支出,年底政府债务累积余额/当年GDP,当年债务收入额/包括本息支出在内的当年财政支出额,年度本息偿还/年度出口外汇收入,外债余额/GNP,外债余额/年出口外汇收入。

债务风险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预测;金融评估;市场

中图分类号:E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50-01

引言

虽然金融市场的价格都是随机,不确定的,但仍然与金融市场中的部分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人们还是会事先采用金融风险预测和评估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破产和违约,投资决策失误的可能性,降低风险,保障有效收益。

一、金融风险的分类

对于金融市场而言,其风险的种类比较多,本文将主要阐述几种常见的形式,一是市场风险,其涵盖了利率和汇率,主要是银行利率和汇率的上调和下降所引起的风险,但由于我国的汇率并没有实现全面的开放,因此对于市场而言,主要来源还是利率风险。二是信用风险,这也是现阶段出现频率较高的风险之一,主要是由于个人或是企业到期偿还不了所贷款的金额,给金融机构所带来的风险。三是流动性风险,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风险的存在意味着资金的不足,从而影响了营运能力。四是管理风险,无论是哪种企业类型,如果在管理上或是对风险的事先控制上存在操作失误等问题都会带来金融风险,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关于金融风险的预测与金融风险评估分析

1.金融风险预测分析

(1)对金融风险识别的认识。对于金融风险的预测最基本的是对风险有所识别,即能收集到造成风险损失的原因,影响因素的类别以及对于哪些具体风险应该事先有所考虑等方面的认识,而相对于类似的市场、信用或是流动等风险,则有具体的预测指标和内容。比如信用风险,可以通过过往的信用状况,盈利能力,资本,担保物以及行业环境等因素来进行事先的预测,而流动风险则可以通过流动性比例,其中企业一般需要超过百分之百的比例,银行是不小于百分之二十五的比例,另外还有贷款比例,超额备付金以及定资金比率等指标来对风险进行预测。

(2)关于金融风险预测方法分析。对于金融风险预测一般方式可以通过一是风险因素识别,比如一项工业投资活动,包括对生产的工艺、原材料,操作条件做大致的了解,掌握风险源。二是关于金融投资项目事件的前后关联性进行预测和分析。三是金融风险调查分析,涉及到财务报表和其他经济数据的分析,但由于任何一种风险预测方式都不能全面的指出风险的类别和程度,而且也不能通过一两次的调查和分析,得出所存在的具体风险,因此要结合风险单位的性质、规模和结合多种方式,对复杂和深层次的风险进行认识和预测。

除此之外应用较多的还有马尔科夫的预测方法,主要作用于对贷款的回收率和商品市场的占有率预测,由此看出它既适用于金融机构,也适用于非金融机构,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运用统计学中的概率原理,发现投资者应按照合理的比例来进行不同的投资,分散风险。另外对贷款回收率的预测一是假定预测对象可能存在的状况是不变的,二是假定贷款的条款不变,三是仅仅与前一期的回款情况相关,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起到了帮助投资者有效的规避风险的作用。根据这种分析方式可以发现,对金融风险的预测需要科学的分析工具,并加大对金融信息的收集和研究,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结果。

2.金融风险评估分析

(1)明确风险评估的指标。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一是确认资产的质量,是否具有一定的资金流动性和能保证生存以及发展的能力,是否存在不良贷款的情况,另外资金有充足的金融机构也并不表达其流动性的水平很高,如果流动性剩余较多反而也会影响到资金的盈利能力,所以要有度的评估。二是收益的合理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收益是否真实合理是判断其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的标准,同时其经营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范,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和具有潜在的支付风险等因素也是衡量风险的指标。三是管理的健全性,在治理结构、审计以及内部控制的管理上是否有严格的制度和政策,这也是规避金融风险的有效指标。

除此之外,对于非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指标则需要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其中宏观方面主要考虑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关的金融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率、物价水平等内容,而微观体现在金融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利率、汇率等方面,以及包含前文所述关于金融机构的财政状况方面的内容。

(2]关于金融风险评估的方法分析。主要针对金融机构的评估一是的加权评估方法,对可能影响或是引起金融风险的因素进行加权,通过计算对金融机构所存在的风险程度进行判断。比如对于得分低于50分的则为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其存在的风险程度较高,低于20分则被判断成有危险的金融机构,风险程度极高。二是通过特征值来进行评估,一般而言如果盈利能力、不良贷款率或是资产的流动性比例超过了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或是监管局所定下的标准线,都属于存在一定风险的金融机构。同理非金融机构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设立金融风险等级,包括安全,基本安全,警惕以及危险,比如财政风险指标评估就是通过财政债务依存率,国债负担率以及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如果财政债务依存率大于五十则风险较大,国债负担率超过二十五代表危险,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小于十五危险系数较大。

债务风险评估范文第6篇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风险管理

一、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风险管理概况

(一)定义

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是指由各级地方政府出资设立,以各级政府名义筹措资金,投融资到各地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公共事业项目的建设与开发上,并经营管理各项目,项目建成后以取得的经营收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进行还款的企事业法人机构[1]。

(二)特点

(1)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贷款大多应用建设地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政府会提前将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投入到融资平台公司,作为其初创的启动资金,再依托政府信用与承诺吸引其它投资主体进行投[2]。

(2)借贷方与资金使用方互相分离。融资平台公司主要职责就是贷款与融资。地方政府各项目建设单位是资金使用方。借贷方与使用方相分离模式导致融资平台公司不直接使用贷款、不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管理[3]。融资平台公司只是执行借贷资金的媒介与手段。

(3)参与主体众多 贷款担保方式形式多样。融资平台公司贷款方式通常为信用贷款与担保贷款。贷款担保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如:政府担保、财政担保、政府相关部门担保与非政府担保等。

二、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面临问题

(一)贷款担保存着法律风险

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主要职能是向银行贷款,替政府筹措建设资金。为了借助融资平台公司成功获取大量银行贷款,地方政府或者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会出具不同形式的“担保函”,承诺当融资平台公司无偿还贷款能力时,地方政府担负还本付息的责任[4]。国家相继出台不少规定,严格限制政府担保行为。从法律角度而言,政府出具的还款承诺函缺少法律依据,无法律上担保效力,属于无效担保。

(二)政企一体,权责不明晰

融资平台公司职能就是为政府融资,待银行贷款成功后,并不直接参与管理与使用资金,而是把所有贷款转入政府财政的账户,以利于项目建设单位方便使用。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性质是国有独资公司,地方政府控制公司的实际运作与内部管理。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人员,是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又属于融资平台公司的负责人或业务员。政企混为一体,责任主体不明晰。

三、预防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风险策略

(一)制定完备法律

修订完善法律法规标准化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管理制度与管理细则以准确定位融资平台公司。从而,让整个融资活动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严格限制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数量与规模,使得相关部门可以遵循相关法律履行监管之责,以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可以依据法律法规开展经营活动。

对《预算法》中所例“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的条款进行修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地政府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地方经济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各级政府又普遍面临财政困难的尴尬局面。为此,各级政府不得不以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作为贷款融资的工具与手段,筹集资金,以解决财政困难的问题。需要从国情出发,修改现行的《预算法》,使得各级政府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财政困难[5]。

(二)强化经营管理

1、设立信息公开制度,增大信息透明度

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银行评估风险和贷后管理困难的矛盾。设立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制度,向广大群众公布如下内容:政府财政收支情况、总负债情况、所贷资金投向情况、在建项目收益状况及还款计划。以接受社会监督,增强政府债务信息的透明度。同时,根据所公布的信息,商业银行可全方位掌握政府财政收支状况、总负债情况,正确评价政府财力、融资平台公司信用等级,更好实施贷后管理。

2、构建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信用评级机制

目前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有着债务规模大的问题,需要引入风险评估和信用评级制度。设立政府债务风险评估预警指标体系,制定预警指标,全方位、适时动态地监测与评估政府财政收支状况、投融资方式、负债状况及各种风险。依法设立专业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定期、客观、独立地评估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信用等级,及时对外相应的信用评级报告,以便相关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作为决策参考依据。

四、案例分析――以H公司为例

(一)构建总体风险层次结构

采用层次分析法指把指标被分割成若干部分(组),每组依据一定层次进行排列,同一层次的元素可以控制其下层元素,同时本身所对应的上层元素对其有着支配作用。同一层次的元素最多不超过9个,以防止两两比较所产生的麻烦。以上文的研究分析为基础,构建H 公司的总体风险层次结构框架,见表1。

设:H1:区域财政收入出现波动,应收款项收回存在风险

H2:持续增加负债,增大投资融资规模,投融资管理存在风险

H3:较差的盈利能力,存在同业竞争的风险

H4:经营性现金流以政府补贴为后盾,补贴政策存在风险

H5:房地产政策对其影响较大,项目经营存在风险

H6:政府决策对其影响较大,业务整合存在风险

(二)建立比较判别矩阵

(1)基本原理

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做为起点,针对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运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设立比较判别矩阵[6]。假设要比较n个因子X={X1,…,Xn}对某因素 Z 的所产生的影响,运用对因子进行两两比较的方式设立成对比较矩阵。也就是:即每次取两个因子Xi和Xj,以H ij表示Xi和Xj 对Z的影响大小的比值,所有比较结果都采用矩阵H=(Hij )nxn 进行表示,把H叫做Z-X之间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简称判断矩阵)。就能简单求得若X i和X j 对Z的影响比值为Hij ,则 Xi和Xj 对Z的影响比值就为Hji=1/Hij。

定义1 若矩阵H=(Hij )满足

(i)Hji>0,(ii)Hji=1/Hij (i,j=1,2,…n)

关于如何确定Hji值,推荐使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表2列出标度含义。

(2)H公司存在的总体风险判别矩阵

政府相关领导、H公司总经理、财务经理等公司董事会成员及高级管理人员一同开展了实地调研,共同构建H公司存在的总体风险比较判别矩阵。

(三)探寻风险点 强化监控力度

H公司联手政府相关领导、企业总经理、财务经理及一些核心员工进行研究分析,在公司内部寻找风险点。结合实际状况,构建各个关键环节流程及风险控制点。以下为由自营房地产项目所引起的财务风险控制点。

结束语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紧密结合的中国式创新。作为政府主要融资主体,在推动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支撑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交通投资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段振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15_:88-90

[2] 封永鹏.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及对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12):34-36

[3] 张婉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控――以H建设公司为例[D].2013,(22):44-46

[4] 王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风险控制研究――以某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例[D].2012,(16):55-57

债务风险评估范文第7篇

突破建立新型国家信用评级标准

“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世界是平的》作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这样形容穆迪这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每次抛下的重磅评级炸弹的威力,着实让世界目瞪口呆:自美国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以来,调低多国国家信用评级不断加重区域性金融危机的程度;由于其错误的评级分析导致大量民间投资者购买了“有毒”债券而引发的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更导致多方对其缺乏公信力以及对金融市场的强大干预能力表示了强烈不满。事实上,在1997-2002年的十七个国家评级失败案例中,标普和穆迪共同的失败就有十四次。

作为信用理论专家的关建中就说:从1985年起,美国已经从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最大的债务国,发达债务经济体的高信用等级信息误导国际资本持续流向这些已有极大信用风险的国家,形成不合理的债权债务世界格局,集聚起对世界经济具有毁灭性的信用风险,为高负债国家以低成本融资和通过货币贬值侵占债权国利益打开绿灯。深知三大评级机构对国家信用评级标准制定权的长期垄断对金融市场危害的关建中,自5年前就开始计划筹备与现存评级体系抗衡的新型评级机构。5年后,2013年6月25日,由中美俄三国评级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伊根琼斯评级公司以及俄罗斯评级公司)共同发起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于香港成立。“盈利并不是集团的主要目标,也不会简单地与现有评级机构争夺市场。” 关建中告诉记者,国际信用体系的最大脆弱性是信用违约风险的连锁性,它就是一副信用多米诺骨牌,每一块牌倒下的风险都可以酿成体系性风险,由此决定了评级体系的世界性,客观上要求有一个代表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评级机构揭示全球信用风险,国家或地区评级机构难以承担起世界评级责任。世界信用评级集团要建立一套双评级制度模式,即在维持现有评级体系的同时,新增加非评级体系,形成与非双评级体系并存,相互制衡评级风险的新型国际评级体系。他相信这种全新的信用评级体系将带来更客观及更高透明度的评级制度,以发展统一、全球通用的信用评级准则。

关建中进而表示,长期过度的信用消费使这些国家的负债积累极大地超过其真实财富创造能力。20世纪末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信用危机的前夜。本世纪初叶,在经济危机的故乡爆发了历史空前的信用危机,这场危机以海啸般的力量席卷整个世界,这绝不是发生于八十年前令几代人铭记的经济危机的轮回,而是一次完全不同于经济危机的人类社会从未经历过的消费过剩危机。危机中心国家继续采取信用方式拯救这场影响深远的信用危机,与20世纪相比,当下政府已不再具有信用资源优势可以从容不迫了,因为利率、汇率已无调整空间,财政赤字居于高位,货币财政政策形同虚设;提高债务收入和增加印钞数量成为政府最后可动用的信用资源。而向处于危机前沿的金融体系注资,结果是政府持有金融股份,金融持有政府债券,在阻止金融体系崩盘的同时却引发了债务危机。政府偿债能力下降势必将金融体系的危机推向新阶段,为缓解债务危机,政府的紧缩政策又引发社会和政治危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采用货币贬值输出债务之举引发各国竞相货币贬值,把信用危机推进到了世界货币危机阶段,用非正常手段增加信用供给的方式未能有效阻止危机深化及其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而且恶化了国际宏观经济与信用环境,进一步破坏了全球范围内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关系,使世界经济前景更加黯淡。关于生产与信用,信用与评级相互间的关系,关建中对此做出详细剖析:从信用关系入手研究全球信用危机形成、发展和结束的内在规律,就会发现生产与信用、信用与评级是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对矛盾。生产持续扩张的本性要求通过增加信用需求推动消费增长,这对矛盾的内在要求是信用顺周期发展;信用的主体是债权人与债务人,债权人要求对债务人以物质财富创造能力支撑的最大债务上限做出评级是两者建立信用关系的前提,这对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是信用逆周期发展。因此,在这两对矛盾中,信用与评级是主要矛盾,评级则处于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现存国际评级体系没有遵循这一规律,违背了信用增长必须以财富创造能力为基础的原则,顺从生产与信用矛盾运动的需要,向债权人持续提供错误评级信息,最终导致国际信用关系破裂。

“生产扩张的无限性要求信用增长满足其需要是世界经济顺周期性的根本动因,信用评级的任务就是要对每一个债务人可用信用资源的上限做出科学评估,确立每一对信用关系的信用供求平衡关系,实现全球信用供给与需求的总体平衡,信用创造体系与价值创造体系的有效平衡,防止通过信用危机方式解决世界经济顺周期风险。信用评级是唯一阻止因信用增长满足生产扩张需要顺周期而产生消费过剩危机的积极力量。国际评级体系是通过向债权人揭示全球每一个债务人信用风险建立的信用关系决定国际信用体系的稳定性而对世界经济发挥影响作用的,因此,国际评级体系能否体现国际信用体系的本质要求就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提。”关建中强调了评级机构在经济复苏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新思路

大公国际不仅注意到全球对于公正的国际评级机构的需要,同时也意识到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体制亟待建设完善。关建中说:“就当下的经济状况而言,在生产与消费矛盾运动的驱动下,通过不断扩大公共消费能力才能巩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仅仅依靠当期财政收入则难以有效履行政府职能,地方政府必须以债务人身份进入市场获得债务收入才能持续进行经济社会管理。”因此,构建起了地方政府与社会债权人的信用关系,前者成为整个社会信用链条中的一环,在信用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政府还是世界信用链条的重要构成,在受到信用环境稳定性影响的同时,地方政府的信用状况也会影响到社会与国际信用体系的稳固。

同时,他说:“政府通过扩大公共消费支出管理经济社会顺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内部矛盾运动规律的需要,当依靠当期财政收入不能满足这一需要时,通过举债方式解决日益扩大的公共消费支出就成为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

“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构成的信用关系是社会与国际信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这时信用关系若出现违约断裂必然引发多米诺效应,其影响深度与广度则取决于政府信用关系的集聚程度。从全局来看,能否准确揭示地方政府信用风险既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国际问题。”关建中强调。

顺周期力量对信用关系的破坏必然直接导致债权人的损失,客观上债权人在与作为特殊债务人的地方政府建立信用关系前需要评级回答三个问题:(1)地方政府债务上限的数量边界在哪里?(2)其存量债务能否按期偿还?(3)它还有没有新增债务空间?针对地方债务风险的考核,关建中就认为评级机构需要着重考虑这三大问题。

对于地方债务的评级体系架构,关建中进行了不少的思考,“但是现在没有地方政府找过我们做评级工作。”关建中无奈地表示,从侧面说明了在近期地方债问题的凸显,急需评级机构对债务增发铺设一道风险评估防线的重要意义。

国内评级行业身处窘境

“像地方如果有大型企业要进行发债,他们大多会组建融资公司,很多招标都由权力机构包办,过程并不公开,这也成为积累‘影子银行’规模的一大动因。如果要评估地方债务资产的风险,就必须要求地方上交债务数据。可是地方现在并无完整的债务管理体系,制度僵化,管理不透明。越是这样就越需要评级公司介入,纠正其隐性不良债务的发展轨道,公开债务发行人的信用级别,产品的风险程度才能被正确评估。现在地方政府急需金融改革,研究改革其资产负债表的管理体系。”关建中建议。

自2011年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旗下的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先后获得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的认证之后,证券市场评级机构已达到6家,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机构也增加到5家。

“虽然行业前景看似不错,但是,现在评级行业更多的是一个‘走过程’的程序。信用评级机构并没有受到重视。”关建中表示说,不仅如此,许多后发评级机构正激烈抢占评级市场份额。新的评级机构一进场,就是放级别、抢客户。更多的时候,发债企业更愿意挑选对其债务评级更高的评级机构为其贴上安全标签,这样不但使得行业内的竞争环境越发地恶劣,更让市场无法正确鉴别债券的风险高低。“中间商反而成为了最赚钱的一方。”关建中感叹说。经济学家郎咸平也曾说过,不公正、造假、受利益集团所控制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最大。

在银行间市场,银行作为最大的投资者群体,很多时候并不看重外部评级,基本上每一个大的银行都有一套内部评级体系,绝大多数银行在购买债券的时候,还是以内部评级结果作为定价依据。比如银行发债方面的评级,基本上不进行外部评级,而是在银行内部进行评级。可以看到对于第三方评级的需求也完全没有市场化。

毋庸置疑的是评级机构力求客观、公正,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如今世界三大评级机构难以撼动的地位实际上靠的是自己的百年信誉,话语权的重分量也来自于市场的高度信任。就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普而言,其2008年营业收入达到26.5亿美元,该公司对国际数万亿债务工具进行评级,并且依靠自身信誉设立了标准普尔指数,对资本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国内的信用评级行业的框架却脆弱不堪,决策层和市场对评级机构的认识也不够深刻。

事实上,中国债券市场总体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到去年底,中国债券市场余额达到了25.44万亿元,是10年前的9倍。债券市场交易量和流动性也明显提高,2012年中国债券市场交易量突破了26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2.6%。债券的流动性在亚洲国家名列前茅。目前,能源、交通、金属、电信、制造、农业、汽车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均已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并成为债券市场的重要发行主体,有效地支持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此外,为推进城镇化建设,2012年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超过万亿元。作为直接融资办法的债券正步入黄金发展时期,而息息相关的评级系统更是依赖于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越发多元,评级系统则越能发挥其在风险评估上的重要作用。

债务风险评估范文第8篇

融资是企业推动生产经营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求所在。一方面,企业为扩大再生产、购置先进设备、加强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积极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增强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正是因为如此,企业在自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维持正常的运营和规模拓展,则要通过融资来解决一定时期内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财务角度来看融资有助于企业合理布局资本结构。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具备权益资本,也要有适量的债务资本。如果只有权益资本,企业会因总资本成本过高而影响利润最大化。而保持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科学配比,则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促进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二、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发展,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增加,但企业也必须对融资过程中的风险给予充分的重视。

(一)偿债能力低于预期

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过高地估计未来的盈利能力,而在融资期限到来时,现金流量不足、资产变现能力不强,企业就会陷入危机。一旦企业不具备充足的偿债能力,还有可能导致破产或兼并的发生。

(二)企业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比重不合理

这种融资风险经常出现在从事中长期项目建设的企业,其特点是企业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规模大,虽然根据项目本身的用途、未来的前景等因素考虑,金融机构愿意为企业提供贷款,但是企业迫于贷款条件要求、长期利率等因素考虑,或是对项目建设周期中其他风险因素未能给予充分的预期,因而常选择短期贷款占据更大比重。如果企业未能在既定的项目周期内完成相应的建设任务,就无法用投资回报偿还短期债务。反之,短期建设选择长期贷款为主也会造成融资成本的不必要增加。

(三)市场因素影响

企业融资过程中遇到利率上调、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汇率明显变动的情况,也将增加融资风险。贷款利率上涨时,企业需支付更多的利息成本。受汇率波动影响,企业从事贸易活动的成本也有可能上升。而近年来原材料、人力成本上涨的问题持续存在,不少从事规模生产或建设的企业,需要提前预定或储备大批材料、设备,企业按照融资时的市场价格制定采购计划,后续还要继续追加成本。

(四)融资权益受损

企业融资渠道虽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同时也不乏大量的风险充斥其中。例如当银行不能为企业提供贷款时,企业通过股权、债权融资的难度很大,因而有可能选择非银行金融机构,或是将目光投向民间资本,由此也造成诸多的权益损害,使风险随之增加。

三、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举措

为加强对融资风险的管理,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融资理念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行融资是必然的选择,对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利润率极为重要。但是融资本身应当是一种理,即融资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融资规模过大,企业的偿债压力也更大,融资规模不足,又会给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带来影响。保持合理的权益与债务资本比例,才能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当对融资工作持审慎态度,要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财务水平为依据,合理确定融资规模。

(二)选择适合的融资渠道

随着金融业的创新发展,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提供服务,而且在知识产权抵押、信用贷款领域也涌现出很多新的产品。面对不同的融资选择,企业也要善于合理决策。不同融资渠道的侧重不同,成本不同,风险也有所区别。例如,企业从事稳定的扩大再生产建设,可以选择传统的银行贷款;参与BOT建设则可以选择项目融资;外贸进出口企业可选择贸易融资;而股权、债权、资本市场领域的融资则要更为谨慎,企业必须经过多方论证才能最终做出决策。

(三)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

企业对于融资风险的管理并不是一种被动行为,即使企业认为所做出的融资选择是理性和科学的,也不能被动等待风险转变为现实再组织应对工作。因此,企业应聘请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针对企业融资活动,系统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管理效果评估工作。企业制定融资方案前,风险管理人员要对目标渠道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定的重大融资决策应获得董事会的批准方可执行,并且要严格对融资合同的审核,清晰界定违约责任。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应实行动态的风险评估,以便提前对风险做出预警。

(四)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