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血液循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血液循环》案例描述
回答得十分准确。教师进一步追问“逐渐凸显又是为什么呢?”教师用缓慢温和的声音强调“逐渐”两字,学生很快从课本的阅读及动脉血流速度快的暗示下,得出静脉血流速度较慢的结论。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积极的肯定。教师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景,用以说明动、静脉的特点。学生能够准确回答教师的提问,离不开教师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课堂问题的层层深入。更离不开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创设情景,把这种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成为学生自觉努力的目标,这就是教育艺术,这就是教育机智的表现。③毛细血管:学生带着问题“毛细血管壁最薄,薄到什么程度呢?它的功能是什么呢?”阅读课本找出毛细血管的与动脉静脉的关系及功能。教师绘图演示毛细血管中红细胞的单行通过,说明它的流速之慢:。让学生用认为准确的语言描述这一现象。学生极力地用自己的词汇表达这一现象,质朴可爱的语言多次碰撞修饰后,答案渐趋朗润、形象和准确,教师则扮演倾听者,不批评、不判断、尊重、敏锐、以学生为中心。这儿教师没有拘泥于时间的安排,给学生充分自由表达交流的机会,教师学生轻松自然。学生顺理成章理解了“极慢的血流速度使毛细血管与血液及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成为可能”这一道理。3.复习巩固:“假设生活中割破了动脉血如何流出来,割破静脉、毛细血管又会如何呢?”因为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是毛细血管的出血,对其他出血没有感性认识,所以这个问题难度比较大,但学生的预见基本正确。假如这个环节加入多媒体演示或生活实例就更有说服力了,学生也能更直观的认识到三种血管的主要特征。4.再回引入情景:“现在你们再判断,那个血案中的死者是自杀还是他杀呢?为什么呢?”学生分析讨论后,统一意见认为“是他杀,因为颈部的深伤口显示颈动脉的破裂,颈动脉血流速度快、血压很高,如若自杀血液一定会喷涌而出而血溅四围,不可能只局限于床上,只可能是他杀,犯罪分子掩饰了现场。”学生表现很精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派上用场”,觉得十分骄傲与自豪。这一环节安排首尾呼应,教师提问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学生知识的综合辨析能力,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教师沉着冷静,放手让学生展示,提问不走过场,重视通过生物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同时课堂又不失生机勃勃,这无不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现。5.综合运用:“到医院挂水,护士会拍拍你的手背,然后找到血管扎针,请问扎入的是哪种血管?为什么呢?”学生理由表述清晰。教师通过该情景假设强化、活化了静脉的特点。教师设计问题时细致,注意铺垫,学生都有话可说。6.拓展提升:“假如下肢伤口感染,通过手臂静脉注射的药物如何运输到伤口呢”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课后主动寻求答案,为下节课的血液循环教学作铺垫。这时课堂结束铃声就快响起。
二、课后反思
这节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不多,教师创造性地安排了许多小体验、推理等活动丰富拓展教学内容,举生活实例联系教学内容,学以致用充满生气。课堂提问多用启发式提问,类型多样,注意梯度呈现问题,学生由浅入深,逐渐深入,最后破解难点,收获喜悦。最后教师乘胜追击再抛疑惑,引领学生自我探究,不断进步。为什么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关注课堂,为什会学生能够准确地道出原委,究其原因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能够灵活、快速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始终能够带领学生朝设定的方向前进。如对于个别学生漫无目的的回答或是逗人发笑的言词,教师能够做到机智不露声色的化解与指正,以及运用鼓励性的评价都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本文作者:祁兵工作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学
/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本节知识安排在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呼吸系统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也为后续泌尿系统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但一般在学习过程时,教师讲解得复杂,学生学习得吃力,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绘图的教学方法,让教师可以轻松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1 画出血液循环图
1.1 心脏四腔,同侧相通
人们常说“某某的话语时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这个心田就是心脏,可见心脏是田字结构。教师画图的过程中,先画一个封闭的图,然后用黑板擦在同侧擦一下,因为心脏同侧相同(图1)。
1.2 落笔写左 瓣膜作用
很多学生很难区分左右心房根据镜面效应,落笔写左,这一点要着重强调。因为我们大都是右利手。至于心房和心室,教师可以采用比拟的教学方法,比如一座房子的地上部分叫房子,下面部分叫地下室。从而得出上面两个是心房,下面两个是心室。
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组成,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肌的收缩与舒张,由于有瓣膜的作用,血液只能按照一定方向流动,即:心房心室动脉。注意瓣膜的画法(图2)。
1.3 交叉划线,箭头向上
交叉划线即左心室和右心房相连,右心室和左心房相连,在线条的中央画一小的斜的正方形代表毛细血管。画出箭头向上代表血液循环的方向(图3)。
1.4 左体右肺,上静下动
在左边的毛细血管处写上“体”,代表体循环或者是组织细胞的毛细血管。右边的毛细血管处写上“肺”代表肺部的毛细血管或者是肺循环。
上静下动代表毛细血管的上端是静脉血管,毛细血管的下端是动脉血管,在体循环时,左心室体动脉体细胞毛细血管体静脉右心房;肺循环时,右心室肺动脉肺部外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图4)。
至此,血液循环的图基本画完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血液循环时血液的变化(图5):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了肺的通气,肺泡内O2浓度比肺泡外毛细血管内O2的浓度高,肺泡内CO2浓度比肺泡外毛细血管内CO2的浓度低,根据气体扩散原理,O2扩散到肺泡外的毛细血管内,CO2扩散到肺泡内通过呼气排除体外,通过肺泡处的气体交换,肺静脉中O2的浓度高,肺静脉内流的是动脉血了。血液中O2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顺着血液循环的方向,依次通过左心房、左心室、体动脉到达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由于进行了呼吸作用,消耗了O2产生了CO2,组织细胞内O2少浓度低,CO2的浓度高,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CO2扩散到毛细血管内,毛细血管内的O2扩散到细胞内,通过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 血液循环图在解题中的应用
2.1 血液循环图直观地反应了瓣膜的作用
瓣膜的作用保证了血液循环的方向;图中用两条斜杠代表瓣膜,画图时要注意上方开口大,下方开口小,条件允许,也可以在肺静脉和体静脉内画出瓣膜。
2.2 注射药物后,药物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炎症部位的途径
药物注射是指药物注射后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后进入体静脉或者直接通过静脉给药。教师可以结合体细胞外的毛细血管或者是体静脉,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2.3 头部静脉注射药物时,上腔静脉中的药物不会进入下腔静脉
头部静脉注射药物时,由于静脉内有瓣膜,药物会通过上腔静脉直接进入到右心房,通过肺循环、体循环直接作用到身体需要药物的地方。同理,下腔静脉的药物不会进入到上腔静脉中(图6)。
2.4 了解心脏四腔厚薄的分布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泵,血液在人体中流动的动力来自心房心室交替收缩和舒张。当心房收缩时,血液会流入到心室,由于心房与心室相连,所以心房的壁不需要太厚。当心室收缩时,血液要流入到各级动脉血管,所以心室壁要厚。因为心脏与肺很近,通过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经过肺动脉送到肺即可。所以右心室的壁比左心室的要薄,而通过左心室的收缩,血液要送到全身的,当然要厚些。
2.5 直观解决了静脉、动脉血管出血的止血方法
血管出血是指体静脉或体动脉出血。教师可以根据血液循环的方向让学生判断出近心端或远心端。
2.6 直观的了解了心脏四腔及血管中血液的类型
1602年,哈维获得帕多瓦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后不久就回到英国,在伦敦开业行医,很快就成为了一个杰出而富有的医生,并娶了国王御医的女儿布朗为妻。接着,他又凭借着卓越的医术当选为皇家医学会的会员,被任命为圣・巴塞洛缪医院的医师、内外科医生进修学院的解剖学教授,以及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御用医生。
在当时的医学界,对生命及血液活动的权威解释是盖伦的理论。盖伦认为肝是有机体生命的源泉,是血液活动的中心。已被消化的营养物质由肠道被送入肝脏,乳糜状的营养物质在肝脏里转变成深色的静脉血并带有自然灵气。带有自然灵气的血液从肝脏出发,沿着静脉系统分布到全身,它将营养物质送至身体各个部分,并随之被吸收。肝脏不停地制造血液,血液也不停地被送至身体各部分并大部分被吸收,而不做循环的运动。
盖伦是公元二世纪时期的罗马医学家,是罗马皇帝的御医,是历史上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医生和解剖学家之一。他的理论被教会采用后,在医学界保持了上千年的权威,谁也不敢反对。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当时比利时的医生维萨里认为盖伦的理论是错误的。不久,西班牙的医生、宗教改革者塞尔维特便提出了血液在心肺之间进行小循环的看法。这两位同是巴黎大学的同学,相继向医学权威盖伦进行了挑战,但是他们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维萨里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被判处死刑。塞尔维特由于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一书而触犯了西班牙教会,有人扬言要处死他,他便逃往日内瓦。可惜仍没有逃过劫难,他被人出卖,1553年在日内瓦被当做“异教徒”而被活活地烧死。他们两人为探索科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然而科学前进的步伐是无法阻止的,哈维继承了他们的事业,决心弄清楚人体血液循环的奥秘。哈维在深入研究了心脏的结构之后,发现在心脏的每一半之间有一个只准单向通行的瓣膜,它只允许血液从上面的心房流到下面的心室,而不会发生血液倒流。同时静脉里有一种静脉瓣,它使血液只能朝着心脏方向流动。由此,他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概念,即血液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流动,它从静脉通过心脏而流入动脉。下一个问题是:血液在血管里的流动有无始终呢?哈维对血液流动进行了定量的测量,发现在心室里只能容纳2盎司血液,按心率72次计算,那么1小时从左心室排入主动脉的血液不低于2×72×60=8640盎司,相当于540磅,这个重量约是一个人的体重的3倍。若是依照盖伦的理论,流向身体周围的血液是不断地消失的,这个论点根本无法解释以上的事实,而且人也不可能通过摄入食物提供给如此大量的血液。因此,哈维推断:血液是由心室的搏动而流过肺脏和心脏的,是受迫地喷射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的,然后进入静脉和肌肉的管孔结构中,并通过那些环绕周身到中心的静脉流回每个地方,由较小的静脉进入较大的静脉,由此到最后进入肺脏,进到心脏。流出的血液又流回来,这样周而复始从而构成了血液循环。
[关键词] 断指再植术;彩色多普勒血流;血液循环
[中图分类号] R65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9-0102-02
断指再植是将未完全离断或离断指体通过对血管进行重新吻合,并对皮神经以及骨节等进行恢复的一种当前临床比较常见的手术方式[1]。自1965年第1例断指再植成功,至今已经历了40余年,断指再植也从最初仅追求成活提高到要求再植指恢复一定程度的功能。目前对断指再植疗效的评定标准《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2](2000年版),虽较之前的评定标准更完善,但仍有不足之处。在“血液循环状态” 项评定内容中,所包含再植指“皮肤色泽、温度、患者冷感”几项指标均主要以医生及患者主观感觉评定,容易受外在因素影响导致误差。如何使此项评定内容更加客观化、具体化是该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本课题即利用彩色多普勒对断指再植术后再植指体血流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与血循环状态的相关性,以求达到评定内容具体化、客观化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8月~2012年8月我院共收治32例断指再植患者。男27例,女5例;年龄21~38岁,平均(25.7±2.4)岁。断指原因:均为刀切割伤、碾压伤以及机械伤。断指多指6例,断指一指26例:6例右手中指,10例右手环指,6例右手食指,2例左手中指,2例左手环指。
1.2方法
1.2.2再植指血液循环状况评定方法 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2000年版)对再植指血液循环状况进行评定,分为优、良、差、劣四级,具体内容包括皮肤色泽、温度、患者冷感等。优:指体皮肤色泽正常,指体温度正常,患者无冷感,评分在8~10分;良:指体色泽存在稍微异常,指体温度稍低,患者有冷感,评分在4~8分;差:指体肤色呈现绀色或苍白色,指体温度明显偏低,患者冷感比较明显,评分在2~4分;劣:指体肤色呈现绀色或暗灰色,指体温度极低,患者冷感强烈,评分在2分以下[4]。
1.3评价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情况与再植指血液循环状况评定
术后两周,即成活初期,患者血流速度较低,在5 cm/s以下;管径较为狭窄,在0.06 cm以下;PI在2以上,RI值较大,在0.8以上。皮肤色泽、指体温度以及患者冷感评分均比较低,介于差与良之间。术后8周,即进行功能锻炼前,患者血流速度明显升高,在(5~10) cm/s之间;管径明显变宽,在0.06~0.1 cm之间;PI在1.5~2之间;RI值明显减小,在0.6~0.8之间。皮肤色泽、指体温度以及患者冷感评分明显提高,介于良与优之间。术后3个月,即功能相对稳定期,患者血流速度进一步明显升高,在10 cm/s以上;管径进一步明显变宽,在0.1 cm以上,PI进一步改善,稳定在正常值1.5以下;RI值进一步明显减小,在0.6以下。皮肤色泽、指体温度以及患者冷感评分进一步明显提高,分值达到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封三图1~3。
2.2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与再植指血液循环状况相关性
3讨论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因伤断指再植的患者,断指再植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评定既是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又是患者获得工伤赔偿的重要依据,评定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患者的经济利益,同时一定程度上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断指再植术后功能评定的主观因素存在或标准模糊,容易造成评定不准确,给劳资纠纷和医疗纠纷埋下隐患。因此,断指再植功能评定的客观、准确是医疗工作的迫切需要。
目前断指再植的疗效评定标准《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存在不足之处,在“血液循环状态”项评定中,所涉及的再植指“皮肤色泽、温度、患者冷感”几项相关指标均通过医生及患者的主观感觉评定,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误差。超声技术具有经济、无创、直观等优点,当前在临床的应用范围正逐步扩大,彩色多普勒对血流检查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在临床心血管相关检查中得到广泛运用,近年来在周围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亦逐渐普及,但在手外科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顾玉东院士多次呼吁在手外科领域大力开展超声检测,努力提高诊疗水平[5]。
本文通过检测断指再植术后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旨在探究其与再植指血液循环状况的相关性,以利于对断指再植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作出客观、具体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流速度0.8,患者再植指血液循环状况在差之上,但未至优;血流速度在(5~10) cm/s之间,管径在0.06~0.1 cm之间,PI在1.5~2之间,RI在0.6~0.8之间,再植指血液循环状况在良之上,部分可达到优;血流速度>10 cm/s,管径>0.1 cm,PI
[参考文献]
[1] 张润,张全旺. 断肢再植56例治疗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2011,1(2):38.
[2] 潘生德,顾玉东,侍德. 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 中华手术外科杂志,2000,16(3):130-135.
[3] 张定宝. 断指再植术后彩色多普勒血流临床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8):2600.
[4] 古安武,文朝,潘会群. 断指再植术后血液流变学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38-39.
【关键词】 血液循环
【Abstract】 AIM: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muscular wrapping for revascularization on airway healing in tracheal autografts/ allografts model. METHODS: Thirty mongrel dog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3 groups: autotransplantation without muscular wrapping (Group A), autotransplantation with muscular wrapping (Group B), and allotransplantation with muscular wrapping (Group C). A fivering cervical tracheal segment was harvested as the grafts. The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at 1, 2, 4 and 8 wk postoperation. The survival of the animals, gross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mens, and the neogenetic microvessel dens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groups. RESULTS: The autografts failed to maintain their structure integrity without muscular wrapping in group A. In the muscular wrapping groups, the grafts maintained their structures, surrounded by wellvascularized connective tissues, and infections occurred around the grafts. CONCLUSION: Stenosis of tracheal grafts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blood supply. The autografts with muscular wrapping can induce new microvessels and maintain normal structure. The autografts can survive over 8 weeks. The allografts are surrounded by wellvascularized connective tissues and can keep trachea unobstructed, but with some stenosis.
【Keywords】 trachea/transplantation; revascularization; muscular wrapping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肌瓣包裹促进自体及异体气管移植段重建血运的方法. 方法: 将30只杂种犬随机等分为3组,均切取颈部5环气管段作为移植段.A组:无肌瓣包裹自体移植组;B组:采用自体双侧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联合肌瓣包裹组;C组:采用异体双侧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联合肌瓣包裹组. 于术后1,2,4和8 wk处死动物取材,观察和比较实验动物的存活情况、移植体气管标本的大体和组织学改变,以及新生微血管密度(MVD)等指标. 结果: 无肌瓣包裹自体移植组不能维持管腔结构;自体肌瓣包裹组移植段血供良好,管腔通畅,狭窄程度轻,存在炎症反应. 异体肌瓣包裹组移植体血供尚可,炎症反应重,管腔狭窄,但仍可维持通畅. 结论: 移植体的狭窄现象与血供关系密切. 肌瓣包裹气管自体移植段能够诱导出新生血管,维持气管形态,移植的气管可以存活8 wk以上. 自体较异体移植段血供好,虽可维持气管通畅,但存在狭窄.
【关键词】 气管移植;血液循环;肌瓣
0引言
目前,气管移植是长段气管切除后重建的重要方式,但由于气管具有血管微细且呈阶段性的特点,使气管移植难以用吻合血管的方法为长段气管提供血供[1]. 移植后血液循环的建立成为气管移植的一个难题. 我们已成功地诱发软骨再生,形成生物弹性支架[2],但移植段血供情况仍不令人满意,我们采用肌瓣包裹自体及异体移植段气管的方法,研究肌瓣对移植段气管血液循环建立的促进作用.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速眠新(864合剂,长春市军需大学兽医研究所);石蜡切片机(德国Leica公司);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像分析仪(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千屏影像工程公司);西安地区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30只,购自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12.5~14.3 kg.
1.2方法
1.2.1动物分组将动物随机等分为3组: (A)空白对照组,即无肌瓣包裹自体移植;(B)肌瓣包裹自体移植段;(C)肌瓣包裹异体移植段. 各组动物均于手术前日晚禁食.
1.2.2麻醉及手术速眠新(0.15 mL/kg,im)麻醉. 仰卧位固定,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术野备皮,常规消毒、铺单. 在环状软骨与胸骨之间沿颈正中线作一切口,长约15 cm. 分离皮下及肌肉组织显露颈段气管. 切取一5环气管段,测量管腔横径(a1)及前后径(b1)[3],青霉素生理盐水溶液冲洗后,A组迅速原位再植;B组于双侧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联合肌瓣包裹自体移植段及上下吻合口;C组行肌瓣包裹异体移植段. 30无损伤缝线对端全层褥式外翻吻合气管并逐层缝合颈部切口.
1.2.3术后处理及取材时间所有动物均于术毕立即肌注青霉素80万u,相同条件喂养. A组动物存活未能超过3 wk. B,C组动物分别于术后1,2和4 wk各处死2只,各剩余存活4只动物于第8周处死.
1.2.4观察指标①动物存活情况;②大体结构变化;③组织学变化;④移植段通畅度:参考Nakanishi等[4]方法计算;⑤软骨积分:半定量测定软骨细胞的存活情况,根据Nakanishi等[3]标准计算平均值;⑥新生微血管密度(MVD):按Weidner[5]报道的方法计数,取其平均值,换算血管数量. 根据染色强度分为①阴性:无着色(0分);②弱阳性:黄色(1分);③中度阳性:棕黄(2分);④强阳性:棕褐(3分). 根据公式IS (intensity score)=∑{[0×F0]+[1×F1]+[2×F2]+[3×F3]}, F =%×10视野, 计算每张切片的平均染色强度.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处理,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组间方差不齐时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
2结果
2.1动物存活情况A组动物分别死于术后3,8,9,11和20 d,全组动物存活未能超过8 wk;B组动物于术后5和7 d分别因腹泻、手术切口感染各死亡1只,其余动物全部存活到预杀期;C组动物于术后14 d因窒息死亡1只,其余动物全部存活到预杀期. 在术后1~2 wk内,B,C两组动物均仅有呼吸道刺激表现,3~4 wk开始出现呼吸困难,但在4 wk以后,呼吸困难逐渐减轻.
2.2大体结构变化A组:移植段气管软化成膜状,偶见塌陷或增厚;管腔缩窄,腔内肉芽增生;软骨环部分断裂、破坏或消失;B组:移植段与肌瓣黏连紧密;吻合口愈合良好,管腔略狭窄;黏膜充血;软骨较完整;C组:移植段与肌瓣黏连紧密;吻合口愈合较好,管腔狭窄较明显,周围炎症反应重.
2.3组织学改变A组:可见上皮脱落,软骨坏死明显及大量肉芽组织增生. 个别切片软骨膜外侧偶见软骨细胞(Fig 1);B组:肉芽组织增生较轻,移植段软骨结构保持较好,新生软骨细胞外软骨基质较丰富(Fig 2), 软骨环间隙为纤维血管组织占据;C组:可见上皮脱落、坏死,移植段软骨结构保持尚好,个别固有软骨出现溶解吸收现象,基质减少(Fig 3),腔内肉芽组织增生明显,新生血管较少.
转贴于 2.4通畅度及软骨积分B,C组与A组的通畅度有显著差异(P0.05);3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其软骨积分均有显著差异(P
2.5MVD定量组织学结果对MVD进行组间两两比较,A与B,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可见肌瓣包绕移植段可以促进血管再生,更有利于保持软骨的形态及气管通畅度(Tab 1).
3讨论
气管移植失败的最终原因是移植段本身的缺血坏死,引起移植段软骨软化[6]. 目前所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多为大网膜包裹气管段游离移植,但这种方法临床意义不大.
MVD是衡量血管生成的定量指标,在本实验中肌瓣包裹的观察区呈现阳性染色的棕黄色,进一步证实了肌瓣包裹十分有利于移植段气管的成活. 我们在B组采用自体气管移植,除外了免疫排斥加重缺血对移植段的破坏作用. 而采用肌瓣而非大网膜包裹移植段的方法提供血液供应,可在诱导出较多的新生血管的同时,减轻手术创伤. 移植段血供丰富,气管形态完整,通畅度高,软骨结构保持较好,软化现象明显轻于异体移植的C组. 而A组则大多在术后短期内死亡,2 wk内死亡的2只犬移植段也变性坏死,管腔塌陷,被纤维结缔组织代替. 由此可见,B组移植方式既有利于新生血管的再生、维持气管通畅度,减轻手术创伤,又有利于保持固有软骨结构,达到良好的生物学固定,并借以形成弹性支架,克服软化性狭窄带来的气管塌陷[7],既为新生血管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也为修复气管缺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而来自肌瓣的新生血管均经膜部、环间及吻合口长入移植段. 在术后4 wk,B组移植段气管在组织学上与正常气管几无差别,证明富含血运的肌肉组织是移植气管存活的重要条件. 我们认为肌瓣血供是从气管的膜部、软骨环间和吻合口长入移植气管的,而软骨环对血管的长入具有屏障作用.
在实验中,C组发生了较明显的狭窄;而B组虽然狭窄程度轻微,但诱导出的新生血管还略显不足. 其原因可能是:① 手术创伤所致,肌瓣未能完全解决移植段的早期缺血;② 形成的血管密度偏低,实验所采用的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相对较薄弱,本身血液循环相对不十分丰富;③ 上、下吻合口瘢痕增生,造成移植段轻度狭窄;④ 早期缺血有部分组织坏死,局部的微环境差,炎症反应重[8],影响了弹性支架的形成[9];⑤ C组对气管黏膜上皮细胞有很强的免疫排斥反应[10],影响血供及气管管腔形态的维持.
【参考文献】
[1] Nakanishi R, Shirakusa T, Toshirou T. Omentopexy for tracheal autographs[J]. Ann Thorac Surg, 1994;57: 841.
[2] 李小飞,张涛,程庆书,等. BMP诱导犬的同种异体气管移植体软骨再生[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21): 1960-1962.
Li XF, Zhang T, Chen QS, et al. BMPinduced cartilage regeneration in tracheal allograft[J]. J Fourth Mil Med Univ, 2003;24(21): 1960-1962.
[3] Nakanishi R, Nagaya N, Yoshimatsu T, et al. Optimal dose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or longsegment orthotopic tracheal autografts[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97;113(1): 26-36.
[4] Nakanishi R, Hashimoto M, Yasumoto K. Improved airway healing using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in a canine tracheal autotransplantation model[J]. Ann Surg, 1998; 227(3): 446-454.
[5] Weidner N. Intratumor microvessel density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cancer [J]. Am J Pathol, 1995;147(1):9-19.
[6] Grillo HC. Tracheal replacement [J]. Ann Thorac Surg, 2002;73(6):1995-2004.
[7] 李小飞,程庆书,刘锟,等. 自体气管移植软骨再生的研究[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20(9):833-834.
Li XF, Chen QS, Liu K, et al. Regeneration of autografted cartilage in dog’s tracheal transplantation [J]. Chin J Exp Surg, 2003;20(9):833-834.
[8] Moriyama H, Sasajima T, Hirata S, et al. Revascularization of canine cryopreserved tracheal allografts [J]. Ann Thorac Surg, 2000;69(6):1701-1706.
[9] 李小飞,程庆书,王道喜,等. 骨形成发生蛋白诱导犬的自体及异体气管移植段软骨再生的比较[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3):203-205.
“冷症”的“冷”不能通过添加衣服得到缓解,依靠取暖设备也只能当时缓解,一旦离开,手脚寒冷冰凉依然如旧。
“冷症”是一种循环障碍性疾病,也是多种中老年疾病发作的诱因
血液循环障碍发生于人体四肢和末梢循环部位,血液不能将热量和能量完全输送到手脚,手脚就会感觉冰凉寒冷,甚至麻木疼痛;血液循环障碍发生于心脑血管部位,就会出现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学认为“冷症”是人体的虚、寒、淤、痹四症所引起,直接导致血脉淤滞、血流不畅等,而虚、寒、淤、痹四症同样也是人体元阳虚亏、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四肢痉挛疼痛、血管硬化、血管栓塞的病因。所以“冷症”一定要引起有“冷”感人群的高度重视,一但确认是“冷症”,就要及时消除。
“冷症”是人体已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的信号,是血液循环障碍的轻微阶段,只要及时消除“冷症”,就会避免血液循环障碍进一步恶化,避免更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为了大家更好地判断是否患有“冷症”,下面将“冷症”的机体表现和感受介绍给大家,使之及时消除和治疗。
手脚冰凉麻木是“冷症”的典型感受
有些人秋天将至,下肢就已感觉有些凉意,早晚时间已将毛裤上身。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手也开始变得冰凉,当气温降到摄氏0度左右时,手脚变得越发冰凉寒冷,四肢开始有微微的僵硬感,缺少了往日的弹性,有时伴有轻微的刺痛,走路时腿脚有些沉重,脚踩在地上总感觉地面很硬。
手脚冰凉麻木,是四肢末梢循环障碍引起,是由于人体的肢体末端没有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有这样的感受,当一个姿势坐久了,被压迫的部位就会感觉酸麻疼痛,这是机体受到物理性压迫导致的血液供血障碍,只要变换姿势或活动一下,酸麻疼痛的感觉就会消失。而“冷症”的手脚冰凉麻木是生理性变化导致的血液供血障碍,必须消除机体内在的供血障碍,手脚冰凉麻木的症状才能改善。
四肢无力、手脚肿胀是“冷症”的常见表现
公园和街心花园是中老年人经常光顾的场所,在那里与朋友们谈天说地、拳舞球技,各有各的路数。但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来者渐渐减少,到了冬季不足原来人数的四分之一。
四肢无力、手脚肿胀是冬季中老年朋友减少外出活动的原因,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四肢无力、手脚肿胀是人体虚症和淤症所引起。当外界温度降低时,阳气会随之下降,体质虚弱、调节能力较差的人会出现气虚、血虚、阳虚,虚症会使四肢乏力;淤症会导致血淤气淤,血脉不通,气血淤滞于四肢部位,手脚就会肿胀。现代医学认为,天气寒冷,血管收缩,血流动力减弱造成末梢循环缺血,就会出现四肢无力的现象;血液回流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就会出现手脚肿胀。
足转筋、足跟痛是“冷症”的多发症状
原因是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肢体末端局部炎症、肌肉痉挛、乳酸堆积等,阵发脚抽筋、足跟痛的症状。中医学理论称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此理。
易疲劳、易感冒、冷淡也是“冷症”的表现
进入秋冬季节,患有“冷症”的中老年人常会感觉容易疲劳、精神不振,每当流感时,自己从未幸免。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衰老,体内元阳处于虚亏状态,加之气温降低,血液循环不畅,必然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外邪内侵,容易外感风寒。
冬季性发胖也是“冷症”的表现
一般人认为胖人脂肪厚耐寒,而事实往往并不是如此,关键在于血液循环是否通畅。肚内无食衣更单,这是形容人在饥饿的时候会感觉到阵阵寒意。反之,寒冷会让人产生饥饿感,这是人体缺少转化为热量的食物的正常机体反应。但“冷症”患者的寒冷不是机体缺少食物的正确反应,而是因血液循环障碍不能将热量顺畅送达引起的寒冷错误信号。“冷症”使人体本能地产生饥饿感,为了补充“虚假”的热量需求,难以控制地加大进食量,久而久之,营养过剩造成脂肪堆积,身体自然发胖,引发高血脂、高血压、栓塞等心脑血管疾病。
失眠易醒,情绪焦躁是“冷症”的精神表现
重症“冷症”患者,由于“冷症”造成的四肢冰冷而影响睡眠质量,由于寒冷,导致全身肌肉紧张,又由于肢体紧张,循环系统障碍而导致寒冷升级,甚至无法入睡。从而出现寒冷―循环不畅―睡眠不足―免疫机能下降―易感染患病等恶性循环。长期的失眠易醒、睡眠不足又会导致精力分散,情绪低落,惆怅不安,疲倦少动,所以由“冷症”带来的精神伤害不容忽视。
皮肤粗糙暗淡、易发色斑、头发枯黄也是“冷症”
正常的血液循环不但给人的机体输送营养、热量,还将机体内各部位产生的有害物质带离,经过肝脏、肾脏等脏器的过滤作用,最后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保证人体各机能不受来自内外有害物质的伤害。当人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皮肤的末梢循环受阻,新陈代谢能力降低,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血液末梢循环获得充足的营养,紫外线和污染对皮肤的伤害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也不能被带离,皮肤就会变得暗淡粗糙,有害物质在皮肤中沉积而产生色斑,头发也因缺乏营养变得枯黄。
如何消除“冷症”
“冷症”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女性、脑力劳动者居多,多发于秋冬季节。“冷症”虽然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病症,但当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医生常会告诉患者没有发现任何疾病。其原因是,现代医学疾病诊断靠的是人体的各项生化指标检验数据,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内时,医生就会确诊你没有疾病。指标判断经常因小病不治发展为大病。已有手脚冰凉感觉的患者,我们建议去看一下中医,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分析判断,根据“冷症”的虚、寒、淤、痹四种症候的深浅辨证施治,如果确诊为“冷症”,要及早治疗,不要延误,最终造成器质性病变。
消除“冷症”,中医一般采用中医药的外治疗法,即:中药药浴疗法加穴位熨按。对于消除“冷症”更为直接、有效、安全,可有效避免口服药物对人体肝肾及胃部的伤害,尤其对虚症、寒症所致肠胃吸收功能低下、脾胃不和的患者更加有效。中药药液通过热力蒸腾和足部直接浸泡,实现口腔鼻黏膜和皮肤透皮的双通路吸收,将药物直接导入血液循环,使血脉通畅,消除四肢末梢循环不畅和血液循环障碍,恢复新陈代谢机能。
《中国教师》:张老师,您好!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并在内容标准中具体描述了50个重要概念,您那里的初中生物学教师有何反响?
张涛:目前看来,教师们对于注重重要概念教学大多非常认同,但也有教师认为,注重重要概念教学是回归知识中心,是弱化了探究性学习,是在走“回头路”。还有些教师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意识到提出重要概念将会对今后教学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国教师》:您认为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对教师来说,难度大吗?为什么?
张涛:这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教师能不能真正把握重要概念教学的要求。重要概念处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中心位置,每一个重要概念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要真正理解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以人体血液循环重要概念为例,要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要把整个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不要割裂开来。有的教师认为,概念中的第一句话“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属于事实性知识,因而是“了解”水平的学习要求。但如果从整体上看就会发现,这一句讲的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组成,第二句“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讲的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把两者作为整体才能体现出心血管结构与功能的适应,而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无疑是需要好好理解的。其次,要把重要概念与课标“内容标准”中相对应的教学要求结合起来认识。因为,即使同属于“理解”层次的目标动词,也包含概述、阐明、举例说明等级别,每一个目标动词的具体要求又是不一样的。关于人体血液循环,“内容标准”要求:“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对此,首先需要明了的是:什么是描述,什么是概述。然后还要弄清:描述什么,概述什么,即把描述或概述的内容具体化。只有弄清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把握重要概念的教学要求。
二是教师现有的教学方式能不能适应重要概念教学的要求。虽然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许多教师仍然习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太注重知识的理解;习惯直接告知结果,不太注重知识的建构。而重要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以事实或者感性的、直观的材料作为基础,因此,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事实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把握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这样看来,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对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搞好重要概念教学对教师将是极大的挑战!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生物学科教研活动、教师培训中,该如何帮助生物学教师开展好生物学概念教学?
张涛: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首先,要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比如,帮助教师界定什么是重要概念,知道概念与术语、定义等有什么区别。有关专家前期已经对此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现在需要做的是通过培训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广大教师。其次,需要对每一个重要概念进行解读,厘清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一个系列性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教学。再次,要提供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最好是通过课例展示和研讨的形式推荐概念教学的范例。这种方式比较直观,也能够对课例进行透彻的剖析,使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而是广大教师最为喜闻乐见的。
《中国教师》:您能不能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应该为教师提供怎样的范例?
张涛:所提供的范例要把重要概念作为核心教学目标,教学的过程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何达成来设计。概括地讲,涉及三个方面:目标的设定、目标的落实和目标的检测。目标的设定,回答的是“到什么地方去”的问题;目标的落实回答的是“怎么去”的问题;目标的检测回答的是“有没有去到”的问题。下面还是以“人体血液循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做到“概述血液循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概述”。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含义,这是很多教师容易忽略的,但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很难把教学目标真正具体化。就词义来讲,“概述”指的是把事物的特征归结在一起,简单扼要地加以表述。因为概述是在直接的观察和实验、客观的原始记录的基础上发现事物共同的特征,所以需要经过归纳的过程。其次要弄清的问题是“概述什么”。照本宣科地说出血液循环的途径:“从左心室出发,进入主动脉,经过各级动脉……,最后回到右心房”,只是描述。许多课堂就是这样仅仅达到了描述水平,虽然这些描述也是前人概述的结果。应该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出血液循环的规律,这些规律性的知识是重要概念形成的基础。而在自己归纳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概述水平的要求。血液循环包含许多规律性的知识,比如: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它们同时进行,在心脏处连通。
与心房相通的都是静脉,与心室相通的都是动脉;动脉都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的血管,静脉都是把血液从身体各处运往心脏的血管。
体循环和肺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血液进入动脉,在毛细血管处完成物质交换,再通过静脉,回到心房。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在全身毛细血管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动脉中流动的不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不都是静脉血。
关键词:小学科学; 多媒体运用;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00-001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液循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
2.认识心跳的原因和作用;
3.知道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4.了解血液循环路线及意义;
5.知道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会测量脉搏,知道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的搜集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心脏及心跳;了解血液循环路线及意义。
四、教学媒体及教学具准备
电子白板、PPT课件、输液器、听诊器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听诊器,问:见过吗?这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回答,简单交流(课件出示:听诊器的发明,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
2.板书:心脏,提问:心脏在哪里?
3.课件出示图片(人体半身模型)。
学生根据图示找出心脏的准确位置,并描述心脏的外观:颜色、形状、大小。
4.播放心跳声,提问:心脏为什么会有节奏地发出声音呢?
学生猜想
5.用听诊器听心跳的声音。
活动一:学生使用听诊器来听心跳声,并描述听到的声音。
二、认识心跳
1.提问:心脏是如何跳动的?
活动二:用拳头握紧并松开模拟心脏跳动的活动。
2.小结:心脏收缩与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一次心跳(电子白板播放视频:心脏的收缩与舒张)。
3.提问:心脏为什么不停地收缩与舒张?
①指导开展模拟实验。
活动三:塑料瓶泵水实验。
②电子白板视频播放心脏泵血的过程。
心脏就像一个泵一样,借助不停的收缩与舒张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进血液。
③思考:血液到哪里去了?
④提问:能找到血液在血管流淌的证据吗?
血管有节奏的博动叫做脉搏。
4.认识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①猜测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活动四:寻找脉搏。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等处脉搏的跳动了。学生自我尝试。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活动五:测脉搏与心跳,汇报数据、交流结果,并质疑。
为什么一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是相同的?
心脏不断地来压出血液,同时又抽进血液,血管也跟着收缩和舒张。
活动六:找不到脉搏(手握拳抵住腋窝)(演示实验)。
自行作出解释,相互交流。
三、了解血液循环
1.PPT介绍科学史上对血液循环的认识。
哈维没有迷信前人的研究成果,他做出了哪些努力?
科学研究从来没有过一帆风顺的。
2.课件出示血管分布图,介绍两类血管(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
3.电子白板播放血液循环的视频。
请同学描述血液是怎样流动的,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是什么?
心脏是人体的“泵”,血管相当于“运输兵”。
4.血液为什么要不停地流动呢?
课件介绍血液循环的功能,讲述血液传输的作用,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代谢活动。
补充完整课题:心脏和血液循环。
5.提问:现在能否解释一下,我们运动后呼吸和心跳都变快了?
因为心跳加快,血液流动速度加快,细胞需要的氧气多,呼吸能给血液里补充氧气。
四、心脏的保护
1.在查找资料时,老师还发现了一组有趣的数据,来看看。(出示课件―经常锻炼身体的成年人和不锻炼的成年人的心跳数)发现了什么?
经常锻炼,不仅会使我们身体的肌肉变得发达,也会使我们心脏的肌肉变得发达,这样心脏就会跳得有力缓慢一些,不会过度疲劳。有什么办法也能促进心脏更健康?
2.电子白板播放视频,介绍心脏的保护知识。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