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包公司

外包公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外包公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包公司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药外包 人才流失 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环境下,我国推行新的医疗改革,医药行业面临着大调整、大改制,很多医药外包公司需要减员、更新技术,同时受到新资本、新人才加盟医药外包公司的影响,人才流失问题摆在了企业管理者的面前。

一、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受到我国推行新医疗改革的影响,对我国医药行业提出了新的发展体制,医药外包公司的发展利润和前景受到影响,很多外包公司的研发人员转而投身其他行业。另外,受到经济发展的推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很多医药外包公司没有提高企业研发人员的薪酬和待遇水平,或者提高幅度没有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导致人才流失。有些医药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改变,有了新的理想,投身其他事业中。

(二)外包公司内部环境的影响。

由于医药外包公司内部科研人多较多,竞争激烈,有些医药外包公司内部没有合理的分配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员工无法根据自身能力得到相应的报酬,晋升空间狭小,阻碍人才的发展。有些医药外包公司内部缺少科学有效的人才开发和培养机制,对企业内部人才不够重视,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认可度下降,造成企业人才流失。

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很多医药外包公司只注重科学技术的研发,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导致员工缺少共同的价值观念,没有形成共同的认可度,企业内部凝聚力降低,会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同企业发展的理念相矛盾。同时,医药外包公司激烈的竞争对工作人员造成的生活压力大,有些工作人员为寻求工作与家庭的平衡而离开外包公司。

(三)个人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很多工作人员受到个人性格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有些个人的生涯发展规划和个人理想与企业产生矛盾,有些人则对企业的满意度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低,有些人则喜欢多变的生活方式,这些个人因素造成了医药外包研发人才的流失。

二、人才流失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影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人才的流失不仅对企业短期发展造成影响,对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的损失是无法预算的。人才的流失需要企业进行新的人员招聘和系统的培训,增加了企业的人才重置成本,有些人才流失造成的空缺岗位对企业发展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企业中优秀人才的流失,会造成企业业务发展的质量降低,尤其是研发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的流失,他们的流失甚至会带动一大批人跟随他们离开企业,出现“集体跳槽”的现象,这种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同时,人才的流失严重影响企业内部的团结,造成有些员工工作状态差,工作积极性降低,人心不稳,工作士气下降,早成工作效率下滑,工作质量下降。有些人才的集体转投竞争企业,这种此消彼长严重威胁了企业的生存发展。

企业形象是企业无形的财产,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企业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有些人员跳槽后散布一些对企业的负面消息,使企业形象受损,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三、医药外包公司人才流失的对策

对于人才流失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改进。

(一)企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企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才。企业要尽可能的满足企业员工的需求和愿望。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注重员工的自我实现。同时,企业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学会更好的容才、用人原则,在企业日常的工作中,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调动工作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注意将员工的理想与企业发展的前景相结合,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认知感。

(二)提高医药外包公司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优秀的管理人员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工作业绩。医药外包公司只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忽视了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有些企业管理人员与高科技人才无法兼容,有些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低,无法有效的组织人才开展科研活动。因此,企业要提高人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管理风格,支持下属工作,参与产品研发,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

优秀的企业需要更高的人才,也就代表着企业需要付出更高的用人成本。有些企业无法掌握绩效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结合点,有些企业人才成本过高,影响了企业发展的前景,而有些企业薪酬过低,影响了企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因此,企业要重视人才,将人才视为企业发展的资本,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提高企业优秀人才的工资和待遇水平。对于那些核心的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可以考虑股权激励的办法,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发展相挂钩,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

(四)有效的协调员工理想与企业发展。

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重视,不仅提高合理的薪酬,同时注意员工自我生涯规划的发展。结合企业发展理念,帮助员工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将员工的自我实现同企业发展前景有效的结合起来。

(五)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管理者要注重培养企业的文化,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氛围,关注员工需要,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四、结论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因此,医药外包公司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吸纳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0秋4班)

参考文献:

外包公司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银行外包 风险

从国外实践发展来预测,外包战略也将是我国商业银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选择。但是,目前我国外包市场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外包市场的约束机制也不完善,相应法律规章仍存在缺失,商业银行应立足长远、科学统筹、明确目标、总体设计,确定现阶段合适外包范围及外包业务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来有序推进外包业务发展进程,切实有效地防范外包带来的风险,使“业务外包”作为银行精简增效、风险防控的有效战略目标。

现就外包业务发展的趋势、外包业务存在的风险、外包业务的风险控制三方面作如下阐述。

一、国内外商业银行外包业务发展状况及趋势

(一)国外商业银行外包业务

80年代至90年代,在成本因素及技术升级的双重因素推动下,国外商业银行外包交易的规模已相当可观并涉及整个IT行业。随后,外包出现在人力资源等更多领域,同期出现了一种名为“金融服务处理外包(BPO)”的新形式,是一种点到点的商业链外包,进入21世纪,短短十年间,国际外包业务市场产值已获得百倍增长。

对许多专业化程度较高、规模效应较为明显的银行业务来说,成熟的外包公司往往能够提供较商业银行相比成本更低、质量更高的风险管理。客观上,业务流程外包给第三方,会造成内部流程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局面,有利于风险管理。而外包公司自身的风险和业务管控能力不断提升,又强化了这种风险管理能力。如,德意志银行之所以选择将IBM作为长期IT业务服务外包供应商,就在于“选择IBM不会犯错误”。

从国际银行业务外包的运作实践来看,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银行服务外包浪潮更是推上高峰,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银行业务外包也逐渐呈现出三大状况:一是外包内容不断扩大,从信息技术外包(ITO)开始,到业务流程外包(BPO),甚至趋于知识处理外包(KPO);

二是外包服务商身份转变,随着外包内容不断扩大,外包服务商的地位不断变化,银行与外包服务商的关系由传统的服务提供者向发包机构的战略伙伴转变;三是离岸业务外包发展,De]oitte会计事务所报告显示,2003年全球6770的金融服务公司中已设有离岸业务机构。金融研究与服务公司也预测,出于成本节约、竞争优势及全球化服务的需要,金融机构离岸外包将以较快速度增长。

(二)国内商业银行外包业务

我国银行外包业务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勤剥离等“瘦身运动”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90年代末期部分发达地区成立了专业化的押运公司和保安公司,押运和安保业务外包得以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初,IT技术、信用卡业务外包在国内快速起步。近年来,银行业务外包呈现了加速趋势,较多商业银行已开始试点BPO,如在营运流程外包业务方面,网点大堂客户接待、票据单证传递、账单函件打印封装和寄送、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及维护、设备维护、会计凭证扫描、会计信息要素补录、离行式白助设备清机加钞、整点清分、单据审核、常规稽核作业、银企对账快函寄送回收、现金押运、金库守护、保安服务和网点服务质量监测等都已开始进行外包。

商业银行业务外包的一项重要优势在于其能降低风险,与合作伙伴分担风险,从而使商业银行变得更有柔性,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许多与银行业相关联的产业发展日趋完善,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降低成本已经不是银行业务外包的唯一目的。商业银行已将外包作为一种战略选择,通过外包获得自己内部所不具备的资源,更好地控制风险,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和通过重新设计流程获得更高的商业价值,使自己的业务和成本更具灵活性。

2008年以来,国家对包括金融服务外包在内的服务外包产业关注和支持进一步提升,并在融资、税收、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政策支持。200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了《关于金融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金融机构抓住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其产业的金融支持,为进一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逐渐从事务性外包向战略性外包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展望未来,商业银行外包业务将会得到持续、快速地发展。

二、银行外包业务存在的风险

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正在实现外包业务的大踏步式发展,但是外包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某种程度上,商业银行对于外包公司业务发展的规范与培养,将在相当一段时间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简单地认为银行业务外包了,只是压缩在编人员、释放人员编制空间,同时银行风险转嫁了,那就进入了误区。事实上,银行的指导与外包的收益为正向发展,需要清楚地看到外包潜在风险,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风险,并对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银行业务外包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将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负面影响,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一)来自外包公司资质的风险

外包公司选择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外包活动的成败。由于外包公司业务规模、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合同的允诺与实际的操作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我们往往无法了解外包公司的真实水平。一方面,外包公司受利益的驱动可能会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虚假信息,容易误导银行做出错误选择;另一方面,银行可能会从成本支出考虑,降低外包公司准入条件和作业标准,未充分考虑外包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管理经验、管理手段、专业技术等因素,挑选了报价低的外包公司作为合作对象,可能会与本身想获得的预期服务效果有所偏差,所以在甑选合适外包公司时会感到难以判断和抉择。

(二)来自内外员工素质的风险

银行内部员工方面:部分业务实施外包,可能造成一部分人员被分流或转岗,员工的职业生涯会改变,就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个别员工的安全感受到威胁。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引起人员的思想波动,而且给外包工作带来不利的负面影响。

外包公司员工方面:外包公司出于利益考虑,基本会聘用新人进行操作,如果业务培训不到位,将发生完成培训到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技能还需一段时间的现象,产生薪资保障不到位的连锁反应等等,这些因素都会降低外包服务的质量。此外,外包人员构成复杂,如进行现金清分整点等业务,人员的频繁调动、人员的道德水准都会给外包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

(三)来自外包公司日常监管不到位的风险

外包业务移交及试运行阶段实施方案不完善容易出现交接过程混乱,甚至引起业务处理脱节等情况;在日后的业务运行过程中,如果外包公司没有与银行保持共同的经营管理理念,未按照银行的监管要求进行管理、对外包业务组织有效的检查、对外包业务工作质量进行实质的考核,未及时对银行检查出的管理与操作问题进行深入的整改与落实,会严重影响双方有效性的沟通机制、实质性的沟通实效,导致外包人员在出现业务差错后得不到及时纠正。

(四)来自银行信息泄密的风险

银行在外包合作过程中必须向外包公司提供相关工作资料(如客户资料)等,银行业务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为储户保密,但是业务外包了,银行与外包公司、外包公司与外包公司人员之间须签订保密协议。虽然签订了保密协议,但是协议条款不完备、未严格执行、对外包人员约束力不强,外包人员可能将银行内部信息、客户信息、账户信息泄密,存在潜在的资金及法律责任风险,尤其银行内部信息的泄露,有可能使银行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五)来自外包公司应急不到位的风险

外包公司的场地投入、设备投入、管理投入和人力投入等资源配置,往往根据自身承接业务壮大而逐步增长。虽然外包公司能基本提供正常有序的外包服务,但是普遍存在应急能力薄弱的现状。外包公司的整体应急组织架构、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及应急措施等应急管理体系仍不健全,导致银行在出现突发性业务发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理,影响业务正常开展,甚至出现业务中断,造成银行声誉受到影响,更严重地会产生法律纠纷。

(六)来自外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风险

目前国内外包市场运作处于发展初期,还不成熟,相应的市场机制和调节功能都没有健全,并且外包市场的稳定性较差。尽管目前银行在与外包公司签订合同时,尽量将双方权利义务明确,但是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双方都难以完全预测到的情况、相应的解决方法或随之产生的争议,这些都没有完全写入合同中。此外,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欠缺,如发生法律纠纷,还无法充分地进行解释与解决,所以外包业务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银行外包业务风险控制

国外服务外包行业普遍十分重视对服务水平协议(SLA)的不断完善。与银行自身完成某项业务不同,服务外包是通过外包合同条款对业务的内容、目标、管理、审查、保密性和安全性等问题进行强制性约束,并受违约条款和相关合同法规的保护。在各国相应SLA的严格限定下,商业银行可以对外包出去的业务实现相当程度的风险可控,以避免内部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

业务外包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把控好则能使企业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优势的目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商业银行开展外包业务过程中,在确立“成本效益原则”的同时,要全面兼顾“风险可控原则”、“保证质量原则”、“管理规范原则”“信息保密原则”等原则,制定全面与清晰的外包政策,制定外包风险管理框架以及相关制度,将其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有效风险监管流程,并要求外包公司制定应急计划,协商达成合理的外包合同,并透彻分析外包公司的财务与基础设施状况。此外,在总体性外包管理文件中至少明确以下事宜:确定外包范围、外包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监督管理等。

(一)外包公司资质风险的防范措施

尽可能完善外包公司信用评级机制及合同条款。在选择外包公司的采购方案中一定要明确业务需求,一定要制定严格的计划、目标以及实施步骤,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选择流程,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选择出合适的供应商。不能放大外包公司报价的影响,通过行业评估、现场调查等手段,要系统评价外包公司的业务承接能力,评价外包公司规模化程度、服务报价合理化水平等诸多因素。对于合同的制定,必须通过制定完善、缜密、有效的合同条款,强化对外包公司的法律约束。主要措施包括制定明确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条款,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合作双方应根据合同约定和业务需求变化,定期调整服务范围,包括终止、恢复、完善某项业务外包等,将外包关系和运营模式明晰化,以确保银行在业务外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此外,外包公司应向银行支付保证金或购买保险,在此基础上,在合同中明确不同类型差错的赔付方式。

严格执行银行本身制定的《外包管理办法》审批流程。对于需报批的外包业务,各行应严格按照《外包管理办法》要求,制定该项业务外包管理细则,细化作业标准,并严格按照审批流程进行操作。对于不需报批的外包业务,各行选择外包公司时,对于需要具体量化的准入标准,各行应结合外包业务和本行实际,在不降低准入标准的前提下,明确和细化标准,提高评判外包服务供应商准入条件的可操作性。

(二)外包公司人员风险的防范措施

银行与外包公司之间企业文化的融通、对员工价值取向的正确指引等等,这些因素对于外包公司人员的素质培养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双方管理理念互相认同的基础上,双方秉承双赢的理念,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防范人员风险:

制定人员准入标准:银行应在合同中明确各类业务外包人员所具备的业务水平、资质水平,并对外包公司人员的流动比率进行约定,分类制定人员流动比例处罚标准。为了避免外包公司单纯控制人员流动比率而产生的消极因素,银行应在合同中明确列明人员发生差错、人为损坏设备、延迟应急响应的扣罚标准,以保证外包业务及岗位人员的稳定性。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在外包公司做好自身业务培训的同时,银行应将外包公司的人员培训也作为一项长效的机制,无论是外包业务交接前、还是外包业务开展中,都应多管齐下地为外包公司做好培训与指导,以达到集约、高效、安全运行的目标。鉴于当前银行外包业务市场仍处于雏形期,外包业务交接前,银行应全面细致地协同外包公司做好新聘人员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对达不到业务处理要求的人员不予录用,以保证业务处理质量和效率。外包业务开展中,银行应根据业务优化完善后的要求,重点做好对外包公司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时与外包公司进行沟通,督促外包公司落实好内部转培训工作,确保培训的实效性,以保证培训效果。

此外,银行应要求外包公司对重要业务岗位适当进行人员储备,并提前做好业务培训,发生人员离岗时,储备人员能够及时接手外包业务,保证业务处理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严格落实内控制度。外包公司的管理团队必须加强内控管理,应落实专人对照合同条款和银行的操作要求,对日常运行严格管理,通过现场跟班作业、事后录像检查等,及时督促岗位人员合规操作。特别是在合作初期,对于流程细节有异议的,外包公司尽快反馈银行,共同缩短业务磨合期。

(三)外包公司日常监管不到位的防范措施

建立有效检查机制:银行应成立牵头管理部门,并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专项检查小组,全方面地对外包业务做好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银行检查人员应对照合同条款、对照操作要求,对外包公司运行进行监督管理,加大抽查、暗访力度,及时了解外包业务质量和效率。银行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协助外包公司尽快细化流程、规范流程、固化流程,全力做好业务指导及对外包服务商的持续评估、跟踪了解等事宜。

建立沟通反馈机制:银行与外包公司应形成定期的沟通反馈机制:一方面,银行应在合同中明确外包公司运行状况定期反馈的条款;另一方面对于查出的问题要求外包管理人员立即组织整改,同时银行应做好整改后的督办与抽查,巩固外包作业质量。总之,银行应加强对外包业务处理过程管理,尤其是交接环节、作业环节的监控管理。在业务移交试运行阶段,银行应安排原岗位员工进行现场督导并逐步退出,保证外包顺利交接。此外,如银行针对提供固定作业场地的整点清分外包业务,不仅要求外包公司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银行也应配备专职外包业务管理人员,就外包作业产生的差错和管理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

(四)银行信息泄密风险的防范措施

银行应与服务供应商在合同中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保密条款、泄密法律责任及相应赔付标准,并要求外包公司对员工开展保密知识培训,签订保密保证书,强化保密意识。银行应要求外包公司建立员工联系制度,掌握员工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家庭住址、家庭其他成员姓名及联系电话等基本信息,填写包含上述基本信息的登记表,连同身份证复印件报银行备案,一旦发生信息泄密情况,能够及时找到相关外包作业人员。

(五)业务应急风险的防范措施

银行应要求外包公司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报银行进行备案。与此同时,银行也有建立配套应急预案以备突发事件的发生,可根据职权分工成立外包业务应急队伍,不仅负责审定业务应急预案,而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如银行重要时段出现业务量突增状况,外包公司无法进行应急处理,银行应充分调动内部人力资源,临时组织行内其他业务处理人员,与外包公司一起,对突发性业务高峰进行应急处理,及时处理各项业务,防止出现业务中断、影响业务正常开展。再者,银行一旦发现外包公司管理层变动、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出现退出征兆时,提前启动后备机制,平稳过渡,保证业务的连续处理。

外包公司范文第3篇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存在问题和风险

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历史短暂,管理经验缺乏,企业规模和资金不足,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发展一个系统有效的人力资源制度,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就使得一些中小企业选择将人力资源工作外包出去,这有利于企业专注于企业的核心战略工作,提高经济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实行人力资源外包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机构缺乏统一的标准,行业整体水平较低。相对其他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发展较晚,还处于初成长时期,其专业化的程度普遍的不高,加之我国对于人力资源外包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处于空白,没有一套统一的行业标准,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各公司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不利于中小企业选择和确定优秀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另外,当前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也没有一套合理的收费标准,很多外包企业都是自行定价,收费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之处,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选择人力资源外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出于对成本的考虑,这种市场收费混乱,缺乏参考的现象,致使企业很难对是否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有一个合理准确的判断。

2.信息不对称风险。中小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企业的过程中,由于双方的企业信息不对称,很可能会造成中小企业出现损失。例如,一些企业在与外包公司签订合同时,有意的隐瞒了一些对企业不利的信息,从而签订对外包公司有利的合同,使得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损失的现象;除此之外,即便是双方的信息是对等的,但是由于企业很难在合同到期后对企业外包公司的行为进行观察监督,这也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伤害。

3.沟通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运行效率低下。外包公司虽然执行的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所承担的工作,但是其也不同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其在与企业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经营管理,甚至是企业文化上的冲突,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企业与外包公司之间的后期合作出现困难,还会导致派遣人员在企业中工作受到阻力,也会影响企业原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企业运行和工作效率下降。

4.企业的监督不当。在中小企业实行人力资源外包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处理好企业与外包公司包括起对外派遣人员之间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在企业与外包公司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外包公司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合作关系而非隶属关系,而派遣人员与企业之间也只是一种服务关系而并不是劳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导致企业在处理和监督外包公司和派遣人员时就很难掌控,其控制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监督不当,必然会引起外包公司以及派遣人员的不满,但是如果监督不力又很难保证外包企业可以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执行外包工作,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二、中小企业应对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的对策

针对上述中小企业在实行人力资源外包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的一些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评估体系,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公司。中小企业在实行人力资源外包时,在其内部一定要制定和健全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外包决策评估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确立企业是否需要人力资源服务,又需要那类的人力资源服务,确保决策过程可以根据企业真正的需求,而不会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另外,需要明确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目标,综合考虑外包公司的各项指标,以此选择合适的外包公司。

2.严格执行合同机制。中小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时,当选定了外包公司,需要通过谈判与外包公司签订一个可以准确而且清楚的表达双方要求和预期的合同,并且通过对服务商的控制,以此来确保合同执行的有效性。当然,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需要本着互利共赢的理念,保证合同签订对于双方都是一个共赢的局面,而不是偏袒一方,另外,合同中还需要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或者不可预知事件所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其相关的责任归属,还需要考虑到一旦合同无法圆满的履行时所可以采用的补救方法。

3.加强外包过程内外员工之间的沟通工作。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过程中,需要在派遣人员进入到企业工作时,详细对其说明外包工作的目的以及相关的内容,对于其所遇到的问题也要给予认真的回答,避免出现隐患。另外,还需要加强企业内外员工之间的沟通,消除内部员工的顾虑,减少内部员工慌乱或者不满的情绪,而在具体的工作上要做好内部员工和派遣人员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提高工作效率。

外包公司范文第4篇

后勤外包质控体系精细化管理能够得到落实,背后实际上是大量的规范化后勤服务标准的制定。大到招标文件和外包合同,小到消毒药片和工服更换时间,全部需要制定监管标准。各外包公司每月讲评的PPT,以前各公司都从不同角度讲各自亮点,缺乏可比性,现在通过模板规定必选内容和自选内容,方便评比。精细化表单是规范化标准的执行载体。协和医院后勤质控小组以医院ISO贯标和“三甲创优”评审为契机,不断补充和细化了基础性表单工作。从填表对象来看,分为以强调计划、监督和检查的甲方系列表单,以及以强调任务完成和培训演练的乙方系列表单。从表单类型来看,分为单次任务的记录单和周期统计的汇总单。从表单周期来看,分为日报单、周报单和月报单。在精细化的标准表单里,融入了协和后勤外包质控考核的指标和要素。还是以保洁为例,甲方表单包括培训记录表、培训汇总表、培训考核表、培训考核汇总表、巡查记录表、巡查汇总表、外包公司人员花名册、月报汇总表。乙方表单在每次培训、演练和周期作业的日报单基础上,与周期汇总表和每月人员变动花名册汇编为《协和外包公司月度资料汇编》,里面包括8类表格:(1)外包人员花名册,不仅有身份证号等基础数据,还有每月人员在岗、离职、和入职情况;(2)周期作业记录表,不仅记录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工作完成,还要求每次都有护士长的签字确认和效果评价;(3)周期作业汇总表,在记录表基础上统计每月周期作业完成情况及工时数;(4)培训记录表,记录每次培训情况,包括培训签到和课件;(5)培训汇总表,在记录表基础上统计每月培训完成情况;(6)应急演练记录表;(7)应急演练汇总表;(8)月讲评会PPT。总的来说,精细化标准表单规范了外包公司日常操作,将简单的日常操作变成可以统计的管理指标。同时,表单之间也体现了甲方对于乙方的关联考核重点,如新员工培训上岗情况、员工离职率、平均年龄、周期作业完成情况、培训覆盖率等。

2后勤外包质量控制体系的管理理念

通过后勤外包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管理理念。

2.1做好外包质量控制需要点面结合

后勤外包涉及面越来越广,要做好外包质量控制,首先需要通过统一的调查平台对服务质量进行全面监控服务。同时,又有必要针对重点区域、重点内容、重点流程和经常出问题的方面进行制度化定期专项检查,这样才能做到既有全面又有重点。

2.2PDCA持续改进是外包质量控制的核心

从管理角度看,考核只是一种事后的评价,而质量控制和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全过程的活动,体现的是PDCA管理循环。后勤外包服务满意度调查平台是后勤质控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很多医院可能都会有满意度调查,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这个满意度调查,而是在这个统一的平台上能否通过分析、反馈、改进、评比等工作做到有效预防、及时反馈和持续改进后勤服务。

2.3标准表单是外包质量控制的依据

标准是实施管理和控制的依据,没有精细化的标准就没有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而精细化的标准具体来讲体现在设计出来的各种表单之中。后勤外包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就是标准化的质控流程加精细化的表单。因此,医院的后勤管理部门需要建立精细化的后勤服务标准,并且转化为具体的各种管理表单,这样才能把精细化的后勤外包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和执行。

2.4外包质量要控制更要培训

外包质量是控制出来的,也是培训出来的。实际上中国医院的后勤专业化服务仍在起步阶段,自身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完善,而医院由于其特殊性对后勤服务的标准要求非常之高,因此在市场中符合医院要求的外包公司和专业化人才是很少的。对医院后勤部门而言,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对流程的严格监督和控制,还需要对外包公司进行培训,让他们能理解、领悟并依照医院精细化的流程进行严格作业并持续保持既定的标准。

2.5医院和外包公司应是平等合作伙伴

外包公司范文第5篇

随着国内外包业的发展,一些“海归”们注意到了国内外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巨大差异,在中国做“世界软件工厂”的梦想风起云涌,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涉足这一领域,外包公司在竞争中艰难发展,利润也因竞争的日益激烈而越来越少。

最近常听到一些外包公司业务萎缩甚至破产的消息,与此同时,一些“海归”外包公司群体开始承接本来利润就不是很丰厚的国内公司业务,例如华为、IBM研发中心、亚信等公司的外包业务。

这些业务大多是人力资源外包,因此很多外包公司都成了“招聘公司”,甚至很多公司有专门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副总,而为之服务的人员大多今天通过发包公司的面试,明天就会被公司录用并迅速派驻发包公司。外包人员和发包公司员工干同样工作,待遇却差距巨大,因为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离职率非常高。业内戏称这样的公司是“卖人公司”,文章开始通过网站“守株待兔”就争取到订单的故事就真成了“镜中花、水中月”的传奇了。

最近,又有一些外包公司为了规模优势,出现了互相合作、兼并的热潮。到底我们如何才能取得外包订单呢?

资质、口碑和专业

资质对一个争取外包订单的公司非常重要。尤其在当今外包“能力”良莠不齐的市场,许多公司为了拿单什么都可以答应,外包方无从判断。这时,外包公司的资质就成为一块“敲门砖”。除了注册资金、员工人数、公司规模等硬件要求,目前对软件外包质量保证最有份量的资质是通过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MMI级别的评审。

能够取得国外大公司外包订单的国内公司大多取得了CMM/CMMI4级以上的资质,但建议外包公司要通过评审来切实改善流程和质量,好的过程才能导致好的结果,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取订单。

以一个完全缺乏规范管理的软件公司来说,如果不存在基本的软件工程规范和质量理念,盲目追求所谓CMM的某个级别,只能是舍本逐末。最近两、三年中,笔者注意到好多CMM/CMMI评审在中国做滥的例子:某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能通过CMM或CMMI三级;某公司通过CMMI五级,其实接受评审的只是公司的一个小组,而不是全公司。

国人都很聪明,这种突击“编写”文档和参加经验培训,蒙混评审专家过关的事情比比皆是,而一些CMM/CMMI咨询机构也在推波助澜。但这种“猛药急火”固然会对开始拿订单有帮助,但是长久来看只会损坏整个外包市场的口碑。

根据印度外包市场的统计,“回头客”订单占了外包公司业务的很大比例。这种口碑效应,是不单纯的“一锤子”买卖。

专业,是目前外包公司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不要做“万金油”公司,注意一些核心业务的积累,形成公司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某些印度外包公司只需要承接一家公司的业务就可以发展得比较好。目前越来越多国内知名外包企业也开始注意展示自己在某行业业务方面的专业形象。

一份好的建议书

在承接外包订单时,发包方一般会要求承包方提供一份好的建议书,除了关系、口碑、经验等外在因素,建议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包订单的成败。发包方可以借此了解、考核承包方的技术积累、专业经验、质量保证等方面的能力,还能从中吸取一些发包方的项目建议精华。所以,如何编写一份好的建议书,是一个外包公司首先要练好的“内功”。

开发建议书要包括所要接的项目介绍、总体设计方案(体系构架、功能模块)、软件开发过程(软件生命周期模型选择、开发过程各阶段输入输出定义,质量保证体系)、配置管理、测试策略、风险管理策略、软件规模估计、软件开发进度安排、工程报价、知识产权保护等部分。

有一些技巧经验可以更好地向发包方展示自己,例如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选择策略、在每个开发阶段的输入输出和遵循的规程、风险评估方法和风险管理工具等等均会成为亮点。好的版式和包装也是一份好的建议书需要注意的,另外注意用图表说话。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知识产权保护策略,这也是一个发包方非常看重的一点。

可视化项目管理和良好沟通

在外企工作的朋友明白,如何与国外上司进行沟通是每一个外企白领需要首先学习的必修课。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而我们取得国外外包项目的项目管理就更需要注意合作双方的沟通,例如如何协调项目干系人的活动。

首先,需要项目经理考虑如何做到项目管理的可视化,特别注意制定项目的沟通计划,不及时的沟通或者选择不合适的沟通方式经常将项目带入风险“泥潭”。

其次,需要建立和合作方的“虚拟作战室”,集中在线式的项目管理软件应用就是很好的策略。项目经理在外包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口语出色、沟通良好、有软件工程素养的项目经理是外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严谨的质量保证体系

是否拥有严谨的质量保证体系在获取外包订单中成为一个越来越被发包方看重的因素,根据发包方的要求选择适用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同样非常关键。

熟悉日本外包的人知道,日本外包很多只是代码外包,他们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设计说明书,每个函数接口的流程结构都会注名,甚至包括一些具体的伪代码。实际上日本外包绝大部分都是将“V”模型最下端编码部分进行外包。我们知道应该根据具体的项目选择适当的模型,“V“模型非常好地适应了结构化开发、严谨的阶段输入/输出定义,测试先行等,7个环节中包含有严谨的11个过程,所以在外包行业中大行其道。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可以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裁剪,将多个过程合并成一个过程。

拥有过程体系之后,需要有更严格的质量保证和评审制度来保证每一子过程输入/输出的质量。质量保证的目标是以独立审查方式,从第三方的角度监控软件开发任务的执行,就项目是否正确遵循已制定的计划、标准和规程给开发人员和管理层提供反映产品和过程质量的信息和数据,提高项目透明度,同时辅助项目组取得高质量的产品。

质量保证体系包括:通过监控软件开发过程来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开发出来的软件和软件开发过程符合相应标准与规程;保证软件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符合标准的问题得到处理,必要时将问题反映给高级管理者;确保项目组制定的计划、标准和规程适合需要,同时满足评审和审计需要。

外包公司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网站群 技术外包 网站群管理

引言:网站群是指一群能够进行数据共享、统一管理的相互关联的网站集合,各个网站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政府网站群的组成一般包括地区的政府门户网站(称主网站)和政府各部门的门户网站(称子网站)。在网站群运维中,引入专业外包公司负责技术支撑工作,除了可以发挥专业公司特长,还可以使工作人员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但给管理者带来的问题是:如何保障子网站与主网站协调一致的工作,如何使外包公司做好技术支撑服务工作。

1.政府网站群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

网站群按照服务对象的需要组织和规划信息的有效手段使用户可以方便、快速地定位所需的信息和服务资源,真正做到 “以用户为中心” [1]。在电子政务中,政府网站群是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群是体现政府执政为民、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2.技术外包型政府网站群运维管理中面对的挑战

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服务业的有力支撑。一方面,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国际上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成为推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将为大量自主研发的软件商提供用武之地,电子政务的外包趋势,将为运行商和IT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2]。

根据多年来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无锡市政府坚持“做自己最专业的事情”的理念,提出了网站群建设采用统一的外包服务模式,即将市级政府网站群整合与运维中所需的所有技术性工作、常年日常运维工作统一外包给第三方的专业服务供应商提供长期、快速、持续的本地化服务 [3]。

技术外包型网站群的管理者碰到的主要问题有:对子网站的管理,包括内容的更新、网站的改版和绩效考核;对外包公司的管理,要求外包公司必须按时、按质地完成任务,特别是当多个子网站都集中在一定时间内需要改版的情况下,不要发生发生相互扯皮的事情,另外就是精确计算外包工作量,方便结算费用。

3.技术外包型政府网络群运维管理思路

3.1建立管理制度

制订网站群管理办法,在办法中明确网站群的定位、建设原则、明确网站群管理部门、子网站单位和外包公司的职责等;制订对子网站各单位的运维管理绩效考核办法,明确各部门维护的栏目和内容保障要求;制订对外包公司的考核办法,包括对部门提出任务的响应时间和完成时间、网站群软硬件维护要求等。

3.2 做好顶层规划设计

由网站群管理人员按上级考核要求结合本地工作制定网站群年度计划,确定整个网站群架构、主网站布局及各子网站要做的工作,引导整个网站群目标一致地工作。

3.3 用软件辅助管理

主要包括内容管理平台:网站群内各单位日常对栏目信息的增加、修改等维护工作全部通过该平台进行,实现对网站群各单位日常运营工作进行协同管理;任务平台:网站群各单位需要外包公司做的工作通过该平台进行登记管理。利用该平台可以对外公司进行工作量计算、进度跟踪和质量考核;安全监控平台:自动做好日常监测工作,当发现网站群运行不正常自动发送短信告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便及时修复故障。

3.4 加强监督考核

按照考核管理办法分别对各子网站单位和外包公司进行考核。对于子网站单位的考核,分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每月考核各子网站单位的内容保障情况,并将考核结果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公布。年终成立考核小组,采用群众评议和专家测评的方式进行考核。专家测评委托第三方测评机构实施。根据考核结果,对网站群运维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网站内容保障不到位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督促其整改。

3.5 网站群安全管理

提高网络群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能力。跟踪网络群运行情况,制定网络群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工作,开展等级保护测评和委托外包公司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监督外包公司定期做好对网站群数据的备份工作等。

3.6 设立网站群信息员

在网站群各单位内设立信息员,方便沟通协调。定期开办学习班和组织交流考察活动,邀请专家对信息员进行培训,提高各子网站单位人员的运维管理水平。

4.结论

通过文中介绍的方法,使本市政府网站群的工作近2年来位列江苏省首位,在国内政府网站绩效评比中位列地市级前列。

参考文献:

[1] 马社岭,李同磊. 浅议网站群的建设和管理[j]. 商场现代化,2009,(5):38

[2] 赵雪芹, 叶晶.中国电子政务运维服务现状分析[j].情报科学,2008,26(7): 1081-1090

[3] 张树声.政府网站群“无锡模式”成功的四大基础[j].信息化建设, 2010,(9): 44-45

外包公司范文第7篇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对于IT架构的管理和运维,是神州数码的专长,那么这些工作就由他们负责。而医院信息中心自己的人则把工作重心放在IT技术和医院的需求之间的转化。IT技术由产品制造商负责,医疗需求由医生护士提出,医院信息中心则成为中间的桥梁,要考虑用什么技术,能转化为支撑医院业务的产品。医院内部的IT人员着眼点不是某个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整个IT的管理。现在医院信息中心每个人都在负责一个指定的方向,成为了“项目经理”。

医院信息管理团队与IT运维外包公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设备出现异常或故障时,使用者告知信息管理团队,后者通知运维外包公司对设备进行检修。维修结束后,由设备使用人员及信息管理团队人员共同验收并确认。运维外包公司所有的运维工作都受到医院信息管理团队的监督、评估。由此看来,医院信息管理团队在运维工作中的角色是信息传达、沟通、决策、验收、监督、评估、管理,IT运维外包公司的角色是信息处理、派工、沟通、执行、信息反馈、服务。

我了解的医院IT运维服务外包模式大概有三种。

一是购买设备时要求厂商提供人员驻场服务,负责解决硬件问题和一线用户使用问题。这种模式在大批量采购网络设备、PC机和打印机等硬件时较为常见,可以说是医院IT运维服务外包的雏形。

二是IT运维工作的整体外包,如桌面运维、机房管理、服务器管理等,甚至是整个IT基础设施运维外包。引入专业化的IT运维服务公司,在专业服务水平上有了明显的提升,甲方只负责考核运维结果。但作为乙方的IT外包公司无法完全替代甲方角色,在沟通协调时医院里其他部门不买账,其他IT供应商也不听调遣。同时,乙方只是按照甲方的要求提供被动的服务,会想方设法削减成本。如果甲方只做“甩手掌柜”,乙方自然会选择超出合同范围的不做、考核不到的不做。

考虑到以上运维模式的优劣,我们现在采用一种叫“以甲方为主的IT服务外包”的模式,其核心是“只外包工作,不外包责任”。要求外包厂商与原有IT部门工程师按AB角配置,即在各个专业上都由甲乙双方工程师共同工作:甲方工程师以管理为主,侧重方案审核和沟通协调;乙方以解决具体技术问题为主,若现场工程师不能解决,协调二线专家解决。

我们外包商和院方之间的关系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契约关系。根据合同约定,我们为院方提供承诺的外包服务,确保SLA(服务水平协议)达成客户满意,而院方及时付款确保项目正常运转。

外包公司范文第8篇

APP要靠“养”" src="i3.sinaimg.cn/IT/cr/2012/0627/858964621.jpg" width="479" height="376" />

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早在2010年,法国的一家餐馆就主动找到了张建刚,要求张建刚的公司为他们专门开发一款手机订餐的APP,在这款APP上,用户可以自己选择原材料搭配和做法,然后下单,不出家门,餐馆就可以将你选择口味的三明治、汉堡送到家里来!

需要全力以赴吗?你的企业需要APP吗?

别提传统的餐饮企业了,就连很多懂互联网和IT的电商企业对此心里也不确定。“这个东西有什么大作为?屏幕又小,体验又差,还是触摸屏,要在上面展示商品是不可能的。”去年,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高级专家庄帅和一位电商业的老板聊起APP,这位老总不屑一顾地说。

这位老总的疑虑折射出大多数企业对待APP的心态:担心在手机方寸之间的小小APP,不足以展现出良好的用户体验,而一旦用户体验不够好,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的品牌形象?

科宝博洛尼品牌推广部新媒体中心总监王雷在很久以前就关注App了,甚至为此举办了专门的专家研讨会,但在观察了很久却一直没有切入到APP,原因就在于:“在用户体验方面,目前的App解决方案还不够成熟。”除此之外,很多企业依然存在思维定势:作为一个传统企业,我们刚刚学会用电脑,连官网都建不好,哪里还顾得上APP?

“我觉得首先不要去考虑体验好不好,或者可不可行,而是关键要看到,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将时间花在APP上了。”庄帅的观点却截然相反。他的理由是:App吸引的是年轻的新一代消费者,而且在APP这种新兴媒体面前,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完全占据绝对优势,因此,APP提供了平等的抓住新一代消费者的绝佳机会。

不过,就是上述这位对APP持保留态度的电商业老总,如今却将“用户体验好不好”这种担心抛在了脑后,在今年也推出了自己公司品牌的iphone版的购物APP。当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同行都在纷纷推出自己的移动购物APP之时,也按捺不住了。“别人做了,我也要做。”这是很多零售企业面对APP这种新鲜模式的典型心态。如今,不管是电商企业,还是许多毫无IT技术基因的传统零售企业,也都在尝试开发自己的APP。APP正在成为零售企业吸引新兴消费者的入口。

一些比电商更传统的制造业、服务类品牌企业,则开始利用APP来作为提升品牌知名度的营销手段。APP对于用户的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过了今天很多企业都非常看重的企业微博。

如果你所在公司是大型企业集团,你还可以开发针对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APP。雀巢公司就是这么做的:作为一家跨国公司,雀巢公司的员工遍布全球各地,雀巢公司将内部ERP系统的一部分与手机实现了全程对接,开发出雀巢移动办公APP,使得公司的员工即使是在出差的途中,也能方便的处理各种业务。而那些一天到晚做“空中飞人”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则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公司经营的各种关键数据!

“自主开发”与“外包”的权衡

终于决定推出自己的APP了,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做?是招聘技术团队自己开发,还是求助于APP外包公司?

恐怕没有任何人给出一个绝对性的答案,因为这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战略规划来进行权衡。“这取决于移动端在你公司的长期价值中占的权重有多大。”经纬创投副总裁茹海波这样认为,而互联网资深研究专家洪波也持有相同的观点:“这是个挺复杂的问题,还是要看公司的核心价值在网络端还是移动端。””他说。

对于核心业务并不在移动端的传统公司,巴别塔科技副总裁唐海洋给出的建议是:针对某一款新产品或某一项广告活动的短期性APP项目,最好选择外包,而一些长期性的APP项目也可以自己招聘团队来制造、维护。但即使是这样,传统公司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技术人才:“术业有专攻,由于企业文化差异的问题,传统公司是很难挽留住APP技术人才。”一般来说,在专门的APP外包公司里,技术人才会处于核心地位,但在传统企业里,或许只是做为支撑人员而存在,他们在这个群体里可能会没有安全感。

不久前,软件外包平台智城外包对其平台上最近三年内的外包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移动APP外包需求指数相比2010年增长了三倍,企业的移动APP项目预算投入相比2010年增长了4.5倍,移动APP开发项目量在所有外包项目中的占比则由35%上升到48%,从客观上折射出:伴随着企业对于移动APP越来越重视,一个相关的APP外包产业已经浮出水面。

张建刚创立的Exmart就是一家APP外包公司。早在2008年、2009年的时候,随着IOS平台的大热,很多国外的传统公司开始将核心业务往移动终端产品转移,同时也纷纷推出带有企业品牌的App,Exmart正是抓住了机遇,专门为国外客户提供个性化的APP开发服务。不过在当时,国内传统行业对待APP依然非常陌生。“那时候国内基本上没有客户。”张建刚说。

2010年,智能手机市场开始爆发,国内刮起了一股针对IOS、安卓两大平台的APP开发风暴,一些传统企业也开始琢磨APP的大用场,张建刚在这时候接触的国内客户也慢慢多了起来。张建刚依然记得自己接触到的第一个国内客户是中国联通(微博)

2010年年初,Exmart为中国联通开发了一款经营分析系统的APP,主要针对联通公司各省分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可以让他们随时查看联通在不同时段、不同情况下公司的经营数据和各种走势。那是Exmart的第一家国内客户。如今,在Exmart的客户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像雀巢公司、链家地产、泰达地产等这样的传统企业客户。

Exmart的员工总数不过30人左右,但这在APP外包公司中,已经算规模不错的了。在这个行业,几个人凑在一起,就可以接APP项目来做。但就是这个看起来门槛非常低的活,真正做得好的外包公司并不多。“技术其实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对客户业务的深入了解。”张建刚说。很多客户并不清楚要开发的APP的定位,对自己的需求描述也非常模糊,这就需要外包公司深入了解客户的业务,明确客户的需求,给出建议。此外,做好APP外包的难度在于:以前,开发PC端的软件看起来是“很严肃很高深”的一件事情,而手机端的APP却是个性化娱乐化的,做得好不好,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得到。“因此,对外包公司的挑战就更大一些,因为谁都可以挑你的毛病。”

在很多人眼里,软件开发外包公司在产业链的位置通常比较弱势,利润微薄,张建刚却对此不以为然,他的理由是:APP外包的市场潜力才刚刚显现,在未来,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企业会看到APP的巨大价值。张建刚尤其看好的是企业移动内部流程APP的开发。“未来,移动办公会成为主流,这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基础性需求。”他说。

不过,正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餐饮企业的顾虑,许多小型传统公司并没有很多的预算,即使是花费数十万让外包公司开发APP,在他们眼里也太“奢侈”了。基于这样的现实,一些帮助企业“傻瓜式”开发APP移动应用服务商开始出现,如新网互联、信行软件、正益无线等公司。这一类企业采用云服务模式,推出开发APP的引擎或相关功能模块,可以让企业以较低成本和技术门槛,实现自助式在线制作APP和运营APP中的内容。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互联网刚刚在国内兴起的时候,国内同样出现了许多自助式建站的服务提供商。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市场配套条件的不完善,这一产业还有待成熟。“以前的自助式建站模式更标准化,但是APP是跨平台开发的,更强调个性化,所以自助式APP开发会有难度,另一方面,自助式APP后续怎么推广也是一个难题。”唐海洋说。

APP要靠“养”

你的手机里装了几个传统品牌企业的APP?

拿这个问题来问那些一天到晚琢磨移动互联网的传统企业APP项目负责人,他们恐怕自己都会有点心虚。开发APP只是第一步,比前者更重要的是“养”APP,APP就像是一个需要不断包装和投入的“明星”,需要不断制造“话题”来吸引用户,靠一版版的优化升级和足够的内容、活动来支撑,否则就会很快泯灭于人们的视野中。因此,比APP开发更难的是后续的运营和推广。

根据唐海洋的介绍,目前围绕着APP产业链,业内诞生了多种业态的APP推广服务商:一是传统的4A广告公司,在原有业务线上为客户新延伸出的APP营销服务,他们的优势在于策划能力强,对客户的企业熟悉,但弱势在于执行能力低,更适合APP短期项目的推广服务;二是一些APP外包公司,也为客户做APP推广,弱势在于需要加强创意策划能力;第三类是一些数字营销类公司,如百分通联、艾德思奇、传漾科技等等,他们的创意能力和技术能力都不错,包办了为品牌企业提供APP营销的创意、开发、推广、运营整个流程;其次,就是广泛生存于互联网上的草根“水军”,他们会帮助企业做一些APP在应用商店的刷榜、刷帖服务。

事实上,现在APP推广的花样已经越来越多了:除了应用市场,企业还可以在传统营销渠道上与APP进行结合,此外,还有跨界的植入式营销,App联盟平台、SNS病毒营销等等。很多时候,这些推广渠道交织在一起,企业应当根据APP的定位,来进行内容创意的策划和制作,以及推广渠道的选择。

从推广渠道的角度来看,百分通联CEO张福连通过研究发现,苹果、安卓、塞班的智能手机用户,在获取APP的渠道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对于IOS平台用户来说,91助手和威锋网是越狱用户常去的APP下载平台和最新App信息获取网站,非越狱用户则选择苹果官方的APP Store作为唯一下载平台,并且通过众多苹果“限时免费”网上专区获取App信息;安卓用户非常分散,App的信息获取与下载分布在安卓市场、机锋市场、安智市场、豌豆荚、Google market、三星乐园等众多App市场,各自都有一定量的忠实用户,彼此间用户重合度很低;塞班用户大多数为手机初级用户,下载App主要通过登陆Ucweb、乐讯、捉鱼、当乐等相关wap网站为主。

但无论哪一种推广渠道,都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手机受限制于屏幕、输入、使用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用户对待APP永远是缺乏足够的耐心。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你的APP所传达的内容必须足够吸引人。一款在内容上无法打动用户的APP,是没有办法吸引用户下载使用的。

而在很多时候,品牌企业往往是将APP作为整合式营销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APP不能脱离其他营销手段而单独存在。“新型移动营销案例里往往需要APP的嫁接,具有联系各营销环节、整合多种移动营销手段和技术的牵线搭桥的特殊价值。”张福连说。因此,对APP营销价值的评估,会综合产品定位、目标人群覆盖、互动性等整体因素来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