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审计缺陷

内部审计缺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内部审计缺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部审计缺陷范文第1篇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内部审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扮演着经济监督、应对风险和服务管理等重要角色。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组织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在内部审计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质量管理也得到重视和加强,如许多企事业单位根据审计法规相继设置内审机构并相应配备审计人员,建立内部审计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并重视对内审人员的培训以提升业务能力,强化内部审计业务各环节质量管理与重点区域审计业务质量管理,执行审签制度并探索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可以说,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内部审计范围和深度在拓展,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朝标准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作用发挥水平得到提升。

但是,在内部审计的宏微观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内审机构没能形成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总体水平不高成为制约内部审计作用发挥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制度质量管理不健全。受人员、经费制约,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模式和形式的多样化又影响了其独立性、权威性,更谈不上审计质量管理的具体操作思路;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参差不齐,存在“需要什么就出台什么”现象。不少组织没有健全系统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制度,如《内部审计计划制度》、《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制度》、《内部审计督导及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有的组织即使依据审计准则建立了一些制度,但系统性、前瞻性不足且执行力缺乏。

(二)审计人员质量管理不到位。不少组织没能实行内部审计人员轮岗制度,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满足现状,变革及创新意识不强,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不利;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并且专业结构不合理,如以审计、会计专业人员为主,管理、法律、工程、计算机专业人员不足,导致人力资源整合受限,效益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深入开展受阻;权责利相结合原则的落实不到位,业绩评价与奖惩措施缺乏,导致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存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下滑的趋势,与“依法审计、恪尽职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诚实敬业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业务知识培训不同程度地呈现流于形式,时效性不强,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理念滞后和审计思路不宽。

(三)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不充分。年度内部审计计划虽能反映组织内部年度工作的主要内容,但少有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与协调且严格执行不力;内部审计项目实施计划内容不够完整同步骤不够具体并存,即审计实施方案科学性不佳;取证行为不规范,审计证据的审查不够严格,审计证据充分性、成本性、合法性及相对重要性把握不够;审计工作底稿不能反映问题的实质,且存在填制不规范现象,如编制、复核人员未签名或无填制日期;审计报告中的事实清楚,但对发现问题的阐述定性不够准确。在审计实务中,审计机构对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视高于对工作质量的重视,重审计实施而轻审计复核与审理的问题较突出。此外,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不足导致审计环境相对恶劣和内部审计工作被动。

(四)审计结果质量管理不全面。目前,审计组长会对所负责的审计项目实施检查,但内审机构对审计组检查不力,交叉检查和评价显得不足,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的时间随机性强,被审计单位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改进的建议显得不足;内审机构不能及时检查督促组织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结果的采用情况,致使内部审计未能有效发挥促进组织加强管理的作用;相关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结果利用的职责不够明确,还未能将审计结果作为单位内部相关考核评价的依据;外部监督和检查的内容不够全面,某种程度上出现“内审工作的重复”的误区。

(五)审计内容和审计技术创新不明显。内部服务和管理控制已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但是不少内部审计的目标还停留在“查错纠弊”、“秋后查帐”,以财务审计为重点,中小型组织更为明显,导致内部审计的内容相对狭隘,没能有效实现帮助组织管理者抵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能够运用盘存、观察、函证、查阅、询问、统计抽样等传统方法,但分析性测试、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审技术显得不足,在线审计、动态审计、会计电算化软件嵌入审计程序的研究和实践相对滞后于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广泛运用的现实。

个案分析——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实践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扩大和办学条件改善,财经活动及管理内容呈现复杂多样化趋势,高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风险也在日益加大。南京晓庄学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于防范经济风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以及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熟悉学校经济活动和管理情况的优势,不断改进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以提高治理效率。

首先,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并完善工作机制。为切实防范审计风险,先后制定了《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制度》、《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南京晓庄学院审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管理制度,印发了《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册》,修订了《南京晓庄学院基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工作规程》、《南京晓庄学院关于基建、修缮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的实施办法》,促进内审工作人员在各个环节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学校内审质量管理的工作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目标定位、职能转换及审计重点等方面,如内审机构和人员从审计结果使用者及利用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切实关注涉及师生切身利益和学校长远发展的专项资金的审计,注重加强审计服务,深化并初步实现“四个转变”,即审前调查向熟悉财务状况、业务流程和政策制度转变,现场审计向分析财务类问题、业务管理类问题和政策制度类问题转变,定性处理向综合分析成因转变,审计报告向提升建议、综合分析、完善机制转变。

其次,重视培训、后续教育并挖掘人力资源,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仅依靠内部审计人员自学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是不够的,学校除了结合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的要求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外,创造条件让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市教育局、内部审计协会的培训,学习交流审计政策法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并注重在审计实践中培养锻炼审计干部和审计人员,营造职业道德氛围,切实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作风教育,降低因审计人员知识、经验和个人意见对审计评价的负面影响,克服因审计人员审计理念滞后而阻碍内部审计预警功能的发挥。学校内审部门还研究尝试建立南京市属高校审计人员专家库,聘请专家指导相关的项目实施,克服内部审计资源不足的制约作用。

再次,拓展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并探索审计新方法。随着学校内部审计独立性及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强化,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已涵盖内部控制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财务预决算、基建维修工程、采购等众多领域,审计人员在运用审阅、核对、调账、函证、盘点等传统审计方法外,注重创新,积极实践,逐步总结出了“五查五看五结合”的审计新方法,即:查经济指标,看经营业绩,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查财务收支,看执纪情况,查账与座谈会相结合;查内控制度,看管理水平,内查与外延相结合;查资金使用效益,看管理决策能力,跟踪与绩效相结合;查增值保值,看资产运行,查账与查物相结合。尝试研究建立南京市属高校审计数据库,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并对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向在线审计、联网审计和动态审计方向努力。

此外,学校审计处还不断强化审计项目管理,加强内部审计技术规范建设,对内部审计提出技术性要求;严格执行内部审计计划、工作底稿、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标准;审计组长全面检查审计项目组工作,落实审计业绩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克服“责任分散效应”;注重审计项目现场管理并加大审计跟踪力度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社会信誉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中介机构,委托其进行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并对其加以监督和评价,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确保了审计质量。

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途径探析

狭义上讲,内部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发现违约行为的概率与审计人员对已发现违约行为进行披露的概率的乘积。广义上讲,内部审计质量取决于人员素质、法治环境、决策管理、技术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管理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全体内部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

(一)完善内部审计的组织和制度管理

关于内部审计的组织管理应围绕增强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进行,提高内审机构的层次,由组织的负责人直接领导,在具体组织形式上要将现行的按照审计对象划分的业务部门与审计项目结合,灵活编制审计小组,并与其他综合管理部门结合,以整合审计资源共同开展审计项目。在制度管理方面要建立全面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如制定并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制度、内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用刚性的制度实现管理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加强审计项目质量评比,通过开展优秀审计方案、报告、成果评比等活动,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审计质量。

(二)丰富内部审计人员质量管理

通过内部审计道德规范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通过自学和培训相结合,提升业务水平、工作技能、综合素质,以便应对各种复杂局面;通过意识教育,提升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培养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要求内审人员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其他具体准则。针对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并影响审计资源配置效率的现状,可以依据审计项目及行业类型,聘请外部审计专家定期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效率加以评价,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专家库,也可以引进其他专业人才,构建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三)充实审计过程和结果质量管理

审计过程质量管理,要点线面结合,既要落实“计划—准备—实施—报告—公告”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又要对列为重点区域的审计业务环节或活动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进行重点管理。在审计现场管理方面要强化审计项目现场进度控制、岗位责任落实及复核机制。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务研讨,提升对审计复核与审理的重视程度,将审计复核和审计审理的理念落实到内部审计项目执行的各个阶段,建立专门法制机构并配置审计复核、审理人员,坚持全面复核,突出重点,各级复核人员要明确具体复核内容和所承担的责任,实现层层把关和级级负责,注重审计人员和审计复核、审理人员之间有机结合,在审计实施现场审计组成员之间还可以随时进行复核审理,把复核审理工作做到审计实施现场,可随时纠正不当的审计行为和审计人员初步对问题定性不准的问题。关于审计结果质量管理,要坚持内部审核与外部检查评价并举的方针,统筹搞好后续审计,围绕整改制度、重点、措施及问责问效机制,杜绝审计问题屡查屡犯、前查后犯现象,研究落实内部审计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审计建议执行的跟踪落实,确保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建设性。

(四)转变审计观念,创新内部审计内容与方法

内部审计缺陷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内部审计;有效性;上市公司;提升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2- 0002- 03

内部审计有效性是指内部审计主体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所发挥其职能作用的程度,国外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此的研究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正步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阶段,因此,在追踪国外前沿研究的基础上,寻求内部审计有效性的提升方法和途径,对促使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质量的提高无疑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1 国外内部审计有效性研究综述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1]。同年,IIA研究基金会也指出,客观性是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反映的是内部审计小组和个体的特征。独立性是指环境中不存在任何破坏客观性的利益冲突,反映的是审计小组和个体所处的环境[2]。上述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及其诠释,彰显现阶段的内部审计有效性必须围绕增加企业价值和改善企业运营目标加以提升,必须将客观性与独立性作为衡量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基本准绳。

1.1 内部审计有效性的意义

追求内部审计有效性是内部审计的根本要求。Roussey(2000)在强调公司治理重要性的同时,指出内部审计能够改善公司治理过程,可帮助公司管理层采用更为恰当的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而促进公司绩效的提高。Felix(2001)对全球财富1 000强的70家公司的内部审计主管与外部审计合伙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内部审计的质量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贡献有显著影响,内部审计质量越高,外部审计费用就越低,同时还发现,内部审计质量、固定风险水平、内外部审计师之间的协调均对内部审计的贡献有显著的影响[3]。James(2003)也通过问卷调查认为,报表使用者认为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的内部审计部门要比向高层管理者汇报更可能发现和报告财务报表的错误[4]。

1.2 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基本判断

运用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对内部审计有效性加以评价已为学界所推崇,内部审计有效性是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其目标的程度,通过内部审计无效的表现可反观其有效性。一般认为,如果内部审计不存在重大缺陷,即可以认为内部审计有效,而只要内部审计存在一个重大缺陷,就可以认定内部审计无效。普华永道(2005)在其所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内部审计无效的典型状况,包括不能独立于管理层、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信息技术和资金管理等关键风险领域缺乏技术能力或经验,以及内部审计仅被作为控制职能而非作为对风险进行评估的监督职能等,并进而指出,如果出现上述情形中任何一种,内部审计可被认定为无效[5]。

1.3 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Dittenhofer(2001)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内部审计有效性的评价,应当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通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专业能力、工作范围、审计工作的业绩以及内审部门管理等若干方面进行评价。应考虑通过评价被审计对象的目标实现情况,如经营活动和控制活动是否运行有效,来评价内部审计有效性[6]。2003年,IIA与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RMIT)联合的《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和管理中的作用》的研究报告显示,多数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取决于董事会和管理层成员的才干和人品。Mihret和Yismaw(2007)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某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了研究,最后认为,内部审计有效性是内部审计质量、高管层支持、组织设置以及被审单位特征这4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审计质量和高管层支持等对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影响最大[7]。Arena和 Azzone(2009)通过对153家意大利公司调查结果也表明审计队伍的规模、首席审计执行官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关联程度、内部审计活动采用风险评估技术的水平,以及审计委员会介入内部审计活动中状况,都将影响内部审计的有效性[8]。

2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有效性探析

2.1 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了内部审计准则与实务指南,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在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研究中成果颇丰。规范研究成果中包括内部审计向治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全程审计、价值增值导向审计转变,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中作用的探讨等内容,而实证研究数据则侧重于内部审计设立动机、组织隶属情况及内部审计制度的执行效果等方面的检验。

2.1.1 内部审计的规模及其设立的隶属情况

刘国常和郭慧(2008)以我国中小企业板块2006年的3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内部审计的特征因素以及内部审计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内部审计规模与公司子公司数量显著正相关[9]。刘红梅(2011)对2009年我国主板市场设立内部审计的909家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隶属关系进行了统计,发现隶属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有663家,隶属总经理的有119家,隶属监事会的有8家,隶属财务总监的有2家,隶属其他的有34家,未披露的有83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组织隶属关系基本上能为充分发挥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提供前提条件[10]。刘斌和石恒贵(2008)以2007年披露内部审计职能的70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是影响内部审计外包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即审计委员会未成立或未有效运作,公司越可能进行内部审计外包[11]。王玉蓉 等(2011)运用2006年到2008年的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有效性进行检验。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和审计报告质量成正比,和盈余管理水平成反比,独立董事比例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成正比,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和盈余管理行为有显著的影响[12]。王玉兰和简燕玲(2012)对沪市2010年870 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分析,以“是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监督”为标准加以统计,发现其中合规设置的公司有756家,不合规设置的公司有114 家,从而表明与上市公司未能意识到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作用以及监管不力有关,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涉及传统审计的多,而涉及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少[13]。

以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主要与内部审计的规模、组织隶属情况以及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有关,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审计机构设立重要性的认识亟待加强。

2.1.2 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内部控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部审计的具体目标、工作范围和服务内容的拓展,也可能限制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的应用。据中国证券报2012年8月6日报道,自2006年到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内控报告从34份增加到427份,审计报告从34份增加到258份。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公司已经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内控报告的可读性也有所提高。但多数公司存在未披露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具体标准,只是机械地照搬了评价指引中关于缺陷认定的原则性规定的问题,所披露的内控报告仍存在较多的“无用”信息,内控报告中关于“缺陷”的披露情况亟待改进。而从内控审计的基本情况来看,上交所427家披露内控报告的公司中,258家公司披露了内控审计报告。另据统计,2011年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中,共有1 84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比78.8%,较2010年上升2%。2011年度,共有941家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56家上市公司披露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4]。总体上看,企业内控规范体系在2011年执行情况良好,但存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仍停留在查漏补缺、应对监管的层面,因而在内控建设过程中缺乏动力,导致企业内各层级人员在内控建设中局限于满足“合规”要求,此外,内控专业人才缺乏成为制约企业内控建设的瓶颈。

2.2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实施情况

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刘国常和郭慧(2008)研究发现,与没有强制要求设立内审部门的深市主板公司相比,已设立内审部门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在盈利状况、信息披露质量、审计报告意见类型3个方面均明显优于深市主板上市公司[9]。庄莹(2009)选择2007年深沪主板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财务报告质量、内部控制有效性、外部监督机制3个方面与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及其隶属情况的关系,检验了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性,发现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及独立性与财务报告质量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正相关,表明内部审计有效地发挥了监督作用[15]。陈武朝(2010)结合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实施初期内部审计无效案例、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关注点,以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指出审计师鉴证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关注点包括独立性、胜任能力、任务和职责等3大内容[16]。田晓红(2010)根据截至2009年5月所收回的93个有效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职业品德要素、专业胜任能力要素与内部审计质量具有强的正相关性,咨询要素、工作分配要素、督导要素及监控要素与内部审计质量间接正相关,而考核与评价要素可能与内部审计质量正相关[17]。

综上,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多数公司的内控报告中关于“缺陷”的披露情况亟待改进。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虽在逐步加强,但内部审计有效性尚显欠缺,亟待提升。

3 加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有效性的建议

内部审计有效性具体表现为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和审计意见的质量属性,即在执行内部审计程序,搜集内部审计证据与发表内部审计意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程度,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演进,内部审计有效性的评价呈动态发展的趋势。因此,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有效性的提升,首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要保证内部审计有效性,客观上要求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微观层面上则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关系。而要加强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就必须有效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与业务上保持实质性独立,首当其冲的是建立符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审计委员会制度体系,对审计委员会的职权及其相关操作加以详细规定,并通过法律予以约束。与此同时,保障审计委员会中每一成员的独立性至关重要,在当前,通过薪酬制度的改进固然可避免审计委员会的“依附”和“傀儡”的不良境况发生,但提升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则更能保证该组织的独立性,实践证明,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丰富的职业经验,就难以保证审计委员会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此外,作为检验和提高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有力手段,审计委员会的工作信息的披露必不可少,借此可以直接反映审计委员会的构成、监管、工作改进等方面的成效。

3.2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的出台,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可望得以提高。基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这种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无疑是其内部审计有效性提升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鉴于今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联系日趋密切,尤其应重视将企业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纳入审计范围。应当看到,尽管我国上市公司内控规范体系在2011年执行情况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将内部控制有效性仅停留在查漏补缺、应对监管的层面,对公司内控建设仅局限于满足“合规”要求显然不够,当务之急是提高上市公司内控人员的专业能力,包括对企业风险的防范与识别能力,对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判断水平等。

3.3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内部审计人员个人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内部审计有效性。如何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从事中、事后的查错防弊的核心理念向增加公司价值的服务理念转变过来,进而立足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对公司提供管理和服务,则是当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关键之举。选择具备较高学历、具备会计或审计工作背景的人员固然重要,但随着信息化对上市公司各业务领域的全面覆盖,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更新和知识面扩展迫在眉睫。①应当借鉴国外先进或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内部审计人员操作的规范体系和业务流程;②快速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审计能力和操作技术,诸如开发非现场审计系统,掌握信息系统审计、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和业务循环系统审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等;③开展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在岗培训,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定期与不定期的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让他们了解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等组织的新规则和新技术,通过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的等考试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4 加大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为提升其审计有效性,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对其内部审计质量加以评估和控制。从形式上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3种。这3种形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自我质量控制方面,如何根据公司自身内部审计环境和工作要求,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客观的同时,促使内部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实行操作规程,评估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则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而对其中的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包括指导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计划、监督内部审计过程、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等方面的控制,应当更多地借助现场审计软件和远程审计软件辅助加以进行,尽可能运用测试数据法(TD)、基本案例系统评估法(BCSE)、追踪法(Tracing)、综合测试工具(ITF)等持续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加以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

[1]时现.内部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Auditing Section Task Force of The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Independence and Objectivity: A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ors[R].Altamonte Springs,FL: The IIA Research Foundation,2001.

[3]W L Felix,Jr,A A Gramling,et al.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nal Audit as a Determinant of External Audit Fe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is Contribu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39(3):513-534.

[4]K L James.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Audit Structure on Perceive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 Prevention[J]. 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4):315-327.

[5]PricewaterhouseCoopers.Sarbanes Oxley Section 404: A Summary of the Major Obstacles Facing Foreign Private Issuers(‘FPIs’)in Asia in Achieving S404 Compliance[R].2005.

[6]M Dittenhofer. Internal Auditing Effectiveness: an Expansion of Present Methods [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1,16(8):443-450.

[7]D G Mihret,A W Yismaw.Internal Audit Effectiveness:an Ethiopian Public Sector Case Study[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7,22(5):470-484.

[8]M Arena,G Azzone. Identifying Organizational Drivers of Internal Audit Effectiven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2009,3(1):43-60.

[9]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J].审计研究,2008(2):86-91.

[10]刘红梅.内部审计组织模式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1(9):55-57.

[11]刘斌,石恒贵.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审计研究,2008(4):66-73.

[12]王玉蓉,梁邦平,李宗璋.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检验[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76-84.

[13]王玉兰,简燕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研究[J].审计研究,2012(1):110-112.

[14]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2012)[R]. 2012.

[15]庄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有效性研究——基于监督职能视角[D].厦门:厦门大学,2009.

内部审计缺陷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角色定位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的耦合关系

(一)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审计的执行秘诀

内部审计常被简单地认为是查错纠弊,局限在单一的财务领域。事实上,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相伴而生的,内部审计首先要保证和评价的就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一旦内部控制失效,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就无从谈起。各方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足以体现这一点。现代内部审计之父索耶(1990)认为,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各种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的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3年6月的《内部审计准则》中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中,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为确认和咨询。从字面上看,与“监督和评价”有差异,但实际上是“监督和评价”的延伸。可见,监督、评价和改善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在内部控制评价中,内部审计关心的并非仅是内部会计控制,而应扩展为广义控制,要与特定的社会及组织文化联系起来。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评价组织机构各专门领域的内部控制的技能是他们渗透到组织中的敲门砖”(Moeller,2006),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手段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2年的调查中,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被列作“当前内部审计最佳实务”中的第2位,在“未来将愈加重要的实务”中排名第1。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专门制定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指导内部审计人员如何运用控制自我评估法进行内部控制评价。

(二)内部审计执行内部控制评价更具权威性

按照指引,董事会承担内部控制评价的责任,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可以授权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也可以委托外部审计师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考虑到独立性和审计经验,许多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会聘请外部审计师为其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但从实践来看,内部审计主导的内部控制评价更全面,提出的建议更适合本企业行业特点,整体上更具权威性。

一是内部审计置身于组织内控环境中,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随时能够洞察控制的缺陷,及时开展日常评价和专项评价等特点,其结果是主动的、积极的、深入的,而外部审计师根据合同的约定提供定期服务,对企业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内容具有滞后性,其结果是被动的、消极的、表面的;二是内审人员是组织的雇员,又是其他成员的同事和朋友,更易取得他们的信任与合作,特别在评价包括控制氛围、职业道德、诚实品质、胜任能力等“软控制”方面,可以进行无芥蒂沟通,从中发现隐藏在不同层面的控制弱点,而外部审计师无法卸除组织成员的防范和戒备之心,涉及“软控制”的评价多半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三是内部审计作为组织的内部成员,其工资、福利、个人价值实现等都与组织息息相关,为实现组织的价值增值,获得组织和其他成员的认可,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会更积极地履行职责,提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而外部审计师独立于组织之外,出于审计风险、成本效益等考虑,往往对与会计信息内容相关的内部控制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无法深入的地方只能套用通行的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从而评价效率和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成果可相互利用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是两个独立的活动,但不是相互割裂开来的,两者在技术层面和实务工作中运用的许多方法是相同的,部分工作内容是相似的。在常规审前调查阶段,内部审计人员通常会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如:环境控制、业务控制、资金管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稽核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通过查找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确定审计重点,这些关注的内容也是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内容;在现场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会运用询问、观察、抽样等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以发现审计线索,这些审计方法在内部控制评价中也广泛运用。可以说,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贯穿于各自工作的始终。因此,两者的工作成果也是可以相互利用和融合的。

内部控制评价中一部分内容可以借助全年常规审计项目的结果,汇总、分析其中涉及内部控制的内容,对内部控制作出评价。尤其是大的集团公司,可以利用这种形式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对下属分(子)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评价。同样,专项的内部控制评价是分步骤、有计划地对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测试,覆盖面比内部审计更广、更深,内部审计可以直接对评价中注意到的高风险和非正常项目进行复核来确定审计工作目标,从而减少审计所需收集信息的时间和审计所需执行的验证程序,提高审计效率。

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的角色定位

随着外部环境竞争的加剧和内部管理的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日益复杂,评价内部控制的内容由最初的内部牵制措施扩展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5大要素。如果仅依靠内部审计单一力量检查单据、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是远远不够的。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应当多元化,应形成由董事会总体负责、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负责监督、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多层次评价体系。那么,内部审计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应如何定位呢?许多研究文献表明,内部审计承担的应是引导者的角色。由此引申,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在评价活动的不同阶段,其角色定位应各有侧重。

(一)在评价准备阶段,做一名示范者和营销者

内部审计本身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在组织评价其他控制时,其自身建设的好坏往往会被其他成员所关注,进而影响他们对内部审计的信任度和参与内部控制评价的积极性。在实施内控评价之前,内部审计应加强自身建设,为其他成员做出示范和榜样。一是提高自身专业胜任能力。通过参加内控培训和自身学习,了解国际、国内评价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先进方法,能够运用风险管理流程制定评估计划,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识别、分析和监测风险,在实

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内控评价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二是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合格的内部审计应当建立良好的内审制度,如内部审计章程、内部审计手册、内控评价办法等,使内审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三是规范工作底稿格式。尽可能设计和使用统一的工作底稿,以确定不同成员进行评价工作的标准,也便于后续整理汇总工作的开展。这样,既可以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也为今后的评价工作质量提供保证,得到其他部门的尊重。

内部审计在做好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应当积极营销内部控制的新理念和内控评价的先进方法,如:在公司内部局域网开辟专栏、发放内控宣传手册、召开动员培训大会等,通过传播内控评价知识,让企业所有成员了解内控体系的精髓和实施内控评价的目的、内容及程序,取得管理层和基层员工的支持,为内部控制评价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二)在实施评价阶段,做一名引导者和记录者

众所周知,内控体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层面和环节,是全员参与和全员控制的。要对控制的硬性和柔性部分进行有效衡量,每个参与作业的人应当最有发言权。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广泛运用和我国积极推行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法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法是由组织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集体讨论,提出最佳改进措施的运营程序。内部审计凭借对控制评价概念的深厚知识和熟悉的组织营运作业流程,在此过程中担任引导者的角色。

1 内部审计人员与被评价单位管理人员组成小组,与公司高级管理层进行访谈,确定本次评价的范围和重点。之后,小组成员运用调查问卷和访谈关键岗位员工的方式了解业务流程、控制环境,在内部审计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穿行测试和分析性复核,初步确定中、高风险区,作为下一步研讨的重点。

2 召集与评价主题有关的人员参加研讨会。在会上,内部审计一方面要营造相互信任的气氛,引导与会人员坦率、自由地交流,同时进行启发性提问,鼓励较沉默的参与者发言,避免让较多话者垄断整个局面;另一方面要在每一阶段进行小结,使与会者明白讨论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哪些问题清楚了,哪些问题尚无定论等,确保有系统地讨论,深入问题的核心。在进行访谈和研讨会时,内部审计人员应耐心聆听,记录所有访谈对话和参与者的讨论,并与书面调查问卷、测试取得的书面材料一起整理形成工作底稿,作为内控评价的证据文件,以支持评价结果。

(三)在形成评价意见阶段,做一名协调者和撰写者

全员参与内控评价可以使组织的内控整体意识得到加强,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但不同的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发表意见通常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以控制自身风险最低为标准,较少考虑内控的整体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性,以致不可避免地出现与组织其他部门或人员意见相左的情况。此时需要内部审计进行协调,从组织层面考虑整体的评价意见,并及时与高级管理层沟通和汇报。

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一般是根据现有的内部控制框架来判断组织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存在实质性漏洞。也就是说,内部控制的5大要素都应该满足框架要求才能得出控制有效的结论,但采用这种简单的一一对应方法势必会造成评价结论的偏差。实质上,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之间本身就具有相互补充和渗透的关系,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平衡,如果把每一个控制环节都做得很完美,提供绝对保证的内部控制系统而并非最优的控制系统,往往会形成过度控制,导致不必要的额外成本支出。相反,恰恰是多个效果有限的控制在一起,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内部审计在形成评价意见时,应进行综合分析,协调各方意见,促成双方达成共识,站在组织的高度上,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完整性和运行的有效性,既要指出控制中的“空白点”和“风险点”,又要指出在控制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前提下是否存在冗余节点。

内部审计根据评价过程中的工作底稿和评价小组对内控缺陷进行的主客观评分和评级,填写《内部控制缺陷清单》,显示评价结果和依据,据此撰写评价意见,并将建议事项发展为改善措施计划,最终形成自我评价结果。内部审计可以结合内部控制评价的特点,在以报告形式为主的前提下,适当补充其他表现形式,如使用流程图形式,以便更直观地揭示内控缺陷点;也可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写《内部控制案例集》,在系统内展示评价成果,提高风险控制意识。

(四)在整改落实阶段,做一名督促者和再评价者

内部控制评价不是阶段性工作,是连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经历评价、整改、再评价,以实现自我完善。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组织中独立的监督机构,在评价意见落实阶段,无疑是整改的督促者,同时对内部控制是否持续有效也需做好再评价工作。

在实行整改监督时,监督的方式应当多样化。一是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建立分层次的整改监督计划,对控制风险较高的控制缺陷,在整改期结束时立即进行实地调查,并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每月进行测试,以验证其有效性;对控制风险中等的控制缺陷。可采用与日常审计合并追踪的方式进行后续监督;对控制风险较低的控制缺陷,可采取报送方式取得整改报告和相关证明材料进行检查。二是建立评价结果和整改工作反馈制度。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与被评价部门或单位一起召开内部控制通气会,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告知被评价者;对内部控制严密、经营效益显著的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经验推广和典型宣传,使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实现系统内共享;对发现的重大和重要缺陷进行通报,让大家引以为戒;听取被评价者对整改工作的意见,掌握整改进度,提出适宜操作的整改建议。三是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和整改情况作为内部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增强领导班子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完善整改监督配套手段,促进传导整改责任意识与压力。

内部审计不能存在一劳永逸的观念。随着人员、流程、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已制定的控制应对措施所起的作用会逐渐弱化。因此,内部审计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对内控评价效果进行再分析和再评价,提醒企业对已经识别的风险点要及时更新,对可能隐匿的新风险点要重新梳理,通过持续检测和反省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不断消除内部控制缺陷,以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2)

[2]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3)

[3]张谏忠、吴轶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宝钢的运用[J],会计研究,2005(2)

内部审计缺陷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对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等期望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让内部审计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高端服务提供者。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

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指导制度,而银行本身也积极架构了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以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1.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银监会在2006年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该指引明确了了内部审计的职权等事宜,随着银行业得分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2013年,银监会又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予以了强调,这些制度的执行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提供了指导,也规范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

2.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框架体系已经基本建立,首先,从审计机构来看,农村商业银行都成立了审计部或者(稽核)审计部,实践中一般是在总行设立(稽核)审计部,这一部门在职能上向董事会以及稽核委员会(如果设立)负责,但在行政上则对行长负责,在分行则成立审计部门。其次,从审计的内容来看,内部审计主要关注的是业务经营、信贷资产资料、经营风险等,当然,这种审计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移动而变化。再次,从审计的手段来看,当前内部审计已经充分借助计算机来辅助审计活动。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基本趋势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内部审计内容将不断拓展、方法将不断创新,并进而导致其职能定位发生改变。

1.内部审计内容的发展趋势。在强化公司治理视角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容将需要突出5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积极开展维护股东权益的经营管理审计,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股东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控制好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其次,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必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要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活动的效率、效益等进行审计,而不是简单的合规性审计。然后,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针对金融业务创新、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空间的拓展等新的经营形势,农村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展以风险识别、控制和化解为导向的风险审计。再次,积极开展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分支行领导干部调离原工作岗位等事项发生时,要对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最后,积极开展运行缺陷审计,包括流程等方面的缺陷,通过缺陷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内部审计方法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的方法面临多重创新。首先,内部审计信息化趋势明显,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构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这一系统能够有效的收集商业银行的各种数据,审计人员通过终端操作能够实现非现场审计、审计内控评价、知识库管理等操作,而并非完全按照传统的审计模式开展现场审计,这就提高了审计效率。其次,基于大数据的内部审计方法得到推广应用,在信息化时代,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不再简单的局限于某一重点领域或者重点产品审计,而是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找出银行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而分析其可能导致的问题,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依靠经验、依靠抽样审计开展工作的模式,转而更为依靠数据分析等为基础的审计模式。

3.内部审计战略职能定位的改变。在传统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更多的是执行一种监督职责,但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拓展,审计能力的提升,开始朝着审计咨询服务的方向发展,即通过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各种风险,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通过数据挖掘、历史经验总结、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能够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能够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决策提供更多的帮助,因而其战略职能定位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三、农村商业银行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提升审计水平的思考

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从加强组织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着手,推动内部审计迈上新的台阶。

1.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应对内部审计变化。首先,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发挥内部审计功能奠定基础,农村商业银行要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加大内部审计垂直管理力度,尽可能的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便于内部审计部门更为可观的对银行经营活动等进行审计。其次,要科学内部审计定位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农村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理念,积极树立内部审计服务发展的理念,通过内部审计为银行决策提供参考,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

2.加大投入积极强化内部审计支撑平台。首先,要加大内部审计信息化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大和内部审计软件服务供应商的合作,从内部审计发展需求出发,积极开发能够为内部审计提供支持的软件。同时,有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还可以聘用软件开发人员,针对内部审计中一些特殊的业务开发软件模块,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其次,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根据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积极加大计算机数据存储设备等投入,不断充实、强化对市场数据的掌握,并深入挖掘数据内部信息,为内部审计提供经验借鉴,同时更好的发现银行内部隐藏的各种问题。

3.积极构建内部审计人才支撑体系。首先,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人才培训方案,通过轮流培训等方式,让所有的职工享有培训的机会。此外,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除单位内部组织各种培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培训外,还可以外派职工到高校等单位培训,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薪酬激励等激励模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进入审计队伍,以提高审计水平。

参考文献:

内部审计缺陷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内部审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部需求,可以有效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同时也是现代审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对象作为管理权力的执行者,掌握着企业或者政府的资金分配等权力,内部审计质量是相关机构高效运营的基础,因此,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重点分析政府行政单位内部审计体系,探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一、质量控制的问题与缺陷

(一)人员配置不合理

目前,国内缺乏较高级别的参照准则,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无据可依、无章可循。由于没有法律的保障,导致被执行部门产生抵制情绪,使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不能正常进行,致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受到质疑。除此之外,很多内部审计机构岗位配置不合理,没有根据实际需求配置岗位,很多单位根没有设置质量控制岗位,另外,一些审计岗位设置在单位财务部门,或者由会计人员兼职,严重降低了内部审核的权威性。

(二)体系机制不完善

财务监管仍然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侧重点,这种审计模式相对单一,基本只能保障原始单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都只注重事后监督,简化了前期评估以及审计控制这两个重要的环节。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则是针对内部审计的全称控制,包括事前调查与策划、事中实施以及事后监督等。除此之外,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都是财务人员出身,并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和相关的学习,对于专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知识比较缺乏,很难深层次寻找问题,导致许多质量控制工作敷衍了事。

(三)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很多被审单位对内部审计存在错误观念,甚至抵触内部审核工作。内部审计不仅是对行政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同时也是对自身工作成果的反映,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实质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二次保险。一方面,很多工作人员认为行政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不需要进行内部审计;另一方面,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内部审计已经满足单位需求,因此不需要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体系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内部审计运行效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四)目标定位不准确

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体现在三个方向,包括总体定位目标、财务经济活动以及经济责任等。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但仍然缺少质量控制体系,很多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单纯的执行了工作流程,没有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对质量控制的目标进行针对性调整。以财政部门为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应该是资金与公共财产的审计控制为主,着重控制机构内部的资金流向。

二、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控制机制

内部审计部门本身具备较强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比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下属单位及子公司比较多,可以在下属单位和各级公司分别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减轻单一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效率与准确性,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管理岗位可以独立于内部审计单位,从审计全过程掌控内部审计质量。另外,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工作流程,只有严格规范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才能保证审计过程高效实施,将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详并认真分析,这样就能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二)提高控制效率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内部审计部门已经改变了传统手工查账方式,有效降低了内部审计错误率。因此,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与内部审计实现无缝链接,审计控制软件的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效率。审计控制软件在审计过程中可以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取数、编制底稿、出具报告等诸多环节都能够利用审计控制软件进行,同时降低了审计的耗时和和风险性。

(三)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质量控制体系的应用已经逐步重视,高素质质量控制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人才缺口与内部审计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领域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财务、会计和审计技能,还要了解审计机构与被审机构的业务特点和流程,同时对于其它专业比如管理、法律、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也要掌握。高素质质量控制人才是支撑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的有力支撑,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质量控制工作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三、总结

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备积极导向作用,同时对于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也有着深远的意义。目前,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仍然难以满足实际应用,本文从质量控制的现状、问题、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健康发展。财

参考文献:

[1]白丹,成立才.加强和完善油田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2]郑敬枝.当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221-222.

内部审计缺陷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内部审计沟通

一、引言

冲突是指被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与相关各方可能存在冲突,内部审计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这些潜在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势必影响内部审计的效率效果。所以,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一定的研究,研究主题涉及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二、文献综述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少

研究文献,研究主题涉及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类型,不同的文献涉及不同类型的内部审计冲突,一些文献将冲突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的冲突;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还有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本身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其必然会与被审计单位产生潜在冲突;一些文献以斯蒂芬•P.罗宾斯冲突理论为基础,认为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包括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还有一些文献认为,不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或工作方式也会影响内部审计冲突[12]。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一些文献强调审计角色体验和审计知识输出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有些文献强调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有些文献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已经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冲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化解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三、理论框架

尽管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本文认为,既然冲突是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按冲突双方来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进行分类,可能更有利于认知这些冲突。另外,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化解可能存在一些共性措施,同时,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类型冲突的化解措施。根据上述两个思考,本文的理论框架是首先以冲突双方为框架提出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潜在冲突的化解的共性。

(一)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存在冲突,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机制,具有确认和咨询两大功能,前者主要是发现消极因素,后者主要是协助找出消极因素的产生原因。内部审计咨询有两种情形,一是作为审计建议的推动机制,协助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来实施审计建议,由于这种咨询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称为后续咨询;另一种情形与确认没有关系,是应内部单位的要求作为一个独立项目来开展的咨询,这类咨询与特定的确认业务无关,一般称为独立咨询[27]。确认和咨询之间的潜在冲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二者对内部审计资源的竞争性需求,造成二者的冲突。内部审计资源是有限的,用于咨询业务的资源多了,能用于确认业务的资源就有可能减少,反之亦然。第二,咨询会损害确认的独立性。就后续咨询来说,虽然不影响已经完成的确认业务,且内部审计并未承担管理责任,但是经过咨询对特定事项进行改进之后,已经有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影子,今后内部审计部门如果再对这个特定事项进行确认,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会受到损害。就独立咨询来说,咨询的这个特定事项还未经历确认业务,在以后的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如果要将该特定事项纳入确认业务范围,同样会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受到损害。第三,咨询可能损害确认的客观性。这里有两种情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愿意承担咨询责任,担心陷入咨询业务中,所以,对于已经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轻描淡写,损害了客观性;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某种目的,很愿意对某事项进行咨询,所以,夸大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客观性同样受到损害。

(二)不同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现在,来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IIA倡导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CEO报告,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仆二主”。问题的关键是,这两位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产品需求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审计委员会可能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确认产品,并且,这些确认是围绕组织高层治理、重要的内部控制、作为组织绩效的主要财务和非财务指标,通过这些确认业务,为审计委员会履行其职责提供可靠的信息。而CEO的需求可能不同,从确认来说,他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的持续可靠、业务经营信息的真实完整;同时,CEO可能更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推动已经发现问题的整改,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是否存在问题。在一些情形下,CEO如果认为某些问题较为重要,而内部审计部门在这个方面还有专长,即使没有确认业务,也可能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独立咨询项目。总体来说,审计委员会更注重确认业务,CEO更注重咨询业务,在确认业务中,审计委员会更关注与组织的中高层相关的确认,而CEO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及业务信息的细节。这两类领导者对内部审计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完全满足其中一方的需求,或者是双方的需求都难以满足,从而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或CEO的潜在冲突。

(三)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一———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15-16],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可能会有冲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无论发现何处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属于某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这个问题的存在,表示该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不到之处,内部审计发现了问题,无疑是指出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问题;第二,内部审计提出建议对某些问题进行整改,在很多情形下,这些整改会涉及到职能部门要修改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果相应的管理制度不能修改,则相应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仍然存在,而职能部门可能并不完全认同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在整改中存在认识差异;第三,如果被内部审计部门以一定的方式使其介入到内部审计取证或整改的相关事项中,可能会影响该职能部门本身的工作,从而可能导致该部门不配合。以上的讨论是以这些职能部门并没有作为被审计单位为前提,如果作为被审计单位,则是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四)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二———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12-14],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治理机制之一,其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问题,二是推动问题得到解决。上述两方面的工作,都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都存在潜在的冲突。就发现问题来说,内部审计部门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说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也就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工作存在缺陷。从某种意义来说,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的绩效,也恰恰就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证据,所以,内部审计有发现问题的激励,而被审计单位有掩盖问题的激励,二者存在冲突,这些冲突会表现为二者对缺陷是否存在的判断出现差异、对问题的定性存在差异、对问题的严重程度判断出现差异等。就推动问题得到解决来说,虽然有多方参与问题的解决,但是,被审计单位在其中要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牵扯到被审计单位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并且有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其他正常工作,从而使得被审计单位有对立情绪。

(五)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的共性措施———内部审计沟通和内部审计体制

以上分析了四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这些冲突不可能完全化解,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潜在冲突。这些控制措施分为两类,一是共性措施,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二是个性措施,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由于个性措施需要视具体情形而定,过于具有权变性,本文不展开讨论,这里仅讨论共性措施。根据现有文献和实践经验,一般来说,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对各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都有控制作用,下面,对两种应对机制做具体分析。内部审计沟通是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单位及个人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相关单位及个人形成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进而形成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及选择相应的行为。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沟通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三种情形。研究发现,理念决定行动,对内部审计有不同的认知,会影响其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进而会选择不同的行动。审计理念沟通就是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适当的方式,宣传内部审计理念,让相关单位及个人正确认知内部审计,从而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采取配合的态度。内部审计理念沟通的方式很多,内部审计章程、领导题词、座谈会、培训班、内部审计网站、进点现场会议等都能发挥宣传内部审计理念的作用,一些单位还有更加有效的方式。例如,让各业务部门的骨干到内部审计部门挂职,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理念的理解更为透彻[20]①。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立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不存在某种立场完全正确或某种立场完全错误。

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岗位性质不同,从而对于同样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立场,这种由于岗位角色不同导致的立场不同,进而导致看法不同,一般需要相互从对方立场来思考问题,才能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角色立场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多了解相关部门的工作,而相关部门也多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相互增加对对方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在从自己立场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更多地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例如,一些单位开展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人员的换位体验,就是角色立场沟通的典型方式[21]。人际关系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查找他人的工作缺陷,容易引起他人的对立,如果在工作中不注意方式方法,以教训他人的口吻说话,以钦差大臣自居,态度傲慢,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与他人接触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潜在冲突。以上分析了内部审计沟通,内部审计体制是应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又一重要制度安排。内部审计体制对内部审计效率效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来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会影响不同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并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也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决定了不同层级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及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这些因素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概括来说,内部审计体制是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制度基础。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框架来分析两个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一)例证的基本情况

王旭辉等介绍了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根据梅维维等[21]的介绍,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也采取了基本类似的制度。审计角色体验制度是由审计部从业务部门挑选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进入审计部门,通过培训上岗后作为审计人员参与公司的审计项目,经过两年的学习锻炼,再回到原来的部门工作。审计知识输出制度就是对新进员工、新聘任干部和技术人员三个层次进行内部审计知识培训。通过上述两种制度,在公司内部逐步形成了一种尊重审计、敬畏审计的审计文化氛围,被审计部门更加主动地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且能够与审计部一同站在完善公司制度的层面审视本部门管理中是否存在漏洞。

(二)例证分析

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为什么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呢?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内部审计沟通的具体方式,审计角色体验制度使得被审计单位的人员通过亲自参加审计工作,一方面,更加深刻理解了内部审计理念,对内部审计有了正确的认知,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另一方面,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会从内部审计立场来看问题,能够理解内部审计部门对问题的看法,这属于角色立场沟通。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主要是对相关人员进行审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消除人们对内部审计的不当看法,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理念,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总体来说,上述两个化解内部审计冲突的方法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这属于本文理论框架中的应对措施之一。

五、结论和启示

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梳理内部审计冲突及其化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并用这个理论框架进行例证分析。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以冲突双方为框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包括四类: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不同的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措施包括共性措施和个性措施,前者指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的措施,后者指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的措施。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是主要的共性措施,前者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后者包括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和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及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制度。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是内部审计价值的负面因素,虽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不能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应对措施予以控制,在应对措施中,既要设计一些对多数冲突都有作用的应对措施,还要在此基础上针对特定的潜在冲突设计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程新生,罗艳梅,游颖,等.基于角度冲突的内部审计研究回顾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8):122-128.

[6]罗艳梅,程新生.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角色冲突中的内部审计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35-42.

[7]罗艳梅,程新生.双重委托关系下的内部审计实验研究———角色冲突、权力配置与内部审计行为[J].管理评论,2014(11):201-208.

[8]刘敬辉.企业内部审计的角色冲突与协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3):85,88.

[9]蒋芝花,刘蓉.内部审计的确证与咨询职能及其冲突问题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1):9-11.

[10]刘荣.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增值的均衡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2(8):35-37.

[11]阎栗,吴开兵.内部审计独立性成本收益模型及其推论[J].中国内部审计,2014(4):44-47.

[12]何云.内部审计与单位管理部门间的冲突与规避[J].会计之友,2007(8):52-53.

[13]何云.内部审计与管理层的深层冲突与关系重塑[J].财务与会计,2007(9):38.

[14]符群力.关于落实内部审计整改意见的思考[J].新西部,2015(36):65.

[15]游春晖,王菁,陈祥云.内部审计跨部门潜在冲突及其化解[J].会计之友,2011(10):55-56.

[16]梅丹.内部审计跨部门冲突的表现、成因及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11):81-87.

[19]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精要[M].郑晓明,葛春生,译.8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0]王旭辉,时现,魏瑾.化解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方法[J].审计研究,2011(1):63-68.

[21]梅维维,原静.基于“冲突三要素”.理论的内部审计冲突化解研究———基于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14(6):41-44.

[22]蒋芝花,张小艳.论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J].交通财会,2007(5):72-73.

[23]胡玉兰.沟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7(6):72-73.

[24]李永红.刍议内部审计有效沟通[J].商业文化,2009(11):27.

[25]胡宇.内部审计是一门沟通的艺术[J].中国内部审计,2014(4):27-30.

[26]刘洪英.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245-246.

内部审计缺陷范文第7篇

一、内部审计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内部审计具有“双向服务职能”。既承担着代表国家对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加强监督管理的职能,又要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误区二:强调领导重视,认为应由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主管内部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内部审计的职能。认为企业内部的事情,无论大小轻重,都要内部审计参与过问。

误区三: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是企业内部的事情,结果造成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普遍低,业务水平有限。

误区四:过分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主张内部审计实行派驻制,并赋予其处罚权力,完全把内部审计同本单位割裂开来,其实质是把内部审计变成外部审计,扭曲了内部审计的本来面目。

二、产生认识误区的根源

笔者认为,产生以上内部审计认识误区的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不完善。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方式,一切都要按照国家需要设立机构,内部审计机构被当作行政部门来设置。其目的就在于把内部审计作为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以监督企业的行为。正是这种制度的缺陷,使得内部审计职能、目标不明确,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处于两难境地,弱化了其监督职能。

传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缺陷也是产生内部审计认识误区的重要根源。其主要表现在:政府履行经营者职能,因而企业不负盈亏;剩余所有权不可转让,企业没有被淘汰的压力。在这种残缺的产权制度下,尽管实行委托制度,但由于缺少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得权利与责任失衡,产生了“内部人控制”问题。把内部审计置于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之下,无异于形同虚设,又怎能发挥其监督企业的职能作用呢?

三、走出认识误区的条件

走出认识的误区,必须重新认识内部审计,即内部审计仅有单向服务职能——为企业服务职能;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审计才能受到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其权威性在于功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要受技术、人员素质的限制,内部审计人员资格应实行统一选择制度。笔者认为,对内部审计的上述认识,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变传统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传统企业制度的产权制度本质上是政府产权制度。这种单一化的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是分离的,在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下,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之间是分权制衡的关系,企业“内部人”会格外关注内部审计,以使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监督其他“内部人”的行为。

2、变行政设立内部审计为企业按自身实际需要设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可根据其经营规模、管理复杂程度等,确立建立何种形式的内部审计。如可考虑由总经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或者不设立内部审计,常年聘用社会审计人员等,这样更能体现内部审计的本质。

内部审计缺陷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增值型 内部审计 实现途径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概念及作用

所谓增值型内部审计,其是指某组织以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增加机构的价值为目的,通过对内部审计的特殊地位、资源和方法的有效利用而开展的一种新型内部审计活动。从目前来看,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实施内控的有效手段,其价值增值功能的实现正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为此,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实时的更改了内部审计的定义和目标,将其定位为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一种管理活动,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的功能正在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从理论上说,内部审计的价值创造主要体现在保护企业资产、减少组织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增加组织获利机会等方面,其具体如下:

首先,内部审计可通过对企业风险策略的左右,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在风险管理中,管理层对风险管理是负有主要责任的,但内审人员可在管理层的风险决策方面为其提供建议、质疑或者支持,甚至可在董事会的质询下单独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由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其可在全局角度对企业整体运营情况和各环节运作状况进行客观、公允的把握和反映,以形成对企业风险和机会的全面、集中评估,从而达到充分控制、监督、指导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的目的。

其次,内部审计可完成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形成对企业价值增值活动的再监督。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层执行风险和控制的措施,并向董事会报告其工作状况,董事会为了证实管理层报告的真实性,授权审计委员会对其进行鉴证,审计委员会利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管理层的风险、控制的管理与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将检查、证实的情况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由此便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程序,从而间接为企业增值提供服务。

最后,内部审计较社会审计更具有针对性、及时性、主动性,且更具责任感。随着社会审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倾向于将自身的审计业务予以外包,在此压力下进行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可通过对企业价值增值过程的重点关注和直接参与,取得较社会审计更为针对性和及时性的优势。而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天然形成的主体优势,因此较社会审计更具直接性、主动性以及责任感,更利于发现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潜藏问题。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具体实现途径

从实质上说,增值型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途径可被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其二是为企业减少损失。就前者而言,其主要是通过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及建议来得以完成;而就后者而言,其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控制的评价来确保该控制对防止企业价值遭受损失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内部审计活动的领域是由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三部分组成的,本文以下也将以此为据进行相关探讨。

首先,内部审计可使企业内控体系得以完善,减少企业价值损失。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施内部监督、考察或考核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内控体系的再控制。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的内控情况进行测试评价,指出企业内控制度的缺陷以及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而针对该缺陷或偏差,内审人员可再通过其产生原因的找寻、分析,对该缺陷或偏差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及建议,从而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其次,内部审计可协助企业改进风险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由于内部审计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性,其与企业的其他部门或外部审计机构相比,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上更为全面、更为主动,更能从深层次挖掘问题,因而所提出的防范控制建议也更有效,更具说服力。在风险管理中,内审人员可通过广泛、具有针对性的审计调查,对企业中所存在的具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企业所面临的经营财务风险,进行经常性的调查、分析、评估、预测,查清问题的实质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而形成对企业决策者的信息支持。

最后,作为内审发展的新领域,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正日益收到关注,许多管理先进、理念超前的大中型企业已将内部审计引入至自身的公司治理中去,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经验或案例证明,公司治理是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公司治理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来自于审计机制的失效。为此,处于经营发展期或成熟期的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成立审计委员会或类似于该职能的机构,以体现对企业经营财务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公司治理的支持。审计委员会作为企业董事会中最重要的委员会,其履行的是对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再监督的职能,其需要对董事会和股东负责。从美国通信巨头世通(WorldCom Corporation)到能源巨头安然(Enron Corporation),任何一个公司治理失败的案例从根源上讲都会与其内部制衡机制的失效有关,因此审计委员会作为委托关系中受托责任的一种控制机构或机制,其应通过监督和评价职能的履行,来促进受托经营目标的实现。以此同时,为了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审计委员会应高度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的建设和发展,使其成为公司治理中最具价值的资源之一。

三、总结

由上述可知,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的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其并非单纯是一种新的审计形式,而更多的是一种审计新理念。由于现代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企业治理结构转变等原因,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上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中的积极作用正日益显现出来,其通过直接价值或间接价值的创造,企业价值链相关环节的优化,实现了由间接性监督控制到直接性创造效益这一功能的巨大转变,为企业价值的创造增添了又一源动力。

参考文献:

[1]刘远梅:论内部审计如何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J]. 现代商业,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