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工学结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学结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创新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发展和壮大。旅游业的兴起更是带动了我国民用航空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各高等院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机遇和竞争并存的前提下,与民航相关的职业培训和社会培训中心也相继迅猛发展,加之院校之间的竞争,也给高职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严峻的现实,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创新素质的教育培养方面就愈加显得重要和紧迫。空中乘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品牌,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产学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即是本着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借鉴其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在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层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抓住机遇并结合当前的社会就业趋势的变化,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时与民航系统企事业单位及各大航空公司紧密合作,已初步形成了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产学合作培养民航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运作机制;成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积极实践者,并为有效开展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对我院空乘专业的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做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内涵

校企合作教育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形式;是高职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各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相关实践措施

1.针对民航服务业的人才需要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成功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前提为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方面了解航空服务专业,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结合实际情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科研交流与实践;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共同设计岗位实习方案。如:成立专业顾问机构,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即从本行业中聘请业务领导和高级乘务员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兼课或开设技术讲座。根据专业方向,让他们也共同审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案,把握好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他们对当前行业的了解,准确分析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使航空服务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与服务过程紧密结合,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一旦产业结构作出调整,学院开设的专业也能随之作出调整,保证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使学院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把生产单位的信息和技术带入学校,为学校引进各种新技术、新资料,帮助解决了教学和实训中许多模棱两可的知识性问题;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最终有力地保障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信息时展的需要和针对目前民航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忽视的基础环节。

2.全面策划课程体系创新,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产学合作教育持续有效开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精心设计,以充分体现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而且,为制定出适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科学的教学计划,我们针对航空业的发展和用人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本着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制定的结构上采用了模块式教学。

学院航空服务专业根据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建立实践教学的整体观念,打破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经过系统设计,将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模块、技术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实践知识模块三部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并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学生具备的知识模块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加强校内实践、模拟实训、现场实习等教学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是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集中阶段。

模拟实训主要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环境里熟知本专业的各项技能。现场实习阶段要求学生深入到航空公司、机场安检、值机等第一线上岗以一名乘务员或专业工作人员直接对客服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社会相接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熟悉企业文化和现代行业管理经验,在促使学生尽快成长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和专业设备应用,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前提条件

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提高自己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本着高起点、高水平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软件”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该专业自2005 年开办以来,学生大多在上岗前考取了客、货双运证书,并有到机场或航空公司实习半年至一年的实践经验,加强了学生在不同岗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学院于2007年和某航空培训有限公司成功的合作办学,更是搭建起专业知识的平台。2008 年学院又投资120 万元建设了航空实训楼,配备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房、化妆室,同时由金通培训公司引进了模拟客舱和十几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模型。目前,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的硬件配置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软件”建设也是产学合作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会外派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到航空公司或航空培训基地进行几个月的专业学习或进修,及时跟踪学习生产一线新的技术理念,且合作单位每学期会有资深专业教师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不少于四周的专业实训集中授课,为丰富和提高专业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为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达到高职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学院引进了乘务员CBT 软件教学系统,该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本专业各门课程的一些较为抽象、无法直观讲授的内容提供了可视型且配有解说的课件,使学生可以更加感性、全面细致的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4.注重能力为本,是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因为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最终都是将知识灵活掌握和运用于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辨别能力,不断完善和培养其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具备团队意识、潜心学习、才能创造自身职业价值。只有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学合作教育,才能有效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具有熟练技术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毕业生必然升高的就业率,并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适应各行业新领域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而重视人才培养,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关心、支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行业与学校双向参与,双向互动,产学紧密结合。进而在毕业后迅速胜任职业岗位要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创新教育模式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广泛的社会接触面,提供强化能力的培养点,提供个人兴趣和创新的各种机会。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不仅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办好高职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工学结合范文第2篇

一、进一步提高对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认识。近年来,不少地方和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坚持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路子,学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取得了明显成效。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做好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职业院校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鼓励校企合作方式的创新,可以是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鼓励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企业可以依托职业院校进行员工的培养培训。积极推进“校企合一”,鼓励“前厂(店)后校”或“前校后厂(店)”。进一步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同时鼓励职业院校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

三、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要瞄准市场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技能教学。要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职业院校要尽快突破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轻视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教学方法。

四、积极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各地要将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实现学生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作为今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长远目标。按照积极推进、分类指导,逐步扩大的原则,从20*年开始,各地都要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部分学生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制订试点工作方案,遴选试点院校,认真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20*年上半年各地要选择二至三所职业院校作为开展半工半读的试点院校。试点院校要根据试点工作要求,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确定试点专业和班次,优先招收贫困家庭子女到相应的试点班学习;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完善以学生实习补贴发放、劳动保护等为重点内容的实习管理制度,保证学生获得合理的报酬,补贴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费用。鼓励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实际,勇于打破常规,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采取多种形式试行半工半读,实现部分学生低费或免费接受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工单元操作;项目化教学;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0

《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是化工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且与化工生产过程及化工设备的构造和操作紧密相连,工程实践性很强。近年来虽已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建立起了项目教学法为主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但项目的内容设置与企业真实的生产案例仍有较大区别,实训室内的实训设备与企业生产的真实设备也有较大区别,且生产中多是大型设备,很多操作的技能训练无法在实训室内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与企业联合,建立“工学结合,学用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通过对用人单位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专业课程以工学交替为主旨,以突出实践技能为主线,对课程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辅以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配套教改措施,形成了“工学结合,学用一体”《化工单元操作》课程新的教学模式。

一、工学结合,学用一体,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

工学结合,学用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将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它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的要求,突出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引导学生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教育教学发生了根本变化。

(1)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课题的研究,对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实习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参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下厂带队或指导学生实习,促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培养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能促进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适应岗位要求,成为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3)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根据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利用青岛美高集团、新硕化工有限公司、青岛碱厂等十多家化工企业,建设适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以校企合作为模式,进行参观实习,师生共同参与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多元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充分考虑了专业教学对双师素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建成有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专任教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并且聘请多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他们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的指导、课堂教学、项目开发等工作任务,为课程“工学结合,学用一体”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工学结合,学用一体,创建全新的教学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场所为中心的职教理念,结合化工专业教学实际,通过对化工单元操作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仿真实训――企业实习的课程教学模式,制定出化工单元操作课程“工学结合,学用一体”的教学方案。经过不断对方案的组织实施、研讨、修改、提高,形成了化工单元操作课程“工学结合,学用一体”教学模式的一系列成果。

(1)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课程主要是将“项目化教学”“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计算机化工单元仿真实训”“参观实习”“生产性实训”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融专业知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为一体,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构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突出实践能力的“工学结合,学用一体”的技能培养模式。

(2)优化教学内容。为使课程内容更符合职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要求,对周边地区化工企业进行了专业调研,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修订与调整。根据岗位要求,将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内容进行增删,突出生产实践技能,降低理论及工艺计算的比重,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增加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将企业的生产案例引入到课程内容中,使课程内容的设置更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如流体输送机械,让学生现场操作,了解输送过程的规范操作;并让学生拆卸组装常见设备,了解设备结构及维护。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和切身体验,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会了在合作中学习;促进了学生确立合作意识与树立团队精神。

(3)将生产性实习引入教学。学生到企业进行一到两个月的生产性实训,很解决了在实训室内无法完成大型化工设备项目实训的难题,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学生步入职业生涯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4)建立多元的考核体系。增加了对每个学生的项目操作的评价考核、仿真操作考核和企业生产实训的考核,用过程化考核代替单一的卷面考试。以技能知识点为考核重点,以基础理论、作业、实训报告、仿真操作成绩、企业实习成绩、学习态度为综合考评,形成以日常教学知识技能的考核+仿真操作+企业实训考核的过程化考核模式。

总之,“工学结合,学用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学生加深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亲临现场操作,真正得到了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出了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职业素养,大大缩短了职业岗位和社会适应周期,为行业和社会节约了成本。同时,学校与企业联合,很好的解决了化工行业大型设备的单元操作无法在实训室内进行训练的难题,让学生可以在企业的大型生产设备上完成实训,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经历和经验,从而具备一定的职业初步上岗能力,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和社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也为化工专业其他课程提供了课程改革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功祥,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6(2):48-50

[2] 高庆,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5-17

工学结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 工学结合 教学模式

在“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引导下,会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会计知识、动手能力强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会计人才。教育部在教高(2006) 16号文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一、传统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不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缺乏对现时经济和企业在投融资、税务政策、企业管理方面的实际需要和变化的把握,忽视了学生甄别、运用、创新会计知识能力的培养。

2.顶岗实习机会少

会计专业的实习岗位,对企业的性质、规模、数量及会计核算形式都有特定要求。中小型企业一般只有一个财务科室,甚至不设财务科室,且会计涉及到商业机密,因此一个实习单位一般不可能接收很多学生顶岗实习。

3.教学模式改革指导思想缺乏示范性

目前处于探索阶段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包括:模块教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等,但都尚处于试点摸索阶段,尚未产生全面的示范作用。

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1.教学目标设计在“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引导下,培养具有一定的会计知识、动手能力强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会计人才。培养学生适合中小企业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职业岗位群。

2.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设计

在分析会计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会计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整体设计出的教学内容体系,是按照行动体系的框架形成的串行结构。

3.教学策略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会计工作分析获得会计工作化的“学习任务”,然后通过组建工作任务或项目将工作化的学习任务转换成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以“案例教学法”为主体的多元化实训教学。为了加强学生模拟操作的真实性与可行性,课程组与相关企业的财务专家共同开发实践教学内容,撰写实训大纲、实训任务书等,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具体设计

1.构建“三段式”教学模式

把会计专业教学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工学交替阶段,顶岗实习阶段。理论学习阶段是工学交替阶段的基础,理论学习阶段知识会在工学交替阶段中得到巩固、应用、拓展和加深,学生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与提升。在顶岗实习阶段又对前两阶段进行全面总结和提升,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就是在这种多次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完成。

2.基于工作工程开发课程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召开校企合作会议,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需求,组织会计专家、学者,按照会计岗位或任务驱动或工作过程,精心编写出一套较为系统、完善的高职会计教材、习题、单元实训、岗位实训及综合实训题集等,以满足高职会计教育教学需要。

3.以岗定学,教学做一体

结合会计岗位工作过程,参照会计从业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及职业发展需要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

4.课岗证融合

学生不仅要通过校内按照《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标准设置的考题测试和实践考核,还要接受社会上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并通过企业、事务所、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的第三方评价来综合考核、验证学生的学习成果。

5.深化“厂中校”、“校中厂”实训模式

主动适应行业岗位需求,以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深化符合会计职业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双线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树立“双元制”教育理念,主动适应行业岗位需求,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深化“厂中校”、“校中厂”实训模式建设,打破会计类专业学生“虚拟实习”的瓶颈,真正的实现顶岗实习。

四、结束语

会计学科是应用型学科,会计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会计理论需要会计实践的支持,同时研究理论又指导会计实践,二者只有有机结合,即会计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全面胜任会计工作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冠瑛.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

工学结合范文第5篇

关键字: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 学生管理

近些年我校正在尝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因为职高生在校学习的三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由学生角色转化为社会角色的三年。作为职业学校,培养和管理措施不到位,学生的社会化目标将不能得到顺利地实现,毕业后就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并且,据以往的经验表明不少职高生在就业以后都存在着自制力差,缺乏责任心;怕吃苦,不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等缺点,这就促使我们更加坚定的去试行这种办学模式。那么,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呢?

一、与企业文化相互对接,营造实习就业氛围

职业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职高生毕业后要进入社会,走进企业,企业是学生的用户,学生是企业的一员。因此,职高生在校期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由学生角色转化为企业员工角色的关键时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对接”,让学生在校内能感受到企业各种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

二、加强就业指导和安全教育,使学生适应企业制度

每次进厂的前两天我们都配合厂人事科对学生进行厂规厂纪的培训,认真学习该厂的“员工守则”、“奖惩制度”、“5S知识”、公司品质政策等,这样使每个学生做事心中有数,把品质做好了就会得到奖励,做不好就要和厂内职工一样受到惩罚。如:上班迟到了就要罚款,品质出现严重问题或者打架就会被开除等,在生产线上要按照操作规程去做,只有适应该厂的规章制度,才能在这儿立足。使学生领悟到在生产线上做出的必须是优良品,杜绝不良品,只有这样才能与企业文化精神相吻合。

除进行就业指导外,安全教育也是重中之重的大事。首先,我们配合厂人事科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向学生讲解厂内安全知识和工作时的注意事项,列举厂内安全事故,提醒学生不注意安全是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的。其次,我们还与每位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让每位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安全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作好安全防范,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再次,我们派有实习指导教师,除对他们进行实习方面的指导外,还专门负责安全事务,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隐患。

三、加强思想指导,使学生融入企业

首先,由于受知识、技能、环境、经验、阅历的限制,部分职高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特别是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更为薄弱。大部分职高生在实习前担心与企业领导、班组长难以沟通,害怕难与厂内师傅、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应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强化教育,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

其次,作为每个学生个体来讲,他们每天生活在学校与家庭的环境之中,每天要做的事情比较单一,可是到了企业进入工厂,环境和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怎样使每个学生在思想上适应这一变化呢?第一,要使每个学生有一个角色的转换意识,进入工厂就要把自己当作一名员工来看待。认真学习厂里的《员工守则》,严格遵守厂纪厂规、思想认识到位,才能使行为不出现偏差,厂里要求员工做的我们实习生也毫不例外,按规定时间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旷工。工作时间未经主管许可,不得擅离职守。第二,要树立崇高的敬业精神,在企业中,敬业精神是企业员工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修养,因为它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

四、培养学生的自理意识

职高生的年龄在16至19岁之间,正处于心理、个性、品质的转型期,也是综合素质培养与提高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自理能力也是较差的。要知道真正意义上的自理,就是无须他人督促,无须他人强制,把自己一日的工作和生活料理的自然有序,井井有条。如:每天要自觉起床,赶快用餐,准时上班,上下班准确刷卡,若有问题在保安处登记,然后报告班、组长处理。在生产线上保证不出不良产品,晚上下班后及时就寝,自觉搞好个人卫生与宿舍的集体卫生等。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自理意识作为重点任务来完成。在实习期间,要保障每个同学的身心健康。这是个前提,要求每个同学树立起自我保健意识,有病及时就医,预防为主,减少疾病的发生。学校还安排就业前的指导,对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专题讲座。

五、领队老师的双重责任

工学结合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023-03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提倡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为了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大力推行教育改革,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实施中确实推动了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此现象,本文进行了探讨,并倡导摆脱传统的“以高校为主导”的思想,走“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道路。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主要是指校企双方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共同商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师资培训,技术设备,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通力合作。同时,校企双方以工学交替或边工边学的方式,灵活地安排教学与企业实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学习到相关理论与基础知识,又能通过参与企业岗位实践,锻炼相关技能,提升专业能力。最终,形成以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训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的本质是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另外,实践活动将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始终,是此模式的基本属性。而市场化运作是其另外一个主要特色。它使得高职院校打开大门面向市场,并把教学完全融入到市场的供求关系中,接受市场检验。可以说,实践性和市场化运作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经久不衰。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高职教育的不断重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订单式”模式

此模式是将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即对企业量身定做所需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并在企业接受生产实践,且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此模式实现了培养学生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但由于针对性较强,此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2+1”工学结合模式

“2+1”即指学生在学制三年的高职院校中学习。其中,前两年在校内学习基础知识及和专业相关的理论,并在校内的实训室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第三年,学生需到企业中实习,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在此模式中,学生的课程安排,教学形式,以及实习单位都由高校来决定。高校在整个模式中起主导作用。而用人单位是协助方,其负责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向学生支付相应的报酬,同时,完成学生实习期的管理工作。此模式也是目前高职院校采取最多的一种工学结合形式。

(三)工学分段培养模式

工学分段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训练交替进行,即学生培养分成校内,校外两个过程,分段交替进行。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和理论知识,可适当辅以实训;在校外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到企业实践为主,由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授课并考核。这种模式有利于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技能的紧密结合,但目前仍不能实现以企业为主导。

不难看出,以上模式大多是以高校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虽然,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在工学结合中,没能体现合作主体的共同参与性;工学结合的过程不紧密,没能体现学与做的紧密结合;课改仅定位于学校层面,没有体现校企双方合作范围的共同参与性;工学结合中缺乏组织和制度保障等。因此,为了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向纵深发展,作为高校方,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创造条件,以企业为主导,搭建学生,企业,高校间的桥梁,创造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一)理论依据

1.“教学做合一”思想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应动脑动手,手脑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并行。此思想对当今高等职业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也为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奠定了理基础。

2.“从做中学”思想

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教学论思想指出:教师口中所道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或实践中去,才能有所收获。“从做中学”,做是根本,没有做,无从谈学。杜威的思想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3.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中的四大要素,它们分别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高职教育中实训教学即指在真实或模仿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协作”与“会话”,进行实际操作,最终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以达到最终目标即“意义构建”。而工学结合就是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练习操作,锻炼技能的教学模式。因此,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对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4.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大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列宁也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者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同时,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理论也是我党一贯主张和坚持的教育理论。因此,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理论是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重要指导思想,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劳动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5.体验性学习理论

体验性学习理论强调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即学习者在实际的工作或生活中通过自身体验来获取知识和能力。因此,让学习者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通过解决问题和困惑而进行的主动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说体验性学习理论对传统的以教师,课本和课堂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为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提供了选择的方向。

(二)模式构建

1.政府制定政策制度,提供结合平台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不单单涉及高校与企业双方,也应包括政府。没有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与推动,没有相关服务部门的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很难真正建立。企业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最关心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得与失,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保护企业利益,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如:政府可以设立合作教育基金,给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以适当补贴,或可以规定相关企业雇佣学生时不必支付保险金等。总之,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度保障,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一关键要素。

同时,要想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制度保障外,还需要组建协调工学结合的专门机构和组织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可以协调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也可以对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样既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又减轻了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总之,政府的相关制度政策保障,以及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建立,是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第一步。

2.以企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首先,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包括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总体目标就是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社会经济需求为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具w目标是指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能够满足行业,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能够独立自主的计划并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其次,培养内容。

培养内容指通过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及素质。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提高,需要以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需要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教育与生产的结合,即工学结合。培养内容须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需能够服务当前的职业需要,并能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要求。

最后,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是以企业为主导,以实践过程为导向,采用工学并进型或工学交替型的方式进行用人单位和高校的共同合作。在合作中,企业主导教学过程,和高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则需要通过有效地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和操作技能,以及较强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3.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

此模式框架包含三个主体:政府,高校,及企业。

政府主要负责宏观决策与规划,提供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以及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同时,政府还负责监督和指导,以及建立相关信息服务平台。高校以服务企业为目标,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划,教学模式类型,教学计划与大纲,师资配备及培训,课程设置与安排,实习,考核,以及就业安排等细则。企业则应发挥自己的实践优势,给学生以及高校教师提供实践学习的场所,按自身发展的需要引导高校各项理论细则的制定,在实践中培养并选拔符合自己需要的学生。

具体操作步骤为:(1)政府制定政策制度保障,建立相关机构,提高服务平台;(2)高校与企业双方确定联合关系,签订合作协议;(3)以企业为主导,制定培养方案。方案包括目标,专业,教学,课程,教材,实训等若干板块;(4)确定高校与企业双方的教学人员,交替或并进的组织实际教学。高校主要负责校内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企业主要负责学生在实际岗位的实践和学习;(5)高校和企业双方对学生综合考核;(6)根据考核结果,合理安排学生就业或再学习。

工学结合范文第7篇

摘要:面对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考验,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和深刻思考工学结合的组织工作,调整好工学结合组织的相关对策,更好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

关键词:金融危机;背景;工学结合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职业学校已经明显感到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开始体味就业“寒冬”的丝丝凉意,长期紧密联系的企业对学生就业的意向已经明显淡薄,对工学结合开展的热情也明显降温。在这个经济寒冬中,如何有序调整和落实好相关对策,积极组织和开展好工学结合,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工学结合的涵义

工学结合是要求实现“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广义的“工学结合”是泛指 “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的结合。特定的职业教育中的“工学结合”是指在职业教育的活动中有机结合工作过程的活动。

二、工学结合的动因分析

(一)国家政策大力促进工学结合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文件中指出:“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由此可见,国家已经从宏观层面对工学结合提出了政策性意见,各级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也在考虑如何制定、贯彻和落实详细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和细则。

(二)学校发展要求开展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素质提供了理想场所:学生直接参与生产与设计,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环境,缩短了入厂适应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工学结合为农村困难家庭子女的求学开辟了康庄大道:职业学校实行“2+1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按照用人单位意愿,安排学生到意向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有效地缓解贫困生的家庭负担,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工学结合也为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平台:教师带学生到合作企业现场实习,不仅可以做到对生产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心中有数,还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丰富实践性教育教学内容,减少空洞的说教。

(三)企业利益热切呼唤工学结合

1.工学结合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经费投入。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而很多企业内部研发能力相对不足,工学结合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主动承担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任务,学校与企业共同致力于新技术的开发,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

2.工学结合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问题。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工学结合对于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业务领域拓展等具有战略意义。工学结合培养众多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要盈利就必须考虑成本与收益之比。从长期和社会整体上考虑,工学结合缩短员工的成熟期,节省员工培养的时间和资金,使企业快速获得人才,实现效益。

3.工学结合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现代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就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工学结合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一方面,学校进行招生宣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扩大企业影响的过程。相关工学结合班的学生自入学之日起,身上就打上了相关企业的印记。他们本身就是企业的广告宣传力量。另一方面,学校在这些学生中组织有创意,有感染力的活动,像征文、演讲、辩论会等等来传播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三、金融危机对工学结合的影响及相关对策

虽然金融风波似乎已渐行渐远,但风波所留下的一片“狼藉”对后续的工学结合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企业订单减少,生产线萎缩,如何缩身过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维持生存,以渡过眼前的难关,成为企业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努力取得政府的支持,积极开展工学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企业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这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结合的问题,没有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支持,实现实质性运作是十分困难的。就目前的情况看,解决工学结合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和地方应尽快出台和完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政策,或投入相应的经费,推动双方工作的开展。同时还要考虑到既要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政策,也要有企业不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惩罚性政策法规,并严格执行。

(二)瞄准企业的闲置生产设备,大力推进工学结合

金融危机迫使一些企业减产,生产线的停止,造成大量生产设备的闲置。此时,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利用企业在生产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时间、利用企业在谋求生存的关键时刻、利用企业在等待国家宏观政策出台的间隙,支付给企业一定的电费和设备使用费,积极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安排学生在空闲的机器设备上进行训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难得的机遇。

(三)聘请富有经验的技术人才,加强组织工学结合

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知名企业的破产、跨国外企大量裁员、国内出口企业纷纷歇业、相关配套企业停线减产……造成企业一些具有丰富生产和管理经验的师傅富余,工作量不满,这对企业的生产来说是坏消息,而对于工学结合的开展却是可利用的宝贵资源。若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使得企业这些资源为工学结合所用,聘请工作量不足却富有经验的技术人才来组织工学结合,那么工学结合的效果肯定是明显的。世界上校企合作成功的模式证明,将学生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培训,深入加工车间,顶上操作岗位,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和好的指导师傅,才能给学生以更多锻炼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怀学,潘会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6

[2] 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 .高等教育研究.2008.6

[3] 陈彦许,王秀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讨[J] .信息技术教育.2006.8

工学结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工学结合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实施职教攻坚,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急需加快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尤其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就需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陕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

21世纪初,美国将“职业技术教育”更名为“生涯与技术教育”,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并着重强调了学术课程与技术教育的统一,也突出强调了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同时,在教学内容上,生涯与技术教育强调学术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在同一课程中的相互结合。另外,对生涯与技术教育的评估也加入了对办学机构了解沟通劳动力市场能力的评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所设计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

理论框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情境”对意义建构非常重要。“工学结合”就是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进行直接操作的实训模式。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而技能培养十分关键。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依托实践,依托企业,走工学结合的道路,即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目前,陕北地区就业导向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学应大力推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模式。开发富有职业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建立并形成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专业调节机制,有力地推动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发展。

构建“四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图1表示的这个“四位一体”模式结构是一个系统,四部分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这才能使工学结合模式运行处于最佳状态。工学结合要以市场需求(企业)为驱动;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企业要配合学院进行师资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在此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只起信息导向作用。具体要求如下:

发挥政府职能,出台政策支持。随着国家级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快速推进,陕北高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这是由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地方各级政府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应制定或出台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继续教育发展的政策,并利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针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为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模式的推行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帮助学校和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共同质量保证框架。例如,鼓励高职教师到企业参加继续教育、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及时相关信息,牵线搭桥,促成学校与企业联姻,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使学校能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是政府要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在地方财政年度预算中,将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经费纳入预算,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同时,各级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校企合作优惠政策,为构建多元化的工学结合投入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创造条件,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工学结合评价激励机制,构建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标准,对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和学校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考核。对考核达标的企业给予“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工学结合做得好的职业院校给予办学资金倾斜。充分运用政府导向资金,给为工学结合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个人、职业院校校长等予以奖励。总之,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政府要出台系列政策,协调、引导行业机构实质性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以保证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评价标准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

教育全民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终身学习新理念。英国大学联盟董事会会员萨利・狄克特斯女士谈到,据统计,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要进行十次职业培训,每过一段时间,一个工人就应该再接受培训,因为有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需要将其引入到教育体系当中来。因此,我们要摒弃“重理论轻技能、重书本轻训练、重学习轻实践”的思想,克服继续教育就是培训学习、过场教育、形式主义等不正确认识;树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新理念;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学习型”、“技能型”教师。今后陕北地区的职业教育需要而向各种层次的年龄人群,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提供转换职业岗位的需要服务。

高职院校要强化实践、注重能力,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新模式。生涯与技术教育积极跟进劳动力市场变化,密切关注绿色产业中的新职业,着力培养“绿领工人”。绿色产业以及可持续性产业的发展使得很多企业急需“绿领”工人,此类技术工人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能源利用的效率,可持续性产业技能将成为2l世纪任何职业都必备的技能。只有大力培养“绿领工人”才能应对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以就业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高职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绿色产业,增加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树立“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的职教新理念。在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企业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陕北地区的企业要积极参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为开展工学结合搭建好平台。因为“四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企业人才需求为驱动的,所以要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在为企业培养未来的员工,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从而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要和高职院校签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协议,派企业专家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企业要加强管理和监控。同时,企业有责任配备精通业务、有较强责任感的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承担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与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