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区经济发展

地区经济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区经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区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间金融引导地区经济

一、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繁荣发展的经济背景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能源发展战略西移的历史机遇,借助自治区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政策优势,通过实施“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带动战略,地区经济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千亿元关口,达1150亿元,同比增长24.3%,人均GDP超1万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00.8亿元,同比增长38%;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13.32亿元,同比增长42.8%,标志着鄂尔多斯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了新阶段,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排名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8位。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增长中呈现的显著特征是,民间融资作为一种有效的直接融资方式,已成为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状况和特点

1、从事民间融资的机构多、数量多

据统计,经注册的投资公司414家、担保公司159家,典当行12个,委托寄卖商行46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实际上从事民间借贷活动,未正式办理手续的机构和个人数量难以数计。

2、民间融资业务发展迅速,投融资量巨大

据人民银行当地中心支行对两家投资公司、1家担保公司、1家典当公司、1家委托寄卖商行的调查,注册资金为7000万元,投资总量为14000万元,民间融资4200万元,民间融资占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委托寄卖商行全部资金来源的60%左右。据估计,投资总量平均为注册资金的1.9-2.2倍,以此比例测算,全市投资公司投资总量在180-200亿元之间,吸收公众存款在87.4-107.4亿元之间。

3、民间融资参与主体多元,借贷用途多样

民间借贷的参与主体包括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资金投向由消费性资金需求为主转为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与消费性资金需求并重。500万元以上的资金投向主要是房地产开发、煤炭企业、高载能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500万元以下的主要是汽车经销商、个体工商户短期资金周转。

4、利率高、期限灵活、手续简便

据调查,融资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为月息18‰,最高可达25‰,期限最短为一个月,最长一年。发放贷款的利率视不同期限、额度而变化,一般为月息30‰-35‰。期限最短的5-10天,最长为一年。资金需求旺季利率高达35‰-45‰,手续简便快捷,对中小企业有较强吸引力。

三、鄂尔多斯民间融资高度发达内在成因分析

1、正规金融机构虚位为民间融资发展提供了契机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推行集约化经营战略,市场定位于面向大型企业、重点行业和企业,形成了对县域经济和农牧区信贷支持缺失。鄂尔多斯地区迅速成长的民营经济,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充足资金,民间融资由此获得了生存发展空间。

2、资本的趋利性成为民间借贷生生不息的推动力

逐利是资本的本性,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无论放贷于何种行业何种企业,获利是其根本驱动力。随着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居民收入大幅迅速增长。2002-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8元增加到17000元,年均增长18.8%。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使居民对于闲置资金保值增值的期望较高,寻求新的投资方式拓宽收入渠道。

四、鄂尔多斯民间融资对经济发展的“双刃剑”效应分析

1、民间融资对经济金融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1)民间融资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鄂尔多斯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扩张、实力增强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着显著作用。但由于银行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经济复杂多变的融资要求,大部分民营企业未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民间融资强大的输血功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为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直接贡献。

(2)民间融资促进了地区就业状况的改善。民间融资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间接地支持了本地区的劳动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2006年末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37.9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员总数的45.14%。民间融资主要支持的房地产业、公路桥梁等行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3)民间融资促进了民间财富的积累。民间融资的发展,扭转了长期以来居民投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于银行储蓄的局面,居民投资出现了多样化选择。民间融资投资的高额回报,加速了民间财富积累。

(4)民间借贷市场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经营能力的提升,提高地区整体金融服务水平。民间融资繁荣对正规金融体系形成了压力,为争取社会资金融入正规金融市场体系,银行必须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提高信贷管理效率,提升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2、对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利影响

(1)民间融资的逐利本性,直接影响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民间融资的本质是追逐受益最大化,加之自发性、松散性和信息滞后性特点,必然只关注利润收益,而漠视国家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形成冲击,加大了地区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结构优化难度。如近几年来国家已明令严格控制小煤矿、电石、铁合金等高载能高污染企业,但在行业高额回报的刺激下,这些企业受民间融资扶持而屡禁不止,直接削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

(2)民间融资分割了金融机构存款市场份额,影响金融稳定。民间融资机构未经银监局批准以存款利率比银行基准利率高18.56个百分点的利率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严重冲击了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市场份额。2007年末,全市储蓄存款余额为226亿元,同比增长14.12%,增幅同比回落7.81个百分点,成为2003年以来储蓄存款增速水平最低的年份,主要原因是民间融资市场吸引了居民闲置资金大量投入。储蓄存款的下降,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积累,对金融机构放贷能力、信贷支持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3)大量地下民间融资造成国家大量税收流失。税务部门对从事民间融资机构主要采取定额征收方式进行征收,只能收缴在工商部门注册机构的税款,对从事民间融资但未办理注册手续的机构、个人无法进行征收;一些机构在许可经营范围之外从事民间融资活动,形成事实偷税;民间融资机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也导致了储蓄利息所得税流失。

(4)经济形势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可能触发民间融资存在的薄弱链条,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市场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非法集资或卷款逃跑恶性事件,但民间融资链条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风险。若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逆转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显现,有赖于民间融资“输血”的企业生产经营出现问题,导致资金供应链断裂,将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以鄂尔多斯房地产市场为例,由于面临政策控制、供应过剩、成本上升三重压力,行业预期回报率下降,一部分民间融资机构已从房地产行业抽离资金或进行行业转型。房地产业是民间借贷市场主要资金借入方,市场趋冷,意味着房地产开发商房利润下降、资金回笼困难,一旦某一地产商无法兑现还本付息的承诺导致融资链条断裂,可能会触发大范围内的资金供应偿还问题,引致公众恐慌和社会动荡。

(5)影响正规金融机构发展及其制度变迁。从国家金融机构的制度变迁来看,新的正规金融制度必须正视非正规金融制度所导致的利益格局,但目前正规金融体系对于民间借贷市场做出的反应调整有限,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持续弱化,不利于正规金融体系的发展。

五、合理规范引导民间融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更新对民间金融的认知,为民间金融合理定位

根据国务院1998年《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定义,乱集资是指未经任何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的集资活动,包括擅自以还本付息或支付股息、红利方式筹资、以发起设立股份公司为名变相筹集股份等等。据此,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活动大多可被列入非法集资活动的范围。虽经人民银行和银监局多次清理,仍愈演愈烈,根本原因是国有金融体系体制缺陷造成的,是现有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狭小、缺少层次和行政垄断的必然结果。金融市场既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欲望,也不能满足融资者的资本需求,资金的供求双方只能自己创造市场,在法律制度的规范之外从事投融资活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为促进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应加强政策引导,明确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民间融资,引导民间融资公开登记并规范其经营。

2、尽快出台规范民间融资的法律法规

建议尽快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修订有关法律法规,缩小非法融资的范围,严格界定违法融资活动。修正的重点一是对非法融资活动做出准确界定,明确禁止从事融资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二是明确开办民间融资业务机构的条件。三是明确对民间融资的管理部门,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管理。目前民间融资机构由多个部门登记管理,这些部门仅履行市场准入管理,业务合规性监管的力度和深度严重不足。由于缺乏法律支持,银监部门、人民银行无法对这些机构实行业务监管,形成民间融资监管真空。四是制定明确细致的监管办法,有效监控此类机构日常运营与经营风险。五是明确对非法融资活动处罚标准和实施办法,对经认定的非法融资加大处罚力度。

3、加快中小金融机构建设步伐,改组改造非金融机构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直接投资地方经济建设,合理引导民间资金转化为资本,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体系组建民营银行、创投基金、小额贷款协会等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防范民营银行风险可以从提高注册资本金,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着手,切实保证存款人的利益。民营银行可利用其特殊的经营模式,较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高昂交易成本和风险问题的优点,来补充大中型银行服务不足和空白。对民营银行要建立有效的进入退出机制,确保民营银行健康发展。

4、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体系

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有效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应积极推动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的发展,对具有发展潜力和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进一步降低上市的门槛,给与更多的上市机会;积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进行融资;对中小企业的票据融资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创办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鼓励风险投资发展。

5、加快正规金融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发挥其融资主渠道作用,加大信贷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

银行要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功能,加快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降低贷款门槛,对于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简化贷款手续,及时给予中小企业信贷支持。

地区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增长路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一、自然资源以及在我国的分布特点

自然资源是指那些存在于自然界主要依靠时间因素最后产生经济价值可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水平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五种。自然资源具有三重属性:自然属性,时代属性和经济属性。

1.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我国土地资源绝对值较大,人均土地面积不足;多山地,少平原,耕地与林地所占的比例小,而且比较集中在少部分地区,比如耕地主要集中在几大平原,而林地主要集中在西南四川、云南和贵州和东北地区的内蒙古和黑龙江,草地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和内蒙古。(1)耕地资源年年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近年来国家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耕地减少势头有所遏制,就算遏制住了总量减少的趋势,但质量上也呈快速下滑的趋势;(2)天然林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东部平原地区,以及辽阔的西北地区,森林相当不足,不利于防风固沙。(3)全国草地面积达到400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地面积31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草地总量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但人均量不足。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青藏高原东麓以西以北的地区,人工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处于耕地和林地混合分布状态。

2.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从总量上看我国的河流和湖泊拥有量在世界排名靠前。但人均量不足,主要集中在西北高原地区,包括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因为主要河流均发源于青藏高原,在这些地区河流都有很大落差,因此自治区和青海省的水能资源异常丰富,蕴藏量大约为6.8亿千瓦,排名世界第一。

3.动植物资源的特点和分布。绝大多数野生动物都可以在我国生存繁衍,所以我国种类较全,被称为“活化石”的出产于四川的大熊猫是我国的特有兽种,而麋鹿(俗称四不像,目前野生的已经绝迹)是在动物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包括羚羊、毛冠鹿、梅花鹿等都分布在天然森林中,我国涵盖了北半球的全部植被类型。动植物资源的存在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矛盾,比如耕地,开矿,利用水能建水库等。因为无论水资源还是动植物资源都必须依附于土地资源中的林地资源和草地资源,但林地资源和草地资源是与耕地资源相矛盾的,当出现矛盾的时候,必须合理处理,否则就会出现本来应该主要发展旅游经济,但由于大面积砍伐和过度放牧使得旅游经济发展不起来,而且会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和沙漠化,这些正是那些土地资源富集地区容易出现的问题。

4.矿产资源的特点和分布。(1)能源矿产资源,总量上丰富,人均量低,分布结构和种类结构均不理想。煤炭资源比重偏大,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煤炭:蕴藏量大,煤种齐全,西多东少,南贫北丰,优质煤源不足;石油资源总量较高,依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中西部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拥有量超全国总量的50%。(2)金属矿产资源,我国属于世界上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世界上已经发现的金属矿产在我国基本上都有探明储量。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钨、锡、锑、稀土、钽、钛;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钒、钼、铌、钵、锂;如铁矿主要分布在鞍山本溪、冀北和山西地区;铝土矿主要集中于山西、贵州、广西等省区,均是总量在世界排名靠前但人均量不足。(3)非金属矿产资源,我国是世界上非金属矿产品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全国现有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产地达5000多处。磷、高岭土、硫铁矿、芒硝、硅藻土、沸石、珍珠岩、水泥灰岩等资源的探明存储量占据世界重要地位。(4)水气矿产资源,我国目前可采资源量2900亿立方米/年,地下微咸水和天然气资源大约为每年2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南方地区丰富,西北地区贫乏。

5.海洋资源的特点和分布。(1)海洋资源总量丰富。油气资源沉积盆地大约为70万平方公里,石油资源估计存储量为240亿吨左右,天然气资源估计存储量为14万亿立方米。我国海域管辖范围内有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公里;20米以内浅海可发展养殖业的海域面积达到2.6万平方公里,已养殖面积已达到7100平方公里,另外我国已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大约为7.5万平方公里的金属结核矿区;(2)目前,我国沿海发展盐场50多个,盐田总面积达到3370平方公里,原盐产量的70%以上来自海盐;(3)潮汐能在我国的蕴藏总量为1.1亿千瓦,可开发利用量大约为2100万千瓦,每年可以发电580亿度。浙江、福建两省潮差较大,潮汐能占全国沿海的80%。尤其是浙江省的潮汐能蕴藏量大约为1000万千瓦,钱塘江口潮差高达8.9米,成为建设潮汐电站最理想的河口。

根据以上5种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分布,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海洋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而且水资源、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都必须以土地资源为基础,所以我们根据土地资源丰富程度和海洋资源丰富程度,把我国的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分为两类,土地资源富集地区和海洋资源富集地区。

二、土地资源富集地区的特点

1.新疆土地资源总面积为166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一。全疆有近33100平方公里耕地,有10万平方公里可肯荒地;有草原面积大约为5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二。新疆石油资源208.6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天然气资源量为103000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全疆煤炭预测资源量21900亿吨,占全国的40%。新疆农林牧直接利用土地面积68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农林牧宜用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后备耕地1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首位,牧草地总面积为51万多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三。新疆水资源大约为占全国3%,冰川面积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2%。太阳能理论蕴藏量1450-1720千瓦时/平方米年,居全国第二位。

2.高原土地资源总面积为12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二。土地资源中牧草地64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56%,居全国第一;耕地集中在藏南河谷及盆地中,总面积达到3600平方公里,大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42%;林地7万平方公里,大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27%。的湖泊总面积大约为2.38万平方公里,大约为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的优势矿种有铜、铬、、锂、铅、锌、金、锑、铁以及地热、矿泉水等。自治区土地以牧草地和尚未利用的面积最大,合计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9%。水能资源理论储藏量为2亿千瓦,大约为占全国的30%,居全国首位,地热能总热流量为每秒55万千卡,相当于一年烧240万吨标准煤释放出的热量,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推测年风能储量93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七位。

3.内蒙古土地资源总面积为118万平方公里。日照充足,光能资源异常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700小时,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370立方米,东部人口和耕地面积均在全区20%以下,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65%,中西部人口耕地多,但水资源少。截至2010年共有耕地54900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居我国首位,草原总面积达866670平方公里,全区森林总面积大约为208000平方公里,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11%,居我国第1位。是我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稀土储量居世界之首,煤炭储量7016亿吨,居我国第一位,天然气储量7903亿立方米。可利用风能总功率1.01亿千瓦,居我国首位。至2013年,已发现各类矿种138种,探明储量的有88种,储量居我国第一的矿种有5种,居我国前三位矿种大约为28种,居前十的矿种有67种。

4.青海土地资源总面积为71.7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四位。年降雨量近200-550毫米,主要集中于7-9月,青海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上,仅次于,位居全国第二。省内较大河流270条,落差集中,总装机容量2166万千瓦,省内有湖泊面积7136平方公里,仅青海湖面积达到4500平方公里,冰川总面积4621平方公里,石油资源量达12亿多吨,天然气资源量2937亿立方米,是全国四大气区之一。全省耕地面积54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76%;可利用牧草地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56.2%;林地面积2.7万平方公里,占3.71%,未利用地面积28万平方公里。全省宜农待垦土地大约为6000平方公里。

这四大土地资源富集地区,是我国自然环境最差的地方,可用作生产用地的面积及其低下,而且生产周期短,所以生活水平低下,这些地区之所以土地资源丰富,是因为不适合人生存和发展,所以人口增长率低下,人口发展水平低,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也异常低,因为这些地区连解决人的生存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更不要说人的发展了,没有人的发展,所以也就没有经济的发展,所以依次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特点是太阳能、风能丰富,除了内蒙古其他三者水能资源也很丰富,污染少,空气质量高,但同时除了外其他地区矿产资源也相当丰富,这样矿产资源的开采必然改变其他自然资源的可利用面积,比如草地、森林、水资源,以及附着在这些资源上面的珍惜动植物。当这些地区在没有想好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关系,贸然发展矿产开采,必然会以后经济发展埋下祸根。当然最好是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水能,但这三者的开发也需要投入巨额的物质资本,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必然只能依靠卖矿产获得原始资本,这中间也会产生矛盾,除非国家投资。

三、海洋资源富集地区的分布

我国临海的省市区有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中排在前四位的有:广东省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居第一名;浙江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居第二名。山东省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达16.9万平方千米,居第三名;福建省海域面积达13.6万平方千米,居第四名。

四、两类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1.收入问题。近两年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家庭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但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1年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人均家庭纯收入的均值为8033元,比起全国平均水平13000多要低很多。自2011―2013年,人均纯收入的均值名义上增长了13%。工资性收入成为城乡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家庭收入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显著,东部海洋资源富集地区收入远高于西部土地资源富集地区,城镇收入高于农村。2011年,东部海域资源富集地区如上海人均家庭纯收入的均值为29125元,西部土地资源富集地区如青海仅为11441元;资源富集地区城镇人均家庭纯收入的均值为12500元,农牧区仅为4350元。

2.贫困问题。2011年自然资源富集地区贫困发生率低标准估计大约为15%,高标准估计为26%,均高于基于全国平均贫困率,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富集地区。2012―2013年贫困水平呈下降趋势,2013年有近40%的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另外,近10%的家庭虽未彻底脱贫但贫困状况得到改善,这反映了近年来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反贫困的成效。在

3.失业问题。估算2011年西部土地资源富集地区城镇人口的失业率在8.4%―13.2%之间,相对于东部海洋资源富集地区要高。总体来讲,土地资源富集地区的隐性失业率较高,两个地区共同的失业特点是女性失业率略高于男性,低学历群体的失业率明显偏高,而高教育程度群体的失业率更低。

4.教育问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对子女教育所持有的理念、期望和投资。这些方面包括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及子女升学等。在教育期望上,父母教育水平为小学及以下的家庭在西部土地资源富集地区比重更大,只有71.1%的家庭期望子女能够读完本科或以上;父母教育水平为高中及以上的家庭在东部海洋资源富集地区比重更大,有93.7%的家庭期望子女能够读完本科或以上。但总体来说,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普遍较高。在对子女教育的经济投入上,处于最低25%收入水平的家庭对少儿子女的年教育投入为903元,这部分家庭主要分布在西部土地资源富集地区,而处于最高25%收入水平的家庭对子女的年教育投入为6607元,这部分家庭主要分布在东部海洋资源富集地区,后者是前者的将近7倍多。

5.健康问题。人均GDP高的海洋资源富集省份优于人均GDP低的土地资源富集和矿产资源富集省份;在这些资源富集地区内部,男性优于女性;有配偶者优于无配偶者;高教育程度、高收入者较低教育程度、低收入者好;非农牧业人口优于农牧业人口。而且,不同群体间健康状况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高社会经济地位者更容易恢复及保持健康。

6.人口流动问题。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当前的人口流动具有选择性,即劳动力年龄人口、未婚、具有相对较高的受教育水平、身体与心理相对更健康的人口更有可能发生流动。人口流动虽然有助于经济收入的提高,但对于土地资源富集地区和矿产资源富集地区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遏制作用,因为一般情况下,具有较高知识资本的人才往往会从土地资源富集地区和矿产资源富集地区流向海洋资源富集地区,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很大的贡献,土地资源富集地区和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在人力资本引进和流出方面一直处于赤字状态,这对这些地区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总量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不利,没有人力资本的沉淀,这些地区自然资源利用效果和结果出现不可能的比例更高,因为在评估和发展资源开采利用方面总是会处于被动状态,容易被物质资本拥有方牵着鼻子走,这也是目前很多资源富集地区在开采矿产资源时,没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更优的人力资本结构在评估资源开发的外部性方面和资源富集地区的未来发展方面没有任何谈判能力,最后成为资源型大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自己最后只得面临资源环境破坏,居民生存资源不足,收入下降的残局。

7.住房问题。海洋资源富集地区之一的上海现住房每平方米市值的中位数为15036元,而西部的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内蒙平均不超过3000元。2013年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城镇家庭现住房的房价收入比为10.3。房价收入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上海的房价收入比在所有的自然资源富集地区最高,为16.4。低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也明显高于高收入家庭。房价收入比越高,意味着改善住房更为困难。

综上所述,从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看,土地资源富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如海洋资源富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存在积累效应,所以土地资源富集地区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永远都不可能赶上东部海洋资源富集地区,为了改善民生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另辟蹊径,不能贸然改善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

参考文献

[1]方福前,祝灵敏(2011).人口结构、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8期。

[2]祝灵敏(2011).人力资本代际传递与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增长潜力,《财经理论研究》第3期。

[3]何立新,潘春阳(2011).破解自然资源富集地区的“Easterlin悖论”:收入差距、机会不均与居民幸福感,《管理世界》第8期。

作者简介

祝灵敏(1980-),女,四川南充人,内蒙古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地区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对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大量资金需求来说,所能获得的资金供给量是十分有限的,影响和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资金供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财政财力有限,直接投入受到限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东南沿海地区实施政策倾斜,将投资布局的重点转移到东南沿海地区,如果以人口分布作为衡量的标准,我国国家财政投资的重点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近几年,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出发,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比较重视,财政上的投入也有所增加。但从总的趋势看,近几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逐渐下降的,即国家财政的聚资能力不断减弱,再加上行政管理、国防、文教卫生和非生产性支出的扩大,能用于欠发达地区投资的资金已经十分有限,向欠发达地区进行大规模、长期性的投入就缺乏足够的资金。自从实施西部大开发后,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考虑,国家虽加大了对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虽有所增加,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大量资金需求量而言,还远远不够。

(二)银行资金进入不足

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经济基础薄弱,风险承受能力比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小,投融资的风险比发达地区大。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以利润和效益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商业银行要实现利润和效益最大化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尽可能地回避和防范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贷款大部分都向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发达地区倾斜。政策性银行毕竟也是银行,也要有风险意识,要求贷款能够按时收回,也不愿将贷款投向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欠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贷款相当谨慎。这就导致了银行投资进入欠发达地区便面临很多问题,银行资金进入非常有限。这样,在欠发达地区,金融业就得不到发展,金融业具有的调节经济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反映和监控经济运行的作用和功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利用外资的机制不灵活,引进外资水平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面对国家财政投入有限、银行资金进入不足等资金短缺的状况,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必须大规模地利用外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更应该重视外商投资,因为充分利用外资是欠发达地区加速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步伐加快,外资已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长期以来国家政策的倾斜,使得外资也向发达地区倾斜,在我国境内的流向呈现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落差较大的不平衡状态。再加上利用外资的机制不灵活,引进外资水平低下等原因,欠发达地区无论在规模数量上、产业分布上、利用外资的方式上、投资效益上都不如发达地区水平。总体来说,外商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供给十分有限。

(四)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渠道狭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和国债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已经逐步形成了现代化市场的基本框架。资本市场对于推进发达地区的金融深化,促进金融制度的市场化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欠发达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就股票市场而言,上市公司数量较少,证券经营机构不仅数量少,发展程度也低。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证券经营机构无论在规模实力、经营范围、承销能力,还是在业务素质、服务水平方面都处于落后水平。这就造成了资本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区域结构上的失衡,由于欠发达地区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对于推进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深化、促进金融制度的市场化转变的意义很有限,导致了欠发达地区直接融资渠道非常狭窄。

二、解决资金供求矛盾的建议对策

(一)注重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强化金融支持

在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市场经济和我国资金市场化的现实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应注重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强化金融支持。要充分发挥央行对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先对于虽然没有利润,但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而言又不可或缺的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财政直接投资,然后诱导信贷资金的投入,或由财政对银行贷款进行贴息等方式来支持银行贷款的效益实现。政府还可以对欠发达地区提供无息贷款,由政府出面对贷款进行担保等方式来弥补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较差的缺陷。在国外,如德国、印度等的优惠性金融计划、投资补贴计划和税收信贷等,都是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得很好的例子。

(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来投资力度

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差,是其利用外资水平低下的首要原因。一个地区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要不断扩大吸引外资规模,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是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即铁路、公路建设及通讯设施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既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不可或缺,又能为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软环境的建设,即引入法律公正的国际准则来充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当投资者和当地企业发生法律纠纷时,应该秉公执法,在充分维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对外资企业存在的偷税、漏税、环境污染等问题依法管理、监理。还要对投资者的知识产权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进一步健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各种法规,清除和废止不利于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各种规章制度,对改善投资环境尤为重要。

(三)积极完善资本市场,推进区域资本中心的建立

地区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从发展趋势来看,强县扩权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取消地级市。地级市是我国现存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一环,即省-市-地级市-县-乡镇。地级市原本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希望通过地级市促进我国县域的发展,提高城镇化的水平,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地级市现已成为县域发展的阻碍,因为市场经济讲究独立自主发展,而地级市对所管辖的县管得过多,统得过死,限制了县域的发展,这被概括为三大“漏斗效应”:一是“财政漏斗”,由于一些地级市本身城区的经济体量较小,靠自身财力不足以每年拿出几个亿的资金维持地级市运转,只能靠行政手段对下“抽血”、对上截留,地级市成了对县的“抽水机”,而且地级市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往往截留所辖县的资金,一些大项目也安排在市区,从而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二是“权力漏斗”,争权和争利益的事情不断在一些地级市和县级市之间发生,在市的全方位领导下,县的自受限很多;三是“效率漏斗”,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地级市这一级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已经到了相当泛滥的地步,管理层次过多,审批过多,成本高,效率低下。由于以上原因,我国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进行省直管县的试点工作,这是对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进行强县扩权改革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一种积极回应。

随着强县扩权的发展,地级市的许多行政和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下属的县域,“扩权”县市渐渐和地级市平起平坐,地级市逐渐回归为本来意义上的次中心城市,取消地级市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从强县扩权到取消地级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现存的地级市的权力和利益格局,会遇到地级市的巨大阻力。比如,我国城市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在推行强县扩权的过程中就阻力重重,一直没取得成效,其主要原因就是作为既得利益的地级市不愿意放权,对此,我国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大胆革新,将权力逐步下放;另一方面,扩权的县域要尽快地发展起来,给政府以支持,促使政府向县域放权,进而取消地级市。

对我国中部地区来讲,强县扩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中部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等六省目前有县或县级行政管理区499个,人口规模56.8万人,占全国县域人口的30.9,县域地区生产总值29.4亿元,占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22.7,位列全国第二。

强县扩权的实证研究

2002年8月,浙江省把313项本该属于地级市经济管理的权限“空降”至20个县级行政区头上,绍兴、温岭、慈溪、诸暨、余姚等17个县和杭州、宁波的三个区,涵盖了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等12大类扩权事项,几乎囊括了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所有方面。文件里用四个字来表述扩权的总体原则:“能放都放”,即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的外,须经市审批或由市管理的,由扩权县(市)自行审批、管理;须经市审核、报省审批的,由扩权县直接报省审批,报市备案,对国务院有关部委办文件规定须经市审核、审批的事项,原则上也要放。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采取省、市政府委托、授权、机构延伸、个案处理的办法;二是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委办授权或同意。后来,浙江省又把“省直接管县”的行政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到全省的63个县或县级市。

浙江实行“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县财政直接归省财政管辖。同时,县里主要领导均由省直接任命。在财权和人事权方面实际上接近于“省管县”行政体制。“强县扩权”使浙江省各县直接掌握了行政大权和经济大权,极大地推动了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据统计,近三年来浙江省一直占据着全国百强县近1/3的席位,拥有着4000多个专业市场、逾5000亿元的年成交额,创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0年排名全国各省区之首的记录。浙江省武义县在上世纪90年代还戴着“贫困帽”,继2003年首次实现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后,2005年又创下新的高峰,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7.2亿元,增速为26,10年间武义县财政总收入增长了近8倍,武义县迅速发展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县扩权的体制改革。

全国多个省份效仿和学习浙江省的经验和做法,其中包括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和河南省。自2003年6月起,湖北省决定对大冶、汉川、宜都、京山、恩施等20个县市“扩权”,以前市州一级掌握的大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和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即“省管县”。“扩权”涉及20多个政府部门,包括计划、商务、国土、交通、建设、税务等,几乎涵盖了经济管理权限的所有领域。把多达239项的审批、审核权限,从地市下放给县,实行信息、项目、资金从省直达到县。湖北省扩权强县有力地促进了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2004年,20个扩权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2亿元,占湖北省县域的43.4,同比增长11。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0.9l亿元,占湖北省县域的40.5。县均GDP达74.6亿元,比省县域平均水平高65,县均地方财政收入达2.05亿元,比省县均高54%,县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出全省县均55.5%。扩权当年,湖北京山县就和浙江客商签订了一个8亿元的投资项目,目前,京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纸箱、纸盒包装机械的生产和出口基地。2005年,湖北省又对10多个县市进行扩权改革,由此推动了全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新近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前3季度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76个县(市、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85.2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7.3;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59.58亿元,同比增长15.84;工业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前3季度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4.69亿元,同比增长22.22,增速高出全省2.6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累计同比增长29.26;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前3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累计1961.58元,同比累计增长14.8,其中江夏、新洲、大冶、夷陵等14个县(市、区)增幅在20%以上。

2004年5月22日,河南省政府出台的《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赋予巩义、固始等5县(市)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扩大了偃师等30个县(市)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到了2005年5月,经过一年的发展,河南省所有扩权的县(市)社会和经济都有所发展,尤其是5个享受省辖市权限的县(市),发展得更快。据统计,2004年河南省5个省直管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总体上比一般县市要快,省直管县GDP增长按现价计算增长27.9%,略高于一般县市的增长,人均GDP水平也高于一般县市,经济结构二三产业比重也比一般县市高,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比如,非农业人口高于一般县市增长比例;省直管县市财政收入2004年增长37.4%,比一般县市高了大约两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比一般县市高了0.1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收入的水平也比其他县(市)高。

中部地区的经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县域经济不像西部那么薄弱,有些县市发展较好,有推行强县扩权的基础,并且湖北、河南等省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试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进行省直管县的试点工作,中部地区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进强县扩权,以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促使中部崛起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傅白水.强县扩权的浙江经验[J].南风窗,2005(3)

2.杨凌,汤传稷.强县扩权,嬗变并“磨合”着.河南日报,2005-06-28

内容摘要:强县扩权在我国一些地方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在实证研究的

基础上,提出强县扩权的未来发展趋势,认为强县扩权是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地区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年是收官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区上下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力推进“六个”建设,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结构更加优化、发展后劲充足、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主要目标。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14.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420亿元;工业生产逐季回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突破1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30亿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216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完成9000元以上;人口出生率为8.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实现进位赶超,步入区域发展新阶段

今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400亿元以上,经济总量再创新高,位居全市第二,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第二产业强劲回升,第三产业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的比重持续提升,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区域消费水平进入到新阶段。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0亿元以上。汽车、家电、建材家居等优势行业在汽车购置税优惠、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补贴等刺激消费的政策推动下持续扩张。西部国际车城、北二环—凤城五路集群化4S汽车流通销售网络,业已形成行业规模优势,到买车已成为汽车消费的一大趋势;居然之家、明珠家居、太华路建材家居、北辰大道建材、北三环大明宫建材批发市场等全国知名的建材家居企业已呈现出规模化、集群化优势,满足了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投资上亿元、占地300亩的北城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已建成开业;北二环路沿线的超市、餐饮、商场等各类商业业态齐聚,商业氛围蔚然形成,沃尔玛购物广场、世纪金花购物中心两个大型商贸企业,集世界顶级品牌专营、高端家居精品、西餐厅、文化广场、精品超市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新兴消费业态落户并运营,促进了区域消费升级,预示着新的消费中心在我区正在形成。

工业改造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稳步发展。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快速城市化对工业经济的影响,我区切实采取多种措施,坚持新型工业化方向,加大对工业企业技改的扶持力度,有效促进了全区工业生产的回升,巩固了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大力支持技改项目。年初确定的8个技改项目和9个新产品开发项目已全部完成,项目实施后,新增产值1.6亿元,新增利税2100万元;青岛啤酒分公司、环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技改项目已经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积极为非公企业申报资金贴补项目。鹏程机电有限公司、西骏新材料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申报的项目获批贴补资金共计140万元。三是全力促进六村堡工业园、和平工业园发展。工业园区是实现工业聚集发展的平台。年,银行向我区和平村工业园授信5000万元,为一期6个企业发放贷款2000万元。六村堡工业园、和平工业园还获得了市支持区县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

(二)投融资水平再创新高,发展竞争力持续增强

继续倡导“投资就是投资未来”,促进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增长“双提速”。预计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420亿元,总量继续保持全市各区县第二位。投资依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重点项目发展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推手。年全区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34个,其中安排重点在建项目86个,累计完成投资190.69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23%,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投资任务。在项目构成中,推进城市建设类项目65个,累计完成投资162.09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25.32%;产业类项目7个,累计完成投资11.98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13.03%;民生及社会事业类项目10个,累计完成投资11.78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21.44%;节能减排及环境治理类项目4个,累计完成投资4.841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12.22%。

争取资金和融资工作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高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升。今年共争取到中省、市民生工程和技改资金2558万元,涉及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企业节能技改等方面29个项目。张家堡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三十三中校舍安全工程、青岛啤酒分公司生产系统节能改造等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截止目前,我区通过贷款、争取上级补助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共18.2亿元,其中贷款融资6.6亿元,市级补助和区财政投入3.3亿元,市级专项资金投入8.3亿元,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改造、城市容貌提升、教育标准化建设等多个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我区再次被评为年度“市区县融资工作先进单位”,被“第六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区”,并作为全市唯一一家单位,被省政府评为“金融生态环境模范区”。

招商引资工作再创佳绩。实际利用外资5023万美元,实际引进内资43.79亿元。以“·中国投资环境说明暨项目推介会”平行分会的方式,成功举办了“新新希望区域开发·项目带动专题推介会”。通过深层次、宽领域的二次招商工作,促成重大项目落地。截止目前,我区经市商务局确认的西洽会签约项目共计28个,现已全部实施,合同履约率100%。上报到账资金17.3亿元,资金到位率30%,2个协议项目已全部转化为合同项目,合同转化率100%。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今年,为支持工业园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新产品推广及科普阵地建设,区级科学研究与发展资金共投入950万元。全区共申报中央、省、市各类科技项目17项,争取扶持资金总计546万元,并首次取得国家级项目的突破,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4项,争取资金360万元,国家级科普计划项目2项,争取资金25万元,促进了我区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统筹城乡力度不断加大,区域开发稳步推进

为加快城市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我区不断加大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度。城中村改造取得新突破,今年共完成了西村、二府庄村等21个村的整村拆除工作。自“百村城改计划”实施以来,全区累计完成73个村的整村拆除工作,拆除面积1424.87万平方米。无形改造方面今年完成了西长吊村、中营村、青东村等5个村的农转居工作,累计完成51个村;董家村、翁家庄等14个村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累计完成27个村;盐东村、杨家村等12个村完成了撤村建社区工作,累计完成20个村。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今年以来,为了加强新农村重点村项目建设,全区共争取重点村建设奖励资金1050万元,“一事一议”建设项目资金120万元,区级财政安排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300万元。跨年度实施的12个新农村重点村的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年15个重点村在村庄绿化、村内排水、文化墙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进展顺利。

区域开发工作稳步推进。一是铁路北客站动车运用所正式开通使用,北客站南站房及郑西车场建成投入运营;地下停车场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北站南广场封顶工作正在加快推进;站房南区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北客站区域景观围墙建设进展顺利,累计建设景观墙12000米。今年10月,城投集团与上海长峰集团,就北客站储备地项目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总投资达30亿元,项目在我区实施已进入实质阶段。二是积极吸引总部经济项目入区。为构筑多形态复合型城市商圈,今年11月召开了大型商业项目集中签约推进会,西北商贸港、朱宏路高级商务区、金桥国际商业、辛家庙商业环岛、渭滨街商圈等项目进行了二次招商,成果显著。三是二府庄区域综合改造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二府庄村整村拆迁,目前正在办理和完善各项手续。四是汉长安城遗址区域开发利用和环境建设进展顺利。地处古汉城墙西南角中心地带的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已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为推进汉长安遗址“申遗”工作奠定了基础;宫遗址周边完成绿化面积146700平方米;邓六路周边新建汉风风格通透景观围墙300延米,完成围墙配套绿化面积2863平方米。

(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今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道路征地拆迁、街景整治、城市容貌提升等工程建设力度。完成大庆路西延伸、东北二环立交工程等15条道路的征地拆迁工作,尚苑路东段、开发大道2条道路正在加紧实施征地拆迁,西铜高速城市段等7个道路征地拆迁项目正在摸底评估和做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面完成陕科大西侧规划路、太华路北延伸北段(北三环至学府中路)、大庆路西延伸、石化大道西段、凤城五路(风新路至太华路)道路建设任务;建成了我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绿化景观项目——汉长安城遗址清明门广场;新建东二环北延伸线泘沱村、团结村段景观围墙1050米,行政中心周边凤新路景观围墙150米,渭滨街南延伸线景观围墙395米;完成拆墙透绿围墙改造1370延米,完成10条道路的背街小巷改造任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优化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的整体形象,城市面貌不断改善。

城市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开展了“围绕北迁抓管理,服务‘世园’出形象”为主题的“双十乱”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投资1050万元建设“数字化城管综合平台”主体工程,该平台通过遍布全区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系统,辅以无线监控手段及渣土车GPS技术,对各重点建设工作及城市管理重点区域进行灵活布控,能够以全方位、全天候的数字监控手段,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及时汇总,并立即派责任部门到场整改,从而构建了城市管理的“天网”。

(五)节能减排工作广泛开展,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今年以来,我区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倡导和发展低碳经济,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加大节能宣传力度。通过举办节能降耗工作培训班,对街道、部门和区重点耗能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对区域内重点用能企业进行检查,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节能任务。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提高全社会的能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二是制定了《区年节能降耗工作目标及任务分解落实方案》,严格实施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建立了科学的节能降耗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三是推进节能技改项目。鼓励引导中石化分公司常压装置换热流程优化及低温热回收等12项技改项目开展节能技术改造,青岛啤酒分公司冷却塔风机改造等7项技改项目争取到了年度省级节能专项扶持资金。四是实施“双减排”工程。科技大学、工业大学、医学院三所高校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建设,蔡伦造纸厂三期水处理工程顺利通过验收,确保了化学需氧量年减排达3716吨;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医学院、科技大学校区、工业大学校区等重点锅炉脱硫工程已经完成,确保了二氧化硫减排达350吨。

环境治理工程成效显著。太平河综合治理工程上游渠道已建成通水,下游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汉城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绿化工程启动,幸福渠综合治理工程、樊丰生态园一期绿化工程已基本完成。植树造绿工程开展顺利,新建绿地小广场5个,创建市级园林式单位(居住区)10个,实现新增绿地面积90.2万平方米,新建公厕40座,新建1座垃圾压缩转运站,完成15辆环卫专用车辆及垃圾压缩站设备采购任务。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更加惠及民生

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2592人,完成年目标任务9500人的133%;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971人,公益性岗位开发297个,全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共计498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年度目标4.0%以内。全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0350人,工伤保险参保12060人,失业保险参保27026人,生育保险参保14550人。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稳步提高,建立了全省首家以呼叫中心、一键通终端、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33名五保对象入住养老机构生活,集中供养率达70%,累计发放五保供养金及补助金25.01万元。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完成投资1.2亿元,西航二中等4所学校的教学综合楼工程都已竣工。全区义务教育阶段95所学校共计12198人享受蛋奶工程。给辖区115所学校配备了专职门卫,88所幼儿园配齐了门卫,区级平安校园覆盖率达到86%,全面完成年平安校园覆盖率达到80%的目标任务,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社区教育示范区”。公共卫生体系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升级,全区2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78个农村卫生室全部投入运营,形成了“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创建省级“群众满意的计生服务站”1个、区级“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2个。基础公共服务不断完善,9个村农村社区和3个城市社区建设工程已完工;在全区21个社区和村成立了“区文化科普图书室”,为全区35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5万余册、音像制品3500盒,配发书柜报刊架175个,为18个社区配备了65万元的健身器材;成功举办了红五月音乐会、桃花节、区职工运动会、“新北城·新”摄影艺术展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业余生活。

(七)重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区域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取得新进展。全区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年完成了饮食服务公司、三桥旅馆和徐家湾肉店的改制任务。

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一是开展“阳光选贤”活动,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对全区20个科级领导职位面向全区进行了公开选拔,强化了竞争激励机制;二是按照《市区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要求,顺利完成机构改革工作阶段性任务。三是制定下发《区属部分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过程中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补充意见》,对符合提前离岗、提前退休条件人员的信息进行认真审核,确保分流工作科学化、有序化进行。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药品“三统一”(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工作,建立和完善了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缓解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金融体制改革有新突破。成立了区金融业发展指导服务中心,制定全区金融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区政府已与银行达成《携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合作协议》,政银合作,共谋发展,为我区中小企业融资搭建了新的合作平台。

二、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区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一方面,国际、国内经济呈现企稳回暖态势,但复苏的趋势仍不明朗,我区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尚不能排除;另一方面,年我区将迎来行政中心的北迁、世园会的召开、铁路北客站的通车、汉城湖的开园等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这些重大利好因素的齐聚,将使我区在产业培育、改善民生、扩大消费、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只要抓住机遇,借势借力,积极作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完全可以继续保持。

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全委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为主线,以加强城市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继续加快城中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年,要大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以市行政中心北迁为契机,积极吸引金融、保险、法律、会计、咨询、会展、广告、策划等产业聚集;继续引进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商场、综合超市、高级酒店、餐饮、娱乐等业态,全力打造高端精品商业圈;抓好深国投“印象城”、盛龙广场项目,为吸纳现代服务业创造条件;加快天鼎大酒店、奇星酒店建设,力争年内建成开业;二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以世园会开幕、北客站建成通车、汉城湖开园为契机,抓好铁路北客站周边区域开发项目,做好餐饮、酒店、购物、娱乐及旅游配套设施的开发和建设,着力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份额;三是注重培育消费热点,不断提升区域商贸环境,引导建材、家居、汽车等大宗商品聚集发展,完善销售经营网络,延伸经营链条,完善经营服务种类,扩大辐射半径,进一步增强在全市的影响力、竞争力。继续抓好大明宫建材家居商贸物流基地等建设项目。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大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积极协调将物联网产业园纳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加快办理项目前期手续,力争年内启动。积极争取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着力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稀有金属材料科研生产基地项目、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能力项目建设,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继续扶持工业稳定增长。一是抓好大型重点企业、大项目,充分发挥其引领龙头作用。重点扶持投资2.5亿元的汇景国际新材料产业园、投资4000万元的银河开关磁阻电动机驱动系统项目,积极利用政策,多渠道争取资金,全面做好服务,全力推进全区工业经济实现稳定增长;二是做好为中小企业的各项服务。组织实施好年度市工业发展准备金计划;积极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各项扶持资金,力争更多的企业能够受益。

(二)促进投资消费良性增长,增强推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年要在投资消费增长结构调整上加以改善。投资带动消费,消费引导投资,使消费与投资比例更加协调,结构更加合理,在消费与投资的相互转化中形成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强大合力。

要坚持不解地促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增长“双提速”,着力改善投资消费结构,加大高新技术、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等的投资力度。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抓好招商引资,抓好政策效益发挥,抓好各类项目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开辟融资新领域、搭建融资平台。年是我区“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在抓项目促投资方面,一是安排好年全区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初步安排重点在建项目84个,计划总投资843.42亿元,年计划投资141.99亿元;前期项目51个,计划总投资442.44亿元。二是进一步加强管理、优化服务。真正发挥督查落实办公室、环境保障办公室、协调服务办公室的联动作用,有效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发挥《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的导向作用,促进重点项目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坚持区、街道(部门)、项目单位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区级领导联系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工程制度,积极推行联系项目领导“一线”工作法,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切实抓好“锦绣天下”、“中建·开元壹号”等重大投资项目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重点前期项目的策划储备和手续办理工作。围绕汉长安城遗址区保护利用、大兴路地区综合改造、铁路北客站区域综合开发,做好相关项目的策划、包装、储备工作;重点协调解决年重点前期项目在手续办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力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确保“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圆满完成。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作用,使消费增长和消费水平有进一步的提升。一是加大产业招商的力度。立足行政中心区的功能定位,围绕重点区域开发和主导产业招商引资。以西洽会及其它大型招商活动为平台,组织召开专题推介招商活动,吸引更多优势资金、强势企业入区发展。针对商业、服务业相对薄弱的实际,紧盯大型商贸企业、知名品牌、商圈建设和总部经济策划包装项目,深层次、宽领域与企业合作,通过招商引资提升商场、商圈、商街的建设。二是做好市场环境建设。加快集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做好新府市场等7家市场标准化建设工作,抓好总投资6.5亿元的和生农副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项目。三是做好鼓励消费政策的落实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做好政策宣传和审核工作。

(三)统筹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优化城乡发展新格局

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坚持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的原则,推进覆盖城乡的道路、供排水、信息传输等各类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升,重点做好北客站区域、行政中心区域的路网建设,完成东北二环立交(二期)、文景路北段(凤城十二路至尚新路)、尚新路(尚宏路至西铜高速)、尚贤路(北三环北辅导至尚苑路)道路建设,力争建成通车;完成凤城八路(凤新路至东二环北延伸线)、渭滨街南段(凤城五路至北二环)、尚华路(尚新路至尚苑路)、尚苑路东段(明光路至西铜路)、秦汉大道、汉长城遗址区二级公路网部分路段征地拆迁任务,启动道路施工建设。

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标准。围绕朱宏路、路、太华路3条城市主动脉和行政中心、铁路北客站周边环境提升,开展全方位的整治工作,净化街容街貌。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林绿化工作,完成三年大植绿第三轮目标任务。以凤城八路、凤城九路等出入行政新区道路为重点,强化市容保洁和绿化增量,使各类道路管理提水平、上档次,营造更加靓丽的城市环境。

继续加快有形改造任务,稳步推进“百村城改计划”,全面完成二环以南范南、马泘沱、枣园等5个村的整村拆除。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力量,为城市更新和重点项目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完善安置楼监管工作机制,督促安置楼建设工作进度,千方百计确保群众按时回迁,不断完善无形改造的运作机制,将城中村的村民完全转变为市民,使其享有与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的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一是完善节能降耗工作“三个体系”建设,加快出台《区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实施方案》,探索建立节能评估体系,配合相关部门建立我区节能降耗指标的统计、监测体系。二是做好节能政策的宣传,形成全民节能降耗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认真贯彻《区公共机构管理条例》,对公务接待、公务车辆、办公耗材等费用实行规范化管理,发挥政府在节能工作中的表率作用。四是利用政策资金杠杆,不断提升企业利用技改降低能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策资金杠杆作用,提高企业利用技改降低能耗的积极性。抓好总投资35亿元的西郊热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建设2台45千瓦国产热电联产机组,关停现有的4台共15千瓦小热电机组。

继续做好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加强对宫遗址生态公园已流转土地的管理,进一步扩大流转面积,对已流转的土地在非文物区进行绿化,提升园区的园林化水平;加快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完成堤南2000亩绿化及堤顶道路、路灯工程;启动幸福渠上游Ⅱ期2.8公里综合治理工程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太平河综合治理工程年内完工。

(五)提升社会事业建设水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力完成《区基础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决定》中的各项任务,不断优化配置我区教育资源,全面推进高级中学迁建,实施75中、16中的迁建工程。抓好区全民健身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街道文体活动中心、社区(村)文化体育活动室(广场)建设,积极推进省级文化先进区的创建工作。不断健全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抓好市第三医院、市中医院项目建设。深入开展新农村、新家庭和“百镇千村”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指导街道计生服务站开展全国、省、市先进站所创建活动。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功能。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征缴力度,加快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社会化发放步伐。继续加强社区建设,严格按照“三有一化”建设要求,努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现代化新型社区,年内创建3个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群众满意的精品社区。继续加大养老服务社会化建设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完善区级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点,使更多的老人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六)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发展

地区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驻马店市有工、农、中、建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及分布于各县域的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各银行与农村地区或多或少存在着业务往来,但最主要的还是以农发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近年来,驻马店市金融业在各项金融政策的指导和扶持下得到了快速高效的展,现金收支增速趋升,银行业经营效益良好。2011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73.6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52.37亿元,增长19.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40.81亿元,增长9.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59.26亿元,增长10.6%;中长期贷款余额177.29亿元,增长19.2%。个人贷款余额80.78亿元,增长51.0%。如图1为2007--2011年驻马店存贷款余额走势图。农村金融是金融的一部分,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由于单个、分散的农户经济和个体工商户与众多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并存,使得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的特征。长期以来,为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政府设计出不同的金融组织模式并大力加以推动。但从驻马店这个农业大市来看,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农村贷款难、农村经济组织贷款难等问题不仅未得到有效缓解,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同时,农村正规金融历史包袱得到政策消化后,新的信贷风险等问题仍在不断积累,支农功能呈弱化倾向。相反,由经济发展催生的、市场自发形成的民间借贷虽不规范甚至不被政府所认可,但显示出特有的活力与势头。

二、驻马店市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1.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考察驻马店市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因此,所涉及的变量包含金融支持和农村经济增长两个方面。对于农村经济增长指标,本文选用农业增加值来表明农村经济增长。对于金融支持指标,本文选用最能反映金融对经济支持作用的农村贷款指标。考虑到资料的可得性,选择的样本跨度为1999年到2010年的相关数据。如表2:资料来源:《驻马店统计年鉴2000-2011》。2.模型建立。为了分析驻马店市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选择能代表驻马店市农村经济增长的“农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选择表示金融支持水平的“农业贷款”为解释变量(用X表示)。把这两个变量,为分析被解释变量(Y)和解释变量(X)的线性关系,如图2所示的散点图。从散点图2可以看出农业增加值(Y)和农业贷款(X)大体呈现线性关系,为分析驻马店市农村金融支持对农村金融发展的相互影响及程度,可以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

(二)估计参数

假设所建模型及其中的随机扰动项μt满足各项古典假设,可以用OLS(最小二乘法)估计其参数。将表下面的对应数据输入Eviews6.0处理得出以下结果:

(三)模型检验

1.拟合优度。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到,可决系数R2为0.936237,修正后的可决系数值为0.929861,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解释变量“农业贷款”对被解释变量“农业增加值”的绝大部分差异作了解释。2.F统计检验。在给定α=0.05,查F分布表:在自由度为(11,11)时的临界值为2.82,远远小于回归结果中F统计值,这表明该回归模型是显著的。3.t统计检验。给定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n-2=10时的临界值为2.228,由于解释变量系数的t值大于临界值,同时解释变量系数的P也远小于给定的α=0.05,充分说明农业贷款对农业增加值有显著地影响,即农村金融的支持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显著。4.经济意义。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估计参数β1=117.9859,β2=1.744735解释变量前的系数为正值,说明业贷款每增加1元,农业增加值的平均值提高1.744735元。这也就表示农村金融的支持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

通过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驻马店农业贷款对其农业增加值有显著的影响,进而说明驻马店市金融的支持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寻求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完善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其农村经济发展。

三、推进驻马店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构想

(一)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较多,但由于各机构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加上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使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呈现衰退的现象。例如:各股份制银行网点逐步从农村收缩,主营业务基本以城市和工业为主;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小且动力不足,主要以政策性的粮油棉收储为主,但支持的力度相对有限;农村信用社也开始商业化经营,资金向收益高的城市和非农产业流动;民间借贷又不规范,透明度不高,风险极大。基于上述情况,在驻马店市农村地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拓展驻马店市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功能,实现支农的重点逐步从农产品流通领域向农业产业化领域转变。第二,加大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引导驻马店市商业银行把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经济发展中。在财政、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在资源方面向农业倾斜,充分发挥完善的组织和网点网络体系,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信贷技术对农村龙头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户给予重点支持,解决农业产业化进程过程中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第三,规范和引导民间信贷。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非正规金融,在驻马店市的金融体系中是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农村经济的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民间信贷,政府应采取正确引导与规范的手段,使其拥有更大地发展空间,积极发挥其对农村金融体制的辅助与补充作用。对于民间信贷,政府应正确引导与规范的手段,使其拥有更大地发展空间,积极发挥其对农村金融体系的辅助与补充作用。

(二)建立强有力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资金却面临着不断外流的现象,农村信用社、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都通过吸收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存款直接转移到城市金融领域,随后将资金投入到获利丰富的非农业领域和大中城市,在抽走大量农村资金的同时,也使农村金融市场供给远远小于需求。为了缓解农村金融资金供给瓶颈,驻马店市政府可相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服务,增加农村金融资金的有效供给:对驻马店市所有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进行利差补贴,对保留的亏损网点予以财政补贴以避免农村金融机构的大量撤离;对涉农贷款实行减免或降低营业税和所得税的措施、对不良贷款核销等采取优惠政策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农村,同时提高银行在农村业务方面的盈利水平和自我经营能力;明确农村所有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户生产经营、民营企业发展、农户助学和消费上来;对邮政储蓄银行资金使用方面除加强自身农业信贷业务创新之外,还可以允许其将存款资金委托农信社或农业发展银行发放贷款,采取利益分成、风险共担的形势经营贷款,最终使其农村存款资金全部回流到农村金融市场上来。

(三)逐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维护农村金融秩序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必要条件。通过在全市建立农户信用评估机构,按照信用评定标准,对农户进行个人信用评估,确定市内农户的信用等级,建立完整的驻马店市农户信用档案,按照信用程度考虑农户的贷款额度,对信用等级差的坚决予以信贷制裁,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发放贷款。同时该机构应同各商业银行密切联系,对农户实行动态评定,根据农户的信贷情况进行动态考核,及时调整农户的额度标准,这样既可以满足农户信贷资金需求,又可以使各金融机构具有控制信贷风险的能力。通过信用体系的建设,使农村金融资源向诚实守信的农民服务,逐渐在农村中形成珍视信用、培植信用、爱护信用的良好的风气。

(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地区经济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西部经济;宏观政策;特殊政策

一、文献综述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具有时滞效应,且在不同的区域具有较大的差异传导。"在国内,也有学者对我国中东西三个区域的金融结构差异,指出了我国西部地区在银行功能和市场功能上都出于劣势状态。

本文的观点是货币政策的效用依赖于一个地区经济体系的发达程度,要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能依赖于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并以四川省的经济数据为例,论证西部特殊货币政策对西部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及在实行统一货币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实施西部特殊政策的必要性。

二、我国西部地区货币政策效应计量分析

2.1.指标的选取

2.2实证分析

从模型可以看出,第t期四川省贷款总额和第t-2期的贷款总额均对第t期的GDP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第t-2期贷款总额对GDP的促进的作用明显要强于第t期贷款。第t-2期的贷款总额每增加1%,第t期的GDP就增长10%。可见贷款总额的增长对四川省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产生影响的持续时间比较长(第三年发挥出来的影响最为显著)。事实上,由于西部地区整个经济对金融政策的反映往往更加迟钝,政策产生影响的时滞和持续时间会更长,只是不能够在模型中显著反映出来。

同样的方法,对四川省GDP增速变化与我国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变化作计量分析,结果并不能体现出利率降低对GDP增长的显著促进作用。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发展的省份之一,四川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国家对西部的政策倾斜。

三、模型结果解释及结论

实证分析表明,西部地区对全国性金融政策的反映远远没有东部发达地区灵敏。从资金的供给方看,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国有商业银行。从资金的需求方看,西部地区国有经济相对比重较高,且大型项目多为政府扶持项目,资金有国家政策性贷款或补贴等形式的支持,不论是利率的涨跌,还是准备金率的增减,对其资金的获得都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特殊的金融优惠政策对西部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忽视:首先,国家增加西部地区再贷款(再贴现)限额。西部地区再贷款限额从2004年的1201亿元调整至2011年9月末的1796.4亿元;其次,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货币信贷政策。截至2011年9月末,西部地区人民币贷款余额达9.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36%,增速分别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5.2个和4个百分点。国家对西部的各种特殊金融政策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对西部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我国的金融政策对西部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显著的,但贡献的关键来源并非是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更多是受益于国家对西部的特殊金融支持。因此有必要继续推行对西部地区的特殊金融优惠政策,以实现西部经济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

参考文献:

[1] 郭新明, 杨岚, 刘社芳, 孙天琦. 西部地区大开发十年来经济金融结构变迁研究--基于东、西部的一个比较分析[J]. 当代经济科学 , 2011,(02).

地区经济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西部地区 老工业基地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当积极利用外国资源,调节引进外资的活动,制订相应的引进外资计划,调节外资的流向和结构,促进经济进一步稳定、持续、均衡地发展。而西部地区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应着力吸引我国东、中部地区的投资,以便更好的利用资源,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积极影响

1.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总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举措中,外商直接投资是最主要的方式。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增加东道国的资本投入、资本积累,从而加快其经济增长。

2.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外资企业的建立可以直接扩大东道国的就业市场。尤其是外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影响更为明显。从整体上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所起的作用是正面的,尤其是纺织服装业、电子制造业和饮料加工业所吸纳劳动力的程度要高。

3.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从多方面影响东道国的进出口贸易。就出口而言,外国厂商具有广泛的国际贸易渠道,由此可以减少东道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阻碍:同时外商所拥有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将进一步提高东道国的国际竞争力。

4.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人力资本和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外商直接投资是东道国人力资本集聚和技术变迁的重要源泉,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缺乏现代管理经验和营销技能,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可以把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经验转移到东道国,从而改善东道国的生产效率和要素效率,推动东道国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负面影响

首先,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某些产业的股权和非股权控制,容易形成对这些产业部门的垄断,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往往实力雄厚。拥有资金、技术与管理上的优势,为了确保自身这种“独占性的生产要素”垄断优势,跨国公司往往会对东道国相关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行业进行产权控制。

最后,在外资技术的引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外商为避免树立日后的竞争对手,不愿为培植技术创造和开发能力及技术转化和实现能力提供便利和机会。

二、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实践

(一)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续十几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过20年的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我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功,在投资的规模、结构、产业结构分布、来源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改善。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率先开放及其特殊的经济、地缘、政策和人才优势,首先成为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最大受益地区,并导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日前,各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差距已经成为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差距日益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并对地区发展间的差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

我国利用外资的地区分布状况差异很大,吸收的外资主要投资于东部地区,并且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外资对西部的投资绝对量和比重甚小,作用有限。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有关,反过来又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小平衡。

三、西部地区扩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思考

(一)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强西部老工业基地的升级改造

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全面改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初期阶段,我们应当选择一些重点开发地区和增长极,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地区增长极上,使之成为带动相关地区发展的引擎。

以军工、电力、煤炭、冶金、普通机械、烟草加工、纺织和食品等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它们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科研能力。从长期看,对西部老工业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发展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有及军工等企业中大量的技术人员,是十分可行的。但是。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因素的共同制约,我国老工业基地在长达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对外封闭、半封闭的条件下。无论在技术和产业上、体制和机制上都与国际水平形成强烈的反差,老工业基地实际上已开始出现衰退。但由于缺乏国内、国际市场的比较,特别是自恃已进入国际先进科技前列,因而看不到老工业基地的潜在危机。在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之后,中央又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建设,必须与西部大开发紧密结合。在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中实现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目标。

(二)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思考

1.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力度。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吸引外资呈下降趋势,为弥补传统引资方法的不足,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优惠措施。199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若干意见》,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的(六点)意见》,2000年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实施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给予3年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的通知》。此外,还陆续出台了一些扩大利用外资的措施,如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引资。继续把引资作为国企改造的有效途径,允许私企吸收外资发展经济。在吸收外商投资的方式中,继续进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试点;进一步增加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试点数量,按照规范、有序的原则推进转让项目运营权或收益权对外引资试点等。

2.进一步改善和建设投资环境。首先,要加强“硬环境”的建设。基础设施是吸引外资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供电设施系统,更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吸收外商投资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完善“软环境”的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这包括健全的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外汇市场等:在完善市场体系的同时,应在保护本国工商业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一些国内市场,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同时,保持稳定的投资条件,继续开放市场,完善涉外优惠政策,为投资者创造规范的法律环境,加强法制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

3.按照国有经济战略调整部署,积极引导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主要宗旨是使国有资产从部分行业退出和对部分产业集中进入。目前我国国有企

业资产重组约需2万亿至2.6万亿人民币,外商投资是很重要的现实来源,而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改造尤其需要引入外资。

4.结合加入WTO的进程,尽快向外资进一步开放市场。在西部地区,我们应当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范围,在有条件的大城市进行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试点,允许外资企业利用经营利润到西部地区进行再投资。投资比重超过一定水平的可以同样享受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在一些行业可向外资企业开放一部分内销市场。鼓励外商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的嫁接和改造。

5.加强法律法制建设。健全保护投资的法律,是调整和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和引进技术的重要环节。我国宪法规定鼓励和保护外国投资,体现了我国政府和人民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愿望。此外,我国还陆续颁布了《民法通则》、《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大量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对外商投资经营企业的管理、税收、知识产权等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