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城市发展

低碳城市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低碳城市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低碳城市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物流;保定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城市是经济单位集中的地方,也是经济活动密集频繁的地方,生产企业的外部物流活动、城市内的供应链物流、经济单位之间的经济交往,尤其是城市中发达的商业经济,都需要物流获得实现。低碳城市的建设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与环境相协调,物流在建设低碳城市中意义重大。

1 低碳城市与保定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我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根据这一要求,众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入选的2个试点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正式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低碳保定”的建设正式启动,“中国电谷·低碳保定”成为保定新的城市名片。

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以建设“太阳能之城”和“中国电谷”为目标;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实施“蓝天行动”、“碧水计划”和“绿荫行动”。低碳保定,就是保定市要探索建立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

2 保定市物流业现状

2.1 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与物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如信息路网、物流装备等基础性建设仍处在较低水平,物流的内构与外延建设仍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物流业的需求。部分物流设施设备尚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之间协调性差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老化现象。在仓储方面,大多数仓储企业的仓库设施简陋、机械化程度低,没有现代化的立体仓库,远远落后于先进水平。在信息方面,目前尚未建立公共型物流信息交换平台,也没有建立起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用户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定物流业的发展。

2.2 物流服务水平低。保定市物流业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但与现代物流发达地区相比,保定市物流企业在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大多数企业还只能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以及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设计能力差,物流增值服务少。

2.3 工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低。保定有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新能源,第二产业是汽车,第三个产业是纺织服装箱包业。工业企业中大多采取手工作业方式,很少采取高层货架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在物流外包方面,外包物流在总体上还处于补充地位,物流功能剥离还存在较大困难。在商业系统方面,商业配送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仍然沿用过去的进货方式,与生产厂家还没有形成信息联网和科学规范的物流运转,只在某些品种上实行了新的营销方式,缺乏大型连锁经营方式。

2.4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现有的物流企业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与储运上,正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还没有能够为物流需求企业提供整合服务的物流企业,不能满足工商企业对物流一体化物流服务的需求。高效低耗的物流体系尚未建立,尚未形成高效运转的核心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物流企业在低碳物流践行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定市的物流企业尚未整合企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缺乏通过高效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和包装等物流活动,在加大节能减排的创新力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并未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3 保定市低碳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3.1 低碳运输方面。运输是物流活动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而运输形成的交通运输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交通运输业中,公路运输是保定市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公路运输虽然运量小,但运输成本高,对能源消耗大,且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保定市是交通运输部10个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低碳型交通基础设施,切实提升低碳建设理念,合理使用低碳建设和运营管理技术、设施、设备、材料、工艺等;推广应用低碳型交通运输装备,合理提升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的拥有比例,推广使用节能减排技术。

低碳城市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发达国家; 低碳城市; 模式; 启示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建立在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城市及生活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由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为应对全球变暖危机,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德国弗莱堡、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丹麦的哥本哈根等城市都是世界闻名的低碳城市。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过30多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GDP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前茅,但广州的经济发展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为主,广州市的国土面积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17.8%,但碳的总排放量却差不多占了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半。在低碳经济时代,广州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提出广州建设低碳城市可借鉴的对策。

一、广州城市能耗简况

2010年,广州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 60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广州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加入“万亿GDP俱乐部”的内地城市。2010年广州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 270万人,广州全市机动车拥有量214.5万辆,其中汽车161万辆。2008年广州综合能源消费量达5 190多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2%。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有三大来源:火电(主要是煤电)排放、建筑排放、汽车尾气排放,这三大排放源分别占排放总量的41%、27%、25%(如图1所示),这三大排放源是广州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0年度)。

进入21世纪以来,广州的经济总量增长迅猛,重化工业产能不断扩大,能源需求总量的增长势头仍然迅猛。2002—2007年广州市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1.6%,比同期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近2个百分点(见表1我国城市单位GDP能耗前20排名)。目前,全市人均能耗已达4.5吨标准煤,显著高于全国人均能耗2.38吨标准煤的水平。按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广州市政府明确的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到2020年,广州市能源需求为7 000—9 000万吨标准煤。广州市的化石能源几乎全部依赖省外调入和国外进口,能源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中,广州将面临巨大的能源挑战,由化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环境问题将日益严重。如果广州想要继续保持经济健康增长,就必须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低碳清洁能源,推动城市发展由传统发展向低碳发展转变。

二、主要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一)低碳交通

英国政府大力打造低碳交通,鼓励公共交通出行。在过去10年里,在英国境内对公交服务的使用增长了17%,政府对公交服务的投资增长了1倍,达到25亿英镑每年。为了改善铁路运输条件,鼓励大众采取铁路出行方式,英国政府对铁路发展的投资在2009年至2014年间将达到150亿英镑。同时,鉴于英国有60%的居民居住在离火车站大约15分钟车程的区间内,而这段路程通过自行车衔接是最为经济环保的,英国政府看到了这一市场,并且适时地提出了一项价值高达500万英镑的行动计划来改善全国大约10个主要铁路站的自行车存储条件。

丹麦政府也十分注重低碳交通的发展。在丹麦所有出行工具中,自行车为首选,公共交通为次选,最后才是私家车。丹麦是自行车的王国,政府为这些自行车设置了专门的车道,在哥本哈根市内,所有交通灯变化的频率是按照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设置的。哥本哈根希望在2025年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城市之后,自行车更加流行。哥本哈根政府为此设立了新目标:到2015年,使50%的哥本哈根人采用骑车方式上下班、到学校。哥本哈根准备继续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为自行车建造更多、更安全的专用道路以及停车场,而让汽车停车更困难、成本更高。

(二)低碳建筑

德国80%以上的建筑都拥有低碳概念,它们使用隔热的生态材料、冷热电的分布式能源,利用水热循环系统,无论是在民居还是政府部门,都倡导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009年开始,德国就禁止建造没有配备隔热设施或没有配备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建筑物。席立尔山的太阳能社区里,不仅实现了100%的污染零排放,太阳能屋顶和一个木屑发电站一年生产的可再生能量还超过了小区住户的需要,多余电量直接输入公共电网。

丹麦大力推广节能建筑,在建筑节能上实施严格的标准。住户要求的措施有:开发商提供节能建筑标识,按照能耗高低将建筑分类分级管理,使用户根据需要选择;简化节能检测方法,重视和监管好门窗和墙壁的保温效能,使得开发商无法偷工减料,确保节能效果;为已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补助,如窗户改换、外墙保暖可以得到政府财政补贴。丹麦通过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和对建筑设施能耗实行分类管理,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与1972年相比,丹麦的建筑供热面积增长了50%,而相应的能源消耗却减少了20%,相当于单位面积的建筑能耗降低了70%。

(三)低碳能源

丹麦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大力发展绿色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在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的政策目标下,丹麦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绿色能源产业,常规支撑技术包括:清洁高效燃烧、热电联产、工业化沼气、风电和建筑节能等。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尚在开发和试验的新技术有:第二代生物乙醇、燃料电池、新型太阳能电池、海浪发电等。

1990—2007年,丹麦GDP增长了45%,但能源消耗仅增长了7%。二氧化碳排放削减了13%。丹麦的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按照丹麦能源署的预测,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发电总量中的比重将达到36%,其中风力发电占大部分;到2030年能源结构中风能将占50%、太阳能15%、生物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35%。丹麦计划在2050—2070年完全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零碳排放模式。

(四)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能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随着低碳概念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低碳生活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行起来,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低碳理念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德国的低碳生活首先从垃圾分类开始。德国对垃圾的分类非常严格,仅居民生活垃圾就分:生物垃圾(如食物残渣)、塑料、纸张、坡璃器皿、废旧电池等7类,这些垃圾必须严格按类分装投递,清洁工人会在固定的时间上门收取,如果没有按规定分类,一经查实,将会受到严处。德国街头常见一排几个垃圾桶并排的场景,这些垃圾桶上分别标注着:玻璃、废纸、其他废物。或者分得更细:白色玻璃、黑色玻璃、其他色玻璃。在超市购物时,居民们已经习惯使用纸袋或环保布袋。

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低碳生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电子钟更换成发条闹钟;使用传统牙刷代替电动牙刷;坚持户外锻炼,尽量少用跑步机;洗涤衣服让其自然晾干,少用洗衣机甩干;减少空调对室内温度的控制,冬天多穿衣服,夏天少穿西装,很多酒店所用的卫生纸用的是可再生纸。

三、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广州的启示

(一)大力发展低碳交通,构筑低碳交通网络

汽车排放尾气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源,据统计数字表明,汽车汽油、柴油年消费约占广州汽油、柴油消费总量的一半,石油消费的1/3左右。广州市2010年汽车保有量已超过两百万辆,预计未来几年广州汽车使用量还将持续增大,车用石油消耗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和CO2排放已成为愈来愈严重的问题。为完成“十二五”规划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建设低碳城市,广州必须大力发展低碳交通,构筑低碳交通网络。

首先,广州市政府应鼓励扶持汽车制造企业重点开发生产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替代燃料车等效率高、排放清洁的新能源车,大力倡导绿色交通,把发展新能源车作为广州市汽车产业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车主购买新能源汽车。其次,加大投入改善公共交通设施,将现有的公交车系统、BRT系统、地铁系统,打造成相互协调的低碳交通网络,鼓励市民出行少开汽车,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并可仿效英国在居民区和地铁站、公交车站附近建设自行车库,改善自行车出行环境,提供自行车免费租用服务,进而引导市民选择低碳的出行方式。第三,打造广州市智能交通系统,以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交通信息服务应用平台为建设重点,为市民出行选择最低碳、最方便的出行方式、路径和换乘方案提供交通信息服务,并向交通指挥者提供更精确的日常交通运行状况和及时的交通调度决策,从而科学地调度交通运力,消减无效碳排放。

(二)加大力度促进低碳建筑产业的发展

建筑业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产业之一,为了在城市发展包括住宅建设中落实环境友好和低碳发展的战略理念,广州市政府应该大力推进低碳建筑产业的发展,以“四节一环保”,即建筑的节能、节材、节地、节水以及室内环境保护为核心,重点发展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建立节能省地型生态建筑体系,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包括节能建筑材料、绿色节能照明技术等;鼓励和扶持在绿色建筑建设中采用太阳能、热泵等可再生能源,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单位、个人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泵系统、照明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在新城区规划建设中,加强区域能源规划,鼓励采用先进的热、电、冷联产及区域集中供冷供热技术,充分应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措施,建设绿色城区。开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规范和标准、建筑节能环保技术要求等的制定、推广工作。

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工程。以重点耗能建筑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积极推广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技术、地下(表)水源和地源热泵技术、分布式热冷三联供等技术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逐步提高热泵系统在城市热水中所占比例。

(三)大力推广低碳新能源

要实现由传统工业城市向低碳城市的转变,就必须要依靠新能源的发展,以新能源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实现工业、交通、建筑、生活广泛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丹麦在这方面的经验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广州市政府应积极构建新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新能源应用提供科技支撑。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核电装备、固体废弃物焚烧发电、生物质能源、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设备、热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以及太阳能功能材料、燃料电池、高能二次电池、储能技术;开展新能源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实现自主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质(垃圾)发电、沼气、污水、污泥、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垃圾综合利用和沼气发电在生活垃圾量集中的区域建设若干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垃圾填埋场建设沼气回收和发电装置。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和污泥资源优化利用系统。

(四)加强环保教育,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城市除了要有先进技术作为支撑,还必须依靠全体城市公民低碳生活理念的提高,并在日常的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要求人们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低碳消费方式虽然抑制了部分高能耗产品的消费,但整体上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低碳生活”,宣传引导和制度保障是缺一不可的,要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一些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媒体教育平台,对消费者进行环保教育和低碳消费教育,提供最新的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培育全民低碳意识,使低碳生活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自觉行为。比如政府应鼓励市民更多地采用步行、自行车等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倡导出行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BRT、地铁,少开汽车;而且要加大投入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为自行车建造更多、更安全、更便捷的专用道路以及停车场,并对汽车征收拥堵费、增加汽车停车费、车位费,从而提高汽车的使用成本,让更多的市民选择更为低碳节能的出行方式。

在全世界越来越关注人们生存环境改进的今天,低碳城市化是广州抓住科技进步、经济发展重大契机的重要机遇,是顺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趋势的必然选择。广州的低碳城市化建设,需要全市人民,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上下打破传统观念,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在不断的改革、开拓、创新中前行。

【参考文献】

[1] 杨雪英.更加绿色的未来——英国低碳交通的发展思路[J].交通运输经济,2010(11).

[2] 董小君.低碳经济的丹麦模式及其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3).

低碳城市发展范文第3篇

当前,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实施在即,在这个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选择好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成为国内社会各界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同时,在全球气候环境危机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引导下,建设发展“低碳城市”成为中国城市的共同追求。去年以来,从沿海国际大都市到西部偏僻小城都掀起了“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热潮,都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如何在“低碳城市”发展中做到全面、统筹、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必需面对的挑战,也成为困扰广大投资者的难题。

为科学推进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和发展,如何在“低碳城市”发展中努力做到全面、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各城市应给予明确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低碳经济”的概念看似简单,内涵却丰富,现阶段中国应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2009年底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召开,使得全球迎来了新一轮的节能减排热潮,“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概念也随之流行起来,并在某种程度上正引领当今社会的变革。不可否认,这些概念的提出,确实为我们人类构想了一个追求的理想目标。可是,“低碳经济”从内涵看,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两个方面,“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自然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若实现这两者的对立统一和相辅相成,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当前首要任务仍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具体到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产品生产的“世界工厂”,在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还需要加速发展,也将会迎来一个的碳排放高峰期,而多数发达国家已走过了碳排放高峰期。同时,中国还有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艰巨任务,这些都是满足和完善13亿中国人持续发展所必需的。2009年9月22日,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列入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要采取的四大措施中。主席随后又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了中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区别“大力发展”和“积极发展”的要求程度,我想大家就应该明确现阶段我们各项工作的重点了。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低碳发展任重道远,需要一个长期、持续变革的过程,应当充分认识其艰巨性。

在当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地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确实为我国实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建设“低碳城市”显然也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未来之路。然而,我们现阶段很有必要明确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内涵。“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目前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涵包括:低碳化的城市能源供给方式、低碳化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化的城市生活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拿这些方面与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比对,人们不难明白当前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低碳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可是,一些地方政府简单地认为,打造“低碳城市”就是多上几个新能源项目,将低碳城市的建设发展动力押宝在新能源产业的兴衰上,其必然不能持续。为此,必须明确建设“中国低碳城市”还需要一个长期、持续变革的过程,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系统规划,应根据各自城市的特点,通过差别化路径逐步实现“低碳化”,谨防一哄而上、赶时髦建成“政绩盆景”,到时悔之晚矣。

第三,当前抓好节能减排是中国城市逐步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而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大家知道,目前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主要有两点:一是抓好节能减排,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发达国家多选择后者,倡导发展清洁能源,并正在抢占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而中国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则要两者兼顾,同时还要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稀缺等诸多挑战。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主要源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源于覆盖全国的低端制造、低端生产和低端加工,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变还需要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通过十多年来的努力,煤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比重仍占60%。为此,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淘汰消耗大、污染重、回报低的产业和产品,尽全力发展清洁能源、发展煤基醇醚等燃料,减少煤炭直接然绕,应是中国未来10年或更长一个时期内最艰巨、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在促进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转换和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中,一定要明确这一点,下决心关闭一大批低水平重复形成的、过时的生产能力,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尽快解决各地耗能高、排放大、污染重的重点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国外投资和国内民间资本,把更多投资用在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上,不要再盲从的搞形象工程,如摩天耗能大楼等。

第四,中国目前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应在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中国低碳技术。

目前,我国的科研体系和生产体系还基本处于脱节的状态,产品开发能力低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的知识产权,还无法形成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完整的链条。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单纯的以碳减排为核心,贸然向发达国家看齐,把当前工作重心放在发展清洁能源上。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依靠商业渠道、花费大量外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对于尚不富裕的中国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时下,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将发展新能源产业视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胜法宝,都希望在这场世界新能源产业的角逐中拔得头筹。我们则应该在理性看待当前世界新能源产业这场角逐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我国能源现状,科学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以免在争先恐后中遗漏了我们最急需的东西。新能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应作为中长期目标进行规划发展。为此,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和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低碳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努力做到各种技术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推动,才是中国向“低碳”转变的最佳选择,也应是广大中外投资者参与发展的主要取向。

低碳城市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也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成为了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诞生于1971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创造出一个低碳、高效、和谐的城市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仅要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更要极大的重视城市生态效益,通过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打造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平衡的人类城市生活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围绕城市能源消耗、经济模式和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

2.我国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2.1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当前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与发展挑战就是以气温升高为主的全球气候变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发展建设面临着可持续发展力不强,环境资源竞争压力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挑战,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年的增加,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而城市建设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载体,转变发展方式、提倡低碳城市建设,避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合适我国国情的低污染、低排放、抵消耗的新型城市发展道路。

2.2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的扩张,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和改善,但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却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水污染、空气污染、电力供应紧张、油价不断攀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而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是使人类的发展回归自然的发展规律、符合自然发展的方向,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真正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3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生态城市的理念与实践得到了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正是强调以人为本,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减少碳的排放,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有力实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3.重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缺乏一套完整的规划与设计。在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中,城市规划在政府决策的设计与城市建设的引导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自重庆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以来,并未出台一套完整的如何建设、怎样建设的规划与设计。

第二,政府政策制定不合理,政策结构混乱。重庆市由于缺乏太阳能、风能等绿色环保资源,导致重庆市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采取“拉闸限电”、减少柴油供应、临时关闭重污染企业等不得当的应急方式,不仅没有达到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和节能减排目标,而且民怨沸腾,失去人心。

第三,片面认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立,认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必然影响到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尽管重庆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但是,区县政府为了加快当地经济发展,过多考虑经济因素,并片面认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必然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在执行政策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持消极怠慢态度。

第四,低碳交通、低碳出行实施难度较大。重庆由于受地形条件的制约,道路坡度相对较大,道路条件恶劣,这就大大限制了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的推广使用。而且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出行的方式也出现了由公共交通向私家车转移的趋势,由于私有车辆的增加远远快于道路设施的建设,这不仅造成了交通拥堵常态化,更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不符合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和设计。

第五,居民低碳环保意识薄弱。低碳重庆、宜居重庆的建设要求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但是大部分市民低碳意识淡薄,甚至少数市民对低碳生活有抵触情绪。低碳生活并不是以牺牲居民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为代价的,其是鼓励居民选择低碳产品,选择低碳出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有利于城市与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居民生活消费方式。

4.重庆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对策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参照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重庆低碳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重庆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体系,树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

第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重庆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基地,要想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必须结合两江新区的战略布局优势,借助国家政策优惠,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由于重庆新能源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高新技术也以引进为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技术化人才,发展新兴学科,做好新能源人才的培训规划。

第四,加强低碳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城市居民是城市社会发展的主体,在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低碳生态城市理念的宣传,发动、组织重庆市民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建立环保教育基地,培养市民低碳环保意识。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然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重庆的城市建设正在逐步由高碳时代向低碳,甚至零碳时代前进,但由于目前经验的缺乏,规划的不完整、低碳意识的片面性以及自身条件的一些原因,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我们只要明确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全民参与的合作互动机制,大力支持发展低碳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能源产业,正确引导市民低碳环保意识,就一定能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个山水田园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 李迅,刘琰.低碳、生态、绿色——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规划学刊,2011(2)

[2] 戴亦欣.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3] 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J].建设科技,2009(15)

[4] 徐渝.低碳城市:重庆绿色发展的新目标[J].决策咨询.2011(1)

[5]杨李宁、付祥钊.关于重庆低碳型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J].城市住宅.2010(9)

低碳城市发展范文第5篇

当前,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实施在即,在这个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选择好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成为国内社会各界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同时,在全球气候环境危机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引导下,建设发展“低碳城市”成为中国城市的共同追求。去年以来,从沿海国际大都市到西部偏僻小城都掀起了“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热潮,都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如何在“低碳城市”发展中做到全面、统筹、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我国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必需面对的挑战,也成为困扰广大投资者的难题。

为科学推进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和发展,如何在“低碳城市”发展中努力做到全面、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各城市应给予明确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低碳经济”的概念看似简单,内涵却丰富,现阶段中国应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2009年底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召开,使得全球迎来了新一轮的节能减排热潮,“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概念也随之流行起来,并在某种程度上正引领当今社会的变革。不可否认,这些概念的提出,确实为我们人类构想了一个追求的理想目标。可是,“低碳经济”从内涵看,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两个方面,“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自然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若实现这两者的对立统一和相辅相成,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讲,当前首要任务仍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具体到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产品生产的“世界工厂”,在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还需要加速发展,也将会迎来一个的碳排放高峰期,而多数发达国家已走过了碳排放高峰期。同时,中国还有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艰巨任务,这些都是满足和完善13亿中国人持续发展所必需的。2009年9月22日,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列入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要采取的四大措施中。主席随后又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了中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区别“大力发展”和“积极发展”的要求程度,我想大家就应该明确现阶段我们各项工作的重点了。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低碳发展任重道远,需要一个长期、持续变革的过程,应当充分认识其艰巨性。

在当前我国进一步推进地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发展低碳经济确实为我国实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建设“低碳城市”显然也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未来之路。然而,我们现阶段很有必要明确建设“低碳城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内涵。“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目前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涵包括:低碳化的城市能源供给方式、低碳化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化的城市生活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拿这些方面与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比对,人们不难明白当前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城市低碳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可是,一些地方政府简单地认为,打造“低碳城市”就是多上几个新能源项目,将低碳城市的建设发展动力押宝在新能源产业的兴衰上,其必然不能持续。为此,必须明确建设“中国低碳城市”还需要一个长期、持续变革的过程,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系统规划,应根据各自城市的特点,通过差别化路径逐步实现“低碳化”,谨防一哄而上、赶时髦建成“政绩盆景”,到时悔之晚矣。

第三,当前抓好节能减排是中国城市逐步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而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大家知道,目前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主要有两点:一是抓好节能减排,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发达国家多选择后者,倡导发展清洁能源,并正在抢占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而中国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则要两者兼顾,同时还要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稀缺等诸多挑战。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主要源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源于覆盖全国的低端制造、低端生产和低端加工,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变还需要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通过十多年来的努力,煤在中国能源结构中比重仍占60%。为此,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淘汰消耗大、污染重、回报低的产业和产品,尽全力发展清洁能源、发展煤基醇醚等燃料,减少煤炭直接然绕,应是中国未来10年或更长一个时期内最艰巨、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在促进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转换和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中,一定要明确这一点,下决心关闭一大批低水平重复形成的、过时的生产能力,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尽快解决各地耗能高、排放大、污染重的重点问题。同时,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国外投资和国内民间资本,把更多投资用在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上,不要再盲从的搞形象工程,如摩天耗能大楼等。

第四,中国目前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应在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中国低碳技术。

目前,我国的科研体系和生产体系还基本处于脱节的状态,产品开发能力低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的知识产权,还无法形成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完整的链条。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单纯的以碳减排为核心,贸然向发达国家看齐,把当前工作重心放在发展清洁能源上。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依靠商业渠道、花费大量外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对于尚不富裕的中国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时下,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将发展新能源产业视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胜法宝,都希望在这场世界新能源产业的角逐中拔得头筹。我们则应该在理性看待当前世界新能源产业这场角逐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我国能源现状,科学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以免在争先恐后中遗漏了我们最急需的东西。新能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应作为中长期目标进行规划发展。为此,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和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低碳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努力做到各种技术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推动,才是中国向“低碳”转变的最佳选择,也应是广大中外投资者参与发展的主要取向。

低碳城市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 A

1.低碳城市概念的提出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4年,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报告所发起了关于气候变化及能源问题的综合性评价模型研究,并在2007年2月使用了“低碳城市”的概念。2007年6月4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该方案提出发展“低碳能源”,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

2.低碳城市的内涵和本质

“低碳城市”的本质是使居民生活在一个减少化石燃料依赖、空气清新、食品和饮用水安全、有足够的闲暇、基础设施完备、人际关系和谐的城市,即生活质量提高、福利增加的、更公平、更和谐的社区。低碳城市作为一种区域和空间概念,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载体。当前城市模式化存在的弊端――因为拥挤、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备导致的低生活质量与高碳排放是和可持续发展格格不入的,也是今后城市规划、环境政策等应致力于改进的地方。

对于建设“低碳城市”而言,技术改进、能源替代和降低发展速度及变革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这三个方案不是非此即彼,不可兼容的关系。对于决策者而言,转变思维方式或意识形态可能是更关键的,要认识到不仅仅是我们所使用的能源除了问题。当我们无法找到比化石燃料更高效的低碳能源来支撑现有的城市经济方式和规模时,我们只能利用可利用的低碳能源并改变城市经济的方式和规模,而且这种城市经济的方式和规模,而且这种城市经济的方式和规模的改变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不矛盾。从替代能源到变革城市化模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前者是我们正在想办法实现,但后者还很少有人考虑到。打破传统思维框框,可能是一场更关键的“低碳革命”。

总之,“低碳城市”作为一种能源物资消耗增长的生态约束机制,作为一种社会公平的约束机制,对当前的以增长为首要目标的扩张型城市化和城市规划提出了挑战。低碳城市的未来何去何从,完全取决于决策者们对上述“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实质的理解与实践。

3.城市低碳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战略和环境政策的历史,严格的环境政策同时具有科学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和城市政策的内涵和效果。此外,环境政策和经济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就城市低碳化而言,碳排放的总量管制将是刺激民间企业进行低碳和无碳能源、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市场孕育的必要条件。

4.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

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如何实现城市低碳发展是当今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城市的低碳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能源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城市系统的输入端.从源头上改变输入能源的基底。加快碳基能源向氢基能源的转变.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经济结构影响能源消耗,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城市经济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也是实现经济低碳发展的关键所在;公众的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和居住方式对社会的低碳化有重要影响,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提倡消费低碳产品,引导居住公共住宅:推动树立能源节约理念,是实现低碳社会的重要举措;低碳技术是实现城市能源、经济、社会低碳的支撑和保障,城市系统终端碳排放的减少依赖于碳捕捉和储存技术的利用。

4.1能源发展的低碳化:基底低碳

从基底上改变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将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当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煤炭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转变是相当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快研发煤炭制取氢气技术、氢气储存与运输技术、碳中和技术、碳捕获和埋存技术等。实现煤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另外,充分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求实现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15%的目标。

4.2经济发展的低碳化:结构低碳

经济结构决定能源的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而第二产业表现出先降后增的态势。相继第三产业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应影响产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除第一产业比例与其能源消费比例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外,另外两个产业的相关性都比较强,第三产业的最强,相关系数达到0.92,且显著相关。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油石化等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全部消费量的50%以上。2006年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占全部的78%。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能耗强度。第二产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我国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

4.3社会发展的低碳化:方式低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物质和舒适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等家用电器的普及。2006年平均每百户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拥有量分别比2000年增加17%、14.5%和17.7%。(2)城市规划的失误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居民平均交通距离不断增加.而公共交通相对滞后。使得对私人汽车的需求不断上升。2006年城镇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2000年的8.6倍。根据2007年4月末统计数据。北京私人汽车达187.8万辆。私人小汽车出行量已逼近公共交通.且小汽车每车单次运送的人数在下降。(3)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大幅度增加.家庭户规模呈下降趋势。2006年比2000年下降8%。

为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人们要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通过调整交通方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发展可以有效削减未来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城市建设应推行紧凑的城区格局。让居民徒步或依靠自行车就能方便出行。通过调整消费方式,民众应优先选择低碳产品。每个家庭尽量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尽量不用塑料袋。通过调整居住方式,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对于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公开其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提高大型建筑能效。

4.4技术发展的低碳化:支撑低碳

低碳技术是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包括在节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部门。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旧,英国重点研究、开发和示范供暖与能源分布、大规模更洁净发电、可再生电力、化石燃料发电和碳捕获与存储、核电、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日本将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研究。低碳技术是实现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未来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摒弃发达国家老路和老的技术模式,实现我国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途径。为获得低碳技术,我国城市一方面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成本低廉,但往往不能获得国外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国内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中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尤其针对提高重化工行业能耗的新技术。

低碳城市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环境危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94-02

引言

张家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始了对于低碳城市的探索之路。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张家界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低碳城市建设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技术进行发展。在张家界发展成为低碳城市前进道路上,当地政府与人民群众都在不断地为张家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在此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张家界在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加快对于低碳城市发展的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当然,拥有适合自身发展的一套模式也是不易的。本文首先将从张家界内部具备的优势、劣势和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可行性分析的研究。

一、张家界具有的优势(S)

(一)丰富的资源,带动经济发展

首先,张家界所处的地理位置,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这也就保证了张家界具备丰富的水资源。同时,张家界也具备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所以在张家界境内,生物资源也比较丰富的。主要有铁、镍、钼、铅、锌、铜、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硅石等,矿产资源的丰富也使得张家界相关产业有低价的原材料供应。

其次,张家界具备的生物资源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快速发展,在张家界自身地容地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旅游景点。旅游资源的开发,渐渐地成为张家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这个方面来看,张家界的旅游资源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的。

(二)发展前景良好,将低碳融入发展中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低碳经济符合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方向。低碳经济符合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一种体现形式,将低碳经济融入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备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张家界面临的劣势(W)

(一)资金缺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张家界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一个比较弱势的地位,因此经济实力比较弱。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技术相对落后,造成了基础设施的落后。同时,也正因为此,造成了张家界低碳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去发展当地的经济。

(二)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产品单一

张家界经济发展,导致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对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作用却比较小。这也就导致张家界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并没有调节好这方面,使得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比较缓慢。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品的单一化。

(三)低碳产品投入要素资金不足

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能满足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是低碳经济与低碳产品对于技术、管理等要求比较高,间接也抬高了低碳产品的成本。然而,政府并没有给与特别高的重视度,对于低碳产品的补助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也导致了低碳产品投入要素资金不足。

三、张家界面临的机会(O)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国际经济发展的方向

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环境的损害上,这也就看出了它们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正相关性。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鼓励与激励政策,支持相关低碳产业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使得当地生态环境能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这也是现在整个世界的发展方向。

(二)低碳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低碳经济让国家重视,此时的低碳产业面临着发展机遇。产业中,将低碳技术等融入到产业生产中。开发低碳产品,以最小的能源与环境的消耗带动经济的发展。低碳旅游的发展也能很大程度上保护环境,带动经济的发展,让张家界向着低碳城市更迈进一步。低碳生活也让人们更加能够认识到自己平时的生活也能为环境保护做出一定的贡献,节约资源,多使用低碳产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四、张家界面临的威胁(T)

(一)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资源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不免会受到一定的破坏。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在发展中,人们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因此,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如何加快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利润最大化让企业忽视了环境保护

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在此过程中,有些企业会忽视对于环境的保护。经济的发展,很多污染大、能耗高的企业从大城市退守到张家界部分的郊区,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环境,也使得水资源污染严重。政府对于此类企业应该加大力度控制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给与一定的标准,防止污染的扩大化。

(三)低碳经济发展不成熟

张家界在发展中,对于低碳经济的标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尤其是在产业、旅游等方面缺少相应的压力指标,使得很多时候对于生态环境的评估无法进行下去,这也给张家界发展成为低碳城市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政府对于相关低碳产业和低碳建筑等都缺少相应的措施,此时的低碳经济在张家界城市中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

通过分析张家界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遇与挑战,对其进行一个策略的组合(见下图)。

五、基于可行性分析的相关策略组合

低碳城市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晋城市;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1.低碳旅游基本理论

1.1低碳旅游的概念

目前,低碳旅游尚无正式的定义,这里列举几个定义供参考。[1]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低碳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

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旅游,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因此,也可以认定“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

低碳旅游,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

1.2 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2009年11月1日,在深圳举行的“2009•旅游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发展低碳旅游”被提出,用以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低碳旅游”概念的首次提出。时隔不久, 2009年岁末,国务院办公厅全文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旅游业提高到国家战略性层面。《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呼声下,低碳旅游概念的诞生有着重要意义。[2]

1.2.1低碳旅游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在环境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现在,如果没有优越的环境,旅游资源再好,也不能成为好的旅游地。因此,发展低碳旅游能够更注意环境保护和环境质量[3]。

1.2.2低碳旅游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旅游是一种以绿色旅游为基础的旅游,这种旅游既能做到环境保护,又能为旅游者提供更优的旅游资源,还最大程度的造福于旅游地。因此低碳旅游是目前和未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4]。

1.2.3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关联性极高的产业,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与其它的产业又具有极大的依托性,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带动性。实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既是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实现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5]。

2.晋城市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

2.1 晋城市区域概况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西与临汾、运城两地为邻,北与长治市接壤,东、南与河南省毗连,总面积9484平方公里,总人口212万人(2003年)。晋城市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境内地形复杂,山地居多,以沁河为界,东属太行,西南为中条,西北为太岳。全境四周高山环绕,尤以东南部山岭更为陡峻。中部丘陵起伏,间有盆地,其中以晋城、高平等盆地较大,为境内主要农作区。全境河流以沁河、丹河为最大。本境气候温和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铁储量巨大而著称于世。[6]

2.2 晋城市旅游资源概况

晋城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神农躬耕等美丽的神话传说,有《康熙字典》总编纂、康熙皇帝的老师、清代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大学士陈廷敬,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还有大批历史文化遗存和文物古迹。

目前,晋城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数量居全国前列,密度居全国第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3处,市、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有55处和252处,是全国最重要的文物大市之一。特别是现存的宋金时期木结构古建有50多处,约占全国同时期同类古建的1/3,是名副其实的“早期古建博物馆”。[7]全市共有成规模的旅游景区(点)42 处,其中有皇城相府、王莽岭、珏山青莲寺、蟒河4个国家4A级景区,8个国家2A级景区,7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2.3 晋城市旅游的发展优势

2.3.1交通便利快捷

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毗邻中原大省河南,是山西通往中原、走向全国的重要门户,也是全国沟通东西、联结南北的重要支点。太焦、候月两条铁路纵贯市境,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距郑州、洛阳、长治三个机场均在100公里左右,与天津、日照、连云港三个海港都有高速公路相连。

2.3.2旅游资源丰富

晋城地处太行山的最南端,独特的地质地理条件形成了极为罕见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拥有雄峻的太行绝顶风光、北方罕见的太行山大峡谷群、茂密的原始森林、 奇险的溶洞景观、清澈的河湖泉水。拥有历山和蟒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阳城的云蒙山、崦山、陵川的红豆杉、泽州的猕猴四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棋子山和七佛山两个省级森林公园。

2.3.3发展空间强大

晋城与拥有一亿人口的河南省接壤,周边郑州、洛阳、新乡、焦作、济源、运城、临汾、长治等城市人口近4000万,客源市场极其充足。

2.4 晋城市旅游的发展劣势

2.4.1 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晋城部分自然资源的开发仍处于观光原始状态,而居于优势的人文资源由于开发功能不强,致使达不到规模而制约着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4.2旅游形式单一。由于晋城的旅游起步较晚,景区(点)较少,人们的观念滞后,狭隘地认为旅游就是自然景观的游览。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多选择以休闲、观赏为主,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基本没有。

2.4.3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晋城市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旅游专业人才不足,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中高层旅游管理人员严重缺乏。

2.4.4. 宣传力度不够。晋城游客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逐年增长,但多数来自周边省市游客,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游客和境外游客相对较少。

3.晋城市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3.1旅行社

旅行社可成立低碳旅游知识和理念的宣传专栏,详细介绍低碳旅游的实现途径、目的、重要性和意义,向市民宣传“低碳旅游、健康旅游”的新理念,让广大游客通过旅游网站专栏低碳旅游知识的介绍加深对低碳旅游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低碳旅游观念。

3.2 旅游企业

3.2.1 低碳餐饮产品开发

晋城市低碳旅游餐饮产品的开发应根据本土特色,力求旅游餐饮生态化,立足本地丰富的绿色食品资源、结合具有生态色彩的餐饮环境以及传统的烹饪技艺,迎合游客对天然食品喜好的消费心理,向游客提供绿色食品、生态食品,尽享乡野情趣。

3.2.2 低碳住宿产品开发

旅游住宿应体现多样化和生态化,可大力发展农民家庭旅馆,建特色“农家乐”。

3.2.3 低碳交通产品开发

各主要景区景点之间建立电瓶车、自行车等专题旅游线路,积极推广徒步游、生态游等低碳或无碳交通方式。

3.3 旅游者

让其形成低碳意识,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自觉践行低碳化的旅游消费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和低碳购物。

3.3.1 低碳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旅游活动重要内容之一。低碳饮食消费方式提倡旅游者做到:一、食用当地生产的食物,以减少外来食品因运输、包装等环节产生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旅途中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减少难以降解的一次性物品对环境的破坏。

3.3.2 低碳住宿

低碳住宿,建议旅游者尽量自带牙膏、牙刷、拖鞋、毛巾等生活必需品、少用旅馆提供的一次性盥洗用品;养成良好的住宿习惯,如随手关灯、不将电器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等。旅行社可在旅馆的服务指南上详细介绍低碳住宿的实现途径、低碳住宿对减少碳排量的重要性等,加深游客对低碳住宿的认识,引导游客养成良好的住宿习惯;应加大农民家庭旅馆等生态旅游住宿产品的开发力度。

3.3.3 低碳旅行

低碳旅行主要针对旅游交通工具的选择。旅游者尽量采用低碳、环保、对环境影响小的出行方式,如长途旅游者尽量选择火车、轮船等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低的交通工具;短途旅游者采用自行车或步行等方式,既可减少碳排量,又有利于旅游者身心健康。

3.3.4 低碳游览

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应做到不随便丢垃圾,通过一些如植树造林等的活动,达到反哺环境的作用。

3.3.5 低碳购物

旅游者可购买旅游目的地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惠及当地经济,从而减少当地居民为谋生而砍树、采石、挖矿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另外,应尽量自带饮用水,少买或不买瓶装水,抵制过度包装商品,减少废弃垃圾量和资源浪费量。

3.4 旅游管理部门

3. 4.1构建全市交通旅游圈

全方位改造现有道路,提高现有道路等级,完善景区间的交通线网和相关配套设施,构建全市交通旅游圈,通过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各景区景点连成线,结成片,形成圈,确保交通顺畅、旅途舒适。

3.4.2建立并推广景区内生态游、徒步游线路

结合各大旅游景区主要旅游产品,在各大旅游景区内建立徒步游、生态游专题路线,如结合历山、珏山、王莽岭等旅游风景区旅游产品的主要特点,推出徒步游线路,并逐步完善徒步游相关配套设施,减少旅途中的碳排量。

4.结语

低碳旅游时一种刚刚兴起的旅游模式,但是它代表了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晋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晋城旅游业由于在低层次下的快速发展,已经对晋城的旅游资源产生了不良影响,而实施低碳旅游模式则是保护晋城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质的最新最好的策略,同时也为国内其他旅游景区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借鉴。(山西师范大学;山西;晋城;041000)

参考文献:

[1] 黄文胜. 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 2009, (11): 100-102.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Z].国发(2009)41号, 2009.

[3] 甘枝、茂耀峰. 旅游资源与开发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

[4] 刘振礼、王兵. 中国旅游地理.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1

[5] 辛章平.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战略[J] 经济半月刊 2008.4.

[6] 黄河新闻网省略/?? 2009-03-09

[7] 山西省旅游局. 导游基础知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8] 周秀堂. 旅游晋城.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

[9] 神奇太行. 晋城市旅游文物局. 内部资料2009 年第 1、2、3期.

(下接第211页)

最佳途径是“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高的价值”。服装成本和品牌利润在成衣业竞争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成败命运。良好的设计成本控制是设计理念自身所自带的气质方式,并非压制前提下的设计诉求。不计成本的盲目创新只会导致产品购买风险的提高及品牌运作能力的降低,从而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最后导致闭关。在延续一个企业品牌风格的前提下,设计理念上要注重实际,要有服装成本观念。对扣子的外观及数量的需求;面料的选用;裙摆图案的工艺手法;分割线变化幅度大小;袖窿结构的工艺难度等等都有可能降低工作效率及大大增加服装成本从而影响到企业利润问题。如何用最低的服装成本得到创意实现,而又得到品牌名誉和企业利润的双丰收,是现代成衣产品设计最高要求和最终目标。

消费者与市场因素

创意成衣产品的设计理念一定不能脱离消费者和市场。成衣设计师对市场及消费者心理的把握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成衣产品的销售好坏。

服装是设计于人,服务于人的。创意成衣产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满足消费者与市场。成衣设计师通过随时随地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客观、准确地了解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充分了解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顾客;解读当前环境时机下消费者的心态变化和心理需求;同时对当前成衣市场各个品牌以及同类品牌的发展情况,都要进行分析总结。并对自身品牌做出未来发展预测,以便设计出审美与实用并存的成衣产品。

产品规划因素

创意成衣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前卫而创新的想法能否被消费者接受?对忠实顾客和潜在顾客如何进行平衡?这需要品牌进行产品规划,在成衣融入创意的同时要有基本款的搭配。

每一季的新品面市,要考虑到整盘货品中,创意成衣产品与基本款所占的比例。可以根据品牌风格和定位,适当的加入基本款,在减少了服装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购买风险。

成衣产品具体创意运用点到为止

创意在成衣产品设计中,应该点到为止。

没有点,服装就会毫为新意可言;点太多,就会太花太乱,过于累赘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