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当代社会发展

当代社会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当代社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社会发展范文第1篇

摘要:发展是人类面临的永恒主题,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他通过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原则、主要内容 及与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比较等方面进行阐述,得出探索和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对于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人;当代价值

真正揭开人类历史发展的序幕始于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有了大大的提高,从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乃至危机。这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原则

社会历史观和主体价值观的统一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原则。两者能否统一,如何统一,这是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只有说清楚,才能深刻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1.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对立统一

社会历史观和主体价值观的一般关系,概括地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历史观主要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侧重发展中的“真”。主体价值观探求人类社会发展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侧重发展中的“善”。其二,社会历史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主要是引导人 们的行为。价值观作为一种评价尺度,引导人们在历史发展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其三,虽然真是构成善的基础,但当下并不必然善。在历史发展中某些价 值的实现可能会以牺牲别的价值为代价。就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其一,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是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要生存, 就要生活,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其二,从发展的趋势看二者是统一的。生产劳动实践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它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必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 程。其三,从两者的内容上看二者也是统一的。从上面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在于问题角度的考察,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目的是为了人们行为的善,而人的行为 的善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真,才是真正的善。

2.发展与批判的统一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第二个本质规定就是发展与批判的统一。这里的批判并不是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而是指他研究社会发展理论所体现的批判功能。

其一,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揭示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活动的发展。人的生存发展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都是一个永恒的过程,而社会发展是一种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过程。

其二,基于实践对各种各样关于社会发展非科学观点的批判。社会发展史首先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它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样就使各种非科学的观点,都在此基础上烟消云散。

其三,在实践基础上的自我批判,对主体所创造的理论自身进行反思、扬弃和超越。时代在前进,马克思的研究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地对理论自身进行反思、修正、并达到完善。

3.科学与价值的统一

所谓科学,是指马克思从客体的角度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所谓价值,是从主体角度考察不同社会阶段的发展状态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具有价值评价的特征。它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和价值取向。

其一,从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来看科学和价值是相互联系的。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内容是通过对资本主义价值评判逐步确立起来的。在当他对生产 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演进关系从质到度都把握住的时候,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了。同时,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也促使他进一步完善和 深化了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其二,从理论内容上看,科学和价值也是统一的。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揭示,是为了说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和途径。而它的说明又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的。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从根本上说,是以社会实践论为基础的辩证的历史决定论。与一切旧唯物主义者不同,它十分强调人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能动创 造作用,高度重视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巨大历史作用。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严密整体。就其理论中最基本、居于主导地位的部分而言,主 要有以下方面:

1.社会发展主体论。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人的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起点。社会发展就是主体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矛盾过程,能否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2.社会发展规律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并不意味着社会发展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认为,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 因素。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正因为它的推动,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并顺次经过五种社会 形态。

3.社会发展动力论。马克思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需要借助于各种具体的直接动力因素表现出来,而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汇集成一个合力,并对社会发展发挥整体作用。

4.社会发展趋势论。马克思是一个辩证的社会进步论者,认为由于社会基本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综合作用,社会发展在整体上呈现出前进上升的总趋势。

5.现代社会批判论。(这里的“批判”是指对社会的理性分析与批判,尤其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开创的现代社会的理性评价)他追求的目标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幸福寻找一条现实的道路。当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辩证的、历史的。

三、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在美国和欧洲的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是一门专门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的兴起与二战后的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密切相关。

1.社会发展问题兴起的原因

二战后,世界整体面临着两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一是东西关系问题。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60年代后社会主义阵营 破裂,形成了以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实质是世界和平问题。二是南北关系问题。二战后,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形成世界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与 少数发达国家相对的南北关系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东西关系、南北关系相互交叉的复杂局面。

在这种格局下,各国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发展的问题。战后新兴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抉择,是走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老路,还是走别的什么道路?所以,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就是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的理论,其重点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的问题。

2.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区别

就二者的比较来看,最根本的是他们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角度、方法的不同。

(1)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作基础的,它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尺度,考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连续性和动态趋势,这就科学地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过程及方向。并且他还从经济角度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分析,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没有马克思的宏大的历 史观作基础,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论述,不管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不发达国家的未来设想都只是浮于表面,没有从本质层次上探讨不发达国家的出路问题。   (2)二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把资本主义现代化放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既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和人类历史进程的一致性,又指出了要将社会主义现 代化超越的可能和趋势。而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把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就等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否认资本主义现代化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转变的趋势。

(3)二者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同

现代化理论给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开出的药方是照搬西方的模式,想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不发达国家走向发达。而马克思的理论,在以民族利益 为出发点的世界整体关系中,必须扬弃私有制,通过发展生产力、政治革命等的形式,来改变世界整体发展格局,建立一个合理、公平的世界。

四、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

探索和彰显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有利于突出社会发展中人的发展这个主题。同时,有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及其社会发展理论的本真精神。在实践层面上,有助于我们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和意义,

第一,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人作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质。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取向看,和谐社会的实质也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二,准确理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树立辩证的发展观。马克思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人们的主体能动性 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同时,马克思也明确指出,现代社会发展理论把人看作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绝对至上主体。从而陷入了理性至上主义,招致了越来越严重的自 然灾难。

第三,明确社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加快新时期社会建设。马克思要求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意义上理解人的本质。可见,马克思显然是要构建一种不同于传统市民社会的新的社会生活样式。

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与马克思在世时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掌握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将其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全面实现中国新时期社会建设的伟大任务。

参考文献

[1]侯衍社.《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4

[2]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9

[3]刘新刚.《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维度》 [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3

当代社会发展范文第2篇

我国社会的发展已经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现在心理科学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学科,社会发展使心理科学的研究得以催生,心理学也在当今社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时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使社会的发展更加稳定。当前我国的社会心理学发展也正在面临着非常大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对多种学科进行普遍研究,例如,信息科学、遗传学、脑科学、行为和心理科学、集成社会科学。对于我国在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上应该主要从文化、群体、个体等方面,研究社会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认知机制的问题以及一些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影响的心理因素。

一、心理科学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心理学根植在社会发展中的时间应该比其他学科的时间更长,对于来自社会中的各种挑战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现在正在接受教育的儿童几乎占整个人类的三分之一,他们正是由于心理学教育的渗透,所以成长的过程中更加顺利。在全世界范围内差不多有四亿的精神病患者也是由于心理学研究出的新方法而使他们的病情得到缓解。将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会使人类对于精神健康的问题更加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问题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在人造信息系统的回路中应该将人的因素进行适当的应用和考虑,这样就可以使人们在信息化的改革中拥有独立性和尊严。所以现在社会上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学来解决。

一些主要由心理学为代表的社会的行为科学在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时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使社会稳定发展得到了有效促进。从二战结束后,战争对于人们在心灵上的创伤是非常大的,人们还要鼓起巨大的信心来面对灾后重建。这个重要的时期心理学就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心理学得到非常重要的发展,电气化、信息全球化也逐渐实现。但是在二十世纪中也发生了非常重大的灾难事件。所以,在当今时期,心理科学发展最重要的使命和根本的任务就是对人性的本质进行预测、研究和探索,对人们的行为、态度和动机进行引导。佛洛依德就曾经研究过在人类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这一问题,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验证了战争就是人们内心破坏的冲动转移到了外界。班杜拉曾经研究儿童攻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别人。他提出的这种观察的学习理论也成了后来对于研究媒体、电视、电影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依据。

二、当代心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新时期心理学的发展,是当代我国社会发展所迫切要求的,也要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从内在机制、研究基础、时代要求以及价值等几个方面,表明了我国新时期心理学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国民心态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表明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经济的发展为心理科学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快速变革思想观念,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经济体制等等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给和谐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和矛盾,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出现心理疾病以及行为障碍的幅度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疾病的困扰。

对于国家战略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可以从不同层次对国家的发展进行服务,一种是亚健康的人群,另外一种是患有比较严重的心理以及行为障碍疾病的患者探讨有关心理以及行为障碍的治疗、干预和诊断问题,逐渐建立对全民的心理健康维持和检测的系统体系,在心理问题的干预、治疗、诊断和界定方面有一个更加科学的标准,对全民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对方位的服务。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很多不良现象,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紧迫性问题进行一些有针对意义的研究。

对于社会文化方面,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研究能够对社会的认知机制、行为特征、心理因素,建立社会和谐的心理模型,在理论上对建立和谐社会进行指导,通过对各种社会认知方法的研究对社会态度判断和和形成的过程进行探讨,对于一些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社会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具有针对性地探讨。可以利用一些数据分析和大样本调查建立起具有普遍社会适应性的和谐心理模型,在政治的层面提出一些建议。

对于制度方面,主要是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应对和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对和谐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的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心理因素起到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从技术和应用方面发展和研究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例如,对于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社会突发事件进行危机干预和预警,以及媒体对于大众的心态的影响方式和途径,一些对和谐社会造成影响的比较极端的信仰等问题展开研究。

三、结语

当代社会发展范文第3篇

《文化月刊・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应该选取对当代社会发展最具促进作用的项目。而像“钻木取火”这类对当代社会发展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传统习俗,是不是绝对不应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苑利:人们评断一件事时,常常会问:我做这件事究竟有什么价值?这里所说的“价值”,就是我们做某件事的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有意义,但这意义对当代社会而言有时是直接的,有时则是间接的。而且,也并不是说对当代社会的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就是最好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有更长远的眼光。像“钻木取火”这类项目,对当代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很可能是极其有限的,其价值不如一个打火机,甚至一根火柴。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保护这样一个已经过时了的“老古董”呢?为了证明人类的历史!历史上,有关钻木取火的记载可谓汗牛充栋,人们虽然自己不会钻木取火,但从未对它产生过怀疑。

20世纪80年代,曾有一个学者对它产生了怀疑,并力求实证。他首先用古籍记载的方法做了木棍、木板,开始钻木取火,不成。他想可能是钻速不够,又开始用锔锅锔碗的弓子左右开拉,还是不行。最后他想到了电钻,电钻一分钟3000钻,古人再有力气也不会有如此之高的钻速吧?直钻得木板变黑、冒烟,还是不成。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钻木不能取火,古籍记载全是骗人的假话。

但现在我们在海南岛、在云南找到了钻木取火的技术,找到了历经万年之后还掌握着这种技术的人。他们的存在告诉我们,不是钻木不能取火,而是今天的人们在取火的具体方法上出现了问题。

你看,钻头已经将木板钻黑、冒烟,说明里面已经燃烧,而他之所以没取出火来,不是因为速度,而是他使用的引燃物燃点太高。古人之所以能取出火来,是因为他们使用了一种名为“火绒”的植物纤维。这种纤维燃点很低,见火就着。而我们的学者并没有掌握这个秘密,从而导致实验的失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尽管钻木取火在当下已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在人类发展史上,它的出现却结束了人类没有雷电就无法取火、只能生食的历史。这对于人类了解自己用火的历史、了解人类的进步都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钻木取火的价值,它的历史认识价值,就凭借着这一点,它就完全有理由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用社会分工理论来看待“保护”与“创新”这对矛盾

《文化月刊・遗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对作品进行改编、再创作似乎也属正常。我们过分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是不是本身就是一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

苑利:从总体来说,人类社会肯定是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包括改编、再创作在内的文化创新,部可视为文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前提。那么,作为传承人,是应该原汁原味地传承,还是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创新?这显然是一对矛盾。因为只有原汁原味地传承,他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历史认识价值,但不去创新又无法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老实说,如果我们不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问题,这恐怕是个永远都无法解决的难题。但是,如果我们使用社会分工的理论来看待“保护”与“创新”这对矛盾,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我认为,一个社会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总会将人分为两个大类:一类专门负责“保守”“守旧”――如考古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当然更包括我们的传承人。他们的任务不是创新,而是守旧,对传统的坚守越坚决越彻底越好;而另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很多,有时甚至可以占到社会总人口的95%以上――则专门负责“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产品。

当代社会发展范文第4篇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期性、艰巨性、必然性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在总体达到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转变中,出现的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还没有根本缩小;收入分配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由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向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转变中,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和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一些更为复杂的深层次矛盾显现出来,这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用科学的方法去化解,用科学的发展来解决。因此,科学发展任重道远。正如同志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风险、挑战和考验,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解决中国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性要求

实践性是科学理论的根本特征。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性,不断总结过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为中心,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探索,发挥和实现着科学理论的社会功能和指导作用。十七大以来,我们全方位推进科学发展,以更加有力的举措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力度解决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以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检验,丰富了改革开放多年的实践经验,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理论依据。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作为中国最大的实践,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它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三、继续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

当代社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女性价值观;文化整合;重构

作为人类繁衍的基础以及人类群体的一半,女性是创造世界文明的一支伟大力量。人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广大妇女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做好妇女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树立契合社会需要和女性发展的价值观,不仅对于女性个体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而且也将促进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当代女性价值观的文化整合与重构的社会价值

目前,当代女性面临传统与现代、家庭与事业等多元价值观的困惑与冲突。对当代女性的多元价值观进行整合与重构,是女性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需要。

1、整合与重构女性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女性发展、女性自我和谐、女性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没有女性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有人类的全面发展;没有女性的自我和谐,没有女性与社会的和谐,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和谐社会。可以说,女性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女性自身问题,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女性的解放和发展是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女性的文明和发展标志着整个社会的文明和发展程度。由于受封建社会的长期影响和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袭,我国当前女性价值观还有一些不健康、不和谐的成分,比如部分女性存在的依赖心理、世俗享乐心态、过于开放的社会交往取向等,既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自我发展,也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在承认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尊重两性人格独立和地位平等基础上,对当代女性价值观进行科学的文化整合,在不断促进女性自我和谐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

2、整合与重构女性价值观是构建先进文化体系的需要

性别文化是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性别文化指的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利于性别平等、公正、和谐发展的文化,它的核心内涵是男女平等、男女有别、男女共同发展。从中国历史渊源来看,性别文化主要涵盖了女性地位高于男性地位相适应的性别文化、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相适应的性别文化和男女平等相适应的性别文化。先进性别文化是推动男女两性平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是倡导男女平等、男女各具特性的文化。只有摒弃消极腐朽的价值观念,有效吸收传统和西方文化中积极因素,对女性价值观进行科学的整合与重构,才能实现男女两性在互动中的平衡与和谐,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女性自我解放,有利于两性的平等、互动和谐的性别文化体系。

3、整合与重构女性价值观是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当代女性一是面临急剧转型发展变化的时代,二是面临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及后现代思潮等多元的交织冲突,三是面临事业与家庭的角色冲突。这些问题造成女性价值选择盲目而迷乱,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自我发展,使部分女性处于现实的困惑之中,常常无所适从。只有正确处理女性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合理确定女性的自我定位,科学整合当前的多元文化,重构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女性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女性的自我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二、当代女性价值观的文化整合与重构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整合与重构当代女性的价值观,必须充分尊重女性生存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

1、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正在转型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为女性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广泛空间,所有制类型增加,产业升级加快,职业流动频繁,互联网使劳动方式更加多元,这些变化都为女性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同时,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唤醒和激发了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主体意识。当然,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和女性自身特点等种种原因,女性就业和社会参与还难以完全实现男女真正的平等,这也更需要当代女性强化主体意识,更加努力争取社会资源。

2、当代女性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对比传统女性,当代女性的价值取向更为多元、更加开放、更为独立。从多元取向看,当代女性对待事物和现象的角度逐渐增多,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点,不同的女性,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从开放性上看,当代女性逐渐从封闭的家庭中走出来,思想逐渐开放,思维方式逐渐开放,对社会、对个人的看法更加辩证。从独立性上,当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大为增强,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更加凸显,更为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

3、当代女性的理论研究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西方社会关于女性学的研究非常丰富。西方的女性研究起源于学术界之外的政治运动,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构成了最初的女性研究与教学的目标。西方女性学主义理论在其发展中发生了各种形式的演变,在众多的女性主义者中,几十年来有一批人前仆后继地致力于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方法论研究,创造了色彩斑斓、流派众多的女性主义理论。正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为性别与发展、妇女与人权、妇女与人口、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参政等领域提供了适合于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氛围的批判的武器,并且这些理论与日俱进,在理论上支撑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女性主义者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关于女性的研究也渐成燎原之势。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在女性价值观问题上的研究不断深化,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方法、对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们注重在女性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融合中进行研究,注重在女性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借鉴中进行研究,注重用跨文化的视角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为整合和重构女性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当代女性价值观的文化整合与重构的主要路径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女性面临着多元交织、新旧交替、中外融合的价值困惑。如何以妇女观为基础,继承中国优秀传统女性文化,借鉴西方女权主义思想,整合当前的女性价值思潮,建立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价值体系,重构女性价值人格,是当前女性研究的当务之急。

1、在继承优秀传统和适应现代社会中建构和重塑女性价值观

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识》一文中曾经指出:“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对包括女性在内的全人类都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女性文化,既有男尊女卑、禁锢女性、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糟粕思想,也有东方传统女性所传承的勤勤恳恳、善良贤惠等传统美德。重构女性价值观,特别需要继承优秀传统和适应现代社会中建构和重塑女性价值观。要根据现实社会的发展,把以往要求女子德行的传统发扬光大,做到品德,能正身立本、洁身自爱;相貌,端庄稳重持礼,切勿轻浮随便;言语能理解别人所言;治家之道,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将东方传统女性所传承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转变为现代女性对事业的专注和认真,将传统女性坚韧的性格转变为现代女性强有力的执行力;将传统女性丰富的想象力转变为现代女性非凡的创造力。

2、在中西跨文化整合中建构和重塑女性价值观

跨文化是实现不同文化学习借鉴的有效方式。跨文化,就是指跨越文化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之间进行比较,以期在不同的文化间建立桥梁,使不同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不会导致文化休克。站在历史的高度,多次强调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不同文明包容、并存、平等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中国传统女性文化以温柔、端庄、含蓄、贤惠为主要特征,更为突出家庭观念的作用;西方社会注重女权主义,更为强调女性自由和解放。重构女性价值观,既要立足中国实际,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养料,也要学习借鉴西方社会中注重女权主义等有益经验。

3、在追求事业和婚姻的平衡中建构和重塑女性价值观

当代中国女性越来越多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这也需要其妥善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一个成功的女性,要善于在家庭和事业的“天秤”上寻找一个平衡点,她有所偏向,但不能完全失重。女性在性别上是独立的个体,同样应该有享受生活和追求事业的权利,男人和女人不应该视对方为依附,男女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关系。当代女性必须对自己进行科学定位,要坚守梦想,为自己的梦想树立目标,怀着美好的希望不断努力。但是,女性对于事业的追求,也不应该忽视家庭的作用,不能疏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否则就只能成为女强人,而不能算是一个完全成功的女性。在这方面,女性也要投入精力和时间经营家庭,有时候也更加需要智慧来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成为既有理想和追求,又是现代家庭的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女性个体的努力外,也需要社会给予更多支持和关心。

【参考文献】

当代社会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油画;思考;艺术体系

一、前言

中国油画的发展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观念,在向国外学习的同时,也应融入中国文化艺术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使中西方文化融合。由于中国油画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油画应向现代主义绘画进一步探索和发展,使中国油画的发展逐步走向世界。

二、中国油画发展现状

纵观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借鉴西方油画的艺术风格、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让中国油画具有西方油画的艺术特色。但中国油画仅仅只是模仿西方文化的外表,忽视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思想和情感内涵,导致中国油画作品仅仅是表面技术手法的表现,没有精神文化底蕴。虽然在对中国油画艺术的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中国油画艺术家面临着艰难而漫长的挑战,但是我国优秀的中国油画艺术家还是应该继续探索,去构造一个有效且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艺术体系。[1]

三、对中国油画发展现状的思考

1.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构建有特色的中国油画艺术体系

基于中国油画发展的现状,要推动中国油画进一步地发展,就必须把握艺术的基本特性,探索深层次的油画艺术,根据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情况,加强中国油画的艺术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探索;还要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变化,寻求中国精神文化底蕴,同时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也要合理适当地引用新的审美观念。

中国的油画艺术借鉴西方艺术的科学理性精神,是在真实基础上创造了特定的、具有美学特征的艺术文化形态。而从社会精神层面的角度上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环境不断改变,出现了城市建筑、高速公路、立交桥等地貌变化,展现了大量的平面和直线的空间构成。除此之外,人们的服装、居住环境等也在丰富人们的视觉,使人们的社会情绪发生改变,艺术认知不断深化,使相应的艺术创作的内容和表现跟着发生变化。而且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也不同,中国油画家要关注时代各阶层人们的心理变化和外在表征变化,不断掌握新的时代特征,寻找油画的当代感。

基于中国油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状况,中国油画艺术家应该将中国油画与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绘画学派,即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融入中国油画的创作中,使中国油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此来充分展现中国油画的自身艺术特色。

2.要重视提高油画艺术水平,使油画艺术经得起历史沉淀

要让油画艺术经得起历史的沉淀,油画艺术品就要具有永久的艺术价值。所以中国油画当下的发展极其需要一批具有使命感的、高素质文化修养的艺术家,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中国油画作品来引领中国油画艺术进一步发展。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全国上下都急切地希望改变落后的状况,使得一部分油画艺术家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缺乏文化素质的积累。使中国油画艺术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阻碍了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加之,人们常常需要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而油画艺术品的风格并不能完全体现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在艺术样式多元化的时代,作品的风格只显示作品之间的不同和格调的雅俗,而真正决定作品艺术价值的是作品的质量和艺术水平。[2]

因此,中国油画艺术家不应该只是做一个从众,应该要明白自身优势和缺陷,不追赶潮流,走自己的创造之路;要不断激发创造力,保持探索和追求的动力,清楚认识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不同作用;要着眼于提高所有人的精神文化品质,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

四、结语

中国油画的发展一直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和艺术形态的影响。鉴于此,中国油画家不仅要注重学习西方的技术手法和流派特色,更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注重发扬和吸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要把西方油画的文化特色与中国油画艺术特色结合在一起,构建有特色的中国油画艺术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江东.对中国油画发展现状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3(23):137.

当代社会发展范文第7篇

众所周知,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如果说唯物史观主要通过揭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破解了人类历史发展之谜;那么剩余价值学说则主要是研究并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破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之谜,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也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

资本主义初期就是原始积累的过程,而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实质,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和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马克思从资本积累回溯到资本原始积累,并在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考察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提高了生产水平,资本主义生产实现了社会化;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生产规模扩大;劳动社会化,每件产品都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生产过程社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项生产活动联系紧密;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国际市场形成,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生产。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并由社会对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对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根据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方各面都会有新的变化,当代的资本主义也不例外。无论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或者阶级结构上来说,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比如对于现在的社会现实状态来讲,当代的资本主义与马克思、列宁时代相比,就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对于这种情况,我国的学者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与分析。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现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的方面得到了长久的发展与进步,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以及社会财富都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信息化、服务化、高科技化的产业结构趋势逐渐显现,脑力劳动增加、体力劳动相应的减少,其劳动工具也随着科技的发达而得到了全面的扩展。

从生产关系层面上来看,当代的资本主义也随之而进行了相对应的调整与改变,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比如资本社会化的所有制关系趋势增显,社会福利政策的分配关系得以出现等等。学者将其概括描述为:政府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进行干预;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实行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另外,在有关生产关系新变化而进行的讨论的问题中,国家、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化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讨论等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涉及。

从上层建筑来看,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在以下四方面资本主义有着显著的变化。(1)政治制度与法制实现了有效结合;(2)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国家的调节作用越发突出;(3)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4)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虽然未变,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而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则认为里面的核心主要是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形式变得更加完善以及精巧,而这样的变化是与其自身所创造出的再生产的条件密不可分的。

当代社会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梦;应用型高校;改革

一、应用型高校内涵

应用型大学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系统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体系,高校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但是随之而来的教育结构性矛盾却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要解决高校教育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矛盾,解决部分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引导这些高校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推动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中国梦视角下应用型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必要性

(一)思政课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全会明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转型发展改革的高度重视,为“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坚定了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信心。

(二)思政课改革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梦”的提出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多元化的思想冲击下,很多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理想信念模糊。“中国梦”教育能够在大学校园中形成一种积极氛围,使大学生理性看待个人主义,更多地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取向,自觉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消费主义和商业意识形态,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三、中国梦视角下应用型高校思政工作的对策

(一)坚定应用型高校学生的思政课融入“中国梦”的理想价值教育

当代大学生都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形势复杂化、文化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加上应用型普通高校学生自身教育背景、家庭教育状况等实际情况,部分大学生又不能正面看待,容易放大社会发展中的一些负面因素,个人的理想信念呈现新的特点。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把“中国梦”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共同梦想,让大学生找到归属感,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念,不再迷失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浪潮里。坚定不移地把“中国梦”融入应用型高校思政课的基础。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的基础,是现实的时代需求。不是过去不是未来,而是现在一代人的追求。

(二)把应用型高校的思政课践行“中国梦”渗透于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

提升应用型高校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践行,首先要形成学校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把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纳入到学校日常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计划当中去。应用型高校的宗旨是其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思政课上既要讲清楚理论又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实践相结合;其次要注重融合应用型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将“中国梦”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行动中。应用型高校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本良好的社会实践教材。使应用型高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中国梦”的理解,进而从行为上认同“中国梦”,最终身体力行去践行“中国梦”。

(三)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确立认知践行“中国梦”的内容

在践行中国梦的内容上要针对不同学生自身差异,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理解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确立切实可行的“中国梦”内容。为不断提高应用型高校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度,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创新教育方式。具有思政教育主渠道地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重要的改革对象,要通过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方式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要结合社会及生活中的新变化和学生接受理解习惯的特点,举办富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梦”认知践行教育活动;结合所学专业的差异性,举办富有应用型高校文化特色的“中国梦”认知践行教育活动;结合应用型高校所处地方区域环境,开展富有应用型高校地方环境文化特色的“中国梦”认知践行教育活动,让应用型高校学生把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拼搏的理念内化为学生的信仰,外化为学生学习、生活及实践的行为准则。

总之,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群体所处在的年龄段是其人生的关键点和转折点,他们对于“中国梦”的认知理解,往往会与自身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实习、社交、恋爱、就业以及家庭联系起来。因此,在应用型高校中深入开展“中国梦”认知践行教育,多角度把“中国梦”融入到在校生教育阶段的全方位、全过程,引领广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十分重要。

作者:蒋芳 单位:营口理工学院化工系

参考文献

[1]史文清.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N].学习时报.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