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134-02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学生容易认知、常见和易于亲身体验的知识领域,在能源类课程中开展合理有效的专业外语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但是专业外语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和不足之处。[1]

一、能源类专业外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专业外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各个高校的能源专业外语通常就是应用英语或者其他语种的书本来学习相关专业的一些基本术语和原理。[2]希望培养出能直接用英语或者其他语种参与国际交流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高校之间、学科专业之间乃至于一个系所内的教师之间对专业外语的功能和教学地位认识不尽统一。一些人认为专业外语的目标就是强化外语的学习,而专业能力的提高和认识是辅的,从而使得专业外语变成了另一类的基础外语教学,在内容上侧重于基本原理阐述,更加趋向于扫盲、简单描述,严重缺乏深入的研究性和前瞻性。而对能源类专业而言,要描述的各类设备的基本原理内容太多,无法在二三十个学时内完成教学。

2.专业外语教学方法老套

在专业外语教学中仍然采用基础外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语法、词根词缀等,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缺乏专业术语的应用案例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专业外语教师能力欠缺

能源领域的专业外语任课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精通相关外语文化背景,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而具备这样能力的教师通常是具有长期出国经历的学者。这类学者能够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并把学科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学习重点讲透讲深。但是目前各个高校最前线的教师都是青年讲师,而且专业外语这类课程在很多院校也不受待见,老教授、名教授不是非常乐于教授这类课程。这就使得专业外语教师的水平普遍不高。虽然从2001年以来各个高校引进了很多归国人员,并且派出了很多青年骨干教师和访问交流学者,但是其中回国担任专业外语或者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师还是很少。这是各个高校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困难。

4.专业外语知识体系不完善

很多高校专业外语使用的教学教材是国外原版教材,有些是国内自编教材或者根本不存在教材。原版教材的特色在于“原汁原味”,但是这类教材通常不适合作为能源类专业外语的教材,因为国外的专业设置体系与国内有非常大的差异,不具有兼容性。有些高校和专业根据学校专业特点自编教材,但是专业领域的发展非常快,而国内教材出版和发行周期一般较长,因此,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不能有效地反映相关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实际过程中由于授课教师都是青年教师,在保证教科书的质量方面存在风险。

5.专业外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

各高校为了便于管理,教学质量评估措施,通常采取一刀切的形式,缺乏针对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的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对专业外语设置、教学过程监督管理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3]而如何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需要付诸巨大的努力。

二、能源专业外语教学的解决措施

1.进一步明确专业外语的地位和目标

为提高专业外语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必须使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使教师和学生明确它是服务于专业,全面拓宽视野的一门课程,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前沿知识和技能,强化专业知识的讲授和掌握。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术语的表达和灵活应用,从听、说、写三方面强化专业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能用外语就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强调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有效的付诸实施和考评。

2.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导地位

学生一般会在掌声和表扬中成长的更快更好,但是从学生的角度看,专业外语的学习极具挑战性,原因在于基础差异非常大,特别是在听、说、写方面。对于相对落后地区生源的学习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为此,我们首先在专业外语第一堂课进行基本能力测试,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充分了解,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过程考核,通过提高使用外语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环节的成绩比重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并通过教师团队的积极鼓励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教学团队制定的基本方针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采用鼓励互动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逐步转变为主动学习。

3.创造条件使学生发掘对专业的兴趣爱好

大多数学生初期对专业的认识都非常肤浅和狭隘,可以通过专业外语的教学来拓展学生在专业领域的事业,并尽可能接触众多的领域。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通过学校的内部资源和网络外部资源多渠道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行业前景,培养学生的兴趣。由于专业具有众多的细分领域,通过广泛学习和接触,促成学生发掘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方向。通过课程小论文的形式使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主题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理解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2篇

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分析林友珠

从疯狂英语想到的田美华

农村薄弱高中"聋哑"英语及其应对策略蒋永国

浅析初中学生的"学会考不好"现象张卉丽,米娜

影响中学生口语发展的主要因素郭彩霞

在英语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齐荣芝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曲馥玉

浅谈英语写作的小组合作刘明芳

构建初中生英语合作学习的对策研究王敏芬

高考英语写作之四点策略任亚南

激活英语新课堂的几点策略罗锦

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杨炳奎

优化口语教学步骤,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张华芳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探索白康玲

谈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陈彦慧

初探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识记策略吴平萍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教学心得姜凤燕

初中英语语法初探杨沁怡

初中英语有效作业的探究戴华琴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英语教学探究杨慧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策略初探谢成刚

激发兴趣,构建高效英语课堂初探束倩

浅谈如何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刘晨阳

浅谈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孟黎君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恰当地使用教材——一道题目引出的思考陈峰云

如何做好初中英语教学的合作学习邱红霞

浅谈农村英语教学中的"汉英结合单词"教学法孙哲

谈英语课堂学生学习有效评价江善凤

行动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尝试伍文华

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新探索——"寻寻觅觅"学英语张艳明

论英语情境教学中的秩序与规则洪春霞

以美施教以美育人——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黄春菊

英语教学走向真实生活潘鸿权

英语课堂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倪健梅

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季子子

"游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史延胜

浅探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兴趣的途径张丽华

《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征稿启事

信息动态

浅议如何提高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鞠建军

英美文化习惯和高中英语教学的结合叶其寿

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环节刘桂香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幻灭的写照曾爱琼

探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卢满珍

试论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的困境与对策朱维胜

和谐的英语课堂要允许学生犯错佴世平

试论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有益尝试秦瑞

高中英语听说教学策略之我见孙小芹

英语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刘波

新课程目标理念之我见沈建梅

构思单词链轻松记单词梁沛西

标新立异的教学"四法"——探索高三英语教学方法王嘎

高中英语课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巧用毛争红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黄锐

中学生英语厌学原因的分析及对策王晓娟

参与让我们"活"起来——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几点措施和体会代少娟

换一种方式,英语课堂从此更加有趣和有效叶素华

委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胡利霞

克服不良影响阅读习惯,形成有效阅读策略殷玲玲

活用激励机制激发英语学习兴趣顾建峰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项美霞

TheFutureofEnglishdoesnotbelongtoNativeSpeakersZhiChunZhou

新课标下,让美走进英语课堂唐艺

激发学生潜能,碰撞智慧火花——谈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及转化朱文妮

语篇连贯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席艳艳

通过转化后进生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蒋嘉春

初中英语作业多元化设计初探许金泉

论情感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周佩兰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策略与运用林淑贞

活动单导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薛春梅

也谈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策略花晓梅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浅议易雪云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余霞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教学刍议李秀云

阅读教学中的滞后与挑战赵爱银

名师风采

讲实用重实效练实功——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李大忠

和气活气语气——营造初中英语课堂氛围方法初探汪春云

小议高中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李世艳

以文化浸润语言,实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艾晓晴

轻松自主学英语费天福

我参与,我成功,我快乐赵红云

浅谈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策略田东

如何进行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彭丽红

职业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防治措施李伟萍

如何转化初一英语差生曾异繁

谈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成因朱永兰

Structureon"TheChrysanthemums"陆俊红

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刘波

新课标下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尹淑云

与时俱进优化英语课堂教学郭平

浅谈英语谚语的几种翻译方法徐燕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之管见张培生

提高初中英语试卷讲评效率"三步法"顾海明

英语课,让学生说Ilike徐慧先

CulturalBackgroundKnowledgeAndEnglishTeachingAtSeniorMiddleSchool程俊敏

掌握解阅读理解题技巧决胜2010年英语高考宗越勤

四个方面促高中英语理论与实践和谐统一施虹

多媒体支撑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初探徐晓红

完形填空解题技巧初探季子子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林志祥

浅析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杭彦

简析宾语补足语潘喜霞

让学生在英语课堂活动中快乐地飞翔——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理性思考陈金玉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汪瑛

小组合作下的英语课堂有效讨论的初探田美云

英语教学"实效"当头——践行"杜郎口"教学模式有感马宝群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外语教学 后教学法 教学法 比较

一、对教学法的继承

后教学法又称后方法。它摆脱了教学法流派中推崇一种或叠加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采取灵活、开放、动态的外语教学思想,吸取教学法中的合理成分,继承并超越了教学法。

几个世纪以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语言学者和外语教学研究者一直不断地钻研、探所各种教学法,以便提出更加有效的新理论为教学服务,其中外语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七大流派有:

(一)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ism,Audiolingual Method)

(四)情境法(Situational Method)

(五)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六)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七)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通过对各教学法优缺的不断学习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发现共同的特点是忽略了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事实上外语教学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教师应该全面分析具体教学环境,把握影响外语学习的种种变量,把教学法和教学实际相结合。

后教学法在强调学习、分析、综合和创新教学法的理念下,使教学法成为其理论创新的来源,把学习教学法作为自己理论的起点和基绌,并认为教学法是外语教学有益的工具。教师掌握的教学法越多,对外语教学理解就越全面、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创新教学法。后教学法鼓励教师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论,推动基于对当地的语言、社会文化和政治特征正确理解之上的“语境语言教学”。

据此原则,库马批判教学法,进而提出十个宏观策略(macro-strategies)。一是学习机会最大化,课堂教学是创造和利用学习机会的过程,其中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参与;二是意图曲解最小化,尽量减少师生之间的意图被曲解的可能性;三是促进协商式交流,鼓励使用目的语的有真实交际意义的师生交流和学生间交流;四是培养学习自主性,指导学生发现掌握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五是增强外语语感,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结构,还要注意语言的交际价值和社会功能,增进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六是启发式语法教学,提供丰富的语料库并引导帮助学习者逐渐形成内化知识的能力;七是外语输入的语境化,提供语言输入的语篇上下文、交际环境和文化背景;八是语言技能综合化,听、说、读、写技能综合全面发展;九是语言教学的社会性,注意语言知识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的结合;十是提高文化意识,鼓励语言学习者以自己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为基础,积极创设学习机会,参与课堂交际。

二、对教学法的超越

后教学法是Kumaravadivelu于2001年提出的一个三参量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三个基本参量分别是具体性、实际性、社会性。他提出对待教学法的新思路。其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学经验理论化。

他提出教师的教学经验应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后教学法超越教学法的重要体现。教师经验理论化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经验应当通过自我实践不断反思,通过教学实践来证实或证伪教学理论,并使之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外语教学经验来源于教师不断的外语教和学的实践经验,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可是又有其自身的缺陷,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具有片面性和非本质性的特点。

(二)三种身份(教师、学习者、教师教育者)重新定义。

在“后方法”外语教学的理论框架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理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教师应该对教学中各种变量作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筹划方略并依据具体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检验各种教学理论,反思修正自己的信念,接纳新理念,从而不断构建和完善出一整套符合教学实际要求的个性化教学理论。有关学习者,强调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主动地位,认为外语是学会而非教会的。学习者在外语教师帮助下掌握认知、元认知和情感技能,努力培养学生成为那些愿意和能够负责自己外语学习的自主学习者和与他人有效合作的共同学习者。外语学习中与他人协作学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学习者要协商讨论面临的共同困难,承担搜索和分享学习信息的责任,同时主动把握与合格外语使用者交流的机会。有关教师教育者,传统教师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种教学法灌输给未来的老师们,并建议他们采用最佳教学模式,同时据此进行训练并评估。而在后教学法中,教师教育者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确立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使教师在获取教学技能的同时,开阔自己的视野,创新自己的思维,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使自身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B.Macro-strategies for the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er[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2.

[2]Kumaravadivelu,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1).

[3]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

[4]Kumaravadivelu,B.A Postmethod perspective on English language[J].Teaching World Englishes,2003,(22).

[5]Kumaravadivelu,B.Beyond Methods:Macro-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3P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外语教学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3P and task-based learning method from four perspectives in teaching. It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aspects.

Key words:3p 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mparative Study on PPP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 Introdu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 different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are emerging in quick succession. As a brand-new teaching idea,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being paid more attention by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nd educators. But the traditional PPP method still exists in many English teaching classes. Some teachers may wonder what differences there are between 3P and task-based teaching.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se two teaching methods.

II Task-based teaching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derives from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starts in the early seventies and evolves through the seventies. As the definition of a task, there are different definitions given by different scholars.

The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provides more pedagogically oriented characterization. Here, it is suggested that a task is any activity or action which is carried out as the result of processing or understanding language (i.e., as a response). For example, drawing a map while listening to a tape, listening to an instruction and performing a command, may be referred to as tasks (Richards, Platt & Weber, 1985: 289).

Skehan defines the task-based teaching as: instruction on which learners are given tasks to complete in the classroom makes the assumption that transacting tasks in this way will engage naturalistic acquisitional mechanisms, because underlying interlanguage system to be stretched, and drive development forward (Skehan, 1998: 95).

Willis divided strictly the model of task-based approach into three stages: pre-task, task cycle and language focus.

PPP language teaching

PPP language teaching derives from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starts in the early seventies and evolves through the seventies. It is weak vers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 typical PPP lesson would be presentation, practice and production. The teacher first introduces a new language item in a context directly, explains the meaning and form of this new language point. Then, some controlled practice would follow. The last stage is production. Students then move on to produce the language in a more meaningful way, such as a role play, a drama, etc.

III Differences between TBL and PPP

Task-based teaching and PPP teaching are subsidiari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ake-based teaching is a representative of strong version, while PPP is advocating weak vers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approaches lie in many perspectives:

(1)The assumptions abou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ask-based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its theoretical basis of task-based teaching is cognitive psychology. Learne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is continuously formed on hypothesi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est hypothesis, revised assump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terlanguage system, and move clos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system. However, the assumption of PPP is a logic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stages. Teachers explain separated language knowledge and skills-some single items, then give controlled drills to learners so that they can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their own language system. In brief, the language can be acquired through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2)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lassroom

Task-based teaching is a student centered approach. Teachers help learners with language practice in a created context, and encourage them to think by themselves,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of study strategies. While PPP is a teacher centered approach. Teachers will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he class. They impart knowledge actively; learners just accept the content in a passive way.

(3)The contents of teaching.

The view of language in task-based teaching is holistic communication. And teaching contents are all kinds of activities in order to accomplishing tasks. There is a great variability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While in PPP, in the first stage, teachers present single 'new' items. Learners acquire single language items and not in a whole process. Then in the second stage, teachers give drills, exercises and dialogues in a serious controlled way. They control the input and output to insure they are identical. (Willis, 1996: 136-137)

(4)The procedures and context of the learning.

In a task framework, the context is already established by the task itself. During the task-based language analysis stage, learners are free to ask about any aspects of language they notice. All four skills-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are naturally integrated. But, in a PPP cycle, with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oming first, this context has to be invented. The process of consciousness raising is simply to repeat, manipulate and apply.

IV Conclusion

In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focus on holistic communication and the focus on form. While in PPP, it is importan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language, not only to produce forms in isolation. In a conclusion, we should not deny either of them; instead, we had better combine their reasonable points, to develop the PPP approach and make task-based teaching adapt to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situation.

Bibliography

[1]Howatt, A. P. R. (1984).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胡春洞, 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法,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1).

[5]魏永红, 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28-38.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外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交际法对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国际间的交流和贸易活动不断增多,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入关、入世的前景为大多数人所看好,社会对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语言学习者不再单单满足于发展语法能力和阅读能力,而是迫切需要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1.语法翻译法及其优劣势

语法翻译法之所以能有辉煌的历史,原因在于它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第一,语法翻译法以语法为中心,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较为牢固的语法知识基础,使学生的表达较为准确。第二,语法翻译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母语优势,能帮助教师节省时间。在教学中有很多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概念,用母语解释起来较容易且较直观,学生也易于接受。第三,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和写作,因此有助于书面技能的提高。第四,由于母语的介入,语法翻译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相对小一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有时不能适应需要,曾经受到猛烈的批判,因为它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它过于强调语法规则和语法结构,而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在语法翻译法中,阅读课成了语法分析课,语法课更是只啃语法的条条框框,学生只是机械地通过强化训练记忆语法规则和词汇,但无法在交际场合将其正确、流利地运用。第二,它只注重书面形式,忽视了语言使用能力。往往学生学到的是“哑巴英语”,只会读写,不会听、说、运用,其结果只能是语法讲得头头是道,英语讲得结结巴巴。第三,语法翻译法的教学过程较为单调、枯燥,教学步骤常常是固定不变的。第四,教师自始至终控制着课堂,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的地位过于被动,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2.交际法及其优劣势

当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使民族间、国际间的交流大大超出书面阅读的时候,人们发现一些传统的诸如语法翻译法之类的外语教学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语言学家们便开始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交际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应物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它重视培养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指运用语法规则生成语法正确的句子的能力,而且包括能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正确且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交际法有很多优点,因而成为风靡一时的教学法,并在许多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功。第一,交际法重视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在具体交际场合的灵活运用,改变了“学无以致用”的情况。第二,交际法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真实情景,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第三,交际法能创造融洽、自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从古板、枯燥、压抑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寓教于乐。第四,交际法发展了学生的话语能力。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不同,交际法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语言运用活动,学生接触到的和使用的不是孤立的词汇和句子,而是连贯的表达。

交际法的缺点:(1)功能―意念项目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的项目;以功能为主编写教材,打乱语法本身的系统,增加了学习语法的困难。(2)如何处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如何处理语法体系和功能大纲的关系仍有待解决。(3)课程设置、考核、教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起始阶段,交际法使习惯于其它方法的学生感到困惑;同一功能可用多种形式表达,如何选择和取舍,没有客观标准,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

3.翻译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和使用这门语言,而这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因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这门语言,多听、多读、多说、多写,技能培养不容忽视。所以,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单纯用翻译教学法,那么将导致学生开不了口,成了“哑巴英语”,无法进行交际。而反之,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单纯地用交际教学法也会导致“非标准英语”,实际上也无法进行交际。显然,交际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的存在都有各自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它们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但在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上并不对立,而是各有所长,可以互补和结合。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交际教学法的优势,改善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在传统的课堂上科学、合理、渐进地引进交际教学法,注重两者的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实行两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4.结论

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教学要有合适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保证。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法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并决定着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情况不同,教学方法也会随之改变,所谓“一劳永逸”的万能教学法是根本不存在的。正如Asher指出的那样:教授第二语言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方法就都解决了,要想长久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方法的多样化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某一教学法,必须了解各教学法的特点、技巧,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将国外外语教学的先进理论与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法体系。

参考文献:

[1]Richards,J.C.&Rodgers,T.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Leech,G.,Deuchar,M.&Hoogenraad,R.English Grammar for Today. Basingto:Macmillan,1982.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6篇

>> “耦合”观照之一:多媒体外语教学 多媒体外语教学在《综合英语一》中的应用 对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反思 认知负荷与多媒体外语教学 多媒体外语教学利弊刍议 多媒体外语教学手段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外语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 国内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影响多媒体外语教学的个体因素评述 多媒体外语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外语教学设计 多媒体外语教学的优势、问题与对策 二语习得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 高校多媒体外语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渗透 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 多媒体与外语教学 多媒体外语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思考 多媒体辅助教学基本模式之一 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与过渡语僵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9.

[6]Arran Stibbe.Ecolinguisticsanderasure: restoring the natural world toconsciousnessIn Christopher Hart & Piotr Cap(eds.).Contemporary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2014:583-602.

[7]杜晖.基于耦合关系的学术信息资源深度聚合研究[D].武汉大学,2013:68.

[8]Hasan,R.Theconceptionofcontextintext[A].InFries,P.&Gregory,M.(eds.).DiscourseinSociety:SystemicFunctionalPerspective[C].Norwood,NewJersey:1995,183-296.

[9]常晨光,瑜敏.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3):1-5.

[10]巩湘红,常晨光.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思想述评[J].烟台大学学报,2011(4):116-120.

[11]丛迎旭.概念语法隐喻研究的限制与扩展[J].外国语,2011(5):46-53.

[12]王馥芳.语法隐喻可能“消解”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1):22-29.

[13]胡昌平.论文献耦合[J].情报学刊,1986(5):23-28.

[14]罗式胜.耦合类型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1985(1):42-47.

[15]马瑞敏,倪超群.作者耦合分析:一种新学科知识结构发现方法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98):4-11.

[16]李培凤.我国大学跨界协同创新的耦合效应研究:基于SCI合作论文的互信息计量[J].复旦教育论坛,2015(2):68-72.

[17]赵蓉英.基于耦合关系的馆藏数字资源语义化深度聚合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2):52-55.

[18]廉志刚.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通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耦合效应”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9):7-8.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多媒体外语教学 研究方法 发展趋势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理论已向人们展示了空前的活力。而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多种特征特别适合实现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二者的完美结合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本文拟对1999―2008年间我国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的状况进行一次文献研究,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能为以后在该领域的研究理清思路进而促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多媒体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2.文献选取

本文选取了1999―2008年国内出版的外语教学10种核心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国外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及非外语类期刊、高校学报和优秀硕、博士论文。我首先以上述期刊名为检索词,然后以“建构主义”、“多媒体外语教学”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并通过人工检查,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章。然后用类似的方法对非外语类期刊、学院学报和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库进行检索后发现,有关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的文章共计102篇。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相关文章数量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所以我将非外语类期刊、高校学报和优秀硕士、博士论文中的相关文章也纳入文献范围。

3.数据分析

我首先统计了有关建构主义理论的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文章在四类文献来源中刊登的情况(见表1),然后分别对这些文章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分类,对分类类别不明确的文章又进行了二次分类,最后按照研究内容分为四大类,按照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

4.研究结果

4.1现状与趋势

近十年(1999―2008),我国有关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呈现上升趋势(见图1)。前五年(1999年―2003年)只有26篇相关文章,仅占到总数的四分之一,且核心期刊较少。最近五年(2004年―2008年)发表的论文总数是前五年的近三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明显增多。前五年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在介绍建构主义理论,而将建构主义相关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相结合的却很少。当时建构主义理论刚刚引入我国,研究主要在理论介绍上。进入21世纪后,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多媒体技术的逐渐推广和稳步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化。2004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并提出“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之后有关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的文章大幅增加。

4.2研究分类

根据研究内容分为四大类。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关理论探讨的文章(包括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指导作用与意义等)共计75篇,占到了总数的73.53%;课堂教学实践(包括建构主义理论与听、说、读、写、译课程的结合;与传统课堂的对比)的文章共计15篇,占到了总数的14.71%;师生研究和软件、课件及技术应用的文章最少,一共占到了总数的11.76%。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内容分布不均衡,注重理论探讨,忽视课堂应用层面。

4.3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分类标准参照高一虹(1999)在《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把研究方法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三类。在统计论文研究方法的数量上,我采用上述分类并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特点将其分为实证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需要说明的是,实证研究包括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典型的量化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典型的质化研究包括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收集方法包括访谈、观察、日记、有声思维、参与体验等(文秋芳、王立非,2004:20)。非材料性研究主要包括:用思辨的方法,讨论理论问题及对教学的意义;对教学具体环节的操作性描述和评价;个人经验总结发表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根据以上标准,我将已检索到的文章逐一进行了分类。

表3显示,我国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是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79.4%),实证研究为辅(20.6%),在实证研究中,又是以量化研究为主(95.2%),质化研究次之(4.8%)。其基本发展趋势是:非材料性研究占据统治地位,但从2004年起有下降的趋势;而实证研究则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量化研究在实证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5.思考

十年来(1999―2008),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该领域的研究。首先,多媒体技术的深化发展为多媒体外语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其次,建构主义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其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结合;最后,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外语教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5.1实证研究比例偏低,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

对于统计结果稍加审视,我们不难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大多是把建构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基础来介绍和探讨,或者是简单地套用。除了理论术语用的较为混乱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证研究很少。当然,并非所有的研究都必须采用实证的方法,我们也需要理论来指导实证性的研究。但是,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如文秋芳、王立非,2004)呼吁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既使得研究方法趋于严谨,又使得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5.2建构主义理论在多媒体外语教学应用分布不均匀

从表2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的结合涉及了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但是分布很不均匀。绝大部分都是探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等宏观方面,而建构主义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等方面的微观研究则相对很少。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教师的帮助、引导及同伴的合作。但是我的调查显示教学中师生角色关系的研究不多。

5.3重复性研究现象严重

从表2的统计表明理论探讨文章占到了73.53%。相关的理论探讨在2007年还有大量文章的存在。很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了解不深,缺少对前人的研究是导致重复性研究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我们借助互联网,通过搜索引擎、文献数据库等资料我们可以很便捷地了解到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和最近进展情况,了解研究的前期成果,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如在2008年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始试行机考的改革,如何让建构主义理论的精华渗透和体现在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将会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6.结语

因此,在未来的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中将会呈现以下趋势:第一,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新成果将会更多地应用到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模式设计中去,出现多学科交叉现象;第二,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的试行改革必将推动多媒体外语教学向着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也会推动多媒体网络平台的开发;第三,研究方法更加趋于科学性、合理性,实证性研究将会更多地应用于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研究中。

参考文献:

[1]高一虹等.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

[2]文秋芳,王立非.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2004,(4).

[3]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杨惠中.多媒体机助语言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5]张祝祥,董秀丽.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研究综述.理论界,2007,(10).

外语教学与研究范文第8篇

>> 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关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途径的思考 外语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国际性素质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高校外语教学与西方文化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的外语能力 CDIO教育理念的外语专业教学创新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外语教学与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 外语专业研究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能力 探索高校外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于高校外语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的缺失与补偿 高校外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网络外语教学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检索日期:2011/2/8.

[2]Facione,P.A.Quoted in Insight Assessment:Teaching for and About Critical Thinking[Z].,检索日期:2011 /2/8.

[3]Facione,P.A.&Facione,N.C.Student Course Evaluation Form[Z].http:///pdf files/Eval%20Course%20Form%20CT.pdf,检索日期:2011 /2/8.

[4]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5]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

[6]孙有中等.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1(4).

[7]孙有中.外Z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5(2).

[8]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3).

[9]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10]王浩.试分析招商引资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0-42.

[11]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2.

[12]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0.

[13]《中国大百科全书》1998年简明版第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