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创新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校创新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1篇

高校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高校体育工作关键是依靠并充分发挥全体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尚难以适应这种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要求,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都与创新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地位,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据研究表明:到20世纪末,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在职称、学历结构方面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距。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培养方向由“运动技术型”逐渐转为“技术理论型”,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具有过硬的运动技术水平、精深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开拓性的思维观念……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推动创新教育;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只有教师了解了当今高新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科技的顶峰,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只有教师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学生如何学习。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2.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更新体育指导思想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思想真正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创新式教育,从知识再现型学生转变为知识发现型学生,从学生的适应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我们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和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过多地追求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心理、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与社会的衔接。教学方法枯燥,教师统一指令、示范讲解,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固有的乐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研究的深入,学校体育在“健康第一”主导思想的前提下,逐步变传统的技能教育的指导思想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和谐发展为宗旨,把运动技能、技术教学与发展身体结合,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在各种条件下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身心协调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3.1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引导为主,力争把体育课上成体育引导课,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大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个体化的认识体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评性、选择性已有较大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志对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加工、改造、吸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觉的评价标准。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和参与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2实施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式的教学

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将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向提高学生整体体育文化素质转化。俱乐部应坚持以多样性和自主性为指导思想,以满足、发展个性、课内外一体化、健康自我投资为基本原则。为了适应大学生的不同体育需要,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俱乐部让学生在参加俱乐部活动中充分锻炼身体,展示能力,达到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多种目的。

4.开展创新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与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起点,它反映个体的某种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将成为动力源。一个人对所感兴趣的事物非常投入,兴趣就会升华。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培养个性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创造能力体现为一种高级智力活动,这种智力活动不仅以本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而且以相关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许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只有具备了稳定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正视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是鼓励其各显神通,特别是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培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4.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亦即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的生命不仅是种的保存和延续,而且生命是人生的前提,是一切创造、贡献的条件,也是获得各种满足、享受的实体。确立主体意识意味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确立主体意识,还意味着对理想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在体育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体验主体意识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与激情。

4.2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2篇

创新教育创业文化创新精神途径《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是新思想与新知识的发源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担负着生产知识、传播知识的重要职能,是一个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

一、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文化的关系

创新教育是一个把对创造的规律和特点的掌握运用到培养人的过程。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因此必须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即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创业文化的基础。

当代大学和大学文化担负着四项任务:一是创造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创新;二是培养文化能力,通过人文教育积极发掘人的伦理智慧和实践能力;三是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和实践能力;四是批判精神,包括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自我批判等。通过这四项任务可以发现,无论是创造知识、文化能力,还是独立人格、批判精神都没有离开“创新”二字,创新不仅是行动和方法,而且涉及到“目的理性”和精神理念,所以创新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创业文化的根基。

二、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文化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比较缺乏创造性,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成果报告》显示:全国大学毕业生每年真正创业的人数只占到1.94%,而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却高达75.22%。该研究报告是通过对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7个各级地方政府部门、117所高校、15922名高校学生、1014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的,重点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现状与不足。报告显示,有12.54%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几乎没有任何的创新创业教育;有8.07%的学生不了解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情况;有高达39.56%的学生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很一般”;而认为自己学校创业教育搞得好的比例仅为12.23%。由此可见,我国的创业教育在很多高校中还是基本属于“边缘教育”,大学创新教育和创业文化严重不足导致他们的创新能力普遍缺乏。

近几年来,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和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各省教育行政部门为适应形势的要求,每年专门立项一些“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课题”,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带动高校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研究和探讨,这些对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发掘他们的创新潜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大学还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尽力为在校期间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提供有效的支持,不少高校在这方面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尽管如此,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普遍缺乏,具体表现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弱;高校教师缺乏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成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重点融入创新的理念,教材建设没有跟上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没有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多还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形成有利的机制和体制,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缺乏和大学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够的主客观原因。

三、高校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出来,而我国高校大多还是延用传统的填鸭试教育方式,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师生的双边互动很少,特别是很多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一些规律、定律需要实验进行验证,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理念的制约而被简化或取消了,学生走出课堂甚至于走出学校进行实践性探讨和创业的机会几乎没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没有通过实践的有效环节得到锻炼,这是我国教育的通病和不足。

创新不只是创造出一种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改变惯性思维,以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拓宽自己的思路。创新能力就是将思维结果通过丰富的想象制造出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因此高校要进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尽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质。

2.教师的导创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仍处于主体指导地位,这种导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3篇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区别于传统的一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评价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他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9个范畴,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智能。9种相对独立的智能以不同方式和程度有机组合在一起,即便同一种智能,表现形式也不一定相同,很难找到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的标准。加德纳认为,个体在处理自身面临的困难或创造新产品时,很难仅仅依靠一种智能来解决问题或完成创新。任何有经验的成年人在解决问题时,都会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一个人可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如果他能将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巧妙地组合并加以合理地运用,就可能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会很出色。学校教育必须承认并帮助受教育者开发多种智能,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促进其发展。如果我们能调动起受教育者的所有智能,他们就不仅仅是更有能力或对自己更有信心,而且会更积极、更投入地为整个团队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工作。

二、成人高校为什么要开展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将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传授和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所应具有的知识的教育。它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引导其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鼓励他们找出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成人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具体要求,是新时期成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大课题,更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德能兼备”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经之路。

(一)开展创新教育是成人高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也于2015年5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会需要大量有创新创业基础的相关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官方统计,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每年招生近300万人,在校生规模近700万人,其中在职人员超过70%,在职人员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如果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技能,这将对提升在职职工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使得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开展创新教育是新时期成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大课题成人高等教育曾一度被认为是“学历补偿教育”,随着高校扩招、生源减少,成人高校已经逐步完成了“学历补偿”的历史使命,从规模扩张迈入内涵发展时期。当前形势下,成人高校只有走内涵发展道路才能重新赢得发展机遇,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何谓内涵式发展?成人高校当下应如何进行内涵建设?笔者认为,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提文秘站:升质量,尤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这就需要成人高校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模式,尤其是创新专业建设、优化课程教材体系、形成积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内涵,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开展创新教育是成人高校培养“德能兼备”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成人高校想要发展,就必须强练“内功”,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多样化的学习服务。办学目的也要从以往的学历补偿转向培养成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要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重视开展素质教育,并以创造力的培养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德能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成人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启示

(一)建立积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传统教育主要侧重对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的训练、开发和评价,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关注不够。尤其是目前情况下,成人高校的生源大多以“三校生”为主,经常听到成人教育工作者抱怨学校生源素质低,认为成人高校学生是学习的“失败者、差生(生源素质差、水平低、学习能力弱等)”,认为他们是“朽木不可雕也”。试想在如此消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的指导下,学校如何能够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人才?多元智能理论超越了以语言和数学逻辑为依据的传统智能理论框架,拓宽了人们对智能的认识,为教育工作者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智能和兴趣目标,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成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以往消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并相信每一个学生可以实现自己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长处,更胜任自己的职业或工作。

(二)实行多种形式的入学考试针对社会上所说的录取分数低、学生质量差的说法,要换个角度来看。我们目前沿用的成人高考科目还是参照普通高考的模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成人高校要开展创新教育必须要调整现有的全部理论知识考试的形式和科目,在入学考试中加入职业能力测试、职业资格审查、工作业绩考核、学习风格测试等形式,真正考查出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并判断出学生是否适合所报考的专业。成人高校应实行低门槛入学,入学考试并非为了选拔,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智能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专业,更好地开发其自身的潜能。

(三)构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在教学模式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因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校;创新教育;分析;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社会人才供需关系的变化,促使高校加快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与教学目标的速度,加强了对大学生创新素质与职业素养的培训力度。传统高校创新教育以讲解创新发展理论知识与传授创新方法为主,教育形式的雷同性与教育内容的枯燥性加剧了创新教育效果的不理想性。因此,高校应转变教学理念与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创新教育的新颖有趣性与科学高效性,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与实践创新能力,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高校创新教育水平的推动作用奠定基础。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1.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内容。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教育理念与互联网信息技术重新设计创新教学环节与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了优化教学资源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相关专家学者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并不统一明确,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对传统信息技术的改革创新,另外一些专家学者则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泛指所有的教育技术,主要包括模拟音像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侧重于新研发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较广,理论特点较为明显,从教学规律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呈现形式灵活、非线性网络结构的主要特征,与现代教育认知规律相一致,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知识线性结构的缺陷与漏洞。从教学模式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时空穿越性的特点。从教学内容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大容量以及形象生动性的特点。从教学手段层面来讲,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内容从单一图文形式到图文并茂音像教材的转变,打造网络远程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与发展性,有效提高了教育效率与效果。

2.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创新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才市场对人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思维教育、渗透教育、个性教育以及发现教育等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其中创新精神是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敢于尝试与百折不挠的精神;创新能力则是指锻炼学生创造想象力以及组织策划能力;创新人格则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受挫与抗压能力。高校创新教育则需要老师创设新颖有趣教学活动与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创新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透过表象来认知事物本质,提高学生社会竞争能力。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网络素养、创新意识以及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思维开阔能力,从而推动了创新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高校创新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机制并不健全。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创新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不断地增加现代教育设备采购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费用,及时更换淘汰陈旧落后的教育实施,打造多媒体学习室,为大学生提供了更舒适现代的学习氛围,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学习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氛围的趣味性,也有效提高了教学水平。但是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使用范围相对落后,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重视,对申请使用流程频率也较高,加剧了现代教育中心的负担,无形之中限制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作用的发挥,应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对优化教育资源与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2.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是影响甚至决定高校创新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部分老师早已习惯原有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出现偏差,对创新教育改革创新活动存在怀疑或抵触情绪,拒绝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缺乏对现代教育设备以及软件的熟练使用能力,增加了创新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难度,造成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不当、使用频率较低等,这些都降低了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效果。

三、提高高校创新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效果的措施

1.凸显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应根据大学生创新知识学习诉求以及兴趣爱好等来编辑制作画面真实生动、颜色艳丽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大学生学习创新教育知识技能的兴趣,充分利用大学生视觉与听觉功能来提高其学习效率,引导大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层次的沟通交流,有效提高大学生群体内部知识信息传播速度。结合大学生创新知识水平与自主学习能力等调整创新教育内容,坚持图文并茂、形象有趣与可视可听的基本原则,实现重点知识的简单化,强化大学生的学习感知力。教师还应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创新教育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等,从线上创新教育平台上下载不同格式与不同内容的教学资料,促使大学生主动思考其创新知识体系的薄弱之处,积极规划其职业发展方向,扩大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其创新教育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的推动作用。

2.提高创新教育教训方法的灵活性。教师应全面分析传统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弊端,在结合经济社会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传统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继承发展,主动利用现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方法的数字性与信息性,拓宽老师教学环节创新空间。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专门网络平台等获得更丰富、更先进的教学素材,也可以用专门的编辑软件将所有的教学素材重新进行梳理并编辑制作成富有节奏感与主题性的教学课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播放音频、视频、PPT等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料,更可以打造创新教育线上教学平台,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布置与检查课后作业,提高创新教育教学效率,引导大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互动与自主学习,促使其利用线上试题来测试自己创新知识水平,实现了大学生创新教育自主学习能力与网络运用能力的共同提升。

3.加强老师队伍建设力度。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老师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招聘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培训机制以及奖惩机制等。招聘创新教育专职老师,避免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等情况的发生,提高对教师的招聘标准,尽量招聘具有创新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了创新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教师工作量、教育成绩与其工资待遇相挂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高校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拓宽教师学习掌握最新创新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途径,实现了教师知识体系与教学能力的共同提升。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与使用技巧,促使教师转变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错误观念,促使其主动扩大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教育活动中的使用范围,有效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效果。例如,教师应学习掌握投影机、功能音响的使用技能,避免因使用方法错误而损坏投影机或功能音响,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其来提高师生互动效果。另外,教师还应掌握一些处理多媒体设备检修方法。当多媒体设备发生故障时,教师会上报设备检修部门进行维修,检修人员在根据其时间安排维修多媒体设备,而不能立即维修,降低了老师多媒体设备使用效果,甚至给老师教学造成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学习掌握更多简单实用的多媒体设备检修方法,及时解决一些较小的设备故障,根据自身教学需求来调整设备功能,如降低音响外放声音,降低音响啸叫产生概率。这有效降低了多媒体设备对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保证了多媒体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还应完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评价机制,根据专业特点与课时数量设定其多功能教室使用频率,通过听课等方式了解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实际使用情况,提高了其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4.建立多功能教室。高校应提高多功能教室的重视度,适当的增加多功能教室等建设的资金与技术投入,购买最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完善校内网络设施,聘请专门人员管理多功能教育与检修多媒体设备,提前购买多媒体设备的配件。根据专业性质提高多功能教室的针对性与独特性,比如,配备麦克风、电子笔等设备。另外,高校还应完善多功能教室使用与管理机制,强化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明确其工作职责范围,要经常巡查教室内设备的性能与数量,防止设备丢失,检查线路,避免因电路异常引起火灾,每天检查多媒体控制室内服务器等24小时不断电设备的工作情况,查看多媒体控制室内为机器设备降温的空调的运行情况,确保每天正常运行,严禁在多功能教室内使用与工作无关的大功率电气设备,对于因工作失误而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要追求相关人员的责任。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 素质 创新教育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历史新时期,需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求高等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

1 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担负着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关键,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资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具备素质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教育事业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事业,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培养具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忠诚祖国教育事业观念,是高校教师兢业工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其次,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在自己所从事教学活动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才能求新、求异、求好,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要养成多种思维方法,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如果教师思维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再次,要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包括开拓新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特点,教育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师应在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和教学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在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教学情景的应变与调控能力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

2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原则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高等学校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要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和开展创新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其要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倡和激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的维持性学习模式为创新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二是 “在创新中求统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应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专业,把教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科学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师生平等。高等学校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在这种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地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并有效促进其创新思维才能的发展。四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讨的学习方式,交给他们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给予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五是鼓励质疑。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与学生探讨和争论问题的勇气,鼓励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创新的基础。“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只有结合社会需求,科学确定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才会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才会真正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就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创新能力。一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之间,注重拓宽知识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建设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大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力度,使其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之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变革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育质量,也要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教育质量。破除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倾向;培养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能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培训不再是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

第三,营造平等、民主的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其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的理论;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突破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开设内容广泛的讲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与学生展开争论,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研究条件。允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批判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充分开发出来,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创新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新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对竞争,人才是取胜的关键,而创新型人才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振兴,甚至会被淘汰,这就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挑战。现在的高校教育正在实施全面的改革,素质教育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创新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学是否能全面贯彻创新教育也是实施成功体育教学的关键。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总的来说是指能为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创造价值和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资或精神产品。通常包括发明、改进和引进转移。而创新教育是指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覆盖教育的各个层面。体育创新主要是指创新主体在体能领域中,对创新客体在现有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造,从而实现一定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活动。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主要特征就是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育的作用

现代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由重知识向重能力和素质转移,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创新教育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则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相辅相成,发挥创新能力的过程正是体现个性的过程。创新教育以先进的教育观念切人现行教育而推动教育改革。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促进了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同时有效的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水平。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和创新性人才的支撑。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具备适应发展、改造现状和创造未来的能力,这是高等教育社会职能进化的必然。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科技为支柱,因而,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职能。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

1.内在因素

学生是否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是否保持对某种体育活动的稳定兴趣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直接影响体育创造力的表现。如果学生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即使有再好的创造天赋也不会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生体育活动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活动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力和愉快、紧张的情绪及坚强的意志力;如果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善于多想、多思考,在头脑中就会不断的产生新形象。一旦有机会就会以某种形式表达出来,引出更多的信息。

2.外在因素

体育活动中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是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协助他们发挥创造力的指引者,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生创造力能否发挥的关键。所以教师必须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适时点拨指导,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从而实现创造性教育。目前,体育课的上课方式单一,学生的厌学情绪上升,创造力自然下降,如果将学生放在一个相对宽阔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活动,这样就有利于他们体育创造力的发挥和培养。 转贴于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体育课程有很多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投入智力,积极地思维,而且要投入体力积极地进行运动,而一些运动项目的特点又恰恰能够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体育教学的这一特点,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思维,发挥教学系统所有要素的最佳功能、实现教学最优化,这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采用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使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体育教育可以有效地促使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有创新行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离不开创新,体育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体育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在了解和审视传统体育知识、探索其规律的过程中产生创新意识,还要求教师用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来感召学生。

(1)思想的创新

如发展娱乐性体育和健身性体育是转变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观念的体现,也是当前学校体育的重要特征。

(2)教学内容的创新

应选用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地域特点、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和教学内容,以改变体育教材单调、枯燥的弊端。

(3)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我们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以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意识,去创造更合理更完善的技术动作;用发现法教学来不断刺激学生发现问题和创造活动的兴趣;用学导式的传教法来使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统一起来,学生自学和教师引导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养成自我锻炼、终身锻炼的习惯;改变以往的组织形式,使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人,教师可以只说明活动的目的、要求,安排一些小型比赛,由学生自定规则,相互裁判等等,以此提高学生热情,掌握裁判技巧,培养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4)体育考核的创新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体育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体育考核也应该是多样的、立体的。素质教育绝不忽视正常的考试,关键是如何相结合,既不压制体育特长生和个性的发展,又要看到体育差生的进步,这要求必须要创新出可行的体育考核办法和对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体系。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应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冲出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提出新异的练习方法,敢于运用发散性思维探索新理论,形成新概念。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横纵向思维等,促进学生开放思路、解决问题,鼓励学生采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总之,大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只要能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加大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采取科学有效的教法、组织形式和手段以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就能有效地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真正发挥高校体育在推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五、结束语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特征,对各个领域的人才提出了应具备有“创造能力”的素质要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根据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这一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作为体育教学目标的重点。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途径是思想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创新、考核的创新;在体育教学中采取方法和手段以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就能有效地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真正发挥高校体育在推动素质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伟.21世纪的体育教育特征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 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现代体育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3] 宛祝平,孙晓春.结构式体育健康教程[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1.

[4] 周志先.试论学校体育围绕创新教育的改革及其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OO2,(4).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实践;现代化

人类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美术教育,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传达的信息也非常直管和形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只有具有创新能力和精神才能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渠道。所以,高校必须不断进行课程创新,才能实现优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教育是现代高校美术教学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教育的关键生命力,多元化的美术人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独立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重点。所以,高校美术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抛弃固有的程序化、公式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从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来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现代美术课堂需要做的事情。充分发挥学生为主题的作用,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形象思维是美术教学具有的思维特点,创新想象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指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了思维的独特性、敏锐性和流畅性。写生课培养了学生眼、手、脑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使三者形成有机整体,实现了观察和表现的结合。创作课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和技法。创作课程中,学生只有多种思维途径相结合才能完成美术的创作,这便发挥了美术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教学具有的特点,美术课堂上,学生们利用大部分时间来绘画、欣赏和制图,这是提高智慧、技能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专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新。

3、综合运用绘画手段和材料能力

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成果的最终表现,因此,工具、材料的广泛性决定了美术造型的多样性。为了处理多种工具、材料来进行创作美术作品,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验与培养。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研究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的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三、如何做到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1、提高教学观念创新

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是教学观念创新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美术创作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一定是通过艺术家内心思想的真正表达才会真正的打动观众的心理。而从目前高校美术的教学来看,多数高校都会注重对基础教学的描述,拘泥在造型理想的束缚中,表现形式很单一。这样的观念使高校教学很难拓展新的内容,更阻碍了教学形式的发展。所以高校要不断抓住新时期绘画艺术形式、内容的更新变化,对美术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要不断推陈出新,重视灌输绘画理念和风格的样式,从而带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2、课程设置中的创新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人才的培养与设置科学的课程密切相关,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保障。在高校美术教学课程设置时,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课程设置的立足点应该建立在培养学生文化与艺术修养方面,同时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体系可以包含市场学、行为学,还可以包含美术学,同时这些学科应该具有开放式的特点。再者,课程的设置要注意完整性和规范性。最后,要转变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概念,让美术教学不单单停留在造型和设计上,要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展开系统化教学。

3、注重实践性教学

美术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课堂可传授的知识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学生今后生活以及工作的需要。所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是高校美术教学应该放在首要位置的,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美术教学同生活更为贴近,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4、评价方式创新

学习过程中,相对研究结果来说,探究方法更为重要,而拓展美术教学的方法,就是让师生讨论美术作品在材料的获取途径以及设计思路的问题。在习作、作品的评价上,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条件,来促进其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鼓励学生自身才能发挥与艺术个性表现,从而使高校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5、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高校美术教学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传统美术的教学模式局限性很大,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显得十分明显,运动其动态立体的表达式反应美术教学过程,声情并茂,样式丰富。利用其时空可变性、画面动态选择性、声像同步性、形象直观性等诸多优势,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四、结语

美术学科的创新是高校美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必须对学科知识不断进行创新。所以,高校美术创新的创新,除了基于内容之外,更要基于教师自身观念与素质之上。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结合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认真总结,才能使美术教育与时俱进,从而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冯远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

参考文献

[1]易鸽.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01:56-57.

[2]韦静涛.谈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72-73.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8篇

高校创新教育不仅要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还要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起来。我国政府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培育创客文化,这一举措能够对高校创新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也必然会将中国的教育推向一个崭新模式通过不同特色、活力充沛的创客空间,通过教育与产业之间的互联互动,必将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充分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1 众创空间

“创客”(Maker)一词源自国外,意思是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群体。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中提出,创客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利用3D打印技术以及各种开源软件、硬件,努力将各种创意与奇思妙想转变成现实的人。“众创空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它的真正意义在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开源技术,遵循“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科技引领,资源集聚;强化服务,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并且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一种新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创新创业人员提供一个“好而全”的空间。

2 我国创新教育的研究现状

创新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它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把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重要战略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方向。所以说,重视创新教育的发展、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所有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全球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自然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

目前很多高校在创新教育上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1)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学生们灵感的火花、大胆的想象力很多时候都被压制了。学生们存在思维定势,并且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创新意识;(2)教师缺少创新素质。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年以来我国各高校持续扩大招生,导致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每一位教师都是背负着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基本上没有时间钻研学术、搞教学研究,使得大部分教师的创新素质着实令人堪忧;(3)学校缺少创新教育条件。据统计,许多高校的教学科研设备缺失严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就是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学校这样那样的条件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就很薄弱,使得学生缺乏创新教育的训练。

3 众创空间在其他高校创新教育中给我们的启示

2014年的国际高等教育权威报告《地平线报告》当中指出,创客将在3~5年之内形成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些学校已经认识到,创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于是各校争先恐后的加大投入,进行校园创客的培育。在国外,例如美国高校中的学术性创客空?g和制造类实验室就迅速的多了起来。而一些K12(美国基础教育的通称)学校也都试图在图书馆中设立创客空间或者把教室改造成能够开展项目和实践学习的那种样式。

在中国,众创空间发展也很迅速,创客教育也被深度引入。基本上所有学校都认识到,在学校中引入创客文化,施行创客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非常有效的措施。研究发现,在发展建设高校众创空间的时候,首先要确保校园属性,不过也要打破传统,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将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融入到高校众创空间,保持市场化运营机制,坚持市场观念。已经建设运营的高校众创空间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它们开展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种是“学校主体、企业运营”的模式,例如南开大学等开展的“校企联席”;一种是“学校主体、学生运营”的模式,例如天津大学等开展的“内孵反哺”;一种是“学校主体、学校运营”的模式,例如大学软件学院等开展的“教育集成”;一种是“企业主体、企业运营”的模式,例如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的“商业合作”。这四种模式各有所长,形成了高校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和高校合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 项目实施过程及研究成果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们更希望学校进行以下活动:“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举办创新比赛”,此两项的选择率均超过60%,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开放实践基地,在学校学习时,可以将自己的创新点子实现。不过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教育都并不能完全为学生的创新教育提供合适的条件,而众创空间恰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能使我们的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高校众创空间创新教育应该结合传统学科、优势学科以及特色学科。学科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任何一所大学办学的前提。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是围绕这一要点开展的。课题组认为,各高校进行众创空间创新教育应该基于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比如,对于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的理工科院校,就可以紧密结合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抓住自身强大的工科背景和学科优势,发展工科特色的众创空间;对于那些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点的院校而言,可以结合自身的人文学科背景,抓经济、社会和民生热点,打造出比较人性化、具有人文精神的众创空间。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有自己独有的优点:(1)学校里各种学科种类齐全,方便学科交叉、知识融合;(2)学校的学习氛围较为浓厚,方便培养创新型人才;(3)学校具备科研条件并且条件较为优越,方便产出大量创新成果;(4)学校是创新思想产生的沃土,方便引领社会的创新文化。

基于此四点优势,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完善创新教育体系课题组以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相关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机制。建立健全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长创新实训时间,强化创新实践。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可兑换学分。提高教师创新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指导服务。增设创新奖学金,制定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举办大学生创新大赛,使得创新在学校蔚然成风。(2)借鉴“学校主体,学校运营”模式开展创新教育学校提供既有优势资源,邀请企业进驻指导,向新华区现有的众创空间学习,大力发展校园众创空间,主要措施是:充分利用学院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学生活动中心等资源,进行改造,基本能够建成一个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开放共享的办公场地、流动工位、宽带网络、仪器设备、交流空间及研发设计、成果交易、认证检测等专业化服务,做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3)吸引学生走进众创空间,将创新思想转化为实际价值组建创新服务团队,对众创空间进行全方位创新服务。聚集起来自学院、企业、社会的专兼职创新指导教师队伍,为众创空间的学生提供专业、免费的指导。同时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拉取企业、学院资金支持,设立种子基金,收购学生的创新产品,并将其转化成实际价值再用于学生的创新投资,如此良性循环。

通过跟踪调查,深入分析研究,“众创空间”对高校创新教育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1)重发明创造,轻创新价值。学院领导更多关注的是众创空间的产出、发明创造,但是发明创造不全是创新,最多只能是创新产生的基础。创新包括发明创造,但是发明不完全是创新,创新是能够产生价值的发展过程;(2)重视激励作用,轻视市场价值。为了更好地实现众创空间的价值,从国家到省市,从社会到学校,均拿出了大量资金投入到创新教育中。如:开展院级、系级创新项目立项对学生创新予以支持,开展创新大赛对获奖学生予以奖励。资金投入以后,学生、广大教师创新的热情喷涌而出,一大批创新成果脱颖而出。但也有几个项目立项之后,出现了项目停滞、资金用途不规范等问题。如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更大的用途是保障市场经济的所有要素顺利循环流动。如果这种只注重资金的激励作用,轻视资金市场价值的情况持续演变,同样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教育。

5 结语

众创空间发展的兴起对高校创新教育来说是一次新的机遇。数字化学习的背景下,各种新技术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手段都有极大影响,未来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必将极其紧密。创客教育这种教育方案以原材料作为出发点,积极探索教育环境和技术上的改革,实现空间上灵活布局,技术应用上更加开放化、智能化、集成化,总之就是为创新教育创造更加全面、更加有内涵,更加有智慧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