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资产负债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资产负债表范文第1篇

2、固定资产是指企业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价值达到一定标准的非货币性资产。

3、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反映在某一特定日期企业所承担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4、非流动性负债是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权益,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股东投资者拥有的资产的总额。

资产负债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债务法; 资产负债表; 利润表

在我国以往的所得税会计中,企业对所得税核算方法的选择余地很大:既可以选择应付税款法,也可以选择纳税影响法,纳税影响法又有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可供选择。而我国财政部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则规定,企业所得税一律按照全新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那么,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有何区别?为什么要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替代利润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又好在哪里?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差异分析

同是作为“债务法”,原利润表债务法和新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有一些相似之处――都确认递延项目,且税率发生变动时,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进行调整,但其差异也很明显。

(一)对收益的理解不同

利润表债务法体现了利润表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利润表观,用“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强调收益是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利润表债务法与这一收益观相对应,计算会计收益中所有收入和费用对所得税的影响,并以所得税费用列示在利润表上,递延所得税则是会计所得税费用与税法应交所得税相对比的结果;而资产负债表观,用“资产/负债表观”定义收益,提出了“全面收益”的概念,要求收益的确认与计量都要服从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会计概念的要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适应这一收益观,资产或负债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乘以税率直接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末余额,而所得税费用依据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末、期初相比加以确定。比较而言,利润表债务法计算程序复杂,且确认和计量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标准不易把握。这一变化充分反映了当前会计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包括所得税会计处理在内的企业财务会计视角,已经由利润表观转变到了资产负债观。

(二)核算对象不同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利润表债务法作为债务法下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还有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核算对象是“暂时性差异”,而后者则是“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是指在一个期间产生而在以后的一个期间或多个期间转回的应税利润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差额,侧重从收入和费用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强调差异的形成以及差异的转回;“暂时性差异”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它侧重从资产和负债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更强调差异的内容和原因。

从内涵来看,暂时性差异比时间性差异的范围更广泛,它不仅包括所有的时间性差异,还包括所有的不是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

(三)对“递延项目”含义的理解不同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应将全部(特殊情况除外)暂时性差异确认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大大拓展了“递延项目”的含义,与利润表债务法使用的“递延项目”相比,前者更具有现实意义。利润表债务法首先将时间性差异分为在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可抵扣时间性差异,再分别将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乘以适用税率得出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由于时间性差异反映的是收入和费用在本期发生的差额,揭示的是某个期间内的差异,所以此时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应是本期的影响额;而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尽管也将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由此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资产,但由于暂时性差异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账面金额与其税基之间产生的差异,是从本质出发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揭示的是某个时点上的差异。因此暂时性差异是累计影响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反映的是账面价值,是累计的差额。

(四)确认财务报表项目、计算所得税费用的程序不同

确认财务报表项目时,在利润表债务法下,利润表项目直接确认,资产负债表项目间接确认,即首先关注利润表项目所得税费用计算的准确性。其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会计利润×适用税率+税率变动的调整数;然后根据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纳税款之间的差额,倒挤出本期发生的递延所得税。而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资产负债表项目直接确认,损益表项目间接确认,即首先计算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然后倒挤出本期所得税费用。它更加关注的是资产和负债类项目计算的准确性。其计算公式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减少)。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优点

(一)核算方法更为简单、更容易理解和运用

过去会计制度下的所得税核算,以利润表为基础,调整时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在科目设置上分为“所得税”、“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和“递延税款”三个科目,看似简单,实则麻烦,也不容易理解,尤其是在前后期间税率变动的情况下,调来调去非常繁琐,且容易出错。关于这一点,笔者相信,只要对所得税会计稍有了解的人都应该深有体会。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资产负债表观为基础,强调的是全面的收益,对所得税费用的核算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为着眼点,逐一确认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在每一会计期末,只需将期末暂时性差异与期初暂时性差异的纳税影响额的差额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在科目设置上,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和先前相比虽然多了一个科目,但是由于各个科目之间的“分工”更明确,也就不容易混淆,所以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更为简单,也更容易理解,操作起来更方便,同时也降低了错误发生的概率。

(二)可以提供更为全面、有用的所得税会计信息

与过去的会计制度相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注重暂时性差异,它既包括了所有的时间性差异,又包括了所有不属于时间性差异的其他暂时性差异,因而强调的范围更加广泛。例如,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合并的浪潮愈演愈烈,债务重组和资产减值等也屡见不鲜,由此产生的属于暂时性差异的非时间性差异,过去会计制度的核算方法是无法体现出来的,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可以很好地体现和披露这些相关的信息。采用适用性更强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其进行核算,就能充分、完整地反映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交纳过程,同时也能提供更有用的会计信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适应了新的经济形式,可以提供更加全面、有用的会计信息。

(三)更符合会计可比性原则的需要

过去的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利润表债务法中选择一种。这样选择余地太大,使得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而将所有的企业统一规范,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有利于各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比较。

(四)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由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理论更科学、反映更全面、操作更简单,涵盖了利润表债务法的所有优点,又规避了利润表债务法的缺点,因此,现被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所采用。而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跨国经营的日趋普遍,也在客观上要求不同国家和地区财务报告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因此,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规定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更好地与国际惯例趋同,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简要结论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顺应了会计国际化趋势,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定位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可行的。而且,我国目前正在致力于国有企业改造,企业重组、合并的现象和频率将不断出现和加强,资产重估会更加频繁,加之我国市场经济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跨国经营和股份制改造等经济事项日益增多,这些都会引发大量非时间性暂时性差异的产生,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分析并进行处理,可以说是对症下药。

总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是会计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资产负债表范文第3篇

不断上涨的房地产价格,成为人们日常的讨论话题,每个人都在关心未来房地产价格走势,分析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提出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对策以及警示房地产价格下降的冲击。

而对于房地产市场与货币量的关系问题,也正如弗里德曼所说,一切通胀问题都是货币问题,而对应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大家都喜欢把这句话改成,一切房地产价格上涨都是货币问题,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推动了房地产价格上涨,但是实际情况真的是如此吗?

仔细想来也是未必完全正确,因此本文也是借着房地产的热度,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重新分析货币供给机制,以及梳理房价价格与货币供给二者之间的关系。 货币供应量是怎么增加的?

要把货币供应量是怎么增加的说清楚,首先要把货币供应量定义一下,为了分析相对简单,还是采取现实中我们关注的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概览中货币供应量的M0、M1、M2。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M0供应量的指标等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货币发行项减去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库存现金项的数额,M1供应量等于M0加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活期存款项,M2供应量等于M1加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定期存款项。

基于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在数据统计层面上货币供给量主要涉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各自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因此现有货币统计量的统计只关注了货币的流动性特征,通过不断加总来得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但是其中却忽视了货币供应过程中的层级问题,而货币供给过程中的层级问题更是与现代金融体系运行机制相一致,并且通过金字塔式的多层级资产负债表体系反映出来。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处于顶端,之下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底层为非银行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其中上一级的负债方都对应着下一级的资产方,下一级的资产方结算在上一级负债方进行,也就是上一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方发行债务借据,通过复式记账方法转化为下一级的债权资产,同时同级之间通过上一级的债务借据进行债务结算。

接下来的问题是金字塔模式下的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否可以决定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及非银行部门资产负债表。

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多层级下的货币供给机制,假设居民将100元现金存入商业银行,居民存款资产负债表资产方增加100元,同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方在中央银行存款增加100元,即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中央银行负债方商业银行存款增加100元,同时货币发行项减少100元。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则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为20元,超额存款准备金80元。

在传统货币银行学的货币乘数理论的解释中,这家商业银行将缴存法定存款金之后剩余的80元放贷出去,之后经过商业银行体系,各家商业银行不断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创造信贷,即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的乘数机制,以上这一过程逻辑上和数量关系都没有问题。

但是存在最重要的缺陷是与现实中的银行经营决策及信贷投放过程不符,忽视了部分准备金制度信用创造和货币供给过程中商业银行的主体性,即在一定准备金存量的假设下,商业银行在保证存款不流向其他银行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进行信贷投放,赚取存贷利差,也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贷款创造存款机制,存款数量的增加直至准备金可以支持的限额为止。

在以上的例子中居民100元存入银行引起准备金增加,其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结果就是银行增加贷款和存款400元,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为100元准备金和400元贷款,负债方为500元存款,同时居民资产负债表则对应为资产方存款500元,而负债方为银行贷款400元。

总之,在经济正常时期,任何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都将直接促使商业银行投放贷款,进而增加相应存款,最终导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

从单个银行来看,影响其准备金的因素包括现金存入、同业存量、向中央银行售汇及借款等。而从整个银行业的角度来说,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则决定了准备金规模上限,也就意味着决定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及存款规模上限,因此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基本上决定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中央银行可以决定货币供应量。

但是以上这些货币供给机制是在正常情况下,也就是商业银行信贷市场供需平衡或者供小于求时,而在金融恐慌或者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过于悲观时,商业银行和非金融部门都不进行借贷,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并没有起到增加信贷的作用,也就是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不能决定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所以准备金增加只是货币增加必要不充分条件。也意味着从货币供给角度来看,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政策的有效性要强于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政策。 货币供应量增加 引起高房价了吗?

货币供应量基本上就是非金融部门的存款总额。非金融部门的存款,既是非金融部门的可动用资金和潜在购买力,也是非金融部门的财富投资工具。因此若将房地产市场视为商品市场,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增加,也代表了其预算约束的放松,增加了房地产消费需求,进而推动房价上涨。

同时作为财富投资工具,非金融部门的存款不断增加存款规模,压低了存款收益率,使得非居民部门寻求更加多样的资产投资组合,也增加了房地产的投资需求。

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处于低杠杆时,货币供应量增加更多是增加了居民货币收入,通过购买房地产居民存款流向房地产企业存款账户,实现了居民资产负债表中的不同资产之间的转换,而没有扩大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

然而,随着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普及,房地产贷款成为居民购买房地产的主要融资方式,居民的预算收入得以放松,预示着居民可以依靠杠杆来购买更多的房地产,从而推动了房价的上涨。从居民资产负债表角度来说,居民资产方较少的存款转换为高价值的房地产,负债方增加了房地产贷款,最终其净资产价值暴露于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之下。

同时居民通过房地产贷款融资来购买房地产也实现了商业银行贷款向房地产企业存款的转化过程,这也印证了近期M1的增长率过快,很大程度源于房地产价格上涨。

因此,在房地产市场低杠杆时,货币供给量是房价上涨的原因,而在房地产市场高杠杆时,房地产信贷才是推动房价持续上涨的原因,货币供给量增加只是现象。 高房价引起货币 供应量增加了吗?

从上面分析中,基于贷款创造存款机制,似乎是目前高房价引起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但是结合部分准备金的货币供给机制。

可以看出,在正常时期只要中央银行所控制的基础货币数量增加以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降,不管房地产价格如何,商业银行一定会适应性地调整资产负债表(增加贷款和创造存款),最终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同理,如果中央银行控制住基础货币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无论房地产价格如何上涨,货币供应量也保持基本不变,因此从总量来看高房价并不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

但同时从目前货币供给过程的结构角度来看,其中就有需要注意的问题,从今年4月开始新增居民贷款超过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同时考虑到房地产价格上涨因素,可以知道很大程度上商业银行在保证信贷增加总量基础上调整信贷结构,将原本可以贷款给实体企业的贷款额度转移给房地产市场,推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逐渐进入到滚雪球式价格上涨――信贷增加循环,使得货币供应量能够适应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整,而且这一过程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向下时而房价可以持续高涨。

居民资产负债表资产方与负债方同时扩张,也意味着居民净资产价值对于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更敏感,而在经济下行过程中,房价下行叠加实体疲软,房地产市场信贷条件恶化,银行信贷市场供过于求,随之出现资产负债表式衰退,也就是进入到贷款偿还――减少存款机制。

至此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之间传导机制被破坏,货币政策有效性也将大打折扣,因此目前高房价并不是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但如果房地产价格下降,其更大可能成为货币供应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总之,面对目前的房地产价格上涨,房地产信贷才是推动房价持续上涨的原因,货币供给量增加只是现象,高房价没有引起货币供应量总量变化而是引起了结构性变化。

与其关注货币供应量不如关注信贷量和杠杆率,与其关注银行资产负债表不如关注非金融部门尤其是居民资产负债表,与其关注高房价引起的货币超发不如关注房地产价格下跌引起的货币收缩。

资产负债表范文第4篇

一、资产负债表的技术性审查

技术性审查属于基础性审查。使用的方法有观察、检查、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审查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资产负债表内各项目之间关系的审查。审查时应先查明资产总额是否等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然后再复核表内各有关项目的小计、合计和总计等是否计算正确。除此之外,还应查明表内本年度“年初数”是否与上年度末的“期末数”相等。

第二,资产负债表与账簿之间关系的审查。表内各项目的数字是依据账簿记录填列的。因此,审查时应将表内各项目与其相对应的张破记录进行核对,以表明两者是否相等:

对直接根据总账余额填列的项目,应检查表内期末数与张波中相应的总账余额是否一致,这类项目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等项目。

对根据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的项目,应检查表内各项目数额与其相关总账所属明细账余额合计是否一致,如应收账款项目需要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两个科目所属的相关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计算填列。

对于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账科目余额分析填列的项目,如长期借款项目,需要根据长期借款总账科目余额扣除其所属的明细科目中将在一年内到期的借款金额计算填列。

对根据有关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如“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项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坏账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综合运用上述填列方法分析填列。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需要根据“原材料”、“周转材料”、“材料采购”、“发出商品”、“材料成本差异”等总账科目期末余额的分析汇总数,再减去“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第三,资产负债表的与其他主要报表之间关系的审查。财务会计报表间勾稽关系的审核。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利润分配表四者之间科目对应关系的审核。

将期末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和利润表中的“净利润”相核对,看其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就可能使报表编制上出现了差错,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的会计信息。审查二者的勾稽关系,首先,应将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与年末、年初两张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差额进行核对,看二者是否相符。其次,应将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部分的“库存现金期末余额”与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核对,看其是否相符。以上两方面如不相符,就可能存在技术性差错,应进一步追查原因。

二、资产负债表的实证性审查

实证性审查时资产负债表审计的重点。使用的方法包括监盘、函证和查询等。在具体审查时,应在审查资产负债表和总分类账户、各相关明细分类账户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各种实物资产及现金、有价证券等进行现场监督盘点,对往来账项进行函证或查询,从而证实资产负债表所记载的会计信息是否正确可靠和公允合规。

三、资产负债表的评价性审查

评价性审查是指针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所进行的审查和分析评价活动。资产负债表评价性审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分析性程序等方法。审查时,应运用资产负债表内已经核实的有关数额和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指标,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审查。

第一,企业偿债能力的审查。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体现为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其中,资产的流动性具有关键作用。为了实现审查目的,常借助财务管理的相应指标完成,具体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指标。流动比率,是指被审计单位的全部流动资产与全部流动负债的比率。流动比率是衡量短期负债偿还能力比率,它表明被审计单位的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速动比率,是指被审计单位的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速动比率高,说明被审计单位清算能力强,偿还债务有保障;反之,则弱。资产负债率,是指负债总额在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资产负债率反映被审计单位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用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偿债能力。对于债权人来说,这个比例越低越好。

资产负债表范文第5篇

编制水平分析表,将分析期的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数值,与基期(上年或计划、预算)数进行比较,计算出变动额、变动率以及该项目对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和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影响程度。从3个角度分析评价资产负债表变动情况:从投资或资产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从筹资或权益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资产负债表变动原因的分析评价。

2、垂直分析

编制垂直分析表,通过计算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占总资产或权益总额的比重,分析评价企业资产结构和权益结构变动的合理程度。分析评价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动情况。资产结构、负债结构、股东权益结构的具体进行分析评价。资产结构与资本结构适应程度的分析评价。

3、项目分析

资产负债表范文第6篇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财务报告;会计准则

[DOI]10.13939/ki.zgsc.2016.24.242

1 中俄资产负债表对比分析研究的意义

1.1 “走出去”战略的迫切需要

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党的十也提出了培育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的号召。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俄罗斯扎营,同时这些企业实力也不断壮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具备按照俄罗斯的会计法规来编制报表的能力。资产负债表作为第一张报表,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对中俄两国的资产负债表的差异分析,可以使在俄的中方企业更好地理解并编制两国报表,以满足“走出去”战略的迫切需要。

1.2 资产负债表差异影响投资决策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已呈现出势不可当的态势。据中国统计局统计,2012年和2013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净额分别为78462万美元和102225万美元,投资数额巨大且增长趋势明显。

对俄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企业通过购买股权达到对俄直接投资的目的时,资产负债表是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渠道。然而中俄的资产负债表存在着巨大差异,只有通过细致的分析两国资产负债表的差异,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由此可见,中俄资产负债表的对比分析意义重大。

1.3 “择善而从”的选择性借鉴作用

立足我国国情来完善财务报表,必须去粗取精。因此,通过对中俄资产负债表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完善我国资产负债表的构成,提升我国会计制度水平。

俄罗斯的财务报表的体系和中国的财务报表体系差异性十分明显。我们可以通过对两国资产负债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俄罗斯资产负债表的更合理的地方进行借鉴,从而不断地完善我国的财务报告体系。

2 中俄资产负债表对比分析研究

2.1 两国资产负债表地位比较分析

中俄两国的财务报告构成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的企业财务报告中主要是指“四表一注”,资产负债表作为第一张报表地位不可忽视。而俄罗斯的企业财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附注,可谓是“两表一注”。资产负债表的地位更是尤为突出。两国财务报表在财务报告中的地位都很高。相比之下,由于俄罗斯的财务报告中报表的数量要较中国的财务报告中的报表数量少,因此从报表数量的角度和占据财务报告的份额的角度来看,俄罗斯的资产负债表在整个报告中更加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才标志我国从收入费用观逐渐地转变到资产负债表观。我国开始从重视利润表向重视资产负债表进行转变。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对资产负债表的重视也是从近十年内才开始逐渐转变过来的,这同样可以看出俄罗斯重视资产负债表的时间跨度要更久一些。

2.2 资产负债表列报顺序比较分析

纵观中国和俄罗斯的资产负债中的列报顺序,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大。

一方面,在中国的资产负债表中首先列示资产,其次列示负债,最后列示所有者权益。而俄罗斯的资产负债表的列示顺序却与之不同,资产仍然首先列示,但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位置进行了对调。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而在俄罗斯的会计恒等式则应该为“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两国在列报顺序上存在的差异很大。

另一方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俄资产负债表的各个项目都是按照资产或负债的流动性进行排序。但是,中国的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按照流动性从强到弱进行排列,而俄罗斯的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是按照流动性的从弱到强进行排列。

可见,两国将资产和负债的排序按照流动性的排序恰好相反,值得我们注意并分析。

2.3 资产负债表项目类别比较分析

中国和俄罗斯的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各项目的类别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对于商誉来讲,在中国的资产负债表中,商誉由于其不可辨认性使其不能作为无形资产,只能单独列示。而在俄罗斯的资产负债表中商誉作为无形资产中的项目进行列示。

对于土地来讲,在中国由于土地国有化,企业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在俄罗斯土地私有,企业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在中国的资产负债表中,土地使用权可能是作为无形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进行列示。而在俄罗斯,土地通常作为固定资产进行列示。

对于资产中的投资来讲,和俄罗斯相比,中国的投资类的项目的分类更为细致。既包括直接投资又包括间接投资,如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很多类别。然而俄罗斯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对于投资的分类就较为简单,而且主要集中于直接投资项目的列示,如向子公司投资等。而间接投资的项目却很少。

对于负债中的筹资项目来讲,和俄罗斯相比,中国的筹资类的项目也比俄罗斯的筹资项目更加丰富。如短期借款、应付债券、交易性金融负债等类别。然而对于俄罗斯的筹资类的项目来讲,主要包括借款(含向银行借款和向企业借款),该类项目十分匮乏。

3 中俄资产负债表差异原因分析

3.1 会计目标不同导致的差异

在会计理论界一直存在着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并在一定范围内都得到认可。两国都是以受托责任为主导,但是俄罗斯的侧重程度更大。

相比于两国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可以发现,在编制俄罗斯资产负债表时,对于固定资产要以历史成本进行列示,且固定资产不计提减值。这就导致资产虚高,相关性较差,这与决策有用观相差甚远,而中国的会计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是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列示,扣除了减值因素的影响,可以说相比之下,中国的会计目标对决策有用观的考虑要多于俄罗斯。

在受托责任观的影响下,俄罗斯的会计更多的起到的是完成政府税收的作用。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的控制,防止企业计提减值来规避税收。因此俄罗斯的资产负债表的地位也就更加的突出。

3.2 资本市场发育不同导致的差异

通过分析中俄资产负债表,我们会发现,相比于中国,俄罗斯的资产负债表中与金融工具有关的项目极少。俄罗斯的会计准则中没有关于金融工具的准则,资产负债表中也就没有单独对于金融工具有关的项目进行列示。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相比于中国,俄罗斯的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

截至2015年10月,中国境内上市公司数为2800家,股票市价总值为476622.02亿元人民币。而俄罗斯境内上市公司仅为数百家。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的资本市场并不健全,与资本市场有关的金融工具较少,产生的影响也较弱。因此,俄罗斯会计准则没有对金融工具单独进行规范,自然在资产负债表中也不会有更多的关于金融工具的披露。

3.3 文化传承的不同导致的差异

对比两国的会计文化,可以看出,中国会计文化中涵盖了很多的“中庸”的思想。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亦是如此,有计划性的不断地朝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而俄罗斯会计文化的特点则是激进与保守的矛盾统一体。与“休克疗法”如出一辙,在2004年俄罗斯要求俄罗斯拥有子公司(一家以上)的公司要按照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资产负债表,就体现了俄罗斯会计文化的激进性。最终还是由于操之过急导致俄罗斯后来不得不暂时停止执行此项政策。

在中俄的资产负债表中,存在着对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者列示时,两国在资产负债表列示的顺序上出现对调的现象。列示的先后顺序并不能表明对各个会计要素重视程度的差异,但是可以看出中俄两国在会计文化上的不同。中国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的顺序对其进行排列,然而俄罗斯仍然是按照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与中国的资产负债表的列示顺序产生差异。不得不说俄罗斯对会计要素顺序的编排体现了俄罗斯会计在国际趋同过程中所具有的保守性。

3.4 政府管制的强度不同导致的差异

中国和俄罗斯的会计所受到的政府管制的强度存在差异。俄罗斯政府管制的强度要强于中国的政府管制强度。在资产负债表上,则体现为在中国,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表的规定较为全面,企业更多的是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然而在俄罗斯,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负债表的约束很少,主要是通过会计法律进行约束。

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对会计的政府管制强度更大。在资产负债表中对资产不允许计提减值,来限制企业会计的灵活性,同样体现了国家对企业会计的管制强度较大。因此政府管制强度的不同也造成了两国资产负债表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张新民.资产负债表:从要素到战略[J].会计研究,2014(5):19-28,94.

[2]庄英明.关于几个特殊事项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问题的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4(9):29-30.

[3]蔡明荣,徐泓.资产负债表列报之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2013(23):20-22.

[4]耿海利.俄罗斯社会文化对会计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4(31):120-123.

资产负债表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基层央行 资产负债表 审计

一、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背景

在应对本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灵活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成了主要发达国家央行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其通过扩张和收缩本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以达到对市场流动性进行有效调控的目的。虽然本次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我国央行及时调整政策取向,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公开市场操作、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等多项措施,积极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通过诸多操作,央行资产负债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是“外汇”资产增长迅速,占比逐年提高,而“外汇”资产持续较快增长是推高中央银行资产规模的主要动力。二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总额及所占比重均呈下行走势。三是“储备货币”快速增长,内部构成有较大变化。其中“货币发行”科目余额在储备货币中的占比则有所下降,“金融性公司存款”科目余额的占比有所上升,这表明央行逐渐侧重于通过“金融性公司存款”从金融运行中获得资金。四是由于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欠发达,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央行票据规模持续增加。

然而,这些操作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使央行资产负债在安全性、流动性、健康性以及增值保值功能等方面产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被动增长的央行票据,产生数以百亿元计的费用和利息,又构成新的被动投放货币的压力。二是金融机构存款的增长,使人民银行承担高成本。三是随着贸易顺差的持续存在,外汇资产占比可能继续提高,证券类、贷款类的资产占比有进一步被挤压的趋势,这意味着央行在选择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时,面临的空间受限。

为此,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的计划和调控,保障央行资产负债表客观、安全、稳健,构建央行资产持续健康机制,确保高质量货币政策效果和政策预期已是势在必行。

二、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标准

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央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的配置,它既是实施货币政策的结果,体现了央行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开展金融服务等业务活动的效果,同时也是进一步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也就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的健康。

1、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相关规范和实务

(1)ELRIC框架。目前,在中央银行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领域,尚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系统性的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标准,与之相关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颁布的与中央银行的财务报告、治理和控制相关的一些国际性规范,其中比较重要的是2000年3月颁布实施的“保障评估政策”,“保障评估政策”强调对央行治理和控制中五个关键领域进行评估,包括外部审计机制、法律结构和独立性、财务报告、内部审计机制、内部控制系统,简称ELRIC框架。该框架提供了一种国际范围内通用的中央银行治理和控制框架,是分析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重要基础,但由于该框架本质上是一个保障机制而非标准体系,是一种外部评估而非内部审计,并且IMF的立场和关注点与央行内审人员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仍有必要建立一个更具针对性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标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健康性审计。

(2)总行层面的健康性标准。目前在总行层面上,关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标准提出了五类标准――真实、公允、安全、稳健和透明。这是在ELRIC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资产负债表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各国总产负债表管理和内外部审计相关实践提出的。其中,真实和公允是针对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共同构成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基本前提;安全针对具体资产负债表项目,稳健针对央行净资产;透明则是针对报表信息披露的要求,是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保障。真实、公允和透明体现了对财务报告编制和信息披露的形式要求,属于形式健康;安全和稳健是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核心,构成了实质性健康。

2、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标准

(1)真实性。真实性审计是基层央行健康性审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安全性、效益性和合理性的保证。真实性主要衡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认资产负债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包括资产负债表填列内容是否真实完整,表内数字计算是否正确平衡,表内综合项目的填列是否准确,编制的方法是否合理等等;二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中填列数字所依据的业务活动审计,确认资产负债表所涉及的业务活动是否合规和真实。

(2)安全性。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安全性审计既要对基层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审计,还要关注资产负债表的安全性标准。安全性标准既要判断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各项业务中的高风险业务,又要发现并确认各业务活动的重要风险点,衡量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是否都得到了控制,从而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充分、有效,继而促进有关部门加强风险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维护基层央行的整体健康运行。

(3)效益性。央行作为国家银行,应履行“制定或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三大职能,在货币政策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直接形成了央行业务活动的成本收益情况,如何衡量和评价职能的效果,就需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效益性审计。效益性主要衡量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确保央行的履职效果,即所履职取得的管理效果、政策效应、社会效益及其他影响等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最佳效益,是否推动了央行行政效能的提高。

(4)合理性。合理性是对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整体情况的把握标准,是对资产负债项目的结构评价,主要衡量资产负债表相关科目的结构是否合理。通过分析性复核和比率分析等方式,把握了解基层央行资产负债科目的结构变化和规模走势,分析评价央行具体的资产科目、负债科目变动的合理程度,并分析所反映的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举措和动向如何。必要时,还要结合国家经济政策、国际金融形势及国际发达国家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合理性。

三、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框架

根据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性标准,基层央行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应有重点、分层次地逐步推进。现阶段,可以从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安全性、效益性入手,按照以下思路探索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图1列出了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框架。

1、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审计

具体到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审计,就是对报表的列报、结构和内容是否真实完整的情况进行审计,它是维护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最基本的手段,主要采取合规性审计的方法。结合基层央行的实际,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审计主要关注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两项内容。

(1)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客观性取决于央行会计内控活动的有效性,所以,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客观性审计的首要内容。基层央行的会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会计核算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央行是否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办法和其他内控制度;不相容的会计岗位是否分离,授权审批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是否建立严格的审核核对制度,以保证会计资料真实、会计信息可靠;是否坚持财权与事权分离;财务印章、重要空白凭证保管是否分离;大额开支是否坚持集体审批;日常开支是否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等。

(2)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直接关系报表数据的客观公允性,需要审计人员在抽样的基础上,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取得直接的审计证据,并通过评估样本对报表总体进行判断。在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审计时,由于资产负债表客观性审计内容广泛,涉及部门较多,审计部门不可能对全部资产、负债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必须在对内控制度与重要性水平合理评估的基础上,采取抽查方式,根据抽样结果情况扩大审计样本量或对某一样本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计。

2、资产负债表安全性审计

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安全性审计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中主要科目反映的重要项目所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内部控制措施情况进行审计,发现并确认表中反映的各业务活动的重要风险点,继而促进有关部门加强风险管理,维护基层央行的整体健康运行。审计时主要采取内控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式方法,分析评价相关政策、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央行内部控制的安全性和具体业务操作的安全性。

(1)内部控制的安全性。内部控制的安全性主要关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是否都得到了控制。具体审计内容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五个部分。控制环境包括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如何,组织机构设置和权责、员工胜任能力与人力资源政策是否恰当,是否建立了诚信与道德价值观,其中,各级行行领导确定的管理基调和风格,是影响全行干部职工的控制意识的关键;风险评估包括对风险事件的识别能力如何,风险评估的过程、风险应对特别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否恰当;控制活动包括各种授权与审批、复核与确认、职责分离、计划和预算、实物保护、记录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过程是否符合规定,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审计具体业务操作来实现;信息与沟通包括分支机构在履职过程中是否建立了信息采集过程、横向和纵向的信息沟通机制;监控包括各级管理层的监控,独立职能部门的监控是否能为持续改进内部控制提供保障。

(2)具体业务操作的安全性。具体业务操作的安全性主要是根据资产负债表中各科目依据的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对基层央行的资产负债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并根据风险的不同性质和风险程度进行审计。这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评价:一是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指导下,从各项业务本身存在的风险根源考虑,确定审计项目的侧重点。以基层央行而言,应将审计重点放在金融工具和涉及资金的项目上,尤其应该关注金融机构贷款、再贴现、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经理国库款项、支付清算借贷方汇差、发行基金、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中的待清理资产等科目。二是针对选定的资产负债项目,具体审计各项业务流程的安全性:如针对再贷款、再贴现进行审计分析,应确认可能形成损失的项目数量和金额,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针对经理国库款项,应重点关注预算收入更正是否按照“谁的差错谁更正”的原则,由出错方填制更正通知书,国库办理更正,国库待结算款项的处理是否合规、及时,有否存在不合规挂账、占用、挪用国库资金的现象等。

3、资产负债表效益性审计

效益性主要衡量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确保央行的履职效果,即所履职取得的管理效果、政策效应、社会效益及其他影响等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了最佳效益,是否推动了央行行政效能的提高。审计时主要采取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主要通过资产效益和管理服务效益两个方面来衡量。

(1)资产效益。资产效益是指央行资源占用和来源符合节约和经济原则,能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合理的流动,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可以对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固定资产等的管理情况开展效益性审计。如对再贷款的绩效审计,应重点关注再贷款发放额度、时期和借用期限,获取再贷款的金融机构的资金情况,借款金融机构获得再贷款前后的经营状况,运用金融机构的实际经营数据分析再贷款对其流动性、经营效益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等等。

(2)政策效益。政策效益是衡量基层央行在执行总行制定的货币政策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央行的资产和负债既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的物质基础,也是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实施效果的直观反映。实际中,可对基层央行结合实际执行货币政策情况开展绩效审计。审计可通过分析性复核和比率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整体结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基层央行资产负债科目的结构变化和规模走势,判断基层央行所采取调控措施是否科学、合理,以此进一步判断基层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如通过对再贷款等债权项目占总资产比重的走势分析,可以反映央行再贷款机制调控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资金余缺的力度等。

四、加强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建议

1、将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基层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涉及央行履职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基层央行的内部审计人员站在央行治理的高度,全方位审视央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找准审计工作的抓手。在审计理念上,努力实现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合规性分析审计向业务运作、管理活动以及体制机制上拓展,由以揭示问题为主的监督型审计向提供增值服务型审计转变,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审计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标准,探索形成由“合规到内控再到管理和绩效”的审计思路。在审计方式上,继续运用合规性审计的思路和方法对有关工作进行查证和分析评价的同时,从内控视角和管理绩效视角进行查证和分析评价,积极引入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等现代内部审计方法,充分吸收借鉴包括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等在内的各类审计思路和方法,并将其有机融合,形成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2、探索新的审计项目

目前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审计重点主要是针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各个科目以及科目所依据的业务活动开展审计的,但实际上,央行的部分业务活动是记录在表外科目上予以反映的,如应收未收利息、发行基金和固定资产折旧项目等。此外,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审计,除了要关注资产、负债各科目外,还应相应地关注所有者权益的项目,如固定基金、权益项目下的收益、表外科目等,它们反映了基层央行的净资产和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基层央行的履职能力。这些重要的表外科目和所有者权益科目,也应作为审计重点加以关注。

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是对内审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既涉及到财务知识,又涉及到经济金融知识,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金融、审计、财务等多学科的知识,这样其才能在资产负债表审计时进行准确、高效的研判,最终得到正确的审计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审计的水平。因此,多元化的内审人员结构是资产负债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为此,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内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为资产负债表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郭庆平、杨立杰: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 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司“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课题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J].中国金融,2012(9).

[3] 卜又春:金融危机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管理的启示[J].会计研究,2011(4).

[4]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资产负债管理[J].金融发展研究,2011(8).

[5] 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关于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J].海南金融,2011(4).

[6] 聂健民: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审计刍议[J].华北金融,2010(10).

[7]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及危机应对能力”研究(六)――央行应对危机措施的效果及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0(2).

[8] 王继香:对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真实性审计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

[9] 宋根苗: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浅议[J].金融会计,2012(2).

资产负债表范文第8篇

引言

200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已经10多年了,虽然制度在颁布之初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核算带来很多麻烦,不过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该制度的制定对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核算具有深远的意义,总的来说,其让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核算更加科学,也更加能够让中国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国际接轨,国家化趋势更加明显。今天再来探寻资产会计变更对于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是希望探究这种变更的一种趋势,因为笔者相信,企业会计制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不久的将来,或许财政部将重新颁布了一个新的更加科学、更加国际化的新的《企业会计制度》。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笔者在本文中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会计变更:资产计价变更、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变更、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变更来探寻其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一、新会计制度对资产计价重新规定的内容

新的会计制度中,会计变更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资产计价的方式,这也是会计变更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改变。旧的会计制度和新的会计制度在对资产计价的方法和方式上具有非常大的差异。新的制度让一些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可以入账,比如企业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企业在交易时候的一些非货币交易也会进入资产负债表;以往企业债权人的资产入账并不规范,此次变更明确了相关入账的方法;企业的一些自我扩建、改造等价值改变也会体现在资产负债表。

二、资产计价变更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一)企业取得资产入帐价值的变化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新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于企业资产入账做出了新的规定,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这就使得企业取得一定的资产采用过去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时,账面价值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企业在租赁一些机器设备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到设备的运输费用、保险费用、安装调试费用等等,按照以往的会计制度入账,则机器设备租赁、运输、保险、安装等等费用都会作为入账价值;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在入账的时候就只会将机器设备的租赁费用计入。

(二)资产期末计价的变化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企业购入资产之后,如果市场变动,资产的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以往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在0.3%-5%的范围内对资产计提坏帐准备,例如企业在年初购置了价值100万元的黄金进行投资,但是黄金价格在年内下跌了3%,根据以往的会计制度,年末的时候公司的黄金储备依然是以100万元入账,但是采用新的资产期末计价方式,企业的黄金储备应该为97万元,企业在期末的时候应该提取减值准备3万元进行入账。从上例就可以看出,会计变更前后企业的某些投资行为会产生3万元的时间性差异。

三、变更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在每年入账的时候,企业都需要对一些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折旧方法分为直线折旧和加速折旧。直线折旧是指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一定的时间年限内每年折旧的金额相等,加速折旧是按比例折旧,所以固定资产在早期的折旧金额多一些。通常企业都会在直线折旧和加速折旧中选择一种方法折旧,直到固定资产报废。不过如果企业灵活选择折旧方法,那么理论上企业在对其一项固定资产折旧的早期折旧方法从加速折旧变为直线折旧将会让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降低;而在折旧的后期,固定资产从直线折旧变为加速折旧就可以让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降低。

四、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会计制度对于企业投资另一个企业的行为进行了会计入账规定,通常有两种办法入账。如果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没有控制权、没有重大影响的时候,企业的投资行为采用成本法核算,即无论被投资企业的经营情况如何,是否盈利、亏损、破产等等,投资企业的投资成本都不会发生改变,按照投资的实际金额进行会计入账。而如果投资企业变更投资收益的核算方法,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入账,当被投资企业经营有道,实现了盈利,那么按照股权利润的分配,投资企业投资的账面价值将会增加;反之当被投资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了,那么投资企业投资的账面价值将会缩水。

五、变更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一些企业在年内发生了交易但是在年末的时候相关单位没有付款,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需要对那些应收账款进行可回收性分析,对于可能发生的坏账计提坏账准备,不过在计提坏账准备之前,企业可以选择直接核算法和备抵法两种方法处理应收账款。备抵法就是企业对于一些可能发生违约风险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如果后期的坏账坐实,则用计提坏账准备金进行对冲,则实际并不改变企业的当期损益。直接法就是当企业认为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时候,可以把应收账款直接计入当期的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