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资产阶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资产阶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德国;俄国;资产阶级改革

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180-01

白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起,欧洲各国陆续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方式各不相同,如英法采取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的方式,而通过资产阶级改革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其成功之举当推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德国的资产阶级改革。在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国内危机慎重,清朝统治者以及当时的资产阶级都采取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措施,如、戊戌维新等等,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一、废除农奴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

废除农奴制是德、俄两国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1807年,普鲁士首相施泰因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807年颁布了《关于放宽土地占有的条件限制和白由使用地产以及农村居民的人身关系的敕令》(即“十月敕令”)。规定废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人身白由。1808年,施泰因又颁布了补充法令,禁止容克随意吞并农民土地,以废除农奴制为中心的内容的农业改革初见成效,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的落后,1861国王亚历山大二世从改革农奴制入手,对腐朽落后的俄国进行了一场白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使农奴获得人身白由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份地需要缴纳远远高于实际地价的赎金。改革解放了大批农民,他们成为白由雇工,促使了工业生产显著增长,封建农奴制经济由此走向了崩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经济基础的瓦解为封建专制体制的崩塌撕开了缺口。然而清政府的和戊戌维新等自救改革并没有触及封建经济基础,这注定了改革的失败。

二、保护关税,为本国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德、俄两国除了改革封建生产关系以外,都注意采取了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关税政策,为本国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关税同盟起到了重要的所用。在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情况下,普鲁士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1818年首先颁布法令,废除国内60个关税区,统一税则,与各邦订立统一关税条约。1834年,德国建立以普鲁士为盟主的,包括18个邦国的关税同盟。与德国相似,俄国1861年改革也制订了保护关税的政策,政府大力扶植本国工商业,采用官方订货的方式刺激国内工业生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关税白的丧失。第二次以后,中国完全丧失了关税白,外国商品只需要交纳5%的进口税,这种不合理关税政策严重的阻碍了的发展。战争失败后的大量赔款,使清政府向民族工业大量征税,中国的经济可谓在夹缝中生存。而民族资产阶级应该是资产阶级改革应该依靠的重要力量,对的忽视和打压是清政府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大力发展工业,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农奴制的废除以及关税同盟的形成使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高涨,由工场手工业进入了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大生产越来越占据显著地位。德国的工业革命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重视对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二是两次工业革命交错进行,虽然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十分迅速,1889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成为工业国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俄国1861年改革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各主要工业部门都实现了从手工工场到工厂生产的过渡,大机器生产在工业生产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中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趋势,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统治者对工业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物质基础的改革注定会失败。

资产阶级范文第2篇

一、从产生的背景看:文艺复兴于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兴起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神学世界观,以彻底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启蒙运动发源于英国,18世纪时,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日益强大,在政治上也日趋成熟,封建专制制度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此,启蒙运动的兴起,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而性车工的声势舆论,宣传运动。

二、从斗争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时,新兴资产阶级作为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新阶级,没能够产生和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完整的思想体系。从斗争形式上,文艺复兴是从收集、发掘和研究被湮没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借古典文化中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因素来作为同封建王权作战斗的思想武器。启蒙运动是根据人的“理性”来思索和判断世间事物的思潮,矛头直接封建特权、王权、神权。

三、从指导思想看:文艺复兴以“人性”为中心,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的世界观、历史观;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神秘主义,崇尚个性自由。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束缚,否定神的绝对权威强调发展人的“人性”、价值和力量的愿望。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矛头直指封建特权、王权、神权。启蒙思想家们宣扬天赋人权思想,人民论,强调人身自由,不分等级地位,有自由权利,包括人身、言论、宗教、信仰与自由,这就否定了等级特权。他们认为人权自由只能靠法律来保障,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提倡法制论,这就否定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启蒙运动对神权的批判比文艺复兴时期更彻底,他们提供了无神论的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神权。

四、从产生的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进行的一场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文化革命,是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并走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所出现的伟大事件,无论对西欧历史发展还是对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们以“法”为中心,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和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想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运动推动了欧洲和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的哲学、政治学与理论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作了重要指导作用,在政治上导致了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资产阶级范文第3篇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发生的两大思想解放运动,它们都反对封建蒙昧主义、来世主义,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中开展反封建斗争,都是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因此,两大运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产生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受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影响,其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斗争形式、指导思想、成就的侧重点、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又是有所不同的,现就这几方面谈谈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不同:

一、从产生的背景看

文艺复兴于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兴起的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14—15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孕育成长。居意识领域支配地位的教会对西欧文化的垄断,僵化了人们的思想,这与商品货币关系的兴起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格格不入,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神学世界观, 改变教会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创立为自己服务的新文化、新思想体系,以彻底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于是展开了在意识形态里反对封建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发源于英国。18世纪时,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却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这种要求推动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们对封建意识形态和专制制度本身发起全面的批判。因此,启蒙运动的兴起,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是资产阶级结束旧制度的舆论准备。

二、从斗争形式上看

文艺复兴时,新兴资产阶级刚登上历史舞台,没能够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完整的思想体系。从斗争形式上,文艺复兴是收集、发掘和研究被湮没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借古典文化中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因素来作为同封建王权作战斗的思想武器。

启蒙运动是根据人的“理性”来思索和判断世间事物的思潮,矛头直指封建特权、王权、神权。

三、从指导思想看

文艺复兴以“人性”为中心,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的世界观,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束缚、否定神的绝对权威,强调发展人的“人性”、价值和力量的愿望。

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矛头直指封建特权、王权、神权。启蒙思想家们宣扬天赋人权思想、人民主权论,强调人生自由,不分等级地位,有自由权利,包括人身、言论、宗教、信仰与自由,这就否定了等级特权。他们认为人权自由只能靠法律来保障,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提倡法制论,这就否定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启蒙运动对神权的批判比文艺复兴时期更彻底,他们提供了无神论的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神权。 转贴于

四、从成就的侧重点看

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大的当属文学和艺术,出现了“文学三杰”和“美术三杰”,他们几乎成了文艺复兴的代名词。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许多不同于中世纪的特点,艺术家们反映现实生活的人,歌颂人的力量,刻画人体的健美,赞扬人性的复苏,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人文主义在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完满的体现。

在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领域都有较大的成就,但最突出的是政治学。启蒙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并为未来社会描绘了美好的蓝图,批判和否定一切不合理现象,按照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阐明了经济自由、政治平等及国家机构、政体、法制等方面的要求和主张,勾画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立国原则。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伏尔泰提倡开明的制宪,甚至对整个世界都有重大影响。

五、从产生的影响看

资产阶级范文第4篇

子夜,黑夜与凌晨的交界。处在这一时期的所有事务都面临着黑暗或光明的选择。而那是的中华大地,列强鞑虏,,内贼匪患打碎了千年的安息沉寂,也在那时失去了习惯常规的中华大地陷入了无尽的迷惘。

黑夜贪婪地倾吞着一切,包括那就在眼前的光明。

中国近代的民族资产阶级向来是一群以国事为己任的热血豪杰。在飘摇动荡的土地上,硬生生地扎下了倔强的根脉。他们顽强地扎根,顽强地生长,顽强地等待着黎明的曙光……然而黑夜却是如此的冗长,等待到最后,竟才发现,在这块迷惘的土地上,扎了根便等于死亡。

《子夜》开端便是悲情的,刚从乡下到上海的吴老太爷便因为受不了上海灯红酒绿的现代化,抱着他的《太上感应篇》便一命呜呼了。这便昭示了以封建土地主为主的小农经济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走进了坟墓,也为下文吴荪甫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近代的中国,处处充斥着投机,充斥着尔虞我诈。

本想通过自身奋斗,实现工业强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们,在外商,金融界,时局动荡与个人利益四条火线的夹击下,就早已举步为艰,然而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却又异常尖锐。一方面是税收成本加剧而不得不减少的工人工资所引发的大范围工潮,另一方面是又是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同行间的挤压兼并。

正所谓:“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民族资产阶级在贫瘠险恶的土壤上步步为营。正如书中的工业大亨吴荪甫一样,中国的民族资本家们不得不依靠自己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于是从事实业的现款被用于了创造为其服务的金融业,金融业所融资金又被用于投机行业和收购行为,近而导致资金短缺的困境。这样的恶性循环的终点便是再次回到依靠不可能依靠的金融业的这块土壤。

资产阶级范文第5篇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1、掌握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2、了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

3、掌握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及的两面性

4、理解的产生及其特点

思想教育:1、到19世纪90年代初,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具有两面性,而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2、通过中国产生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因素,不可能在近代中国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愿望。

能力培养:通过讲述和分析和的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做阶级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面性、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的两面性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Powpoint课件

学生:复习、的影响

教学设计:

导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已经支离破碎。上节课我们讲了,出身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并不希望封建制度瓦解,但他们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科学技术,这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的产生。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讲一下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讲授新课:

首先明确概念:什么是资本主义?(以资本剥削和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则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兴起的社会条件

讨论: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不是,认为中国在明朝末年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正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发展,只是由于外国的侵入切断了其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不是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产生的。

总结书上的观点:

(1)、商品经济发达:在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2)、外商企业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与近代企业

(3)、的诱导——技术、人才

2、近代工业的出现: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概况

资产阶级的来源官僚、地主、商人

产生的年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的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为什么出现在沿海地区)

著名的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器磨坊等

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组织同学看教材40页的材料,分析材料总结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社会性质民族工业的特征民族资产阶级的特征

半殖民地(1)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革命性

半封建社会(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妥协性

二、的产生

1、发源地: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外商企业中

思考:它比早还是晚?

指明第一个特点:先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资格老

2、分布:看教材41页表格]

分布集中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

无产阶级主要分布在三种性质的企业中,外商、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

联系41页的小字材料,指明第三个特点,深受三重压迫、剥削,革命性强

无产阶级不同于农民阶级,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地里干活,而是有时间规定的,并且在固定的车间工作。指明第三个特点,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

3、来源:破产的工人和手工业者

指明第四个特点,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

4、的特点:

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独有的特点

5、无产阶级早期的斗争

资产阶级范文第6篇

关键词:想象;悬念;形象

有人说:“历史想象力严格说来并不是装饰性的,而是结构性的。”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想象学习呢?本文试图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半部分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设置悬念:为什么会发生革命

1.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制造“悬念”:为什么新贵族本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却公然出来反对国王呢?

2.教师:展示斯图亚特王朝国王的言论(如“君权神授”),以及相关材料:

材料一:他(指查理一世)经常不顾议会的反对任意征税,还提高关税,并强制发行公债,为了搜刮钱财,他还把持出售肥皂、盐、酒、煤等商品的专卖权……

材料二:许多其他沉重捐税仍继续违法征收,有些甚至不合理到这种程度――纳税的总数甚至超过货物的价值。

――1641年12月英国资产阶级给国王的抗议书

3.意图:这里突出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为引导学生思考其覆灭的原因提供思维条件。

4.问题:查理一世奉行怎样的政治制度?革命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由此,请你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自己探究)

5.教师总结: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提炼形象:革命怎样演进的

英国人从1640年斗争到1688年,整整48年,革命究竟是怎样演进的呢?

1.展示下列几个“形象”:(“铁人”与“护国主”“查理一世被处死”“复辟”:查理二世与詹姆士二世、“双王统治”)

2.意图:提炼几个典型“形象”,引发学生的想象,从而让学生了解革命过程。

3.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注意提醒学生的身份是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资产阶级)。

4.教师:根据个人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经验来看,将想象融入历史课堂,既是增强历史学习生动性、趣味性的需要,更是促进历史学习的具体性、结构性的需要。通过让学生评价克伦威尔,以及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场

资产阶级范文第7篇

第一阶段: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新课内容,为听课作好准备,创造储存信息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为学生传输信息做好准备。我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状况出现哪些变化?(2)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是否消除了阶级对立?(3)判断资本主义国家是否消除阶级对立的根据是什么?(4)如何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中“变化”与“没有根本变化”的问题等等。引导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阅读课文,把学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达到预习的目的。同时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还会发现一些新问题,为教师第二阶段精讲作准备。

第二阶段:教师根据新课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和阅读新课时存在的问题,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讲清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学生自学本节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一节内容主要讲了两个关键问题。

(1)重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国家两大对立的基本阶级”中的“基本”两个字。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基本阶级外,还存在城乡小私有者和自由职业者。如小商人、手工业者、律师、医务人员等。

(2)根据关于划分阶级标准的观点,对战后无产阶级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逐点分析。使学生弄清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只是属于无产阶级内部结构及生活状况等现象的变化,而无产阶级由于它对生活资料占有关系没有根本改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关系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资产阶级仍然占有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丧失生产资料,它们之间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变化”的只是现象,本质上“没有根本改变”,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懂得“变”与“不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分析,对内容繁、头绪多的问题层层分解,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由现象到本质,点明问题的症结,进一步拨动学生的思维,这样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听完教师分析后,再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复习巩固。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不同观点,让学生评析。我们在讲完这一节主要问题之后,曾引用了当代资产阶级学者的一些观点,让学生进行判断分析。

资产阶级范文第8篇

“法国大革命”这课的主线是法国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宏观层面认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地位。1792年歌德在瓦尔密战役中目睹法国义勇军的士气后赞叹道:“从此时此地,世界开始了一个新纪元。”法国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重要的一场革命,在启蒙思想的引领之下,其规模之浩大、过程之曲折、动员之广泛、革命之彻底,是同一时期其他资产阶级革命所无法比拟的;其对于法国的新生、扫荡欧洲的封建势力和引领世界民族民主革命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标榜。

对于这样一场过程复杂、内容深刻、影响深远的革命,初中生难以全面把握。那么,学生到底要学到怎样的程度呢?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样规定:简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依据历史本身逻辑及课程标准,教材选择了“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和共和国诞生”“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三项内容来体现法国大革命的主要进程和成就。其中,“攻占巴士底狱”重在说明18世纪末法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引发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和共和国诞生”侧重于讲述《人权宣言》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在大革命进程中巴黎人民一步步推动大革命走向新的,旨在突出法国大革命无论是在深度上,或是在广度上都超过了英美两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主要讲述大革命后期法国在内外交困中,拿破仑凭借其特有的优势登上历史舞台,采取一系列挽救危局的措施,继承和发展了大革命的革命成果,并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成果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最后在对外侵略战争中失败的历史。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暗藏了两条线索。明线是法国大革命的发展过程,暗线是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启蒙思想在法国大革命的进程中不断向法国各阶层和欧洲乃至世界传播的过程。

同时,教材考虑到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有相似之处。因此,弱化了对法国大革命背景的分析,简化了复杂的革命过程,从而使本课内容重点突出,主干清晰。面对这样的“缺陷”,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像证史”方法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拿破仑眼里的拿破仑、法国人眼里的拿破仑、爱国者眼里的拿破仑”来突破相应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