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女教师

乡村女教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乡村女教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1篇

(散文诗)

乐山市五通桥区蔡金小学

胡勇(614807)

眼镜以一种淳朴的娴静,

折射出一个玲珑剔透的心境。

山路上深深浅浅的脚印,

长出一缕缕土色土香的乡情。

当农人们扛着犁耙和太阳上山的时候,

她也开始耕耘,

把白色的象征演绎在漆黑的背景之上,

让饥渴的眼睛用稚朴来酝酿秋景。

当群鸟归林和华灯初上之时,

她仍在耕耘,

把红色的讯息交绘在

那透着童真的作品。

让深夜里萤萤的灯火,

化作孩童人生路上前行的指示灯,

引导他们迈出艰难的泥泞,

走向胜利的佳境。

当乌黑的秀发平添了几缕银丝,

白皙的面庞刻上了细细的皱纹,

一切过去的日子——

都将升化为永恒的温馨!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2篇

杰克逊是英国驻华文化教育处官员,40岁的他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外交官。这位曾在英国驻日、韩等国大使馆工作过的文化教育官员,4年前便积极申请来到中国工作,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经济与文化的迅猛发展,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更因为他心底里有一个埋藏很久的心愿:他要在中国广西帮父亲圆一个奥运情结之梦,实现老人家多年来的一个夙愿!

2006年11月,一项由欧盟援助广西贫穷山村的教育项目开始启动了。杰克逊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他的援助点选择在全县经济条件最为落后、交通也极为偏僻的一所山寨学校,“然而就是在这贫困的边远山区,有一群睁大双眼渴望了解山外精彩世界而发愤努力读书的孩子们,还有一位非常令人可敬的‘圣女’教师!”县教委负责接待的领导深情而又自豪地介绍说。

“圣女?”听着这个新鲜而又陌生的中文词语,杰克逊好奇地问道。

“哦,‘圣女’就是你们英文所说的‘Sacredfemale’(神圣女性)。在瑶村里乡亲们之所以把这位女教师尊称为‘圣女’,不仅仅是因为她长得美丽,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滴滴汗水和点点心血不断地推进着瑶乡的变化,所以在乡亲们眼里她就是一位天使。”

“Sacredfemale――‘圣女’!”杰克逊在心底里反复吟读着这个词。

令杰克逊吃惊的是入山寨的路竟是如此难行,车子在绿树掩映的盘山公路上千转万拐颠簸歪斜地爬行了近4个小时后,终于在一处陡峭的山崖下停下了。陪同前行的人员告诉杰克逊,从这儿还得步行近一公里的路程才能到达学校。在这海拔近1500米的高岭上,杰克逊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除了树仍是树,他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他们一行翻山越岭步行了一个小时后,才隐隐约约看到零星农舍。一面五星红旗在万绿丛中飘扬着。学校四面全是高山峻岭,老远就有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伴着山谷回音传到他们的耳际。

杰克逊不顾疲劳,非常兴奋地大步向前奔去。走近学校一看,他惊呆了,校园不足一亩地,校舍是干打垒的。教室里十几个年龄不一的学生正在高声诵读课文,一位穿着对襟交领式长衣,袖子有着精美的红色绣饰,下着青布短裤、织锦绑腿,颈上佩带银圈等饰物的俊俏的瑶族女教师正站在讲台上领念着课文。

杰克逊等人的突然出现,引来了孩子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在那位俊俏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使劲地拍响了自己的双手,热烈欢迎这位远道而来的英国友好使者。当教委领导要把俊俏老师介绍给杰克逊时,杰克逊摇摇手,用熟练的中文认真说:“Sacredfemale――‘圣女’!一个美丽的中国瑶族‘圣女’。”

“圣女”老师名叫韦瑶。今年30岁的韦瑶,8年前从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在这个只有二三百人的小山村,全校仅有16名学生的学校里教书育人、传递知识、播撒快乐,感受着独特的幸福和喜悦。

杰克逊给学校带来了一批学习用具与书籍,当他把礼物分发给孩子们时,发现这些大山里的学生都能说着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他有些意外。

聪明的教委领导看出了杰克逊的心思,笑着解释说:“韦老师认为,孩子将来要走出大山,接受外面的先进信息,语言首先是第一关。因此她实行的是‘复式教学’,孩子年龄不一,年级不同,加上这里的孩子从小都说瑶话,所以韦瑶老师使用汉瑶双语教学。她让刚入学的小学生在一年内先过语言关,从第二年才全部用普通话。”

边听边看,杰克逊心里涌起了难以抑制的激动。如果不是自己亲眼目睹,他的确难以想象,一个如此年轻的美丽姑娘,竟能为了这十几个山村孩子,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深山中,苦苦守候着她那三尺讲台,她不仅仅是个不简单的人,还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女性,一个真正的Sacredfemale!

这天晚上,杰克逊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这是一所世界上最简陋的学校,但却是一个温馨的学生之家,在这里我看到了最勤奋的学生以及最优秀的老师!

第二天是周末,同学们都回家了。韦瑶老师要到一个名叫兰新的同学家中家访,杰克逊便要求与她同去。走在仅能供一个人行进的山道上,看着远处的山峦和飘忽不定的云雾,听着身边山泉的叮咚声和风竹沙沙的响声,杰克逊想到韦瑶老师长年累月行走的就是这样的山路,他在敬佩的同时又产生了几分爱怜。

来到兰新家,已是午饭时间,热情好客的兰新父母做了丰盛的午餐款待他们尊敬的韦老师和杰克逊,闻讯而来的村支书和村长在饭桌上滔滔不绝地向杰克逊夸奖着韦瑶。

从他们口中,杰克逊得知,现在不管是单家独户的瑶胞,还是三五户聚集的地方,瑶胞们即使是六七十岁的长者,都会讲不十分规范的官话了(普通话),这一现象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事,其原因就是韦老师不仅在教学中推广普通话,而且还常常举办村民讲普通话学习班。另一个原因就是电视的普及。

“说起电视的普及,也归功于韦老师呢。”村支书边喝酒边说,“前些年是韦老师用自己的钱为村里买了第一台彩电,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乡亲们为了先睹为快,有的人甚至翻几道山,过几条河,跑二三十里山路赶来看电视。后来大家才陆陆续续地买了彩电。”

杰克逊还得知,全村第一部电话,也是在韦瑶老师的努力下装起来的,而韦瑶也是瑶山中第一个买手机的人。

“买手机?有什么用吗?”杰克逊纳闷了,因为在这偏僻的大山深处,手机的信号非常弱,几乎不能使用,买来干啥?

“韦老师买手机的目的,不是用于通话,而是让孩子们和乡亲们增长见识,了解到现代通讯的发展现状,让孩子们知晓如何用手机来发短信,与城里人的生活接轨。”

豪爽的村长接过了话题:“大道无形,大德无碑。我们瑶胞重情义,所以称韦老师为‘圣女’,赛过任何碑坊。杰克逊先生,您说是这个理吗?”

杰克逊连连点头,此时此刻他已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自己对“圣女”――韦瑶老师的敬佩和爱戴了。

兰新的爷爷是瑶家的射箭好手,午饭后这位八旬老人应邀给杰克逊做表演。当兰爷爷从房子里拿出一把原始、粗犷、纯粹,瑶族独有的祖传手工木竹弩箭时,杰克逊猛地全身颤抖了一下,两眼瞪得老大老大,他冲上前去伸出双手拿过这把弩箭,仔细地慢慢地看着,过了一会嘴里喃喃而言:“不错,是它!就是它!我终于找到了……”突然,杰克逊扑通一声在众人面前跪拜了下去,兰爷爷等人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韦瑶好奇地问了起来。

原来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杰克逊的爷爷作为英国一名传教士来到中国广西传教。一次在深入到瑶族人居住的大瑶山中,爷爷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走迷了路,又累又饿已让他精疲力尽,更可怕的是爷爷还遭遇到了野兽的围困与袭击。在与野兽的搏斗中,爷爷身上多处受伤,慢慢地倒下了,此时爷爷已感到死神在向他招手了。然而就在这危急的时候,嗖!嗖!嗖!几支箭声传来,准确地将数只野兽击毙,两个瑶族青年的及时赶到,把爷爷给救了。在热情的瑶家,爷爷养好了伤,临离开时,爷爷向他们要走了这把瑶家弩箭,并从此称之为“生命箭”。不久爷爷回到了英国,父亲就天天拿着这把“生命箭”进行射箭练习,结果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射手,不仅在国际户外射箭比赛中夺得了奖牌,而且还两次作为英国射箭队员参加了奥运比赛。

“我爷爷和父亲常说:‘弩箭是有灵性的,它与冷冰冰的步枪射击大异其趣’,我知道其实他们早就将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融入了其中。为此他们多次要求我找机会到广西,寻找到持这种弩箭的瑶族人并当面致谢,父亲说‘如果没有这把特别的瑶家弩箭,也就没有自己走向奥运的辉煌时刻,更没有我们家族今天的好日子!’。”韦瑶似乎明白了什么,她急忙拉起杰克逊,没想到刚站立起来的杰克逊却一把抱住了她,失声哭泣:“‘生命箭’的主人就是你们啊,我太高兴太高兴了……”而韦瑶也流下了晶莹的泪水。

半个月后,杰克逊要回北京了。通过这半个月的接触,杰克逊和韦瑶不知从何时起彼此产生了感情。临走前,杰克逊告诉韦瑶,他负责的援助项目方案决定了,就是要从学校修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让山里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一样过着科学、文明的生活。杰克逊还说:“这次进入瑶乡,他不仅圆了爷爷和父亲的梦,而且也圆了自己的梦,找到了一个美丽可爱更可敬的姑娘,真是太幸运了!”听了杰克逊感人肺腑的心语,韦瑶羞涩地把自己精心绣的瑶袋和花带送给了他。杰克逊心喜若狂地收下了这些礼物,因为他知道,瑶家姑娘把自己的刺绣作品视为最珍贵的东西,一般是不转送他人的。那些缠缠绕绕的线条里,融入的是瑶家姑娘浓浓淡淡的情思。如果能得到姑娘们送的瑶袋或花带,那就是她把你当作心上人了。

北京与大瑶山虽然远隔千里,但杰克逊与韦瑶的联系却越来越密切了。2007年春节,杰克逊再次来到大瑶山,与韦瑶一家人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中国瑶家春节。在春节期间,他俩商量着要给北京奥运送上一份能代表自己心愿的礼物,于是韦瑶想到了一种已有千年历史的过山瑶反面刺绣。这种鲜为人知的古老刺绣技法和国内其他所有的刺绣方式截然不同,被誉为中国刺绣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从反面绣,不看正面;绣时不用画底稿,先用黑白线依布纹绣出方格,然后于各格中配入基本图案;常用意象化、象形化的图案构成主要内容,用以构成全幅花纹的基本图案是定型的;线条无弧线,角度有严格限制。2007年12月初这幅《瑶家儿女祝福和谐奥运》的瑶绣终于完成了。而杰克逊与韦瑶的爱情也有了圆满的结局,他俩在大瑶山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两人最近决定在2008年8月,一起带上学校的孩子们到北京看奥运会!“如果到那时,我们再有个奥运宝宝,那是最完美的事了!”杰克逊乐呵呵地笑着说。

(本文严禁转摘!)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3篇

去年暑假,我回老家去度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回故乡,因此我是那么兴奋,家乡的山是那样青,水是那样秀,尤其是那满山的茶花呀,美极了。下车后,再走一段好长好长的崎岖山路,好容易回到了座落在马子嶂深山里的故乡。

听说我这个城里生,城里长的女孩子回来了,一下子就围上来一群人,婆婆们亲热的问这问那;小姑娘悄悄地看着我那时髦的牛仔裙,脸上流露出羡慕的微笑;男孩子们则躲在老远的地方瞅着我这个陌生的来客。在亲人们温馨的谈吐中,我除了感受到淳朴和热情外,更多的是我感到了我在他们眼里变成了“新闻人物”。这也难怪,听说这里的人们一辈子从未走出过大山。

傍晚,我到村外走走。山脚下,湖水平静极了,对面满山洁白的茶花掩映于绿叶间,山上山下随时可见一些珍贵的药材。我忽然从心底涌起一股酸楚的感觉,家乡的物产是那样丰富,而乡亲们却总是得不到温饱……

啊,是飞瀑,像一幅洁白的水帘挂在石壁上,下面是一潭清澈见底的水,还有小鱼在游动,像柳宗元《小石潭记》里写的:“椒尔远逝,往来翕忽”我在潭边拨弄着娇嫩的小草,好不惬意。天又要暗了,我想,如果有电的话,这迷人的乡村之夜该是多么令人陶醉。这飞瀑,从开天辟地以来就这样长流不息,但乡亲们只顾埋头劳作,却从来没有想到要开发它,利用它,乡村的夜晚照样是漆黑的,只隐隐约约的闪着一点点稀稀疏疏的油脂灯光。

“川姑!”一阵清脆的叫声过后,一双手搭在我的肩上,我回头一看是十二姐。我的辈份比她大,虽说她比我大三岁,我可不喜欢当这样的姑姑,便叫她做十二姐。“从哪里来?”我漫不经心的随便问道。“到你侄女婆家去吃饭。”十二姐的妈妈六婶甜甜地对我说。“婆家?”我瞪大了眼睛望着十二姐,十二姐摸着梳得光滑的辫子羞涩地笑了。噢,我明白了,看着她高兴的样子,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我看着乐颠颠走在前头的六婶,然后轻声对十二姐说:“你真愿意?你上次到我家不是说过让我教你识字吗?”她只是淡淡的说:“我今年17岁啊,该找个婆家了。”过去听人说我们村里的女孩都不上学,十六七岁就得出嫁。今天我真的相信了。

这个暑假,我那深山里的故乡使我太难忘了。我想:故乡有勤劳纯朴的乡亲,有苍翠的大茶山,有永不停息的飞瀑,但他们却长久地缺少最宝贵的东西――文化。苍山依旧,飞瀑如常。文盲、早婚成了故乡人民走向富裕的屏障,使现代文明被拒之山外。

徐徐的晚风吹动着报纸,我把目光从显得模糊的山峦上收回到报纸上,又拿起来读了一遍,一个坚定的信念涌上我的心头:当一名乡村女教师,用知识的枪炮轰倒屏障,把文化知识的种子撒在乡村的土地上,像春姑娘一样用现代文明之风吹绿故乡,让乡亲们走上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点评: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4篇

如果爱是一粒树种,王生英就拥有整片森林,半生结得教书缘,她耕耘希望收获芬芳的桃李,编织众学子金色的好梦。

这位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坪村的小学教师,用瘦弱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苦难,扛起了远不止“授业解惑”的师者之道。

在这片红旗渠崛起的土地上,王生英如同岿巍的山梁一般,血液里奔涌的是对命运的不屈抗争。

12岁时她因患小儿麻痹导致左腿残疾,对于出身贫寒的农家少女,这是多么沉重的打击。然而,王生英并没有消沉生活的意志,坚持完成高中学业后,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

那一年,她十八岁,花一样的青春憧憬着花一样的未来;那一年,她立了志,要把自己的根深扎在知识贫瘠的山区。

从此,她蹒跚的足迹踏遍了卸甲坪村的沟沟坎坎。为了不耽误上课,她经常在连雨天涉水过岭,挨个到路远的学生家里讲课,一趟下来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为了帮大家御寒,她早早给教室缝制了过冬的棉门帘,而家人的棉衣却迟迟没有着落;为了不让学生掉队,她主动照顾起班里一个下肢残疾的男孩,背着他上下课、做活动。在孩子们心里,王生英是又一个妈妈,她体贴入微的母性关爱为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送去温暖。

当课堂里快乐的笑声汇集成王生英脸上的幸福,命运却再次降临了无情的打击。1993年春天,一场彻夜的暴雨顷刻间摧毁了简陋的校舍,残垣断壁,满地狼藉。面对村委会无力筹建新教室的现实,王生英横下心来,把自家的房子改建成学校。卖粮食、赊砖瓦、借木材,顾不得本不富裕的家庭将因此陷入更大的困境。挖沙、刨石、搬砖、和泥,王生英和丈夫一起没日没夜地干,顾不得手掌膝盖磨出了血泡,结痂成茧……

“我是老师啊。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责任。”正是这份质朴的情愫让王生英永远不轻言放弃,正是这份担当的大义让朗朗书声重又在山乡响起。

2004年,王生英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7年,她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曾经有一部名为《乡村女教师》的前苏联电影,其女主人公瓦尔瓦拉的故事,感召着无数热血青年走上乡村的讲台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也许王生英并不知道瓦尔瓦拉是谁,然而她同样奉献出了全部的心血和力量来托起山里娃娃求知的希冀。

王生英――属于中国的“乡村女教师”, 她用三分之一个世纪的执著坚守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写下最美的注释。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5篇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师德永不褪色!

有人问:师德是什么?我说:师德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它从奉献中走来。师德是“三尺讲台撒爱心 ,两袖清风勤耕耘”,它从勤劳中走来。师德是年年月月为课堂的高效而挑灯夜战,是每单元每小节的巧妙衔接以易化难;师德是与学生见面时,学生亲切地呼唤,是学生遇到困难时企盼的目光。

在我们的那个学习时代,老师就是我们的楷模,也是整个社会的楷模。他们拿着最微薄的工资却勤奋工作毫无怨言,他们舍弃自己的儿女也要照顾好自己的学生。正是他们用崇高的师德培养了一代代人,让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

可如今,师德正在滑落。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实世界里,一些教师耐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了。他们有的改行,有的走穴,还有的打上了学生的主意。学生成了他们的摇钱树,成了他们的牺牲品。这些老师丧失了奉献精神,给师德蒙上了阴影。他们在教学中敷衍塞责,对学生缺乏爱心与耐心。他们只讲个人得失,抛弃集体利益;只讲个人轻松,不顾学生前途……他们正在让“老师”这个高尚的称谓褪色啊。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教育电影;教师教育;职业信仰;人文素养;教育理念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电影产生之日起,就有大量优秀影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在其情节与故事深入人心的同时,也潜移默化传递了教育信息。国内外专家学者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电影教育价值的肯定。我国教育家先生曾经指出:“电影虽为一种娱乐,但对于教育,是有莫大的影响的。”[1]自二战以后,西方电影界就开始关注教育电影。教育电影以教育故事为主题,集中反映学校教育中的种种关系。至今已有大量教育电影成功上映,并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有些电影由于蕴含了深刻的思想,与教师的情感达成了共鸣。本文欲从教育学的视角入手,解读教育电影所蕴含的教师教育思想。

一、电影与教师职业信仰

每个职业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信仰。教师职业信仰是教师对于教育基本理论、基本主张、基本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教师职业信仰是教师工作的内在精神支柱,它引导教师在工作中追求人生幸福。有了职业信仰的支撑,教师才有可能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拒绝各种诱惑,把爱与精力投入到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同时教师又是社会信仰的保护者和养育者,试想,如果教师一味抱怨工作太辛苦,抱怨学生太难教,抱怨工作日复一日太枯燥,他又怎么可能对学生开展信仰教育呢?

美国著名媒体理论家道格拉斯?凯尔纳曾经指出“媒体文化为认同提供了强有力的形象与场景,它们有可能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同时提供行动、时尚和风格的榜样”[2]。如其所说,有不少教育电影为教师职业信仰的重建提供了榜样。“从今天起,你们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孩子了,是学生。我教你们念书、写字、算术。你们要成为识字的人。我以后会讲到为什么白天会变成黑夜,谁住在海那边,为什么风会吹,河往哪儿流。我要教你们思想。”这是一句普通的教师开场白,然而正是这句台词,成就了电影史上最经典的一位乡村女教师的坚毅形象。《乡村女教师》是前苏联著名导演顿斯阔依的作品,由女演员玛列茨卡雅主演,该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整个影片就是一首伟大的教育诗篇。漂亮姑娘瓦尔瓦拉带着美好的愿望只身来到偏远的小乡村当老师。在这个村子里,村民愚昧无知。经过努力,瓦尔瓦拉终于让村民由敌视学校转变为支持教育,她培养出来的一批山村孩子也最终成人、成材,女教师的执著信仰浇灌出天下桃李!瓦尔瓦拉失去了青春,失去了爱人。可是,她得到了孩子们的爱,她的生命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影片词“这是很有意义的”前后出现三遍,表达了女教师坚定的职业信仰,而学生大声朗诵的一首诗“挺起来胸膛向前走,天空树木和沙洲”,道出了女教师怎样实现了她不平凡的人生。

这部影片影响过不同国籍的几代人,她的形象一度成为中国教师的职业偶像,当年许多热血青年正是在这部影片的鼓舞下来到偏远山区成为乡村教师,这便是影片具有的教育意义的最好见证。影片更是激励了更多的一线教师甘于奉献,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他们默默无闻、别无所求,只为灵魂深处最可贵的那一个信仰!特别是在当今多元的世态下,教师往往感到人微力轻,感到被放逐、被抛弃的空虚。这部电影给了教师一种善的力量的支撑,给了他们一个恒久而温暖的归属感,使他们重新满怀无上的热情,宁愿牺牲个人的安逸。因为他们有了坚定的信仰,有信仰才有尊严,有信仰才不虚其位。

教师是平凡的,只有坚韧的具有一颗真正的教师的心灵,才能在工作中感受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银幕上的瓦尔瓦拉给了当代教师这种坚韧的力量!

二、电影与教师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广大而深邃,无所不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它体现了人类对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是关于为人处世的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人文素养是通过教师的情感、态度、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应该爱岗敬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关心学生、品行高尚、具有人文情怀。

《放牛班的春天》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有人说这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影片赞扬了马修老师爱的教育,更是赞扬了人文关怀的伟大力量!马修在人生最低谷时期来到池塘之底教养院,这是一所寄宿学校,专门为行为有偏差的少年而设。他第一次来到课堂便受到学生的戏弄,他用善良的胸怀宽容了这群孩子,开始了师生生命的对话。而面对校长的残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马修没有悲观,而是产生了一种改变现状的冲动。当问题一次次产生时,马修老师无不选择了人性化的处理方式,他不忍心任何一个孱弱的心灵受到伤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马修的人格品质发挥了独特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当马修请孩子们在小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年龄、理想的职业时,教室里特别安静,这些孩子从未想到会有人关注他们的梦想与灵魂。生命的光辉终于照在年轻的心灵上,马修决定用音乐帮助孩子们迎来新生。合唱团进行得很顺利,这群曾经写满忧郁与痛苦的脸庞上终于出现了幸福快乐的笑容,年轻而驿动的心终于被美妙的音乐点燃,生命由此发生了完全的转向。最后当马修不得不离开学校时,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在阳光里闪耀,歌声在飞扬:纯真的爱呀,循着你的轨迹,循着你的轨迹飞翔……孩子们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马修的感激和爱戴之情,影片主题再次得到升华!

在影片中,音乐的确功不可没。但是,爱,才是最根本的语言。马修的伟大不是在于发现有音乐潜质的学生,而是在于不放弃每一个曾经被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影片中的马修是位极具人文素养的老师,他具有一颗仁爱之心,能抓住任何一个教育的契机,从而使教育多了一份灵动。他具有民主平等意识,这使他的教育就像一缕缕春天的阳光,抚慰着孩子们受伤的心灵。马修的人文素养表现在很多方面:仁爱、宽容、敬业、真诚、信念、理想、尊重、幽默,等等。泰戈尔说过,“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影片中的马修就是这样一片水,他用自己的灵魂唤醒学生的灵魂,最终春风化雨,水到渠成。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素养,精神就会迷失。如果教师没有人文素养,人类就会失去希望。具备人文素养的教师应具有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善良,有一颗带着宽容去看待世界的心。影片中的马修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三、电影与教师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既指向教育事物的本身,又指向教育事物的价值和价值实现的途径。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回答“教育事物究竟是什么?它有什么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等问题时形成的判断与看法,具有坚定性,教师愿意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而采取行动。可以说,教育理念是使教师产生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

有一些优秀的影片在歌颂教师爱心与奉献的同时,没有忘记对教育理念的探讨。在很多影片中,银幕上的师生关系体现了种种教育观和教育方式,使影片内涵得以深化。

《摇滚校园》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讲述的是杜威?芬恩将一群孩子组建成摇滚乐队并参加比赛的故事。杜威?芬恩是一个不成功的吉他手,生活窘困,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得以冒充好友成为小学代课老师。这所小学的孩子们被条条框框所约束,没有自我,只能服从家长和学校。在一次音乐课上,杜威?芬恩看到了孩子们的精彩演出,他决定在班级中组建一支摇滚乐队。杜威给乐队中每一个学生都安排了任务,除了乐队成员,还有和声组、服装、灯光、烟雾、电脑图像组。合理的分工让这些学生各司其职,人以尽用。杜威?芬恩的热情很快对学生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审视自己不被学校鼓励的另外一面,并由此变得生机勃勃。在比赛前的“家长之夜”,杜威?芬恩冒充好友的事情被揭发,他遗憾离开。然而第二天,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决定逃出课堂去演出。他们的演出非常成功,虽然没有得到冠军,却得到家长和观众的认同。而孩子的歌词也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你知道我上了光荣榜,我有了好成绩,可我失去了灵魂……”

这部颇有喜剧色彩的影片蕴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首先,这部电影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塑造。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健康的人际关系是自我实现的关键,如果人际关系是以真实、互相尊重和理解为特征的,那么学生个人或小组就会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依赖走向自主。[3]89-90在杜威的乐队中,之所以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主要是因为杜威?芬恩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为每个孩子都安排了属于自己的位置。班长桑玛希望扮演重要角色,杜威便为她安排乐队经理的位置,为了做好这个位置,班长主动查询资料,看有关的书籍。其次,电影体现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否定中心和等级,注重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但不强求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认为教育也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他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3]78影片的开始,班长桑玛一直要求评分,但都被杜威拒绝了。后来乐队被拒绝试演,桑玛出主意帮助了杜威?芬恩,她却郑重告诉杜威“我这样做不是为了成绩”。在乐队表演之前,杜威?芬恩毫不犹豫选择了学生查克的歌,当大家担心这首歌练习少会影响成绩时,他告诉孩子们“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赢,我们要做一场精彩表演”。影片的这些细节从不同的角度投射出对“完人”教育的质疑,并重新考虑了人的主体性,深刻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最后,影片中的杜威老师还是鼓励教学法的应用高手。当劳伦斯因为自己“不够酷”而忧心忡忡找到杜威时,杜威告诉他“你演奏的方式酷呆了,你会是全校最受欢迎的人物”,劳伦斯转忧为喜。而当黑人女孩汤尼卡因为胖不想上台时,杜威?芬恩告诉她,“你有大家都想要的东西,你有不可思议的好歌声,我保证大家都会喜欢你”。这看似普通的语言,成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鼓励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瞿孝军.电影的教育作用仍然不可忽视[N].学习时报,2009-09-28.

[2]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12.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7篇

一、运用镜头语言,增强作品吸引力

一部有吸引力的作品就是要“好看”,只有吸引住观众的目光,才能发挥其影响力

其首要一点在于影片故事和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上,它既不需要凭空捏造情节,也无需过度雕琢渲染,仅仅依靠几个人物真实生活场景的特写,甚至可以是还原“原始”生态的自然记录即可奏效。

在笔者前些年拍摄的纪录片《乡村导演》中刻画了一位戴着小礼帽工作积极、爱较真、时刻给村民枯燥乏味的乡村生活带来欢声笑语的“草根导演”。用小景深的长焦镜头(长焦镜头改变透视,可以使远处景物看似离得很近,这样可以在拍摄时不打扰人物)拍摄节目排练的场景,保证了拍摄的客观性。用广角镜头(广角镜头视角开阔,可以在局促的空间拍摄较宽的景物)来表现“乡村导演”朴实幽默的动作细节,如给自行车充气的夸张动作、用唾沫卷烟这些农村常见的生活场景,使主人公一登场便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起到放大人物生活细节的作用。抓拍“乡村导演”组织村民编排节目的场景,现场气氛热烈,导演“热情高涨”,当人物情感上升一定的情绪时,由于忘我而忽略了摄影师的存在,切实展现出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真实”是作品“好看”的重要元素。

其次,纪录片的创作,不仅需要客观真实,更要有主观引导

观众在对“乡村导演”里的个别细节捧腹之余,更多会对片中的那句“除了每日忙于编排节目外,李导每周六都定期去镇农科站上会儿网……他送给村民的不仅是欢声笑语,还有更多的致富经”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李导”又是作为新农村时代背景下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一个缩影来表现。这些主观指导下的艺术介入,使观众看到一个有故事、有起伏、人物性格饱满结实的影片,而不是一盘平铺直叙的画面素材。

拍出一部好的作品,即使设计落在桌子上的一缕光线也应该包含编导者的理念和姿态。在笔者拍摄的纪录片《山村女教师》中,“于老师领着三个学生步行20多里,翻过三道岭、涉过两条河去镇上学校上英语课”、“深夜在昏暗的灯光下备课”、“于老师与丈夫交流学生的教学和安全问题”等事件,在旁人看来也许平常,但如于老师这般三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则显得弥足珍贵。于老师本人也许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教育事业的伟大与崇高,让更多的孩子们走出大山、考上大学就是于老师最大的安慰。借此,观众能不能设身处地感受到于老师的心境呢?“哪里有最好的教育哪里就有最好的未来”,通过客观记录,赋予影像以内涵,将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染力放大,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2005年度,笔者曾拍摄过一部后来获得过国家级奖项的电视纪录片《校长助理》。起初,笔者打算拍摄这次竞选活动时的一些花絮,反映目前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但当“校长助理”选拔活动正式开始后,该校学生参与此次活动表现出的那种强烈的自信心,顿时让编导眼前一亮,并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拍摄题材。可以说,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捕捉,展示了同学们积极进取的生动形象,立意鲜明,这也是这部影片得以胜出的重要原因。

二、丰富视觉词汇,扩大作品影响力

视觉词汇是镜头语言的基本单元。视觉词汇注重的是个性化的特征和情节化的叙事主线,赋予镜头以具有内涵的视觉词汇。

笔者执导的纪录片《海岛女教师》只有三个场景:简陋的教室、女教师陈燕的家、礁石海岸。摄影师跟进陈老师组织学生海滩课外活动的场景:老师让学生们回答单词,阵阵涛声伴随着师生的欢声笑语,这一看似快乐的场景却让人不自觉地泛起一丝酸楚。镜头语言逐步深入,突出矛盾,运用表现人物真实情感的视觉词汇,来创造表意空间,使“海岛女教师”那强大的信仰力量深入人心。只有有着深厚的生活阅历、岁月积淀的人才能体会:青春易逝,陈老师能在孤岛上坚守着教师的信仰,是多么难能可贵,引人敬佩!

片尾的几组空镜:野花在微风中摇曳;静谧的海滩;浪花拍打着礁石、涛声依旧;从平淡朴实的分镜中,提炼生活本源,达到情感的升华,才能使纪录片成为一部逐渐细化、升华情感的作品。与此同时,伴随着画外音:“陈老师那动人的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泪水在暗暗地流淌”……舒缓的配乐响起,有效强化了该片的表现力,对表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音乐所具有的丰富的表情性和配合视觉词汇的表现功能,在纪录片整体气氛的渲染、画面时空的转换和片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等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调整组织结构,提升作品感染力

如果说纪录片是一种“发现”的艺术,那么,它同时又是一种“叙事”的艺术、一种“结构”的艺术。例如:在笔者前几年拍摄的纪录片《建筑师的日记》中,当建筑师坐在试运行的快轨列车上望向车窗外,摄像机的镜头跟进,窗外的建筑在成长,似乎与建筑师昨天的期待和构想慢慢重合,进而引出“城市的成长犹如一辆有轨电车,记载着城市的往事……这只是大连的基础设施的冰山一角,千千万万的人和我一样,热爱并祝福着这片土地”的影片主题。

再如《校长助理》采用交叉蒙太奇的镜头语言,通过对人物的采访不断引出新的线索,视觉词汇的变化充当影片的关联词:“第一个召开竞选会议的是七年二班的姚洋,请她的智囊团为她出出主意”,笔者提问姚洋“谁是你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引出王娅菲的出场,再通过摄影师深入王家,对其父母的访谈引出对当今应试教育体制利弊的思考,从而实现了其典型的套层结构。

上世纪90年代伊始,纪实的创作观念开始兴起。纪录片的创作从官方主导的宣传工具到更多从人文的角度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跟上了国际纪实影片文化的潮流。然而,我们发现纪录片镜头语言的滥用现象也日益凸显,很多纪录片过于重视技巧,创作流于形式,无法深入。我们必须对纪录片镜头语言的应用有一个本质的、深入的认识,达到多种艺术手法综合应用,才能站在专业的高度来创作出蕴含丰富、思想深刻、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乡村女教师范文第8篇

那片湖区有个美丽的名字叫“仙岛湖”,传说是仙女出没的地方。

从小时候直到长大后,我从没看见过仙女。

可是,在我的心中,王老师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仙女。

王老师是我小学时的老师。

每天黎明刚刚到来的时候,远处的青山和一个个小岛都隐藏在淡淡的雾气中,王老师就背着她出生不久的女儿小星星,划着小船,把住在小岛上的孩子,一个一个接到湖区唯一的一所小学校里……

小岛上正飘着淡蓝色的炊烟。

隐约还能听见一阵阵鸡啼声。

家乡的小村,还在湖水轻轻亲吻的睡梦中。

一条打了很多补丁的小木船。

一双磨得光滑的旧木桨。

小船在黎明时分安静的湖水里一下一下划动着。

湖水发出了“哗啦哗啦”的声音……

王老师用力地划动着双桨,她的额头上渗出了晶莹的汗珠儿,小星星还在妈妈的背上安睡。

湖水随着木桨一上一下,荡漾出了巨大的波纹。

王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时候,她年老的爸爸也会来帮忙。

“阿爸,辛苦您啦!可别忘了,一个孩子都不能落下呀!”

“知道了!阿月,一个孩子都不给你落下……”

爷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他在仙岛湖上划了一辈子船。

这片湖区,大大小小有十几个小岛。

孩子们分住在不同的小岛上。

有了王老师,有了她的小船接送,有了这所小学校,我们这些孩子才都有了上学念书的机会,谁也没有落下。

小学校真小呢!

只有一间教室,只有王老师一位老师。

教室的隔壁,就是她的小家。

小星星的爸爸在远方的城市里打工。

我们的课桌板凳,都是她和王爷爷自己动手制作的。

王老师平时可节约了!每次去镇上,她就用节省下来的一点点生活费,给我们买一些新书回来。

看见她的小背篓里装回了新书,我们快乐得就像在迎接节日。

阳光从破旧的窗格子里照进来。

教室前面并排挂着两块小黑板。

二十几个湖区的孩子,端端正正地坐在这间小教室里上课。

“好了,一二年级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开始做作业;老师现在开始给三四年级的哥哥姐姐们上课……”

我们齐声跟着王老师朗读课文:

“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

“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

“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

“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

“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王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王爷爷就默默地、一趟一趟地往小教室里搬运劈好的木柴,好给我们过冬取暖用。

夏天,仙岛湖上的大雷雨说来就来了。

这天,王老师戴着斗笠,又在大风雨中艰难地划着小船。

小船上已经接到两个孩子了。

在另一个小岛上,还站着几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孩子。

雨越下越大,湖水在大雨中越涨越高。

暗黑的天空里电闪雷鸣……

“来了来了!快看,小船在那里!”

大家用手卷成喇叭筒的样子,大声呼喊着:

“王老师――我们在这里――”

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渐渐靠近了小岛。

王老师用力撑稳小船,把孩子一个个接上小船,然后向小岛上的小学校划去。

小船在中上下颠簸,湖水不时卷进小船的船舱里。

“哎呀!老师,小船要沉了……”

“不要怕,都坐稳了,不要动,快到岸边了。”

王老师加紧划船,小船迎着风浪向前……

小船快到岸边时,王老师跳进了齐腰深的湖水里,用力推动着小船靠岸。

王爷爷早已等在岸上了。他一个一个地接过惊恐的孩子。

王老师站在水中系好了缆绳。

“别怕,没事了!你们看,大家都好好的……”

刚说完,她自己一阵晕眩,几乎支持不住了。

“老师,老师,您怎么了?”

我们围在老师身边,大声呼叫着。

我们并排在一起,让老师的头支撑在我们的小肩膀上。

王爷爷心疼地扶起她说:“孩子,你啊……”

夜晚来临了。

月光洒在辽阔的、安静的湖面上。

远处的青山和一个个小岛都在月光下安睡了。

月光透过窗棂,照进了夜晚的小教室里。

小教室里的课桌已经拼排在一起,成了我们临时的床铺。

那时候,家离小学校太远的孩子,就留在王老师家里,挤在一张床铺上睡下。

王老师在忙着给我们铺褥子、掖被子。

王爷爷在一个大木盆里倒上热气腾腾的水,给我们洗脚。

“哦,好烫,好舒服呀!王爷爷,您每天给我们烧热水,辛苦您啦!”我们一边洗脚,一边和爷爷说话。

“爷爷不辛苦。只要你们好好用功念书,爷爷给你们烧一辈子洗脚水。”

夜深了,王老师披着衣服走进来,给我们掖好蹬开的被子。

每天晚上,我都看书看得很晚。

“早点睡觉吧!可不能把眼睛看坏了。”老师叮嘱我说。

“老师,您改完作业了吗?您也早点去休息吧!”

“好的,有什么事就赶紧喊老师啊!”老师一边叮嘱,一边又给我掖了掖被子,然后轻轻地带上了门。

我拉熄了电灯,躺在睡熟的小伙伴身边。

透过窗棂,明亮的月光洒进来,照着小伙伴们甜睡的脸。

窗外,金黄色的月亮在轻纱般的云朵里静静穿行。

月亮高高地升起在湖区上空。

在月光下,我家乡的每一个小岛是那么温柔和安静。

晚安!亲爱的家乡。

晚安!亲爱的王老师。

晚安!敬爱的王爷爷和可爱的小星星。

就在我小学毕业,将要离开仙岛湖那年,省里的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了王老师“希望工程园丁奖”,奖品是一辆山地自行车。

王老师想:要是能奖给我一条小船,该有多好啊!

她大胆地给基金会写了一封信,说出了她的请求。

结果,她的心愿真的实现了――除了那辆山地自行车,基金会另外资助了王老师1400元钱。

王老师变卖了自行车,加上那笔钱,正好买回了一条新的小船。

太阳从东方的湖面上升起来。

一只大公鸡站在一垛柴堆上引吭高歌。

绯红的霞光映红了一望无边的湖水……

远处蒙蒙的雾中,那条小船,又向一个个小岛划去……

小船的双桨在湖水里一起一伏的,晶莹的水花在朝阳下闪耀。

小船划过了湖区里每一个孩子的童年。

小岛上的桃花又开了。几年的时光转眼就过去了。

明媚的春天,又来到了湖区的小岛上。

鲜艳的桃花,洁白的梨花,盛开在小岛上的田野边和小院里。

家乡的田野上,开满了金色的油菜花和荠菜花。

我又回到了油菜花掩映的家乡,走在了家乡的田间小路上。

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是一个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了。

从师范学校一毕业,我就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对了,你们已经猜到了,我要和王老师一起,去划动那条穿云破雾的小船,把湖区里更多的孩子,接到小学校里来,一个也不落下!

“现在,请同学们跟着我,齐声朗读课文――”

“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

“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

“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

“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

“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这时候,在小教室的外面,王老师正拿着一把小锤子,站在一棵皂角树下,一下一下地敲响了下课的钟声。

钟声在小岛上空回旋着,响彻了我的家乡整个湖区……

系在木桩上的小船,在湖水上面轻轻地摇荡着,摇荡着。

这篇纪实散文是根据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湖北省阳新县王英湖区的一位乡村女教师王月娥的真实故事创作的。

三十年前,年轻的王月娥在她家乡湖区的山上的一间破庙里,办起了一所小学校,学生最少时只有三四人,最多时也不过十八九人。他们白天上课,晚上就把桌子并在一起睡觉。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她一直坚守在贫困的家乡,为偏远的湖区的孩子播种知识的种子、传递文明的灯火。后来她又来到一座孤岛上的王英希望小学,每天驾着一条破旧的小木船,接送住在周围岛上的二十多名孩子上学、放学,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因为平时要兼任孩子们的教员、炊事员、保育员、交通员,湖区的乡亲们给她封了个绰号“四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