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类专业

设计类专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设计类专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类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木类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质量 工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71-02

1 前言

毕业设计是土木类专业教学计划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性训练环节,也是学生不断深化学习、拓宽专业视野的重要过程,更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桥梁[1]。通过毕业设计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求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目前土木类专业主要模式大多是“真题真做”与“假题真做”模式,即指导教师根据实际工程实际情况或者虚拟的工程情况给定相关设计资料,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规定内容。这种毕业设计模式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毕业设计选题单一;(2)指导教师工程经验欠缺;(3)学生积极性不高。

此外,绝大部分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已与用人单位签了就业协议或正在联系接收单位,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都希望进一步加强了解和沟通,以利于双向选择。目前毕业设计模式很难满足这一需求,这也是造成当下学生做毕业设计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2 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2.1 模式的提出

学校或学院出具介绍证,已签约学生和用人单位联系,确定毕业设计的事项后,学校(学院)、指导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四方签署毕业设计相关协议。

学生在用人单位从事毕业设计内容期间,一方面,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用人单位所从事的工作布置相关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另一方面,协议中要求用人单位配备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人员作为用人单位指导老师(师傅)。学校指导老师和用人单位指导老师全过程指导,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与所读学校导师联系,提前半年跟导师从事科研工作,如遇到导师不想提前指导学生的情况,学校可根据学生硕士期间攻读的方向,选择本校硕士导师进行毕业设计指导。还没找好工作的学生,学校或学院利用自身资源,主动帮学生联系毕业设计接受单位。

2.2 新模式特点

这种新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学生签约单位大多是大型工程单位,下面有众多分公司和工程项目,学生实习内容选择范围广,学习积极性高。

(2)学生通过这一模式,各个方面的能力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更好适应以后工作的要求。

(3)学校主动让学生更早融入社会,进入用人单位实习,一方面开拓了自己的教学场所,另外一方面,学校把这一模式作为品牌加强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报考;

(4)指导教师毕业设计期间可以和用人单位方进行沟通和合作,对工程实际情况有了更多的认识,增加了工程实际经验;

(5)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这一模式了解学生的情况,待学生正式进入单位后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安排工作。另外用人单位通过这一途径,扩大单位在学校的影响力,提升单位形象,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单位。

(6)部分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通过实习,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找到新工作。

2.3 新模式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在学校外从事毕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要从事野外工作,所以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教学期间的安全是重中之重,学校、指导教师、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都应充分重视,采取必要的有效防护措施。

(2)学生缺乏经验,刚开始进入单位实习后往往从事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或者是辅助其他人员完成工作。因此,指导教师布置毕业设计任务时应根据这一特点,有步骤、有计划逐步推进。

(3)学校应建立与用人单位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在单位的状况,并对校方指导教师毕业设计工作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4)指导教师可能指导多个学生,存在不同学生在不同实习单位的情况,因此,指导教师应建立每一个学生指导过程档案,做到有的放矢。

(5)毕业设计答辩时可根据学生实习情况,邀请用人单位的指导老师共同参与。

3 结语

结合土木类专业本身的实际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指导教师知识结构和学生个体未来就业情况,实行以学校、指导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四方共同协调工作这一新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对于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品牌效应、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合理利用资源和学生就业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吴旷怀,包秀宁,李燕枫.道路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多元化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70-72

[2][彭仪普,廖红.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方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思考[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157-158

[3]孙犁. 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刍议[J].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2):53-55

设计类专业范文第2篇

Abstract Art and design practice skills competition is to encourage, promote and test the important support art and design studen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Based on this test platform, to improv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practical innovation,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competition mechanism into the teaching reform, the promotion of the "race to promote learning" teaching reform mode, teaching reform promote the "four chang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pplied art and design professional talents.

Key words art and design; teaching reform; practical skills contest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为适应社会发展,高校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也意识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但是,艺术设计公司等企业呈现的“人才奇缺”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让我们认识到,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市场需求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现状还不容乐观,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方面有待加强。目前,为社会输送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项重要任务,推进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内容与迫切任务。

1 艺术设计类实践技能大赛概况

目前,除了高校校内举办的设计作品展、创意大赛等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外,艺术设计类专业也有着运作纯熟的校外专业实践技能平台,多由教育机构或者行业协会组织。具体如表1:

从艺术设计类主要实践技能大赛一览表中(表1)可以看出,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技能大赛的平台较为广阔,尤其是广告艺术设计方向,其大赛活动较多,有力地构建了大学生专业实战的平台。

2 实践技能大赛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参赛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从参赛题目的确立、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整理、参赛作品的形成,直至初赛决赛的现场展示,抑或是答辩,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专业实践技能大赛有利于帮助学生做好定位,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专业能力的平台,同时,为高校推进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1 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构建了一个实战平台

担任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评委已有数年的北京工商大学张翔教授说:“学院奖将大学的广告教育与企业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广告教育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实践教学的平台。”作为“学院奖”最早的评审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的肖虎教授也说:“参赛作品质量越来越好,创意点子多,完稿精美,很多作品可以直接用于客户广告实践。”事实上,艺术设计类的很多实践技能大赛中,赞助的企业就是命题单位,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雀巢咖啡多次都是命题单位,让学生在读大学期间开始接触社会,接触企业,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2.2 为高校推进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我们知道,在艺术设计作品的实际运作中,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创意人员总是强调:“我的作品很有创意”,设计师们也常常抱怨:“我的设计很漂亮,为什么客户欣赏不了?”可是客户常常把那些“漂亮的作品”当作垃圾扔进了垃圾桶。这就是人们常常遇到的艺术设计作品的评判标准问题。艺术设计作品在很多人看来,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有人推崇,也有人不屑一顾。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也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的作品非常符合任课老师的评判标准,平时的作业成绩分数很高,在期末教考分离的考核中,评分教师换了其他老师,得分反而较低。这种现象不得不让人引发思考,评价标准是一个导航,如何推进艺术设计类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技能大赛从命题,到学生的设计、优秀作品的评选都与实践教学高度匹配,特别是评价标准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有着很强的借鉴性。而该平台给予参赛作品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标准,各个奖项涉及到艺术设计作品运作的每一个方面,评委不仅仅是来自学校的教师代表,而且还有来自命题单位的企业代表和来自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代表。这样一个可以看得见的评判标准,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推进改革提供了依据,为高校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3 基于实践技能大赛平台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艺术设计类实践技能竞赛是鼓励、促进和检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要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高校就必须推广“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模式,在教学改革中推进“四个转变”,以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1 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高校是知识的摇篮,但进入21世纪,高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播平台,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平台。目前的高校,面临着知识的竞争,一方面是生源的竞争,另一方面是就业的竞争,尤其是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艺术设计知识与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加快,技能水平不断升华。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3.2 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的确如此,“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上,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转变观点,讲的“精彩”,不如学生掌握了“几点”,可运用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引导学生采用问题解决法、发现学习法、学导式方法,引导式教学法等方法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即“授人以渔”。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专业考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设计,创新设计中的思维,以精彩案例导入来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3.3 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在现代社会,虽然很多评价采用分数或者等级来展示,但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教师已不能仅仅从一个期末考试结果去考核一个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如果忽视了过程,所谓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结果固然重要,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更要注重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切身体验,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以及道德体验等,而这些是创作优秀作品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力求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乐学、善学”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的创作潜能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挥。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教师以学生期末一张考试试卷或者一幅作品来判断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现象,严重地束缚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其积极性也备受打击。因此,必须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要注重过程性考核,将平时的每一次作业成绩计入考核,甚至学院可以对艺术设计各门专业课程的到课成绩、平时实践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做一个明确的规定。因此,为激发学生创作潜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进行转变。

3.4 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设计类专业范文第3篇

艺术设计类专专业是专业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教学总的来说呈现阶梯渐进式规律,有其专业的特殊性。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也决定了专业建设必须有校企合作作为教学支撑。通过校企合作,能促进教师、学生专业能力与行业企业对接,提高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吸引力和社会认同感。为打造特色专业奠定基础。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为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提供实用性人才和智力支持,也能促建学校办学特色化。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包括人力资源,项目资源、设备资源、场所资源等。目前,国内各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课程结构大体相似,缺乏特色,培养目标趋同,企业与学校之间直接利益的兼容性弱,学生到企业实习,缺乏有效的实习指导,没有形成一套有机融合的机制。存在学生动手能力不够,进入职业角色时间长、教师动手能力有限的问题。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大部分的实训都随课进行,学生到企业实训,由于时间有限,企业提供实训教学基地,但培养学生方面存在顾虑,缺乏校企合作的内驱力,难以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对接,难以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校企合作很难向深层次发展,出现企业对专业人才十分缺乏,而学校符合企业需求的很少。依托设计行业,建立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将实际工程项目、设计项目、科研项目与教学结合,制定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改革方案,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能促进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也能促进设计企业产业发展。

2艺术设计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人才培养为主的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型合作模式、生产经营型合作模式,高校尤其是交通职业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以合作教育的方式共建基地、共享技术人员,共同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研究开发合作模式是将高校的科研能力和与企业的技术能力相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专业咨询、专业技术服务、校企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科研课题和艺术设计工程项目,共同建立研发中心。生产经营合作模式是以技术作价入股,同时通过契约注入资金,进行技术开发、设计施工等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分担。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收益、文化价值、沟通交流、风险与投资等,首先产学研合作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如何形成规模效应,形成剩余价值,如何将剩余价值进行利益分配是合作成败的关键。其次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高校和企业的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差异,在学术方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而企业更加联系市场,追求产品效益、利润最大化,高校和企业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如何通过合作形成协作性、共享性的合作文化是合作中考虑的重要问题。

3建立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是双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互补性资源的整合,双方资源投入的质与量是校企双方话语权的重要依据,选择合作伙伴资源互补、文化相融、战略协同,资源互补性越强,合作效果越好,技术力量需要能相互利用、匹配。校企双方要选择在价值观、文化观相一致的,避免文化摩擦和冲突,文化相容性越强,合作效果越强。同时校企双方拥有共同的战略目标时,才能合作更紧密更成功。选择合作伙伴时,信任性也是重要方面,双方的了解与信任能加快交流,减少摩擦和冲突、降低风险,合作更灵活。建立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通过知识转移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活力和创新能力,合作过程中,知识在高校和企业中动态流动,如何在合作中通过知识转移提升创新能力,将知识产业化,不仅和双方组织机构、文化、双方关键人物都相关。艺术设计行业在校企合作中还存在的潜在的风险包括各个合作伙伴的利益冲突、技术的流动和传播、智力财产权、成果的发表与公开等,建立合适的风险控制机制是保障校企合作顺利的重要方面。

4校企共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校企共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人力资源、场地、设备、项目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企业通过合作选择优秀的高职人才加入企业员工队伍,利用学校资源、交通行业资源,进行科研项目研发和工程项目合作。校企共同制定具有交通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将项目研发和工程项目与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设计、研发、培训基地。依托学校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场所设备等资源,吸引企业投资,在校内建设具有设计能力的实训场所,为学生实训、企业员工培训、工程设计等提供便利条件。采取共同对外承揽业务参与社会服务,构建与社会接轨的平台,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加实习实训和科研项目,提高企业和学校的科研能力,开发工程项目的能力,提高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素质,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共赢。依托企业资源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高校进入艺术设计行业,在企业内建立实训场所,扩大专业办学的视野,促进专业课程改革,使专业教学快速适应社会需求,减轻学院专业实训场所建设的资金负担,扩充学生实训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交通行业为依托,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开发完成科研项目、工程项目,是校企合作的桥梁纽带,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这种合作形式既保障了教师能够参与生产实践,又对企业技术、资金、设备提供补充。在进行项目的执行通过学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共同完成生产、设计、研发、培训。

5校企文化价值融合

通过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价值融合,校企进行联谊活动、校企共同进行企业实践、技能竞赛、互相邀请企业精英、高校教师进行专业讲座等。尽可能多提供双方沟通和了解学习的平台。通过课程学习进行深度融合:将课程教学实践和企业实践深度融合,通过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完成项目促进文化融合,在合作意识、市场意识、管理意识上深入交流与沟通。

6结语

设计类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课题

当今社会,随着设计类专业与日俱增,学子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同时我们又处于高端的信息时代,紧凑的生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这无疑对我们这些从事设计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迫使设计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现阶段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也随之发生改变,在现阶段,虽然设计类专业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是主体还是延续着原有的模式进行,设计类教学中会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的忽略会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在教学环节中,不重视实践调研环节,单一模式的设计主题使学生参考大量现有的设计作品造成设计雷同,学生缺少逻辑思维的过程;只重视效果的表现,忽略设计的流程和综合的体验等。在分析和研究了这些弊端后我们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措施和一些想法。

一、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设计类专业的考核方式大多在规定的时间内做一些固定主题的设计,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而又由于学生过于注重期末成绩造成学生大量的去采取模仿、摘抄的形式完成课题的设计,老师对于学生设计的过程不了解,虽然有评价设计作品的过程,大多也是教师针对作品给予的适当评价,而学生本身的想法和设计理念,作为教师没有机会去倾听,也只是单单凭借一个作品来评论学生的好坏,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不客观的,是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

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干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是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的。高速发展的今天,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我们在教学计划中除了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习方式以外,还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老师的科研实践中,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设计课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学习,这样不仅摆脱了“压缩型”、“三段式”教学,还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成绩还是很在乎的,很多学生对实践实训也很感兴趣,能力也很强。如果我们能把每一次课程的考核都变成一个小的课程设计,那样,学生可以更多地熟悉设计的内涵。

二、实现课程设计体验的考核方式

设计类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必须要依靠日积月累的学习及实践经验。我们以课程设计的方式进程也要遵循着课程设计的思维过程和作业流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来实现:

(一)第一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特点和兴趣选取老师在研的课题或是竞赛一类的实践课题,在开始一系列的设计之前会得到详细的相关资料。每一个设计方案都包含研究、设计和交流的元素。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决策、执行和管理日益复杂的设计项目的能力。

(二)第二阶段:在选定题目后,可以将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织成立一个专项设计小组,形成一个小的科研课题组,并根据个人的风格特长分配合理的设计任务,有计划的研究部署基本的设计方法,以此来进一步加强群体的相互合作关系。

(三)第三阶段:课程设计项目展开阶段,每个小组成员要经过共同的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项目并来加以论证,同时体现出个人专业化的设计能力和风格。作为导师要有阶段性的对学生在各个阶段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估,从而给以进一步的建议或者重新对学生的设计进行从新的定位。设计的每一个相连的阶段都会有指导教师来保证预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保证掌握。课程的授课方式采取集中授课,在规定的时限内学生必须完成设计项目,并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学生必须在此展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第四阶段:对于设计的验收阶段,我们计划采取答辩的方式进行,要求个人或是小组成员用PPT的形式将设计的整个流程进行陈述,对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要求设计理念深刻,设计操作程序合理,层次清晰,这样作为指导教师可以清晰了解学生在设计之初到结束设计思路的转变,可以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除此之外也可以体现作为小组成员的团结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在答辩的过程中和老师之间有着针对性的互动和交流,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基本做到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的设计、管理,成为新一代技术型、实用型人才。

三、考核方式改革的难度与艰巨性

设计类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学;实践模式;应用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高职学校在专业技术涵养较强学科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美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逐渐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提高创新意识,真正树立为学习而学习的良好思维意识。

一高职美术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步,针对高职学校的美术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高职学校的对象的特殊性,很多学生的文化课程并不突出,对于他们来说,目的在于能够建立起良好的思维意识与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不断追求自身的各项基本能力的发展。很多高职学校在美术教学中过于追求教学成果,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讲解形式为主,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现阶段,高职学校对于美术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促进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提出问题,引导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的教学理念及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很容易造成对学生的教学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学生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很多学校对美术专业不够重视,忽视了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没有做好教学质量监督工作,导致学生基础技能不过关,甚至影响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第一,教学教材与教学设计更新较慢。在对高职学校的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很多学校的美术教学教材用的时间过长,很多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没有很好地把握素质教育的真实内涵,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没有足够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中,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与学习兴趣的发展,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产生不利,严重影响到美术教学的质量。对学生而言,充满趣味与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才能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教学方案不到位、学生实践机会少、学生学习的美术项目学不致用,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学生美术实践时间与基地有限。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深入灌输,对高职学校美术专业的学习内容安排、教学模式及学习实践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阻碍了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学生实践时间的安排非常有限,实践基地十分缺乏,课程安排上仅仅局限于几项常考项目,像素描、摄影等专业性教学的学科大大减少,有时会选修这些课程,由于教师教学的不专业造成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这些项目,使得学生不能凭借自己的兴趣深入学习。

三高职美术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高职美术实践教学改革,紧跟时展的步伐,加强对美术实践教学改革的要求,将美术教学实践教学改革进行到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不断进行美术学习的创新理念的发展,通过加强实践学习,促进自身各项素质的发展,真正将美术发展成自己的优势学科。第一,开发美术实践教学资源。高职美术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课程教学方案的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实践教学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在教学方案策划中,要及时根据教学方案的调整,加强学生实践课时的安排,做好学生学习项目的安排,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在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加强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认知,增加对学生的深入引导,帮助学生走进实践课堂,走进美术世界,积极开发一切有利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体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习思路,根据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疑惑,给予正确的解答,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技能技巧,提高美术实践教学的质量。第二,加强案例教学活动与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实践教学中,加强对案例教学方案的实施。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中,加强课堂的实践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想法进行案例中所存在问题的解答,增强学生的美术设计意识。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勇于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学习的真实内涵。案例教学,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加强教师对于教学方案的调整,引导学生积极反馈,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特点。第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学体系,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教师往往是理论知识过硬,但是对于实践教学有一定的脱节。在高职学校的美术教师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定期安排教师去实践基地学习,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的变化,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积极进行教学方案的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变化,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的高标准要求,真正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徐姗姗.对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8)

[2]王沛.对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8)

设计类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模式;高职教育;双导师制

“十二•五”以来,随着教育部一系列有关文件的贯彻落实,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开展毕业设计改革和建设工作,形成了各自工作思路,效果初步显现。综合分析有关研究与实践成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开展水平和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尤其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了学生抄袭现象严重、毕业设计(论文)流于形式、质量滑坡等问题。构建一行之有效、适应各自院校特色的毕业设计模式是当务之急。本文从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需求入手,对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1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在于解决学生就业,这一目的明确后,就意味着学生在学校要学技术、学能力,而不是高深的理论。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掌握理论知识再多,实践能力薄弱,就等于技术学不到手,能力不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进行,与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技能人才短缺,其中计算机类技能型人才短缺更为严重,而高职院校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基地。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种情况,毕业设计工作停留在课题来源与岗位需求脱节,毕业设计效果不尽人意的现状。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迫在眉睫。

2毕业设计新模式构成

产学结合是高职毕业设计实现开放性的最有效途径。既可以引进企业、社会力量参与毕业设计,也可以走出去,到企业、到社会之中去搞毕业设计。要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管理、经营中的现实情况和问题进行选题,设计过程的实践操作环节应尽量安排在企业内完成,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和答辩。本课题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进行研究、改革和实践。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我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课题库、历届毕业生实习、就业信息库,整理和归纳研究数据,构建毕业设计工作新模式,注重与社会、与企业实际相联系,形成“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方案”。同时,针对主要数据和信息,并以本院实践为基础,配套开发“高校毕业设计工作监控管理平台”,设计出毕业设计相关文档范本,从毕业设计课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课题预答辩到正式答辩各个环节均有相关制度和要求,其中不拘泥于形式的成果展示是该项工作的亮点。总体方案实用性、可操作性强。采用新模式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有利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对于兄弟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1目标体系

毕业设计通常在第5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的目标任务是在同步项目实践及课程实训的基础上,指导教师结合市场职业需求,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的提供若干个毕业设计题目。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进行一次全面整合,对步入社会进行一次衔接。基于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建立毕业设计课题库、历届毕业生实习、就业信息库;设计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方案;形成毕业设计相关文档;基于毕业设计工作资料和数据,开发高校毕业设计工作监控管理平台。

2.2内容体系

基于我院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课题库、历届毕业生实习、就业信息库,面向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尝试毕业设计新模式。主要包含拓宽毕业设计课题渠道、毕业设计过程监控全程化、毕业设计考核评价多元化、加强专兼职指导教师的培养、毕业设计成果的形式多样化等多方面问题。2.2.1毕业设计方案:构建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方案,新方案充分体现毕业设计开放性。毕业课题开放性,毕业设计场所开放性,学生可以带着课题到企业岗位上完成毕业设计。并规范形成毕业设计相关文档,包含毕业设计课题审批表、开题报告、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或报告等。2.2.2毕业设计课题库:开放性、多元化课题库建设。课题来源渠道多,课题来源有历届毕业生毕业设计沉淀下来经典课题,专业导师提供课题,学生自报(来自于企业岗位)课题,做到学生一人一题,量身定制。2.2.3双导师制度:学生申请到企业岗位完成毕业设计,则实施双导师制,学生课题完成由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监督完成,以最大保证毕业设计效果。2.2.4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答辩采取分散小组答辩和网络远程答辩相结合,答辩专家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组成。2.2.5毕业设计成果运用和转换,毕业设计成果开放性要求,不同岗位的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形式不限制。经典课题成果直接纳入课题库和项目库,对毕业设计工作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2.3考核体系

毕业设计考核分为教师指导工作考核和学生毕业设计课题完成情况考核。这些借助毕业设计工作监控管理平台。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监控管理平台,数据统一采集、管理和统计分析,为毕业实习及就业工作打下基础。我们的教育应当为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铺平道路。决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去对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以应用为目的建立新的毕业设计模式,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更好地开展毕业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设计类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毕业设计;’职业能力;顶岗实习

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是突出职业特点,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设计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综合实践教学课程,是检验大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毕业设计模式问题诸多,未能达到该环节的教学目的,因此我们进行了改革尝试,对毕业设计的开展形式、选题和过程管理等环节进行了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1.传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快速发展,就是因为强调技术应用而非学科体系,但在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上,沿袭本科教育的模式,显然不太合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整个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要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难度较大,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能按时按量地完成,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方案往往要划框框定调子,学生基本上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去实践,引领学生按毕业设计程序亦步亦趋地走过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题目虽然进行了审核,但类型繁重,毕业设计的难度、深度要求因人而异,因此不同课题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相差甚远,多数学生实践动手机会较少。1.2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时间通常为6-8周,这个时间段找工作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有的学生找到了工作,单位要求其上班,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今天,学校不能不让学生去就业。而没有找到单位的学生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或者准备专升本,个别学生为了将精力放在专升本考试或逃避毕业设计,开个假就业证明去单位实习,因此,大部分学生投入和时间和精力不足,很难在正常情况下按时完成。

2.改革措施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的“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从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实践:

2.1改变毕业设计环节的开展形式

传统的毕业设计是所有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课程范围内进行选题,然后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这有悖于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规定。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安全要求非常高,无法满足全部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半年。因此,提出改革原毕业设计环节的开展形式,部分学生参加校外顶岗实习,部分学生参加校内顶岗实习———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参加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需要持顶岗实习邀请函(需盖有公司公章或人力资源部专用章),根据要求填写毕业生校外顶岗实习审批表,并办理相关手续。外出顶岗实习期间,要求学生每周填写顶岗实习情况汇报表,并定期与学校的管理教师联系,管理教师有明确的职责。顶岗实习结束后需要提交毕业生顶岗实习周报表、顶岗实习报告、顶岗实习报告指导教师评阅意见表、顶岗实习鉴定表等纸质材料,装订成册,并进行答辩。因条件受限未外出顶岗实习学生参加校内安排的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场所进行校内顶岗实习———职业能力综合训练教学环节。职业能力综合训练是学生校内顶岗实习的主要任务,是依托学校现有实践条件进行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仿真、技能训练。

2.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参加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到用人单位后,用人单位会根据需要将学生安排在某一工作岗位,根据学生返校后反馈的信息,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普遍得到锻炼和提高。下面详细介绍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环节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是如何得以保障的,从而适应电力发展步伐。职业能力综合训练流程:教师确定题目———学生选题———过程指导———答辩和成绩评定。题目均为专业面对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综合训练,例如: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业,专业定位的职业岗位有继电保护工、二次线安装工、变电站值班员等,那么所开设的课题题目为《继电保护工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等。课题由指导教师提出,并拟定职业能力综合训练任务书,然后由系(部)教学委员会审定、批准,最后分专业、按题目类型报教务处审核。课题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理论:本课题所对应的职业工种技能鉴定高级工理论知识范围,要求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学习、巩固、深化相关学科知识;二是技能训练:本课题所对应的职业工种技能鉴定高级工应掌握的职业技能范围,若内容过多或不具备实践条件,选择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进行训练(不少于4个),教师布置典型工作任务,学生根据教师下达任务,自己提出工作方案,教师对学生方案和训练进行评价指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综合训练过程分为理论辅导和技能训练两部分,理论辅导结束教师要组织考核,以试卷形式进行,已经持有对应工种技能鉴定中级工证书的学生可以免考理论考核;技能训练要求每周进行考核,考核方式由教师自定。整个训练过程的详细情况记录在“学生职业能力综合训练记录本”中,该记录本由封面、考勤登记表、成绩登记表和技能训练情况登记表组成。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的最终成绩由理论考核成绩、技能考核成绩、职业能力综合训练报告成绩及答辩成绩四部分共同构成。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包括对工作任务的理解、工作方案的制订、工作设备的选择和使用、工作技能的训练、工作结果的判定等,该环节要求学生按照岗位工作要求,逐步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程度,为下一步进入工作岗位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发挥他们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注重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结语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类专业毕业设计形式、选题和过程管理等环节的改革实践尝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而言,无论是参加校外顶岗实习,还是校内的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

作者:宗海焕 胡斌 贺莉 喻宙 单位: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兰蔚,李晓东.高职高专电力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5.

设计类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综合改革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2日透露,教育部将把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即应用型)转变,“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这里所谓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本科”是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就是实践教学。但是,笔者认为,当下中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还面临以下问题:

1、强化实践教学还未形成一致普遍的理念。部分师生中,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对强化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质的认识。

2、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短缺和落后。如现有的实训场地和实训设施还远未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4、教学计划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除去一定量的停留在计划中的“名义实习”课时后,实际可用于学生实践、或动手的学时仍显不足。

5、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教师中能够适应满足实践实训的总体上比重不高,大量年轻教师从高校(主要是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6、教学评价机制缺位。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不能起到强化鼓励实践教学环节和鼓励在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也应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切实强化专业的综合改革,才能真正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在新形势下构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重在“应用”,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地方应用性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的综合改革工作呢?笔者认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可以按以下方案、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整个方案分为前期准备阶段、改革建设阶段、总结及成果展示阶段三个部分进行。

一、综合改革推进方案

(一)前期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项目的前期基础及铺垫工作阶段。在项目正式立项之前,相关设计类专业应该在专业建设若干方面如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理论研究、校企互动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要进行有益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并力争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是在此过程中积累一定的经验,为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正式立项后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将以构建全新的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为目标,以工作室和校企共建创新基地为抓手,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具体来说,主要将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研究;

2、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3、设计类专业校企共建创新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探索;

4、设计类专业“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探索;

5、校企协同开发、开放共享的设计类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探索。

(三)总结与成果展示阶段

1、在充分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撰写分项研究报告,并由此形成项目综合改革总结报告;

2、相关制度(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管理等)制定汇编;

3、专业师生教学成果(论文、案例集、作品等)汇编及展示。

二、综合改革成果预期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认真建设,笔者以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将有可能产生以下主要成果:

1.打造一支较具特色的“双导师”教学团队。暨与行业、企业密切联动,建立起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设计类专业“双导师”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吸纳行业、企业精英加盟,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健全的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2.建立较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将形成与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瞄准相关设计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同时在教学资源校内外(学校内部不同系部专业之间、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协同开发、开放共享方面形成较鲜明的特色,汇编独具特色的专业教学案例集、作品集。

3.产生较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要以设计工作室为抓手,深化教学研究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切实运行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工作室导师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工作室、早进团队,工作室教学形成鲜明特色,汇编工作室成果集。

4.建成特色较明显的专业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努力以校企共建(教学科研)创新基地为支撑点,结合相关设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外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校企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和特色。

5.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教学管理改革机制。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相关设计专业综合改革建设,有利于专业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专业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

三、综合改革特色

该项目改革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从空间与时间的维度,暨按校内(课内、课外)、校外的空间维度和教室、实验(实训)室、工作室、创新基地(校内外)、企业“五位一体”的方式综合搭建设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借助“双导师制”、竞赛项目、企业项目等环节教学方式,从多个方面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具有以下特色:

1、顺应现代设计行业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初步构建起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为核心,既追踪了现代设计行业发展动态,又具有自己鲜明特色和独特办学理念的全新教学体系;

2、注重“以设计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和创新教学为特色,积极采取“双导师制”打造优质教学团队,全力推进本科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

3、以工作室和校企共建创新基地为关键节点,致力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无障碍沟通和连接”,使“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得以向“第二课堂”自然延伸,而“第二课堂”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活动又成为“第一课堂”理论知识传授努力的方向和动力,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共同成为本科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4、在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一方面以积极参与国内外学科专业赛事为契机和动力,为学而赛,在赛中学,以赛促学,通过竞赛活动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向现代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上牵引;另一方面以参与企业实际项目为引力,在项目设计运作中综合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为了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充分发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助相关设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理论研究、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研究、校内工作室教学研究、校企共建创新基地研究、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及校企联动教学研究等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必将达成教育观念较先进、改革成效较显著、特色较鲜明的专业建设目的,从而极大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