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顶层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翻阅科特勒关于价值驱动――营销3.0时代的论述时,满心欢喜。在科特勒看来,消费者所寻找的产品和服务不但要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更希望能发现一种可以触及其内心深处的体验和商业模式。换句话说,营销3.0已经把营销理念提升到了一个关注人类期望、价值和精神的新高度。然而把书本一扔,回到现实,一切都变了味。
不久前发生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表现,让本已不堪的中国企业的信任资产几近负数。回想近期有关国内企业恶斗、诚信缺失的案例,以及公关业遭遇的社会负面评价,真不知道到底是公关助长了当下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的丑陋,还是我们有特色的市场经济环境把公关拖下了水。我感觉科特勒营销3.0,不属于我们的时代!
记得若干年前,一位公关理论界的学者在比较广告与公关时表述道:广告的调性基本是斗争的,公关本质上应当是和谐的。言外之意,在市场经济中,广告强调自我,以我之长来比人之短,颇有斗争意味;而公关则强调彼此共识共赢,所以和谐当道。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掉进了逆反的逻辑。公关似乎愈来愈具有杀伤力和干预性,公关公司的身影总是在风口浪尖上辗转腾挪。在很多人看来,公关公司要么是一堵防火墙,要么是隐蔽的第三只手。以公关为业的道德焦虑已然成为考验从业者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公关业在公共价值层面的合理性遭遇普遍质疑。
尽管公关业的GDP在一年年突飞猛进,但是,公关业却真的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一个行业危机管理自我拯救的关键时刻。
关键时刻如何作为?这让我联想到今年两会期间很热的一个话题――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何谓顶层设计?改革开放30年总体是实用主义原则,摸着石头过河,缺乏整体战略设计。由于后发优势我们速度确实很快,但回头一望,社会整体依然坑洼不平、疏漏甚多,甚至有些课题相互纠缠形成死结,对未来发展构成严重滞胀拖累效应。现在要补课――即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通过所谓的顶层设计,站在新的战略高度重新设计梳理。
回顾现代公关业在中国近3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同样的感受。从公关业态来看,现代公关业态应当是国家公关(公共外交)、公共事务传播、商业公关的集合,然而,20多年来我们几乎完全浸泡在商业公关的利益世界中。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公关存在的合理性在于拥有一个均衡开放的价值观,在于达成一个利益与意义的共同体,不能只会坐在客户的另一端,这样公关业无法向社会整体输出价值。
由于缺乏顶层设计,立业之本、价值输出、专业素养、行业规范乃至社会认同均严重落后于我们的GDP。公关何为?公关为何而为?这些本质上的大问题早已被忙得昏天黑地的公关人摒弃在日常思考之外,大部分人将事务障碍当作问题,问题却不再是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发展涉及许多问题,大有研究和讨论的必要。目前,亟需进一步理清国企改革和民企发展思路,从顶层设计入手,做到未雨绸缪。
国企改革五问题
一是分类管理问题。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厘清公益性国有企业、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分类,不能把三类企业混为一谈,论证其所谓的进退问题。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垄断性国有企业有相同或相近之处,而与竞争性国有企业有较大差别,甚至可以说,国有企业就不应该存在于竞争性领域。至于现在存在或有的国有企业目前在竞争性领域搞得比较好,或由于行政保护导致或权宜之计,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和不得已而为之。从长计议,一定要明确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基本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能更好地研究进退问题。
对于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垄断性国有企业必须明确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生产经营模式。至于是否允许向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开放,一定要有全局性的战略思维和工作部署,不能笼统地提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垄断性国有企业向外资和民营企业开放。现在对这两类企业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没有认真地做好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试点,也就谈不上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更有序地进入;另一方面,在理论问题尚未厘清的情况下,过早地引入了外资企业的进入,而且造成了国有资产向外资企业的大量流出和利益输送,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与此同时,部分国有企业,尤其是一些财大气粗的中央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纵横驰骋、大举进入,利用其资金、资源、土地和政府背景等优势,大大挤压了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种暂时的盈利假象为以后的退出埋下了重重隐患,也造成了只要“国进民退”就可以促进经济繁荣的错误判断。
二是社会责任问题。
首先,如果该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而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那么,在这类企业实行所谓的管理层高薪分配制度等就不合理,甚至已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后遗症很大。
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如现在正在进行的文化企业的改革,不仅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而且要求企业具有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传播民主理念和引导法治精神的观念,甚至要给持有不同政见者的作品创造优先发表的机会和条件,促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和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一般的作品,应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
第三,关于目前事业单位改为企业的问题要慎重对待。主要包括改革后的企业性质、出资人、业务范围、事业单位职工身份转换等问题。其中,事业单位职工的身份转换是核心问题。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原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尚未理顺,又要把现有的一部分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这种“渐进改革”的思路和模式没错,但人员还是彻底解决为好。即由财政出钱一次“赎买”,不留后遗症。这种长痛不如短痛的改革举措在改革开放初期因缺乏财力不好解决,现在则不然。
三是出资人问题。
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国有企业发展趋势来看,“大国资”统一监管是必然趋势。这里讲的“大国资”,主要是针对出资人问题。
首先,从国家和全民的角度考虑,国有企业应该只有一个出资人。即不管是公益、垄断,还是竞争性国有企业;不管是生产经营企业,还是商业贸易流通企业;不管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其他服务企业,还是银行、证券类企业;不管是文化传媒、网络媒体企业,还是教育和医疗卫生企业,只要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出资人都只能是一家,即各级“国资委”。
其次,在重视资金、土地、矿产资源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如电视频道、广播频道、报刊杂志刊号和出版、传媒业的市场准入,甚至限制其他主体进入的行政保护等手段,都属于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任何企图分散出资人的想法和思路都是错误的。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出资人和监管的关系。不应把解决“产权”问题与“安全管理”划等号,如山西省在解决煤矿生产乱象时,错误地认为国有企业取代民营企业就可以解决矿难问题,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荒诞之举。
众所周知,矿难频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法规形同虚设,有法不依,失职违规,监管不力和造成了政府失灵,但总结经验教训时,却把板子打在了市场的屁股上。短短一两年,山西煤炭的产供销又被行政全程管制,一夜回到20年前。这种所谓的政府创新之举其实后患无穷。
四是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分类监管问题,如果说“国资委”是“管人、管事、管经营”,那么在“大国资”统一出资的前提下,政府的行政监管主要是行业的分类监督。如除现有的证监会、银监会外,还应根据国有企业在行业的分布情况和行业性质成立文监会等相应的政府监管组织。
五是自身改革问题。
前述四个问题,主要是讲“如何做正确的事”,而国有企业自身改革则是“如何正确地做事”。如果对这两方面改革思路不清,存在糊涂认识,很容易陷入所谓的“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表象之争,或者说就“伪问题”争论不休,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民企发展两方面
一方面是政策问题。
首先,“放开”比开放更重要。在我们过去的改革开放中,对外企和外资的进入在很多领域已经开放,却对民营企业未放开。如对民营企业在银行业的准入方面限制颇多,以致造成了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和地下金融泛滥的混乱局面;民营企业在垄断行业的试点很少等。
其次,对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未能一视同仁。近两年的税收政策有所改观是一大进步,但在很多竞争性领域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条件仍然多如牛毛。
另一方面是自身改革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发展规划、组织体制和财税政策的原因,远郊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严重滞后于中心城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其中,农民的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障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硬件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今年以来,市政府出资10亿,并要求各部、委、办、局和国有大企业出资等方式开展综合帮扶,以此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目标。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在保持其各自不同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生产方式的情况下,在相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中,保障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发展和生存环境。上海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中,目前的综合帮扶主要是希望长效解决农村地区由于集体资产产出不足,难以支付其社会管理中的经费和公共服务配套所需资金而实施的政府行为。现有的10亿政府综合帮扶资金,主要是通过购买成熟区域的房地产,实现贫困村农村集体资产的增值。现有的方式可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风险主要是:一是,所形成的资产能否真正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利润,进而满足农村社区管理经费和城乡公共配套均等化所需有待进一步检验。二是,如果形成了良好的资产回报,城市居民治理体系与农村居民治理体系所需的经费来源和金额不同,将形成新城乡社区治理中的不平衡。事实上,现在同一区域的贫困村与富裕村已经因政府“帮扶”资金的使用问题,形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同时,在国有企业和上市企业捐助农村集体资产增值的过程中,遇到了法律方面的障碍。为了使综合帮扶这项工作取得实效,需要对一些基础性工作加以认真思考和研究,使综合帮扶能够在区、镇、农村社区规划、体制、机制明确的基础上,精准帮扶,有效提高。
1、加强对综合帮扶战略目标的定位研究和顶层设计。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可持续发展架构认识,明确政府资金是用于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产出效率,实现未来农村完全自我管理的治理目标,还是以上海农业现代适度规模的发展趋势为依据,将村委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分离,以城乡一体化的居民治理体系为目标,构建镇、村社区建设与城市社区居委会相同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形成具有与国际化大都市和依法治国相匹配的城乡管理法律法规和组织体系。
2、加强远郊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规划配套标准研究和设计。现有10亿综合帮扶资金,主要是购买成熟地区的房产,与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关联度尚不紧密。从政府职能角度出发,主要应以提高全体居民的公共服务质量均衡化为目标。事实上,与城市人口集中的街道社区不同,镇域化和农村生活区域,相关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标准需与乡镇、农村社区面积大、人口少的实际相匹配,制定近距离、便利化和规模小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更加有利于农村社区居民就近享受公益性公共设施,有利于各种小型综合帮扶资金发挥作用。
3、加强远郊社区规模和管理法规的研究和顶层设计。历史上由于乡镇和村委会组织机构的不断归并,远郊镇域、农村社区的区域大小、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区、镇、村级社区的组织体系各自为政,层级多,管理模式差距较大,组织和管理体系设计难以满足群众对社区生活的便利需求,社区治理效率低。农村行政管理条例缺乏,“城中村”现象频现。上海需要根据远郊乡镇和农村的实际,加强社区居委会的规模和组织框架的顶层设计,制定城乡一体的《城乡行政管理条例》,促进城乡社区治理和现代文明共同发展。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奉贤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奉贤区委主委、奉贤区科协副主席)
业务架构:描述政府各业务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业务约定和业务流程。业务架构以住房和城乡建设职能为核心,以政府业务审批、管理、监督、服务为主线,以各专业的实际应用为依托,贯穿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战略和业务运作的全过程。信息架构:是将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业务实体抽象成信息对象,将业务运作模式抽象成信息对象的属性和方法,从各专业的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入手,注重数据标准化的建设,建立面向对象的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信息模型,实现从业务模式向信息模型的转变。应用架构:在信息架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支撑审批、管理、监督、服务业务的各业务应用系统,通过资源整合、共享和多元化信息技术的集成,代替部分人工操作,实现政府业务流电子化、信息化运行,提高政府管理方式的高效化和现代化。技术架构:是保障政府业务审批、管理、监督、服务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技术手段构成的平台、措施、拓扑图、硬件以及支撑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的底层技术基础结构。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理性思考文|高大伟Informatization信息化•智慧政务信息化顶层设计是开展信息化工作不可或缺的DNA和技术圣经。
二、信息化顶层设计开展情况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最早是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接受信息化顶层设计这一全新概念的,在后来的深度学习和工作实践中逐渐清晰了顶层设计的理念。尽管接受这个概念已有几年的时间,但工作进展十分缓慢,仅停留在系统应用和数据管理的阶段,这里既有决策层认识问题,导致顶层设计未能在信息化规划和重点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有技术管理创新推进不到位的问题,导致对顶层设计思想的学习和理解不深。但我们清醒地看到顶层设计所涉及的内容过于庞大,编制成本大、编制人员能力要求高,以本省之力很难在近年内完成,使得顶层设计依然停留在概念阶段缓慢推进。无顶层设计指导的信息化建设频频出现“信息孤岛”、设备资源整合难、盲目决策、重复建设、投资黑洞等问题,给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从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来看,信息化的监控和管理,只是在知识层面信息的初级和中级应用;而只有信息化的创造,才是在文化层面信息的高级应用。在考虑黑龙江省住建厅信息化的发展已非初级阶段,在项目建设上不宜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已经系统实施重建,也不具备“自下而上”的条件,只能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已建系统积累的信息化资源,逐步整合完善,同时对在建和新建的系统加强规范和引导,以我省住建厅信息化综合体系为基础,细化并明确业务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数据组织等进行系统规约,对业务系统的规划、设计进行规范,以保障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为目标,初步形成“245”框架模式:即2个保障体系,4个统一,5个架构,如图所示。2个保障体系:(1)管理架构与标准规范体系:由信息化标准体系、相关政策、投资和人才队伍等要素构成。是支撑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2)运维架构与安全保障体系:由信息网络、服务器与存贮系统、机房系统、安全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等组成。这些系统除硬件设施外,还包括了所有商品化的基本支撑软件环境和软件工具,集中了所有除数据资源、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资源以外的其他可共享资源。也是信息化建设中不应重复建设并实施资源共享的主要部分。4个统一:(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统筹现有信息化基础条件和建设领域未来发展总体战略以及发展机遇,对信息化建设合理规划,分段有序推进,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从实际需求出发,加快面向服务、面向基层的信息化项目建设。(2)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原则。建立统一、完善的行业数据标准体系和系统需求规范,重构和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强化合理、有效的投资,满足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彻底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保障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3)统一平台、强化服务原则。从全省建设领域信息化的大局出发,打破区域、单位之间的界限,以面向行业服务为核心,建立一个技术层面的统一又相互独立的网络互动平台,一个应用层面的互联、共享、协同的管理平台,共同推进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项目建设。(4)统一管理、市场运作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主导、宏观调控、组织推进、政策导向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充分发挥全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一盘棋”整体优势。以灵活多变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保障信息化建设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5个架构:在业务架构方面,虽然对业务内容、相互关系很清晰,但缺乏系统的、整体的业务应用信息采>>黑龙江省住建厅信息化顶层设计总体框架集、梳理、分析和流程再造,在行政审批方面搭建了较完整的内容、流程、要件、关联等工作,在建筑业施工管理、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方面业务架构比较完整,在技术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上也做了较好的业务架构,在城乡规划、城市建设、勘察设计业务架构不成熟;在信息架构方面,建筑业、房地产业资源目录建设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各专业数据梳理、描述、交换规则繁杂,数据标准制定工作量庞大,整合工作难度大,各专业的信息模型建设可以说没有协作推进,将是一个遥遥无期的事情,尽管各专业的信息模型的建立没有像建筑信息模型(BIM)那样复杂,但操作起来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在应用架构方面,秉承顶层设计的理念,梳理了建设领域信息化应用可能的方面,建立了各应用的关联,做到了数据的动态共享,同时也为数据的深度挖掘打好了基础;在应用架构方面,划分为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两大平台。电子政务平台的目标:以在行政审批和业务监管为主,满足多个业务部门之间业务协同需求和行业信息综合分析,并逐步发展为某专业领域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的目标:以公众服务为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管理模式,再造审批流程,提高政务效率,推动体制创新,实现政府绩效目标;在技术架构方面,包含软件架构和基础架构,较好地完成了硬件和软件的底层设计,软件和硬件的扩充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较强,数据安全设施和手段比较完备,中间件、系统工具应用广泛,系统软件比较齐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得到了综合应用,云计算、物联网、CA认证、GPS等技术的应用也在逐步展开。
三、编制方法与重点解决的问题
编制方法因对信息化顶层设计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异,即使是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也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涉及不同的编制方法,宜采用美国联邦企业架构(FEA)的方式进行编制,国内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编制,但也不能完全拘泥于这种编制方法,要因势而为。对于省级来讲建议名称采用信息化顶层设计这样的叫法,因为毕竟有一些触角要深入到政府之间(G2G)或企业之间(B2B),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内容、招投标监管系统中嵌入的辅助评标等。编制的规则、内容和方法建议各省建设信息主管部门共同探讨达成一致,做到联合、协同、共发展。当前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了解并掌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总体方案,并开展技术交底研究工作,并以此为依据加快省级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编制工作。信息化顶层设计编制的核心是业务架构,难点是信息架构,信息模型就相当于一个人的DNA,一旦理顺清晰将一劳永逸。
四、强化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组织领导
决策者的管理创新意识和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是保障信息化顶层设计完成的基本前提,良好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顶层设计完成的根本保证。尽快完成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编制工作,并付诸实施,就能够有效解决和避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黑洞、资金浪费、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各自为政等问题。所以领导者要充分地意识到信息化顶层设计势在必行。
五、建议
“顶层设计”概念源于系统工程学领域的自顶向下设计(Top-downDesign),它原意是指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到了1969年,IBM的研究员尼克劳斯·沃斯(NiklausWirth)具体指出要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的原则来操作进行大型程序的设计,也就是要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以顶向下地将复杂问题逐步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子问题,每个子问题可以再进一步分解,直到问题简单到可以很容易地解决[1]。这样的理解给顶层设计赋予了一个内涵,即:顶层设计是位于最高端的,有决定指导性的,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效率的,与系统各部分都息息相关并且能被具体践行的统筹安排方式。基于上述,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顶层设计是指在学校科研管理规划与运行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增强科研服务于学校长足发展的能力和提高科研管理的效能为目的,从宏观层面上设定的包括相关部门及其行动章程在内的一整套可操作的科研管理的系统规划。这一系统规划之中,包含了科研信息的交换、对接与分享(电子设计);科研团队的组建与管理(科研能力设计);科研人才的吸引与集聚(科研力量设计);科研资金的扶持与管理(科研经费设计);科研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科研平台设计)等等。高职院校实行科研管理的顶层设计,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消除学校科研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孤岛”和“条块分明”的情况,提高科研管理部门内部、各部门教学单位之间、以及全校科研工作者之间的资源共享程度,降低科研管理的时间、经费成本,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提供更有效便捷的服务,提高科研管理部门工作的有效性。它是一种服务于学校宏观管理的方式手段,其目的和属性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顶层设计的特点:宏观有力控制与微观针对把握相结合;系统庞大而周密;具体操作性强,可有效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对接与分享。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顶层设计的实践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研究现状
从近10年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围绕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这一主题所展开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一是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讨论:(1)对现有科研管理激励机制的补充与完善(潘兆光,2010;张伟杰,2008;徐元俊,2011);(2)针对各类别高职院校激励机制不足的对策与建议(兰慧、李斌、马林,2013;郝永林,2011;罗玉龙、胡江霞、黄贻培、徐艳英,2012);(3)科研管理的激励机制如何创新(首珩,2005;许敏华,2010;何玉宏、谢逢春,2011)等。二是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讨论:(1)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邵检江,2013;刘亚峰,2010;胡尚杰,2014);(2)信息系统的使用与创新(张兰、姚明霞,2012;蒋学,2015;孔令春,2012;欧阳潘,2014);(3)互联网时代下的科研管理系统的变革与发展(刘兆媛,2010;潘平、赵小兵、王君,2003;王勤明,2006)等。三是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1)不同办学特色背景下的管理机制创新(仪淑丽,2013;李照清,2014;宋嵘嵘,2014);(2)基于不同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探索(贺颖,2015;邱吉,2011;乔维德,2010)等;(3)此外还有关于科研管理服务定位的研究(李倩、魏俊峰,2010;张俊海,2009等)、科研管理经费类的研究(于艳,2014)。从上,学者们的研究都是从具体一个科研管理的操作层面或背后推因着手,讨论如何提高科研管理的作用与意义,提升科研管理的效率。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与顶层设计理念的结合
1、明确学校办校特征是二者结合的重要前提与条件高职类院校与其他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区分点就在于高职类院校办学目标是针对企业或行业的特定性需要而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其院校学科的专业性建设有“覆盖面较窄,潜力挖掘较深”的特点。明确学校的办校特征,关系到顶层设计的流畅性和适用性;有利于预先判断出顶层设计中可能遇上的障碍并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予以规避。例如,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文化产业普通高校,着力培养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人才。从非物质文化领域的传承与保护到文化博览业的创新与发展,从文化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到文化传媒界新鲜血液的输送,该校所设专业与学科以及联合办学项目均围绕文化产业领域展开。也就是说“人文社科性”是该校开展各类科研课题、教学研究的一大特性。这也就决定了该校的各类教学与科研工作须主要围绕着人文社科类主题开展。那么,在进行科研项目申报信息交互的过程中,“人文社科类科研信息”会成为信息抓取与吸收的关键词。同时,这一办校特点,也容易使非文化产业类科研工作者感觉到“科研需求旺盛但科研途径狭窄”的矛盾,那么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针对这一类问题,该校科研管理工作需要留有足够的空间预判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平衡。
2、认清本校科研现状是二者结合的扎实基础和着手点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集中于教师科研能力薄弱、科研内容的问题不突出、科研定位不明确、科研规范性不强、科研团队少、科研经费投入少这几个方面。教师科研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师对科研的要求不高,把科研当作评职称的垫脚石,而不是长足发展的敲门砖,因此对发论文以及科研项目申报集中突袭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之前。另外,教师自身的专业学术知识更新性不强,不能较好地把握住当前研究动态和时下社科热点难点,关注行业发展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不足。教师科研能力的欠缺和科研态度的偏差导致了他们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不能清晰地突出研究重心,使得科研成果不显著,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偏低,论文的被引用量偏低,从而进一步致使教师申请校外科研项目的难度增大。要想打破“无职称不科研”的瓶颈,就需要学校宏观地从政策、资金扶持双管齐下,用发展的眼光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激情,挖掘其潜在的科研力量。只有认清各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现状,抓住科研问题产生的原始动因,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应的科研管理顶层设计,方可有力有效地推动学校自身的长足发展。
3、充分调研、大胆实践是两者结合的现实路径与方法高职类院校有相似的属性与特征,兄弟院校之间的学习与经验的借鉴有助于减少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时间与资金成本。顶层设计的初探与建设,必然会因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偏离预期的效果。这个时候,校际之间的科研管理经验借鉴与帮扶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顶层设计框架搭建初探
因科研管理具有一定的行政性,故本模式的搭建,拟基于EA方法论(EnterpriseArchitecture),采用美国的FEA模型(联邦政府总体架构FederaIEnterpriseArchitecture),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活动视为容发展战略、项目管理、信息动态匹配为一体的结构化机制,参考上海与福建既有的政府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模式修改而成(见图1)。以学校发展与教师科研需求为导向,包含了业务模型、服务构件模型、数据模型、技术模型和绩效模型。以业务为重点,从科研管理部门业务的划分与定义出发,从而发展到对工作分解、技术辅助、数据共享、绩效考评等层次。该总图构架,以数据模型为辅助,从下到上按照数据(信息资源层)、技术(基础设施层)、服务(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绩效(服务交互层)的组合方式,对部门内外各类科研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了全面便捷地对教师科研及学校发展提供各类其需要的信息与服务。以下将对部分向量进行解释。
1、绩效模型(科研管理部门整体效能的评定指标)绩效模型的搭建,基于“服务效能为主,服务品质为辅”的出发点,从客户感知情况,科研对学校的助推作用,科研成果的辐射影响程度以及科研投入与产出这4个层面进行部门工作考评。教师满意度:是指全校教师,特别是有科研需求的教师,对本校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科研项目管理、科研信息公开、科研经费规范等情况的一个具体的满意度反馈情况汇总。本项考评,可利用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数据采集与结果计算。学校提升:对学校的推动作用,本项绩效衡量,主要是围绕“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帮扶教师成长”的层面展开,通过科研平台搭建举办的科研活动的质量、成功吸引企业投资学校科研项目的资金量、本校教师科研成果质量情况等方面进行考评。科研效益:指的是科研部门对学校科研成果的实物转化、成果获奖、企业应用、政府采纳、经济收入等情况的一个纵向统计。科研投入与产出:此处着重是指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通过本校的相应政策配套,对本校的科研项目的资金扶持、成果奖励、科研活动等人力、财力的投入,以及本校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反馈、科研人才聚集力的影响等人力、科研成果的产出之间的平衡判断。
2、业务模型(科研管理部门业务的相关指导)服务对象:校内专家学者,此处不再赘述;校外专家学者,是指若本校有相应的学报、各类研究中心等科研服务平台,那么其校外所有业务涵盖对象,均为服务对象。科研评价:包括但不仅限于(1)服务对象职业发展所需的科研成果评定;(2)科研激励机制所覆盖的,需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相关科研成果评定内容;(3)评价内容需结合考量科研成果的社会效应、学校推动等内容。
3、数据模型(科研信息电子化操作)科研信息的接受与共享直接反应了科研管理的动态灵活程度。主要是如何保证科研信息在校内工作者之间传递的畅通性和准确性,并确保校内科研资源的宏观掌握与机动调配的需要。本框架每一个面的建立和完善都需要设定相关文件和具体操作办法,将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在既定的科学合理的范围内。从部门管理服务内容出发,以业务为准,表现在“必要支撑—业务流程—业务服务”多层体系。
(四)本框架的不足本框架拟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但在具体实践上,可能会有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本框架的搭建,建立在科研管理的需要上,宏观搭建在校内跨部门之间的合作上,比如财务部门、教务部门,以及校外业务合作部门之间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
2、本框架的搭建需要随时同学校的发展保持步调一致性,政策的保证是这个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结合,是本框架健康发展的特点与保障。那么如何在既有管理体系下,完善充实该框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准确信息内容的分类,是提供科研服务管理的一大重要前提。各类信息进入这个模型后,信息梳理的标准,信息处理的紧急程度,统一信息可多重分类等情况,需要提前搭建好,本框架没有明确表现出相关信息,有待具体操作中进一步思考。
三、结语
简单来说,顶层设计就是按照“以终为始”的原则,通过系统的分析把经营管理目标设定好,把用户心目中理想的完整产品描述清楚,把实现目标的关键要素和主要挑战罗列出来,从而根据目标去配置资源,倒排时间表,形成一个通俗易懂的剧本,然后让各个职能的管理者按照“剧本”上的分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顶层设计有六个关键要素:
前瞻性预判。顶层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未来5年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各种挑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清楚,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文本,并告诉企业上下每一位员工,让大家明白企业面临什么样的机会与挑战,如何做才能把握住机会,唯有这样才能始终领先对手半步。我认为这是企业高层领导者最最核心的工作,即面对未知的世界,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能够高瞻远瞩,从“后知后觉”到“先知先觉”。
从后往前看。有了前瞻性的预判,顶层设计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终极目标描述清楚,形成一幅令人向往的画面,让大家看清未来。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者必定是一个好的导演,可以给部下“说戏”,可以把自己心目中的那幅画面传递给员工,让大家明明白白地去做事,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大家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系统化思考。有了清晰的终极目标,接下来就是系统地思考要实现终极目标,哪些要素是充分条件,哪些要素是必要条件。可以说,系统性思考就是努力寻找“根本解”,从源头上做文章,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看到的问题往往是表面的现象,如果根据表面现象去采取对策,往往事倍功半,治标不治本,很容易反复。
方法论支撑。唯有把系统性的思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企业才可以重复成功的模式和做法,才能够基业长青。所以优秀的企业一定要有方法论做支撑,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产品创新体系、产品研发体系、商业模式设计等等。注重方法论、注重过程控制是西方企业的特点,因为他们相信只要过程正确,结果就一定正确;如果结果不正确,一定是过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有了方法论就可以提高组织智商,减少重复劳动。
数据化分析。仅有方法论是不够的,企业要想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就必须形成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运营管控体系,学会用量化的语言去沟通、分析和决策。要知道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之上的,而信息化系统包括很多分支,比如决策支持系统、运营管控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等等。
由此,不得不思考一下,这么多大企业为什么热衷于换标?换标的原因有哪些?换标的方向又有哪些?换标的好坏有没有标准去衡量?
品牌顶层设计,以“标”当先
企业标志承载着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综合信息传递的媒介和载体。标志作为企业CIS战略的最主要部分,在企业形象传递过程中,是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元素。企业强大的整体实力、完善的管理机制、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都被涵概于标志中,通过不断的刺激和反复刻画,深深的留在受众心中。
众所周知,人类接受外界信息80%是源于视觉。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相关信息也都以视觉传递为主;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企业标志相当于企业的一张脸皮,长得好看就多看一眼,长得不好看直接省略过不会再多看一眼。
所以企业的品牌战略顶层设计、品牌形象建立应该以企业标志作为突破口,首先让消费者明白你是谁、做什么,然后再通过相应的营销手段建立品牌的形象,夯实企业自身的形象基础之后,才能告诉消费者你有什么优势、有何差异、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换“标”岂止于“面”(品牌战略顶层设计并非“标面”)
很多人也都在说,企业换标是为了符合时代潮流,或者是强化受众对品牌的认知度,传播企业理念、塑造企业形象等。其实,大家说的也都不错,企业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通过LOGO对受众产生最直观的感受。
但严格来说,企业之所以换标是因为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毕竟企业形象建立需要花费很多资源才得以构建,若是只为满足外界群体的爱好,那么中国十三亿人,根据受众的喜好那需要更换多少次?或者多少个标志?
同样在认真的思考和梳理分析之后,我认为企业换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企业发展遇瓶颈,需继续突破
所谓发展瓶颈,主要因为企业的业务发展缺乏驱动力,不论是企业自身的内因或者是竞争对手的打击,造成企业发展迟缓,企业都会在战略或者其他业务上寻求突破,但是为了让现有的用户理解也为了让潜在的用户更容易接受企业的发展转变,便会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以及自身的企业发展诉求以及自身理念,对企业的标志进行更换。比如说万科,就在2015米兰世博会万科馆发出微博:万科在米兰世博会万科馆换标,标志其顺应向城市配套服务商的转型,凸显企业的国际化方向和贴近客户的理念。
2.现有业务前景有限,急需转型
这里换标的原因是受行业发展空间的限制,导致该行业内的企业不得不换行或者对原来的细分领域的母领域进行发展,以增强企业的发展空间。其中的公司代表就是东鹏洁具,东鹏洁具创立于1994年,前身是佛山市石湾东平陶瓷集团公司东平陶瓷总厂投资组建成立的佛山市乐奇洁具有限公司,生产亚克力浴缸。但是该品类太过细分,市场的空间和容量有限,为了企业的长久和持续发展东鹏洁具分别在2001年、2003年进行改名和换标,一直到2007年正式更名为佛山东鹏洁具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志也进行更换。把原先单一的陶瓷业务发展成为涵盖卫生陶瓷、浴室家具、休闲卫浴、智能卫浴、龙头五金、厨房五金等六个品类。
3.企业重组需要表现差异
该换标类型主要是源于企业内部的战略规划和调整,把原来相对混乱的业务进行重新梳理和构建,为了增强自身持续发展从而产生的企业换标行为。该类型的代表就是谷歌或者说是Alphabet,去年8月,谷歌公司宣布重组不仅新建立了一个“字母表”公司(Alphabet),而且把谷歌变为其下的子公司。随后谷歌公司又将其标志重新设计。
换“标”有四度,您是哪一度?
通过对成功换标的企业进行认真梳理和研究分析之后,我认为企业换标就是品牌战略顶层设计的规划,针对企业换标地提出了“四度换标”,即宽度、长度、高度和深度等四个维度。
宽度
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企业在发展方向由单一的业务进行多元化业务的扩张,案例:星巴克。2011年3月星巴克更改了新的标识,把以前星巴克标识上的英文Starbucks和coffee两个词移除,长发双尾美人鱼图案成为唯一的识别符号。这意味着星巴克将不再是只卖咖啡,其产品将更加丰富,未来打着星巴克标识的咖啡、蛋糕、冰淇淋甚至与咖啡完全无关的东西都有可能会摆到超市的货架上。
长度
该表现形式主要是企业在原本的业务发展中,通过对上下游产业的整合或者扩张,补充自身的发展空间和实力能够对自己的用户形成闭环式服务。案例:携程。熟悉携程的人都知道携程最早是一家旅游网站,随着业务发展和需要在2000年收购北京现代运通订房网络并整合传统旅游分销商,随后推出订票服务。一直发展到2013年换标已经形成集无线应用、酒店预订、机票预订、旅游度假、商旅管理及旅游资讯在内的全方位旅行服务。
高度
是指企业在原有业务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区域市场扩张,由以前的地区发展成省级企业再发展成全国性以及国际性企业。案例:万科。万科第一代标识诞生于1988年,当时以索尼为标杆,打算投身录像机产业,因此公司标识设计上带有电器产品风格;2007年,万科销售额达到500亿规模,采用了形似中国传统民宅窗花纹样的第二代标识,紧扣专业住宅开发商的定位;2015年采用的第三代标识,通过以城市配套服务商的身份面向国际化发展,目前万科的海外业务也扩展至新加坡、美国旧金山和美国纽约。
深度
深度其实是所有品牌战略顶层设计中最复杂的,因为他是以三度合一形式作为发展路径。案例:乐视。2016年1月乐视举办了生态世界会,会上,乐视正式宣布更换全新四色Logo,并启用了新域名。新Logo中,红色代表文化,蓝色代表科技,绿色代表互联网,黑色代表平台。这个标志代表着跨平台、跨行业、跨地域,通过对行业上下游的整合、多元化业务的扩展、国际性市场的扩张,足以看见乐视品牌顶层设计的规划。
通过对企业换标的解读,了解其背后的品牌战略顶层设计之后。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样的LOGO才是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又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认知和理解呢?又能更好地展现企业形象?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可以作为企业换标参考的标准和原则。
企业换“标”:三易、一难、有好感
企业换标需要“一难三易有好感”,即指企业在换标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的五个点。即:难忘、易懂、易记、易识别以及有好感这五个维度。
易记
就是指企业的新LOGO可以让消费者轻松地记住,现在的消费者绝大多数都是喜欢简单明了的事物,如果说企业的标志很难记,那么消费者会自动忽略掉而不会浪费时间。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眼球时间是珍贵的,千万不要反其道而行。
易懂
企业的新LOGO一定要让消费者快速轻松的识别,只有消费者能够快速理解之后才有下一步进行的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消费者了解你是做什么的并产生联动才是企业换标重点。
易识别
在同质化日益激烈的现代,哪个企业能让消费者快速的识别就意味着领先一步,可以更早的进入消费者心智中让消费者知道你是谁即可产生领先优势,所以企业要把易识别作为新LOGO考核的标准。
难忘
从字面理解就是在消费者识别、理解之后,在消费者的心智中生根发芽产生强大的认知和品牌唤醒的能力,最好是和消费者产生共鸣感,当消费者一遇到类似的LOGO能够第一时间回忆起来。
有好感
当前面的三易、一难落地之后,一定要把握一个重点那就是新LOGO一定要让消费者产生好感,如果说前面的四个维度都通过,却给消费者留下反面印象那么不论企业的品牌战略顶层设计得多完美,LOGO设计多么有含义不被消费者买账都是白费!
当企业换标的时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品牌战略顶层设计更是企业形象点的再次优化,既要和原有的认知资源做链接又要符合自身的品牌战略规划,所以企业换标不应该体现于表面。
从海尔换标看背后的品牌顶层设计
海尔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整套家电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虚实融合通路商。公司1984年创立于青岛。创业以来,海尔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通过对互联网模式的探索,海尔集团实现了稳步增长。2015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887亿元,近10年收入复合增长率6%;实现利润预计为180亿元,同比增长20%,近10年复合增长率30%,利润复合增长率是收入复合增长率的5倍。有此表现,她的五次换标可谓是功不可没。
易识别
她的第一代识别标志解决了是谁的问题,让消费者知道海尔代表着什么,解决了易识别的难题,实现了构建品牌的第一步。
易懂
第二代识别标志的推出解决了她做什么的问题,在品牌战略顶层设计上强化了海尔家电领域的技术优势,并且进一步获得消费者对于海尔本身的认可。同时海尔也在该阶段对家电领域进行宽度战略的实施,企业的业务实现多元化发展。
易记
通过第三次的识别标志更改,解决了消费者易记的问题,通过以拼音字母的构建,既表达出海尔自身品牌的强势,体现出海尔全球化进军的战略布局,在宽度战略的基础上实现高度发展。
难忘
海尔第四代识别系统,不仅实现了自身全球化的战略布局,国际化竞争压力也越来越激烈,海尔以汉字加英文字母(汉语拼音)的标志,强化了全球消费者对于海尔的认知,实现海尔的独特性,过目难忘。该阶段的发展重点除却高度和宽度之外还实现了长度的战略集合。
有好感
1.我院的职业有益做法。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以主流价值观树立学生高远价值追求。面临校园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和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冲击,我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开展“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三观三热爱”、“忠孝雅诚”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励广大青年励志修身,成长成才。二是注重素质培养,以品牌文化活动推动学生综合发展。我院注重将文化活动和专业特色相结合,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月、资助文化月、公寓文化节等文化科技活动打造成颇具影响力的校园活动品牌。三是重视能力培养,以社会实践活动促推学生成长成才。我院以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志愿者活动为实践平台,引导团员青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将个人成长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2.我院的突出问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校园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功能重视不足。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我院团委结合省市和学院党委的指示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活动方案。但各系部在落实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未将开展活动所需的工作理念、指导思想乃至学科优势、媒体支持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忽略了文化活动“润物无声”的涵养功能。二是对文化活动整体系统性培育不够。我院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单位设在院团委,从活动的规划、选拔、培育和实践等方面均由团委包办,校园文化活动过多地被视为学生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而要完成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则需要整合教育渠道,将其放置在整体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和培养人才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实施操作,将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校内资源有机整合,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立意的高度,扩大学生的受益面。三是活动项目培育的质量不高。目前,我院对活动项目的培育手段和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战略规划和精心培育,代表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活动较少,品牌活动和精品活动缺乏。四是活动中产生资源浪费、疲于应付现象。由于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管理,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组织一项活动的现象,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也会导致一段时间内活动过于密集,而各系部执行起来疲于应付,影响活动质量。
二、我院校园文化活动顶层设计路径
1.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明晰校园文化活动定位。校园文化活动的准确定位,是校园文化活动制定者结合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经过科学调研而形成清晰的校园文化目标性要求,进而构建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活动定位需要学院各部门全员参与,加强优势项目挖掘,发挥地域、学科专业、传统积淀等比较优势,统筹考虑,科学规划。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更应紧扣职业素养教育这一目标,争取学院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经费支持、物质保障上提供有力支撑;争取专业教师的参与、配合与指导,引导更多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为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创造良好条件。
2.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凸显校园文化活动特色性。谈到“珞珈文化”大家就会想到武汉大学,提及“未名湖畔宜聆教”大家就会想到北京大学,说起“清华园”就会想到清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学校应在分层、分类指导的原则下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多元化与全方位建设相结合,探索符合我院校园文化特点和学生文化活动规律的文化活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行业“祖师”鲁班的历史渊源为依托,打造以求实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具有行业特色的“鲁班文化”。通过研究和挖掘鲁班传统文化,以建筑技能节、“鲁班传人”、“鲁班之星”等系列主题活动教育青年形成“不畏艰辛、刻苦学艺、勇于实践、敬业创新”的时代精神。学院在设计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上也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年龄、思想、心理、学习任务、认识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不仅根据校级、院级、年级、班级分出层次,还根据不同层次的组织团体整合学生活动,体现出各具特色的阶段性,最大程度地锻炼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能力,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覆盖、影响全体青年的作用。
3.打造精品、树立品牌,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校园文化活动充分体现着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文化育人是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价值,学生在组织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因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层次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突出特点,彰显特色,对优势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品牌建设和维护。山东建筑大学的黄河源协会成立于2005年。协会的志愿者们连续9年赴黄河源头,资助沿黄九省的贫困孩子1000多人,并建起全国第一所大学生希望小学———“长燕大学生希望小学”。他们的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上万次,黄河源协会曾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山东省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十大社会责任博客等荣誉,协会发起人王聿珩被评为感动山东优秀人物、山东省道德模范、济南市杰出志愿者、全国大学生优秀人物等。近期,学校又在协会的基础上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成立全国首个大学生励志公益社团,建立企业家、大学生、受助对象三位一体的公益平台,实现大学生助人自助。山东建筑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于根据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类型,统筹学年学期不同的阶段特点及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设计实践活动项目。要形成完善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致力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态化和品牌化。好的项目坚持做、持续做,在做的过程中总结特点,提炼特色,形成了长效机制,品牌自然就形成了。由此,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要求我们在整体规划、梳理整合、宣传推广上下功夫,使活动品牌在全院师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共同建设和维护品牌的活动中。
4.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推进校园文化活动项目化运作。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在众多领域内已经有了成功的应用。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其实质就是有限资源约束下的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形式对项目的申报、审批、运作、检查和验收等程序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成本、保证工作质量。较优秀的项目在认真审核后脱颖而出,项目执行者在明确的项目目标驱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资源,策划和组织出新颖而有意义的活动,把活动办成精品;在充分尊重各基层团组织创造性的同时,也能较好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育人过程的实践者和实施者。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