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脑瘫康复

脑瘫康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脑瘫康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脑瘫康复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脑瘫;按摩方法;康复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77-01

脑瘫即为脑性瘫痪,主要是因为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者是大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脑瘫患儿会存在感知、认知、交流等行为障碍,同时正常的肢体功能也会受到影响,部分患儿会出现癫痫[1]。我院对收治的49例脑瘫儿分别采用了综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的98例脑瘫儿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0例,年龄为7个月至5岁,平均年龄为21.74±3.6个月;观察组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为6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为20.98±2.7月。上述患者中存在痉挛型脑瘫、混合性脑瘫、弛缓型脑瘫等症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通过对患儿实施穴位按摩并采用Bobath法、Vojta法、上田法协助患儿进行肢体训练来改善患儿的血液循环,让异常反射得到有效控制,并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活动从而提高患儿的康复水平。观察组患儿在功能康复训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康复训练治疗,通过适宜程度的物理加热以及电流对患儿进行相应的刺激,以此来控制异常反射,同时让患儿的正常神经反射功能得到有效的刺激,以此对患儿进行姿势矫正并对患儿的肢体功能活动能力进行强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5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

2 结 果

通过表1可以明显的看出,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而言脑瘫改善情况更优,这说明了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脑瘫患儿一般会出现肢体障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枢神经的正常调控出现了失常。脑瘫患儿智力较为低下并存在感觉障碍以及行为障碍,甚至可能会出现癫痫。造成脑瘫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大脑血管疾病以及局部性创伤都有可能会引发脑瘫[2]。脑瘫包括了很多类型,如痉挛性偏瘫、痉挛性四肢瘫、痉挛性双瘫、不随意运动型以及共济失调型等。

在脑瘫儿的治疗过程中,康复训练是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康复训练一般有着一个较长的周期,而长时间的康复训练可以让脑瘫儿肢体功能得以恢复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3]。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对患儿进行穴位按摩,这样可以改善患儿的局部血液循环并改善患儿的肌张力;协助患儿进行肢体被动训练,让患儿的不良姿势得到改善,从而促进患儿正常的功能性活动。经过康复训练之后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将逐步改善,这样就会让皮质肢体活动投影区产生新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兴奋灶,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兴奋灶也会越来越稳定,这对于患儿的康复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的作用[4]。

综合康复训练方法不仅仅涵盖了上述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还对患儿进行了适宜程度的物理热、电刺激,以此来对强化患儿的肌肉反射作用,从而让患儿大脑皮层的局部兴奋灶得到强化,以此来促进患儿的康复[5]。

在我院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对患儿提早进行康复训练将能够带来更好的疗效。提早进行康复训练能让患儿的治疗时间得到更多的积累,并且患儿年龄越小,他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也就越大,这样就可以对其进行更有利的引导,这样将大大地提高受损中枢神经元细胞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综上,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对于脑瘫儿的治疗有着较好的效果,若患儿能够提前进行治疗,其康复水平将得到大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婧,赵桂英,史茜,底国琴.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现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01):122-123.

[2] 王红石.脑瘫康复门诊综合治疗小儿脑瘫42例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04):234-238.

[3] 俞珍,张爱华.心理治疗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10(27):138-139.

脑瘫康复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疗;脑瘫患儿

【中图分类号】R8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269-01

水疗是利用水的温度、浮力、静压力、流体力学及它所含的化学物质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用于脑瘫患儿的水疗法是水中运动疗法、气泡浴及涡流浴疗等[1]。我院康复中心在传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瘫患儿的方法中加入水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68例脑瘫患儿均为我院康复中心2010年2月-2010年8月收治的脑瘫患儿,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标准和分型[2]。观察组34例,其中痉挛型30例,无法分类型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4~6个月8例,6个月~1岁20例,>1岁6例。对照组34例,其中痉挛型25例,手足徐动型8例,混合型1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6个月12例,6个月~1岁18例,>1岁4例。均存在肌张力增高,肌痉挛的情况。

1.2 方法:

1.2.1 水疗: 采用瓷式水缸,通过空气压缩机向淡水浴盆底或四壁压入空气,形成气泡,使浴水中含有直径0.2mm大小不等的气泡。室温20~25度,水温37~39度,每次30分钟,1次/天,30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患儿进食或喂奶后需间隔30分钟方能进行水疗,戴安全型游泳圈后方能下水,初次治疗的患儿应让患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可在水中放置一些患儿喜欢的玩具,引诱患儿下水,避免发生恐惧、哭闹。治疗师根据每个患儿的情况设置一些游戏和动作,如上下肢被动运动、转换、穴位按摩等,使患儿越放松越好,寓治疗于娱乐中。

1.2.2 注意事项:①对水有恐惧心理者,不宜立即下水,必须要有一个脱敏过程。②喉头痉挛者不宜。③有严重皮肤感染和伤口的患儿不宜进行。④严重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者不宜进行。⑤大小便失禁者,应先排空大小便,并穿上特制尼龙三角裤后才能下水。⑥患儿水疗结束后应注意保暖穿衣,休息20~30分钟,适当喝水,再去做功能训练或推拿。

1.2.3 常规治疗: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如功能训练、推拿、痉挛肌治疗仪、蜡疗、高压氧治疗、静点神经节苷脂、肌注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水疗。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一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胡莹媛等提出的残疾儿童综合评定法中的运动功能评价及关节活动度测量[3]。

2.2 治疗结果 治疗90天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1%与88.2%,见表1。2组经x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随着新生儿抢救医疗技术的提高,许多重症新生儿被抢救成活,但大多数患儿患上了脑瘫等疾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脑瘫分型中痉挛型占60~70%[4],大多有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度小等情况,水疗配合常规治疗,方便经济,患儿痛苦小,有效率高,可缩短患儿治疗疗程,给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医学.杨亚丽,马主编.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1):211

[2] 林庆. 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164

[3] 胡莹媛. 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方法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8-111

[4] 林庆,李松. 小儿脑性瘫痪[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7

作者单位:250022 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

脑瘫康复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殊学校 脑瘫学生 教育康复 模式构建

分类号:G750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在新世纪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7年2月2日,教育部颁发了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标志着我国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从研究阶段进入了实验阶段。在三类学校的课改实验方案中都强调“从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出发,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这些都促使特教工作者去思考,面对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对象的变化,面对类型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程度越来越重的特殊学生,如何实施有效教育教学与康复?面对入学率日益提高的脑瘫学生,如何组织有针对性的康复?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基于有效的康复模式,才能保证所有脑瘫学生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康复成效。

1 研究目的

随着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简称ICF),脑瘫的定义也被国际康复界修订。脑瘫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或行为障碍、和/或癫痫、和,或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对于脑瘫学生而言,要改善这些障碍离不开康复。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广义的康复就是全面康复,它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也即本文所探讨的核心所在。

同时,对脑瘫学生施行康复也离不开科学、可行的康复模式的引导。所谓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脑瘫学生康复的模式则是为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条件下的脑瘫学生的康复提供一个或多个标准形式或样式,为学校及教师们提供问题解决的方法论,使其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基于前述研究与界定,本研究试图从理论上构建特殊教育学校脑瘫学生的康复模式——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医院、社区与家庭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以解决当前脑瘫学生康复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康复和教育脱节问题,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脱节问题,家庭与学校的沟通脱节问题,康复目标、康复课程、康复途径、康复方法、评估标准和脑瘫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其身心特点脱节问题等。

2 康复模式构建的依据

2.1 政策依据

从200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颁布开始,我国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就得到了重视。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战略目标;2008年,国务院又《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大力开展社区康复,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2011年,国务院转发《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普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这些政策与举措大大促进了我国社区康复事业的发展,为在校脑瘫学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支持条件,也为学校教育与社区康复的合作提供了保障。同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和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提出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这也为需要多方支持与合作的脑瘫学生康复模式的建立奠定了政策基础。

2.2 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残疾人,以及其他有各种功能障碍影响其生活、学习与工作的人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引进了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相结合,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门新兴学科,既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又具有了中国特色。目前,我国除了设立独立的康复中心外,大多数综合医院、疗养院、社区医院等都设立了康复医学科。这些为脑瘫学生康复模式中的教育康复与康复医学的结合提供了前提条件。

2.3 教育理念的转变

新课改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与康复相结合。针对学生的障碍及成因,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育与康复相辅相成,只有将教育与康复训练结合起来,帮助脑瘫学生克服躯体和社会心理适应上的困难,才能在减低他们障碍的同时,充分挖掘出他们的各种潜能,促进其身心最大限度地发展,以使其尽最大可能参与社会,真正体现教育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本。

2.4 相关理论依据

2.4.1 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

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可塑性是指生命机体适应发生的变化以及应付生活中危险的能力。人和高等脊椎动物受伤后,脑的残留部分通过功能重组,以新的方式代偿已失去的功能,在此过程中,特定的康复训练具有重要作用。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不是由于神经再生,而是由于动态的功能重组或适应的结果。因此,只有多方合作才能使脑瘫学生不同的康复需求在不同的场所、时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发挥最大限度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的功效。

2.4.2 运动学习相关理论

运动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各种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中,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有运动控制与运动学习两大理论,前者指中枢神经系统运用现有及以往的信息将神经能转化为动能并使之完成有效的功能活动。后者则是根据对正常人习得技能过程的充分认识,通过分析与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的各种异常因素或缺失成分,针对性地设计并引导患者主动练习运动技能,促进脑功能重建,获得尽可能接近正常的运动技能。目前,神经运动康复理论已依据这些学说发展了一系列具体的康复方法,这些方法需要更多的神经生理学、生物力学与医学的知识、技能,而这些又非

特殊教育教师或普通教师在短期内所能具备。因此,具备医疗康复条件的相关医院也就成为脑瘫学生有效运动康复的支持者。

2.4.3 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给与不同的影响。因此,对脑瘫学生的康复也要考虑其生活、学习与适应的各种不同环境和时期,而在脑瘫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时期,学校、医院:社区和家庭这四者在其教育康复过程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3 “四位一体”脑瘫学生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构建

理论与实践研究证明,对脑瘫学生的康复不应是某一方的责任,而应是全社会的责任,尤其是学校、医院、社区和家庭四个层面。因此,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医院、社区与家庭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是实施特殊学校脑瘫学生有效康复的必然之举。

3.1 “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总体框架

基于生态系统等理论构建的“学校-医院-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其总体框架如图1。从流程上来看,脑瘫学生进入学校后,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是全面评估,通过评估了解其现有能力水平、优势及特殊需要需求;其次是依据评估结果确定其康复目标,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据此设置/开发课程,制定各科具体的教学/训练计划,且落实到具体执行的组织与责任人;随后依此由各组织的责任人实施具体的教学/训练;教学/训练后再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目标、计划、课程与教学/训练措施等。从完成康复任务的责任者来看,首先是学校,其次是医院、家庭和社区。

该模式凸显了对脑瘫学生的康复与潜能开发任务的分解与落实。为了满足脑瘫学生的特殊需要及潜能的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根据脑瘫学生的康复与发展需要及生态环境中各组织的职能优势,实行任务分解,层层落实。在这个模式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组织、协调运行各方资源,真正实践“以人为本”理念。

3.2 “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运行

为了提高康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脑瘫学生的潜能,结合诸多因素与经验,构建了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一方面,该模式清晰地呈现了脑瘫学生康复的流程与实施;另一方面,在“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中,强调团队合作在脑瘫学生康复中的地位,对合作各方的角色、功能给予了明确的定位,以此明确学校、医院、家庭和社区在脑瘫学生康复中各自的职责。同时,该模式在具体运行时,也应根据学校的师资构成、数量情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情况、训练场地或器材设备的拥有情况、功能教室和模拟情境教室的配备情况等,在医院、社区和家庭的参与、支持的度和量上进行调整。

3.2.1 学校在综合化康复模式运行中的角色与功能

脑瘫学生的康复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康复的作用。在“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中,学校是模式运行的核心,处于主导地位,承担脑瘫学生整个康复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教育教学与大部分康复实践任务。

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有效运行,不仅依赖各方的有效合作,更重要的是依赖学校的有效组织、协调、管理、指导以及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第一,学校需组织各合作团队对脑瘫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确定脑瘫学生的康复目标、计划、课程、方法等;第二,学校需沟通、协调各方的分工与合作,在时空、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予以保证,以学生为中心,驱动脑瘫学生康复工作系统的有效运行;第三,学校需科学管理脑瘫学生的康复工作,从康复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到规范制度的建立、责任部门与责任人的选择、康复流程的推进与工作的开展等,形成科学可行的管理系统;第四,学校需组织、协调各方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以便充分发挥家庭在脑瘫学生康复中的重要作用;第五,学校还需想方设法、开拓各种培训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真正为脑瘫学生提供适切性的康复,充分开发其潜能,补偿其缺陷,促进其全面有效发展。

总之,学校在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运行中扮演着诸多重要角色,既是脑瘫学生康复的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指导者;又是评估的组织与实施者,计划的制订与施行者,康复的践行者,康复效果的评价与反馈者等。一句话,学校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既是决策家、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3.2.2 医院在综合化康复模式运行中的角色与功能

医院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构建,突出了医院在该模式中的重要地位——辅助支持。在该模式的运行中,医院主要承担脑瘫学生的身体检查任务,辅助、支持脑瘫学生运动及语言的评估与康复。

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有效运行,不仅仅依赖学校,还依赖多方的支持与配合,医院就是其一。尤其是对程度较重的脑瘫学生,医院对其运动与语言康复的支持更显重要。运动和语言能力的正常发展对每一个儿童都非常重要,它是每一个儿童适应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校脑瘫学生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51.06%的脑瘫学生伴有语言障碍。这些功能的障碍严重影响了脑瘫学生的学习、社会适应等,因此,迫切需要对这些受限的功能进行康复训练。脑瘫学生运动与语言功能的康复训练需要更多的专业性知识、技能,而这一点却是学校的教师所不具备的,因此需要有此专门知识、技能的医疗康复人员的介入支持。由此可见,医院在脑瘫学生康复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医院是评估的参与或实施者,是康复计划制订的参与及实施者,是部分专业康复的执行者,是康复效果评价与反馈的参与者。一言概之,医院是脑瘫学生康复中的左膀。

3.2.3 社区在综合化康复模式运行中的角色与功能

社区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构建,强调了社区在该模式中的重要性一辅助支持。在该模式的运行中,社区主要承担脑瘫学生的社区适应、运动康复器材和场所的支持、运动康复的指导、社工的支持等。

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有效运行,不仅要靠学校的驱动、医院的辅助,也需要社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于中、重度脑瘫学生来说,仅有医院的定期运动康复,还不能满足其康复需求,必须每天坚持才能巩固训练效果,因此,对于运动康复的器材与场所需求,则必须依赖社区的支持,甚至指导,进而相关的康复训练才能得以进行。同时,要培养脑瘫学生的生存能力,则必须提高其社区适应能力,因此,对社区的相关场所及其功能的了解与实践,则需要社区的

协调、帮助与支持。因此,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社区的作用不可忽视。

综上,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社区是脑瘫学生运动康复、社区适应等场地和器材的提供者、支持者、协调者与指导者。简言之,社区是脑瘫学生康复中的右臂。

3.2.4 家庭在综合化康复模式运行中的角色与功能

家庭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构建,凸显家庭在该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支撑。在该模式的运行中,家庭承担的任务是全方位的,包括:评估与IEP计划制定的参与,康复工作的监督、实施与巩固,社区、家庭与个人生活适应的指导,脑瘫学生权益的维护等。

脑瘫学生“四位一体”综合化康复模式的有效运行,不仅依赖学校、医院和社区,更要依赖家庭。第一,家长或照顾者参与了学生的评估与康复计划的制定,因此,对学生康复计划的执行和康复的实施可以进行监督;第二,在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在家庭对学生在学校或其他场所进行的康复训练活动进行复习、巩固;第三,家庭是脑瘫学生最熟悉最依赖的环境,家长或照顾者可随时进行生活适应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将康复与生活紧密结合;第四,家庭所处的社区环境相对稳定,家长或照顾者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对脑瘫学生进行社区适应能力等的培养与指导;第五,家长既要维护脑瘫学生的权益,也要引导其自我决策与权益维护等。因此,家庭在脑瘫学生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全面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家庭是评估和康复计划制订的参与者,是康复工作的配合、巩固和监督者,是家庭和个人生活适应的指导、训练者,是学生权益的维护者。换言之,家庭是脑瘫学生康复中的坚强支柱。

脑瘫康复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综合康复疗法;小儿脑瘫;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1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0-69-02

小儿脑瘫指的是从受精卵开始到新生儿出生至12个月期间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婴儿脑部受到伤害而引起的运动不协调等异常行为的出现。患有小儿脑瘫的儿童表现为智力受到相应的损害,心理上也出现异常导致其行为不同与正常儿童,同时出现相应的感觉障碍等现象。患有小儿脑瘫的儿童运动受到限制,在生活上不能自理,致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所以小儿脑瘫疾病的治疗受到了更多人群及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小儿脑瘫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析,探讨小儿脑瘫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综合康复疗法对小儿脑瘫治疗后的好转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小儿脑瘫患者,年龄介于5个月~5岁之间,中位数年龄为2岁,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有30例小儿脑瘫患者,其中男性有17例,女性有13例。对照组有28例,其中男性有12例,女性有16例。对儿童的年龄及其性别,相应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小儿脑瘫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有30例小儿脑瘫患者,对照组有28例。分别对58例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脑瘫的方法,实验组治疗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不同程度的运动、电针、水疗及作业疗法等综合康复疗法。通过治疗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方法对小儿脑瘫的治疗情况,记录并比较治疗过程中的巴塞尔指数评分情况。

1.3统计处理: 对此数据采用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从上表可以得出,实验组(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不同程度的运动、电针、水疗及作业疗法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后患者的语言、运动、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其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引起小儿脑瘫的病因多样,其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并且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及生活自理情况。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运动神经受损而引起的运动性障碍,语言情况出现异常,应激反应减弱等。患有此病的儿童出现语言功能,听觉及其行为运动受限的症状。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发展。从受精卵开始到新生儿出生至12个月期间的脑部发育情况尤其重要,在此阶段应该对于儿童的脑部进行体检,以至于可以早期发现并达到早期治疗,提高其治疗效果[2]。在治疗后患儿的恢复情况评价中将患儿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原始反射及其肌张力等恢复情况接近于同龄正常儿童定义为明显好转,将以上各功能明显改善定义为好转,将以上各功能在治疗前后无改变定义为无好转,以此来综合康复疗法及常规药物治疗对评价小儿脑瘫的治疗效果[3]。综合康复疗法可明显改善小儿脑瘫患者的运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情况,使此类儿童可以达到生活自理的水平。对于脑瘫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需要儿童、家长与相关治疗人员的配合,从而减轻脑瘫症状,提高小儿脑瘫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曾西.综合

复疗法用于脑瘫患儿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2.5( 9b) :108

[2] 张奇.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62例[j].中原医刊.2004.31(17) :24

脑瘫康复范文第5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185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引发的综合征, 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 部分合并癫痫、认知障碍, 不仅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1]。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很多, 过程复杂而漫长, 目的在于缓解临床症状、控制或消除病因、提高其生存能力与生命质量。康复护理可以巩固治疗效果, 提高患儿生命质量。作者对近年来本院收治的76例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76例脑瘫儿童, 男43例, 女33例, 年龄11个月~7岁, 平均年龄(4.31±0.89)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异常32例, 基底节信号异常12例, 脑室旁白质软化21例, 脑积水7例, 其他4例。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心理护理 脑瘫患儿病情复杂, 患儿及家属多有紧张、焦虑等情绪, 精神压力大, 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 了解患儿及家属的需求, 为家属讲解脑瘫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康复护理的意义、注意事项、安全性, 减少家属对治疗及护士专业性的顾虑, 护理人员要耐心地为其解答各种问题, 服务态度要好, 切勿有厌烦情绪。对患儿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价, 为家属讲解成功案例, 增强患儿家属治疗信心。患儿康复训练及处在陌生环境中往往带有抵触情绪, 护理人员要耐心并多对其进行鼓励、引导, 使其尽快适应早期训练。

1. 2. 2 制定护理计划 由专业康复医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治疗、康复计划。治疗方法包括中医针灸、中药熏蒸、按摩等, 康复治疗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 护理人员在充分评估患儿基本情况、病情的基础上, 结合治疗、康复计划制定护理计划。

1. 2. 3 饮食护理 患儿口腔器官存在协调运动功能性障碍[2], 在咀嚼、吞咽食物时出现一定的阻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摄食功能障碍的程度选择食物, 从糊状饮食过渡到软食, 然后是固体食物, 最后转为正常饮食。喂食时注意保持患儿正确的姿势, 身体要双侧对称, 喂食应少量多次, 使其充分咀嚼。

1. 2. 4 姿势护理 在进行护理时, 应帮助患儿保持正确的坐姿、抱姿。坐位时, 要将患儿双腿分开伸直, 躯干的垂直面直立位。对痉挛性髋关节外展不良者可盘腿坐。正确的抱姿有利于纠正患儿的异常, 刺激患儿对大脑的自控力。

1. 2. 5 肢体关节被动训练 护理人员与家长合理配合对患儿进行肢体关节被动训练。训练时根据患儿的情况控制力度、速度, 避免用力过度使患儿产生疼痛, 训练要循序渐进, 避免突然加大训练力度, 若训练过程中患儿情绪变化较大, 应暂停训练, 避免拉伤肌肉。

1.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GMFM-88、FMFM-45评价患者运动功能, 以Gesell评价患者发育情况, 包括DQ及DA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 1 治疗前后GMFM、FMFM评分比较 76例患儿GMFM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53.21±11.46)、(60.41±12.58)分, FMFM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2.36±15.34)、(50.61±16.52)分, GMFM、FMFM评分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

2. 2 治疗前后Gesell中DQ、DA能区各维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DQ能区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A能区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

3 讨论

脑瘫康复范文第6篇

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2例脑瘫患儿,该42例患儿均与全国CP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的诊断分型标准相符合,年龄为2个月~11岁,平均年龄3岁。其中,5例运动过渡型,12例痉挛型双下肢瘫,7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14例痉挛性四肢瘫,4例弛缓性瘫。

2护理措施

2.1康复医学护理

在对患儿进行康复护理的时候,按照现代医学康复训练vojta、bobath法与小儿推拿理论以及其他有效训练法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轻柔、搓、捏、拍打等不同的手法对患儿局部进行按摩,使其全身经络得到疏落,并进一步改善全身及局部血液循环,使肌张力得到进一步降低,痉挛得到进一步缓解,促进平衡反射和正常运动发育,使肌肉活动得到进一步增强,平均8~14min。

2.2心理医学护理

由于家属对患儿的关心及急切希望治愈的心理,则造成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障碍,甚至,可能出现敌视态度。护理人员在对脑瘫患儿护理过程中,首先应当对父母及家属进行劝慰,使其消除急躁情绪,并以温和的语言以及热情的态度对家属与患儿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其次,在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细心观察时应当根据患儿的病情情况及心理特征进行,由此来制定不同的、全方位的心理护理治疗方案,同时加强与患儿之间的沟通,耐心引导,使心理护理方案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

2.3摄食医学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摄食训练。对患儿骨骼肌肉的控制通过摄食动作进行分析,对导致错误动作的根源根据摄食姿势、、过程、时间进行分析,并详细记录及分析出错的肌肉和控制功能等,由此达到在以后的护理过程中逐步进行纠正的目的。独立进食困难的患儿开展训练的时候,应当在家属的积极配合下,使其能够尽快脱离喂食状态。在治疗期间,加强对患儿的应用补充,使其能满足身体需要,同时使抵抗力增强,促进组织修复。在开始训练的前半小时尽量少食,在训练后注意体液的补充。对脑发育有损的食物忌食,如爆米花、皮蛋。

2.4语言训练医学护理

提高患儿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中护理人员对患儿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患儿的语言交际能力得到恢复。应当尽早开始对脑瘫患儿的语言训练,一般采取的训练方式是一对一与集体训练相结合、家庭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训练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因人施教的原则,使患儿在任何环境、任何时间逐步确立语言飙到的意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训练、嘴的运动训练、呼吸训练以及构音训练等。

2.5日常生活医学护理

脑瘫康复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特殊学校 脑瘫学生 康复 支持系统

分类号:G764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在新世纪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7年2月2日,教育部颁发了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标志着我国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从研究阶段进入了实验阶段。在三类学校的课改实验方案中都强调“从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出发,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2010年7月29日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这些都促使特教工作者去思考:面对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对象的变化;面对类型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程度越来越重的特殊学生,如何实施有效教育教学与康复?尤其是面对入学率日益提高的脑瘫学生,如何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这些问题已非学校一己之力能得以解决,必须构建有效的康复支持系统,集各方所长,发挥合力的作用,才能保证所有脑瘫学生都能获得适性的康复。

1 研究目的

随着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简称ICF)系统,脑瘫的定义也被国际康复学界修订为:脑瘫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或行为障碍、和/或癫痫、和/或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对于脑瘫学生而言,要改善这些障碍离不开康复。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广义的康复就是全面康复,它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也即本文所探讨的核心所在。

对脑瘫学生施行康复也离不开支持系统的保证。何谓支持系统?2010年美国智能及发展障碍协会出版的《美国智能及发展障碍协会定义指南》(第十一版)中明确指出:“支持系统是指有计划且统整地使用个别化支持策略和资源,这些策略和资源包含在人类表现的多元面向的不同情境中”。因此,脑瘫学生的康复支持系统是指为在校的脑瘫学生得到全面的康复而有计划地配置的各种支持策略和资源,是脑瘫学生改善功能、独立生活、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基本保证。

因此,基于前述研究与界定,本研究试图从理论上构建特殊学校脑瘫学生的康复支持系统——教医合作、政府支持、社区参与、家庭配合、人人关心的“多层级、跨组织、多学科、跨专业”的生态支持系统模式,以解决当前脑瘫学生康复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康复和教育脱节、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脱节、家庭与学校的沟通脱节、康复的专业性与脑瘫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

2 康复支持系统模式构建的依据

2.1 政策依据

从200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的颁布开始,我国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得到了重视;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战略目标;2008年,国务院又《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措施,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大力开展社区康复,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2011年,国务院转发《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普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这些政策、举措大大促进了我国社区康复事业的发展,为在校脑瘫学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支持条件,也为学校教育与社区康复的合作提供了保障。同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和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提出“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这些都为脑瘫学生康复支持系统的建立奠定了政策基础。

2.2 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残疾人,以及其他有各种功能障碍影响其生活、学习与工作的人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引进了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相结合,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门新兴学科,既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又具有了中国特色。目前,我国除了设立独立的康复中心外,大多数综合医院、疗养院、社区医院等都设立了康复医学科。这些为脑瘫学生康复支持系统的建立奠定了专业资源基础。

2.3 教育理念的转变

新课改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与康复相结合。针对学生的障碍及成因,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人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对脑瘫学生的康复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康复工程,它需要多学科、跨专业和跨行业的多方人员的合作,这些并非学校能凭一己之力独自解决,需要更多外力的支持,更需要政府、其他团体或机构的支持。学校不能脱离这个生态系统而独立存在,“以人为本”必须以学校为中心构建切实、可行的康复支持系统,才能使脑瘫学生得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康复。

2.4 理论依据

2.4.1 ICF框架

ICF是WHO提出的国际通用的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描述和测量健康的框架,它是由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4种成分组成的理论性结构,如图1。

在ICF分类系统中,对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分别作了界定。分类系统还肯定环境和支持也是ICF的构成成分,构成个体生活背景的外部或外在世界的所有方面,并对个体的功能发生影响。环境和支持包括生活中的自然界及其特征、人造自然界、与个体有不同关系和作用的其他人员、态度和价值、社会体制和服务以及政策、规则和法律。

因此,依据ICF分类系统,脑瘫学生要改善身体功能受限制的状况,提高活动参与度,则必须建立所需的支持系统,通过一定时期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脑瘫学生的生活功能通常会得到改善。

2.4.2 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影响。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施加不同的影响。因此,对脑瘫学生的康复也要考虑其生活、学习与适应的各种不同环境和时期,而在脑瘫学生接受康复的时期,学校、医院、社区、家庭等环境因素在其康复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其提供多种支持策略和资源。

3 “多层级、跨组织、多学科、跨专业”的康复生态支持系统模式构建

理论与实践研究证明,对脑瘫学生的康复不单是学校或家庭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责任。依据生态系统理论和ICF分类系统的解释,只有当脑瘫学生所处的环境能给予其所需要的适切的支持,其功能限制才能减低到最小,康复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教医合作、政府支持、社区参与、家庭配合、人人关心的“多层级、跨组织、多学科、跨专业”的生态支持系统,是特殊学校脑瘫学生获得有效康复的必然之举。

3.1 “多层级、跨组织、多学科、跨专业”康复生态支持系统模式的总体框架

基于ICF和生态系统等理论构建的脑瘫学生康复的“多层级、跨组织、多学科、跨专业”的生态支持系统模式,其总体框架如图2。从整体架构来看,脑瘫学生的康复与发展处于各种支持与环境因素包围之中。这些因素包括学校、医院、社区、家庭、相关的主管部门、其他相关组织(机构)、社会团体等,以及与脑瘫学生有不同关系和作用的其他人员、态度和价值、社会体制和服务以及政策、规则和法律等。这些支持与环境因素将有序地对脑瘫学生的身体功能、活动与参与发生积极的影响。

在这个生态支持系统模式中,从影响脑瘫学生康复的组织机构的隶属关系来看具有多层级性,如:国家层级的教育部一各省市的教育厅一各地区、县市的教育局一学校,这几者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隶属关系,他们都对脑瘫学生的康复发生影响,但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影响脑瘫学生康复的组织来看,其性质具有跨行业性,包括:教育部门、卫生医疗部门、社区管理部门、残联以及其他民间团体、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以及脑瘫学生的家庭和义工个人等。从影响脑瘫学生康复的专业来看,其性质也具有跨专业性,如: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校管理、学前教育、运动康复、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社会工作、社区管理、行政管理等等。因此,脑瘫学生的康复工作并非某一学校、医院或者家庭能独立完成之事,它必须依靠“教医合作、政府支持、社区参与、家庭配合、人人关心”的团队合作模式,集多方、众人之力,才能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

3.2 “多层级、跨组织、多学科、跨专业”康复生态支持系统模式的运行

为了提高康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脑瘫学生的潜能,改善其功能限制,构建了脑瘫学生康复的“多层级、跨组织、多学科、跨专业”的生态支持系统模式。一方面,该模式清晰地呈现了脑瘫学生康复支持系统的运作流程;另一方面,在“多层级、跨组织、多学科、跨专业”的生态支持系统模式中,强调多种策略和资源的支持在脑瘫学生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对各资源的功能给予了界定,以此明确相关主管部门、学校、医院、社区、家庭、残联及其他社会团体在脑瘫学生康复中各自的功能。同时,该模式在具体运行时,应根据脑瘫学生的个别化支持需求选择相应的支持策略和资源,切记一刀切、生搬硬套。

3.2.1 学校在脑瘫学生康复生态支持系统运行中的角色与功能

脑瘫学生的康复需要多方支持,才能充分发挥康复的作用,改善其身体功能。在“多层级、跨组织、多学科、跨专业”的康复生态支持系统中,学校是整个支持系统的核心,相当于电脑的处理器。一方面,负责搜集脑瘫学生和各方资源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根据脑瘫学生的需要组织、匹配支持资源,明确各支持资源的具体任务、要求;再者,要负责各方支持资源的落实、管理、协调、监督、评估与反馈等;最后,还要对脑瘫学生的康复提供直接的服务支持。

3.2.2 各级主管部门在脑瘫学生康复生态支持系统运行中的功能

在“多层级、跨组织、多学科、跨专业”的康复生态支持系统中,各级主管部门主要包括来自教育系统、卫生系统、民政系统、残联系统的各级部门。大部分上级主管部门不直接为脑瘫学生的康复提供具体的支持服务,主要是制定、颁发的政策、法规、文件,下级的厅和局要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去落实中央政策。学校、医院、社区和家庭等则具体执行。但是,中残联除外,在脑瘫学生康复系统中,中残联也提供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康复器材的配备以及必要的康复经费的支持。

3.2.3 医院在脑瘫学生康复生态支持系统运行中的功能

医院在“多层级、跨组织、多学科、跨专业”的康复生态支持系统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一方面与学校互动,形成中观系统,影响脑瘫学生;另一方面直接对脑瘫学生提供支持,发挥微观系统的作用。在该支持系统中,医院既要为脑瘫学生的评估提供支持,如:身体检查、视力和听力检测、运动能力评定等,还要为脑瘫学生的个别化康复计划的制定以及言语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专业性康复提供直接的服务与指导。尤其是对程度较重的脑瘫学生,医院对其运动与语言康复的直接支持更重要。

3.2.4 社区在脑瘫学生康复生态支持系统运行中的功能

社区是脑瘫学生生活、学习、康复的重要环境,在脑瘫学生的康复生态支持系统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社区要为学校提供脑瘫学生康复所需要的资源支持,如超市、菜场、车站、邮局、银行、公园、活动室等公共设施与场所;另一方面,社区还要为脑瘫学生提供直接的支持服务,如运动康复的器材与场所、康复人员、社工或服务人员、交通、生活服务等。对于中、重度脑瘫学生来说,仅有医院、学校的定期运动康复,不能满足其康复需求,必须每天坚持才能巩固训练效果,因此,必须依赖社区的支持,相关的康复训练才能得以进行。

3.2.5 家庭在脑瘫学生康复生态支持系统运行中的功能

家庭是脑瘫学生生活和康复的最主要环境,在“多层级、跨组织、多学科、跨专业”的康复生态支持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该模式的运行中,家庭需对脑瘫学生的康复进行全方位的支持,一方面,支持学校的康复工作,如:脑瘫学生的评估与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康复工作的监督与反馈、学生权益的维护等;另一方面,直接对脑瘫学生的康复提供支持,如:家庭康复计划的实施,学生在学校、医院或其它机构康复训练的延续与巩固,等等。家庭是与脑瘫学生康复最密切的微观系统,家庭支持度的大小、支持方式的正确与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脑瘫学生康复的效果。

3.2.6 专业社团在脑瘫学生康复生态支持系统运行中的功能

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与脑瘫学生康复相关的专业社会团体主要有国家和地方的肢残人协会、残疾人康复协会、特殊教育学会、特殊儿童康复协会等。这些团体因行业、专业、学术的不同,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各级肢残人协会主要提供权利维护、专业研讨及家长的培训与咨询等;特殊教育学会则主要提供特殊学校的师资培训、专业问题研讨、特殊教育专家咨询与指导等服务;各地特殊儿童康复协会主要提供特殊学校、医院及康复机构等师资的康复技术培训、脑瘫儿童康复问题的研讨与交流、以及脑瘫学生家长的咨询与指导。这些团体并不直接为脑瘫学生提供服务支持,通过与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实现对脑瘫学生康复的支持,发挥着中观系统的作用。

3.2.7 其他组织在脑瘫学生康复生态支持系统运行中的功能

在脑瘫学生的康复中,除了需要学校、医院、家庭、社区、各级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团体等组织的支持以外,工商企业、基金会、义工和志愿者社团等其他组织的支持作用也不可忽视。已有调查显示,在目前脑瘫学生的康复工作中,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以及义工和志愿者团体的支持作用发挥不足。目前,我国的基金会等公益性组织很多,国内外资源也很丰富,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其支持作用,如:为脑瘫学生的科技辅具的配备提供支持,学校附近的工商企业可以成为脑瘫学生康复的环境资源,其部分工作人员可以成为义工或志愿者为脑瘫学生的康复提供支持等。

脑瘫康复范文第8篇

方法:将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92例脑瘫儿童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引导式健康教育运用1个月。

结果:观察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GMFM66项量表分值优于对照组(P

结论:将引导式的健康教育应用于脑瘫儿童的治疗过程中,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引导式健康教育脑瘫儿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84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66-01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俗称脑瘫,系小儿神经内科常见病,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及未来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引导式的健康教育是一种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受损而致活动机能失调者设计的很有效的康复方法。临床调查发现,引导式健康教育在促进脑瘫儿童康复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以92例CP患者为对象,进行引导式的健康教育和常规护理的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CP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2~13岁,平均(3.86±1.12)岁;其中痉挛型24例,混合型9例,手足徐动型7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轻度膝反张17例,中度23例,重度6例。对照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2~12岁,平均(4.01±0.92)岁;其中痉挛型24例,混合型9例,手足徐动型7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轻度膝反张18例,中度23例,重度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引导式的健康教育,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康复训练:按照正常儿童的运动和发育的规律,从上到下,从低级到高级,自近而远和从简单到复杂进行合理训练。针对各患儿的不同功能障碍,使用引导式的教育体系中所特有的基本模式,在专业护士的指导下,对其进行一些如抬头、坐位和平衡翻身的简单训练,同时进行手部的功能、站立、爬行梯等有助于加强生活自理能力训练[2]。同时训练过程中,专业护士要应用好引导式的教育理论,并借助一些引导式的教育家言论和部分的康复器材帮助儿童实施训练。②改善病房环境:保持患儿病房卫生,环境舒适。并尽可能将患儿病房设计得更加贴近儿童生活,使病房更加居家,患儿的个人物品分类安置,避免病房内放置如剪刀等危险物品。同时为患儿设置宽敞、明亮的活动场所,使患儿处在一个温馨、舒适、整洁的环境中。③加强与家属良好沟通:孩子是家里的希望,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因而,对于患儿父母来讲,其思想压力更大,负性情绪更多。因而,护士要耐心地向患儿家属讲明脑瘫病情的发展状况和康复状况,积极地争取家属的配合共同做好安全防范的工作,并指导家属多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与孩子一同开展一些有益于提高孩子智力,促进孩子康复的活动。

1.3疗效评价。治疗前后采用GMFM66测试量表[3]对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情况进行评价。其中GMFM66评分总百分比提高≥12%为显效;总百分比

瘙 12%,但>6%为好转;总百分比提高≤6%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以P

2结果

2.1两组口儿GMFM66项量表分值比较。治疗前,粗大运动GMFM66项量表分值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MFM66项量表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儿疗效分析。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04%,观察组为89.1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P是临床上常见的小儿神经内科疾病之一,严重者可并发语言障碍、癫痫或致患儿残疾[9,10]。目前临床上用于CP的药物较多,且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然而健康教育在CP患儿治疗中的地位仍无法取代。但目前临床中采用的健康教育方式较多,而引导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已经成为CP患儿康复的首选护理方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CP患儿在传统常规护理模式下,无法使患儿得到良好的康复护理,易使病情进展,或并发其他并发症,失去最佳的治疗机会[13]。引导式的健康教育是指在传统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医生与患儿、医生与家属沟通,使患儿能够午到有助于个体疾病康复的健康教育和医疗服务,有效保障患儿的治疗疗效和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GMFM66项量表分值优于对照组(P

本研究表明,将引导式的健康教育应用于脑瘫儿童的治疗过程中,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儿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