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冠心病护理

冠心病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冠心病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冠心病护理范文第1篇

【摘要】: 综述了冠心病护理的主要进展,包括冠心病的治疗与护理,冠心病合并感染的护理,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冠心病康复护理。

【关键词】:冠心病;护理;健康教育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的冠心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内科药物治疗和治疗的不断进步,完善冠心病护理理论与实践已成为广大护理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1术前护理

术前必须完善相关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对有其它器质性疾病者应该提醒医生行相关处理,以及考虑术前的特殊准备,完善术前药物准备。术前访视患者,认真听取患者提出的问题和疑虑,了解其心理感受。巡回护士应根据其不同的心理情况,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护理,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使其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

1.1术中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是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要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心率、心律、血压的异常变化,注意病人的意识状态,倾听主诉。当病人胸痛加剧,心电图ST段迅速抬高,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情况时,提示有冠状动脉血管闭塞,立即告知术者处理,常用多巴胺5~10mg静脉推注,必要时静脉推注后滴注维持,速度为5~10mg/min,将血压维持在110/75mmHg左右。吸氧,氧流量为4~6L/min,使血氧饱和度达到96%以上。

2冠心病合并感染的护理

微生物感染可导致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并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应做好社区宣教和保健工作。对于社区未患冠心病人群,社区、街道工作人员应向其说明冠心病与细菌、病毒的关系及感染的危害性,提高人群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认识,从而从主观上加以防范,做到预防为主。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并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勤锻炼,同时加强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避免一切可能导致感染的因素发生。一旦发现有感染的迹象,应立即就诊,进行治疗。

3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

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证明糖尿病是CHD独立且最重要的因素。糖尿病不再仅仅是CHD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是CHD的等危症。从对人类健康及预期寿命的影响而言,糖尿病危险性与CHD相同。本病为终生性疾病,护理的任务不仅是在病人住院期间提供优质护理,更应教会病人疾病的有关防治知识,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尤其重要。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健康教育计划并付诸实施。内容包括坚持饮食治疗、合理运动、药物治疗方法、正确自测血糖及尿糖、足部护理常识、并发症处理等,指导病人外出时随身携带治疗卡及保健盒。

4冠心病病人的健康教育

4.1冠心病教育形式

目前采用的教育形式,以参加人数不同分为集体教育、单人指导,个别时候二者并用。单人指导是指病人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利用晨间护理、治疗、巡视或其他时间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集体教育是指科室设置健康教育课堂,不定期聘请专科医生讲课,进行冠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

4.2冠心病教育内容

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静坐的生活方式、过多的生活压力等。饮食与冠心病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可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因此应鼓励病人改变生活方式,做到起居有常、身心愉快、饮食调摄、戒烟少酒、劳逸结合、血压平稳、积极治疗。

5冠心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冠心病病人的行为特点是动机强烈、争强好胜、不耐烦(A型行为)。尤其是在心肌梗死发病阶段,当胸痛发作产生濒死感时,又多有紧张、焦虑、抑郁和压抑情绪,过重的精神负担,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加重病情。美国专家曾对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做过比较系统的观察分析,为冠心病病人心理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紧张情绪,对病死率有明显影响。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说过:“要使千百万人都能达到所需要的最佳心理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最精湛的技术”。

6冠心病康复护理

6.1冠心病康复护理措施

康复护理措施以医疗康复训练为主,针对各种易患因素实施康复教育、饮食调理、高压氧、体外反搏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等综合性措施,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心理护理,并且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加以控制。因此,应鼓励冠心病病人改变生活方式:戒烟、低脂饮食、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保证足够休息和睡眠、避免精神紧张。病人能否接受有关生活方式调整的建议是护理的关键,这需要护理人员与病人进行长时间广范围合作,通过专业性护理,掌握病人心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使病人主动配合,才能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用药(如扩张冠状动脉药、抗凝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的注意事项及毒副反应、运动种类、强度、频率、时间的方法、质量的技巧等。

7小结

我国冠心病发病趋势正在上升,所造成的危害性极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人口老龄化阶段的步入,如何进一步提高冠心病病人的护理质量是摆在护理人员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需引起护理同仁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金海君,朱艳华,马玉民,等.冠心病治疗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9(7):25~26.

冠心病护理范文第2篇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冠心病造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与研究组(34例)。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焦虑及抑郁评分。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护理工作中,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优质护理;冠心病;满意度

冠心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一种常见疾病类型,属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1],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手段为冠脉造影术。该病在临床上可分为5种类型,即心绞痛型、隐匿型、心力衰竭型、心肌梗死型、猝死型,其中最严重的为猝死与心肌梗死型,较为常见的为心绞痛型[2]。另外,患者在造影术后可出现并发症,会对预后造成影响。本文将优质护理应用于冠心病的护理工作中,分析其护理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冠心病造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与研究组(34例)。研究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为61~78岁,平均年龄为(6904±106)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4例,Ⅲ级9例,Ⅳ级11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为62~79岁,平均年龄为(6957±185)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2例,Ⅲ级10例,Ⅳ级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健康宣教

发放健康宣传手册,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冠脉造影术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等,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度,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监测能力,同时耐心、详细地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所提出的问题。

1.2.2心理护理

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多与患者接触,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并积极与其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心理,做好疏导工作。

1.2.3术后用药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鼓励患者多喝水以提高体内造影剂排泄速度;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叮嘱患者不可随意减少药物的剂量或随意减少服药的次数等,为其讲解严格遵循医嘱服用药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1.2.4饮食护理

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表,叮嘱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远离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等食物,饮食尽量清淡少盐,并鼓励患者多吃绿色蔬菜及新鲜的水果等。

1.2.5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如慢跑、爬楼梯、打太极、游泳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注意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劳累或精神紧张等。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冠心病患者护理满意度、焦虑及抑郁评分。疗效判定标准: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较护理前降低1级以上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功能较护理前降低1级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为无效。护理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经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效果

研究组显效18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79%。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20例,满意12例,不满意2例,总满意度为9412%;对照组非常满意11例,满意14例,不满意8例,总满意度为7576%。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各项评分

研究组术后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亦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多发于冬春季节[3]。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冠心病患病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4]。临床上多采用介入治疗,但术后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本文对研究组冠心病患者采取优质护理,该护理与常规护理不同,前者主张人性化护理理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5-6]。优质护理干预是从心理、用药、饮食、生活等方面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安抚,改善护患关系,还让其明白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的重要性,使其提高对治疗的配合度[7-8]。另外,护理人员还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度有所提高。根据本研究中的统计数据可知,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706%)及护理满意度(9412%)均明显比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高,且术后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护理工作中,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陆新芬,严忠慧,陈亦莉.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围术期中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7):109-112.

[2]潘明双,王卓,白长缨.认知行为在临床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11):1589-1590.

[3]程晓霞,王玲花.优质护理对抑郁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3):1151-1152.

[4]闫现华.优质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5,37(10):1584-1586.

[5]王金琳,秦勉.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优质护理构建中的效果[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5,36(10):669-671.

[6]王瑾,陈红.优质护理配合辨证施护对冠心病治疗效果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4,32(6):170-171.

[7]姜海燕,赵辉,张仲慧.责任制护理对冠心病患者护理质量及病情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4):105-111.

冠心病护理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45-01

我院为提高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效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引入了优质护理模式,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冠心病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心悸、气短,心前区及胸骨后有放射性疼痛,出汗、心率增快等。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43~80岁,平均(65.8±4.9)岁,病程3~19年,平均(6.5±2.9)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利尿、抗心律失常、强心、吸氧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优质护理措施:

①基础护理。对患者加强早晨及夜间护理,随时保持室内整洁、干净,床铺干燥、平整,每天都要对床位进行打扫,加强病房管理。对于生活可自理者,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翻身、进食;对于生活无法自理者,要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形成压疮。

②针对性护理。评估患者疼痛发作的部位、诱因、持续时间、机体反应等,并制定相应的疼痛缓解方法。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严格按照无菌原则实施护理操作,动作好轻柔、准确。在进行每项操作前,都要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对患者加强生命体征监测,给予心电监护和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特殊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并多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多与病友沟通。在非药物治疗方面,要对患者的体重控制进行干预,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以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在平时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利用各种机会向患者讲解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吸烟、酗酒等与冠心病的关系,从而让患者能够积极规避风险,尽可能地消除冠心病的各种诱因。

③康复教育。在康复期,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加强健康宣教,鼓励患者生活自理,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以减轻身体不适感,防止形成静脉血栓、肺血栓、压疮等。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要嘱患者出院后坚持做医疗体操,多到室外散步,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以利于病情康复。

④微笑服务。护理人员要积极地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对于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地予以解答,以拉近护患距离,让患者产生被尊重感,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1.3 疗效评价

使用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SAS评分超过50分者,则判定为焦虑。护理满意度评价使用我院自制的《病人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同时使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从社会功能、饮食控制、规范用药、生理功能、自我监测等方面进行评价,分值越高则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9.0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量、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比较,详见表1。从表1可知,两组患者护理前的S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护理后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冠心病护理范文第4篇

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心律失常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以及眩晕等症状,较为严重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甚至导致死亡等较为严重的后果。当前诱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为:器质性心脏病、药物中毒和一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通常具有病情反复多变特点,能够导致患者心跳骤停,从而导致死亡。针对上述状况,为了有效了解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病规律,选择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对其临床护理方法以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在病例选择过程中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力低的患者。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6±2.9)岁,病程6~12年,平均病程(8±3.1)年,在此之中有心动过缓患者32例,房颤患者13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0例,室早患者5例。

2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病率较高的原因

根据现实研究,可以得出老年人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加重心肌淀粉样的变形,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房肌纤维和束支传导系统出现老化变形以及房室结起搏细胞出现减少症状,在此之中,冠心病是导致老年人心律失常高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3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昼夜变化规律

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准确把握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生规律以及变化具体过程,从而有效引导患者进行科学服药与作息,避免与控制心律失常现象发生。在通常情况下,冠心病心律失常基本发生于患者睡眠状态下,其高峰期位于夜间20:00―24:00,属于患者进入睡眠之前以及睡眠开始之后不久,而窦缓则主要发生于夜间2:00―凌晨5:00。

4 针对性护理措施

4.1 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要定时监测患者心率、心律以及脉搏与血压状况,对治疗效果与心电图进行及时分析与观察。针对一些症状不明显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需要加强对其病情观察。一些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虽然未表现出明显症状,然而由于其较差的人机体代偿能力,因此其主要表现为混合型的心律失常,病情较为复杂多变。若心律失常得到频繁发作,则需要相关护理人员在患者床边预先准备相关抢救器械以及药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随员的作用,嘱咐医护人员当患者出现心悸、胸闷以及出冷汗与全身无力症状时,应该及时赶到,做好急救工作。

4.2 饮食指导

医护人员叮嘱患者应该少食多餐,选择一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较多食用植物蛋白,特别是大豆蛋白,叮嘱患者多食用新鲜的水果与蔬菜。患者应该禁止吸烟与喝酒,忌讳浓茶与咖啡。医护人员嘱咐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该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因为排便过于用力,禁止出现憋尿现象。

4.3 用药指导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心绞痛以及抗心律失常常用药的服用方式,相关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的保管方法,与此同时,可以制定出健康教育的处方交付给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从而有效增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指导患者做好服药日记以及日历等,叮嘱患者依时依量进行服药,避免出现失误服药现象。

4.4 睡眠指导

通常情况下,冠心病心律失常症状一般发生于患者睡眠状态之下,针对这种状况需要护理人员结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半衰期以及作用时间进行有效指导,同时帮助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设定合适的服药与作息的时间表。在另一方面也要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采用音乐疗法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4.5 运动指导

护理人员可以结合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体制的状况与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具体严重程度来进行运动量的确定,具体运动量应该以不能够引发患者心绞痛与心理失常为度,同时要结合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反应来进行及时调整,帮助患者以及随从人员进行脉搏与心律的测定。

4.6 心理护理

在临床研究中,大多数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均具有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些心理疾病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预后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老年人基本上具有比较大的情绪波动,其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地心理评估,以此做出适当的心理干预。

冠心病护理范文第5篇

方法:选择78例病患,随机分组,护理人员为I组39例行舒适护理,II组39例行常规护理,其他均无显著差异,观察比较两组病患临床治疗效果,总结舒适护理价值与临床经验。

结果:I组病患与II组病患总有效率各为94.87%(37/39)、76.92%(30/39),I组高于II组,P

结论: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过程中,舒适护理理念作为临床护理配合措施,可使病患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缩短心绞痛症状持续时间,减少症状发作次数,减轻病患的痛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 舒适护理 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35-02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1],主要发生于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改变及其造成的心肌缺血缺氧,从本质上讲属于心脏病[2]。病患在患此病症时,除器质性病变对身体造成实质行损害之外,抑郁、愤怒、焦虑、恐惧等常发的不良情绪,也会使心绞痛严重程度提高,造成病患猝死或发生心肌梗死症状,提升治疗的难度[3]。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治疗时,配合给予病患舒适护理,减轻病患心理压力、心理负担,是降低病症损害、提高治疗效果的必要保证。我院以78例病患为对象,分别为其中的39例行舒适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总结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我院在2009年3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78例冠心病心绞痛老年病患为对象,男49例,女29例,年龄在51岁~72岁间,平均年龄为61.0±13.7岁,经心电图检测、医师问诊,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其中,单纯病症者46例,伴随心肌梗死者32例。所有病患均未有心肌病、心包炎、心瓣膜病及气质性心脏病等疾病。入院后接受冠脉扩张、心肌耗能调整以及营养支持等治疗。随机将78例病患分组,I组与II组各39例,在年龄、性别、表现、程度等方面比较,P>0.05,差异不显著,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I组:护理人员在心内科的常规护理方案中加入舒适护理理念,为病患开展舒适护理,护理内容如下:护士态度和蔼亲切,与病患交流,动作轻柔熟练,为病患进行操作;保持病房内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安静舒服,室温控制在22℃~25℃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在与病患沟通后,依照此种疾病治疗注意事项及病患日常生活习惯,为病患科学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表,并督促病患按时休息,适量运动,及时进餐;在饮食方面,遵照冠心病心绞痛疾病饮食注意事项,调整病患日常饮食习惯,引导并鼓励病患使用低脂肪、低盐的食物,适当增加病患对于富含维生素以及粗纤维等物质的摄入量;关心关怀病患的心理状态及身体感觉,及时热心地为病患排忧解难,和病患的家人朋友交流沟通,使病患产生被重视的感觉,提高病患家人的满意度。II组:依照心内科中护理工作规范,为冠心病心绞痛病患实施各项常规护理。

1.3 疗效评定。治疗后,分析两组病患心电图变化,并观察测定病患24h内发生心绞痛的次数与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以判定疗效。显效:心电图检测结果正常,心绞痛症状发作的次数与每次持续时间与治疗前相比,均不超过之前的1/5;有效:心电图有所改善,心绞痛症状发作的次数与每次持续时间与治疗前相比,为之前的1/3~1/5;无效:心电图未出现明显改变,症状持续时间与次数为之前的1/3或以上;加重:心电图未有改变,次数及时间均超过之前。

1.4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的软件选择SPSS17.0版,计量资料的记录采用“X±S”形式,以t法检验其相关性,计数资料以X2法检验,以P

2 结果

I组中显效、有效、无效、加重的病患各为28例(71.79%)、9例(23.08%)、1例(2.56%)、1例(2.56%),II组各为18例(46.15%)、12例(30.77%)、6例(15.38%)、3例(7.69),两组总有效率:I组94.87%(37/39),II组76.92%(30/39),I组高于II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对于病患的威胁,在于身体及心理两个方面,而且,心理方面所受影响更难通过药物治疗,还会反过来影响到药物治疗的效果,阻碍治疗工作顺利开展[4]。因此,护理人员针对这一特点,为病患开展护理,帮助病患解决心理方面的忧虑,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医学护理模式不断地改变,开始树立起“以病患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提出了舒适护理的理念,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我院以舒适护理的理念为3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开展临床护理,立足于患者这一核心,努力地摸索、探究病患的感受,找寻可以让患者的心理状况、生理状况均可以达到舒适状态的护理方案,从心理、生理、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落实护理任务。护理结果显示,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明显地优于行常规护理的病患,证明了舒适护理的价值。综上所述,开展舒适护理,可以使病患身心状态处于舒适的环境,提高病患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邓新梅.5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综合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6):90-91

[2] 姚金慧.4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6(11):117-118

冠心病护理范文第6篇

猝死是冠心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1]。冠心病猝死,它是冠心病病患在病情好转之后,突发的死亡。它约占心源性猝死的50%[2]。冠心病它与饮食、年龄、饮食、生活方式及疾病的控制密切相关。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并采取积极措施,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减低猝死及心梗的发病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2年2月14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有10例发生猝死)的临床资料,采用积极护理措施,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14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89例,女53例;年龄41―84岁,平均64.2岁。其中,发生猝死10例。

1.2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14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冠心病的原因及冠心病猝死的原因,并且提出积极相应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应用t检验,X2检验,P

2结果

冠心病发病原因以及冠心病猝死的发病原因,如表1,表2。冠心病的病因中高血压及高血脂症所占比例分别为32.4%、24.6%,与其他病因相比,更常见,P

表1分析冠心病的发病原因

表2冠心病猝死原因

3护理措施

3.1注重心理护理

针对冠心病猝死原因-情绪变化,我们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形成以患者需求和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双向交流模式。一些患者会认为自己的病情危重,继而产生悲观、焦虑及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向他们做好解释工作,阐明疾病的基本知识,告知患者病情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而消除其紧张情绪,解除其思想顾虑,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念,继而提高患者依从性,使之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

3.2关于饮食的指导

针对冠心病及冠心病猝死的诱因-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便秘及暴饮暴食等,我们为规避诱因,应控制饮食,控制食量,禁忌饮浓茶及酒。

3.2.1合理控制饮食

患者饮食应遵循清淡、营养、低胆固醇、低脂、高纤维素的原则,食用植物油,多食粗纤维,增加蔬菜的摄入量,少食动物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冠心病患者应多食萝卜、鲤鱼、豆腐及冬瓜等食物。忌食腌制发霉或者过烫的食物,以防止疾病发生[3]。

3.2.2控制食量

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应规律,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晚餐尤其不宜过饱(7分饱为宜)。据相关报道[4] ,饱餐增加胃肠道血供,继而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可诱发急性心梗甚至猝死。

3.2.3禁忌饮浓茶及酒

酒精对冠心病患者危害十分大,它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继而增加心肌耗氧,致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律失常,增加发病危险。浓茶及含过量咖啡因的饮品均可兴奋大脑,影响睡眠,也对冠心病患者十分不利。

3.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3.1吸烟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可增加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及肺部疾病的发病率,因此劝导患者戒烟是十分重要的。

3.3.2规范患者日常生活

指导患者不应在饱餐、饥饿及运动后马上洗澡;洗澡时,尽量有人陪同;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不宜淋浴;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冷;在较为寒冷的季节,应用温水洗脸;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突然或者过快用力动作,例如走急路、下蹲及搬重物等;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3.4冠心病的用药指导

3.4.1合理用药

患者出院后,仍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剂量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不可停服及漏服。护士应嘱患者家属监督其服药。患者若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应按时测心电图,血压,每次服药前数患者的脉搏数,若患者脉搏少于60次/min,则应立即停药,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3.4.2药物随身携带

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制作安全卡片(注明患者姓名、电话、疾病诊断及联系人),确保如突发心脏病,可得到及时救治。

3.5普及疾病知识,让患者了解先兆症状

冠心病常分为两型即心肌梗死型及心绞痛型。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急性、暂时性的心肌缺氧、缺血,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它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放射性胸痛,含硝酸甘油或休息后症状缓解。心肌梗死,它是以冠状动脉病变为基础,发生的冠脉供血急剧减少甚至中断,继而引发心肌持续性缺血-坏死。它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持久的胸骨后疼痛或者心前区剧烈痛,往往会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表现,含服硝酸甘油之后,症状无改善,重者可发生休克、心律失常、心衰甚至危及生命。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先兆症状,可为临床诊疗争取宝贵的时间,这是十分必要的。

3.6向患者普及急救知识

出院时应向患者阐释心绞痛发作时的应急处理、服药的注意事项及副作用[5]。若患者出现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增加;发作期延长;疼痛程度增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效等情况,可能提示出现心肌梗死。我们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关救护工作:(1)患者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2)舌下含服硝酸甘油3-5min一片,以缓解疼痛;(3)若患者病情危重,应立即通知当地急救中心,120到达后,就地施救,等到患者心律、心率及血压等平稳后,方可轻轻移动,送病患到医院进一步治疗。(4)有条件的情况下,立即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5)若患者出现,面色突然发绀、抽搐、口吐白沫、呼吸微弱或者停止、意识不清等,提示急性心梗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室颤,引发心脏骤停,这时候,我们需重锤患者胸前1-2下,进行心肺复苏,等待医生到来,为抢救赢取宝贵时机。我们还应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心梗的发病机理以及注意事项。患者出院后,应与医院保持联系,并定期复诊。

冠心病护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康复护理

干部病房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及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机能障碍以及器质性病变,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据统计,我国冠心病的死亡人数已排至世界第二位[1]。患者虽然能够通过正规的治疗办法脱离危险,但治疗后的康复过程中一旦略有疏忽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在康复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至关重要[2]。康复护理干预不仅限于康复治疗护理,还应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康复等多种护理办法相结合,复发率能够显著降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2011年所收治的老年冠心病病例98例,病例的选入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拟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0例,女28例,年龄60~85岁,平均(647±65)岁,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护理方法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再增加康复护理干预。具体为如下:①干预前评估:护理人员详细记录入选患者的病因、病史以及治疗过程的病情变化等内容,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机能,并掌握患者自身对于发病、发展以及预后等各方面的了解程度,以制定出合理化、科学化的康复护理方案,配合治疗。②运动康复护理干预: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鼓励患者坚持运动,使其了解适量运动的优点,例如可改善心肌供血情况、扩张患者冠状动脉、降低血脂、提高抵抗力等。在具体方案设定上,规定每次运动时间为30 min,2次/d,运动项目包括床上起坐、散步等。同时日常饮食应以高纤维素、高蛋白为主,控制脂肪和热量的摄入,忌食辛辣,控制饮酒,戒烟,以改善肥胖状况,降低体重,并提醒患者采取多餐制,每次少量进食,防止诱发糖尿病、高血脂等合并症[3]。③心理护理干预及健康知识宣教: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向患者多进行冠心病方面知识的宣教,指导患者掌握保健常识,增强自身的健康意识,坚持治疗后长期服药,确保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邀请同样病症已恢复较好的病友同患者进行交流,现身说法,增强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

12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标准显著:心功能恢复至Ⅰ级或改善Ⅱ级以上,心电图ST段恢复达到基线,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消失或减少>90%;良好:心电图ST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心悸、心前区疼痛及胸闷症状有所减轻,发作次数有所减少;无效:心功能的改善不足Ⅰ级或恶化,心率失常、心悸、心前区疼痛及胸闷症状未见改善。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数据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且本组数据均进行t检验与χ2检验,以P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的对比观察组在治疗显效及有效病例上的比例明显比对照组高出很多,具体数据详见表1。

2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分数对比观察组经过康复护理干预,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方面,分数远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虽然能够通过正规的治疗办法脱离危险,但治疗后的康复过程中一旦略有疏忽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在康复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至关重要[4]。康复护理干预不仅限于治疗护理,还应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康复等多种护理办法相结合,复发率能够显著降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经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给予康复护理之后,在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存质量、预后、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从而证明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与康复离不开康复护理这一干预措施。当患者对自身疾病了解越多、自我保健意识越强时,其对治疗的配合度就越高,康复效果便越理想,护理人员应积极学习康复护理的实施方法,增强业务能力,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康复运动护理这一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5]。

参考文献

[1]张美华,壮广梅,任玲,等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当代医学,2008,14(27):123.

[2]于晓红,张丽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67例的影响观察中国民康医学,2010,22(9):1176.

[3]钟萍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0(19):10.

冠心病护理范文第8篇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疆喀什 844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6例,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其基础之上给予优质全面的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住院时间为(8.5±3.0)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4.9±1.0)d,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并发症率为15.79%,对照组相关并发症率为39.47%,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并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精细全面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 冠心病;介入治疗;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c)-0084-02

冠心病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了其血管腔狭窄、阻塞湖或者是功能性改变,最终导致患者心肌缺血、缺氧乃至坏死。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手术,其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相较于传统的保守治疗更具优势。本文主要探讨了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并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6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为20例,急性心急梗死者为3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者为24例;76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为20~77岁,平均年龄为(52±5.8)岁;行常规护理。研究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为21~79岁,平均年龄为(53±5.5)岁;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给予优质全面的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组76例冠心病患者均对其实施介入治疗手术,手术均经患者的右侧股动脉部位进行穿刺。期间还包括造影以及支架置人等,从而使患者的血管快速恢复通畅,对其心肌供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心脏功能;经股动脉路径手术结束后,进行鞘管拔除;鞘管拔除完成后,医护人员必须要徒手对手术的穿刺部位进行用力压迫,时长约为(20±5)min左右;然后再开始加压包扎;手术过程中,尤其是对患者进行转运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工作,加压时可选择在穿刺部位放置一定的重物,通常放置500 g食盐为佳。如果选择的是经桡动脉路径进行手术,术后可选择桡动脉压迫器来进行止血,一般常规的压迫为6~8 h;对于穿刺部位的肢体,则需要压迫制动不少于24 h;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血管并发症发生,如没有任何并发症,方可进行适当活动,但仍不宜剧烈活动[1]。

1.3护理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病人介入手术之后,严密观察其病情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如病人的血压、心率、心律及其反应状态或者是意识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主要观察患者的胸痛变化特点,并注意将其和手术前的胸痛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对于下一步的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穿刺部位的皮肤状况、出血、渗血以及动脉搏动情况等的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一旦患者发生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发绀、血压降低、心率增快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应急时进行抢救。

研究组在其基础之上行优质全面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术前护理。对于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护理人员必须在手术之前做好术前的护理,其具体的护理措施:首先是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包括CT及磁共振、心肌酶、乙肝五项、凝血检查、血常规检查以及胸部X片和心脏彩超等等,以便于能够全面获取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过往病史[2]。其中,必须要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肝肾功能等进行重点检查。其次,护理人员在术前必须做好解释工作。即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地解释清楚改病情的基本情况、手术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风险,并顺利完成手术协议书的签署。

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必须对患者的过敏史进行详细了解,并在手术的前一天进行青霉素以及碘过敏的试验,然后对患者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患者发生过敏情况;患者手术前的3~5 d内,护理人员必须要监督其服用抗血小板的药物;通常临床中选择的抗血小板药物为阿司匹林,用药的总负荷量为300 mg,每日服100 mg[3]。其中,急症手术的用药总负荷量是600 mg,于术前两小时时服用,以免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如患者为过敏体质,则应在其手术前半小时时给予其口服地塞米松10 mg,防止发生过敏反应。

另外,护理人员术前需要根据患者的穿刺部位,做好皮肤准备:通常行股动脉穿刺的备皮范围主要是平脐以下,大腿中外的1/3处,同时也也包括及双侧备皮;患者行桡动脉穿刺时,做好其两侧手掌到腕关节以上10 cm处的清洁工作,并将患者的桡动脉波动点和股动脉用紫药水详细标记出来,然后再认真记录其双侧桡动脉、股动脉以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对于部分高血压患者,术前可坚持使用降压药物,并于手术前的30 min内适当10 mg安定,以稳定患者的情绪。

心理护理。由于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的可能,且大部分患者对该病症的了解不够全面,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反应或者心理障碍。对于这类患者,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即在手术前,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冠心病相关知识,并告诉其介入治疗的优点和重要性,同时,护理人员还要积极关心患者,与患者进行适当的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治疗。

术中护理。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即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全程做好术中护理工作,并协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护理人员具体应完成以下事宜:手术时尽量陪在患者身边,并适时与患者进行轻声交谈,或者轻声关心、询问及鼓励患者,以分散其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患者对手术及设备的恐惧和紧张等情绪。叮嘱患者一旦治疗过程中身体有任何的不适,必须要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以便于医生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具体包括患者体温、心跳及心率等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工作[4]。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异常必须及时告知医生,并在医生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全程进行配合。

术后护理。在完成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手术后,护理人员要做好术后的护理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患者术后病情及其生命体征变化的观察和监测。其具体的观察内容包括:患者血压、心律、心率及其意识状态的变化等。与此同时,由于介入治疗手术会引发一定的相关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后必须要对患者的皮肤变化、动脉搏动情况以及穿刺部位的出血、渗血等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一旦其发生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降低及发绀等情况,便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迅速抢救。

1.4疗效评定

手术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护理后相关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统计学意义。

1.5统计学意义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处理,组间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住院时间为(8.5±3.0)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4.9±1.0)d,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4.318,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并发症率为15.79%,对照组相关并发症率为39.47%,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5,P<0.05),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从而引发了其血管腔狭窄、阻塞湖或者是功能性改变,最终导致患者心肌缺血、缺氧乃至坏死[5]。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其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相较于传统的保守治疗更具优势。

对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手术,其术后有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如血压降低、心律失常、迷走神经兴奋等等。因此,在手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全面的护理干预。通常良好的护理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同时能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本组患者经优质护理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并发症率为15.79%,对照组相关并发症率为39.47%,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5, P<0.05),可见优质护理对于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护理、心理护理、术中护理以及术后护理等。其中,术后充分的术前护理能够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而适当的心理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恐惧,并逐渐消除其不良情绪,从而树立起其对手术治疗的信心,有利于促进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手术治疗。

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中,其术后护理极为重要。患者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术后多饮水,以便于加快造影剂的代谢。对于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而言,合理的饮食护理及出院指导对其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如,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规律饮食,并且尽量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者半流质食物,以免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同时要适当食用一些水果和蔬菜,保持其大便的通畅;尽量避免烟酒、浓茶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以及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患者出院后,必须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非抗凝药物,并定期进行身体各项基础指标的复查,同时多进行一些适当的运动,尽量避免剧烈运动,提高身体抵抗力。

本文研究表明,两组患者护理后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住院时间为(8.5±3.0)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4.9±1.0)d,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并发症率为15.79%,对照组相关并发症率为39.47%,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5,P<0.05)。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并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精细全面的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 周林琳.冠心病介人治疗术前术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2(9):5250.

[2] 赵新爱.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的临床护理[J].护理研究,2013,27(9):837-839.

[3] 李小红.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0):193.

[4] 赵艳萍,金成,吴永霞,等.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应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4(36):8.

[5] 黄小红,吕冬,杨满元.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运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9):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