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历史典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典故范文第1篇

自不量力,汉语成语,拼音是zì bù liànglì,意思是指自己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自不量力成语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一、自不量力成语的解释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二、自不量力成语的典故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那时,郑国和息国睦邻相处。一年,息国为了一件小事,和郑国闹翻。息国国王要讨伐郑国,就召集大臣来商议。有的说:“陛下和郑国国王同姓,不要轻易动武。”有的说:“我们的威望是不是比郑国高?”还有的说:“我们的力量是不是比郑国强?”息国国王对这些劝说一点也听不进。他下令要全体兵向郑国发起袭击。郑国立刻出兵迎战。最后,息国兵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自不量力”就是不衡量自己的实力而轻举妄动。

三、自不量力成语的造句1、你这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2、小明说这话有些自不量力。

3、他这个“钉子户”,想阻挡在这块地方搞开发,真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4、你想当乡长,简直是自不量力。

5、你们这些人真有些自不量力。

6、凡事我们都要量力而为,绝不能自不量力。

7、他们这种小公司也敢来与我们竞争,无异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8、你这样做实在是太自不量力了。

9、潮州小桥贵过故宫,高价门票自不量力。

10、小明自不量力,向我们的篮球教练发出挑战。

11、鸡蛋碰石头根本就是自不量力。

12、老鼠向猫挑战,真是自不量力。

13、他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14、哥们,别自不量力了,你不行的!

15、他的实力这么弱,还和这么强的他比,真是自不量力。

16、老鼠向猫挑战,真是自不量力。

17、他们这种小鲍司也敢来与我们竞争,无异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18、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不自量力,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

19、我最失败,最自不量力的地方就是我总是试图希望通过自己比较极端的方法去证明自己在对方心里其实很重要。

20、在这期节目中,电视台邀请到的两名社会学者当面对张尚武发难,质疑他的动机,并直言张尚武对不起每月万余元月薪,称其不自量力,只是陈光标炒作自己。

历史典故范文第2篇

跋陀罗三字,意译是贤,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是另有原因。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名叫跋陀罗。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并将他送去寺门出家。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过江罗汉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过江罗汉基本介绍跋陀罗尊者--过江罗汉身负经卷、东渡传经跋山涉水、普渡众生跋陀罗三字,意译是贤,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是另有原因。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名叫跋陀罗。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并将他送去寺门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钹陀罗传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 。

二、过江罗汉概括他的一生的事迹,这位跋陀罗尊者,他的父亲叫饶桑,是释迦牟尼佛父亲净饭王的马车驾手,就是马夫,给他驾马车的。他跟一个种姓高的女人结婚,因为是净饭王的马车司机,(那时候没汽车,是马车。)所以家里也很富裕,但是他就是下面没孩子。他到处在神面前求,但是很久还是没有满愿。

有一天,净饭王的太子(就是释迦牟尼佛没成佛的时候),他降生了,这个马车的驾驶员听到占相的说,这个太子将来不是成佛就是转轮圣王。这个马车的驾驶员也很想生一个儿子,将来给悉达多太子做驾驶员。因为他是给他父亲驾马车的,因为国王生了个太子,他也希望他生个儿子,将来太子做国王的时候,给他驾马车,这样他们家里事业就不会断了。他多次地在各方面的神面前祈祷,但是还是没有效果。等到释迦牟尼佛成佛,六年了,释迦牟尼佛才回到他家里度他的家属。这个马车的驾驶员说,假使我(他没孩子嘛)死了以后,财产都归公了,充公了,因为没有后代嘛,就给公家拿去了。他想与其给充了公,倒不如自己来安排,就把他的钱都花在下一世再投生到好地方去,就供佛。他的愿就是下一辈子能够生到好地方。

三、过江罗汉历史传说从这个尊者的一生的事迹,给我们一个教育,世间的生活再富裕,也不是很坚牢的,也是无常的。我们的很多的财产,就像毒蛇的头的影子里躲阴一样,是不坚牢的,无常的。财富本来是毒蛇,毒蛇的头下遮太阳光,是一会儿就没有的,有的人把这个东西当好事情,实际上是虚幻的。要看破财产的无常,要皈依永远安乐的佛教。

以前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公案:佛跟他的弟子经过一个地方,地下有个库藏,暴露在一个荒山里边。佛经过一看:“毒蛇!”他的弟子一看:“啊呀!毒蛇!”有一个砍柴的农村人,他说山那边的库藏里佛和弟子都说是毒蛇,有什么毒蛇,我去看看。一看,这里都是金银财宝:“啊呀!这样的毒蛇给它咬死也甘心!”就很高兴,全部拿去了。有了钱当然享受,就马上盖起富丽的房子、花园,自己在里边很舒服地生活。那知道没好久,国王经过了:“哎!这里本来荒山,怎么现在这么富丽堂煌的房间、别墅、花园造起来了?”就问是什么人造的。一打听是一个农村的穷光蛋的樵夫造的。“哎!你这个钱哪里来的?”把他抓起来了,他说是地下发现的。“地下发现,是国王的,不是你的嘛!”要把他办了,要处死刑,杀头了。这个时候他才觉悟:“这就是毒蛇啊!”把他毒害死了,穷归穷,不会被王抓起来砍头啊!他就在临刑的时候大叫:“佛说的对啊!这是毒蛇啊!”他在大叫,国王就问他的手下:“他叫什么?”他就把这个事情告诉国王。“原来这样!”国王就把他放掉了。

这个就是说财富不是好事。跋陀罗尊者就是看破财富出家了。最后用佛教教化他的父母,使他们也看破世间,一起出家了,都成就了阿罗汉果。这既是一个看破五欲的实例,也是真正孝养父母的一个实例。

历史典故范文第3篇

2、退避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唇亡齿寒:意思是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4、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历史典故范文第4篇

没有李夫人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但一样拥有雄厚的资本体系和一样庞大的粉丝群。当人们对四大美女顶礼膜拜的时候,很少想到会追寻另一种人。于是他们,这些中国古代传奇的美男人们从在历史的回眸中走了出来,重新带给我们超常的韵味和震撼。

他们风靡了几个世纪,他们也铸就了许多传奇。

潘郎车满——潘安篇

晋朝的大文学家潘岳,字安仁,人们习惯称他潘安。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美男子,首推潘安宋玉。就算是在明代的传奇小说《金瓶梅》里王婆总结出的完美男人的五项指标中,第一点也是要貌若潘安,其美貌对于中国人美男审美观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潘安本人文采出众,有“潘江陆海”之并称。风靡一时却至情至孝,然在史书中多有恶名。原因只要是因其情操不坚,趋炎附势,据说看到王公大臣出门时马车卷起的烟土就倒身便拜。不过节操归节操,说到俊美,潘安自是当之无愧。他是一个传奇。

潘安住在晋都洛阳时,经常坐着华丽的车子,到郊外去游玩。当地的妇女听说潘安要经过,都想一睹他的风姿。所以一路上潘安车子后面总会有一大群妇女,甚至有些老太婆也掺杂在里面。她们争着往车子里投掷水果,以表示倾慕之心。潘安每出去一趟,黄昏时分就会满载而归。

能有如此的影响力,不愧是一个传奇;而又对妻子能忠贞不渝,比起当今娱乐圈,算是真正不朽的传奇。

看杀卫?——卫?篇

卫?风神秀逸,体白如玉。驾羊车上街,对比之下还是人比羊白,因此众呼之为“璧人”。

卫?之美不仅能征服女子,有时连男人看了也会怦然心动。卫?的舅舅,平日里自负风度翩翩英俊倜傥的骠骑将军第一次看到自己素未谋面的外甥时,竟然一下子呆住了,哆哆哆嗦嗦地说:珠玉在侧,使我形秽!

然而卫?的传奇并不止这些,更甚者莫过于卫?之死。时年27岁但早已美名远播的京城美男卫?来到建业之时,当地的妇女老少自然是全城轰动,引发了狂热的追星热潮。为了竞相一睹卫?“风神秀异,不堪罗绮”的玉容,全城的百姓将所有卫?途经的街道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卫?从小体弱多病,弱不胜衣,又一路辗转避难南下的,在人群中可谓举步维艰。最终的结果是,自己多病孱弱的身子骨没经住粉丝的热情巨浪的考验,没几天便香消玉殒,史称“看杀卫?”。

他真的是一个传奇,这样的传奇也不会再有第二个。

侧帽风流——独孤信篇

西魏名将独孤信,少年英雄,精于骑射+俊美非凡。又因出身于鲜卑贵族之家,更擅于修饰,因此自少年时便被称为“独孤郎”。彼任秦州刺史时,一次外出打猎,兴高忘反,回城已是日落时分。城门将闭,独孤放马快驰,帽子被风吹斜而未知。鲜衣怒马,翩翩少年,夕阳晚照,冠帽微斜,引得路人都目眩神驰,疑似神仙下世。众人一时心向往之,但买马习射是来不及了,于是——

翌日清晨,秦州城里有了新的潮流:不管是封疆大吏还是寻常百姓,都故意把帽子戴歪,只盼能及上独孤公子万一……

纳兰性德早年的《侧帽集》最初便是源于此,能让如此的文坛名士仰慕至此,他也可以算是一个传奇。

历史典故范文第5篇

1、芦衣顺母: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2、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人,幼年父母双亡,他

(来源:文章屋网 )

历史典故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考试作了重大的改革,在中考中历史实行了“开卷考试”,这样一来好像历史就变成了副科的副科,在学科中的比重似乎比其它副科更轻一些,使得学校与教师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更是缺乏激情,历史课在学生的心目中好像可有可无。其实历史是初中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不应该完全把目光只是放在中考上,要探讨课堂教学的调整和改革,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结合历史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如果按照课本去讲,那只会是干巴巴年代与名字的堆积物,学生不仅无兴趣去学还会越听越烦。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其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还是人类文化典故的载体之一。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穿插一些历史典故,充分利用典故的故事性,可以帮助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就有许多成语典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历史知识的解读,以一个成语典故作为历史某一事件的阐述载体,必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毕竟就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讲故事“的方式,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举例说,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中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时,教师如果只是把这个战役定义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从课文中阐述“前秦80万军队对东晋8万军队在肥水展开斗争,东晋最终取得胜利”,那稍显枯燥,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毕竟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学生已经从课文中获得,教师在进行“复读”那肯定难以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而如果教师以成语教学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淝水之战”、“草木皆兵”这两个成语典故为核心主题,展开故事性的教学,则必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又如,在学习东汉班超出使西域的知识点时,教师也以“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典故着手,进行教学组织。“投笔从戎”写的是班超为报效祖国,放弃文书工作,毅然从军;而后一个成语写他在通往西域的途中,临危不惧,果断的斩杀匈奴使者,胜利完成东汉赋予他的使命。通过这两个成语可以把历史事件进行一个高度的概括,并很好的描述了班超这个人物形象,写出他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片段。而学生在学习中,也会被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典故所征服,不仅学习兴趣大增,文史知识也得到了提高。通过以上的几个例子,教师可以把“成语典故”作为教学的支点,在此之上,让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其他章节的学习中,也找出与历史背景和人物相关的历史典故,并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在增加师生交流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更为广泛的搜索,找出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这无疑可以增强学生资料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也可以间接的扩大学生的课外知识阅读量,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二、利用影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追溯和记录已经不在单纯的依靠文字,而是充分的利用了各种科技,历史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在是死板的文字,而是是有血有肉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现代人对历史的演绎和追溯方式,把历史影音资料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动”的历史画面中,认知历史。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以近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某个片段为教学资料,让学生从中判断其剧情是否遵循历史进行改编,如果与历史记载有出入,那可以让学生对此进行评述,甚至可以让学生担任“编剧”,从史实的角度出发,对人物事件进行编排。通过这样的影像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学生的历史学生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结合社会焦点事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几乎没有障碍。初中学生虽然没有进入社会,与社会亲密接触,但是这并不妨碍社会各种信息传入校园,也并不妨碍学生读取社会各种信息。特别是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传播更是“无孔不入”,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也开始关心社会问题,对各种信息都怀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进入社会信息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时代的发展出发,在教学中注意以社会焦点事件为背景,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阐述,在学生已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如教师可以从近段时间一些省市争夺“100周年纪念日”的归属为导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这一社会事件进行分析,根据个人的判断,对这起“纷争”做出相应的评述,并说明自己的判断的理由。通过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学生一方面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也可以解决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从实用性的角度,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下,才会完全融入课堂,而教师也才能顺利的把信息传达给学生,保证传输与接收双方的同步有效进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新的教科书体现了初中历史课程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做到目标让学生参与制定,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努力进取、勇于探索,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一定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只要我们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一定会走向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历史典故范文第7篇

典故的用法,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诗人在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而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会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以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如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引用的“花”,典出南朝皇帝陈叔宝,陈叔宝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终致亡国,后世就把此曲看作亡国之音。杜牧身处晚唐,国运衰微之际,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沉溺于声色犬马,怎能不使诗人产生隐忧?因此,诗人就在这里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把矛头指向了统治阶层。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如李白《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引用了两个典故: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最初也不得志,但最终得遇明君,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诗人引用这些典故,暗示自己也会有施展抱负的机会的,表现出了诗人对未来、对前途的热切期望。

再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也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是以魏尚自喻,表达出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的渴望与心声。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涉及到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

(4)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而采取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自己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一是“闻笛赋”,据《晋书・向秀传》介绍,向秀经过被害朋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凉,追思昔日与旧友的交往,作《思旧赋》。二是“烂柯人”,这是来自《述异记》中的神话故事,晋人王质进山砍树,见两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斧头柄已经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前者隐含了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后者以王质自比,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14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魔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谨严,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美。

当然,许多时候,诗文用典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融达意抒情为一体,又集含蓄典雅于一身。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有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体会其表达作用,才能全面、准确地鉴赏作品。

【练一练】

1.阅读杜牧《赤壁》一诗,回答问题。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涉及到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末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半卷红旗临易水”中“易水”二字,会使人联想到一则什么历史故事?请写出关于此历史故事的千古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黄金台”是一个历史典故,请说出其来历,并说出引用此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赤壁之战

(2)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

2.(1)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历史典故范文第8篇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瑰宝。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益处毋庸置疑、不胜枚举。然而,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强烈而浓厚的兴趣,造成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持续低迷、令人担忧!面对如此窘境,提升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刻不容缓!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提升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动力源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粗浅论述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激趣策略

文言文中记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文言文中承载着中华民族丰硕的文化成果。文言文是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重要窗口,文言文是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渠道。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学习文言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与现在所使用的白话文有诸多不同之处,如某些语法的不同以及一些字意的不同等。@些不同为学生准确地理解文言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因为不能准确理解,所以就会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毋庸置疑,任何缺乏兴趣的学习都是事倍功半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极有必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实际,浅显论述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激趣策略。

一、架桥铺路法――巧借成语典故激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部分都和一些成语典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语典故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成语典故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有着长久的影响力,成语典故中所包含的有趣故事对学生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因此,学生对成语典故自然而然会产生无比浓厚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巧借成语典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借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典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原文如下: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成语典故架桥铺路,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寻根问底法――深挖背景资料激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部分都与一定的历史背景有着隐隐约约的联系。自古文史不分家,详细了解历史背景是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历史背景中包含着五彩缤纷的历史文化,历史背景中蕴含着曲折离奇的历史事件。因此,学生对异彩纷呈的历史背景会产生无比强烈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深挖历史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节选部分的时候,教师就通过引领学生深入地挖掘背景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论语》一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孔子一生的言行编写而成的。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背景资料寻根问底,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时空穿越法――回放影视剧作激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文言文与当代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有着点点滴滴的联系。这些影视剧作语言内容通俗易懂,人物性格特征鲜明,故事情节千回百转。学生在观看这些影视剧作的时候,会倾情于影视剧作中人物的爱恨情仇,会流连于影视剧作中情景的跌宕起伏。学生对影视剧作自然而然会产生无法抵挡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回放影视片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剪辑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通过回放这些精彩的片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片段向学生展示了一望无垠、洪波汹涌的大海,向学生呈现了秋风萧瑟、疾风劲草的平原,向学生展示了斗志昂扬、军纪严明的部

队……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影视剧作架桥铺路,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借助学生对成语典故的兴趣,通过架桥铺路法把学生对成语典故的兴趣转移到对文言文的学习之中来;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生对背景资料的兴趣,通过寻根问底法把学生对背景资料的兴趣转移到对文言文的学习之中来;教师要精彩回放影视剧作唤回学生对影视剧作的兴趣,通过时空穿越法把学生对影视剧作的兴趣转移到对文言文的学习之中来。总而言之,教师要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兴趣成为提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动力

源泉。

参考文献:

[1]邱玉凤.文言文课堂教学如何激趣[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