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访谈

心理访谈

心理访谈范文第1篇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开办了我国第一档以现场个案访谈为电视表现形式的心理栏目《心理访谈》,随后,上海、哈尔滨、深圳、广州等地的电视台也陆续开办了《心灵花园》、《心理时间》、《守望心灵》、《夜话》等栏目。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以其对现代人心理状态的关注、独特的节目定位和人文关怀的节目诉求,以及专业化的心理分析和服务,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强烈关注和社会反响,成了电视节目的收视“新宠”。

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内涵和定位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电视谈话节目的一种。电视谈话节目,是把人们私下的谈话搬到电视这个大众媒介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的一种传播形式,它是一种一般由主持人、嘉宾和(或)现场观众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或辩论的电视节目形式。①

目前的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多为“真实的心理案例”与“心理专家点评”相结合的“1+1”模式。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大多定位为服务类节目,和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北京电视台《快乐生活一点通》等以往的服务类节目不同,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提供的是心灵服务,是帮助现代人提供心理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深层服务。

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特点

(一)节目形态

1.节目选题的细分化和小众化

以现代人心理困境和心理问题作为节目选题,是电视节目题材不断细分、从大众走向小众、不断填补不被人重视的传播空白点的表现。如深圳卫视少儿频道的心理访谈类节目《守护心灵》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作为节目定位,紧贴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从深圳本土发生的真实案例入手,剖析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历程和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2.注重互动性

互动性不仅是沟通观众、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也是检验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法宝。如《心理访谈》在央视国际网站设置栏目的观众互动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第一手材料或当事人;《守望心灵》栏目开设了短信平台,除了热线电话外,观众只要发送短信,栏目也会有专人整理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观众。同时,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还不定期地举办一系列公益活动等。

3.多种电视表现手段的运用

丰富多样的电视化手段的运用,如演播室现场个案访谈、外采的模拟短片、心理测试游戏等,不仅可以增强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服务性,更增强了其电视表现力和观赏性。

演播室现场个案访谈:多为有心理症结的人向心理医生求助,医生当场帮其诊治心理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如央视的《心理访谈》,将心理专家与咨询者在诊室中咨询沟通、探讨治疗的全过程搬上荧屏,现场展现心理学专家为咨询者化解心理矛盾、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

外采的模拟短片:模拟短片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真实案例的情境重现,还有些是热播电视剧中的经典镜头。

心理测试游戏:如“你住在森林中的小屋里,晚上突然有人敲门,你想进来的会是谁?”等趣味心理测试游戏。

(二)心理学的解读视角

在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中,采用了心理学的解读视角,“提示大众所不熟知的心理背景信息,并能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上进行开掘,并试图为当事人提供解决方案。”

央视《心理访谈》的制片人梁红认为,“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栏目选择的当事人绝不仅仅局限于‘有心理问题的人’或是‘心理病’的个案,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或在不同人生阶段都存在着心理困惑,这在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心理压力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面对的问题,所以栏目的设置着眼点不是在‘病’或‘问题’上,而是在‘压力与健康’上。当事人的烦恼大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

(三)价值和文化诉求

越来越关注于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出越来越浓厚的电视人文关怀,是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最重要的价值和文化诉求。这一点从各个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主题词和宣传语就可略见一斑。如 “以案例扣击偶然背后的必然,用真情抚慰灵魂深处的隐疾。”(深圳电视台少儿频道《守望心灵》);“心理访谈,健康人生从心开始。”(央视《心理访谈》)。

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贯穿于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制作理念、节目策划、制作等各个环节。如央视的《心理访谈》,节目鼓励当事人出镜,但如有不愿意暴露自己身份的人,经其同意,节目会在演播室现场设置一屏风以遮蔽当事人的形象,或者给当事人戴上墨镜、帽子等,进行遮掩,或者进行声音或图像的技术性处理等。

电视心理访谈节目“升温”的原因

央视的《心理访谈》自开播以来,尽管播出时间并非黄金时间,首播时间为23:20,但仍然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除电视剧外收视率最高的栏目。深圳卫视少儿频道的《守望心灵》前期没有声势浩大的宣传,也没有安排在“黄金时间”播出,但是,一经露面,便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强烈关注,赞扬、咨询、求助等等观众要表达的心声让《守望心灵》栏目的热线电话响个不停。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的悄然升温,成为中国电视媒介生态中值得关注的现象,而这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受众心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适应社会转型期和“情绪负重年代”的新要求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快速的社会变化与发展、繁重的生存与工作压力、无法释怀的心理负担、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各种矛盾、压力、冲突引发出种种心理的不适,使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人形容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因此,关注人类的幸福感、引导人们拭净心灵之窗、远离隐形杀手,就成为对电视媒体工作者提出的新的任务和挑战,那么,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也是“时势造英雄”的必然。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不仅为“情绪负重年代”不堪重负的现代人试图提供心理问题解决方案,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服务,还有力地引导了受众心理,避免大众不良心理情绪的累积,传递和消除大众的心理矛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二)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求

1.探究心理

受众在接触传媒时,往往在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对传播内容产生探究、好奇的心理与行为。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选题贴近性较强,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有关“压力与健康”、“心理”等方面的个案,如讨论夫妻关系、男女朋友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上下级关系等一些最普遍的关系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如对个体自我心理状态的关注,“没来由地想哭,是抑郁症吗?动不动就发火,是狂躁症吗?看见吃的没有胃口,是厌食症吗?”这些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中广泛加以讨论的选题,和节目中采用的心理测试游戏等生动的技术手段,很容易引起人们自然关注和感兴趣的心理指向,即“直接兴趣”,于是引起“注意”的心理活动,从而去悉心观察和探究。

2.角色学习和角色扮演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占有一定的社会位置,也有自己所应学习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如母亲、妻子、儿子、医生、教师、工人等,并且一个人可以兼任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之符合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以其针对性、服务性、贴近性和丰富多样的电视表现手段,为人们学习和扮演社会角色排忧解惑,帮助他们消除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实际困难。

3.得益心理

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往往带有满足个人需要的得益色彩。从电视心理谈话类节目里有相似经历或能产生共鸣的故事中,可以帮助受众认知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并能够给予适当的方法和建议,受众便可以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获得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另外,心理访谈类节目当中出现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如心理测试,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关注自我心理状态、希望了解自己需求、揣摩自我的强烈需要,因此也大受欢迎。

电视心理访谈节目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讲述个人隐私,进行心理测试,接受专家意见,是目前大部分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必备模式“三部曲”。而趣味心理测试的环节,在不少情感类和娱乐类节目中也大行其道。而它们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一)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面临的瓶颈和困境

1.隐私权保护问题

有专家指出,美国有法律规定,医生不能公开病人的隐私,所以在电视上直播医生跟病人的对话,应该是不可能的。而从专业的角度上讲,这个接受访谈的人今天在这个状态中他同意上了电视,但是在他未来的人生中这个节目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不可控制不可预期的。虽然心理访谈类节目从愿望上来说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来解压,但是牺牲这个节目中的个案来满足大众,本身也是不对的。②

2.专业标准问题

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有些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上所进行的心理测试,其实并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比如说关于内向和外向的测试,中国和日本的量表以及标准就是不一样的。另外,诸如时代、文化背景和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的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

另外,专家指出,心理是容易接受暗示的,有些时候,并不要轻易相信娱乐性的测试所给予的答案。比如说,根据一些测试,就可以判断出丈夫有没有外遇,遇上那些比较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人,往往会对号入座,对丈夫疑神疑鬼,没事情的也搞出一些事情来了。③

(二)应对策略

1.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为基准点

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是电视节目,而并非心理分析课程。所以,电视手段的运用、个案的小角度切入是它的一大特色,否则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误区。如何在提高观赏性的同时,又不涉及到侵犯隐私权,是电视工作者应考虑的问题。深圳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守护心灵》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它采取了演员演绎真实个案的“模拟拍摄”的方法,还有一些对声音和画面的技术性处理,都是对于当事人隐私权的保护,都体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2.做好荧屏“把关人”,谨防“伪专家”

由于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心理类电视节目比内地早生了近十年,积累了相当数量优秀的荧屏心理专家,这些人自然成为内地新兴心理电视节目的搜索目标。但是,由于经验稀缺,内地电视人在选择专家时,很容易被口若悬河的“伪专家”们蒙蔽。而符合“如果是大学里的专家,他一定要具备心理学教授资格,如果来自医院,则必须有心理学资深医师资格或是全国心理咨询师培训资格”等标准的专家,才可以在电视心理访谈类节目“开讲”,保障节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注释:

①石长顺著:《当代电视实务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241页

②③吕玫著:《遇上心理症结,你怎么处置――给你的心放个长假吧》,《新民晚报》,2005年10月2日

参考文献:

①《经验不足真假难辨 心理伪专家潜入荧屏逗你玩》,《新闻晨报》,2005年4月4日

②李韧:《守望青春心灵, 重唤花季雨季》,2006年4月13日

心理访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闻采访;心理学;“首因效应”

业内有句俗语:“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在每件新闻事实中,都有着“人”的身影在闪现。也就是说,记者“认识客观事物”的采访活动,必须要与形形的“人”——采访对象打交道,进行语言、行为、表情等的交流。而语言、行为、表情等是采访双方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这就要求记者很好地把握心理活动。有经验的记者,采访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采访心理学,适时调节好双方的心理,以实现“心”与“心”的沟通,获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采访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根据新闻采访的特点,研究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读者、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科学。本文笔者联系自己的采写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事前了解被采访者所属的群体心理

由于生活经历、职业需要、所处环境、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等不同,采访对象既有群体心理,又有个性心理。所谓群体心理,就是某些身份、处境、工作相同的人群的共同心理,例如:一般干部善于归纳分析,谈话较有条理,遇到矛盾和纠纷,较能冷静处置:演员、教师善于言谈,语言流畅,较为热情有耐心:科技人员、专家态度严谨认真,讲话讲究分寸:普通市民群众初次与记者见面容易拘谨腼腆,熟悉后一般能热情倾谈,等等。所谓个性心理,就是每个人特有的心理。任何个体都是从属于特定的群体,对采访对象心理的分析与处理应是多方面的。这种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共性认识,可以帮助记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与受访者在心理上接近,建立交流的基础,为进行成功的采访做好铺垫。

二、初次会面善用“首因效应”

进入采访阶段,记者的表现会给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发生“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印象,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他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记者能否在最初的几分钟内以自身形象获取采访对象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双方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有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除了天生的外貌之外,得体的着装,和蔼的态度可以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接下来很重要的就是你内在的东西,你的学识、气质、修养等等,通过你的言谈举止,成为对方对你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这种学识、气质、修养不是刻意打扮出来的,是要长期培养的,也是优秀记者应具备的素质。

要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十分重要。通过采访准备中对人物特点的把握,在采访开始时就对方感兴趣的或者双方有共同点的话题进行交谈。也就是说寻找接近点作为开场话题,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使采访顺利进行。

三、注意观察受访者的心理变化

交谈中,记者要对受访者的细微表情或者一举一动时刻关注,并能“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在记者与受访者的采访交谈中,彼此的一些神态、表情、细微动作等,都是传递心理活动的信息。这种信息在心理学上称为非语言信息或“微表情”。

微表情,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他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很容易暴露情绪。

记者要对这些表情或者细微动作传递的信息有所了解,才能掌握采访的主动权如果受访者两手不自觉地不断搓动。表示他情绪比较紧张面对这样的情况,记者可以用说笑或者适当的肢体接触来降低其紧张程度如果受访者在回答时下意识地瞟一眼记者手中的笔记本,表示他可能是没有自信,或者是对自己的回答没有把握,这时,记者可以肯定地点头或者用肯定的眼神来鼓励对方。

四、达到“共情”。有利于更好沟通

“共情”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心理学上的“共情”法,要求记者全身心地聆听对方的表达,不仅听取其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包括观察非语言的行为,如动作、表情、声音语音语调,不仅如此,还需要有适当的反应。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这种倾听要全神贯注,不打断对方讲话,不做价值判断,努力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及时给予语言和非语言反馈,这样,可以使对方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和被尊重,从而产生一种愉快,有助于相互进一步深刻的理解和沟通。

一代名记者穆青被人尊称为“人民的记者”,许多人向他讨教采访的技巧,他总说:“有感情,没技巧。”穆青的采访许多时候就是通过与被采访者的“共情”来完成的。如,他采访植树模范潘从正时,与他一起植树;他采访被打成“黑劳模”的任羊成时,未等任羊成讲完自己的故事,他早已泪水盈眶……这种对劳动人民深深的感情,不仅为他采访到许多真实感人的情况提供了可能,也使他与许多采访对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五、突发事件采访要注意运用心理学

突发事件通常会给人视觉上、精神上很大的冲击,因此记者在赶去采访时要首先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掌握一些调整方法,使采访基本上应在一种平和又不失紧迫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另外,通常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当事人因精神受到强烈刺激,情绪不是很稳定,此时,一定要掌握好当事人的情绪特点和心境,才能与当事人更好地沟通,也才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当事人的心理,提出能被对方接受的采访问题,使采访顺利进行。

心理访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心理把握;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电视新闻采访不是单方面的诉说,也不是单方面的倾听,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一个心理互动的过程。为了获得最好的采访效果,采访者需要主动的去捕捉对方的心理动态,去引导被访者说出事实来达到采访效果。

一、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心理分析

新闻采访并非那么顺利,成功或失败都是由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双方的心理活动以及矛盾能否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得统一。现实中采访有很多种方式,同样被采访者也会有很多的理由来拒绝或者阻碍采访者寻求真实的新闻素材。这个过程就需要采访者采用恰当的方式和对方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较量。

(一)采访者需要采访的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职业、所处环境的不同、不等的知识水平、不同的性格习惯、未知的道德修养等等,形成了各行各业的人物在性格、兴趣、爱好、地位、文化素养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会导致在采访过程中出现很多突发性的问题。

(二)大多数的被采访者因为平时不会面对镜头,因此在接收采访的时候就会紧张,这是一种心理障碍,业内把这种情况叫做“晕话筒”。是被采访者因为面对镜头二出现紧张的情绪,导致了他们的意识混乱,语序混乱,使得采访现场的气氛尴尬、僵持,或者言语不明确,内容无意义,这些都是采访过程中经常遇见的情况。这要求采访者通过交流来缓解对方的紧张情绪,以便让采访能够顺利进行。

二、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把握

采访成功失败都是由各种小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因素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把握,采访者需要将对方的心理动向把握好,才能够让采访符合预期的效果。

(一)采访者自身的情绪是会对被采访者产生一定的影响的。采访者的情绪激昂、充满热情,对方自然也会感受到,那么在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而给予积极的情绪反应,采访的工作就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相反采访者情绪低落,被采访者也会受到影响而给予消极的情绪反应。

(二)在采访界有句俗语:“采访准备是富有魔力的敲门砖”。对于采访对象来讲,采访者就如同是一个突然闯入自己小世界的陌生人。这或多或少都会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姿态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从一方面来讲,采访者和采防对象之间是否能够达到感情融洽,沟通顺利的这一目的,采访者的第一印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三)采访的要求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当我们有一些比较难的要求需要对方接受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刀直入,而是应该先从一些简单的要求开始,让对方有个适应的过程,逐渐过渡到我们的真实目的,这样即便要求比较困难,对方接受的几率也比较大一些。

(四)“闻”主要是讲究倾听。做一名合格的对话者(合格的对话者是泛指在知识学识等方面合格等),倾听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有一句老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这样的道理。很多的采访对象并不喜欢采访者不停的暗示、指手画脚,因为那样采访对象就很难往自己想象的内容方面去思考,去交谈。

(五)在对于采访对象的心理调控策略这方面,“问”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著名的记者约翰.布雷迪曾在《采访技巧》一书中曾说到:“一个采访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进行正确地提问”。在这方面,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周孝庵在《访问》一书中也曾指出:“访问不难,发问实难。发问之如何、足以卜访问之成败”。从众多经验中我们可以得知,问题提的是否切中要害,是否切中采访的关键点,程度是否适当,往往决定了一场采访活动的成败。一个好问题,可以激起采访对象谈话的兴奋点,从而使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个坏问题,则非常容易导致采访对象交谈的兴趣锐减,避而不谈或言其其他,使得采访活动难以继续进行。

(六)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一举一动都是给对方的一种回复,当被采访者在叙述的时候,我们若呆若木鸡的举着话筒而不给予眼神肢体的回复,那么被采访者会有一种自说自话的感觉,而缺乏采访中相互交流的过程,采访者适时地给予眼神或肢体的回复,即便不插话,也能够让采访的过程更加的顺畅。特别是对方胆怯的时候,能够给予其信心,站着话筒面前讲述新闻事实。

三、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心理特点

(一)采访要充分考虑电视新闻语言稿的特点,做到语言简洁、层次分明,通俗易懂,可传播性。因此,在写电视新闻稿时就要充分考虑画面和声音。要为他们留有必要空间,新闻语言用词就应充分反映出电视的特点。如果电视新闻能用画面反映出新闻信息。就不必再用过多地依靠文字来叙述。可以从事件发生过程中反应出的,或后来可以在事件发生后采同期声补充的信息,也不必用依靠文字,给观众真实感人如临其境。在电视新闻语言中还要注意书面化语言给播音员和电视观众带来的不便,所以,在电视新闻语言中要多用短句式,少用叠音词、生僻字、绕嘴字。解决句式过长,播音员念得喘不过气来,观众听不清楚。达到语言精练,节省新闻时间。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要注意捕捉瞬间新闻信息、新闻背景采集和储备。在新闻采访中,大部分新闻是可以预见的,也就不能做好事先采访方案,按照预先做好的采访方案进行采访。这要求记者必须在提高基本的新闻敏感和应变能力下工夫,更好地在新闻现场灵活处理的新闻形式。要具备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捕捉新闻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在应对突发新闻事件时。要抓住新闻点,迅速及时地捕捉到转瞬即逝的新闻点,增强新闻的鲜活性和可视性。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我们还要增强捕捉突发新闻中的焦点和对新闻背景的采集与储备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主要是记者的日积月累。大量的新闻背景资料信息,可以提高新闻的深度。让观众对新闻的来龙去脉都有相当深的了解。所以要做新闻工作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归纳和提炼新闻背景,提高新闻背景的收集、筛选、整理、有效利用。

(三)要突出新闻主题的画面拍摄与选择。题材的选择要有一定实现的可能性,要贴近实际,最好能够反映热点话题,切忌太大、太空,画面难于表现。在拍摄过程中,选择清楚拍摄主体,考虑新闻的将来的进展情况,后续报道的潜力,和这条新闻相关的其他信息到底有多少,合理运用推、拉、摇、移等拍摄手段,准确处理全景、中景、近景,深刻反映新闻主题,画面语言的表现要丰直,有一定的变化和运动,避免死板。有的时候需要提前与受访者进行深入交流,更多地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和要去采访的相关问题,这个时一定要把握好火候,因为有些东西如果没有及时跟上拍摄,把要采访的问题提前采访了,再采访时新鲜感就会大打折扣,影响到受众收视的效果。所以一定要保持原生态的采访,始终保持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那中新鲜感和默契,挖掘出感人、鲜活的内容。

四、结束语

总之,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采访不是单纯的自说自话,也不是你问我答,而是采访过程中双方的交流,通过交流来引导被采访者将他所目睹或知道的新闻内容真实的还原出来,所以采访的过程是一项脑力角力。因此,作为新闻采访者,要如何的去提升采访技能水平,去挖掘出新闻的真实内容,去引导被采访者给予的真实有效的新闻素材,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所需要去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心理访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摄影记者;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应变能力;

中图分类号:J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心理方面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品质,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并对一个人的外部行为起着制约作用。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片在视觉上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优势。“一图胜千言”――摄影记者可以通过照片引起读者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把读者带到新闻现场,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随着新闻摄影的日趋重要,对摄影记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重大采访时的心理素质。

一、摄影记者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抗压能力就是在外界压力下处理事务的能力。在重大事件报道中摄影记者的心理压力往往要承担比普通事件,以及对突发事件采访的其他类型记者更大压力。在事故、灾难、战争等突发事件的采访时,摄影记者都必须奔赴新闻现场才能进行拍摄。现场往往是危险而充满变化的,这无形中就给摄影记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新闻宣传要求摄影记者及时、准确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摄影记者的心理时刻处在紧张的状态之中。尤其在重大事件报道中,摄影记者要承担更大的心理压力。

新华社著名记者黄文是第一位前往国际战场采访的女摄影记者,她三下科索沃,在长达67天的战地采访中,拍下了许多有珍贵价值的新闻照片。在枪林弹雨的战场,她所承受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但她用大无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成功顶住了压力,圆满完成了拍摄。

即便是在和平时期,一些重大采访任务也会给摄影记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笔者所在的长庆油田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伴随着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施实,油田重大活动日益增多,特别是2003年9月,厄瓜多尔总统到长庆油田访问。一个国家元首到企业来访问,油田上下非常重视。经过层层挑选,我有幸成为油田惟一的随行记者负责全程摄影。做为一名企业报的记者,第一次接触一个国家元首的采访,接到任务后,公司领导、新闻中心领导先后五次找我谈话,视此次采访为政治任务,反复交代这次采访的重要性。我立下了军令状,做好了一切采访的准备。采访当天,天公不作美,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光线很暗,加上人物活动节奏很快,这给摄影带来了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摄影记者要有过硬的摄影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克服心理紧张等诸多因素,沉着、冷静、快速、准确地抢占有力拍摄位置,及时抓拍总统在长庆活动的每一个最佳瞬间。当总统结束访问,我第一时间将他在长庆油田访问时的照片制作成影集。总统看到影集,十分惊讶,伸出大拇指对我的工作表示赞赏。到此刻,我才长出一口气,终于圆满地完成了采访任务。正是由于在采访中的出色表现,我也受到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领导、油田公司领导的好评和嘉奖。

二、摄影记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应变,在心理学上是指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随机应变。

记者是一份充满挑战的职业,采访现场往往是千变万化的,摄影作为一门“瞬间艺术”,更是如此。从对焦到按下快门,决定成败的往往就在那电光火石的几秒钟,既没有机会去反复权衡、斟酌,也没有机会去“补拍”。 机会稍纵即逝,这就对摄影记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必须随机应变,眼明手快,否则等到时过境迁,则悔之晚矣。

善于发挥“应变”能力的记者,往往能够在采访中积极主动地把握机会,于变化中发现和发掘具有巨大价值的新闻资源。摄影记者在随机应变中迸发出的灵感,常常可以在拍摄中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心理访谈范文第5篇

王晋博士是美国国家奥委会注册心理学家、美国体育运动协会研究院院士、前世界体育联合会运动心理学协会主席、美国乔治亚洲坎纳绍州立大学运动心理学终身教授。王晋博士是一位教育家,已培养出许多优秀学生;王晋博士是一位心理学家,已帮助中国和国际运动员获得奥运会冠亚军。鉴于王晋博士在学术和实践上的卓越成就,他于2010年荣获美国体育联合会国家级杰出成就奖。王晋博士不仅在学术上获得很大成就,同时为中美两国在政治,科技,文化,企业,商业,体育等多种领域的交往和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王晋博士在燕定美中教育的邀请下,作了“当代成功人士所具备的五大心理素质”的访谈,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为使更多的家庭和学生从中得到更多感悟受益,本刊特刊发本文,以飨读者。

成功人士心理素质之一:具有很强的自信心

东方企业文化:造就成功人士的因素有多种,而成功人士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王晋教授:学习成绩很重要,但不是百分之百的因素,而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造就成功人士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不该光看学习成绩,要全面的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心理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当今世界成功人士有五大心理素质,下面着重来分折一下。

第一个方面,成功人士都有非常强的自信心。举个例子,美国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调查,看看百万富翁的思维特征和常人有什么不同,因为人的行为是思维的反映,如我们掌握了百万富翁的思维方式,就可模仿他们,让自己也变成百万富翁。研究结果发现,百万富翁有一个心理共性,就是当他们有一个新的想法后,往往都将这一新的想法朝好的方面去想。比方说要办一个特定的网上公司,百万富翁会认为这件事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不成功的可能性较小,这样就积极的去做这件事情。如果做一百件事情,可能99件没成功,但一件事成功了,他就成了百万富翁。而常人的心态是什么呢?他们没有很好的自信心,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后,他们会想这件事情肯定是不能做的,如果能做,早就有人做了,还会等到我来做。这样,他们一辈子都不会成为百万富翁。因为对常人来说没有一件事是能做的,要么时机已错过了,要么不会有市场,要么我没这个能力,要么我钱不够,要么这是一个馊主意。举个例子,美国最大的新闻台叫CNN,它的创业者叫TedTurner(Founder),以前美国没有一个电视台是专门播新闻的,当时他就想,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设一个新闻台来全天24小时播新闻呢?当他将这一想法告诉朋友后,大家都笑他,这不是异想天开吗?每天哪有那么多新闻可播,这个想法简直是太可笑了。但TedTurner并不理会朋友的嘲笑和讥讽,持之以恒的做下去,结果CNN电视新闻台建立起来,并且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最大的全天候新闻台。2005年TedTurner向联合国捐了十亿美元。TedTurner的自信造就了他的成功。这就是百万富翁和常人不同的地方。

对孩子及对父母本身来说,都要相信你们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商是差不多的。“有些人先天比较聪明,有些人先天比较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人的智商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有些人音乐比较好,有些人数学比较好,有些人体育比较好。因此我们说小张比小李智商高,这种说法很不科学,而且会极大的影响了很多学生的自信心。我在美国当教授,经常跟学生说,你们在座的三十位学生,你们的智商是差不多的,最后谁会成功,很重要就是看你的努力程度,所以你们不要认为自己某个方面成绩不如别人就降低了自信心,这是非常要不得的。一定要相信自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你一定要相信人家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我的数学成绩可能没有人家好,但我在其他方面胜过人家。现在世界上很多大的企业家,他们很多大学都没有毕业。大企业家比尔・盖茨也是大学没毕业的,他们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学位并不是唯一恒量成功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能力。没有了自信心,从何得到进取的动力?

再举个例子,2005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海外智力行动计划组请我回来,给所有冬季奥运会运动员、教练员讲课,并给自由滑雪队设置心理训练计划。通过大家的努力,2006年冬季奥运会该队取得好成绩,得了一块金牌、一块银牌。这次中国自由滑雪队再次邀请我回国给队里重新制定心理训练计划,我又对队员讲,你们在座的每一位队员都有可能拿奥运会冠军。为什么呢?自由滑雪这个项目,当水平差不多的时候,你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你们一定要相信自己,要有很好的自信心。韩小鹏上一届拿世界冠军,当时他在队里的排名并不是第一,结果他拿了冠军。如果你认为自己不行,别人比你好,这种想法将触发你的紧张心理状态,这必然极大的影响到你的技术动作,拿奥运冠军的机率就大大的减小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自信心很重要,这和体育比赛一样。如果人家能行,要相信自己也能行。只要做下去的话,你成功的机率就会加大。如果事还没有做,自己觉得已经不行了,这就是失败的预告。

东方企业文化:和西方儿童相比,中国的很多孩子都明显缺乏自信,那么中国的父母应如何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呢?

王晋教授:据我的观察,很多中国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他们的教育方法常常是相反的。举个例子,自己的孩子考了98分,父因都不正面的去鼓励他,而是说:“你看,隔壁家的小玲,她怎么就考了100分,而你怎么只考了98分。”弄得孩子很不高兴。孩子已经考了98分,父母还认为不够,一定要得满分。试想一下,这两分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事实上,2分是不重要的,相反,孩子被骂以后失去他的自信心确是重要的。中国父母已习惯用批评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样非常不好,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信心全被打掉了。孩子的自信心要父母和老师来浇灌和培养的。那么,父母该怎么样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呢?举个例子,我大女儿有一次数学考得不好,只考了70来分。作为中国父母都知道,70来分是很低的,大部分父母肯定要骂人了。我太太也一样开始骂她,这时我把我太太拉到房间,告诉她千万不要说自己的孩子笨,你说她笨的话,她就把数学跟自己笨联系在一起,以后当她看到数学,她头就胀,不想学数学。相反,我把女儿找来,告诉她,她的数学天分很好,考了70多分是因为你这段时间做其它事情花的时间比较多,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减少了,一次成绩没考好,没关系,你的天分是在的,只要时间花下去,你肯定可以提高。孩子听了很高兴,并说我一定会赶上去。通过努力,后来她的数学成绩大大提高,并成了学校数学竞赛小组的一员。如果我当时也痛骂她,她的自信心受损,并且会痛恨数学。所以父母不要经常骂子女,否者将把他们的自信心全部骂掉了。自信心要通过鼓励,通过表扬,通过肯定孩子的优点,通过设定目标并使他能达到目标等方法来建立。

自信心会给孩子带来进取的动力,给了孩子追求的勇气,给了孩子智慧和创新的能力,给了孩子和朋友相处的能力和自尊。自信心是成功的起源和基石。

成功人士心理素质之二:提高创新思维

东方企业文化:除了自信,成功人士还有哪些必备的素质?

王晋教授:第二个很重要的心理素质是具有创新思维。什么叫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勇于打破传统的观念,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以一种新的方法来做事。我在前面提到美国一个国家占了世界所有重大发明的75%的数量,而其它所有国家加起来只有25%,原因就是美国的教育制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开创性思维。举个例子,美国有个小学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发明创造,有个学生画了一辆车,在车轮上加上坦克车的履带,老师问他车轮上为什么要加履带呢?他说加上履带后卡车可以爬山,就像坦克车一样。这样卡车装上物品就可以在平地上开,加上履带后也可以爬山,把货物运到山上。他拿回家给他父亲看,他父亲说这个主意非常好,然后申请了专利,成立了公司并将这一产品开发出来,现在这个公司是一家有亿万资产的公司。如阿里巴巴公司,公司的创始人用一种开创性的思维并且根据市场的需要,开设了一个网站将中国的产品介绍给全世界。因为外国人到中国来买东西不方便,特别是中小企业,他们要从美国、加拿大、欧洲或世界各地飞到中国不方便,要找到合适的工厂或产品更困难,阿里巴巴的网站为世界各国许多公司提供了方便,结果他们成功了。一个新的想法改变了整个商业操作的模式,阿里巴巴也成了世界商业的巨星。从两个一小一大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新的想法可以带来不可估量的生产力,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法。我回国时经常和一些学生交流,告诉他们不要老是认为我没有钱,我没有关系,我没有天份,我生不蓬时,我没有优势,竞争太激烈,产生消极的想法。许多学生进了大学后,反而觉得他们的前途无望。我告诉他们,只要你们有了开创性思维,有了新的点子,社会上的钱就是你的钱,你有用不完的钱,就看你自己是否有开创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许多公司都很有钱,但没有项目,如果你有一个好想法,如果你有新的点子,又有较强的说服力,要找到投资人并不是一件难事。要相信自己,发拙自己的开创性思维,一个新的想法就可以改变你的一生。顺便讲一句,美国有许多小学生就成了百万富翁,怎么得来的,就是他们的开创性思维所产生的结果。美国专门有个为小孩发明创造服务的网站,使他们的创意变成产品,并推向市场。一个年青人有了开创性思维,有了新的发明,即使没有拿到学位,他照样可以成功。因为成功的方法是多样的。我们这么大的一个社会,需要改进的东西太多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可以使他们改变命运。我相信每个年青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都可成为有用之材,关健看你自己是否意识到你自己的才华。

东方企业文化:创新在当代社会如此重要,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呢?

王晋教授:有多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总结了一下,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和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第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这就是说,学生学了一个概念以后,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所学的这一知识是否完全是对的,是否还可以改进和提高,并要能将这概念运用到不同的领域。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讲,你们现在学的心理学理论不一定完全是对的,你们要用自己思维去思考去评判它,看看你们是否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挑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去证明现有的理论或观念是错的,或者是不全面的,然后再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它,只有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发展。否则你们将变成只会照老办法做事的人,不会有开创能力,我们的社会也不会发展。

心理访谈范文第6篇

一、要原汁原味,不妄加修饰

干部考察访谈是主观性很强的谈话过程,每个人因经历阅历、受教育程度、思维习惯等客观差异,看问题的方位、表达问题的方式和评价一个人的视角也会有所不同。在访谈过程中,有的访谈对象欲说还休,有的直抒胸臆,有的高度凝练,有的枚举事例等等,不一而足。而干部考察员作为具有主观思想的人,很有可能出现妄加修饰的问题,比如添油加醋,把自己的感彩融入记录之中;又如偷工减料,凭个人好恶过滤谈话内容,甚至扭曲原意,对访谈对象的表达内容进行随意加工。因此,作为干部考察员,应甄别访谈对象的语言描述,最大限度地尊重访谈对象的原意,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这样既有利于将来阅档时有据可查,也有利于撰写考察材料时比较鉴别、去伪存真,同时运用形象化的群众语言来评价考察对象也更加生动、贴切。

二、要适当归纳,不囫囵吞枣

访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理性把握访谈对象个性化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形成共性化的结论,因此访谈记录过程也是一个实时分析和适时归纳的过程。访谈时,有的访谈对象语言表达水平高,说话有板有眼,记录起来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但也不乏有一部分访谈对象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甚至东一榔头西一棒,语言表达前后重叠或比较啰嗦。对此,不少干部考察员不加以分析思考,机械地对待谈话内容,完全按照访谈对象的逻辑架构笼统地接受,从而导致记录内容杂乱无章,不利于事后梳理分析。因此,干部考察员应在尊重访谈对象原意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进行必要的加工制作,对一些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的语言进行适当的归纳,如果在较短时间内来不及归纳,则可以把属于同类问题的记录归为一类,或者在记录上打上同一类型标记,以便撰写材料时能够迅速提炼出考察对象的特点。

三、要全心投入,不三心二意

访谈记录是一个精力高度集中的工作,而少数干部考察员精力投放不能始终如一、一视同仁也是常有的事情。有的干部考察员一开始记录较为认真,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不再耐心和投入,甚至让访谈对象简单说说即可;对于不同的访谈对象,干部考察员则表现出不同的记录心态,比较重视领导的谈话内容而忽视一般干部群众的谈话内容。因此在记录过程中干部考察员应始终秉持高度负责的态度,既要对不同的访谈对象一视同仁,也要在访谈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不厌其烦地对待可能是重复的语言表述。同时为了避免出现访谈“疲劳症”,访谈过程中可以对主谈者和辅谈者进行适当分工,主谈者可以记录谈话大纲,更多的精力用于循循善诱,引导和掌控访谈过程,而辅谈者,则侧重于凭实记录的同时,对访谈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有待证实的细节,也可与访谈对象作必要交流。

四、要一叶知秋,不粗枝大叶

访谈中,有的访谈对象或有“害怕”、“应付”心理,或有“送神”、“帮忙”杂念,易使谈话失真,夸大成绩,隐瞒缺点。即使访谈对象出以公心,但受临时召集准备不充分、表达能力弱等因素所限,谈话内容往往概念化、笼统化,缺乏必要的验证。这就需要干部考察员注意加以甄别,然而不少干部考察员不能够透过访谈对象的语言表象准确地/!/发掘事物的本质,要么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要么大而化之,一了百了,从而导致访谈中经常出现“一人说了听、二人说了信、三人说了定”的现象。因此,作为干部考察员应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敏锐性,对于谈话内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注重对访谈对象表达的事实、现象和观点进行深层次分析思考,善于从蛛丝马迹和只言片语中发现线索性信息,并及时对访谈对象进行追问或通过其他访谈对象进行验证,以便于全面准确评价干部的素质能力。

心理访谈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访谈;助推;学生;成才

一、全面访谈教师,形成统一认识

教师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为此,我校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与一线教师交流沟通,拉近距离,密切联系。一是约谈年轻教师,提出目标要求。对首次上高三的年轻教师,学校领导找其谈心,肯定成绩,分析其努力方向;减轻年轻老师工作量(任一个班),专门跟班听课;学校领导不定期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加快年轻教师队伍培养和成长。二是访谈骨干教师,共商发展对策。学校领导对部分备课组长、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班级、学科建设思路和动态,提出更为明确的目标要求。三是召开各种形式座谈会,达成共识。围绕高三工作目标和主线,深入研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推动发展。四是关心优秀教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学校领导以单独约请、家中看望和公开表彰等方式,与全国劳模、特级教师、省市名师和年段长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需求,真诚提供温馨的服务和保障;虚心听取他们对高三工作的思路建议,对他们高尚师德、精湛业务、先进事迹等进行表彰肯定和推广。

二、分层访谈学生,充分激发斗志

学校明确提出访谈学生的目标,要求从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年段长、班主任到所有科任教师都必须与学生结对子,定期访谈,定量家访,帮助学生查找问题,用真诚的关爱鼓舞士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层次,细化访谈工作,校长访谈10人,分管副校长访谈30人,年段长访谈50人,学科教师根据任教班级的实际,每班访谈不少于15人,班主任对全班学生进行访谈,通过层层访谈使覆盖面达到100%,努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关注。这种分层次、大面积的访谈,进一步密切了师生的关系,形成很好的人文和学习氛围;同时,也让我们第一时间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虚心访谈家长,密切家校联系

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与家长交流沟通。一是成立高三年级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委员会,健全通讯联络方式,定期召开会议商讨毕业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虚心听取家长代表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助推发展。二是适时召开家长大会,通报学生阶段性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召开迎高考誓师大会,激发教师、学生、家长的热情;邀请全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高考心理辅导讲座,帮助他们解决迎考关键阶段遇到的问题等。三是班主任通过约谈、实地家访、电话访谈、短信联系等方式加大与家长沟通的力度,共同探讨解决学生迎考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四是学校领导约谈家长委员会负责人和部分家长代表,倾听家长的呼声,并以此作为毕业班工作决策的重要依据。

四、深入农村访谈,关爱农村学生

我校农村学生约占在校生30%,来自10多个乡镇,虽然家庭条件普遍较困难,但这些学生学习却很努力。学校高度重视对农村学生的家访:一是深入乡镇访谈学生家庭。由分管高三的副校长带领高三班主任、教师深入各个乡镇访谈了大部分农村学生,真实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得到当地家长的广泛赞誉;二是联手乡镇政府共同访谈。校领导与高三班主任深入乡镇与当地镇政府领导、家长代表进行座谈,共商学生的培养与发展工作,得到家长、学生和当地政府的认可。

在访谈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以“访”为切入点,以“促”为目的,在“访”中发现问题,拉近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庭与学校、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把学校的工作意图、关爱送到教师、学生、家长的心坎里,让人民群众满意和放心。学校领导根据“访”中发现的问题,集中分析,研究对策,促使高三工作始终立足实际、稳妥推进,有力助推毕业班学生成长成才。

心理访谈范文第8篇

一、阻抗的实质

阻抗是心理咨询过程中伴随的特定现象,同时也是影响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对于阻抗的实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我国学者认为,阻抗是指来访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者的分析,拖延、对抗咨询者的要求,从而影响咨询的进展,甚至使得咨询难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现象。这一观点表明,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在心理咨询中,来访大学生的阻抗包括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上的所有抗拒心理咨询的情形和因素,其实质是来访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和自我变化的抵触和抗拒,只要咨询者对来访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触及到其内心情感问题,或涉及到其行为改变,都会遇到程度不等的阻抗。可以说阻抗是心理咨询时来访大学生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现象,心理咨询过程就是来访大学生阻抗的产生与应对的过程。

二、阻抗的表现形式

1.在咨询关系上的阻抗有两种表现形式:不履行咨询安排和诱惑咨询者。不履行咨询安排是来访大学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故意破坏咨询安排和设置,如不按时赴约,借故到时间不来咨询,或推迟咨询时间,或者不配合咨询者的要求,不认真完成心理咨询的作业和必要操作,甚至私自取消预约,在预定时间不来咨询且不事先告诉咨询者。不履行咨询安排是在咨询关系不稳固的情况下,来访大学生安全感受到威胁,潜意识地保护自己而产生的阻抗,对心理咨询的顺利进行会带来直接阻碍。诱惑咨询者是来访大学生通过引起咨询者注意的言语、行动和装扮等来分散、转移咨询者的注意力,以影响心理咨询的进程。有的来访大学生对咨询者发生兴趣或让咨询者喜欢自己而讨好咨询者。常常会表现得很好,让咨询者非常高兴,或通过自身刻意打扮、或大讲自己的有趣经历、或以请客送礼的方式来试图引起咨询者对自己的兴趣。这种来访大学生诱惑咨询者,密切与咨询者私人关系的方式,表现为自我防御和控制咨询关系发展的欲望和目的。

2.在会谈程度上的阻抗有三种表现形式:赘言、寡言和沉默。赘言多表现为来访大学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滔滔不绝地讲话。在积极回答咨询者提问的表象后面隐藏了某种潜在动机,如减少咨询者讲话的机会、回避某些核心问题、转移注意力等。赘言的另一种表现是反复诉说,来访大学生往往对已经澄清的问题仍然一次次重提,或者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喋喋不休,回避咨询中接触实质性问题,为自己的心理问题及症状反复辩解,否定事实。赘言多是无意识的,但它却起到阻碍咨询进程的作用。寡言是来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消极抵抗形式,常见于那些被迫前来咨询及对心理咨询有戒心的大学生。寡言的来访大学生问多答少,言语简短,有时以重复性或习惯性的话语应答,似乎在有意无意地与咨询者周旋、应付;或者言语迟滞、语调低沉,气氛沉重,缺乏交谈的情绪和内容;或者是语带保留、欲言又止,含乎其辞不知所云。寡言使咨询者产生困难及挫折感,无法投入咨询过程深入了解来访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沉默是来访大学生拒绝回答咨询者提出的问题,或者有较长时间出现停顿。它往往表现来访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某种强烈抵触情绪,多源于被迫前来咨询而产生的愤怒情绪,也可能是咨询者的解释不当而令来访大学生抵触或反抗。沉默的出现将使咨询暂时无法进行,会导致咨询气氛的尴尬、压抑和紧张不安。

3.在会谈内容上的阻抗有四种表现形式:理论交谈、情绪宣泄、谈论小事和虚假提问。理论交谈是来访大学生竭力用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与咨询者交谈,表面上似乎在增进与咨询者的语言和思想上的交流,实际上常表现出对咨询者存在某种疑虑及企图对心理咨询加以控制的倾向。在咨询时会告诉咨询者自己读过有关心理和医学方面的书籍,并不断将有关自身问题的理论和疗法向咨询者询问,从而回避谈论其自身的问题,或增强其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情绪宣泄是来访大学生在谈论某些话题时采用过度情绪化的、见诸于行动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情绪反应。常表现为咨询时烦躁易怒、大哭大闹、不停流泪、或不自然的大笑等。情绪宣泄是一种精神防御的表现,它可以使来访大学生避开感到焦虑和精神痛苦的意念,表现出对重新体验痛苦经历的焦虑和抵触情绪。谈论小事是来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中无关紧要的小事谈论不休,而回避谈论核心问题,并转移咨询者的注意力,把谈论的主题控制在自己希望的内容上。谈论小事常常是咨询者不易察觉的阻抗表现。虚假提问是来访大学生通过向咨询者提出表面上适宜但实际上毫无意义的问题,来回避谈论某一话题或加深某种印象。虚假提问一般涉及心理咨询的目的、方法、理论依据,甚至是咨询者的私人情况等,常使咨询者无从回答,与心理咨询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密切联系。它会转移心理咨询的交谈方向,代表来访大学生的某种自我保护的需要。

4.在会谈方式上的阻抗有五种表现形式:外向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外向归因是来访大学生将某种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外界作用的结果,而回避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认识。它严重阻碍来访大学生的自我反省,将一切错误客观化,并将所有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似乎外在的一切事物都跟自己过不去,而不愿意识到可能自己也有问题或错误。外向归因是来访大学生的自我中心的表现,容易对咨询提出的自我暴露与分析要求产生强烈抵触情绪。健忘是来访大学生在谈论感到焦虑和痛苦的话题时所表现出的遗忘现象,它是来访大学生对某种痛苦经历长期压抑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任意性。特别是当咨询者竭力启发来访大学生唤起某种痛苦的记忆时,来访大学生会通过多种方式来表现遗忘。顺从是来访大学生对咨询者讲的每一句话和每一要求都表示绝对赞同和服从,从不与之争论,表现出对咨询者格外尊重和客气。顺从往往使咨询者无法深入了解来访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时还使咨询者无所适从,也无法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控制话题是来访大学生在咨询交谈中一味要求咨询者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回避自己不愿谈论的话题。控制话题可以减轻来访大学生因谈论不愿谈论的问题而产生的焦虑,还可以强化其在心理咨询中的自尊和地位。最终暴露是来访大学生故意在咨询会谈的最后时刻才讲出某些重要的事情,以使咨询者感到措手不及,借以表达其对心理咨询的某种抵抗或击败咨询者的企图。

三、阻抗的应对策略

1.与来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帮助关系,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卷入的关系。它是咨询取得效果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减少来访者的防御心理,使来访者接受咨询者的建议,并积极配合咨询者,让来访者对咨询充满希望,增强继续前来接受咨询的意愿。因此,与来访大学生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是应对阻抗的重要措施。在心理咨询中,咨询者要对来访大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做到尊重、接纳。即使来访大学生充满不情愿或敌对情绪,也要给予充分的体谅,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咨询气氛,解除来访大学生对咨询的种种顾虑,并运用倾听和自我开放等技术解决来访大学生的阻抗。

2.对来访大学生的阻抗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一方面,来访大学生在最初咨询时所谈论的可能仅仅是一些表层的问题,咨询者若能通过对表层问题的分析,及早把握其深层问题,将有助于心理咨询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来访大学生的某些人格特征,如攻击性、暴躁、退缩性和防御心理强等特点,也会反映到咨询会谈中,表现出不同形式的阻抗,咨询者对此应有明确的认识,并用真诚的态度及较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取得来访大学生的信任,以排除咨询会谈中的阻抗。此外,来访大学生对待咨询者的不信任态度也会产生阻抗,如对咨询者不满、害怕咨询者、对咨询者产生负移情,或感到咨询者对自己有伤害等,而对心理咨询产生抵触情绪,咨询者必须进行分析,作出相应的处理。

3.以诚恳助人的态度对待来访大学生的阻抗。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在心理咨询中,咨询者一旦确认来访大学生出现了阻抗,就应把这种信息反馈给来访大学生,让其认识和面对阻抗。在反馈时,咨询者一定要从帮助来访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并以诚恳的、与来访大学生共同探讨的态度指出阻抗。首先,向来访大学生指出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着问题,争取得到来访大学生对问题的一致看法,并确认阻抗的存在。其次,促进来访大学生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以解释和讨论阻抗,从而有助于减轻紧张和焦虑,使来访大学生以合作的态度与咨询者共同探讨阻抗。此外,咨询者在面对来访大学生的阻抗时,自己在情绪、态度和认识上不可失去控制,绝对不能把来访大学生的阻抗当成故意制造事端,以免陷入与来访大学生无谓的争辩和对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