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物理性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物理性质范文第1篇

一、填空题

1.烘干法是测定土的含水量的标准法,对于细粒土时间不得少于8h,对于砂类土不得少于6h,对含有有机质超过5%的土,应将温度控制在65~70℃的恒温下。

2.土的不均匀系数Cu反映土粒分布范围,曲率系数Cc则描述土粒分布形状。

3.土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固相、液相、气相。

4.测定土的密度的常用方法有环刀法、灌砂法、蜡封法和灌水法。

5.土的塑性指数Ip是指土的液限与塑限之差值,Ip越大,表示土越具有高塑性。

6.土的击实试验在与求得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小试筒适用于粒径不大于25mm,

大试筒适用于粒径不大于38mm

7.现行《公路土工试验规程》中采用测定土含水量的方法有烘干法、酒精燃烧法、比重法。

8.颗粒分析试验中曲线绘制横坐标表示筛孔尺寸,纵坐标表示小于某粒径的分计筛余百分率。

9.反映天然含水量与界限含水量的指标是液性指数。

10.颗粒分析方法有筛分法、沉降法。

11.我国公路工程中常用的测试界限含水量的方法有液塑限联合测定法、搓条法。

二、判断题

1.

粉质土是最理想的路基填筑材料(×)

2.

土的孔隙比增大,土的体积随之减小,土的结构越紧密(×)

3.

土的颗粒大小分析法是筛分法和比重计法(√)

4.

土的界限含水量是土体的固有指标,与环境变化无关(√)

5.

测定土的含水量就是测土中自由水的百分含量(×)

6.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是衡量土的工程性质的关键(√)

7.

测试含水量时,酒精燃烧法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

8.

土中的空气体积为零时,土的密度最大(×)

9.

环刀法适用于测定粗粒土的密度(×)

10.

土的液限含水量是表示土的界限含水量的唯一指标(×)

11.

颗粒分析试验是为测得土中不同的粒组的相对百分比含量(√)

三、选择题

1.

砂土的密度一般用(C)表示

A天然孔隙比B最大孔隙比C相对密度

2.土的粒组划分中,粗粒组与细粒组的粒度筛分分界线为(C)

A0.5

B0.25

C0.074

D以上都不是

3.在研究土的性质时,其最基本的工程特征是(A)

A土的物理性质

B土的力学性质

C土的压缩性

D土的渗透性

4.

绘制土的颗粒级配曲线时,其纵坐标为(C)

A界限粒径

B各粒组的相对含量

C小于某粒径的累计百分含量

D有效粒径

5.

测定土的含水量的标准方法是(B)

A酒精燃烧法

B烘箱烘干法

C标准击实法

6.

土的工程分类中粗粒土和细粒土的分界粒径是(D)

A5㎜

B1㎜

C0.25㎜

D0.074㎜

7.

土的含水量是指在(A)下烘至恒量所失去水分质量与达恒量后干土质量的比值

A105~110

B100~105

C100~110

D100以上

8.

土从可塑状态到半固态状态的界限含水量称为(B)

A缩限

B塑限

C液限

9.

土液塑限试验中,在h—w图上用以下沉深度b对应含水量确定的土的液限(B)

Ah=10㎜

Bh=20㎜

C利用公式计算

10.

土的击实试验中,试筒加湿土质量3425g,试筒质量1214g,试筒容积997cm3,土样含水量16.7%,则土样干密度是(A

)g/cm3(取小数2位)

A.1.90

B.

1.95

C、2.02

D。2.05

四、多项选择题

1.

的液限和塑限联合实验法条件有(BCD)

A锥入土深度

B锥质量100g

C锥体沉入土样时间

D锥角30度

2.

土的轻型击实与重型击实试验方法的不同点是(AC)

A锥质量

B试筒尺寸

物理性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文;湖泊;测定

水文学课程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是高师地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水文要素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通常是通过水文测验来揭示的。水文测验是水文理论研究、地理环境研究和水文工作的基础。水文测验是水文理论研究、地理环境研究和水文工作的基础。湖泊水物理性质测定实验是了解湖泊水物理性质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项研究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强的实习项目,因此很多高校在水文学的教学中都会开展湖泊水物理性质测定实验。笔者根据高校水文实验开展的情况,谈谈湖泊水物理性质测定实验开展意义、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

1.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湖泊是一种最常见的水体,是地球上陆地水的组成部分,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和区域气候的作用,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水源。了解湖泊水体的水文现象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对完整地认识某一自然地理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学生进行湖泊水文物理特性观测,掌握湖泊水物理性质测定方法,了解湖泊水有关物理性质的分布变化规律,增强水文测验的基本技能,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地理野外工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水文理论知识。此外学生通过对水库历年水文资料的调查,收集、整理成精确的、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水文资料分析,可以加强对区域水文的特征分析,探索水文和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拓展地理思维,提升专业技能。

2.实验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作为高师地理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湖泊水物理性质测定主要包括水深、水温、透明度、水色的物理性质测定。

2.1水深测量

湖泊水深的测量是分析该湖泊水物理性质变化规律的必要前提。湖泊的水深是指测定水面至湖底的铅直距离,深测量主要为确定测站深度。水深测量测点的选取与布设一般由研究任务来决定,测定密度需根据规范而定。小型湖泊一般用测深杆、测深锤来测深;大型湖泊则用回声测深仪測水深。

2.2水温的测定

湖水热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而热量的消耗主要是蒸发。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导热率小,故在动力混合较弱和水深较大的情况下,上下层水温就有较大的差别[2]。测定不同深度的水温,以了解湖水温度的垂直分布情况。通过水温计测定水温,观测时选择好观测点,如湖中心和湖边缘各取2个观测点。选好观测点后,测定观测点水面以下每隔10m水深的水温。水温测定时,水温计需在待测水深的位置停留5分钟以上。

2.3透明度的测定

湖水的透明度是指湖水的能见度,也就是湖水的清澈程度。因此,湖水透明度的测定,就是测定湖水的透光能力。用透明度盘来进行透明度测定,测定时选择在船甲板的避光处,将直径30cm的白色圆盘(透明度盘)垂直放入水中,当隐约可见白色圆盘时,从水面到白色圆盘的水深,便是透明度值。重复测2至3次,取其平均值,便为湖泊该处的透明度。测定透明度时,需注意检查透明度板是否清洁;悬挂透明度板绳索是否牢固,尺度标记是否准确。

2.4水色的测定

纯水是无色的。自然界水体的水色是由水体的光学性质以及水中悬浮物质、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的,是水对光线选择吸收和散射作用的结果。湖泊的水色是指自湖面及湖水中发出与湖面外的光的颜色,湖泊水色根据水色计目估确定。水色计是由21支无色玻璃管内分别密封21种不同色级构成的,颜色由深蓝到黄绿直到褐色,并以号码1~21代表水色。由于水色的决定因素与透明度相同,故其测定可在透明度测定后紧接着用水色进行比色测定。将透明度板提到透明度一半的水层里,用水色计对比透明度板上所呈现的湖水颜色,找出水色计上最近似的色级号码,即为所观测的湖水水色。

3.实验的注意事项

3.1加强学生实验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湖泊水物理性质测定主要在野外进行,学生要爬山涉水、实验的开展存在安全隐患。如野外考察毒植物、动物的生物危害;突发滑坡、崩塌、地震、雷电自然灾害;机械仪器设备不当使用的人身伤害;学生下水、乘船事故、贵重财务遗失、实验仪器损坏、登山失足等问题,都将导致实验不能正常进行,影响实验教学。“安全第一,以生为本”,因此在实验开展前要做好学生的实验安全教育工作,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3.2做好实验示范和指导

首先实验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清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性能以及实验仪器的规范操作步骤、正确观察、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其次实验教师需先演示实验的规范操作,使学生对实验的规范操作有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实验观测从而达到实验效果,获得正确的观测数据。再次,由于学生实验是由学生自行进行的,而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次也各有不同,实验教师还应在实验现场对学生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和个别指导。最后在实验过程中如出现实验仪器故障,教师应尽快排除故障,以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

3.3指导学生分析观测结果

实验观测结束后,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使学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如结合湖泊水物理性质测定的各项实测数据绘制湖水温度垂直分布曲线图,并分析其规律和原因;分析透明度与水色的关系;分析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进行水温观测的不同数据,作出表层和不同深度水温在一天中的变化曲线或者折现,并与收集到的当地气温变化数据进行对比,总结规律,查找原因,进行讨论;思考水深和水温的观测的季节变化规律。通过这些实验分析,及时把学生的思维从实验操作中引导到实验总结中来,并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处理,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操作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理演绎、获取规律性知识拓展学生地理思维。

【参考文献】

物理性质范文第3篇

1、铝是银白色金属,熔点660.4℃,沸点2467℃,密度2.70克/厘米3,很轻,约为铁的1/4。它的硬度比较小,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以拉成细丝,也可以辗压成铝箔,后者常用来包装糖果、香烟。它还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电力工业上用它制造电线、电缆、日常生活中用它制造炊具。它可以跟镁、铜、锌、锡、锰、铬、锆、硅等元素形成多种合金,广泛用作制造飞机、汽车、船舶、日常生活用品的材料,也用于建筑业制造门窗。铝是热和光最好的反射体之一,它被用做绝热材料和用于制造反射望远镜中的反射镜。

2、纯净的铝是具有银白色光泽的金属,有良好的延展性,制成铝箔可包装纸烟、糖果。

3、铝的导电性仅次于银和铜(导电率为铜的64%,密度小于2.70g/cm3,为铜的30%),因而铝广泛地代替铜做电缆。

4、铝有良好的导热性,大量用于制做炊具,还可以做太阳能的吸收装置。

(来源:文章屋网 )

物理性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烷基咪唑;离子液体;合成

1引言

离子液体是指呈液态的,完全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室温离子液体指室温附近呈液态的离子液体,即熔点较低,在室温附近很大温度范围内均为液态的离子化合物。离子液体(ionicliquids,ILs)又称室温熔融盐(roomtemperaturemoltensalt),化学稳定性好,通过对正、负离子的设计,可以得到对无机物、有机物和聚合物溶解性不同的离子液体。

2离子液体的种类

离子液体由阴、阳离子组成,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三类:AlCl3型离子液体、非AlCl3型离子液体及其他特殊离子液体。根据负离子的不同可将离子液体分为金属类和非金属类:金属类是含AlCl3或CuCl2的卤化盐。通过改变阴离子、阳离子的不同组合可以获得不同的离子液体。一般阳离子为有机组分,并根据阳离子的不同对离子液体进行分类。1992年发现对水和空气稳定且组成固定的离子液体l一乙基-3-甲基咪唑氟硼酸盐([emim]BF4)后,非A1C13型离子液体得到迅猛发展,品种已达几百种之多。其它特殊型离子液体有N-烷基-N-乙烯基-2-吡咯烷酮、小季铵(烷基碳均小于3)与新的负离子TSAC(CF3SO2NCOCF3)等。

在各种离子液体的阳离子中,1,3.二烷基取代咪唑离子研究较早,且各方面理化性质报道较多,因此,在用于化学反应的离子液体中,以烷基咪唑类居多。阴离子部分以氟硼酸根、氟磷酸根最为常用。

3离子液体的特点

与传统的溶剂相比离子液体具有如下特点:(1)没有显著的蒸气压。(2)具有良好的溶解能力。(3)具有良好的导电性。(4)具有“可设性”。(5)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6)易于与其他物质分离,可循环利用。(7)制备简单。

4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

4.1传统方法合成离子液体

1,2烷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烷基咪唑氟硼酸盐最早采用银盐法合成,即二烷基咪唑的氯化物与Ag2O及HBF4的水溶液反应,除去AgCl沉淀即得。后来又开发了非银盐法,即在非水条件下,以丙酮为溶剂,二烷基咪唑与氟硼酸盐反应制得,例如由[bmim]CI制备[bmim]BF4。其中[bmim]Cl的合成采用N-甲基咪唑与氯代正丁烷在氮气保护下反应48h,经结晶、减压干燥得到固体[bmim]CI。[bmim]CI再与NaBF4在丙酮中制得[bmim]BF4,收率92%。

1,3二烷基咪唑卤代盐离子液体的合成。

1,3二烷基咪唑卤代盐一般采用直接合成的方法由N-烷基咪唑与卤代烃反应制得。如制备溴代甲基乙基咪唑,Huddleston研究了无溶剂制备[C4-mim]Cl的方法,按照等摩尔比加料,在70℃,反应时间加长达到72h,虽然该反应得到产物纯度较高,但反应时间过长。

卤化二烷基咪唑的合成。

以乙二醛、甲胺、氨水为原料一步制得N.甲基咪唑,再与溴代正丁烷在甲苯中制得了[bmim]Br,收率67.0%,纯度98.1%。也可不添加任何溶剂,等摩尔比70℃反应2h得到。N-甲基咪唑与溴代正丁烷在正庚烷中于80℃应18h[bmim]Br,收率91.8%。后者在甲醇中与氟硼酸铵等摩尔反应,得产物[bmim]BF4,收率96.1%。

4.2微波作用下合成离子液体

一般均在有机溶剂中加热回流制备离子液体,反应时间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不等。而在微波作用下无需有机溶剂,且反应速度快、产率高,产品纯度好。

N_甲基咪唑与溴代正丁烷在微波作用下无溶剂制[bmim]Br,优化的反应条件为:微波功率240W、二者投料摩尔比1:1.1,反应时间60s。卤化物的反应活性、收率与在溶剂中的加热回流反应规律相同。

文献还报道了微波法由二烷基咪唑与四氟硼酸盐制备[bmim]BF4的方法,反应中可以看到NH4BF4晶体消失,经离子交换生成NH4Br沉淀,但微波功率太高时反应物易分解,故而选择中档功率较合适。

孙学文将氯化甲基丁基咪唑与金属卤化物在常温下按一定的摩尔比例在手套箱中反应,由于反应放热,金属卤化物的加入应比较缓慢,并充分混合即可制得所需要离子液体。李春蕾等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复分解反应,利用KPF6和[Emim]Cl在去离子水中反应制得离子液体,因[Emim]PF6不溶于水,生成后即分层,反应具有很高的收率,所得到的离子液体经过洗涤、真空干燥脱水后即可使用。

5展望

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如熔点、黏度、密度、亲水性和热稳定性等,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阳离子和阴离子调配,即具有“可设性”。以及具有不挥发、不易燃、具有导电性、电化学窗口宽,无污染等特点。虽然目前离子液体的品种已经很多,对[bmim]BF4的研究报道也很多,但尚未实现真正工业化。但离子液体独特的性质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了解其合成过程,尤其由阴阳离子的可调配性,势必极大地促进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工业化。

参考文献

[1]赵东滨,寇元.室温离子液体:合成、性质及应用[J].大学化学,2002,(17):42-46.

[2]刘红霞,徐群.烷基眯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应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6.(37):644-647.

[3]卢泽湘,袁霞,吴剑等.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和光谱表征[J].化学世界,2005,(3):148-150.

物理性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木材;物理性质;木材质量;木材的水分

木材检验是林业企业生产木材的重要工作环节,它贯穿于生产全过程,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越来越匮乏,此时林木资源的价值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在木材生产过程中抓好木材检验工作。如何抓好木材检验工作呢?除了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更需要工作人员了解木材的物理性质,运用不同的木材来生产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下文首先分析了木材的质量与检验工作的关系,然后阐述了木材的物理特性对木材检验工作的影响与作用。

1.木材的质量与检验工作的关系

无论是怎样的物质,都有它自身的密度存在,木材也是一样,其密度是由若干管状的细胞组成,所以在木材当中存在一定的空隙、水与空气。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根据木材的密度来表示木材的质量,也就是说木材的密度=木材单位体积的质量。由于木材的质量与其中的含水率有密切联系,所以在生产木材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气干密度的方式进行生产。

木材内部或者细胞壁物质的密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木材实质密度。在木材中,由于各个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类似,所以各类型木材的实质密度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一般在1.46~1.56g/cm3,平均密度为1.50g/cm3。了解木材的质量有利于提高木材检验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2.了解木材中的水分是检验工作的必备常识

水分是木材中的又一重要物质,是促进树木生长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输送其他影响物质的重要管道。但是木材在储存过程中,过多的水分会腐蚀木材,在木材生产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无法加工与利用,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各个品种的木材含水量都有所差异,就算是同一株树木,由于其生长季节有所差异,其含水量也有很大的差别,另外,在木材中各个部位的含水量也有所差异,例如树木的根部、树干与树梢等。在木材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木材中的水分直接影响到它的强度与各种特性。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以含水率来表示木材中的水分,并将含水率进行分类,可分为绝对含水率与相对含水率。在实际工作中,要想检测木材中的水分,最为常见的方法也就是:蒸馏法、滴定法、炉干法、电测法等。采用蒸馏法测定出的含水率往往精确度不高;采用滴定法的成本比较高,所以我们一般不会采用这两种方法;如果采用炉干法来测定木材的含水率,虽然测定的结果精确多较高,但是所需时间较长;通过分析证明,采用电测法是当前最为合理的方法。

我们通过含水率的变化来对木材进行分类,大致分为几种:(1)生材。也就是人们在森林中刚刚砍伐的树木,这种木材的含水率一般在50~140%。(2)湿材。这种木材是人们砍伐之后长期储存在水中的木材,这种木材的含水率大于生材的含水率。(3)气干材。这是存放在大气中的木材,此时木材中的含水率与大气中的湿度相对平衡,经测定,该木材的含水率在12~18%。(4)窑干材。这是存放在干燥窑内的木材,此时木材中的水分会逐渐蒸发,其含水率比气干材还要低,一般在4~12%。(5)绝干材。也就是人们采用各种方法将木材中的水分蒸发,使得木材的含水率为0。

所谓木材的纤维饱和点也就是木材的细胞壁中的吸附水达到了饱和状态,并且细胞腔与各细胞之间已经没有多余的水分,此时细胞壁就会逐渐干燥,最终提高木材的强度。一般来说,很多木材的纤维饱和点都是0.3ml/g。木材的纤维饱和点是木材物理特性随含水率变化的转折点,如果木材的含水量超过了纤维饱和点,那么木材的强度就不会随着含水率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含水率小于纤维饱和点,那么木材的强度会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另外,木材的含水率还与干缩、膨胀成反比,而木材的导电性能、导热性能也与木材纤维饱和点有密切联系。

木材的吸湿性。干木材从空气中吸收水蒸气的性能,称为吸湿;湿木材向空气中蒸发水蒸气的性能,称为解吸,木材的这种性能称为湿性,木材在一定相对温度和温度的空气中,如吸收水分和蒸发水分的速度相等,这时的含水率达到相对的稳定,称为平衡含水率,木材的含水率随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与树种关系很小,在实际生产中要考虑各地区的平衡含水率。

3.木材的干缩和湿胀对木材利用的影响

湿材因干燥而缩减尺寸的现象称为木材干缩。干材因吸收水分而增加足寸与体积的现象,称为木材湿胀。木材的干缩与湿胀均发生于木材含水率在纤维饱和点以下时,木材细胞壁里的吸着水进行蒸发或吸收水分而使木材水分子收缩或膨胀;当木材含水率在纤维饱和点以上时,其尺寸、体积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木材干缩湿胀的各向异性,木材的干缩和湿胀与树种,密度以及木材的方向均有较大关系。一般来说,凡结构致密、密度大的硬阔叶树材较结构疏松、密度小的针叶树材干缩和湿胀性大、同时,一块木材也有纵向、横向的区别,横向又有径向、弦向之分。根据实验证明,木材的纵向干缩率仅为0.1;径向干缩率为3~6;弦向干缩率为6~12。弦向胀缩最大,约为径向胀缩的两倍,这种各个方向胀缩不一致的现象是造成木材开裂、翘曲的主要原因,对木材利用有很大影响。木材具有干索性和湿胀性的原因是:木材在失水或者吸湿时,木材内所含水分向外蒸发,或干木材有空气中吸收水分,使细胞壁内非结晶区的相邻纤丝间、微纤丝间和微晶间水层变薄(或消失)而靠拢或变厚而伸展,从而导致细胞壁乃至整个木材尺寸和体积发生变化。

4.了解木材的导热、导电及传声性能。对鉴别木材的优劣起到很大的作用

木材的导热。木材是具有很多空气孔隙的多孔性材料,所以导能力很低,属于热的不良导体。木材的导热性用导热系数表示。木材的导热系数和密度、含水率有密切关系。由于木材的实体物质(细胞壁物质)和水的导热性都比空气高,所以木材的导热性随着密度或含水率的增加而增高,因此,一般地说,干木材的导热系数是比较小的,可在建筑中用做保温隔热材料,以及在民用品中用于炊具把柄等,尤其是密度小的木材,导热系数更小,几乎和石棉相似。

木材的导电性。木材的导电性是极小的,特别是绝干木材可视为绝缘体,所以木材为交通、电讯及其他工业上常用的绝缘材料。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木材具有导电性能。

木材的传声性。木材的传声性是指木材传播声音的性能。由于木材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中的空隙成为空气的跑道,空气可以传播声音,使声音从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木材是声音传播的很好“跑道”。因此,可利用木材的传声性来鉴别木材的优劣。

5.结束语

通过上述,我们了解到了木材的物理性质,有木材的密度、含水率、纤维饱和点、干缩与膨胀、导电、导热与传声等,并且对各个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相信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林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木材检验工作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对木材的物理性质熟悉掌握,了解其在木材检验工作中的作用,从而保证木材的生产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物理性质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节能;建筑设计;城市建设

土壤中的有机质是指土壤中所有含碳的物质,包括各类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以及其合成与分解而成的各类物质。有机质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它的含量不是很高,但是其对土壤的肥力以及结构等方面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土壤有机物与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相关方面进行研究,以确保土壤能够更好的保持肥力,有助于作物的生长。我们对土壤进行实际测定,根据测定的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本文就是通过试验研究有机质含量与物理性质的关系。

1、测定土壤的物理性能参数

2.1与含水量的关系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得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含水量是成正比的关系。对于有机质本身来说,其就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其中腐殖质的吸水量大概是粘粒吸水量的10倍。如果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越多,其中的有机胶体也就会越多,致使其保持水分的能力越来越强。有机质越多的土壤,其结构就越加稳定,就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相对来说,水分的吸收对于有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提供一些有利条件的,水分的吸收有利于土壤上种植的作物的生长,增加了土壤的利用效率。

2.2与粘粒含量的关系

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粘粒的含量表现出正比关系,这就可以说明,在局部范围内,两者是存在一定的联系的,粘粒的比表面积以及电荷的密度等特性都是比较大的,可以对土壤中的有机质产生强烈的吸附作用,并且可以与腐殖质融合在一起,形成腐殖质复合体,避免有机物受到进一步的分解。另外一方面,粘粒的含量相对较多得土壤,其空隙较小,并且通常会被水分所占据,同时通气量不是非常好,有效地抑制了好氧微生物的活动,导致有机物的分解作用进行的相当缓慢,进而容易形成堆积。粘粒还可以对有机质进行物理的保护措施。粘粒的含量增加了,也就导致有机物的含量相对的增加了,并且有机物的性质更加稳定了。这样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含量就保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促进了土壤中植物的生长,保持了土壤肥力。

2.3与渗透性能的关系

对田间土壤的大量实验表明,其渗透过程通常会在90分钟以内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选择90分钟的入渗量作为其渗透性能的指标。很据实验结果可以表明,入渗量是随有机质的增加而增大的。土壤中含有的有机质对土壤的结构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可以改变沙土的结构分散的状态,同时又会改变大块粘土的结构,从而改善了土壤的透气性、通气性以及蓄水性等一些相关性能,致使渗透速度进一步加快。土壤中的一些动植物都是讲有机质作为营养食料的,同时由于形成的土壤通道提供了较好的物理性能,加快团粒的形成过程。按照土壤的达西渗流的公式可以知道,土壤的水分的渗入量其实与水分在土壤的传导能力以及水分在土壤中梯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水分在土壤的传导能力又与土壤的结构、质地、走势以及含水量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土壤中,土壤的质地、干重、含水量等情况都比较相类似的条件下,水分在土壤的传导能力就主要是由土壤的结构形态以及土壤的具体走势情况所决定的。其中,土壤有机质对水分在土壤的传导能力的影响是通过土壤孔隙间的大小以及分布情况来进行的。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越高,其粘粒的结构就越来越稳定。一方面,土壤中增加团粒结构,也就到时其间隙越多,形成的渗透通道也就越多。这样就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另外一方面,在整个的渗透过程中,空隙的稳定性是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变化进行变化的,随着它的提高而增加,渗透进入的水分所流过的表面积也将随之增大,所以导致的渗透进入的水分继续增加。

物理性质范文第7篇

一、 基本概念及概念解读

1. 物质的变化。

(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

(2)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初学者往往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他们认为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冰融化成水”的本质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但构成水的粒子(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所以“冰融化成水”属于物理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1)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辨析: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这个特点。化学性质一定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通俗地讲,化学性质一定要通过物质的“牺牲”才能表现出来,比如说镁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的得出,要通过燃烧镁来获得,而“物理性质”的得出则不需要物质的“牺牲”表现出来,它可能通过人的感观和一些物理测量手段来获得,如可通过人的视觉知道物质的颜色、状态,通过嗅觉知道物质的气味,通过简单的物理测量手段测得物质的熔点、沸点及密度等物理性质。

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容易――不易”等字词。如:“镁能燃烧”描述的是镁的化学性质,而“镁燃烧”则描述的是镁的化学变化;“冰融化成水”描述的是水的物理变化,而“冰能融化成水”描述的是水的物理性质。

二、 命题趋势

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联系典型的科技、新闻热点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其相互联系和区别;根据题给新信息,分析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成为中考命题热点之一。近年来,从宏观、微观角度对题给物质的变化或性质进行描述或做出解释的简答题增多,估计也会成为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

三、 误区扫描

1. 物质颜色有变化,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颜色有变化有两类情况,如无色的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将三种基色的油漆以一定比例调配成各种不同的颜色,均属于物理变化;而铜绿加热由绿色变为黑色,则属于化学变化。

2. 元素种类不变化,就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的种类是发生变化的,而元素种类是不发生变化的,如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为金刚石,金刚石和石墨虽均由碳元素组成,但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一个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冰融化成水”前后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但它属于物理变化。所以变化前后如果元素种类没有变化,则不能判定物质的变化类型。如果变化前后元素种类发生了变化,如“原子核的聚变或裂变”则属于较为复杂的物理变化,初中一般不涉及此内容。

3. 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产生,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发光、放热现象虽然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变化,但有这一现象的并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4.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爆炸也可分为两类:如是燃烧引起的爆炸属于化学变化,而像蒸汽锅炉爆炸、汽车轮胎爆炸,因无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

四、 典型例题

1. (2011泰州)下列变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百炼成钢 B. 风吹草动

C. 玉石摔碎 D. 滴水成冰

2. (2011四川广安)下列诗词句或典故描述的主要是物理变化的是()

A. 水滴石穿,金石可镂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 (2011山东临沂)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

A. 石蜡融化 B. 纸张燃烧

C. 酒精挥发 D. 冰雪融化

4. (2011广西省桂林市)塑化剂是塑料软化剂,被禁止添加在食品里。塑化剂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无色黏稠液体 B. 熔点-50℃

C. 有慢性毒性 D. 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5. (2011江苏淮安)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干冰升华 B. 食物腐败

C. 矿石粉碎 D. 酒精挥发

6. (2011上海)常见的实验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活性炭吸附墨水中的色素

B. 氢气燃烧

C. 无水硫酸铜检验水

D. 稀硫酸除铁锈

7. (2011山东临沂)食品保鲜的措施有添加防腐剂、充填气体、放置干燥剂和脱氧剂等。根据物质的性质选用合适的物质用于食品保鲜,对于保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氮气是常用的充填气体。你认为选用氮气的主要原因是。

(2) 生石灰是常用的干燥剂。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选用生石灰的原因。

参考答案

1. A2.A3. B4. C5. B6. A

物理性质范文第8篇

(一) 考点解读

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2.知道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伴随产生的现象。

【例题】(2014・临沂)在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条燃烧

B.铁锅生锈

C.稀饭变酸

D.开水沸腾

【解析】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键,是要看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物理变化。木条燃烧、铁锅生锈、稀饭变酸三个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均属于化学变化;而开水沸腾只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D

【点评】有关物质的变化是历年各地中考必考的考点,大多数题目通过给出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典型物质所发生的变化来判断所属类型,也可能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物图示给出,还有少数题目通过给出古诗词、成语或典故等作为判断的对象。题目要求虽千变万化,但解答此类题的依据是不变的,即要看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二) 考点演练

【基础强化】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冰块熔化

C.水果腐烂变质

D.铁锁生锈

3.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附近,发掘一座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古城遗址时,发现的下列古代文化遗迹与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是(

A.在甲骨上刻字

B.用泥土筑城墙

C.磨制玉石饰品

D.铸造青铜器皿

4.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下成语所描述的变化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

B.木已成舟

C.聚沙成塔

D.百炼成钢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

(一) 考点解读

1.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2.初步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例题】(2014・南昌)下列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可燃性

B.导电性

C.酸碱性

D.氧化性

【解析】物质的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如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等。据此可判断出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而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

【答案】B

【点评】考查物质的性质时,常见的方式有:一是根据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内容进行判断;二是通过给出具体物质的性质进行判断;三是利用物质的性质区分常见的物质。无论哪种考查方式,把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与联系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二) 考点演练

【基础强化】

1.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酸碱性

B.密度

C.温度

D.硬度

2.(2013・青岛)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状态

B.溶解性

C.密度、硬度

D.可燃性

3.下列物质的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A.颜色

B.可燃性

C.溶解性

D.状态

4.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胆矾是一种蓝色的固体

B.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

D.酒精点燃后可以燃烧

【能力提升】

1.最近发生的几起氯气泄漏事件引起了林林的高度重视。林林同学从网上查到一条信息:在通常情况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上述信息中属于氯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A.黄绿色气体

B.有刺激性气味

C.密度比空气大

D.能与水反应

2.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性质,请你运用物质的一些性质,选择适当的方法将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区分开。

(1)白糖和食盐:____。

(2)铜导线和铝导线:____。

(3)白酒和白醋:____。

(4)氧气和二氧化碳:____。

考点三 常用仪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 考点解读

1.了解实验室基本规则和常用仪器的使用。

2.初步学会常用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例题】(2014・苏州)下列常用仪器中可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是(

A.试管

B.烧杯

C.烧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