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周刊

新闻周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闻周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闻周刊范文第1篇

这些栏目播出的虽然是有些栏目已经播过的“旧闻”,但仍有独到的魅力,拥有固定的收视群体。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这些新闻周刊在原有“旧闻”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在满足人们知其然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知其所以然的心理。而且作为新闻周刊,在制作风格上借鉴了,周刊杂志的特点,从观众的视觉习惯和收视心理出发,不论是语言的生活化,还是所选内容的贴近性,都完全站在观众的角度,都有着一般新闻不可比的优点。借鉴上述经验,河南油田电视台从去年起对原有节目进行改版,开设了《每周新闻综述》栏目,这档周刊性质的新闻节目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很高,观众反响强烈。本文结合企业台实际,谈谈对新闻周刊类栏目的思考。

一、电视新闻周刊的基本组成

作为新闻周刊,一般而言,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本周新闻的回顾,二是对焦点新闻的评说。新闻回顾就是从本周播出的薪闻中选出要评说的新闻,进行语言和图,像上的加工。《中国周刊》和《世界周刊》把节目分为本周人物、本周焦点、点睛等不同板块,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基本内容仍为上述两部分。作为企业台来说,新闻周刊一般选择的新闻是:企业的重大决策、生产经营的重要进展、大家关注的政策法规和生活中的新鲜事等。新闻的评说部分则包括相关新闻背景、意义、进展、启迪等。在信息时效性上,新闻周刊无法与提供一般性资讯的电视新闻抗衡,它的影响力来自于其评说部分的权威性。但两者虽有主次之分,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没有前者,后者就是无根之萍;缺少后者,前者则成了残羹剩饭;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们河南油田台的做法是从每周的新闻中选出6~7条新闻,删繁就简,保留新闻主体,每条配200~300字的述评,前后新闻中通过一两句话自然过渡,前边有固定的开场白,结束语则根据每期所选内容不同而分别处理,或祝愿好人一生平安,或把综述新闻的共同特点提炼出来,或聊聊天气,就像一个朋友.的善意提醒和叮嘱。

二、新闻周刊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作为评述性节目,语言风格是一个重要的看点。新闻周刊节目播出的时间是周末,忙了一周,到了周末,观众追求的自然是轻松、休闲。考虑观众的收视心理,新闻周刊不但从选材上尽可能贴近观众,语官上也要尽可能口语化,说得通俗、幽默,让观众感觉就像听不同的朋友聊天。说新闻一直很红火,其实就是从语言上把握住了节目的贴近性。所以周刊节目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评说的同时,适当地用一些语气词和俗语、歇后语,包括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谈一些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往往能引起观众收看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评说惯盗团伙落网时,用“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语句;评说廉政建设时,,用“每日三省”、“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等词语,既表明媒体的立场,又让人感到亲切而不失风趣。

有人认为:追求口语化和通俗化,势必降低节目的文化内涵。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比如《中国周刊》中,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有一期结束语这样说道:“天气越来越冷了,大家不要忘记‘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老话,一定要随时注意加添衣服,不要着凉。”虽然只是几句平常话,但却说到观众的心坎儿上了,令观众回味再三。

三、新闻评说的尺度和方法

一条新闻,观众也许已经看过或听说过,要赋予新的生命力,就要在评说上下工夫,在“新”字上做文章,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是呀,这一点我怎么没想到?”观众看完之后,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节目也就做成功了。

要想使节目做出新意,就要在原新闻的基础上增加新鲜元素,补充营养,使其色鲜味美,令人回味无穷。不论是新闻的背景材料,还是新闻后面隐藏的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都要力求让观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也就是要对新闻作横向纵向比较,把新闻事件放在全省全国甚至世界的范围内来衡量,放在若干年后看影响看变化。

新闻周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北京奥运美国民族精神 语言

一、引言

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53)在德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他既是外交家、 政治 家、 教育 家、人类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语言理论家,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在语言与民族性问题上,他指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我们也可以而且必须把每一个民族理解为一种人类个性,它遵循着一条独特的、内在的精神 发展 道路。”“语言无时无刻不具备民族的形式,民族才是语言真正的和直接的创造者。”

媒体在美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媒体上的文章和视角能够充分体现美利坚民族的性格。newsweek(《新闻周刊》),1933年创刊,在纽约出版并向全世界发行,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新闻周刊之一,每期通过新闻、评论、分析来报道国际时事。内容包罗万象,有国际政治、商业资讯、健康医药、科技信息、社会热点等等。本文试图运用洪堡特的理论,以《新闻周刊》对北京奥运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讨论美利坚民族的性格。本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主题研究,即分析该周刊报道奥运的角度和重点;二是语句分析,即探讨该周刊报道奥运时词语的选择和使用。wWW.133229.cOM

二、主题分析

由于北京举办29届奥运会,

三、语言分析

新闻周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纸媒;数字化;美国《新闻周刊》;

    传统纸媒遭遇的发展瓶颈

    《2011全球传媒蓝皮书》指出全球报纸日发行量自2009年开始下降,2010年下滑到5.19亿份。全球报纸广告收入比2009年下降了20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了300亿美元。[1]数据表明,传统的纸媒发行数量在逐渐减少,广告收入也在不断降低,媒体如果仅靠广告来维持经营收入,那么将会显得十分被动。与新兴媒体相比,传统纸媒的实效性不及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更新,信息量不及网络海量的搜索空间,付费阅读的方式也让更多受众倾向于在线浏览免费的新闻讯息。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通过对前者的分析,他预测道:“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通过对后者的分析,他做出了以下预测:“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线顺势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菲利普?迈耶教授用这个数据提出了他的“寒冬论”,即纸媒的发展遭遇到了瓶颈。事实也正是如此,2009年拥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停止发行印刷版,拥有27年历史的杂志纸质版《电视周刊》也不存在了;2012年巴西的《纳塔尔日报》也仅保留电子版,停止出版纸质印刷报纸。近几年来,媒体业界的“纸媒寒冬论”呼声不断,特别是2012年10月19日美国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宣布,将在今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出版印刷版,从2013年初全面转型数字化。这个80年的老品牌最终还是倾向于数字媒体,这不得不让媒体人怀疑“纸媒寒冬”是否真的要到来了。

    即使“纸媒寒冬”会到来,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纸媒市场的寒冬”,因为新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纸媒在精品化、小众化的发展趋势中分化重聚,寻求新的聚合平台,参与新平台的形成,这将会使纸媒市场重获新生。这一趋势在内容上表现为纸媒产品突破传统的版面局限,形成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的产业形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数字化、移动化的物质形态,把讯息通过分众的、定向的、交互的、即时的大众媒介进行扩散。笔者认为,对于传统纸媒来说,不管是否面临着寒冬,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仍然是其新的发展机遇。

    纸媒数字化转型:以美国《新闻周刊》为例

    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成立于1933年,和《时代》、《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同属美国三大时事周刊,但由于遭到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新闻周刊》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不断下降,2007年至2009年持续亏损。2010年8月,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把《新闻周刊》以1美元价格出售给悉尼?哈曼。3个月后,哈曼国际工业集团把《新闻周刊》与新兴的新闻网站野兽日报合并,成立新闻周刊—野兽新闻公司,现在的周刊归美国互联网巨头IAC公司所有。而2012年的10月份,正是IAC公司宣布《新闻周刊》要在2012年底停止发行印刷版,并在2013年初实现全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是发展的新出路,不论从媒体本身还是受众的角度来看,这一趋势到目前为止都充分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

    微利时代下迎合中产阶级群体的文化消费。纸媒的属性特征决定了它是高风险经济产业,高风险经济体现在纸媒销量的非确定性和纸媒生产的高成本上。一方面,纸媒销量的高低源于新闻的“变动性”和“趣味性”,一则新闻的追踪报道或许会延长这份报纸在一段周期内的高销量,一则深度报道也许会引起群体大规模的兴趣而购买,但同样平淡无奇的报道则会让受众迅速在短时间内流失,再加上区域人员的流动性也会导致销量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纸媒生产的高成本体现在高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上。据资料显示,中国的报纸每多1万份的印量要增加300万元的开支。在高风险经济特征之下纸媒只能依靠广告来平衡支出,总体而言纸媒的印刷发行还是处于微利阶段。而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很好地弥补了这一问题。全数字化运行的《新闻周刊》改称为《环球新闻周刊》,采用付费订阅的模式来运营,这种盈利模式并不适用于任何数字纸媒,而是将目标受众定位于精英的、小众化的中产阶级的高端纸媒。中产阶级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他们是经济精英、知识精英、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对印刷制的零碎内容已失去兴趣,而倾向于能够解答自己领域内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通过付费订阅来得到的,在他们看来获得的讯息是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的,也迎合了自己的文化消费。

    厚报时代下满足“受众本位”的主动选择。厚报时代意味着纸媒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了读者的信息接收量,同时也意味着纸媒竞争的必然结果。纸媒有“二次销售”的产业特征,媒体将读者当作产品卖给广告客户实现第二次销售,纸媒的扩版意味着能够增加广告版面,实现广告主投放纸媒的影响力经济。但是纸媒的扩版也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有效接收,受众对被动灌输的信息只会“泛读”。举个例子来说,一份50个版面的报纸读者只用十几分钟就读完了,每个版面平均分配的时间不到一分钟,几十秒就看完了一个版,无法达到对信息的深刻记忆。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已经成为市场所追逐的稀缺资源,如何获取受众的注意力是纸媒生存的根本。数字化平台构建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期待,在读屏时代纸媒的受众不仅可以成为交互式阅读对象,甚至可以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在人性化的阅读界面中充分自主地选择和阅览信息,发挥思维的跳跃。美国《新闻周刊》在改版成《环球新闻周刊》之后锁定的目标受众是高端精英人群,新杂志电子版适用于平板电脑和其他的网络阅读设备,通过移动电子设备终端来呈现多元化的讯息,把受众在厚报时代单一的角色转变为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让受众成为信息的主导者和操控者。

    竞合时代下实现媒介的“内容为王”。竞合时代指的是在未来的竞争中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传统的纸质媒体在与新媒体的合作下实现了移动APP产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媒体要把精力投在受众的服务体验价值上。当然,受众最需要的还是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更有效、更精典、更便捷地使受众接收信息,什么样的内容更能够与受众所处的生活、工作领域息息相关,受众就更倾向于选谁。“内容为王”的模式始终还是受用的,纸媒在构建数字化平台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把握住内容的主旋律,用原创性的信息去绑定受众的目光。数字化媒体实现内容的优化体验比服务体验更能让受众自愿买单。具体来说,就是数字化媒体提供优质的内容,付费阅读也就会成为受众选择的一种方式,“内容为王”的竞争模式对于数字媒体来说是争夺受众市场的良好渠道。

    展望纸媒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未来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纸媒走数字化平台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传统纸媒可以从以下几点构建数字化平台

    细分投放渠道。在市场营销学中所提到的细分市场,并不是根据产品品种、产品系列来进行的,而是从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划分的,是从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准确地了解、把握受众的期待心理,捕捉有效的受众群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传播策略,将关系到传播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和有效传播。媒体只有有效地对目标受众进行细分,才能把有效内容精准投放,提高受众的阅读率,因此细分后的投放渠道对媒体经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平板电脑、手机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等各种新媒体的包围下,纸媒数字化平台的构建是充满了机遇的。媒体可以利用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两者的互融。如纸媒与网络的渠道融合,开发电子阅读客户端、讯息数据库、网上书城;与移动媒体融合开发APP付费阅读下载终端,分众实现内容的细分投放或者移动媒体的在线阅读等。具体来说,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也可以实现投放渠道的差异化。年轻一族是网络、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等流行电子设备的主力消费者,他们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跟踪电子内容的生产、更新,传统纸媒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投放趣味性强的小说连载,开辟专栏与受众进行互动,根据受众的需求对小说情节进行开放性的征集等等。而针对年长的受众,他们习惯了传统纸质报纸或者期刊的传阅,一时间对网络海量的讯息还无法适应,因此可以开设电子书,以PDF的形式清晰地展现给这部分受众。

    精品内容为主流。纸媒的数字化平台可以说是媒介形态的更新,也可以说是报网联合的一种新形态,充分利用公共信息提升舆论引导力,利用新媒体的环境去快速搜取精准讯息来设置议程,提升媒介价值。因此,纸媒数字化平台投放的内容实质上会影响媒体的定位。

    早在几年前,研究市场营销的学者就提出了内容营销才是网络营销成败的关键这一观点。的确如此,除了运用图片、动画、文字等媒介符号烘托数字化内容的质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打造精品的内容讯息。在新闻讯息上体现为,要进行有影响有深度的采访报道和高效的媒体议程设置。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对客观现象与事实一针见血,在第一时间引起受众的注意,利用数字化平台可以高效地实现第一时间传播、第一时间共享,当然这也就要求媒体提供的内容第一时间内是精品化的。只有以精品的内容为主流才能体现出高端的媒介水平;只有锁定知识阶层的消费者,媒体才能在竞争大潮中保持常青。

    拓宽盈利模式。传统纸媒的盈利方式最重要的就是依赖广告,媒体通过“二次销售”把受众的注意力销售给广告商以此获利。该理论认为,媒体第一次销售的产品是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第二次销售的是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获得广告收益。如此的盈利模式也许能让传统纸媒获利,但却不稳定,因为越来越多的媒介形式正在持续分散传统媒体广告投放的价值。因此,纸媒在数字化平台上要拓宽盈利模式,改变以往被广告商牵制的局面。

    目前数字平台上的众多媒体都选择了“付费阅读”这一模式,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支付途径来阅读一些通常被运营商加密或隐藏的文字图像内容。这种方式被作为媒体盈利的一种方式但也不是唯一能够获利的方式。笔者认为,会员制的阅读方式既可以把潜在受众向固定受众引导,又可以实现媒体的盈利,通过入会的方式自愿索取讯息,为会员读者提供兴趣阅读,享受会员的读者服务,对媒体和受众而言是双赢的模式。拓宽数字平台的盈利模式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必须考虑的。

新闻周刊范文第4篇

传承精神 共享文明

编辑理念即报道宗旨、原则、宏观战略思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历经七年之久的备战、磨砺,我们的新闻媒体同时亲历亲为。期刊媒体,特别是以《望》新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为代表的主流权威期刊,以开阔的视野,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报道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战略思考及战术规划。其理念与奥运精神高度契合,其境界与共享东西方文明为终极目标。引领着期刊报道的舆论导向、民意表达。

《望》新闻周刊从2007年奥运会倒计时开始,集高度智慧,精心策划了“中国奥林匹克年”、“北京承诺”、“五环旗的召唤”、“这一夜,北京向世界述说”、“文化的奥林匹克”等系列专题报道,其中2008年第31期“五环旗的召唤”,更是高屋建瓴,气势磅礴。

《望》新闻周刊的专题报道思路清晰,立意高远。整体报道置于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与和平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下,深情讲述着东方与西方从碰撞到交融的故事;中国人举办奥运会的梦想与改革开放的大潮相伴,“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这三个报道主题及背景分析,放声高颂着“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中国新闻周刊》在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在每一相关重大报道事件前,均进行议题设置,精心选题策划,体现了专业素质的理论水平及高端操作。

选题策划

深度开掘 展现个性

重大新闻事件是检验新闻媒体快速反应、权威的制胜法宝之一,精心选题策划是显示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节点。新闻时事类周刊,受出版时间的限制,拼抢时速并非其所长,精心策划选题、挖掘核心价值、并以优美的叙述文本呈现给分众化的受众,这是期刊报道固有的传播特性。在此次奥运会精彩拉开大幕的前后,这一深度见长得到充分体现,并风格化展示其个性,形成奥运报道的。

《三联生活周刊》在此次奥运报道中,不负读者众望,自2008年第29期始(2008年8月11日),隆重推出“北京2008奥运专刊”之一至之四,分别为“有朋来不亦乐乎”、“礼之用 和为贵”、“王者菲尔普斯”、“国际化体育的时代”。四期专刊也与奥运会进程紧密跟进,主题均是新闻+文化,且选题角度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凸显《三联生活周刊》的新闻锐度与文化关怀,深受读者赞许。

《新周刊》的两期专题策划,“1896―2008奥运开幕式全盘点”(2008年8月1日)、“Wow,China奇异中国”(2008年8月15日),是该刊整合资讯、表达观点独特编辑风格的再现。前者“1896―2008奥运开幕式全盘点”为《新周刊》的品牌编辑策划;后者“老外眼里的奇异中国”借他者的目光看自己,借他人的评价制造话题。两期之间大跨度的选题,虽未连接受众的阅读节奏,但这恰好体现了《新周刊》的新锐特色,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综观各类专业期刊、文摘类期刊,同样具有深度与广度的奥运报道和信息集纳。《中国国家地理》奥运北京珍藏版:“大北京:给北京周边再加一圈美景”(2008年第8期);《南方人物周刊》专题策划“全记录136位中国奥运冠军”(2008年第23期);《财经》专题策划“奥运杠杆”封面报道,从政治到经济、从环境到社会,详细解读“后奥运中国”已呈现的端倪(2008年第16期)。

专业期刊在各自的报道领域,以专业视角,个性化表达,诠释着对奥运精神的心灵感悟,阐述对奥运赛事及“后奥运中国”的种种深刻思考。

形态设计

异彩纷呈 值得珍藏

多有学者共识:“期刊是以知识为中心,以创造力为动力的产业”。本人理解为:前者所指报道内容,后者所指形态设计及经营理念。就本届奥运会期刊形态设计而言,精美绝伦,具有珍藏价值。

封面的视觉美感与冲击,是期刊形态设计中最重要的首页。封面设计有海报型、单一主题、多主题等模式。本届奥运会期刊封面以单一主题模式居多,即一幅照片或绘画以及一个或者两三个揭示主题的评论性或描述性的短语。《三联生活周刊》奥运专刊之二封面“礼之用 和为贵”,红色字体的经典名句辅以孔子“三千弟子”执竹简高声吟诵的画面,既简洁精彩又气势恢宏,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言有尽而意无穷。《人民论坛》是以“阐述理论前沿、分析深层问题”而闻名的期刊,2008年第16期封面以创新的设计理念受到广泛关注。主图为梦幻般的蓝色星球,底衬是淡色的祥云图案,标题“大国的演出”醒目而有力度。将读者融入月光清风的和谐之境,这不可言喻的视觉美感令人震撼。

期刊内页的文图比例较之以往有了质的突破。众多期刊大胆运用对页的整版彩色照片,跨版的绘画、照片、艺术处理的文图组合,大字号的彩色标题,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张力。如《中国新闻周刊》代表的信息图表、新闻漫画、祥云等图案装饰线条的运用,丰富、生动、美化着内页版式。众多期刊均有许多设计亮点,在此不一一赘述。总之,创新、风格化的形态设计,为期刊的奥运报道增添了更加亮丽的景观。

结语

新闻周刊范文第5篇

内容为王,突出新闻类期刊的优势特色

一本优秀的新闻期刊所具备的优势与特色,是保证其在传媒市场中稳步发展的基础。这首先应体现在内容的透彻性、真实性和可读性上。新闻期刊应抓好头条新闻和特色新闻,增加硬新闻,关注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并能及时反映政治经济文化动向,在内容上要有更多自己的观点立场与选题。新闻媒体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各级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的行政部门。否则,健全的民主法制社会便无从谈起。中国传媒界的市场化、娱乐化和小报化正在淹没严肃的、经过认真核实的新闻客观性报道,把受众引向轻薄的娱乐、名人、生活时尚内容。而以《南风窗》、《新民周刊》、《新闻周刊》等时政类新闻周刊的异军突起,用战略的眼光制定新闻选题和采访报道计划,对中国公共部门,特别是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发生的种种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和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深度报道,通过有效的新闻产品,树立自己的品质。文章有深度,又公平公正具有理性,受众才会喜欢读并且能获得很大的收益和启发。

加强期刊形象,编排等外在元素的包装设计

期刊的排版也是很直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排版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让读者更容易读下去,而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要注意图文并茂,照片图片的排版运用同样要十分讲究,因为照片的合理运用一直是读者颇为关心的一点,对封面的第一印象的好坏是影响其零售的一个主要方面,期刊的形象与包装是其提升品牌的决定因素,一旦没设计好将会有损其品牌。

发行与营销需要创新盈利模式

发行成本增高和渠道专业化是需要改革的问题之一。在成熟的期刊杂志市场上,如欧洲、北美、日本,杂志发行都坚持书、刊由不同的公司以不同的方式分别管理;杂志的订阅及零售发行同样由不同的公司来管理。对于将来的发展,订阅可能会受到的威胁就是邮资的增长,而零售对于出版业的未来则更为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利可图,很有活力,可见度高,现在在大城市里已经有综合性的连锁店开始卖杂志,销售额也随之增大但是那些独立的书店还将继续存在。

关于营销策略的改革,则可采取复合型的经营模式,即广告+发行+增值服务。相当多的国外著名期刊并不单纯依靠杂志的发行收入,而是采取发行与广告经营并举的战略,使杂志获得全方位、综合性的成长;许多杂志的经营甚至更多地倚重广告,再借助外来资本的投入,实施多媒体跨国经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来加强品牌的塑造,延伸品牌效应。国外一些著名期刊非常注重开发品牌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提供一系列满足甚至超越目标读者群体期望的产品和服务。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读者需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加强期刊媒体的集团化发展,逐步营造以期刊品牌为核心的媒体集团。

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新闻周刊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报道 语言特点 《新闻周刊》

2007年底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一场波及全世界的严重金融危机。因为利益攸关,人们对这场金融危机空前关注,报刊媒体对此不仅作了大量迅速及时的报道,而且金融专栏记者们也作了大量专业、深度的分析和评论。这些金融报道简洁生动,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较为专业的金融问题。同时,由于职业敏感性,金融记者的语言也有其隐晦委婉的一面。为了加深对报刊金融报道语言特点的了解,本文从美国权威畅销杂志《新闻周刊》2008~2009年度关于金融危机报道栏目中随机抽取30篇文章作为语料,对金融报道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有效地获取所需金融信息,准确地把握财经金融发展动态。

报刊金融报道及其语言特点

报刊金融报道指报刊中专门针对金融财经方面进行报道的栏目,这些报道的目标读者是对金融财经方面感兴趣,且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报刊金融报道除了具有报刊文体语言的一般特点外,也充分体现了金融报道的语言特点。张健较早对报刊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作为报刊英语的一种重要文体,金融报道类的文章语言较普通新闻报道难懂,原因是这些报道除了有不少专业的金融术语外,其用词与一般新闻报道也有较大差异。

《新闻周刊》是美国家喻户晓,且在全球影响力非常大的一份新闻期刊。与一般新闻媒体报道所强调的“速度”与“在场”特点不同,《新闻周刊》的报道更注重新闻的“高度”和“深度”,注重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并在“事实”的基础上提炼“观点”。由此可见,《新闻周刊》的金融报道同时兼具普通新闻报道以及深度评论类报道的特色,体现出报刊金融报道的普遍特点。

《新闻周刊》关于金融危机报道的语言特征分析

语言简洁。报刊金融报道的一大语言特色是语言的简洁性,其重要方式是缩略词及连字符词汇的大量使用。这是由报刊金融报道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报道为了快速、准确地传递最新的金融资讯,又要节省篇幅,于是大量使用缩略词及连字符词汇。另一方面,金融报道的目标读者都是具有一定金融知识或长期关注金融信息的人,缩略词与连字符词汇非但没有阻碍其理解报道内容,反而更便于其阅读。

从所分析的报道语篇中,我们发现缩略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首字母缩写词(initiabmg)和首字母拼音词(acronym)。如:IMF(Intemational Monetary Fund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Dl美国国际组织;TARP(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救市援助金等。其中,TARP(救市援助金)是本次金融危机新出现的术语。

此外,连字符词汇也是这些报道语言的显著特点。连字符词汇的构成形式多样,其使用的优点在于使句子结构简洁、逻辑关系清晰。例如:

(1)In America,the price-to-ealTi-ings ratio 0f the S&P 500 when it is caleulated 0n a market-eapitalizafion-weighted basis is about nine times al-ready depressed earnings,(NEWSWEEK,Mar.16,2009,P14)(在美国,如果按市场加权为基础计算,相对于低迷的企业利润。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已经回升到9倍。)

在上述例子中,如price-to-earningsratio(价格与盈余的比率,即市盈率)和market-capitalization-weighted basisf以市场资本加权为基础)所示,连字符词汇的使用不仅能化长句为复合短语,化繁为简,而且使语言逻辑更为清晰,更便于传达金融信息。

表达生动。报刊金融报道除了其简洁快速地报道金融信息外,也需要考虑可读性。因此,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较为专业、晦涩难懂的内容是其另一特色。其中惯用习语、修辞语言的运用是较常见的手法。

英语惯用习语大多是隐喻性的。由于习语为读者所熟知,通俗易懂,且生动形象,非常适合把专业化的金融报道语言通俗化。

(2)For better 0r worse,the next president will sit at the eye 0f thisstorm,

(NEWSWEEK,Nov,10,2008,P44)(不管怎样,下一任总统将身处“风暴眼”中心――全世界都在焦虑地关注着,这位新当选的总统能否带领美国经济走出低谷。)

(3)In late September,global mar-kets suffered the monetary equivalent ofa heart attack,(NEWSWEEK Nov,10,2008,P52)(到9月底,全球金融市场“心脏病发作”,资本市场将面临“死亡”的危机。)

例(2)中的惯用习语砒the eye of this storm来自at the eye 0f the typhoon,本意为“风暴眼”,这里用来比喻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个习语的使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刚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面临危机挑战的处境,以及他的政策将备受美国人民关注的程度。而例(3)则用hcart attack(心脏病发作)来比喻全球资本市场遭遇“死亡”式的危机。这个比喻生动形象,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复杂的金融现象。

预测形式丰富。金融财经报道一方面报道金融事件,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掘事实,提炼观点。因此,财经报道少不了对金融状况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金融记者在其报道文章中对金融未来发展态势主要作出三种预测,即十分有把握的(ceY-tain)预测,如wm,certainly,be bound to,be certain,no doubt等;可能性较大的(pmbable)预测,如WOHld,can,likely,prob-ably等;可能性较小的(pOSSibk)预测,如COUld,may,might,perhaps,possible等。

通过对语料分析,我们发现金融记者特别喜欢使用will和certainly来表示很

有把握的预测。如:

(4)Given the scope and scariness ofthe financial crisis.it has already sfimu-lated massive govemment intervention.and tIlere will be more.(NEWSWEEKNov.10,2008,P44)(鉴于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及罕见,政府已经推出了大规模的救市措施,而且更多的救市措施将会陆续出台。)

(5)What to d0? More regulation iscertainly in tlle offing,

(NEWSWEEKMar.9,2009,P41)(该如何应对?可以肯定的是更多监管法规即将出台。)

例(4)中作者使用will来对政府面临这场罕见的金融危机将会出手干预作出十分肯定的预测。同样,例(5)中作者用certainly非常肯定地推测政府将出台更多监管措施。

另外,通过语料调查,我们还发现记者对可能性较大(probable)预测的高频词汇是WOUld、can和likely,而对可能性较小(poss1ble)的预测的高频词汇分则是eould、may和might。

(6)In theory,big spending on pub-lic investment proiects COUld make sense,(NEWswEEK,Nov,10,2008,P52](从理论上讲,在公共投资项目上大笔开支可能有其合理性。)

例(6)中使用COUld这个预测可能性较小的词,显然作者对大笔的公共投资项目的做法并不是很认同。

数据引述多使用约估性词汇。报刊金融报道一般就金融及财经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报道分析,对所报道的内容所涉及的统计数字的处理并不需要像普通的新闻报道那样要求详尽、精确。因此,记者对所涉及的许多金融信息、统计数据往往作模糊化处理。其中,约估性的词汇的大量运用是金融报道语言的又一特色。请看以下例子。

(7)The total spent on stimuIusshould amount to US$4 trillion,or about7 per cent of global GDP,a roughlysevenfold increase over current efforts,(NEWSWEEK Dec.22,2008,P18)(总共投入的救市资金应该达到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7%,比目前投入的救市资金约增加了七倍。)

根据我们对语料的统计分析,常见的约估词包括(括号内数字为该词在语料中使用的频率):about(33),more than(32],nearly(12),less than(11),almost(11),some(9),average(8),over(6),roughly(5),above(4),around(4).beJow(3),barely(3)等。有趣的是,表示略高的约估词(如more than.over和above等)比表示略低的约估词(如less than和bdow等)的使用频率高。

酌情使用含情感评价意义词。与一般的新闻报道要求尽量客观公正地再现事件本身不同,报刊金融报道则更注重对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提出独到的观点和见解,因而记者本人的立场及感彩更加浓厚。

语言中表达情感的词汇手段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使用直接表达情感的词汇:另一类是使用含次生情感评价的词汇,即在词义上附加上情感色彩。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通过词汇的次生意义,借助词汇本体的形象比喻,经过词义联想,把说话人的情感充分表露出来,并对所指事物、人物进行评价。

直接表达情感的词汇的意义比较直观,比较容易理解,请看下例:

(8)The dumb,willfullv blind opti-mists wh0 dominated tlle 1ate boom havebeen evicted and tlle ardent declinists,the bears and the prophetic historianshave moved in.(NEWSWEEK Feb.16.2009,P18)(那些愚蠢且顽固不化的乐观主义者已被驱逐出场,他们的观点曾在经济繁荣后期盛行一时。而持经济下滑、经济将进入熊市观点的学者已经登场。)

(9)As individu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ry to minimize their risks, thevactually increase the risk for the broadereconomy by denying needed credit ordumping securities(bonds,inongages),It’sa vicious circle,(NEWSWEEK

Feb.16.2009,P19)(由于各金融机构设法降低风险,一味拒绝信用服务或大量抛售有价证券,这些做法加剧了国家整体经济的风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例(8)中作者连续使用三个情感词汇dumb(愚蠢的),willfully(顽固不化的)和blind(盲目的)来批评那些对过去经济繁荣一味抱乐观态度的人。而例(9)中,作者直接用vicious tirele(恶性循环)来形容个体金融机构为降低自己的风险所采取的拒用所需信用业务或抛售有价证券的手段所带来的危害国家整体经济健康的困境。

含次生情感评价词汇则比较隐蔽。次生意义在词汇本义的基础上通过语义联想才能获得情感意义。如:

(10)These are the cIiteria for sort-mg out toxic assets and preventing anylhture eontagion from causing another re-cession,(NEwsWEEK Mar,2,2009,P43)(使用这些手段来整顿有毒资产,防止这些“病毒”蔓延从而导致另一场经济衰退。)

(11)Wall Street serves as an ideal scapegoat for the deepenmg global reces-sion,but the emerging consensus is thatthere's plenty of blame to go around,(NEWSWEEK Dec.15,2008.P48)(华尔街成了把全球经济衰退推向深渊绝好的替罪羊,然而现在人们越来越一致认为可归咎的原因还有很多。)

例(10)中contagion的本意是“传染病”,这里用传染性的疾病这个意象来形容有毒资产(toxie assets),一方面表示这些资产具有“传染性”,同时也表露出作者对有毒资产的态度。例(11)中使用scapegoaat(替罪羊)一词则可以看出作者替华尔街抱屈的态度,作者认为引发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经济走向衰退有很多深层的原因,而不应该让华尔街来背负全部的责任。

由此可见,情感评价意义词汇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语内信息,而且有助我们窥见作者的立场和观点。

结语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报刊金融报道具有一般新闻报道的简洁、生动等语言特点,另外,报刊金融报道文章善于使用丰富多样的预测语言及酌情地使用情感评价意义词汇来表达自己对金融事件的观点和判断,这是报刊金融报道较为独特的语言现象。为了更好地获取金融信息,透视金融事件的本质及把握金融发展动态,熟悉和了解金融报道文体的语言运用规律和特征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1、张健:《英语报刊财经报道的语言特点》,《外国语》,2003(2)。

2、艾红红:《新闻周刊的立身之本在于“慢新闻”的深度和高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4日(第85期)第17版。

3、王树槐、张霞:《盎融英语词汇的特征及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4(2)。

4、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83页。

5、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丛亚平:《含次生情感评价意义的词汇新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

新闻周刊范文第7篇

但对于国际学校宣称的“去国外都读名校”,在就读的同学看来,不免有“过度宣传”之嫌。 

如今,明星亲子真人秀中“星二代”们脱口而出的流利英语,以及面对外国人落落大方的仪态,让人们对“星二代”的教育颇为感慨——自己明明学了十几年英语,却不及两年幼儿园水平。感叹之余,公众将目光再次投向那些星二代和富二代就读的国际学校。 

当中国的大部分家长为孩子高考发愁时,另外一批家长早已从小将孩子送入国际学校,接受“洋教育”,以此作为跳出国门进入世界名校的“跳板”。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是国际学校的“富集区”,这些学校也是不折不扣的“贵族学校”。然而这些学校在闪闪发亮的“贵族”外衣下,也有不为外人所知的另一面。 “任性”的学费

“贵族精神”“国际化教育”“富二代”,这些词似乎成了国际学校的共同标签,每年高达几十万元的学费也让这些贵族学校“贵”副其实。 

以高中为例,北京普通高中学费定价标准为800元每学年,而国际学校动辄6位数的学费,高出普通学校百倍以上。 

诸如位于天安门正北中轴线的北京王府学校,以及位于北京昌平区的私立汇佳学校等,是提供国际课程的民办国际学校,招收的大部分为中国籍学生。王府学校2015年高中学费为16万,而三年前是12万。后者小学、初中、高中分别约13万、15万、18万每年。 

不少国际学校属国外知名学府在国内的分校。北京哈罗德国际学校、北京加拿大国际学校等,只招收外国籍或港澳台学生。哈罗德学校据称为英国久负盛名的哈罗公学在北京的分校,丘吉尔、拜伦等一众名人为其校友,而它也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为国内大众所熟知。此类学校学费多在20万元以上。 

北京顺义国际学校是一所非营利性的国际学校,由大使馆办的外交人员子女学校演化而来。其所在地紧邻许多外国驻京人员住宅区,主要是为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子女提供教学服务,但也不排除取得外国籍的中国人。 

目前北京的国际学校中,学费最“任性”的当属北京鼎石国际学校。最新信息显示,2014至2015学年,该校中学住宿生学费为35万元。这所2012年宣告成立,2013年才开始招生的学校,号称主打高端路线。该校2014年申请难度就很大,“从师资、环境到课程设置,都是北京最好的。”某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尽管学费如此高昂,但这些“贵族学校”并不是有钱就能轻易入驻的。 

以学费最贵的鼎石国际学校为例,申请入学需要提交各种材料,其中6~7年级还需通过校内考试,8年级以上需通过SSAT(美国中学入学考试)或ISEE(私立学校入学考试)。除了面试学生以外,还要面试家长,考察家庭教育理念、是否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以及家长对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的熟稔程度等。 

申请国际学校通常也需交2000元左右的申请费,概不退还,申请失败则须等待补录或来年“再战”。上述教育机构即专为申请国际学校的学生提供补习课程,作为入学“推手”,费用为每小时550元。 

相比之下,国内民办国际学校入学条件就没那么苛刻了。一位初中在公立中学,高中进入私立汇佳学校的高二女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入学主要考察数学和英语,做一份全英文的数学试卷,但是并不难,面试时通过英文对话即可,“只要学习不太差都能上”。 别人家的学校

在如此高额的学费下,这些国际学校相比普通学校,从师资、环境、课程等各方面来说,的确更有“国际范儿”。 

一众“土豪”选择将子女送入国际学校,无非是看重近乎全英文的课程,为将来出国提前做好“与国际接轨”的准备。 

英语作为走出国门的必备技能,也必然成为国际学校的主打招牌。在私立汇佳学校,大部分为中国籍学生,从初中开始,除了语文课全部英文授课,高中则像很多国际中学一样,接受IB课程(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为期两年的国际预科证书课程)。 

其他主要招收外国籍学生的学校则更看重英语沟通和教育。从华谊总裁王中磊的儿子威廉在节目中展现出来的“英语八级水准”便可见一斑。威廉读的是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开设的英国课程。 

这些学校的师资中,除助教和中文老师外全是外教,而即使是中国老师也往往需要有“海归”背景。“父母让孩子上国际学校,谁愿意让中国人教。”北京加拿大国际学校的一位助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校园环境与普通学校相比,别具欧美风格。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两年前,顺义国际学校便建成了北京首批具有防霾功能的“新型气膜体育馆”,近乎不计成本地力图将馆内空气控制在最优,可谓“穹顶之下”的“防霾大棚”。 

除了开设国外课程以外,这些学校提供更丰富的多种特色课程。在私立汇佳学校的小学,钢琴和游泳是同语数外一样的必修课,中学还开设诸如陶艺、戏剧、摄影等课程,并要求在自然科学(生物、化学、物理),社会和文化类(商管、经济、历史、哲学、艺术等)中选修课程。此外,每科都会布置论文,要求用英语写作。 

新闻周刊范文第8篇

趋势一:期刊网络阅读率持续攀高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期刊数字化大潮的不断推进,期刊网络阅读率连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除此之外,随着期刊出版频率的不断加快,半月刊和旬刊不断普及,这类出版周期短的杂志在网络上也得到了更多的付费点击量。

期刊网络传播点击量高速增长。经计算,2008TOP100期刊的国内付费阅读量之和约为1550万次,而2006年的这一数字约为460万次,3年时间成长率达337%。相对来说。海外访问量近年来一直保持平稳态势。

期刊网络传播访问量的节节攀升,主要来源于以下原因:一方面,得益于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认可期刊网络付费传播的价值,期刊付费阅读的网络传播环境正在逐步形成,开始向发达国家看齐;另一方面,国内刊社对网络传播的认可度越来越高,逐渐认识到“数字化引领期刊未来”这一期刊业生死攸关的问题。

期刊出版频率与网络传播效率成正比。期刊的出版周期越短。其网络传播的效率越高,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周刊、半月刊比月刊的网络阅读量更高。这是2008网络传播TOP100期刊榜显示出的一个新特征。

以龙源2008“国内阅读TOP100”榜单为例,拿第1~第10名和第91~第100名两个群体的杂志来对比,第1~第10名杂志中仅有排名第6位的《领导文萃》杂志为月刊,其余全部为周刊、旬刊或半月刊;而第91~第100名杂志中仅有《棋艺》和《党史文苑》为半月刊,其余全部为月刊甚至双月刊。

出于经营考虑,目前国内多数杂志都缩短了出版周期,从季刊、双月刊、月刊逐渐过度到半月刊、旬刊、周刊,加快出版周期后的内容含量也更为丰富,供网络读者选择的余地更大,因此在阅读排名上也更为靠前。

趋势二:期刊网络阅读内外有别

通过龙源每年的国内、海外两种榜单可以看出,中文期刊在海外华人市场继续保持很强的号召力。但是对比国内榜单,海外读者更认可传统的名刊,并对一些特殊领域保持不同于国内付费阅读市场的兴趣。文化认知背景、信息获取渠道的差异或许是海外阅读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特色的两大因素。

品牌期刊国内、海外阅读认知度差异明显。综合2008年期刊网络传播TOP100的“国内阅读TOP100期刊”和“海外阅读TOP100期刊”两个榜单来看,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海外读者更重视期刊品牌的影响力,比如《当代》、《青年文摘》、《家庭》、《十月》、《大众摄影》等传统品牌期刊都位居海外阅读10强期刊,整个海外阅读TOP100期刊中有很多都是老牌的知名期刊。而2008国内阅读TOP100期刊中,越来越多的新锐期刊如《商场现代化》、《领导文萃》、《考试周刊》等上升速度非常明显。

从国内和海外的阅读差异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很多期刊的品牌还不能有效延伸到网络,形成有效的网络吸引力。而一些中小期刊由于自身内容更适合网络阅读或者推广力度大等原因,通过网络传播大大扩张了自己的影响力,取得了纸质期刊难以取得的成绩。

三大门类勾勒08海外阅读热潮。从2008期刊海外网络传播数据TOP100中,呈现出三大热门阅读类型:第一,文摘类、故事类、文学类等刊物依旧占主流阅读地位;第二,医药保健类期刊多达13种,远远高于国内期刊网络传播TOP100;第三,2008年,在海外阅读TOP100中有6种婴幼儿期刊上榜。其中包括《幼年时代》、《孩子》、《父母必读》、《娃娃画报》、《为了孩子》、《启蒙》,而在国内阅读TOP100种只有《为了孩子》上榜。这是2008年的一大特征。由此可见,以文学文字为主的纯休闲阅读和以保健养生育儿为主的偏实用阅读构成了海外用户两大主要期刊网络阅读诉求。

趋势三:

期刊网络传播显示巨大重塑力

期刊阅读移至网络之后,网络显示出了对传统期刊格局的巨大重塑力――不论是新刊还是老刊、名刊还是小刊。各类杂志似乎处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一些小型期刊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了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期刊网络传播受众的性别特征也颠覆了“杂志女性读者多”的定律。

新刊网上未必逊于老刊。创刊仅3年的《37°女人》和创刊仅1年的《先锋国家历史》均进入龙源期刊网络传播数据国内排行TOP100榜单,《37°女人》居第65位,《先锋国家历史》居第79位。因此。新刊在网络传播方面并不完全逊于老刊,重要的还是期刊内容本身的质量。《37°女人》和《先锋国家历史》杂志快速进入TOP阅读的视野,跟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和优质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在网上这一优势同样可以获得网民的认可。

小众杂志实现大众传播。现实世界中非常小众的杂志在网络空间也可以成为大众杂志,如各种特殊兴趣类杂志,这类杂志往往是某些爱好者关心和阅读的载体。在2005年的期刊网络阅读亚洲排行TOP100中,只有《海事大观》、《坦克装甲车辆》和《搏击》三本特殊兴趣类杂志上榜。但是,2006年的TOP100榜单中,上榜的有《轻武器》、《大众摄影》、《棋艺》、《精武》、《武当》、《搏击》、《海事大观》和《兵器知识》等杂志。且付费阅读量均在1.5万次以上,《轻兵器》更高达4.19万次。是排行第一的《新华文摘》(8.4475万次)的一半。在2007年和2008年的“TOP100”中,上述大多数杂志仍旧保持不错的阅读量,而这类刊物尤其是军事、兵器类刊物的忠实读者以年轻男士为主,这一群体也恰好是网络的主流消费群,因此可以说,“小众”杂志借由网络实现了“大众化”。

受众性别线上线下差异明显。一般来说,期刊的受众以女性为主,但从龙源近几年的网络传播数据榜单上可以看出,期刊阅读平移到网络上之后,受众却出现较为明显的男性化特征。如排名靠前的《商场现代化》、《电脑爱好者》、《中国新闻周刊》等杂志的读者男性会占较大比例。访问量靠前的杂志中,只有排名国内阅读第10位的《人生与伴侣》及海外阅读分别为第4、第5位的《家庭》和《婚姻与家庭》三本杂志偏女性类刊物。

同样,在今年的榜单上,新闻类杂志和军事类杂志有不俗表现,《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等杂志 排名靠前;而《轻兵器》、《兵器知识》、《坦克装甲车辆》等军事类杂志在海外阅读排行上也占据靠前位置。此外,财经类、管理类杂志继续维持其在榜单上的一贯强势表现。从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男性读者在期刊网络阅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趋势四:细分市场表现可圈可点

一般来说,消费类杂志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2008TOP100期刊排行显示,在网络阅读环境下,B2B类杂志的上涨趋势更加明显。

期刊网络阅读彰显草根本性。从龙源连续4年的期刊网络传播数据中我们发现,网络文化的草根性在TOP100榜单上得到了充分而切实的印证。文学、婚姻、家庭、故事阅读占据了主流阅读主题,而这类阅读是最没有“知识门槛”而且也是离大众的生活更近的阅读内容。

从2008年的数据来看,国内期刊网络阅读方面,《意林》和《青年文摘》这类适合年轻人阅读的文摘类杂志最受欢迎。这也比较符合网络阅读的特征:在网络空间,期刊以单篇传播。文摘类和文学类杂志单篇文摘均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且文摘和文学类文章或短小精悍、或励志抒情、或情节生动,容易形成一个单独的阅读单元。

新闻、财经类话题是民众焦点。2008年是当之无愧的“新闻大年”,各家新闻类杂志在广告、发行上都有上佳表现。这种优势也体现在网络阅读上,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代表的新闻类杂志整体排名上升迅速,包括《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南风窗》等新闻类杂志在国内阅读排行上表现抢眼,突然成为网络阅读的一支重要力量。

楼市、股市等财经话题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金融问题更是成为2007年下半年以来社会大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长期占据各大媒体头条、头版或首页位置。在2008年龙源期刊网络传播国内阅读TOP100中,财经管理类期刊占据了16种,比例高达16%,充分彰显网络用户对财经话题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