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电影

新媒体电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媒体电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媒体电影范文第1篇

近来年,随着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其也带动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其它产业的发展态势。在新媒体发展步伐的引领下,借助新媒体发展所提供的广阔平台,我国的电影产业也开始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媒体产业发展的态势下,基于新媒体平台之上而发展起来的诸如手机移动电影,网络电影等等,各种新媒体电影不断涌现,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便捷的模式进行影片观看,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文化生活,同时也促使传统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

一、新媒体时代

所谓的新媒体时代,指的是基于互联网产业发展而兴起的一种以互联网平台或者移动终端平台为载体进行媒体传播新形势。因此新媒体时代事实上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其在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引领着媒体的进步与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给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在新媒体发展的影响态势下,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也开始出现一种全新的电影播出形式,基于网络平台或者手机移动平台播出的新媒体电影开始颇受人们青睐。

二、新媒体电影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视频网络、手机电影等新媒体形式开始在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当前,手机视频播放技术的兴起,促使手机电影开始成为广大电影观众的新宠。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余,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进行数字电影的观看。这种全新的电影播放平台的涌现,也对中国传统的电影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一)有助于杜绝盗版门槛

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日常观影更加便捷。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对网络视频播放权的约束,使得越来越多的盗版影片开始丧失原本的生存空间,这也为正版电影的传播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网络视频、手机移动终端进行观影,而在利用这些平台进行观影的过程中,由于网站发展和手机运营商方面对视频播出权的审核,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盗版影片的传播途径。所以新媒体电影的发展有助于杜绝盗版电影的传播。

(二)降低了电影的播放门槛

由于新媒体电影所利用的播出平台是灵活的,因此在进行电影播放的过程中,其既可以在互联网视频终端上进行播放,同时也可以利用手机移动终端进行播放。所以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实质上是为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中国传统电影的播放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事实上每年中国所产出的影片数量十分可观,但真正被引入到影院中与观众见面的影片却屈指可数。这是由于影院商业门槛过高的限制,促使许多影片往往很难进入商业影院。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对于这些难以进入影院的影片来说,是一次良好的发展契机。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为众多影片与观众见面提供了平台,降低了电影的播放门槛。

(三)引领中国电影产业新发展

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都必然会带来行业的变革。新媒体电影的发展确实促进了中国传统电影产业向着全新方向发展,拓展了传统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客观地说,新媒体电影发展对中国传统电影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可能会给影院的票房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也为传统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机遇。新媒体电影的发展促使电影播出门槛得到降低,越来越多的电影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终端或者是手机移动平台进行播出。这对我国传统电影产业发展来说,是进步更是创新。而且无论是通过网络视频平台还是手机移动终端进行电影观看,其观看效果始终不及影院效果更为震撼,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影片,而后再进入影院观看。新媒体产业的发展给观众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机会,同时也对影院的电影播出效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新媒体电影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微电影;广告营销;4P理论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微电影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互联网媒体和手机移动媒体等共同构成了一种新的媒体样态。在这种背景下,微电影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种新的观影方式。微电影广告是从微电影延伸而来,它依然是在讲故事,在叙事,却改变了叙事的重心,由原来的挖掘意义和展示现象变成了以商品为中心来叙事和抒情,即一切以商品为中心,讲故事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商品,同时赋予了商品以更加人性化的、动人的感召力。同传统的广告形式相比,微电影广告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同传统的电视广告、广播广告等相比,微电影广告由于是在网络上播放,对时长的限制被降到了最低,同电视广告寸秒寸金的价格相比,在网络上投放视频几乎不需要任何媒介成本。同时,在微电影制作方面,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更加自由和宽泛,摆脱了时长的限制。由于这种广告形式比较为年轻人所接受,其传播效果要比在其他媒体上投放可以收到更佳的效果,属于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性价比很高的广告形式。

其次,由于这种广告投放方式的主要受众是新媒体的使用者,所以目标受众定位十分明确,可以真正做到细化受众,精准定位。这样既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和资金浪费,同时可以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最后,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交互性更强,它摆脱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实现了互动沟通式的传播。微电影广告由于具有新媒体特点,可以实现同受众的互动沟通,使得受众的参与性增强,真正参与到广告营销活动中来,更好的帮助广告主实现广告目标。

二、4P理论下的微电影广告营销

尽管微电影广告是一种新出现的广告营销形式,但是它离不开广告营销的本质性要素。作为一种广告形式,它首先在为某种商品(品牌)或服务做广告,其次,做广告离不开成本和价格,同时,微电影实际上是作为广告整体营销活动中的促销一环来发生作用的,它本身就是广告营销的一部分,最后它的投放需要一定载体,这就涉及到了广告发放的渠道。

三、Product——产品

微电影广告是以微电影的形式来为某一种商品或服务做广告,因此产品是微电影广告的核心。离开了产品,微电影广告则成了没有目的性的电影。那么,产品在微电影中需要以某种叙事的方式来加以呈现,即将产品放置到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加以展现,这时就涉及到微电影内容的特征。所谓微电影内容,即故事性和风格的统一。而其中风格是为故事服务,故事是核心,故事的内容决定了叙事和表现的风格化特征。一般而言,微电影广告都采用病毒式营销方式获得传播。所谓病毒式营销是指广告视频如同病毒传播一样呈现迅速、广泛而又自发传播的特性。那么,何种视频或广告才能做到迅速、广泛且受众自发传播呢?这就需要微电影广告的内容特别符合观看人群的喜好和品味,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让他们乐于主动传播。

在病毒式传播的微电影广告中,有几种类型的内容较为受欢迎。一种是具备话题性的微电影广告,这种广告多选取当下最热门和热议的话题作为素材,比如现实的爱情、物价涨落、食品安全等热门话题。再有一种就是温情故事,广告努力营造温暖的人间至情,如亲情、友情和爱情,便是永不退色和过时的话题。这样的故事往往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同受众获得共鸣,通过故事的感人性为产品增加人性化的色彩。再有一种十分受欢迎的广告就是幽默恶搞类型的微电影广告,这种广告秉承娱乐至上的原则,通过轻松搞笑的方式来搏观众一笑,并且因为它幽默的特征而乐于主动传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七喜微电影系列广告,广告中分别通过中奖、穿越、节庆等元素的采用营造了充满浪漫梦幻的情感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打动人的程度不亚于真实故事,也因此为七喜积累了品牌美誉度,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也会有一些广告打球,运用元素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种广告更加注重短期效益,对于品牌的长期积累恐怕难说有十分奏效的作用。

四、Price——价格

微电影广告作为一种在互联网上的广告,其成本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媒体用费相比可谓九牛一毛。媒体投放费一直是传统广告费用里面最大的一块,节省了这一部分费用,广告的整体费用便随之降低。因此,微电影广告是一种低投放高回报的广告形式,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这是因为这一点,它也越来越被商家所看重,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广告形式。

五、Promotion——促销

促销是产品营销极其重要的一环,无论产品和价格怎样,如果没有好的促销来配合,前面的工作都可能会功亏一篑。促销实际上就是如何为产品做宣传和广告的过程,微电影广告就是促销的一种手段,一个步骤,一种形式。广告主在促销过程中,只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和喜好出发,充分利用微电影的特点来做宣传,其实大部分的促销工作则完全由受众自行完成了。如果一个微电影广告足够吸引人,受众便会主动传播,甚至会形成病毒式的爆炸传播效果,这也是传统媒体所难以比拟的。

六、Place——渠道

微电影广告作为新媒体下的产物,其特点决定了它的和传播渠道只能在新媒体上,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媒体。

新媒体电影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当代电影;艺术形式

一、西方新媒体艺术近展

新媒体艺术起源于20世纪初的立体艺术。毕加索和布拉克在绘画中加入了报纸、桌布、装饰物、绳子等日常生活用品,不仅使得画布的内容得到了更好的丰富,而且也使得人们可以开始运用画布之外的新空间来进行创作。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出现,数字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并且处在不断进步之中,让天马行空的改变真实形象成为了可能,从而表现出一个新的“现实”。近年来,新技术的传播面越来越广泛,使得电影之中这种新的“现实”变得越来越多,观众们欣赏作品的时候往往置身于这种幻想之中,这就给观众的心里埋下了不能信任的种子。但这些技术呈现出来的画面又是非常真实的。虚拟现实是一种虚拟环境与特定范围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融合所产生的现代高科技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经历必要的设备之间的交互,这就使得观众和虚拟环境中的对象以一个自然的方式接触,并生成一个真正感觉的真实环境。同时,在电脑上看到的一切都是虚拟世界的一部分,但是一旦艺术的数字化程度越高,想象力就变得越重要。

二、西方新媒体艺术与西方当代电影

电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到20世纪末,数字技术和光纤通信的出现使得信息传输的速度得以飞速增长。这项技术通过电话、传真、电脑、电视、视频、电影信息的集成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和显示,节省时间且高效;还具有普遍性、准确性、存储量大的优势,有力地促进影视艺术的发展,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使得西方当代电影的发展有了新的指导。新媒体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电影艺术,它的影响范围之广泛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其他技术的影响,更甚者是这种影响的速度还在进一步加快。1977年,美国电影《星球大战》在各大院线上映,开启了划时代改变的序幕。在这一个进程之中,电影制作的过程充斥着新兴的高科技技术的使用。所有的程序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比如说电影的制作、电影的发行以及电影的放映和观看方式等等,并且这些变化在当代电影中已经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数字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效果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它不仅影响了电影艺术的内容,还决定着电影如何表达,同时也给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拓展了更大的空间,最重要的是它让观众的娱乐体验变得十分精彩。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领域引起了一系列的形态的改变,对电影的本质的变化造成了影响,他不仅是传统的影视技术,而且现代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合并在一起,电影和互联网已经开始相互渗透,不断结合并且不断开发新的媒体和艺术形式,为当代电影制作和生产的变换,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现代世界,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高科技的发展,就算技术领域只是发生了一个微小的变化,电视和电影也会随之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运用新媒体数字技术之后所得到的所有影像作品,在实现对现实的模拟的基础之上还进一步地对现实进行了超越,从而使得现实中难以出现的现象在电影中出现,这就让表现电影艺术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宽广。《恐龙》和《最终幻想》中的大部分图像都不是在摄影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出现并不是拍摄胶片上感光的光影,而是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的,它的基本单元事实上是二进制。这就创造出来一种完全开创性的生成图像的方法,摄像机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使得以前单纯相机的功能得以拓展,达到了人眼达不到的视角。负责摄影的人不能看到的东西,计算机技术实现了,这就让当代电影的视觉体验变得更加无法比拟。数字技术最大的功能是能够把真实和计算机图像进行完美的结合。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游的《终结者2》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电影中的大部分特效的实现是基于真实场景模型和电子模型,或者是通过特殊化妆来实现,但是也还有运用计算机软件制造表现出来的与实际拍摄画面结合产生的部分。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得影视的时空的运用变得更加简单。经过计算机技术使用之后所得到的图像,可以同时实现原始三维空间的立体展示和四维时空效果的增强。另外,传统的电影叙事方法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数字技术的出现给蒙太奇结构进行了新的定义,不仅使得电影显示的时间和空间模式得以丰富,而且还让镜头设置的原则更加完整,电影渐渐地朝着MTV和游戏的方向发展,再加上图片,结合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音乐做出夸张的情节,最后就可以得到超现实的视听效果以及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设置。举个例子,《阿甘正传》的片头和片尾都出现了羽毛掉落的场面,事实上如果没有运用数字合成技术,这基本是不能实现的。这幅富有诗意的图画给电影增添了许多色彩。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当代的新媒体艺术和电影已经密不可分了,两者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相互促进。

新媒体电影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微电影;创作

一直以来,传统电影以其大制作、长时段、复杂的故事和人物称霸荧幕。但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移动终端的发展,微电影得以出现。微电影是在新媒体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电子产品平民化的产物。

一、什么是微电影

微电影就是微型电影,投资小,每部电影少则几千,多则数万;制作周期短,一星期到一两个月不等;播放时间少则30秒,多则五分钟的微小电影,微电影的时间虽然短,但与大制作电影一样,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完善的策划制作支持体系。微电影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电影,其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专门用于人们在短时休闲和移动状态下观看的,可以在新媒体上播放的短片。微电影内容既可单独成篇,又可为系列剧,主题类型很杂,主要包含商业定制、公益教育、时尚潮流、幽默搞怪等。

二、微电影的多样性表现手法和题材

(一)多样化表现手法(1)明快的剪辑。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突出的特点就是时间短。在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碎片化的特征。为此,微电影的时间很短,剧情紧凑,高度集中,那些在传统电影中常用的慢镜头、快镜头、淡入淡出之类的表达方式在微电影中是没有的。为抓住观众的观看欲望,就要求在剪辑时加快故事的叙事节奏,简洁明快、紧凑凝练。以《太阳女神的苏醒》为例,这是一部较有代表性的微电影,在电影中,女主角一觉睡醒后,剪辑组合成的一组连续的特写镜头,深入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在心理,推动了剧情的发展。(2)配乐感人。看电影时,我们常会被优美典雅的电影音乐所感动。这些电影音乐都是特别制作的,与电影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微电影虽然在规模上小于传统电影,投资少、制作时间短,但在电影音乐方面也很讲究,多是采用观众已经很熟悉的流行音乐作为电影配乐,主题相近或相同,进而更易打动观众。(3)巧妙处理色彩。故事短小精炼是微电影的突出特点。小而精的特点也决定微电影不能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讲述故事。为此,微电影制作者通过巧妙处理色彩的方式来弥补故事讲述方面的弱项,同时传达出需要传达的情感,引发观众的共鸣。

(二)多样性的题材(1)热门题材。在新闻领域,热点新闻总是能更快的引起我们的关注。同样,以热点事件为题材的电影也能引起观众更大的关注度。在这方面,传统电影由于投入大、准备环节多、制作周期长,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热点事件带来的关注热度;而微电影准备环节简单,制作周期短,在观众的关注热度还没消退之际就推出作品,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观众的新鲜感,引发观众的观看热情,继而引导观众进行更深入的思考。(2)亲情和爱情题材。亲情是电影题材中的经常出现的主要题材,如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夫妻恋人之爱等,这些情感可以为观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如《依靠》,一部反映母爱的微电影,其情节并不出众,但其中无处不在的母爱,却发人深省。在这类反映“情”的微电影中,表达爱情题材的微电影显得更为精彩。这些精彩的爱情题材的微电影,传达出的人世间那些美好的令人向往的爱情非常令人感动。如《狠爱你》,用穿越的方式让一位厌倦妻子的丈夫重新找回那远去已久的爱情。

三、提高微电影质量的路径

(一)组建专业化制作团队微电影市场的准入门槛低,投资少,容易拍摄。因此一些想进入电影行业的新人,如一些专业的或者业余的制片人和导演往往从拍摄微电影开始起步,这就造成微电影市场混乱无序,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为此,我们要吸引一批优秀的导演和制片人参加到微电影创作队伍中来,拍摄制作一批优秀的高质量的微电影作品,在网络上进行播放,加强宣传引领作用,引导微电影的发展升级。

(二)开展全民评影活动由于微电影相对影响力较小,投资少,演员待遇低,所以也就导致演员身心投入不足。故而为提高演员的表演水平,提高微电影的影响力,就可以利用现有的电影评论网站,组织开展微电影评论活动,欢迎微电影观众在网站的专区对微电影及其演员进行评论打分,并由网站根据打分结果定期建立排行榜,以此让优秀的微电影和主演能更快的突显出来。

(三)加强法制管理微电影行业作为一个新的行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缺乏法治框架的规范引导。因此,要汲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加强行业内部管理和自律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元化管理手段,以此确保微电影行业能够在积极健康的轨道上有序发展。

新媒体电影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微电影;传播途径

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了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这些较传统的报刊、户外广告、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不同,都是借助电子信息以及网络发展的产生的新媒体。在此环境下衍生出许多在电脑、手机发展的产物,如微博、微信、微电影。2010下半年“微电影”这一概念最早由世界著名品牌凯迪拉克在我国推出,其与中影集团联手并力邀人气偶像吴彦祖打造的广告片《一触即发》被称为中国首部微电影。开创了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一个先河,随着这部作为广告片的微电影营销的成功推广,各类微电影迅速出现在各大互联网站与视频网站上。

一、微电影的概念

微电影的发展借助着互联网的传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最广为人知的如筷子兄弟的《老男孩》,使一个草根组合,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微电影是微博产生后的衍生事物,目前在学术界,对于微电影还没有一个准确而通用的定义,百度上对微电影作如下介绍:微电影(Micm n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至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通过众多的微电影作品,我们对微电影归纳出了以下几个特征:

1.时间短。相比较传统电影的时长,微电影一般在几十秒到几十分钟之间。

2.制作周期短。微电影的制作周期一般很短,有些剧本几天就可以完成,最长的制作周期也不会超60天。

3.投资成本小。微电影的投资一般都比较小,几千元至上万元不等。

二、微电影产生的背景

任何新的传播媒介、传播现象或传播行为的出现,总是有其特殊的技术背景、社会背景、媒介环境所推动的。微电影在我国市场的出现与新媒体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微电影是Web 20时代的必然产物

近几年高科技的发展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电脑虚拟技术与3D技术在电影中广泛应用,而互联网Web 20的技术发展为微电影的产生提供了最合适的土壤生长,中国电影市场近几年的发展形式大好,微电影的出现填补了在网络时代传统电影的空白,它是传统电影与网络视频的结合产物。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单单改变了人们对于信息接收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于观看电影的观看方式、思维模式以及试听习惯。

(二)影视技术在群众中的普及催生了微电影的产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大幅降低,电影制作的门槛越来越低,甚至用普通的数码照相机和手机就可以自己拍摄制作微电影。这些设备由于携带方便,成本低廉,拍摄效果清晰,受到影视爱好者的青睐。而影视拍摄技术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尝试制作、微电影,这也成为微电影迅速发展与壮大的直接驱动力。影视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为微电影制作提供了一个最可靠的物质基础。

(三)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互联网和影视技术的发展只是微电影生成壮大的直接环境,如果在宏观的社会环境下来看微电影的发展壮大,我们可以在价值与空间看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多元化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多元化文化也随之产生,显现出了百家齐放的现象,以前某一媒体或者某一类媒体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心理状态、价值观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草根文化逐渐取代了精英文化,权威被渐渐淡化,中心意义被大大地削弱了,多元化社会将成为未来的主流社会形体存在,微电影的产生使传统电影从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走向了民间大众,每个人都可以拿起自己手中的设备器材,成为一名导演,创作属于自己的电影,使创作团队更富有草根性。微电影的创作将传统电影的宏大叙事向百姓的细小叙事进行了一个飞跃性跨越,如果说技术发展与影视技术的普及是微电影发展的土壤,那么多元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就给微电影的发展添加了成长的化肥。

(四)“碎片化”的社会传播语境的形成

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手机电话、平板电脑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让人们感受到信息就在身边,唾手可得。由于移动网络的发展和人们对于信息的诉求增加,人们以前一些琐碎、凌乱、无意义甚至无聊的时间突然变得重要起来。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里,人们对于个性化的诉求、平等话语方式和新型消费模式都极其渴望。正是在这种大的环境下催生了微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微电影内容紧凑,短小精悍,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特征正好满足了接受群体即时消费的诉求,它既可以满足时间上的“碎片化”需要,也可以满足传播上的“碎片化”需求。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闲暇时间,包括上班坐车、工作午休、下班堵车等时间,利用平板电脑或者移动手机在网上观看一部“微电影”,如同置身影院一般,感受激情与浪漫、刺激与温馨。

三、微电影传播的特性

微电影作为全新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带给接受群体全新的感受,内容让大家易于接受,另一方面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可以使接受群体在精神层面上得到共鸣与愉悦,给人们一种视听盛宴搬的享受,微电影的传播具有以下特性。

(一)全民参与、草根互动

微电影让传统的电影艺术从“高处不胜寒”回归到了全社会参与、全民互动的平民化时代,微电影的低成本、草根制作、全民参与的特点迎合了新经济时代人们对于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摄像器材的价格下降以及影视作品的制作普及,使得微电影的创作可以被越来越多的非专业化影视人士所掌握。更多有创作电影的人们可以通过制作微电影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意味着微电影将成为创意的集中地。并且由于微电影制作时间短,微电影可以更快速的关注社会热点,形成更大的话题性,形成“蝴蝶效应”达到广泛的传播性以及全民的参与讨论,扩大传播的影响范围。

(二)微电影的营销性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微”这个词汇成为流行的前缀。随着3G手机和Wi-Fi技术的成熟运用,人们通过手机上网、无线上网渐渐成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的主要途径。从博客到微博,从电影到微电影,网络平台为各个厂家以及品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一些新网络媒体的利润点,已经越来越具备短小精悍的特性。各种视频网站的推出,为微电影提供了更具有广泛传播的平台。

(三)借微博之势

在2010年微博红透大江南北后,微电影在2011年借助微博的成功也迅速上位,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媒体平衡,随之带来了各种营销手段与创意思维模式的改变。微电影的产生就是利用微博传播效应的新型营销方式。其利用电影的叙事魅力和影响力,加上微博、社区分享等新型媒体的迅速传播与互动效应,微电影正在成为又一个新型的传播模式。

四、微电影的传播途径

(一)3G手机成为主要传播工具

从传播工具看,以web20和3G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传输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达到了564亿,已经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其中以手机视频用户和手机微博用户涨幅最为明显。仅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用户较去年同期增加了约2 500万人,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人,而微电影内容短,数据量小,成为网民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网收看的节目的新宠,只要在网络稳定且具备相应的使用终端,每个网民都可以便捷地在互联网上满足学习与娱乐的诉求,同时,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网络使用者可以方便地共享各种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与在线的网民进行互动交流。这些优势是传统媒体所没有的,正是基于此,互联网才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媒体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二)移动传媒成为微电影传播的主要载体

目前,在写字楼、电梯内、公交车、轻轨客车、地铁等人流较大的地方,普遍都安装有移动传媒播放器,其具有密闭空间,播放时间短、受众群体流动性大的特点,在密闭的空间内,由于受众群体的位置相对固定,有利于将注意力放在移动媒体播放器上,以减轻在密闭环境下的心理压力。目前很多广告片通过微电影的形式进行推广,比如2013年春节百事可乐推出的《把乐带回家》系列片,在一定传媒上进行大肆传播,通过巨星的演绎以及完整紧凑的故事情节,突出家庭的观念,让人们在新年期间接受百事可乐的广告创意,大大提升了百事系列产品在新年期间的销量。

(三)互动形式广泛

新媒体下的微电影传播,了以往传统电影的影院式传播推广,受众群体利用自己的电脑、手机在视频网站、电子杂志中找到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微电影,不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进行播放,还可以在观看时与其他网民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言论与新的,就可以转载到自己的空间,并进行分享,成为微电影传播的一分子,通过分享,让自己身边的朋友进行关注,增加点击率,扩大影响力,有的微电影甚至可以达到日点击上万人次的纪录。一些系列微电影的拍摄,创作团队会在网上征集各种创意,根据网民的不同意见,对影片拍摄不同的结局,以满足于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这一点,传统的电影是很难做到的,

(四)广告创意借助微电影进行推广

由于广电总局反对在电影中硬性植入广告,一些品牌将目光瞄准了微电影,各品牌可以将自己的广告创意与品牌理念在微电影中进行推广,借助于受众群体的广泛传播,将自己的品牌理念通过微电影的形式深入人心,大大提升自己的品牌力。

五、微电影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方向

“微电影”象征着草根也可以拿起摄像机拍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导演或者演员,全民参与、全民互动的方式也丰富了我国的影视文化产业。还大大拓宽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了电影内涵。微电影的产生适应了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如何将微电影这种新兴的艺术形态通过传播媒介更好的传播下去,并加以合理的管控,避免他走过多的弯路,目前,如何让微电影盈利是微电影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因为微电影的播放平台都是免费对观众开放的,实施微电影版权保护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微电影在传播途径上盈利的可能性很小,只能寻求广告商的赞助,在影片中进行植入广告,但是这样又会与微电影创作的艺术性与独立性相冲突。如何寻求新的盈利模式是微电影面临的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也许这会直接决定微电影的生死。

[参考文献]

[1] 李皓.浅谈新媒体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世界,2011(07).

[2] 本刊编辑部.老男孩的青春成长录――对话肖央[J].影视制作,2011(05).

新媒体电影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微电影;功用指向;发展态势

近年来,微电影艺术在国内完成了三个向度的发展蜕变。其一,业界介入下的概念成型。从早期“5分钟以内”抑或“十分钟为限”的争论,到目前对“30分钟界限”的广泛认可,微电影概念逐渐成型并趋于稳定。以微电影被大众认可的过程而论,业界制作方和媒体的宣传推介是重要因素。在网络上,成型的微电影作品往往被冠以“首部青春微电影”“国内优秀微电影”的名头,而伴随着相关视频点击率的一路走高,各大媒体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跟进报道。2010年以来,微电影与微博、微信等快媒体一并涌入了大众的视线和生活。其二,快捷消费基础上的跨平台传播。如果说单纯的影片长度标准并不能区分开微电影与传统电影短片的话,那么新媒体时代的跨平台传播则构建了微电影的另一重要特质,一方面,在PC终端、手机、公共视听载体等平台上,微电影实现了跨媒介传播;另一方面,作为电视台吸纳网络自制节目的重要对象之一,微电影体现了视频网站与电视台的内容合作与共享。其三,逐渐细分的功用化指向。基于影像制作快捷与传播高效的特质,微电影迅速被不同主体基于多样目的拓展出丰富功用向度,在逐渐细分的功用指向层面,微电影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

一、商业诉求的广告承载功用

相对而言,除却电影艺术本身的叙事功能和情感伦理承载之外,广告功能是微电影较早开拓的功用指向之一。国内较早涌现的凯迪拉克广告《一触即发》本身就是一个广告作品,然而它同时又是一部微电影。近年来,类似创作层出不穷,有不少都成功地发挥了配合产品销售或品牌宣传的广告功能。在广告类微电影层面,微电影既是影像叙事艺术,又是广告作品,二者没有根本的区别。综观国内外以往的优秀剧情类广告作品,其叙事内容和镜头语言与当下微电影作品也大同小异,因此,在广告模式下制作的微电影,更多地体现了两方面的“投机取巧”。一是充分借助新媒体时代微电影艺术传播信息的便利。与新媒体时代之前依靠电视和纸媒的二维传播方式不同,当下的广告微电影能够实现“电视+网络+纸媒”的三维营销。二是借助“微电影”的名头实现宣传。从广告创意学的角度看,“新瓶装旧酒”也是一种包装策划的方式,而那些借助微电影名头实现推介的广告作品,大多将产品营销诉求潜藏在微电影叙事内容之中,故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接受者对广告宣传的抵触心理。

当下微电影表现出了先天的亲广告性,植入广告以及产品冠名等形式成为较多微电影获取收益的重要方式。对那些希望通过微电影作品来宣传自身的业界公司而言,微电影影像及其故事成为承载广告功用的载体。从相关研究看,媒体内容所提供的体验,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1]40落脚到发挥广告推介功用的微电影作品上,其叙事的情节无疑是宣传产品或品牌的利器。从这里出发,广告类微电影实际上体现了基于微电影艺术和广告功用两者之间的双向协调。一方面,微电影往往因广告诉求而调整自身叙事和拍摄,即使那些单纯在片头或者片尾打出公司LOGO的作品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广告主及广告公司在选择或制作相关微电影时,也会考虑自身产品与电影叙事的契合度,希望最大化地发挥其推介作用。从这一层面讲,广告和微电影叙事的契合度越高,受众接受效果就会越好。

广告类微电影的大量涌现,解决了微电影发展之初的资金投入问题。即使微电影制作已经大大降低了参与门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粗劣制作。从市场实际看,虽然在优酷网等可以自由上传视频的网页平台上早已出现网友自制短片,然而首先进入大众视线、斩获公众关注的微电影仍然是那些由业界参与、具备一定投入和制作水准的作品。从2010年到当下的短短几年中,吸引大众注意力的作品往往都是具备雄厚资金支持的,其中就有大量的广告微电影。

与具体文化产品结合之后,微电影的广告功用被进一步拓展。像《前尘饮下》等立足“游戏+微电影”模式制作的作品,大多以游戏镜头拼贴或者游戏衍生故事的方式创作,体现了宣传游戏的制作诉求;而《相约雅林》《大美》《缘分西江》等“旅游+微电影”的创作,则是把人文地理与风土人情、爱情故事相互融合,以微电影的方式为当地旅游产业做推介。在旅游微电影中,一个电影文本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旅游宣传广告,它的目的是让观众投入到形象生动、美轮美奂的影像之中,刺激其关注当地旅游资源,产生实际的旅游欲望并付诸行动。

新媒体电影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电影预告片;使用与满足;收视动机;选择标准;使用行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3月,美国电影协会发表的报告称2012年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相比之下,国产电影的预告片行业却刚刚起步,各个环节尚处于摸索阶段。2009年,《三枪拍案惊奇》首开国产电影的预告片先河;2010年,国内第一家预告片制作公司宣布成立。四年间,国产电影预告片的报价从最初的10万元增长到当下的25至50万元;从第一部国产电影预告片出现到几乎所有国产电影都制作并投放预告片,其发展态势显著。然而,以市场化运营的《画皮2》为例,其电影总投资1.2亿元,宣传费用2000万元,而预告片制作费仅50万元,占宣传费用的2.5%、占电影总投资的0.4%。参考电影产业标杆的美国好莱坞,电影预告片占电影投资的惯例是7.1%至21.4%。显然,电影预告片尚未得到国内业界的足够重视。电影预告片犹如电影的广告。在新媒体普及使用的大背景下,受众已不再是单一且被动地在影院观看电影贴片,新媒体的应用促使收看电影预告片的选择权交还受众。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带来了宣传效果的嬗变,这也是电影预告片加速发展的动因之一。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历程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缘起可以追溯到拉扎斯菲尔德于20世纪40年代进行的受众实证研究。学界将20世纪40至70年代视作该研究的传统时期,该时期的研究试图了解人们使用媒介内容的驱动力,结论是人们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来进行媒介接触的。早期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推动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概念化过程,归纳了“使用”或“满足”的基本类型。70年代以后被定义为该研究的现代时期,1974年,卡茨正式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五项前提假设,并指出:“需求的社会与心理源自对大众媒介或其他来源的期望,这导致不同模式的媒介接触或参与其他活动,其结果是需求的满足以及一些随之而来的效果。”2000年,詹姆斯·罗尔提出受众在进行媒介使用时,会进行认知和计划等相关思考,以评估要采取何种活动满足自身需求。在视听传播领域,沃德将使用动机分成信息需求、因文本衍生的兴趣、社交需求、休闲娱乐、仪式性使用、消磨时光等六个方面。

当前学界对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适用性方面大体呈现两种取向。一种是将使用与满足理论直接当作一种理论工具,对网络时代衍生的各种新型传播进行嵌入式解读;一种是关照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缺陷和面临的困境,重新进行诠释。尽管新媒体的应用令使用与满足研究在一些领域有了嬗变,如使用动机出现了参政议政、电子商务等需求,但既有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依然普遍适用。

二、问题设计与样本选取

大学生是电影消费的主力群体。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和欣赏层次,对电影产业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全国各地每年如火如荼举办的大学生电影节、在各大学进行的新片首映典礼等便是市场重视这一群体的例证。对电影产业而言,大学生即是当下的消费者,随着就业和成长,他们亦是将来潜在的强有力的消费群体。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1.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收视频度、影院观影频度、媒介使用分布、使用感受、收视动机、选择标准等现状。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收视动机对应的即是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使用”;选择标准往往基于受众对使用的良莠评估,使用效果越好,即越好地完成选择标准,受众将越易得到满足,因此,本文将结合选择标准和使用感受,共同检验受众的“满足”情况;2.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收视频度与影院观影频度之间是否相关;3.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收视动机与选择标准之间是否相关;4.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选择标准与收视频度之间是否相关。

本研究择取了北京地区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滚雪球抽样方式。为保障研究对象的同质性以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焦点小组访谈、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均为北京地区高校中相关电影的专业、社团以及网络社区中电影爱好者团体中的大学生成员。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和文献,采用问卷调查的测量方法。在先行研究中,虽有涉及视听传播中收视动机、选择标准的相关内容,然而主观性地设计问卷很难保障问卷的信度。为此,本研究在第一阶段进行了焦点小组访谈以搜集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收视动机、选择标准、媒介使用等相关资料,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及相关文献制作出问卷量表。焦点小组访谈共3场、每场20人,参与人员均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在校生,其中男性25人(41.7%),女性35人(58.3%)。访谈后,收集并归纳信息获知,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收视动机主要集中在辅助选择影院观影、追逐观影新鲜感、享受艺术美感、观看偶像明星、休闲娱乐、社交谈资等六个方面。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选择标准主要集中在题材、类型、导演、明星、画面特效、音乐音效等六个因素。电影预告片的使用媒介主要集中在网络视频专门网站、网络视频贴片、社交网站分享、手机视频、公共交通车载电视、剧场贴片、电视台广告、楼宇电视、户外电视等。

第二阶段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问题包括性别、院校、年级;使用感受;电影预告片收视频度;影院观影频度;观看电影预告片媒介;收视动机;选择标准。其中,电影预告片收视频度为六级量表,分别是每天、三天内、每周、半个月内、每月、一个月以上;影院观影频度也是六级量表,分别是两周内、每月、两月内、每季度、半年内、半年以上。本研究将答卷中选择电影预告片收视频度一个月以上、影院观影频度半年以上的视为无效答卷,以增加数据分析的效度。观看电影预告片媒介为多选,其余题目均为填写或单选。本研究线上(300份)线下(200份)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答卷444份,回收率88.8%,有效问卷417份,有效率93.9%。

三、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使用与满足现状

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作为本次研究样本的北京高校大学生的性别构成是男194人(46.5%)、女223人(53.5%);学历方面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是19人(4.6%)、199人(47.7%)、173人(41.5%)、26人(6.2%)。对大学生的电影预告片收视频度、影院观影频度进行统计,具体情况如表1、2所示: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知,大学生电影预告片收视频度主要分布在半个月内(28.06%)和每月(31.65%),而影院观影频度主要分布在每月(44.60%)。从时间上分析,影院观影频度与电影预告片收视频度相互吻合,本研究将在后文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检验。

关于媒介使用情况如表3所示,经统计网络视频专门网站(95.68%)、网络视频贴片(90.17%)、社交网站分享(87.53%)三个选项几乎涵盖了所有样本,这说明电影预告片在新媒体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契合了本研究“新媒体语境”的主题,本文可视作针对前三项新媒体使用的研究。同时,相对旧有的电影预告片投放形式,在新媒体上使用电影预告片更能彰显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这也构成了使用与满足研究能够成立的前提假设。此外,公共交通车载电视(50.12%)虽然不归属于新媒体,但其高使用度、高到达率应引起电影预告片投资人的格外重视。

对电影预告片的收视动机和选择标准进行统计分析,如表4和表5所示,收视动机和选择标准为李克特量表。

在收视动机选择“非常重要”的排序中,“辅助选择影院观影”的样本量最大,为180人,占43.17%。在选择标准选择“非常重要”的排序中,“题材”的样本量最大,为318人,占76.26%。再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的百分比相加,收视动机中“辅助选择影院观影”(86.34%)、选择标准中“题材”(98.56%)依然排在第一顺位。这说明,收视动机中最为凸显的是“辅助选择影院观影”,而选择标准中最为着重的是“题材”。该描述性统计结果,一方面肯定了电影预告片对影院观影的意义,投资人对电影预告片的投放应增强信心和动力;一方面强调了题材在选择标准中的地位,预告片制作者不能小觑这一环节,要在电影预告片中尽量展示题材,投资人则要加强对电影题材的宣传。有趣的是,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的百分比相加观察,在收视动机中比重最低的观看偶像明星(35.97%),与其同质性很强的选择标准中的明星(69.06%)形成反差。究其原因,可以解释为明星已经成为电影预告片默认必备的一环,受众虽然不会刻意追求,但却不容忽视。

表6是受众对电影预告片使用感受的调查结果。整体而言,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使用趋向满意,即非常满意(2.10%)、比较满意(33.80%),然而作为中间值的一般(54.00%)过大,这说明电影预告片的制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制作水平亟需提高。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电影预告的制作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四、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使用与满足关系

(一)电影预告片收视频度与影院观影频度

本研究拟通过Pearson系数对大学生电影预告片收视频度和影院观影频度二者间的关联性进行检验。如表7所示,二者间呈正相关。由此可以推断,越频繁地观看电影预告片将会越频繁地前往影院观影。对于电影预告片投资人而言,加大力度投放电影预告片对提高电影票房立竿见.影。

(二)收视动机与选择标准

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的主动性,主张传播媒介的使用行为是目的导向,人们从多样化的选择方案中选择媒介与信息,以同应他们的期待和欲望。受众的收视动机会影响其选择行为,选择行为亦回应收视动机中的期待,且选择行为因收视动机的差别而形态各异。因此,收视动机和选择行为之间是有关联的,本研究旨在检验的是收视动机和选择行为中的标准是否相关。詹姆斯·罗尔认为受众在进行媒介使用时,会进行认知和计划等相关思考,以评估要采取何种活动满足自身需求。本研究所调查的“选择标准”是选择行为的前导因素,其对应的即是认知计划和评估标准。在收视动机和选择行为之间具有关联性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Pearson系数,进一步检验收视动机和选择标准问的关联性。

表8可以看出,对大学生电影预告片的各项收视动机和各项选择标准进行交叉检验的36个项目中,31项呈正相关。

整体上分析,选择标准中“画面特效”、“明星”普遍与收视动机的关联性较高。这说明,在电影预告片中加强上述两个个元素的成份和制作,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满足度。从商业角度而言,凸显这两个因素的电影也应加大力度制作并投放电影预告片。

值得注意的是,收视动机“享受艺术美感”与选择标准“题材”;“观看偶像明星”与“类型”、“导演”;“社交谈资”与“题材”、“类型”未呈现显著相关;而收视动机“辅助选择影院观影”、“追逐观影新鲜感”、“享受艺术美感”、“观看偶像明星”、“休闲娱乐”、“社交谈资”对选择标准影响最大的分别是“题材”、“画面特效”、“画面特效”、“明星”、“明星”、“画面特效”。这说明,收视动机与选择标准的内涵越相近相关性越强,内涵越疏离相关性越弱。

此外,与使用动机“辅助选择影院观影”联系最为紧密的选择标准是“题材”,而“辅助选择影院观影”正是投资人制作并投放电影预告片的驱动力,因此,在宣传电影预告片时着重对题材的渲染,并在制作电影预告片时着重对题材的表达,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辅助选择影院观影”的收视动机的满足度,一方面将有利于促进电影票房的增长。

(三)选择标准与收视频度

购买前可行性方案的评估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重点对象。购买前可行性方案的评估源自过往消费经验的积累,以及获取产品资讯后即时形成的判断。本研究将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选择标准视作消费行为中的评估标准,鉴于消费决策中的评估标准会直接影响消费行为,本文采用Pearson系数考察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选择标准与使用频率的相关性。

对表9的解读是,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选择标准均与使用频率成正向相关。依据上述论证,我们将选择标准视为受众“满足”的需求,也就是说,越好的完成这些需求,受众越易获得满足。同时,满足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受众的下一步使用行为。上文已检验电影预告片使用频率与影院观影频率呈正相相关,因此,提高电影预告片的使用频率将会有效的促进电影票房收入。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选择标准均对使用频率的影响中“题材”、“画面特效”强于他者,这说明,大学生在选择电影预告片时,非常注重题材和画面特效。因此,投资人应注重并加大对电影预告片“题材”和“画面特效”的宣传,而电影预告片的制作者也要加强这两个音素的展现。同时,具有“题材”、“画面特效”优势的电影也应加大对电影预告片的制作成本和投放力度。

五、结论与讨论

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对电影预告片的使用更为自主,这构成了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前提基础。迄今,学界尚未对电影预告片给予足够重视,业界则大多是从感性出发以认知电影预告片与影院观影的关联性。本研究从实证层面考察收看电影预告片对影院观影的影响力,通过检验受众的收视动机与选择标准间的关联性,验证了罗尔提出的使用与满足路径。

结合本文的结论,归纳出如下可供电影产业进一步优化电影预告片制作和投放的建议:

1.电影预告片投资人应对电影预告片增强信心,并加大电影预告片制作和宣传上的投入。

2.从电影预告片的媒介使用来看,网络使用几乎涵盖了所有样本,因此电影预告片投资人应加大电影预告片的网络投放力度。同时,公共交通车载电视因具有高使用度、高到达率等优势,也应引起电影预告片投资人的重视。

3.从电影预告片使用感受的“满足”维度来看,大学生对电影预告片的使用趋向满意,但中间值过大,说明电影预告片的制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制作水平亟需提高。这一方面需要电影预告片投资人对电影预告片制作的投入;一方面电影预告片制作行业也需提高从业者素质和水平、不断更新技术并引入竞争机制。

4.与受众收视动机中“辅助选择影院观影”关系最为密切的选择标准是“题材”,因此电影预告片投资人要着力进行电影题材的宣传,电影预告片制作者要加强对电影题材的展示。

新媒体电影范文第8篇

.微电影创作能够促进地方传统媒体摆脱对单纯广告经营的依赖,在互联网时代向360度全媒体转型升级。近年来,由于受众获取信息渠道和消费习惯的巨大转变,企业商家对产品的营销推介方式和渠道也随之变化,更多的广告预算分流给了新媒体。这让深度依赖广告经营的传统媒体们陷入发展困境,尝试突围的传统媒体纷纷试水与新媒体结合,力争在互联网时代传媒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兼具新媒体特性和广告气质的微电影自然成为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必争之地。目前,微电影产业有三种盈利模式:

⑴版权开发:随着渠道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版权的开发空间将更加广阔。

⑵广告植入:微电影目前已经成为各企业厂家和广告商家植入软广告的宠儿。

⑶客户定制:广告客户定制的微电影是主流,平均每部微电影,广告客户的花费仅为二三十万元。这也是目前微电影盈利的主要模式。

二、地市级电视媒体进军微电影创作领域的可行性

2014年初,鞍山广播电视台根据产业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进军微电影创作领域的发展战略。目前已成功创作了十余部微电影作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为某地产项目制作的一部长度为5分钟的微电影,从前期创意征集、剧本创作、演员选拔、现场拍摄到后期剪辑包装,共用时20天左右,客户提供经费12万,制作成本6万元左右,播出费用另计,利润比较可观,发展前景良好。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微电影市场需求很大,而在二三线城市,微电影供应方面却略显不足,产业发展格局不明晰,行业整体缺乏品牌效应。为了促进微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兼具主流文化传递成功经验和品牌商业运作能力的地市级电视媒体应该担负起本地微电影创作领域龙头牵动企业的大任。

1.地市级电视媒体植根本土

可实现微电影创作本地化。毋庸讳言,只要资金足够充裕,我们可以集合全世界最优秀的人力、物力资源创作微电影,但那又与我们所在的城市关联程度有多大呢?地市级电视媒体深度了解本地域文化特色,对城市具有真切情感;拥有公共关系资源,从而降低制作成本;可以将微电影产业链主要产业部分留在本地,以促进本地微电影产业发展,繁荣地域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2.地市级电视媒体是本地的影视制作权威

可实现微电影创作的专业化。所谓专业化运作,就是用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微电影是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作品,因此,启用拥有视频制作行业经验和市场营销能力的团队进入该领域,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途径。地市级电视媒体拥有专业导演、编剧、摄影师、灯光师、后期剪辑师等专业人才和制作技术,拥有营销推广团队和平台,拥有本地知名主持人,能够以最快速度建立起优秀的微电影制作团队。

3.地市级电视台具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