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用文体写作

实用文体写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实用文体写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用文体写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写作教学 实用文写作 实用文教学 重要性

一、 我国实用文写作的缘起

文章的写作因文体而异,文体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我国古作教学在起初纯为“教化、修己”的道德需要,到后来的“求进”的功录名利再到最后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和才华。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正式下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自此,写作又回到了为实用的轨道上来。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要求:“作文,以清真雅正为主:一忌用僻怪字,二忌涩口句,三忌发狂议论,四忌用报馆陈言,五忌以空言敷衍成篇。”可见,当时政府的文件已明确要求写作为实用服务了。

民国初年的写作教学方针同样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1912年11月12日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有规定:“国文作法,宜就读本及他科目已授事项,或儿童日常闻见与处世所必须者,令记叙之,其行文务求简易明了。”1916年1月8日教育部颁布的《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中有关国文作法的规定依然如是。

我国实用文体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但实用文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却是在清末民初谢无量的《实用文章义法》(191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实用文章义法》是我国近代最早一部以“实用文”命名的写作专门性教材,体现了注重实用文体的新潮。该书选编唐宋至清末的经典实用文章97篇,分总论、文意论、文势论、句法与字法论、篇法论、纪事文论、词赋杂文变体论七大章对实用文体的文体规范与写作特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对实用文章的写作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二、 解读课程标准对实用文写作的要求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如果一味的关注人文性,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以记叙文这样的文体来表现写作教学的人文性的话,那么工具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重视实用性的写作教学是不可能很好的培养出写作能力的。

2001年和2002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义务教育的语文课标分学段设置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是“写话”,主要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3-4年级)是“习作”,主要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5-6年级)仍是“习作”,但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第四学段(7-9年级)是“写作”,要求学生写作时要感情真挚,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主要训练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的写作。高中语文课标在“表达与交流”中强调书面表达要“感情真实健康”,并提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写作训练内容主要是“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三、 实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培养他们缜密的思维需要。实用文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语言运用不仅是我们平时比较重视的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学生同时还需要学习与其他人交际的实用性语言风格。这种实用性语言风格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对他们的缜密思维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公民道德意识和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的需要。实用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许多实用文都是因为人与人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例如祝贺信,慰问信等。这些实用文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习惯才可能在实用文中体现和谐的人际素养。教师在训练学生的实用文时其实也是对他们的品德进行熏陶。

实用文体写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应用文写作;一体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38-02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基本的职业技能。应用写作是一种技能,并且是工作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凡学一种技能,必须理论与实训并重,反映在教学中就是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反映在教材上,应该有贴合职业学校学生的一体化教材。但目前国内职业学校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与普通教育开设的应用文写作在教学上并无实质性区别,选用的教材也与普通教育使用的教材没有大的差异,这就不能体现职业学校的特点。所以职业学校迫切需要一本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应用文写作一体化教材。

一、目前职业院校使用的几种代表性的教材比较

1、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的《应用文写作指导》(通用类)

该书由何语华主编,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2006年12月出版。该书择取了条据、个人文书、办公文书、专用书信、演讲与致辞以及信息文书等六类应用文,在编写过程中遵循“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原则,体现出四个特点:一是表述的精要性。在介绍每一文体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时,力求简明扼要,切合实际。既考虑到每一文种的基本写作知识,又避免了一般写作教材长篇大论式的理论阐述。二是例文的典范性。选择能体现该文种特点的文章为例文,佐以简略的旁注和精当的评析,以突出其实用性和示范性。三是职教特色的鲜明性。在重点讲解未来职业生活常用文体的同时,力求使例文内容反映职业生活,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和较强的思想启迪意义。四是训练的可操作性。与一般应用文写作教材相比,《应用文写作指导》减少了理论知识方面的练习,侧重对学生进行写作实践的训练,题型灵活,便于操作。

2、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应用写作》(第二版)

该书由裴显生、王殿松主编,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2006年12月出版。为“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是在1999年教育部统编教材《应用写作》基础上修订完成的。该书原依据《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修订时,在保持原书框架基础上,注意吸收新的成果,对全书作了修改与补充,篇幅也略有增加,使之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全书共六章,前三章为基础理论,主要讲应用文的产生与发展、特性与功用、作者与读者、文本与分类,以及写作过程;后三章为具体写作指导,介绍了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专用文书中几个主要文种的写作模式和规范,并附有一定数量的范例和思考练习题。该书主要特点:一是加强应用写作基础理论的论述,供教师讲授或学生自学;二是在写作指导中不涉及日记、书信、条据等中小学已学过的应用文种,也不涉及过于专业化的应用文种。

3、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现代实用文体写作》

该书由谷颖主编,属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特色教材系列,2009年3月出版。该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例文多而且新,正反例文兼选,并配有简析和评点。每一章后面设有综合练习,题型多样并附有参考答案。编者还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赠送给写作教师。全书共分十章,主要包括事务文体、传播文体、日常应用文体、公文写作、财经文体、科技文体、规章制度、电子文书、申论等。

4、立信会计出版社的《大学实用文体阅读与写作》

该书由盛明华、施扬主编,2005年12月出版。通过对中国历代名家经典书、札、治、戒等实用文体的赏析,让读者在欣赏中体会好文章应该是怎样的,由欣赏的熏陶后,介绍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方法,最后配以习题,让学习者由欣赏进入创作实验再进入总结。该书体例较有新意,不失为一本较好的实用文体写作教材。

上述四本教材各有特色,基本体现了目前的应用文教材的特点,但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一体化的写作技能训练体现不够。对应用文写作来说,其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重在应用,而如此繁杂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显然是枯燥无味的。所以,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适应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的要求,适应职业院校学生事业发展和生存的需求,必须有一本能够体现一体化教学特点、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的《应用写作》教材。

二、职业院校应用写作一体化教材的编写原则

一体化教材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模拟“职业岗位情境”一体化教学方案。在编写时应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根据实际需要,将基础理论与岗位技能有机整合,进而形成新的教材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工作岗位为依据

教材体系的构建应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相匹配,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教材,能较好地实现教材和工作岗位的有机对接,变学科式学习为岗位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以工作任务为线索

教材应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线索,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让学生在贴近企业的具体职业情境中学习,既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实用文体写作范文第3篇

1.读写关系定位存在偏颇。自古以来,语文教育中就存在着“以读带写”的写作教学思想,误导一些教师片面的理解为语文教育以阅读为主,写作是其附庸。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几乎每节课的尾巴处,都会总结写作方法或写作特色。有的教师会当堂写上一写,而专门的作文课就被这每节课的“尾巴”来代替。

这样的课会使阅读与写作两败俱伤。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而教学内容又这么庞杂,会使每个教学目标都只是蜻蜓点水,学生跟着老师溜了一圈,最后所得无几。

从现代信息论来看,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的目的指向有着根本的不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写作方法的二者目标上各有不同,为了教学目标的清晰明了,二者不可节节混杂在一起。

阅读教学应该按照阅读的序列,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写作教学应该按照写作的序列,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王荣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对我们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具有可操作性的启示。

2.读写结合方式单一。目前,一些一线老师认识到读写之间的促进关系,但二者结合方式上单一。普遍的现象是阅读课上的以读促写,使写作流于形式,得不到系列的训练。教师对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与口语交际活动中的读对写的促进性作用认识不足。教师误认为这些活动在试卷中几乎不涉及,做这些活动,只会浪费时间,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没什么作用。

其实这些活动,是学生最乐意参与的,他们主动性最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原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自我习得的知识对学生的写作促进性最大。这些活动既潜移默化地解决了学生“写什么”,又解决了“怎么写”,是读写结合多样化的可靠途径。

二、对写作基本功的认识存在偏颇

1.对个性化与“不限文体”认识的偏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由表达。在考试中,突出的表现是写作要求中,一般都有“不限文体”。“不限文体”误导一些教师对文体教学的忽视,认为文体知识可以不教了。如果在写作教学时,谁教文体知识就是违背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教学的失误。这既是对新课标理念的误读,也是对考试导向的误解。

“不限文体”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好的发挥,写自己擅长的文体,而不是写出四不像的文体,它隐含着对文体特征的强调与重视。写作存在文体的规则,如果不遵循基本的文体特征,那么只能是写给自己看,没有共同的认识基础,写作的交流目的就不能实现。话题作文不限定文体,不是不讲究文体,而是要考生自选一种文体。

文体历经发展逐渐积淀下了的文体特征,是写作便于的交流基本规则,是不可以忽视的,对文体特征应该加以强调。

2.对写作知识的认识存在。目前不少教师把新课标中“淡化知识教学” 误解或者曲解为“不再进行知识教学”,使写作教学技能训练和能力形成失去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弱化甚至不讲写作知识,转向于盲目的一味练习,既没有起点,也没有归宿,显然这样做是违背基础教育写作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的。实际上新课标是从尊重学生学习主动性角度来入手,进而改变传统的枯燥系统传授,强调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来相机传授知识。从新课标看,写作教学要教的主要是“三大文体”、“四大文学作品”、“应用文”、“人物传记”的写作基础知识,另外还有写作过程与写作心理的知识,并且强调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这是教师必须注意领会的。

三、写作教学基本要素处理单一

1.写作的读者对象与功能界定单一。对于写作的读者对象,目前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局限。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读者对象一般只是教师,因此学生写作时总揣摩老师的心理,为讨好老师而构思写作。

西方发达国家及日本、韩国等把写作教学的读者对象分成两类:一类是“为自己写作”,即学生表达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等。这类写作强调写作对学生自身的作用,把写作作为改进自己生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类是“为不同读者写作”,包括记录、通讯、报告、评论文等。这类写作注重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功能和价值,要提供机会指导学生针对不同读者群等进行写作训练,不局限于语文科。

在这里,所谓为不同读者写作实际上已经扩展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写作成为丰富个人阅历、思想及其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对我们写作教学的读者意识的确立具有借鉴意义。

在写作教学中,师生对写作的功能认识狭隘,普遍存在着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拿高分,为了考试而进行写作,忽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生命意识与公民素养。

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对写作的言语表达的生命意识的论述,对写作功能的拓展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国外,很多国家将写作能力看作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不少学者从写作与社会政治发展的关系和公民培养的角度,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发达国家目前比较一致的做法是,关注时代精神,注重写作教学与社会问题结合,注重写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写作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在调查和研讨的基础上,就自我成长、家庭、经济、消费者、环境保护、战争等问题写出调查报告、论文或讲演稿等。

如在日本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直接提到写作与公民素质的关系,但其影响深远的“生活作文”是把培养写作能力与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塑造结合起来的,强调写作的社会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发现自我、应对生活的能力。立足时代,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培养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用得上的写作能力,提高公民的写作素质,这正是国外写作教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另外在写作的思维训练方面,与国外对批判性思维重视的程度相比,无论在教学的操作程序还是训练的深度都远远不及。在现代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批判性思维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越来越重要。

2.写作教学内容单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教什么”,即写作教学的内容层面是最基本的问题。写作教学内容受到写作教学取向和目标制约,同时也是它们的实施载体,通过写作教学内容体现写作教学取向,落实写作教学目标。

然而,目前写作教学内容视野狭窄,领域主要局限于身边的人或事物等,对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哲学性问题涉及不多也不深入。实用化作文、生活化作文成逐渐成为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与美国相比,在概念和表述上往往以应用文来代替实用文,内涵上与美国的实用文有所差别。美国的实用文强调的是作文的实用价值、沟通、交际功能,包括针对性说明文、分析性议论文、商业信件、求职申请、会议记录等。我国则把实用文窄化为应用文,主要包括信件、借条、申请、通知等,其中一些看似实用其实在当前社会并不实用如电报等。透过美国生活化的作文内容,会发现它的生活化作文除了强调作文与生活相联系,反映生活外,更注重的是通过写作去思考生活问题, 加深对社会生活是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我们生活化的写作教学内容,在内容取向上可以借鉴美国,以增强实用性。

实用文体写作范文第4篇

一、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写应用文

由于中职学生没有清醒的学习意识,所以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亦可不学也行。所以,必须给学生明确学习应用文写作的意义和目的,使他们从心里认为学习应用文写作是必要的。通过现实朴素的例子,让学生有所震动,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应用文写作技巧,会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学生对其有了充分的认识,自然有兴趣进入一个求知新天地。

二、与专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职学校进行应用文教学,是为学生将来有效解决特定的工作问题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在实用文文类的选择上不可能随意,必须服务于专业能力的培养。然而,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没能根据专业特点编写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从专业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讲授内容,做到灵活多变,有的放矢。删除与教学实际和专业特点不相符或与学生生活脱节的章节,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当地企业信息,融进本土文化,增加在校或职业岗位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在不同的时间讲授不同的应用文,例如,开学初,让学生订立学习计划;“教师节”即将到来指导学生给老师写一封慰问信;趣味运动会来临之前指导学生写解说词;学期结束指导学生写好总结,等等。突破教材原有的固有体系,与学生的实际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应用文的实用功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以致用,真正体会到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好处,从而增进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

在讲课时,应加大对每一种文种具体写作知识点的讲述,相应地减少纯理论知识的讲述,将知识点讲细讲具体,减少学生学习的障碍。例如:在行政公文一章中,通知、通报两种文种在校园里经常使用,介绍时可以适当地减少选取政治性的例文,而相应地增加校园中的例子,例如通知文种可以选取校园里举办某些活动的通知,通报则可以采用对校园里一些学生的批评性或表彰性的通报。这样可以直接拉近学生和材料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

三、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兴趣

1.设立模拟课堂,创设应用文写作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力求再现某种职业情境,将应用文写作需要掌握的知识,渗透在模拟情境中,让写作训练为用而写,给学生真正“应用”的感觉。比如,将本地的特产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写一份产品说明书;如果你要竞选学生会的某个职位,就要写一份演讲稿。如结合广告专业的学生最近专业中学习的内容,指导学生写广告词。布置作业时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写作,如生病或突发事件不能上课需要请假、加入共青团或申请贫困生补助、前往其他科室领取物品、不小心遗失物品时向其他同学求助等,授课时将这些问题改编成教学情景,通过实物呈现、角色扮演、工作参与等途径,让学生身处其中或心随境舞,既能完成应用文写作的任务,而又不觉得枯燥乏味。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掌握了各种应用文文体的写法,认识到作文不过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下来的一个语言的书面化的过程,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情绪。

2.讲练结合,学以致用

实用文体写作范文第5篇

文体是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一种文体之所以是该文体而不是别的文体,就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基本模式。文体性也就是文章写作的一条重要规律,是写作文章所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矩。现在的话题作文命题形式所产生的“四不像作文”为什么遭到人们的强烈抨击,就是因为它不符合任何一种文体性规律。

文体具有相对的稳固性和稳定性,对写作有着比较强烈的制约作用。文体不仅制约着写作中对材料的选择,而且制约着写作的构思方式和文章的结构模式;不仅制约着文章语言的运用,而且制约着文面和行款格式。特别是应用文体的写作,这种制约表现得更为突出。任何一种应用文都有自己特定而相当稳固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结构模式,甚至可以说是公式。对应用文而言,特别是独特的行款格式,最能直接地表现其文体的特点。作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虽然不如应用文那样鲜明,但同样也有自己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与规则。王强模、袁昌文主编的《文体写作教程》(55~56页)中也这样说:“几乎每一种实用文体样式,都有一定的格式,不能违反,不能自出心裁,否则读者就不承认,文章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之所以有这种固定格式,一方面是传统的因袭,另一方面则是约定俗成。不照顾历史状况,突然变成一种新的定法,就‘四不像’;不按照人们的习惯要求表达,人们就觉得不是那种‘味儿’。”由此可见,文体的特点其实是人们对文章写作的应用和表达规律的科学总结与归纳,是不能违背的,谁违背了就不能顺利地达到写作的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文体规律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规则,更应该是文章写作的一种方法。有许多初学写作的人老是纳闷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其实也就是对文体写作方法的呼唤,也就是对文体写作规则的呼唤。我们委实不应该再把文体性看作是一种消极的约束力。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文体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任何一种文体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这种可塑性和变化性也是很有限的,不可能变化得面目全非,变得不像其本来的文体,而仍然应该具备其所属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要求。否则的话那就不能算是这种文体,或者根本就不能算是文章了。一个作者写作时只有具备强烈的文体意识,只有严格按照某一种文体的基本要求进行写作,才会写出具有鲜明文体感的作品来,这样的作品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章,否则就不能算该种文体的文章,或者什么文体的文章也不是。

实用文体写作范文第6篇

一、真实性原则

其实写作都要遵循真实性原则,但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体对真实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学作品主要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创作主体可以对所反映的题材、素材进行能动的加工,杂取种种,合为一个,这是塑造典型的基本方法。但散文对真实性的要求应该比小说高,多数散文所叙之事,所写之景,都比较切近生活实际。随笔的外延较广,叙事类、写人类、写景抒情类可能较接近文学作品,但一般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与情节。议论类、说明类更接近实用文章,对真实性要求就更高,不能随意编造事实、材料,基本要遵照生活的真实去写。

随笔写作反对机械模仿、套用格式、为文造情、编造材料等违背写作规律的行为。坚持真实性原则,是写作的生命。当下学生的伪写作是严重的。不真实写作是对学生写作兴趣、写作能力的极大戗害。

要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真实的自我,写真事,绘真人,说真理,抒真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独特性的,具有不可重复性,都有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他人了解的地方。随笔写作就是要挖掘写作者最真实的、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去重复那些假大空、别人的、花哨的东西。

但对真实性又不可持机械的观点,认为所写信息必须与生活绝对相等,必须精确到几分几秒……写作不能也不可能像照相机那样去自然主义地再现生活。真实性原则并不排除对材料能动的选择、加工,但这种选择和加工是符合生活规律、时代精神、作者内心的。尤其是后者,多年不健康的写作训练,已经使很多师生丧失了真实地表达自我内心的意识和能力。一动笔则套话、假话连篇,唯流行风、阅卷者是瞻。这种不良风气应该通过随笔写作教学加以大力纠正。

二、个性化原则

随笔是一种最直接地贴近作者心灵的文体。而每个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都是丰富的、充满个性的,因此个性化是随笔写作的基本原则。重复他人、没有特色的作品,其实没有多大存在价值,不能为读者带来新鲜的信息和新奇的启迪。历史上的名篇,总是个性鲜明之作。

个性化可以体现在写作的方方面面,如主题、题材、构思、结构、手法、语言,概括起来就是内容和形式。当然,任何一个作者不可能在写作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个性,但总应在某一两方面表现出个性。

作者首先要有勇于追求个性、敢于彰显个性的意识和勇气,要自觉地抵制“套板反应”,要能动地面对写作的法度和范式,要做法度的主人,不做法度的奴隶。这要求作者既要虚心地学习前人的文章,更要自信地写自己的文章。

作者还要有个性化的写作方法。一是挖掘自己生命历程中独特的经历和思想情感。比如,母爱都是同样的伟大,但体现伟大母爱的事例则各不一样,这种独特的经历,往往是个性化的宝贵材料。二是寻找不一样的表达,不一样的风格。写母爱都是温馨感人的风格,如果换种冷峻的、冷抒情的风格,可能会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还要能于摒弃自己俗滥的思想、材料、手法。比如写汶川大地震,伤亡是如何惨重,救援是多么热情有力,中国人是多么团结坚强,这类题材、主题已经反复被中学生写过,多数都没有新意了,但有的学生依然浑然不知,甚至十分满足。这不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创新性原则

个性化原则其实包含了创新的要求,但个性化不等于创新。创新是对既有作品在内容上、形式上的一种突破,一种有价值的突破。作者不但要力求有个性,还要大胆写出新意。不但要写得与众不同,还要写出别人和自己未写过的内容和风格。

创新体现在随笔写作上,同样表现为思想新和手法新、语言新。最值得追求的是思想新。随笔写作从生活中来,从自然、社会中来,从自我心灵中来,束缚较少,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创新的空间也很大。

要想创新,作者必须对主客观世界保持一种敏感,随时关注社会、心灵的信息变化,敏锐地捕捉到新鲜的材料,新颖的思想和新异的情感,并用文字随时记录下来。

作者还要敢于换一种眼光,利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来看待一切,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上发现不寻常。

作者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要不满足于现有的一切,要相信大千世界,一定有许多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一定有未被开掘的黄金。要敢于打破写作中的一些条条框框,既要“入法”,又要“出法”。

四、生活化原则

随笔之“随”,有“随时”之意,即随时记下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它不像文学创作那样长期苦心经营,不像学术文章那样繁琐考证,它是一支轻骑兵,轻快地奔跑在生活的原野上。随笔比其他文体与生活的联系更紧密,它跳荡着活生生的生活的音符与思想的闪光。

实用文体写作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应用文写作;重要性;兴趣;写作训练

应用文写作作为一种实用文体,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洽谈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中职学生必须重视应用文的学习,这对学生将来参加就业和更好地适应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个人教学实际经验,对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策略向大家谈谈我的几点想法和建议,以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一、纠正认识偏差,使学生了解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因为学生自身成长经历的关系,他们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庭和学校,与社会接触较少,小学、初中阶段学习的作文大部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对应用文这一具有交际性特点的作文格式不太了解,在对应用文写作的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应用文写作没有学习的必要,因此对它抱着无所谓的学习态度。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让学生领悟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比如,我们可以对学生说:“你们将来找工作肯定得写简历,如果简历写不好就有可能错失工作的机会;参加工作之后你们免不了要写个人工作计划和总结,如果写不好就无法体现自己工作的亮点;以及你们开会要做的会议记录、写的年终总结等,都需要运用应用文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通过我们列举的这些朴素而又实际的例子,认识到应用文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学分而学,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将来更好的就业而学,它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如果我们不能熟练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技巧与技能,则会给自己将来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应用文写作是社会中人人都离不开而且都要参与的一项写作活动,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二、精心设计导入,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反观现在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课堂,基本上都是围绕归纳理论、练习写作、练习讲评、作业练习的固定模式进行,长时间下去,学生就对这种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丧失了兴趣,甚至会出现厌倦和抵触心理,教学效果更是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方式,使我们应用文写作教学课堂变得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通告”这一文体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导入:“相信‘孟母三迁’的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吧?”学生齐声回答:“听说过!”“如果我们对我们居住周围环境不满意,可以随时搬走,但是如果是一个工厂、一个学校呢,不能说搬就搬吧。那么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现在,就遇到了这样一种状况,在你们公司门口,治安秩序特别差,还经常有黑车拉客现象的出现。针对这些情况,你们公司就可以通过写通告的方式写出相关法规抑制种种不良现象的出现。那么,什么是通告呢?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又该如何去写?”这样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导入马上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满腔热情的投入到应用文写作的学习活动中。

三、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

应用文写作虽然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与技能,但是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较差,故在应用文写作学习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写作能力差,对于篇幅较长、要求较高的应用文写作更是不能得心应手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训练,让他们对应用文写作的各种要求及格式了如指掌,进而提高他们的应用文写作水平。比如,由于应用文的格式比较规范,学生不易记忆和掌握,这时,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知识点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应用文写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与学生的文字功底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训练,让学生注意在应用文写作中句子使用的正确性和规范性,保证语句通畅、不出语病,使学生养成准确、无误的叙述事实的习惯和应用文写作的思维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我们不一定要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生活中的实用文章,而且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可见,撰写格式正确、内容充实的应用文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与技能。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以创新研究出更多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以为学生将来参加就业和适应社会需要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慈.寻找教学规律,教活中职语文.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04).

实用文体写作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系列课;写作能力;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62-02

写作能力是最能彰显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优势的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近几年来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在“实用、实际、实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设置写作系列课,建立写作教学的长效机制

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只开设一门基础写作课,仅开一个学期,课时量少,讲授的知识有限,达不到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因此,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了写作系列课,即基础写作(第一学期)、应用文写作(第二学期)、新闻写作(第三学期)、文学写作(第四学期)、学术论文写作(第六学期),大学四年写作教学不断线,这样就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训练从大一到大四不仅具有阶段性,而且具有延续性,这是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一学期开设基础写作,这一阶段主要是奠定基础阶段,讲授的是基本的写作理论,包括“写作材料的摄取、写作思维的运行、写作主旨的生成、写作结构的构建、写作语言的驾驭、写作表达方式的选择”等[1],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夯实“会写”的基础。

第二学期开设应用文写作,这门课主要使学生了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文种常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文种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格式,旨在培养学生常用公务性、事务性文书及办公室工作所需要的各类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办公室工作奠定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写作基础。

第三学期开设新闻写作,这门课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牢固掌握关于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熟练运用新闻报道的两种主要体裁——消息与通讯,写出合格的新闻报道作品,为学生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学期开设文学写作,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文学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评论的写作基本规律和写作个性,旨在提高文学写作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其文化素质与审美人格。

第六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这门课是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专业课学习后进行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训练,属于最后的应用验收阶段。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熟悉从选题到终稿的各个步骤的要求,培养其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学期论文、学位论文乃至毕业后的论文写作方面的要求,为顺利地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是自我性写作,二是社会性写作。这样,一方面论专业有看家本领,另一方面,出校门以后,“笔杆子”立刻就能适应社会需要,立刻能发挥作用,这是未来的出路。因此,我院开设写作系列课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我性写作和社会性写作的能力,最终适应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需求。

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讲授的趣味性

写作课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很多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成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采用范例教学法,将作品范例与写作理论相结合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写作课的学习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做法是,在讲基础写作和文学写作时,注重写作课与其他文学课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把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之作融入到写作课的教学中来,将文学与写作理论相结合。因为“文学是人学,也是心学,是心灵为之生,为之死的精神家园”[2],文学充满着灵性之美,能够深深地打动人,所以在写作课的教学中,将文学作品纳入到理论当中,赋予理论以情感,使学生深入其中,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这样能增强学生对写作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在讲新闻写作时,除了从理论上进行准确、清晰、透彻的阐释外,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大量的时效性的新闻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加深学生对新闻写作基本原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另外,应用文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作为技能课和实践课,其写作的规范性要更强,在教学中,应从经典范文出发,在经典范文的基础上提炼和概括写作理论,即为学生提供优秀范文,讲前用例文引路,让学生对相关写作理论有感性认识,讲后用例文分析印证写作理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理论,这样既加强了写作的技法指导,同时也使学生的写作变得更加规范。

三、精讲多练,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写作课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写作的过程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写作能力、写作水平必须通过实际训练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系列课安排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为5:5,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传授和写作训练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先选准知识点精讲细讲,使学生进入写作学理论体系,形成写作和研究的氛围,其次根据每章节的重点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加大学生的写作任务量,将写作训练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始终,使“写作训练既有阶段性又有延续性”[3],实现最终目标——每人写作各种文体的文章平均40篇左右。

具体做法是,大一第一学期重点在讲授写作理论的同时,加强一般文体训练,重点在于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训练,要求学生一学期的训练篇数每人平均不得少于10篇,学生训练主要由任课教师督促完成,本学年完成后,将学生习作结集成册,设计出封面、目录、前言、后记等,并进行评奖,第一学期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功。

大一第二学期重点训练实用文体,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5:5的原则,即第一节课教师精讲本节课主要知识点,第二节课围绕讲过的知识点进行应用文体的训练,同时让学生结合社会实践,训练社会实践中运用得比较频繁的应用文体,一学期学生训练的应用文体的总数多达15种。

大二重点训练新闻写作和文学写作,训练的方法基本相同,即每章节的训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单项训练,安排片断式的单项训练题目,每章教学中穿行不少于2次;第二部分为综合训练,安排较复杂的全面的综合训练题或撰写综合作文,每章教学后安排1次;第三部分为社会实践,在相应的单元安排一些写作社会实践活动。

大三重点训练课程论文。各门任课教师相互配合,要求学生每门课撰写的课程论文不得少于2篇,并由专业课教师督促完成,最后把写作情况汇总给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大四重点训练毕业论文的写作。由论文指导老师相互配合,重点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初步的科研能力,最后要求他们写出格式规范,内容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论文。

传统写作课的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德强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化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之后,精讲多练,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生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际技能,切实提高了写作水平。写作成果显著,学生把自己四年来创作的作品编辑成册;学生在各类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出版学生作品集《新绿》,里面集结了学生优秀的原创作品;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多次获得省级奖项,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学生季含宇的文章获全省高校庆祝建党90周年征文大赛二等奖,但梓睿获三等奖;学生的毕业论文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每年都有多篇论文被评为院级优秀毕业论文。

四、建立写作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科学的评价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教师不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写作情况和写作水平,改进写作方法,促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化的写作评价体系,由于每一门写作课程的性质不同,就决定了每一门课的写作评价机制也是不同的,仅以基础写作为例,基础写作的评价考核标准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优秀应满足如下条件,即文章切题,主题突出、材料相当充实、结构完整,段落之间连接紧密、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格式规范,书写及文面比较美观。良好的评价标准是主题较突出、材料充分、结构完整,段落之间衔接较好、语言通顺、格式较规范,字迹清楚,无错别字。合格的评价标准是文章内容大体与题目相符,但材料不充分、结构完整,段落顺序合乎逻辑、语言不够通顺,文面大体整洁。以上是优秀、良好和合格的标准,不能达到合格要求的均为不合格。建立好写作评价体系后,按其标准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贯穿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切实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领悟修改意见,自觉做好修改工作。

其次,要对教师的评价结果进行公布和讲评。由于写作具有个体创造性的特点,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文如其面,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文章必须全批全改,以笔谈代替一部分辅导,加强写作指导的针对性。每一次批改之后,要用一个单元时间对批改和评价结果进行讲评,讲评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改进。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尽可能客观,以正面和鼓励性评价为主,在教授学生自评和互评时,也应该强调这一策略,因为只有在不断的鼓励下学生才能有继续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代基础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