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制造论文

智能制造论文

智能制造论文范文第1篇

智能化是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很多专业性机械制造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而在农业制造领域,还在起步阶段。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是专门研究产品的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售后乃至维护维修的整个技术过程,并将提高产品质量、效益、竞争力作为最终的目标。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包含了生产对象、生产资料、能源、人力资源、生产和质量信息等内容。其中,生产对象、生产资料与能源属于硬件范畴,生产和质量信息则是软件范畴,而人力资源则是两者都属于。在诸多的生产要素之中,人的要素处于主要地位。

2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现状及其与内地的差距

2.1兵团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现状

近年来,虽然很多企业在农业制造业方面不断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像北疆的科神数控设备已占企业机加工设备的30%以上,且已经引进了CNC加工中心,企业的机加工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公司已经启用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和服务。南疆的天诚对企业设备也进行了较大投资,且已经在某些焊接生产线采用了焊接机器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焊接质量和工作效率。但是这些进步与内地专业化农业及机械制造业相比,仍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2兵团与内地在农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上的差距

2.2.1管理

内地优秀的农业机械制造业广泛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对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更新与发展都较为重视,并对生产模式加以完善,力求达到准时、快速、高效的生产制造。比如采用MES(制造执行系统),该系统包括计划排产、过程纠偏、质量控制、资源优化、数据采集、电子看板、ERP集成等模块。系统依据ERP或手工输入的生产任务,通过精细排产,得到可执行的工序级生产排程,并通过对生产执行过程的详细进度、用料、用时及质量等信息实时跟踪统计,以数字化的方式、智能化的形式直观地展现生产全过程。而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采用计算机管理的水平还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企业仍然处于陈旧的经验管理阶段,是兵团农业机械的制造业发展步伐缓慢的原因之一。

2.2.2技术设计

内地优秀的农业机械专业化厂家对设计方面要求严格,且更新速度较快。由于大量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部分大型企业甚至已经开始脱离图纸进行设计和生产制造。而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使用尚比较局限,使用水平有待提高,兵团农业机械制造业技术发展推动力不足。

2.2.3制造工艺

内地农业机械专业厂家比较广泛的使用数控加工,许多新型的加工方法,例如:激光切割、高精密加工、复合加工技术等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这些新型技术在兵团农机制造企业基本没有应用,有的甚至还在企业议程之中,使得兵团农机机械制造技术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

3发展建议

3.1系统优化

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对速度、精度和效率以及柔性化和智能化的要求较高。在采用高速控制系统的同时又改善了机床的特性,使得机床的速度、精度及效率大大提高。而柔性化不仅仅指机械本身,还有群控系统的柔性,数控系统的本身就是采用模块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裁剪与组合性比较强,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设计和需求;群控系统则是根据制作流程的要求不同自动进行修正和调整,使得群控系统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市场环境,仅有柔性化是不够的,机械制造智能化也需要不断升级改造以适应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只有具备了智能化才能应对更加复杂的市场发展环境。

3.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智能化的数控系统中要做到用户界面的图形化、科学计算的可视化与多媒体的结合和应用。用户界面是系统与使用人员之间的桥梁与窗口,由于使用人员的要求不同和专业性差异,给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研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采用图形化用户界面后,使用者在使用时较为方便。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可使可视信息直接使用,比如说图像、动画演示等。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与计算机的虚拟技术环境结合起来,使智能化领域又进一步得到拓宽。而计算机、声像以及通信技术完整的结合便形成了多媒体技术,它使计算机拥有了综合处理数据的能力。多媒体在智能化数控领域中可综合化、智能化地处理信息,在现场监控系统中也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3.3体系结构的优化

在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改善和发展体系结构较为重要。首先,企业数控机床占用比例应不低于50%,使智能制造系统应用效率达到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集成企业CPU资源系统来提高集成度和运行速度。采用高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PRD、CPRD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的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并应用LED平板显示器平台,以实现超大尺寸的显示传导和发散信息。采用增强集成电路的密度来改进性能,使组件的尺寸减小,可靠性提高。其次,硬件的模块化使数控系统的集成和标准化更加简单和方便。如显示器、CPU、输入输出设备、以及存储器等最基本的模块,都可成为独立的载体,在通过不同方法的组装、搭配以及减持和增加以便构成档次和功能不一的数控系统。最后,通过系统中心枢纽对机床进行网络化,通过机床联网的手段,可以在任意一台机床上进行多台操作,使不同机床的画面在同一台机床的屏幕上出现,实现对机床的远程控制或者是无人化操作。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网络技术、CAD/CAM、伺服系统、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使产品制作过程灵活多变,以适应当前农机市场多品种、多批次的市场需求。

4小结

智能制造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智力资本;盈利能力;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是货币资金、机器设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愈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逐渐被视为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智力资本理论得以提出并广泛应用于各研究领域。本文在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以指导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提高盈利能力,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危机的挑战。

一、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从19世纪初开始对智力资本进行相应研究,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和发展的贡献也被广泛讨论。

1.智力资本的概念

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由Senior于1836年提出,Senior 认为智力资本是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美国经济学家Galbraith于1969年将智力资本的概念从个人层面延伸到组织层面。此后西方理论界对智力资本的相关研究已有几十年,至今未提出统一的定义。然而对于智力资本的阐释已形成一些共识:①智力资本是对财务会计中货币资本的补充,是组织的一种特殊资产。②智力资本能够整合组织的活动,能为组织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利润或竞争优势。③智力资本包括知识、信息、体制、组织关系等资源。

2.智力资本与盈利能力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企业盈利的根本源泉是其拥有的各类资产,而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属于企业的资源,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国内外众多学者探讨智力资本对企业价值的贡献,智力资本与企业业绩或绩效的关系研究是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者对此得出的结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智力资本作为一个整体,对企业绩效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Robin Berglun,2002; Appuhami,2007;金水英、吴应宇,2008);第二,智力资本各因素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强度并不相同(李嘉明,2004;Wasimul Rehman,2011);第三,国家和企业的情况对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存在影响(Bassi&Va,2002;张宗益、韩海东,2011)。

虽然围绕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空白。本文尝试用VAIC法对中国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效果进行系统的研究,将制造业企业进行分类,研究在不同类别的制造业上市公司间,智力资本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二、智力资本对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国内外学者做出相关研究,认为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有积极的正面影响。然而企业绩效包括多项反映不同能力(包括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至于智力资本对盈利能力是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现有文献鲜有分析。同时,Steven Firer 和Mitchell Williams(2003)对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智力资本及其要素对盈利能力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点对中国企业是否适用,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据此,我们提出第一个假设。

H 1:智力资本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作用

根据2012年中国证监会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制造业门类包括13~43大类,由于制造业企业在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流程和运营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人力、技术、知识的依赖也有不同。我们推测,对创新和技术水平要求更高的设备器械、生物医药制造业所拥有的智力资本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可能比服装、生活用品制造业更显著。因此提出假设二。

H 2:不同行业间智力资本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2.变量设计与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长期资本收益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现金营运指数、现金营运指数、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共十项财务指标,均正向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随后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上市公司综合盈利能力的得分Y值,将其设为因变量。

同时,我们采用奥地利智力资本研究中心的Ante Pulic开发的智力增值系数(VAIC)模型来评价智力资本。该方法在智力资本二元论基础上,用物质资本增值系数(CEE)、人力资本增值系数(HCE)、结构资本增值系数(SCE)的和表示企业价值增值。本文以CEE、HCE、SCE三个替代指标作为自变量。

同时,本文采取总资产对数(SIZE)和财务杠杆系数(LEV)作为控制变量,与智力资本增值系数共同构建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Y=α+β1CEE+β2HCE+β3SCE+β4SIZE+β5LEV+ξ

通过讨论CEE、HCE、SCE 三个变量的系数β1、β2、β3 来判断企业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增值系数和盈利能力的关系。

3.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包括2012年在上海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分类标准参照2012年中国证监会修订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剔除样本中相关数据不全的公司,将筛选得到的上市公司分为食品制造业、服装制造业、生活用品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金属制造业、设备器械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七类共490家,样本企业的各项指标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

三、假设验证

1.描述性统计

将2012年制造业企业分类,得出变量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表,如表1所示。

图表1 制造业(分类)上市公司变量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比分析不同行业的相关数据发现,人力资本增值系数的标准差普遍较大,而服装和金属制造业的人力资本增值系数相对均衡,标准差分别为0.95和0.83。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结构资本增值系数普遍比较稳定,标准差均小于0.2。除食品制造业标准差为0.11外,物质资本增值系数标准差均小于0.1。

2.回归分析

对201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关变量指标进行分类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图表2 201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关变量指标回归分析汇总表

对七类制造业上市公司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物质资本仍是影响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同时,除了服装制造业上市公司人力资本对盈利能力有负面影响外,人力资本对盈利能力也都正向相关。其中金属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以及设备器械制造业的人力资本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大,生物医药制造业中人力资本增值系数的系数为0.06,设备器械制造业中人力资本增值系数的系数为0.087。结构资本对盈利能力的作用普遍高于人力资本造成的影响,其中食品、服装、生物医药制造业的结构资本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最大,如生物医药制造业结构资本增值系数在模型中的系数为1.970。因此说明不同行业的企业智力资本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假设二成立。

四、总结与启示

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智力资本对盈利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与公司行业类型相关。

对于技术依赖性强的生物医药和设备器械制造业,人力资本对盈利能力的贡献显著。而食品、服装、生活用品、化工产品制造业等对有形资源依赖程度比较高的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本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很弱,智力资本中对盈利能力有影响的主要是结构资本。强化人力资本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将经济发展由要素投入的粗放增长转到依靠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向上来,是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丽萍,李智全.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初探[J].商业研究,2002(13):12-19.

[2]陈晓红,李喜华,曹裕.创业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研究,2010:35-39.

智能制造论文范文第3篇

(一)多元智力理论

1.智力的含义

加德纳在他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给出了智力的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所需要的能力”。

2.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而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是多种智力组合的个体,并且这九中智力在每个学生的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每个学生也都是有个性的个体。只有适当的教育可以使每种智力都能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3.多元智力理论的特点

(1)突出多元性。这九种智力要素是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的,九种智力同等重要,应给予同等的关注,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仅靠某一两种智力是无法完成任务的。

(2)组合上的差异性。尽管每个人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但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程度等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因此每个人的智力类型各具特征。

(3)开发性。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个体智力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极大影响和制约,人的多元智力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开发。

(4)实践性。从本质上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它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智力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无例可循的新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及其重要的。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1.教师要树立尊重差异、各尽其能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九种智力,只是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适合自己的认知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天才”和“弱智”。教师要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每个学生都会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其特殊的潜力,只要给予恰当的教育,让他们获得平等、全面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2.教师应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教育教学围绕九种智力展开,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发掘和展示其多种智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个人的潜力,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那么就要增设选修课或组织课外活动等,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智力组合的课程和学习方式。

3.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

教师依据学生各种智力的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发现他们的智力特长,找到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力求给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机会。

4.教师应构建发展性评价机制

首先要对学生发展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探索各种智力评价方法,力图给学生公正和积极的评价。其次,建立“在学中评”的评价机制,即全过程评价制度,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学习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次,评价主体多元化,把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语文教学因材施教的启示

1.以内容为导向指导教学

语文教师在每次授课时最好确立一个主题,决定该次授课应着力发展哪些学生的哪些潜能。例如,要发展言语―语言智力,就要重点引导这样的学生多体会文学经典中的高雅语言,反复揣摩字词句,总结语言现象规律和使用技巧等;发展视觉―空间智力和自然观察力,就要把雄峰峻岭、长河落日、秀木繁花等图片插入到教学课件中;要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就要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任务的命运和悲欢离合,以达到心灵的陶冶、性情的磨砺。

2.以学生为中心确立教学方法

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法。语文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兼顾多领域的学习内容,利用多元智力理论营造有利于多种智力开发的情境,并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的多种智力能协调发展。例如,对于倾向于语言智力的学生,可让其多锻炼朗诵、辩论;对于倾向于音乐智力的学生,可采用乐曲刺激其学习兴趣,配乐演唱古典诗词等教学方法。

智能制造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能制造 装配 生产线平衡率 瓶颈工序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006-05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a vehicle assembly line. By applying the line-balancing theory,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heory and th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heory, we managed to detect bottleneck procedures and implement improvement strategies, resulting in increased balancing ratio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assembly lin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management innovation can be achieved by analyzing the production details with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heory,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Key Word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ssembly; Line balancing ratio; Bottleneck procedure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对于制造业来说,智能制造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发展智能制造,可以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促进制造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

1 相关文献

当前,正值我国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德国推动的“工业4.0战略”与我国提出的两化深度融合有若干相通之处,与我国制造强国战略不谋而合。(2014)[1]指出目前工业4.0处于理念和战略思考阶段,还不是现实。阐述了工业4.0的内涵,并提出了我国企业实施工业4.0的应对策略。缪学勤(2014)[2]论述了Industry 4.0的愿景、目标、主要内容和采用的战略,分析了智能工厂的体系架构,指出应该借鉴Industry 4.0智能工厂的理念,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任宇(2015)[3]对美国、日本、德国、中国的智能制造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我国智能制造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吴智慧(2015)[4]概述了工业4.0的由来与进化过程、内涵与主要内容、传统制造企业如何适应工业时代、工业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启示等。刘云柏(2015)[5]介绍了互联网思维下智能制造的定义、形态、架构及模式,列举了智能制造在几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了互联网思维下智能制造发展的意义。

国内外关于智能制造的文献对智能制造的含义、架构、内容、技术都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我国发展智能制造的对策。但大多都是从宏观上进行研究,从企业生产与工艺上的研究较少,该文结合我国客车制造企业实际,以某客车生产企业为例,研究客车装配生产工艺流程,解决瓶颈工序问题,朝着客车装配生产线的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方向改造,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 智能生产线建设的相关理论

2.1 智能制造

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应用于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等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进行感知、分析、推理、判断和决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工业形态。智能制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制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将传统工业提升到智能化的新阶段。

2.2 生产线平衡

生产线平衡(Assembly Line Balancing),是对生产线上的所有工序进行负荷分析,通过调整各工序间的负荷分配使得各工序达到生产力平衡(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以达到最终消除各种等待及浪费现象,提高生产线的整体效率的目的。

这种改善工序间能力使之平衡的方法又称为“瓶颈改善”。

生产线平衡以生产线平衡率来衡量:

生产线平衡率E=W/SC

其中,S为工位数,C为节拍时间。

节拍时间C=W/Q

其中,W为每天的生产时间,Q为每天的产量。

2.3 瓶颈工序

指生产线所有工序中所用人均工时最长的工序,通常指一道工序,有时也指几道工序。对瓶颈工序改善能够提高整个生产系统的生产效率。

2.4 物联网

可以形象称之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可以实现对物的感知、识别、控制、网络化互联和智能处理有机统一,从而形成高智能决策。

3 对某公司客车装配线瓶颈工序的改善

3.1 某公司客车生产现状

某公司成立于1988年12月,专注于大、中、轻型客车整车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其大中型客车年产能2万辆,轻型客车年产能3万辆,总占地面积80万m2,是国内知名客车生产企业。

3.1.1 客车装配工艺流程

某公司客车装配工艺流程:地板铺设空调安装电器件安装侧窗玻璃、前档风玻璃安装内饰安装整车电器调试交检,工艺流程图如图1。

(1)地板铺设。

地板铺设根据客户订单选择材料,工人手工切割焊接木板,磨平,装好车灯,此工位有8个工人,标准作业时间38.7 min,所需总工时310 min。

(2)空调安装。

安装空调风道、空调压缩机、管路、线束等。需工人2人,标准作业时间38.5 min(安装17.5 min,调整21 min),总工时77 min。

(3)电器件安装。

电器件安装工位的部件较多,包括电源电路、起动电路、点火电路、空调控制电路、仪表电路、照明与信号电路、辅助电器、电子控制系统,此工位有3个工人,标准作业时间28.3 min,总工时数85 min。

(4)侧档玻璃和前档玻璃的安装。

玻璃工位由工人控制升降台将玻璃装到汽车侧面,需8个工人,标准作业时间34.4 min,总工时数275 min。

(5)内饰件安装。

安装仪表板、方向盘、座椅、车顶篷和扶手、内衬、发动机盖内衬等,需工人9人,标准作业时间36 min,总工时325 min。

最后进行整车电器调试。

3.1.2 总装流水线工时分析表

针对上述5个工作场地的作业情况,绘制出流水线工时分析表,如表1所示。

该条流水线作业时间:8 h/d;每天有两次10 min休息时间,1 d制造12辆车,流水线节拍:

C-

3.2 装配线工艺存在的问题

瓶颈一般是流水线中生产节拍最慢的环节,会导致在制品的等待,且制约着其他工序的正常作业,影响着流水线生产的流畅性。

(1)绘制山积图。

应用山积图对客车总装配线进行分析,记录各个工序作业及时间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地板铺设工序时间最长,其次是空调安装工序,皆在节拍时间线之上,其他工序都在节拍时间线以下,因此地板铺设为首要瓶颈工序,空调安装为次要瓶颈工序。

(2)用鱼骨图确定造成瓶颈工序的因素。

通过认真观察可以发现,影响地板铺设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因素,工人进行手工切割、手工焊接、手工铺设,生产时间较长,利用鱼骨图列出可能影响地板铺设和空调安装成为瓶颈工序的各种因素如图3、图4所示。

3.3 原因分析

3.3.1 地板铺设

木地板的铺设手工下料,手工切割造成耗时长、尺寸误差,产生鼓包或缝隙,返工等问题;地板革铺设手工切割焊接,焊缝不直,尺寸的把控不精密,需要多次测量并调整,这样导致地板铺设耗时长。

3.3.2 空调安装

空调安装调整时间长,传动皮带现场配置,占用作业空间位置时间长,影响其他工艺项目的施工,空调压缩机安装与后尾灯安装、灭火器安装共用操作位置,出现作业干涉现象,空调压缩机约70 kg重,由人工搬入发动机仓内,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如此占用较多工时。

3.4 对瓶颈工艺的改善

由于地板铺设是主要瓶颈工艺,笔者将从引入数控设备方面进行改善;空调安装工艺是次要瓶颈工艺,从其工艺拆分方面进行改善。

3.4.1 生产线平衡率

公司日产车辆12辆,总装配生产线生产节拍C=38.33 min/辆,是理想的生产状态。

工人和设备的利用率还可以改善从而提高生产线平衡率。

3.4.2 对地板铺设工位的作业方法进行改善

针对前文中分析的问题,将人工切割改为地板革数控下料机切割,引入自动化装备提高效率。改善前后优缺点如表2所示。

3.4.3 对空调安装工位的作业方法进行改善

根据前文所述,造成空调成为瓶颈的占用作业空间位置时间长,影响干扰其他工艺项目施工,可以将空调压缩机、支架、发电机、过渡轮安排到生产线外集中安装调整好之后,用电动小叉车送到车上,如此节省了生线上的作业时间,减少了对其他工序的干扰。

3.5 改善效果

3.5.1 提高了效率和效益

引入地板革数控下料设备可提高地板革制作下料进度,减小地板革切割加工误差,减少浪费;降低地板革切割工人劳动强度;生产线整体机械化程度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得到大大改善;经过测算,该项改善将在后续时间里每年为企业创造效益67.8万元。

3.5.2 提高了生产线平衡率

引入数控下料机后,地板工位作业时间平均缩短10 min,该工位所需人数变为6人;将空调安装工位中的空调压缩机移至线外装配,减少工位作业相互干扰,减少了作业等待时间,压缩机安装调试时间整体缩短了6 min,考虑调整好后用电动小叉车送到车上的时间为3 min,则该空调安装工位生线上作业时间较原来减少了3 min。

3.6 装配生产线智能化改造

经过对瓶颈工序的优化及数控下料设备的引进,实现了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在生产线上引入物联网技术,在每道工序上装上RFID和传感器,实现自动感知,上道工序完成之后,自动转入下道工序,实现生产数据的自动传输,以此来提高整条装配生产线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4 结语

经过某公司客车生产线瓶颈工序的改善,提高了生产线平衡率,消除了等待、浪费和低效现象,为装配生产线实施数据化智能化改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我国制造业普遍存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的问题,而影响生产效率提高的因素大部分企业都是生产组织方式问题,即生产线上的瓶颈工序导致生产线平衡率低,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进行持续改善,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管理创新。而在此基础上引进先进的工业及信息化技术,可以促进智能制造。

参考文献

[1] .中国制造企业如何迈向工业4.0[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4(12):1-5.

[2] 缪学勤.智能工厂与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J].自动化仪表,2014(3):1-6.

[3] 任宇.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智能制造的比较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5(2):68-76.

[4] 吴智慧.工业4.0: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思维与新模式[J].家具,2015(1):1-7.

[5] 刘云柏.互联网思维下的智能制造构成和应用与意义[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5(3):1-6.

[6] 吴晓艳.装配生产线平衡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7] 王国化.丰田制造业真经[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智能制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控智能;机械制造;领域;应用;研究

1.数控智能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机械制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机械系统故障诊断。

1.1 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在现实生产中是指技术人员对想要设计物体的一个模型进行综合和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大量高精度的计算、分析、绘图等精确数值计算工作,同时还需要结合多方面的知识,在通过设计人员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多元综合,最终做出最佳的设计。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很难用精确数值计算的方法来建立准确数据模型,而现在流行的CAD制图技术对这一部分工作也是无能为力的。这就要求 CAD/CAM的操作系统具有智能性,利用计算机系统把一些数值数据处理扩展到非数值数据处理,包括把数据数值知识与实际操作中的经验进行集成、推理和决策,使机械设计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弥补设计专家在现实中对机械设计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足。

1.2 机械制造

在机械生产制造中,人们首先要做的是确定机械生产计划,制定机械生产计划就是指从多种因素(设计、制造、生产等)的组合中选出最能满足所有约束条件(生产成本、设计图形、生产工序等)的最佳方案。这些过程是很难用数学模型来准确地表示出来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一方面使数字化制造装备等得到快速发展,大幅度提升生产系统的功能、性能和自动化程度。另一方面这些技术集成可形成柔性制造单元、数字化车间乃至数字化工厂,使生产系统的柔性自动化不断提高,并想着具有感知、决策、执行能功能特征的智能化系统发展。目前以智能机器人为典型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已经开始在某些领域得到应用。

1.3 机械电子

机械电子系统结构比较简单,元件和运动部件较少,高性能,但是其系统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传统的数学解析的方法固然严密、精确,但是只能适用于相对比较简单的电子系统,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系统是不能给出数学解析式的,这样就只能通过烦琐的操作系统来完成。由于智能化的处理是以知识信息为基础进行的推理和计算,这种推理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而且这种智能化的处理一般不存在已知的算法(传统数学公式化的方法),所以,对不能用传统的数学解析方法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一般通过人工智能建立的系统有两种方法:神经网络系统和模糊推理系统。目前只有智能系统可以适用于相对比较复杂的电子系统。

1.4 机械系统故障诊断

所谓的机械系统故障的诊断,就是指根据电子系统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按照一定的法则,推论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设备出现故障的所在的部位。故障诊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故障监测,故障分析和处理决策。但是由现象推出故障原因是一个复杂的推理过程,需要根据维护保修人员多年积累的实际经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假如把人工智能的方法应用于机械故障诊断,发展智能化的机械故障诊断技术,是机械故障诊断的一个新途径。机械故障中的人工智能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集理论等。

2.数控智能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方法

2.1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计算机的一种智能程序,这种程序运用知识和推理步骤来解决出现只有专家才能解决的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智能控制专家系统的框架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知识库,综合数据库,推理机,用户接口和系统输出。

2.2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指只智能控制系统摸拟的生物的激励系统,将一系列输入通过神经网络产生输出。这里的输出、输入都是标准化的量,输出是输入的非线性函数,其值可由连接各神经元的权重改变,以获得期望的输出值。

2.3 模糊集理论

人在认知世界的时候,出现一些不确定的事物的时候,就会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一定的模糊化处理,以此来减少问题的复杂程度。模糊集理论是指将经典的集合理论模糊化,并引入语言变量和近似推理的模糊逻辑,是一种具有完整的推理体系的智能技术。一般的模糊系统的结构与专家系统的结构比较类似,由模糊知识库、模糊推理机和人机界面等几个部分组成,可以这么说模糊系统是模糊理论与专家系统结构的结合体。

3.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系统中的发展趋势

智能控制的实施主要有四个部分,虽然这四个部分在机械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各自使用的时候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目前,要找到一种普遍的有效的方法把这四个部分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应用于机械制造系统的各个领域,因此,从这可以看出数控智能组合将成为机械制造系统新的发展趋势。

4.结语

综合起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可以对产业的模式进行创新升级。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强力支持下,制造业的产业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都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1]陈海勇,朱诗兵,李冲.军事物联网的需求分析[J].物联网技术,2011(5):53-57

[2]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1):37-39.

[3]刘若冰.物联网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物联网技术,2011(5):58-62.

智能制造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指的是个体在相应的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的综合素质,它主要是相应的工作岗位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要求。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主要指的就是高职学生通过日常的教学培训还有自身的锻炼,由此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及职业道德等相关方面的素质。具体而言,其主要涵盖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奉献精神等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培养方式,更应该的是结合社会的需要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高职学生。

一、智能制造下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科技的极速发展,工业制造朝着智能化发展,所谓的智能化是相对于传统的手工以及简单的机器化而言的,它相对于传统手工以及机器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化更强,在智能化背景下制造工业发展更为迅速并且生产的产品更加专业化,它促进了社会的变化,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会与传统的从业人员有所不同,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及时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积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尽管现代社会智能化发展迅速,但是许多的高职院校依然秉持着自己的传统教学理念没有改变,即“重理论轻实践,重学习轻应用,重教学轻实训”,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的高职院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会以传统教科书中的知识为教学点,将书本中的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不追求理论的变通,甚至不顾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却仍将其强塞给学生。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许多的老师只是机械传授书本的知识而忽略了社会实际的变化,仍然以课堂———书本为主,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灌输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等相关方面的内容,这就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严重脱节,跟不上智能社会的发展,无法训练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职业素质,最终没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被社会所淘汰。

(二)学校对学生适应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当今的高职院校课堂,一般都开设有专业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相关的课程,但是很少有高职院校会开设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课。这和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一直以来,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总是以书本的理论知识为主,很少会将实践引入到课堂当中,更不会去关注书本以外的东西,在日常的教学当中灌输的思维是只要将专业理论课学好就是学霸,而且专业课才是学习的关键,其他科目的学习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正是由于学校、老师的不重视导致学生也不重视,或者说是不理解其重要性,因此在学校期间没有积极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最终没能形成完整的素养体系,导致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三)学生自身因素导致其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当前高职学生的身上虽然存在着许多的优点,比如聪明、灵活、接受能力更强等等方面的优点,但同时他们身上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急功近利,缺乏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等,这些问题就导致了他们的职业意识不强。所以在日常的学习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认为只要在校的学习成绩好毕业后自然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因此,他们往往只关注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忽视了社会对就业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他们一昧追求理论知识的高分,却忽视了实践训练,久而久之就跟不上迅速发展的社会了,在当今智能制造背景下许多学生所学到的简单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足以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他们对职业素养的认识还停留在前人的认识层面上,没有能及时与社会接轨,这就导致了当他们走入工作后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又或者是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策略

(一)转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方式。许多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往往只重视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或者是只重视一些书本中存在的过时的理论学习,而忽视新的理论学习,这些都导致了学校的教学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方面是转变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平常的教学当中,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甚至是超前的,老师应该将不断变化发展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仅仅局限于之前的理论知识,在智能制造背景下,老师需要结合当今社会智能化的背景教给学生有关智能化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不断认识到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老师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们灌输理论知识,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课堂化,校内实训基地工厂化”双化基地建设,让学生通过实地的实习经验结合认识到自身该如何发展,并且懂得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通过这种方式懂得各种素质是企业所需要的并从中认识到自身发展过程中已存在何种优秀品质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还有何种品质是自身还需要提高的,这样的结合才能够使学生不断增强其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以及不断培养其职业素养。

(二)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当今社会,高职学生有着其自身发展的优势,比如接受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但是,不可否认的就是他们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比如侥幸心理较强,责任心不强,玩心较大等缺点,这些不足将会影响到他们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该如何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智能制造背景下要求学生拥有更高的信息能力、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与时俱进教授学生们更多的信息搜集、处理能力以及一些信息技术知识,并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挥他们自身的优点比如接受能力强、头脑机灵等这些方面,将他们培养成为更加适应智能化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另外,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仅包括他们的技术能力,还包括一些人文素养,比如,责任心、奉献精神、团队精神企业管理能力等等这些方面素养。一个合格的工作者不仅仅只是在技术领域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有各方面的能力,只有将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才能够适应当今智能化制造环境的发展。

(三)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当中也不断更新其教学理论,但是更新的速度还是跟不上极速发展信息化社会,为了化解这种尴尬,要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增加校企融通课程的数量,让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但企业正在大量运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校企合作,将学生投放到企业中去,他们可以在企业这个大环境中更好地具备一些人文素质。

四、结语

在当今智能化制造背景下该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校、对社会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为了让学生提高自身社会竞争的优势,在这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加大投入,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丽娟,朱智.浅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企业文化,2013,21

智能制造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云智慧时代;虚拟仪器;云智慧仪器;软件制造

中图分类号 TP2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227-01

从19世纪开始的蒸汽机和煤炭应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由电力、内燃机和石油应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主流机械制造和高端制造业的主流产品几乎都是基于各种金属及塑料制品的“硬件制造”。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由“新能源”+“软件制造”+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所构成,云智慧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发动机,传统机械制造业和高端设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将从硬件制造为主向软件制造为主转化。

1 虚拟仪器(VI)的诞生

1979年我国在杭州核试验防护工程学术会上提出了“软件制造仪器”,1986年美国NI公司提出“软件即是仪器”,在中国和美国两国科学家的共同研究和努力下,诞生了虚拟仪器VI。而VI虚拟仪器经过33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能取代许多传统的测试仪器,事实表明虚拟仪器技术将是全世界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的推动者和发动机。

所谓虚拟仪器其实并非是传统的仪器,它是指集数据采集和信号调理器、信号处理技术于PC机技术为一体的软件为主制造仪器。

中国制造业的整个检测过程需要产业升级,变单一参数测量为综合参数测量,特别是自动化检测设备。产业升级包括减少用人,用设备代替人工,改手工上料为自动上料,整个生产线融为一体。把自动生产、自动装配、自动物流、自动检测四个环节合并在一起,减少物料上线下线的高成本环节,需要自动化的工业程控设备,用VI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中国制造业要升级,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很多,例如生产线升级、信息化改造。组织结构创新,各产业链的整合,企业升级是现代化企业的生存之道,VI和云智慧仪器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以某单位目前研发成功的轴承自动测量机为例,它能实现完全自动化,不需要人工操作。轴承测量分为尺寸测量、振动测量、表面测量、摩擦力矩测量等等,如果采用传统测量方式,采用单一参数测量设备,构成整个测量系统,这种状况下一条检测线需要15人左右,质量控制成本非常高。而采用虚拟仪器技术,构建一条自动检测线,把尺寸、外观、振动、摩擦力矩集中到一个设备上面。这是光、机、电融合的设备,这个设备不需要用人,完全能自动完成任务,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检测可靠度提升了产品质量。在这样的制造生产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虚拟仪器技术,而VI的核心就是“软件”。

软件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集中体现,是全人类智慧及知识的汇聚处,经过软件可以把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集聚融合起来。人类的智慧和知识制造了全人类的生活生产工农业的各种产品、设备及装置甚至包括食物、空气和水(航天器上的水和空气是要人造的),因此可以说“软件可以制造一切”。

2 云智慧仪器的提出

2009年11月,作者在桂林全国第三届虚拟仪器大会报告上提出云智慧仪器(CSI)概念;2011年10月,云智慧仪器的阶段成果基于INV3060系列的跨平台、网络式DASP软件系统试运行成功,CSI初步实现。

我们在1979年提出来虚拟仪器的核心概念,软件制造仪器。到了2009年11月提出云智慧仪器,这是下一代科学仪器的未来,必然对全人类科学试验和科学仪器带来重大变革,从而服务变成科学仪器生产制造和使用的关键形式,人类将进入神话式的云智慧仪器时代。云智慧仪器=VI+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网络式智能数采仪+智能传感器+云计算+DASP各种科学仪器软件包。VI是Virtual Instrument虚拟仪器,CSI就是Cloud Smart Instrument云智慧仪器,CSI云智慧仪器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云智慧仪器的重要发展里程碑如下:

①1946年2月第一台数字计算机在美国宾州大学诞生

②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研发成功

③1979年中国COINV创始人提出软件制造仪器

④1986年美国NI公司提出“软件即是仪器”

⑤2008年美国IBM公司CEO提出智慧地球概念

⑥2009年中国COINV提出云智慧仪器的概念

⑦2012年2月美国里夫金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书在法国出版

⑧2012年5月中国提出云智慧时代—“软件可以制造一切”

云智慧时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展望:云智慧能源中心—能源互联网;云智慧科学仪器实验室;云智慧故障诊断中心;云智慧医疗中心;云智慧教育中心;云智慧机器人,云智慧科研中心等等。将来科研机构的许多研究工作可以通过云智慧来实现,一种神话式“云智慧”时代即将到来,也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

3 云智慧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走来

2012年5月中国COINV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论坛上提出“云智慧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走来,从“软件制造仪器”到“软件制造一切”

从长远来看,除了阳光、食物和水以外的一切,软件都可以制造或渗透到一切物品、事物和过程中。“软件制造”将取代大量传统的“硬件制造”,软件制造与互联网和云计算紧密结合,将产生“云智慧技术”。凡是有信息和管理的事件和事物过程中,云智慧将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为全球智慧化起关键作用。今天大量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汽车、火车,无人操作的各种设备和各种机器人,凡是信息量高度密集,需要更多智慧的核心控制关键部位,都可用软件和微电子芯片制造,简称“软件制造”。“软件制造”将取代大量传统的硬件制造,特点是:高端制造业的产品越来越小巧,越来越精致,省电,省材料,软件几乎可以制造“一切”。人们的生产、生活、机器制造、社会活动都将进入“云智慧时代”。它的简单表达式:

①云智慧技术=“软件制造”+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

②云智慧时代=“新能源”+云智慧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

4 结论

我国正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步阶段,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制造方式以硬件制造为核心,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少量高精尖硬件配上大量软件的“软件制造”取代传统的硬件制造。人们虽习惯于硬件制造,但云智慧时代的大部分高精尖硬件可能转化为软件制造,这样更省材料、能源、人力、物力,变成高度智慧的生产制造方式。“软件制造”将逐步取代大量传统的硬件制造,“软件制造仪器”也将逐步过渡为“软件制造一切”。“软件制造”改变了世界,因此在后PC时代IT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就是“软件制造”,我国搞“软件制造”应该有优势,这样高度智慧的国家、智慧地球将逐步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大步走来。

参考文献

[1]应怀樵.振动测试和分析[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79.

[2]应怀樵."虚拟仪器"(VI)与计算机测试分析仪器(CATAI)在动态测试领域的发展和应用[J].测控技术,2000,8.

[3]应怀樵.虚拟仪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中国信息导报,2003,11(419).

[4]应怀樵,刘进明,沈松等.虚拟仪器实时高精度频率、幅值、相位与失真度分析[C].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5卷)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517-520.

智能制造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智能制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业;基本介绍;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9-0025-01

1 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介绍

1.1 概念

网络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等众多学科的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并且对于人类进行智能模拟,最终对于机械或者是其它领域进行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控制,这种技术就是人工智能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重要的价值。比如:对于机械等进行智能化控制,可以在遗传编程、信息图像、语言等各个方面进行应用。

1.2 特点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第一,性价比高。我们以智能制造业为例子进行具体说明。智能制造业一方面在运行中需要对于大量的数据信息等进行计算,分析等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对于运行的过程进行有效化监控。应用以往的方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应用人工智能后,需要应用较小的成本,就能实现智能化控制与分析。第二,具有可靠性的特点。人工智能是在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基础形成的新型高端技术类型,可以在全过程控制中保障智能制造业的安全。第三,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光纤、电缆、网络信息、计算机等众多领域的进步与发展,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有利于其进步与发展。

2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业中的应用

2.1 对于自动化控制流程的简化

在智能制造业中进行产品的生产操作比一般产品要复杂,尤其是对于操作流程的控制具有非常高的要求。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之后,有关的操作人员只需要应用网络操作智能控制系统就可以实现对于操作平台的全过程智能自动控制,一方面保障了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另一方面使得系统对于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提前判断,进行必要的安全规范处理。如图1所示。

2.2 对事故和故障的及时处理

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业中进行应用,可以对于事故和一些故障进行及时的预防和处理,最终保障智能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种应用方式的特点在于,有效的弥补了传统监测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建立起了动态化的监测网络系统,对其生产中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其质量的功能进行了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我们应用智能技术中的模糊理论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刀具状态识别模型,建立起有效的监控参数和刀具状态之间的模糊关系,对于我们今后对于智能化制造技术的应用有重要的启示。但是,这种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应用中对于这种方式进行有效的改进,提高其应用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刀具监控的水平,提高智能制造业的质量,实现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2.3 对产品设计的优化

以往的制造业设计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设计出众多的样品,一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经历、金钱,最终成型的产品也不一定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而将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设计中进行有效的应用,其可以对于设计工作建立起网络化信息模型,并且对于设计出的产品在网络上进行生产过程应用仿真,有效了解设计出的产品具有怎样的缺点和不足,在网络模型平台中进行有效改进,再次进行应用生产过程仿真,大大提高产品设计的质量与水平,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对于产品进行了优化设计。

3 结语

对于人工智能与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挑战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与应用实践情况,最终可以在今后生a中有效应用这项技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纪.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分析[J].电子测试,2014(03):137-138.

[2]任博.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分析[J].科技视界,2015(09):108-109.

[3]王涛.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