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改方案

医改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改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改方案范文第1篇

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立医院改革在提供看病场所(即医院)上将有所增加,目标是基本满足患者就近就医的需要。但同时也必须明确医院制作为就医场所,只能收取的费用如门诊挂号费、住院床位费。国家未来三年投入将达8500亿元,已明确受益对象是患者,这部分资金中有部分是作为医院建设费进行投入的,但这部分投入成本不能从患者处收回,因而这部分收费只能象征性的收取,医院药品加层费必须取消,以药养医的状况必须改变,否则将不能体现公益性。

医改方案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作出改革,改革方案基本明确了医、药分开,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实行医药分开即意味着医院不经营药品,但这些都是患者所必需品,笔者觉得医院虽然不经营药物,但国家财政对医院是有投入的,可以委托医院进行经营,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在零售价格确定上采取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指导价格不应高于成本的20%,在指导价格内由地方根据招标情况,确定本地区的统一采购价格,具体到某地区委托的某医院,应做到价格公开透明。经过这样的改革药品减少了中间的流通环节,把医院加层和医生提层的那两部分让利出来,将能极大降低患者的药品支出费用。本次医改能否彻底切断医生、药商的利益链,是降低患者就医成本的关键,是本次医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设立药事费的同时应该完善和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防止医生药费提层和财政补贴“两头拿”。

药品和各种医疗器械、检查设备使用作为医疗产品,是患者所必须的,其费用的高低也决定了能否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检查费和化验费在医院属于高收费较离谱的情况,也是看病贵的主要因素,如目前医疗使用比较普遍的CT、核磁共振、彩超的检查费用分别在250元、500元、180元左右,这些检查没有任何材料、没有技术含量,只需占用设备3分钟即可完成,可以说这部分收费已成医院暴利了,有些医院甚至某些医疗人员自已集资购买这些设备经营在极短时间内(不超过2个月)即可收回成本,以后就是日进斗金了,设备损坏维修概率极小,而且由厂家负责。所以医改方案对这部分费用是有极大的降低空间,如果禁止医院垄断,引入竞争,由国家制定指导价格,这些费用将有可能降到原来的10%,这才会根本上解决看病贵问题,否则国家投入再多的资金也会被无效的消化。

政府的医疗管理部门的职责是规则制订和市场管理以及对医疗某些领域投入。这些规则应包括患者在医院就医的交易规则,如医院可以收取哪些费用,医生可以收取哪些费用,制定标准化诊疗流程,就医总额预付方式、单病种限额等;医疗行业准入规则,如医院准入规则、医生准入规则、医药准入规则等;纠纷处理规则,如就医不满处理规则、医疗事故处理规则等;还有其他应该由医疗管理部门制定的规则,让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探索和完善医疗制度的各项规则。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财政对医疗某些领域的投入是必要的,但应明确所有的投入最终受益对象应是广大患者,而医院、医生只是途径。目前医改方案能否确保国家财政投入不会成为造就富翁医务工作者的途径,这也成为医改是否成功关键所在。

医改方案范文第2篇

按照国务院的工作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现已全文公布开了,向社会征求各大意见。(新华网10月14日)

应该承认的是,新医改方案凝聚着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及广大民众的智慧,是官智和民智的结晶。新医改方案可谓很全很专业,六大方面二十四条。可普通民众不是专家学者,普通民众即便非常关注新医改方案,恐怕也不大可能字斟句酌地“研究”它。因此,普通民众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吗?到最后,可能也就是少数专业人士提出实质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征求意见的广泛和深入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能否在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同时,对此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呢?或者同时一个“通俗版”新医改方案呢?比如,可将方案中的哪一年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归纳在一起,让老百姓一目了然;再比如,可将老百姓从新方案中能获得的利好集中在一起,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看到好处……这样,才能让民众既有兴趣又能看得懂,在此基础上提意见和建议。

方案越通俗,参与越广泛;参与越广泛,方案越完善。事实上,并不是期待已久、广受关注的方案一公布,就会收到有效的意见与建议,应充分考虑到“方便阅读、容易理解”等因素。公布只是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接下去的参与权、表达权的发挥还依赖于“引导”。其中,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是让所有公民能“看得懂”,有兴趣看,这样才会有话说、说到点子上。

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参与政策和改革方案的制定是权利,也是一份责任。政府尊重民意、采纳民智,让民意民智为科学决策服务也应成为政府制定政策制度的常态。但在如何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上,在如何激发民众参与兴趣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不妨从新医方案的意见征求过程中进行尝试和改革,用通俗的方案吸引民众广泛参与,说不定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能让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的方法方式上的变革,成为今后政府征求意见、民众参与意见的成功样本,那新医改方案便有“意外”之功。

医改方案范文第3篇

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

在此次医改方案制订过程中,社会各界都呼吁要突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这一点也得到上述受访者的认同。

刘建:强调公益性是给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确定一个方向,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该更看重哪个?医院不是商业机构,不应该把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而是应当让人民群众满意。医院的特点就应该是救死扶伤,人的生命健康高于一切,应该怀有这种理念。过去因为补偿机制不足,公立医院扮演了连自己都不喜欢的角色,这也是无奈之举。

田家政:公立医院在日常医疗任务之外,还承担疾病预防、对基层医院传帮带、支边支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援外医疗等任务,这些都是其公益性的体现。另外,医院与商店不一样,到商店没有钱就买不到东西,而医院对没有钱的危重患者也必须救治,这也是其公益性决定的。

陈:公立医院要承担更多的国家任务,这是公立医院不可推卸的责任。公众还需要大量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就医指导,普及健康知识是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公立医院应该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

刘玉村:我认为现在大的公立医院在相当程度上是具有公益性特征的。以北大医院为例,现在公立医院的收益大致有几方面用处:1.养活所有员工,解决医护人员的温饱问题。2.盖楼、买设备,这些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而患者是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者和受益者。3.像北大医院这样的国家队医院,除医疗之外,还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4.公立医院还要进行科研。中国人对医学领域应该有原创性贡献,这种贡献需要资源支持。国家给的科研经费只能用于具体的课题,那么完成科研任务的人员经费、科研楼的建设维护费用都是由医院承担。这些都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体现。

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

刘玉村: 2006年9月,我带医疗队去了一趟山西省长治地区的武乡县医院。当时那个县医院非常落后,我们在那儿4天半,看了1300多个病人,其中有13个是癌症晚期,已经失去最佳治疗机会。

从那以后我产生一个强烈的印象:要想解决乡村患者看病难看病贵,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处于交通便捷地区的县医院建设好,把病人留在县医院,在那里看好病,而不必都往大城市跑。

王以朋:把县医院支撑起来是好办法。而要把县医院支撑起来,光盖楼添设备不行,还要靠大医院输入先进技术和管理。大医院的任务之一是为基层医院的医生培训指导。一个大医院对一家县医院,经过三年扶持,县医院的水平肯定会有提高。

刘玉村:目前医学院学生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国家也打算拿出一定财力用于住院医师的培养,这次医改使我们方向明确了。比如国家与医学毕业生签订协议:医学院学生大学毕业后,国家出钱在大医院完成3年住院医师培训,然后必须到基层或西部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若干年限。这样既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又解决了县医院或社区医院人才缺乏的问题。

城市医院通过多种方式

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

刘建:医改提出重点支持城市社区卫生,这是一大进步。过去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三级医院不堪重负,老百姓还觉得看病难、看病贵。三级医院的医疗功能定位是治疗急危重难,但目前也在承担社区医院的责任。我们愿意将患者分流到社区医院,减轻我们的负担,以便集中精力完成自身任务。

社区医院最大的优势是贴近老百姓,这是三级医院比不了的。另一个优势是社区医生对社区病人健康情况的掌握,可以事先做作业,历史地观察患者情况。社区医院的发展应建立在自身优势基础上,而不应该重复在大医院能够做的事情。社区医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与现代化技术,把大医院作为依托。比如抽血样本可以送到大医院化验,放射诊断由大医院完成,这样就降低了社区医院的运行成本。如果社区医院承担起分流门诊的重任,那么三级医院应该侧重引进新技术、新疗法、加强学科建设、办出医院特色,用这些吸引患者。

然而,社区医疗体系的建立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建立这个体系绝不是光盖诊所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社区医生的培养。目前称职的社区医生很缺乏,是医学教育中的空白,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另外一个问题是患者就医习惯,中国人的文化特点是重视生命,导致小病也喜欢去大医院。所以,患者集中到大医院的状况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刘玉村:社区医院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缺乏,能让病人相信的医生很少。通过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医院的方式帮助社区医院吸引病人,恐怕只是权宜之计。想要吸引并留住病人,从根本上说,必须要有适合于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新医改方案”也指出要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我认为要培养出能让社区病人相信的全科医生,至少需要5至10年时间。而在此期间,大医院拥挤的就医状况很难改善。

陈:将患者分流向社区医院,可以帮助大医院分流一些患者,不会对大医院造成冲击。但是更好的做法应该是将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都纳入到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中,让大医院与二级、三级医院联手,将办好社区医院的任务交到大医院手中,国家通过购买基本医疗服务的方式予以经费补贴。让大医院承担办好社区医院的责任,有利于资源共享,并可以在保证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将优势资源普及到基层。另外也可以与专科医院建立联网式管理,将更多的医疗资源整合,真正实现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

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

刘建:现在改革趋势是医与药要逐渐剥离开,这对三级医疗机构有相当大的影响。

事实上,以药补医不是医院的发明,是在补偿机制不足情况下的无奈之举,可以为医院带来一部分收入。然而办医院不能靠卖药,而应该依靠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方法,依靠给老百姓提供好的服务。医药分离要坚决实行。

刘玉村:关于如何改变以药补医,目前有许多提法,比如把门诊药房改成零售药店等。我非常支持这些探索和尝试,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出台对相关人员和固定资产的配套政策。

如果药房从医院剥离,那么原来医院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应该怎样安置?医院的药房属于国有资产,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厘清产权关系,避免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还要明确用药责任,药房从医院剥离之后,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过敏等毒副作用,那么责任应当由谁承担?

王以朋:如果政府对医院投资到位,取消药品加价没有问题,可以切断不良医生和药商的回扣暗流。

公立大医院现在主要靠做辅助检查,靠仪器设备赚钱,医务人员的智力、体力付出赚不到钱,这种状况不改变,医生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公立医院的改革举步维艰。只有适当提高医生智力、体力劳动的价格,以此弥补药品收入的减少,才能鼓励更多医生重视技术。这方面要有一个具体的方案,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进程表。

刘玉村:此次医改方案中提到的补偿办法有“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我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比如说会诊,现在外科病人请内科医生进行全院会诊,单次收费标准是10元。一次会诊可能10分钟,也可能1个小时;甚至疑难病的会诊可能要6、7个科的专家参加,花费2、3个钟头,还要行政管理人员参与组织,但每位医生的费用只有10块钱。北大医院主治医师一般一年要会诊两万多次。此次医改,应该按照《意见》精神改变这种情况。特别是要提高一些“人性化服务”的收费,引导医护人员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患者身上,也会让病人感觉到关心和温暖,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刘建:广大医务人员是真正参与落实医改方案的人。在医改的实施阶段,应注意调动医务人员参与贯彻落实医改方案的积极性。如果缺乏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有些内容很难落实。

现在很多医务人员误认为医改就是改医院。我们应该让医务人员认识到,医改既对病人有益,也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有益,这样他们才有积极性去参与落实医改。

医改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医改方案 公立医院 财务管理 问题 应对策略

一般而言,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业务活动以及日常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财务问题。财务管理作为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医院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关系着医院公益性的有效发挥。就现阶段而言,由于公立医院的服务性以及公益无法有效发挥,导致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公立医院要想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必须要对医疗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对医疗设备进行及时更新,提高医疗收入,从而实现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医改方案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性分析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具有公益性的福利责任,还具备全面有效提高公众医疗水平的责任,其对人们的健康安全以及国家福利政策的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而言,公立医院的发展和改革,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在新医改方案下,我国渐渐开放了医疗服务市场,开始重视公立医院的服务性以及公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开始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公立医院要想为人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必须要有效转变财务管理的理念,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实现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医改方案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分析

由于大部分公立医院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管理者的管理观念不强,导致公立医院的资金运作效率低下,无法全面有效反映出财务收支及资金运行的情况。就目前来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不科学的成本预算;二是不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三是混乱的固定资产管理;四是不明确的内部结构划分;五是不健全的医疗收费管理制度。

1、不科学的成本预算

部分医院没有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导致相关管理人员对成本核算没有全面清晰的认知,仅仅认为其是财务部分的事情,在月底归纳收集各类支出时,没有较高的成本节约意识。此外,部分医院没有对各科室配备成本管理人员,缺乏跟踪各科室的信息系统,因此对各科室物资消耗的类别和数量无法及时了解,导致财务部门成本核算较为落后。在确定科室的综合成本时,其收入的再分配缺乏规范性,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无法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导致不同部门发生矛盾,造成资源的浪费。

2、不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

由于部分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其在进行预算编制、评价监督以及执行等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出预算管理的效益。就目前而言,医院预算管理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没有较强的预算意识,执行力度低下,主观随意性较强,导致预算制度流于形式,降低了资金运行的效率。二是预算编制的程序和方法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导致财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考核与监督机制。三是无法按照要求对经费预算履行批准手续,导致经费开支没有合法依据,缺乏严肃性。四是预算管理仅仅只是财务部分的事情,没有将预算管理上升为医院的全面管理行为。

3、混乱的固定资产管理

公立医院作为国家的固有资产,其具备较多的贵重医疗设备。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部分公立医院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其管理制度缺乏细致性以及科学性,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导致了固有资产管理的使用率降低。此外,部分医院对劳动力、设备、材料、药品以及物资的成本控制忽视,有些新购买的固定资产没有入账就加以使用,并且对于实物的损害与报废,缺乏及时的账务处理。

4、不明确的内部结构划分

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在进行成本管理时,缺乏专门的职能机构,并且在对成本加以核算时,常常用资金分配核算代替。同时仅仅只对医疗服务中的成本管理加以重视,而对后勤行政服务的成本忽视。此外,对物资、设备以及药品等成本进行管理时,无法形成科学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导致财务的操作流程和方法不够统一,从而产生较多的财务管理问题。

5、不健全的医疗收费管理制度

医院作为单独核算的经济实体,其要想有效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维持重点学科研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般而言,结合人们的支付能力,公立医院在价格政策上,实行政府指导价,采用低价格的医疗服务。但是从实际的情况而言,部分收费相较于医疗服务成本来说较低,并且收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医院为了维持日常运行,往往出现乱收费、乱划价等导致的错记和漏记现象。

三、新医改方案下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

1、加强成本管理

公立医院收入空间增加的重要依据就是其成本核算工作,医院要想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必须要建立有效的成本核算组织,加强成本管理。将经济核算部分作为成本核算的中心,各科室配备相关的成本管理人员,形成全院职工互相配合的成本核算系统,从而提高人员的成本意识,确保成本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可以对各种原始记录加以完善,对各科室的颁发、验收、计量以及盘存制度加以健全,对各种物资的领、发、收、退仔细计量,严格办理好相关手续。此外,在归集和分配费用时,要以各科室和部门的收益情况为依据,进行成本核算;同时对个人、科室以及医院的分配关系加以规范,有效确立技术、劳动与风险等生产要素的分配原则。

2、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医院在对成本进行预算时,主要是以经营发展为目标,结合医疗市场以及自身财务活动的实际情况,对投资计划以及收支计划等编制业务加以预算。医院要想有效建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必须要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有效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医院可以以财务收支预算为主,在预算管理范围中有效纳入全院所有部门,并将预算分为不同的层面,从而有效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的机制。同时,医院可以建立科学的现金流量预算,以现金的流入量为依据,对现金的流出量进行合理安排。此外,医院可以建立考核制度,对预算执行情况加以了解,定期考核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当然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必须要全员参与,使全体员工了解医院的发展目标、明确自身的责任,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果预算批复下达,各相关部门必须也要对其进行分解,落实到位,从而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体系,从而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

3、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一般而言,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够有效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医院要想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必须要强化管理制度建设,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的核算、采购、保管、维修、报废、处置以及更新等,这样能够使各环节进行有据可依。同时在对设备进行购买时,采购部门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市场的情况及时了解,严把价格关和质量关,从而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先进性。此外,明确管理部门,采取“三账一卡”的管理方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建立固定资产联动管理数字平台,实现动态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的考评体系,使各科室所占用的固定资产数量与其工作绩效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固定资产的科学合理配置。

4、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在新医改方案下,公立医院往往会参与到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中,这样会导致医院产生财务风险以及运营风险。因此,医院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要对财务内部的控制制度加以健全和完善,并利用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体系,不断弥补管理中出现的漏洞。这样能够确保医院运营信息和资产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减少风险的产生,保证医院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此外,医院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可以将内部审计制度、支出控制制度、收入控制制度以及成本控制制度有机结合,实现平衡制约的关系,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张。

5、优化物价管理

物价管理作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其管理的好坏对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保证医院的收入,必须要对物价加强管理。医院可以设立相应的物价管理部门,并配备专门的物价人员,积极宣传物价政策,审核检查患者日常的医药费用,加强药品收费管理。此外对于乱收费、多收费以及少收费等现象,可以向有关部门进行通报,从而正确处理好收费与治病之间的关系,确保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实现。

四、结语

随着新医改的发展,我国公立医院的医疗竞争日趋激烈,其财务管理的水平与方式对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公立医院要想在新医改方案下,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必须要加强成本管理和规定资产管理,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物价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芳、石晓云、黄元强、韩俗:新医改方案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11(22).

[2] 杨芙蓉:浅谈新时期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4(8).

[3] 谢海玉:论新医改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总会计师,2014(10).

[4] 付德芹:基于新医改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与解决途径分析[J].时代金融,2015(3).

医改方案范文第5篇

・3年内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

・2010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

・3年内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

・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

・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

国务院总理1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部署,去年9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各方面积极反响。有关部门认真吸纳各方面的建议,对《意见》作了修改完善,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明确了今后3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

医改方案范文第6篇

“以药养医”逐步变为“政府买单”

剑指“看病贵”难题,看病费用实行“保本定价”

压缩药品流通领域利润首当其冲

公众基本药物国家统一定价

……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件大事。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10月14日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分六个部分,共二十四节,集中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始终贯穿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既注重顶层设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又立足当前,提出了近期抓好的五项改革。

公告称: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10月14日~11月14日,信函请寄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办公室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9号新华大厦18号信箱,邮编:100045);传真请发至:(010)88653150;网络邮件请登录:shs.ndrc.省略/yg。

关键词政府主导

增加政府卫生投入并形成多元卫生投资机制

[医改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

根据《征求意见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征求意见稿》表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新闻背景]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一度对卫生医疗机构实行放权、让利、搞活,实行鼓励创收和自我发展的政策,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缓解“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矛盾。

但随之出现的是,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机构趋利明显,医药费用迅速上涨,老百姓负担加重。据了解,我国卫生总费用由1980年的143.2亿元猛增到2006年的9843.3亿元,增长了68倍,同期政府和社会投入由78.8%下降到50.7%,个人支出由21.2%增加到49.3%。

关键词倾向基层

农村居民小病不出乡,城市居民便捷低廉就诊在社区

[医改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征求意见稿》同时提出,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采取改善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新闻背景]一些基层医院几天等一个病人,而病人在城市大医院却是几天也排不上号。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则门可罗雀。

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导致“看病难”突出。据了解,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真正改变,不少群众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增加了就医困难,也加大了经济负担。

关键词全民覆盖

真正实现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医改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新闻背景]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绝大多数居民靠自费看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负担。2003年,中国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为2,622元,而平均一次住院要花去2,236元。

因没有医疗保障,城乡低收入人群常常会因为经济负担过重而放弃住院。调查发现,城乡低收入人群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达到41%。

2003年开始,国家组织在全国农村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已覆盖全国农村地区90%以上的人口。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也已在200多个城市推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也基本建立。

关键词基本药物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国家统一定价

[医改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政府将统一制定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合理确定我国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建立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体系,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新闻背景]成本只有几十元钱的药品,经过定价、销售等环节后,到患者手里可以高达几百元。近年来,药价虚高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尽管多次降价,但老百姓感觉并不明显。据了解,2007年,在医药纠风专项治理工作中全国分3批降低了726个品种药品价格,降价金额达100亿元。

关键词公益性

加大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改变以药补医机制

[医改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公立医院改革在方向上必须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方向,同时还强调加大政府投入,规范公立医院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除此原则外,《征求意见稿》对公立医院改革描绘出了基本方向: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卫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征求意见稿》还提出,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意见稿还称,社会资金可以以多种形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

[新闻背景]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体,但面临着经费不足、自谋生路的压力。据了解,目前政府每年投入约占公立医院经费的15%,其余部分都得靠挣钱自筹。

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出现一些“趋利”行为,“公益性”弱化。一些公立医院中,药品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大处方、大检查等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医院的趋利动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新闻背景:中国医改历程

1980年之前,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我国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984年8月,卫生部起草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新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从此医改启动,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基本上是复制国企改革的模式。

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医改方案范文第7篇

一、以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为主线深化“新医改”

2008年以来的新医改,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基点,明确指出“政府主导”,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看做是一种公共产品,使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成为一种连最低收入阶层也能获得的惠及全民、人人受益的公共产品,从而保障医改的成功。到目前已经取得显著的突破与进展。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重大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比如: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等等。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但是,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把公共利益作为改革不可偏离的基点。通过市场和政府“两条腿”走路,实现改革的目标。

二、以市场和政府“两手抓”实现“新医改”中的公共利益

我国医疗体制需要解决的公共利益有:第一,公共卫生的保障体制,重点解决法定传染病的预防与救助;第二,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体系;第三,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实现重大疾病救治的保障体系。这三个问题都体现公共利益,如果不能界定这三个利益所在,仅凭市场化运作,其结果必然是医药市场化中忽视公共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界定这种公共利益要求政府在保障公共利益方面有所作为:一是投入要到位,钱要花在公共利益上;二是为了公共利益,要用制度约束医和药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极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

要有效保障“新医改”中的公共利益,必须依照我国国情,在医改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过“市场实现效率,政府安排公平”来体现。不论政府最终选择哪种改革方案,公共利益都必须优先考虑。无论赞同还是反对市场化,医疗市场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市场化绝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能因为一个领域的改革遭遇挫折,就简单地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不能遇到困难就否认市场化取向,市场化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我们在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方面没有真正坚持市场化的方向。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不少人开始置疑医疗体制的市场化取向,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应当反对的是把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全排斥出公共利益之外。不能一味反对医药市场化,而是需要界定在公共利益这一部分不能实现市场化,也就是公共卫生保障体系――通过国家投入建立的公共卫生体系;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体系――公民和国家共同承担的医疗体制,其中国家要通过投入建立社区医疗体系;重大疾病的救治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公共救助体系。这些都是不能实现市场化的。有必要通过法律界定这种公共利益所在,否则无法依法保护这种公共利益。依照中国目前的情况,上述三个体系都是低水平的,不能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如果这种低水平的保障制度都不能实现而要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医疗事业发展是不可能的,长期存在于医疗行业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不能解决,那么新一轮医疗改革可能又会面临挫折。这种低水平的医疗救治和保障体系不完善,老百姓看病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社会安定和谐就难以实现。

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破除新医改中的“症结性”问题

目前,各地在落实过程中取得很大的进展和突破,但也存在观望情绪、部门利益问题、改革创新问题、决策民主公开问题、医改问责问题,等等。必须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坚决破除医改推进中的这些“症结性”问题,才能使这项“维护十几亿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

第一,必须限制部门利益,保障公共利益。在操作中如果大量的时间花在各个部门利益的协调、分配上,很可能忽视了其他利益群体的利益。医改所处的制度环境也不容忽视。调查发现,地方层面,医改中普遍存在着部门利益的冲突。发改委、卫生、财政、社保是各省医改领导小组中最重要的4个部门。本轮医改,发改委成为牵头部门,这与卫生厅长期主管医药卫生行业管理的现状有一定的矛盾。卫生厅对于行业状况、基层情况、相关政策掌握全面,医改无疑涉及卫生部门的利益。在财政、社保与卫生部门之间也会发生类似的博弈。卫生部门常常希望财政能为卫生投入更多支持,但是财政部门又不得不在一个更大盘子里考虑。另外,如何对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统筹和统一管理。这是未来全民医保的最终方向,但目前遇到的具体困难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目前这三大保险是基于地域和居民身份分别进行统筹的,而且各自的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不一,短期内难以做到相互融合;二是目前的管理体制是分割的,新农合是各级卫生部门分管,城镇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则是各级人保部门分管,如果这三个保险要合并,就必然涉及到这两个部门之间的合并。总之,医改方案中存在一些模糊地带,这是不确定因素,其执行取决于各地、各方面的利益博弈。为了有效地推进医疗改革,最好是在管办分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的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把涉及医疗保险、价格管理、公共卫生、药品监管、医疗监管等事权统合在一起,在一个部门之下来决策,这样谈判成本要少,利益冲突没有那么大,协调也会更容易。

第二,各地在落实中必须合各地特点,大胆改革创新。医疗改革的推进中,各地有很大的空间进行自己的探索,仅仅再把国家新医改方案中的目标重申一下,是不够的。对于推进改革实施,有的地方还表现出畏难情绪,有的还在等待观望。不少人将本省医改方案迟迟未能出台的原因解释为中央配套文件的“姗姗来迟”。但是许多中央的配套文件也不一定能把模棱两可的地方全部澄清,即便等中央的配套文件全部出来,地方政府再制订实施方案,许多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有可能地方的手脚会捆得更死。事实上,本次医改特别强调实践探索,在政策制定时也给地方留下了操作空间,鼓励地方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国家新医改方案中的很多内容,只是提出了一些方向和目标,具体的改革措施并没有明确,这相当于告诉了目的地,但是有多条道路可供地方选择。因此,各地有很大的空间进行自己的探索。问题在于,各省必须制订实施方案,仅仅再把国家新医改方案中的目标重申一下,是不够的,关键要把达成目标的路线图说清楚。比如,公立医院改革,国家的医改方案并未对公立医院改革给出明确的方向,这被视为给予各地试点的空间,但是各地医改实施方案中普遍缺乏有关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质性内容。公立医院走向法人化,即通过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落实公立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载入了国家新医改方案。但是,与此相反的改革思路,即公立医院回归行政化,也存留在国家新医改方案之中。中央政府希望通过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来进一步寻找公立医院改革的切实之路。

医改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医改;政策分析;政策框架;政策执行;政策评估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801(2009)04-0093-04

已经确定的新医改方案,勾勒出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美好蓝图,政策框架也已形成。然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政策目标不可能一步到位,因为,改革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

一、理性分析:医改政策框架的形成

(一)理性认识医改政策形成阶段的各种对立观点

在政策形成阶段,学术界围绕中国医改涉及的理论和重大政策进行过激烈的争论。笔者在拙作《论争中的中国医改――问题、观点和趋势》一文中,总结了10大争议的问题,可以看出任何一个问题都有着不同意见或者完全对立的观点。在不排除专家学者自身局限性的情况下,出现诸多对立的观点,是因为缺乏一个基本的公共的政策分析框架,换言之,没有建立一个对话的平台。观察其他一些国家关于医改的争论,也会发现同样有趣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实际上有的学者进行了分析,如埃里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谈到,“在研究公共政策时,往往涉及很多不同类型的实体。既包括组织也包括相互之间的作用模式,并且政策制定需要不同学科的多种投入,因此如果使用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问题上进行分析,就会得出多样化的结论,这些结论往往造成政府决策层的混乱。”为解决公共政策制定者的困境,她提出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概念性框架,这一框架被用来确定一系列影响政策制定和运行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中国医改的概念性框架――“四领域分析法”

在新医改政策形成之前,中国没有医改的概念性框架。2000年曾提出“三改并举”,2007年初卫生部提出建立“四项基本制度”,但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性框架。2007年5月,在笔者主持的《中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建议方案――基于公共管理精神、社会医学规律、改革成本测算和风险对策分析的研究》(上报国务院的第8套方案)中,最早提出了中国医改的一个概念性框架――“四领域分析法”,明确提出中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范畴应该包括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领域,即公共卫生领域、医疗服务领域、药品生产流通领域和医疗保障领域。“四领域分析法”包括两个方面含义:其一,每个领域因其提供的产品属性不同,需要采取的供给体制和筹资体制不同,因而,相应的政策性质也不同,其中政府和市场应该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其二,这四个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单就某一领域进行改革,需要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统筹考虑,形成一个相互间的联动机制,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改革的最终目标。以此分析框架来研究医改政策集的基本构成,按照属性给出相应的政策性质和走向,然后,在此原则下将每一政策具体化。

(三)中国医改框架的理论验证

从新医改方案的整体结构上看,新医改方案主体框架是四大体系,也就是媒体所称的“四梁”。这“四梁”指的是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四大体系。这与笔者提出的中国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范畴不谋而合。新一轮医改将以这四个领域为重点,按照各自领域产品的相应特点,设计相应的供给方式和政策走向。

从各个领域的基本政策走向上看,新一轮医改将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界定为公共物品,其供给体制采用政府供给的方式,政府负主要责任;将医疗服务产品界定为准公共产品,其供给体制采用政府和市场混合的方式,突出基层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在医疗保障领域,对各项医疗保障项目进行了细分,社会医疗保险作为准公共产品由政府为主组织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私人产品由市场运作。医疗救助由政府供给;在药品供应领域,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政府干预的重点,在加强质量和可及性监管的同时,鼓励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新医改方案“四位一体”的政策框架用“四领域分析法”验证可知,新医改框架依据各个领域提品的相应属性,采用了与之相适应的供给和筹资体制,政府和市场的角色也予以较为科学的界定。总的来说,新医改方案的整体框架是正确的。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按照新医改方案的框架精神配套和执行政策。

二、关键所在:医改政策的执行

(一)医改政策执行的思路

从医改政策框架的确立到其实现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是靠对医改政策的有效执行完成的。在医改政策的执行方面,不论是从宏观到微观,还是从中央到基层,都需要创新甚至创造。中央政府确定了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政策框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医改自动就此走向成功。政策实现的质量、效果和效益如何,尚需执行者的创新和创造。我国医改政策的执行,需要中央层面的主导以及地方基层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不仅有责任划分问题,更有在责任明晰的基础上如何创新性地、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发展政策的问题。否则,就容易出现“新瓶装旧药”、“穿新鞋走老路”的结果。因此,执行工具的创新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医改政策执行工具的创新

政策执行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政策执行本身就是政策工具选择的过程。曾有西方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面临的政府失败(政府危机),其原因“不在目的而在手段”。可见政策工具选择的重要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医改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医改政策能否成功的关键。从我国当前医改的处境来看,要推动医改政策的执行,需要引入不同的政策工具。这些工具已在国际上取得了应用的经验,或者在其他领域进行了验证。

1、关于公共卫生领域。

在公共卫生领域,应加强公共卫生项目的成本一效益分析和评估工作。公共卫生属于纯公共产品,并且在整个卫生医疗体制改革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必须由政府承担所有责任。所以,当政府进行投资时,不但要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成本与效益的确定、量度和价值比,而且要从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角度进行衡量,否则很可能会陷入一个越增加投入却越没有信心的境地。公共卫生的基础性、公益性决定了要保持适度的投入,而这些投入应该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2、关于医疗服务领域。

要形成多元化办医的格局。当务之急是改进和完善监管方式。原有的适应公立医院的一套监管办法不能适应多元办医格局的要求。只有高效监管,才能保障不同办医主体健康发展,形成竞争局面,确保医疗质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目前最为突出的医生和护士在执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问题,缺乏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防范。监管模式、监管工具,质量标准、质量评估等都需要

创新。

3、关于药品保障领域。

我们不但要在宏观上给予产业化政策的支持,使之形成产业链条,滚动发展,而且要在微观领域对药品适当采取经济学评价分析的方法,从广义社会成本的角度,运用成本和健康成果(效果、效用和效益),对新技术和新药进行评估,明确新技术和新药的效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药品费用。同时,要从药品价格和市场价值出发,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结果和成本效果分析相关资料,看是否需要对新技术或新药进行补偿,研究它对政府财务和预算构成的影响,以此作为政策实施的工具,比较药物的可提供性,对新技术和新药进行选择。

4、关于医疗保障领域。

要研究推动社会保险功能由疾病保障向健康保障的转变。以往我们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都是从保大病起步的,未来要研究解决参加医保的人如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疾病,促使其养成一个良好的就医习惯和正确的就医观念,遵循合理的就医路径。从这种意义上说,一个科学设计的费用支付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我国亟须改变以按项目付费为主的方式,探索多种付费机制,鼓励引导商业健康保险开发新的险种产品,使卫生医疗机构、组织的服务内容和项目相匹配,由此实现通过医疗保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三、展望:医改政策的评估

(一)医改政策的评估主体

谁是医改政策的评估者?这要看评估是根据什么标准来确定的。做好医改政策的评估需要具备两个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一是拥有关于医改政策方案和结果的足够信息;二是拥有关于医改政策理论尤其是医改政策评估的足够知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医改政策的评估可以采用政府评估和民间评估的方式。

1、政府评估。

政府部门之所以是医改政策重要的评估者,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它具有公共权威性。作为医改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能够比较全面、直接地掌握政策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获取医改政策实施效果的有关信息。但作为局中人必然会受到固有观念、思维定势、部门利益、上级压力、心理因素等的制约,从而影响评估的质量。此外,医改政策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需要评估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对决策者和执行者进行这方面的职业训练。

2、民间评估。

由于自我评估与组织的特性相违背,所以必须依靠外部的、独立的、多重的、持续的研究对它进行加强。这里,参与民间评估的可以是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及医改政策的目标群体,当然也包括报纸、电视、民间团体等,但以前两者为重。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应该受托于政府部门评估医改政策,他们在评估经费、信息获取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同时,因其评估结论是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基础的,通常能够引起医改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目前情况下,应该提倡和鼓励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机构参与评估。

(二)医改政策的评估标准

从医改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上看,宏观上要把握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坚持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的稳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等几个原则。总体而言,从我国医改要实现的最终目标看,对我国医改政策的评估需要从改革的质量、效果(价值标准)和数据积累(事实标准)三方面进行。

1、质量是医改政策评估的实质。

目前,我国医改大的方案目标、原则已经确定。但笔者认为在方案实施的时候要特别重视服务和质量的关系,即如果只看重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的数量,而不看质量的话,结果就没有多大意义。应该研究制定一些评估办法和标准,真正监控实际情况,真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水平。有人说,“全民医保”可以解决医疗服务的问题。但事实上远非如此,因为医保本身是个风险分担机制,它不能直接解决服务的问题。医疗服务不像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一种财务安排,只要做到足额支付,绝大部分任务就完成了,而医疗保险支付费用只是一个方面,它最终要落实到医疗服务上面,即使医保支付了足额的费用,但是如果在医疗服务方面存在障碍,照样不能实现政策目标。

2、效果是医改政策评估的目的。

影响政策最终实现的因素很多,一般分为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政策以外的因素等。因此,我们要评估既定的医改政策目标是否高质量地实现,必须从与医改政策有关的各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医改政策问题的特性来说,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政策改革,牵涉众多的领域、众多的人群,涉及人们的利益分配和调整,所以我们不得不注重对医改的公平和效率问题的评估。其次,从医改政策本身来说,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资源亟须调节,因此,对资源配置有效性的评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对必要的经费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的评估;在医疗资源向上集中的医疗服务领域,考虑公立、私营医院之间,营利性、非营利性医院之间的有序竞争问题,并以此促进医院管理、经营水平的提高。最后,从医改政策以外的因素看,目标团体的医疗服务可及性是否得到提高、医疗费用是否得到降低是我们评估时要考虑的两个重要方面;而医改政策执行人员、执行机构组织是否无偏差地理解、接受并执行了医改方案,各经办机构之间是否做到了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比如医保的转移接续、结算得到有效处理),也是评估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