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利率市场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利率市场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管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098-02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一、国外理论总结

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都是“分割”经济,即企业、政府机构和居民等经济单位相互隔绝,因而,各部门既无法获得统一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品及一般商品价格,也难以获得同等水平的生产技术。由于资本市场极为落后,间接金融的机能也比较软弱,因此,众多的小企业要进行投资和技术改革,只有通过内源融资即依靠自身积累货币的办法来解决。在投资不可细分的情况下,投资者在投资前必须积累很大一部分货币资金,计划投资规模越大,所需积累的实质货币余额就越多,因此在发展中国家货币与实质资本的关系是同步增减的互补关系。总结来说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

二、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国的意义

利率市场化的有点是明显的:一是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二是利率市场化的要点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三是利率市场化也反映客户有选择权。通过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会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四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五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宏观调控的需要。

三、应当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但是对于利率市场化我们应该科学地、清楚地认识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旨不是调节利率水平,而是改革利率(资金价格)的形成机制,使之成为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准确价格信号。利率管制的初衷是控制金融资产的分配,并通过这种控制加强银行体系的安全,并促进经济增长。利率市场化是各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尽管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其影响如下:

第一,利率水平升高的风险。从一般规律看,利率市场化的结果是利率水平的升高,对于中国这样的资金短缺型国家更是如此。利率升高可能带来两方面的消极作用:一是企业和政府筹资成本增加,降低企业投资积极性,也导致政府投资规模减小,使经济增长减缓;二是利率过高引起大量境外游资流入,造成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不稳定。

第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利率市场化就是要银行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主要原因是银行觉得风险太大,与利益不对称。利率升高也可能使逆向选择问题更加严重。因为高利率无形中会抑制稳定、低回报项目的投资,积极寻找贷款的却是回报高风险大的投资者,这当然不是银行希望看到的。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解决的办法就是银行在发放贷款前应该多了解借款者的相关资信。

第三,银行和企业风险。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银行有了利率自,可能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这样利差缩小,银行的利润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利率风险却增大,经营不善的银行会出现亏损甚至倒闭。

金融危机表明,国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捉襟见肘,有些经济学家家指出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均衡系统,更像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减规律,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小银行纷纷破产。

所以,中国在放开利率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进行严格而有效的监督,以便于利率放开后金融机构成功发挥作用。利率作用的传导顺利实现要求众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灵敏反应并迅速作出调整决策。也正因为这样,利率市场化后微观基础的构造重点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一般企业的真正企业化。市场化利率的形成离不开一个统一完善的金融市场,市场化各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也离不开一个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也需要汇率、资本项目放开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换而言之,中国目前要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还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主要是表现在:国有企业对资金的依赖与其经济效益的不佳;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不完善,目前中国的整个金融体制中,国有部门仍占有绝对比重,在这种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经营机制无法与市场价格很好地对接起来;金融市场尚不够规范、完善,汇率政策等尚不配套等等。从中国实际出发,为此应该:

1.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强化金融监管作用。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不再直接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而是参照货币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情况通过制定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来有效地市场利率水平。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

2.构建起真正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既要充当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又要依据货币政策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作用。对此,我们只有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才有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

3.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由于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债务负担过重,放开贷款利率后将会使这部分国有企业难以承受利息负担,甚至会危及生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4.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将会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中,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会更加显著。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汇率制度和利率制度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为了有效地推进利率制度的改革,我们同时要考虑进行外汇制度的改革。

5.大力发展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的货币市场,建立规范、发达的证券市场,建立起金融期货市场尤其是利率期货市场,以便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管理。

6.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之后,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一些新兴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都将同样面对市场风险,为了降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

四、未来规划

就目前而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速度适当而稳固。继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面向未来提出了符合国情的利率市场化三步走。坚持以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为总体方向,以完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为重点,以提高央行宏观调控能力为基础,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步走可概括为:近期,着力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做好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工作,为信贷产品定价提供参考;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近中期,注重培育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完善央行利率调控框架和利率传导机制。中期,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健全市场化利率宏观调控机制。

五、总结

总的来说,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国而言,会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增加金融机构获利能力、提高信贷质量、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有利于推进存款保险制度、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加速银行升级。虽然就条件而言,未来一两年内有可能全面完成存利率市场化,中国仍然要以合理、适当的速度稳健地完成全面利率市场化任务,为中国下阶段的经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R.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译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73.

[2] 王国松.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01,(6).

[3] 李扬.利率改革的路径、思路与风险[J].经济世界,2002,(12).

[4] 马胜杰.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世界经济,2001,(5).

[5] 赵英军.利率自由化――并非自由的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利率市场化范文第2篇

2011年1月4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刊发署名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不少金融专家和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将放开,符合有关条件、有财务硬约束的银行机构,将获得存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完全定价权。利率市场化正在悄然胎动。

改革必要而紧迫

如果以1996年银行拆借利率市场化为标志,我国为利率完全市场化做准备的时间已有15个年头。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基本到位,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也已经足够大。目前,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大型金融机构都已经上市、摆脱了早前盈利不善、坏账过多的包袱。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具备了真正胎动的初步条件。

具体来讲,利率市场化主要是存贷款,特别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是整个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非常关键的一环,也是对整个金融体系影响最深远的一环。

近年来、我国存在负利率的总体时间非常长,银行利差较大,而对于资金饥渴的中小企业来说,却又得不到银行资金支持。如周小川所言,存款利率管制使得银行无法对存款进行分类、定价、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无法促进银行差异化竞争。

2010年以来,我们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到利率市场化的压力,自发的利率市场化也已经暗流涌动。

农行的上市,标志着国有大型银行改革收官之战已经完成,也意味着作为利率市场最重要的参与主体,银行的市场化约束也已经基本建立。

银行储户也在想尽各种办法谋求更高的收益跑赢CPI。尤其是2010年10月,居民储蓄存款环比锐减7003亿元。而对于企业来说。即使是以往对资金成本不甚敏感的央企,近两年也开始谋求让银行突破贷款利率最多只允许下浮10%的政策规定,由此直接催生了信托业的繁荣。

利率市场化的一个负面影响是缩小利差。市场竞争程度越高,这种趋势越明显。而当前的市场环境,则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因为按照世行预计的未来五年中国经济8%的增速,将为银行避免风险扩大提供有利条件。

事实上,当初美国由于对存款利率放松太晚,令存款资金大量从储贷机构中流出,导致储贷机构竞相高息揽储,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成批倒闭。这一教训恰恰说明,利率管制不能逆市场潮流维持过久,也不能不顾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和承受能力、推进过快。

改革需要渐进渐行

尽管央行否认了利率市场化的最新传闻,但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无风不起浪”的结论。首先,周小川去年底曾表示,将批准具有财务硬约束的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其次,大小银行都在积极谋划利率市场化的应对之策。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明确表示,利率市场化不过是早晚的事;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则认为,一旦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存贷差为主要收入模式的银行盈利会急剧下降。

在中国整个金融体制尚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推进利率市场化也不能一蹴而就,因为不少金融主体的内控机制尚不够完善,完全放开可能会引发一些金融机构的恶性竞争。尽管如此,改革的步伐不应放慢。可以通过逐步扩大利率浮动幅度的方法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先选择一些经营效率比较好的股份制上市银行和中小银行进行利率浮动范围扩大试点,然后再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有选择地放开。

另外,可以考虑与促进金融创新相结合,对于一些新型的金融产品,给予价格上的自由决定权。对于利率市场化试点的银行给予一定的鼓励,比如在对存贷比、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实施差别监管,对中小企业贷款、中间业务、创新业务开拓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则需要加强审慎性的管理力度,在整体上控制利率市场化可能引起的风险事件。

从近期官方的一系列表态来看,央行今年很可能对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做一些改革的尝试,参照渐进改革的一般逻辑和国内金融体系现状,改革可能会从以下两个步骤着手:

第一,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直至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根据先贷款后存款的方针,人民银行可能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下浮10%的限制,但考虑到银行在贷款业务中仍占据定价权,扩大下浮区间甚至取消贷款下限,对名义利率的影响不会太大。

第二,扩大长期大额存款的利率浮动区问。根据“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一般原则,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在于大额中长期存款利率的区间上浮,在此试点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放开其他存款利率。

然而,在目前的形势下,为稳妥解决这个矛盾,央行不妨推出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将利率规定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由各商业银行自行浮动,然后再择机推出存款利率市场化。

但是,要达到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完全利率市场化仍需要时间,专家预计,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在中国至少还需5―10年时间。

力求趋利避害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在中国当前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一旦存款上限、贷款下限全面放开,可能导致实际贷款利率的下浮和存款利率的上浮,银行的利差短期内可能会面临较大压力,最终可能导致部分定价能力差的银行受到显著冲击,乃至面临退出的风险。

此外,今年将是银监会推进新四大工具(即巴塞尔协议Ⅲ的中国版)的关键年份,监管层对于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求在今后几年中将进一步增强。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在“十二五”期间将面临资本约束加强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挑战。

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业务模式还仅靠传统的贷款中介,不向全能型金融服务转变,银行会经受不住形势的变化。而工行希望用未来10年时间、使利差、中间业务、投资和交易的收入结构从6:2:2变成4:3:3。

存款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伤害更大,因为息差的减少将使中小金融机构的成本提高。同时,中小金融机构的贷款溢价能力相比国有大银行以及大型的股份制银行较弱,因此盈利空间将进一步缩小。

利率市场化范文第3篇

过去的一年中,由于不断走高的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已经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同时还持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资金。即使如此,从目前来看通胀压力并没有消除,存款的实际利率仍为负。负利率下为了吸纳更多的存款,“缺血”的商业银行揽储大战空前炽热,不少银行通过送加油卡、金条,发行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等多种形式变相提高存款利率,形成一股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倒逼力量。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利率管制形成的长期偏低的利率不仅造成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效率低下,还成为资产泡沫的重要推手。非市场化的资金价格造成了中国经济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首先,过低的存款负利率使得资金供给方――银行储蓄的居民受损。现阶段,一方面中国稳健投资品种并不丰富,例如债券市场还很不发达,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不足,为了生病就医、子女就学等不时之需,不得不进行大量的稳健储蓄。稳健投资品种供求之间的矛盾使得银行存款仍然是城乡普通居民家庭的主要投资品种。如果它的实际收益率是负值,那就意味着不少居民储蓄的购买力是在不断降低的。2009年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认为,在2002年到2008年间,通过银行储蓄存款过低的实际利率,中国家庭实际上被征收了隐形的税收,其规模高达6900亿元。

其次,过低的存款利率使得资金需求方受益。一个重要的受益方是银行,中国的银行“开门就赚钱”,形成了巨额的垄断收益。例如20lO年,13家全国性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共计6659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净利的将近一半。全球最赚钱的前5家银行中,有3家来自中国。不过,中国行业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在国际上并不突出,优异的业绩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低息的存款。尽管单个银行获利丰厚,不过这对于中国整个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却未必是好事。由垄断决定的息差难以激励银行更有效率地经营,也无助于银行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另一个重要的受益方是与银行和政府关系密切的国有企业。由于银行贷款的实际利率极低甚至是负值,银行贷款供不应求,而其中,国有大企业及其关联企业容易受到优先考虑,而小企业和家庭则容易被忽视。

利率市场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债市场利率市场化

一、基准利率是利率结构的中心

在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利率结构可以通过其风险结构、期限结构和基准利率三个因素来表述。风险结构指相同期限债券的利率与风险特性之间的关系,理论上可以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刻画。根据这一模型,若可获取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则每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等于同期限的无风险收益与风险升水之和。这种风险升水给出了风险与资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和不同风险资产的相对价格,刻画了利率的风险结构。但是,由这种风险结构还不能研究资本资产价格本身。期限结构指相同风险水平债券的利率与期限之间的关系。根据期限结构的纯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取决于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债券市场的分割程度和流动性升水。利率的期限结构至多也只能确定债券的相对价格。事实上,只有知道某种作为基准的市场利率,即基准利率,才能由风险结构决定利率本身。一种利率体系能否引导资金有效配置的关键,也就取决于这些因素能否反映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这三个因素中,基准利率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它对市场均衡价格的任何偏离,都会通过风险结构和利率结构的传导扩散到整个利率体系,理论上可造成所有债券价格对市场均衡价格的偏离,误导金融资源的配置。

实践中,风险结构是通过信用评级予以确定。一个公正、权威的评枯机构体系能较好地保证风险结构真实地反映市场主体的风险特征。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已建立了公认的评级机构,形成了完善的市场信用评估体系。如美国公认的信用评级机构有达夫菲尔浦斯信用评级公司、菲奇投资服务公司、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相比之下中国的信用评估体系还处于建设中。

至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确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相当困难的。不过目前旨在确定期限结构的理论模型已有许多,如Vasicek模型、Cox-Ingersoll-Ross模型、Dothan模型、Ho-Lee模型、Hull-Will三叉树模型等。在西方,市场人士是通过理论上的即期利率曲线来构建模型的,使用的原始资料是国库券的期限和到期收益数据。下面的例子可说明这一过程。

表中给出了期限从0.5年到10年期的20种假想国库券的息利率、到期收益和价格。设所有债券的面值为100美元。由此表出发,可构造即期利率曲线。基本思路是将每张息票对应的现金流视为一张零息债券。每张零息债券的收益称为即期利率,它与期限的关系曲线就是即期利率曲线。第I个0.5年的即期利率为Z1(I=1,2,……,20),由表可直接看出Z1=0.08,Z2=0.083,为求Z3,考虑1.50年到期价格为99.45美元的国库券,由表可查出息票年利率为0.085,半年期利率为0.0425,即面值为100美元国库券每半年获息4.25美元。由债券的定价公式,债券的价格等于其代表的现金流序列的贴现值,每一现金流的贴现率应取对应的零息债券的收益率。

同期限结构一样,实践中的基准利率也是通过国债市场利率确定的,其前提是存在一个发达的国债。但发展中国家国债市场一般不发达,都不同程度地实行利率管制。比如存在市场分割、国债价格不统一,无法形成有效的基准利率。但是,一个以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国家,最终只有国债市场才能发现全面反映市场供求信息,形成有效配置的基准利率和利率曲线。

二、国债利率是有效市场的基准利率

按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当资本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价格就能迅速、全面地反映所有的信息。这意味着所有债券市场中,最有效的市场利率最有资格作为基准利率。关于有效资本市场有两种定义。一是Rubinstein和Latham的定义:市场关于某种信息事件有效是指这种信息事件不会改变市场参与者的资产组合。另一是Fama的定义:认为若这种信息事件不改变市场价格则称之为该市场对这组信息是有效的,这里允许对同一信息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而出现不改变总的市场价格的相互交易的可能性。显然后一定义相对弱一些。

我们可以从任一定义出发,将每个债券市场都与一个信息集I联系起来,使该市场对I是有效的,再将所有信息集按包含关系排序。若I1包含I2,则对I1有效的市场比对I2有效的市场更加有效率,若信息集I包含所有其他信息集,则I对应的债券市场比所有其他市场更有效率。哪个市场债券价格或利率传递的信息最多,哪个利率便最有资格充当基准利率。

国债市场跨越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它将财政信息和银行信用联结起来,是传导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和重要纽带,是政府作用经济的着力点。另外,其参与者众,交易品种多,信息来源比其他债券市场都要广,其利率是基准利率的最佳候选。加之国债市场的风险小、市场主体行为较其他市场而言规范程度高,这些特性是其他市场地法比拟的。实际上许多国家的市场基准利率就是国库券利率(美国国库券利率已成为事实上的世界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国债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着基准利率的有效性,也就决定着整个债券市场利率的有效性。

国债市场也是利率期限结构的最佳显示器。非国债债券都有违约风险,且这种违约风险与期限是相关的。就是说同种非国债债券期限不同,违约风险也不同。不同期限的非国债债券的利率之间的判别不仅反映了人们的预期,也反映了违约风险的升水,两者难以分离,无法用来决定利率的期限结构。国债几乎没有违约风险,其利率的期限结构不受违约风险的干扰,能较好地显示人们的预期。同业拆借市场虽然在交易规模、交易者数目和规范化程度上与国债市场具有一定可比性但这个市场只是短期债券的市场。而国债市场交易各种期限的国债,可提供长、中短期不同期限的债券种类,其丰富程度是其他市场无法比拟的。国债市场是利率期限结构的最佳显示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提出如下判断:国债利率是基准利率的关键环节。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债的流动性仅次于通货,持有者遍及几乎所有的市场主体,其数目和范围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金融资产,其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几乎所有居民的消费与储蓄,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和金融机构的资产选择,最终影响到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其他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变动时,国债价格也会作出响应。国债利率是金融价格体系中的“神经网络”。相对而言,其他债券持有者数量有限,其价格的变动,只可能影响局部范围内某些市场主体的资产组合,至多只能造成对其他债券小部分替代,不可能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

三、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应

在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具备有效、灵活、操作成本低、对金融体系副作用小的优点,这实际上是国债市场机制的作用。(1)国债市场的规模之大足以保证央行大规模买卖国债吞吐货币的同时,不会引起国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影响金融秩序。同时国债几乎是无风险的金边债券,没有违约和卖不出去之忧,不会造成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成本过大。(2)通过国债市场的买卖来调节货币供给对金融体系的副作用小。比如通过增加法定准备金来紧缩货币供应,会迫使银行提前收回某些贷款,影响收益性,特别是某些本来资金紧张的银行,只能通过从货币市场高成本融通资金来补足准备金,可能会因此而陷入困境。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则可避免这种情况,银行会根据自己的资产负债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卖出国债,优化其资产组合。(3)通过买卖国债调节货币供给具有即时性、灵活性和可逆向性。央行可以根据货币供给情况,随时买卖国债,自由决定买卖数量,当发现操作失误时可立即进行逆向购买,这给央行实行货币调控的时间、额度以灵活的选择余地。其他货币工具不具有这些特性。比如,再贷款和再贴现政策只有在商业银行需要时才能发挥作用,央行是被动的。准备金则不能频繁调整。(4)通过国债调节货币供应是相对有效率的。公开市场上国债的买卖是自愿的,自愿的交易对经济必是一种帕累托改进。(5)国债市场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点。通过发行和买卖国债,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可以大大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比如在发行国债同时,央行通过购买国债可防止私人部门资金的减少,从而减轻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当然,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外汇来间接影响利率,但其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外汇市场有许多因素往往直接抵消了央行的作用。在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国家,央行还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地方政府债券,但购买量相对国债购买量而言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对公开市场业务支持的力度远逊于国债。

总之,没有一个发达的国债市场,就不可能有效地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只有国债利率才可以将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均匀且温和地传导到金融体系,既保证了政策信号传播的广泛性,又保证了传导过程的平稳性。选择国债利率为基准利率就是理所当然的。

四、发达的国债市场是利率自由化的前提

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意味着基准利率、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完全由市场决定,央行只能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国债和外汇来影响利率。理论上讲,若市场是有效的,由市场确定的利率体系可以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现实中没有哪个政府能完全承诺放弃某些情况下利用国家的权威对利率实行某种直接控制,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现实的市场都不可能是完全信息的,也就不可能是完全有效的。二是国外市场的冲击。三是市场价格导致的资源配置造成公共品的短缺。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对利率的直接干预程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中国目前还是存贷利率受到严格管制的国家,利率市场化意味着政府逐步减少对利率的直接干预,让市场去发现基准利率和利率结构。

前文的分析表明,利率体系市场化的基准利率和期限结构和只能由国债市场利率决定,国债市场的有效性对整个利率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不完全性会造成整个利率体系对市场均衡价格的偏离。这里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指其对经典的完全竞争模型的偏离,表现在:(1)由于准入限制造成的市场分隔。(2)交易者数目少,形成价格垄断。(3)可交易国债品种或数量不足,比如防范国债利率风险的衍生产品短缺或形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品。(4)由于发行时间的非公开性、中介机构缺位等造成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交易量减少。(5)交易(手段)方式的落后增大交易成本,减小了市场主体交易国债的愿意。(6)市场主全之间利益的相关性导致交易的同向性,出现只有需求而无供给或只有供给而没有需求的情况。上述种种偏离造成的后果可归纳为四种:一是供给量的减少,二是需求量的减少,三是市场参与者少,四是市场分割造成国债利率的不统一。即使能得到某个统一的国债利率,其他三种后果也会使其成为一种扭曲的利率,不能反映资本市场的真实供给和需求,显示人们的预期。整个金融市场的价格体系就会对金融资产产生低效的配置。举个极端例子,市场有颜色时,国债效率应低于银行的同期存款利率。如国债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国债利率离于存款利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居民就会取出存款购买国债,直到存款利率相应提高。贷款利率必定也会相应提高,增加投资成本。

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利率市场化是有风险的。如果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发育远未成熟,在不具有发现有效的基准利率和利率结构的功能时,放开利率管制,无异于将利率的决策权、资本的配置权交给了非理性者。因此,国债市场发育成熟以前,不能实行利率市场化。

五、利率市场化所要求的国债市场的基本条件

国债市场发育不良时是不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现实中又不可能营造出完全竞争的国债市场,但是利率市场化在许多国家已成功实现,而且企业运行良好,如美国。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国债市场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才能有效地实行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要求国债市场除了其基本的财政筹资功能外,还应具有很强的信息发现传导功能。这就要求国债市场应该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国债品种的多元化。如短、中、长期国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债券、零息债券和有息债券、可赎回和不可赎回债券等,应根据承购者的风险收益特性适当搭配发行。提供的期限、风险和收益结构的样本越多,投资者也就越多,其债券价格显示的市场信息就越充分、越全面,形成的基准利率和期限结构就能更好地反映资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

2、有大量的交易者,特别是代表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机构交易者。市场主体是信息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入市者越众,带入市场的信息越多,市场越有效。私人投资者偏好中短期债种,保险公司则偏好中长期债种,其他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受其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对债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只有居民以及各种机构投资者大量参与国债交易,才能形成广泛的需求。特别是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做市商,可实现不同期限不同风险和收益特征债种之间的融通,调节和匹配供给和需求,大大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

3、市场运作应具有规范性、信息透明性。比如国债发行应尽量采用公开拍卖制度,根据承销对象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当的拍卖方式(公开升序拍卖、第二价格拍卖公开降序拍卖、第一价格拍卖)。拍卖的程序应公开,应按一定的时间表(公之于众)进行安排,减少拍卖时间、拍卖程序上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吸引更多投资者。

4、存在发达的二级市场和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增加国债的流动性,减少价格风险,扩大国债的需求。

利率市场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市场体系;金融改革;进程

中图分类号:F8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7-0071-02

引言

利率市场化,就是指由市场决定在货币市场中金融机构的利率高低,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以及利率结构和管理几个方面的市场化。具体是指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由资本市场的供求情况自主调节,而不是有上级或中央银行统一规定,从而形成由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为资本市场基础利率,各利率之间利差维持在合理区间的有效利率传导体系。简单来讲,利率市场化就是由市场作为主体自主决定市场利率的过程。

推行利率市场化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是十分有必要的。随着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的逐步发展,上市公司数量总数以及市值交易金额逐年增加,各大企业通过金融资本市场成为了主要的一条渠道实现融资。正是由于在资产价格与市场利率之间长期存在着一种比价联系,金融投资人可以在储蓄存款与证券投资两者之间进行对比,从而合理而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资本。资本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两者之间自由流动而达到所谓的均衡状态。与此相反,一旦货币利率发生变化,就会通过这个比价联系对资本市场造成影响,而且这个反映是十分敏感的。同时,在市场化程度越高,利率分配越是合理的基础上,这种影响越是严重。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尽早完成将会在更高的角度上把控住金融货币政策的主动权,更有效起到金融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回顾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构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稳步中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1978年,我国利率主要出在高速利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准许银行贷款利率在一定区间内自由浮动;1986年允许银行资金相互拆借,借贷双方协定期限和利率;1987年,银行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个百分点。1990―1992年期间以高速利率结构为主:1990年,规定了拆借利率实行上限管理;1992年,国债首次实行承购包销标志着利率形成机制正式改革。1993―1999年利率改革逐项开展,利率成为了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1995年,首次提出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利率改革原则,实现正利率,协调配套的改革目标,和商业银行把握利率自的改革路径;1996年,同业拆借业务均由全国统一办理,产生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1997年,正式启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同时对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实现放开;1998年,由人民银行独立决定再贴现利率,超额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开始实行统一利率。2000年,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首先放开外设利率。2001年,债券市场开始引进了做市商制度;2003年,中央银行扩大金融贷款利率自由浮动空间;2004年,央行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同时决定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制定,并在同年10月进一步放宽人民币存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大小,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下调,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自2000年之后,市场操作公开的重要性逐渐凸出,利率作为核心资本价格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市场化方式,这已经成为了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经过了十多年的改革历程,我国利率市场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对于完全市场化来讲,还不足以触及核心问题。真正的关键问题是,我国全面放开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

二、加快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加快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有利条件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提供出了较为稳定的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进行,和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由基础性作用逐渐向决定性作用转型,市场的调节作用逐渐增强。

其次,我国金融市场的改善。经过多年探索,中央银行取消了计划经济背景下的调控方式。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不断推进。新型的股份制银行和地区性商业银行逐渐崛起,为我国金融行业带来了一股新生力量,从而将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和效率提高到新的高度。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金融市场逐渐规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已经成了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

再次,实行利率市场化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随着我国法制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金融立法执法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金融市场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更加确立和完善了我国法律体系的金融方面的体系框架,意味着我国金融市场正在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方向有序进行。

最后,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有利的一点是,过去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做的努力效果显著。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进展,相对一部分利率已经或者至少基本接近于市场化程度。银行同行拆借市场规范达到一致,已经形成了统一性的全国范围内拆借市场利率。市场上开始出现金融债券,对国债市场利率也逐步放开。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的范围和幅度都得到相对扩大。市场业务公开化也在不断地完善中逐渐发展。这些明显的金融改革成果都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得到进一步成效提供了积极有力的支持。

(二)加快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利因素

第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发展还不足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商业化。利率市场化也就是指银行以贷款的金额大小、发放人和贷款期限等因素来考量确认贷款人的融资成本,对银行来讲必须拥有决定配置信贷资本的自力。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虽然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有所进行,但是还没有完全冲破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束缚,还不能清楚地划分出政策性业务行为和商业性业务行为。国有银行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央行的利率调控政策实际实施中难以起到宏观经济指示器的功能。中央银行要通过利率调控货币供给量,其关键问题是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政策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连续影响从而作用于市场利率,并且要最终实现使各个经济主体行为在利率主导下向调控目标趋向一致。目前,我国中央银行还无法实现完全独立地制定和实施利率调控政策,现在的状况是基本上全部的利率是由国务院统一颁布实施的,中央银行在这方面依然处在被动。其他专业银行和非国有金融机构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利率自力,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这种自主性很难真正落实。另外,专业性银行并非按照企业化经营,央行的利率调控政策对于这种性质银行还难以充分发挥有力的作用。

第三,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完善。在我国的市场体系之中,各个市场之间都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率不仅是货币市场的价格指标,同时也反映了其它各个市场是否均衡。目前,除商品市场体系相对完善,其它市场却有待进一步健全。只有各个市场的价格体系实现有效联动,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行利率市场化,增强利率的调控作用。

第四,缺乏风险管理和控制人才。长期以来,利率由官方统一规定的利率调整习惯,使得企业和投资者们缺少对利率风险性的认知。一旦利率实行浮动性调整时,利率风险将会成为客观性的存在,而企业和投资者个人并不能积极应对。缺乏风险管理人才势必会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三、加快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首先,加快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要从根本上解决市场化的制约因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形成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要求具有完善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建设行为规范化、制度有效化以及实施高效化的政府,完善政府职能,同时健全商业银行体系的治理方式和有效的管理机制。

其次,要加快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实现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和宏观调控机制转型过渡。这对资本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发展直接化融资方式,增加市场货币弹性,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增加市场交易金融产品的类型,采取更多方式积极鼓励和倡导金融产品的创新;当前应逐渐慢慢放开长期的大额存款利率,推进SHIBOR逐渐成为被民众广泛接受的基准利率。不仅要分别完善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各自体系,而且要合理地构建好两个市场之间的通道。随着金融对经济的影响不断深化,货币市场供应量和经济水平之间的紧密联系一定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弱化。因此,作为货币当局要做好分析工作,提前做好配套制度的完善工作,为从宏观层次上把控经济做好积极准备。

最后,要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整合,每一项改革工作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下的重要环节,其中每个问题都要细致深入的研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工作,既不能迟迟等到微观主体与宏观调控中制约因素全部化解之后才开始进行,也不能在条件还不够成熟时盲目地进行。只有结合自身情况认真分析,深刻认识到制约因素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灵活处理,把握好分寸,才能更早一天实现全面的利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1] 刘雅然.中国利率市场化及利率政策效应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贺聪.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利率市场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企业融资;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论阐述

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影响我国利率进程的重要因素,更是因为其对于企业的融资问题也很关键。利率是决定投资成本的主要因素,投资是资本利率的减函数,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化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当前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是在批判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的理论。他们认为,利率管制抑制了金融发展,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政府应该放弃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于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措施,放松金融管制,让利率自由浮动以反映资金的供求情况,从而使得资金到效率最高的部门去,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我国一直实行利率管制。利率管制的弊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暴露的一览无遗。利率管制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利用的低效率,而且还降低了整个经济投资的效率。在当前经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议程又开始被关注。

二、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的正面影响

(1)资源将得到有效配置。投融资渠道将被大大丰富,货币市场工具也将丰富起来,这非常有利于分开货币市场的层别,使得资金在不同市场中转换。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结构也将合理化,货币市场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一旦货币市场的工具数量和品种增加,将大大丰富金融机构的投融资的渠道以及增加流动性的管理效率,这将使得资金得到有效配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金融市场的利用效率。

(2)利率市场化可以大大促进投融资机制改革。一旦实现利率市场化,多元以及自主的投资体系将建立。政府对于利率进行管制,大大影响了市场的积极发挥,投资决策也会受到影响。利率市场化有望改变这一状况,将会大大加强对于风险的约束机制,增强对于资本市场的管理,强化投融资者的风险意识以及风险约束的机制,淘汰那些不合格的投融资者,真正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的投融资机制体系。

(3)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利率市场化强调让利率随着市场的供求发展来决定利率的高低,这也就是说谁做出决策谁承担风险,投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更加完善,中小企业都可以在投融资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此外,利率市场化将使得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有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从另一方面提高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使得资源合理和公平配置,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机会。

2.负面影响

(1)利率市场化可能增加企业的投融资成本。我国一直实行利率管制,这导致了我国官方利率长期以来背离了市场上的利率实际水平。此外,利率管制更加倾向于国企的贷款。对于非常渴望贷款的非国有企业设置很高的贷款门槛,使得非国有经济只占据很小一部分的信贷资源。一旦放松利率管制,利率压力必将大大增加。利率上涨将对国有企业的投融资成本产生影响,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利润。过高的利率也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大增加,更加增加了本来就很难的融资状况,中小企业不得不以更加高的贷款利率来获得资金,导致其融资成本大大增加,从而打击其投资积极性。

(2)利率市场化可能给资本投资者带来风险。利率市场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预期,一旦利率上升,金融资产的投资者会卖出证券等金融产品,使得证券价格走低。这对于我国的政策性的股市无疑是一记重拳。此外,一旦利率市场化,利率随着市场的变动,利率的变化必然会很频繁,这将加大金融资产的投资者的利率风险,使得投资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企业为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重塑企业融资机制采取的措施

1.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和风险能力建设,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信用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虽然在改革的初期我国企业的信用意识不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意识逐步增强。但是还是存在部门信用比较差的企业。所以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于信用的建设,增强企业的信用观念。只有企业加强诚信,才能在当前利率市场化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获得一个好的融资环境,从而得到好的发展。此外,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也需要提高。当今的金融环境各种风险种类繁多,也越来越趋于复杂化。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变动的越来越频繁,对于企业的应对风险的能力也亟待加强,进而应对利率风险。

2.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寻求企业融资结构的动态均衡

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的企业不能够只是静观其变,而是需要去寻求转型升级,寻求改变,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一直是一个通病。拓展企业的融资券到化解企业的资金风险意义重大。企业需要完善风险投资的机制,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才不至于在危机到来时候手忙脚乱。此外,利率市场化的实施需要企业更加重视企业内部的风险,加大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融资情况,合理确定企业的融资机构,使得资金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趋势,对于企业融资来说,有好的影响和负面的影响。本文在对这些影响进行分析以后,对我国企业为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重塑企业融资机制采取的措施给出建议,我国企业需要加强企业信用制度和风险能力建设,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寻求企业融资结构的动态均衡,增强企业的利率弹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在复杂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伟.关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金融论坛,2003.

利率市场化范文第7篇

利率市场化与理财产品的关系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也叫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是一个过程,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也就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结果。这一概念与利率管制相对应,利率管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以致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发生扭曲。在市场利率制度下,利率运行机制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利率随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二是利率由中央银行间接进行调控。

理财产品,即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根据币种分类主要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外币理财产品以及双币理财产品。理财产品一般通过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购买,传统渠道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等。2012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财经政策的逐步实施到位,为投资理财市场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个人投资理财可谓热点众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储蓄、炒金、基金、炒股、国债、债券、外汇、保险、P2P(个人对个人)。

在利率市场化推行的今天,银行理财产品是这个进程中的先锋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被推到前所未的一个重要位置,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各家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的必然选择。银行理财业务有望成为商业银行探索利率市场化后经营模式的契机和平台。

利率市场化对理财产品的影响

改变揽储功能,使理财产品回归本位。理财业务本应该弱化商业银行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现实却恰恰相反,理财业务沦为商业银行强化存贷业务的工具。利率市场化以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和产品更多的是为了维系客户,争夺存款。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理财产品从揽储工具的阴影中摆脱并走向正轨,商业银行不得不向倚重中间业务转变,理财业务和产品将作为一项真正的中间业务壮大起来。

利率市场化将有益于丰富理财产品。虽然贷款利率市场化,但银行经营的根本还在于控制风险,出于防范风险考虑,资金并不能流向更需要资金的中小微企业,所以只有当银行可以实现把贷款风险转嫁出去才能放贷给小微企业,那么途径就是通过资产证券化,简单地来讲,就是银行将已经放出去的贷款经过重组形成资金池,从而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最终由其他金融机构、企业以及个人投资者购买,这样不仅银行分散了风险,同时也丰富了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将出现分化。银行理财产品虽然发展迅速,但发展时间较短,这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部分客户都是银行的存量存款客户,相应地,银行理财产品在定价时就要参照定期存款利率的水平。银行存款具有“无风险”特性,而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大部分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论上投资者需要承担诸如利率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故产品定价需要在定期存款利率的基准上进行一定上浮,来补偿这些风险。受利率市场化推进冲击,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剧。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各家银行定价会更加差异化,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差异将拉大,理财产品将出现分化。

理财产品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

理财产品为金融机构探索市场竟争模式提供平台。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探路者,理财产品为金融机构加强利率定价研究、完善定价微观机制建设、开发定价信息系统等提供了市场化平台。同时,还强化了结构化金融工具的创新,通过跨市场、跨组合型的投资运作方式,整合了金融机构在信贷及银行间市场的传统优势,拓展了其在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投资空间,为探索利率定价和迎接存款利率市场化竞争做好充分准备,也为探索利率市场化后中间业务、投资业务和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平台。

有利于银行逐步适应市场利率化的进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是通过模拟测算理财资金持有的投资组合所能产生的收益而设定。理财产品收益率随投资组合收益率变动而调整。大量理财产品的发行为银行根据各类金融资产的价格测算资金成本与收益提供了‘练兵’的机会,有利于银行逐步适应市场利率化的进程。

加速推进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理财产品是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需求,是利率市场化趋势下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利率市场化前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利率管制没有放开的情况下,随着理财市场不断发展,这种来自市场内在的金融创新和供给双方的推动力量,将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理财产品一头连接资金供给方,一头连接资金使用者,其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在通胀预期下,存款转移渐成趋势,银行吸存压力巨大,理财产品帮助银行稳定资金来源,实际上推进了存款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变居民理财习惯

存遂我心,利遂我愿。以前不论老百姓到哪家银行存钱,利率都是相同的。但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将差别化经营,不同银行同一种币种和档期将会执行不同的利率,同一银行相同的币种、相同的档期可因存款金额的大小有几种存款利率档次,普通人可以选择利息更高的银行。金融产品定价更加市场化、多样化,对于投资者的财富管理观念能起到根本性地颠覆。

有利于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优化。有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仍比较单一,存款仍占近三分之二的份额,随着财富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理财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居民对金融资产保值增值与多元化配置的要求日益强烈,存款在个人金融资产中的占比逐渐降低,而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投资理财产品的资产占比将明显增加,有利地优化了居民金融资产结构。

理性让理财更安全。预计未来较长时期内,各类理财产品对存款的替代趋势不会改变,同时在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股票基金风险叵测、居民投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有望成为居民金融资产中更加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段时间以来,购买理财产品成为许多普通老百姓理财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任何理财产品都存在风险,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之后,理财产品也会有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怎样安全地让自己的钱包“鼓”起来,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理性理财是资金安全重要保障。

利率市场化范文第8篇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20多年。本文从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各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启示以及我国进行改革的措施,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趋势。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渐进式;改革趋势

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96年开始,直到2015年10月24日,中央银行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才基本实现,银行对存贷款利率拥有了自主定价权。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特点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利率市场化即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同时结合自身情况来决定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利率市场化的特点。

1.渐进性。利率管制存在很长的时间,这对于宏观调控、银行经营、企业融资、居民储蓄心理有很深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一部分,需有其他改革配套推进,不能单枪匹马地冒进。它对于经济的影响巨大,国家要彻底,同时平稳地从利率管制过渡到利率市场化,必然要进行渐进式的改革。

2.突破性。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这使国家失去对利率的决定权。国家从当事人变成了第三人,从决定者变成了引导者。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增加了非国有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利益,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的利益。这对于国有制改革也有促进作用。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3.科学性。当今全世界市场经济下商品价格的市场化发展繁荣,这点在世贸组织成立后就更为突出。为使经济有更大突破,必须推进货币的市场化,这其中就包括了利率市场化,使之与商品的市场化结合。利率市场化能增强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使之在与拥有雄厚资本的国外金融机构的较量中不会落下风。利率市场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能为经济的长久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4.困难性。要在短期内实现利率市场化是不可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在改革期会带来很多问题。一国必须有稳定的经济,成熟的金融市场,完善的监督体系,才能实现市场利率化,如果不具备这三点,贸然改革,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设想所有的困难,同时找出应对措施,才会在遇到问题时不那么被动。

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获得的利润减少。银行最基本的盈利业务就是存贷款利率差,因为存贷款的利率差,赚到利率差与本金乘积的钱。原来银行之间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肯定会提高存贷款利率差。但是银行间会相互竞争,反而导致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差变小。金融当局为了保护银行,进行利率管制,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当局规定银行的贷款和存款利率差不能过于小。毕竟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绝对不会也是不能倒的。然而利率市场化使银行的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由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也就存在存贷款利率差变得很小的可能,会使银行的利益变少。利率市场化会促使银行拓展更多的中间业务,以应对在存贷款业务中失去的利润。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整个银行业务收入一般达到50%以上在发展中间业务上,我国银行与国外银行有重大的差距。银行说到底属于服务业,中间业务正好体现了服务的理念。

(二)利率市场化对企业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机遇和风险并存。利率管制时期,银行往往青睐于给予大企业贷款。大企业有强大的资本保障,银行形成坏账的机率小,风险也小。而贷款给中小企业,意味着银行要承担更多的风险。相反中小企业往往资本少,资金周转能力弱,银行给予的贷款很容易变成不良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变得容易。这会促使中小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科学技术研究,管理理念的创新,同时也会使中小企业商品的产量大幅增加,活跃了商品交易等经济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改革创新,没有在利率市场化的机遇中转变观念,提高技术和管理观念,最终还是免不了被洗牌,最终破产的命运。

(三)利率市场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会使人们有更多的投资理财选择。利率管制时期,所有银行的利率水平是统一的。而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可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在一定范围内确定利率水平。人们可以在实力强,信誉好,但是利率稍低的银行和实力较弱但利率高的银行之间作出选择。利率市场化总体会使存款利率增加,人们会把更多的资本用于投资理财,而非纯物质消费。这样会驱使金融机构开拓更多的理财业务。在储蓄方面,人们可以选择大额可转让定期储蓄业务,它的特点是期限很短、面额较大(至少30万人民币)、可转让、收益远高于普通储蓄。而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推动债券远期、股指期货、期权等在我国的发展,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三、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一)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利率是物价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利率市场化使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进而能使物价与市场实际情况更加贴近,国家对于稳定物价的宏观调控更能起到作用。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劳务的价格和实物商品由于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更能被人们接受。但是利率的变动之前始终由政府把控,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受到很大的制约。货币系统和实物系统应该同时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期,经济会产生震荡,但是在改革的后期及改革完成后,我国的经济会迈向新的阶段。

(二)利率市场化是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步发展的要求。利率市场化会将金融机构洗牌,整合,迫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开拓更多的业务,大力开展中间业务。金融机构创新的金融产品会更受人们的欢迎,同时也能活跃经济,吸纳更多的资金,而因货币的供求关系形成的金融市场利率也更加客观。良好和活跃的金融市场氛围同时也会对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产生积极的反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新的金融形势的要求。2001年我国加入了WTO,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从法律制度上明确了与世界接轨的事实。这意味我们要按照国际上的通行经济规则管理经济。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我国,带来很多新的冲击,比如新的资本市场和新的经营方式。如果我国监管机构仍然对本国的金融机构进行利率管制,会使他们在与外国资本的竞争中落入下风。为了提高我国经济在世界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四、他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及我国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一)经济发展的稳定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经济是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在经济稳定的背景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的利率自由化改革在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形成了高资本流入、高利率、高通货膨胀的不利局面。作为第一个进行利率自由化改革的发展中国家,阿根廷在1971年开始了此改革,1977年取消了对利率的所有管制,仅仅通过几年就完全实现了利率自由化。阿根廷那时经济发展并不稳定,却贸然地进行利率自由化改革,最后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利率自由化改革是建立在经济稳定的基础上,所以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我国必须稳步发展经济,这样才能使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推进。利率市场化只有在经济稳定时才能产生积极效果。同时它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要妄想用利率市场化拯救经济,我们要吸取其他国家的惨痛教训。

(二)成熟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条件。成熟的金融市场可以分流银行的资金,促使其参与市场竞争,为利率市场化做好准备。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市场和产品选择,分散原本集中的风险,保证了市场的安全。拉美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够成熟,同时他们的改革过于激进。原本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但是政府对银行业的恶性竞争没有进行引导和控制,使得利率自由化后,银行的竞争集中在利率方面,风险也集中在利率方面,最终拉美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失败了。相反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立在完善和成熟的金融市场的基础上。日本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时,国内的国债,流通市场及货币市场都已经充分发展,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一马平川,十分顺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有成熟的金融市场做保证,不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震荡会使金融市场混乱,甚至导致经济崩溃。

(三)渐进式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路线。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渐进式改革才是长远的,持久的,成功的改革。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国家过于急功近利,选择了激进式改革。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它们经济的各方面基础都不好,而此改革对经济的冲击十分巨大,改革的后遗症也多,失败也是必然的结果。美国作为世界霸主,经济基础很好,但是其改革却是漫长的,也是成熟的。从1970年进行初步规划,在1986年基本完成改革,最终在2011年Q条例关于存款利率的全部条例被完全终止。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40年。这是成熟的渐进式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必须选择渐进式改革。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金融市场不够成熟,金融监管体系也不够完善,经济比较脆弱,想要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必须一步一步改革。

(四)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离不开政府的监管。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完全自由化,政府应该扮演老师和裁判的角色。利率市场化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能使得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新西兰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是并没有出现很多后遗症。这是由于新西兰经济稳定,而且政府的监管力度强。新西兰在利率市场化后三年禁止新银行进入,使本国原本存在的金融机构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这一改革。而阿根廷、智利等国家的政府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银行间恶性竞争,金融体系崩溃,导致了改革的失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完善监管体系。监管部门作为市场经济的裁判,必须从自身开始提升,提高廉洁、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强烈打击腐败、扰乱金融市场的现象,同时在部门管理制度和理念方面不断进步,跟上时展的脚步,这样才能真正对我国的人民生活、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发展、经济发展起到作用。

(五)有效的金融制度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保证。从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人们在银行破产时取得大部分存款,有利于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能维护金融稳定。但是在我国这两项制度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完善最后贷款人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只能救助暂时有流动性问题和面临破产的银行,不能过于宽泛地救助不符合标准的银行。另外,更加明确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秩序时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赋予中央银行足够的权力,并使中央银行和银监会达成监督信息共享。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小了存贷款利差,国有大银行不会倒,但是很多小银行可能因此破产,为了保护存户,必须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另外,要清楚限定存款保险制度的监管职能,不能让它成为机构争权的工具,不然就和我们的目的背道而驰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款保险制度肯定能发挥重大作用。而在保险费率、存款保险机构设置、投保方式等方面要充分与我国当前国情和经济形势结合,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六)新型的金融产品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力。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整个银行业务收入一般达到50%以上,银行主要体现的是服务,这样银行的盈利就减少了对资本金的依赖。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主要靠存贷款的利差,这样的盈利模式产生了对资本金的依赖,银行要发展就需要再融资以增加资本金,这就使银行发展受到了束搏。所以,银行必须发展中间业务,使它代替存贷款业务成为银行最能盈利的业务。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差浮动过大给银行带来了风险,另外,银行有了产品的定价权,可以更好地进行金融创新。但是银行想在中间业务上占据制高点,还要依靠自身在传统业务中建立经济实力强大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卓贤.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71~85

[2]王文平.经济发展中的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41~146,229~243

[3]时光.金融改革与基准利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76~123

[4]徐静.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金融,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