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审计准则

新审计准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审计准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审计准则范文第1篇

一、审计证据应当具有的基本特性在表述上有了调整

审计准则第八十四条至第八十六条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明确了审计证据应当具有适当性和充分性。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包括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在原6号令中的表述为“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新审计准则中此项规定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保持了一致,表明不同的审计种类,但同为审计证据,其基本特性是统一的,都是对质量和数量的规定,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通行做法。另外,新审计准则的第八十五条和第八十六条分别对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了明确,便于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判断和操作。

二、审计证据的获取方式有了明确规定

新审计准则第八十八条至第九十一条规定了审计人员哪些情形下,可以在审计事项中选取全部项目进行详查或者选取部分特定项目进行抽查,也可以进行审计抽样,以获取审计证据,在进行审计抽样时,可以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有关规定。较之原6号令,这些条文都属于新增部分,也是新审计准则中关于审计证据的获取方式很关键的规定,当然条文一些如“少量大额项目”、“重要项目”等程度性词语还可能需要进一步细化明确,才能增强新审计准则的操作性。

三、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方法有了重大变化

新审计准则第九十二条规定了审计人员可以采取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和分析7种基本方法获取审计证据。同时说明了审计人员进行专项审计调查,还可以使用上述7种方法之外的其他方法。相较原6号令中规定的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7种方法,新审计准则的规定更加体现了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区别,在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国家审计在多年实践中逐渐总结规律特点,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新旧7种方法中,可能最值得关注的是新增的“外部调查”方法和删减“监盘”方法。“外部调查”方法实际是审计人员特别是国家审计人员一直在采用的方法,以前没有单独归纳为一种审计方法,这次修订实际是把常用的工作方法进行固化和规范,这一方法,也是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很大的区别;“监盘”方法,在社会审计中广泛应用,在国家审计中,也会应用到,但国家审计更突出“审计什么,评价什么”的原则,该方法对了解单位整体的资产存在情况可能很有作用,但是如果深入到审计具体的资产时,其他方法也能进行替代,笔者认为,“监盘”方法的删减,体现的是更加体现国家审计工作特点,同时也不排除这种方法的替代应用。

四、审计记录是审计证据的补充和完善

为了支持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报告,证明审计人员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新审计准则,便于对审计人员的工作实施指导、监督和检查,新审计准则第四章第三节对审计记录作了规定。一是调整了审计记录的类型。在总结我国项目审计中需要记录的事项和原有做法的基础上,新审计准则第一百零一条和第一百零三条规定,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实施过程、得出的审计结论和与审计项目有关的重要管理事项作出记录,并将审计记录划分为3种类型,即调查了解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取消了审计日记的做法。二是规范了各类记录的内容和要求。调查了解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的调查了解情况、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情况和据此确定的审计事项及其应对措施,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重要基础。审计工作底稿主要记录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取得的审计证据的名称和来源、审计认定的主要事实和得出的审计结论及其相关标准,并经审计组组长审核,以支持审计人员编制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审计事项均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而不是仅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重要管理事项记录用于记载与审计项目相关并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管理事项。新审计准则第一百零四条至第一百一十一条对此作了规定。

五、对审计实施中存在的取证困难,明确了解决方法

新审计准则范文第2篇

审计模式是一定审计环境下并与之相适应的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准则、审计管理体制和审计机构设置等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审计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审计执行者对审计活动本质的逐步加深,依次经历了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模式这三种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又称内控导向审计。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断出现,社会公众更多关注的是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真实性。基于这样的前提,产生了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基础,然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依此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重点明确,把企业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作为主要的审计对象,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抽样质量。可以说,制度导向审计在保证审计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并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人员的审计思维要跳出账簿,跳出内部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二、新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的区别

(一)审计风险模型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审计风险模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把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二)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是建立在“无利害关系假设”基础之上的,使得传统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不对企业经营风险实施评估程序,对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是很高,使得不懂管理知识、行业知识的注册会计师也可以进行审计工作。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把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上,要求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态度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并密切关注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对文件或管理当局声明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线始终是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注册会计师不但要掌握一些常用分析工具,还必须要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和接受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

(三)审计起点不同

在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在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审计起点为企业的战略系统及其业务流程。这种新模式的优点是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这将有利于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此,主要针对风险设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

(四)内部控制要素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发现、纠正错误与防止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要素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的三要素扩充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活动的监督。

(五)风险评估方式不同

旧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中的风险评估是一种直接的方式,即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审计模式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间接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因为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并且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此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三、新旧审计体系审计模式比较分析的启示

(一)依据增值服务合理提高审计收费

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关注风险,而且对旧的审计模式进行了扩展和延伸。依照改良后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会增加事务所的审计成本,但在目前国内各事务所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直接提高审计收费又不可行。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可以是,在审计过程中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调整审计程序,让客户感到他们获得了审计以外的很多增值服务。此举,不仅有助于新审计模式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保证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水准。

(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根据改良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战略管理、业绩评价、信息系统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风险分析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在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需要采用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从而了解、分析客户风险管理过程以及客户控制风险的手段、方法。

(三)完善法律环境及监管手段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当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风险达到可接受的低水平,不会导致巨大的审计风险损失,就可以签发审计报告了。这在法律风险较低时很容易产生审计师的道德风险问题。注册会计师执业的规范性取决于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是否成熟,一个成熟的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环境不仅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合法执业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起到监督作用。所以,从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的改善入手,可以为审计的公正性提供有效地保障。

(四)使用并完善辅助审计的软件

在改良后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分析性复核程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辅助审计软件的使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条件是辅助审计程序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成为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

(五)关注管理舞弊

由于旧的审计模式是由下自上的审计模式,对管理舞弊的关注不到位,而新的审计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审计模式,所以应当加强对管理舞弊的关注。管理舞弊是指直接由组织管理层实施,突破现有会计规范,蓄意错误呈报、遗漏财务报告中应予披露的内容,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舞弊行为。管理舞弊的作弊者通常均于事前精心设计,事后极力设法隐瞒,舞弊者的层次越高,越难有效预防与检查。如果发现有管理层越过内部控制或存在大笔不合理交易的情况,且具备舞弊动机时,审计师应采用更严格的审计标准,以减少审计失败。

参考文献:

[1]刘冰.新旧审计风险模型对比[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02:84-86.

[2]付明明.不同的审计模式对审计风险的影响[J]. 知识经济, 2008,12 :55-55.

[3]李梦玉、赵夏. 现在审计风险模型的优势及应用中的问题[J].会计之友,2009,01:34-35.

[4]李娜.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分析[J].金融财经,2009,02:139-139.

新审计准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风险审计理念职业怀疑态度执业环境

一、执行新审计准则对社会审计实务的影响

1.风险审计理念必须贯彻于审计的全过程。在新的准则体系中,为了更好地指导注册会计师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审计风险,制定了专门的准则,如《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等。不仅如此,上至有关一般原则与责任的审计准则,下至有关审计证据、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和审计结论与报告的审计准则,也无不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评估和应对。很显然,新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2.将“职业谨慎”上升至了“职业怀疑”的高度。注册会计师有责任按照准则的规定实施审计工作,获取财务会计报告在整体上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合理保证,无论该错报是由于舞弊还是错误导致。由于管理层往往能够凌驾于内控之上,所以管理层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通常大于员工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而那些可以有效发现错误的审计程序未必适用于发现舞弊。由此,新准则将“职业谨慎”上升至了“职业怀疑”的高度。

3.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实施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而言,无论是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还是将风险划分为报表层和认定层两个层次,对注册会计师本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不仅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的执业经验,还要求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如经济法规、经营管理、生产工艺和流程、评估知识等,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

二、影响新审计准则执行效力的潜在问题

1.执业环境达不到新审计准则的要求。第一,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市场缺乏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相反市场存在对虚假审计的巨大需求。如果上市公司不讲诚信,注册会计师审计就失去了稳定的基石。第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健全内部治理结构,相关内控制度缺乏,或不健全,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这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识别流于形式。第三,由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公司经营者既是审计对象又成了审计委托人,决定着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费用支付等事项,完全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缺乏应有保障。第四,相关信息资源收集储备不足,使得进行风险评估程序缺乏有效依据。

2.执业水平很难达到新审计准则的标准。实施新的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状是绝大多数注册会计师不具备应用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要求。不论是所接受的继续教育培训,承办的业务项目,还是个人专业经验的积累,都没有涉足风险导向审计的范畴。并且在当前情况下,很多注册会计师采用的审计方法仍然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审计方法都不能很好应用,或根本不会应用,一步就跨越到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

3.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对比新审计准则,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某些超前规定将使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过于苛刻,不利于注册会计师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如新审计准则没有对审计实务公告与审计准则进行区分,这将抬高审计实务公告的遵循度,从而抬高了审计实务公告的非严格强制性要求的权威性。因此不应将超前的审计准则作为衡量注册会计师是否出现职业过失的标准。

三、营造良好的新审计准则执行环境的对策

1.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第一,应加强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注册会计师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受审计范围、审计手段等限制,现有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只能追查到原始凭证,至于通过虚构经济业务等账外的舞弊和违法行为就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追查,在目前假发票、假合同随手可得的社会环境下,企业只要在账面上处理完善,注册会计师对此便力所不能及。第二,应加大对企业会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降低被审计单位的舞弊风险。第三,政府必须真正重视审计意见,充分发挥审计报告的作用,注重培育市场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

2.倡导“终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应认真学习现行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熟悉公司法、证券法等各项相关的法规和制度,这是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与审计职业判断有关的其他方而的知识也需要不断加强和补充的,如系统论、信息控制论等。这些知识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就能够帮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现象面前能够抓住要害、做出客观的判断。倡导“终身学习”,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是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不二选择。

新审计准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审计准则;企业审计;影响

新审计准则,其在不断的向国家审计准则的标准靠拢,在不断的磨合中逐渐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逐渐的与国际进行接轨,同时其所有的条款以及规章制度也与我国市场要求越来越一致。这也正是我国企业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走出国门的发展方向。新审计准则的出台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也标志着我国将与国际的通体资质进行接轨。

一、新审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架构体系

我国新审计准则的出台,这是对我国会计行业准则以及其执行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和进一步扩展,同时也是将大力推进审计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将对会计行业行形成全新的规范,同时使其架构体系进一步完善。

1、新审计准则加强了对会计行业的规范

对于最新出台的审计准则,对相关的会计工作的影响以及该行业的标准也做出了进一步的规范。这些对于行业体系的规范,得到了进一步的完整和充实,更加具有规范性和真实性,这也将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构成一定的指导性,尤其是其中的审计报告,对于企业的会计工作以及日常经营情况来说,也具有十分积极和重要的影响。

2、新审计准则加强了审计工作对会计行业的信息指导

我国目前的审计准则也在不断的完善,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对于我国会计行业的影响意义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的,而我国目前的会计行业的工作也主要是依附于企业的内部协调以及管理而存在的。针对于目前会计行业的情况,会计报表随着我国企业经营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也随着我国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也得到了不断的规范以及完善。

二、新的审计原则强化了风险的审计理念

审计准则的完善,新审计准则的出台,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测量以及控制有了进一步的指导作用,这也对传统的审计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更新和完善。

1、新审计准则对于企业风险的测量

对于企业在日常经营中经常会出现的经营风险,在新审计准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监控以及规避的导向作用。针对于企业日常的经营中,风险以及风险的控制措施、风险语境能力具有全新的改善。从整体的层次上来说,审计环境、审计准则以及审计的改变都会对于企业的风险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提示作用。

2、新审计准则中心向企业风险评估风险转移

通过对会计行业的现状、监管力度、法律环境以及其他不可预测等其他影响因素,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是越来越难以预测,越来越大,针对于新出台的审计准则,其核心的内容也就是为了针对于那些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进而通过正确的分析方法帮助企业强化管理措施,使企业的整体风险进行转移,从而降低对企业的管理以及发展的威胁。

3、要对重大会计事项进行披露

对于最新出台的审计准则,将以往的颞部经营错误、审计风险以及投资失利等进行审计报表的披露,进而为企业的债权人以及投资者的相关利益进行更好的保障。

4、进一步扩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

审计证据通常情况下都是企业想要进行外部搜集的扩展证据,在企业进行审计风险的评估时,外部的环境变化以及影响对于企业的取证也是有十分深远的影响的。通过出台的新审计准则,将审计的证据不断的增加和扩大,同时也将账户、往来以及交易等全部都纳入到可以提供证据的基本方面,这也让企业的整体审计风险控制有了更进一步和更深一步的确立。

三、新审计准则对企业审计工作风险防范的影响

1、新审计准则对于企业风险的审查

新的审计准则中使用了分析性的检测方法,同时通过特定的比率以及计算方式方法,针对于企业目前的资金、资产、经营等变动情况进行计算,在进行审计的报告以及检测的同时,也利用同种方式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进行把握,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的检测,进而采用适当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规避,当所出现的风险不可避免的时候,就将所有的损失降低到最低。

2、新审计准则对审计程序进行了进一步的拟定

对于企业的审计工作以及风险评估工作,新的审计准则都开展了更加深入以及更加确实的审计程序,进而通过参入企业的风险评估程序,让更多的随着企业新的审计程序的采用而消除,进而将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整个企业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表面的保障工作。在较为有限的条件以及时间的前提下,提高整个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处理风险的能力。

3、新审计准则全面达成报表的程序

通过企业当前资金既定的运行程序情况来看,企业的财务报表项目对于其所从事的经济项目活动具有十分重要且实质性的审核性质,其中就包括:1)现金的盘点;2)存货的管理;3)损失的计量;4)计提减值准备;5)应收账款的处理;6)固定资产的盘查;7)累计折旧的核算;8)纳税调整;9)成本与费用的归集等。企业的日常经营中,不论企业将其风险评估防御系统做的如何的完善和稳妥,都不可能将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化为零,也就是说企业不可能完全不产生风险,这也就是要求企业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能够对整个审查程序进行认真的对待,对其实质性去进行正确的看待,然后将整个审计工作进行有效和全篇的展开和深入,进而让整个审计工作的影响和监督能够辐射到企业的每个工作环节当中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的审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将进一步提高企业风险防范的能力。企业通过利用新审计准则可以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的会计规范以及会计报表,其在提升企业审计工作的水平同时,也提升了企业整体经营能力,对企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作者单位:陕西煤炭建设公司审计处)

参考文献

[1] 陈丽京,李飞.从审计模式的演进看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当代财经,2006年06期.

[2] 沈红波.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J].财会月刊,2006年11期.

新审计准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准则;高校;经济活动;市场化

自2014年起,新的审计准则正式开始实施,并且为了配合新型审计准则的实施,审计工作中涉及的工作理念也随之发生更改。首先,企业要在单位内部进行控制制度的优化和升级;其次,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监管的审核力度。通过这种方式,对企业经济活动中进行风险的有效性评估,从而安全有效地推动学校科研发展和日常运作。

一、目前高校审计工作的现状

在目前的高校审计工作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人才的缺失,机构功能不强

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有一句十分戏谑的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正像他所说的那样,在审计工作中人才的必要性也是一样。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对相关领域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于相关的人才储备根本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由于在岗位设置和分工方面不够清晰,导致审计人员的分工混乱,出现了职位人员安排严重不合理的情况,这种问题的出现,进一步导致了审计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专业性的保证,无法实现应有的职能。

(二)内部审计机构不独立,管理混乱

对于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很多单位都未能将其当成一个重点进行研究和把握,这就在一方面导致了专业人员的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够强,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同时,对于相关岗位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致使日常工作的管理十分混乱,工作状态散漫随意,工作效率低下。同时很多高校在岗位设置中,直接将审计部门设立在财务部门内,这种近乎于荒唐的方式将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角色混乱地设置在一起,这就使审计工作失去了实际意义,审计岗位形同虚设。根据高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中指出,年收入超过5亿元或者教职工超人数在3000人以上的高校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机构的人员以教职工总数的2‰为下限。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校已经满足了这个产值,或者在教职工人数上满足了相关条件,但是审计机构的建设却远远没达到标准。

(三)对于审计认识模糊不清、定位不准

由于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模糊、定位不清,使得审计工作在高校中屡屡走进误区。因为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与纪委和监察部门配合,这样就造成了高校中的管理者误以为审计工作隶属于纪检监察单位,甚至直接认为这个单位的存在是多余的;部分高校将审计部门归到了学校管理系统中的附属部门之内。这些做法无疑都是错误的,都将使审计部门无法正常运转,无法让审计工作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和运营提供服务。

二、新内部审计准则在高校审计工作中的职能和工作目标

1998年,中国高校全面扩招,这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扩大。截止到2012年,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从投资的大幅度追加,到规模的膨胀式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一艘小木船成长为一艘远洋巨轮。如今,高校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躯体的增长,而是应当致力于内部结构的优化和革新,而审计工作更是高校内部结构优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职能方面

确认与查询功能,是根据新内部审计准则中,针对新时期的经济形式,确认出的新功能。以高校的审计工作为主体,在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过程中,针对学校的财务会计和内部管理的综合整治、实现资产的风险评估工作的有效进行,并且对于审计部门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的资料和证据的收集。

在这项功能中,“确认”指的是对单位的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进行评估,并同时对审计证据和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检查。而“咨询”指的是以检查评价为基础,通过对审计章程的和业务范围原则的执行,统筹单位内部部门,进行合理的协商与沟通,做出合理的审计方案。

任何参与到市场经营活动中的单位存在的目的性是相同的,就是创造所需的价值。新内部审计工作的准则就是以这一目标为工作中心,通过对风险管理、机构治理和环节控制,促进单位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将单位的价值增值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标。以组织的风险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着力点,以单位价值增值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业务,全面提升内部审计在单位组织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力,全面对单位的结构进行优化。

(二)目标方面

在内部审计准则实施的过程中,高校单位在一方面需要严格遵循审计的相关制度要求,同时,要求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协商处理,对工作过程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改革。高校审计工作目前主要的工作目标,首先是高校的资产储备和管理等方面,实现高校审计工作的层次性和安全性,最终实现高校的审计工作可以有条理、有层次、有系统的开展。

作为一项高校内部的独立组织机构,应当具有相应的纠错功能,对于在过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对高校的办学质量进行提高,为大学的优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目标和线索。同时将审计工作的范围进行由局部到整体的的扩展。当然,审计的范围应当不仅仅只限于财务,例如一线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后勤中的资产管理和采购等诸多方面和工作环节进行全面的覆盖。在高校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各个工作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以整座校园为出发点,将审计工作和财务工作进行综合的考量。对于各方面的工作进行系统的梳理,明确工作业务流程,梳理清晰相关业务环节,系统地对业务风向进行分析,明确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并且制定相应的风险规避策略。同时,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和内部控制制度,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从而促进学校管理层对于相关管理方式的改进,提高对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的相关能力,进一步直到和协调日常工作中的风险管理。为各个部门的有效协作、有效地进行风险规避和全面协调,最终全面实现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

三、在新内部审计准则先如何实施高校审计工作

(一)转化工作意识,实现审计工作的全覆盖

在新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下,单纯的财务审计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同时,还要对高校的投资企业对象进行审计。所以,全面提高高校的审计工作效率,需要以实现高校内部审计微观意识改变,更需要全面对高校、企业、国家政策等进行全面协调道德宏观意识进行邮寄的结合,进而全面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实现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

(二)优化高校审计工作的工作方式

在以往的工作过程中,传统的工作缺少风险的预警管理,对于日常高校项目的财务管理风险通常只能采用事后披露。在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过程中,高校的审计工作在风险预警和财务监督方面的职能得到了相应的加强,从而全面提升了风险的预警能力和失误率的全面降低,提升了审计工作的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现高效工作的层次化发展和科学化推进,也就是用主审、复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

(三)拓宽高校审计工作领域,全面提升工作质量

对于高校的审计工作,如今的新要求是更加全面更加细化。通过对全校的经济活动进行细致的监督和审核。对于制度和意识等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进一步对高校的审计工作进行完善。在高校的领导层方面,必须要加强高校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作为审计工作的领导者,校领导必须要加强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全面实现全校各个领域的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对全校的各综合领域方面,审计工作可以全面实现全校各院系、办公室、项目等有机结合,可以全面加强审计内容的整体性。当然,对每个审计对象需要进行深度审计,应当先进行统计审计,对于各个院系内部的项目进度和预算进行有效的审核,全面提高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优化项目的进程,降低投资额度。有“广”,也要有“专”。所谓的专,指的是审计工作中的专项审计。有了专一项目的专一统计,可以将审计工作更深更专的进行开展,从而更深入地反应项目中的实际问题。

四、结语

在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高校的审计工作得到了更深的优化和整改。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更加有效地优化高校的经济活动和建设工作,使高校的建设可以在最优最省的状态下得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杰真,张静.新内部审计准则实施下的高校审计工作研究[J].会计之友,2015,(16):121-123

新审计准则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变迁动因 发展趋势

一、我国目前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执行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以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高效性职能无法充分发挥。针对于这一现状,笔者指出,我国相关部门需吸取发达国家的优秀做法,结合我国的市场特点和需求,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鉴证业务准则》中新增更为全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之后将其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相融合,最终将其确定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准则》。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可结合实际状况,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更名为《中国注册师财务报表审计准则》,并制定《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XX 号———审计计划/审计方法/控制测试/缺陷评估/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特殊事项考虑/……》。同时,为满足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需求,相关部门也可依据美国的PCAOB AS No. 5,结合国内市场现状制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相整合的审计准则》。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可构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从而为完善和调整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提供有力平台。

美国PCAOB AS No. 5中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作出了规定,我国相关部门可依据这一规定,结合国内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格式,推进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改革。在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改革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将《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后附中的“审计师已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改为“审计师已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现阶段,对于跨国的上市公司而言,要求其注册会计师严格依据国际审计准则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对于在中美同时上市的公司而言,要求其注册会计师严格依据PCAOB AS No. 5下的审计准则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以此才能够确保公司稳而快发展。

二、意识形态的思想动因

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制定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部分审计师以多种不同的执业准则为依据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受诸多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部分执业准则在目标定位方面已严重脱离现行实际状况,无法满足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2010年,我国政府部门出台《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这一文献虽对审计师更好的执行内部控制审计起到借鉴意义,但仍未明确审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所要依据的准则,只是在后附中简单提到:“审计师已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执行了内部控制审计。”

在经济发展向前到一定程度,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转变,因此人们感到现行审计质量控制已不适用经济的发展;或人们了解现行准则的漏洞,让审计报告不够可靠,人的思想便催化了准则变迁。当然,在准则变迁的过程中,思想需求造成不一定全是有利影响。意识形态推动准则变迁可能成功,还有可能失败。所以说,在准则变迁过程中,如何将各个利益主体的认识统一就是能否顺利进行准则变迁的关键。

三、追逐潜在利润的经济动因

(1)上升了的边际效益。《审计准则》颁布之际,其边际效益与准则成本均呈现上升趋势,而边际效益上升速度远远高于准则成本上升速度,为此多数人都十分赞同《审计准则》颁布与执行这一行为。然而,当某一制度从原来的轨迹步入另一轨迹时,即转变为另外一种制度,此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成本。

(2)审计准则变迁完成后,准则转换成本逐渐向不变成本、“沉没”成本演变,此时关于准则的相关成本主要表现为准则运行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受准则变迁效率取向的影响,所以准则运行成本通常相对较低。除此之外,摩擦成本也是审计准则的重要成本。

(3)自审计准则实施以来,摩擦成本逐渐转换为不变成本,之前反馈审计准则颁布与实施的少部分人开始重新认识与接受新审计准则,其原因在于,与旧审计准则相比,新审计准则更加完善与成熟,并且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收益。此外,新审计准则背景下,效率取向约束发生变迁,即使变迁收益难以完全弥补成本,此时通常也难以出现变迁现象。

(4)下降了的边际效益。随着更多的人逐渐认识与接受新审计准则,而新审计准则存在的边际效益优势逐渐消失,而受边际效益优势影响所带来的相关收益逐渐减少。久而久之更多的人又会对新审计准则产生厌倦,投入积极性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社会大环境也时刻在发生着变化,新审计准则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规避上述问题,则需要保证新审计准则具备环境适应性特征,能够根据社会环境变化进行自主调整优化,始终保证人们对其具有新鲜感。

四、新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发展趋势

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审计准则之所以发生变迁,其关键原因在于利益主体对潜在利益追逐的结果。实际上,利益主体对审计准则变迁的作用取决于利益主体潜在收益与变迁成本之间的关系,即若利益主体潜在收益大于变迁成本,则利益主体对审计准则具备促进作用;反之若利益主体潜在收益小于变迁成本,则利益主体对审计准则具备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新审计准则范文第7篇

一、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原则

1、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涵义

趋同(convergence)指的是收敛、缩小差异,现在不同,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步相同,最后消除差异。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都是指各国审计准则,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从不同逐步走向相同的收敛过程[1].如今,“趋同”已从一个“概念”发展为一种共识和行动,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成为现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跨国公司正在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也在不断走出国门,拓展海外业务,国际资本的流动也带动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跨国界发展。从这层意义上讲,审计是没有国界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都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

2、基本原则

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原则是,按照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大趋势,着力完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加快实现与国际准则的趋同[2].对于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问题,处处体现了此基本原则。对于国际趋同的理解,则可以通过对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的比较分析得出一些基本认识。

二、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分析

趋同是进步,是方向。任何一个不想游离于国际市场之外的组织,都不能无视准则国际趋同这一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共同努力,尽量寻求一致。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既体现在框架体系上,也体现在准则项目和内容上。

1、准则框架体系趋同

国际审计准则体系指的是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简称IFAC)下属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简称IAASB)所制定的准则体系,我国新准则框架体系与国际鉴证业务体系是完全趋同的。

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会给我国注册会计师带来更多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中介服务业务的规范要求。这将有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参与市场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其专业价值;另一方面也非常有利于克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拥挤在同一业务层面(如年报审计)过度竞争带来的弊端。

2、准则项目和内容趋同

除《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一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一存货监盘》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一验资》等个别准则以外,我们的准则体系项目与国际审计准则项目几乎是一致的。即便是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准则和存货监盘准则,其主要内容也分别在国际准则体系的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证据准则中作了规范,由于虑及这两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目前审计实务中比较重要和突出,其内容又较为成熟,因此单列准则项目予以规范。

在新审计准则内容上,中国准则体系充分采纳了国际审计准则所有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程序,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审计的目标与原则、风险的评估与应对、审计证据的获取与分析、审计结论的形成与报告等方面,与国际审计准则保持了高度的统一,真正达到了准则项目和内容的趋同。

三、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的差异分析

趋同不等同于相同,借鉴不等于照搬。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执业环境以及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认识程度等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在国际趋同的同时,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制定中国审计准则,使之既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又能保持中国特色。如果不顾各国国情,不顾审计发展状况和环境特点,趋同是难以实现的。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相比,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中表现为创新的差异

在国际趋同中,本部分差异是结合我国国情并针对中国特色形成的,表现为一种创新,也有进步意义,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将为我国审计实务带来更规范、更具有特色的操作指南。

(1)关于《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与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颁布的鉴证业务概念框架相比,《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主要功能与之相同,主要内容也相近,但删除了概念框架范围和非鉴证业务报告等方面的内容,主要考虑到概念框架这种形式不符合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要求,不可以单独作为准则项目。

(2)继续保留验资业务准则。验资是我国企业设立登记或变更资本时的一道法定程序,由于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开展注册会计师验资业务,缺乏普遍性,国际审计准则体系并未包含验资准则。验资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市场信誉不被重视下的特别举措,其目的是希望借助于资本信用确保经济交往继续,并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同时,验资业务风险高、责任大,如果没有统

一、可操作的技术规范来帮助提高业务质量、规避风险,后果难以想象。因此,我国审计准则体系以现行验资实务公告为基础,充分考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中的相关要求,形成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一验资》,这是与我国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也是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一大特色。

(3)继续保留《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前后任注册会计师沟通问题,IFAC下属道德委员会所制定的《执业会计师道德守则》作了相应规定,IAASB体系中没有涉及。在我国,审计行业发展水平低,为防止客户通过更换事务所来收买审计意见,我国专门制定了前后任注册会计师沟通准则,并在新体系中作了保留,希望继续借助于该准则的实施,改变上市公司近几年愈演愈烈的变更事务所现象,改善当前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恶劣、竞争过度状况。

(4)国际审计准则体系中的《对遵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报告》没有纳入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该准则中主要规定了在审计方面一些原则框架性的东西,这个准则的原则框架几乎不适用于我国现实情况。如在我国审计实务中,某些企业可能按照不同财务报告框架编制多套财务报表,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若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上市公司应当分别按照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同时,某些企业按照国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时,可能还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或补充资料中披露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其他国家(地区)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而这些情况并没有在国际审计准则中全面规定。

2、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中需要改进的差异

在国际趋同中,与国际审计准则相比,结合我国法律环境和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考虑,本部分差异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会给审计实务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于这些差异,应通过进一步的趋同逐渐消除不利因素。

(1)未对审计准则与实务公告进行区分。对于准则与实务公告,IAASB进行了区分。我国没有对此进行区分,这将导致准则使用者或执行者会偏向于其中一种,从而影响审计质量或者损害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

(2)新体系未完全涵盖《ISA501审计证据———特别项目的额外考虑》。包括“对诉讼和索赔的审计程序”、“长期投资的评价与披露”、“分部信息”等相关规定。对于长期投资和分部信息,两者中任何一个若对财务报表构成重要性时,如果存在审计程序缺失、审计过程中考虑不周、审计证据不充分、审计工作底稿记载不够,则极有可能导致审计失败,并使注册会计师面临诉讼失败的风险[4].

四、国际趋同带来的问题

趋同需要一个过程,在国际趋同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一定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各国国情的差异决定了合作自愿性,需要积极且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努力追求符合国际效率、公平、和全球多样性发展要求的建设机制。

1、增加审计工作量带来的矛盾

新审计准则中对于审计程序的规定做到了国际趋同,即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实质性测试前必须了解被审单位及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并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由此带来的审计时间加长和审计关注的增多,必然增大审计成本,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水平[5].在准则实施中,如果会计主体只需要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报告相关的上报材料,并不真正需要专业意见,他不会愿意对注册会计师增加的审计时间和成本而支出这部分增加的费用,为了给企业减负,会计主体可能会在审计时间和收费上作出强制要求。此时新审计准则中增加审计工作量带来的矛盾就显现出来了:一方面,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做;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主体在审计时间和收费上作出的强制要求,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不得不同时考虑现实的审计时间和收费问题,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按准则要求执行。如果这一对矛盾无法协调好,注册会计师可能会选择走形式以迎合新准则的要求,这实际上是对新准则的践踏,也将是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要障碍。

2、对审计职业判断的忽略

职业判断是审计准则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财务报表的精髓部分;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精髓就在于,执业需要很高程度的判断。审计作为一个多因素的行为过程,判断在其中起到显著的作用,审计判断贯穿于从接受委托到发表意见的整个审计过程。从国际审计报告准则我们可以看到,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存在缺陷,例如他们的判断往往存在着各种主观偏见、错误以及重大的个体差异。审计职业判断如此重要,又容易受判断个体的影响,但是我国新审计准则中并没有对“职业判断”这一术语给出定义。因此,可以考虑在我国未来的审计准则中新增一章来定义职业判断,并阐明职业判断在审计中的作用及相关服务的基础概念(如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中的应用,来指导注册会计师更好地运用职业判断,这也是我国审计准则在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3、潜在的知识缺陷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资本、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促进了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审计的国际化,各国都在积极努力推进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向国际准则靠拢。但是并非有了好制度就可达到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经济发展,还需要有制度的执行。对于我国来说,在新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情况下,关键是如何执行的问题。比如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新准则要求将实施的审计程序与评估的风险挂钩,将审计资源集中于重大错报领域,提高审计效率[6].但真正的执行需要注册会计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风险评估能力及职业道德,我国注册会计师在这些方面还有待加强。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国际趋同引发的潜在的知识缺陷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但要具备会计审计知识,还要熟悉被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经营战略和相关经营风险等。可见,如果注册会计师本身没有相应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就可能会使一些准则的执行落空,从而引发更为广泛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问题[7].

综上所述,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是方向,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下的必然趋势,这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趋同并不等于完全相同,在我国审计准则的建设与发展中是允许出现差异,同时还可以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创新的,对于有利的差异我们应积极完善,对于不利的差异我们应积极改进;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趋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势必还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这需要社会各界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挑战,正确理解国际趋同问题。

目前,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我国相关部门仍将密切关注国际准则的发展态势,加强交流沟通,使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实现动态趋同。无论怎样,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向一套全球公认的高质量的准则趋同,符合公众的利益,且有利于资本在各国国内和国际间流动。很多人认为,国际趋同对于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尽管我们面临的挑战很大,未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

新审计准则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审计准则;审计目标和原则;比较

一、国际审计准则的审计目标和原则

2008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独立准则制定机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在得到公共利益监督委员会的批准后,了新修订的七项国际审计准则。这些准则是按照IAASB准则清晰化项目开发的规范进行修订的,新准则将为实现趋同提供更大的推动力,并将有助于加强对审计目标和范围的理解以及有效的执行。新修订的准则包括重新修订和起草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00号(ISA200)――《独立审计师的总体目标与按照国际审计准则执行审计》。这一基本国际审计准则包含了对审计的总体观点,有助于审计师理解审计目标和范围。准则还定义了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和指南各自的权威性,并包含了对审计师的最基本要求。该准则强调了审计师合理一致的专业判断的重要性,以及为支持审计师观点而提供充分审计证据的必要性。

新修订的ISA200一《独立审计师的总体目标与按照国际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中写到:“In conducting the audit so as toachieve its oNective,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the independentauditor is to obtain reasonable assurance about whether thefinancial statements as a whole are free from materialmisstatement,whether due to fraud Or error。and to report0n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uditor’s findings,”在这里,笔者认为主要强调了以下三点:一是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这样才能保证出具的审计意见是真实公允的;二是获得合理保证,由于审计过程中客观因素的存在,如抽样方法的运用、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大多数审计证据是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获取审计证据和形成结论时涉及大量判断、某些特殊性质的交易和事项可能影响审计证据的说服力,会使审计人员不能完全保证发表审计意见的正确,而只是作出了合理保证;三是合理保证的对象是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不存在错报、欺诈舞弊,并要求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应与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一致。

二、我国审计准则的审计目标和原则

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规定,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主要强调了我国审计准则审计目标和原则的合法性和公允性。

三、国际审计准则审计目标和原则与我国的比较

笔者认为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国际审计准则从审计人员自身提出了独立性的要求,并把它列为审计目标的内容之一,而我国审计准则的审计目标中并没有对审计人员作出相应的要求,只在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中提到“独立、客观、公正”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三条最重要的要求。其中独立性原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计证据和其他鉴证服务时,应当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并割断影响客观性和公正性的任何因素。国际审计准则将独立性纳入审计准则目标就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上加强了对审计人员的自身要求。

第二,国际审计目标和原则强调了注册会计师只能出具合理保证的审计意见,而不是完全保证,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注册会计师虽然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业务但是由于许多客观原因而出具不合适的审计意见面临法律诉讼的情况。而我国的审计目标并没有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只能出具合理保证的审计意见,而只是在鉴证业务的分类中将其分为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和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没有突出合理保证的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唯一能够基于事实和客观条件而提供的审计意见。而只是提到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