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傣族舞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地域民族文化。傣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们主要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处于亚热带,那里森林密布,植被丰富,生长着红杉等珍贵名木, 繁殖着孔雀、大象等珍奇异兽,他们和这些动物朝夕相处,舞蹈中自然融入对这些珍禽异兽的艺术升华,正是因为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哺育出傣族人民性情温和,善良,也是成为傣族舞蹈动律、动态的文化因素。
(二)外来宗教对舞蹈的文化影响。傣族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亦称“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源于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经斯里兰卡、泰国、缅甸,传入西双版纳,至今约有1 0 0 0 多年的历史。小乘佛教的传入,成为傣族的全民信仰,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小乘佛教“积德行善,和平善良” 的教义,使得傣族人民性格平和、温顺。在孔雀舞、白象舞、蜡条舞等所有傣族舞蹈中都体现了佛的精神、佛的形式、佛的文化“佛舞一体”。 因此,这就是今天孔雀舞的最初起源。
(三)傣族崇拜动物图腾。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和崇敬都是最早时期傣族古代文学反映了傣族先民崇拜牛图腾、鸟图腾、龙图腾、象图腾和虎图腾等。傣族先民希望得到图腾动物的保护进而更好地发展自己,使自己的祖先具有图腾动物的威猛、神奇和美好吉祥。傣家人受到祖先图腾的影响非常崇拜“孔雀”, 在他们心目中,孔雀称之为“圣鸟”,将孔雀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幸福、吉祥。不但许多的人们在家园中饲养孔雀,而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通过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从而能够歌颂美好的生活。
二、 傣族“孔雀舞”的产生及当今对“孔雀舞”的创新
(一)傣族“孔雀舞”的产生。传统的《孔雀舞》,过去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舞姿摹拟孔雀的各种动作,已形成出窝、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饮水、洗澡、展翅飞翔等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有严格的步法、方位和动作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见长,膝部起伏较刚韧,手上动作柔韧,手上动作柔韧挺拔而舒展,小脚较有力,三道弯造型梭角较明显,着重表现孔雀的温驯、轻巧、美丽善良、婀娜多姿的特点。孔雀舞有较固定的程式,是因为傣族人民非常熟悉和了解孔雀的生活特性。
20世纪初,诞生于瑞丽江畔的孔雀舞蹈表演大师――毛相是傣族农民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第一位傣族民间舞蹈家,傣族第一代专业舞蹈工作者。他从小热爱舞蹈艺术,特别酷爱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最终成为雄性孔雀舞表演的典范。他表演的孔雀舞以独特的风格见长,舞姿优美、动作灵活、形象逼真、出神入化,被誉为俊美的“雄孔雀”。他在传统孔雀舞基础上开创了不用孔雀形道具徒手孔雀舞的先河,逐渐演化为便于制作与表演的轻便道具,解除了道具的束缚,加大了动作的幅度,使之更加的自然随性及大方,并形成了一套由简至繁,章法清晰的舞蹈教材及体系,细化综合傣族舞蹈,加大了傣族舞蹈的动作难度,规范了傣族舞蹈的种类统一,吸收、借鉴外族舞蹈的神韵,使孔雀舞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提高了傣族民间舞蹈的表演艺术水平。他成为傣乡金孔雀的化身被称为“瑞丽大师傅”。1956年,他在传统孔雀舞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改编创作了《双人孔雀舞》。从瑞丽江畔跳到省城、跳到北京、跳出国门。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在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传承与发展傣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可以在其基础上加以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孔雀舞作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化现象,也在顺应时代的改变,并突破孔雀舞中以男性为表演者的传统,开始有女性装扮孔雀。逐渐把祭祀性的文化范式提炼升华为“具有宗教主题的世俗舞蹈”作品,并在现代语境中进行传承与传播,由此完成了由民间向舞台艺术的升华,如果说毛相的孔雀舞主要是对传统傣族舞蹈的继承,那么杨丽萍的孔雀舞则是舞蹈艺术家的一种个体创造。
关键词:傣族舞;意象;生态;图腾;信仰;三道弯;水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93-1
引言
傣族舞者,是舞动万千世界的舞者,他们的舞蹈,借鉴自然,借鉴动物,借鉴流水,借鉴这红尘中的所有,幻化成婀娜的肢体语言,幻化成喷涌而出的内在力量,来表达对生命本源的深深崇拜。
一、傣族舞生态意象解析
(一)生态意象与傣族舞蹈意境
对很多人来说,傣族是个美丽又神秘的所在。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在中国西南部繁衍生息,那里绿树成荫,江河清澈,奇珍满布,这片大地是如此古老又如此神秘,足以承载观者心底的灵性大梦。
一条青竹丛生的蜿蜒小路,几个裹着筒裙、有着明亮眼睛的傣族少女,一只翠羽高耸、流光溢彩的孔雀,一朵像蝉翼一样轻微颤动的无名小花,美丽安静的边陲小镇,刚下过一场雨,云烟缭绕……这是傣族人日日走过的风景,这里的万物渗透了清风朗月,安逸时光滤去了犹疑、疲惫、焦燥,传递着自由而纯真的声音,如同一种静默的昭示。
这种氛围,也渗透到傣族的舞蹈意识中。傣族人认为,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春夏秋冬,皆有其舞蹈性和韵律性。这里经由迥然相异的生命历程折射出斑斓交错的光晕,将这壮阔而又朴素的情感赋予舞蹈画卷之中。当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悠悠响起,我们仿佛直面大自然中的山和水,满月夜入睡前,看清白的圆月和一地的月光,当月光返到你身上,毛细血孔都能感知到月光的深浅明暗。舞者的双手是随着呼吸或心跳在移动,便有了“节律”,它呈现的此刻,充满了生命的气韵。围绕着他们的整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成为他们以肢体呈现出来的精神内涵。这种感情的流动可能是所舞对象本身就有的,也许是和人共鸣之后有了更多。
(二)生态意象与傣族舞蹈服装
傣族人深知,艺术不是被创造出来的,大自然方是艺术大师。傣族妇女喜欢穿花色筒裙,借鉴于自然的斑斓花色伏在身体的丘壑上,立刻根据线条的走向形成空间,这是多么充满想象力和流动感的设计。风从脚下起,如同步履间缠绕着一缕柔云,究竟不散。傣族舞的基本步伐也受到筒裙幅度所限,起伏不大,慢蹲快起,体态柔美优雅。
二、水文化渗透傣族舞蹈本质
傣族人喜欢植物的生命力和温和,也喜欢水的清透,所谓水色净空,它们顺应万物流转,一点一滴勾勒这世界,生命不息,新生不止。
傣族民间舞蹈,散发出恬静平和的气息,正是由于他们早已将对水的爱,渗透进生命。《水》,由傣族著名舞蹈家刀美兰一手打造。她所构筑的那个灵动又安逸的世界,那个姑娘,可以在傍晚的泉水边旁若无人地起舞。清风吹过脸庞,她本能地跳出了生命中那些欢快的韵律,嬉水,戏石,甚至跳进了河水中,肆意舞动那长长的乌发。舞末,似水流动般的背影,消失在浅淡夕阳中,让人回味无穷。这股明媚纯善的力量,活脱脱地描绘出一个清纯可爱的傣家姑娘。舞蹈家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对亲水情怀的细细揣摩,可谓是用心良苦,譬如姑娘洗发的过程,各关节曲线极致弯曲,与轻盈秀发甩动顺延的线条,形成了以动律优美著称的三道弯。
三、因动物而生的舞蹈灵感
傣家素来崇拜孔雀,自古以其为精神图腾。1986年的春晚,令人毕生难忘,舞蹈家杨丽萍自编自演的傣族舞蹈雀之灵轰动全国。她运用出神入化的手指,快速闪动曲张的全身关节,演绎出的那一只精灵般的孔雀,闯进了那一晚每一个国人的梦里。她时而仰头自傲,时而温顺妩媚,整个世界仿佛就这样被她蜷在身下,又舒展开来,时光也随着她的动作起伏而悄然静止。你看得懂抑或看不懂这如梦般的呈现,都不重要,这里就是解构艺术的朝堂。她撩拨着人们内心的飞翔,直接把人间当做了天堂。
傣家人还喜爱模拟在水中活泼跳跃的小鱼,也模拟孔武有力的大鹏鸟,与风雨相搏,他们以和缓稳健的步态模拟威严宝相庄严的圣象漫步森林,模拟他们深爱的一切生灵万物。
四、傣族舞蹈的劳动生活起源说
傣族人仿佛有一种近乎天生的观察力,对于傣族舞的创作,最初是劳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打动了她们,以身体呈现动作的深入。如傣族舞中的经典造型“一顺边”,一说是来自傣族人秋收时筛谷的同侧手脚一并动作。而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罗雄岩认为,“一顺边”的美源于高原的劳动生活,来自高原民族的审美心理。在高原的陡峭道路上负重而行,势必采用特别的体态来保持重心,以平衡脚掌和躯干,因此逐渐形成了同侧手脚同时动作的“一顺边”的姿势。这种高原生活的基本步态运用到傣族舞中,与三道弯相结合,呈现出傣族舞独有的和缓美好的舞蹈语汇。
傣族舞者,是舞动万千世界的舞者,他们可以跟夜间流动的风在一起,跟空气中的微尘在一起,跟草间的残虫在一起,跟自己在一起。傣家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姿态放低,是能用舞蹈表达内心情感的部落和民族,携带着自然朴素的力量,引你进入一个入口狭小但却深邃旷达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大鸣.傣族生态环境与傣族舞蹈[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2]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案例研究[J].民族研究,2006,(02).
[3]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关键词:傣族孔雀舞 德宏 旅游价值 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183-02
11世纪中叶后,傣族、德昂族和陇川的阿昌族先后信仰佛教。孔雀在佛经中被视为吉祥鸟、神鸟,是佛的化身。佛寺建筑上雕塑了各种孔雀造型,佛龛、佛座、壁画、彩联上也刻绘着孔雀,供桌上插着孔雀翎,摆着千姿百态的孔雀工艺品。同时,孔雀还走出佛寺,进入了民间日常生活:德宏傣家奘房的栏杆上雕刻的是孔雀,门上贴的是孔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牛车上插的是孔雀的模型。德宏民族风情独特,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被国内外誉为“孔雀之乡”、“歌舞之乡”。
一、德宏傣族孔雀舞的价值
1.德宏傣族孔雀舞的主要特点。孔雀舞,傣语称“戛洛勇”,它是傣家人最喜爱的有着古老传统的广场表演性舞蹈,广泛流传于傣族聚居区。其中,尤以瑞丽跳的孔雀舞较为精彩,也较为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跳孔雀舞的高手,甚至还有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这种孔雀舞,主要模仿孔雀飞奔下山,漫步森林,饮泉嬉水,追逐嬉戏以及拖翅、晒翅、展翅、开屏、飞翔等动作。孔雀舞分道具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两大类。过去只限男性跳,女性跳孔雀舞是解放以后才逐渐开始的。道具孔雀舞,俗称“架子孔雀舞”,孔雀道具比较宽大,制作工艺精细,色彩艳丽,形象逼真。舞者头戴王子金盔和王子面具,腰系用细竹、彩绸制作的、可以张合的孔雀翅膀和长长的孔雀尾。道具孔雀舞有单人舞、双人舞和三人以上表演的有故事情节的孔雀舞。徒手孔雀舞分两种,即单人孔雀舞和双人孔雀舞。
2.傣族孔雀舞是傣族人民热爱的传统文艺活动。孔雀具有高贵优雅、温和从容的性情,与傣家人的民族性格相吻合,又是佛祖的使者,所以孔雀成为傣族心目中神圣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凡节日喜庆都要跳孔雀舞。孔雀舞是代表傣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最高水平的舞蹈,它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独立于宗教之外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表演性舞蹈。它以独特优美的身段、节奏明快的舞步、变化多端的手形、灵活传情的眼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孔雀舞已经成为整个傣族的艺术形象,是傣族人民热爱的传统文艺活动。毛相是傣族农民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位傣族民间舞蹈家,傣族第一代专业舞蹈工作者。他表演的孔雀舞以独特的风格见长,舞姿优美、动作灵活、形象逼真、出神入化,被誉为俊美的“雄孔雀”,从瑞丽江畔跳到省城、跳到北京、跳出国门。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他与同事白文芬表演的《双人孔雀舞》荣获银奖,成为中国孔雀舞表演的艺术大师;1961年应邀参加中国友好代表团随出访缅甸演出,被称为“传递和平与友谊的金孔雀”。
3.傣族孔雀舞传承的价值与旅游的关系。孔雀舞是中国傣族民间最负盛名的传统舞蹈,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孔雀是美丽、智慧、幸福、吉祥的象征,而孔雀舞内在感情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同一个舞姿和步伐,不同的手型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国家已经开始倡导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不能用金钱和数字加以衡量,但却可以在旅游的推动下,对原生态民族舞蹈民族文化加以保护,以表演的方式加以忠实记录和有效保存。
二、傣族孔雀舞传承与旅游开发
1.宏傣族孔雀舞传承所面临的困境。约相,是享誉傣族地区与缅北的农民舞蹈家,人称“孔雀王”。孔雀舞诞生在瑞丽,20世纪50年代瑞丽民间舞蹈家毛相将孔雀舞跳到国内外,打出了知名品牌,约相是其传人。约相跳孔雀舞一跳就是四十多年,从小寨子跳到大城市,从国内跳向国际大舞台,荣获了若干大奖和称号,2002 年云南省文化厅、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他“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舞蹈师”称号。约相和旺腊两人2008 年获得云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孔雀舞传承人, 为了传承和弘扬孔雀舞,他将孔雀舞传授给儿孙,开创了一家“三代同台”献艺,实行有偿服务的新局面。同时他还在村里组建了“孔雀演出团”,率领年轻人外出表演,一般一场的收入是二三百元,使喊萨成为孔雀舞旅游胜地。旺腊在瑞丽广场创办了小孔雀艺术培训班,在家中传承孔雀舞,重大节日小孔雀才能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演出。方桂英的表演使人惊叹,她创作表演的傣族舞蹈《孔雀比朗》,生动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形势下傣族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舞蹈动作优柔流畅,运用了许多傣族舞蹈中的高难度动作,她是民间超凡脱俗的“孔雀”。方桂英在自己家中开餐馆,自己跳孔雀舞来促进旅游开发。三位60多岁的傣族孔雀舞传承人都面临者年龄较大、缺乏核心的传承人接替的困境,德宏目前没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孔雀舞传习馆和展示孔雀舞的展览馆。
2.建立合理的旅游开发机制。中国・德宏2011国际泼水狂欢节孔雀舞专场晚会暨民族团结嘎秧舞会在芒市广场隆重举行。孔雀舞专场晚会上,伴着雄浑的锣声和象脚鼓声,独舞、架子孔雀舞、双人孔雀舞、集体孔雀舞、孔雀拳、孔雀棍等一一登场亮相。独舞轻盈优美,模拟孔雀的优美造型惟妙惟肖,令观众沉醉其中;架子孔雀舞活泼热情,一双双孔雀翅膀时舒时展,时分时合,时而展翅腾飞,让人欢呼雀跃;双人孔雀舞表演欢快流畅,雄孔雀和雌孔雀互相应和,同飞共舞,让人心情舒畅;孔雀棍和孔雀拳刚健中带着柔美,孔雀舞舞蹈动作融入到了棍和拳中,让人感受了别样的孔雀。活动的举办,对宣传推荐德宏浓郁民族风情文化、独具特色旅游文化,进一步提升德宏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合理的旅游开发机制,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3.傣族孔雀舞旅游开发的原则。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一方面,在孔雀舞资源禀赋条件好的少数民族区域,选择一些特色鲜明、品质高的傣族村寨进行重点开发。另一方面,傣族孔雀舞的开发要抓住傣族民族根与魂,结合现代创作意识,实现民族舞蹈的完美舞台呈现,从基本的原生态民族舞素材汲取养料,以民族文化本体核心审美意象为主体,使舞蹈的审美体验得以升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尊重资源自身所固有的特征,保证不变形不走样,不做迎合时尚的拔高工作;而对于来自资源内在的自然变化也必须予以尊重,不硬性阻止。在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上要保持恰当的分寸,在深度上,要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傣族孔雀舞资源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追求。
三、傣族孔雀舞旅游开发的构想
1.保护性开发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孔雀舞区域景观。严格说来,目前,把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少数民族区域景观应是风景和风情有机交融的地域空间综合体,但许多少数民族区域景观“情”“景”分离现象十分严重:游客只见“竹林深处有傣家”,却未必能一睹身着孔雀舞服装的傣族同胞。而在风景中一旦缺失了与之相协调的人的身影,风情也就无从谈起。缺少了自然性,民族风情在有意无意之间被直接商品化了:化为歌舞,化为各种投游客所好的习俗表演(更有甚者,穿此一民族衣服,跳彼一民族舞蹈)。显然,在如此风情展示中,中国的少数民族舞蹈虽有登台亮相的机会,但却未能实现其应有的旅游价值:或作为歌舞表演的舞台装,而屈居附庸的位置;或被淹没于习俗演示的动作行为中,也同样被忽视,我们是否能够营造一个自然的民族风情实景,以显示其孔雀舞的价值?
2.满足外来游客体验式参与跳舞。德宏芒市崃们傣家风情村尝试将孔雀舞在客人用晚餐时表演,客人既是参与过程又是消费过程,具有获得感官享受和满足高级需要的双重功能,它以技术的习练和模仿为起点、形式,以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为目标、内容,对旅游主客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场所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于正规作坊中开辟一角,以达到人才、技术共享的目的。该场所在外观造型、内外空间处理和装饰陈设等方面应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若能得到孔雀舞老艺人的亲传亲授,一定会增强游客旅游体验的乐趣,传播孔雀舞文化。
3.发挥导游信息传输中介功能。在各种不同场景和情境中,适时传输关于少数民族孔雀舞蹈的各方面知识,在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中,使游客各取所需,从中受益。从孔雀舞形式美到整体美特征的阐发,再到民族―地域特色、宗教―习俗特色和民族审美情趣等深层文化内涵之美的揭示,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旅游审美的需要。在以旅游体验为主的环节,以相关实用信息的传输为主,告知游客具体孔雀舞的年龄、性别和其他各方面的社会特征,讲述必要的有关孔雀舞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以及孔雀舞服装工艺、穿着技巧等,以满足游客求知、求实的需要。
四、结语
中国少数民族孔雀舞资源独具特色又动态变化,洞悉其稳定态的质,追踪其微妙变化的量,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资源。孔雀舞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在这种体验过程中旅游者可以在与人交往中品味多彩人生,可以在积极模仿他种角色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我,也可以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享受世俗之乐。总之,中国少数民族孔雀舞的旅游价值独具特色,开发潜力很大,市场前景也比较广阔,同时,研究和开发工作也任重道远。当务之急是要认真分析评估其旅游价值,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原则,探索具体现实的开发途径。
参考文献:
[1]情满怀歌盛世――记傣族农民方桂英[N].德宏团结报,2004-12-29.
[2]汤耶碧.傣族舞蹈艺术[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关键词:舞蹈;伴奏音乐;具体运用
作为一名高校舞蹈教师,笔者在舞蹈教学中发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们在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舞蹈音乐认识模糊,触摸感和敏锐性较差,特别是在舞蹈编排的过程中,还缺乏正确选择符合舞蹈主题思想的背景音乐的能力:舞蹈应与音乐水融,历来有许多中外舞蹈家都十分强调音乐和舞蹈的密切关系,首先谈一谈音乐对舞蹈的作用。
一、音乐对于舞蹈的重要作用
1.音乐和舞蹈是共源共生的
音乐和舞蹈本来就是共生的艺术,这一点在我国古老文献中都有着明确的记载,《毛诗序》中曾经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古人将舞蹈看作是在音乐之上的更好的情感表达方式。舞蹈是不能离开音乐的。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无论是舞蹈中个人的情感还是艺术形象中的情,它们都要借助于情感律动的节奏和韵律表达出来。有乐必有舞,有舞必有乐,两者在古代就是一种艺术形式,是共源共生的。
2.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是艺术家一种情感表达的需要,舞蹈艺术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说是舞蹈的灵魂是所在,之所以将音乐称之为舞蹈的灵魂,这是因为舞蹈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著名舞蹈艺术家吴晓邦先生就提出过,大意为舞蹈艺术中任何艺术形象和塑造和艺术情感的表达,都要通过音乐才能完整的表达出来。因为舞蹈创作和音乐创作两者大多都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两者有着共同的情感表达内容,表现为一种高度的和谐。通过伴奏音乐,让舞蹈元素、舞蹈短句、舞蹈动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流畅的表达出来,并用恰当的节奏、力度和速度,表达出情感的力量渲染。那张继刚《好大的风》这部作品来说,第一幕中,由一段电子合成的音乐模拟出急速的风声,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第二幕有旋律欢快的唢呐,把观众带入到了甜美的回忆中;第三幕是强烈的鼓声、锣声,有力的配合了舞蹈的到来,观众不仅从音乐中了解到了剧情,而且情感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有力配合了舞蹈本身的情感表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音乐史舞蹈的灵魂之所在。
3.音乐是舞蹈律动的总设计师
舞蹈本身就是人体一种有节奏的运动,节奏是舞蹈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要素,没有了节奏,也就不能称之为舞蹈,即使是在日常的动作排练中,教师也往往都打着节拍,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动作的节奏。所以在舞蹈中的节奏常常是以音乐旋律的节奏为基础的,音乐的变化决定着舞蹈动作的变化,我们在编排和演出一场舞蹈的时候,首要的任务就是对伴奏音乐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音乐的风格和含义,再对整个舞蹈的动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还是张继钢的作品《黄土黄》,这部舞蹈作品主要采用了山西花鼓作为主要的伴奏音乐,花鼓的节奏直接决定了舞蹈的情绪变化,将陕西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王曼力编导的《无声的歌》,为了表现“”中的烈士在狱中的生活情景,它采用了风声、水声等音效节奏,体现舞蹈的一种律动节拍。动作表现虽然没有声响效果,只是再现一种节奏动作,但确能使人进入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联想境界,明确表达舞蹈的思想内涵。
二、不同舞蹈类型对伴奏音乐的选用
1.芭蕾基训舞蹈类型的选用
芭蕾基训是高校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长期以来,钢琴成了芭蕾基训的唯一伴奏乐器,事实上两者之间也有相同之处,似乎只有乐器之王的钢琴才能最完美的体现芭蕾优雅和高贵的气质。作为芭蕾基训的伴奏音乐,要选用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四三拍和四四拍的音乐,这主要是由舞蹈动作的特征来决定的,比如下蹲这个动作,主要是练习腿部肌肉屈伸时的弹性和韧性,为之后的跳跃动作做一个热身。所以选用一些舒缓柔美的音乐较为适合,如《摇篮曲》、《雪绒花》等。之后的跳跃动作,动作幅度有了变化,变的轻快而有弹性,这时的伴奏音乐也要随之变化,应选用轻快、节奏感强的作品。同样是跳跃,大跳和小跳也不相同,大跳更需要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在一个点上突然的爆发出来,这就要求对音乐的熟悉程度,这个爆发的应当也是音乐的爆发点,在音乐没有进行到该处时,教师要引导着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不充分,就无法达到舞蹈的动作要求,影响到表演效果;准备的时间太长,学生则会容易疲劳,腿部压力过重,也不能充分的完成好动作,所以在选用合适的音乐后,更要对音乐进行充分的熟悉,让舞蹈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一致,将听到的节奏转化为自己内心的节奏,来带动肢体动作,所以说,整个芭蕾基训中,最重要的是选择音乐的韵律、节奏、风格与舞蹈相适应的音乐,更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音乐进行充分的熟悉。
2.民族风格舞蹈伴奏音乐的选用
民族舞蹈是我国民族艺术中的瑰宝,受到地域环境、历史沿革和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舞蹈艺术特征,也正是这种相对的稳定,让中国民族舞蹈多姿多彩,在伴奏音乐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蒙古族和傣族两个个民族。
首先是蒙古族,蒙古族被称为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能歌善舞,男子豪迈挺拔,脚步轻快潇洒,表现了蒙族男性剽悍、强健、骁勇的特点;,女性舞蹈则端庄、典雅、雍容大度。蒙古族舞蹈多以“抖肩”和“翻腕”等动作来表现蒙古族人民豪放、开朗奔放的个性,较有代表性的有传统的“马刀舞”等,节奏轻盈,舞蹈欢快,呈现出一种力量美。选择蒙古族舞蹈伴奏音乐就要基于节奏轻快、旋律悠扬等特点。该民族的音乐大多为五声调式,采用自己特色长调写成,音域十分宽广,让人一听就联想到了蒙古草原的辽阔。节奏方面,一般是四二拍和四四拍,常用马头琴,三弦作为主奏的乐器。
【关键词】小学音乐;舞蹈进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丰富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要求教师将音乐与舞蹈有机融合起来。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舞蹈在音乐课堂的重要性,因而教学实效不高。为此,教师必须将舞蹈引进音乐课堂,给予学生视觉的听觉的双重体验,优化学习方式,刺激学生参与课堂,提高教学实效。那么,如何将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融合起来?如何才能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效?
一、创设舞蹈情境,诱发体验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会自发产生跳舞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找到舞蹈兴趣带动点,顺势刺激学生,诱发学生舞蹈体验兴趣,从而增强课堂参与的欲望。其中,以律动形式创设舞蹈情境便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四年级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一课时,教师创设舞蹈情境,成功带动学生舞蹈学习兴趣。《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傣族风格的音乐,课堂铃响后,教师播放音乐,开始律动起来,跳着傣族舞蹈走进课堂。瞬时间,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的傣族舞蹈所吸引,眼神里透露出学习的欲望。随着音乐播放到,教师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傣族舞蹈风格,最大化诱发学生的亲自体验兴趣。有些平常爱跳舞的学生不自觉走到位置边,跟着音乐扭动着身姿,跳起舞来。舞蹈展现结束后,教师随即与学生展开互动。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刚刚跳的是哪一个民族的舞蹈吗?很多学生大声地回答着:“傣族舞蹈”。师继续:大家想不想一起学习傣族舞蹈呢?老师也想欣赏你们的舞姿。随着一声“想”字,教师切入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学习,从介绍傣族舞蹈特点,再到葫芦丝的介绍,再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旋律,跳起傣族舞蹈,衬托歌曲,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舞蹈视频,提升欣赏水平
可塑性强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特点。对于一些音乐欣赏作品,学生往往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些甚至还把欣赏音乐当成“催眠曲”。利用“听”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换种思路,利用视觉艺术刺激学生眼球,从而激发起学生听赏的兴趣。其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歌曲的舞蹈视频,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六年级音乐《天鹅湖组曲》这一课时,教师以高雅的芭蕾舞视频,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艺术带给人的震撼力需要用心体会。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一些高雅艺术往往体会不深,为此,教师便要以令人震撼、动容的舞蹈视频,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全新体验,再带动学生听赏的兴趣。在本节课中,教师播放《天鹅湖组曲》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一只孤寂、高雅的天鹅,与天真活泼的四只小天鹅的不同音乐形象。看着视频中出色的芭蕾舞表演,将天鹅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为之动容,从而纷纷表示愿意投入音乐课堂,从深层次学习《天鹅湖组曲》,如情绪、旋律、主题、速度等等。由此可见,将舞蹈视频引进音乐课堂,也能够促进学生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
三、创编舞蹈动作,提高教学实效
“舞蹈进课堂”,学生只纯粹的观看,不亲自体验,也会使学生的音乐课堂兴趣降低。为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机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施展舞蹈潜能和天分,跟着音乐,创编舞蹈动作,以全面提高教学实效。在学生创编舞蹈动作时,教师不宜提出过多的要求,也无需过于追求舞蹈动作的统一性与和谐性,但可以要求突出音乐主题,与音乐情绪相符合。例如:在学习苏少版小学五年级音乐《脚铃舞曲》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制作脚铃,并且创编舞蹈动作,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创编活动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组合作,一组为舞蹈组,一组为打击乐组,一组为脚铃组,三大小组互相配合。在练习时,打击乐组利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为歌曲伴奏,衬托歌曲;脚铃组则利用自己制作的脚铃发出声响;舞蹈组则根据音乐情绪、风格,扭动身姿,创编舞蹈动作,突出音乐形象,展现出孟加拉国的舞蹈风采。在第一遍练习结束后,小组互换角色(保证体验三种不同的角色,增强音乐教学效果)。这样的音乐活动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不同的音乐学习形式,体验到多姿多彩的音乐课堂活动,因而学生学习的兴致明显比以前增强,音乐课堂教学实效也随着提高。
四、丰富舞蹈活动,享受视觉盛宴
“舞蹈进课堂”,形式丰富,但教师同时也需要丰富音乐舞蹈活动,让学生享受视觉盛宴,也亲自体会舞蹈的乐趣。只有设计丰富多彩的舞蹈活动,学生才能得到满足,也才能获得发展。例如: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模仿电视节目,设计“舞蹈PK大赛”。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队伍,分别两个舞蹈阵容,每一对自主给队伍取上个性名字,模仿电视节目,参加舞蹈PK大赛。在这类大赛中,学生需要创编不同的舞蹈动作,应付对方的舞蹈“挑衅”,以在舞蹈PK大赛中胜出。这样的舞蹈活动非常灵活,形式跟得上时下潮流,因而广受学生欢迎。除了这类活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组建小组,自主选取音乐,创编舞蹈,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舞蹈最具创意和个性。而教师既是舞蹈欣赏者,也是舞蹈评分者,评出最佳舞蹈作品,最大化满足学生的认可心理,以激励学生不断参与舞蹈比赛。
总之,舞蹈走进小学音乐课堂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教师要不断探索舞蹈与音乐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以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张艳.舞动青春――舞蹈进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0(36)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推理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从傣族传统体育的各种原因出发,说明了傣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社会价值及其演变发展的现状。其中,傣族“水文化”是产生这一文化异质性的核心因子,而民族体育则在文化的内涵与层次上充实和丰富了傣族“水文化”,二者在物质流动与能量流动的交互与共生中协调发展。
关键词:傣族;传统体育;水文化
在特定民族或地域中,传统节日具有凝聚民族情感、传承历史、延续和创造社会活力的功效。它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研究傣族传统节日文化和特定节日文化衍生出来的传统体育,探寻傣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发展的特殊规律,既能让傣族传统体育健身娱乐的本质属性得到充分凸现,又能促进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傣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原因
2.1地理环境对傣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影响
2.1.1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性作用
由于傣族人民居住在原始森林中,在沟渠或稻田边常常可以看到孔雀展翅开屏,翩翩起舞,加之傣族人民喜爱孔雀,把孔雀看成是美丽、善良和吉祥的象征,进而使人们面对着诱人情景,情不自禁地也模仿起孔雀那优美的舞姿,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傣族传统体育中著名的“孔雀舞”。作为傣族传统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据传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汉族派系和缅甸、泰国、老挝传入功法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傣族先辈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长期劳动、生活中模仿动物动作的影响,综合两者并加以想象形成发展起来的,通过具体的实践不断完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1.2人文社会环境的导向性作用
傣族人民生活中的丢包,人们生活中某种需求在体育活动中的满足,傣语称为“端麻管”,是集娱乐和传情求爱于一体的体育活动,早在明代就已在傣族地区盛行。起初,是为取悦于宣慰使召片领(傣族地区最高统治者)及文武百官而产生的单纯的娱乐活动。由于参与活动的都是闺中佳女和英俊青年伙子,这种活动逐渐演变为集娱乐和传情求爱于一体的活动而流传至今。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丢包活动已很少有自然环境的印记,更多的是傣族人民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因精神享受和追求的需要而形成的,并进而产生由娱人到传情的转变,这是特定的人文环境决定了其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已超越了自然环境的意义而被赋予了新的人文内涵,成为傣族人们情感交流的媒介。
2.2原始宗教对德宏傣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
2.2.1德宏傣族原始宗教舞蹈的产生
在崇拜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孕育了原始体育活动的雏形,人们通过想象以特定的动作,如模仿性的舞蹈来控制、影响向自然现象。这些经常性的、大负荷的、夸张的、富有激情的舞蹈和活动,客观上实践着体育的行为,实现着原始体育的功能。
2.2.2娱神慰神祭祖体育活动
在祭山、祭水、祭祖、祭树、祭林、祭寨等各种祭祀活动中,人们为了使神灵与人类和睦相处并福佑人类,人们按照自身的性格、想象和好恶设计了许多仪式和活动来取悦神灵。由此产生了以各种原始文化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宗教娱神慰神仪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些活动本身的宗教因素和色彩逐渐淡化,文娱体育的因素的价值逐渐增强。
2.3“水文化”对傣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影响
水是世界的本原,人与动植物是水的衍生。傣族人的这种思维方式进一步认为,人的心灵与世界万物同处一源、合为一体,并且,人的行为可以与某种神秘力量和宇宙秩序相互感应,从而达到天人和谐。这种遵循“互渗”规则的原始思维方式,明显带有“水文化”的价值取向。反映在体育表象上,就是观赏娱乐、修身养性而不是对抗与争斗。可以说,傣族体育是娱人与娱神兼顾、自娱与娱众统一。傣族的宗教是原始多神宗教崇拜与佛崇拜的复合,傣族体育就是在对日、月、水的自然崇拜、对祖先的崇拜、对“寨神”、“勐神”(意为坝子神)的地域保护神崇拜和对佛祖的崇拜过程中体现自己的特质。
3.傣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傣族体育以柔美、细腻见长。多姿的手势、纤细的腰身、轻盈的体态,构成了一幅幅完美的“三道弯”造型,这使得傣族舞蹈既有动态的韵律美,更具静态的造型美。傣族的孔雀舞,它是模拟孔雀出巢、展翅高飞、觅踪捕食、寻泉戏水、浴身抖翅、蹦跳嬉戏、开屏比美等一系列动作,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就这样如此生动地将“力”与“智”、“情”与“意”水融于体育运动的形式里,是傣寨“水民族”体育文化独具一格的特色。除了力与智、情与意的契合,傣族体育往往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灵寄托。傣历新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至上,赛龙舟是年节里的最崇,傣族人民身穿节日盛装,欢聚在澜沧江、瑞丽江畔,举行龙舟赛。祈求保佑风平浪静,竞渡获胜,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获得更大丰收。泼水祝福、泼水传情,是傣族人民自由自在、平静安详、洒脱明朗的心理表露,是水的风格的升华。
4.傣族传统体育的演变与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体育中的神性逐渐退化,世俗性与娱乐性逐渐增强。龙舟竞渡借助泼水节的影响,逐渐发展成规模较大的、具有竞技者和观赏者互动效应的竞技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丢包从泼水节和春节期间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传情达意的一种社交娱乐活动,发展为今天具有娱乐性和竞技性特征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竞技项目。而作为傣族农耕稻作文化的一个生产礼仪――傣历新年泼水节,已由原来的生产祭祀活动演变为今天影响较大的、娱乐性和参与性较强的、聚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盛大的民族节日。
5.当代傣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
5.1傣族传统体育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把握发展变化的限度,弃其糟粕、保留精华。对弘扬傣族传统文化具有促进作用。傣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宝贵资源,应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促进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5.2傣族传统节日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傣族传统体育表现出动作节奏感强、讲究防守的特点,将力与美、情与意交融于体育活动当中,具有细腻、含蓄、祥和的文化特质,是傣族“水民族”体育文化独具一格的特色。
5.3几乎所有的傣族传统节日都伴有体育活动为在傣族地区全面而有效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将会促成以节日体育活动做为周期的群众性活动。
6.结论
傣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生态环境和傣族文化的其他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产生了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水民族”的体育文化特征。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的体育活动,促进了傣族地区以节日体育活动为主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兴盛。对包括傣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将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参考文献:
[1] 张公瑾.《傣族文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2] 王子华.《云南民族节日的起源、传承与表达》,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
[3] 李延超,饶远.《傣族体育与“水文化”缘由探析》,载《体育科学》,2006年第4期
[5] 王慧勇.《傣族“嘎佯”舞的体育美》[J].沧桑,2007,(3)
[6] 张公瑾.《傣族文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傣人塑》的作曲是朱江,整个音乐都是按照舞蹈的气息、动律、风格的要求来完成的。主要使用傣族民间乐器来完成。其中包括葫芦丝、巴乌、象脚鼓、锣,还用了一些现代的音乐电钢和打击乐。音乐的曲式和舞蹈的段落是一直的,分为三段、A(慢)、B(快)、C(超快)的形式,第一个段落还分成了(A1、A2、A3)三个段落。
《傣人塑》第一段主要使用葫芦丝、巴乌,主要内容和功能非常的明确清晰节奏主要4/4拍为主,音乐创造出了空灵的意境,影子是用电钢作为背景音乐。上面淡淡的飘着巴乌和葫芦丝的音乐。A1段犹如在原始密林中飘荡着的一丝丝阳光。主要讲述了泥人出现了生命,一个有手有脚的过程。A2段是用电钢作的,体现出生命的蠕动,一种艰难,却没有方向的感觉。音乐稍有些现代,为的是配合舞蹈的进一步发展而铺垫。舞蹈讲述的是泥块在有手有脚以后,想要站立却又不知如何站立,想要蠕动却又十分迟钝。A3段又回到了葫芦丝和巴乌的飘荡中,那泥人跟着音乐在迟钝的舞蹈着,第一大段主要作为铺垫,再为整个舞蹈的进行着进一步的升华。生命的初声!
《傣人塑》第二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舞蹈的内容也跟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段音乐在原由的葫芦丝和巴乌上加上了锣和鼓,配合着舞蹈过渡。音乐节奏明确,具有一定的跳动性,舞蹈演员也跟着音乐跳动,也慢慢的灵动了起来。从一个迟钝的状态中改变了自己,泥人身上好象有了细胞而且每一个细胞都在跳动。第二段舞蹈过渡段起决定性作用,讲诉生命成长的过程,从钝到灵的过程。
《傣人塑》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一段,在原有的基础上加进了强有力的打击乐,音乐的节奏十分强劲,有很强的演奏性和造型感,舞蹈的内容和音乐的关系开始有了一定的变化。这个变化,由于泥人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跳动,好象乐器们都在为舞蹈而演奏,进入了一种乐舞合一的状态。音乐舞蹈都在不断的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到了,到极至了。突然一切都停了,这时,场下的观众掌声如雷,体现着生命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