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家族舞蹈

土家族舞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土家族舞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土家族舞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家族 舞蹈教育 传承

在中华民族辽阔土地上孕育着56个民族。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民族民间舞蹈是各个民族在精神生活上的反映。[手舞属于土家族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起源于湖南湘西自治州的永顺、龙山等地,是以娱人娱神为目的,来表现庆丰收、求兴旺、祭祖先、祈吉祥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永顺府志・风俗篇》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七止,男女聚集,唱歌跳舞,名曰摆手,此俗犹存。”可见土家族的摆手舞源远流长,反映着土家人的生产生活。

一、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价值与动作特征

2006年,“土家族摆手舞”由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功申报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最盛大的民间文化活动,作为历史悠久、流传至今的舞蹈艺术形式,在土家族传统文化中最具典型和代表性,是土家族区别其他民族的明显标志之一。它古朴的舞姿,表现出了土家人淳朴的民族性格,是土家族传统的歌舞艺术及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艺术精华。

摆手舞作为一种起源、发展并普遍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聚居地的古老歌舞,具有其独到的文化价值。它汇聚了土家族人民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土家族各种文化的综合体现,千百年来不仅传承着土家族民间文化,更是土家族人民之间团结的纽带。摆手舞与其它民族舞蹈不同,它突出的动作特点即“摆同边手”,指的是一侧摆手,同脚同边而出,以手的摆动带动脚步,合着脚步节拍,使动作看起来沉稳有力,粗犷而稳重。它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小摆手,土家语叫“舍巴”;大摆手,叫“叶梯黑”。摆手舞的动律元素主要有“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即顺拐、屈膝、颤动、下沉。钟摆式“一顺边”是土家族摆手舞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摆手舞规模庞大,参与人数众多,最多可达上万人,最少也有百余人。其舞蹈动作相对简单古朴,形式也并不复杂,因此,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一同参与。

二、土家族摆手舞在舞蹈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提出可以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途径加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在全面推进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湖南地域民族传统文化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这既是国家特色发展道路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促进特色教育建设的有效措施。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人们文化意识越来越强,开始有了回归传统文化的迹象,并且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也越发重视对各民族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形式丰富,形态各异,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风格也有所不同,例如基本体态、动律特点、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所差异;甚至有的民族虽为同源,但因地域、生活习惯、地域环境等因素也呈现出不一样的民族风情。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在舞蹈表演教学中,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中。我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我省高校对于本土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开发可以结合当地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打造自身专业特色,丰富专业课程。因此高校在发展本校舞蹈专业的同时,可以同当地具有特色的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优势的专业品牌特色。学校是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可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培养其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趣。土家族摆手舞特色鲜明,通过将摆手舞加入高校的民间舞课堂教学中,或将摆手舞进行加工、创新,形成剧目,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传播土家舞蹈文化,提升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对土家摆手舞的保护,以及对湘西土家族传统舞蹈的教育传承。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应当结合地域特色,充分发挥地域性、民族性、专业性、教育性等优势。例如土家族摆手舞教学,不仅能研究湘西土家族舞蹈文化,整理摆手舞的教学内容,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融入教学中,而且能把舞蹈作品创作与表演实践实训等有机结合,最终形成创作成果呈现在舞台上。这样既是对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利于培养综合性的专业特色人才。因此,把本土文化资源纳入高校舞蹈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在将湖南湘西土家族摆手舞融入舞蹈教学方面,笔者做了许多实践探索,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挖掘整理以及教学实践,熟悉了土家族摆手舞的动作特点、表演形式等,掌握了有关摆手舞的第一手素材和资料。研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将土家族摆手舞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旨在打破目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以汉族、藏族、蒙族、维族、鲜族等五大民族舞蹈为主的教育内容。作为湖南地域的民族舞教学就要凸显本地域的民族特色,这样既有利于湖南湘西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播推广,又有助于湖南湘西地区传统舞蹈的传承保护,为以后其它民族地区舞蹈教学实践的文化融合提供借鉴与参考。

首先,为了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土家族摆手舞,可以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对湖南湘西土家族的舞蹈历史、文化、地域特点、舞蹈特征、表演风格特点等有个初步印象,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对区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传承的使命感。因此,我们不能光停留在动作传授上,而是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相关学术研讨会,从摆手舞的起源、发展等方面进行知识性的传达,更形象直观地了解湘西土家族民族文化,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进行系统的舞蹈训练、动作学习,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感,使其具有一定的民族艺术审美能力。

土家族舞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特点

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68-02

土家族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的民族艺术文化―古老的“摆手舞”。湘西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21世纪,摆手舞的传承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本文将着重探讨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从其产生而伴有的独特特点

一、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动作特点

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舞蹈时间固定。小摆手舞每年正月举行一次,主要表演农事、渔猎活动。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是在小摆手舞的基础上,加上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舞蹈程式固定。跳摆手舞时,要吹大号,唢呐、敲打锣、镲、鼓、燃放三眼炮和大鞭炮。然后人们围成圆圈,男人在外圈,女人在内圈。除圆圈外,还会有纵队、“人”字形队及各种队形图案。舞蹈人数不定,期间可自由出入。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土家族气息。摆手舞队形大都成环形,人多时就围成多层圆圈,由1人领舞,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舞蹈动作固定。其基本动作包括单摆、双摆、回旋摆。双膝微屈,左脚先上前一步,双手顺势向前一摆,当双手轻轻摆向后时,右脚紧跟着上前半步;再反方向重复一次;接左脚前进一步,右脚前进半步,双手位于身旁,轻轻地前后连续摆动两次;所谓“单摆”,就是当双脚停止不动时,双手重复摆动一次。这就叫“单摆”;每走3步,原地转半圈,双手交叉摆动一次为“双摆”;而“回旋摆”则为先向圆圈队形的一个方向摆,再返回向另一方向摆。

内容多与农事和战争有关。表现农事动作时多以“单摆”为主,如果要表现“挖土”,双手在摆动时,就模拟挖土状,要表现“栽秧”,双手就模拟栽秧状等等,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大多数动作,都被吸收到了“摆手舞”中来;在表现军事战斗的摆手时,摆者分东西排列,中间隔一丈多宽,五人为一“排”,两排为一“比”,四排为一“队”,“比摆”二十人,“队摆”四十人,手中持长矛或齐眉棍,上面均饰有红缨或黄帛。摆时将武器斜拿,然后以一摆三跃的方式向对方冲过去,双方接近时,两人武器交锋,几个回合后,跳到对方位置,即将武器直拿,慢慢转过身来,面向对方。随即又以原来的动作一直冲回自己原位,这就算完成一次“摆动”,这时伴奏会狂热的打着“十二月”、“龙戏水”等鼓乐;表现打猎生活的舞蹈有“空拳斗虎”、“弄虎”等等,这类动作都是“摆手舞”中存在最古老的动作, 后来因为逐渐失传,目前流传于世的仅有“跳蛤蟆”、“木鹰闪翅”、“拖野鸡尾巴”等。

富有民族特点。“摆手舞”的动律,绝大部分都是顺摆即摆右手出右脚,摆左手出左脚。这种同边同手的音乐舞蹈动作,在其它少数民族的舞蹈中是很少见的。膝部的弯曲,是“摆手舞”中较为明显的特点,通常在整个舞蹈表演中,膝部都是弯曲的,特别是在每一动作的最后一个节拍,膝部弯曲会更深一些。 手的动作虽然很多,但摆动幅度较小,最高不会超过肩膀,摆时臂膀伸直或呈固定的弯曲角度。重拍时向上摆,弱拍时向下摆,同时双手和上身都需要颤动一下。动作的组合及瞬息变化,全在于舞者的即兴创造与发挥。从而形成了摆手舞粗犷、随性的风格、朴实而又富有风趣,充斥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音乐特点

摆手舞以打击乐伴奏为主,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锣各一面、牛皮大鼓一个,鼓槌一对,大锣一面,锣槌一根。鼓的直径0.6-0.85米左右不等,高0.65-0.85米左右。大锣的直径0.65-0.85米不等,凹凸的深度0.04米左右,鼓槌、锣槌视鼓锣大小相配合。演奏的时候,一人或两人在摆手堂中央击鼓鸣锣来指挥全场。“摆手舞”的锣鼓点:“点”代表锣声,“咚”代表鼓声,4/4拍,点 点 点 咚咚|点咚 0咚 点 咚|咚|点 点 点 咚咚|点咚 0咚 点 咚|咚||经常用的曲牌有单摆、双摆、磨鹰闪翅、撒种等。节奏平稳,强弱分明,雄浑深沉。锣鼓声伴随着众人发出的有节奏的“呀嗬嗬”的和唱声,能够营造出一种刚劲而稳健、热烈又庄重的氛围。有的时候也用大号和唢呐作为伴奏乐器,舞者动作的不断变化仍然是以听锣鼓“指挥”敲击鼓边为号令。这就充分体现出了摆手舞音乐音响结构的丰富。音乐旋律上,摆手舞在音乐结构中随着调性的变化而使音乐的情绪不断变化,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摆手舞是一种歌舞浑然一体的综合艺术,其歌称之为《摆手歌》。歌词简单,却透露出了朴实的生活哲理和个人英雄崇拜的理想。从而让我们领悟到土家人那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历史上,朴素的民俗文化传承都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艺术的发展来实现的。

三、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服装特点

“摆手舞”的服装具有显著特点,大都用土家人自织的蓝、黑、红布做成。男的用黑布或者白布缠头,穿大衣大袖无领满襟短衣,扣子用布做成,仅胸襟右上角用两个铜扣,腰系荷包。还有一种最古老的叫做琵琶襟,镶有花边。妇女穿宽衣大袖,裤子肥大,袖口与裤脚均镶有五寸宽的花边,内镶七寸宽的丝绒小边。她们的衣领有五分高,镶有三道小边,肩及胸襟镶五寸宽的边,不绣花、滚上淡蓝色的细边,扣子全用布做成,仅领子处用一颗铜扣,色彩调和,朴实美观。男女的鞋子都是两片缝合起来的,男鞋多用黑色,头上翘,鞋口滚上牛皮,鞋底很厚,结实耐用。妇女的鞋子,鞋头稍有些翘,两边绣有花,鞋口浅,滚丝边,鞋底偏薄,后跟不合拢,用麻线编织而成,可放大或小。

四、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审美特点

土家族摆手舞形成的历史十分悠久,对研究土家族历史、战争、宗教、迁徙、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土家族舞蹈范文第3篇

旅游产业是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得到极大发展。张家界土家族文化由于具备丰富的民族特色与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发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

【关键词】

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湖南张家界风景如画,是一个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人口在其中占据比重最大,因此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被置于突出位置。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世俗社会的纷扰与繁杂使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渴望返璞归真,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停下快节奏生活,放慢行走的步伐。在这种背景下,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变得至为重要。

1 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土家族的物质文化元素

1.1服饰文化。土家族物质文化极其丰富,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首先是颇具民族风味的服饰文化。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与配饰,这对于习惯西装革履的现代人来说颇具魅力与吸引力。土家族服饰随性别差异与年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男装头戴青布帕,身穿琵琶襟,脚蹬水草鞋或瓦瓦鞋。女装相对而言更为精致与繁复,无论是上衣还是女裤或是女鞋,都绣有花虫草鱼,极具古风,另外女装在头饰首饰方面也格外讲究。

1.2饮食文化。第二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土家族文化是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在土家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酸菜是土家族饮食文化的主打,酸青菜、酸辣椒等酸菜品种丰富,这对于其他地区的人们来说独具魅力与特色。除此之外,土家族还有系列颇具传统特色的食物,如豆豉、油茶、粑粑等,对于汉族人民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1.3建筑文化。第三是典型的建筑文化。吊脚楼是土家族的典型建筑,它是由纯木构建而成,与汉族砖瓦泥墙大相径庭。这主要是当地人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创造的发明,融入了当地人的聪明才智。依山建造,充分利用了山区的地势地形;下层储物、上层住人则主要考虑到当地的潮湿气候,起到了防蚊虫的效果。

(二)土家族的精神文化元素

2.1民间文化。土家族在千百年的生活与生产中积累了厚重独特的精神文化,直到当代也依然为人们所需要。首先土家族的精神文化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中。当地的民歌、神话、传说、寓言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一个民族的精华之所在,具有深厚的文化魅力。另外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传承,是当代的重要文化符号。土家语言在语音、语序、语法方面都迥异与汉语。

2.2民间艺术。第二,其精神文化也折射在别具一格的民间艺术中。与汉民族不同,少数民族在歌舞方面独具造诣,歌曲与舞蹈成为他们生活与生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张家界土家族舞蹈以茅古斯舞与摆手舞为重点,已经成为土家族的特色标签。当地人通过舞蹈表达感情,舞蹈文化成为其文化的精髓。另外,土家族的精致的工艺品、木雕等也为人称道,受到游客的欢迎与青睐。

2.3风俗习惯。最后,土家族至今保有当地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如“哭嫁”风俗、赶年礼俗等。与汉族相比,土家族除了结婚仪式更加繁杂之外,最具特色的要称得上是“哭嫁”风俗。哭嫁开始于结婚前的一段时间,长者可达一个月之上。新娘、亲友等通过诗歌用哭声祈求好运,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2开发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开发特色资源,建立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开发与建立是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旅游区要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资源,形成支柱产业。面对着全国各地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张家界土家族要充分挖掘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不同资源,避免游客产生厌倦心理。分析张家界土家族的地方特色,其中饮食文化、工艺品文化、舞蹈文化等都具有形成文化产业的价值。除此之外,土家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之中,依靠当地资源与当地人民的智慧,发展出许多精致的工艺品。为此,可以采用机械化设备与现代化技术将原始的手工艺品做强做大,使之既保持民族风格又满足大众需求,形成规模与市场。

(二)加强立法保护,提高景区质量水平

参观游览景区是旅游的第一要务,因此景区质量要能够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对于生活与工作在都市中的人群来说,景区是他们放松心灵,减缓压力,陶冶情操与丰富人生阅历的重要场所。目前土家族景区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自然环境的破坏。茅古斯舞与摆手舞是土家族舞蹈文化的精髓,却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现代服饰等现代元素,令人叹息。因此,景区要加强措施,提升质量水平。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国家要加强立法保护,使原始美景不再荒废;对于民族特色的缺失问题,要加强重视,在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建设土家族专门博物馆,加大文化研究力度

土家族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内涵。现代人对旅游已经不再单纯停留在欣赏美景的阶段,探究文化内涵与感受文化魅力已成为现代人旅游的更高需求。为此,建设土家族博物馆,展示特色文化也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还要配备专业的解说员,对土家族文化如数家珍,使游客畅游历史海洋,感受别样的文化内涵。

(四)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提高土家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这是其开发的重要内部因素。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外部因素,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土家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使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宣传的手段与途径多种多样,可以利用传统的报纸、宣传页、广播、电视进行宣传,除此之外,还要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如通过网络宣传,实现提高土家族旅游知名度的效果。宣传过程中要遵循真实性、多样性等原则,使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深入人心。

3 结语

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其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独具特色,富有魅力,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与意义。为此,要加强开发力度,从四方面着手,实现张家界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与挖掘。首先,重视开发特色资源,建立文化产业;第二,加强立法保护,提高景区质量水平;第三建设土家族专门博物馆,加大文化研究力度;最后,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提高土家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杨秀珍.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05)

土家族舞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舞蹈;教学问题

一、湖北地区土家族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学习掌握程度偏低,教学课时明显偏少

为了了解中学生对土家族舞蹈的学习掌握情况,笔者随机选择了一个班进行了调查,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能够基本掌握土家族舞蹈的的中学生人数比例较低,仅占全班的33.6%。能够完全掌握的比例更低,仅占全班参与土家族舞蹈学习学生总数的5.8%。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初中的中考体育加试项目多,集体项目占的分值最少,很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都不太重视,这种功利性导致土家族舞蹈的课时偏少;在初中,土家族舞蹈每周1次课时,而到了高中土家族舞蹈便成了任意选修课,基本上形同虚设。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土家族舞蹈的课时与大纲不符,严重偏少,学生学习情况也比较糟糕。

(2)学校的领导重视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笼罩下,恩施这个相对偏远的城市的多数学校将目光紧紧地盯着学生的升学率。因而,作为小三门的体育课就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实施起来就不要的尴尬处境。学校领导之所以不够重视土家族舞蹈在内的体育课教学,这与现实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没有升学率就没有生源,就无法吸引家长的关注和学生前来就读,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少,如果达不到所招的人数,那么学校很有可能就会被合并。这是学校领导最不想看见的。所以如何提高生学率,大力提高升学率成了学校领导最为重要的事情,其他的都是靠边站。

(3)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在我国实施了大学生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时代背景下,更多的外地大学生来到恩施执教,他们普遍对恩施的人文风俗情况不甚了解,更别说当地的土家族舞蹈了。庆幸的是,当地的民族舞蹈已经成为体育中考考试的必考内容。为此,他们不得不学习这种地方特色的舞蹈。土家族舞蹈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舞种项目,由于新来的支教大学生对这种少数民族舞蹈的认知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发挥。

(4)“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的困扰

在恩施,重文轻武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这是应试教育的异化的表现,这种现象是教师为了培养一位能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而做的不懈努力,所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得利用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哪怕是耽搁了身体健康也在所不惜。正是在这种‘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的钳制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受到了排挤,被安置于遗忘的角落。

二、改进少数民族体育舞蹈教学的策略

(1)增加少数民族舞蹈的授课课时,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

授课课时不足,体育教师对少数民族体育舞蹈不熟悉,不了解是影响少数民族体育舞蹈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按要求适度增加少数民族体育舞蹈课程时数。与此同时,加强对从事少数民族体育舞蹈课程的体育教师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胜任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2)顾励学校领导重视少数民族体育舞蹈在内的体育课教学

基层教育局应鼓励学校领导重视体育教学,并将体育教学纳入学校办学评估的评价体系内容之中。通过评优、评先等活动鼓舞基层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体育舞蹈的教学。少数民族体育舞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校领导应认清国家文化发展的大形势、大格局。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少数民族体育舞蹈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一部分,理应顺应这一时代潮流。

(3)加大师资力量人才引进工作,提升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面临中学体育教师和舞蹈教师紧缺的状况,恩施市教育部门和学校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虽不能投入巨大的财力来吸引中学体育舞蹈教学人才,但完全可以通过改善教师待遇来留住人才,因为每年都有大批资教生投身于恩施的基础教育事业,恩施应抓住这些机会筛选人才和培养后续师资力量。在教师数量和教学质量两方面来发展恩施的体育教育事业。

(4)加大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力度

从走访调查的结果来看,恩施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是存在问题的,笔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出路。第一,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学,并结合学校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第二,体育组要切实起到作用,引导教师在科研、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发展。第三,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件进行预判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寻找解决措施。第四,体育场地(器材)管理人员要完善器材的管理制度,让学生明白体育器材的使用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场地(器材)应用的作用。

(5)购买教学用具,修缮教学场地器材,改善体育教学条件

恩施体育教学条件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体育教学条件差则是教学必须的教学器材和场地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大对体育教学设施的投资力度,购置必须的教学器材,以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陈廷亮,安静峰,土家族舞蹈的分类及其艺术特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土家族舞蹈范文第5篇

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位于酉水河畔的来凤县舍米湖是摆手舞的故乡。“摆手堂”的地坪用条石镶嵌,平坦光滑。正中间再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或松柏树。“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人们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祀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托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撒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流传在鄂。湘。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沅水。酉水流域一带,尤以酉水流域为甚。

现在摆手舞的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有来凤县的大部分区域和宣恩。鹤峰两线的小部分区域;在湘西自治州的有龙山。永顺两县的大部分区域有其邻县的小部分区域;在重庆市的有酉阳。黔江两县的小部分区域,形成了以酉水河为纽带的土家摆手文化圈。

作为一名土家族人,我感到深深的骄傲,为土家人的祖先的智慧而骄傲!

土家族舞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土家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一、重庆土家族文化的特色及旅游价值

渝东南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就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艺术。文学有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之分。以口头文学最为丰富多彩,有歌谣、传说故事,还有音乐舞蹈、戏剧等。

1、重庆土家族的文化特色

民间传说:黔东北土家族的传说故事,内容丰富,数量也多,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历史传说,英雄人物故事,与大自然作斗争故事,神事。历史传说中,以《还人头愿》故事流传最广,故事叙述了由“杀人祭白虎”转变“梯玛”在额头上划口子以血代替杀人的经过。《香火与财神》描述了土家族人民至今还供奉的求财四官司神的原因。传说严、罗、冉、唐四人逃来印江,因烧沉香木取暖,香烟飘到南天门里,感动了玉帝,玉帝赐他们四块金砖,并封其执掌民间生财致富的官职,因此在黔东北地区,特别是印江一带的土家族,家家户户的香火上都贴“酉溪显化求财有感四官神主”或“酉溪显化严罗冉唐四官神位”,以求保佑。此外,还有与历史事件有关的题材,如反映清初吴三桂反清故事的《落印潭和马脚迹》等。

音乐舞蹈:音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演唱时有的还需乐器伴奏,有的边唱边舞。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锣、钹、鼓,其次是吹奏乐器,摆手舞是其传统歌舞,称为“舍巴”,来源于古代“巴渝舞”,商末武王伐纣时,军中的巴人作战时手持坚锐的兵器,边舞边进,勇不可挡。由此便发展成为一种摆手舞。

戏曲:戏剧有傩戏、花灯戏和木偶戏等。木偶戏传入较晚,大约在清末才传入黔东北地区。花灯戏较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傩戏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2、重庆土家族文化的旅游价值

土家族民居建筑造型别致,装饰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土家族建房习俗一般包括看风水、挖屋基、伐青山、立屋竖柱、上大梁及落成仪式等环节,体现了土家族独有的宇宙空间自然观以及神灵无处不在的神化现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居住文化。是土家人长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还有土家族的民俗风情,特色的摆手舞、歌曲、戏曲都是发展旅游的亮点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二、旅游开发对重庆土家族文化的影响

重庆地处西南地区,经济相对东中部地区来说还比较落后,旅游开发能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对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柄“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现在就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旅游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积极影响

(1)增加渝东南地区人们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存和生活条件

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渝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旅游业带来外汇收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提供当地人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家庭收入增加,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2)民族文化得到延续

随着成千上万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入,带来了多方面的尤其是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需求,使得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触动下得到复苏,并已融入旅游市场,得到了重构和新生。

(3)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增强了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当地居民在享受旅游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逐渐发现了自己传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消除了过去面对所谓主流文化的文化自卑感,越来越倍加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由衷地产生了维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

2、旅游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

(1)民族文化被同化加快

旅游的开发使大批游客持续不断地长期涌入,每个游客所逗留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于旅游目的地民族——土家族人来说,每天都在接待游客。因此,这种接触与冲击是持久的。一般而言,来自文化强势地区的旅游者对相对处于文化弱势地区的接待地居民会起一种示范效应,其所带来的思想及文化由于成为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所争先效仿的对象。现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往往对传统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原生环境进行改变和破坏,加速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消亡。

(2)传统文化被商品化

传统文化舞台化、商品化。在旅游市场上,因片面追求旅游效益,而不顾当地社会人文资源的特性,进行完全趋从于旅游者口味的运作,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将其传统的舞台艺术化、商品化是目前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虽然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能有效刺激游客,使之产生旅游消费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点就是使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日益商品化。

三、渝东南土家族文化开发的战略

1、土家族文化开发的优势

(1)品牌优势

一是具有“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品牌。酉阳始终致力于摆手舞的挖掘、整理、推广、普及工作。突出了四抓:一抓挖掘整理,二抓创作提高,三抓推广普及,四抓硬件投入。现在,酉阳土家摆手舞已成为极具民族特色融观赏性与普及性相统一的群众性广场舞蹈,成为武陵山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03年3月,国家文化部授予酉阳县为“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称号。二是具有“重庆市民歌之乡”品牌。酉阳县文化工作者曾无数次深入全县的村村寨寨,访问众多的民间艺人,录制了大量的演唱资料,并将酉阳的民歌、山歌收进了全国十大艺术集成之一的《民歌集成》。

土家族舞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清江巴土文化 品牌传播 文化价值 传播策略

长阳历史悠久、山青水秀、物资丰饶、民风淳朴,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荆楚文化之一,是长江流域古文明发源地之一,是土家族的发祥地一一巴人的故里。这片土地孕育出的巴土文化,是以古代巴文化和现代土家文化为内核的一种民族地域文化,其积淀深厚,既是一种精神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资源和形象资源。本文从品牌传播学的角度切入,分析长阳清江巴土文化的品牌价值和传播价值,论述打造长阳清江巴土文化品牌的策略。

一、巴土文化的内涵与品牌定位

1、巴土文化的内涵

提到长阳清江巴土文化,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荆楚文化,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它有内涵,长阳清江巴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巴土文化是以鄂西清江流域和长江三峡一带为中心,以古代巴文化和现代土家文化为内核的一种民族地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因此,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巴土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那里的土家人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有着优良的民族素质,长期以来形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独具特色和个性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如民风民俗、宗教传统、文化遗产、历史名胜、民族建筑等,其丰富的民族内涵,对于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且,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2、巴土文化的品牌定位

一般来说,品牌的特性有客观性、可视性、联想性、排他性和可塑性。从旅游文化的品牌特性上讲,并非规模上越大越好,只要品牌具有行业的领先优势,具有稳定的市场和很好的盈利能力、强劲的发展后劲,即使旅游的地域、规模不大,但是由于其在核心专长上胜人一筹,便能取得经营上的主动权。土家文化品牌的联想性使得长阳巴土文化的品牌战略,可以根据联想的可能性方向,进行定位和发展延伸,这是任何别的人为臆造的景观和情景所不能替代的。凡事定好位,就为品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凡事做到位,就可以使品牌的价值延伸,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巴土文化的品牌传播价值

长阳清江巴土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传播价值,它既是一种精神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资源和形象资源,因此,它不仅具有内核价值,而且还可以发挥其优势增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弘扬土家民族精神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在衍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定文化,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标准、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都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反映。从大量的文物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长阳土家族地区也是我国早期人类发祥地之一,长阳大堰乡钟家湾“长阳人”化石的出土,说明清江流域在10万年以前,已有古人类繁衍生息。土家族是清江流域古代巴人的后裔,巴文化和土家族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虎”文化,巴人和土家族都以白虎为族徽,以白虎为信仰,白虎在他们眼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土家人强悍、劲勇的民族性格和率直、外露的情感方式都带有“虎”的特征,这种对“虎”的图腾信仰不仅在其文学艺术中得到反映,而且还渗透到巴人和土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文学方面,歌谣、神话、传说、故事等构成了绚丽多姿的土家族口头文学;在艺术方面,音乐、舞蹈、戏剧、工艺美术组成了土家族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民族民间音乐品种繁多。一些专家把撒儿嗬称作“土家族的迪斯科”,还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在我国各民族织锦中独树一帜,成为全国五大织锦之一。土家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其山地经济生活促成了土家族勇敢顽强的民族精神、形象的思维方式、乐于助人的美德、乐观浪漫的性格。因此,通过土里巴人、撒叶儿嗬、长阳南曲、长阳山歌等各种歌舞表现形式进行传播,弘扬了巴土文化的风韵和土家民族精神,保护了长阳传统的民俗风情,增强了土家族的民族凝聚力,也铸就了土家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活力。

2、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长阳漫长的历史流传下来的民歌、故事、传说、谚语等均具有鲜明的清江巴土文化特色,长阳的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也同样丰富多彩,这些独特的民风民俗为开发文化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了“富矿”资源。

近几年来,长阳奇石、盆景、根艺等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奇石开发专业村6个,各类奇石200万枚以上,价值4亿元,畅销国内各地及韩、美、德和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地,年销售收入达1000多万元;全县拥有盆景根艺专业村5个,各类盆景根艺150多万盆件,价值1亿元,产品远销广州、北京、上海及东南亚各地,年销售收入达400多万元。由此可见,长阳清江巴土文化不仅可以传承和延伸其独特的精神价值,还可以挖掘经济价值,创造新的经济效益。

3、塑造新的对外形象

长阳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长阳山歌《丰收调》、《一支山歌飞出岩》传唱至日本及东南亚;长阳南曲以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享誉曲坛,被誉为“郁香的山花”。“巴山舞之父”覃发池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锤炼,创作出一种原生态的舞蹈品种――巴山舞。国家一级作曲家陈民洪创作的大型土家族婚俗系列舞蹈剧《土里巴人》,获得文化部第五届文华大奖和1994年“五个一工程”奖,“开中国民族舞剧新纪元”的《土里巴人》,以其磅礴恢弘的气势成为中国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不可缺少的乐章。

由此可见,长阳清江巴土文化其丰厚的底蕴和内涵、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培育出了一大批能歌善舞、酷爱艺术、擅于创作的土家儿女,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勤劳踏实的精神完成了一件件杰出的文艺作品,逐渐成为了长阳清江巴土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成为今日长阳清江的文化使者和形象代言人。

三、巴土文化的品牌传播策略

长阳清江巴土文化具有文化、经济和形象推广等价值,塑造长阳清江巴土文化品牌,传播其独特的内核及外延价值,需要运用一定的品牌传播策略,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和借鉴。

1、树立文化品牌意识

塑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首先要树立文化品牌意识,这种意识是宽泛的、全方位的,要清楚自身的独特优势,牢牢抓住核心,有意识地凸显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品牌特质。

土家歌舞是长阳清江巴土文化的一大靓点,在土家歌舞中,长阳巴山舞是最典型的代表,土家人通过树立巴山舞这个独特的品牌形象,把绚丽多彩、个性独特的巴土文化推向全国,并使其走向世界。

它是由土家人喜闻乐见的民间古老的“跳丧”,经长阳覃发池等民间舞蹈工作者收集整理,改革创新而演变至今。

从跳丧到长阳巴山舞,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次有益尝试。巴山舞大胆地把祭礼性舞蹈改编为群众自娱性舞蹈,赋予它新的生命。在结构上,它打破原始跳丧许多旧程式和流行区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华,通过提炼实行综合利用,重新编导整合成“巴山摇”、“半边月”、“四合”、“风摆柳”、“双龙摆尾”、“喜鹊登枝”等六大种类,其动作姿态各异,但都具有古代巴人身体上下颤动和胯部左右摇摆的特色。

巴山舞虽然发生了新的变化,增加了新的内涵,但它在音乐上保留了原始跳丧鲜明的节奏和有特色的鼓点,选用了当地人们所熟悉的与舞蹈情绪相吻合的山歌、民歌为基调,适当加以发展,加上弦乐伴奏,使舞蹈音乐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长阳巴山舞被中国著名舞蹈家贾作光称为“东方迪斯科”,成为长阳文化的一大品牌,它已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民健身广场舞,并在全国重点推广。

2、科学、准确地进行定位

定位是品牌之母,其主要含义是确定品牌在受众中的热点、趣点、视点和卖点,它需要创造和培养一定的特色和个性,准确、科学地反映自身的文化特色,以满足受众强烈的需求、欲望和偏好,以增强品牌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长阳清江巴土文化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确立了“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巴人故里、清江长阳”等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秀美的清江和歌舞之乡是对长阳土家这个民族最科学、准确的定位,也是对巴土文化的完美阐释。其中,《土里巴人》是经典中的杰作,《土里巴人》作为陈民洪几十年奋斗的结晶,是他踏遍了长阳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搜集了千余首长阳民歌,掌握了已知的全部长阳南曲传统文词及音乐资料,整理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跳丧、清江号子、道教音乐等文词及音乐资料而写成的。《土里巴人》展现了巴人后裔――土家民族山的性格、虎的灵魂,开掘了土家民俗风情文化资源,构建了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清江文艺系列,它的传播积淀了巴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得到人民的肯定是对它最好的赞赏,同时,它也成为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精髓的一个有力举措,也充分体现了“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巴人故里、清江长阳”的核心价值。

3、开展丰富的大众活动

着力培育和打造具有长阳清江巴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积极开展具有鲜明巴土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大量丰富的大众文化活动来提高影响力和带动力,提升巴土文化及其相关文化产业的知名度。

长阳巴山舞已经成为长阳清江巴土文化的精品名牌,且已具备了成为巴土文化产业精品名牌的基础,因此,积极开展和参与大众活动是传播这个品牌的得力措施,活动主要包括:引导广大市民和游客每天晚上自发聚集长阳广场,自编广场舞、带头跳巴山舞,参与群众性的巴山舞表演;每年定期在长阳广场举办巴山舞比赛,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参与,从而形成民族特色浓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策划、举办“巴山舞”文化节,并形成固定的节目,每年举办一次。从而将“巴山舞”打造成政府搭台、歌舞比赛、经贸洽谈且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力的节目品牌,使之尽快形成长阳的支柱产业。

4、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队伍

长阳清江巴土文化既是一种精神资源、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资源,发展和壮大长阳的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长阳清江巴土文化的对外交流,也有利于吸收外域异质文化的先进成果,从而促进巴土文化向更高层次、更新领域拓展。

土家族舞蹈范文第8篇

赶着过年去

“赶年”,顾名思义,有赶着过年之意。 土家族过年,普遍比汉族提前一天,即大月过腊月二十九日,小月过腊月二十八日。据传,土家“赶年”的由来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54年,年关将临,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为了抵抗侵略,朝廷决定增调土家兵助歼入侵之敌,限期于腊月三十日启程,不得违误。为叙离别之情,整装待发的土家族将士们决定提前一天过年,然后赶赴前线。英勇顽强的土家士兵在与敌军交战中首战告捷,后又屡挫倭寇,立下大功。土家族人为了纪念这一爱国业绩,决定每年提前过年,世代相传成俗。

土家族的赶年习俗很多都来源于旧时作战习惯。“过赶年”这天,家家户户的神龛上、大门上、堂屋中柱上要插上些梅花枝、柏树枝,据说也是沿于出征抗倭时官兵人多,过年没那么大没那么多的房间做餐厅,只好随地在梅树园或柏树林中就餐。有的地方“过赶年”还要“保密”,在室内悄悄杀猪。团年就餐时,也只在桌子三方坐人,而将下方空着不坐人,其用意也就是便于观察门外是否有“敌情”。

酉阳摆手舞 秀山花灯调

吃完团年饭,土家人会在村寨的火塘里烧上一个大柴蔸,这大柴蔸被称为“年火蔸”。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如果你有机会跟土家人一起过赶年,一定会被现场红火欢快的气氛所感染,情不自禁地与村民一起跳上一段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清代有诗云“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摆手舞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鲜明。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岩鹰展翅”;有表现农活的“挖土”,“种苞谷”;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粑粑”,“擦背”;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02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摆手舞之乡”。摆手舞以其原生性、祭祀性、民族性和群众性以及质朴、粗犷、自然、厚重之美赢得了“东方迪斯科”的美誉。

除了酉阳的摆手舞,秀山的花灯调也是不可不提。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秀山的土家人自发组成花灯队,人们提着花灯,走家串寨,敲锣打鼓,拜年纳福。过年期间走在土家村寨中,到处都弥漫着祥和喜庆的气氛。

秀山花灯是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其中花灯调《共杨扁担》蜚声海内外。花灯戏很注重舞蹈,其舞蹈的基本动律特征是“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看花灯舞就是看是否“崴得团”,也就是看腰、胯的扭动幅度是否大,是否灵活协调。而尤为重要的是体态自然,脚形不绷不勾,自然抬起,悠出;手的姿态要随脚步自然摆动,像柳条飘舞,在动态中极尽轻柔自然。

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

土家族过年,少不了穿上他们传统的民族服饰庆祝。这些民族服饰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红”。改土归流后,受汉族影响,土家人的服饰有色必有红,无红不成喜。不论男女老幼,衣服上必带红色。从衣着形式看,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不如苗族的银饰,一般不会占据太显眼的部分。土家族男子则多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孩童衣裤不多讲究,主要注重的是鞋帽。小孩一般戴猫头尾巴帽,帽子前额用金银打就十三个菩萨像,中间大的一个为观音坐像,两边钉有十八罗汉像,帽顶两侧是用白兔毛做成的虎耳,上前挂银铃,虎帽用大红绸缎做面料,前檐绣有一个“王”字,后脑绣有双龙抢宝等图案。小孩的鞋也为老虎鞋;用红绸缎做面料,鞋尖向后翻,两耳插上兔毛,前绣一个“王”字,两侧绣花。土家族是祟虎的,小孩穿戴虎帽、虎鞋是受虎的“围抚”,邪恶不敢侵害,既可避邪壮威,又可使小孩显得天真活泼,伶俐威武 。

年节美食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刚进腊月,土家人就开始为年夜饭做准备了。颇有重庆地方特色的土家年菜当属扣肉和灌海椒。扣肉是用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子肉上锅蒸熟而成,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狠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土家人之所以重视这两道菜,是因为以前生活困难,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糯米也是稀罕东西,因此家家都把这两道菜当作年夜饭展示手艺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犒劳辛劳了一年的家人。

除了扣肉、灌海椒,土家族过年还要打年粑、吃合菜。打年粑是将高粱、小米、糯米分别蒸熟,放在大木槽内,用事先做好的丁字形的木棒打烂,再做成直径约三寸、厚约两厘米的圆形小糍粑。糍粑是土家人过年走亲串门的必备之物,土家地区有“拜年、拜年、粑粑向前”的民谚。糍粑吃法多样,最简单的是用炭火烧烤熟后包白糖或腌菜吃;还可以用油炸了再加作料回锅炒着吃;比较正式的吃法则是把糍粑切成小方块与米酒一起煮来吃,酒香混合着浓郁的米香,让人胃口大开。吃完糍粑,再来一碗合菜才圆满!合菜又称“贺菜”,土家人把肉丝、萝丝、白菜、海带、粉丝、猪杂等煮在一起,合菜上桌后,人人必吃它几口,取全家合乐,万事合顺之意。

土家人的风俗日历表

腊月二十四

土家的年是从这天开始的,传说这一天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老鼠们都忙着自己的喜事去了,无暇顾及人,人们也乘机忙开了。土家族世代生活在大山里,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出门,走上十几里的上路到集市“赶场”,置办年货。男人女人们穿上新衣服,女人背上背篓,男人背个“满期儿”(类似背篓,但比背篓细,更结实)或“弯架子”(用来背重物的农具),将过年要用的鞭炮、烟花、年画、对联、水果糕点等用品买回家。腊月二十四以后是女人们最忙碌的日子,男人们只要将过年要烧的柴火锯好,将过年要吃的猪肉烧好就万事大吉了,可以消消停停地去休息。

腊月二十五

打糍粑,它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土家人把打糍粑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认为要是哪家不打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糍粑成形后放几日晾干,然后用冷水泡着,隔几天换一次水,能保存到来年三四月份。现在大都用机器加工了,方便快捷。

腊月二十六

推汤圆,将糯米对上少量的粘米(全是糯米就推不动磨)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上半天,然后用石磨成米浆(要稀一点,米才能磨得细,做出的汤圆才好吃),磨好后用包袱装好,吊起来将水分沥干,就可以做汤圆了。

腊月二十七

磨豆腐。人们将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然后放在锅里煮,此时要放适量的碱。豆腐是不能长时间存放的,常常将磨好的豆腐用水泡上几块,再将剩余的有篓子放在火炉上炕干,做成豆腐干。

腊月二十八

吃食基本都准备好了,下面将进行一件更重要的工作,“打扬尘”(即清洁大扫除)。到竹园里砍几根细小轻便的竹子,捆扎在一起,开始清扫房间里面的灰尘杂物,以便“除旧迎新”。打完“扬尘”后就要清理房间,打扫地面,擦拭家具。到了晚上就要“洗邋遢”了,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这天沐浴,将就一年的污秽洗掉,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男人们还要在这一天理发,过年以后是不准理发的。

腊月二十九

人们就开始为团年饭准备了。土家人多住在山里,兄弟分家之后也相聚不远,基本上一个家族聚居一处,到了年关,各家准备团年饭,轮流到各家团年。稀稀疏疏的鞭炮声响起,年的味道从那升起的青烟处飘来。土家有一种“抢”着团年的习俗,也就是比着看谁家的鞭炮放得早、放的多、放得响、放的长。下午吃了年夜饭之后要“送亮”,这也是祭去世的祖宗和亲人。送亮一般都只送四代以内的直亲,所有的亲戚要给新亡的人“拜新年”(到坟前祭拜),一般是在过年之后。晚上要给亡人烧纸钱,让他们在那边也过个丰盛的年。

腊月三十

土家族人在农历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要“守岁”。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摆龙门阵,我们称之为“摆场”。火炉中的火也有讲究,要放一根主柴,这是最大最粗的一根柴,往往能烧几天,再围着它放小柴。年三十的火要烧得越旺越好,火势旺来年的运头才旺。

晚上要吃宵夜,人们将做好的“醪糟”(米酒,但比米酒浓)端出来,放进“炉锅”中煮沸,将汤圆或糍粑投进去,等到汤圆或糍粑浮起的时候就可以吃了,有“甜蜜和团圆”的意思。零时整的时候,一家人到院子里“放天星”,将年前买回的烟花爆竹在院子里燃放,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所有的人都必须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