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瑶族舞蹈

瑶族舞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瑶族舞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瑶族舞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瑶族舞蹈 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 保护传承

一、瑶族舞蹈历史渊源

“南岭无山不有瑶”,一语道明了瑶族和山的紧密关系,靠着大山的庇护,瑶族人民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瑶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落后的生产工具,依赖大山的物质,采取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延续民族生命,从而创造了具有大山风韵的文化。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

二、瑶族舞蹈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瑶族舞蹈艺术是民族心理素质和精神的抽象表现。根据现有掌握流传下来的舞蹈,按粤北瑶族舞蹈表现的主题和表演的特征,大致可以分几类:纪念和敬奉祖先舞蹈、宗教祭祀舞蹈、节令习俗舞蹈,这几种舞蹈分别体现出了对以盘瓤(盘王)为主神寄仰无限美好厚望、传播民族淳朴道德观念和精神等瑶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是以舞蹈寄仰对以盘王为主神的美好愿望。“盘王节”是瑶族同胞纪念先祖的传统民族节日。海内外瑶胞虔诚信奉始祖盘王,并于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办瑶族盘王节,现成为全国瑶族同胞最盛大节日。这一天瑶族人民杀鸡宰鸭,唱盘王歌,跳长鼓舞,追念先祖盘王功绩,歌扬先祖奋勇拼搏精神[1]。如《盘王舞》、《铜铃舞》等,指祭祀盘王时跳的各种舞蹈,主要是通过祭祀祖先,还愿报恩,祈求丰年。关于“还盘王愿”的来历,民间传说是:瑶族原来住在“南京海岸,寅卯二年,天下大旱,蕉木出火,格木无粮”,十二姓瑶王子孙万般无奈,只得离开故土向南迁徙,遇着大海,十二姓瑶人驾船渡海,谁知途中遇上狂风暴雨,七日七夜不得到岸。紧急中,瑶人想起了祖先盘王,于是就焚香许愿誓,如盘王显灵保佑子孙平安渡海,以后代代“还愿”祭祀盘王,以报佑护之恩。许愿后果然风平浪静,十二姓瑶人很快到了彼岸。于是以后各姓瑶族就沿俗还愿以祭盘王,子子孙孙直传至今。

二是以舞蹈传播民族淳朴道德观念。瑶族节令习俗舞蹈,如《耕种舞》、《铙钹舞》等。在丰收季节,在瑶家聚居地方,唢呐、芦笙伴奏着歌声,婉转悠扬。身着鲜艳瑶族服装的瑶族人民跳起民族舞蹈,欢乐场面夜以继日。盘王节有个美好的传说,相传这里的庄稼经常受到鸟类的糟蹋,但是人们却没有好的办法,这时候一位姑娘站了出来,姑娘用动听的歌喉把鸟儿给吸引过去,就再也不去糟蹋庄稼。从此这一节日也被流传下来,成为男女相亲节日,受到青年男女喜爱[2]。

三、瑶族舞蹈蕴含着丰富民俗文化元素

瑶族民间舞蹈或是传统最原始的舞蹈,内容都蕴含了丰富的瑶族民俗文化意识,具有明显民俗风俗特征,是瑶族民间文化艺术孕育、催生和哺育的结果。瑶族传统舞蹈除了在内容上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及民族意蕴,在舞蹈动作、舞蹈道具、形式上也体现出民俗文化的相应特点。

一是瑶族舞蹈动作具有民俗文化的原始性特征。瑶族传统舞蹈一般动作古朴,风格粗犷,舞姿娇健,开朗豪放,舞至酣处,围观者高声吹叫并介入,气氛异常热烈。如《长鼓舞》表演,一般都以各自的表演性动作和程式性动作互相连贯一体,构成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在动作上,矮、稳、颤是其共同的特点:“矮”是指腿部下蹲。在舞步上,多走“三步罡”、“七星罡”,形态是屈膝弯腰,动律稳重,显示出宗教舞蹈的固有特点。瑶族民间舞蹈特点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民俗文化的再现。

二是瑶族舞蹈道具具有民俗文化的古朴性特征。民间谚语有“瑶不离鼓”之说法,说明了“鼓”在瑶族舞蹈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瑶族舞蹈代表的长鼓舞和铜鼓舞,都是以鼓为主要道具,而鼓本身就是祭祀瑶族始祖盘瓠(盘王)的工具。长鼓是瑶族民俗祭祀活动中的工具,也是瑶族的崇拜物,是瑶族祖先崇拜的残余。以它作为舞蹈的道具正是借助于民间舞蹈的形式来体现瑶族民俗文化。

三是瑶族舞蹈表演者具有民俗文化基层性特征。过往瑶族民间舞蹈表演者都是由师公扮演,或由师公为主,配备歌娘、歌师、奏乐的艺人组成。这些师公、歌娘、歌师平时均生活于瑶族民间,与瑶族民众有着鱼水关系。瑶族盘王节中的《师公舞》、《拜盘王》就是由师公表演的典型。表现“拜盘王”的祭祀仪式更是由师公主持。这些原先以娱神为主的瑶族传统舞蹈,后来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化为以娱人为主,表演者亦由师公、歌娘、歌发展到一般艺人及广大群众共同参与,从而使瑶族舞蹈表演者的基层性特点表现的更为充分。

四、瑶族舞蹈发展现状

瑶寨作为歌舞之乡,目前流传下来的大量丰富民俗节庆。如三月三开耕节,六月六尝新节,七月七开唱节,十月十六盘王节以及“耍歌堂”等盛大节日。节庆活动期间,瑶家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搭起山歌擂台,或对歌,或盘歌,或斗歌,唱到三更半夜,声嘶力竭才罢休。目前,瑶族舞蹈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

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瑶族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日。据纩东新语》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日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时自由结婚,礼仪简单”。“耍歌堂”也是瑶族人民传播历史知识和喜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具体表现形态包括有祭祖、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根据史料记载,“耍歌堂”在明代洪武年间排瑶鼎盛时期已有完整的表演,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3]。“耍歌堂”1992年被列为中国国际友好观光年100个节庆活动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瑶族舞蹈传承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瑶族传统舞蹈的动律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历史过程,是长期文化发展的积淀和历史生活的结晶。瑶族的长鼓是该民族突出代表和典型标志,瑶族人民用击鼓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一招一式都体现着瑶族民族文化底蕴[4]。“耍歌堂”活动中传诵的瑶经既反映了排瑶的历史发展情况,也反映了古代岭南的征战历史,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历史研究价值。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交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浓厚的原始宗教观念及崇拜活动正在逐渐减少,巫术迷信也渐趋消失,而这些原始文化却蕴涵着弥足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习俗等积极因素[5]。

六、瑶族舞蹈的困境与传承思考

瑶族传统舞蹈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瑶族传统舞蹈也到了濒危状态,与很多传统文化一样,瑶族舞蹈也面临传承后继无人、参与积极性不高,传承保护危机。现在,随着国家对瑶族地区大力开发、城市化迅速发展、瑶区人口流动加快、各种文化之间相互激荡等,都对瑶族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从而加速其传统文化的灭失过程。

目前广东的3个民族自治县各自组建了专业文艺团体并创作了各类瑶族传统舞: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剧团的《牛玲舞》、《瑶族小长鼓舞》等;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的《弹指》、《欧莎腰》等;乳源民族艺术团的《鼓韵》《扁担挑起情嗨罗》等。并多次赴广州和北京参加全省和全国文艺汇演,深受观众和文艺界的赞扬。

如何对瑶族舞蹈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一是充分利用政府和民间两大推手,通过交互作用,设立基金,对瑶族舞蹈非遗传承人提供补贴,让传统舞蹈进校园、进社区等普及活动,逐步营造传统文化传承氛围,使民族文化享有者和后继者有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促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二是利用文化的无形推力,结合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思路,在旅游开发中运用瑶族舞蹈的文化底蕴及特征,提升旅游文化的神秘性和无形性,让游客体验瑶族舞蹈古朴文化的纯洁性,以文化旅游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传承双赢。

结语

经过瑶族地区文艺工作者们不断挖掘、整理和创作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民族舞蹈,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下,会跳瑶族传统舞蹈民间艺人被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瑶族舞蹈的保护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谷显明,张美花.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2):P119-122;

〔2〕彭晓丹.连南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城市旅游研究,2016(6):P92-93;

〔3〕陈景云.粤北瑶族文化的传承及其旅游文化的开发.清远职I技术学院学报,2010(2):P24-26;

〔4〕郑希.浅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湖南社院学报,2013(2):P65-68;

瑶族舞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地方高校;舞蹈教学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中国的瑶族人口有260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湖南等多山区的省份。瑶族长鼓舞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瑶族长鼓舞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资源,目前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也并未在高校舞蹈教育中进行有效的运用。为此,有必要围绕瑶族长鼓舞资源开发及其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一定研究。

1 概述

1.1 瑶族长鼓舞简介

瑶族的长鼓舞诞生之初是瑶族人民在祭祀盘王时所跳的舞蹈。跳舞者手中拿着长鼓,身穿瑶族传统服装,肢体动作效仿砍伐树木、建造房屋、穿越山谷等,形象逼真,带有浓重的原始意味。长鼓舞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双人舞、群舞、单人舞等,可是当今我们见到的通常是群舞,双人舞与单人舞被囊括在群舞之中,和这种舞蹈的存在方式相关,其大多出现在公共场合,如祭奠、庆贺新生命的到来、庆贺农业的丰收等。还有部分地区会辅以锣笙、芦笙等,为长鼓舞增添不同韵味。总而言之,瑶族长鼓舞体现了瑶族群众的果敢、积极、坚韧、无所畏惧的性格。

1.2 瑶族长鼓舞对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的作用

瑶族长鼓舞对地方高校舞蹈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学生掌握民族舞蹈的个性特征与动作要领。使学生体验具有民族舞蹈个性特征的舞蹈动作,有利于其正确把握舞蹈的个性特征与动作要领。其均具有柔韧、淳朴、奔放、旷达的特征,方式众多,类型多样。

二是有利于学生体会民族舞蹈的内在意蕴和审美。瑶族长鼓舞的内在意蕴便是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有效融合。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宏伟的气势、绚丽的色调、夸张的动作等元素呈现出来的便是阳刚美;愉悦欢快的节奏、轻逸的舞姿,极尽协调的色调,极富曲线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便是柔和美。

2 瑶族长鼓舞教育资源开发现状

我国各个地区的学校舞蹈教育均在全面开展教改工作。传统教学内容的滞后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的降低是促使高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因。以瑶族长鼓舞为例,随着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被各界所熟知,其在舞蹈教育领域的重要作用也逐渐被挖掘出来。地方高校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发瑶族长鼓舞资源,邀请瑶族长鼓舞艺人参与高校舞蹈类课程的改革,同时也是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目前,地方高校正在努力开发瑶族长鼓舞教育资源。刘小春等通过广泛地调研和走访瑶族长鼓舞源地及发展发展地,并与瑶族长鼓舞艺人进行访谈交流,最终编撰了我国首部关于瑶族长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瑶族长鼓舞》。这部丛书对“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与节庆民俗的关系、传承与保护、变迁与发展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这部丛书为瑶族长鼓舞在地方高校的舞蹈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同时,也有地方高校从实践层面探索了瑶族长鼓舞作为教育资源在地方高校中的应用。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邀请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钟宁教授、汪云田老师详尽介绍了瑶族舞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编排了瑶族舞蹈作品《敲起铜锣追男崽》,使学生们对民族舞蹈特别是瑶族舞蹈的历史及研究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地方高校而言,充分利用瑶族长鼓舞资源开展舞蹈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文将对瑶族长鼓舞资源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述。

3 瑶族长鼓舞资源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地方高校舞蹈教育课程改革刻不容缓,应当以着重凸显瑶族长鼓舞为特色的课程,把瑶族L鼓舞引入高校舞蹈教学中。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制定详细的瑶族长鼓舞教学计划

经过深入了解瑶族长鼓舞,对各个地区调研的资料加以汇总后,结合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提出两套教学计划,且按部就班地进行。具体如下:

一是可以尝试开展“瑶族长鼓舞基础动作练习”,对经典的瑶族长鼓舞动作加以整编,选取典型的动作分步骤教给学生,使其领会这种舞蹈所独有的风格内涵,一学期大概教授3~5个民族舞蹈。在教给学生民族舞蹈经典动作组合以前,应当先讲解有关的理论知识,如此可以使学生更快速地掌握舞蹈动作,更科学地领悟舞蹈的内在意蕴,同时为之后的作品改编奠定基础。

二是可以尝试“成品舞蹈创排”,在学生学会该舞蹈的经典动作组合以后,让学生基于民族舞蹈要素编排成品。如此,能够使学生经过掌握瑶族长鼓舞成品舞,一方面提升表演水平,另一方面牢固掌握动作要领与特点。

3.2 将瑶族长鼓舞视为所有专业的公共课

个性化课程的开展不可拘泥于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应当以学校所有学生为对象进行。在教学设计中,构建瑶族长鼓舞民俗舞蹈经典课程开放系统,创编部分容易学会的、蕴含民俗特点的动作,调动非舞蹈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切实体会到这种舞蹈的独特风采。瑶族长鼓舞教学一方面让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更为多样,另一方面有效推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

3.3 注重瑶族长鼓舞教学效果的展示

地方高校应注重每个学习周期后的瑶族长鼓舞教学效果的展示。可采用多种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如表演一个舞蹈片段,使学生全面展现自己在一个学期中学到的知识,同时也有效宣传了瑶族长鼓舞,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与学习这种舞蹈,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4 结语

地方高校必须深入地挖掘瑶族长鼓舞作为教育资源对舞蹈类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索瑶族长鼓舞在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在舞蹈类专业中开设瑶族长鼓舞相关课程,形成富有特色的舞蹈类课程体系,在传承和保护瑶族长鼓舞的同时,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 何永琳.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广西瑶族长鼓舞的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5(9):239.

瑶族舞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原生态 瑶族舞蹈 芦笙长鼓舞 保护

广西富川平地瑶的芦笙长鼓舞,是以芦笙、小锣和长鼓一起舞动的舞蹈,集“巫”“祭”“娱”为一体,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芦笙长鼓舞”一般在大型节日祭祀时跳,如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的“盘王节”。瑶族的《盘王舞》是祭祀盘王时所有舞蹈的总称,这些舞蹈包括:请圣开香舞、铜铃舞、化钱舞、约禾打马舞、祭兵舞和芦笙长鼓舞,其中芦笙长鼓舞是精华,它凝结着瑶族同胞的寄托,沉淀着瑶家深厚的民族情感。如《盘王大歌》中唱到:“长腰小鼓和生簧,柔情侠骨走四方,瑶家不绝鼓不断,过山过岭追太阳”。芦笙长鼓舞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它以原生态的民族符号记忆了瑶族的生产生活风俗,演绎了瑶族的历史文化进程,反映了多种文化的深厚交融,是研究瑶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2008年,富川原生态芦笙长鼓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芦笙长鼓舞的原生态动作形态分析

2011年8月,笔者到富川瑶族自治县进行民间调研,实地采访了新华乡虎马岭村芦笙长鼓舞的第三代传人黄道胜,并观看了原汁原味的芦笙长鼓舞。芦笙长鼓舞共有十二套,分别代表瑶族的十二个姓氏,经常表演的有九套,其余三套已经失传。这九套动作一为头拜上四拜;二为美女双双;三为坐堂齐;四为竹鸡扒泥;五为坐边齐;六为五脚尖;七为三人舞;八为堂堂上;九为东北鼓。这九套舞蹈既可以完整表演,也可以分开表演。该舞蹈的主要播布区为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新华乡、石家乡、福利镇等平地瑶聚居地。

芦笙长鼓舞包括长鼓舞蹈、长鼓舞伴奏音乐、舞蹈号子和长鼓歌,在表演时左右各有一个大长鼓,由人一手抱鼓,一手击打鼓面,两名吹笛手吹奏旋律;里圈由两名芦笙手、两名小锣手和两名女子小长鼓手围成圆或成两排相向而舞。外圈的人一般只负责演奏和进行简单的脚下动作,里圈的人要边演奏乐器边进行丰富多变的舞蹈动作,同时配以呼号,由小锣手承担。舞蹈的动作以屈膝半蹲斜前踢、有力地吸腿转身、蹲跳和点扒后踢腿为主。芦笙手和小锣手由男子表演,整体粗犷有力;小长鼓手由女子表演,舞蹈动作多为上肢翻拍小鼓,下肢围圆走动作,整体舒缓,优美。男女舞蹈动作整齐划一。

运用舞蹈生态形态分析法,对芦笙长鼓舞的节奏型、呼吸型、步伐和显要动作部位等四个因子项进行分析,其原生态特点将更加清晰。

(一)、节奏型分析

芦笙长鼓舞是以芦笙、小锣、长笛、大长鼓和呼号进行伴奏,每一个动作都要配合音乐及呼号进行运动或停顿。舞者身体姿势为上半身微含,屈膝半蹲,动作的重拍都是向下,节奏型为:x x x│x x x│的4/3拍节奏和x x│x xx│x xx│x 0│x xx│x xx│x xx│x.x xx│0 0的4/2拍节奏。

排成两排面向前方,4/3拍节奏动作:第一个三拍,左脚向圈里迈一步,右脚向八点直踢出;第二个三拍,右脚向圈外退一步,左脚前吸起;第三个三拍:同第一个三拍,上身前俯;第四个三拍,同第二个三拍,上身前俯拜;接两拍,左脚向外屈膝,前脚掌点地一次。此节奏动作循环多次,脚掌点地,左右方向各点一次之后,再左右方各点两次,表示对神灵的恭敬和祭拜。

围成圆形,4/2拍节奏动作:第一拍,左脚前吸起;第二拍,左脚落下;第三拍,右脚平踏;第四拍,左脚旁踹出;第五至七拍,左、右、左平踏,同时转身向相反的方向,第八拍停顿。

典型的动作节奏可以提取舞蹈动作典型特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其舞蹈节奏丰富,由强弱弱的4/3拍节奏和强弱明显的4/2拍节奏构成。它们时而舒缓、庄重,时而欢快、热烈,每一套动作都有开始动作和结束的造型,体现了原生态舞蹈娱神、娱祖的典型特点。

(二)、呼吸型分析

呼吸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它与舞蹈的表演和韵味息息相关,内在的呼吸形成了另一种内在的舞蹈表现。芦笙长鼓舞的呼吸有三种:第一种是吹笛手和芦笙手为顺应乐器的需要进行呼吸,比如芦笙手,吹奏的节奏是一吸一呼、吸吸呼和呼呼吸几种交替,舞者既要顺应脚下的舞步,又要考虑音乐的旋律,综合地使用呼吸;第二种是小锣手、小长鼓手配合舞蹈动作和歌唱、呼号的呼吸,一般是一句歌词换气一次,舞蹈动作在换气时停顿或者变换,也就是说舞蹈动作、歌唱和呼号是协调一致地同时进行;第三种是大长鼓手的均匀、平稳的呼吸,一般是重拍吸,弱拍呼,形成连绵不断的节奏感。

(三)、步伐分析

芦笙长鼓舞中有特定祭祀仪式的动作,如作揖、伏地、矮拜,也有表现动物如竹鸡寻找食物的。在这原生态集体祭祀舞蹈中,步伐的动作非常丰富,每一套动作都有不同的构成,凸显出了瑶族先民的顽强生命力和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

其主要步伐有平踏、前直踢、旁直踢、前吸腿、主力腿直、动力腿弯腿前点地等,衍生步伐有平踏后吸腿、高前吸腿、前吸腿跳转、主力腿弯、动力腿直腿前点地等。每一个步伐都保持在半蹲的基础上,重拍向下,使每一步都牢牢地站稳,回归大地,形象地表现了瑶族先民爬山涉水、艰苦开垦的历史和庆祝生产丰收的喜悦。

(四)、显要动作部位分析

显要动作部位:双腿下肢纵折二度,上下起伏运动,接一腿直踢出或前吸腿动作。次显要动作部位:芦笙手双手胸前横折三度,把持芦笙吹奏;小锣手双手胸前横折三度,一手拿锣,一手纵折二度敲奏;小长鼓手双手胸前横折三度,一手360°翻鼓,一手纵拍鼓折二度。

舞蹈动作的蹲踢踹脚、侧身蹲伏,模仿了瑶族先民生活在山区的行走和跳跃,表现了祭祀时的虔诚和恭敬,舞蹈语汇独特,富有无限的生命力,寄予了瑶族人民期望已散居的十二姓同胞能重新得以团聚的愿望。

瑶族舞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牛亚岭瑶寨,长鼓舞,开发利用

长鼓舞是瑶族地区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舞蹈,是瑶族同胞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生产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长鼓舞又是极具瑶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族体育舞蹈。《长鼓舞》瑶语称“播控”,即打长鼓之意。“有瑶就有长鼓”,说明长鼓舞在瑶区广泛流传。长鼓舞是以鼓为道具,以唢呐、锣鼓、芦笙等为伴奏,舞姿质朴凝重、刚劲沉雄、节奏分明,基本动作由走、跑、跳跃、蹲、挫、旋、俯冲,以及顶、斗、周旋等动作组合而成,讲究闪转旋跃、蹲腾立跳,长鼓舞以自娱性的形式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意愿,是集体智慧结晶,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也是瑶族群众宣泄情感、欢娱身心的重要方式。

一、长鼓舞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对长鼓舞的考察中了解到长鼓舞作为从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一种民俗舞蹈,其要表现的动作都是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在肢体上的体现。根据笔者所查到的资料,在长鼓舞中,所有的动作又可以分为表演性质的动作与程式性动作,程式性动作就包括走角等固定套路,而在表演性质的动作上又细分为祭祀性动作和游戏性动作。祭祀性动作包括拜鼓,承鼓等动作,表演性动作根据其内容可以分为模拟动作,比如,模拟植物,动物等,造房动作,比如量地基,挖地基等,制鼓动作,比如寻树,砍树,背树等。这么多的动作,都是由舞者的肢体来解读的。通过对舞者的观察,和采访,加上前人对长鼓舞的归纳,就是从几个基本的动律发展而来的:“曲”是长鼓舞“含胸、弯腰、屈膝”等动作特点构成了一个“曲”的肢体形态,给人一种稳重,憨厚,老实的直观感受,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瑶族民众深层的和情结。“闪”是长鼓舞中最核心的动律,是在动作过程中,通过控制自身的力量,先由上往下屈膝,然后通过膝部发力从而带动上半身有规律的起伏,形成一种上下的,有节奏的弹动。通过舞者的优美的舞姿,向各位观众展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阳刚之气。“扭”。长鼓舞出现了大量的“扭”的造型,这是以身体躯干为轴,上半身可以向左右转动,然而在身体转动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抬腿,盘腿的动作,这一系列的动作跟“扭”腰侧身的动作有关。加上手持的长鼓,给观众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柔和的曲线美。这三种动律组成了长鼓舞中最基本的动作,加上这些动作的组合,排列,就形成了表现在舞者中的,动人优美的舞姿。通过对鼓的击打,既能生动形象的反映出瑶族同胞的生产生活,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九疑山瑶族的民族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对瑶族实施健身计划提供了发展思路。长鼓舞动作粗细并蓄,有着朴实的美感,它既是瑶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形式。笔者调查发现,九嶷山牛亚岭古瑶寨,位于宁远县九嶷山光冲村,距九嶷山舜帝陵8公里,有10多户一百余人。据史料记载,牛亚岭古瑶寨始建于清末,由瑶民冯任古选址,筑于两山之间的南山梁半山坡,坐南朝北,采用就近选材,依山势而建,夯土为墙,立木为柱,历五代人,建成现占地2000余平方米,由五栋半地半楼2―3层土木结构的吊脚楼(千脚屋)组成,瑶寨房屋中间有100余平方米的空坪。它是历史上建筑最晚,原貌保存得最原始的一座瑶寨,在瑶族居住的岭南山区极为鲜见,200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宁远九嶷山牛亚岭瑶寨中,独特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形成了瑶族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主要项目有:长鼓舞、对顶木杠、刀舞、人龙、毛莱球(木头球)、打陀螺、手上陀螺、播公(打长鼓)、伞舞、打猎操、舞狮、串春珠、瑶拳和盾牌舞等活动形式。而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的宝贵艺术遗产,是瑶族历史的见证,千百年的历史的积淀,它是瑶族图腾崇拜的信仰习俗及其原始宗教的一种载体,瑶族长鼓舞被批准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二、牛亚岭瑶寨长鼓舞的现状的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变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纷消失,在牛亚岭瑶寨长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在这样的世外仙境一般的地方,长鼓舞也没有完全的保留下来,笔者到当地调查,据当地的村支书赵富古介绍,会跳长鼓舞的人少,由于年青人有的外出经商打工,不爱好跳舞,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现在会跳长鼓舞的不足10人,而且都是一些年龄较大的人,很多年轻人和小孩并不会跳长鼓舞。据当地老艺人介绍:“那时年轻认为有的动作不好看,而且难度还大,加上又不经常用,所以就没怎么练习过了”,加之“会跳的越来越少,年龄越来越来,难度稍大的动作要跳起来就越发困难,这样一来,想要传承下去就越困难”。更让人意外的是,长鼓舞曾经是用来祭祀的舞蹈,是用来沟通“神明”跟祖先的的圣物,瑶族民众对它是心存敬畏,几乎是代代相传的东西,在过去“几乎每家都有两个自制的长鼓”,到现在“别说几家,就是一个村子也难有一对”。而今受商业化的冲击与审美观的改变,有人认为学那个有什么用啊?出去打工随便就能赚的钱比学它的多。还有更多的认为,动作太复杂,难度系数高,更有者连最简单的动作来练习都受不了!甚至根本上就没有兴趣。在年轻的一代,甚至是小孩能打长鼓的几乎是出现断层,少有人会。拜师想学的人少了,所以流传下来的长鼓舞套路越来越少。而听年轻一点长鼓传承人赵七秀介绍,住在这里的瑶族人传承着唱瑶歌,穿瑶装,打长鼓等瑶族特有习俗,她自己跟同年龄的人不一样,因为自己有一个爱好打长鼓的父亲,受到父亲的影响才看到打长鼓的乐趣,而更重要的是自己觉得这个有意思,因为爱好,就开始学习,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跟大多数人一样,感觉动作难度比较大,不好学,就有了放弃的想法,父亲的鼓励是让她坚持学下去的希望。现在,她会打的长鼓一共有36套,基本是从师傅跟父亲那里传承而来。作为一名长鼓的爱好者,痴迷者,赵七秀不仅自己打长鼓,还带动自己的丈夫加入这个行业来,作为她的丈夫不仅能打长鼓,连长鼓的基本配套设施,“锣鼓,芦笙”也开始研究起来。也掌握了基本的门路。当然这些只是在这个古瑶寨里一些特殊的现象,打长鼓在这里还是极少数人会的一项运动,而作为九嶷山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这些技艺的流失,会影响牛亚岭瑶寨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现在这一瑶寨的长鼓舞的现状令人担忧,濒危的形式十分严峻。

三、牛亚岭瑶寨长鼓舞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

长鼓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文化记忆的象征符号,具有聚合与认同的社会功能,但它所面临的跟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就是保护与发展的问题。牛亚岭瑶寨是宁远县旅游线路上的一个景点,却因为交通距离核心景区远,得不到发展,长鼓舞也是处于濒临失传的地步。如今,长鼓舞作为民俗体育项目,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传播瑶族文化,不仅是能促进宁远县的经济发展,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和保存。我们课题小组对开发利用九嶷山牛亚岭瑶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是政府部分要挖掘长鼓舞的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赋予长鼓舞文化以保护地位,鼓励人们保护和开发长鼓舞资源。长鼓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既能丰富大众的精神层面,又能做为一种民俗体育开展,对大众的生理层面也有影响。长鼓舞在尽情敲打时爆发性肢体语言,可以释放个体的心理压力和表达集体情感。简单套路的长鼓舞能作为一项有氧运动在大众中开展,这既能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促进肌体各组织器官协调运作,又能塑造形体,减轻心理压力,在有带给了人们艺术的享受,使人愉快。政府大力提倡长鼓舞作为健身舞蹈来跳,这即发展了长鼓舞,又丰富了大众的生活。

二是要与祭舜相结合,打造长鼓舞文化品牌,形成九疑山景区的旅游产业链。舜文化是宁远重点开发的旅游项目,借助舜文化来开展有民族特色的长鼓表演,呈现出瑶寨的风情,使之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九疑山风景名胜景区,尤其是在三年一大祭,每年一小祭或半年一祭的前提下,利用瑶族长鼓舞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发挥出长鼓舞的作用,继而对九疑山牛亚岭瑶寨的发展,提高知名度,展示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粹,强化族群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从活态遗存中了解历史。长鼓舞无论是从舞蹈动态,还是从它的表演形式、环境、习俗等,都保留了最古朴的特色,它是历史的活态传承,具有瑶族历史的根性、母性文化的特征。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带来的利益链和精神尊重的刺激,瑶族也注重本民族文化的传播,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三是传播长鼓舞文化,创建长鼓舞文化产业链。长鼓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民族的一种民族的瑰宝,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于瑶族来说,传统的节日加上瑶族特有的节日,向游客展现长鼓舞的魅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瑶寨特色旅游开发时,瑶族长鼓舞元素贯穿于整个过程,其经济属性逐渐显现,发展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旅游产品,可以提高瑶寨的人均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民俗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发展,创建独立的文化品牌是打造瑶族,以及宁远县旅游产业链的重要的一环,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又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一个必然选择,毫无疑问,作为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长鼓舞代表着牛亚岭瑶寨的民俗,民风,最能体现出宁远县特色的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王桂忠,张晓丹,吴武彪.广东瑶族长鼓舞的健身娱乐价值及文化特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126- 128.

[2]胡荣华,彭珍琳.璀璨的原始瑶寨- -探访宁远牛亚岭古瑶寨.永州新闻,2015.09

[3]宁远县九嶷山牛亚岭瑶寨寨前石碑简介

瑶族舞蹈范文第5篇

1、长鼓舞是瑶族的传统舞。

2、长鼓舞是中国瑶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3、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悠久,在瑶族传统的祭盘王仪典中和在一些驱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术活动中常跳此舞。瑶族长鼓舞已经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瑶族舞蹈范文第6篇

幼儿学做火车头,去找车厢,火车越来越长,让幼儿体验朋友越来越多的快乐,活动中表扬能听音乐准确做动作的幼儿,使其他幼儿也学会合拍做动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舞蹈教学案例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幼儿舞蹈教学案例一

《欢乐颂》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创编舞蹈动作,能自如地随音乐舞蹈,表达出小朋友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体验欢乐的气氛。

2、初步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合作交往能力及自学能力。

【活动准备】

1、图谱两张,歌曲《欢乐颂》磁带,录音机。

2、五个小组的标记(白、红、黄、蓝、绿五种颜色的花形标记,幼儿各有一枚,活动室地面贴上相应花形标记)

3、舞蹈用小道具(腕花),幼儿人手一副。

【活动过程】

1、随《母鸭带小鸭》律动音乐幼儿愉快地进活动室。(要求幼儿能随音乐形象而有节奏地表演小鸭走路,游水的动作)

2、练生曲《你好,你早》(模仿小动物的叫声,能与同伴自然地面对面表演唱,声音整齐动听)

3、复习歌曲〈欢乐颂〉

请外圈的小朋友站起来唱歌词,里圈的小朋友哼唱“啦”,合唱的时候声音要整齐和谐。

4、创编舞蹈〈欢乐颂〉

(1)幼儿听音乐想动作(引导幼儿感受音乐,初步设想舞蹈动作)

师:“刚才小朋友的歌声真好听,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编〈欢乐颂〉的舞蹈动作,首先请大家仔细地听音乐想动作。”

(2)幼儿分组商量讨论,设计舞蹈动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在小组协商的基础上创编舞蹈动作)

师:“接下来要请每队小朋友站到标记上,互相商量,为这首乐曲配上合适的舞蹈动作,开始。”

(3)引导幼儿集体创编舞蹈动作,教师及时记录动作——画在图谱上。(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引导幼儿编出与众不同的优美的动作,并着重表扬动作富有创意及在创编时能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幼儿)

师:“刚才小朋友都编得很认真,现在哪一队先来试试,把你们设计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

(4)回忆创编动作,为连贯舞蹈作准备。(引导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图谱,想象动作)

师:小朋友真能干,我们的舞蹈动作已经全部编好了,先请大家看着图谱来回想一下动作。(播放音乐)

(5)看图谱学跳舞蹈。(能在参照图谱的基础上,初步随音乐完整练习)

师:“现在请大家找好舞伴一起来跳。”(特别提醒幼儿在需要合作舞蹈时两人能互相配合好)

音乐连续播放两遍。

(6)小朋友跳得真好,现在请大家带上腕花来跳,你可以学图谱上的动作,也可以自己想动作。(幼儿集体戴上腕花练习,能在音乐的伴奏下投入地表演)

5、结束。

小朋友的舞跳得真美,以后我们再到小舞台上去表演,好吗?现在我们一起跟客人老师说再见!(幼儿随《母鸭带小鸭》音乐愉快地出活动室。)

幼儿舞蹈教学案例二

瑶族舞曲

活动目标

1、知道舞曲的名称,初步感知舞曲优美、柔和的旋律。

2、会用优美的动作跟随音乐表演。

活动准备让幼儿熟悉少数民族瑶族,跳舞唱歌的场景图片,配乐磁带《瑶族舞曲》

活动过程一、欣赏乐曲,理解乐曲的内容,找出主要音乐形象。

1、小朋友,我们今天来听一首好听的曲子。(教师弹奏乐曲)。

2、刚才的曲子叫《瑶族舞曲》,好听吗?我们再听一遍录音,你一边听一边想,音乐中告诉我们叔叔阿姨在干什么?听完乐曲,让幼儿说一说(叔叔阿姨在跳舞……)对幼儿的想象加以评价。

3、出示图片(瑶族叔叔阿姨跳舞的场面,有长鼓,芦笙,小河。树,竹楼,晚霞……),再次引导幼儿边看图片边听音乐。

二、组织幼儿分段欣赏乐曲。

1、弹奏第一段,要求幼儿听出音乐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提问:听了这段音乐,想象叔叔阿姨是怎样跳舞的(引导幼儿说:这段音乐很慢,叔叔阿姨在跳着优美的舞蹈)。

2、听第二段音乐,要求幼儿讲出音乐的快慢。

听了这段音乐,想象叔叔阿姨是怎样跳舞的(引导幼儿说:叔叔阿姨跳得很快,因为这段音乐是快的)。

3、让幼儿听第三段音乐,以同样的要求让幼儿边欣赏边想象,这时叔叔阿姨干什么?

4、在分段欣赏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完整欣赏一遍乐曲,教师可配上语言(可以事先准备好的,也可以是加上幼儿想象讲述的内容,教师即兴组织的)。如第一段音乐可配上:"在风景优美的瑶族寨,住着许多勤劳的叔叔阿姨,这天,晚霞映红了天边,他们结束了一天愉快的劳动,来到了小河边,唱着动听的歌,跳着优美的舞"。第二段音乐可配上:"听,他们越唱越欢乐,瞧,他们越唱越有劲,啊,他们在唱歌歌唱我们的生活多美好。

三、引导幼儿在欣赏乐曲过程中熟悉它的结构。

1、要求幼儿反复欣赏音乐,开始的速度怎样?中间的速度怎样?最后的速度怎样?

2、引导幼儿欣赏第三段音乐和哪一段音乐一样?通过不断欣赏,让幼儿知道舞曲是(ABA)三段体的结构形式。

四、欣赏、学习铃鼓舞,体验舞曲的优美、柔和。

1、欣赏老师的表演。(老师自编)2、幼儿徒手模仿老师的动作,用身体和手臂表现乐曲的柔美。

3、幼儿持铃鼓随音乐练习,进一步体验乐曲的优美、柔和。

幼儿舞蹈教学案例三

《火车舞》

活动目标:

1、学跳《火车舞》能较合拍的随着音乐做小跑步和找“车厢”的动作,

2、理解舞蹈跳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做“邀请”和“感谢”动作

3、体验“火车头”与“车厢”协调合作的重要,以及朋友越来越多的快乐。

活动准备:火车图片

活动过程:

一、熟悉《火车舞》乐曲旋律

1、全体幼儿在乐曲伴奏下,小跑步进教室

2、合着音乐一拍一下的拍手。

3、幼儿创编其他身体动作,合着音乐可以做做拍腿,拍肩等。

二、出示火车图,认识火车头和车厢,用动作表示火车行进

小朋友,火车是怎样开的?请一些幼儿模仿。

三、学习舞蹈中的基本动作。

1、学习火车行进的动作

小朋友,老师也想到了一个火车行进的动作,你们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2、幼儿随音乐做行进动作

3、今天火车头想邀请车厢跳舞,想想看火车头会怎样邀请车厢呢?(幼儿讨论)

4、练习幼儿想出的邀请动作,老师哼邀请的音乐旋律。

5、车厢怎样表示对火车头的感谢呢?请幼儿用动作表示。老师哼感谢处的乐曲旋律。

6、完整的随乐练习舞蹈中的基本动作,提醒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做邀请和感谢的动作

四、学跳集体舞

1、全体幼儿坐成圆圈,老师先做火车头,用小跑步去找车厢,示范做动作。

2、幼儿学做火车头,去找车厢,火车越来越长,让幼儿体验朋友越来越多的快乐,活动中表扬能听音乐准确做动作的幼儿,使其他幼儿也学会合拍做动作,在连接的时候提醒后面幼儿拉好前面幼儿衣服的下面。

五、复习《表情歌》

瑶族舞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教学内容

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以独居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舞蹈风格影响着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为传统舞蹈艺术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但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土壤逐渐瓦解,许多少数民族舞蹈都陷入了濒临灭绝的边缘。所以,我们应当以学校舞蹈教学的方式传承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在舞蹈教学改革中推动民族舞蹈的创新发展。

一、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在传承广西少数民族舞蹈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学生的舞蹈基本功比较好;教师对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认识和理解较深;学校为少数民族舞蹈传承创造良好条件等。但由于各种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理念落后、对少数民族舞蹈传承重视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一)舞蹈教学思想及内容问题许多学生认为少数民族舞蹈不够流行、不够美、也不够酷,对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缺乏兴趣;教师对壮族、傣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研究不够深刻,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舞蹈文化等认识不够,这些也影响了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改革。此外,广西少数民族大多都比较重视世俗的民间生活,并以舞蹈的方式缅怀先人、歌颂美好生活、表达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等。比如壮族巫舞就以祭拜神灵的方式表达了对恶劣生存环境的抗争和对先人的缅怀。但是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不够重视。传统服饰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特征,如形式多样的金属饰品、复杂的围裙系带等,这些都反映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生活方式、价值信仰等,但是许多教师对少数民族服饰了解不多,不能恰当地利用服饰表现舞蹈意境、增添审美效果。

(二)舞蹈教学方法及环境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获得了较好传播,教师或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观赏和模仿广西少数民族舞蹈,这些推动了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播,但是教师或学生对这些少数民族舞蹈的学习往往是一知半解的,只是简单地模仿舞蹈动作,或生搬硬套地适用一些少数民族舞蹈元素,对舞蹈文化、舞蹈意境、舞蹈审美等不甚了解,这些又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的创新发展。此外,广西少数民族舞蹈发展滞后,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而增加新的舞蹈元素,导致舞蹈内容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使许多学生对广西少数民族舞蹈产生了审美疲劳,也影响了广西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改革。

二、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涉及音乐选择及编排、舞蹈立意及内容等方面内容,因而应当从音乐选择、舞蹈立意、舞蹈服饰等方面推动舞蹈教学内容改革。

(一)音乐选择及编排的创新少数民族音乐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能够反映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同时,少数民族也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为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内容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根据舞蹈主题、意境、内容、风格、节奏等选择适合的舞蹈音乐,或者以少数民族音乐为基础开展舞蹈动作设计,使舞蹈内容、主题和意境与音乐更加吻合。比如壮族舞蹈《摆嘎摆》就是以广西民歌为排练题目的,以独特的肢体动作展现了壮族儿女在挑扁担时的动作、特点和生活趣味,以音乐和舞蹈相结合的方式完美地表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舞蹈立意及内容的创新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一方面,应当深深扎根于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和日常生活中,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中寻找舞蹈创作灵感,选择舞蹈立意及内容,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更加贴近少数民族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少数民族舞蹈中有许多拜神、祈求、祭祀等方面内容的舞蹈作品,这些舞蹈作品在思想价值、精神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落后性,所以,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当对这些消极、迷信、落后的舞蹈内容进行改编,提高舞蹈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等,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焕发生机活力。[1]

(三)舞蹈服饰和道具的创新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服饰展现少数民族舞蹈,提高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性、艺术性和地域性等。比如,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笔者编排了壮族舞蹈《壮族美》,以黑色的壮族服饰为基础,将壮族独具特色的刺绣、袖口等融入服饰设计之中,以素色搭配外套、背心等,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服饰风格。广西少数民族舞蹈中经常用到绣球、木棍等道具,这些往往能够增加民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少数民族舞蹈道具,增加民族舞蹈魅力。[2]

三、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改革的方法策略

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当以传承和发展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为出发点,以加强舞蹈基础训练、领悟舞蹈文化内涵等为重要途径,推动广西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改革。

(一)加强少数民族舞蹈基础训练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对学生的身体柔韧度、灵活性、协调性等都有较高要求,只有当学生拥有良好的舞蹈功底,才能更好地掌握少数民族舞蹈动作,以高难度舞蹈动作体现少数民族舞蹈的张力。所以,在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应当将舞蹈基本功训练作为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学生以舞蹈造型训练、柔韧性训练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基本功。比如,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高难度舞蹈动作,以这些舞蹈动作训练学生的肌肉收缩力、身体柔韧性等,增强学生的核心稳定性、腿部肌肉力量等,使学生的舞蹈动作更有美感和张力。此外,还应当将现代舞蹈的基本功训练融入少数民族舞蹈教学中,将少数民族舞蹈分解为若干舞蹈基本功训练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少数民族舞蹈基本功训练。

瑶族舞蹈范文第8篇

关健词:本土音乐 音乐教育 创新

一、概念界定

(一)本土音乐

本土音乐是音乐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当地人同代代相传下来的传统音乐,并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当地群众生活相关,有着鲜明的地方音乐文化特色。

(二)本土音乐教育

作为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注重主要是指将本地域的民间音乐文化引入当地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以使本土音乐不断流传并发展,以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继承和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本土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音乐教育多元化趋势的需求

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的主流,音乐教育也不例外。在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同时以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点,不断发展壮大本土音乐文化,以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音乐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需求

“如何将本土音乐教育有机地融入至地方音乐教育中去,特别是中小学义务教育及地方高校中去”这是本土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因此作为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我国音乐教育界诸多专家、学者们正在研究与关注,如何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学校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到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外活动中去,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意识,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以及从小培养学生对家乡,对本土的文化情感,如何把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当地音乐文化的熏陶,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

三、本土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问题分析

(一)学校方面

1.学校对本土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地方高校没有开设音乐教育专业,即使有些地方院校开设了这个专业,但在专业建设中,对本土音乐资源库的建设投入不足,并且管理也不够完善,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学校对专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开展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意识薄弱、没有很好地弘扬和挖掘本土的音乐资源,这些都是影响和制约本土音乐在地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2.本土音乐校本教材的偏少

校本教材的开发及应用范围是衡量该所学校学校对本土音乐教育实施的重要课程标准。以清远地方院校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音乐专业为例,本土音乐瑶族音乐、壮族音乐,目前校本教材目前只有《广东瑶族舞蹈与音乐艺术》,而且作为清远是全国最大的瑶族文化基地,瑶族音乐文化的教育确实没有很好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来保障,瑶族音乐该项文化在其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实训设施比较欠缺,更谈不上对本土音乐在当地的传承发展和影响了。

3.对教师继续教育培养力度的不足

据调查,如下表1-1,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音乐专业为例,以下为音乐专业教师有关本土音乐的受教育经历表1-1

由调查可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音乐专业教师对本土的瑶族音乐、壮族音乐学习和锻炼机会不多,该项文化在本土高校的开展未能引起学校,教师参加过此方面的培训太少,当地文化宣传有关部门的重视也不够,尽管教师自学和接触过本土音乐文化,但对本土音乐文化节的掌握不够全面和系统,因此有待进一步努力和完善。

(二)教师方面

本土音乐教育传承观念淡漠,科研能力不足,缺乏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创新。大多数高校音乐教师是在教学实践中,授课偏“西方音乐中心观念”,涉及过有关本土音乐方面的知识较少,其主要还是教师对本土音乐教育传承观念的淡漠,对本土音乐文化关注不多。并且,大多数教师通常教学实施时大多依据现有的教本材料,很少主动探究,虽然追求时尚,但缺乏创新,特别是在提炼音乐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这一方面,更加不足。

(三)学生方面

调查得知,学生中平时爱听我国民间音乐的40%以下,不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占73%,因为95%学生不是来自本地,对本土音乐了解少,好奇并有新鲜感的同学占19% ,由于他们大多受现代“以西欧音乐教学论为中心”音乐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缺乏对学习本土音乐文化的意识和积极性,认为本土音乐不时尚、不起眼、不予以重视,有些连自己所生长环境的本土音乐也不愿意说或哼唱不出来。

四、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概况

(一)该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途径开展的

该校成立了旅游艺术学院,并设有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演唱、演奏、基本乐理、声乐、视唱练耳、舞蹈、中外音乐史及作品欣赏、民族音乐概论、舞蹈表演、民间舞(包括蒙古族舞蹈、汉族舞蹈,维族舞蹈藏族舞蹈以及当地瑶壮歌舞等)、舞蹈赏析舞蹈剧目、基本乐理试唱练耳、声乐基础键盘基础、声乐实践课等。该校音乐教育实施的硬件设施有艺术楼1栋、在建罗马广场一个、代表演的大礼堂1 个、主教楼多媒体教室、钢琴房舞蹈房及多媒体教室、数码钢琴教室等,音乐教育课程是通过多种形式教学,主教楼多媒体教室的课堂教学,在学术报告厅经常举办相关的音乐学术讲座及音乐论坛及文艺活动等。

(二)成立了清远民族歌舞团

清远市民族歌舞团于1999年成立。清远市民族歌舞团组织演职员参与各类演出和比赛活动,锻炼队伍,培养人才,致力打造高水平的专业文艺团体,歌舞团立足本土瑶族、壮族文化,着力推动清远地区艺术事业的发展。

上课教师选取本土传统民间舞蹈音乐知识进行传授,给学生提供一种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思维。

总之,目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规模不大,招生人数约120人,专业特色不突出,音乐教育传承的途径和教育实施的内容比较传统,创新力不够。

五、本土音乐文化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中有效途径的创新

为了直接有效地推动学校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发展的进程,首先从提升教师自身的本土音乐文化修养入手,加强音乐专业教师力量的培训,为了健全本土音乐资源库的建设,创新音乐教育传承的途径和教育实施的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校学生中选拨本土音乐文化“推广使者”

要将当地民间音乐文化进行推广和传播,扩大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影响,并不断传承和发民逐步形成去,推广使者的物色或选拨至关重要,单凭个别教师或音乐厅爱好者的力量是远不够的,特别为了加强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校学生巧妙地借助学生群体的力量去感染其他同学,并一代一代传承,影响力是很大的。

(二)成立 “本土音乐文化艺术协会”

“本土音乐文化艺术协会”是将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成立协会能将本土音乐文化深入广大热爱本土音乐文化的群体中去,特别是对相关音乐文化有兴趣和工作热情的,组成兴趣团队,定期到民间去采风,演唱某种本土民间音乐,形成一种强有力民间音乐的传承载体,在本区域作进一步的推广工作,甚至可以推广更广泛,协会团队成员并创建本土音乐文化学习氛围,壮大音乐文化节学习队伍,使本土音乐文化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三)借鉴市场商品营销的方式将其进行广泛的推广普及

对本土音乐文化宣传推广,可以借鉴多种营销手段,利用电视媒体、网络的宣传本土民间音乐的知识,使该项音乐文化深入人心。比如:清远电视台有两档介绍有关清远人、清远事、清远文化的专题节目,分别是“今日访谈”和“清远故事”,在当地的融入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如:举办节庆活动,连南的一年一度的瑶族文化节,“耍歌堂”,还譬如搭个舞台,文化节唱戏,以旅游为载体,象千年瑶寨的旅游开发,民族博物馆的成立,民族旅游工艺的表演与制作,甚至创编一些有关本土音乐文化方面的节目或趣味知识问答等活动,在传统本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地创新。

同时,也通过邀请当地的演出团体举办讲座,表演、活动策划等途径,编排本土民间音乐节目参加学校大型演出,诸如:迎新晚会、新年文艺汇演、五・四晚会等,拉近本土音乐文化的距离,使得该文化更具亲切感。

作为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不仅要自己走出去,将本土民间音乐文化带出我们的校园,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地方音乐文化走出校园的义务表演活动”,让广泛的市民们了解当地的文化,更多地融入当地音乐文化。同时,我们必得“请进来”,我们将民间艺人、专家、学者请进校园。“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这样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传承工作将更具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业秀.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开发[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05).

[2]杨立梅.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