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会计对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对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比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1 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者所从事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在生产各个流程中产生的资金活动。会计组织和反应的主要是社会再生产。这个概念包括了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所构成。包括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由于会计的主要特点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它只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计量表现的那些内容。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作为统一整体的再生产过程中的一切社会产品,即一切财产物资都可以用货币表现,而再生产过程中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和货币本身就称之为资金。资金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形式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其表现为资金的筹措、投入、运用、耗费、增值、收回、分配等活动。资金运动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能够运行在各个生产环节,也贯穿了各个部分,只要财产物资,无论有形还是无形,都可以看做资金的运动,对于会计来说,都是工作的对象,所以,总的说来,这些用在社会生产中的所发生的各种资金存储与调动都作为会计研究对象,所以,如果想要弄清楚会计工作的对象,就一定要讨论清楚资金运动流程。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成分。我们所讲的会计要素是特指的大类,会计报表所列示的具体事项,则称为项目。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具体分类。则是会计科目。六项会计要素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量要素,这说明了企业在某一段时间所具备的经济资源,还有这段时间的义务,直接和财务计量情况相关,与资产负债表的联系较为密切,也可以作为负债表的重要内容,所以,对于资产负债表来说,这是有必要认识的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是增量要素,企业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经营结果以及收益情况,是计量要素之一,利润表和它的关系十分紧密,需要通过利润表来反应,所以也是利润表的有效内容。

正常工作时,如果想要充分了解核算工作的全部过程,以及求得想要的结果,系统、连续地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的增减变动情况。一定需要通过分种类,分情况进行反应,反应活动经过各种科目以及账户来完成。会计科目根据相应的管理规范,会计要素需要各种分门别类,也应当表达为分类会计要素的相应项目,这些项目有监督以及核算的内容。

应当了解,会计的对象,要素,科目,几者都属于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会计工作的了解与探析都必须搞清楚会计对象包括什么,大致来说,就是资金以及资金的流动状况,理解这一层,就能理解会计的性质,但是如果还有确认,计算,记录,报告等内容的需要,就要深入研究。

所以,对于会计对象首次开展分类,这是分门别类工作的第一步,可以被叫作会计要素,如果想要透彻地搞清楚什么是会计对象,就必然要搞清楚什么是会计要素,如果单纯在这个方面,了解的也仅仅是宏观概念的会计信息,是一种大的报告,而对于确认,计算,记录等,所以,在首次分类完成之后,还要继续开展分类,这次分类,被叫作会计科目。

2 中外会计要素划分比较分析

对会计要素不同的组织在表述上不完全相同。FASB称为财务报告要素,IASB和ASB称为财务报表要素,我国则有会计要素、会计对象要素等称谓。对于这种情况,是因为每个国家对历史的考虑都有一定差异性,研究过程和研究着手点都不一样产生的,但是不会导致无法理解。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PASB)在1985年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六辑(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中规定的财务报表要素有: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综合收益、营业收入、费用、溢余(或利得)、损失。英国ASB财务报表的要素是财务报表得以建设的基础,即是对财务报表组成项目的分类。原则财务报表的要素包括:(1)资产;(2)负债;(3)所有者权益;(4)利得;(5)损失;(6)业主投资;(7)向业主分派。而我国财政部1993年公布的《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财务报表要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则提出的财务报表要素有:资产、负债、产权(或权益)、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费用(包括损失和费用)。

四个要素体系之间的差别主要集中在下面两个方面:其一,要素的具体细化不同,如FASB用收入和利得两个要素概括的内容,我国用收入要素和利润要素的一部分表述,而IASC只用收入一个要素以概括,英国的利得相当于FASB的收入和利得,相当于IASC的收入,相当于我国的收入和利润的一部分;其二,是否设置某些要素,如FASB和我国都有利润(综合收益)这个要素,而IASC和英国则没有,再如FASB和英国还有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这两个要素,而我国和IASC则没有。

关于四个要素体系之间的差别,可以解释为会计目标和会计基本假设间接地影响到会计要素的设置,想对会计要素进行肯定,需要对真实的经济运动的以及投资者等,所提出的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需要。因为每个国家的经济现状不同,针对其成熟水平的不同,对于会计信息的组织以及查询者对会计信息内容与形式的需要也不一样,所以,会计要素的安排也各有差异。

3 会计科目在设置和分类上与会计要素的矛盾与协调

在新的会计准则的指导下,会计科目设置也有了不同,反应出配合性和稳定性,科目类别上有所添加,有同类科目的设置,这符合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不过,由于经济业务依然繁复庞杂,因此不能说科目设置已经成熟,会计要素与科目设置会产生相互阻碍的情况,这样的阻碍有两种表现,分别是部分会计科目在设置上和分类上与会计要素的协调。

自从新准则出台后,投资收益已经转向了营业利润的一个部分,这也是和大环境想温和的,伴随资本市场变得日益丰富,并且经济发展不断深入,企业生产逐渐向着多方向,多组成发展,除了对原材料的使用,通过生产,对外销售盈利,达到获得利润,以及其他相关收益的目的这种形式外,还有利用投资花费,收购等等手段,提升经营办法,以提升获得更高效益的机会。投资的目的是收益的更大化,或者,让投入保值增值,或者单纯指向投资单位加大资金投入的行为,企业对外投资按管理层持有意图不同可以分为交易性投资、可供出售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等。现在,目前,这样的投资形式十分多见,也是一般企业活动的有效组成。

参考文献

会计对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方法

环境交化对财务会计系统的影响,主要涉及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两大方面。而会计确认与计量均离不开会计要素。经济新体制、经济新方式以及经济新类型的出现,首先表现在对会计要素(体系)内容与结构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通过会计目标来实施的。就财务会计学本身而言,会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是会计方法建立的基础,其直接关系会计目标的实现。因此,各国会计准则机构都十分重视会计要素问题的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我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所确立的会计要家,提出关于新经济环境下会计要素问题的若干看法。

一、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比较

1.FASB的会计要素。

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NO.6)中,将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权益或净资产、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其中,"业主投资"与"派给业主款"是企业与其作为业主的所有人之间的交易。业主投资表现为企业收到业主投入的各种资产(投入的也可以是劳务,或抵偿、转换了的企业负债),其结果是"增加其在企业中的业主利益或权益",但新业主受让旧业主的交易,不属于"业主投资"的内容;派给业主款则是指企业向业主转交资产或承担负债而"减少企业里的业主利益或权益"的交易。显然,就经济实质而言,业主投资要素和派结业主款要素是对权益要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FASB使用了狭义概念的"收入"和"费用"要素。收入仅指正常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收入,依据的是"流转过程收入理论",强调收入实现的完整过程。费用则仅指正话经营费用或支出,依据的是配比性和应计制会计原则,强调费用产生的因果关系和费用责任的合理归属。对于非正常经营收入,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为利得实质上是一"偶发性"、"边缘性"的"净收益"。设立"损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经常活动的支出,因为损失实质上是一种"偶发性"、"边缘性"的"净亏损"。利得与损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毋需按配比性原则加以确认。"全面收益"仅仅是将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定期汇总的结果。

2.IASC的会计要素。

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产权、收人和费用等5个。

IASC依据收入确认的"流人量理论",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IASC认为,利得与收入一样,都代表"经济利益之增加",它们在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因而不将收入和利得作为不同的会计要素。与广义收入要素相对应的是广义的"费用"要素。按IASC的理解,费用既包括"在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费用";也"包括了损失",并且,由于损失是指"经济利益之减少""和其他费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因而也不把损失视作独立的会计要素。

IASC进一步认为,从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看,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不必单独设立类似"利润"的会计要素。

3.我国的会计要素。

中国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6大会计要素。按《收入》具体准则的解释,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显然,该收入要家为狭义概念,仅仅包括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意味着费用只包括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生产经营费用,而不包括"投资费用"、"营业外支出"等非生产经营费用。中国单独设立了"利润"要素,并规定其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内容。该利润要素,既包括其他要素的汇总结果,又含有自身的特定内容,与FASB的"全面收益"尚有区别。

4.几点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FASB、IASC和中国所确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称权益、产权)要素在本质界定和内容规范等方面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FASB十分重视业主(投资者)权益的变动,因而,针对企业与业主之间交易所导致?quot;权益增加"与"权益减少",还单独设立了"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要素加以反映。区别较大的是关于收入、费用、利润等要素的设立:

(1)FASB和中国的会计准则以"流转过程收入理论"为依据,强调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的因果关系,选择了狭义的收入要素概念。但不同的是,在界定收入要素的内容时,FASB是依据交易的重要性(如"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而中国则是直观地依据经济业务的内容(我国基本会计准则与"收入"具体准则所界定的收人内容有差异--作者注)。

(2)与FASB和中国不同的是,IASC是依据"流人量理论"确立包括营业收入和利得的"收入"要素,选择了广义的收入要素概念。其原因是,IASC认为收入与利得性质相同,都是"经济利益的增加",故不必分开设立单独的会计要素。

(3)与收入要素的确立相对应,FASB和中国采用了狭义的"费用"要素概念。但FASB同样强调产生费用交易的重要性,认为能列入费用要素的是指企业"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所发生的费用,而中国则将费用要素限定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IASC则采用了广义的"费用"要素概念。

(4)对因发生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无直接关系的交易而产生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即我国通常所言"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基于其"边缘性或偶发性"、收支间无因果关系等特征,FASB单独设立了"利得"和"损失"要素,而中国将其直接纳人单独的"利润"要素,视为企业利润的直接组成部分。然而,IASC却将它们分别作为"收入"要素和"费用"要素的内容。

(5)对于企业在特定期间所取得的经营业绩,FASB单独设立了"全面收益"要素,并将其内容规定为"(收入一费用)十利得一损失",中国设立了"利润"要素加以反映,其包括的内容在结果上与FASB的"全面收益"相同。IASC虽然未设立单独的"利润"要素,但其将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等同于利润的确认与计量,因此,IASC所认定的经营业绩(即利润)的内容实质上相同于前述"利润"或"全面收益"。在企业经营业绩的确定上,FASB、IASC和中国都采用了"损益满计观(或称全面收益观)"。

二、会计核算对象要素的改进

总体上看,FASB、IASC和中国之会计要素确立各有千秋。三者均确立了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要素",但却忽略了其他层次要素的界定。在所确立的基本要素中,IASC的结果较为合理。FASB尽管涉及到次级层次要素的确立,如"业主投资"等,但全部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却无法加以解释。中国会计准则基本吸收了FASB和IASC的长处。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会计要素确立存在两大方面的缺陷:理论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响会计要素确立的决定因素;实务中的缺陷是现有会计要素无法为会计方法提供理论说明(如各种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且会计要素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会计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实体的经济活动特征和投资者等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要求。确立会计要素,目的在于规范对会计核算对象及其规律(表现为会计核算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关系是各种会计方法建立和应用的理论基础。包括帐户、复式记帐、会计确认与计量、财务报表等,而会计方法的运用又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等对会计信息需求的满足。因此,会计对象要素的界定,既影响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又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会计对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089-02

所谓“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就是财务会计对象要素之间所具有的特定联系方式和依存关系,它可以通过会计中通常所称的“会计等式”来体现。

一、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变迁

首先提出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思想的,是被称为“现代会计之父”的卢卡・帕乔利。1494年,在其出版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中,他提出“一个人所有物等于其人的所有权总值”的基本关系,这成为以后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演变的基础。

在西方,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演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称为“资本等式型”,其理论依据是所有权理论;第二种称为“资产负债表等式型“,其理论依据是企业主体理论;第三种是”试算表等式型“,它是因为“该式中的要素均是编制试算表的基本内容”而得名。在西方现行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被普遍认可的是资产负债表型,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结构模式。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促进从“资本等式型”到“资产负债表等式型“进化的,正是公司制企业的产生。

在我国,建国后由于多种原因,苏联的“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的会计观念长期左右着我国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并指导着企业的会计实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过渡,企业“资金来源”中的国家投资部分和银行借入部分被要求逐步分离。依据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学者提出“资产=负债+基金”的要素结构模式,该模式实际上是当时特定经济环境中的一种折中选择。1993年,我国在建立起以财务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的同时,也确定了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模式。这一改变,不仅为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满足财务会计目标,也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基本协调。

二、不同理论下的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

1.所有权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从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企业的“产权关系”问题特别是“业益”的界定成为决定要素结构模式的关键。

所有权理论以“业益”为中心,资产是业主拥有的权利,是“正资产”;负债是业主承担的义务,是“负资产”;业主拥有的权利在减去其承担的义务后,净额代表业主拥有的企业净值,即是“净资产”。 该理论确立的要素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负债=业益

按所有权理论,收入表示业益的增加,费用表示业益的减少,收入超过费用形成的净收益,直接归属于业益的增长,反映业主财富的增加。一般认为,所有权理论最适合独资和合伙形式的企业组织。

2.企业主体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企业主体理论认为,企业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存在主体,其经济业务等事务与权益所有者的个人事务应当区别开来。企业在其持续的经营活动中,其净资产的占有、使用、处分等权利均属于企业。该理论确立的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权益(负债+业益)

在企业主体理论下,作为债权人权益的负债和业益具有相同的地位,因为它们都是企业资金的来源,故该结构模式的右边,可统称为“权益”。由于企业主体理论适合于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要求,因而现行会计实务大多是以该理论为基础的。

3.剩余权益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剩余权益理论认为,优先股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负债)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属于性质相同的特定权益,因而普通股股东权益应该成为会计关注的核心内容。该理论下的要素基本结构模式为:

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

该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普通股股东提供更好的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4.基金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基金理论不以所有权理论所假设的个人关系为基础,也不将企业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它是将从事经济活动的单位作为会计处理的范围基础。该理论认为,资产是基金或经济活动单位的未来期间的效益,负债是对特定或一般资产的限制,投入资本是使用资产的法定限制或财务限制。该理论所确立的要素结构模式为:

资产=资产限制

在基金理论下,特定服务行为的履行成为关注的重点,而收益的确定则成为次要的问题。因此,这种理论特别适用于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

5.会计学收益本质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会计学者对收益本质的理解,主要是基于对经济业务的考虑,对非经济业务因素则考虑较少。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实现盈利的过程,是通过经济业务进行的,从而导致“费用”的发生和“收入”的取得。依据这种观点,收益与收入、费用要素之间的结构模式为:

收益(利润)=收入-费用

该理论下的结构模式主要是侧重于利润计算。并且,应注意的是只有“损益性费用”才计入当期损益。

6.收益构成理论及其要素结构模式

影响企业收益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期间获得收益的来源或产生收益的原因都可能存在差别,而“真实的收益”信息是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都期望得到的。因此,如何使企业收益信息的披露更加符合“决策有用性”要求,成为会计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由此形成了关于企业收益构成的以下两种不同观点:

一是本期经营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及其盈利,只有来自于企业当期正常经营活动的收益信息才能真正说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列入损益表收益的内容,只能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收支,而不包括非常项目的收益或损失,并且只包括本期的收益。该理论下的相关要素结构模式为:

营业收益(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费用

另一种是总括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无论经营收益还是非经营收益,都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成果,全部收益的信息才能反映企业管理者的业绩。收益的构成既包括经营活动收益,也包括非经营活动的收益;即有本期收益,也有非常项目和前期调整等。在会计实务中,各国财务会计准则大都倾向于总括收益理论。如我国会计准则所确定的相关要素结构模式为:

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三、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的重构

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是登记账簿、复式记账、编制报表等会计特有方法的理论基础。确立要素结构模式,应该从企业资金运动及其经济业务本身的固有规律入手。企业的经济业务,包括了资金的进入、内部营运使用及退出。资金进入与退出企业,导致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发生变化,资金在企业内部的使用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投入资金和不断收回新资金的过程,在会计上表现为费用和收入的变化。费用发生与收入取得过程,同时也是消耗旧资产、产生新资产的过程,它始于资产又归于资产。因此,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对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揭示与表达,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企业的经济活动始于会计期初已有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因此,会计期内收入与费用发生前(即会计期初)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静态结构模式

2.期内经济业务的发生,就其对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的影响看,包括两类: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如消耗资产或产生债务而形成费用,取得收入而增加资产或偿付债务)和不涉及收入与费用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发生筹资、偿债及分派事项)。会计期内基本要素的变化关系为: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动态结构模式

这一模式是对企业经济活动动态过程的完整描述。该模式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要素,均以变动的身份出现,如资产要素是指“资产的变动”,而不是期初数。而收入、费用要素本身属动态要素,表现资金的运动形式。

3.企业特定期间的经济活动止于会计期末已经形成的新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由于会计期末根据收入与费用相配比所确定的利润实质上是报告期内除业主投入和业主派得之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化,因此,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正好等于期内企业经营活动中因收入和费用变动而导致的资产变化额。期末确认企业期内经济活动而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之后,财务会计各要素的关系复归为以下形式(相比期初,数量已发生变化):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由于资金运动存在的动态特征,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结构模式也表现为一种变动的模式群。在时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涵盖了期初、期内及期末全过程的资金运动。在空间观念上,基本要素结构模式群包括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内容。在期初,静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初始状态,其揭示的数量关系是“期初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在期内,动态结构模式表现资金运动的变动状态,其揭示的数量关系是变动数,要素结构模式实际上就是“资产变动+费用发生=负债变动+所有者权益变动+收入取得”。在期末,新的静态结构模式所表现的经济意义与期初结构模式相同,但由于经济业务在期内的发生,其数量上已发生变化,说明的是新的数量关系。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2] 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M].文硕,等,译.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3] 魏杰.现代产权制度辨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4] 毕晓为.西方会计方程式的演变[J].财会通讯,1997,(8).

[5] 韩淼.论会计平衡公式的一般形式[J].财会通讯,1997,(8).

Analyze the Structure Type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Elements

JING Qiu

(Accounting Department,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 550004,China)

会计对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 企业 会计 对象 任务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经营过程,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对象的内容,它决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对象的形式。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经营过程的完成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是一个经济现象两个方面观察的结果,两者是有机地统一着不可分的。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对象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产,在开发经营过程中,要依次经过供应、开发和开发产品销售、转让、出租过程,不断发生增减变动。在每一过程中,都相应地表现为不同的形态。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企业开发经营过程中,也要发生变动。所有这些变动,在会计中都要加以反映。

在供应过程中,企业通过合同用货币向供应单位征用、批租土地及购买开发房地产所需的各种劳动对象。这样,企业的货币资金转变为待开发土地和材料、设备储备。企业待开发土地和储备的材料、设备,在开发房地产需要时,即进入房地产开发过程。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被消耗材料和被安装的价值转移于在建开发产品成本中。与此同时,工人付出了劳动,企业必须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报酬。货币资金通过支付工资而转入在建开发产品成本中。此外,由于使用固定资产,使固定资产发生了损耗,已损耗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也转移于在建开发产品成本中。

随着开发过程的进行,企业的在建开发产品开发完成,并在销售、转让、出租过程中,将开发完成产品销售、转让或出租,从购房、用地、租房等单位或个人处重新获得了货币资金。企业利用从购房、用地、租房等单位或个人处获得的货币资金,再度征用、批租土地及购买材料、设备,支付工资,投入开发过程。但是由于开发过程中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包括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那一部分开发产品的价值,因而企业在开发产品销售、转让、出租过程中收回的货币资金的数额,要比原来投入的资金的数额大。这部分增加的货币资金,就形成了企业的纯收入即利润。此项纯收入,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一部分以税金形式上交国家,一部分以投资回报的形式分配给投资者,一部分以积累形式留存企业成为盈余公积金。这就使企业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此外,企业在开发经营过程中,还会发生诸如:借入或归还银行借款,发售企业债券和偿还债券本息,购买其他单位股票、债券和向其他单位投资,以及购建固定资产等业务。这些业务都要引起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的主要任务

会计的任务,是根据客观的需要和要求确定的,它受会计对象的制约。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的任务,是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向管理者和投资者反映企业开发经营活动和开发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和企业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需要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每个房地产开发企业,都须根据自身的开发能力和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生产潜力,合理安排房地产开发任务。为了不断改善企业开发经营管理,增强在房地产市场的竞争能力,一方面接受国家综合管理部门的指导,使自己的开发经营活动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一方面要接受投资者的监督,使投资者关心企业,为企业提供扩大再开发所需的资金。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做好会计工作,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本状况和开发经营成果,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企业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需要。

要及时真实地提供会计信息,企业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遵循相关性原则,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遵循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按照规定的要求和前后一致地采用相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以便于会计信息的相互比较和利用;遵循及时性原则和明晰性原则,及时、简明易懂地进行会计核算,以便于会计信息及时、有效地运用;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正确地核算收入和费用,以便准确地计算当年损益;遵循谨慎性原则,考虑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并对减值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遵循实际成本核算原则,采用实际成本进行核算;遵循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正确区分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与计入资产价值的支出,正确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和当期损益情况;遵循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核算企业开发经营情况的同时,对重要的经济业务,单独进行核算反映。

(二)反映和监督财产物资保管、使用情况,不断降低开发成本,节约使用资金

为了适应房地产市场公平竞争的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讲求和提高经济效益,多快好省地进行开发活动,一方面要搞好规划设计、征地拆迁、批租土地等前期工程,择优挑选施工单位;一方面要做好财产物资的保管工作,合理使用材料、设备,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不断减少物资消耗,节约使用资金,降低开发成本。

要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就必须做好会计工作,全面反映和监督各项财产物资的存在和变动情况。对于一切货币资金的收支,财产物资的收入、发出和转移,要据实填制凭证,认真进行审核,及时登记账簿。要定期进行财产清查,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明确保管人员的经济责任。

要不断减少物资消耗,节约使用资金,降低开发成本,就必须及时计算开发成本,反映开发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的生产耗费。开发成本是土地、房屋、配套设施和代建工程等开发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它能反映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配套设施费的发生和各项开发间接费用的开支情况。如果提高了开发管理水平,减少了征地拆迁和前期工程费,降低了基础设施费、配套设施费和建筑安装工程费,控制了开发间接费用的开支,那末,必然反映为开发产品成本的降低。因此,通过开发产品成本的计算和分析,可使企业及时发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降低开发成本的有效措施,多为企业提供扩大再开发所需的资金。

(三)反映和监督执行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的情况,促使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经营过程,也是贯彻国家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的过程。每个开发企业,都必须执行国家的财经制度,遵守国家的财经纪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所有的财产物资和各项经营活动,都要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反映出来,因而通过对凭证的审查和账表资料的分析和考核,以及由此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可了解企业各项开发经营活动是否遵守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通过管理费用的核算,可以发现有无假公济私、请客送礼、铺张浪费以及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扩大福利待遇等情况。通过利润分配的核算,可以发现有无不按有关规定,不提或少提法定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在所有者之间多分利润的情况。通过财产清查,可以发现有无贪污盗窃等等。做好会计工作,就能促使企业遵守国家的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促使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参考文献:

1、蔡育天。市场化改革与房地产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俞文青。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

会计对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系统系统论会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

一、引言

当前,国内会计界存在对会计要素、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或财务)报表要素认识的混乱现象。国内出版的大多数会计学教材普遍认为: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是会计的基本要素,这实质上是把会计要素等同于会计对象要素,而财务报表的主要要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因此人们又称其为财务报表要素。显然这种认识将会计要素、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或财务)报表要素视为同一事物,这是否科学;有人建议将财务报表的要素扩大为会计要素,有人提出把报表的要素扩大为账户体系的要素加报表的要素,将其称之为会计要素,这是否有道理,本文试图运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解释这些问题。

二、系统与要素

系统论的创始人L.V.Bertalanffy把“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与变化。系统无处不在,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在会计领域,客观存在的任何一个会计事物,都是一个系统(于玉林,2004)。会计、会计对象和财务报表都是客观存在的,都可以分别看作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和要素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没有系统,就没有要素;反之,没有要素,也就没有系统。会计、会计对象和财务报表是不同的事物,是不同的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它们具有不同的系统结构,结构反映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关系,是系统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如果这三者要素不同,系统结构自然不会相同;如果要素相同,要素之间的结构必然不同。我们在讨论会计要素、会计对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将会计、会计对象和财务报表分别看作是一个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论”就是将会计作为一个系统(不是将会计信息看作是一个系统)来认识的。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具有收集、加工、保存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如果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看作是会计要素,那么这些会计要素是如何来收集、加工、保存和传递信息。系统论的结构功能相关律认为,任何系统总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结构是反映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是系统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它决定了系统的功能,或者说系统的功能依赖于系统的结构。会计是将记载一个组织资金运动的数据进行加工变换形成会计信息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社会系统,离开了主体,即离开了会计人员,数据不会自动生成会计信息,会计系统的功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会计不可能只有这些要素,仅靠这要素是不能实现收集、加工、保存和传递信息的功能的。

系统总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要素是系统的建筑材料,通常运用分解的方法,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即要素)。分解是把一个具体事物直接分解为许多构成部分,一直分解到不需要分解或不能分解时为止。如化学家将一种物质不断分解为各种组成要素,最后找出其基本组织为分子,再由分子分解找出原子、电子、质子等。分解不是划分(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分为若干个种概念),也不是分类(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是根据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将对象分为若干类)。在物质世界中,一个系统中的任何部分可以被看作为一个子系统,对系统进行不同的分解,会得到不同的要素,而且系统要素的选择通常带有很大的直觉性。因此,同一系统,根据不同的分解,可以有迥异的要素。如构成“房屋”系统的要素有屋瓦、地基、墙壁、电线和水龙头等,也可以是客厅、卧室和浴室等。同理,会计要素、会计对象要素、财务报表要素也会存在多种情况。

三、会计系统与会计要素

本文在讨论会计要素时,从会计信息系统论者的角度出发,将会计界定为会计是一个向决策者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系统。会计亦指会计系统,因此,“会计要素”严格地讲应称之为“会计系统的要素”。确定会计系统的要素构成需要对会计系统进行分解。

会计活动的过程是将记载一个组织资金运动的数据进行加工变换形成会计信息的过程。在手工会计系统下,这一过程表现为会计人员取得原始凭证并进行审核、填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结账、对账、编制报表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的资源有:人员、纸、笔、算盘、计算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会计经验、会计知识、会计标准,以及记载资金运动的数据等。其中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通常是纸质的,是数据和会计信息的载体。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下,会计人员取得原始凭证并审核后将原始数据输入数据采集机或计算机,或采用传感器、识别器直接采集或人工、机器结合的输入方式;然后电子计算机对采集的数据经过核对无误后进行加工处理,并保存和传递会计信息。在计算机会计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系统所需要的资源是有差异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所需要的资源主要有:人员、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网络、会计经验、会计知识、会计标准、记载资金运动的数据。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离开主体就无所谓客体,自然也不会有会计系统。记载资金运动的数据是会计处理的对象,即客体,离开数据,亦无所谓主体,也不会有会计系统。纸、笔、算盘、计算器、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网络、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会计经验、会计知识、会计标准等是会计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没有中介,主体与客体之间不会发生关系,也无法将数据加工生成会计信息。不论是在手工会计系统还是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下,人员、中介和数据都是必不可少的,是会计系统必需的资源。会计系统是人员、中介和数据的集合,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会计系统是由人员、中介和数据三大要素构成的,见(图1)。会计系统可以向决策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而单独的人员、中介或数据要素却不能,这也验证了系统整体性原理。

会计系统由人员、中介和数据三大要素构成,该三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节点s,表示人员;节点S2表示中介;节点S3,表示记载资金运动的数据。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表示会计人员运用计算机硬件、软件、会计知识、会计标准等中介作用于记载资金运动的数据,生成会计信息,同时也存在信息反馈;S1和S3之间存在主客体关系,是通过一定中介物的间接关系。

系统层次性原理认为:系统具有层次性,层次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一个系统被称之为系统,实际上只是相对于其子系统即要素而言的,而它自身则是上级系统的子系统即要素。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会计中介要素又可以看作是一个由纸、笔、算盘、计算器、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网络、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会计经验、会计知

识、会计标准等组成的系统。

在讨论会计对象要素之前,首先要界定会计对象。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曾提出会计双重对象(会计反映的对象和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的著名论断(葛家澍,1986)。如果将会计对象界定为会计反映的对象,即企业的价值运动,那么,价值运动整体(是一个抽象系统)可分解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如果将会计对象界定为会计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即数据,会计对象(数据)要素是数值、字符等。此外,有学者提出会计对象“经济活动论”、“资金运动论”的观点,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企业会计对象规定为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会计对象没有明确界定,会计对象要素也难以确定。

财务报表不等同于会计对象,因此,财务报表系统结构也不同于会计对象系统结构。财务报表是由一系列报表项目组成,这些报表项目就是财务报表的要素,不过,这些报表项目是有层次之分的。在由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组成的报表系统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是其基本要素。资产要素又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由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构成。利润是收入和费用对比的结果,是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可以不作为会计对象要素,但是完全可以成为财务报表要素之一。事实上,利润是财务报表的组成要素,利润要素又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由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组成。在包含现金流量表的报表系统中,报表的要素应不限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还有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净流量。

财务报表系统不同,财务报表的要素也不会相同。财务报表是一个人造系统,受会计目标的影响,是由会计准则规定的,表现为系统他组织现象。不同会计准则规定的财务报表系统不同,财务报表的要素自然不会相同。例如FASB在SFACNO.3“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第一次提出了财务报表的十大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利润表中没有全面收益、利得、损失,因此,全面收益、利得、损失不是我国现行报表系统的要素。会计准则是不断变化的,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可能会执行不同的准则,同一国家同一时期也有可能要求企业按照不同的准则编制不同的报表,不同国家同一时期也有可能会执行不同的准则。会计准则发生变化,财务报表也会随之变化。财务报表系统不同,财务报表的要素也不会相同。这也揭示了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财务报表诸多不同要素观的原因,因为在讨论报表要素时,对财务报表的界定不同。

会计对象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会计信息 环境 分析

一、前言

会计信息环境对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从本质角度来讲,可以将我国的会计信息环境运行流程看成是,会计信息在监管的作用下进行披露传输的过程。会计信息环境的研究可以为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多真实的参考依据。

二、会计信息环境的组成要素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知,会计信息环境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会计信息监管要素

在会计信息环境中,监管要素是保障会计信息顺利流通的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知,在会计信息环境中扮演监管角色的监管对象主要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政府审计部门等。

(二)会计信息供给要素

在会计信息环境中,会计信息的提供对象主要包括小型企业、中型企业、上市企业等多种类型。[1]

(三)会计信息需求要素

在会计信息环境中,不同需求对象的目的各不相同。例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需要通过会计信息判断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状况,进而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作出合理调整和变更;股票市场需要通过上市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为股民的股票购买决策提供依据。

(四)会计信息资源要素

在会计信息环境的运行流程中,企业等信息供给对象需要借助会计人员、自身的信息技术等媒介,为相关信息需求对象提供自身会计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经营现状与财务报表等会计信息。[2]

三、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研究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我国会计信息环境进行研究:

(一)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就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而言,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不规范特点。当前,我国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过程中应用的形式分别包括独立报告形式、董事会报告形式、会计报表附注形式等。事实上,某些不同的会计信息形式之间无法直接进行比较,所以这种现象直接干扰了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

2.低披露比例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针对我国上市企业而言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知,大多数非重污染企业不会主动向外界披露自身的会计信息。[3]从经济市场这一宏观层面来看,较低的会计信息披露比例会造成财务环境的封闭,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会计信息需求对象方面

会计信息的需求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银行机构。银行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贷款作为银行的主营业务,风险的发生会为银行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对此,银行需要通过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控制。针对申请贷款业务的企业,银行开展的监督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内容:第一,申请对象企业的经营情况,如在一段固定时间内的净利润率、存货周转情况等。第二,申请对象企业的经济水平,如固定资产净值、净资产等。在批准企业的贷款申请之前,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对申请对象企业上市会计信息的收集与评价,判断出该企业的还款能力,进而作出最终决策。

2.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高层管理人员需要从会计部门获得相应的财务报表等会计信息资料。在这个会计信息传输过程中,会计信息需要为高层管理人员的以下几种行为提供参考依据:第一,决策行为。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从经营活动中获得的利润、面临的经营风险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对此,高层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分析,作出契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决策,进而保障企业在变动市场环境中的良性发展。第二,审核监督行为,这种行为主要是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下层员工而言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出下层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绩效,进而对下层员工给予晋升、发放奖金等适宜的奖励方法。

(三)会计信息监管方面

在我国的会计信息环境中,承担监管制度的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会计师事务所要素。在会计信息环境运行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自身审计职能的发挥,保证企业按照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开展各项会计工作。结合近年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情况可知,这一监督机构的审计独立性常常会受到一定干扰。例如,当会计师事务所将合作对象企业的不合理会计行为识别出来时,企业可能会将解聘作为威胁,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功能的独立性。因此,为了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良性发展,应该从政策角度,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功能的发挥提供更多保障,进而促M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良性发展。

2.法律要素。就会计信息监管方面而言,我国先后出台了《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以及《会计法》等多项法律条例。[4]在这种约束作用的影响下,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过程得到了较好的规范。虽然会计信息环境的监督因素种类较多,但仍然存在部分企业为获取更多经济利润而钻法律的漏洞向外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针对这种不良现象,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信誉不佳企业的监督,根据监督结果提出合理的法律完善、修订建议,将干扰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稳定性的因素扼杀在源头中。

四、结语

我国的会计信息环境主要是由会计信息资源、会计信息需求对象、会计信息提供对象、会计信息监管对象这几种要素组成的。其中,当信息提供对象并未向需求对象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或存在提供不及时问题时,监管机构需要发挥自身的监督功能,要求会计信息提供对象作出相应调整。

(作者单位为德州学院)

[作者简介:梁晨(1995―),女,山东济南人,德州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会计。]

参考文献

[1] 吴新琴.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6(07):257

-259.

[2] 陈骏,徐玉德.信息环境、机会主义动机与不可验证性会计估计――来自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经验证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07):55-64.

会计对象范文第7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研究对象;资金运动;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的两门重要课程,但这两门课内容重复严重,以至于一些学校把其中的一门砍掉,不予开设。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之弊端,但也使许多有用的知识无法进行教授。笔者认为:我们对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混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联系——研究对象均为资金运动

从最早的管理会计专著之一,奎因斯坦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的书名上我们不难看出,奎因斯坦所指的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另外的一门学科。其次,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来看,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虽然学术界有各种表述,但都不可避免地与财务管理对象重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尽管各派观点存在差异,均离不开资金二字。即管理会计的活动目标也离不开资金或价值。1999年第11期《财会月刊》发表了王曾清、楼胜亚《浅论管理会计的对象》一文,文中对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描述可以说颇具代表性:“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过程,而价值量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因而在商品里,必须同时运用实物的形式和商品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来保证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在形式,如现金、原材料、产成品和固定资产等。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具有质的同一性,都代表了一种价值,可以用观念的货币来统一表现。由于商品生产运动从价值形式来看就是价值运动,而价值量用货币来表现,价值运动也就表现为货币的运动。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条件下,资金运动成了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资金运动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完整地描述着价值系统静态和动态的变化,从而更全面的反映着企业价值运动”。会计“作为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直接面向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即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因为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也是联结作为法人的企业和企业内部、外部的纽带。而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和财务会计同属于一个系统,因而两者的对象应是一致的,即管理会计的对象仍应是资金运动。”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研究对象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造成两门课程内容的大量重复。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区别——资金运动的不同层面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资金,却是资金运动的不同方面。财务管理区别于管理会计的显著特征在于其主要是一种实体管理。日本学者宫匡章在《会计信息手册》一书中这样写道:“财务是以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会计是以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的情况处理活动。会计的机能是组织情报,不处理资金筹集、供应与运动,仅在必要时反映其结果,这就是说财务是进行有关资金筹集、供应与运用的意向决定,会计是为这种意向决定提供情报的。”因此,财务管理内容应涉及财务制度制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安排,外部财务环境的适应,内部财务环境的协调及资金筹集、运用、分配等方面,并要具体组织财务预测、决策和财务控制等财务的实施。而管理会计只是为财务活动的组织及财务关系的处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如在投资筹资活动中,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确定企业长远目标,并据以提出投资战略,围绕投资战略,管理会计应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高层财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当投资方案确定后,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应按照决策方案制定筹资战略,提出各种可能的筹资方案,管理会计人员则围绕这些方案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筹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并据以编制财务预算。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安排预算的执行、协调,控制。

根据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可将其视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价值信息,换言之,就是对企业资金管理活动提供信息。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虽然较多,但最终均可归到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这样的处理有利于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使管理会计的其他理论得以顺利解决,也有利于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作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应将筹资、投资、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及资金分配活动作为其研究对象,将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控制分析和评价分析作为其主要环节,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系统的分析整理后均可找到适当的归属。

三、财务分层理论为界定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如果更进一步分析的话,管理会计属于经营者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体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出资与受资经营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财务关系,因为出资与受资经营本身都是一种财务行为。企业财务管理权必然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分割,形成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均需要相应的信息体系,会计的两大分支正好可以分别侧重于其特有的服务对象。财务会计,我们通常称之为对外会计,即主要通过记账、算账,并定期编制报表的专门方法,提供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尽管财务会计也向企业管理当局传输财务信息,以便加强财务管理,但它的服务主要是外向的,侧重于对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报告。企业与所有者的财务关系作为现代企业的主要财务关系,所有者作为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理应作为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换言之,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所有者财务;而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对比、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经营者作出各种经营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服务主要是内向的,侧重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经营者财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构架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即企业财务首先可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两部分,财务会计作为出资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作为经营者财务的信息系统。

由于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运动的各方面,而管理的研究对象仅涉及其中的信息方面。财务管理应包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应属于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两者可以合二为一,但也可以自成体系,就象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价值方面,但并不排斥其有自己的体系。管理会计属于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但也同样不排斥其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因为其毕竟有独特的研究。

持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二为一观点的专家和学者并不乏其人。如李天明教授在其《管理会计研究》一书中为会计专业设制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和《会计》六门,没有《财务管理》。财政部组织编写的中等财经学校教材《企业财务管理》中,将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但通常情况下,两者可自成体系。

四、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科状况所进行的反思

管理会计这样一门被誉为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效益的学科,一些西方会计学者认为其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讫今为止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解释、指导并可以于实践的理论和体系,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之间的界限没有明确的界定。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前任主席、伦敦经济学院布罗姆威奇(M.Bromwich)教授指出:目前管理会计看来缺乏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反映在杂志和教科书中的管理会计似乎是一群松散的材料,没有在理论水平上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各国对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明显缺乏规范化或规范化程度较低。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没有解决好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管理会计的归属等基本理论,难以确定经济活动的哪些内容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哪些内容不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所以,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理顺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不仅的管理会计的应用,也影响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存在着重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分析,轻财务活动实体管理的缺点。一方面,从西方财务管理中引入的数学模型大量充斥其中,而这些模型往往建立在一些并不存在的假设的基础上,难以实际操作;而另一方面,对财务组织、财务实施、财务控制与协调等涉及较少,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所研究的内容应由管理会计来进行研究,为避免重复,财务管理应着重研究财务制度设计、财务组织设置、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具体实施,及具体从事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各部门业绩评价等工作的方法和步骤。惟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并避免两者之间的重复现象。

1.孟焰:《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北京,经济出版社,1997年。

会计对象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定义;对象;理论基础;研究评述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建立有效的环

境资源核算制度和切实可行的环境会计准则,特别是如何建立和我国情况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是当今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环境会计的定义

第一类观点认为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合理计量企业经营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全面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将会计学与环境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为决策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以期达到合理配置资源,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融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人认为环境会计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防治、开发、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领域。这两种观点都是从企业和传统会计的角度出发,将环境会计定义为“企业传统会计核算+环境资源成本”的模式,对环境会计的定义过窄,也没有反映出环境资源对社会、国家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而着眼将企业对资源的损耗和影响归纳到会计核算之中。

第二类观点认为环境会计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下、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对企业给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带来的影响进行计量、报告和控制,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企业盈利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这种观点比上述观点的面有所扩大,注意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侧重于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类观点指出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这种观点的新颖之处在于拓宽了环境会计核算的内涵,将环境扩大到了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

第四类观点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出发,认为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建立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对社会资源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有关环境资源信息,以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绿色会计的实质是要将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牺牲环境质量的代价,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其会计循环应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资源、废弃物及其处理。这种观点站在经济循环的角度,提出了环境会计应当以对环境资源耗费的补偿为中心进行核算。

综上所述,在对环境会计的定义中应当对以下问题加以考虑:环境会计中环境的内涵不仅仅包含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社会环境;环境会计的主体应当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环境会计核算不仅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而且要比其他会计更多的运用实物、劳动乃至文字的考核指标进行综合核算。

对环境会计的定义可描述为:环境会计是指以对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补偿为中心而建立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它主要利用价值形式和实物、劳动量等形式对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和分析,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家的社会和自然的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从国家的宏观、部门和区域的中观、企业的微观环境出发,将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牺牲环境质量的代价,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环境资源信息,以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状况,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环境会计对象的界定

第一种观点从受托责任观出发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本身活动能够影响到的有限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企业不仅是环境资源的受托者,也是委托者。企业的环境会计系统应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环境行为进行记录和反映。考虑到企业与环境的关系的复杂性和非货币计量因素,将环境会计的对象界定为:企业的环境行为所涉及的自然环境空间和环境要素,以及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影响的那部分环境空间和环境要素。这种观点所说的环境会计的对象只限于自然环境资源,范围狭窄。

第二种观点认为,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就是自然环境,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消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环境会计的具体核算对象可归为六大会计要素:绿色资产、绿色负债、绿色权益、绿色收入、绿色成本和费用以及绿色收益。这是基于循环经济的基础之上对环境会计对象所作的具体分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第三种观点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应考虑整个资源环境、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的价值,环境会计的会计要素应重新界定。要考虑到除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认为由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减少资源数量的耗减费用,由于废弃物的排放而造成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由于保护环境发生的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等等费用,都应纳入环境会计的核算范围。因此,在环境会计下的会计要素须重新界定,资产中应增加“自然资产”,负债中应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所有者权益中应将自然资本加入其中;在收入要素还应包括企业在进行环境保护政策时所带来的收益;费用要包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由于环境资源耗费所发生的开支,对象的定义视野范围有所扩大,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体系,对会计对象的界定做出了划时代的变革,弥补了传统会计关于会计对象不完整的缺陷为微观层次上的会计制度制定奠定了基础。

第四种观点提出,绿色会计(环境会计)所核算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还应包括社会环境。把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即把社会资源看作核算的对象,包括环境资源、信息资源及由此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资源等。这种观点扩大了环境会计的对象。

第五种观点认为,我国的环境管理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系统,宏观的环境管理系统是在全国范围内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微观环境管理系统是把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与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去,从工业生产活动入手控制环境污染。因此,环境会计的主体应当包括独立核算的企事业单位、地区政府、行业部门乃至国家,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也应当包括企事业单位、地区政府、行业部门乃至国家的经济活动行为。

由以上可以看出,对于环境会计对象的界定,从第一种到第四种都是从横向来考虑环境会计的对象,依次增加了环境会计对象所包含的内容。第五种观点是从纵向来看环境会计的对象,两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最佳的考虑应当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要考虑不同层次环境会计所面对的经济活动的不同,又要兼顾每一层次环境会计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会计要素的不同定位,这样才能更好的界定环境会计对象。

三、关于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

有人认为,环境会计的建立基于以下理论基础: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具有资产性质;环境资源成本的货币计量性,依据资源损耗量与补偿性投入的比率关系,可以计算环境资源的价格;环境资源的价值受管理方式的影响;企业环境资源信息的重要性,有关环境资源的成本和价值对企业及其他信息用户(股东、债权人、社会、公众、政府机构等)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十分重要的。

也有人提出环境价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管理理论是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环境价值理论说明环境有效用价值,而效用价值是可以计量的。这为环境会计的计量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并为各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提供了一般方法。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会计核算的持续经营假设应建立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以保证社会、经济不断地、持续地发展,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要求会计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如环境资源的存量、流量、环境费用的总量、用途,环境资源所产生的效益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造成的外部环境成本、环境保护收益等。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前一种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的是环境会计的计量性,后一种主要是从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石来考虑的,作为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都有所欠缺,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左建东.建立环境会计体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8).

2、金隽敏.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有关问题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