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1篇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采的“软实力”,即包括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在国际政治中的结盟能力、利用现有国际组织的能力等等。文化,包含人们的理想、道德、价值观念,以及文学艺术等,是反映一个国家竞争力的软实力。

自从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这个概念以来,软实力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近年采。我国各界也开始关注“软实力”问题。2006年11月。总书记在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上发表讲话,明确指出“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2007年1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十七大报告再次使用了软实力的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使用“软实力”的概念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从1979年首次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到1997年十五大要求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到2002年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再到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反映了我党对文化建设同现代化建设相关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其次。使用“软实力”的概念反映了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如何发展的深刻认识。历史告诉我们,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国家,历来是软硬两种实力兼备的国家。现实经验表明,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格局下,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与历史上裸地依靠武力崛起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这种和平的发展,既是不断提升经济、科技、国防实力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文化方面的吸引力、亲和力的过程,即不断积累和提升软实力的过程。中国要和平发展,必然要把提高软实力放在重要位置。第三,使用“软实力”的概念表明中国希望对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发展决不是也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发展,中国必须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要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中国就必须增强综合国力其中包括软实力,从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系统工程。十七大报告在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上述四个方面都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方面,需要切实加强建设和狠抓落实。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提高软实力具有关键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政党的行动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动力。在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推动力量和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意义十分重大。对于党中央作出的这一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从江苏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大力弘扬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内涵的新时期江苏精神,这是对江苏区域文化特征的提炼和概括,是江苏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内在地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共同理想、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增强江苏软实力、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重要举措。应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落实。

努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提高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就国内而言。我们要用和谐文化来协调内部关系。消解矛盾,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应该看到,近年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都给人们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个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阶段,我们党积极主动地正视和分析矛盾,提出建设和谐文化,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矛盾的时候。除了必要的政策和制度的调节之外,要大力倡导和谐文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团结与和谐。

就对外关系而言,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的政策主张能够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同,也需要增强我国和谐文化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基于此,近年来我们在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始终高举和谐的大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不难看出。在处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问题上,我们的政策都鲜明地体现了和谐精神,必将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有力地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提高软实力必须大力发展硬实力。我们看到,任何软实力。都是以硬实力为基础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是辩证的统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首先来自于它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成功。一个具有强大硬实力的国家,其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自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很难想象经济落后的国家会拥有强大的软实力。所以,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稿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提高软实力的同时大力提升硬实力,“软”“硬”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以来,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就国家文化软实力阐发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关于文化软实力的一系列战略思想,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纲领,是推进四个自信的具体延伸,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将“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文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肯定了文化在推进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积极历史作用,将文化软实力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上来,这是党执政以来又一新的重大理论认识。企业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如何理解企业文化以及其形成的软实力对企业的影响,把握企业文化与软实力的内在联系,对建设好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softpower)一词是由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他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他把国家的软力量归于三种主要资源:一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文化;二是能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三是能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可见文化软实力在西方已有着成熟的理论。为了更理解“软实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给了更为通俗的表述:“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而我们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会的凝聚力、市场的吸引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它具有十分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属性,我们党提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指一种体现我国国家利益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何为企业文化

一提到企业文化,人们的感性认识就是企业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似乎只要是企业就有企业文化,有文体活动就有企业文化这种看法是十分肤浅的。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呢?要解释这个词,首先要懂得什么是“文化”,通俗一点的讲“文化”是一个团体因其成员常年相处而形成的共同的审美观、价值观。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成员共同形成并普遍认同的共同价值体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向心力,它能使企业凝聚人心,规范共同的行为,提升管理水平,打造强劲品牌,实现企业内部损耗降低到最少,产生一致对外的最高效果。

三、软实力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和推动下,企业竞争逐渐上升为企业文化力的竞争,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企业文化要成为企业软实力,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文化要成为软实力,也就是企业文化要成为企业的强劲竞争力、成长力。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文化,或者说都有好的企业文化,假如一个企业,其领导层并不是有意识去倡导某种企业文化,那么,企业内的员工会因个人不同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追求而形成各不相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规,其企业文化也就可能斑驳陆离,文化处于一种杂乱散漫状态,当然就谈不上凝聚力与向心力了。由于不注意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中埋头苦干者得不到鼓励,积极上进者受到冷嘲热讽,老实人常常吃亏,投机者反而得利,长此以往,员工素质将越来越低下,企业也就成了一盘散沙,更谈不上软实力,何来发展?再好的企业也走不了多远。相反,如果企业领导层有意识地培育和倡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推崇爱岗敬业,积极上进,任贤选能,长此以往,持之以恒,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其良好的企业文化也必然逐渐成型并趋于成熟,企业员工由于在长期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浸润滋养,企业凝聚力将会大大加强,企业的激励成本和监督成本也会大大减少,企业何愁不发展?可见企业文化以及形成的软实力对企业是多么的重要。

四、用企业文化打造企业软实力

一个企业也同样存在着两种实力,一个是以资本、技术、设备等组成的硬实力,另一个是以制度、执行力、企业文化组成的软实力,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而得以长久发展下去,硬实力固然重要,但软实力也同样不能忽视,因此,用企业文化打造企业软实力已成为许多企业管理者的共识,软实力往往使企业间的竞争看似无形却强劲有力,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企业软实力才能真正使企业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一)企业要从长远发展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打造企业软实力

企业要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凝聚力,打造核心力的战略举措,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发展都有其自身的战略目标,更多是经济上的,因为经济的利益往往得以直接体现,而受企业文化的影响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企业要从长远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战略目标中、日常管理中、对外经营、形象宣传中,要制定与自身发展适应的企业理念、企业价值、企业目标、质量目标、人才观、危机观和市场观等等,以此形成一个企业文化体系,不断打造企I软实力。

(二)企业文化要渗入全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

企业文化要成为一种力量,成为软实力,除了领导层的积极倡导和长期的培养,还受到是否符合企业现有的发展承受力,是否符合企业地域化、企业行业特征、员工习惯性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企业文化还必须有着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共同价值体系,才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规范力。如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成为企业共同遵循和认可的价值体系,企业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有自身特色的核心r值观,使企业的价值体系更加的适应企业发展。

(三)企业文化既要有对优秀文化的继承与积淀,更要勇于创新

良好的企业文化从来都是开放、包容的,既要有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有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企业在继承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和挖掘自身企业文化资源的同时,更应该对外来的文化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使自己的文化体系不断完善,更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而对刚起步的企业来说,吸引利用外来先进的文化,结合自身企业特色而快速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一条有效捷径,只有蕴涵着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渐渐渗入到每个员工的行为规范中,融入了每一个员工工作的点点滴滴,才能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逐渐形成企业软实力,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培育特色,要建立科学的企业文化目标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注重在日常管理、工作现场、在细节中体现企业文化主张,形成人人参与、上下同心,共建共享的文化氛围,保持企业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四)企业文化要以人为本,更加突出对人的培养和塑造

人是最具活力的因素,有活力的文化才能造就有活力的企业,企业要关注员工需求,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让员工分享发展成果,特别是对新加入团队的员工,要充分信任,放开手脚,用企业理念和文化影响和培养新员工,使之能较快融入团体,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之中。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塑造人来塑造企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才能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

(五)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与管理相结合

当前对企业文化建设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宣传手段和形象工程,造成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脱节,没有建立起企业文化建设经常性和长效性机制,缺乏创新意识,难以更好发挥企业文化更大的价值。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离不开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要制定企业文化建设各管理层负责制,将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到生产经营和管理考核中,只有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高尚的情操陶冶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西方学者有句名言:经济现象和伦理文化是同一因果链的两个侧面,经济现象的背后是文化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久不衰的背后必然是其适应企业现状的文化作支撑,谁拥有文化优势,谁才能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3篇

网络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战略

当前,在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浪潮中,网络媒体和网络文化日益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地位,网络文化竞争的重要性和综合效应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竞争中日益凸显。网络文化的重要性在于网络作为一种文化介质和文化场域对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广泛渗透,从而使得网络时代的文化范型具有不同于前网络时代的诸多构成形态与影响效力。

第一,网络文化不仅是文化本身的问题,它切实地关涉到网络文化时代的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多位一体”综合发展,在新型网络文化的发展和提升中关系到文化与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多元综合发展。例如,网络问政、网络社区、网络文化产业等体现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对网络政治、网络社会、网络经济的转型与发展起推动作用。因此,网络文化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关系到基于网络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提升与软实力构建。

第二,网络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化发展中的某一个单独的子构件,而是对文化各部分构件都具有广泛的融合、承载、体现。例如,就公认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传媒和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等文化软实力构件而言,网络文化以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强势融入,使得它们在表现、运作、途径等多方面发生转变与提升。在网络时代的崛起下,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文化形象建构等也逐步朝“网络时代”迈进。

第三,网络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参与性、传播互动性、信息便捷性和公众影响力,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的强势文化媒体和文化介质。

第四,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网络日益成为西方国家和霸权势力对他国进行信息侵扰、文化侵蚀、社会组织、经济扩张的主要战场和主要手段,网络秩序、网络安全、网络实力的构建处于国际竞争与对抗、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文化建设与管理中的重点和焦点。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地位与意义,切实把“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作为我国国家战略、文化战略中的一个重点,突出网络文化在文化软实力中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实质内涵

网络文化软实力是在网络文化平台和网络信息空间中,通过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而体现的,它可以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网络文化竞争力、控制力、吸引力、影响力等,使得国家或地区在文化竞争和文化发展中取得优势,并进一步推动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实力的发酵和提升。根据网络文化本身的特性及其在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功能,网络文化软实力主要包含和体现于如下维度: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新力、网络文化安全力、网络文化感召力。它们构成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构成网络文化软实力目标层得以实现的主要支撑,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起着重要的发酵和推动作用。

第一,网络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性标度,网络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于承载一种新的文化生产范式和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部分,并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生产方式的表现是:生产主体使用的劳动工具从物品形态向电子形态转变,劳动对象由实物变为虚拟,人和自然空间的关系变为了人和数字空间的关系,生产力占有的劳动资料从实物变为了电子网络。网络时代带来了新的以网络文化基础为承载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例如网络出版、网络视频、网络广告等诸多领域;北京、上海等文化生产力较为发达的地区,其网络文化生产年增加值已经占到逾百亿元的显著比重。网络文化产业成为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内容生产的主要增长极之一,体现出强于其他文化生产领域的发展态势,也将成为未来文化生产力推进和增长的重要构成。

第二,网络文化传播力。文化的传播能力和辐射能力是增强文化互动和交流、增强文化内容输出并发挥其影响力、感召力的不可或缺的维度。诚如有研究者指出,“在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网络媒介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崛起,对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效果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一是数字网络传播成为媒介传播中具有广泛受众与覆盖度的主流媒介传播方式;二是网络传播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介的高度互动性、即时性、群体性等特征,其文化传播产生着深入而多方位的社会文化效果,对相关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具有强效关联后果;三是网络媒体以其强大的“媒介融合”效能对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其他媒体形态形成多媒介、全媒体的整合;四是全球化的互联网体系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全球化、传播全球化也带来现实的挑战和要求。网络传播以其对文化传播的重大影响乃至重构,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与模式,成为文化软实力中的新兴关键要素。

第三,网络文化服务力。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关系到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文化学习中所需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丰富性、优质性,关系到公共的文化软环境对各种文化信息需求的满足能力、服务能力,关系到文化环境体系的吸引力和对文化再生产的保障力。我国在当前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完备,而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为文化服务力和文化信息保障力的提升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许多国家或地区都高度重视新兴网络文化在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新世纪以来欧洲委员会启动的eContent、eContentplus(2005-2008)等项目,旨在让欧洲范围内的数字内容变得更易于获得和使用。互联网的崛起、网络服务基础环境的完善、各种基于数字应用的文化服务,有效改善着公众获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也为文化服务力的提升提供着具有战略性、未来性的发展方向。

第四,网络文化创新力。文化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战略,而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及其强效的内在活力,不断推动着文化表现载体、文化表达形式、文化内容形态、文化媒介、文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创新,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文化实践创新的主要来源和场域之一。移动互联网、数字模拟、网络互动及多媒体等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和催生着新兴网络文化内容和产品的不断创新,而网络文化的网众参与和群体性文化书写也极大地释放着文化主体的创造力。尤其在当前网络新媒介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在我国强调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双轮融合战略背景下,网络文化与文化形态、文化介质、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成为推进文化创新的有力抓手。

第五,网络文化安全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文化信息的控制能力、对文化安全的维护能力,这其中国家对其文化信息流、文化内容的有效引控是其文化安全和文化自的基本保障之一。网络文化是国际国内各种力量进行信息干预、社会动员、文化侵蚀的新空间和主要战场,“网络帝国主义”、“带宽殖民主义”等现象和机制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安全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也对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形成新的威胁和风险因素。强效的互联网枢纽地位和网络文化信息控制,增强着国家和地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监测、引导等能力,增强着对信息时代“信息权力”的掌握和分配、应用,成为维护文化信息安全、掌握文化信息空间的主动权、引领文化软力量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第六,网络文化感召力。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其是否拥有强有力的感召力,进而产生约瑟夫·奈对“软力量”所界定的“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所愿的能力”。当前,网络文化产品和数字内容成为文化接受和文化消费中日益重要的对象,优秀的网络文化创作和文化精品、文化经典成为文化软实力构建和发散中必需的文化承载,例如韩国在其“文化立国”战略中对数字网络化内容的重视。我国的文化战略也必须把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作为塑造民族精神家园、加强文化价值的传承发扬、提升文化认同度的重要构成,在网络文化中实现从文化经济、文化工业维度向文化品质、文化价值维度的转变和提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网络内容中心。

在数字信息时代的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网络文化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对文化软实力的模式和构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和转型作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不能只把网络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子构件,而要充分重视其全局性的渗透、融合作用以及时代性的突出地位,通过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加速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高效、科学发展。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创新; 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文化五千年传承

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早期的文化,如近似文字的刻划符号,舞蹈,音乐,城市建筑等。在奴隶社会,即夏商西周时期,神权至上,青铜器文化高度发展,成熟的文字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华文化体系形成。秦汉时期,佛教、道教出现。宋朝是中华文化最发达、由盛转衰的时期。清末以来,中华文化受西方文化强烈影响,思想活跃,但破坏严重,思潮奔涌。近现代,中华文化力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儒家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世界大国纷纷重视软实力的建设,这是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伴随的,也是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盛和自信相统一的。

(二)文化软实力的缺失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不够强大,那么它将会面临在国际社会上毫无影响力、凝聚力以及感召力的困境。20世纪的苏联曾强盛一时,不论是在军事、政治、外交上,还是在经济、工业化建设上,都与当时的美国不相上下。然而,它的文化软实力缺失,长期的体制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这座大厦分崩离析,永远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创新与保护

1.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的创新离不开社会大环境

环顾当今世界,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经济强国必然是科技强国。亚洲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讲,是亚洲一些国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拿不出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

现在中国文化产品不是总量不足,而是产品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源分散,人才、资金、市场恶性竞争,效率低下,最重要的是文化产品的创意严重不足。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必须把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及创意文化结合起来,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给世界。

2.保护文化,同时也是对文化软实力的保护

近年来,中国的四大发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韩国申遗“端午祭”以后,一些学者提出若干违反历史的论题:中医乃是韩国人发明,称为“韩医”,老子和孔子据说都是韩国人,甲骨文乃韩国人发明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韩国高丽纸写的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疯狂掠夺中华原创文化为己有的民族主义成为对中国文化合法性的直接挑战,也让中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了更多的危机和障碍。因此,当今对中国文化安全的保护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四)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

2.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与创新性。

3.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4.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三. 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李海娟:“"软实力"竞争背景下的文化战略”,《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2期。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5篇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讲,它体现了两方面的力量,那就是传播力和影响力。其中,传播力主要是指文化产品的传播数量和传播渠道。应该说这些年中国在传播力建设上做得非常好。虽然大家经常说现在中国文化是供给不足,但是我个人认为,中国文化产品的供给从数量上来说是很丰富的,甚至是过量的。我们的大部分文化产品门类,在世界上的产量都排名前列,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差的也是排第三、第四,因此,从总量供给上来讲并不低。但是它的真正问题是没有消费,从而造成文化不能够形成流通。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的是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是因为没有消费市场推动,文化不能流通就没有真正有效的传播和影响。这就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中的问题不是供给不足,而是有效供给不足,或者说能够被消费、流通的产品供给不足。这是我们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的时候一个基本的判断。不仅中国文化产品数量庞大,而且渠道建设做得也越来越好。我国有这样庞大的电视网、电视使用人群,我们在境外卫星的覆盖,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都超过了美国。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首先不是传播能力的挑战,而是影响力不足。有产品但是接受者的接受需求不强烈,能送达但是接受者的兴趣不高,能看到但对接受者的影响不大。为什么会影响力不如传播力呢?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化力量不够软,我们叫"软实力",但是我们现在基本上体现在文化上的是硬实力。我们做文化交流,把我们的文化产品送出去做文化节、电影节,有没有人看都堆在那儿。包括我们的外宣,孔子学院等,政府的确做了很多工作,世界上可能只有中国政府能做到这样。但是为什么没有影响力?甚至在某些时候还有负面影响力,甚至大家会认为因为它体现了太强的国家意志,本来是美好的东西,但是被人误认为是阴谋。打个比方,谈到美国的对外政策,美国是通过第三方来进行文化渗透和对外文化传播的,消除政府这只手的有形性,通过第三方这只无形的手,所以他们既有政府立场又有社会公共立场,这样政府的东西就被相对软化了。

所以,文化要有影响力,不仅要重视传播力的建设更要重视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其中,“核心价值观”就是文化传播的核心概念。所谓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实际的影响力,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一种文化有没有灵魂的东西能够影响他人。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确实研究较少,而且概念化、教条化的东西非常多。比如说,我们现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当我们把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前缀放到这里,再进行对外传播、国际传播,别说对外,就是进行对内传播的时候,你都会发现带有强烈主观的要求性、教育性。但事实上最好的文化传播,一定是我们在满足被接受者的需求。经济学有一句术语:我要把我的需求转化为你的需求,这是最好的传播,而最差的传播就是我永远把我的需求当你的需求。营销学基本解决的问题就是把我的需求变成你的需求。那么就需要做这么几件事情。

第一,以人为本,以人的基本权益、基本价值为本,其实社会主义是保护这个价值的。再以美国为例,美国电影现在越来越不注重宣传国家立场,而是宣传这个国家所推行的普世价值。我想到了《大突袭》这部电影,整个电影表现美军不遗余力地要把五百个战俘救出来,在影片故事中,这些战俘的生死对战争的胜负是没有影响的,由此可以看出,这个电影传达的价值观是,不管对战争的胜负有没有影响,解救五百位战俘不是为了美国政府的利益,而是一种人道主义价值。解救他们是天职,哪怕救助行动影响到战争的进程,还是一定要救他们,在这里人性是第一位的。整个电影,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美国电影在全世界能够通行,就是因为他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美国人能够接受的,而且是世界各个国家的人都能接受的。我们应该意识到,没有人作为根本价值观,我们的文化是传达不了的。

第二,核心价值观就是普遍适用性。我们的文化往往用圣人作为标准来教育普通人,让每个普通人都变成道德圣人,那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文化为什么以前很成功,原因就是我们把我们党对理想信念的需要变成了每个个人的需求,每个个人跟社会、革命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才能解决个人危机,个人才能找到幸福、安全。现在我们老把家和国对立起来,老把个人幸福和国家利益对立起来,老写一个模范最后非死即伤即残,这样没有办法解决价值观的普遍适应性。

第三,我觉得文化还是要体现真实性。实事求是是文化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的前提。所有文化的传播,必须要给出一个历史逻辑和历史的真实感,我们不能用虚假,不能够用回避的方式来传达价值观。当然实际上我们有一套虚构的逻辑,我们可以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不准说什么,能说什么,哪些东西我们是隐瞒起来的,这样的传播在全世界都行不通。国外为什么对我们的传播不信任,就是因为我们这个不能说,那个不能说,我们的传播还能被信任吗?肯定不能信任,其实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方式更巧妙地传播,但是绝对不能用硬的方式限制我们文化的领域和范围,说我们这些题材不能碰,这个人不能说,这个话不能讲,那样文化的威信就丧失了。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文化软实力;冲突;机遇;应对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029-04

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源得以广泛流通,能最大限度地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给各个国家提供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带来利益差异、文明以及价值观的冲突。西方发达国家借此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文化安全是发展巩固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根本保证。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切实保障文化安全是值得探讨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 文化全球化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以跨时空的交往、跨时空的实践,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方式的全球化。文化交流的日益便捷、文化产品和形式的丰富多样、文化产业的经营模式及管理经验都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当前形势下的主要机遇:第一,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国吸收借鉴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传播文化精品。第二,有利于吸收借鉴先进文化产业管理经验,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第三,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国家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第四,有利于优秀的文学艺术的传播,民族文学艺术更加繁荣。[1]

当前形势下的挑战主要体现在:

1.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实力强大了,文化实力也更有信服力,政治优势带动文化优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普世价值论”、、“民主”等思想相继传入我国,意识形态日趋多元多样多变,交锋也日益激烈。[2]这导致部分人无法辨别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区别,进而质疑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引发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判断混乱。、、等分裂势力、等组织在有些西方国家的教唆下,公然叫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否定中国共产党,无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企图从根本上动摇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地位。

2.文化产品的大量倾销。

西方学者伯努瓦指出: “资本主义卖的不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志、声音、图像、软件和联系。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3]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如电影、广播、报纸、互联网、广告等进行文化产品的倾销。美国文化产品的倾销早已超越了其表面价值,成为他们输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工具。正如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世界的美国化》一文中所说:“美国的真正的‘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厂、马特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美国制造和美国风格的影片、服装和‘侮辱性的广告’成了从布琼布拉一直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全球标准,这是使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美国化的最重要因素。”[4]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0年代末的统计,美国控制了全球75%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的电视节目往往占到60%-70%。美国电影现已占据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占据世界电影市场总票房的三分之二。[5]

3.话语霸权的扩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国家的文化正是通过该民族、国家的语言进行传承的。一个国家、民族的母语在某种意义上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它是拒斥文化霸权主义的前提条件。身份危机表征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总体危机。”毫无疑问,一个民族、国家的母语对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掀起了一股“全民学英语”的“英语热”,英语通过各种途径在我国传播开来,已成为我国目前使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外国语言。在英语的强势冲击下,汉语的表达日益“西化”。汉英混杂的现象被认为是标准的、时髦的说话方式;在产品命名和媒体宣传上任意洋化,纯正的国货也要用洋名来标新立异;网络用语的日益泛滥,如网虫、“果酱”(过奖)、“恐龙”(丑女)等等层出不穷。现阶段,我国重英语、轻汉语的政策规定,也强化了英语的霸权地位。招生、晋级、升职等英语成了必然考察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汉语、汉字的要求却退而求其次。英语的同化和纯洁性被亵渎只是表面现象,实质上体现出的文化扩张和渗透,会让你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语言承载的文化价值。

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几点建议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约瑟夫・奈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将软实力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7]在这里约瑟夫・奈所讲的“软实力”更多的是指企图通过显性或隐性的价值诱导和价值干预来增强本国价值观念的“同化力”。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利益和世界利益一致,中国政府国内责任和国际责任一致基础上的。我国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重视在增强和发展文化内部凝聚力的基础上增强文化的外部吸引力。在文化全球化与信息社会的挑战下,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1.增强经济实力,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之根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归根结底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着力提高经济实力是重中之重。物质至上的时代,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的国家和民族,其文化也自然而然受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模仿和推崇。在这里,与美国利用其经济强势向他国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不同,我国是倡导和践行和平并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战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做坚强后盾,才能在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上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支持。经济实力掌握主动权,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然大有裨益。

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之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状况。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引导者社会的制度体系、目标任务和发展模式,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基础和理想信念,对个人和社会起着规范和引导作用。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第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国民教育的目标内容就是培养高素质国民,提升全体国民的素质。将核心价值观与国民教育相结合,使公民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其价值精髓。第二,利用政策导向作用,规范核心价值观。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8]第三,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要按照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之途径。

面对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参与文化竞争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要之举。在资金投入上,要以更大力度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要改变以往国家无偿投入的计划经济模式,引入外资同时积极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扩宽融资渠道;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要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行成本,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利用市场机制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上,要建立一批有文化见识、文化自觉、文化经济运作能力和文化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充分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产品表现形式,丰富文化产品内容体系,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

4.推动汉语广泛传播,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之载体。

应对英语对我国语言的强势冲击,必须推动汉语、汉字掌握更多话语权。近年来,孔子学院的盛行,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努力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力促汉语进入其国民教育系统;规范汉语汉字的使用,教育、媒体等要发挥带头作用,要在维护母语安全、纯洁汉语上为全社会树立榜样;尽快制定和实施“汉语优先政策”,在相关单位试行与英语等级考试类似的“中文水平等级考试制”,学校要建立健全语文课程体系,建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语文学习课程。[9]

三、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文化实力的意义

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表现形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经济建设显而易见的财富积累,也没有政治领域一言九鼎的话语权。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社会领域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同时其意义所在也使社会领域的诸多方面受益。

1. 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

197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国务院情报与研究局前局长雷・克莱因提出:国家实力是由国家的基本有形实体(人口加领土)、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意图、国家意志五大因素组成,结果是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乘积。[10]我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体现了综合国力结构的战略布局,能够带动其他国家资源的优势开发,从而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2. 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值得大力张扬。诸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等等,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在文化软实力提升过程中,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度和喜爱度进一步增加,传统文化的感召力进一步增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3. 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以将近80个字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将文化安全视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保障。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对于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生活、文化活动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具有不可轻视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森林.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池俊胜.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国家文化安全[J].马克思主义理论.2015,(5).

[3]卜建华.文化软实力与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11.

[4]郝良华.美国文化霸权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D].山东:山东大学,2012.

[5]刘本锋.对文化全球化与我国文化安全战略的思考[J].求实.2005,(12).

[6]袁 勃、赵 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02.

[7]黄旭东.论文化全球化下的中国母语安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8]骆郁廷.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3,(1).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软实力 文化建设

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也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十七大以后被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一、软实力的提出与界定

1990年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其专著《注定领导:变化中的美国力量的本质》中,首次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1999年,他又在《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中队软实力概念作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表述。他指出,软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的目标,从而使本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在奈看来,国家软实力是一种同化性力量,“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里所强调的是“与人们合作而不是强迫人们服从你的意志”。奈将软实力概念主要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认为在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中,软实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国内学者王沪宁等人于上世界90年代初开始将软实力理论介绍到国内学界,1993年,王沪宁提出:“人们已经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看做是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实际上这些因素的发散性力量正使软权力具有国家关系中德权力属性。总的软权力态势对谁有利,谁就在国际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目前,影响国际软权力势能的因素是工业主义、科学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软权力的力量来自扩散性,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软权力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求后,软实力研究开始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部分学者的理论思考,我们可以将软实力的概念理解为某种形态的文化及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感染力、吸引力与影响力。它作为一种无形、抽象、非物质性的力量而存在,能让人自觉效仿、自愿追随自己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等。

二、提高文化软实力

提高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凝聚与团结,对于一个城市的科学发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加紧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强市建设要着重做好几个方面: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是儒学居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位置。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在其后期日趋走向反动、没落,儒家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消极作用便日益显现。中国近代需要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加以根本性的变革。伟大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为思想文化的解放创造了政治前提。打掉了儒家所代表的封建思想文化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亦即封建社会当中的至尊至上的统治地位。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证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次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此揭开了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牢固确立和有效引导全民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内核。而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市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唤起“文化自觉”,融入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既使核心价值理念入脑入心,转化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追求;也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强烈关注的利益问题;既要诉诸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也要注重榜样示范作用。

二是增强“文化力”意识,让广大市民认识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每个市民的文化表现都有可能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潜在的影响,提高城市竞争实力。增强开放意识。引导广大市民以宽广的胸怀学习、借鉴、吸纳一切外来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文化发展的开放度。提高文化自觉意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支持城市文化建设,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提升市民文化观念、主人翁意识,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三是应重视对市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培育和普法教育;尤其要加强党员干部“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教育;引导广大市民知荣辱、树新风、倡文明、求和谐,扶困济贫,关怀弱势群体。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也是政府文化责任的重要体现。应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进一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保障权益、多元发展,统筹发展、资源共享,重在普及、着眼提高”的理念和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全国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是精心建设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把文化设施建设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大型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为打造文化软实力提供良好的载体。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重点填补社区和农村未建文化室的空白,改造提升现有文化基础设施。

三是应制定全市性的公共文化设施配置标准,提高城乡间文化设施均等化程度;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其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智慧之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社会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不可能不借重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儒学中的“中和”、“诚信”、“爱仁”、“民本”、“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公生廉、廉生威”、法家主张的“明赏罚”、《孙子兵法》,以及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思想、信念、品格、情操、智慧、精神,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多个方面给现代中国社会发展以宝贵的启迪。毋庸讳言,任何民族的文化都难免有糟粕,面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赋予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必然能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增添品位和魅力。

(一)建设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一是加快建立以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提高市场监管水平,促进文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二是完善文化市场法规建设,抓紧研究制定文化市场管理法规条例,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的依法监管,加强文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不断推广先进经验。三是加快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和手段建设,建立文化市场执法绩效考评和监督体系,加强对执法工作的社会监督。

(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完善文化事业领导机制。

构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当前,文化的创造性和活力尚未被充分释放和激发出来,相关的抑制因素仍然存在。旧有的文化体制弊端还没有被彻底根除,新的文化机制还没有完全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因此,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文化立法。

一是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加快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加速文化立法;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要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安排、纳入部门重点工作、纳入考核奖惩范围,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支持配合的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各级政府要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确保每年财政对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

三是政府在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上,要“软硬结合、内外兼修”,切实加强对文化软实力建设规划、设计的科学指导;要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责任主体设定“硬约束”,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建设相关部门的责、权、利,既分工,又合作,促进协调,避免扯皮,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把文化软实力建设成效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责任到人,抓好落实。要把工作目标加以量化,实施目标管理。

(三)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文化产业的发展

由于文化产业既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既涉及经济总量的增减,也事关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危;既能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造血功能,也能扩大中国文化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着眼于代表中国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决不能有损于国家的稳定与安全。要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不能仅就产业谈产业,必须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相联系;不能只考虑发展东南沿海和城市的文化产业,必须同时发展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文化产业;不能只考虑本地区本部门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全国“一盘棋”;不仅要考虑文化产业的现实发展,还必须充分考虑文化产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地发展,持续不断地做大做强。

总之,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勇于和善于借鉴国外经验,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充分利用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民间文化交流,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工程。在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加强文化交流与竞争,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发展国家软实力的奋斗中不断取得新成绩。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

文化软实力范文第8篇

草原文化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弘扬草原文化,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是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内蒙古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重要文化支撑。

弘扬草原文化是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草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厚,是内蒙古从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的文化源泉。多年来我们着力弘扬草原文化,促进了内蒙古文化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和发展,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有力地提升了内蒙古的软实力,推动了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今后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必须紧紧围绕进一步弘扬草原文化这个核心,通过建立完善草原文化传承、开发、保护体系,建立完善促进草原文化产业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包括有利于弘扬草原文化在内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途径,使草原文化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弘扬草原文化是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从本地区文化资源实际出发,着力发挥本地区的文化优势,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内蒙古作为草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承载地,草原文化是内蒙古的文化资源、文化优势所在。弘扬草原文化,必将不断为推动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注入活力,这是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动力之源。

弘扬草原文化,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是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内蒙古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重要文化条件和文化保障。内蒙古经过十几年的跨越式发展,现在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这个新起点上,弘扬草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就能够为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区,贡献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弘扬草原文化,就是要为内蒙古的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更好地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文化支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内蒙古。

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弘扬草原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弘扬草原文化核心理念。

近年来,我们提出和倡导了“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是草原文化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是草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品质之所在;是贯穿草原文化全部历史和各个层面的灵魂,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全部文化行为所遵守的准则。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包含了草原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生存、发展、对外交往的思想观念,有着丰富的历史的精神内涵,是草原文化形态特征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