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效益论文

生态效益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态效益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效益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化工程,问题,要点

 

城市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从城市绿地系统角度,绿地的布局、规模应重视城市景观结构脆弱和薄弱环节的弥补,考虑功能区、人口密度、绿地服务半径、生态环境状况和防灾等需求进行布局,因害设绿,按需建绿和扩绿,并从市民生存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贯通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从绿地群落角度,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维持及发展。

1.当前城市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生态环境效能低下

这是当前城市绿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

1.1.1由于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爆发户”式的发展过程,从而造成了城市发展壮大后环境绿化上的“先天不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已经破坏。虽然通过现在的城市绿化来弥补,但如同补补丁一样。

1.2.1城市绿地因在规划设计阶段未考虑生态效益指标的量化控制,只在其美化功能上做文章,过度追求“艺术”,强调平面效果。结果是建成后的城市绿地植物品种单一,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发挥不了。因为根本就没有植物群落的概念。

1.2.3草坪热“温度”不减,这样就形成了很多以草坪为主的观赏性较强的绿地。论文大全。论文大全。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环境,满足了部分人的虚荣心。但是城市绿量却是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合理的绿化模式及立体空间的绿色网络。有研究表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的生态效益才相当于10 m2乔灌草合理搭配形成的生态效益。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当前我们城市绿化中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布局分散、生态结构简单脆弱,环境效能低下。

1.2 绿化维护成本高

因为受城市用地制约、土地市场冲击、人工干扰的高度胁迫,城市绿地建设受经济的困扰是必然的。但城市绿地建设中受这样那样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绿化维护成本的不断攀高却是值得深思的。

1.2.1是外来植物品种的盲目运用。由于外来植物的生态习性对异地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因此它对不良因子的抗性也就比较差。且不管外来植物的成本如何,单就要在以后维护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除了正常的防病治虫、浇水、割草等日常养护外,往往还需特殊的“护理”,当然也就需要特别的费用了。前不久从报上看到某城市花几十万元种植了四株南方植物,结果仅每年的养护费就高达近十万元。

1.2.2是由于绿地设计时植物品种较单一,植物群落自身间的相互作用无法得到发挥。比如群体对水分的吸收和保持,合理的植物搭配能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而现在城市绿地中植物结构非常单一的草坪景观呢?据统计:草坪种播或铺设草皮工程造价在每平方米7元以上,而防病治虫、浇水、割草等日常养护费要每年每平方米5~10元,加之草坪数年后要老化、退化,需重新栽种,费用更甚。论文大全。

2.城市绿化要点

2.1改变观念,精心设计

这一点对城市绿化建设来说相当重要。分析当前城市绿化的现状,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美观而种树,随处可见在水泥板的包围中种一棵树,建一花坛等,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要走出误区,就得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将森林引入城市。从设计上把关,抛弃陈旧思路,参考当地的生态特点,大胆地、大手笔地把森林生态建设设计到城市绿化建设当中,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佳的效用。而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且不可把设计仅仅当成是在图纸上作画,更不能只重视“艺术性”而忽落了其他的功能性。也不要为了迎合少数人的心理去做违心的设计。

2.2合理选择树种

城市绿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因此不应仅仅追求美观,甚至只要能种活就好。应考虑的是让其发挥最佳生态功能,所以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尽可能地以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辅以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外来树种。使乔、灌、草相结合的人工植物群落模式形成最和谐的生态关系,能达到理想的绿化、美化、净化效果。

2.3乔、灌、草合理搭配

合理进行植物种植结构的有效配置,是实现绿化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基本手段。研究证明,每20 m2草坪或其他地被植物,配植1株乔木,6株灌木是最合理的种植比例(但要因地制宜,不同地方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年的实践,这种绿化方式无论从景观、植物配置或生态效益上,都得到了认可。植物种植结构的有效配置与植物自身的生理特性及种植地点的自然特性是紧密相关的,能够形成植物合理有效的配置,会使绿地整体长势良好,发挥理想的生态效益,同时更会节约维护费用。

2.4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

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其自身的新陈代谢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和规律,最接近自然的生态才是最好的生态。因而要努力营造接近当地自然的生态,尽可能减少人为破坏,改变以往总是把杂草除尽,把地扫得干干净净的做法,适当保留杂草与落叶,让森林自我调节,这样既营养了森林,又丰富了植物种类多样性。同时也增强了森林的抗灾和抗破坏能力。

2.5加强城市绿化设计的规范化管理

长期以来城市绿化设计对绿地的生态效益基本不予考虑,只重视单一的景观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设计入手,在提供设计条件时就要对生态效益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城市绿化生态效益量化分析研究的是园林植物及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性包括释氧、吸收CO2、蒸腾吸热增湿、滞尘、减菌、减污、涵养水源、防风固堤、保持水土、储存能量等。生态适应性包括耐阴、抗寒、耐盐碱、抗污、耐旱涝、抗病虫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等。

另外,对已建成的绿地要做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城市绿化生态效益方面的基础控制数据,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

3.结束语

总之,城市绿化建设的实施,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拥有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因而,要有能力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追求生命与美的相随相伴,渴望精神境界质朴的感动与愉悦。

参考文献

[1]徐盛恩.城市绿化不容忽视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07):166.

[2]朱东光,孟令忠,邹磊.城市绿化重要性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04):282-283.

[3]王凯.垂直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0,(05):344-345.

生态效益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我国正处在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过渡时期,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林业发展的核心理论。针对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等各个层次,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1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为前提,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实现各种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事业。林业部门包括营林和森林工业两大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有计划地绿化现有荒山荒地,扩大森林资源;科学地经营管理好现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并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增加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的生产,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通过林业建设,可充分发挥森林的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环境保护等多种效能,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而服务;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森林再造及抚育间伐和城市森林的建立和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林业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年),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二是1978~1992年,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在集体林区和其他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即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三是始于1992年至今,受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状况影响,我国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原林业部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实现对策

    3.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以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为中心,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向社会提供可持续的服务,而不仅仅是某种物质产品。这种功能的维护不仅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而且是由使用价值所表现出的经济获益持续的保障,更是人类持续生存所依赖于生命支持系统的根本,是森林价值的本质所在。

    林业可持续发展决定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和资本可替代性等;二是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等;三是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承载力、资源环境等。

    3.2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诸多方面发展

    3.2.1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因而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以加快林业的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如今的“数字林业”已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使林业经营和管理逐步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二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抓好良种育苗和树种结构调整;三要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市场竞争力。

    3.2.2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人类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超过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同时带来这三种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在过去往往是最受关注的,但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效益可创造经济效益。

    (2)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势必会引起环境恶化而最终阻止经济的增长。在当前这个既注重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的时期,不仅要使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还要使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所以如果采取单纯只注重生态效益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最终要导致经济效益滑坡,从而使生态环境建设也失去了物质保证。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是在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总量最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3)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二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三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大力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兼作方式,如:实行林草兼作、林药兼作、林灌混植等种植模式。

    3.2.3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机制。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开展森林的分类经营和生态系统经营,实行森林资产化管理,在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上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律机制

    (1)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保优先原则,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林业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三是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生态效益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植物;景观;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87-1

当前中国城市的景观是照着自然化,科学化,人性化发展的,生态基础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城市的生态环和很多的自然因素有关系,如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城市物流等等。面对中国未来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前景,城市生态园林景观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建设现代的景观园林

植物是园林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园林景观要素,能使城市景观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活力,富于四季的变化。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应用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有着降尘、降噪、生产氧气的作用,利用不同的物种在空间上创造丰富多样的景观,最终形成乔灌草的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达到生态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2 城市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并且要结合和保护着当地的自然环境、人力资源以及民俗风情,创造有地方特色的绿地规划,地方特色越是浓厚,就会越给游客留下印象,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当地的原材料,当地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建设绿色的景观大道和绿色的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及别墅小区,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地方特色。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们对绿地的绿地需求。保证城市系统的开发,保证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适地适树,满足植物生态要求。提高单位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地景观整体的生态效益,增加植物生态多样性。

3 社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1世纪是一个注意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人们开始更多的注重绿化的生态效益,这就推动着我们朝着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强调以绿色为主的园林建设主要由花草树木的种植来实现,如有的小区引进南方的树种,更有的小区以花、果树为主,不但绿化,到了秋天还会有果实,并采用了一些健身器材,成了老人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甚至以一些坐凳作背景,通过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起到点景的作用。通过巧妙的运用植物的形体,线条,彩和质地进行构图,并加上灯光的点缀,利用各种植物季的变化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构成一幅活的动态图,来体现植物造景的秘密,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目标,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也要符合生态原则,缺少了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既要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又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且还要创造不同水准的艺术景观,要有观赏性,还有健康性。

4 结语

当前各国园林发展的趋势是人性化、森林化、多样化,而我们设计的中心还是以人为基础,考虑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创建出更贴近自然,更人性的生态景观。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张吉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5-142.

[2] 南希.植物景观设计[M].卓丽环,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2;81-83.

[3] 刘曼.景观艺术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77.

[4] 金克镇.绿色发展的实质是可持续[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

[5] 郝寿义.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一个基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的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

[6] 徐人良,陈小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

[7] 郭尧.浅谈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论方法[J].科技资讯,2010,(24).

[8] 李永雄,温墨缘.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阶段划分与技术管理[J].中国园林,2010,(09).

[9] 汪菊渊.我国城市绿化、园林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2,(01).

生态效益论文范文第4篇

特约嘉宾 王 兵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我国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首席科学家,森林生态连清体系的提出者和设计师。主要从事陆地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观测与模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森林生态连清、生态GDP 核算、森林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发表专著30 多部,论文100余篇,牵头制订了10余项国家林业行业标准,主持和参加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并获得“首届全国野外科技大会先进个人”、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等多项荣誉。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是继“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在探讨人与自然、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向上提出的又一创新性概念。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即生态GDP 核算体系,并将其作为一种制度推广。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评价制度的标准已经明确了。生态文明评价制度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评价某个地区或区域的发展状况。这种发展是兼顾了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人们告别“重经济发展、轻生态建设”的思想,同时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保障。

绿色GDP和它的缺陷

目前用来考核政府业绩的唯一的指标就是GDP,它是20 世纪30年代的产物,是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某一时段国民经济活动的产出成果,进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其本质上追求的就是单纯的经济效益。这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等。而且,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惜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经济增长方式以过度消耗能源和资源、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留下了长远的隐患和危害。

西方国家早就认识到这种单纯的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弊端。许多组织或个人为此纷纷提出了解决办法,如可持续收入思想、生态需求指标(ERI)、净经济福利指标、净国民福利指标等观点。20 世纪90 年代,世界银行组织出版了《环境进展的监测》,正式提出了绿色GDP 的概念,其内涵就是在现有GDP 的基础上,减去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的价值。然而,这个定义也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首先,在经济发展与资源价值相关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简单地认为“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必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必然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这只是简单的在核算中扣除了消耗(做“减法”),表现的仅仅是经济的实际水平,仍没有通过核算把人为干预下实际存在的生态价值统计出来(做“加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然界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进而制约了创造生态价值的积极性。

其次,可持续发展是绿色GDP核算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即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绿色GDP 的概念本身反映的是环境资源损失的代价,即经济与环境之间的部分影响,而没有反映出经济与社会、环境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尤其是环境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的相关关系,因此只能说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而不是全部。因此,简单地认为绿色GDP 的提出乃至其核算就能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可以推进生态文明评价制度的建设就未免显得偏颇。

再次,绿色GDP 的概念体现的是存量范畴,而资源再生产所带来的效益属于流量范畴,如何实现流量与存量的紧密衔接,这在该定义中没有反映出来。也就是在定义的过程中仅仅考虑了消耗资源的量,而没有考虑资源再生产的价值,即生态效益。当前的传统社会已经向现代生态社会转型,如果只是竭泽而渔,只注重绿色经济的发展而对地球形成生态欠账,那么绿色GDP可能要大打折扣甚至是负数。因此,只有将存量考虑进去,才能极大地调动各级政府再生产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调节各级政府对环境资源等的态度。

绿色GDP核算制度难以推进自绿色GDP 诞生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开展了本区域内的绿色GDP 核算。例如博茨瓦纳共和国将水资源的消耗计入其内,挪威纳入了自然资源价值,墨西哥将石油、各种用地、水、森林等资源纳入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但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 核算模式,也没有一国以政府名义绿色GDP结果。可见,国外的绿色GDP 核算同样没有正确地正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忽略了自然界的主动性即自然界自身的生态效益。这也是绿色GDP 核算制度推广的艰难所在。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GDP至上”、“以总量论英雄”等发展观念得到了有力纠正。但是,一些地方在发展理念上仍然存在“重经济增长、轻生态建设”等误区。当前,用绿色GDP 考核政府业绩及党政官员政绩的评价方法,一直难以开展。原因在于,一旦实施绿色GDP,扣除了环境损失成本,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下降,这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

再者,环境信息公开化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一个观念转变阶段发展到利益博弈阶段,这其中首要的博弈就是信息的博弈,掌握着80% 以上的政府信息,首当成为信息博弈的焦点。而在中国,各部门存在着绿色GDP 核算结果不予公布的尴尬局面。可见,绿色GDP 核算的概念还没有得到政府的全面支持。

生态效益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 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 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 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以下的这个表格可以看出这一结论:

1999年3月,广东省林业厅依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重植林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如下:

经济价值 万元

重植林 內部 林产品价值 417.72

外部 吸收CO2放出O 2价值 8162.00

涵养水资源价值 3.27

水土保持价值 10.89

保肥价值 10.79

旅游价值 13320.00

生物多样性价值 4.36

空气负离子效应 无法评估

滤菌功能 无法评估

吸尘功能 无法评估

合计 21929.01

由以上可见,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

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四、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

(一) 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偏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 、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三章“森林保护”和第四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 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另外,要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5)在诉讼方面,我国资源状况的严重问题和资源诉讼的特殊性联系起来,建立专门的资源诉讼法院。“在我国,土地法院、水事法院、矿业法院等专业法院已经存在,这表明资源诉讼的专门化已经优先例和经验可循。” 所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国也应设立森林法院。

(6)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徒法不足以自行”,“无惩罚即无救济”都说明了法律责任体系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森林立法中,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的明显,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使得其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从而达到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①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②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③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④原田尚彦著、于敏译《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⑤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⑥张美华、叶谦吉:《可持续生态林业补偿问题分析》载于《林业经济问题》,2000年10月第5期。

⑦黄河亮、陈钦:《林业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初探》,载于《林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4期。

生态效益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业;生态效益观;可持续发展

温室效应,生态平衡失调,资源短缺等字眼逐渐涌入人们的生活中,因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甚至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活。面对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减少资源开采。生态建筑的理念也逐渐提到议程上来,生态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协调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建筑物与环境的统一协调,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1.建筑设计的生态效益观的重要意义

生态建筑简称ECO,是把建筑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让巨大的人口生活在里面,减少大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破坏,让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建筑中平衡稳定的进行。具有生态效益的建筑,协调了人类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建筑与普通建筑不同,生态建筑减少了资源的耗用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目前,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生态建筑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生态建筑具有完善建筑使用功能的作用,是我国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有效途径。另外,生态建筑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人们常常在意短期的利益而忽视长期投资而产生的利益,生态建筑需要前期大量的投资,后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全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效应,生态建筑可以推动环境文明和经济建设的共同进步。所以,必须重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设观。

2.发展生态建筑面临的问题

2.1对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处于发展中阶段,对生态建筑的认识相比西方一些国家还不全面。许多人对生态建设有很大的误解。近些年来虽然许多人提出发展生态建设,发表了不少关于生态建设的论文,但是都是只停留在表面,对生态建设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建筑物旁边多种一些花草树木就算是生态建筑,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室内装饰一些花花草草就是生态建筑,这些对生态建筑的概念的理解和做法都只是片面的,不全面的,殊不知生态建筑的核心是减少因建筑物的建设对地球造成的伤害。因此,发展生态建设需要遵循节地、节能、节约资源和原材料、减少废弃物、无毒、重复使用和循环使用这几点。

2.2生态建设的实践做得不够多

我国提出生态建设是近几年的事,相比西方国家提出的较晚,因此在生态建设实践方面做得不够多,缺乏实践经验。但在我国的古代就已经有一些类似的与大自然相结合的建筑,例如留存至今的黄土高原的窑洞。现在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科技水水平上将生态建设做得更好。虽然我国许多的建筑师都纷纷尝试进行生态建设,也颇有成效,但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其原因大多是因为人们不重视生态建设,对生态建筑的探索和实践方面都做得很少,缺乏建设生态建筑的经验。

2.3缺乏对生态技术的认知

针对生态建筑的技术运用,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生态建筑应该运用普通技术,一些人认为生态建筑应该运用高科技技术。普通技术则是对生态建筑进行大量投资,减少对地球资源的破坏;高科技技术则是运用高新技术,例如开发新的建筑材料来减少对地球资源的伤害。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故应更多的运用普通技术,但在生态建筑建设上,许多方面不是普通技术科技实现的,但是我国现有的建筑师对高新技术的了解都不足,不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建筑师们只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和创新高新技术,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发展生态建筑的对策

3.1加大生态建筑的宣传力度和全民教育

首先,我国想要发展生态建筑,必须让全国人民都意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对全民进行生态教育,不仅是对建筑师,对管理者、投资者也要加大教育力度,只有让这些人认识到建筑的生态效益,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建筑。国以民为本,人民是这个国家的主要支柱,要想发展生态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让全国人民都同意这一观念,使生态建筑的的理论深入人心,所以国家应该增大生态建筑的宣传力度,让人们看到它能带给我们的好处,这样发展生态建筑也就容易得多了。

3.2鼓励相关部门大量尝试

建立一些鼓励政策,让相关部门可以积极去尝试生态建设,在大量的生态建筑设计中获取经验,这也不乏是一个好办法。例如,一些西方国家给相关部门提供大部分资金并给员工们福利,让他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态建筑的建设中;一些国家让人们亲身体验生态建筑带来的优越感,鼓励开发建设更多的生态建筑;还有一些发达国家希望通过政府的带头作用,可以鼓励更多的部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只有通过这样大量的摸索探求,才能在实践中获取经验。我国可以借鉴西方的这些办法,从而推进生态建筑的发展进程,保护生态文明。

3.3发展生态建筑的科研工作

尽管这两年我国的科技水平提高的很快,生态建筑的科研技术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是缺乏的,我们可以增加与国外科研人士的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展我国的生态建筑科研工作。另外,许多的发达国家已经对本国的生态建筑进行评估研究,增添了生态建筑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内容,已经有了关于生态建筑材料的专利。我国跟发达国家相比,生态建筑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形成对生态建筑的网状脉络,形成全面的建筑系统,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完成对生态建筑的评估研究,更迅速地发展我国的生态建筑科研工作,为建筑师们建设生态建筑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4.结语

对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失衡的今天,发展生态建筑已成为迫不容缓的大事,了解生态建筑的原则,理解生态建筑的概念,发展无毒、节能的建筑材料,建设具有生态效益的建筑,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减少一些压力,同时也是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生存环境。生态建筑的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走可持续道路的重要航标。

参考文献:

生态效益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型国有林场;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9004508

一、引言

我国于2011年下半年启动了旨在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减少森林资源采伐的国有林场改革,把国有林场主要分为两种:生态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其中商品经营型林场在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实行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生态型林场则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由国家进行补贴,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进行管理。2011年11月我国第一部《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开始实施。生态型国有林场大都位于河流水系、主要水库周围和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但也存在管理粗放,林权不明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等不足。对于生态型国有林场而言,因其不以营利为目的,缺乏营利性组织追逐利润的动机激励,

虽然人们已认识到森林资源是目前人类社会最大和最重要的公共物品,但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要任务的生态型国有林场,

在制度不完善或不充分的情况下,仅靠事业性的管理组织不一定能满足森林资源复杂的管理要求。倘若生态型国有林场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不如人意,其发展落后或不领先于其他营林主体或其他行业,甚至不能对林业发展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或辐射作用,则其不能实现被设立的目的,所具有的环境优势不能转化为主体竞争优势。依管理学“破窗理论”,这种状况一旦出现可能影响生态型国有林场自身,甚至林业的发展:在完美市场环境下,各经济主体间展开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各行业、各主体均需通过自身的竞争优势不断吸引社会要素流入,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等,生态型国有林场

在经营落后的情况下很难吸引到发展所需的相关资源,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只能单纯依靠财政支持,最终影响生态型国有林场的发展。

从对生态型国有林场本身的分析可看出,生态型国有林场属于事业单位;其经营对象为生态公益林,具有公共性;生态型国有林场所经营的森林资源等在生态方面的重要性,超过了人们对国有林场其他方面产品的期望,生态性是国有林场存在的基础,是其公益性的具体体现。另外,任何一块林地都有固定的地理位置,其所处的经纬度、高度及气候决定了林地的特色环境,对于任一营林主体而言,林木资源的价值和功效受到分布的密集程度及地域性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林木资源有着不同的经营属性,对于其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等方面有直接影响,这些体现了生态型国有林场绩效评价问题研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目前,对于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研究而言,多集中于林场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研究上,对林场经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研究涉及甚少;在相关评价的研究中,很少涉及对国有林场经营的整体绩效的系统评价研究。

二、生态型国有林场绩效评价的bsc框架

波特对组织战略的研究系统而深刻,而卡普兰和诺顿发展了波特的竞争战略思想,构建了bsc(balanced scorecard,平衡计分卡)模型,以期实现对企业战略的描述并促进战略的有效实施。bsc源自战略,也反映战略,从四个维度来考察企业的业绩,即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员工因素被包含在学习与成长维度中,体现了人对于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性,以及组织与员工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联和同向发展的必然性。其中,客户和财务维度体现了组织的战略制定及实施结果,而组织和学习与成长维度则是组织取得业绩的必要条件,或者说组织业绩的内部动因。因此,bsc目标和指标体现组织的愿景和战略;结果和动因指标衡量那些为组织创造的竞争优势和主要因素,从而构成了一个全面的框架。bsc将经营单位一系列目标拓展到概括性的财务指标之外,使组织的管理者能够衡量其所在的组织为目前和将来客

创造价值的状况,并就如何提高经营能力,将有限的要素投资于关键和重要环节和程序中,为提高未来业绩创造可能。

对于生态型国有林场,其虽不同于企业——不以盈利为目标,不以特定的消费者个体为服务对象,但作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者,同样存在决定其生存发展的必要需求群体,如向北京市提供必要生态环境等。一方面,其供给的产品可能是无形的;另一方面,作为特定公益产品的提供者,每一个具体的林场并不是“市场”唯一的提供者,同类性质的林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产业环境,在该产业内,有限的社会资源,包括人、财、物等的获取需通过竞争获得,而这些会影响到林场的实际发展。卡普兰和诺顿[1]认为,对于公共部门,“成功”的最终定义是实现部门本身设立的使命。据此,考虑到生态型国有林场的使命可构建基于bsc的生态型国有林场绩效评价框架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其中,社会公众是一个关键要素,只有当林场依据自身持有的资源(体现在内部层面和学习与成长维度上),为社会公众提供所需的产品,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当然,林场满足客户需要的程度不可能是无限的,这又受制于林场持有的资源禀赋及财务状况等。而对社会公众提供的效用大小,或者说林场的生态效益大小直接会影响到林场的财务状况。生态维度和财务维度就构成了生态型国有林场经营的结果维度。

图1基于bsc的生态型国有林场绩效评价框架

而生态型国有林场内部所拥有的资源及人才因素,是其满足社会公众生态需求的要素条件之一;而组织机构在满足客户需求时,从制度的角度保证了交易成本的节约,其设置的合理与否决定了是否可以相对有效地避免个人有限理性可能造成的损失,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完成使命的程度,即对社会公众需求的满足程度。组织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就构成了生态型国有林场经营的过程维度或动因维度。综合起来,生态效益维度、经济效益维度、组织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构成了生态型国有林场bsc框架的四个维度,为后文构建生态型国有林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进行具体评价提供了依据。  三、生态型国有林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1生态效益指标的确定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对森林生态效益从森林水源涵养等八个方面给出了实物量和价值量计算公式,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相关数据获得十分困难,部分数据获取成本极高,影响了该规范的实际可用性,需要寻找可替代变量。根据上述bsc框架,生态效益维度的结果指标直接影响到生态型国有林场“客户”,即社会公众的“效用”。一种方法,考虑到林场的生态效益会体现为环境和生态的改善,因而会影响到林场或周边地区的土地价值,备选地,采用土地价值或其变化指数作为生态效益结果指标的替代变量。但由于土地的有限性等,土地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环境和生态的状况,由土地价值或其变化指数作为替代变量不尽合理。另一种方法,考虑林场环境和生态对于旅游活动的影响,譬如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对于生态型国有林场推行“场园一体化” 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等。对此,可以采用行为科学、问卷调查的方式找到根据,也可以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得到结论。

本文采用文献法,对于2002—2012年间有关学者关于旅游动机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如刘宇等[2]对西安旅游景区偏好的研究,郭磊和胡道华 [3]对城市核心家庭旅游行为分析等,万绪才等 [4]对南京市城市居民旅游行为的研究,李湘云[5]以成都为例对旅游目的地偏好的研究等,岳冬菊和杨媛 [6]对西安市国内游客旅游偏好的实证研究等。大部分研究问卷分析结果都表明大多数社会公众旅游偏好表现为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出游信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旅游地的口碑;旅游者更偏好有优美自然风光的自然环境。对于生态型国有林场而言,显然,森林经营得越好,环境越优美,生态效益结果指标表现越好,由上述研究可以推论,在其他条件类似的情况下,林场生态效益结果指标的好坏与公众在林场的旅游状况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理论上,萨缪尔森认为每个消费者的行为总是前后一致的,尽管收入和价格在不断变化,但在选择两种商品时,消费者不会在偏好第一种商品的同时还偏好第二种商品,即有显示性弱偏好定理存在,也就是说从消费者选择行为可以发现消费者存在某种一致性偏好规律,这是一个具有经验意义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与林场旅游相关的指标

作为林场生态效益维度的结果指标,这样虽然不够完美,但具有可行性,是理想与现实协调后的结果。

2经济效益指标的确定

根据刘运国 [7]、鲍来超[8]、王新玉和狄为[9]的观点,可将eva指标结合在bsc框架中,使得对组织绩效评价平衡。eva(economic value added)是一种除去资本成本后的剩余收益,被人们认为是一项有效的公司业绩度量指标。与传统财务指标相比,eva是从“经济利润”的角度来评价组织的经营管理过程及其结果,是一个全面的、经济的视角。由于经济收入不同于会计收入,经济成本不同于会计成本,“经济利润”虽然也是收入减去成本后的差额,“经济利润”不同于会计利润。其中经济收入是指期末和期初同样富有的前提下,一定期间的最大花费,如果没有任何花费则期末财产的市值超过期初财产的市值部分是本期收入;经济成本除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外,还包括机会成本。从企业的角度看,会计利润是eva确定的基础,计算经济利润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息前税后营业利润减去企业的全部资本费用,或者是逐项调整会计收支使之变为经济收支,其中“资本成本”的确定非常重要。对于本文,分析的困难在于生态型国有林场会计系统与企业会计系统不尽相同,在具体核算时,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或不进行完全的成本核算,外界对事业单位的投入一般是无偿的,不求回报,也不进行利润核算。同时,其不存在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在会计上,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从经济的角度看,需要考虑要素投入的机会成本。

如何在现有的会计核算基础上得到近似的经济利润,本文拟从要素投入入手进行分析。一般而言,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制度等。考虑技术和制度因素,由于森林生态的复杂性,更多的是自然因素而非技术因素在起作用,同时技术的发展更新需要经历一定的时期。由于竞争的关系,在特定的时期,从产业或行业的角度看,技术具有同质性,可以作为外生变量处理。而制度则包括绩效评价制度和制度环境,对于各林场而言,其面临的大的制度环境基本相同,可以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另外,从生产率的角度看,技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生产率的高低,但是技术本身并不能保证生产率的提高,它还必须被精心地利用,如果没有周密的计划,技术反而会降低生产率。在技术导致应变能力差、成本高或操作不配套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因此这里忽略。

在人们有限理性的作用下,任意组织的现实状态均是在历史基础上形成的均衡状态,是一种有限理性下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土地、劳动和资本三大要素的投入分别体现为地租(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是类似区域的最低地租)、薪酬(人工投入的机会成本,是社会平均工资)和利息(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是社会平均利息率,至少是存款利率)。而产出,依前述分析,具体体现为森林资源质或量的改善、附属于其上的生态效益及两者的衍生产品,如林下产品、旅游资源的形成等,或表现为经济利益的流入,或表现为非经济利益的增加,可用货币和非货币单位计量,由旅游、林下产品等带来的收益(流量部分)、森林资源的价值增值部分以及由于生态改善带来的地租的增加部分(存量资产的增加部分)组成。

从经济利润的内涵出发,从土地、劳动和资本三个要素投入看生态型国有林场的经济收入和成本构成为:

收入=会计收入+社会成本的节约(如环境治理成本的节约)+社会收益的增加(如环境改善带来的旅游收入的增加、土地价值的增加等)

成本=会计成本(支出)+社会成本的增加(如森林经营的占用产生地租,资金投入损失了利息等)

两者的差额就形成了eva。其中,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项无法直接确定,可以选择恰当的变量。  3组织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的设置

在确定了结果维度指标后,考虑过程维度指标,根据bsc模型,组织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是生态型国有林场形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维度。因此,这两个维度的指标设置主要围绕着资源的消耗展开。

在组织维度中,主要考虑管理成本,管理成本越低,在同等产出的情况下,林场绩效就越高。从要素的角度看,其管理成本主要消耗的是资金、人力和土地。其中资金要素的消耗大小需结合组织本身的规模等因素考虑,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不确定,不适用于绩效评价。类似地,组织的人力消耗也存在同样的不确定性,因而忽

。而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林地对于林场经营的重要性,显然,林场经营用地面积与绩效成反向变动。而考虑到林权改革对于生态型国有林场经营活动影响等,林权证的核发对于林场经营的责权明确具有正向影响。而林场是否为贫困林场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组织维度的有效性。为方便后续分析,将相关指标做相应的变化,有:

组织维度={林场总面积/林场经营用地面积,是否贫困,林权证核发面积/总经营面积}

在学习与成长维度,主要涉及员工和投资研发活动等。由于林场研发活动规模较小,多混合在经营活动中,因此这里忽略;而职工的人数、职工受教育程度和职工福利(如是否存在欠发职工工资)等分别反映了员工的数量和质量,从对林场绩效正向影响的角度考虑有:

学习与成长维度={职工人数、高学历职工/职工人数、职工福利}

综上,基于bsc框架,结合生态型国有林场相关规范和要素投入等,得到生态型国有林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四、生态型国有林场绩效的dea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dea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在应用中不断得到完善并被推广,特别是在对非单纯盈利的公共服务部门绩效评价中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charnes等以规模报酬不变(crs)为前提假设,提出dea的ccr模型;在此基础上放宽ccr模型的前提,将规模报酬不变设定为规模报酬可变,模型就演化为bcc模型;anderson和peterson在重新计算上述模型中效率为1的决策单元的效率基础上提出超效率模型 [10]。在dea方法的计算中,除通过对模型本身求解获得最优值外,有学者引入malmquist指数,如张唯实 [11]对我国区域生产效率与经济发展进行dea-malmquist分析等。尽管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无需获取价格信息,但也存在缺陷:malmquist指数所测算的生产率在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才是无偏的;在角度选择上具有随意性而且在分解过程中是不完整的;因某些距离函数未被事先有效定义,可能导致测算过程在某些情况下不可行[12]。这一计算方法与dea方法的规划范式计算在本质上没有差别,仅是引入了特定的距离函数对于包络值的分析进行简化,以利于dea方法生产率的分解和分析,但需满足相应的条件,分析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为降低分析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本文采用对模型本身求解的方法进行评价。

一个经济系统或一个生产过程可以作为一个dmu,当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等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同一个dmu的不同时段也可视为同类型dmu,据以评价决策单元发展的优劣。另外,这里有一个样本量的问题,有学者认为dea分析时,dmu的数量应多于输入及输出指标的总量[13],但也有学者在使用dea模型时不强调样本量与指标量的数量对比,如杜栋等 [14], 吴恒煜和胡根华[15]的样本个数小于或等于所设指标个数。考虑到dea模型的原理和特点,本文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即不强调决策单元数量与评价指标数量间的数量关联。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林业统计年鉴》以及国家林业局有关生态型国有林场的相关数据。其中,“单位面积地租”用林地补助金代替;“社会平均地租”用2010年社会平均工资表示;“利息率”分别用2009年和2010年的国债利息率表示,应用maxdea pro52软件进行分析。本文选择北京市a、b、c、d四个林场的2009和2010年的数据作为八个dmu进行包络分析。在分析数据方面,虽然dea模型不强调数据量纲的一致性,但在分析时需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考虑到林场经营中土地、资本和劳动等投入量存在一定的刚性,本文从产出角度进行dea分析。由前述bsc框架模型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f(组织,人员),分别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选取投入产出指标,计算这两个维度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具体分析过程包括eva的计算、生态效益维度dea评价、经济效益维度dea评价及生态效益维度和经济效益维度关联分析四个部分。

1eva计算

运用经标准化的数据计算得到a、b、c、d四个国有林场eva值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四个国有林场2009年和2010年的eva值均大于0,表明从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投入的角度看,四个林场的经营都是有效的;从经济的角度看,四个林场都获得了正的经济利润,增加了社会福利。另外,由于上述eva是在标准化后计算得到的参与评价的各林场的相对值, 从取值大小可看出各林场各年经营成果的

相对大小:2009年,b>d>c>a。其中,a与c 相差不大,考虑到数据精度问题,可认为两者近似相等,而b则表现最好;类似的2010年也有b>d>c>a,其中b、d两个林场的eva值均较上年有所增加,说明林场的发展趋势是向好的,但c、a两个林场出现了业绩倒退,但各林场发展的差异变化不大。

2生态效益维度dea评价

对于生态效益维度dea模型,本文选取森林数量指标、森林质量指标、 组织维度指标和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作为投入指标,选取生态效益指标作为产出指标,由ccr模型可得dmu的总效率值,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下,结合投入与产出,a林场2010年,b林场2010年生态效益维度绩效评价结果为dea有效,这就意味着这两个林场的绩效在2010年既是技术有效,也是规模有效的。而c林场和d林场的dmu均未达到dea有效。在2009年四个林场都未达到dea有效。对未达到dea有效单元的技术有效性可利用bcc模型进行判断,由bcc模型可得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如表4所示。

3经济效益维度dea评价

对于经济效益维度的dea评价,本文选取总资产、林场总面积、林场总面积/林场经营用面积、是否贫困、林权证核发面积/总经营面积、 职工人数、高学历职工/职工人数和职工福利这八个指标作为投入指标,选取经济效应维度中的eva作为产出指标,由ccr模型可得dmu的总效率值,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a林场2009年和2010年,b林场2010年,c林场2010年和d林场2010年的评价结果为dea有效,也就是说,在2009年只有a林场达到了dea有效,在2010年四个林场都达到了dea有效,既是技术有效,也是规模有效。2009年未达到经济维度dea有效的dmu 有三个:b林场2009年、c林场2009年和d林场2009年,这三个单元的技术有效性可利用bcc模型进行判断,如表6所示。

4生态效益维度和经济效益维度关联分析

前述提到,对于某一国有林场而言,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与其生态效益的实现之间存在关联,但关联本身并不明确,为此,本文拟采用下述两个dea模型进行分析。

模型1:以经济效益维度的总效率值、ccr模型的θ值作为投入指标,以生态效益维度的总效率值、ccr模型的θ值作为产出指标,进行dea 的ccr和bcc模型求解,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以看出,b林场2009年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实现结合较好,在投入规模和使用效率方面均为有效。其次是b林场2010年和a林场2010年效率值近似为1。其余五个dmu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配合效率较低,除c林场2009年的经济效益在量上投入不足外,a林场2009年、c林场2010年、d林场2009年和d林场2010年的经济效益均存在改进空间,是这几个dmu非dea有效的主要原因。在非dea有效的几个dmu中,除c林场2009年属于规模效益递增,投入不足的情况,其他四个单元的规模效益均为递减,存在投入过量的问题。

模型2:以生态效益维度总效率值、ccr模型的θ值作为投入指标,以经济效益维度总效率值、ccr模型θ值作为产出指标进行dea 的ccr和bcc模型求解,结果如表8所示。

从表8可以看出,除a林场2009年为dea有效外,其他七个单元的生态效益实现与经济效益实现结合的均不好,相比经济效益绩效的实现,生态效益投入较多,体现了林场的生态公益性。而在生态效益盈利的技术方面均较为有效,效率值都在090以上,造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相匹配的原因在于生态效益的规模较大。除a林场2009年为dea规模有效外,其他dmu单元的规模效率均低于050。这说明了各林场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的提升存在较大空间。

五、结论及建议

综合上述可以看到,从eva的计算可以看出,四个国有林场在2009年和2010年经济上都是有效的。通过dea评价,结合各林场的投入和产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在生态效益方面,现有技术和管理水平下,a林场和b林场在2010年既是技术有效,也是规模有效,c林场和d林场的dmu均未达到dea有效。而在2009年四个林场都未达到dea有效,同时各林场在2009 年和2010年的生态效益维度有波动。在经济效益方面,2009年只有a林场达到了dea有效,而2010年四个林场都达到了dea有效,表明林场发展趋势向好。而通过生态效益维度与经济效益维度关联dea分析可看出, 各林场在2009年和2010年取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时匹配性有待改进,也就是说资源的利

用率存在提升的空间。因此,林场应充分利用好资源,考虑到森林资源通常有内生的范围经济效应等,可以从林业产业链整体发展趋势进行规划,进行综合经营,改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够匹配的状况。

综上所述,建立生态型国有林场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为生态型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科学发展提供有效的“诊断”、管理监督机制,促进林场经营效率、效果的改善,实现国有林场改革导向。此外,绩效数据的积累和质量对于评价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评价中出现数据缺失会影响到评价效果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卡普兰,戴维·诺顿平衡计分卡战略实践[m]上海博意门咨询有限公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宇,王晓峰,李龙梅,刘艳艳旅游景区偏好与实际到访的差异度研究——以西安为例[j]价值工程,2012,(2):281-282

[3]郭磊,胡道华城市核心家庭旅游行为分析[j]商业时代,2012,(8):116-118

[4]万绪才,丁敏,张钟方,赵君,董郭静南京市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感知及旅游行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6):102-107

[5]李湘云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及营销策略分析——以成都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2,(10):48-51

[6]岳冬菊,杨媛西安市国内游客旅游偏好实证分析[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16-119

[7]刘运国bsc与eva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基于gp企业集团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7,(9):50-60

[8]鲍来超构建bsc与eva相结合的绩效评价系统——基于“价值树”的探索[j] 经营管理者,2011,(4):65

[9]王新玉,狄为基于eva与bsc相结合的企业业绩评价实证研究——基于造纸及印刷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分析[j]财会通讯,2012,(33):53-55

[10]李双杰,王海燕,刘韧 基于超效率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j]管理学报,2009,(11):44-49

[11]张唯实中国区域生产效率与经济发展dea-malmquist指数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50-54

[12]刘秉镰,李清彬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实证分析:1990—2006——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j]南开经济研究,2009,(3):140-153

[13]王惠琴 国家级森林公园投资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4]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绩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5]吴恒煜,胡根华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brics能源效率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2,(4):7-11

[16]刘杰.初始林权分配的公正原则研究--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分[j]财经问题研究,2012,(4).

[17]蔡炯.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3,(14).

生态效益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

Abstract:Cit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 synthetical pluralistic dynamic factor, it gets in touch with to be able to shed each other with city geographic location , city structure and city logistics; The city soil is composed complicated, and has already changed whose natural function; The city building is concentrated, the tower increases, illumination and moisture content situation are complicated, the tropical island effect is outstanding very well. Therefore, depend on greenbelt landscape when camp structure, not only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plant's natural ecology characteristic property, more need to consider peculiar city organism's habits condition, to ensure that the plant run riot, reaches expected landscape effect.

Key words:city;gardens;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9-0101-02

景观是人化的自然,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营构,既要考虑其生态习性,又要熟悉它的观赏性;既要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又要注意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美与四周环境协调,以及其所处地理环境条件。城市绿地不同植物配置形式,能构成多样化的园林观赏空间,造成不同的景观效果,为城市景观增色添辉。选择合理的植物,是绿地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城市绿地风格,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

城市生态环境是一个综合的多元的动态因素,它与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结构及城市物流与能流相联系;城市土壤构成因素复杂,已改变了其自然性能;城市建筑密集,高层建筑增多,光照、水分状况复杂,热岛效应又十分突出。因此,在绿地景观营构时,不仅要注意植物的自然生态特性,更要考虑城市的特殊生态条件,才能保证植物生长茂盛,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

1建设生态园林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生态园林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指导下,人类与生物的接近程度将成为绿地衡量标准的重要尺度,以植物造景为主,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建立多种类型、多种功能、丰富多样的景观,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达到生态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2应用生态美学理论指导城市园林建设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中国风景园林是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有史以来就始终坚持在以讴歌自然、推崇自然美为特征的美学思想体系下求发展,以期达到“虽由人作”却“宛如天成”之审美、游览、环保效果。强调艺术美与自然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之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以形式美为框架,以内容美为核心,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强调动静结合,静中寓动,动中求静,静态景物中有动感,动态事物里蕴藉着无限清幽纯朴的静谧之趣。强调远与近、大与小、明与暗、露与藏的对比,烘托、借衬,更注重疏与密、高与低、俯与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线的变化和色彩调配。强调以植物组景为主,并追求色相与季相变化,特别注意追求形象美、层次美、风韵美。强调景物之间的相互借衬与烘托,并注重外景的亲和、融合、呼应、渗透。在实践工作中,应充分发扬光大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美学观点,加以继承创新和发展。

3增加绿量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增加绿量,是城市绿地景观营构中必须考虑的生态学问题。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答案肯定是要选择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城市绿地需要一定的草坪开阔空间,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则显绿量不足,竖向空间层次不够丰富,生态效益也相对降低。要克服广场化倾向,减少草坪花坛。同时,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地面、墙面、屋顶多层次、多景观的绿化景观体系。要特别重视推行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创造丰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结构单元,直接决定着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绿地覆盖,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4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结合和保护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能否体现城市地方特色是绿地规划是否成功的关键,地方特色越强,留给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保障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

5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和谐统一

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目标。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植物景观。

要特别强调人性化。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变化的,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适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这就推动植物造景朝着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强调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以绿为主是城市绿化的着眼点。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

通过巧妙地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构成一幅活的动态构图,来表现植物造景的艺术化。它是园林空间的弹性部分,极富变化的动景,丰富了城市植物景观的色彩和层次,增添了城市的生机和野趣。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园林,2008,1.

[2] 王祥荣,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城市规划汇刊,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