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贸易逆差

贸易逆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贸易逆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贸易逆差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两岸贸易逆差 自台进口 台商历年累计实际直接投资 促顺减逆

一、引言

自海峡两岸于1978年结束敌对状态以来,两岸经贸获得了飞速发展。两岸贸易额由1979年区区的0.46亿美元上升到了2007年的775.63亿美元。在两岸贸易关系飞速发展的同时,两岸贸易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最为瞩目的便是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的长期顺差,也就是大陆对台贸易过程中的长期逆差。到2007年,两岸的逆差值达到了775.6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国内诸多学者针对两岸贸易中的贸易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规范或实证方面的分析。例如,张传国教授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台商投资对两岸的贸易具有驱动效应,同时两岸贸易对台商投资具有诱发效应(张传国,2004)。游德升博士根据协整理论,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实证结果表明,从长期看实际利用台资和对台出口存在因果关系,并存在唯一稳定的协整关系而实际利用台资和对台进口并不显著(游德升,2007)。以这两位学者为代表的实证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建模,然后分析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的关系。

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经验及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计量模型构建,并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以图找出导致两岸贸易逆差的量化的真正原因。

二、相关数据说明

在模型构建及分析过程中,主要用到了两岸历年贸易逆差值、两岸各自历年GDP总量、台商对大陆历年实际直接投资累计额。本文在相应数据的选取及处理方面均力求数据来源的一致性及可比性。

由于1993年以前两岸的贸易额及贸易逆差额均较小。因此在数据选取时,主要截取1993-2007年15年的数据加以研究分析。

由于每年的两岸贸易逆差值主要是根据当年的汇率水平及当年的价格水平给出。因此,我们所能得到的历年逆差值是一种名义值。基于此,为了使模型中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在大陆及台湾地区历年GDP选取及处理过程中,主要运用名义值。另外,台商对大陆累计实际直接投资指的是各年度至上一年为止的历年累计直接投资。这一点在第三部分的理论说明部分将会有所进一步说明。

大陆方面的逆差额也就是台湾地区的顺差额。为了便于说明,也是为了取对数时的方便,我们在数据引用中对逆差额取的也就是两岸贸易湾方面的顺差额。

三、理论说明及模型构建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理论,当一国经济增长时,对外需求必然增多,从而引起对国外产品及劳务的需求增多,进而引起本国在国际贸易中逆差的增多。而根据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其基于不同的立场及假设条件,最终得出与凯恩斯学派相反的结论。我们在对两岸贸易进行分析时,基于科学研究的原则先不做先验性的假设,而是将根据后面的模型所给出的结果具体说明两岸经济增长分别对两岸逆差产生的影响如何。

在两个使用不同币种的国家或地区,汇率的变动必然也会影响双边的贸易,而且在本文中,在计算历年两岸各自的名义GDP时已经将当年汇率考虑进去。因此,出于对模型构造精简性原理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检验需要,我们在此对双边汇率的影响不再进行单独考虑。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之间存在有替代作用。另一方面,国内许多学者对两岸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认为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的直接投资有很大的互补关系。从而本文将双边投资作为影响因素予以反应。

在此本文仍然不对上述各学派的论点做先验性的假设,而是根据模型的实证分析给出两岸的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到底是属于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

由于实际利用台资的产出效果滞后性的存在,因此我们选取各年度前一年的累计实际利用台资额度作为回归模型中的自变量。

基于上述之理论,构造出的模型如下:

TSt=β0+β1LTt+β2TGt+β3DGt+μt (1)

其中TSt指的是第t-1年两岸贸易湾地区的顺差额;LTt指的是台商第t年对大陆的累计直接投资额;TGt指的是台湾地区第t年GDP总量;DGt指的是大陆地区第t年GDP总量;μt是一个随机干扰项。

由于数据取自然对数不会改变原来的相应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上述各数据取自然对数分别得到LTSt,LLTt,LTGt,LDGt2这样可构造出如下方程:

LTSt=а0+а1LLTt+а2LTGt+а3LDGt+vt (2)

应用计量软件Eviews5.0对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及相关估计量下:

LTS=-2.425589-0.220176 LLT-0.654556LTG+1.850157LDG

se 1.783811 0.123673 0.7911900.346334

t-stat (-1.390970) (-1.780340) (-0.827305) (5.342119)

p值 0.1917 0.1026 0.4256 0.0002

R2=0.942478 Ajusted R2=0.926790 DW=1.336387 F=60.0775

从用计量软件所做出的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到,统计量F为60.0775,说明存在高度的整体显著性。对单个系数逐一分析,只有LDG的系数是显著不为0的,且系数为正。而LLT以及LTG的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不显著性异于0。说明在决定两岸逆差的因素中,大陆的GDP的增长所引致的需求增加才是两岸逆差的决定因素。

由于LTG在40%的置信水平下仍不能显著地异于零,因此我们认为台湾地区GDP的增长并不能够影响两岸贸易逆差状况。故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其从新建的模型中剔除,不予考虑。

现在用Eviews 5.0计量软件做LTS对LLT和LDG的回归有:

LTS=-3.773744+1.621179LDG-0.218240LLT(3)

se0.612565 0.2054330.122014

t6.160543 7.890516 -1.788642

p值0 0 0.0989

R2=0.938899 AjustedR2=0.928715DW=1.027698 F=92.19805

从计量软件所做出的该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统计量F为92.19805,说明存在高度的整体显著性。然后对两个自变量逐一进行分析,我们发现LDG的系数为正。且t统计量表明LDG的系数显著地不为0。在这里LLT只是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不异于0。且LLT系数为负,说明台商对大陆的历年累计直接投资对两岸逆差起到一种削减的作用,尽管这种作用不是太明显(系数只有-0.218240,且p值仅为0.0989)。

现在对回归方程(3)做Granger因果检验。利用Eviews5.0计量软件包,做滞后三期的Granger因果检验。所做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滞后3期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根据用Eviews5.0所做的滞后3期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对于LLT与LTS之间的因果关系,LLT不是LTS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只有0.20552,说明小概率事件发生了。这样就可以否定虚拟假设,即认为LT是TS的Granger原因。同样对于LDG与LTS之间的因果关系,LDG不是LTS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只有0.22462,同样说明小概率事件发生了。这样就可以否定虚拟假设,即认为LDG是LTS的Granger原因。另外,LTS不是LDG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达0.56518之高。说明LTS不是LDG的Granger原因。也就是说LDG与LTS之间是单向的因果关系。

四、两岸逆差归因及相关结论

1、两岸逆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陆旺盛的需求

基于如上所做之回归,本文在此认为引致两岸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大陆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拉动需求的旺盛增加。相应的机制是需求增加带动自台湾地区进口增加,从而促使两岸贸易持续逆差。且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具有这样一种现象,即贸易增长普遍高于经济增长的素的。这一点在两岸贸易过程中也予以了相应的表现。随着大陆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两岸贸易额以及逆差额也随之以更快的速度扩大。

2、台商对内陆的累计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逆差的解释力度不显著,即使有解力度,也只是减少逆差的效应

基于本文所做之计量回归模型,在将两岸名义GDP作为经济变量加入模型之中后,LLT对两岸贸易逆差的解释力度很低。如在(3)式中,LLT只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更为重要的是LLT对两岸贸易逆差是一个减少的效应,这一点从式(3)中LT的系数为负即可看出。尽管单独做两岸逆差对台商对内陆的直接投资做回归,回归系数为正(在本文中忽略,具体见张传国,2005),但单独做这样的回归的解释力度是很不够的。因为在两岸经济关系中,累计直接投资是递增的,而逆差额也是递增的,在先验的经济现象下做出的回归是正数,也就不能具有实质性的说服力。而且,根据外商投资是一种促进出口的效应。在对两岸贸易状况进行分析时,将两岸贸易逆差归因于台商对内陆的累计直接投资,显然在理论上,不是很能站得住脚。

3、台湾地区经济总量变动对两岸贸易逆差几乎没有影响

台湾地区的经济总量(以当地GDP衡量)只有中国大陆的七分之一强。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台湾地区GDP总量比大陆GDP总量要小得更多。因此,台湾GDP对两岸贸易逆差几乎没有影响也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地区,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奉行的原则即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立国。在大陆对台几乎全部开放的情况下,台湾的商品大量涌入内陆,造成大陆自台进口的大量增加。但由于台湾至今对大陆的商品设限或禁止进口的品类达数千种,使得大陆相应产品难以如台,从而致使两岸逆差近年来连年创新高。这样以来,台湾经济总量对大陆逆差几乎没有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这也符合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中的需求理论。

【参考文献】

[1] Jeffrey M.Woodridge.Introductry Econometrics[M].ThomosonSouth-Western,2003.

贸易逆差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贸易逆差美国经济经济利益

一、美国贸易逆差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贸易逆差一直居高不下,除少数年份以外,其逆差额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1998年美国的贸易逆差额达到2334亿美元,而到2004年,美国的全部贸易逆差为4177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比2003年增加24.4%,占美国GDP比重的5.3%。

美国贸易逆差来自于不断扩大的货物贸易逆差。2004年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达到6661.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1.7%,服务贸易则是顺差,其顺差额484.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5%。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之所以长期存在并呈不断扩大趋势,既有美国自身的原因,也有国际环境的影响。

二、美国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一)美国的经济政策

美国的贸易逆差与美国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有密切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势美元”政策。美国从1995年起就开始实行“强势美元”政策。该政策的出发点,是通过促使美元升值降低外债成本,使美国可以采取财政赤字政策,同时让美联储得以实施低利率政策,从而达到鼓励投资的目的。该项政策一方面使美国政府通过不断降低利率来刺激消费和投资。降低利率会减少储蓄,从而增加消费;降低利率也意味着减少了投资成本,从而刺激投资的增加。

另一方面,“强势美元”政策的实施导致了美元汇率的不断攀升,来自其他国家的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低廉,同时美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使得进口增长的速度远远大于出口增长的速度,贸易逆差扩大。

2.出口管制政策。美国在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上占有较大比较优势,特别是航空航天产品的出口,对缓解美国贸易赤字起了重要作用。但是9・11事件后,美国加强了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使得2003年高技术产品出现268.22亿美元的逆差,2004年扩大到370.24亿美元,增加了38%。

3.财政赤字政策。一般而言,政府财政赤字越大,对外需求就越大,贸易逆差也就越大;赤字越小,对外需求就越小,贸易逆差也就越小。而美国长期实行的财政赤字政策,构成了美国贸易逆差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二)美国的经济特点

近几年来美国贸易逆差激增也与美国国内的一些经济特点有关。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国内消费支出不断膨胀。美国经济的2/3靠消费者支出来支撑,因而消费支出在美国经济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超出当期收入增长承受范围之内的消费,只能通过从国外借入资源的方式实现,表现在国际收支上,就是贸易逆差的增加。

2.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21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国经济加速国际渗透,加深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为了占据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抢占信息时代的制高点,美国加快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90年代以来,美国发展最快的行业就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在技术、信息、金融、保险等服务贸易领域,美国稳居世界第一;而在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则逐步让位于日本,在制鞋、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基本退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美国加速将资源、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低附加值的行业,如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水泥、塑料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信息产业是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产业,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扩大,但在信息社会全面到来之前,钢铁、汽车、电器等传统制造业部门在国际贸易中仍处于主导地位,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的美国在信息化的道路上步子迈得太大,为了弥补产业结构升级所造成的国内市场缺口,满足美国大众对基本消费品和国民经济对部分生产资料的需求,同时保护国内的资源和环境,美国必须进口大量自然资源、原材料、消费品和其他制造业产品。所以以经济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角度看,美国贸易逆差的扩大有一定的必然性。

3.服务贸易竞争力下降。服务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美国服务业产值占美国GDP比重一直超过70%。服务业不仅是美国国内的支柱产业,而且也是对外贸易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美国是国际服务贸易大国,也是服务贸易顺差大国,1999年服务贸易顺差达创纪录的827.6亿美元。尽管美国货物贸易已经形成了长达几十年的巨额逆差,但服务贸易却一直保持大量顺差。

但自2000年以来,由于美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逐步下降,2000―2004年服务贸易顺差逐年减少,对外服务贸易在美国GDP的比重也不断下降。

(三)美国经济全球化

美国经济全球化表现在很多方面,笔者这里仅分析与美国贸易逆差相关的两个主要方面。

1.美国跨国公司的经营导致贸易逆差。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一直在不断膨胀。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战略的特点之一是交易内部化,其结果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迅速发展。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产品转移占了美国总进出口额的1/3。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的背景下,美国相当一部分生产转移到了国外,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内消费需求日益膨胀,美国已成为一个高消费的国家,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在75%以上。因此,美国需要大量进口自然资源、原材料和其他制造业产品等生产消费品以及大量的生活消费品。而进口的产品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可以视为美国企业在国外生产的。因此,在这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局面,美国出现大量贸易逆差在所难免。

2.资本流入使贸易逆差得以维持。美国经济全球化不仅表现在商品跨国界的自由流动性较强,而且还表现为资本跨国界的自由流动性也较强。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X-M)+(IE-Ii)=O

其中,X和M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IE和Ii别表示资本流出和资本流入。由该等式可知,国际贸易逆差可以通过资本流动的差额来抵消。美国的贸易逆差就是通过美国的净资本流入来弥补的。

长期以来,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流入最大的国家。近年来,美国的净资本流入不断扩大。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3年的净资本流人为2430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1977亿美元。虽然美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是资本净流出国,但国际间接投资的净流入远远超过了直

接投资的净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新经济的发展以及美国股市与美元不断走强,经济出现了长期高增长,美国的资本流人格局也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流入美国的证券投资资本超过了其他投资资本。外资的流入会导致美元资产价格的上扬,国民储蓄进一步下降,投资进一步上升,并且带来每年高额的利息支付,从而进一步恶化贸易收支状况。这也是美国大规模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四)国际环境因素

美国的外部环境导致美国贸易逆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世界经济增长不平衡。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加速,达到了4.4%的增长率,高于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出口需求不如进口需求,贸易逆差随之加大。虽然美国不断加大了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力度,但是就整个世界出口市场而言仍显疲软,美国商品出口依然困难重重。特别是美国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强了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流,成为美国商品出口的一大障碍。

2.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也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进口石油消费量占全部石油消费量约60%。虽然美国国内也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为了防备未来可能发生的能源危机,美国政府鼓励大量进口原油和石油制品。因此,长期以来,进口石油一直是美国贸易逆差中最大的单项商品。由于战争等因素,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美国对进口原油及石油制品需求不降反升。因此,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了美国贸易逆差扩大。

三、美国利用美元特权维持贸易逆差

战后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铸造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将美元等同于黄金,美元成为各国最重要的外汇储备手段和国际清算与支付手段,而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便可以单方面滥发美元,用美国印刷的纸票向各国换取物质财富。从1989年到1997年,在世界主要26个国家的国际储备中,外汇储备增长228%,黄金储备则下降1%。目前,美元总量达到23万亿,占世界金融资产的60%和各国外汇储备的70%。各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都是各国向美国出口商品所换来的,当美国印制的新美元投放国际市场时,美国便可以仅用印刷纸币的成本换取外国的相当于美元票面价值的商品和服务。美国人的高福利、高消费是众所周知的,据统计,美国人的消费要超出其生产的20%以上,而这么多消费的物质财富正是来自通过印刷美元的低成本与世界各国交换得来的物质财富,来自于其对世界各国的合法剥夺。世界上除了美国以外,其他任何国家如果面对如此长期、巨大的贸易逆差就会陷入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正因为具有印刷美元的特权,美国不用担心无法弥补巨额贸易逆差,也不用为巨额债务而惶恐不安;正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大多数国家的外汇储备都是以美元储备为主,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拥有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债务国的债权,大家自然不希望美元贬值自己遭受损失,所以西方国家经常会发起抢救美元的运动。这种局面也是美元霸权给国际经济关系带来的不公平之一。美元霸权下发行的新美元通过贸易逆差的扩大使世界资源和财富源源流入美国,新美元与贸易逆差共同维系着美国的高消费,保证了美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进而支撑着美国经济的高增长。

四、小结

从对美国贸易逆差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形成美国贸易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美国并不在乎这些巨额的贸易逆差,反而有继续维系下去的趋势。因为从这些众多的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特征导致美国国内经济失衡,实际上是美国贪图经济利益谋取经济霸权的必然结果;而正是在近年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美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尤为迅速,无论是从入围500强企业的数量来看,还是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看,美国已将日本、德国等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而由于美国的商品和要素流动性比较强,国际环境看似对美国贸易逆差推波助澜,实际上是缓冲美国国内经济失衡的“蓄水池”。

贸易逆差范文第3篇

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开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关系日益紧密,截止到2016年1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2959亿美元,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也已经成为继欧盟和美国之后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形成中国与东盟五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提高中国与东盟双边服务贸易的相关对策于建议。

【关键词】互补性 竞争性 贸易逆差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相较于东盟国家而言,服务贸易的起步较晚,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要低于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也要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

2015年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854.76亿美元,进口额为4663.30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增长率分别为3%和2%,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份额为10.11%和6.0%。服务贸易进出口全球排名分别为第3位、第2位。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东盟国家中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有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国家,例如新加坡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1432.68亿美元、1393.35亿美元;马来西亚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398.14亿美元、347.59亿美元。也有一些服务贸易刚刚开始发展,发展还较为落后的国家,例如文R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18.85亿美元、5.77亿美元;老挝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为5.54亿美元、7.90亿美元。2015年,中国与东盟各国中很多国家在服务贸易中均呈现贸易逆差状态,其中处于服务贸易逆差的东盟国家有: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

二、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与东盟都是世界经济体中重要的经济体,且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结构存在相似性,运输服务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均占较大的比重。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商品均具有本国特色,但是因为各国服务贸易的基础不同,发展水平也不同,服务产业的优势也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中国与东盟之间形成服务贸易互补。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代表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部门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为运输服务、旅游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

从上述关于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进口结构的表格可以看出,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为旅游服务贸易,除此之外,运输服务贸易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就东盟代表国而言,服务贸易进口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也是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除此之外,其他商业服务也占有较大的比重。

三、中国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服务贸易中发展各有所长,优势领域各有不同,但是由于部分要素禀赋的相似性以及服务发展的相似性,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还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下面将通过计算贸易互补性指数以及贸易竞争指数来观察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服务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对东盟六国的出口贸易互补性均比较大,尤其是通讯、金融、计算机与信息、专利与特许费等服务部门。其中对于旅游服务贸易,中国对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互补性较大。建筑服务方面,中国对柬埔寨、马来西亚的出口互补性也很大。东盟各国对中国的通讯、金融、计算机与信息等部门出口贸易互补性也不小。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在建筑、计算机与信息以及其他商业服务部门的竞争力较强,而在运输服务、保险、专利与特许费等服务部门的竞争力较弱。对于东盟国家,新加坡作为发达国家,在金融、建筑、其他商业服务部门的竞争力都比较强。其他东盟国家在旅游、计算机与信息以及其他商业服务部门的竞争力较强。

通过计算中国与东盟六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较强,因此,中国在对外进行服务贸易时,由于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较多,中国会选择贸易壁垒较少的东盟国家作为贸易对象,这也进一步加速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服务贸易的逆差。

四、中国对东盟国家服务贸易逆差其他产生原因

中国与东盟之间服务贸易存在较大的逆差,造成这些逆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过去中国的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为第二产业,也正是因为中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货物贸易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相对于中国的货物贸易,中国的服务业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相对于发达国家服务贸易一直稳定发展,中国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对于整体的国民经济贡献度还是较低的。

第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服务业主要涉及市场拓展、科技研发等相关的生产,消费业知识辅助,而对于我国而言,主要是依赖支持货物贸易发展的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如运输服务。这样的服务业结构使得我国需要对一些创新型的服务大量进口,而东盟国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在金融、知识、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也是影响我国与东盟双边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之一。

第三,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为了能够在生活之余放松自己,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选择出国旅游来放松身心,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东盟国家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具有优势,而且办理手续更为方便,因此大部分中国人出国旅游会首选东盟国家。同时出国旅游必然伴随着消费,因此,中国的旅游服务进口额不断增加,旅游服务又是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服务部门,这样必然或导致我国对东盟的旅游服务贸易出现逆差。

五、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造成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为了减少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逆差,我国必须采取有效的隋策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第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平地解决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政治纠纷,维持双边的政治稳定,改善双边关系,为双边服务贸易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二,我国应当增加科研的投入,提高我国在技术、知识方面的创新性,减少我国对高技术含量服务的进口。第三,完善我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平台,能够让东盟国家更好的了解中国,发扬中华文化,宣传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第四,加强我国服务贸易的监管工作,通过相关的信息平台政府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促进我国与东盟的双边服务贸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中国与东盟国家国际服务贸易壁垒研究[J].学术论坛.2009年,第10期:111-116.

[2]吴喜龄,陈万灵.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经济贡献度的比较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2(2).

[3]陈万灵,何传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予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的战略构想[J].东南亚纵横.2013(1).

贸易逆差范文第4篇

近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再次受到广泛关注,这就是3月份的对外贸易出现逆差。据海关统计,今年3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314.6亿美元,增长42.8%。其中出口1121.1亿美元,增长24.3%;进口1193.5亿美元,增长66%。当月贸易逆差为72.4亿美元,中止了自2004年5月开始的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的局面。

贸易逆差之所以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整个社会公众的目光聚“焦”于贸易逆差之上;另一方面,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也着实令人“焦”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规模也逐渐扩大。年度对外贸易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贸易逆差年份多一些,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对外贸易不仅呈现出顺差状态,而且顺差越来越大。虽然近些年来没有看到中国出现年度贸易逆差,但月度贸易逆差还会“偶然”碰到。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是,2010年3月份贸易逆差仅仅是又“偶然”光顾了中国了一次,还是会长期下去。当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贸易逆差主要出在什么地方。

从主要贸易伙伴来看,欧美国家是中国的传统顺差贸易伙伴,但3月份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分别为98.7亿和69.6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净减少3.6亿和10.5亿美元,减少幅度分别为3.5%和13.1%。另一方面,亚洲国家和地区是中国的传统逆差贸易伙伴,而3月份对台湾、日本、韩国和东盟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逆差明显放大。看来,3月份的贸易逆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的传统贸易伙伴贡献的。

与此同时,从贸易方式上看,现阶段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是中国最主要的两种贸易方式。不难看出,3月份尽管加工贸易项下顺差有小幅增加,但不足以抵消一般贸易项下的顺差转为巨额逆差,整个对外贸易出现逆差也因此而在所难免。

贸易逆差缘何而生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对外贸易长时间处于顺差状态,“减顺差”甚至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艰难的时期,进出口贸易规模均大幅度萎缩,对外贸易尚且存在顺差,只不过顺差规模缩小。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12016.7亿美元,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减少34.2%。不难看出,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前段时间对外贸易的贡献只不过在减少,延缓了经济增长的节奏,但尚未形成负拉动。现在看来,净出口因素对于增长已经形成实实在在的负拉动。

中国对外贸易从顺差转向逆差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增长的外部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对外部世界产生影响。就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而言,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直接造成整个世界贸易规模萎缩。现在,许多国家的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复苏趋势,这些国家对世界贸易的贡献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多。由此看来,3月份我国外贸之所以会出现逆差,是由于近期我国经济复苏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且高于国外经济复苏的速度。从3月份我国进口商品的种类来看,居于前列的是汽车类商品和大宗资源类商品,由于国内经济复苏速度加快,这种内需的外溢,给了国外很多“沾光”的机会。某种意义上,我国外贸的逆差给国外经济复苏创造了机会,而其他国家却没有让中国“沾光”太多。

由于经济危机发源于美国,我国只是受到传染而已,所以我国经济复苏的脚步显然要快。美国经济虽然也处于复苏阶段,但实体经济仍没有金融服务业复苏速度快,我国很难从中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随着希腊出现债务危机,西班牙的信用评级也在下降,欧洲经济陷入了困境,短期内中国也很难指望从欧洲经济复苏中“沾光”很多。从1、2月份的逆差趋势有所呈现到3月份出现实实在在的逆差,可以肯定,中国经济在复苏过程中的对外贸易机会“溢出”在很大程度上先行于其他国家。从贸易方式上看,3月份的逆差主要集中在一般贸易上,而一般贸易恰恰是反映贸易双方经济发展落差的“标尺”。

近年来,我国关于外贸方面的政策越来越开放,而某些国家虽然宣称“开放”,但实际上却越来越“保守”。现阶段,美国频繁出台反倾销条款、反补贴条文等等,都导致我国出口到国外的商品受阻。除了传统的贸易壁垒之外,美国国会在2009年年初通过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其他国家在美国市场分享政府采购机会。

应当看到,从今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会造福于区内所有国家,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在经济规模上差别很大,一些国家的市场开放可以让其他成员国“沾光”很多,另外一些国家的市场开放却很难让其他成员国有机会“沾光”。就中国而言,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沾光”的机会肯定小于“被沾光”的机会。

此外,贸易条件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会促成对外贸易逆差。由于对外依存度高,3月份我国原油、铁矿砂、铜和成品油共拉动进口增长15.3%,其中数量拉动3.1个百分点,而价格拉动则高达12.2个百分点。从今年2月份来看,国对外贸易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5%,而对外贸易进口价格指数提高15.6%。两相比较,2月份的进出口价格贸易条件同比下降18.3%。

也要看到,造成对外贸易逆差的因素也有很多带有暂时性。例如,中国由于民工荒等因素作用,3月份的服装、鞋以及箱包出口受到打击。海关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出口服装59.6亿美元,同比下降19.8%;鞋类19.5亿美元,下降6.5%;箱包8.2亿美元,下降16.6%;游戏机4.8亿美元,下降43%。以上4类商品出口就比去年同期合计净减少21.3亿美元,相当于当期贸易逆差的29.4%。

贸易逆差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曾几何时,贸易逆差一直困扰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家庭过日子一样,如果一个国家长时间入不敷出,肯定很难过好日子。改革开放初期,尽管出口创汇能力十分有限,但由于需要大规模进行技术引进,对外贸易逆差也是家常便饭。相比之下,近些年来,中国在成为贸易大国的同时,也成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顺差大国。直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贸易顺差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

然而,贸易顺差对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压力也是与日俱增的。不仅国际金融危机前如此,而且在后危机时代也是这样。一方面,贸易顺差对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压力表现为外在性。客观上,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加大也意味着全世界某些国家贸易逆差规模的扩大。因而,仅仅依靠扩大贸易顺差来拉动经济增长很难具有可持续性。况且,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与日俱增,这种压力反过来对贸易顺差也间接带来压制。另一方面,贸易顺差对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所带来的压力表现为内在性。顺差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外汇储备没有不行,但过多的外汇储备也是个麻烦。前段时间,随着美元贬值,中国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也在缩水。与此同时,贸易顺差的扩大也意味着外汇占款增加,相当于扩大了货币发行规模,间接造成通货膨胀压力。

现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逆差,上述情况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发生变化。进口超过出口,说明中国内需强劲不仅反映在对国内商品与服务的需求上,同时一部分则以逆差的形式让国外“沾光”。

某种意义上说,出现逆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对人民币低估论调的有力回击。适逢美国中期选举,而美国失业率仍高达10%,美国就此指责中国操控人民币汇率以扩大出口的言论不攻自破。值得注意的是,出现贸易逆差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就此认为“人民币不用升值了”。虽然我们不认可美国以贸易顺差为由施压人民币升值的做法,但也不能因此而对这种压力放松警惕。实际上,3月份的逆差在人民币汇率维稳的背景下实现足以表明,影响贸易平衡的决定性因素并非汇率,而是市场供求等综合因素。

不过,对中国这样的对外开放进程尚处于进行时的国家来说,如果贸易逆差规模过大,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在当今世界,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工具与交易手段。外汇储备多了怕的是美元贬值,而外汇储备少了又怕影响支付能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国家来说,不仅需要大量进行技术引进,而且也需要大量进口资源性商品。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汇来源以及外汇储备作为保障,以上需要也无从满足。两害相比取其轻,对中国来说,还是保留一些顺差要好一些。

追求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

追求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是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长期方向。从后危机时代来看,也不应当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摇摆。现在,虽然出现了贸易逆差,但从逆差的程度来看,尚未对“基本平衡”带来剧烈冲击。事实上,3月份的逆差规模与进出口总值比仅3.1%,远低于10%的贸易失衡的“警戒线”。

从旺盛的内需来看,不排除继续出现月度逆差的可能性,但从长期看,加工贸易占据我国出口半壁江山,而加工贸易天然产生顺差,在后危机时代还不至于出现贸易逆差长期化的趋势。当然,现阶段中国的加工贸易也存在着被转移出去的机会。其实,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就有一部分外商将生产能力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国家低廉的越南、印度、孟加拉国等后发国家,相应也转走了一部分加工贸易机会。从后危机时代看,如果不加快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外移的趋势有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如果没有加工贸易所产生的顺差“撑着”,未来很难阻止逆差规模的扩大与时间的延长。

面对着贸易逆差,理应出台一些支持出口的政策。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出口贸易支持最大的出口退税政策的使用在前段时间已经接近极限,许多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已经接近17%的“涨停板”。况且,在应对自然灾害、支持家电下乡等许多方面都存在减收增支的压力,再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的难度也很大。至于其他的贸易促进政策,该用的政策有许多都已经用上,如果随意出台新的政策也会担心被其他国家“咬”。

虽然3月份的贸易逆差只不过是单月逆差,但却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够让单月逆差演变为年度逆差。据海关统计,1至3月,我国的出口3161.7亿美元,增长28.7%;进口3016.8亿美元,增长64.6%;贸易顺差为144.9亿美元,减少76.7%。如果对贸易逆差放任,依照现有逆差规模,仅上半年就有可能将今年头两个月“攒”出的贸易顺差“吃”掉,出现年度贸易逆差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不过,我国毕竟是制造大国,这种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短期内很难改变,我国出现贸易逆差很可能会是短暂的持续。现在最需要更新的是,这个“短暂”究竟要延续多长时间。

在短时间内扭转对外贸易逆差状态固然难能可贵,但如果难以做到“减逆差”,对外贸易依然能够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至于如何作贡献,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方面,扩大出口规模与提高出口效益不仅能够带动更多就业,而且也能够带动相关上游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进口贸易的发展本身不仅有助于缓解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瓶颈约束,而且也能够为扩大国内消费创造条件。

贸易逆差范文第5篇

中国一直是顺差大国,迄今已持续了10年之久,其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4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综合国力的增强、快速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贸易摩擦日益频繁的今天,持续高额的贸易顺差又似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局部投资过热的背景下,如何看待首季高达84.3亿美元的巨额逆差,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

值得关注的结构性因素

从表面上看逆差的产生是因为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8.2个百分点。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赵晋平表示,分析这个问题,应该着眼于结构性因素,其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从国别结构来看,我国传统的贸易顺差来源的顺差额在增加,传统的贸易逆差来源的逆差规模也在扩大,只是一季度逆差的扩大规模超过了顺差。这说明,进出口的国别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结构性的矛盾进一步扩大。

举个例子来说,当中国向美国出口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时,美国的高端技术产品并不一定来到中国,反而是东亚国家的优势技术产品在中国找到了广阔的天地,结果就是中国维持着对美国的巨大贸易顺差,对东亚近邻的大量贸易逆差,而且这种趋势还在扩大。

二是,从商品结构来看,产生逆差的主要是和投资品、基础材料有关系的商品。如电力设备、钢铁、金属矿砂、纺织纤维、专用工业设备和科学仪器装置等,逆差都增长得很快。

三是与贸易方式有关。从数字上看,一般贸易出现较大逆差是此次逆差增大的主要原因。一季度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7.1%,而进口增长了41.4%,出现了124.7亿美元的逆差。

为什么首季84.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会表现为这三大结构性特点,其中又能够传递出怎样的信号呢?对此,赵晋平做了深层次分析,他认为,这是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看短期因素。去年下半年以来,投资增长带动了整个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这种短期的投资需求的上升也带来对进口原材料和机械设备需求大增,导致进口增长速度超过出口。例如房地产、家电、汽车等行业蓬勃发展,直接拉动铁矿砂进口量不断攀升。而一季度初级产品的进口增幅更是高达62%。

另一个短期因素在于,国内对基础能源和原料需求的迅速膨胀,导致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而在国际市场上的大量采购则改变了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平衡,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价格的上扬。所以一季度逆差的增加中还存在着进口商品价格上扬的因素。而分析长期因素,首先就是受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的影响。

赵晋平认为,从对国别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逆差来源逆差在扩大,传统的顺差来源顺差也在扩大,这个现象说明在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中所造成的贸易流向是进一步加强的,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因素。具体来说,比如日本、韩国、东盟、台湾等周边国家和地区,是我国逆差的长期来源。而随着投资带动下的贸易转移,这些国家或地区将大量的产业转移到我国,而它们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顺差也随着产业转移逐渐表现为我国对欧美市场贸易顺差的扩大,同时表现为我国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逆差在加剧,而且这种效应日益明显。

再从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处于世界性的制造业加工基地,这种定位的长期影响在于决定了我国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和能源,甚至需要大量进口。

政策调整的影响则是另一个长期因素。这一点从贸易方式的变化可以看出。从今年起,我国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了3个百分点,这在客观上起到的作用是,很多企业为了回避国内采购成本的增加,为了保税,便由一般贸易方式转向了加工贸易方式,原来的国内采购部分也随之变为了进口。这也是造成逆差的原因之一。

而反映国内采购率降低、进口依存度上升的指标,就是将加工贸易的出口与进口做一个比较。赵晋平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他告诉记者:在2002年一季度,每1美元的加工贸易出口,需要进口0.64美元的零部件和材料,也就是说,国内的加工幅度、增加值率还是比较高的,至少有0.36个百分点;到去年一季度,每一美元的加工贸易出口,需要进口0.68美元的零部件和材料;而到了今年一季度,这一比例变为了每1美元的加工贸易出口,需要进口0.7美元的零部件和材料。这说明,退税政策的调整使国产料件相对于免税进口料件的优势减弱,加工贸易企业也更倾向于使用进口料件,加工贸易出口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上升。对此,赵晋平分析说,光是这个因素算下来,就减少了大约10.3亿美元的国内采购,折算成人民币大约90多亿元,相当于一季度工业增加值的0.8%。

适度的逆差有助缓解多方压力

84.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对经济是否会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国内大多数外经贸专家认为,适度的逆差不会对进出口格局产生影响,而对中国经济则不见得不好。

赵晋平分析认为,首先,短期内的贸易逆差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长期以来,巨额的贸易顺差导致了人民币升值预期,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又导致了资本净流入增加,资本净流入增加又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特别是到了去年,陷入这一循环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表现得相当明显。今年一季度外汇储备又增加了300多亿美元,可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还是存在的。而逆差的出现则会减少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相应的,资本净流入的速度也可能放慢。再从市场供求关系来看,随着逆差的增多,美元供给也会相应减小,这样也会减少市场的压力。另外,逆差的增加还意味着不需要大量采购美元,人民币存款的增加同样会减轻压力。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确实比去年下半年有所减少。

从通货膨胀的角度来看,年初业内估计,今年全年的通货膨胀率是3%,而今年一季度就已达2.8%,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年的实际情况可能会超过年初的预计。在这种情况下,巨额的经常项目的顺差,会转化为货币大量投放的压力,成为通货膨胀率上升的重要因素,而短期的贸易逆差就有助于缓解这种压力。

将视野再放得大一些,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减少,意味着海外净需求的减少,那么,怎么来看逆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呢?

去年外贸实现了255亿美元的顺差,在此基础上,假定今年贸易顺差减少到0,也就是外需的增长下降了100%,只要内需的增长保持在9.5%左右,就可以达到8%的经济增长速度。这种假设在去年的实际情况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去年,货物贸易的外需减少了16.1%,这意味着使GDP少增长了0.4个百分点,而这部分正是靠内需的增长来弥补回来的。也就是说在内需比较旺盛的情况下,外需的减少是可以通过内需的增长弥补回来。而且,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外需减少也恰恰有助于缓解经济增长过热的压力。而今年一季度内需的增长依旧很旺盛,预计全年,即使达不到去年9.7%的增长水平,达到9.5%还是有条件的。所以,即使外贸出现了逆差,实现8%的经济增长还是不成问题的。

当然,逆差不能长期存在,如果持续两三年,那么其中就有可能酝酿风险因素。而对今年来说,姑且不说全年不可能出现较大的逆差,退一步讲就是出现了,对于缓解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等多方面的压力也是一个有利的因素。

外贸战略的调整

然而,从国别结构的角度来看,逆差的出现对于缓解双边的贸易摩擦没有什么作用。统计分析表明,我国出口60%以上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和欧美之间存在的大量顺差使得贸易摩擦亦大幅上升,从纺织品、彩电,到钢管、家具,以及动物源性产品,都受到了外国特别是来自美国、欧盟的密集的反倾销诉讼或技术性壁垒。

在这种背景下,从内外需求两个方面看,应如何把握当前的贸易战略呢?赵晋平认为,首先,应当改变“重出口轻进口”的思想,贸易战略应该对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都有所考虑。

在出口方面,一是,对于大量资源消耗型产品和能源消耗型产品,应该在产业政策上进行调整,减少这类商品的出口地位和比重,或者使其增长速度降低到合理的水平,这有助于缓解我们在资源和能源方面的压力。而且,这种调整不能是通过行政命令去限制,而应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市场的手段进行调节。比如,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出口退税机制增加资源型、高消耗型产品的出口成本,减少对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二是,出口市场战略性的调整和布局。谈及此,赵晋平感慨到,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国出口市场的集中度高,成为了双边贸易摩擦的主要起因,甚至成为了政治摩擦的主要起因。这也蕴涵了一定的风险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正是与这种过度依赖于某一市场的经济结构有直接关系。对此,赵晋平建议,如果能够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提高区域内部的贸易比重,可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过分依赖,也有助于减少双边贸易带来的摩擦。

三是,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考虑产业政策的导向效果和贸易政策的导向是否一致。比如,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是一个迫不得已的做法,但是从结果上来看,它与我国鼓励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延长国内的产业链条,提高国内的增加值、附加值率的产业政策的导向是相反的,会导致更多的一般贸易方式转为加工贸易,导致国内采购率下降。如果这种趋势长期存在,对带动国内相关的中间投入品产业将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在政策调整的时候也应考虑到这些因素。目前增值税改革在加快,出口退税监管机制也逐步完善成熟。在这种背景下,应该考虑让出口退税政策逐步恢复到正常阶段。

进口的构成是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其进口中的初级产品的比重比较大,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较低。目前,在我国的进口构成中,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这倒是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工业化水平到了中期阶段,这在结构上是好的。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却造成了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对外部资源进口的依存度高,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也不利于内部市场和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这需要产业政策对高耗能的产业做出调整,使之逐步转向节约能源型的产业。

资料:寻求基本平衡的贸易差额

具体到今年外贸情况,逆差是否会持续全年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谈到全年的走势,赵晋平分析说,从进口方面来看,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比较快、刺激市场需求上升的因素还存在、今年关税水平的进一步降低、由于物价上涨后带来的人民币的相对升值而带来的进口品价格相对下降等因素都会造成对进口的刺激;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过热的势头,有利于克服由于短期的投资增长过热对进口的影响。

在出口方面,今年国际市场的整体情况不错,据世贸组织的预测,今年全球贸易的增长幅度为7.5%,比去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这说明今年国际市场的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我国的出口还是有相当多的机会。同时,国内产能过剩的行业还是相当多的,再加上地方经济发展的冲动和积极性,都有可能带来出口的增长。

贸易逆差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服务贸易;贸易逆差;高等教育

一、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表现

(一)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与派出留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对境外消费未作任何限制,对过境交付未作承诺,允许具有一定资格的境外教育服务提供者来华工作。由于以上承诺,加入WTO后,我国赴外留学人数增长迅速,吸收国外来华留学人数有所增长,但远赶不上前者的增长势头,因而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以来,我国大多数年份出国留学的人数要大于来华留学的人数,呈现“逆差”状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达2000万,居世界第一。以OECD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外国留学生占本国在校大学生人数3%标准计算,我国每年招收的留学生可以达到60万人之多。即便是招收留学生最多的2006年,也仅仅达到了此标准的27.12%,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我国教育服务贸易中的外汇流入与外汇流出也存在巨额逆差

除了人员“流出”与“流入”的“逆差”外,从资金的流向上来看,我国赴外留学的费用要高于来华留学的费用。虽然近几年来华留学人数,特别是自费来华留学人数的增加给我国教育市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但与我国留学生付给其他国家的费用相比,差距很大。我国1997年修订的《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为:以人民币计算,文科类专业:(1)本科大学生:14000—26000元/学年;(2)硕士研究生:18000—30000元/学年;(3)博士研究生:22000—34000元/学年;(4)短期生,学习时间约为一个月的,3000—4800元;学习时间约为三个月的,8000—10000元。(5)理科和工科类专业比照文科相应类别学费标准上浮10%—30%;(6)医学、艺术、体育类专业比照文科相应类别学费标准上浮50%—100%。专科生和普通进修生比照本科生标准收费;高级进修生比照硕士研究生标准收费;研究学者比照博士研究生标准收费。加上生活费、旅游费和其他费用,每个留学生每年大约花费5—6万元人民币,以年均10万在华自费留学生的高限计算,由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带来的外汇收入也仅为每年50—60亿人民币。

而在欧美,留学生的学费是本国学生的2—4倍,普遍在15000-25000美元/学年之间,哈佛大学更是高达30000美元/学年。从我国各类留学咨询机构了解的情况来看,以人民币计算,自费留学去英国需要8—18万/年,去加拿大需要12—15万元/年,去澳大利亚、新西兰需要8—10万元/年,去日本需要14—17万元/年,去美国每年需要20万元以上。而且近年来各国学费标准还有上涨的趋势,按照每人每年12—18万人民币的低限来计算,我国平均每年有近10亿人民币的教育资金流向国外。

二、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一)制度性原因

1.我国现有的留学生激励制度不完善。一是我国现有的留学生奖学金种类及金额较少。纵观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做法,奖学金是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一种重要杠杆。发达国家为了扩大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额,纷纷设立各种奖学金来吸引留学生。美国的奖学金有联邦奖学金、私人基金奖学金、学院内奖学金、系科奖学金、假期奖学金等种类,而且金额和享受奖学金的人数比例也较高。目前,我国的留学生奖学金主要由政府提供。主要有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长城奖学金、HSK奖学金、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外国汉语教师短期研修奖学金等几种。金额低,种类少,覆盖范围小。只有少量公费留学生可以获得政府奖学金,对高达90%的自费留学生则很少有相应的激励手段。而大部分高等教育机构及民间团体、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知识,很少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专项奖学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留学生规模的扩大。二是相关规定缺乏弹性。通常来说,能享受到各类奖学金的留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留学生需要边打工边筹措学习费用。但我国相关法律却对外国留学生打工进行了严格限制。2000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第六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外国留学生在校学间不得就业、经商、或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费留学生的进入。而教育服务发学生合法打工。如法国为了解决留学生打工难的问题,内政部和就业部于2002年1月两条政令,允许外国留学生在学业中进行半日打工,学业结束后,只要提供雇用证明,就可变学习居留为工作居留。德国政府修改后的《外国人法管理条例》也允许外国留学生勤工俭学,给每年在本州毕业的约11000名外国留学生中的前1000名以无限制的工作和居留许可。

2.招收外国留学生主体资格的缺失。目前,我国只有500多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实施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民办教育机构均被拒之门外。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与需求是不相适应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留学教育服务出口规模的扩大。以汉语教学为例,目前全球共有2500万外国人学习汉语,而我国却仅有400多家从事留学生短期汉语教学的教育机构。一些民办教育机构由于政策的限制,无法开展对外汉语培训,从而影响了留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我国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教育机构性质过于单一,数量过少,制约了教育服务贸易的扩张。

3.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对于没有收入或收入微的外国留学生而言,教育服务出口国能否提供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也是决定其选择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系统己比较成熟,如在英国,只要留学超过六个月,就可以享受国家健康体系的免费服务,无需购买医疗保险。日本国际教育交流协会设立了“外国留学生医疗补助制度”,留学生在医院接受治疗后,可持医疗费收据与国民健康保险证到留学生科申请补助,将会获得个人支付医疗费80%的补助。而我国教育部从2000年起才开始为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购买医疗保险,对自费留学生只是规定其可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保险。这种做法显然对大多数自费留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微观原因

1.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规模较小,导致教育服务贸易出口规模远低于发达国家。一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越大,所能吸收的外国留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就越多。我国虽然在2003年就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为美国的5—6倍,因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接受高等教育对大多数青年人来说仍属于奢侈品。这种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育服务出口比较优势的形成,形成了进口大于出口的贸易态势。我国社会经济的其他方面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但高等教育仍处于卖方市场。同时,随着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对高等层次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国内高等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其需求的情况下,很多人宁愿花费较大的代价到国外去接受优质的高层次的教育,这就引发了出国留学的人数快速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的社会地位和国际知名度己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还不具各大规模招收留学生所需的资源,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接受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也是我国在教育服务中处于逆差地位的重要原因。

2.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质量不高,国际化程度低。一国的总体教育质量是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内一流高校还未能挤身世界一流高校之列,这自然制约了来华留学的高质生源的数量。从我国科学论文在国际三大权威索引(SCI)、工程文献索5l(El)和国际科技会议论文索引(lSTP)所占总数的世界排名来看,近年来我国的排名在稳步上升。2005年科学引文索引(SCl)、工程文献索引(El)和国际科技会议论文索引(ISTP)分别排世界第五位、第五位和第二位(见表2)。尽管中国近年来科研产出数量增加很快,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占世界科学知识生产数量的比重仍然很小。从占世界SCl论文的比例来看,美国基本上稳定在30%左右,英国在8%左右,日本、德国也在7%左右,而中国仅占5%左右(见表3)。从在国际上的引用率来看,我国与美、英、德、日等国的差距较大,只与中国台湾和韩国接近。

据相关资料统计,世界一流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已占到学校总人数的15%以上,如斯坦福大学为21.8%,哈佛大学为20%,麻省理工大学为21.7%,牛津大学为22.5%,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部外国留学生所占比例更是高达60%之多。而我国留学生人数只占高等学校在籍人数的0.5%左右。即便是招收留学生最多的北京大学也仅为10%,清华大学为5%。

3.专业学科要素票赋和优势分布不均衡。我国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专业较少,且主要局限于汉语言、中医、戏曲等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专业,理、工、艺术、体育等专业相对还较少,商业和新兴技术学科还很薄弱。而美国各大学针对留学生设置的专业高达5000多种,日本也有3000多种,英国更是高达8000多种。

三、改善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方面的对策

1.进行制度创新,有效解决留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我们可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扩大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的额度,提高资助额度,在现有的以国家拨款为主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的基础上,各省级财政也可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立“基地”奖学金,同时鼓励民间团体、企业设立面向外国留学生专项奖学金。

即便是扩大奖学金的覆盖范围后,能获得各类奖学金的留学生也只是少数。大多数留学生仍需要通过课外打工来筹措学习费用。近年来,我国每年有在读外国留学生己经超过10万人,面对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建议对有关法律做一些适应性的修正。可以考虑允许在我国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和进修学者兼任一定的劳务,允许外国留学生经过合法的申请程序在我国的产业、经济、文教等部门做一些兼职。这样一方面可以部分解决在华留学生的学习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一些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具有一定的语言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外国人的临时需要,节约了成本。

2.放宽对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鼓励优秀民办高校参与招收留学生。根据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本地竞争会迫使厂商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和服务,并创造新的产品和工艺。为促进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允许一些实力强、质量好、口碑好的民办高校招收留学生,扩大高校之间约有序竞争,通过竞争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如果允许民办高校每年招收1—2万留学生,将会拉动近百亿的教育消费。

3.完善现有的外国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教育部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综合保险的合作协议》,规定教育部将在未来5年每年为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投保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来华留学生综合保险(团体险)”,最高赔付金额高达51万元人民币。该协议在完善来华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万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其对象只是针对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如前所述,来华留学生中90%以上是自费留学生。目前我们应完善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医疗保险制度,随着外国留学生医疗保险体系的完善,可在适当的时机把参加医疗保险作为外国留学生入学的一项必备条件,为更多的自费留学生提供这万面的服务和保障。

(二)微观主体对策

1.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发挥联合办学的放大和汇聚作用。要素票赋理论,国家所拥有的要素票赋的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一国如果能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中多使用其充裕的便宜的生产要素,就会在该商品上拥有比较优势。适用于教育服务贸易领域,一国能否提高其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上的份额并从中获益,不仅取决于该国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而且取决于其提供教育服务的生产要素组合是否具有竞争力。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我国共有500所左右高校可以自主招收留学生,但目前存在着留学生云集少数名校,发展严重不均衡的现象。为了避免名校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可以考虑区域内高校联合招生的模式,把各大高校的力量集合在一起,按学科和专业来联合培养留学生,实现优势互补,创造“1+1>2”的效果。各高校可以从联合办学中获取比其单独活动大得多的利益,从而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良性合作模式,有效扩大我国留学生的整体招生规模。

2.加快教育品牌建设,走教育服务品牌特色化道路。品牌是市场发展的产物,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发展趋势下,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甚至多过对产品或服务本身的认识,这就使得品牌成为市场竞争中的有效工具。对教育服务贸易而言,由于教育产品的无形性特征,使得消费者对教育服务的质量很难进行衡量,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也就显示出了教育品牌的重要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教育服务竞争力较弱,但在提供教育服务的资源禀赋方面也有一走的优势。目前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领域的优势项目一是汉语言文化教育,汉语言文化教育在我国有着绝无仅有的资源优势,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需求日益高涨,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举办给我们提供了汉语言文化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绝佳时机。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这一领域的优势,创设名牌课程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二是中医药学教育。据统计,多年来,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一直居自然科学中留学人数的首位。国外高等中医药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在管理模式、教学方法、产学研万面有许多我们应该借鉴的地方,我国应该学习其精华,为我所用,提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水平,同时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与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打响中医药教育品牌,从而扩大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王亚飞,《论“后过渡期”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1):10-14。

[2]茹宗志、朱苏飞,《论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05(5):49-53。

[3]陈文芳,《发展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思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28-31。

贸易逆差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逆差;影响因素;对策

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长年在货物贸易领域发展快速,由于贸易结构、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落后于世界水平,但总体上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巨大。本文深入分析造成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改善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状况,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几点对策。

一、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结构因素

1.我国服务贸易行业分布不平衡

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我国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在我国服务贸易中占主要地位,如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行业,出口仍然是以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为主,而且这些行业出口额与进口额差值较大,成为贸易逆差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出口方面,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行业及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所占比重偏低,而进口则多以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等新兴产生服务贸易顺差的行业在我国贸易总额中占的比重较小。这种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均衡致使贸易逆差额度不断扩大。

2.服务贸易地区分布过于集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内地与沿海以及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与此相对应,我国各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也不平衡,导致贸易总体竞争力低。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比较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在国内,服务贸易则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我国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偏低。

(二)制度因素

服务业开放程度低,部分行业形成垄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制造业和货物贸易领域开展了大量制度创新,使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契机,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敏感性,我国的一些行业如电信,金融,保险,教育具有的强垄断性,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并导致了服务业效率低下。[1]严重制约产业和贸易的发展与制造业和货物贸易发展更多需要依托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开放的制度环境要求更高。由于我国很多重要的服务业领域完全由国有企业运营,不仅不对外开放,对国内的民营资本也不开放;有的领域甚至对外开放,对内也不开放。这种垄断制度妨碍了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从而形成更加严重的贸易逆差。

(三)体制法规因素

鉴于国际服务贸易的逆差,因此一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服务贸易法律规范对服务贸易影响重大。第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大部分工作是由中央其它部委及地方政府执行,这种管理体制缺乏统一的管理,降低了服务贸易管理效率,在贸易往来中易引发摩擦。第二,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为主,我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严重滞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总体上看,中国尚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缺乏一部统领整个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律。现有立法未成体系,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规定仍然存在有漏洞、有矛盾的现象,削弱了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的执行力。

(四)人力资源因素

我国虽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业人才紧缺。可以说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是人力资本丰裕程度方面的差距,尤其是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一些新兴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人才。其中精算师、律师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短缺,导致我国在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贸易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和谐发展的重点对策

(一)努力推进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发展面向生产型的服务业,制造业要服务业化和服务业技术化,从而实现功能升级、产业链升级。第二,重点扶持,积极发展现代新型服务行业,中国将着力培育新兴服务贸易,其中以旅游业和医疗保健业为重点。第三,我国应积极开拓一些新兴市场,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二)扩大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均衡开展服务进出口贸易

第一,打破行业垄断,鼓励小微型服务业企业发展,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第二,加强服务进出口政策支持,进一步有管理的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并鼓励有实力的服务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第三,要扩大服务贸易,必须要构建金融等领域的风险防火墙,提高行业监管水平,实现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加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立法体系

第一,管理体制方面。鉴于他国的管理经验,设立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机构部门。一部门负责服务贸易的具体管理工作如统计服务贸易数据、制定服务贸易政策等,一部门负责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谈判和协调等事务。[2]第二,立法方面。我国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还很落后,加快制定并完善各个服务行业的基本法,把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

(四)健全政府的宏观政策

中国现代市场经济情况下,只依靠企业的微观主体能力还不足以促进服务贸易大发展、大繁荣,政府方面坚定有力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第一,建立服务贸易补贴制度。通过实行信贷优惠、采取财政补贴等多种补贴措施来减轻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不利影响。第二,税收政策支持。如对服务出口企业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贸易重点项目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做到切实降低服务企业税收负担。第三,金融政策支持服务业。探索将出口信贷政策用于服务贸易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支持服务贸易企业优先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才能加快建立服务贸易企业诚信体系。

在当今形势下,经济全球化,服务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但国际竞争力低,服务贸易逆差扩大仍是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与国际服务贸易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借鉴世界上服务贸易发展好的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来改善我国发展服务贸易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改善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现状,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贸易逆差范文第8篇

[关键词]逆差 贸易方式

近年来,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贸易摩擦增多,许多国家常常针对中国出口企业提出反倾销指控,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随着最近中美贸易战的升级,不得不使我们再一次重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一、中美贸易关系的基本特征

1.中美贸易持续增长。中美两国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双边贸易额每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4年更是达到了34.27%的高增长率。到2005年,美国略低于欧盟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国;中国也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货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

2.中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目前,制造业产值占美国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5%,相反制造业却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中国拥有纺织品、服装、家电产品、笔记本电脑、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大量消费品等一大批产业部门,对美出口商品的70%以上是纺织品、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以及包括飞机、尖端集成电路、电信设备、自动化数据处理机械在内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些领域,中国处于落后或短期状态。此外,美国的金融和零售业企业也开始不断地从对华商务合作中受益。这种贸易机构说明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他们各自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二、影响中美贸易平衡的主要因素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包括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不当的原产地统计原则以及中美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地区产业调整等,本文主要是基于贸易方式的角度分析产生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原因。

1.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加影响中美贸易平衡。随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目前已占到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半以上。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转入生产和销售阶段,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和进口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外资企业在贸易方式的选择的突出特点是更倾向于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

2.服务贸易被忽略对双边贸易平衡的影响。美国2002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2726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17.4%,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然而,在谈到中美贸易逆差时,美方却往往只强调货物贸易而忽略服务贸易。事实上,过去十年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盈余,如果把服务贸易计算在内,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将会减少。特别是随着中国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具有强大实力和竞争优势的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将会获得更大增长。根据USTR的统计,2004年美国服务贸易对华出口增长20%,而其总体增长仅为11%,中国已成为美国第10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2004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16亿美元。

三、 正确处理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思考

对美出口的快速增长为提高我国经济实力,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双方不对称的贸易依存关系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中国在处理与美摩擦时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为此,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中美贸易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1.努力扩大国内需求。中美贸易现时的不平衡并非一个值得纠缠不休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缓解这种不平衡。对我国而言,应把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减少对外贸易依存度,加快本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经济运作体系。同时,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相互信任、互惠双赢的合作机制,缩小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减缓和消除中国对美国贸易的出超。

2.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注重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改善进出口不平衡状况。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自主性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积极开拓非传统出口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政策,适度扩大进口,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

3.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以优势产业为主导,如家电、轻纺和成衣、食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一些质量价格比有明显优势的机电产品,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设立企业和机构,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市场,发挥我方比较优势。

四 、结语

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无论是对外资企业的限制还是对加工贸易的限制都会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产生影响,甚至会丧失一些比较优势。若要在根本上解决我国贸易不平衡难以调节等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方式下的贸易,使之在贸易顺差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只有当国内企业的比较优势层次得到提高时这一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 冯雷:从贸易方式走向与与国际经济融合―中国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探析[J].《国际贸易》2002(3)

[2] 陈明 张鹏: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