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贸易经济

贸易经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贸易经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贸易经济范文第1篇

对外贸易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研究早在15世纪末就已展开,它是对各国制订对外贸易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的重大课题,从古典学派到新贸易理论学派都作了详尽的阐述[1]。对于一个地区对外贸易的研究也是比较充分的。但是这些研究往往是侧重于对外贸易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往往忽视对外贸易的副作用。夏友富等学者认为一味强调贸易的发展追求比较经济利益,结果是很可能付出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这些代价经常是经济利益远远无法补偿,不仅大大影响本地区的经济福利水平,而且会导致以邻为壑的结果,从而影响对外贸易的基础[3]。笔者认为,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不能以过度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用其产生的经济福利来分析对外贸易,只有在对外贸易增加了经济福利的前提下,发展对外贸易才是正确的。而现阶段如果一味强调环保忽视贸易的发展,也必将大大削弱河南省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显然是错误的。应该用其产生的经济福利来分析对外贸易与环保问题,只有在环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环保才能有意义。

一、模型的提出

对外贸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河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既能够带来正社会福利(增加社会经济福利),也能够带来负的社会福利(减少社会经济福利)。因此笔者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把河南省对外贸易所产生的社会正负福利加以计算(福利均指经济福利),当正福利大于负福利时,即使污染环境而继续发展对外贸易也是正确的,因为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当对外贸易产生的负福利大于正福利时,就应该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因为它会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二、模型的构建

(一)计量对外贸易所产生的正福利模型

1•模型的假定

基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即:y=F(k,l,x),其中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k代表资本存量;l代表劳动力总量;x代表贸易额,揭示国内生产总值与对外贸易额存在正相关关系。笔者应用这一结论对国内生产总值和河南省对外贸易额进行回归分析。

2•研究框架和方法河南省经济的增长与对外贸的发展是高度相关的,可以进行它们之间的回归分析。同时,河南省经济总量与社会福利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河南省经济总量这一个中介变量可建立起对外贸易与社会福利指标的相关关系。在这里笔者运用的福利指标有:(1)贫困率。即收入低于预先设定贫困线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应该指出这一指标忽略了贫困程度的不同,学术界一致认为贫困率能基本反映社会的福利状况,但并不是最理想的指标。随着贫困指数的提出,人们对贫困的理解更为深入,由于贫困指数的计量还在探讨阶段以及数据的收集等工作的困难,在这里并未采用。(2)人均收入。笔者应用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将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提出的福利指标即福利指数y(1-G),这里y是人均收入,G是基尼系数。森认为产生福利的不是一个人得到物质财产,而是其所得到的机会或能力。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标,就是按照这种思想设立的。

3•模型的建立 根据以上数据,运用spss软件计算可得:(公式略)上述三个式子都通过了假设检验,这说明它们的线性关系是成立的①。

(二)计量对外贸易所产生的负福利模型

1•模型的假设

在本模型中,对负福利的计量仅限于环境因素。河南省对外贸易的负福利决不仅限于环境困素,如低水平贸易对河南省产业升级的影响等,但这一部分的计量工作牵扯的变量很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故不再考虑。

2•研究框架和方法

计量这一部分负福利的关键是,要得到由于对外贸易增加环境资源破坏的数据。这一部分数据由于没有专门的统计来源,同时也很难把本地区的污染量区分为:国内贸易部分和对外贸易部分,所以直接数据很难得到。据有关资料分析,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工业部门中使用矿物燃料的部门以及制革、纺织、造纸等部门[3]。这些部门既为国内贸易提品也为对外贸易提供服务,直接获得对外贸易的污染量是困难的。但是这些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都是有贡献的,而对外贸易又是和国内生产总值高度相关的。可以看出随着河南省经济总量的增长,无论是环境污染的排放量还是治理成本和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上升的。因此河南省经济总量与这些环境污染指标是正相关的。

3•生态环境污染价值的计算

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功能效用所体现的是生态环境资源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属性,即使用价值。而经济补偿费用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资源进行恢复、弥补或替换。费用体现补偿价值,效用体现使用价值,对这一部分的计算可参考有关文献[5]。笔者将生态环境污染价值记为t,并把它作为已知变量。

4•负福利指标的计量

负福利指标U为:水污染、空气污染、心理污染、噪声污染四个负福利指标。笔者采用ABC分析方法,来确定指标重要性。这些指标受众多因素影响,内涵与外延都不十分明确,其概念具有模糊性,因而用模糊数学建立模糊评价模型,使模糊因素数量化。此指标可通过专家评分,赋予权重计算其值②。

5•负福利模型的建立

计算的这一部分负福利计为e。在总的负福利模型中,将这一部分作为一个虚拟变量。根据有关资料证明,河南省的环境污染与国内生产总值有相关的,其模型应为:(公式略)。

贸易经济范文第2篇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贸易经济专业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商业经济,60年代改为贸易经济,70年代末又改为商业经济,90年代初改回贸易经济。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贸易经济专业在不断改进,贸易经济专业发展与贸易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紧密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市场化改革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贸易经济理论,而教育部将贸易经济专业从专业目录中取消,使得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出现停滞。1998年,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后,在相关高校的争取下,部分高校保留了贸易经济专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成为这些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理论界和产业界的努力下,我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流通经济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我国的流通产业也取得了超常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流通产业的发展和地位的提升使得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开始重视贸易经济专业建设,教育部2011年新的专业目录调整中拟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十二五”期间是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创新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如何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二、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本部)、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宁波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经济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商学院等。根据我国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贸易经济专业建设主要面临三个问题。

 

(一)贸易经济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关系问题

 

随着知识分工的演进,各种新兴学科涌现出来,高校不断増设新的专业,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学科专业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贸易经济专业与其他新建专业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得到科学的处理。例如,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融合,使得传统以国内为主的贸易经济专业和以国际贸易为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迫切需要整合;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电子商务专业发展迅速,从而出现贸易经济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的关系问题;宏观流通经济理论教育与微观商品流通实践应用教育的结合,引发了贸易经济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的关系问题;贸易经济涉及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产生贸易经济专业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关系问题。

 

(二)学生个体差异化和发展目标多元化,要求贸易经济专业因材施教的问题

 

由于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极大,再加上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会受到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爱好、想法、知识基础、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些差异使我们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如何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贸易经济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理论、贸易理论日益丰富,极大地丰富了贸易经济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也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多样化的养分。但贸易经济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较大困难,它不可能像某些专业一样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实验。贸易经济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贸易(流通)产业相结合,学生要走出校门、走进市场,亲身参与、深入调研,亲自体验和锻炼。要做到这些,仅靠高校是难以实现的,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的参与。

 

三、学产研政相结合,创新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和实践教育与相关专业有着复杂的关系,在制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深入考虑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处理好宏观、中观与微观之间,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统一性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

 

国内一些高校和专家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些学者主张将贸易经济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整合为大贸易,建立贸易学,取消国际经济与贸易(余鑫炎,2006)。南京财经大学用信息化改造贸易经济学科,培养复合型商业人才,对该专业进行了信息化转型,定为“贸易经济(电子商务方向)专业”,将“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基础”等信息化类课程列入专业主干课,将“Internet技术与Web编程”、“网络营销学”、“POS/MIS”、“电子商务应用开发工具”等课程引入专业选修课(徐从才、晏维龙等,2006)。东北财经大学没有保留贸易经济专业,而是将流通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市场营销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山西财经大学自1998年起推行“KHF”人才培养模式,即“宽口径、厚基础、分流培养”。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现状,本文提出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产研政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就业的四个主要方向,为了使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与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进行充分合作,包括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开发、培养过程设计、实习实训等教学过程的全程合作。同时,学产研政是人才培养资源的主要提供者,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的教学资源己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产业部门、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拥有高等学校所没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学产研政合作,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互补和利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学产研政相结合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体、产业和研究机构为支撑、政府为保障的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意在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流通产业、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等多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发挥各方面在贸易经济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把以理论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产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研实践以及把握宏观经济管理和产业政策的政策学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有效解决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増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点

 

为了既充分发挥学产研政各自的优势,又实现因材施教,我们提出创新贸易经济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一)以学分制管理为前提

 

国内外高等学校的实践表明,学分制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学分制管理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和进程,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理想、就业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许多高校己经实行了学分制管理,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经验日益丰富,学分制管理逐渐走向成熟。学分制管理为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学科基础课强化宽口径、厚基础

 

在学科基础课设置上强化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旨在为学生学习专业主干课、任意选修专业方向,甚至跨专业选修课程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平台。在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在学科基础课模块,将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课打通,所有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统一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类核心基础课程,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等,使学生奠定坚实、宽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本部分课程教学由学校组织完成。

 

(三)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专业方向实施个性化培养

 

在专业选修课模块,应根据贸易经济专业学科

 

现状并结合学产研政合作情况,设置专业方向,如流通经济理论、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流通产业管理、国际贸易、期货贸易等。每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可以选聘流通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人员授课。每个方向设置专门的方向实践课,在校外流通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合作教学和基地实践,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以及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四)专业主干课旨在构建完善的贸易经济专业知识结构

 

在推进专业主干课模块建设的同时,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和完善贸易经济专业知识体系。贸易经济专业主干课模块应开设流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零售学、批发学、物流学、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概论、期货交易学等课程,实现理论与实务、内贸与外贸、传统与现代、现货贸易与期货贸易等的一体化。本部分教学以高等学校为主,可适当与流通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合作。

 

(五)学产研政之间的多样化分工与合作

 

学产研政之间的多样化分工与合作是该模式的精髓。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应尽量多元化,如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各地的社科院、全国和地方商业经济学会等科研机构,连锁店、百货店、超市、物流公司、配送中心和外贸公司等企业,商务部、地方商务厅等商务管理部门等,都可以成为高等学校的合作伙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如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行政官员作为特聘教授来授课和讲座;鼓励教师担任商业经济学会理事,与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合作开展项目,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从而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与合作伙伴单位建立贸易经济专业校外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在基地进行实践;学产研政合作开发特色课程,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与校外科研项目、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相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联合型培养等多种合作。

 

五、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中学产研政合作机制的构建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开展合作教育。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产学研合作教育一直被作为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推广,而在本科教学实践特别是重点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应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因此,加快构建学产研政的合作机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各方面都自觉、主动地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学产研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体、产业和研究机构为支撑、政府为保障,在合作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同样应以高等学校为主体、政府为保障。根据合作理论,合作机制的构建关键是实现互惠共赢。

 

首先,学产研政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主体是高等学校。在开展学产研政合作教育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应找准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或流通行业需求的结合点,改革办学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校外的合作。

 

其次,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学产研政互惠互利的合作途径。在合作培养过程中,学产研政各方互惠互利、实现共赢是长期合作的根本保证。因此,应着力寻求合作伙伴之间的互补优势和需求的结合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再次,政府要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合作教育基金,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资金参与的多渠道财政投入机制和分担机制,保障学产研政合作教育专项经费。对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事业单位,可给予资金支持或税收减免,以促进企事业单位参与学产研政合作教育。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学产研政合作教育中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促进合作教育制度化。要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为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宄,2006(10).

 

[2]王迎军.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3]张炼.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宄,2010(5).

 

[4]徐从才,晏维龙,等.用信息化改造贸易经济学科,培养复合型商业人才[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1).

贸易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转口贸易经济;竞争力;投入―产出;净出口额;德国

中图分类号:F71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69-03

一、德国会成为转口贸易国吗

德国一直被视为世界出口冠军,也因此为其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越来越怀疑德国经济的世界竞争力,因为其强大的出口优势是建立在廉价进口品的基础上的。德国出口产品的价值将会不再包含本国人自己创造的价值。由此,在德国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二、关于转口贸易经济

(一)转口贸易经济提出的历史背景

德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显得不容乐观:低增长,高失业。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尽管德国仍旧在世界,在欧洲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却显得信心不足,因为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渐渐失去了一些竞争优势:

德国(与瑞士,挪威一样)因其高工资成本而闻名于世。高工资成本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承受的,结果便是一些企业要么破产,要么转移到国外生产。

欧洲统一市场的建立也使德国失去了以往基于贸易壁垒存在而获得的批量生产的成本优势。这意味着,一些小的欧盟成员国现在可以凭借降低的运输成本而出口价格便宜的产品。特别具有威胁性的是欧盟成员国的东扩,因为现在他们也有机会直接享有来自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成本优势。

总的说来,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德国存在着竞争问题,这一问题又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其劳动力市场上。高工资成本的逻辑性结果便是逐步增强的国内生产转移,且转移向低成本的他国。由此,Sinn H .W.说“德国正在朝着转口贸易国的方向发展,它提供给世界高质量但却价格适中的产品,只是这些产品不再在德国本土生产。”统计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工业产品总值增长了15%,快于其实际价值创造,因为它只增长了5%,可以解释的便是不断增长的产品前端生产进口。例如,大众汽车的许多部件在东欧完成,在德国进行的只是组装,但一样算作纯德国的产品出口。

(二)转口贸易经济的定义及其特征

Sinn认为转口贸易经济是指一国不再生产,而只是从事交易。绝大部分的部件从国外进口,然后在国内进行组装,最后销售到世界各国,或者干脆直接进口成品,然后再卖往其他国家。所有的这些都冠以“德国制造”的商标,尽管产品中很少或不再包含德国人自己所创造的价值。

转口贸易经济因此具有下列突出的特性:高进口份额,低价值创造份额。产品由本国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少,因为在本国进行最后的组装是最好的事情。

三、检验:德国是否走向转口贸易经济?

(一)德国出口经济的竞争力检验

1.投入―产出分析。Hickel.R,(2004)认为借助投入―产出的分析便于区别研究德国国内与国外价值创造的构成。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德国的大多数制造业领域(德国出口业的支柱),产品价值的增长快于其毛产值(这里指产品价值减去其中包含的前期部件价值Vorleistung)的增长。有数据为证:在1995―2000年期间,德国产品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而产品毛价值增长每年仅为2.2%,这之间的差距便证实了不断增长的价值链的前端价值创造。但是,这部分价值的增长并不只是来源于进口,还源于本国供应商的创造。从1995―2000年间德国制造业产值增长了22%,其中9.4%来自于本国供应商创造的价值,9.1%源于进口制造商创造的价值,3.5%是由需求创造的毛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其它领域内制造商所创造的部件价值同样构成了国内价值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Dieckheuer,G(2004)为此指出,“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价值创造不是来源于直接所涉及的领域,而是来自于其它领域的交织。”尽管只有7.23%的生产领域,其前端产品部件的价值创造高于国外进口的部分,但这些生产领域却占了德国整体经济的45%,由此尚不能得出德国正发展成为转口贸易国的结论。

在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迁的进程中,传统工业领域前期价值创造的部分越来越多地通过与工业领域相近的服务业领域所替代。如果这一趋势发展到国境之外,便出现了加深的国际分工。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德国汽车工业,其日益增加的“0utsourcing”反映了国内不断下降的生产深度,目的主要是为了区分核心和非核心的生产活动。因汽车工业在德国工业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因此其相对较高的进口价值便作用于德国工业的整体平均水平,使其整体的进口水平显得较高。但毕竟仅凭汽车工业还不足于说明德国经济的整体特征,例如,化学工业中85%的价值来自于本国创造。与此同时,Kinkel.S(2004)认为,还要看到价值回流的现象:在1999―2002年间,有7%的生产从国外移回到德国本土,这一比例从1994年的4%增加到1999年的7%,几乎翻了两番,并且在2002年保持不变。究其原因,可能是过去低估了转移到国外的交易成本(如质量保险,信任保护等)。

借助投入―产出的分析还有助于确定由出口所引致的进口。主要包括:为出口所直接安装的进口部件;从国内供应商那里购得的部件,其部件中已含有进口的价值;进口的产品再直接卖给国外。有数据表明,从1991―2002年,德国出口产品中所含的进口份额从26.7% 上升到38.8%,相应地,国内价值创造的比重从73.3%下降到61.2%。对此,Dieckheuer,G(2004)利用OLS估计进行了描述:WX=143.6-0.27MX-0.17XA①R2=0,99。因此,转口贸易国的假说可以得到支持:下降的国内价值创造比重可以通过不断增强的价值转移(主要是转移到廉价劳动力国家)来解释。

为了更好地理解日益深化的国际分工对德国经济的影响,有必要研究一下与出口产品生产相关的价值创造。从1991―2002年,德国出口产品中本国创造的价值不仅在绝对数字上增长,而且在国民经济毛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长。

外贸上不断增加的与廉价劳动力国之间的关系只是日益深化的国际分工的体现。在正常的,积极的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进口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应该并行。产品中日益增加的进口比重对出口的增长是一个积极的推动。1991―2002年间,德国出口创值从374.12亿欧元增长到732.53亿欧元,对此Robert C.Feenstra和Gordon Hanson(2001)通过理论模型的研究得出,不断增长的“outsourcing”可以有效促进出口增长。尽管,如果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放缓,那么德国出口产品中自我创造的价值可能会很大,但同时可以预见的是,其出口产值也会绝对下降,当然包括与此相应的本国价值创造也会绝对下降。所以,日益加深的国际化分工带来双赢的局面。

2.出口―进口分析:净出口额作为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指向标。德国经济研究所(DIW,2004)视净出口额为具有说服力的经济竞争力指标。使用这一指标最大的好处在于,其不仅包括工业领域,而且还包括了服务业领域以及一些不大重要的基础领域的分析考量,因而避免了将工业领域的结论适用于整个德国经济的错误,尽管其工业领域占较大比重。积极的净出口额可以证明本国创造的价值比起进口来说更多,而不是相反。

德国净出口额在1991―2002年间从11.2 亿欧元上升到126.2亿欧元。但是,不断增加的净出口额还不能马上就作为衡量经济竞争力强弱的指标来使用,因为增加的数额很有可能是由于弱势的国内需求,或强势的国外需求,或汇率波动等因素造成的,因此需要用适当的方法来消除这些特殊因素的影响。线性模拟是最简单的方法,但它只适用于净出口额是静态的时间序列,即它的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与时间无关。借助ADF 检验可以检验,是否净出口额是静态的。

如果人们用模型去检验净出口额的静态稳定性,可以得到下列估计值和t检验:(详见Horn,G,Behncke,S,2004)

ΔAB■=-1,18-0,22AB■+0,11Trend-0,18ΔAB■+0,29ΔAB■

(-1,16)(-2,63)(2,47)(-2,18)(3,32)

Trend (趋势)和常量的估计值的临界值分别为-4.14(1%),-3.44(5%),-3.17(10%)。因为-2.63绝对小于此,因此非稳定静态的零假设检验即使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也不能被拒绝,换句话说,实际净出口额并不是稳态的时间序列。利用ADF 一级差额检验可知,净出口额是I(1)过程并带有漂移,其平均趋势是向上的。同样的结论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得到。自从1997年以来,德国的实际净出口额一直呈清晰的上升趋势。如果德国真的走向转口贸易经济,那么其净出口额一定是呈下降趋势的。

3.国际间的比较。如果其他国家产品中的进口份额比德国增长的慢,那么也许德国就真的存在竞争问题。在此,笔者主要针对德国的制造业进行研究。此外,还研究一下德国出口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

通过比较德国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的制造业在1970―2005年间进出口的比值,可以看出德国和日本的出口/进口比值>1,而美国和英国则

再观察德国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可以得出,德国贸易份额在过去20年间有所下降,但其他国家也一样在此期间走下坡路。这不奇怪,因为此间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尤其以中国为代表,参与了世界竞争,以至于其他工业国的世界份额必然下降。如果人们再观察一下过去的40年,就会发现德国的份额基本保持不变,上下也就波动10%左右而已。总之,人们无法得出德国出口竞争力每况愈下的结论。

(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作为另一个论据

转口贸易经济的一个重要后果便是国内就业人数的下降,因为大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都转移到廉价劳动力国家了。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可以去检验本文开头的观点。

Robert C,Gordon H (2001)对此建立了模型去研究:假设有三个要素,劳动L,人力资本(高素质和质量的劳动)H及资本K和三个生产活动:劳动密集型投入y1,人力资本密集型投入y2和两种投入结合的一个产出yn。P1,P2是y1,y2的国际市场价格,生产函数如下:

y■=f■(L■,H■,K■),i=1,2(投入)

y■=f■(y■+m■,y■-x■)(产出)m1是y1的进口,x2 是y2 的出口,在价格p1,p2不变的情况下,均衡时,产品既可以在国内生产也可以进口。出于成本的考虑而增加的“outsourcing”降低了劳动密集型的投入(y■■y■■),增加了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投入(y■■y■■),同时产出增加了。如果资本价格不变,高素质的劳动者会获得更多报酬收入,而低质量劳动力则遭受报酬损失。

关于对德国国内就业的影响一般来讲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增加了的劳动密集型失业效果,主要集中在家具业领域。二是由此使国内从事最后生产的劳动岗位变得更加稳固了的效果。

根据转口贸易经济持有者的见解,生产链的转移仅仅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但这并不能反映全貌。Hartmann,M(2004) 认为,对此,一个同样重要的理由是国际市场开拓的需要,其他重要的理由如质量,信用度,弹性的考量等等,也会导致生产链的转移。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人们对此都还无法找到可信的数据去进行统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低技术劳动者的失业并不能有效解释整体失业现状,因为不断增加的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在德国所有的进口中只占很小的比重。

另外,一个现象是德国的弱工业化进程,因为在服务业领域内就业的人数从1999―2003年增加了一百多万,远远超出了在制造业领域内失业的人数(82 000),从整体来看,就业人数在此期间反而增加了。尽管如此,德国的失业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总而言之,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考察,人们尚不能清晰地得出转口贸易国的结论。

四、总结和展望

通过对投入―产出,出口―进口,国际间的比较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人们无法得出,德国经济在整体层面上有发展成为转口贸易国的普遍趋势,虽然在一些工业领域的确存在着增加了的转口贸易行为。同样值得强调的是,尽管经济整体上并没有发生转移,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据此解释企业微观层面的转移现象。

德国出口经济的竞争力在很长时间内不断得到改善。源于出口增加而导致的国内价值创造在迅猛增加(平均每年6.1%)。虽然出口产品中国内创造的价值份额在下降,但这恰恰反映了德国善于利用和把握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好处,而不是相反。把价值创造的比重当作指标去评价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有两点不足:一是人们无法区分产品中部件的价值源于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创造。二是,对于衡量就业来说,关键的不是价值创造的比例,而是价值创造的绝对数,它并不自动随着价值创造比重的下降而下降。如果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以及在工资,成本方面存在压力只应该是企业没有能力去开辟新市场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换句话说,只要能不断创造新就业岗位,就不能得出对劳动力市场有消极影响的结论。德国目前经济的情势并不是主要来源于国外竞争的压力,更多的是缘于工业国过多积累所造成的投资不足,这是几乎所有工业国所面临的困境,而绝不仅仅只是德国现象。

参考文献:

[1]联邦经济与劳动部.德国:转口贸易[J].经济分析,2004,(4).

[2]Basar?konomie Deutschland In: Bundesministeriumfür Wirtschaft und Arbeit, Wirtschaftsanalysen,Nr.4,2004.

[3]德国在世界竞争中[EB/OL].sachverstaendigenrat-wirtschaft.de/ gutacht/04_iv.pdf.

[4]Deutschland im internationalen Wettbewerb sachverstaendigenrat-wirtschaft.de/ gutacht/04_iv.pdf

[5]Dieckheuer, G. (2004).在投入产出模型中对德国外贸,价值创造和就业的研究[J].国民经济讨论副刊,Westf?lische Wilhelms大学,明斯特.

[6]Dieckheuer, G. (2004),Au?茁enhandel, Wertsch?pfung und Besch?ftigung- Untersuchungen in einem Input-Output-Modell für Deutschland,Volkswirtschaftliche Diskussionsbeitr?ge, Nr.357,Westf?lische Wilhelms-Universit?t, Münster.

[7]Hartmann, M. (2004).德国:转口贸易经济.LRP 经济报告,Nr 204,美因兹.

[8]Hartmann, M. (2004), Deutschland - eine Basar?konomie In: LRP Wirtschaftsberichte, Nr.2.04, Mainz.

[9]Hans-Werner Sinn (2004).全球化的两难[M].国家经济研究委员会出版,Walter Adolf J?hr的讲座于,2004.

[10]Hans-Werner Sinn (2004).Das Dilemma der Globalisierung, in: Forschungsgemeinschaft für National?konomie (Hrsg),Walter Adolf J?hr- Vorlesung.

[11]Hans-Werner Sinn (2004).转口贸易经济,ifo 观点,Nr 50,慕尼黑.

[12]Hans-Werner Sinn (2004), Basar- ?konomie, ifo Standpunkt Nr,50, Münschen.

[13]Hickel, R. (2004),德国――非转口贸易,法兰克福之音.

[14]Hickel, R. (2004), Deutschland?Keine Basar?konomie, Frankfurter Rundschau.

[15]Horn, G., Behncke, S. (2004),德国不是转口贸易经济,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星期报告,柏林40/2004.

[16]Horn, G., Behncke, S. (2004) Deutschland ist keine Basar?konomie, Wochenbericht des DIW Berlin 40/2004.

[17]Kinkel, S., Jung Erceg, P., Lay, G(2002).国外生产――对德国是机会还是风险?来自于生产革新研究的结果, Fraunhofer 研究所的系统技术和革新研究,Nr.26,2002,S.1-12.

[18]Kinkel, S., Jung Erceg, P., Lay, G(2002),Auslandsproduktion- Chance oder Risiko für den Produktionsstandort Deutschland, in: Mitteilungen aus der Produktionsinnovationserhebung, Fraunhofer Institut für Systemtechnik und Innovationsforschung, Nr.26,2002,S.1-12.

[19]Robert c, Feenstra, Gorson, H. Hanson (2001),全球生产,分配和增加的不平等:一个关于贸易和工资的调查, NBER Working Paper 8372.

[20]Robert c, Feenstra, Gorson, H. Hanson (2001), Global Prodction sharing and Rising Inequality: A survey of Trade and Wages. NBER Working Paper 8372.

贸易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对外经济;发展

一、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对于当前的对外贸易而言,其本身对于经济增长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其能够有效的加速资本的积累、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这对于中国对外贸易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加速资本积累

按照经济学理论,虽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但物质资本对其起到的支撑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代替的,所以物质资本是在产出过程中投入其他要素的重要物质载体。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来看,生产技术在短时间里不会有太大改变,所以资本产出率也不会有明显的增大,因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由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变动决定,原因在于储蓄率增大会使得资本存量在资本积累中越变越多,短期里如果人口变动较小,那么只需继续增加投资率,就能用投资推动人均产出的增加,体现出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就是如此,第一,飞速发展的对外贸易使国家的外汇储备增长幅度较大,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在预防性储蓄心理的作用下促使国家的储蓄率越来越高,所以可供投入的资本总量也越来越多。对外贸易事业蓬勃发展,外向型经济部门企业的市场规模从国内向全球拓展,企业为追求更大的利润纷纷积极扩大各自的生产规模,由此增强国家的比较优势,优化资本配置和资本结构。第二,进口的增加不但可以通过将先进生产技术、一些中间投入品和急缺资本品引进国内,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资本产出率,还能加剧国内进口替代品市场的竞争,迫使此类产品的生产厂家主动提高生产效率,成功应对市场竞争,实现生存与发展[1]。

(二)加快人力资本积累

在产出增长中,劳动力是又一物质载体。从长远角度看,促使产出持续扩大的路径在于技术进步,提高资本产出率,所以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的劳动投入是人力资本积累,它是复杂劳动的代表,而非简单劳动。只有不断积累人力资本,才可以支撑更多基于知识的新兴产业的涌现,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人们边干边学,实现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助力国家积累比较优势显著的人力资本,并借助对外经济往来直接把国外的技术引进国内,加强学习与模仿,尽早实现经济赶超,在节省研发费用的同时减轻研发风险。

(三)优化产业结构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每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演进均会促进经济增长。对外贸易的发展能促使我们借鉴他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经验、演进规律,并与本国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国家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增强国家的经济发展优势。我国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导向下调整产业结构,能增强外向经济部门的发展优势,进而依托产业关联,成功带动大量上下游产业实现协同发展,支撑整体经济起飞。

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之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积极性和出口产品技术不高两个方面,针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做好针对性的分析,这样才能够推动后续的发展战略分析,所以,还需要针对其实际面临的问题做好对应的阐述与理解。

(一)缺乏积极性

在当前对外贸易环境下,部分对外贸易企业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得到改善,但是消极应对的依旧不少,尤其是针对对外贸易对象属于不发达的区域。虽然贸易中存在摩擦体量相对偏小,就算是投入大量资金,其对应的价值也得不到体现。但是只有通过对应的应诉与申诉处理,才可以实现对贸易摩擦本质的全面了解,窦泽,就会导致对外贸易战略的实施受到直接的影响。

(二)出口产品技术不高

作为中国的沿海区域,因为制造业相对密级,出口商品大部分为半原料或者是生活用品等。就如,韩国直接低价收购中国原料,然后从本国的加工,从而让原料赋予更多的价值,之后再将其销售回中国。在面对这一种模式下,就会影响整个对外贸易的位置。但是,沿海区域没有针对性的优化与升级产品结构,也没有对应的产品价值的赋予,导致一直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建议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其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还需要考虑到,首先,对于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需要做好完善处理。其次,能够针对市场实现多元化市场格局的构建。最后,不断增强外贸产品的技术创新,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支撑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完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还需要让制度的制定能够满足对外贸易体系化的要求,能够达到程序化的特征要求,这样才可以直接匹配到国际方面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并且在这一基础上,还需要让对外贸易的主管部门能够针对对外贸易企业做好政策方面的引导,实现协调控制处理,这样才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服务对外贸易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另外,针对世界贸易组织相关的贸易政策以及规定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并且与对外贸易产品的特点相互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让法律法规体系和对应的实际标准能够真正的满足世界贸易的基本要求,最终达到规范化的处理,建立具有实践意义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这样就可以提升对摩擦风险的抵抗能力[2]。

(二)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

在国际上,对外贸易摩擦风险同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都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还需要将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和对应的速度都能够完全控制在区间范围之中,这样才可以防范过于激进的发展速度,也可以避免其规模呈现出膨胀的状态。因此,还需要通过对外贸易主管部门来满足对外贸易市场的合理均衡,从而指定出相应的市场发展战略,确保可以利用激励的模式,实现对外贸易发展渠道的有效拓宽,能够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可以确保市场的稳定性,就如在非洲市场之中的稳定性,这样最终就能够实现多元化对外贸易市场格局的完善与形成,其不仅可以让对外贸易企业得到稳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全面提升贸易摩擦风险的实际承受能力。但是,考虑到如果存在过于集中的对外贸易市场局面,这样也会对应的提升其贸易的摩擦风险,并且也会导致其摩擦成本的提高。因此,基于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建立,就可以在当前的背景下,实现对外贸易渠道的合理拓宽,从而将其成本与风险都得到控制,巩固在对外贸易摩擦之中的主导地位,最终推动其发展。

(三)增强外贸产品的技术创新

目前,针对对外贸易的产业机构还需要做好对应的优化处理。如,在实际的贸易环节,需要通过国外的先进技术,从而推动我国产品与科技的持续发展。通过其他国家先进技术的吸收,就可以满足自主创新的要求。通过具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并出口,这样也可以实现对传统外贸产业机构的合理调整。针对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持续的进行优化处理,能够利用对应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从而满足自身贸易权益的有效维护。同时,通过对外的积极扩展,就可以获取全新的途径,增强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最终将摩擦面临的风险和成本都降下去。

贸易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世界经济形势;对外贸易经济

在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经济失速问题,影响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失速问题得到快速解决,本文重点分析对外贸易经济失速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一、分析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失速问题的重要性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我国外贸以廉价特点,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到国际市场中,发展速度惊人,然而,在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失速问题,找到具体原因,并及时解决,能够更好地满足国际经济发展需求。此外,从长远角度分析,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前景广阔,通过进行全面的改进与完善,紧抓发展机遇,勇于面对国际经济挑战,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有效推动。

二、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失速问题产生原因

(一)国内方面

1.产业结构不完整

我国外贸行业发展历程较长,经过长期发展,已经由原来的轻纺织产品,逐渐变为重要的工业产品。最近几年以来,结合我国各个出口行业的发展现状得知,均呈下降趋势,由于出口行业不占优势,产业结构不够完整,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

2.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对外贸易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目前取得较好效果,对外贸易行业发展迅速。但是,结合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情况得知,因为部分出口行业缺乏创新能力,一些核心科技不够完善,无法实现经济的快速突破。在全球经济背景之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严峻问题,怎样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推动对外贸易行业的稳步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来讲,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为技术存在短板,严重影响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水平。

3.知识产权意识较为薄弱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我国部分行业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当前时期,由于很多企业缺乏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应诉积极性下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没有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因为企业自身的品牌意识不正确,对商标保护缺乏重视,没有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发展水平。

(2)商标观念不正确。和传统的实体经济相比,大部分商家对知识经济缺乏足够了解,知识产权窃取事件频发,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二)国外层面

1.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较为强烈

我国加入到WTO以后,国民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出口业务逐渐增多,更好地树立了大国形象,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但是,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部分国家出现不公平做法,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稳定发展。

2.周围国家存在一定误解

通过全面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能够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但是,因为周围国家存在误解,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稳步发展。部分国家认为“一带一路”属于地缘性战略,不公平诉讼随之而来,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三、解决对策

(一)国内层面

1.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对于各大企业来讲,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行业竞争力,要加强经济管理力度,并不断提升各类产品的附加值。从实践角度来分析,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能够体现在价值链与附加值上,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不仅能够满足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需求,而且可以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创新力度

企业在产品生产环节,要根据各项生产技术应用情况,做好技术研发工作。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还要给与相应的政策支撑,为各大企業的技术研发提供重要支撑。从国际层面来讲,各个企业要积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在产品生产技术研发过程之中,加大合作力度,高效利用各项资源,真正达到合作共赢目标。

3.调整经济体制

为了快速恢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特别重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建立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然后从微观层面进行突破,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运用先进技术,更好的发挥各类产品优势,有效满足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需求。

在优化现有经济结构的过程当中,针对重大风险,要加大防范力度,具体可从以下层面人手:

(1)制定完善机制。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解决,并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机制。

(2)优化现有的产业格局。根据我国产业格局特点,加强创新,不断开拓,并结合国际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抓住机遇,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注入新动力,构建更为完善的经济体系。

4.强化知识产权维护意识

对于各大企业来讲,知识产权要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能够推动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各大企业要根据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加大保护力度。同时,有关法律法规的全面完善,可以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结合我国当前阶段与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情况得知,既有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对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影响较大。所以,有关部门要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大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新兴问题,要及时解决。

(二)国际层面

1.建立稳定外交关系

由于周边国家对我国政策存在一定误解,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周边战略环境比较复杂,为了推动对外贸易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要主动和周边国家保持密切联系,与周边国家形成命运共同体。另外,在处理和其他国家外交关系时,要认真遵守“和平共处”原则,通过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实现互赢目标,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稳步发展。

2.时刻关注国际经济发展

在全球经济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如何“走出去”,已经成为各个出口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各大出口企业要时刻关注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合理的经济策略。

贸易经济范文第6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和国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贸易对于我们来说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以后,我国的贸易状况得到巨大的催动力,现在贸易已经充斥了我们的生活。随着网路化的侵袭,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因为只有加强贸易经济与信息化的结合,才可以对贸易有更大的推动作用,才可以保障贸易经济的繁荣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贸易经济和信息化建设的结合与联系,使两者能够彼此融合,彼此促进,相信贸易经济能够在信息化正确的引导下才会变得具有足够的生命力。

关键词:

贸易;经济;信息化;工作

在当前的社会,贸易对于人们来说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提升贸易经济的发展,才可以使贸易得到更大的进步,贸易经济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应该牢牢的和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起贸易的积极性,使贸易在信息化建设的协助下得到升级和优化。信息化建设对贸易经济意义重大,在贸易经济发展的道路中,要使贸易经济的信息化建设不断的完成自我完善,才可以使信息化建设更加有益于贸易经济的成长。

一、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使企业的决策水平得到提升

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存在于更多的企业,而信息对于贸易来说更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可以为贸易企业进行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使贸易企业能够更加快速的做出决定,把握住更好的商机。在如今的时代,互联网的出现让世界变得缩小起来,而且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而网络中涌现的信息成为了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来源,所以在贸易经济活动中,决策者只有摸清信息资源,便可以更加快捷灵活的做出决断。

(二)使贸易的组织结构得到优化

信息技术的改革改变了组织收集整理使用信息的方式。计算机的存在替代了很多的人力劳动者,这缩短了信息的处理流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外,计算机能够行使监督下级的工作,然后联系上级进行更好的协调,如此便给决策者和管理执行者制造了更好的交流机会,如此一个良好的循环反馈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这使信息的收集和反馈程序得到了减少,塑造了直接的反馈,既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和及时,同时还可以使贸易组织架构得到优化,提升了贸易组织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而决策者和执行者会出现良好的交流互动。这可以便于两个层次的人员相互学习,相互套取经验,进而使贸易组织内部更加充满积极性,有助于激发贸易组织的工作热情,更好的使贸易组织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

(三)使贸易经济的成本得到有效地减少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对于贸易组织来讲,信息的深入可以加强贸易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信息化的介入可以深刻的影响到经济贸易,使贸易组织的成本结构得到改善,实现了贸易组织成本的最小化。因为信息的作用,可以提供给贸易者更多的合作者,进而使贸易合作更加具有效率的进展到底,通过网络的帮助,可以使合作者之间得到更多的信息,更加清楚牢靠的掌握市场信息,这对于贸易合作来说是巨大的商机。另外在经济贸易活动的过程中,自动化生产结合了计算机技术,能够使大量的人工得到解放,实现了生产的无人化,如此节省了人工费用。同时风险体系在贸易组织的运用,减少了贸易活动中风险的预防投入,实现了自动化的风险评估体系,这不但使程序简单化,而且使成本得到降低。

二、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以科学的态度制定贸易经济发展战略

信息化对于很多的贸易组织来说是一种新式的科学,所以贸易组织对它缺少科学的认识,也不能寻找到有利于自身的借鉴经验,也不会找到模仿的对象,所以贸易组织机构必须要对信息化进行探索性的摸索。并且在贸易经济活动中,要利用科学的态度去制定贸易经济发展战略,并且能够在总体目标和预期成果面前制定比较小的目标,渐渐地实现贸易经济的战略性发展,以此不断地完成小目标,不断地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制定贸易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自身的优劣势,这样对自身有清楚的了解,就能够找到更加正确的定位,可以做到有效的扬长避短,建立足够的企业竞争力,要满足当前的需要,还要顾及长远的利益。在进行市场分析之前必须要对市场的运行规律有足够的了解,这样市场分析才可以更加符合市场规律,适用于企业。并且对企业现有的流程进行分析时,要给与到位的调整和改善,建立真正对企业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体系。

(二)以刚性管理利用到贸易经济中

在贸易经济活动中,因为贸易对自身的管理不够严谨,体现出松散的现状才会使企业进入到困境,如此就不会形成严谨规范的约束机制,如此企业的员工都会在工作中有所懈怠,不能沉下心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而且对于企业的奖惩制度也只是一种虚晃的制度,根本达不到奖惩制度所期望的效果。在贸易经济中有效的管理才是企业运作中的有效组成部分,如果出现管理不当就会使企业的效率下降,也会使企业在经济贸易中失去主动权,抹杀了生存的权利。所以在实际的贸易经济活动中,必须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意识到规章制度的威严性,从而更好的约束自己,以饱满的工作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并且还要注重企业的奖惩制度和业绩考核评价制度的建设,使企业的发展能够深深的触动员工的心,使企业的未来和员工们紧紧的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注重公司规章制度在平常的监督工作,建立一个更加通畅的信息反馈通道,使公司人员更好的遵守规章制度,形成更好的工作氛围。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人才队伍

贸易组织的信息只有在相应的信息人才的管理下才可以为贸易组织提供更大的帮助,而信息人才不单单要懂得企业的运营规律,还应该清楚计算机的应用,所以必须要保障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信息才可以在他们的手中生成重要的内容被贸易组织利用,同时贸易组织要加倍的重视信息人才的存在,提供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并且要及时的组织他们学习和培训,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这将会对企业的未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使信息人才队伍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出力,使自己充分发挥自己在公司的作用。

(四)端正企业员工对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认知态度

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应该得到企业员工的普遍认知,使企业员工持着端正的态度去面对贸易经济信息化。只有企业员工对贸易经济信息化以端正的态度进行建设,就可以保障信息化在贸易经济中更好的被利用。贸易经济信息化需要企业员工更好的去对待,而企业员工对贸易经济信息化的良好运用和改善创新,将会使贸易信息化建设充满力量。企业员工必须要树立端正的态度,以最好的状态去对待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进而对贸易经济信息化形成极大的鼓动。

(五)加强贸易经济信息化的监督机制

在贸易经济信息化的建设中,必须要和贸易经济信息化的监督机制联系起来,利用贸易经济信息化的监督机制形成对贸易经济信息的有效监督。因为监督的存在可以使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不合理现象得到遏制,加快信息化在贸易经济中的应用,使贸易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贸易经济信息化不能离开监督机制,因为监督机制的存在,可以提高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高度注意,使工作者严格利用信息,使贸易经济能够和信息化建设发生完美的契合,如此使贸易经济获得更大的上升空间。带给贸易经济足够的信息基础,实现贸易经济完美的跨越。

三、结束语

贸易经济的信息化对于贸易企业来说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应该引起贸易公司的充分注意,同时贸易组织的信息化能够对贸易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只有使贸易组织将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设信息产业化集约型的道路,用信息技术来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就可以使贸易组织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对于贸易企业的未来是极具价值的。我们要不断强化贸易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贸易经济在强大的信息化的支撑下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宇,郑垂勇.企业家精神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典型相关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3):114-116

贸易经济范文第7篇

 

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所耗费的劳动与由此所获得的有用劳动成果之比,即投入与产出之比,而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就是指一定时间内投入对外贸易领域的劳动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不同于国内经济效益,一方面,它不仅取决于国内生产的经济效益在不同要素间的分配比例而且还取决于各国的国内经济效益在国际间的分配;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对外贸易中的经济效益不受利润均等化规律的影响。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可以表现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上,一国可以通过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节约社会劳动,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这种经济效益被称为对外贸易的社会经济效益;从微观上,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以高于国内价格的价格出口商品而以低于国内的国际价格进口商品,从而直接获取利润,这种外贸经济效益又称为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其产品技术含量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垄断优势,因此,其产品的售价往往远远高于成本,因而发达国家可以同时获取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外贸经济效益;而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出口以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原材料为主,只能以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因而,发展中国家从事对外贸易主要是为了追求对外贸易的社会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仅为206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3250.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近15倍。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优化了我国的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而且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外汇资金,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己达150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贸易顺差.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外贸易以创汇为目标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下降,这种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得到反映。

 

1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进行评价,这些指标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基本理论指标,包括出口商品经济效益系数、进口商品经济效益系数和对外贸易综合经济效益系数三个指标,这些指标是基于理论而难以精确计算的;二类是用以评价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出口每美元成本、费用水平、资金收益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社会贡献率等,这些指标是考核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及财务状况的主要依据;三类是评价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包括贸易条件,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增长速度等,它们反映了一国对外贸的规模和效益。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从整体上评价和把握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指标:

 

1.进出口额增长速度。通过这一指标,可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变动状况和发展趋势。

 

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在迅速扩大,尤其是在1984、1985、1988、1992和1994年对外贸易总额增速更达到了20%以上.这一时期我国的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出口贸易,其增速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我国的进口贸易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高速增长后,1994年起增速己开始放慢,表现在绝对量上则体现为我国进入9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量贸易顺差.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外汇资金及重要原材料,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商品市场。

 

2.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可以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对生产、消费及贸易利益影响的大小。贸易条件大于1表示贸易条件改善,贸易对国内生产、消费影响效应扩大,贸易条件小于1则表示贸易效益下滑。在1980、1985年我国的贸易条件大于100说明我国在80年代外贸经济效益较好,而进入90年代我国贸易条件小于100并且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直到1995年才略有改善,可见我国90年代以来出现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下滑的情况,我国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减少。

 

3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是表示一国对外贸易规模及该国经济同世界市场联系程度的指标。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不断上升的,说明我国的经济己日益溶入世界市场,对外贸易的规模有所扩大并且对我国的经济贡献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增长同时也说明了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利用国外资源发展自身经济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通过分析以上三个指标,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状况。尽管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张迅速但外贸经济效益却不甚理想,我国目前出口外汇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出口数量的增加而非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己成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下降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经济下滑是由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导致产品国内价值偏

 

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不佳。劳动生产率是决定一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最根本因素,因为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了该国商品的国内价值水平^若一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则该国商品的国内价值低于同类商品的国际价值,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时该国就可以以高于国内市场的国际价格出售商品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也较为低下,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企业设备老化、技术更新和改造步伐较慢造成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相对扩大,某些产品的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在国际交换中处于相对劣势,从而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外贸经济效益。

 

2.人为的人民币汇率“低估”造成盲目扩大出口,忽视经济效益的情况。我国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人民币市场汇率和官方汇率并轨,使人民币汇率由1美元兑换5.8元人民币猛降到1美元总汇87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并轨后使得人民币汇率偏低,这时的汇率不能完全反映参与交易的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价格表示出的商品的国内价值远远低于同类商品的国际价值,从而造成某些实际上没有绝对或相对优势的产品出口,这种出口虽然看起来似乎节约了社会劳动,但实际上却无外贸经济效益可言。因而汇率并轨使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扩张而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3.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出口规模和效益受到冲击。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由1980年的652%上升到1997年的约80%,但我国的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加工程度和产品附加值也较低。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家和厂商曰益增加,尤其是某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业制成品,由于进入行业的技术壁垒低,更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例如我国的鞋类、服装、玩具、塑料制品、自行车、五金工具等,虽然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但己日益受到东南亚国家的挑战,为了保持国际市场份额,我国出口企业不得不把原本就己很低的价格不断下调,从而使得外贸企业利润微薄,出现了有数量而无效益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

 

4“出口贫困增长”现象使我国贸易条件恶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下降。某些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我国的出口量在国际市场上占相当大的份额,随着我国对这些产品的出口量的不断增大,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供给量增加,其国际市场价格自然随之下降,从而造成了出口越多价格越低,为了弥补外汇收入又加大出口的恶性循环,使得我国的贸易条件随着这些产品出口的增加而不断恶化。这就是所谓的“出口贫困增长”,我国许多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的出口存在着这种问题,比如钨砂、成衣等,造成了我国对外贸易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滑的现象。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不高,对外贸易呈粗放式增长,这种不求效益只求数量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既浪费了我国的资源又加剧了我国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己日益显露出其弊端,这就要求我们尽快采取措施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要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实现:

 

1.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调整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我国外贸企业和部门必须首先认识到发展不仅仅是数量的扩张,而且还包括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提高等多方面的内容,树立“科技兴贸”的思想。其次,我国应增加技术和科研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对这些设备进行充分利用,提高我国现有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鼓励科技开发和创新,缩短科技成果向生产的转化过程,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最后,我国应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在出口贸易中,首先应把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相结合,努力提高轻纺产业中附加价值量,提高精加工轻纺产品的出口。在进口贸易中,我国应进口具有较好外部效应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同时进口部分国内经济建设所需的重要原材料。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的出口商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档次转变,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2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内外贸互动机制.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向高科技企业,避免重复低效投资,将新增投资优先运用于新兴产业和能源产业方面加快对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充分合理利用外资、尽量避免外资投向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出口货源的质量和附加值,从而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开拓新的国外市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我国通过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增加国内商品供给、积累建设资金,也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的内外贸互动机制,带动国内、国际贸易规模和效益同步提高。

 

3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对外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提高我国外贸经济效益,我国政府必须由过去的外贸经营者转变为外贸宏观调控者,由直接的行政干预转变为通过汇率、关税等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使得对外贸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更合理地利用我国的优势,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政府还应向效益好的外贸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例如出口信贷、出口许可证等,同时,政府应代表外贸企业参加相关国际会议、签定国际协议,为外贸企业争取应得的权利,积极帮助外贸企业协调解决贸易争端。国家作为法律法规制定者,还应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完善保护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外贸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国际国内环境。

 

4.做好国际市场营销,调整出口商品价格.首先,我国应拓宽出口商品销售渠道,除直接进出口,可以通过在国外设立代售点、办事处等方式直接进入国外市场,并且随着出口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变商品经营为资本经营即直接在国外投资设厂、生产经营我国产品、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此外,我国的某些出口商品在质量接近甚至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情况下,价格却远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如我国在自行车、棉织品、小五金等,对于这些商品我国应提高其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增加外贸企业利润,提高外贸经济效益。

贸易经济范文第8篇

1.电子商务的概述。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以Internet作为网络交易平成一系列以商品贸易为中心的各种经济事务活动的交易方式。它不仅仅作为交易的方式,也是一种传播商业信息的媒介。电子商务充分体现了高效性、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经济贸易方式的缺点,尤其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电子商务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是现代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现代电子商务提供了多方面的技术支撑,包括信息的处理和存储等硬件技术服务,还包括软件网络贸易程序设计、信息传输及网络维护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衡量企业电子商务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才能获得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电子商务中应用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能够为经营者提供智能化的贸易管理和交流平台,充分体现了贸易活动的智能化。智能化还体现在国际贸易中不再只是以产品的数量作为贸易活动的重点,而更多的体现在对知识和技术的拥有作为分配财富的关键点。电子商务中的贸易更多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现代电子商务的应用体现了网络贸易的优势。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媒介的网络贸易能够大大降低贸易双方的贸易成本。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技术的优点得到了充分体现。经济贸易双方均可通过网络资源获得有利的信息资源,找到适合交易的对象,并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和商业洽谈,大大降低成本。网络的高效性得到充分体现。在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办公实现了客户间文件的传输以及订单的办理订购、洽谈、签约等各项贸易手续,带动了商业活动各个环节的高效率完成,大大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更大程度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在我国国际贸易领域中,电子商务应用的外部因素。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法律保障,然而在我国由于电子商务的相关立法比较滞后,导致电子商务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没有统一的规范,对于交易双方都存在着贸易的风险,并且容易引起贸易纠纷。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上对于电子商务的管理也去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这样在各国及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活动的过程中便存在了屏障。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将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子商务的应用存在着物流不畅的问题,阻碍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的管理较为分散和多元化,缺乏统一的管理,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物流行业的功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容易造成物流的不畅。此外,物流行业的硬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无法顺应电子商务信息化的潮流。

2.我国国际贸易中外贸企业本身在应用电子商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外贸企业国际贸易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网络规模较小。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电子商务应用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我国的外贸企业中计算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任然有限,这些使得外贸企业信息化基础较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电子商务应用的范围狭窄,程度低。我国的企业中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低,应用水平较低。外贸企业中建立电子商务体系并广泛开展业务活动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三、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促进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对策

1.针对电子商务外部环境问题对应的政策。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基本保障,同时法律法规的建立需要与国际接轨,便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可以为贸易参与者统一的行为规定便于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此外,健全的法制法规可以为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营造更好地贸易秩序,让贸易活动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和完成。建立完善的信用保证体系,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提供信用保障。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商务部门、工商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协商,同时需要银行等机构进行完善的资金流动记录及企业信用状况的监督和记录,各部门协调统一制定信用度评定标准,及时对各企业进行统一化的信用度评定,并对各企业的贸易行为及时监督,对其信用度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认定。

2.投资企业网络信息化基础建设,扩充人力资源,提高电子商务的利用率。

外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加快基础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电子商务的利用。企业本身需引进相关的硬件设施,聘用并培养合格的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和商务人才。学习和借鉴应用现代电子商务进行贸易活动的企业成功案例,并结合企业自身管理特点和贸易主题不断地提高和发展,充分的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抓住国际合作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以及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

电子商务的应用进一步推进了经济全球化,跨越了国家和地狱的界限,但是也产生了税务、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各国有关部门加强对话合作解决。同时加强国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经验技术等的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商务技术,引进国外的先进设施,不断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经济中的应用和完善。国际间的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起到了影响作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