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货币基金组织

货币基金组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货币基金组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货币基金组织范文第1篇

摘要: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维护成员国之间汇率的稳定,它的设立对二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IMF却止步不前;尤其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IMF在应对危机中的表现更是难以让人满意,因此国际社会对于IMF的改革要求日益强烈。本文将从IMF存在的几个问题出发去探索解决途径,并结合中国实际谈谈如何应对。

关键词:IMF金融监督;治理机制;国际金融;秩序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并据此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以下简称IMF)。IMF设立之初的主要职能有: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以及货币兑换方面的规则,并进行监督;对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在必要时提供紧急资金融通;维护国际间的汇率秩序;协助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多边支付等。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缺陷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实力渐渐削弱;而在二战中遭到极大破坏的欧洲国家,成立欧盟后实力日益壮大;中国和日本迅速发展;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也日益发展壮大。2007年起源于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然而,作为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稳定和安全的IMF不仅对于发达国家成员国的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监管,而且在危机成员国向其寻求帮助时也少有作为。IMF在应对危机和自身发展上的表现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对于IMF的缺陷及其改革甚嚣尘上。

(一)组织职能有所迷失

IMF的主要职能是维持国际汇率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但近年来IMF的职能重心似乎开始转移,主要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中,IMF向拉美国家提供了大量贷款并进行了广泛的债务重组安排;为了应对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IMF还创设了一种新的贷款形式,为遭遇异常支付困难的国家提供超出通常贷款限额的融资。这些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IMF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做法,但IMF最近在发展领域的“指手画脚”,就不太好定义了。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是1974年IMF推出“中期贷款”,用以解决持续存在的结构性国际收支问题;随即IMF又先后推出“结构调整贷款”和“扩充结构调整贷款”,以优惠利率向低收入国家提供资金,用于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尽管IMF的促进货币和金融稳定的职责和发展经济存在密切联系,但并不代表要通过上述行为来显示。IMF需要关注的是自身擅长的宏观经济领域,在贸易、劳工、卫生、环境等其他政策领域有其他的国际组织来负责,比如同样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的世界银行(WorldBank,简称WB)。WB的职能在于通过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增加投资来减轻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IMF如果在其中过多的干涉会导致他们之间的职能交叉,而且由于IMF在这些领域的专业性并不如世界银行强,一些关于农业、劳工、卫生、环境等领域内的行动还需要来自研究和实践的专门知识,而IMF在这些方面没有明显优势。最后,由于IMF是具有特定职能的国际组织,如果它在这些领域干涉过多可能会消耗掉其自身有限的资源,进而影响到它通过发挥自身职能来促进全球金融和经济稳定的作用。

(二)监督功能尚需完善

IMF有三种形式的监督,即双边监督、多边监督以及地区监督。双边监督,也可称为国别监督,是通过持续监测和成员国主动披露的方式来了解成员国的实时经济状况,IMF还通过组织代表团定期访问成员国的做法进行监督,对成员国实施的经济或金融政策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如果有影响国内和外部稳定的风险,及时调整相应政策。多边监督就是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监督,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转,时刻监测和评估世界经济发展动态。对于金融市场监测和评估的结果是定期《世界经济展望》、《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和《财政检测报告》。地区监督,其实就是对于区域货币联盟的监督,通过对世界主要地区的监督了解其经济运行态势并提出相关建议,定期在《地区经济展望》上。IMF的监督功能会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展,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监督,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然而,这种看似全面有重点的监督并没有及时预测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尽管在的报告中曾提到过有关美国的房地产政策,但却错误地认为这样的风险可以控制,乃至于最终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危机极大的破坏性不由得让我们深思,IMF的监督功能是否需要重新定义,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三)治理机制的失衡IMF的组织机制

由三个部分组成:理事会、执行董事会和管理层。IMF在金融监督方面的缺陷,很大程度上跟其治理机制中的力量失衡有关。它不仅表现在执行董事会和管理层的人员组成上,也体现在成员国所持份额和投票权的问题上。IMF实行加权表决制,具体来说投票权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每个成员国都拥有相同的250票的基本投票权,接着由成员国按各自所持的以特别提款权计算的IMF份额,每10万特别提款权折算一个投票权,基本投票权和按份额换算的投票权之和就是该国的总投票权。在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的投票表决中,按这样的方法来行使投票权。从中不难看出,IMF的在投票权上的做法类似于股份有限公司中的“资本多数决”,成员国在IMF中的份额是其行使发言权的基础。这样看来的发言结果则可能使发言内容不具代表性,最终影响IMF的代表性和其作用的发挥。在组织机构的构成上,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不仅在执行董事的人数上,而且在投票权数上占的优势远比发展中国家有利得多。尽管IMF成立之初确实是发达国家推动得多,但如今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大大提升,再盲目按照以前的模式来,会造成很多不公的出现。

(四)不合理的风险预警和救助机制

IMF的监督功能是其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通过三种形式的监督和的定期报告,IMF可以及时掌握了解全球经济运行的状况,并做出预测和建议。但IMF却并未能及时预测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危机来势汹汹,而IMF却只能在其职能范围内进行救助。即使是危机后的救助,IMF也设置了很多门槛,附加了一些不合理政策条件,以至于有的国家不愿意接受其救助;需要救助的国家不仅要面对困难的国内金经济环境,还要就政策条件与IMF进行谈判,导致贻误危机救助的时机,最终使得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发展。因此,IMF的危机预警和救助机制亟待改进。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方向

(一)摆正自身位置,重塑核心

职能如果IMF想继续发挥其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首先需要改革的就是对于自身职能的偏移。从目前来说,IMF应当暂停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银行贷款和相关技术援助,停止扶贫项目等发展领域的干涉,将这部分职能还给WB及其他区域发展银行。但IMF还可以发挥其本身职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短期融资,来帮助陷入国际支付危机的成员国摆脱危机。其次,IMF必须重塑自身在维持汇率稳定方面的核心职能,在现行的浮动汇率体系中,采取积极措施维持成员国之间有序的外汇安排,促进国际间的金融合作,协助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多边支付等。

(二)加强双边监督

尽管IMF在金融危机中的监督职能发挥得不尽如人意,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其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方面的作用。在三种形式的监督中,需要重点加强的是双边监督。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与IMF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双边监督有关。尽管IMF在金融危机发生后,针对之前存在的缺陷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但从其实质看,IMF双边监督执行力不强,约束性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依旧存在。首先,需要更为合理的监督体系,可以将IMF的双边监督同多边监督结合起来,扩大监督视角。其次,成立一个专门的监督委员会,区分监督区域,对于那些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具体研究分析,分析的结果通过报告的形式定期,以此加强各国对于风险机制的预防管控能力。

(三)改进治理结构

针对组织机制的问题,在意识到新兴市场国家的地位之后,IMF已经在2008年通过的相关决议中做出了改革,如:确定了新的份额计算公式;把基本投票权数从原来的250票增加到现在的750票;在G20匹兹堡峰会上决定将5%的份额从发达国家转移给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等。总裁拉加德提名中国央行前副行长朱民出任新增设的第四副总裁之后,IMF的高级管理层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执行董事会的改革也增加了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尽管这些改革都有利于IMF发挥其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作用,但毕竟没能解决目前治理结构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在份额制度上和组织机制上还需要根据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来及时调整。

(四)危机预警机制和救助机制的完善

近年来,通过对成员国经济金融政策和统计数据的分析,IMF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功能渐渐成为其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如果可以增进和强化IMF的技术援助功能,并将其与贷款功能结合起来,则可以增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以更为合理的方式度过危机。另外,目前IMF依旧在发达国家的控制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无法完全表达其诉求,他们的利益的得不到切实的保护,改革IMF的危机预警机制和救助机制必须顾及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机制的作用,增强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帮助危机国解决困境。

三、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中国

对于IMF的改革,中国应当顺应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潮流,积极参与国际新机制的组织构建,承担与自身国际地位相应的责任。不仅要提升自身应对危机的能力,也要积极参与IMF的监督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等的改革,为发展中国家赢得更多的话语权,推动国际金融新秩序朝着更加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IMF作为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在稳定国际金融秩序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其组织机制和其他某些领域,至今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但我们相信,随着国际金融合作和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前进势头,在国际社会和IMF的共同努力下,IMF自身将不断完善,在以后的国际金融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鲁茉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督职能的发展及其特点.国际观察.2010(3).

[2]邵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困境与改革探讨.南方金融.2011(4).

[3]廖凡.国际货币金融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岳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治理机制改革的新设计.经济问题探索.2012(7).

[5]关孔文.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及其政治功能.宁夏大学学报.2016(3).

货币基金组织范文第2篇

2008年夏季美国的金融危机恶化以来,人们却没怎么听到主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声音。这种情况与前些年亚洲危机、拉美危机、甚至俄罗斯危机时的情况形成了强烈反差。最近,美国财政部前副部长亚当斯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萨顿建议重建其他国际组织来监管全球经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都是布雷顿森林会议的产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元危机前,布雷顿森林体系起了重要作用,这两个国际经济组织功不可没。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地区性的金融、货币危机时有发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屡屡要为陷入危机的国家提供救急贷款,成了典型的“救火队”。

在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亚洲、拉美等地区的许多国家听从了国际经济组织的建议,解除资本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但随后都陷入了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去救助陷入危机的国家,为他们提供紧急贷款时,又提出了许多苛刻的条件:首先,受援国要紧缩政府开支预算;其次,受援国要让货币贬值,以刺激出口换回更多的外汇;再次,受援国经常不得不承诺取消资本管制,未来让资本自由流动;最后,还要承诺取消关税及非关税的贸易壁垒。等到这些条件都落实后,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进行激烈的竞争,以争得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权。这使美国进口产品的价格能持续下跌,有助于遏制通货膨胀,提高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却在不断恶化,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它们管理金融市场的能力又有限,所以金融危机接踵而至,背负的债务也越来越大。

伦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韦德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陷入危机的国家提供紧急贷款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解救美国那些大银行及投资机构。危机发生前,美国的各种投资机构往往是这些新兴市场上的最活跃分子。危机发生后,国际组织去救急,就等于把私营投资机构的债务转移到国际组织名下。美国虽说是这些国际经济机构的大股东,但他也仅是一个股东,这些机构的资本是各成员国出的。通过救急计划,美国实际上是拿各国的钱去救自己的私营投资机构。

当发展中国家经历了这些危机,明白了这些道理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药方就不再被视作神明了。像马来西亚等国家在危机时,干脆拒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救助,重新管制资本市场,也渡过了危机。此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

这次从美国开始的发达国家爆发了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本就没起作用。一是危机的规模太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去救火只能是杯水车薪;二是美国根本不会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导致其经济进一步衰退的条件,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大的股东,他有否决权;三是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让美元大幅贬值,就会破坏美元霸权的基础,也会影响美国消费者未来的消费能力。

货币基金组织范文第3篇

此次G20多伦多峰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问题也备受关注。峰会上,IMF也倡议投票份额应当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峰会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在接受央视财经频道专访时表示,改革之后的IMF,中国的席位将会有显著增加。“IMF要提高新兴国家的作用、声音、席位等等,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亚洲新兴国家。IMF的目标是在今年底实现这个目标,我认为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卡恩表示,提高中国的席位也意味着必须要减少其他国家的席位,他认为,增加中国的席位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理应给中国更大的空间。“我认为商议后的结果应该是中国的席位将会有显著的增加,不只是中国,一些其他国家的席位也会增加,比如印度和巴西。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必须要放弃自己的一些席位,保持IMF席位的平衡。我相信IMF的改革是会成功的。”

在上届G20峰会上,与会各国曾承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一轮份额检查之前,从发达国家的投票权份额中拿出至少5%,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本次多伦多峰会上,各国将就份额改革的具体细节进行协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治理结构改革是去年9月匹兹堡G20峰会的重要成果。近年来,中国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东移。但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份额和投票权与其经济比重极不匹配:目前,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分别为3.65%,2.69%,1.38%和1.88%,远小于四国GDP在世界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失调的比例,也影响了国际金融机构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今年4月份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行春季年会上,世行通过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个百分点投票权的改革方案,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改革作出了表率。

以金砖四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希望,本次峰会能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前、完成新一轮份额改革,兑现匹兹堡峰会承诺。如果席位变化的最后份额确定为1.6%,这个数字比去年匹兹堡G20确定的调整5%的投票席位要少很多。谈到调整份额减少的原因,卡恩称,匹兹堡G20峰会上,各国认为应该调整份额应该从5%开始,IMF会考察调整的作用。如果5%还不够,或者没有真正实现5%,IMF会利用其他工具和调整方案,实现调整5%席位分配的目标。

中国交纳了5000万美元用于充实IMF的援助基金,中国要求这笔资金应当用于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谈到有人担忧这笔资金会被用于援助发达国家,尤其是援助欧洲国家度过债务危机的问题,卡恩称,目前为止,援助欧洲国家使用的并不是中国缴纳的这笔资金,而是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但是未来IMF可能会动用这笔资金,IMF没有做出过承诺,表示某一笔资金只能用于某一项工作,只是说资金应当用于那些需要帮助的IMF成员国。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一旦爆发了如此严重的债务危机,即便是欧洲发达国家面临危机,也必将会影响到中国。“应该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避免再次出现重大经济危机。但到目前为止,IMF还不需要动用中国缴纳的充实资金。”卡恩表示。

货币基金组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国际储备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格局,并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牙买加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也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它既没有同一的汇率安排,也没有明确的本位货币,各国的经济政策行为也难以受到约束。当爆发金融危机时,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共同遭受危机影响的程度加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极易受到攻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凸现。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未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因此他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愿极为强烈。随着近年来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改革的呼声也更加高涨,发达国家已无法再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引发的问题

(一)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的增长速度。而且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短期国际投机资本数额仍在不断膨胀。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正是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短期性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便利。反过来,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又强化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些基于套利性动机的短期国际资本总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伺机攻击,并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随后,当短期国际性资本大批逃离该国时,又会将货币危机放大成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衰退。

(二)导致国际储备供求矛盾深化。国际货币体系决定国际储备体系,在现行的多元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中的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和黄金储备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外汇就成了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通常来看,外汇收入的增加来源于国际收支盈余,这样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上,一些国际收支长期盈余的国家外汇储备需求较低,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过剩,而赤字国虽有强烈的外汇储备需求,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短缺。于是,就出现了国际收支差额对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矛盾。

此外,国际储备的供求矛盾还体现在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不平等上。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可以轻松的通过货币发行和货币互换来取得外汇储备,但是他们作为发达国家往往又都是国际收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对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只能通过增加出口来取得外汇,但是这些国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有限。这样,在国际储备的管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迫切需要储备的国家面临储备短缺,而不需要储备的国家反而出现储备过剩。

(三)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混乱。多元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允许各国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可采用不同调节方式,但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外,其他几种调节方式都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并且国际上对这种自行调节没有任何的制度约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异化,他的主要义务由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护固定汇率、为严重逆差国提供资金援助及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项目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转移到了维持货币的自由汇兑,因为他假定自由浮动的汇率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无需过多干预。这样,当部分逆差国出现长期逆差时,由于制度上无任何约束或设计来促使逆差国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逆差国只能依靠引进短期资本来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在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上的这种混乱状态,成为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想

(一)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6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创设了具有超货币性质的特别提款权,以缓解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超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信用货币的内在缺陷,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于特别提款权具有超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它的扩大发行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克服在经费、话语权和代表权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当一国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因此,当前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推动改革特别提款权的分配,考虑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实现对现有储备货币全球流动性的调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额制,应综合考虑一国国际收支状态和经济规模来调整份额,以此来降低某些经济大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绝对控制;另一方面继续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金份额,扩大其资金实力,以便有足够的可动用资金来应对危机。

(二)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的载体,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被弱化和异化,因此有必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广泛的改革。(1)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援助的范围,强化其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职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个国际的最终贷款人,显然是难以应付国际货币危机的;(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实行资金援助时,不仅要考虑恢复受援助国的对外清偿能力,还要考虑促进其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改变将短期内恢复受援国偿付能力作为唯一目标的做法,并把重点放在危机防范而不是补救上;(3)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测和信息功能。当成员国经济出现问题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义务对成员国内经济政策提供建议,并为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4)促进交流与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加强与成员国交流的同时,还应积极促进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改善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性。金融全球化为资本的无序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世界上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度波动,为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成本,也使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发达国家应主动担起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这就要求各国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这是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基础。从国别上看,这种合作与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协调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各发达国家之间应经常相互协调与沟通,共同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并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各国在货币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合作,以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二是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关系。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注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三是加强区域性经济货币政策的合作。在总结欧盟与欧元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一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探讨区域性货币合作的有效途径,以抵御外部危机对该区域经济体的冲击。此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还应加强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

(四)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在金融全球化下,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制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2)抑制国际范围内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特别是加强对“对冲基金”、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对对冲基金以及其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已成为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这无疑中增加了资本无序流动的风险。因此,对银行的跨境监管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冉生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国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上海经济研究,2009.2.

货币基金组织范文第5篇

关键词:SDR 国际储备 货币体系

我国在20国峰会上提出要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建议拓宽其使用范围,使其能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公认的支付手段,以增加人民币的发言权。本文旨在对现阶段SDR作为基础国际储备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SDR作为基础国际储备货币的意义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计划和运作处提供的资料说明,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69年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纸黄金”,最初是为了支持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创设,后称为“特别提款权”。经过多年调整,目前以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货币综合成为一个“一篮子”计价单位。

成员国拥有的特别提款权可以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用来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它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贷款。特别提款权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SDR涉及国际结算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记价单位,SDR并不是真实的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它货币,并且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

虽然,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美元资产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依然牢固,但美元作为主权性储备资产在金融动荡中推波助澜的角色扮演是不容质疑的。构建全球性的储备体系,从扩大SDR的作用入手,当然是美元到非主权货币的过渡,毕竟SDR还是参考了一篮子货币。因此,SDR在国际储备中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维护金融的稳定,也在于增加兑换货币的流动性。在国际货币体系一旦发生严重危机时,SDR的特性使得它能提供一道极有价值的防线。正因为SDR通用于全世界,促使它区别于一直构想中的亚元,可以逾越区域货币在政治上的隔阂。

SDR作为基础国际储备的问题

(一)SDR分配困难

目前,IMF的SDR仅集中分配了两次,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配比例极不平衡。199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库德勒及其高级官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马德里会议上主张进行第三轮SDR分配,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分歧,发达国家认为分配具有通胀性,而目前不存在对补充国际储备资产的长期全球性需求。为此,发达国家主张尽可能限制SDR的广泛分配。发展中国家主张尽可能广泛分配,反对选择性分配。

(二)SDR用途有限

SDR方便了各国政府间的交往,但在各国官方机构持有SDR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利率稳定,这就注定SDR无法直接用于商品的或是金融的市场进行交易,SDR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行创设,并没有充足和真实的价值后盾,它只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资产,因而不能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世界货币”,其本质特征限制了它更好地发挥作用。特别提款权它具有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职能,而没有流通手段职能,因而不能被私人直接用于媒介国际商品,所以它不是一种完全的货币。

(三)SDR的利率水平低

虽然SDR的利率是短期的,但其使用可以是无限期的,因而可以这么理解:SDR的使用国仅需支付短期利息,却可以获得长期贷款,而与之相对应的SDR的放款国必然要蒙受利息上的损失,即持有超额的SDR的国家,必将面临利率的损失,这就限制了SDR的使用。

SDR作为基础国际储备的发展建议

拓展SDR的使用空间。要使SDR成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当务之急是扩大SDR的使用,使之成为能直接对外支付的交易媒介,其关键在于增强SDR的流动性,为此,应该允许官方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相互转让SDR,鼓励私人部门持有和使用SDR,从而消除流通障碍。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建立SDR的缘起市场,以促进其流动性。

应该提升IMF的权威性。SDR作用的进一步扩大,有赖于IMF作为世界性中央银行权威地位的确立,这意味着各国放弃部分货币主权,而且应有相关国家的合作与政治经济支持。

让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多SDR份额。扩大发展中国家SDR的拥有份额,能够提高SDRs的边际效用,从世界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角度讲,有利于达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随着发展中国家实际持有的国际储备量的增加,其资信也能改善,稳定也能改善,筹资能力相应提高。这对于防止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深化,稳定国际金融局势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GDP权重的做法将大为提高中国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吴晓灵.中国外汇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货币基金组织范文第6篇

关键调:重债穷国 减债 多边开发机构

现行的对重债穷国的减债援助计划,都选择了建立信托基金的方式为重债穷国提供减债资金。其运作机制为在重债穷国满足了减债所需的条件后,由多边或双边债权人在信托基金中提取其对于重债穷国承诺的校正数量,用以偿还重债穷国对其的债务。信托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多边开发机构的自有资源;二是出资国的捐助;三是前两者的投资收益。现行减债机制下共建立了两类信托基金:一是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白有资源和出资国捐助为主的减贫增长计划一重债穷国信托基金(PRGF―HIPC信托基金),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受托人进行管理;二是以世界银行自有资源、非洲开发银行自有资源和出资国捐助为主的重债穷国信托基金(HIPC信托基金),由世界银行作为受托人进行管理。

一、减债各方的资产负债分析

(一)多边债权人的资产负债分析

在多边债权人的资产负债表上,对重债穷国的债权表现为资产方的应收账款。多边开发机构用自有资源向信托基金出资,一方面表现为自有资源(现金或黄金储备)的减少,另一方面表现为损益表中支出的增加,并进而导致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资产总量减少。在重债穷国满足减债条件以后,多边开发机构从信托基金中提取相当于其承诺对重债穷国的减债数量,用于偿还重债穷国对其的债务。在资产负债表上,一方面表现为应收账款的减少,另一方面表现为可用资金的增加,资产、负债总量保持不变。将两次变化综合考虑,最终结果是资产方面应收账款减少,同时所有者权益下降,这标志着多边开发机构资产总量的下降,其未来预期现金流入减少,从而可能会影响机构未来向成员国提供援助的能力。

(二)双边债权人的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反映的是一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各项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出资国向信托基金出资,一方面表现为官方储备的减少,另一方面表现为经常转移的增加。重债穷国满足减债条件后,双边债权人从信托基金中提取相当于其承诺对重债穷国的减债数额用于偿还重债穷国对其的债务。在双边债权人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表现为外国银行资产增加,官方储备增加。如果将债权国对其他国家债权的减少考虑在内,前后两种变化综合起来,债权国受到的实际影响就是经常转移的增加,这种变化将对双边债权人的政府预算产生影响,从而可能会受到来自出资国国内法律、政治方面的限制。

(三)重债穷国的资产负债分析

减债不仅会对债权人的资产负债产生影响,也会对重债穷国的国际收支产生影响。与债权人所受影响相反,重债穷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是有所改善的。多边开发机构和双边债权人对其实施减债,体现在重债穷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一方面其他投资减少,同时外国和国际组织对本国的经常转移增加。这种变化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对外国负债的减少意味着本国未来预期外汇储备流出的减少;二是假设对外负债不变,这意味着本国有一笔外汇资金流入。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说明重债穷国可用于本国投资、建设和改革的资金增加,不仅减轻重债穷国的外债压力,同时也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二、减债背景下的多边开发机构资金绩效分析

减债使得多边开发机构的资产总量下降了,影响了其未来为成员国提供援助的能力。由于各个机构所承担的减债成本不同,减债对多边开发机构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在现行减债机制所涉及的多边开发机构中,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非洲开发银行起主导作用,其中世界银行承担的减债成本最高,因而所受影响最大。

(一)减债对世界银行资金状况的影响

在重债穷国减债机制中,世界银行提供资金的机构}要是国际开发协会(IDA)。具体来看,在“重债穷国动议”所涉及的全部382亿美元总成本中,预计国际开发协会将承担约90亿美元,占总成本的23.6%。在过去的十年中,债务偿还在国际开发协会的援助资金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1994-1996年为16%;1997-1999年为40%;2000-2002年为34%预计到2018-2020年,这一比重将上升至60%,到2030年进一步上升至73%。

与这一计划相反,重债穷国减债的目的,却恰恰是要减少债务人每年向多边开发机构的债务偿还。截至2005年6月底,国际开发协会已经向28个达到决策点的重债穷国提供名义价值约33亿美元的减债。若将国际开发协会对其成员国提供的其他援助考虑在内,则为国际开发协会增资势在必行。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流入,到2009年国际开发协会的现金余额将变为负值。负的现金余额将严重影响国际开发协会的正常运行,将影响到其未来对成员国提供援助的能力。

(二)减债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金状况的影响

截至2005年6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28个已经达到决策点的重债穷国提供减债总成本约为30亿美元,PRGF-HIPC信托基金和特别支出帐户的投资收益尚足以支付这部分成本,以及短期内可预见的成本。然而如果将未来可能为低收入国家提供进一步减债与考虑在内,则其资金状况不容乐观。截至2005年6月底,低收入国家对其债务总计约91亿美元,虽然部分债务可能得到偿还,但若将向成员国提供的其他援助(如PRGF贷款)考虑在内,则其现有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就有必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增资。

(三)减债对非洲开发银行资金状况的影响

非洲开发银行作为区域性多边开发机构,在减债所涉及的重债穷国中,非洲国家占绝大多数,因而非洲开发银行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在减债总成本382亿美元中,非洲开发银行承担约33亿美元,主要用于为重债穷国减债对象中的32个非洲国家提供减债。截至2004年年底,非洲开发银行在“重债穷国动议”下已经为23个国家提供了约8.67亿美元的减债。非洲开发银行现有可用资源约36.6亿UA,预计未来50年内将继续向其地区成员国提供约58亿UA的减债援助,因而其现有资源远远不够支付未来支出,需要出资国继续提供捐助。

三、多边开发机构资金短缺问题的路径抉择

从以上减债机制对于三大多边开发机构的影响可以看出,资金短缺是减债给这些机构未来发展带来的最大不确定性。解决多边开发机构资金短缺的问题可以有以下两种途径。

(一)出资国增加捐助

由出资国提供更多的捐助以弥补成本。在这一做法下,又有两种选择可供考虑:

1.出资周一次性提供数额相对较大的捐助并建立信托基金,信托基金的本金和利息收益用于支付多边开发机构对成员国提供的援助。这种选择要求出资国一次性支出巨额资金,因而将对其财政预算产生较大压力,并有可能受到其国内法律、政治因素的限制,成本较高。

2.按照量出为人原则,出资国每年根据多边开发机构当年预计提供援助的数量出资捐助。这种做法可以减轻出资国的财政预算压力,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出资国可能会通过减少对其他方面的援助来支付每年的出资捐助任务,使得减债成本最终由贫穷国家承担。

(二)多边开发机构自行承担

由多边开发机构自行承担援助成本。在这一做法下,又有_三种选择可供考虑:

1.由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承担减债成本。

2.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单独承担减债成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增资金可以有三种来源:(1)出资国捐助;(2)出售自有黄金储备;(3)动用准备作为PRGF贷款的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成员国提供的贷款主要是在成员国的信用额度范围内进行的,因而这部分资金的可用性不大;而作为主要自有资源的黄金则可以考虑作为主要资金来源。

货币基金组织范文第7篇

1.创立国际商品储备体系

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经常恶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创立以商品为基础的国际储备货币,以解决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和国际储备制度不稳定的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发行新的国际货币单位,其价值由一个选定的商品篮子来决定,商品篮子由一些基本的国际贸易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来构成。(2)现有的SDRs将被融合到新的国际储备制度中,其价值重新由商品篮子决定,其他储备货币将完全由以商品为基础的新型国际货币所取代。(3)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将用国际货币来买卖构成商品货币篮子的初级产品,以求达到稳定初级产品价格,进而稳定国际商品储备货币的目的。

2.建立国际信用储备制度

特里芬教授建议各国应将其持有的国际储备以储备存款形式上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保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清算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其他类似的国际金融机构能将所有的国家都吸收为成员国,那么国际间的支付活动就反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同成员国家储备存款账户金额的增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持有的国际储备总量应由成员国各国共同决定,并按世界贸易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加以调整。储备的创造可以通过对会员国放款,介入各国金融市场购买金融资产,或定期分配新的特别提款权来实现,但是不应受还进生产或任何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制约。

特里芬在他的著作中曾具体地指出应以SDRs作为惟一的国际储备资产以逐步取代黄金和其他储备货币。但他主张要求各国中央银行服从于一个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机构,这需要很密切的国际货币合作,目前还不现实。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替代账户”

替代账户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的一个专门账户,发行一种特别提款权存单,各国中央银行可将手中多余的美元储备折成特别提款权存入该账户,再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吸收的美元投资于美国财政发行的长期债券,所得的利息收入返给替代账户的存款者。这一建议实际上并没有实行,因为美元在1980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异常坚挺,各国中央银行乐于持有美元而不愿意交换SDRs。而且前面介绍的集中储备货币改革的方案,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只有当SDRs或其他储备资产发展成为功能齐全,并且优越于美元的真正国际货币时,人们才会放弃手中的美元资产的积累。

4.加强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以稳定汇率

主要工业化国家货币之间汇率的剧烈波动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了各国的普通了关注。1985年10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五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提出了要协调各国经济政策,以促进汇率的稳定。

虽然通过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根本解决国际货币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但是这个建议如果能够有效地付诸实施当然有助于汇率和世界经济的稳定。但是要作到真正的政策协调绝非轻而易举,因为协调宏观政策各国政策的独立性,损害某些国家的利益。另外,在经济衰退时期,各国国内的严峻形势可能使政府无论顾及其他国家的协调。

5.设立汇率目标区

汇率目标区是指有关国家的货币当局选择一组可调整的基本参考汇率,指定出一个围绕其上下波动的幅度并加以维持。汇率目标区的种类很多,但主要可分为“硬目标区”和“软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很窄,不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也对外公开,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将汇率维持在目标区。“软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较宽,而且经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不对外公开,不要求必须通过货币政策加以维持。

设立汇率目标区的建议问世以来,各方面的褒贬不一。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实行汇率目标区来实现汇率的稳定,而发达国家认为汇率目标区不现实。汇率目标区的特点是综合了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实施起来也却是有许多困难,如均衡参考汇率的确定,维持目标的有效方法等等。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前景:从多元化走向超货币

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及前景可谓众说纷纭,我认为,简单地说,其必然要经过三个阶段:近期美元继续担当全球主要货币;中期形成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长期创立超的全球货币。 对中国来说,美元地位的衰落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不确定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程度地利用机会减少风险。具体地看,有三个方面的策略值得特别重视,这包括外汇储备多元化、人民币国际化和促进对外投资。这些策略对于帮助中国应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已在推行。

美元长期贬值的趋势,而美元又可能占到中国的外汇储备60%以上,因此外汇储备如何保值尤其是保购买力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减少美元资产的比重,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是必然的选择。问题是,短期内显著调整外汇储备的比重结构,可能引起美元汇率大跌,主要货币之间汇率剧烈波动,由此带来国际金融不稳定,反而损害中国的利益。

稳健的做法首先是,在外汇储备增量部分,减持美元资产的份额。此外,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状况,相机逐步调整存量部分的币种和资产结构。另外,在美元资产内,也可以逐步将国债调整为与币值、通胀更为紧密关联的资产。

人民币国际化既可以看做中国改革的必由之路,也可以看做中国主动应对美元衰落的策略。不过短期内,似乎区域化是比较可行的做法,起码亚洲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比较高,而且中国对亚洲国家有贸易逆差,人民币容易走出去。当然,人民币国际化,绕不开资本项目的开放,包括允许资本的流入、流出,让中国的机构到国际市场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证券产品,也让外国投资者到中国发行或投资人民币资产,实现人民币真正的可自由兑换,让人民币成为国际经济交易的一个重要中介。

货币基金组织范文第8篇

按照2013年金砖国家峰会的方案,金砖银行职能定位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简化金砖国家间的相互结算与贷款业务,从而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保障成员国间的资金流通和贸易往来;其次,作为共同的外汇储备和应急基金,同时规定银行未来的投资方向,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工业等中长期投资的贷放款、投资措施等制定规则;最后,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经济困难和财政困难时,除了向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外,也可以向金砖银行求助。

金砖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的成立,对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打破欧美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垄断;加强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提升新兴市场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共同应对各种危机无疑都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金砖银行的成立顺应了全球经济变化的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版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市场无论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是在全球经济中所占份额的全面提升都表现抢眼。以金砖五国为例,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50年都超过50%,其中中国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超过10%,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1%以上,并在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而这种经济版图的变化势必带来全球经济事务话语权的重新划分,但旧的全球金融体系并未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

其次,欧美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无法应对全球经济的现状。1945年成立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长期以来把持在欧美发达经济体的手中,两个机构的表决权份额也是欧美独大,传统发达经济体的表决权份额超过50%。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表决权仅列第六位。特别是在欧美的主导下,无论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还是区域经济事务,这两个机构总是对受助国附加很多不合理的条件。新兴市场经济体增加表决权份额、增加话语权的要求,受到欧美国家的极力阻止。在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援消极无为,乏善可陈。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寻求自身改变的情况下,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另起炉灶,冲破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就成了必然。

再次,金砖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的成立有利于应对后危机时代美国量宽政策退出的冲击。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到后危机时代,发达经济体逐渐复苏,其货币政策面临转折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联储加快了量宽政策退出的步伐,引发了新兴市场国际资本的外逃和金融动荡。去年6月,印度、印尼等国出现的货币贬值、股市暴跌与美国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金砖国家通过设立应急储备基金,对储备不足的国家给予及时的救助,避免这些国家因为储备不足而陷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