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饮茶文化

饮茶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饮茶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饮茶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需求理论;社会化;外语教学

高考外语改革沸沸扬扬,从传说中的外语不再重要以致将逐步取消外语学习和考试的传言到如今已被证实的外语高考改革社会化。高考改革将外语学习从极端的“证书竞赛”到如今更切合实际的考试社会化,使得外语教育回到了外语基础教育的根本意义。迪尔科姆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社会的人”[1]。大学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一定数量、一定质量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阶段外语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外语知识和自己专业结合起来,内化成有效的综合知识和经验,真正服务于社会。而当今各地方高校的外语学习社会化进程极其缓慢,社会化水平也无法真正达到社会需求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从社会化角度来探讨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是解决学生社会化、外语学习社会化的根本途径。

1需求理论和社会化

束定芳在分析外语人才时提出外语需求理论包括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个人需求是指个人目前的实际水平和他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社会需求指社会对人才在外语方面的需求[2]。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有效的手段,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外语人才。奚从清沈赓方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并使之内化成为经验,通过再现经验而形成智力和体力行为,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3]。如何从社会需求出发,在知识和人才社会化的过程中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化人才是当今各高校制定课程计划中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

2地方高校外语教育的现状和弊端

地方高校外语教育主要分为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本文主要讨论非外语专业。非外语专业的外语学习主要分为通用外语和专业外语。首先来看一下分布最为广泛的通用外语。不同于外语专业,这些非外语专业的学习者在通用外语学习中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和学校引导的不足,这些学习者大多无法看到自身专业和外语在未来社会需求中的结合点。因此,大学阶段的外语学习缺乏足够的动力。另外,通用外语课程的一统性忽略了学习者的个性。笔者对所在院校的部分专业的外语学习者调查表明,80%的学生学习外语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和通过四六级考试。出于自身兴趣、爱好和有其它明确的学习目的的学习者仅为15%。而目前的通用外语几乎完全忽视了学习者不同的学习目的而采用了统一的教材和教法。此外,部分学习者学习目的不明确也是当今地方高校公共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随后高年级的专业外语学习的确从教学目标上将外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自身专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目的性不强的问题。但由于教师水平低下,学校实践环节形同虚设等客观因素,学习者除了学到为数不多的与专业有关的英语单词外,收效甚微。这样一来学习者在专业外语方面的学习同样无法真正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有效结合。通用外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课堂效率低下,学习者学习主动性不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3外语社会化的必要性

胡壮麟在解读教育部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提出了“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要求[4]。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通过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方式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提出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让学习者在听说,读写和翻译方面具备其未来工作中所需的能力。而各地方高校需要在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方面进行完善、系统的社会化改革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社会化培养的需求。

3.1师资社会化

作为学校教育的承担者,教师是外语知识的重要传授者和指引者。教师依据一定的社会标准,向人们传授社会经验、规范行为品格、塑造价值观、把现行社会的各种要求传递给人们,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因此,教师社会化是个体取得社会化的前提和保证[5]。而当前大多数地方院校外语教师归属于外国语学院,其余各专业教师归属于各自专业所属院系。因此,各专业之间无论在教学上还是科研上几乎都没有任何联系。长久以来,很多教师也就失去了了解和学习跨专业知识的动力,除了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外,别无所求。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只是空谈。首先,从本校内部实现教师资源社会化。加强外语基础教师与各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促使教师去了解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这样,既能解决通用外语课堂目的性和实效性不强的弊端,又能避免通用外语与专业英语严重脱节的现象。其次,实现本校教师走出去,外部人员走进来。让各地方性大学彻底变成一所社会化学校。让本校教师走出去,去了解与自己学生紧密相连的实践环节,就业环节以及社会前景等。通过这些现实来促使外语教师和各专业教师了解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完善课堂知识和结构。另外,可以引进一些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来为相应专业的学生来讲授相应课程。这些成功人士往往经验丰富,他们传授的知识远远高于课堂上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他们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欠缺以及自己就业之路的方向。这样一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校内教师的竞争力,促使他们去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社会化,提高课堂效率。

3.2课程社会化

课程体系是教师依赖制定教学方案,学生依赖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的重要环节。其制定应该与学生个体和社会的需求有紧密联系。由社会需求出发制定具体的课程体系,其效果如何也要由社会这个主体来进行评估。但长久以来,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社会在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处于客体地位,这就造成了很多课程华而不实,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让社会从客体过渡到主体。让社会各种因素参与进来,改变学校课程体系中封闭的状态,实现课程社会化。使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环节以不同程度参与课程体系的制定和评估。由国家制定宏观的课程指导方案,由学校以国家指导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标准,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完善的资源库,以供教师和学生获取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活动。学校的教育多注重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教育。而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这部分群体来讲,实践更多时候可能会大于理论。因此,课程体系中实践社会化是制定课程体系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环节。课程社会化改变了国家的主体地位,而恢复了学校的主体地位,而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中势必要将社会这个主要因素放在主体地位,根据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践中也看到了社会的实际需求,明确了课堂和个体的教学和学习目的。而由社会参与的评估体系同样会为社会化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充分的依据。

饮茶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茶 茶文化 发展态势

在我国,茶的应用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唐代陆羽的《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然而茶的发现和应用不能等同于茶文化的产生。“茶文化”的历史始于被人们饮用之后超出其自然效应的范围,逐渐演变出一种社会功用,并升华成一种精神文化享受之后,正式萌芽于两晋南北朝时期。

1、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的萌芽

茶开始发挥其社会功用并以一种文化的面貌出现,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然而,论其缘起,可追溯至汉代。

秦汉以前处于发现和利用茶的阶段。秦汉时期,茶作为风靡大江南北的重要商品而被广泛传播和饮用。汉代茶叶贸易的兴盛将茶饮推向千家万户,而将茶提升为一种社会功用并以文化的角色出现,主要是汉代文人的功劳。

饮茶自古为文人所好,汉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盛世,国力强盛,各民族文化大融合使得儒学、经学等各流派思想文化展现空前繁荣,各阶层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赋家与词人不断涌现。然而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大一统的皇权专制制度之下,茶开始与儒家思想有了关联,并成为文人追求“平等、仁爱”的精神知音。随着文人饮茶之风的兴起,饮茶亦因文人的气质而逐渐变得更富有文化韵味,这也便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的萌芽做好了铺垫。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腐败,社会风气奢糜。儒家提倡“俭”、“廉”以正身养性,而茶本身的清苦、质朴、自然的特质刚好与“俭”、“廉”的品德相一致,因此,有思想的政治家提出了“以茶养廉”以对抗奢糜之风。此时,饮茶已逐渐向一种提升人情操和精神境界的文化演变。以茶倡廉的做法开始受廉洁之士的喜爱。东晋陆纳以茶待客、桓温以茶代酒,是朝廷官员以茶养廉的典型代表;南朝齐武帝遗诏以茶祭祀并要求“天下贵贱,咸等此制”的故事,正是帝王以茶表示简朴的例子。自此,“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一直是我们发扬廉洁、简朴精神的优良作风。

此外,南北朝时期,文化兴盛,茶业兴起,儒家、佛家、道家、清谈家与玄学家之间的思想交融碰撞频繁,然而各家皆少不了茶。随着玄学和道教的兴起,茶甚至已作为一种社会功用被广泛引入宗教领域。南朝刘敬叔的《异苑》中曾提到剡县陈务妻子以茶祭鬼魂的故事;陶弘景的《杂录》中的“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写的便是关于神仙饮茶以修养的故事。随着茶与文化思想领域的关系日渐密切,茶文化亦随之初现端倪。

2、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呈现空前盛世,经济文化无比繁荣,国泰民安。我国茶业大兴,饮茶习俗传遍大江南北,举国皆饮。这为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唐代大兴佛教,禅宗主张静心、苦修和顿悟,茶之清苦于佛家坐禅悟道时产生的“止睡和静气凝神”等积极作用使得僧人饮茶成风。茶与禅宗精神联系日趋紧密,禅茶文化兴起。唐代李咸用的《谢僧寄茶》中以“空门少年初志坚,摘芳为药除睡眼”描述了“以茶止睡”的功效;唐代封演的《封氏见闻记》卷六有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向仿效,遂成风俗。”由此可见,唐玄宗时茶已被佛家用于传教,且茶与禅之间关系密切。

唐代“茶圣”陆羽亦出生佛门,他将饮茶视为一种艺术行为与过程,创造了茶艺,并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和茶文化专注《茶经》。《茶经》是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将“儒、释、道”三教思想渗透于茶事的制作过程之中,融物质与精神为一体,以内容与形式结合的手法诠释着茶文化的真谛。陆羽好友、著名茶人、诗僧皎然不仅以“九月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传递了自己对茶的情感,并道出了茶人超脱的精神品格以及茶与禅境之间的相通。此诗也是对陆羽《茶经》思想的诠释。

陆羽在《茶经》将茶事提升至精神层面,对茶人的品格和情操进行了定位,并提出将饮茶作为提升人精神品德和个人修养的手段,这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如图1)。

图1《陆羽煮茗图》

此外,每一阶段茶文化的发展皆离不开文人的推动作用,唐代亦不例外。

唐代科举制度严格,诗风鼎盛,一来饮茶可以止睡凝神,二来以茶代酒可提神助兴、醒文思、促灵感。文人雅士的好茶,自然而然加深了茶与自然山水、文学艺术之间的联系,也便促进了茶的艺术和文化性质。唐《凤翔退耕传》中关于会试奉茶以提神的记载:“元和时,馆客汤饮待学士者,煎麒麟草。” (据史料记载,诗中“麒麟草”为道家对“茶”的称谓);唐代著名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以“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来形容饮茶助兴的神奇功效。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文中将茶文化总结为“茶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亦是对茶的文化功用的总结。

随着不断被挖掘着更深的文化内涵,茶文化已被正式烙上民族文化的印记,被提升为一门文化学。

3、宋代――茶文化的成熟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它于传承唐代经济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足以与唐代文化并肩屹立的宋文化。继唐之后,不论是政治、科学、思想还是文学艺术领域, 都闪耀出了夺目的光彩,宋代文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这也是后世常将唐宋文化并称的缘由。清代蒋士铨曾对宋文化评价道: “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亦于《邓广铭序》中写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唐朝茶文化是由文人和僧侣引领发展的时代,在宋代则不然。在经济文化大蓬勃发展的推动下,中国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不断成熟,制茶技艺亦更加精湛。

宋代,历代皇帝、上流社会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嗜茶成风,宫廷饮茶成为新的风尚。每有宫廷会试或宴会,以茶宴客(如图2――宋徽宗的《文会图》所示);皇帝与群臣之间亦常以茶馈赠以示恩宠和友好。因此,宫廷饮茶成为宋代茶文化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图2《文会图》

宋徽宗赵佶甚嗜茶,并著有《大观茶论》,其以“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谷粟之于肌,丝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需而日用,不以岁时之遑遽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善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之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而好尚矣。”等段落分别论述了茶的知识以及茶与人的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大观茶论》中所谈及的“清”、“和”、“淡”、“简”、“静”不仅体现了宋徽宗本人的茶道思想,也是中国茶道精神内涵的最早概括。

除此以外,民间“斗茶”活动的盛行也对茶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斗茶”,又为“茗战”,是我国古代以竞赛的形式集体品评茶品质优劣的一种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品茗大会”(如图3)。宋人唐庚在《斗茶记》中关于“斗茶”的记载:“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亦有相关记载:“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策之精,争鉴别裁之。”由此可见,斗茶多为文人志士以作消遣或是闲士斗富的手段。

图3《群仙集祝图》斗茶会

茶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物质享受,更能满足人的思想与精神需求。茶在宫廷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民间“斗茶”活动的开展,使得茶文化不仅演变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了民间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门特色。自此,举国内外的产茶、制茶、烹茶技艺亦有了极大提升,茶文化得到了跨步发展。

由此可见,自宋代开始,茶文化的性质开始逐渐从清雅高尚向世俗转变。

4、元明清时期――茶文化曲折发展

宋代末年,受社会官僚的奢靡之风的影响,以团茶为主流。因团茶多追求外表的精致与奢华,茶风便日渐脱离了茶文化追求朴实、自然意境的初衷,茶文化的精髓呈现败落趋势。

至元代,豪放粗狂的蒙古族统一中原,北民南迁,南方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皆受到极大冲击。我国传统茶文化思想更是受到影响,几乎呈现中断的状态。直至忽必烈时期,因其喜好并热衷学习中原文化,饮茶文化才得以逐渐复苏。然而宋朝末年流传的“团茶”制作工艺精细而繁琐,被蒙古族人视为繁文缛节因而团茶地位亦逐渐被散茶替代。随着散茶的发展,饮茶文化逐渐走向民间。

明朝时期,制茶技艺空前发展。朱元璋出生草寇,重视民间疾苦,主张与民生息,而团茶生产过程过度精细会增加茶农的负担,于是下令废除了团茶进贡制度。朝廷都不好团茶了,民间自然就不会大量生产,这也就促进了散茶的大力发展,团茶的再度被弃使得团茶技艺开始陨落。明初的饱学之士多以茶雅志,如著名的“吴中四杰”,四人琴棋书画无不精通的才子却都不得志,皆好茶。唐寅的《事茗图》、《烹茶画卷》、《琴士图卷》等都是其以茶雅志的传世茶画。

唐寅的《事茗图》

明末清初,茶文化发展鼎盛,逐渐由民间饮茶文化演变出茶俗与茶礼。随着封建科举制度的推行和朝堂的腐败,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对现实失去信心和希望,喜欢饮茶以明志,市民泡茶馆的嗜好使得茶馆演变为各行各业好茶之人的聚集地,茶馆文化是清代社会形势的真实写照与浓缩,茶馆文化开始发展至。然而,此时的茶文化仅限于闲玩且日渐市民化,原先茶人饮茶的高洁情操与理论精髓亦逐渐被抛弃。

清朝末年,国家饱受帝国主义摧残,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茶文化从文人引领的时代彻底地结束,饮茶主体由文人向平民转化。在此时期,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和制茶技艺不断衰退,茶文化精髓自此陨落。然而,正因如此,也便有了民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著名说法,我国茶文化开始正式走向千家万户。随着茶与人们生活的日趋紧密,茶文化的主要精神开始被茶俗文化替代。饮茶、赏戏、会友等“茶馆文化”大兴。

由此可见,元明清时期,我国茶文化总体呈现曲折发展态势,茶文化的性质由文人茶向百姓茶演变、特征由“雅”转变为“俗”。随着清末国家的衰败,传统茶文化精髓亦随之日渐纤弱。

参考文献:

[1]孙洪升.唐宋茶业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饮茶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茶文化与美学

茶文化的美在于物质之美和精神之美。物质之美在茶的色、香、味。茶之色清新怡人,茶之香悠远轻盈,茶之味甘爽清冽。品茶的物质之美,是茶给人生理带来直接的愉悦感受。精神之美则是品茶之美的另一境界――意境之美。这是因茶的清香、甘爽带来的愉悦感受,并由此幻化出的意境:松涛、田园、高山、流水……意境之美将人紧张的压力、烦恼的心情带入一个轻松、闲适的氛围中。另外由饮茶而产生的诗、画等艺术作品则是意境之美的升华。诗歌因其独有的韵律和意境表现力,使其与茶文化的结合更为紧密。历朝文学名家都曾留下不少有关茶的名词佳句。杜甫曾在《重游何氏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时的愉悦心情、优美的环境描绘得如同一幅清新雅致的山水画。可以说茶文化与美学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

(二)茶文化与传统哲学

茶文化中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最突出的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

儒家哲学的中庸、和谐思想的核心是“和”。所谓“和”是恰到好处,是理性的节制。“和”是事物两端间的平衡。中庸不是没有原则的调和主义和折中主义,而是对立中求统一。目的在于将事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秩序中,既非“过”又非“不及”,是一种事物内部矛盾双方以及事物与外部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存在状态。茶文化中蕴含了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茶性平和,饮茶之人在饮茶时享受的是一种轻松、平和的氛围。传统儒士多饮茶,就是在饮茶时感受那种和谐的意境。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茶文化中,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

道家所谓“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语意是抽象哲学范畴的“道”要“法”“自然”,且须“法”“自然”。这表明,自然是道家最尊崇的哲学层次。一切万物皆应效法自然,并从中汲取规律适应自然。在茶文化中,饮茶是人与自然的直接交流。从茶汤的品尝中感受到大地山川等自然之物的奇妙。从饮茶中体味不断微妙变化的真味、真香、真气,从而领悟自然之真谛,享受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精神感受。

(三)茶文化与个人修养

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茶性温和,饮茶使人保持一种清醒自然的状态,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古代人品高洁的君子通常在饮茶中寄托自己高风亮节的精神追求。饮茶亦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同时也是一种陶冶情操和交流友谊的方式。另外,烹茶、煮茶对器具、水源都要求严格,需要十分洁净,不能有其他物质掺杂其中。因此,人们常将茶与人品相关联,强调茶的君子特性。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里写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在这里诗人把茶的淳朴特性升华到人格品质的高度来赞美。由此可见茶对当时人们的人品修养产生的影响。

二、茶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功能作用

(一)茶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

茶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茶文化外延包含广泛。茶文化中包含有饮茶的起源,茶饮在古代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茶中珍品,十大名茶,茶具制作的技艺文化。另外还有饮茶风俗,茶与文学:茶诗、茶词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有选择性的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综合提炼,形成一门在大学生中开设的文化教育通识课。通过传授茶文化,让青年人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二)茶文化的精神培育功能

茶文化中的美学功能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有积极引导作用。当前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多元的审美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美学意识。在纷繁的审美意识中,让大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运用茶文化中传统的美学功能为大学生审美树立一个良好的标志,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化审美的认同和接受,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

茶文化的精神功能还在于引导和修正因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引发的“快餐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快餐文化”源自西方发达国家,是现代社会中工业文明极度发达的产物。“快餐文化”既给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的价值取向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容易产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青少年因心智的尚未成熟更易受其影响。茶文化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有质朴、平和的精神品质。在大学生中加强茶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促进大学生充分理解和谐思想,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统一包容,从而摈弃浮躁,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

在茶文化中,强调茶的君子品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有相当裨益。通过对茶质朴的君子品性进行阐释,教育大学生培养自审和宽以待人的品质。以茶中的君子之道告诫大学生克服性格中的个人弱点,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茶文化的推广,有利于多元文化视野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通过对茶文化的理解和领悟,让大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以“西方中心观”为主的发展思想对世界各国的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当前我国仍处在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大学生青年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浪潮中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国家固有的传统文化精髓,这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三)茶文化中的养生功能

通过对茶文化的推广,可以增进大学生对茶文化中养生功能的理解。让他们了解饮茶对缓解个人紧张压力,排解心中烦闷,形成平和稳定的心理状态都有一定帮助。而且通过饮茶可以体味到自然世界的淳朴之美,达到返璞归真一种精神境界。另外,茶味甘洌,茶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等。饮茶还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帮助消化等功能,有助于养生和健体。

三、在素质教育中推广茶文化的措施

1.在通识教育的公选课中设立专门探讨茶文化的科目。目前个别高校已开设此门文化课,但影响力和传播程度却无法与文学、艺术赏析等传统文化素质课相提并论。往往视讲授老师个人对茶文化的研究而定,属于非常设科目。那么,提高茶文化素质课的地位,提升任课老师的研究深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该课规范化和体系化,从而便于在高校中进行普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人素质。

2.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可以邀请在茶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门的茶文化讲座,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进行推广传播。也可以利用各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3.围绕茶文化,鼓励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研究、调查等。例如:经管专业学生可以思考茶文化的品牌推广,茶叶的包装销售。历史专业学生可以就各地茶俗、茶的文化历程进行研究。文学专业学生可思考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外语专业可以考察韩日茶文化以及中国茶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影响和地位。

四、在素质教育中推广茶文化的积极意义

饮茶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杭州 “中国茶都” 品牌促进

研究背景

“中国茶都”品牌由来。众所周知,杭州的西湖龙井茶在众多名茶评比中位居全国十大名茶之首,还拥有径山茶、天目青顶、雪水云绿、千岛玉叶、千岛银珍等名茶,受到世人的广泛赞誉。杭州是我国的茶文化研究交流中心,拥有国字号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和国字号茶文化社团组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因此杭州是较早开展茶文化活动的地方,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同时,杭州是我国茶叶科研、质检、教育和茶科技人才中心。在杭州有两个国家级茶叶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有一个国家级和一个部级茶叶检测中心――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还有浙江大学茶学系,是全国茶学教育的重点学科,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是全国首家提供本科学历茶文化教育的机构,树人大学的应用茶文化专业也在业界享有相当的口碑。另外,杭州盛行饮茶,茶叶生产和旅游贸易、茶馆业、茶饮料产业欣欣向荣。杭州茶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形式丰富的茶文化旅游为海内外游人所喜爱。2005年4月,杭州被授予“中国茶都”的称号。

杭州的城市品牌建设。当今世界,经营城市的理念正在从主要经营土地、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转变为主要经营城市品牌这一无形资产。①杭州的特色是休闲、文化、创业三位一体,传统消费领域特别适合创业,比如女装、丝绸和茶。在明确了城市品牌之后,“茶”成为杭州重点打造的行业品牌之一。如何进一步挖掘“中国茶都”的品牌内涵,进一步树立“中国茶都”的品牌地位,将“杭为茶都”真正打造成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的一块“金字招牌”,成为在杭茶文化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

社会复合主体――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的有效组织方式

打响“杭为茶都”品牌,丰富的茶资源固然重要,更需要一种新的机制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茶资源整合起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各方力量朝着共同目标进行藕合,形成整体合力。②社会复合主体,就是以事业发展、项目带动为立足点,积极鼓励和推进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媒体界等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多方参与、主要以协商方式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合作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它克服了层级制度的弊病,具有发达国家新型社会组织方式的某些特点,并适应了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全球趋势,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示范意义。③社会复合主体创新还有利于一种社会资本、公共精神和公民文化的形成。杭州市通过社会复合主体创新,正在实践这种理念,正在培育杭州市民和居民的参与感,公民参与和协商民主正在成为杭州市民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之一。

早在2004年,杭州市就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在杭8家“国字号”茶研究单位共同成立了“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联盟。2010年,利用社会复合主体的创新理念,响应和推进公共治理模式创新的“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成立了。这一组织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培育茶文化有关的社会复合主体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新型社会创业平台和机制,提炼形成和谐社会主体建设的“杭州模式”,对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的“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正在努力做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旅游委员会的指导下,运用各发起单位本身作为茶文化研究机构与教育机构的资源优势,联合在杭的多家知名涉茶企业,并获得了杭州各主流媒体的大力支持,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已经被杭州市政府社会复合主体工作委员会评定为“4A级社会复合主体”。

品牌活动――“中国茶都”品牌促进的有效载体

“中国茶都”的品牌促进需要借助于一系列公众关注的品牌活动,提高城市品牌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杭州的茶人们着手打造的第一个品牌活动就是“全民饮茶日”。

“全民饮茶日”的倡议于2005年春天。在“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期间,在杭的八家国家茶叶科研、教育、文化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提出了“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倡议书,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爱茶人以及专家学者在杭州西子湖畔就此专题举行高级论坛并发表了“杭州宣言”,建议设立“全民饮茶日”,宣传科学饮茶。2009年,作为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活动之一的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于4月20日(谷雨日)顺利举行,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在组织上采取面上活动和重点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兼顾了活动受众的广度和活动内涵的深度。面上活动方面,在全市设立了将近100个饮茶点,范围涉及沿西湖景区、学校、机关、写字楼、社区及茶楼等,开展了向市民提供免费茶水、赠送青瓷杯、分发《茶与健康》宣传册、万人参与签名活动及其它宣传活动,达到了非常好的茶文化普及与宣传效果。重点活动方面,主要由启动仪式广场茶艺表演、广场茶文化咨询与竞答活动、“茶与健康”研讨会等构成。活动得到北京、上海、青岛等10多个大陆城市和台湾地区的响应,所有响应省市均在4月20日前后,以统一标志,统一口号、统一宣传内容和形式开展了“全民饮茶日”活动。

品牌活动的价值在于扎根与延续。2010年4月,第二届“全民饮茶日”以1+1+1+1+1为活动形式,即一天春茶大派送、一场启动仪式、一次赈灾义卖、一个主题研讨会、一场大型茶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全国30余个城市联动,展现富有文化底蕴、历史传承与创新的茶文化与运河文化。第二届全民饮茶日较之于第一届,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大,参与面更广,涉及度更宽泛。2010年4月18日下午在杭州运河博物馆报告厅举行的“茶与运河”研讨会,是以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进行的一场内容别开生面,既有深度又有感染力的开放性学术报告。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运河沿岸的城市把茶文化与运河文化紧密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会议将对如何把茶文化与运河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知道和喜爱,如何更好保护茶文化和京杭大运河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问题进行探讨,让在场人士获益匪浅。

2010年的“全民饮茶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响应。杭州与运河流域33个城市以及上海、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联动,展现出了富有文化底蕴、历史传承与创新的茶文化与运河文化。各地的“全民饮茶日”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整个茶行业都倾力打造和推升着“全民饮茶日”的知名度,以期更多的人能“知茶、爱茶、饮茶”。台湾地区更是以台中为中心,在全台湾十五大主要火车站举办了“全民饮茶日”之感恩奉茶活动。

“茶人精神”的核心是“奉献”。这一点也在参与两届“全民饮茶日”活动的众多茶人、茶机构身上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了龙井茶进社区活动;中国茶叶学会联络了国内和台湾地区的有关城市积极响应活动;杭州市茶楼业协会组织了50多家较大的会员企业积极参与了茶馆、景区和写字楼赠茶活动,还组织中国茶都(杭州)茶艺表演队进行广场茶艺表演;中国茶叶博物馆组织了“茶与健康”研讨会;运河博物馆组织了“茶与运河”研讨会……另外,“全民饮茶日”活动也得到了有关茶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活动很好地整合了个人、机构“奉献”出来的资源,统一理念、统一组织、统一宣传,形成合力,取得了单一活动起不到的效果。

可以说,“全民饮茶日”是杭州各界人士合力打造的品牌活动。目前,杭州正在争取“全民饮茶日”永久落户,以进一步强化杭州作为中国茶都在国际视野中的地位。计划通过有关国字号茶机构认证,明确每年农历谷雨这一天为“全民饮茶日”,并将杭州作为该活动的永久举办地,使其成为标志性的茶都活动。通过若干年努力,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有关国际机构发出“世界饮茶日”倡仪,打造“世界茶都”。

除了“全民饮茶日”,杭州各界茶人还在精心策划更多的品牌活动,包括联合有关研究机构,每年开展茶叶培育、生产工艺、消费习惯、贸易流通以及茶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研究和活动;为杭州茶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学术支持的杭州茶文化历史与现状的研究;面向世界各地游客、茶文化及文学爱好者等推出的“南方有嘉木”精品茶文化旅游线路;为进一步推动东西方生活文化的融合,提高杭州城市国际化程度而实施的“茶与咖啡”对话活动等。通过对这些品牌活动的组织与宣传,将进一步提升“杭为茶都”的行业品牌。(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

注释

①叶泳生,姜海,覃凡:“城市‘特有资产’与城市品牌建设”,《城市问题》,2005年2月。

饮茶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日语境;茶语言;茶文化;对比分析

语境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比如,“真是多谢你了”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分别可以表示“感谢”、“讽刺”、“埋怨”等含义。从汉日双语语境出发对茶语言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帮助人们根据不同的语境理解语言,从而促进交际双方最终达成跨文化交际。

1汉日语境与跨文化交际

1.1语境的定义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19世纪20年代,外国学者Malinowski首次提出“语境”(context)的概念,并认为“语言与环境密切关联”以及“语言环境关系到语言的理解”。语境概念的提出在语言学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之后以韩礼德为代表的中外语言学家和相关学者对语境展开了研究,语境理论也由此变得更加丰富和系统。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语境理论也逐渐形成了多个分支,比如言语语境与情景语境、言语语境与非言语语境、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等。具体来说,语境表示交际双方在谈话过程中所处的特定状态。根据环境和场景的差异,我们又可以将语境划分为自然语境、局部语境和人工语境三种。其中,自然语境就是我们的母语环境,可以说是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一种语境。局部语境是交际者在部分时间内接触的语境,比如日语学习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的语境就属于该类语境。人工语境表示人为营造出来的语境,比如高校举办的英语角活动、计算机中的人机对话等都属于该范畴。

1.2汉日语境研究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汉日语境表示汉语和日语的双语言环境,通常来说,汉日语境在中日两国居民跨文化交际中更为常见。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带吸引了很多日资企业,这些企业内部的运营和管理等都处于汉日语境之中。当然汉日双语语境还涉及到中日学者交流活动、中日经贸往来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受到我国茶文化的影响,从汉日语境的角度对两国茶文化和茶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帮助茶学研究者更好地发现两种茶文化的异同,同时也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透过茶文化把握语言学习的规律。在跨文化交际场合,我们从汉日双语语境出发进行交流,就可以时时刻刻留意文化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避免触碰对方的文化底线,这对于双方的跨文化交际也是大有裨益的。

2汉日语境下的茶文化比较

随着茶叶种植的普及、饮茶活动的推广,饮茶逐渐从文人雅士的喜好演变成千家万户的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萌生了有着深刻内涵和厚重底蕴的茶文化。和其他文化相似,茶文化也可以分为精神层面(茶史、茶思想、茶俗等)和物质层面(茶叶、茶具等)。从“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语不难发现,茶早已与华夏儿女结下不解之缘。后来,茶叶传往东亚、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并与当地的传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特色的饮茶文化。以下主要从三方面对汉日语境下的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2.1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相传,茶是炎帝神农氏所发现的,当时茶被当做一种解毒药草。后来,人们发现茶水还可以提神醒脑,有着多种神奇功效,于是人们开始饮茶。但是,先唐时期饮茶人群都是小范围的,比如从王公贵族到后来的人文雅士是当时的主要饮茶群体。茶从最开始的奢侈品转变成一种可以愉悦人心的“雅事”。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上升,生产力水平的增强,茶叶种植效率也越来越高,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茶叶流入市面。一直到唐代,饮茶活动开始成为社会潮流,茶叶得以进入千家万户,饮茶活动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茶文化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系统的文化范式。当时,中国国力强盛,日本经常派遣使者来我国学习。比如说,日本僧人最澄在归国时将我国的茶树以及茶籽带回日本本土栽培;荣西禅师则从中国茶叶加工方式中汲取经验,撰写了影响深远的《吃茶养生记》。起初,茶在日本是奢侈品,只有上流社会的人可以享用茶。后来,随着茶树种植规模的扩大,茶叶开始在日本民间社会普及。之后,千利休提出了日本茶道思想,而这也标志着日本茶道文化的正式形成。

2.2茶文化习俗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茶文化有着较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茶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由于茶起初是一种奢侈品,所以人们习惯性地将其作为贵重物品看待,并将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即使后来茶叶得以普及这种习惯也保留下来。同时,民间社会至今还有着“以茶待客”、“倒茶七分满”等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饮茶活动事实上十分讲究“礼”,这多多少少受到古代儒家“尚礼”思想的影响。在少数名族地区,饮茶习俗又有所不同。比如就民族来区分,饮茶习俗主要有三道茶(白族)、盐茶(纳西族)、凉拌茶(基诺族)、竹筒茶(傣族)、香茶(维吾尔族)、锅帽茶(布朗族)、酥油茶(藏族)等。就地域来区分,饮茶习俗包括擂茶(粤东)、功夫茶(粤西)、九道茶(云南)等。相比之下,日本饮茶习俗也较为丰富,比如日本人在平时待客以及宴请宾客(包括婚宴)时会将茶作为招待客人的饮品。当然,日本现代社会还流传着玉露茶和番茶的饮茶习俗。

2.3茶具及饮茶方式

从茶具的发展史不难看出,我国茶具的形状和样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饮茶习俗的变迁也是原因之一。现代茶具主要泛指制茶以及饮茶时使用的器具,主要包括茶壶、茶碗、茶杯等。从材料来看,我国茶具主要包括陶瓷茶具、金银漆器茶具、紫砂茶具、竹木类茶具以及玻璃茶具等。我国的饮茶方式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比如唐代煮茶法发展至宋代点茶法,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冲泡法。冲泡法更加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因而也是现代社会主要的饮茶方式。与我国相比,日本的茶具除了表示饮茶器具之外,还可以指代储存茶叶的罐子。从日本当地的博物馆中可以发现,经典的日本茶具主要包括吕宋壶(茶叶储存罐)、蚂蝗绊(茶碗)、曜变稻叶天目(茶碗)、千鸟香炉(名贵茶器)、朝仓文琳(茶叶储存罐)、不二山(茶碗)、黑乐茶碗、北野茄子(储茶罐)等。同我国相似,日本人饮茶也追求茶叶本身的原滋原味,不喜欢在茶叶中加入其它成分。“抹茶道”(用茶筅烹茶)和“煎茶道”(煮茶)是日本现代社会的主要饮茶方式。

3汉日语境下的茶语言比较

汉日语境对应着两种不同的文化范式,汉日语境下的茶语言也是该语境下茶文化的反映。对两种不同语境下的茶语言进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汉日两种语言的异同。下面从两方面对汉日语境下的茶语言进行对比分析:3.1茶的基本含义在汉语中,茶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茶叶”、“茶树”、“茶水”、“茶饮料”等。茶可以表示茶叶,比如龙井茶表示产自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村一带的茶叶,而铁观音表示产自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的茶叶。同时,茶还可以表示茶树,比如山茶就是南方地区较为常见的茶树品种。茶还有着“茶水”的释义,比如“我要喝一杯乌龙茶”里面的“乌龙茶”就是表示用乌龙茶茶叶泡制的茶水。日语中“茶”的发音受到我国茶读音的影响,主要有“ちゃ”[chai]和“さ”[saa]这两种发音。在日语中,茶的基本释义与汉语相差无几。同样地,日语中的茶可以指代茶树、茶叶(茶の葉)以及茶水等。比如,“花入り茶”、“ウーロン茶”中的“茶”就用来表示茶叶或者茶水。3.2茶的引申含义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与我国其他文化发生碰撞交融,其内涵也在该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茶”最开始是一种高雅的象征,后来茶成为普通人家的日常饮品,人们开始赋予茶越来越多生活化的含义。茶有着诸多的引申含义,这些含义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茶的延伸含义主要包括“休闲”、“生活”、“心情”等。比如“粗茶淡饭”、“茶饭不思”、“茶余饭后”、“清茶淡饭”、“不茶不饭”等成语将“茶”和“饭”放在一起,增加了茶的生活意味,这也反映出茶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当然,人们也会用茶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或者情感,比如“茶饭无心”(忧愁)、“茶余饭后”(惬意,休闲)等。相比之下,日语中茶的引申含义包括“捣乱”、“讨好”、“溺爱”、“耍花招”、“玩笑话”、“幸运物”等。比如,“祖母育ちで甘茶々な”就经常用来表示“娇宠”之义。再比如,日语动词“茶化す”在不同语境下有三种含义,即“开玩笑”、“嘲弄”、“蒙骗”。举例来讲,“オレを茶化すつもりか”的汉语翻译就是“你想蒙骗我吗”。再比如,“茶坊主”除了表示司茶者之外,还用来表示“奴颜婢膝,狗仗人势的人”。起初,日本的茶坊主指那些地位低下的茶室侍者,后来逐渐演变出“奴颜婢膝”的含义。比如说,“李さんは茶坊主です。信用すべきではありません”的对应翻译就是“小李狗仗人势,不值得信任”。

参考文献

[1]张竹莉.文化语境与茶叶名称英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3):82-83.

[2]肖潇.浅析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语言现象[J].科研,2015(21):64-64.

[3]刘堃.语境保障下的话语含意化过程———浅析交际言语中的“牛头不对马嘴”现象[J].当代继续教育,1998(5):10-14.

[4]苏辛欣.浅析日语表达中传出的日本茶文化历史[J].福建茶叶,2016,38(11):373-374.

饮茶文化范文第6篇

多年前看过一则故事,至今印象深刻。故事讲述的是阿拉伯的一位王妃,即便是婚后多年,但还是显得纤细玲珑、婀娜风流,深得阿拉伯国王的喜爱。人们很想知道她用的是什么方法,才能保持那么好的身材。于是,就花钱买通在王妃身边陪侍的宫女,看看王妃到底有什么秘诀,但多次无功而返。

后来,王妃知道这件事情后,就让身边的宫女品尝了自己的饮品。然后告诉宫女:不用再调查了。王妃的秘诀就是每天都要喝来自中国的红茶,这是保持自己身材的最重要秘诀。于是,在当时的阿拉伯国家,很多上层社会的女性开始喝中国的红茶。一时之间,红茶成为阿拉伯上流社会的新宠。

以上仅仅是一则故事,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不过,茶叶在世界各国的上流社会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则“调味剂”。数百年前,清朝政府统一了国土庞大的中国。而作为表示臣服的一种方式,各地都要向皇帝赠送奇珍异宝。当时云南向雍正皇帝进献的就是一种在今天人们看来非常宝贵的茶叶:普洱茶。而多年后,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朝普洱御茶“万寿龙团”走出深宫,在8名干警的护送下,经过天津、济南、上海、杭州、福州、广州、南宁后,到达昆明,最后回到了普洱茶的故乡:当时的云南思茅市(现已改叫普洱市)。伴随万寿龙团“出宫”的还有雍正皇帝批设“普洱”府治的进贡清单、钦点普洱茶为贡茶的奏折等。与茶叶相关的5件国宝让今人打开了眼界。同时,普洱茶也重新风靡了整个神州大地。

普洱,作为一种山野文化的象征,最终进入到象征权利和地位的皇室,并被保存至今。这已经不单纯是皇室喜欢喝茶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了。试着想象一下:雍正皇帝,在日理万机后,最想饮用的不是什么“银耳莲子羹”,或者什么燕窝等高级补品,而是品用的传统普洱,这种意义,可以相见是一种对皇城的围墙之外的世界的一种想象。这对于久居皇城的皇室子弟来讲,他们对普洱的钟情,绝对不止是喝茶这么简单。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次故宫的2.5公斤的“万寿龙团”,其市场估价就超过580万元。而为保全起见,组织方还为团茶、茶饼、茶膏三件国宝买下了1999万元的巨额保险。可见,茶叶在中国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普洱茶在国内兴起,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来自普洱茶本身的文化。据说普洱茶种类繁多,并且不同档次的普洱茶功效也不同。据说在一些国际社交场合, 普洱茶经常被作为礼品敬送给国际友人。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时至今日,茶文化已经有了不同的涵义。故宫保存百年的普洱全国巡展的故事,就充分表明了古代茶文化对于现代人的历史意义。作为一种文物文化,中国茶是拥有深厚底蕴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茶叶作为社交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对于中国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普通民众来说,都是适用的。

而说到茶叶在中国的文化底蕴,则应该从陆羽的《茶经》说起,《茶经》云:茶根自古在神州,茶史悠悠数千秋。神农采药中毒日,七十二回肿咽喉。地转天旋双目暗,七窍殷殷鲜血流。奈何毒深无解药,凤凰飞过也怀愁。野鹿忽来衔嫩叶,哀唤神农声呦呦。神农半醒食嫩叶,嫩叶入口明双眸。忽觉眼前别样绿,六腑清新四肢柔。神农随鹿觅嘉树,遥见葱茏茶满丘……

茶文化的前世今生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追溯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大概有几个阶段:(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他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唐代的陆羽在他的著作《茶经》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

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不过,无论人们持有什么样的观点,但更多的人愿意相信:茶叶发源于中国。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而如今,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对于茶叶的喜爱,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对象。中国人喝茶,是非常讲究的,也因此,很多国际友人到中国来专门学习中国的茶道。在古筝琴韵下,品着来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茶叶,对于很多国际友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新奇的社会体验。而更多的国际友人在离开中国的时候,也都会带回一些中国的茶叶,回国赠送给亲朋好友。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多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据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就非常喜欢来自中国的绿茶。女王认为:中国的绿茶,茶香浓郁,入口清淡,非常适合饮用。在白金汉宫,在女王的招待会上,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茶叶。这对于一切时尚生活追随皇宫的英国民众来讲,这是一种古老与优雅文化的结合体,是英国绅士必须具备的生活习惯,也是重大活动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

很显然,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而毫无疑问,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在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经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时期,种茶业已经拥有一定的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而到了汉朝,茶叶则成为了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而在当今社会,中国很多大城市中,都有很多各具特色的茶馆。而茶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老舍先生的《茶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但同样也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社会背景。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现在社会,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饮茶思源

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吟、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上海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二十一个方面。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东亚一些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的优秀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同时,西方颓废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也侵蚀到社会,随之产生道德危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

饮茶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现代茶室;环境设计;设计研究;茶文化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的茶文化在经过不断的演变和进步之后,现代茶室不仅在功能上越来越完善,而且在服务项目上也更加全面。虽然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较快,人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所以,现代茶馆在环境设计方面不仅要保证顾客的饮茶需求,还要尽可能多地考虑顾客在饮茶时候的心灵感受。茶馆的设计者要尽可能多地满足顾客对茶文化的精神需求,要把握好茶馆的实用和环境功能之间的关系。

2现代茶室的环境设计要求

2.1现代茶馆应该具有的功能

现代茶馆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饮茶环境,所以现代茶馆应该具备一定的交际和审美的功能。对于中国人来说,去茶馆不仅是为了喝茶,而是一种交际的行为,茶馆为现代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际场所。茶馆应该具有一定的轻松优雅的环境,能够适合人们进行文化以及思想的交流。不少中老年会选择在茶馆中和老朋友相见或者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进行思想交流。茶馆还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使饮茶的人能够获得自身心灵的满足。休闲功能也是现代茶馆所应该具备的。茶馆能够为饮茶者提供一个放松的喝茶场所,能够帮助顾客提高自身的精神。茶馆在为顾客提供茶饮的同时,还会提供一定的和茶有关的餐品。因此,我们说茶馆实现了一定的茶文化和饮食文化的交流,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场所。因此,现代茶馆环境设计一定要从茶馆的这几点功能出发。

2.2茶馆环境设计要满足顾客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茶馆饮茶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类型。第一,品茶性的顾客。第二,休闲型的顾客。第三,商务型的顾客。第四,文化活动型的顾客。针对于第一种顾客来说,来到茶馆主要是进行饮茶,所以更加注重对茶本身的要求,对喝茶的器具和品质也就要求更多。而对于第二类顾客来说,注重的则是茶馆是否能够满足自身的休闲需求,对茶馆的基本氛围以及茶馆的设计环境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第三种顾客看重的则是茶馆自身在设计上的方便性和开放性以及舒适性质。由于是商务会谈的见面,所以对饮茶过程中的茶的种类以及品质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装修方面的要求也不低。对于第四种饮茶人来说,这一类的顾客由于喜爱的是茶文化的本身。所以对茶室的环境设计和茶文化的体现就有了较高的要求。通过对这四种饮茶人的类型进行分析,我们在进行茶馆环境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茶室中内部环境的布局,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来满足不同类型饮茶人的需求。

3现代茶馆在环境设计中的注意点

3.1了解茶文化的内涵

我们国家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对于茶的喜爱从未停止。茶文化能够在我们国家大多数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主要就是因为茶文化的基本内涵非常符合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事方式。饮茶者具备一定清晰的思维能力,能够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问题,能够和身边的人进行友好的相处。古人对茶文化都有着极高的赞美。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都对茶文化有着极高的见解。他们认为茶文化能够磨砺人的意志,使人们在遇到苦难的时候能够勇敢面对。和谐是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虽然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非常重要的内涵,但是和谐的意义依然是茶文化最根本的一点,在茶馆环境的设计当中需要对和谐格外地注重。

3.2茶馆中各个功能区的注意点

现代茶馆在环境设计中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3.2.1茶馆的外部环境

对于城市中普通的茶馆来说,外部环境的设计没有具体的限制性的要求,一般来说,具备一定的自然场景或者是自然景色就可以。

3.2.2现代茶馆的前台

在茶馆前台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保证前台的整洁性和清晰性,能够有效地保证前台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前台的工作人员基本素质也属于茶馆环境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前台工作人员素质高,态度良好,那么对于前来饮茶的顾客来说就是非常友善的,对于茶馆的第一印象也是非常好的。茶馆前台还应该具备茶馆功能介绍的能力。通过对茶馆前台的设计,有效地展示茶馆的风格。

3.2.3现代茶馆的销售区域

销售区域是茶馆的中心,在对销售区域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茶馆自身的风格、格调。现代的茶馆销售区域应该给顾客一种非盈利性的意识。应该能让顾客来到茶馆感觉到茶文化,享受到茶叶的品质和茶馆的茶文化环境。茶馆的销售区域应该进行灵活的设置,在茶馆的销售区域一定要进行销售产品的展示,包括茶馆中的茶叶以及茶具等。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使是一些没有意向购买茶具的饮茶者也会驻足观看。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茶馆的销售量,销售成功的几率也就更大了一些。一般情况下,在对茶馆的销售区域进行装修的时候,玻璃货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因为不仅可以充分地展示茶叶以及茶品,还能够方便顾客进行挑选,增加茶馆中的空间等。同时,为了配合茶文化本身具有的清新雅致的特点,茶馆销售区的灯光应该尽量选用柔的色调。

3.2.4茶馆的包厢区域

茶馆的包厢区域应该和茶馆整体的风格保持一致。现代茶馆的包间应该呈现一定的休闲风格。包厢的装修风格应该和茶馆的整体风格相呼应,不同的茶馆包厢给饮茶者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中国式的风格是我们国家大多数现代茶馆所使用的风格,茶馆中的家具一般都以古典的形象示人,在休闲风格的装修下也要注重一种舒适感的营造,能够有效地帮助顾客放松自己的心态。也可以在包厢内放置一些绿色的观赏植物,帮助饮茶者对自身精神的放松。

3.2.5茶馆中的装饰物件

茶馆中的装饰物直接体现了整间茶馆的格调、风格。一般情况下,在对茶馆的装饰物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装饰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动态化表现,能够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改变,装饰物可以通过一些小的摆件来充当,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符合茶馆的风格。

4结论

现代茶室的环境设计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保证茶文化茶馆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能够满足顾客的个性化的需求。所以,关于茶馆的具体的设计应该针对顾客的类型进行分析,保证茶馆每一个区域设计的合理性。现代茶馆在设计的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茶文化知识与元素,为现代茶馆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更能够满足饮茶者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佳.现代茶馆环境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福建茶叶,2016,06:116-117.

饮茶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西茶文化;大学英语;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从古至今备受国人推崇与世界赞誉。饮茶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最初,茶被作为一种高贵的饮品,只有皇家贵族才有资格饮用。后来在唐朝中期,随着茶种类的增多,茶风盛行,茶这种饮品开始走入平常人家。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洗礼,茶文化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而是被一代又一代的爱茶之人传承和发扬。可以说,我国的茶文化极其璀璨辉煌。相比之下,西方的茶文化历史就较为短暂。并且在饮茶方面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茶文化往来也越来越频繁,本文就是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角度谈大学英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1中西方茶文化差异性分析

1.1中国的茶文化

我国一直被誉为“茶的故乡”,中国的饮茶风俗由来已久,巴蜀之地更是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通过对相关茶的历史资料查找,发现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之地,并且在唐朝陆羽著作《茶经》之后,中国的茶文化开始逐渐形成。《茶经》中记载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句话表明茶最早出现在神农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同时在不断的发展和继承中,我国的茶文化内容日益丰富,既包括茶道、茶德、茶艺,还包括茶诗、茶俗、茶的故事等等。我国人民之所以对茶备受推崇除了因为茶具有非常高的保健功能之外,还因为茶的特性温和,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中国人就如同茶一样,刚柔并济,以温和妥善的方式待人处事。我国有四大茶叶产区,茶的种类繁多,比较出名的茶的品种有西湖龙井、六安瓜片、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以及君山银尖、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等。就饮茶习惯而言,中国人更喜欢饮用绿茶,尤其是在饭后特别喜欢冲泡一杯绿茶,放松心情。中国人饮茶更注重茶本身的味道,喜欢细品茶香,在中国爱茶之人常常约三五好友在工作之余一起去茶社或者茶馆进行品茶,不仅沟通了感情,还放松了心理压力。茶乃自然之物,吸取天地之灵气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长,品茶也拉进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多爱茶之人常说,品茶就如同品人生,茶香由淡到浓,口感久久无法散去,就如同人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一样,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体验,自然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1.2英国茶文化

虽然与中国相比,英国的茶文化比较短暂,在十八世纪以前,在英国也只有贵族阶级才能够享用茶叶。在十八世纪之后,中国的茶叶出口到英国,英国开始兴起饮茶的风气。到现今为止,饮茶已经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英国每年茶叶的消费量已经远远超出中国。但是中国和英国对于茶叶种类的喜爱却是存在极大差异的,中国人更加喜欢绿茶,追求茶本身的味道。而英国则更为喜爱红茶。在英国红茶通常用英语“BlackTea”表示,而不是“RedTea”,关于红茶的英语解释在英国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大约在17世纪,英国人在我国福建厦门一带收购红茶,但是由于我国这种茶的茶色比较深,近于黑色,所以被英国人称为“BlackTea”;第二种说法是红茶在加工炮制的过程当中,其颜色会变得越来越深,随后变成黑色,所以被称为“BlackTea”。并且英国人的饮茶特点与中国人也是极其不同的,在中国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传承,通过茶会、茶礼等活动,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的道德素养。

中国讲究茶道,在泡茶时讲究茶具、饮水,茶艺师泡茶的动作要规范优美,不仅要让人享受茶艺表演所带来的美感,还要使炮制出来的茶味道浓淡醇和、香气绵长。而英国人在饮茶时喜欢在红茶里加入牛奶或者加糖。还有的人加上橙片或者茉莉等制成所谓的伯爵红茶、茉莉红茶或者果酱红茶、蜂蜜红茶等。尤其是在18世纪,英国人相对比较重视早餐,反而对午餐比较忽略,同时他们进行晚餐的时间基本是晚上八点以后。由于早餐和晚餐时间间隔比较长,容易让人产生饥饿的感觉。因此,英国人一般在下午四点钟左右,进行下午茶。发展至今,下午茶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风气。随着饮茶习惯在英国的逐渐普及,在一天的任何时间段他们都可以饮茶、如早茶、早餐茶、上午茶、午餐茶、午后茶、下午茶、睡前茶等。也正是由于英国人对饮茶的喜爱,他们的休息时间因此被称为“TeaBreak”。由此可见,在英国茶不仅仅被作为一种饮品,更类似于一种饮食。目前,在英国的餐饮场所或者公共娱乐场所,都提供茶供应。特别是在英国的火车上,还准备茶篮,里面通常会放一些简单的食品,如茶饼Scone,牛奶等,为旅客在午餐后提供茶供应。

2培养跨文化交往能力的重要意义

在跨文化交往中,英语被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是必须要学会的语言。茶叶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自成一系的茶文化,因此,想要无阻碍地展开跨文化交往,就必须对中西方的茶文化差异进行一定的了解,并且还要能够准确运用英语对茶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流畅的表达,拉近交往距离,进行有效沟通。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语言不仅仅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更应该通过对语言的了解,了解一个国家的民族、历史、文化。因此,为了培养跨文化交往能力,就需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在饮茶方面的文化差异,只有充分了解后,在交往的过程中才不会产生误会,闹出笑话。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英语知识的讲解,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而忽略实际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往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交往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让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茶叶贸易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由于茶叶贸易的特殊性以及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性,以茶文化为中心展开的跨国经济贸易往来出现文化交际障碍。因此,如何根据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进行正常的英语沟通交往,保证贸易双方合作的达成,成为跨文化交往合作中解决的问题。在大学英语课程中,针对中西茶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既符合大学英语的实用性要求,还满足当今市场环境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例,浅谈大学英语课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3.1了解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

从中西方茶文化对比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所处区域不同,各国之间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英语专业词汇和常用句型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更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英语教师要善于运用对比方法,让学生意识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让学生认清二者的区别,在以后的跨文化交往中尽量避免因为文化差异性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融入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当中来,例如在讲解茶文化的相关英语知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饮茶习惯、饮茶方式等。比如英国人最常喝的茶有两种:一是红茶,一是花草茶(HerbalTea)。泡法不像中国茶那么讲究,口味也不像中国茶因不同品种而有不同味道。

3.2,尊重文化差异性

文化差异性是由于不同的群体所处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所进行的工作内容不同,形成的的一种不同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性,但是不存在好坏之分。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要固执的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是优秀的,其他国家的文化是不值得学习的。教师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正确认知西方文化。这里以茶文化为例,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西方国家的茶道流程、茶艺手法以及茶会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化交往的氛围。同时,英语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了解更多语言背后隐藏的知识,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英语为什么将“红茶”称为“BlackTea”,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和探究。又如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指的就是占据英国人三分之一生命的饮茶时间。有上午茶(MorningTea),还有下午茶(AfternoonTea)。

3.3创新教学理念,注重文化知识培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已经逐渐的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革,英语教师也开始意识到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弊端,不再以英语成绩的高低论学生的好坏。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对英语知识内容的巩固之外,更加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培养对于跨文化交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合理安排文化课程,茶文化也是英语文化中关键的组成要素。英语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例进行文化知识讲解,例如在讲解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性时,可以对比中国与西方不同的饮茶习惯:中国对于绿茶的喜爱,英国对于红茶的推崇。另外,英语教师还应该重视文化体验,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英语背后的文化,如带领学生去参观茶博物馆或者去茶园,让学生亲身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英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针对中西方茶文化事例进行讨论,让学生欣赏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性,让学生了解茶文化的深刻精神内涵,帮助学生增加文化知识储备,为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4积极进行课堂互动,注重英语口语交流

对比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其时间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这就导致许多学生的英语分数很高,但是却无法与外国人进行正常的英语沟通与交流。为了锻炼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让大学生能够流利地与老外交谈。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将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交往中,而不是“哑巴英语”。例如,英语教师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西方饮茶场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运用英语进行茶文化交流。在交流之后,对学生在交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同时可以请外教给学生们分享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十分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结论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师不仅仅需要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还要让学生对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知识进行了解。本文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例,探究了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希望能够让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明星.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福建茶叶,2016(4):227-228.

[2]闻蔚.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东南亚纵横,2012(9):72-75.

[3]赵宇红.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6(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