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条形统计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条形统计图范文第1篇

本节课例1的教学是通过给定的某地区城乡人口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该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发现与感想:

一、精彩展现

(一)采用目标教学法,开门见山板书课题,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首先出示某地区城乡人口复式统计表,呈现了该地区1985年至2000年每隔5年城乡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根据此表分别完成两个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并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合二为一,然后说明这是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通过提问:“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新的统计图和统计量,体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怎样根据新的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所设计的四个问题中,最后一个问题“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是在前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二)精讲到位,主导合理,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我为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究的空间,首先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绘制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一说:根据这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同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启发学生回忆: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另外,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 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完成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又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的教学,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了人口教育. 又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让学生在感受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 最后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信息,了解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

(四)面向全体,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教学,分类指导,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时常提醒优生“再想想为什么”,巡视中注重辅导差生,并要求优生完成自己的任务后看看、关照、帮助周围需要帮助的同学. 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美中不足

(一)趣味性不足,课堂气氛沉闷. 缺少贯穿全课的趣味话题,如“寻宝”“闯关大挑战”“分组竞赛”“遨游数学世界”“星光大道”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二)备课不够精细,学生学情的把握不够具体,不够深入. 在本节课中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和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花去了全课三分之二的时间,而绘制统计图并不是本节课唯一的教学内容. 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的速度过慢,影响了整节课的整体性.

(三)缺少新知识应用,学生缺少当堂训练的时间. 由于学情的把握失误,致使学生没有当堂的知识巩固训练,教师也未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未能及时指导、纠错.

三、改进措施

(一)精心备课,钻研教材,掌握学情,挖掘生活中教学资源,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分组竞赛(男生组和女生组、①和②等形式),并授以“课堂小能手”的荣誉称号等.

(二)调控教学时间及方式. 改进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和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方式. 基本结构如下:

1. 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引导说出统计表的含义. 分组分别完成城镇人口条形统计图和乡村人口条形统计图. 要求学生认真、细心,以小组形式进行评比(正确、美观),并介绍经验.

2. 制作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精讲内容). 设疑:统计表是一个,你能把上面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吗?组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 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那么我们也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教师引导、板演,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学生再独立绘制统计图(完成100页图). 展示好的作品,交流经验.

条形统计图范文第2篇

【教材简析】单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基础。此外本节课中蕴含的统计思想方法以及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的数据分析观念也对今后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本节课是数学课和科学课的一次整合课,分别讲述四上和五下的内容,从内容上讲跨度较大,但统计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课堂上积极思考探究,动手绘制,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通过描述分析感受两种统计图的优势,从而达到为科学服务的目的。

【教学重点】能够初步体会数据中含着的信息,感受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能根据数量的不同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学设想】本节课是数学课和科学课的一次整合课,对学生来讲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借助数学中的统计图,分别从数学和科学的眼光来分析总结10月份的天气情况,并作出合理的预测,学生的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涨。但是由于本节课分别讲述四上和五下的内容,课堂容量较大,教学时间有限,所以要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和课堂节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1、认识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好,刘老师很高兴能帮你们解决一些统计方面的知识。

我们已经记录了1个月的天气情况,这是统计的第一步:收集数据。(板书:收集)

然后我们绘制了天气日历,这是对数据进行整理。(板书:整理)

并且填入到我们学过的统计表中,这是在描述数据。(板书:描述)

此外我们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板书:分析)

这就是我们统计的全部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对数据做进一步地描述,制成统计图并分析。

师:刘老师根据气温小组的记录,截取了5日―11日的最高气温,制成了统计图。

(课件出示由气温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师: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

生: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说说从条形统计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7日是25度。

师:这么多直条!7号在哪呢?

生:我在下面的日期中找到7号。

师:你真善于观察,我们看这是横轴,表示日期。那么25度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看它在24和26度之间,所以是25度。

师:这是纵轴,表示的是温度。真了不起,你能读懂半格的度数。像这样半格的还有吗?整格的呢?

师:继续汇报,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懂了7日的温度最高,其次是6日、5日,10日的温度最低。

师: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是通过直条的高低看出来的。

师:看来条形统计图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板书:直观形象 便于比较)

师:同学们,你们很善于观察,善于总结,看看纵轴一个格代表多少度?代表1度行吗?会怎样?10度呢?会怎样?一格代表几都行,我们根据实际数量的大小来灵活掌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由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初步认识到横轴可以表示项目,纵轴表示数量,并且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直观形象,便于比较。

2、绘制条形统计图

师:能把我们收集到的其他信息制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吗?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首先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分工,然后思考怎样绘制?有困难的可以交流一下,想好之后动手绘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绘制云量、风向、风级以及降水量的条形统计图。

解决学生出现的困难:

生1:如果某一项目中的数据是0我们怎么办?

生2:我们可以空着。

师:是的,注意我们的直条应该和下面的项目对应。如果某一项目中的数据是0,我们就把这个条空着。

生1:降水量是24毫米该怎样画呢?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2:我们可以把一个小格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

师:听明白了吗?所以我们在作图的时候一定看好纵轴上每格代表多少?

师:完成了吗?现在请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绘制成果并做简要地分析。

学生回拨相应板书:(晴为主 西南多 微风为主 降雨较少)。

【设计意图】:由于科学课的需要,本节课我们需要绘制出云量、风向、风级、降水量四幅条形统计图,由于容量较大,所以采取小组分工完成,分别出现了1格表示1个单位,2个单位,5个单位三种情况,学生议一议,画一画,感受到条形统计图的多样性。

3、介绍不同的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不仅读懂了图上的内容,而且还能绘制条形统计图,真了不起,老师这里还有几幅图,看看你能看懂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数学与科学的一节整合课,这里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下省略起始数据的条形统计图、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有一个比较完备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4、认识折线统计图

师:有一种统计图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1个月的气温的变化,知道吗?(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课件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看看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生1:温度没变。

生2:横轴纵轴没变、

生3:高低不同的点变成了直条。

生4:用线段把点顺次连接起来。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看看这回你又能读懂什么?

生:我知道5日的气温是22度,6日是24度。

师:这回你们又是怎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看日期对应的线上的点,点上标着数呢!

师:那谁来说说这些高低不同的点表示什么?(板书:数量的多少。)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读懂了5日到6日升温,7日继续升温,8日很大的降温,9日10日继续降温,11日有小幅的升温。

师:真了不起,你能读懂气温的走势。伸出左手来我们一起看看。(全班一起做手势)

我们根据线段的陡缓平能够看出什么?气温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增减变化)

师:老师用电脑制成了全月的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观察一下10月份气温的走势?

(板书:有波动整体下降。)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气温?和我们的天气要素有哪些关系?有请史锐老师。

【设计意图】: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种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折线统计图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同时也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成“回顾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拓展延伸”、“全课小结”五个基本环节,让学生在判断、操作、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学习,探索新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析】:本节课我们做了一次尝试,是小学数学和科学学科的一次整合,是“双师同课”,本节课,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完成两部分教学内容,四上的条形统计图,五下的折线统计图,刘老师在设计上有两个亮点,一次是由统计表变成条形统计图,一次是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这两次变化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本节课刘老师能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通过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启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合理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民主、和谐、融洽。

【自我反思】:当史锐老师找到我的时候,我仔细阅读了教材,发现这节课需要用到的是我们数学中的统计知识,既需要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也需要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单式条形统计图》是四上的内容,《折线统计图》是五下的内容,这样跨越了一年以上,两册教材的内容,我们该讲什么?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经过与科学老师的研究决定,条形统计图作为我们四上的内容无疑是我们的教学重点,而气温的折线统计图作为本节课的主线更不容忽视,所以这两种统计图都要讲。条形统计图为主,折线统计图为辅,条形统计图不仅要读懂图中的内容,还要学会制图,而折线统计图以读图为主,不作图。但是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还不能按着传统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所以我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借助多媒体的演示,由统计表变到条形统计图,又由条形统计图变到折线统计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率。

条形统计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统计;碰撞;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B-0073-01

一、导入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突出数据的作用

师: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随之而来的是城乡人口的变化。(出示城乡人口变化图片,让学生体会到: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乡村人口越来越少。)

师:我们是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少”这样的词来形容,然而数学是用数据说话的。老师做了课前调查,收集了一些数据,我们通过这组数据再次看到人口的确在发生这样的变化。

师:让我们一起对这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

二、问题引领,探究新知

1.整理数据。

师:这组数据看着有点散乱,我们整理一下。

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板书:表)数据对号入座。

师:这下数据清楚多了。可是我们想一下就看出来哪年人口多,哪年人口少?你想到了谁?

生:条形统计图。(板书)

2.探究“合二为一”。

(1)体会合的必要

师:老师已经将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发给了每一位同学。但是同位的两个人是不一样的。请你仔细观察,回答三个问题。

课件出示:哪年城镇人口最多?哪年最少?

哪年乡村人口最多?哪年最少?

哪年城乡人口相差最大?哪年最少?

师:怎么回事,前两个那么快,第三个却很慢?

生:我得看自己的,还得看同位的,数据比较不方便。

师:的确,这样很不方便,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合起来……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后,让生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第二个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第三个问题:哪年城乡差距最大?哪年最小?就需要同位合作。此时,老师及时介入,突出一个图解决不了问题,要把两个图放在一起,看来看去感到很麻烦,进而想到合起来。将单式条形统计图潜移默化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联系到了一起。)

(2)动手实践

师:听起来不错,怎么合呢?请同位的两个人合作完成。

师巡视指导,选择有代表性的上台展示。(采用小老师形式)

生:大家请欣赏我的作品,你们满意吗?

其余学生作出评价,依次进行,直到较为满意的出现。

师:你们大家夸夸他的作品哪里好?

师:你们真会把握重点。

(3)直观演示

师:下面有请一个神秘的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

(学生演示硫酸纸与普通纸合并的过程,形象直观。)

(4)完整演示

课件演示完整图。(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环节,出示硫酸纸与普通纸的合并,直观形象地再现“合”的过程,理解什么情况下单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合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其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合并的过程,形象直观。)

3.分析数据。

师:看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乡村人口越来越少。

师:这是我们通过观察知道的,可是我们学习数学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探寻背后的原因,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这样?

师:你的问题真好,谁来解决?

师补充:孩子们,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步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要想成为发达国家,必须搞城镇化。其次,农民来到了城市,一样住进高楼大厦,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与教育,这样就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师:既然城镇化这么好,预测一下,未来几年人口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城市人口继续增多,农村人口还会减少。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存在不足之处。学生在体验单式条形统计图要合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环节,对第三个问题理解不是很到位,没有预期的那样,出现与同座位急切合作的场面,这就要老师介入指导。我想只要心系学生,每一节课都会有可圈可点之处。

参考文献:

条形统计图范文第4篇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统计观念。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统计过程;正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感受图例的作用,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同时培养学生读图以及独立作图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能对发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际情况描绘出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感受数据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分享“统计”,看到这两个字你们会想到什么呢?

师:是啊!小到家里的日常生活,大到国家的人口与经济政策的制定都离不开统计。(课件展示)请看,这是国家对全国的城市与农村人口进行普查第一到第五次的统计结果,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

1952年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人口:77,260,000人 农村人口50,530,000人

1964年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人口:127,100,000人 农村人口567,480,000人

1982年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人口:210,820,000人 农村人口797,360,000人

1990年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人口:299,710,000人 农村人口833,970,000人

2000年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人口:458,440,000人 农村人口807,390,000人

学生从人口变化,城镇农村人口等方面进行对比。

师:是啊!用统计表的形式虽然比较简单,但在综合比较分析的时候,就显得比较麻烦、不够直观。那是不是有其他的形式,可以让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能清晰地观察各种数量间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本课伊始,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把统计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二、注重体验,全程经历

现场选择大家平时最喜欢的体育运动,进行男女生的数据统计收集。其中运动项目有跳绳、跑步、球类三项。

1.现场数据收集。

四(4)班“我最喜爱的运动”情况统计表

2.学生在网格纸上分男女生情况绘制自己的单式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选择几位学生绘制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展示,学生担任小评委点评,共同回忆单式统计图的绘制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统计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利用统计班级里同学最喜欢的体育运动的活动,从数据的收集到整理、绘制,让学生经历体验统计形成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探究数据,解决矛盾

1.展示点评。

师:观察这些图,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师: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遇到什么困难吗?(两张图不方便比较)

师:那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把两张图移到一张图中呢?先自己思考一下,再和前后的同学讨论一下,以4人小组的形式完成你们的想法。

2.学生自主体验实践(分析、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

讨论评价中围绕着几个问题,利用课堂生成展开:

(1)学生各种表达方式的优缺点。

(2)如何表现男生、女生的数据(靠拢的条形)。

(3)如何区分男生、女生的不同(颜色)。

(4)各种方式的对比与选择……

在学生自评与互评中,自然展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与图例的表示,绘制时要注意的问题等。

3.师:这种类型的条形统计图和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师: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统计数据时有什么特点吗?(不但可以表现数量的多少,而且清楚直观,便于比较)

4.看到现在完成的统计图,你对于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想对我们学校的校长提什么建议吗?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把学生推上学习的前台,让他们互帮互助,学生自己教自己,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走进生活、感受统计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像这样的复式统计图?

课件展示:书屋商店等销售情况、历届世博会参观人数、2008年北京奥运会、气候、人口、降水等统计图。

师:我们选取其中大家感兴趣的统计图来看看,能不能从中得到什么的信息?

如:从“星星书屋第一、二季度各类图书销售情况”中分析各类图书的销售情况的变化,并根据销售情况制订第三季度订购新书的策略……

……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统计知识发展延伸到社会生活中的统计现象,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分析数据信息相关的问题,并能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同时也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五、回顾总结,分享收获

条形统计图范文第5篇

例1 为了描述某市城区某一天气温变化情况,应选择( ).

A.折线统计图 B.频数分布直方图

C.条形统计图 D.扇形统计图

【分析】描述某一天气温变化情况,可根据四种统计图的特点,来选择统计图.

【答案】A.

例2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为了直观地表示陆地面积占整个地球面积的多少,最好选用( ).

A.折线统计图 B.扇形统计图

C.条形统计图 D.频数直方图

【分析】要表示陆地面积占整个地球面积的多少,可把整个地球面积看成圆,用扇形面积表示陆地面积.

【答案】B.

【点评】以上两题考查统计图的选用,根据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去分析是解题关键.

例3 在下列统计图中,用来表示不同品种奶牛的平均产奶量最为合适的是( ).

【分析】A是扇形统计图,反映了六种奶牛在产奶总量中所占比例的大小,看不出不同品种的奶牛的平均产奶量;C是折线统计图,反映了六种奶牛平均产奶量的变化趋势,也不是“最为合适”的统计图;B是柱状统计图,D是条形统计图,它们都反映了六种奶牛的平均产奶量,但B图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例如20升的A品种牛的平均产奶量与7.5升的B品种牛的平均产奶量相比,不仅前者的高度是后者高度的2倍多,而且前者的半径比后者的半径大得多,所以给人的印象是A品种的奶牛平均产奶量比B品种的奶牛平均产奶量要多得多,所以也不是“最为合适”的统计图.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了准确运用不同的统计图来表达数据的能力.我们要知道,不是任何一种统计图都能准确而直观地反映数据所表达的信息的,要根据调查的目的和数据的特点进行选择.如图1,纵坐标轴的数据并不是从0开始的,但会给人以错觉,得出错误结论,如A品种奶牛的平均产奶量好像是B品种奶牛平均产奶量的6倍.所以,统计图的不规范会给人留下不真实的印象.

例4 (2016・湖北咸宁)某市为提倡节约用水,准备实行自来水“阶梯计费”方式,用户用水不超出基本用水量的部分享受基本价格,超出基本用水量的部分实行加价收费.为更好地决策,自来水公司随机抽取了部分用户的用水量数据,并绘制了如图2和图3的不完整的统计图(每组数据包括右端点但不包括左端点).请你根据统计图解答下列问题:

(1)此次抽样调查的样本容量是 .

(2)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求扇形图中“15吨-20吨”部分的圆心角的度数;

(3)如果自来水公司将基本用水量定为每户25吨,那么该地区6万用户中约有多少用户的用水全部享受基本价格?

【分析】(1)用“10吨-15吨”的用户数除以所占的百分比,即可得到样本容量;(2)用总户数减去其他四M的户数,即可求出“15吨-20吨”的用户数,然后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即可;用“15吨-20吨”所占的百分比乘360°,即可得出所求圆心角的度数;(3)用享受基本价格的用户数所占的百分比乘6万即可.

【答案】(1)10÷10%=100(户).(2)100-10-38-24-8=20,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4;

条形统计图范文第6篇

关键词:风格;理解;感知

2012年11月28至29日,我利用两天时间,有幸聆听了县教育局组织的全县小学数学评优课活动中的七位数学教师的评优课――《组合图形的面积》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上法,不同的听课,交织在一起,有了对比,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为切身的感受。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五年级第一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既然是基础,说明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纵观几位老师上课,我发现他们几个人的授课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用数学的思想引领学生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进行操作、观察、探索活动,使学生经历分割和添补等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悟平面图形的空间感,从而使学生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和生长,同时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几位老师都选择了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客厅面积、墙的面积,以及中队旗的面积,这些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解决生活中图形的面积,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刘慧老师讲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充分把握主题,渗透新理念,发扬教学民主,注重合作学习。如,在教学客厅面积时,她先让学生动手利用多种方法把组合图形分解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做到了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石门教育辅导站陈慧老师讲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前教师首先复习曾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知识,以“今天为老师的新房进行装修”这一情境引入课题。教学中教师并不是要教给学生求几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合理分割、分块探究、加减组合的方法是求未知平面图形的面积的重要方法。当学生真正获得了知识的时候,就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就会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我们六年级北师大版本上册中学过的内容,但与人教版的内容比起来,北师大版本重点讲解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绘制方法,而对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附带而过。听了几位教师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增加了一些知识,而且让我深深体会到,几位老师都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如,城关小学的霞老师在讲解本课内容时,先从单式纵向条形统计图过渡到复式纵向条形统计图,利用形象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很快对比出两个统计图的特点,接着出示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统计图的特点,又掌握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能很好地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相结合,做到严谨和生动相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同时,统计内容都是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几位教师讲授这节课时概念界定很清楚,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都利用转化思想、猜想的思想、验证的思想。学生表达得也很到位,可见老师在备课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短短两天时间,使我收获颇多。总体感知几位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每节课展示给我们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再是以前的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过程,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并不是一味地向学生讲解知识点的重要,并不是一味地指导学生如何解题,更多展示的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解题,并从中找出最简单的方法加以归纳,因为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要远远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这也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条形统计图范文第7篇

例1 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抽样调查方式的是( ).

A.调查我市中学生每天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

B.调查某班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C.调查一架“歼20”隐形战机各零部件的质量.

D.调查某亚运会上100米决赛参赛运动员兴奋剂的使用情况.

思路点拨:A选项中调查的对象太多,适宜采用抽样调查;B选项中调查的对象是一个班的学生,适宜采用普查的方式;C选项中的调查对象性质特殊,也适宜采用普查的方式;D选项调查的目的要求所有调查对象一个不缺,也适宜采用普查的方式.故选A.

方法总结:统计学中有两种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普查耗时、耗力,有时甚至具有破坏性,因而采用抽样调查去估计总体.分析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解实际问题中的总体、个体、样本,然后确定适当的调查方式.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应注意使样本具有广泛性、代表性、随机性.

考点二 统计图的应用

例2 卫生部修订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从2011年5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新规正式生效.为配合该项新规的落实,某校组织了部分学生在“城阳社区”开展了“你最支持哪种戒烟方式”的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整理后分别制成了如图1所示的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但均不完整.

请你根据统计图解答下列问题:

(1)这次调查中同学们一共调查了多少人?

(2)请你把两种统计图补充完整。

思路点拨:(1)根据使用“替代品戒烟”的人数和其所占的比例可求出总数;(2)根据第(1)问求出的总数算出未知的百分比和人数,补充两种统计图.

解:(1)在这次调查中同学们调查的总人数为:20÷10%=200(人).

(2)统计图如图2.

方法总结:扇形统计图反映各部分所占的比例,条形统计图反映各部分的具体数据,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可求出总数.解统计图表问题,要抓住其特点,找出有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合理的预测和推断.

考点三 频数分布直方图

例3 上海某主题公园开放后,前往参观的人非常多.5月中旬一天的某一时段,有关部门随机调查了部分入园游客,统计了他们进园前等候检票的时间,并绘制成如下图表.表中的“10~20”表示等候检票的时间大于或等于10min而小于20min,其它类同.

(1)这里采用的调查方式是_________;

(2)求表中a,b,c的值,并请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3)在调查人数里,等候时间少于40 min的有__________人;

思路点拨:(1)调查方式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本题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2)根据表格可以得出抽样的总人数为c=8÷0.2=40(人),因此b=40×0.125=5;a=14÷40=0.350;(3)等候时间少于40 min的有8+14+10=32(人).

解:(1)抽样调查;

(2)a=0.350,b=5,c=40,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4;

(3)32.

方法总结: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常用到的结论:(1)频数=频率×数据总数;(2)各小组的频率之和为1,各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数据总数;(3)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小长方形的高之比等于频数之比,也是频率之比.

考点四 综合应用

玉树地震后,全国人民慷慨解囊,积极支援玉树人民抗震救灾,有的捐款,有的捐物.国家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及其他基金会分别接受了捐赠,青海省也直接接受了部分捐赠.截至5月14日12时,他们分别接受捐赠(含直接捐款数和捐赠物折款数)的比例见扇形统计图(如图5所示),其中,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共接受捐赠约合人民币15.6亿元.请你根据相关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1)其他基金会接受捐赠约占捐赠总数的百分比是________;

(2)全国接收直接捐款数和捐赠物折款数共计约________亿元;

(3)请你补全图6中的条形统计图;

(4)据统计,直接捐款数比捐赠物折款数的6倍还多3亿元,那么直接捐款数和捐赠物折款数各多少亿元?

思路点拨:本题是一道有关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综合题.从扇形统计图5中,可以获取各部门获得捐赠的百分比.从条形统计图6中,可知其他基金会获得的捐赠为2亿元.明白了这两点,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解:(1)1-33%-33%-13%-17%=4%;

(2)=52(亿元);

(3)因为中华慈善总会接受的捐赠占所有捐赠的13%,故中华慈善总会接受捐赠共计:52×13%=6.76(亿元);玉树地震救灾捐赠款物条形统计图如图7;

(4)设捐赠物折款数为x亿元,依题意有

6x+3+x=52,解方程得x=7.

故直接捐款数和捐赠物折款数分别是45亿元和7亿元.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是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将从条形图和扇形图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充分挖掘两图表中的隐含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数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

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1.D;2.B;3.B;4.A;5.(-3,0);

6.5;7.x>-2;8.x

9.解:如图8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直线x=3,x+y=0,x-y+5=0,

原点(0,0)不在直线x-y+5=0上,

将原点(0,0)代入x-y+5可知,原点所在平面区域表示x-y+5≥0部分,

原点在直线x+y=0上,

取点(0,1)代入x+y判定可知点(0,1)所在平面区域表示x+y≥0的部分,见图8阴影部分.

10. 解:(1) y甲= 1.2x+900(x≥500(份),且x是整数);

y乙=1.5x+540(x≥500(份),且x是整数);

(2) 若y甲>y乙,1.2x+900>1.5x+540,x

若y甲=y乙,1.2x+900=1.5x+540,x=1200,

若y甲

当x=2000时,y甲=3300,

答:当500≤x

当x=1200份时,两个厂的收费相同;

当x>1200份时,选择甲厂比较合算;

所以要印2000份录取通知书,应选择甲厂,费用是3300元.

《数据的分析》拓展精练参考答案

1.C;2.B;3.B;4.A;5.75,68,69,69;

6.21;7.16;8.140;9.16;

10.解:(1)甲组测得数据的平均数=×(11.9×1+12.00×2+12.05×2)=12.00m,中位数为12.00;

(2)s甲2=S2=×[(11.90-12)2+(12-12)2+(12-12)2+(12.05-12)2+(12.05-12)2]=0.003,

s甲2>s乙2,

乙组学生测得的旗杆高度比较一致.

11.解:(1)甲、乙、丙的民主评议得分分别为:200×25%=50分,200×40%=80分,200×35%=70分;

(2)甲的平均成绩为:≈72.67,

乙的平均成绩为:≈76.67,

丙的平均成绩为:≈76.00,

由于76.67>76>72.67,所以候选人乙将被录用;

(3)如果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个人成绩,

甲的个人成绩为:=72.9,

乙的个人成绩为:=77,

条形统计图范文第8篇

一、问题的开放――教学空间开放的导航仪

儿童思维发展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经验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程度的具体形象性。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要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思维发展特点和儿童喜欢挑战未知领域的心理特点,从问题的指向性、层次性、发散性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属于自己的桃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空间,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通过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其实这就是创造,而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正是我们教学的高位追求。只有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人”的位置上,赋予他们充足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时空。才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思考和分析,促使学生在独立自主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二、内容的开放――教学空间拓宽的源头水

教师作为教材的研究者和使用者,不能肤浅地解读文本,应该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实和重组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兴趣;其次,增加弹性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给学生的创新提供空间;再次。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做创,在生活中追求真善美。

不仅如此。教师更要有在教材之外找“教材”的意识和能力,如:走进图书馆,吸取各种书籍报刊的“养料”:走进电视,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走进网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浩瀚的信息有效整合,及时传递给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了解和认识现实世界的强烈需求。

三、方法的开放――教学空间开放的广角镜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创造的意识。首先教师要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多一点动手的机会,多一点活动的空间,活动时间给予充分的保证,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交流中进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