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啤酒品牌

啤酒品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啤酒品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啤酒品牌范文第1篇

“百威”这个名字不但与原来洋文谐音,而且中文的发音也响亮,翻译功力决不在“可口可乐”之下。但为国人不知的是,“百威”啤酒为了维护“巴德威泽”这块牌子,打了几十年的海外官司,至今战火硝烟未散。

“巴德威泽”商标之争

美国的“巴德威泽”是安海斯-布希啤酒厂酿制的王牌啤酒。安海斯-布希啤酒厂的创始人阿多尔夫斯·布希出身于一个德国酿酒世家,1857年移民美国。后来他与早年移居美国的艾哈特·安海斯的女儿结婚,翁婿二人联手开创了安海斯-布希啤酒厂,选中了“巴德威泽”这个名字作啤酒的品牌

“巴德威泽”在德文里面是“巴德威斯”这个地名的形容词,所以“巴德威泽啤酒”就有“产自巴德威斯地方的啤酒”的意思在里面。

当年巴德威斯隶属奥匈帝国,也曾经归入德意志联盟,历史上就以酿造啤酒著称。“巴德威泽”这个名字一来让布希忆起自己的故国,二来他也决心要在美国酿造出地道的德国口味啤酒。1876年他们开始和另外一位德国移民卡尔·康拉德合作,安海斯-布希啤酒厂负责酿造,康拉德负责包装销售。1878年康拉德注册了“巴德威泽”的商标,1883年,安海斯-布希啤酒厂将这个品牌的商标买了下来。

“巴德威泽”啤酒很快就在美国大受欢迎,销量大增,生意也迅速扩张,但从一开始就受到品牌商标的困扰。因为这时美国市场上已经有几家以“巴德威泽”为品牌的啤酒。

1894年,第一场关于“巴德威泽”商标的官司就开始对簿公堂,其后又是接二连三的诉讼。好在安海斯-布希啤酒厂一路胜诉,但在宾夕法尼亚州杜波依斯有家小酒厂一直生产自产的“巴德威泽”,坚持挑战安海斯-布希啤酒厂,直到1972年杜波依斯酒厂被另外一家匹兹堡酒厂买下,安海斯-布希啤酒厂这才算是最终贏了美国境内所有的“巴德威泽”商标官司。

然而,安海斯-布希啤酒厂的“巴德威泽”品牌在海外的官司更加不顺,挑战它霸主地位的对手是来自巴德威斯本地的“巴德威泽”酒厂。酿酒业涉及水质、酿造原料、发酵配方等一系列特殊的地方因素,因此以地名作为品牌是酒界约定俗成的规矩,像法国的香槟、中国的茅台都是这个道理。这家酒厂就叫“巴德威泽啤酒厂”,按说是相当名正言顺的。

这家酒厂是在1895年由当地的捷克人开办的,比安海斯-布希啤酒厂的“巴德威泽”注册商标晚了10多年。1911年双方达成协议,各自可以在世界各地分别销售“巴德威泽”啤酒。

两个国家的啤酒之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紧接着是美国的“禁酒令”和“大萧条”,商标之争告一段落。到了1937年,这时的巴德威泽啤酒厂已经处于独立后的捷克,在捷克大行“去日耳曼化”运动中,巴德威斯城改称捷克·布杰约维采,酒厂也改成捷克文的“布杰约维采啤酒厂”。该酒厂试图卷土重来,在美国取得“巴德威泽”啤酒的专利,安海斯-布希啤酒厂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大家谈来谈去,到了1939年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根据协议,布杰约维采啤酒厂同意接受一笔相当少的款项放弃在北美的所有权利。但协定签订后一个星期,德国军队开进捷克,从此捷克亡国5年。

1945年5月,苏联军队解放了捷克,也就控制了捷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布杰约维采啤酒厂也成为国有企业。尽管此时铁幕降临,但“巴德威泽”啤酒的品牌之争并没有因为彼此隔离在两个世界而停止。眼下布杰约维采啤酒厂的“巴德威泽”已经可以在美国销售,但只能采用“捷克啤酒”(Czechvar)的品牌商标,而安海斯-布希啤酒厂的“巴德威泽”在海外一些国家也只能称作“巴德”(Bud)。

2008年11月,安海斯-布希啤酒厂以每股70美元,总价约52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比利时的英博集团。英博集团为全球第二大酿酒公司,从而使具有130多年历史的“巴德威泽”另择新主。不过“巴德威泽”的品牌之争仍然没有结束。

巴德威斯酿酒溯源

不过,巴德威斯酿造啤酒的历史远比捷克布杰约维采啤酒厂为早。公元1265年,波希米亚国王普烈米索·奥塔卡二世就给“巴德威斯”颁发了酿酒的敕令,1351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査理四世还特别颁布了有名的“一里令”,就是只准此城方圆一里之内酿酒,从而保护其垄断的地位。

1795年,有两家德裔人创办的与另外一家德裔啤酒厂合并,创建“公民啤酒厂”,注册“巴德威泽”的啤酒品牌,并早在1802年就出口到美国,1876年在费城举办的百年博览会上出尽风头,并且还是巴登浮腾堡皇家的御用啤酒商。值得注意的是,两年之后,美国的“巴德威泽”才问世,更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与美国“巴德威泽”打得不亦乐乎的这家捷克“巴德威泽”酒厂是1895年才成立的,比美国的“巴德威泽”还要晚10多年。

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捷克布杰约维采酒厂眼下的总经理吉里·博切克曾经振振有词地说:“安海斯-布希在19世纪后半叶寻找啤酒名称的时候,他们没有用‘巴德威泽’,而是用‘巴德威泽啤酒’。要知道,他们在这里所说的‘巴德威泽’不是个名词,是德语里的形容词,和捷克语‘布杰约维采啤酒’中的‘布杰约维采’一样,是用来修饰名词‘啤酒’用的。”

但美国人在打官司的时候并不买他语言学的账,而就时间来说,如今的捷克布杰约维采酒厂比安海斯-布希注册的“巴德威泽”商标要晚;假如以地为酒名的惯例来说,既然捷克人称其地为“捷克布杰约维采”,啤酒当称“布杰约维采”才对,与“巴德威泽”应无牵涉。

人们不免会想,捷克方面何不让年代早于安海斯-布希的“巴德威泽”,且地名又叫“巴德威斯”的德裔“公民啤酒厂”出来和美国人对簿公堂,那上述的两条道理岂不都能占到上风,官司也就稳操胜券了么?这其中就有捷克方面的难言之隐了。

捷克斯洛伐克在1918年从奥匈帝国里独立出来之前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地区,境内有许多几代世居的德裔人口。有些地区,当地德裔甚至大大超过捷克人的数量,靠近苏台德地区的巴德威斯就是如此。而且这些德裔人家一般掌握了经济和技术上的实力,许多企业实际上是掌握在德裔手中。当初捷克人的布杰约维采酒厂在1896年单独筹资成立就是为了力图摆脱德裔企业控制的局面。为了进一步消除德国文化和经济的影响,捷克在独立之后将巴德威斯正式改称捷克-布杰约维采,捷克人的啤酒也就叫“布杰约维采啤酒”。

“二战”过后,所有德裔人口都被驱逐,所有德裔企业都抄没充公。随着苏联控制下的社会主义全民化浪潮,“公民啤酒厂”当然也不例外,只是除了充公之外,生产的啤酒名称也要“去日耳曼化”,不允许再使用充满德语意味的“巴德威泽”,而是换成面目全非的品牌“参孙”(Samson)和“水晶”(Crystal)。

在这样的情势下,那40多年跟安海斯-布希打的官司只好由国营的捷克“布杰约维采啤酒”和美国人叫阵开打,但自家的牌号已经改过,时间又晚了些年,其中的委屈自是难以启齿,底气总是先输了一筹。

“公民啤酒厂”复出

1989年的“”后,早先德裔的“公民啤酒厂”终于复出,正宗的德裔老牌“巴德威泽”也能重见天日了。正如行家所料,一旦德裔老牌的“巴德威泽”重新正名,它也要参加“巴德威泽”品牌大战。

2005年8月,捷克布拉格电台报道了一则消息:“在美国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捷克啤酒,它有几百年的历史,也有很著名的牌号:巴德威泽啤酒。而它的啤酒一词的拼法是德文的‘B-I-E-R’,而不是圣路易斯市的安海斯-布希啤酒厂巴德威泽啤酒的拼法‘B-E-E-R’。像捷克的巴德威泽在美国要用‘捷克啤酒’的商标一样,这种啤酒在美国也要另用―个商标‘B·B·公民啤酒’,不过在市场上销售还是叫作‘来自捷克巴德威斯城的啤酒’”。

啤酒品牌范文第2篇

从青岛啤酒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那天起,如何借助奥运平台,实现近距离向消费者传递产品、品牌诉求和企业信息一直牵动着孙明波的神经。“每个企业对奥运营销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我们所做的奥运营销一定要符合青岛啤酒的品牌定位。”面对着眼下一大堆要做的工作,孙明波胸有成竹。

先发制人

2005年8月11日,这一天成为青岛啤酒奥运营销的起跑日,在这场“马拉松”式的奥运营销长跑中,青岛啤酒先发制人地“打开距离、打开空气、打开翅膀、打开局面、打开荣耀”的激情带动了全民参与奥运。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根据相关规则,赞助奥运的企业具有排他权,但是,与青岛啤酒争食奥运大餐的还有燕京啤酒和百威啤酒。这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的赞助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先例。

在这场巅峰对决中,三家企业为了同一个目的各奔其道,而青岛啤酒的奥运营销节奏显然比燕京啤酒和百威啤酒要快。

2006年6月,青岛啤酒和湖南卫视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一项名为“青岛啤酒──我是冠军”的急速行走比赛,历经全国18个省的43座城市。

但在青岛啤酒总裁金志国看来,青岛啤酒更多地是与城市关联。此次青岛啤酒与奥运交融,联合中央电视台举办“青岛啤酒・CCTV・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推介的中国名城”大型电视活动,再续它与城市的关联,借助奥运推介中国最美丽的城市,带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力求将青岛啤酒的品牌主张灌输到每一个城市中,其基础正在于青岛啤酒与城市的关联性由来已久。这是燕京啤酒和百威啤酒不曾设计的目标。

至于旅游和奥运是什么关系,孙明波解释道:“二者都是推介中国,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形象,青岛啤酒作为民族百年品牌必须为此作出贡献,奥运会比赛毕竟是少部分人才能参与的项目,相比之下,参与旅游的人更多。”

在煌道品牌营销咨询机构首席顾问朱煌看来,青岛啤酒的奥运营销处处彰显出营销功底,计划两三年内以“奥运”营销为主线,以“青岛的、世界的”奥运口号,全面提升青岛啤酒的国际化形象,连续推出“奥运公民”、“梦想中国”、“奥运中国行”、“央视观球论英雄”等活动,结合青岛啤酒在全国市场的通路促销,一举奠定了其奥运营销先锋的地位。

找准品牌属性

品牌属性决定了品牌的奥运主张,用孙明波的话来说就是:“奥运营销既要符合青岛啤酒的理念和宗旨,也要符合青岛啤酒品牌的主张。”

“激情成就梦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青岛的、世界的”一系列口号与青岛啤酒的品牌属性有着极强的关联性。朱煌表示:“青岛啤酒是具有企业和产品双重属性的品牌,这些口号更多的是说‘我是谁,我能干什么’。而燕京啤酒提出的‘感动世界、超越梦想’口号,则带有明显的产品营销痕迹,仅仅是一个时期推广活动的口号,而非品牌主张。从这一点来看,燕京啤酒的营销水平处于下风。”

这说明奥运营销实际上是在考验企业的营销功力。对此,北京赞伯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路长全解读了二者的差异化做法:燕京啤酒是借奥运之势致力于渠道分销,做了很多社区活动,这和燕京啤酒的一贯做法相吻合;青岛啤酒则是依靠奥运做品牌,为奥运推出了一款名为“欢动”的啤酒,这种啤酒适合运动以后饮用,酒精含量低,有一定的营养成分。燕京啤酒主要是做区域市场,在营销上注重渠道分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青岛啤酒是全国性的品牌,利用奥运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这是比较长远的做法。

从双方的投入来看,是青岛啤酒大投入大产出,还是燕京啤酒小投入大产出?朱煌认为,“啤酒行业历来都是大投入大产出,没有一定的实力做后盾,不可能成就大品牌。尤其是在奥运后期,中国将真正进入‘啤酒战国时代’,啤酒行业的竞争与兼并将以大投入决定最终的获胜者。”

青岛啤酒大投入的原因在于它希望把奥运精神、奥运文化传递到平民,传递到草根阶层。“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做品牌营销工作,涉及三个议题,即品牌宣传、消费者体验、产品销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消费者体验。所以,我们让平民参与奥运,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奥运精神和青岛啤酒的品牌文化。”孙明波说。

借力奥运出国

“青岛啤酒赞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预期就是走向国际化的开端。”孙明波一句话道出了青岛啤酒开拓国际市场的野心。

上个世纪50年代,青岛啤酒就开始出口国外,如今经过多年努力,青岛啤酒在中国的啤酒出口量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行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青岛啤酒作为中国的百年品牌,过去在出口市场上留给消费者的是老的形象。我们希望借助奥运会,除了广泛推广品牌之外,还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即时尚、运动,而不是外国人过去印象中的陈旧品牌。今后,所有推广活动都围绕着把青岛啤酒做成国际化品牌,我们的愿景是把青岛啤酒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孙明波说。

国际化的公司有很多种,青岛啤酒希望成为哪一类呢?孙明波告诉记者:“有的国际化公司很大,我们不与它们比有多大,而是要做品牌,企业不在大,有品牌则灵。”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曾经说过:“品牌有一种责任,有品牌的企业对产品有一种责任,以及对消费者信誉的保证,这个形象的塑造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品牌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在急速扩张的时候,青岛啤酒的目标是做大,收购了很多啤酒厂,造成品牌多而杂。后来,青岛啤酒应用了平衡计分卡系统,进行全国性的资源整合,战略重点从做大转向做强。”博意门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孙永玲说。

这一转变过程,孙明波也是亲历者之一。“青岛啤酒将把现有的品牌整合到‘1+3’:1是青岛品牌,属于高端品牌;3是3个第二品牌,属于中档品牌,即崂山、山水和汉斯。不过,这也是过渡期,未来要整合到‘1+1’,即青岛啤酒加上一个第二品牌。”孙明波说,“因为区域内还有品牌消费习惯,这种习惯要慢慢淡漠化。另外,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地方性品牌会逐步被淘汰掉。”对于这样整合的好处,孙明波补充说:“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比如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1+3’是很难做到一起的。”

青岛啤酒2006年点燃了奥运激情,2007年传递奥运激情,2008年将释放奥运激情,2009年将演绎奥运激情。青岛啤酒上演一系列激情戏的同时,也在为了国际化目标继续迈进市场整合的步伐。

过去,青岛啤酒在全国分为很多区域,这在前几年开拓市场的时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发育日趋成熟,这种以区域为主开拓和管理市场的方法显露出局限性,比如,产品的销售政策不统一,价格管理难度大;无法形成合力,协同和一致性差;品牌形象不一致,各区域存在投机心理,为了增加销量有可能做出有损品牌形象的事情。“中国的市场很大,每个区域都有营销公司,我们的竞争对手整体调配资源攻打我们的各个区域市场,我们就没有优势了。为此我们开始强化集团化管理,在给区域营销公司保留一定空间的前提下,把影响全局的营销、政策收上来。”孙明波说。

虽然,整合是非常复杂而且极具风险的事,但是,整合后的好处可以让青岛啤酒不再惧怕路上的风险。孙明波表示:“整合除了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之外,还可以使品牌定位具有一致性。青岛啤酒国内的整合和国际化是可以同步进行的,二者相辅相成。”

在青岛啤酒做着内部整合工作的同时,啤酒市场也进入整合阶段。目前,中国市场上有近500家啤酒厂。未来,市场的集中度将越来越高。“中国排名前三位的啤酒厂加起来的市场份额占到中国啤酒市场份额的40%以上。但是,中国啤酒行业相比国外发达国家仍然相当分散。美国排名前三位的啤酒厂商占到了美国啤酒市场80%以上的份额,日本也是。中国的啤酒市场会向越来越集中的方向发展。”孙明波说。

啤酒品牌范文第3篇

弊病之一:成本的增加。啤酒的生产周期长,从投料到成品要20多天的时间,很难根据市场情况来安排生产,不能及时判断产量造成的积压是常见的事情,啤酒的保质期短,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销出,这批酒就只能倒掉。单品牌生产批量小、销售周期长从而影响工厂整体的生产计划和供货计划,不同品种的成品也需要单独储存,既占用了有限的储存空间又形成了混乱。品牌之间存在包装上的差异更是麻烦,购买更换装置的费用是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之间,生产中途改变更换装置严重的影响了效率,增加了损耗。同时造成了原辅材料的积压和浪费,特别是商标不具有通用性,假如买断品牌的销售情况不好或停止买断经营,对于企业所造成的浪费难以估量。在啤酒行业规模效益是很明显的,量越大成本越低,用总成本除以总产量 就得出一瓶啤酒的成本,可是对于买断品牌的成本永远是一笔糊涂帐。

弊病之二:损害了主导品牌的品牌价值。由于啤酒生产的特点,难以做到啤酒口感、品质上的本质差异,只有外在的识别标志如包装和商标,而没有基于产品质量差异性的品牌区隔,影响了主导品牌的排他性诉求,降低主导品牌的内涵价值。并且这些买断商们大部分买断品牌的行为是因为趋利的动机,向企业买断或开发一个品牌后,投机行为占的成分更大,匆匆忙忙进入市场就是为了收回投资,让他们把赚到手的钱掏出来进行品牌投资是不太可能,由于缺乏长远的品牌规划,形成了买断品牌生命力脆弱。当然,一些买断品牌成功的通过依附主导品牌赢得了市场空间,但是没有资金实力、营销策划和市场资源的支持,被买断品牌的推广所投入的资源也难以积累形成有效的品牌价值,红火的销售又能坚持到什么时侯?这种买断行为损害了主导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淡化了主导品牌的内在价值,降低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期望值和忠诚度,很快企业就会感到得不偿失。

弊病之三:扰乱了产品价格。买断品牌没有明确的定位。众多的买断品牌和企业原有的品牌挤在一起,很少有运用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价格定位来和竞争对手拉开距离,迫使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残酷,也导致买断品牌的发展空间大大降低。为了能生存下来,买断商不会遵守企业的价格政策,低价竞争是不可避免。买断品牌的客户都与企业的权力部门和人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进行监控,在市场操作中即使有不规范的地方,业务员也会睁只眼闭只眼,窜货、私自扩大销售范围的行为屡见不鲜。某些经销商更是尾大不掉,依靠买断品牌的销量和市场为要挟,不停地索要优惠政策,通过价格优势又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价格体系几近崩溃。消费者会问,同样是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为什么价格相差那么大?等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成分产生怀疑的时候,就从根本上损害了企业的市场基础。

弊病之四:品牌数量众多扰乱了市场。啤酒行业不同于白酒行业,销售半径就只有200公里左右,让买断经营的品牌上太远的地区发展那是自寻死路,所以千方百计的要回来。买断经营的品牌在市场上很难有较强的竞争力,没有威胁到竞争对手反倒是新形成成多方混战的局面,同一企业的品牌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最终无从选择;啤酒的品质无法在生产中形成太大的差异,品质相同,生产厂家相同,只是牌子不同,消费者会想会不会是假冒的,对品牌的真实产生怀疑。一些企业啤酒的市场秩序被自己的品牌冲击得仰面朝天,旗下的一些买断品牌之间不停地内战,相互窜货,更有买断品牌扰乱主推品牌,整个市场一片混乱。

啤酒品牌范文第4篇

日前,第十一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而在海外被誉为“中国名片”之一的青岛啤酒以其950.16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蝉联中国第一啤酒品牌。青岛啤酒公司所属的崂山啤酒的品牌价值也达到了81.72亿元,因此,青岛啤酒成为中国第一家拥有千亿品牌价值的啤酒公司。在中国啤酒行业迎来差异化、品牌化消费的时代,青岛啤酒用111年坚守的“高品质”雕琢出了中国啤酒的品牌王者。而在青啤人眼里,品牌价值倒不如说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能力的体现。

一饮好品质:“旷日持久”的精酿与“电光火石”的畅饮

不夸张地说,青岛啤酒是用111年的“旷日持久”去精酿一杯好啤酒,用最“慢”的自然酿造带来醇厚气息烘托出的品质文化与价值。

青岛啤酒百年来始终恪守“慢的坚持”:行业内“最长低温发酵工艺”,遵从酿造啤酒的自然法则,给“啤酒之魂”酵母充足的时间,让它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自然规律生长、繁衍、进化。正是这种“慢”的坚持,让每一瓶青岛啤酒的背后,蕴含着外人无法想象的精雕细琢。

111年精于一杯啤酒的执着坚守,以厚积薄发的“电光火石”一饮征服了全球消费者挑剔的味蕾。或许这一刻我们尝到的,不仅是“健康、自然、醇厚”的好味道,更内隐着青岛啤酒百年来对啤酒品质的全部记忆。

一张好名片:

中国啤酒与世界的愉悦“对话”

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席蒙代尔曾表示,品牌既是一种文化,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具体体现。

就在世界杯如火如荼进行时,青岛啤酒收到了这样的“Twitter传书”,澳大利亚国家足球队队长Mile Jedinak表示“Tsingtao,Thanks for your support―Mile Jedinak(青岛啤酒,感谢你的支持!)”。在美国、加拿大、哥斯达黎加,作为走出国门60年、远销世界85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啤酒,青岛啤酒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品牌最该有的模样:高品质、高价格、高可见度。2013年,北欧市场销量增长20%;英国主流市场渠道持续增长,其中TESCO增长20.8%,Waitrose增长53.5%;新兴市场增长显著,非洲市场增长93%,东欧市场增长73%;在亚太地区,韩国市场同比增长65%,香港市场增长10%成为第二大啤酒品牌,澳门市场占有率超过61%。

读懂新生代:

突破创新让消费者为快乐“尖叫”

“从电子商务、产品创新、渠道创新,以至于营销推广活动、为世界杯而专门制作的广告,近两年来,青岛啤酒的确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坐在记者眼前的范逸飞,是个标准的80后潮人,一边玩着青岛啤酒专门为球迷开发的“足球预言秀”游戏,将自己的头像嵌入其中,发到朋友圈;一边喝着前两天刚从网上订购的青岛啤酒足球罐产品。他开心地告诉记者,“这下,我为青岛啤酒‘带盐’(代言)了,个性、敢于求变求新,敢于读懂新生代,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从青岛啤酒奥古特、逸品纯生,鸿运当头、炫舞激情、黑啤等高端特色产品,再到足球罐新品、纪念装及原浆;青岛啤酒紧跟消费趋势高端化、市场细分化、电商渠道等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捕捉消费者味蕾潮流和畅饮体验,获得了良好市场反馈。

就在众多企业为了营造品牌的经典感,而不断增厚品牌“履历”时,青岛啤酒这个百年品牌却抛出了“品牌不是越老越好”的观点。为此,青岛啤酒启动了品牌年轻化战略。在体育和音乐这两个领域的跨界深耕,让品牌与消费者产生丰富的情感互动,在公众的心目中注入品牌的价值观。

“有质量”的发展:

为消费者打造体验升级版

啤酒品牌范文第5篇

再次荣膺榜单中“中国第一啤酒品牌”的青岛啤酒,作为首个入驻天猫和微信商场的啤酒品牌,为整个啤酒行业的品牌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渠道探索的同时,在电商销售中也取得了十分骄人的成绩。在刚结束的“双十一”活动中,青岛啤酒达成约50万罐日交易量,较去年则增长218%,连续两年蝉联全网啤酒类目销量第一,这些数字其实并不重要,但数字背后却反映着消费者对青岛啤酒的喜爱与支持。

销量第一,携国人青睐完胜国外品牌

在天猫“双十一”啤酒类目热销品牌排行榜中,前10位里进口啤酒品牌更是占到了9席,青岛啤酒以绝对优势占据了销量第一的位置,其他的啤酒品牌最高销量也不及青岛啤酒的1/3。在消费者的大力支持下,青岛啤酒不仅捍卫了国产啤酒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也为所有其他国产啤酒品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双十一”购物需求,青岛啤酒电商团队一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电商平台销售,陆续在天猫及微信商城打造自己的销售网络,对于此次“双十一”的“备战”工作,无论从对外的宣传推广和销售策划,还是到针对客服、仓管、物流等相关人员的“战前培训”,都已经在3个月前进行缜密的筹备。通过努力,青岛啤酒让整个团队在“双十一”的当日销售,以及售后发货等工作中都做到了分工明确,准备充分。据了解,青岛啤酒“双十一”的所有销售订单已于3天内全部发货完毕,发货速度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品牌第一,领行业新趋成就年轻品牌

“2014最佳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是Interbrand第七次针对中国市场运用它首创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为中国企业设立品牌发展的坐标空间。该榜单以及时捕捉市场趋势和品牌动向的特点,成为目前国内公认的最权威的品牌价值排行榜。以产品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青岛啤酒,不断探索、满足并引导年轻消费者需求,成为了2014年中国啤酒品类中品牌价值第一的企业。

对于消费者来说,今年最重要的全球性事件无疑是“2014巴西世界杯”,为迎合年轻消费者多元化需求,青岛啤酒率先推出了足球主题系列新品,并在线上联合电商发起“啤酒宝贝送酒”活动,从产品到物流“全定制”。并在世界杯期间打通了线上线下平台,推出一系列完全结合球迷语言和内心的话题与互动,同时还运用跨界营销,将足球与音乐结合起来,既找到了球迷的语言,同时又借助“音乐”的力量,进一步拉近品牌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

啤酒品牌范文第6篇

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欧盟退出2003-2004年度啤麦的国际贸易,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又遭遇恶劣干旱气候,加上石油价格上涨等原因,原料、辅料、能源、运输4个环节均相继提价,从而引起的啤酒企业成本增长幅度至少为20%左右。

成本的上涨,必将导致价格的上扬,这对于市场而言是再天经地义不过的事。但是,原本视为正常的价格杠杆问题令业内如此风浪大起,依笔者所见,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涨价”表象所掩盖的中国啤酒业的其它问题。

地方品牌的市场出路何在?

啤酒价格上涨的呼声折射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啤酒的发展模式。

价格的整体上涨虽说受市场因素左右,但实施行为还是全行业在起作用,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市场还没有一个真正垄断的企业或品牌。如今,中国啤酒的地方品牌很多,这一点很像德国,所谓“价分区域,地分南北”,对涨价采取的态度当然会根据其“地方利益”而作取舍。

对于消费者来说,低价位啤酒是最受青睐的,据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消费者对啤酒涨价不认同,选择啤酒单价为5元以下的消费者比例超过60%,在5~10元间中档价位的消费者所占比例为27.29%,而10元以上的高档价位消费者比例仅为5%左右。

就现在的情况看,啤酒作为大众消费酒类,价格不高已然成为普遍的认同,在价格的基础上维系起来的所谓品牌忠诚度是很不稳定的,如果某地方品牌单方面上调价格必将会引来外地品牌的乘虚而入。

据资料分析,由于南方市场的吨酒利润普遍比较高,出于市场份额方面的考虑,涨价的迫切性不强;北方市场的啤酒利润普遍偏低,有些地方甚至酒价低于水价,迫切需要把价格涨上去,但市场早已习惯了一瓶啤酒一两块钱的价位,因此涨价的压力非常大。

比如说广东市场的啤酒定价普遍高于外地,利润空间已经很大,但此次仍闻风涨价的话,很多消费者从情感上是接受不了的,有的消费者甚至表示,如果涨价,他肯定会买其他价格相对便宜的产品,而不论产地。相对来讲,假设占北京市场92%市场份额的燕京啤酒上调价格的话,很可能仍会在外来品牌的价格之下或是相当,并不会对其市场产生影响。

再者,国内大多啤酒企业在经历了多年的价格大战之后,已将生产成本一降再降,利润微乎其微,逼近了极限,目前继续下降的空间极小。如果生产成本继续大幅度上涨,那么将吃掉啤酒本身的利润,使众多企业难以为继。近几年,已经有相当一些啤酒企业因为无力招架激烈的竞争,一再亏损之下不得已而投向了其它产业。

区域性品牌到底是死守一棵树,还是努力向外突围?这已是摆在大多企业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此次是生产成本的问题,那么下次呢?化解市场的风险永远不只停留于成本上,还有渠道、市场拓展、产品线延伸等。

区域消费的市场特性使得众多地方品牌的销售渠道的变革提上日程,啤酒企业对于涨价之所以顾虑重重,正是由于啤酒行业的特殊性产生的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令啤酒企业在销售终端占不到任何便宜,而渠道的开拓也不是企业可以决定的,这些过多的障碍也桎梏了地方品牌的区域突围。

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笔者从一开始就对什么涨价“密谋”、“联盟”等新闻一笑了之,

因为市场的区域性使得“涨价联盟”不攻自破,虽然说某某协会有过这方面的倡议,但对于企业来说,结成价格联盟很困难,就算企业“联盟”了,经销商的“统一”也是极其困难的。在涨价的风声渐浓时,因利润的诱使,各自为政的涨价事件就已经在各地暴露出来,当然这也仅限于区域范围内,据了解,仅在湖南市场,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涨价的就起码有两三家企业。

还有一点就是这次原料涨价逼现的区域品牌的“延伸问题”。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来说,其生产线可以很长,在此次危机中,其啤酒利润完全可以在集团内部通过其它的利润弥补。但是,小企业正好相反,有些地方品牌既生产啤酒,还生产饮料,甚至包括饲料等,在“和平年代”这种产业多、杂的经营方式还能够挣些银子,一旦“市场危机”来临,就显得笨拙和致命了。此时的“多元化经营”无异于伸出巴掌打人,而现在要做的却是攥紧拳头。所以,这次原料涨价将逼迫大多小企业将一些非主营业务分散、承包出去。

领导品牌的成长突破口何在?

在地方品牌挣扎着找寻出路的同时,市场的残酷性也在预告着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死期临近,因为物竞天择的定律就在于真正进化成功的往往只属于少数。

啤酒原料涨价,对于那些没有规模效应的小企业来说不啻于一枚重磅炸弹。这些企业将面临原料价格、产品价格和大啤酒集团的多重压力,再加上盈利空间本就大受压缩,今年的销售旺季极为可能转变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望”季,甚至有可能因为扛不住压力而从此一蹶不振。

大啤酒集团虽然具备一定抵御风险的能力,但在原料紧缺和价格暴涨面前,局势仍不容乐观,好在大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将有助于其加大市场份额,这也为国内啤酒市场的新一轮洗牌拉箭上弦。

目前,国内啤酒的产能高度集中在青岛、燕京、华润等几家大企业身上,而这几家也是最有可能成为国内啤酒品牌领导集团的热门人选,对它们而言,啤酒原料的上涨只是加快了中国啤酒业重新洗牌、整合的时间表而已。

其实,大企业的“雄心”早已在涨价风波中显露无遗。当“22家大型啤酒厂商密谋涨价”的消息在业内大闹之际,燕京啤酒便公开否定了“准备4月1日在北京涨价”的传闻,而证明不会涨价的理由则是燕京方面所表示的“2004年度所需大麦已全部采购完毕,且采购成本没有明显上升,他们有自己的麦芽厂,麦芽供应没有任何问题。” 据悉,除了燕京啤酒外,对“啤酒涨价”进行否定的厂家还有珠江啤酒和蓝带啤酒等大牌。

笔者认为,大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前,必须先保证市场占有的最大化,而为了抢占市场,大企业很有可能通过“放血式”的价格手段加快兼并和整合的步伐,因此看,今年整体啤酒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如果不出所料,在竞争特别激烈的区域市场,进攻品牌甚至还会采取降价的手段攻城掠地。

但是,价格战已被市场验明是一把双刃剑,从家电市场就可见一斑。要想挤进领导品牌的行列,价格战只是战术手段,而国内大部分企业恰恰需要突破的正是战略远景的问题。

第一,规模的扩大化。

尽管笔者认为近期的涨价不大可能,但随着啤酒企业并购渐进尾声,大型啤酒企业开始进行品牌整合,啤酒价格上涨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比如说燕京啤酒应对成本上涨的第一道盾牌,就是以其产量规模的全面提升、以规模效益促使成本下降。而规模的扩大化的另一种释法就是自己的“啤麦储备”,燕京啤酒就能够承担这样的储备成本;再如嘉士伯入主大理啤酒后,除部分高端产品采用进口啤麦外,大部分原料都采用自己啤麦基地的产品。

在规模的生产的条件下,企业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控制能源消耗、调整产品结构的方式来抵御风险。

第二,技术的革新化。

目前国内企业应对原料涨价危机的普遍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将自己一年所需的麦芽数量都提前订购,承担较高的成本;二是以次充好,用低品质的饲料大麦或者国产大麦,甚至糖浆替代进口麦芽,以降低成本,等待新一轮大麦供应。前者的风险在于资金,后者的风险在于品牌信誉。

这就迫使欲成为领导品牌的企业要加快技术的革新,做好原料以及辅料的替代工作。并且要及时了解市场的动态,推出适合市场的新产品,从口味上和包装上与其他啤酒形成差异。

第三,产品结构的优化。

市场营销的普遍定律是80%的利润来自20%的市场。在低档产品的利润降低,市场受到很大影响时,企业应该调整营销思路,把开发重点放在中高档啤酒市场,推出中高档产品,拉伸产品线。

啤酒品牌范文第7篇

正因为中国啤酒未来市场广阔的前景和辉煌的远景,使国内啤酒巨头不断加快了发展步伐,啤酒行业出现大规模的兼并、收购活动,形成了像青岛、燕京、华润、哈啤等超百万吨的大型集团。同时国际啤酒集团也纷纷进入中国啤酒市场,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A-B、SAB、英特布鲁、嘉士伯、海涅根、纽斯卡尔等国际啤酒集团更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中国啤酒市场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新一轮程度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竞争的层次更加高深,品牌正在逐步取代价格竞争、产品竞争,成为最有生命力、最具差异性的竞争手段,中国啤酒营销已经进入品牌营销的时代。 中国啤酒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1.1品牌定位分析

我国啤酒企业除青岛、燕京等少数几个全国性的啤酒品牌定位已经比较清晰外,其它大多数品牌还处于发展阶段,定位还不是非常清晰,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许多企业实施单品牌战略,产品线过长,既有中低档产品,又有高产品,品牌的中低档形象定位还没有完全改变,高档品牌定位没有充分突现出来;二是大部分品牌都是区域性的品牌,而随着许多啤酒企业集团化,市场格局全国化发展急需使品牌从区域性的形象定位而全国性品牌形象定位,但要真正实现品牌全国性定位还需要一段路要走。

1.2产品结构分析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中高档尤其是中档啤酒市场迅速发展起来,但我国大部分啤酒企业90%以上的产品还是低档产品,中高档啤酒所占总产量比例还较低,而高档啤酒基本上被百威、嘉士伯、喜力及青岛燕京等品牌所垄断。目前我国啤酒企业产品结构普遍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品种增多。部分啤酒企业在产品开发上认为是越多越好,甚至有的啤酒企业品种多达上百种,品种的过度开发导致了许多弊端,如同一目标市场的产品重叠、产品形象混乱、不同产品之间的价格和市场冲突等;二是产品链延长。由于产品向中高档层次的延伸,使啤酒的产品链延长,增加了产品管理的难度,不同档次之间的产品冲突容易发生。

1.3营销渠道分析

啤酒的营销渠道已经从一元式向多元式发展,即从以前单纯地依靠经销商渠道的模式转变成为以经销商渠道模式为基础,直销模式、直销与经销商混合型模式。经销商模式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部分渠道链仍显过长,城镇市场位于县城的一批商与位于乡镇二批之间距离过长,运距远、管理难度大;部分一批商终端意识还强,不愿意直接做终端,只靠二批和三批将产品销到终端;直供模式发展速度还较慢,企业对终端的控制力不强。直供模式与经销商模式会因为目标市场的重叠而容易出现对同一目标市场的争夺。

1.4产品价格分析

1.4.1低档啤酒价格低迷

由于啤酒市场严重的供求矛盾导致竞争过于激烈,低价竞争长期存在,低档啤酒市场更为突出,而且长时间内持续低迷,难以提升。

1.4.2 价格体系不稳定

运费、返利等因素造成差价过大,使倒酒窜货现象在啤酒行业非常普遍。屡禁不止的倒酒窜货现象使部分产品或市场价格体系混乱,影响了经销商的正常经营,一些经销商因此而对企业的忠诚度下降,一些产品因此而迅速从市场上消亡,容易造成客户流失、坏账损失等。

1.5品牌力分析

1.5.1品牌知名度

啤酒是一个品牌区域化非常明显的行业,我国啤酒品牌虽然多达1500多个,但除了青岛、燕京,珠江、哈啤、雪花等品牌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外,其它的区域性品牌只在是本省市的区域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还较低。

1.5.2品牌美誉度

品牌美誉度取决于品牌的形象,而企业文化发展水平和企业文化对外传播效率又从根本上决定了品牌形象。由于我国啤酒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水平和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度还不高,使得啤酒品牌缺乏深厚的文化做支撑,因而品牌内涵显得较为单薄;各种广告资源的诉求点不同,造成品牌个性的多角化,主体形象不突出,缺乏个性;在啤酒质量同质化的今天,过分强调品牌的质量形象,不能创造出更多的品牌形象差异。品牌形象的相对模糊,给消费者留下的品牌印象就不深刻,造成品牌美誉度还不是非常高,品牌的竞争优势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1.5.3品牌的忠诚度

忠诚度是消费者对品牌重复购买度,是品牌三度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三度中的最高层次。品牌的忠诚度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难培育的,是在品牌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础上而产生的。目前我国啤酒品牌除青岛、燕京少数几个全国化的品牌在较高的忠诚度外,其它区域性品牌只在本区域市场具有一定的忠诚度,一到外埠市场忠诚度就谈不上了。

1.6品牌传播分析

1.6.1品牌的广告传播分析

由于啤酒行业的低利润性使大部分啤酒企业不可能象白酒企业一样投入大量资金做广告,所以啤酒行业的广告战远没有白酒行业激烈,但啤酒行业的广告竞争也正在加剧。啤酒广告的季节性非常强,投放相对集中,基本没有企业长年在一个媒体持续不断投放广告的。成本较低,传播性较好的墙体广告、大型灯箱广告、塔式广告、门头广告、车体广告、终端POP广告是啤酒企业热衷的广告形式,也是目前啤酒企业主要的广告传播途径。目前国内啤酒企业的电视广告很少有创意独特、内涵丰厚、记忆点强的广告片,广告效应的延续性不强,广告结束之后,广告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持久性还不高,广告对品牌形象的提升和品牌资产的积累起的作用还不强。

1.6.2品牌的公关传播分析

我国啤酒企业公关活动开展得较少,而且部分公关活动由于时效性差、与消费者接触性差、连续性差、公关资源的利用效率差,其品牌的传播效果都不是非常好。

1.6.3品牌的促销传播分析

目前啤酒企业终端的促销活动如促销小姐、各种抽奖活动、喝酒比赛、赠品投放等方式的促销活动的大量开展起到了一个非常直接、非常有效的品牌的传播作用。但大部分啤酒企业的促销活动主要还是功利性的,对消费者消费欲望的刺激还是以物质利益刺激为主,而注意情感促销的促销方式还较少,对品牌情感力的提升还是较为有限的。

1.6.4品牌资源传播效率分析

目前造成许多啤酒企业品牌形象提升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种品牌资源没有进行有效地整合,传播方式和途径缺乏系统管理,造成传播的低效性,甚至造成品牌形象混乱和弱化。

1.6.5品牌的人员传播分析

营销人员直接面对经销商和消费者,所以营销人员的个人形象、业务素质、职业道德都会影响到品牌形象的塑造。目前部分啤酒企业的营销人员还有极少人的服务意识不强,敬业精神差,对客户吃拿卡要现象还存在,引起了客户的不满,损害了企业和品牌形象,所以我国啤酒企业营销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提升品牌形象非常重要。

1.7市场格局分析

1.7.1目标市场格局

目前啤酒几乎80%以上的市场份额都是低档啤酒市场,年产40万吨以下中小啤酒企业是这部分市场的主力军,而年产40万吨以上的大型啤酒企业则是这一市场的主力军,高档啤酒市场则被百威、喜力等洋啤酒和青岛、燕京等少数国内啤酒巨头所瓜分,民族啤酒品牌在高档啤酒市场上优势还不突出。

1.7.2市场区域格局

除了青岛、燕京两家全国化的啤酒企业近年来随着在各地的规模扩张使国内市场的覆盖率迅速提高,基本形成了市场全国化的格局;而雪花、哈啤、珠江、金星还正处于市场区域性向全国性过渡时期;其它的啤酒品牌还会长期处于区域性的市场格局。 中国啤酒品牌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啤酒品牌发展战略会在艰难而复杂的环境中稳步发展,在未来的10年中会呈现以下的趋势:

1.8.1啤酒企业对品牌发展的认识程度和运作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品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更加重视本企业品牌发展,对品牌发展的认识程度和运作水平不断提高,将品牌发展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而系统工程,深入实施。

1.8.2啤酒品牌数量逐步减少。随着市场经济不断规范,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日益发挥作用,进一步推进了啤酒工业的规模整合步伐。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因被市场淘汰出局或被并购,导致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品牌会随之消失,品牌的数量会日益集约化。

啤酒品牌范文第8篇

对于消费者来说,啤酒虽然不是生活中的必须品,但是,在很多时候,啤酒却是不可缺少的饮品。也正因为这样,消费者对啤酒口味的要求非常高。

近日,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对近2000人的调查显示,73%的消费者在购买啤酒的时候注重口味的选择。(表1)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啤酒消费市场的饱和,人们更加注重啤酒的品质,口味更好、质量更安全,这些都成为消费者更注重的方面。

消费者选择购买啤酒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品牌。数据显示,有近50%的消费者在购买啤酒的时候注重品牌,其中,在品牌认知度方面,青岛和雪花两大啤酒巨头分别占55.8%和48.5%(表2),同样,两大啤酒品牌也分别以36.8%和32.3%成为消费者最常购买的啤酒品牌(表3)。

质量的认可是消费者对于品牌认可的重要前提,知名度和互动度依赖于啤酒的质量基础。衡量一个品牌竞争力强弱是看它的消费者口碑如何,啤酒的主要消费群体多为青年群体,适应年轻人的生活及消费习惯将成为啤酒品牌获得新的竞争力的必要因素。啤酒是典型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对品牌而言,树立来自民意的好口碑形象成为啤酒品牌升级发展的重要引擎。

色如琥珀,味若麦香,不同品牌的啤酒其口味各有特点。小赵是一名家住沈阳的80后小伙,他最喜欢喝的啤酒就是雪花啤酒,他和朋友们喝酒的时候经常怀念上学的时候喝的1元钱1瓶的大雪花,“那时候啤酒度数特别高,喝1瓶就‘上头’,但是那味道特别香”。

在大连,华润雪花旗下的黑狮牌啤酒在当地有着非常好的口碑,浓浓的麦香味、新颖的包装、亲民的价格,作为地方品牌,黑狮啤酒在大连市场占据着优势位置,KTV、酒吧、饭店等消费场合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从最早的清爽、淡爽到如今清纯、干啤、鲜啤、纯生、黑啤、果味啤酒等越来越多口味的啤酒如百花齐放般出现在市场上。不同的口味,不同的酒精含量适用于不同的消费人群。

早些年,由于啤酒工艺的原因,很多喝啤酒的人都会有喝酒“上头”的不适症状。经研究发现,导致消费者喝酒“上头”的因素是啤酒中的一个指标――醇酯比。随着啤酒生产工艺的革新,雪花啤酒则通过引入了醇脂比的指标,合理地优化了醇酯比,对其控制并制定了相关的标准。有了醇酯比、高级醇等指标的控制,就能解决啤酒“上头”的问题。数据显示,在受调查人群中,60%的人更喜欢纯生口味的啤酒。

啤酒这一外来饮品深植华夏大地,已经有一百多年。进入21 世纪后,中国啤酒行业发生了大的并购与重组,特别是跨国公司与财团的介入,中国的啤酒工业向着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啤酒工厂数逐步减少,而工厂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青岛、雪花、燕京三大集团。现在,中国的啤酒总产量已接近 5000 万吨,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国。

虽然,像青岛、雪花、哈啤等啤酒品牌在国内历史悠久,是老字号啤酒企业,但是,从品牌定位上,这些啤酒品牌则越来越青春,越来越激情。近年来,啤酒企业深耕体育、音乐等备受青年关注的领域,通过跨界的深度合作,让品牌与消费者产生丰富的情感互动,在公众的心目中注入品牌的价值观,立体化打造品牌形象。例如,近年来,青岛啤酒携手NBA,连续六年举办青岛啤酒“炫舞激情”啦啦队选拔赛;赞助伦敦奥运会中国冠军之队;牵手汇丰高尔夫冠军赛等赛事;赞助“CBA联赛”;签约亚足联冠军联赛,成为首家联姻“亚冠联赛”的中国品牌。在体育营销战略一贯性的基础上,青岛啤酒也在尝试音乐营销。在产品类别上,青岛啤酒相继推出奥古特、逸品纯生、鸿运当头、炫舞激情、黑啤等高端特色产品;包装上,足球罐新品、纪念装、春节“福”字包装等;营销上,青岛啤酒紧跟消费趋势高端化、市场细分化、电商渠道等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捕捉消费者味蕾潮流和畅饮体验,获得了良好市场反馈。

调查显示,产品研发与核心技术依然是企业竞争的利器,全方位的产品价值、精细化的营销方式将成为竞争的主要方向,以产品为核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竞争,将成为啤酒市场竞争的主流。

相关链接:

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啤酒厂是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五年时间里,俄国、德国、捷克分别在哈尔滨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厂。

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英德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 2000 吨,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厂的前身。

1904年在哈尔滨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1914年哈尔滨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厂,同年北京建立了双合盛啤酒厂,1935年广州出现了五羊啤酒厂 ( 广州啤酒厂的前身 ) 。

1958年中国在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资新建了一批规模在2000吨左右的啤酒厂,成为中国啤酒业发展的一批骨干企业。到1979年,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90多家,啤酒产量达37.3万吨,比建国前增长了50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