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成功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7岁初中毕业出外打工,经过了一年的磨砺,让他更加成熟了,深深懂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靠自己才能把握好,即使家庭再贫困,生活再拮据,靠自己的双手一定能撑起一片蓝天。替别人打工无望,于是他开始踏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择业无贵贱,创业靠努力。
人生路漫长长,创业之路荆棘满地,几经波折,还是令他难以抉择。但天无绝人之路,一阵春风将机遇悄然带至。那天从信宜县考察回来的兴伯,兴致勃勃地过来鼓励他,从事生态山地放养鸡,并承诺帮助他。经过再三考虑后,他最终选择了这条路—养殖。
但不是想干就能干什么的,没有一定的种养技术谈何容易,于是他从畜牧局技术工作人员那里学到了些饲养管理技能和有关防治鸡病的技术。有了这些技术后,他更加有了信心。他的两位伯父也对他的选择表示赞同,纷纷在精神和经济上支持他。他对自己的家乡近1万平方米的山地,山清水秀的天然环境充满了信心。于是在万事具备之下,他掀起了网他的“东风”。于6月份他开始购进了第一批鸡(来源:文秘站 )苗—1000只优质鸡苗,并在家乡现有的环境建起了一座简易的鸡舍。
鸡儿在他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的长大了,而且机遇再一次来临,因为两位大伯替他找到了销售商—县城的多间酒店和市场,听到这个消息,他意识到他要更加努力了。四个月后,第一批鸡儿终于长大了。幸运的是他的果实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并决定跟他长期合作,捧着生命中第一笔自己创业赚来的钱,他备感欣慰,心中的希望之火燃烧的更旺了。
有了上一次的成功试养鸡的经验后,他接着开始了第二批只鸡苗的试养,结果同样很成功,然后根据市场的营销情况,逐步由每一批鸡长大鸡销售后再进鸡苗饲养的基础上,发展到每个月或20天左右进1000—只鸡苗进行循环式的饲养经营,从而达到每月每天的鸡销售不会间断,确保正常客户的供应。经过5年多来的努力,从原来每一次4个月试养1000只发展到全年购进鸡苗35000只,成活出栏销售30000多只,在经过多年的艰辛摸索总结后,市场销售活鸡每斤价格上调不大而鸡苗款和饲料款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自己更加精打细算,精心饲养,仍取得了5—10﹪的盈利,除了解决三个在鸡场就业人员的工资和自己每月约元的生活费用外,仍取得近2万元的利润投入搭建鸡舍等固定资产投资,至底初步统计投资了10座鸡舍和鸡苗饲养房近20万元。成功的创业之路使他越走越宽。
困难重重,坦然面对
事事不可能一直顺顺利利的,养鸡更是一样,记得那个恰逢全国不少地方发生了高致性禽流感,市场销路突然锐减,使鸡养至下蛋后一个多月都没有销售完,而且有时候购进一批鸡苗成活的出栏率达不到九成造成亏本的现状,或受市场价值影响无利润也销售的情况。但面对这些他都明白,只有敢于面对才能走过这场风雨,迎来心灵的洗礼,因此风雨过后他变得更加坚强了。
创业靠努力,也要靠“智”
循环经济是近年来发展的潮流,作为新一代青年,他也要随着潮流走,于是他决定走生态循环养鸡之路,为了解决养鸡留下的鸡粪肥料消化难题,他想,鸡粪只要达到无害化,除了一些农民要小部分培植禾苗、种烟外,存下的大部分怎么处理呢?因此他也请教一些取得有种养经验老种养户,并参观学习他们利用发酵后的鸡粪供作柚果的肥料,再通过今后柚果所取得收入投资养鸡的这种互为利用的科学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经验,所以他从春开始,种下1000多株蜜柚,这种种养结合的方式不但解决了养鸡所生产的排泻物难题,还为今后增加致富的资金来源。
关键词:油管传输 射孔 射孔弹 导爆索
油管输送式射孔能够一次性射开所有的油气层,在各类高压油气层下射孔,尤其是在电缆射孔不能进行的井孔,例如,水平井、高温高压井、气井等。油管输送对油气层的损害小、在采油(气)树全部装好后射孔,可以有效的预防井喷、安全可靠。随着大庆油田开发的深入,斜井、水平井等复杂井的不断增多,井下情况也愈加复杂,采用电缆射孔经常会发生遇阻、井喷等突况。因此,油管输送射孔以其特有的优势, 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因此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着油管传输工作量的增加,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现场施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导致油管输送射孔不成功的情况发生。针对近年来在油管输送射孔施工中不成功的案例, 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对引起油管输送射孔不成功的以下两种原因进行分析。
原因1、导爆索或传爆管没能正常传爆导致枪身未能正常穿孔
原因2、枪身发生聚爆,造成不能正常穿孔
一、高X-11井油管输送第二柱导爆索断爆原因分析
该井油管输送射孔两次定位,射孔井段1176.8-1018.2,单中接 40柱,枪型TY-102,弹型DP44RDX-5,投棒起爆,点火后起枪发现1-2柱射孔枪未穿孔,在第2柱枪头部,扶正管内发生断爆,图1为断爆导爆索端面。
图1 断爆导爆索切面图
原因及分析:
由上述情况可知,该井的导爆索或传爆管没能正常传爆导致枪身不能正常穿孔,引起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人为、材质、周围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传爆管及导爆索的传爆。
1.人为因素
在施工前没有认真检查导爆索传爆管是否完好,弹架装配过程导爆索与弹架之间固定不好,制动片没有锁紧,这样在弹架下井过程中导爆索下滑, 增大了两柱枪传爆管之间的距离,使下部分射孔枪传爆管不正常传爆,达不到传爆的条件,导致传爆管爆燃,不能引爆导爆索影响正常穿孔;在切割导爆索时导爆索头漏药过多,影响传爆管与导爆索之间的传爆,还有导爆索长短不规范,有长有短,短的传爆距离达不到要求,长的传爆管互相摩擦,易损坏,都会影响正常传爆,导致枪身不起爆;在卡传爆管过程中,传爆管与导爆索之间未能卡紧, 施工过程中脱开, 引起传爆管与导爆索之间传爆不良,达不到传爆导爆索条件,使导爆索不能正常传爆;下枪前要看好两支枪身之间的传爆管偏心距离是否过大,由其是单中接,扶正管易弯曲折断;双中接在弹架穿入枪身过程,传爆管没有扶正管的保护易与枪管内壁摩擦,可能损害传爆管,不能正常传爆。
2.材质因素
导爆索与传爆管本身不符合标准,本身密度或传爆能量不够, 达不到起爆要求。
3.外界因素
阴雨天施工可能会引起导爆索或传爆管的潮湿,还有传爆管与导爆索之间进入杂物,有时枪身中接涂抹过多的黄油,黄油粘在导爆索上,在枪身下井时黄油可能会流入到传爆管与导爆索缝隙间,影响传爆管与导爆索的接触使其不能正常传爆,使其发生断爆。
二、中X-11炸枪原因分析
电缆传输射孔,第13次2.0m(1.8m有弹),点火后遇卡,加大拉力电缆拉断,8月30日枪身及弹架捞出,枪尾炸裂,弹架、未发射孔弹及枪尾掉入井底,该次后1.5m未发射(1.3m弹)。
1.射孔枪炸枪的原因
1.1枪体进水,射孔弹没有形成聚能。可能造成进水的原因有:零件尺寸不好,加工问题。(枪两端密封部位、泄压孔部位、内盲孔部位);密封配件没起到应有作用,尺寸有问题或损坏。(O型密封圈、泄压孔封孔盖)。
1.2导爆索爆速降低,使射孔弹、复合药爆燃,没有形成射孔。导爆索受损的原因:一是运送拆装时导爆索被刮破漏药(丝扣、内盲孔台面、零件棱角会把导爆索刮破等);二是射孔弹架弯曲向射孔器内安装时,硬塞致使导爆索被损坏,存在或折弯断药,三是导爆索本身质量问题,达不到爆速要求。
1.3射孔器材料问题,泄压孔没有起到设计的作用,打开率太低;枪身原材料达不到要求,强度不够,原材料有缺陷;枪原设计问题,造成枪体强度不能满足使用。
2.加工精度分析
2.1加工精度不够能够形成进水主要有三处,枪两端密封面、泄压孔、内盲孔。
两端密封面、内盲孔、泄压孔若存在问题,会导致枪体进水;泄压孔如加工没达到要求,打开率太低。
2.2密封配件问题:O型密封圈质量(尺寸、耐油性、耐温性)存在有问题;泄压孔封孔盖(也称泄压垫)有问题(即也是密封承压问题),都会造成枪身进水,引起炸枪。
3.操作问题
下井前射孔弹架导爆索破损、复合药、弹受潮湿等;抬放弹架时造成弹架弯曲严重,导爆索被丝扣、内盲孔台面、零件棱角等刮破漏药;射孔枪受损,一是密封面锈蚀等,二是枪头、枪尾密封面受损,密封圈受损;
成功案例
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业主要求最大幅度降低或转移投资风险和建设风险,采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合作模式及F+EPC模式大大降低政府财政及各项风险。八局南方入驻广西20余载,对广西区域内项目基本掌握。现对八局南方4个项目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1. 肇庆综合管廊及同步建设项目
2015年10月,肇庆市委市政府将肇庆管廊项目列入肇庆市2016年重点工程,2016年1月27日,广东省召开市长办公视频会议,会议明确肇庆管廊项目作为2018年第15届广东省运会献礼工程。肇庆新区核心区(即肇庆新区的西南地段,西起凤凰大道,北至贵广南广高速铁路,东至珠外环高速公路,南临西江,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域内实施)。总投资811548万元,建安费598846万元。经济效益分析:本工程中标合同额55.86亿元,通过深入研究施工合同,发掘策划点,截止目前随着设计优化、计划管控、商务策划等立项和实施,累计为项目创效约3亿元,本工程效益由中标时预期22%提高到27%;同时积极与联合体成员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联动,参与设计和设计概算中,发现概算超出可研造价时,及时与业主单位沟通,并通过肇庆市常委会的表决,将超概20.4亿元以签订补充协议和快速化工程立项分解落地。该项目的落地提高了我局在管廊工程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开启了“肇庆经营模式”的大门。
一、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的因素分析
吉利并购沃尔沃的难度可谓是中国海外并购成功案例中最高的,因为吉利与沃尔沃不论在品牌、技术、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距。为什么吉利能够成功地完成这次收购?其复杂的背景因素值得分析。
1.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2008年下半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为全球金融危机。在此背景下,许多外国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这正是中国企业利用海外并购走出国门的大好时机。通过海外并购,中国企业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取到梦寐以求的汽车国际品牌、核心技术和国际营销渠道。这是中国实现技术跨越的一个捷径,可以迅速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软实力。吉利并购沃尔沃,正是利用这次机遇,帮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尽快走向国际市场,利用沃尔沃的国际知名品牌,彰显中国汽车业的实力。因此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也是此次并购成功的一个外部因素。
2.福特是战略性出售沃尔沃。福特出售沃尔沃是基于战略目标的选择。为应对2006年福特创下的有史以来最严重亏损(约127亿美元),福特公司CEO穆拉利决定执行“一个福特”的战略,其具体措施之一就是消减品牌,缩减福特的车型数量,将经营重点放在“强有力”的福特自有品牌上。2007年,福特以8.5亿美元的价格将阿斯顿・马丁出售给英国的一个投资集团。2008年,福特以23亿美元的价格将捷豹、路虎打包出售给印度的塔塔集团,同年,福特将其持有的20%的马自达股份出售,持股降低至13.4%。在穆拉利的带领下,福特执行“一个福特”战略取得成功,实现扭亏为盈,2009年净盈利达到27.2亿美元,市场份额出现了1995年以来的首次增长。也就是说,福特是战略性出售,可以降低成本、减少债务、改善财务状况,而非财务性出售,并不会因为财务状况的好转而更改出售决定。
3.吉利基于对自我战略的坚持。吉利为了实现“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将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和品质服务。为了突破自我发展的壁垒,吉利坚持内外兼修的原则。对内则通过引进外部高级人才来加强核心能力的建设,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与制造,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完善生产质量管理,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对外则通过并购全球第二大DIS自动变速器厂,实现了汽车核心零部件自动变速器的生产。国内汽车产业整合规划为“四大、四小”集团,而吉利短期内在品牌、技术、国际化市场、产品质量等多个重要维度下难以获得质的提升,产业定位与企业定位难以改变,面对不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现状,吉利将并购战略放到了全球,通过缜密准备,实现了蛇吞象的并购,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打下了基础。
4.并购的前期准备充分。吉利在并购前期掌握了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从专业人才的聘请,政治风险的防范,资金的融资渠道到工会的调解方面都做了充足的准备。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早在2007年就开始着手准备收购沃尔沃,与福特总部进行过多次协商。吉利坚信福特是出于战略性出售,并聘请了庞大的外部专业收购团队来进行辅导与协助,如并购事务顾问洛希父子公司、法律事务顾问富尔德律师事务所、财务事务顾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汽车公司整合咨询顾问罗兰贝格公司,以及全球知名的并购公关公司博然思维等,除此之外,华泰汽车总裁童志远和从事企业高管的沈辉联合加盟吉利。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吉利掌握了并购活动中所有的危机点。而美国在并购中也并没有夹杂任何政治因素,吉利作为民营企业的这个身份使海外收购经常遇到的“政治风险”减为最小。收购价格也大大低于此前报价,相关品牌、知识产权也均归属吉利所有。吉利多方筹措获得收购所需资金,融资方案得到了各方的踊跃参与。经过多次沟通与调解,沃尔沃工会也表态支持。最终,吉利击败众多竞争者,使得并购取得成功。
5.并购后的整合方案符合各方利益。由于福特十分关注沃尔沃内部人员对此次出售的满意度以及出售后沃尔沃是否可以摆脱困境,吉利收购后的整合运营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福特的上述要求。吉利允许沃尔沃内部保留单独的运作体系,及不干涉沃尔沃的运营管理,保留高管团队,并且对工会承诺不转移工厂和不裁员。除此之外,吉利规划了沃尔沃未来的发展,一是通过采购沃尔沃设置在中国工厂生产的零部件,以降低采购成本。二是扩大销售规模摊薄整车成本。通过详尽的成本测算,准确的预测出沃尔沃销售35万辆即能实现扭亏,而在中国市场2009年奥迪销售15.72万辆,宝马9.05万辆,奔驰6.85万辆,沃尔沃2.24万辆,沃尔沃只占四大高端汽车33.86万辆的6.6%,沃尔沃只需在中国扩展5万辆就能实现35万辆的全球销售而全面扭亏。
二、吉利进行国际化经营可能存在的挑战
1.沃尔沃是否具有持续盈利能力。沃尔沃在短期恢复盈利并不困难,但是要具有持续盈利的能力并不容易。因为沃尔沃的销售规模不大,负担也相对较轻,只要有效控制采购成本,提高产能利用率,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正逐步走出谷底,短期恢复盈利,并不困难。难就难在如何保证沃尔沃成长为一个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高档车制造商。作为一个豪华车制造商,沃尔沃目前的规模太小,奔驰、宝马年销量都早已超越100万辆,奥迪去年销量也达到95万辆,相比之下,沃尔沃一年只有30、40万辆的销售规模,要实现持续的盈利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使沃尔沃最终达成60万辆以上的年销售规模,成为衡量吉利运营下的沃尔沃是否取得最终成功的一项硬指标。在国际上,主要汽车市场近年来都呈萎缩态势,未来回升余地也不会太大。加之,吉利在国际市场也缺乏运营的经验和能力,因此沃尔沃要具有持续盈利的能力还是赋有挑战性的。
2.沃尔沃如何确保高端品牌地位。如何确保高端品牌地位也是吉利在日后经营中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沃尔沃现在的品牌定位有点尴尬。与奔驰、宝马相比,沃尔沃已经难称是豪华品牌,只能说是高档车品牌。沃尔沃缺乏奔驰S级、宝马7系这个档次的顶级豪华车型,国产之后,价位的下调,加上低调的北欧设计风格,销量虽然会有所提升,但是品牌形象确实是有所下降的。牺牲品牌形象去换取销量的提升本身也存在着弊端,因为豪华品牌一旦失去高端定位,直接参与到大众市场的竞争,往往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吉利表示接手沃尔沃之后,可以把平均单车成本压到15万元,平均价格压低到25万元,单车平均利润仍有10万元,这样可以轻松实现盈利。但是这样做,沃尔沃会连高档车都算不上,当沃尔沃与普通大众不相上下时,25万元的沃尔沃还会具有竞争力吗?
3.如何突破文化鸿沟。一个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后,跨国文化很难兼容。80多年的沃尔沃有着一套适应本国的成熟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却也隐藏了许多痼疾;而吉利虽然历史发展比较短,但是其依靠的中国历史文化却更悠久,其依靠的市场更庞大,其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仍然虎虎生风,合并之后,是吉利顺从沃尔沃,还是让沃尔沃就范中国文化?其实应该是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实现增值,实现创新,实现发展。但是吉利是一个没有合资经历的公司,本身是很本土化、很草根的企业,如果文化上磨合不好,可能造成高层人员会流失,其次是会造成技术人员的流失。因此在并购之后,如何实现文化整合也是让并购变成成功的关键。
4.双方出于对各自战略发展的需要。福特公司从2006年起就连续亏损,到2008年底汽车业务债务为258亿美元,为了回笼资金它不得不卖掉沃尔沃。福特全球总裁兼CEO穆拉利曾表示,福特卖掉沃尔沃并非沃尔沃发展的不好,而是福特要集中资源发展福特品牌所致。对于吉利来说,收购沃尔沃就是要打造中国式最安全最环保的车,让中国汽车走向世界,提升名族品牌,有利于中国的消费者。当前新能源是世界汽车工业的未来,吉利生产的所有车都是油电混合动力车,仅凭中国的研发远远赶不上发达国家,而沃尔沃拥有82年的历史,被称作“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在汽车的安全和环保方面有独家的技术与专利。因此,对两个企业来说这次收购都是各自战略发展的需要,双方能否实现其战略目标,达到互利双赢,也将面临挑战。
三、吉利收购沃尔沃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1.明确并购目标,抓住并购时机。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不同的收购目标,并且有自己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依据自己的战略规划目标,合理制定战略举措,尤其是制定通过并购手段来获取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获取颠覆行业格局的能力。当然,并购也可以从产业链低端开始,逐步递进,积累经验,通过整合全球资源来弥补企业短板,持续观察等待合适并购时机,在时机的选择上应注意避免在企业所处大环境非常好的时候进行并购,而多选择目标企业资金短缺或行业不景气的时候进行并购。
2.准确判断对方出售意图。准确判断出对方的出售意图可以避免并购中出现的风险。对方的出售意图无非是三种,一是战略性出售,如福特出售沃尔沃。二是财务性出售,如中铝并购力拓。三是管理性并购,如米塔尔并购阿塞洛。企业只有准确判断对方是战略性出售时,才可以进行收购。而财务性出售则应谨慎或者提高出售方的违约成本,否则就会造成并购失败。因此在并购前期,应充分调研,全面研究,了解对方的出售意图,避免财务风险。
3.选择专业并购团队。海外收购相当复杂,选择一个专业并购团队对并购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国企业应着手培养从事并购的专业人才,在法律、财务、并购、公关、行业运作等多个方面选择国际化的并购专业合作团队,做尽职调查、并购要约制定、政府公关、并购谈判等工作。加强对细节的关注,避免引起公众、政府与工会的对立情绪,尤其是关注竞争对手,特别是潜在竞争对手的研究,避免被竞争对手打个措手不及。
4.合理制定后期整合方案。并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海外资源来充实企业的关键竞争要素,没有强有力的整合方案,并购将拖累母公司的发展,如TCL在并购汤姆逊后,整合失败导致母公司陷入巨额亏损。而吉利正是对并购后的运营方案有着详尽的计划,才获得了福特的青睐。这种整合涉及到运作具体的人财物、产供销,更重要是理念上的整合,文化上的整合,模式上的整合。文化整合更为困难,因此企业在海外收购中更应该重视这种整合。如果并购后在文化与管理上不能融合,严重冲突,那么企业肯定会倒闭破产。中国式的管理与外国的技术相结合才能实现最大的互补,获得双赢。
参考文献:
[1] 葛莉,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管理[J].中国商贸,2010,(6):73-74.
[2] 马策.金融危机下海外并购的机遇、风险及路径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2009,(11):2-75.
[3] 苏国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与风险分析[J].经济纵横,2006,(5):63-65.
从新媒体的发展历程看,崛起之初,新媒体一度对传统媒体构成挑战。然而,在经营模式、传播形式、内容形态、细分受众等方面,新媒体都与传统媒体有着“天然互补性”。这在汶川抗震救灾报道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一、自觉配合,共同参与新闻报道。在汶川大地震中,众多媒体在第一时间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报道。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个星期至少有150家境内外传统媒体的3000多名记者陆续赶赴灾区,对地震灾区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超强度新闻报道。同时,以网络、手机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全程参与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发挥网络互动性强等独特优势,与传统媒体自觉联动,形成难以估算的媒体系统合力,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效果。
二、积极联动,构筑抗震救灾“精神长城”。地震期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除了新闻报道领域的互助配合,还积极联动,沟通上下,消除杂音,形成社会合力,建构了一道全民抗震救灾的“精神长城”。以央视为代表,传统媒体通过长时段节目直播、声势浩大的赈灾晚会营造出全民抗震救灾的气氛。传统媒体有效履行了舆论引导和非常时期的宣传职责,新媒体也高效配合,执行国家自上而下的传播路线,而且从庞大的网民中集结力量,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全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民心凝聚,全社会精神意志高度协调一致。
三、媒体合作,树立“大媒介观念”。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在中国传媒史和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体现了新旧媒体的相互支持与完美合作。不过,二者间这样一种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度合作只发生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是非常态的。相应的,在目前的传媒合作领域,更为常见的合作形式是局部的、有限的。例如,腾讯公司凭借其独特的QQ用户群体,实现了腾讯网的迅速崛起和手机移动QQ的广泛使用,这是新媒体内部网络与手机的合作;常见于各电视台的读报节目,反映新旧媒体的合作还停留于内容无序的共享状态……尽管如此,媒介变革仍将持续行进。新的媒介生态呼唤资源整合,我们必须树立一种超越媒体界限的“大媒介观念”,整合不同种类媒体,围绕某个共同的目的和主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相互配合,优化资源配置,以达到最优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责编:陈道生
协昌黎产区实现“第九届中国秦皇岛昌黎国际葡萄酒节”网络直播推广
中国秦皇岛昌黎国际葡萄酒节自2000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九届。酒节的举办,树立并巩固了“中国昌黎”的地域品牌,提高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昌黎葡萄酒”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产地、产品品牌价值得到了极大提升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对于推动昌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8年9月20日,第九届中国秦皇岛昌黎国际葡萄酒节在石家庄开幕。本届葡萄酒节以“团结、协作、进步”为宗旨,在20日至26日期间共有三项主体活动:开幕式暨电视主题演唱会、招待酒会暨昌黎葡萄酒展示会和昌黎葡萄酒网上洽谈会。
按照酒节组委会计划,9月20日14:30-16:30在河北电视台一号演播厅举办第九届中国秦皇岛昌黎国际葡萄酒节开幕式暨“放歌昌黎·唱响中国干红葡萄酒城”电视主题演唱会,并通过中国葡萄酒信息网进行网上直播。开幕式及电视主题演唱会在网上的直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昌黎国际葡萄酒节的举办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宣传。
9月20日—26日酒节以中国葡萄酒信息网为载体举办了昌黎葡萄酒网上洽淡会,本次网上洽谈会是全国各地和海外客商关注的焦点,充分发挥了中国葡萄酒信息网影响力强、信息量大、受众面广、展示时间长的优势,在网站首页首屏建立洽谈会窗口,并链接“百花园”、“展销厅”、“项目库”和“服务热线”四个板块,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全面展示“中国干红城”地域品牌形象,为企业搭建产品网上营销与贸易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促进了昌黎干红酒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葡萄酒信息网承接第九届秦皇岛昌黎国际葡萄酒节网络推广任务后,针对酒节的工作成立专项小组,仔细研究推广方案。前期在完成《葡萄酒商务·昌黎葡萄酒节专刊》及网上洽谈会网页制作的同时,积极筹备酒节网上现场直播工作,为第九届秦皇岛昌黎国际葡萄酒节的顺利举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第九届中国秦皇岛昌黎国际葡萄酒节开幕式暨“放歌昌黎·唱响中国干红葡萄酒城”电视主题演唱会网上直播,是网站第一次承接此类工作,为了做好本次网络推广工作,网站做了精心的准备工作:
一期工作:制作网上洽谈会,主要包括:网上洽谈会窗口链接领导致辞以及“百花园”(综合信息)、“展销厅”(企业简介、产品展示)、“项目库”(葡萄酒招商项目简介)和“服务热线”(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四个版块;完善十五家昌黎葡萄酒企业资料;在网站首页首屏建立昌黎葡萄酒网上洽谈会窗口;《葡萄酒商务》杂志配合出版“第九届昌黎国际葡萄酒节”专刊。
二期工作:视频直播时间最终确定在2008年9月20日14时30分——2008年9月20日15时30分。9月20日,网站技术人员携直播设备提前到达直播现场,进行直播之前的最后准备和调试:包括确定现场带宽条件(10M稳定带宽)、提前进行做网络环境测试;确定直播活动区域,摄像师提前落实机位等等。直播正式开始之后转于winechina.com,网络直播点击入口实时开启,现场根据直播情况调整机位,并及时添加字幕。直播结束后,对视频进行压缩,直播改为点播,方便网友流畅观看。
酒节闭幕后,昌黎国际葡萄酒节视频窗口改建为“昌黎——中国干红葡萄酒城”窗口,洽谈会点击窗口改建为“昌黎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窗口,链接内容不变,两个窗口前后持续30天时间。
本届昌黎葡萄酒节网络推广包含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涉及面广,依托网络办节。能够触及社会各领域和各阶层,覆盖面广,承载能力绝无仅有。二是形式新颖且简约,在时间和空间上更主动,宣传面更广,影响面更大,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节庆品牌。三是联袂专业公司,昌黎葡萄酒网络推广由中国葡萄酒信息网策划并执行,专业公司和专业人员的介入,为本届酒节注入了新的思维和元素,酒节的专业水平和影响力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此次酒节是继2005、2006、2007年连续在成都、广州、重庆异地举办酒节之后,昌黎干红在中国葡萄酒界的又一次精彩亮相。本次酒节借助网络电视平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客商集中展示了昌黎干红葡萄酒产业强劲的发展趋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中国干红葡萄酒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再次实现了“昌黎干红,异地飘香”的宣传效果和品牌效应。
助蓬莱打造“中国葡萄酒名城网” 开通展示蓬莱葡萄酒的窗口
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局成立于2005年1月,下设办公室、招商科、基地服务科、企业服务科,是山东省首家葡萄与葡萄酒专业政府管理机构。葡萄酒局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发展优质葡萄基地、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提高产业集聚度、打造产区整体品牌、促进产区发展为己任,为蓬莱乃至中国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壮大起到重要的作用。
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局成立之后,逐步将当地葡萄酒产业的各项工作纳入管理正轨,加大产区整体品牌的影响力。受到国际权威机构的重视,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主席和总裁先后数次到蓬莱参观考察,并在其内部刊物上刊发了介绍蓬莱产业发展文章,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许多国际大品牌看好蓬莱这块葡萄酒投资热土,纷纷前来洽谈,表示要在蓬莱建酒庄。
巨大的宣传效应引起了蓬莱市政府及葡萄酒局领导的重视,同时也意识到随着产区的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的宣传窗口,展示蓬莱优良的自然资源,宣传当地独具风格的葡萄酒产品。2008年4月,他们正式提出打造“中国葡萄酒名城网”的决定。建立网站,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局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葡萄酒信息网,根据多年的合作与了解,相信中国葡萄酒信息网可以为他们策划、设计、制作出一个产区所需的网络平台。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案例
美国花旗银行主席及总裁沃尔特威斯顿有一句名言:“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和规模的不断膨胀,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某些高风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在转瞬间葬送整个银行。然而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大厦的坍塌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动荡。
当前,如何把握风险与利润、风险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使银行既不承受过大的风险,又能保持适当的发展,是每个处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银行经营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致使银行经营失败的情况频频发生,然而也不乏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的银行。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中外银行,分享它们的成功经验。
一、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
巴克莱银行是英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在英国设有2100多家分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近十几年以来,巴克莱银行十分注重不断拓展其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资产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巴克莱银行各项业务快速拓展的过程中,成功的风险管理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构造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银行一样,巴克莱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在这一系统内,对风险的管理分工非常明确,而且职责清晰。具体来说,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业务条线负责人负责识别和管理业务线条的风险;风险总监负责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分类风险主管及其团队负责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与监控;业务风险团队负责协助业务条线负责人识别并管理其总体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独立地检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清晰的结构与权责明确的分工为防范风险布下了天罗地网,为巴克莱银行成功进行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风险偏好体系——保证业绩,控制风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克莱银行一直在内部使用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估计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及实现这些业务规划的资本需求,将这些与目标资本比率、红利等因素相对比,并将这些结果转化为每个主要业务板块规划的风险容量。风险偏好的数值要通过估计集团对宏观经济事件的敏感性来进行验证(这种估计是利用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来完成的)。巴克莱银行集团信用风险总监安德鲁·布鲁斯认为,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十几年来通过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加强限额管理,强化了经济资本在集团内部的运用。而风险偏好体系的运用也是国际活跃的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普遍经验。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先进,数据充分
与其他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巴克莱银行最大的风险。据统计,巴克莱银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上。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巴克莱银行主要利用五步风险管理程序(即指导、评估、控制、报告、管理和分析)以及基于COSO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进行。巴克莱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主要利用自己的历史数据和其他外部信息,通过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来对借贷者、交易对手以及零售客户进行评级。与此同时,巴克莱也采用一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和评级工具,当然这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及评级工具必须经过巴克莱银行的相关验证。
二、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
民生银行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在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今天,民生银行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风险管理道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生银行如何应对日益多样化的信用风险。
(一)重视贷前调查——充分检验,防范风险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是广州地区唯一实行“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的银行。当年广东南海华光集团骗贷屡屡得逞,“洗劫”了广州数家银行近74亿元人民币。然而该集团存在的风险却无法逃过民生银行的火眼金睛。
南海华光集团曾向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申请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当广州分行收到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资料后,立即进入其受理贷款申请的检测达标通道,这第一道关卡就是大名鼎鼎的“预授信申报公示”。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是广州分行2002年上半年刚刚推出的新制度,目的就是为化解一些常见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其实这套制度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当银行接到授信申请时,在银行内部网站上将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材料进行为期7日的“公示”,广而告之,广泛征求意见,听取群众的呼声。预授信制度不但大大节省了支行具体经办人员实地贷前调查的工作量,而且使调查渠道更为广泛、通达,使授信通道更为透明、民主、公开,很难出现漏网之鱼,为自身保护提供了安全绿色屏障。南海华光集团的申请也正是在公示期间,由于该行员工们陆续提供的华光集团的相关信息显示出其众多漏洞,经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核实后,而被多票否决,实现了防患风险于未然。
(二)加强贷后检查——重视结果,更重过程
尽管贷前调查与贷中审查至关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款项贷出后就“一劳永逸”,贷后管理也绝对不可小觑。民生银行杭州分行主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赵继臣说,在杭州分行,风险控制高于业务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反映的是结果,但产生却是在过程,因此对于分行来讲,过程控制重于结果控制,注重贷后管理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杭州分行曾为杭州某企业贷款400万元人民币,然而该企业的两幢房产早在2003年9月就被法院查封,分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分行组织相关人员多次与借款人、保证人联系,制订清收措施。经过各项艰苦努力的工作和与当事人谈判,终于在贷款到期前一天全额收回了400万元贷款的本息。
另外,在对湖州某集团有限公司的续授信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在生产经营、销售渠道及财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检查人员随即向分行贷审会提出了不能给予其续授信的理由,果断退出,避免了后来其他贷款行因来不及收贷而最终采取法律补救手段情况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杭州分行还了解到安吉某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存在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分行配合支行几次到安吉,与企业和政府联系落实分期还款计划,并积极争取到了总行的支持,分三期收回了全部贷款本息。可见在贷款业务中,过程控制至关重要。杭州分行正是通过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风险“扼杀于摇篮中”。
(三)培养风险意识——认识到位,团结一心
民生银行的一位领导曾说过,“银行经营同质化趋势很强,民生银行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靠的是员工们工作拼搏、热情、坚韧、执着。”是什么力量鼓舞激励着民生员工?我们应该看到,民生银行尤为注重员工队伍业务培训、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工作,通过多样化、实用化、层次化的培训方式,生动活泼地为员工的实际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大强化了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了他们的业务操作,对真正做到按章办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意识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积极的思想做后盾,才有了广大员工在风险防范方面更强的行动力。在高度风险意识熏陶下,风险防范观念深入到了每一位民生银行员工的内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成为民生企业文化的重要灵魂。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中外银行成功案例带来的启迪
(一)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是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外资银行大多具备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其内部监督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实行垂直管理。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与本级机构相互独立,或者在分支机构不设内部监督部门,内部监督的职责直接由总行的内部监督部门实施。
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是外资银行成熟风险管理系统的典型。再来看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民生银行华北、华东和华南授信评审中心——风险管理的核心机构,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立。评审人员“直系”隶属于总行,是总行的“嫡亲”,而与分行没有任何血缘——人事和经济利益联系,这使得总分行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审贷分离”,从制度上避免了由基层行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可能带来的授信业务经营性风险。实践表明,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与区域授信评审中tk,等制度非常成功。
(二)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操作规章制度是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证。银行业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银行员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
巴克莱银行作为一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完善与周密。在民生银行,各项内控制度建设也紧随业务的发展步步推进。一笔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评审,从放款到贷后管理,直至最后的责任追究,分行都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制度,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建立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信用评级体系往往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肩负着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信用管理部门在授信前做出的客户信用分析报告,是银行的信贷决策机构决定能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信用监控报告,更是银行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
巴克莱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其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并且拥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为其测量与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尽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例如民生银行对申请授信的客户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在数据集中管理方面,民生银行也走在全国同业中的前列。该行率先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的模式,将全行所有业务的数据处理集中在总行,为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实践证明,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只有将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银行的每位员工在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应考虑到风险因素,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经过长时间发展,风险管理观念在大多数外资银行早已深人人心。而对民生银行来说,正是由于民生银行上下都把风险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各级行领导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使得员工达成共识,才使民生银行在风险管理进程中硕果累累。
(五)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更加令人痛心的是:在我工作至今的十几年中,知道了不少正当风华正茂时却走上毁灭自我、毁灭他人的歧途的同学,如吸毒、贩毒、走私、盗窃、抢劫、杀人、乃至被杀,而这些人居然无一例外,都是在初中阶段所谓的“潜能生”。
毫无疑问,这些走上歧途的同学已成为社会的“毒瘤”,而那些挣扎在底层的人在为社会作出辛劳付出与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将成为社会的负担。
但这些同学的结局是否早已注定了呢?我不同意!
尽管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校教育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初中阶段,正是每个人一生中第一次面临生理与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这段时间每个初中生都正在平静生活的掩盖下经历着从内到外的巨变,在这样一个如此特殊的人生阶段,如果他们没能够树立起自尊、自信,就不会自强,也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然而,受限于高考、中考分数线的“指挥棒”,“潜能生”在每个学校几乎都是“弱势群体”,而他们的家长也因为他们的成绩几乎都已对他们失去了希望,即便就是这些家长自己造成孩子的现状,这一切都很容易造成他们的“破罐破摔”心理,进而使情况更加恶化,一旦陷入恶性循环,结局已能够预见。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困境呢?我选择的切入点是心理迁移。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如果能够在他们最擅长的地方给予充分且恰当的表扬和激励,帮助他们首先树立自尊与自信,哪怕只是很微不足道的某一方面,也可以尝试着利用这点对于“潜能生”而言“难得一见”的自尊和自信,向其它方面迁移,最终覆盖学习各科目,实现学习信心的重建,也许就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
事实上,对于“心理迁移”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外早已逐步完善和成熟,在教育心理学中甚至专门列出了一个分支对此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总结与阐述。而在流派方面也是门类繁多,主要有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说、奥苏伯尔认知说等。
“迁移”一词原本源于生物学,之后延伸到了遗传学和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它的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在心理治疗医学中,它又叫“移情”;在教育心理学中,通常指的是学习迁移,是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向新知识的学习实现正迁移。而本文中的“迁移”是把迁移要素中的心理定势作为突破点,迁移的不再是知识,而是一种信心,一种“我可以”的信念。
信心包括外在认知、情绪和外在意识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激发信心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这也就是外在认知、情绪和外在意识这三个要素的协调一致性。本文案例的切入点就是发现和强化潜能生某一方面的信心,从外在认知和情绪上加以刺激,在信心得到巩固后利用迁移要素中的心理定势,使潜能生保持这种自信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学习,通过辅导其最感兴趣和基础最好的某一门学科,逐渐将原有的信心转移到这门学科上,成功后甚至可以进一步蔓延推广,实现其学习上真正的“大翻身”。
本文中的案例选取了两个研究对象,一个是魏同学,位列年级倒数第五;一个是赵同学,年级倒数第三。
研究开始后,发现魏同学的跳绳双摇跳是全班甚至是全年级最棒的,动作敏捷、节奏稳定,恰好学校组织了一次“体育节”活动,魏同学在双摇跳项目上轻松夺冠,并又摘得单跳桂冠,借此契机,我在班级对其大肆表扬,并进行了多次单独谈话,帮助其在这方面树立强烈自信,同时也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寻找机会对其公开表扬,使其越来越充满自信,无法容忍失败。在接下来的一次调研测试中,他仍然在年级倒数十名之内,只是小有进步。这时,趁热打铁,在与其谈话中帮助其分析自身学习上的优劣势,寻找突破口,把语文作为接下来的重点,兼顾其它科目,一个月之后,语文单科排名班级第九,总分排名进步17名,以此为根据地,向其它科目分步骤拓展,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实现进步48名的大幅进步,前后半年时间,累计进步63名,从“潜能生”变为“中等生”。
赵同学的转变则是从他“爱劳动”这一点入手的,通过与前例相似的方法,确定以物理为突破口,最终取得了物理单科班级第二的好成绩,总分排名也有小幅进步,虽然比不上魏同学,但也实现了累计28名的提升,摆脱了年级倒数前十的尴尬位置。
在案例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学习信心对任何学习者来说都是其学习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之一,更是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而潜能生所失去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暂时的知识或是技能,而是学习信心!因此,我认为提高潜能生的学习信心是提高其学习成绩、改善其行为习惯的首要任务。但由于绝大部分潜能生所共有的破罐破摔心理,很难按常规方法使其树立学习信心。不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会有“闪光点”,我们可以找到这些潜能生所具有的闪光点,并将他们的这一优点放大到最大,使其重新树立自信心,进而形成自己的骄傲,树立自尊,并利用这种自尊,向其它方面迁移,最终实现潜能生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