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范文第1篇

本书向读者提供了在纳米尺度工艺方法存在变化的情况下,适用于有变化意识设计方法和VLSI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工具。作者介绍了建模与分析的最新进展,内容集中在统计互连建模、统计寄生析取、考虑到空间相关的统计全芯片漏泄及动态功率分析、适用于大型整体互连及模拟/混合信号电路的统计分析与建模。本书向读者提供了有关VLSI系统统计建模及分析的系统全面的论述,内容集中在互连、单片功率网格和时钟网络,以及模拟/混合信号电路上。作者帮助芯片设计者了解他们设计工具的潜能与局限,改进他们的设计效率,描述了每一种算法分析以及它们在真实电路设计情境中的实际应用。本书还包括了用来量化分析与评估作者提供的算法的数值实例。

本书共有17 章,分成5个部分:第1部分 基础,含第1-2章:1.绪论;2.统计分析基础。第2部分 统计全芯片功率分析,含第3-7章:3.传统的统计漏功率分析方法;4.使用谱随机方法的随机漏功率分析;5.利用基于虚网格建模的线性统计漏泄分析;6.统计动态功率估算技术;7.统计总功率估算技术。第3部分 变化单片功率发送网络分析,含第8-10章:8.考虑到对数-正态漏电流变化的统计功率网格分析;9.利用随机广义克雷洛夫子空间方法的统计功率网格分析;10.利用变化子空间方法的统计功率网格分析。第4部分 统计互连建模与析取,含第11-13章:11.统计电容建模与析取;12.变化电容的增量析取;13.统计电感建模与析取。第5部分 统计模拟及输出分析和优化技术,含第14-17章:14.变化线性化模拟电路的性能限制分析;15.随机模拟失配分析;16.统计输出分析及优化;17.用于输出优化的电压分级技术。

本书可供微电子学专业的研究人员、研究生、工程师阅读借鉴。

胡光华,高级软件工程师

(原中国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overlap 模拟退火算法 自动布局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2-0129-03

1 引言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迅速发展,目前绝大部分芯片已经采用32nm及以下工艺进行设计。因此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也越来越高,集成电路已经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时代。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其主要用于制造存储器和微处理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其相关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核心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和工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工业国家竞争最激烈的一个领域。在VLSI中其集成度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即以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急剧增加,目前一个芯片上集成的电路元件数早已远超数亿个。如此迅速的发展,除了半导体工艺技术、设备、原材料等方面的不断改进之外,设计技术的革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一革新技术主要表现在全面采用了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技术。因为集成电路发展到现在已经十分复杂,要在几十平方毫米上硅片上完成线条只有零点几微米的数以亿计门器件的整个电子系统设计,依靠手工设计是完全不可能的,必须借助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和工具集成电路的发展对EDA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满足日益提高的设计需求;相应地,EDA技术的发展又使得集成电路设计向着更广(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更快(设计周期越来越短)、更准(一次成功率越来越高)、更精(设计尺寸越来越小)、更强(工艺适应性和设计自动化程度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一个典型的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几乎在其中的每个设计环节和整个设计过程都普遍用到CAD技术和工具。其中,版图规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设计环节,也是最费时的,并且版图的优劣决定了最终芯片的性能。该阶段的设计任务是根据逻辑和电路功能要求以及工艺制造的约束条件(如线宽、线宽距等),完成电路中单元的摆放和互连,最终形成设计的掩膜图。在版图规划中布图设置是很重要的一环。布图规划算法完成的任务是在满足各项电学和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在给定区域内(或尽可能小的区域内)互不重叠地安置电路中的所有单元,并且尽可能好地满足单元互连的要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布局规划作为物理设计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其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布线工作的顺利完成,乃至最终影响到电路的性能,随着布局设计过程中各种新问题的不断引入,布局规划问题较原先更加复杂,也越来越难以解决。

2 目前现状

2.1 布局算法的提出

自动化版图设计实际是在有限的区域内,寻找出一个最优的摆放结果,不仅能够把所有的单元全部放入其中,并且为后续的布局布线提供最优的结果,使最终的芯片得到最好的性能。其对应的数学问题为对合法构形空间的搜索问题。VLSI物理设计中的布局、布线等问题是高度复杂的,且其中很多问题已被证明为NP-Hard问题。NP就是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的问题,也即是多项式复杂程度的非确定性问题。而如果任何一个NP问题都能通过一个多项式时间算法转换为某个NP问题,那么这个NP问题就称为NP完全问题(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complete problem)。经过前人的研究,布图规划已经被证明为是NP完全问题的数学模型。所以,布图规划是一个值得深入的课题。随着VLSI向深亚微米纳米不断推进,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系统目标的多样化,问题空间维数随之剧增。传统的优化算法要么面临计算量爆炸(如穷举法、线性规划等),要么易陷入局部极值,无法接近全局最优解(如贪心算法等)。因此对各种新的智能优化方法的研究应运而起,先后提出了遗传算法、模拟退火法[11]等算法。各种方法各有千秋,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解决VLSI物理设计中的所有问题。

对于布局规划中,特别是自动布局规划(master plan),通过对比相关算法,采用模拟退火算法。使用模拟退火算法我们可以较快的得出全局最优解。在用模拟退火算法反复迭代找出最优解时,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重叠(overlap),这个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消除它们,同时还要考虑模块间的距离(wirelength)以及通过的总线长(timing path)。模块间中心距离是我们布局最主要的约束条件,理论上我们要使它尽可能的小。因为在一块小小的集成电路板块中可能会有千万个单元(stand cell),它们组成了各个模块(module),为此,布局开始阶段模块在起始的温度下自由排列,随着温度的下降,当找到不错的排列组合时存档,继续寻找,直到达到最优解。模拟退火算法的基本原理是:跳出局部最优,亦称爬山解((up-hill)当满足一定的条件时以收敛到全局最优。算法可以看成是随机和贪婪算法的结合。当然模拟退火有着坚实的数学基础,其对新解的接受概率是min{1,e-C/T},其中C为代价函数的差,T为当前温度。开始当温度较高时,接受坏解的概率近似等于1,无论解的质量是好是坏,一律接受,可以看成是随机搜索。当温度足够低时,接受坏解的概率近似等于0,只接受好的解,可以近似的认为是贪婪搜索。在温度变化的过程中是一个从随机到贪婪的渐变过程[12](图1)。

3 算法的改进

3.1 功能模块设计

4 运行结果与分析

对于以上改进算法的实现进行代码编写,并且在Linux操作系统开发环境下运行encounter软件,采用一组case进行实现,得到的结果如(图3、4)。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改进后的算法是有效的,跟传统的布局规划相比布局线路wirelength优化了17.5%,overlap降低了12.1%,达到了实验预期的效果。

5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自动布局规划设计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并消除布局中不应产生的overlap。该算法中采用了自顶向下的结群策略,实验表明,该算法比较稳定,得出的结果好,适用性强。

参考文献

[1]L.Jin,D.Kim,L.Mu,D.-S.Kim,and S.-M. Hu,“A sweepline algorithm for Euclidean Voronoi diagram of circules,”IEEE put.-Aided Des.,vol.38,no.3,pp. 260-272,Mar.2006.

[2]Y.Feng,D.P.Mehta,and H.Yang,“Constrained modern floorplanning,”in Proc.ISPD,2003,pp.128-135.

[3]J.-M.Lin and Y.-W.Chang,“TCG:A transitive closure graph base representation for general floorplans,”IEEE Trans.Very Large Scale Integr.,vol. 13, no. 4, pp. 288–292,Apr.2005.

[4]X.Hong,G. Huang,Y.Cai, J. Gu,S. Dong, C.-K. Cheng,and J. Gu,“Corner block list: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topological representation of non-slicing floorplan,” in Proc.ICCAD,2000,pp.8-12.

[5]S.Nakatake, M. Furuya, and Y. Kajitani, “Module placement on BSGstructure with pre-placed modules and rectilinear modules,” in Proc.ASP-DAC, 1998, pp. 571–576.

[6] Richard Auletta,Expert System Perimeter Block Placement Floorplanning,” date, p. 30140, Design,Automation and Test in Europe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Designers Forum (DATE’04),2004.

[7]Y.Zhan,Y. Feng, and S.Sapatnekar,“A fixed-die floorplanning algorithm using an analytical approach,”in Proc.ASP-DAC,2006, pp.771-776.

[8]Alupoaei,S.; Katkoori,S.Ant colony system application to macrocell overlap removal,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VLSI)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Vol.12, Iss.10,pp.1118- 1123,Oct.2004.

[9]S.N.Adya,I.L. Markov, Fixed-outline Floorplanning: Enabling Hierarchical Design, to appear in IEEE Trans.On VLSI,2003.

[10]W.Choi and K.Bazargan Hierarchical Global Floorplacement Using Simulated Annealing and Network Flow Area Migration,DATE 2003.

[11]杨依忠,解光军.基于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门阵列布局方法.计算机工程,2010,1.

[12]蒋中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布图布局算法及热模型研究.2008.3.21.

[13]刘怀亮.模拟退火算法及其改进.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6):503-506.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权重 分层 布局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010-01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单元布局问题是一个在给定单元信息的基础上对单元集合进行布局的问题。它即使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也是一个NP难的问题。因此,随着集成电路规模的增大,对超大规模的布局算法是一个挑战。布局阶段要求把模块分配到芯片上的合适位置,算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线长驱动的布局算法,一种是性能驱动的布局算法。其中线长驱动以线长最短为目标,在保证单元之间没有重叠摆放的前提下优化线长,线长越短,算法效果越好。[1~3]

因此,在保证算法质量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单元的物理位置的连接关系分层算法。连接关系是指在给定NetList中包含线网的信息,在布局优化的趋势来看,在同一个线网中的单元被分布到相近的区域有助于总线长的减少,因此在初始阶段,提出以下两点方法:

(1)根据单元的连接关系对单元进行分层。

(2)根据分层后单元的分布情况,对权重进行调整。

1 布局问题描述

本文利用一次线长模型进行线长估计,分为三个部分:初始布局、总体布局、详细布局。[4]其中初始布局部分的流程如图1所示。

2 连接关系算法介绍

布局区域版面有I/O等固定点,如图2所示。

初始布局后多数单元在版面中心处堆叠,根据单元与固定点的连接关系,对单元进行分层处理,将这些堆叠的单元散开。如图2所示,最外层边框上有I/O点,首先将与I/O直接相连的单元移动到最外层;第二步,将与第一层的单元直接相连的单元移动至次外层;第三步,将与第二层的单元直接相连的单元移动至第三层圆角矩形的边缘,依此进行迭代重复。最终使单元被均匀分布到设计版面上。

本算法描述如下:

(1)找到文件中的固定单元,形成一个单元集合i(i=0),此时设置一个level标记变量,置为0。(2)根据单元集合i(i=0)找到与它们直接相连的可移动的单元的集合i(i=1),level自加1。(3)修改矩阵中的值,将集合i中的可移动单元与固定单元的连接权重增加,计算求出结果,将坐标结果记录,并将i中单元的移动状态置为fixed。(4)level+1,根据集合i找到与之直接相连的可移动单元的集合,i+1,重复(3)。直到单元都为固定状态时,结束。

3 算法结果分析

本文用C++进行算法实现,并在Intel Xeon3.0Hz CPU,6G内存的服务器上运行。分层之后的布局结果表明,迭代求解次数减少,在保证求解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算法的效率。

4 结语

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一种基于连接关系的总体布局算法,并通过大量实验探索研究影响该算法结果的各个因子。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徐宁,洪先龙.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物理设计理论与算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C.Sechen and K.W.Lee, “An Improved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for Row-Based Placement”, In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Desing Automation Conference[M].IEEE/ACM,1988:180-183.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 集成电路 无线网络

中图分类号:TP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98-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项目都需依靠计算机工程来开发、运用和完成。在飞速发展的21世纪,计算机工程所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专业学科更是相当广泛。因此,计算机工程专业没有一个完全限定的范围。就目前而言,计算机工程专业主要包括:软件工程、编程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网络编程、微处理器和接口、软件技术与工具开发、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系统架构。另外,计算机工程和电子工程密不可分,所以部分的电子工程专业也纳入计算机工程学的研究范围。

电子计算机工程是一个主要以电机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的部分交叉领域为内容的工程学,它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及实现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计算机工程师通常受过专业的电子工程(或其他与计算机工程有关的电机工程学分支)、软件设计和软硬件集成综合技能的培训。工程师的主要课程有电学、系统分析、统计、模拟和数字电路、电子计算机辅助作图(CAD)、微处理机和微控制器、微波技术、光学技术、机械加工、数据通讯、计算机网络和技术报告写作等。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人际交流能力等。

计算机工程师的工作涉及很多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内容,其关注范围包括微处理器、个人电脑、超级计算机和电路设计(特别是集成电路的设计)等。计算机工程并不仅仅关注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工作,还致力于多个计算机组成更大规模的分布式系统。涉及计算机工程的常见工作包括为嵌入式系统、微控制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编写设计软件代码和固件,此外还常常结合模拟的传感器、混合信号集成电路的设计,以及参与操作系统的设计。计算机工程和机器人的研究和设计也有一定的关联,特别是那些大量依靠数字系统来进行电动机、电脑辅助沟通、传感器相关系统监视、控制的机器人系统。

根据不同的研究、应用侧重,计算机工程可以分为下面这些专业领域。

一、软件代码、密码学和信息安全

主条目:信息安全

从事这一分支领域的工程师的工作包括信息的编码、解码,设计开发密码技术、网络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随着信息化的到来,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的安全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问题,许多国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这一分支学科的研究。在民用领域,移动电话通信的保密也是这领域计算机工程师的工作重心之一。

二、通信和无线网络

主条目:无线网络

这一分支是电子学、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领域,主要关注无线网络的通信质量和效率。高质量的无线网络对于军事上的远程控制至关重要,同时对于扩展民用便携设备的功能也至关重要。这一领域的工作人员需要研究信号的调制、解调,高清信号的压缩,可容错系统,以及降低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出错的几率的方法。他们的研究涵盖了从基础的信号理论到实际的通信产品的广大范围。

三、计算机编译器和操作系统

主条目:编译器和操作系统

这一领域主要包括计算机编译器和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研究人员会设计更新的操作系统体系结构、更有的程序分析技术和提高程序可靠性。

计算科学与工程

计算科学与工程是一个较新的分支领域,和数学学科交叉较多。这一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主要考虑更优的计算方法、建模方法。他们的理论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验证、半导体器件制造参数的确定、雷达系统的分析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四、计算机网络、移动计算和分布式系统

主条目: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式计算

这个分支学科重点研究由多个计算机构成一个整体,并通过合理的方式来提高其共同工作时的效率。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日常生活常常涉及大量数据的处理,这时,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机集成系统(计算机集群)就能发挥其高超的计算能力,这在气象监测预报、生物科学探索等情况应用广泛。

五、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并行计算和可靠性

主条目: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并行计算

这一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主要致力于研究提高计算机系统可靠程度、安全性和运算性能的方法。他们的工作可能包括设计用于多线程任务的微处理器等。他们也从事新的基础理论、算法和计算机工具的设计开发工作。

六、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学

主条目:计算机视觉

通过机器“观察”外部信号的改变,并做出合适的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能力。这一技术的前提是开发出高效的视觉传感软硬件,即能够快速捕捉周围环境的信息,并在短时间内用合适的信号来指代这些信息,然后还需要在计算机系统内部进行处理,最后让类似机器人的设备做出反应。这是人们一直希望能够实现的。当然,要研制出高性能的机器人,还需要强大的人类行为建模、图像处理以及人机界面等等。

七、嵌入式系统

主条目:嵌入式系统

这一专业领域内的工程师主要从事嵌入式系统的设计,致力于提高其速度、可靠性和工作特能。嵌入式系统存在于许多日常产品,从小型的收音机到大型的航天器中都可看到它的身影。现代的移动设备功能日渐强大,离不开高性能的网络技术和嵌入式系统。

八、集成电路设计、测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主条目: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集成电路设计

计算机工程的集成电路分支主要包括电子学和电子系统的相关知识。这一领域主要致力于提高下一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相关电子系统的速度、可靠性以及能源效率。 工程师利用有关的软件算法、硬件架构技术可以实现集成电路的低功耗设计。

九、信号、图像和语音处理

主条目: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

计算机工程的信号分支主要研究、开发与人机交互相关的内容,包括语音识别和生成、医学科技图像、通信系统等。这一领域的其他工作还包括计算机视觉开发,例如人类的脸部特征识别。

现如今的电子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了各行各业,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办公已经离不开它了。我们要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让计算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百度维基.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范文第5篇

电子设计自动化(英语: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缩写:EDA)是指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来完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芯片的功能设计、综合、验证、物理设计(包括布局、布线、版图、设计规则检查等)等流程的设计方式。

2、EDA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设计者在EDA软件平台上,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完成设计文件,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地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直至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EDA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电路设计的效率和可操作性,减轻了设计者的劳动强度

3、在电子产业中,由于半导体产业的规模日益扩大,EDA 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用这项技术的厂商多是从事半导体器件制造的代工制造商,以及使用 EDA 模拟软件以评估生产情况的设计服务公司。EDA 工具也应用在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的程序设计上。

4、eda的历史发展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范文第6篇

1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1.1 宏观低速阶段

研究宏观低速的理论是牛顿力学,研究对象为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例如:汽车、火车的运动,地球卫星的发射。在牛顿力学中,牛顿认为:质量、时间、空间都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对于时间来讲不存在延长和收缩的问题,即时间是在一秒钟,一秒钟地或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均匀流失。对于空间和质量来讲也不存在着变大或变小的问题。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的。

1.2 宏观高速阶段

研究宏观高速的理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论文相对论力学。爱因斯坦认为空间、质量、时间都是相对的。并且找出了动质量和静质量之间的关系:其中m0为静质量;m为动质量。

1.3 微观低速阶段

其理论是薛定谔,海森堡两个创立的量子力学。研究对象为分子、原子、电子、粒子等肉眼所看不见的物质。

1.4 微观高速阶段

理论是量子场论,研究对象为宇宙射线,放射性元素。例如:“镭”。量子场论就是粒子通过相互作用而被产生,湮灭或相互转化的规律。例如:通过对天外射线射向地球宇宙射线的研究发现“反粒子”,即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负电子与正电子相互作用湮没—— 转化为二个γ光子,例如“闪电”。

2物理学与工程技术的关系

物理学与工程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我们平时常说科学技术,实际上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解决理论问题,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是发现自然界当中确实存在的事实,并且建立理论,把这些理论和现象联系起来。科学主要是探索未知,而技术是把科学取得的成果和理论应用于实际当中,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技术是在理论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里边工作。科学与工程技术相互促进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2.1 技术—— 物理—— 技术

例如:蒸汽机的发明和蒸汽机在工业当中的应用形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热力学统计物理—— 蒸汽机效率的提高,内燃机,燃气轮机的发明。这一次主要是这样: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在当初工业应用上,出现了很多应用技术的问题。例如蒸汽机发明的初期热效率很低,大概不到5%。这样,就对物理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那就是热机的效率最高能达到多少?热机的效率有没有上限?上限是多少?再一个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热机的效率?由于这些问题就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正是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和建立了热力学统计物理。而热力学统计物理很好地回答了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以及提高热机效率的限度等等这些理论上的问题。

2.2 物理—— 技术—— 物理

例如:(1)电磁学—— 发电机,电力电器,无线电通信技术—— 电磁学;电磁学从库仑定律的发现,以及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直到1865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学基本理论,这些都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边逐渐形成的,这都是理论建立的过程,而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就发明了电动机、发电机等其它电器以及无线电通信技术,而这些实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给电磁学提出来了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得电磁学更加的完善和在理论上进一步得到了提高。(2)量子力学,半导体物理—— 晶体管超级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 量子力学,激光物理;量子力学是20世纪初期为了解决物理上的一些疑难问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应用于解决晶体的问题就形成了半导体技术,而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就发明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是产生电子计算机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正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向量子力学提出了一些其他更加深刻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就促进了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3)狭义相对论,质能关系E=mc2,E=mc2—— 原子弹及核能的利用—— 核物理,粒子物理,高能物理;狭义相对论是20世纪初期爱因斯坦建立的一种理论,他是为了解决电磁学等其他物理学科上的一些经典物理当中理论上的一些不协调和不自恰这样一种矛盾而提出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结果,那就是质能关系E=mc2,E=mc2。而这种质能关系被我们称为打开核能宝库的钥匙,这一理论结果的应用直接导致了或者指导了核能的应用,而对于核能的进一步应用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而这些新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使得理论更加完善而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像核物理,粒子物理,以及高能物理等等,那么实际技术上问题的解决又进一步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

3结语

应该说物理和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原理及理论的初创式开发和应用都形成了当时的高新技术,物理学仍然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主要源泉。所有新技术的产生都在物理学中经历了长期酝酿。例如:1909年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 40年后的核能利用;1917年爱因斯坦的受激发射理论—— 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的诞生等,整个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其硬件部分都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

参考文献

[1] 张启仁.经典场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井孝功.量子力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3] 关洪.空间:从相对论到M理论的历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保罗·贝内特[著],苏福忠[译].时间[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5] G.司蒂文逊,C.W.凯尔密司特.狭义相对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

[6] 赵展岳.相对论导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范文第7篇

A.D2

B.6E

C.670

D.E2

122.将二进制数111110010转换成八进制数是( )。

A.321

B.762

C.684

D.777

123.由生产厂家预先写入,用户只能读取而无法修改其中的数据的光盘称为( )。

A.CD-R

B.CD-ROM

C.CD-RW

D.RAM

124.( )上的数据一旦断电就会消失。

A.随机存储器

B.只读存储器

C.硬盘

D.光盘

125.微机中1KB的含义是( )。

A.1024字节

B.1000字节

C.1000个二进制位

D.1个字节

126.根据冯·诺依曼原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是( )。

A.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

B.磁盘、软盘、内存、CPU、显示器

C.打印机、触摸屏、键盘、软盘

D.鼠标、打印机、主机、显示器、存储器

127.第( )代计算机时代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

A.4

B.3

C.2

D.1

128.第一代计算机主要采用( )作为计算机的功能单元。

A.电子管

B.晶体管

C.集成电路

D.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129.第( )代计算机时代是微型计算机的诞生年代。

A.1

B.2

C.3

D.4

130.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简称是( )。

A.CAM

B.AI

C.CAD

D.ES

131.下列有关计算机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宏病毒感染可执行程序

B.Internet病毒可通过电子邮件传播

C.引导区型病毒总是先于系统文件装入内存,获得控制权

D.只有当带病毒的程序运行时,文件型病毒才能进入内存发作

132.下列软件中,不属于应用软件的是( )。

A.Word

B.Excel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范文第8篇

【关键词】飞参系统 飞参记录器 飞参采集器

飞行参数记录系统FDRS(简称飞参系统)是一种机载数据记录设备,一般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采集和记录精度高,使用维护方便,数据处理时间短,可靠性高等特点,它在飞机状态监控、事故调查取证、飞行操纵评估等领域起着不可或缺作用,为保障飞机维护、飞行安全、和飞行训练发挥了重要作用。飞行参数记录器(FDR)又叫“黑匣子“,在飞行中可以连续记录飞机的飞行参数和飞机的状态参数。国际民航组织(ICAO)规定,飞行记录器至少记录五个基本参数:航班/日期、高度、空速、航向和垂直加速度。

1 国产飞参系统的历史发展过程

国产飞参系统至今已发展了三代产品,目前正在研制第四代产品。

1981年,我国研制出第一代飞参系统,记录方式为磁带式,记录参数13个, 不具有防坠毁功能。

1986年,我国研发出第二代飞参系统,记录方式为高温磁带式,记录参数35个,具有防坠毁功能。

1989年,我国研制出第三代飞参系统,采用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总线技术和数据压缩技术,记录方式为半导体芯片式的固态存储,记录参数为50-70个。

1994年至今,我国研制的飞参系统属于第四代,采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固态存贮及坠毁幸存性等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免维护性,记录信号达上百个。技术上达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国际水平。

2 现行国产飞参系统的结构组成

现行飞参系统(FDRS)由机载设备(包括飞参采集器、飞参记录器、传感器)和地勤地面(包括飞参外场检测处理机、飞参内场检测处理机和地面站等)组成。FDRS的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飞参采集器负责完成飞行参数的采集,将采集的结果经过处理后送往记录器进行记录。

记录器负责记录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其记录的数据经过处理后可送往地面检测设备用于事故分析等。

3 飞参系统的用途发展趋势

飞参系统最早是为了满足飞机事故调查而研制的,但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整条密切相连的应用链。

当飞参系统采集数据后,经过实时分析,存储在存储器中,经过地面站下载,通过分析数据,将分析后的数据反馈给操作者,应用于训练仿真,反馈给维护人员以便进行日常维护以及维修,管理人员以便其管理飞机日常状态,飞行数据也可以分析飞机飞行趋势以及作为法律依据。

4 国产飞参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对飞参系统的实时监控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飞参记录的数据需要在地面才可以再现。尤其在飞机失事后若想获取数据就更加困难。经过2009年法航事故和2014年马航事故,更加暴露出海上航空事故后应急定位功能缺失、传统飞参定位和打捞技术手段不足、周期长、耗资巨大等问题。所以飞参系统如何满足类似事故救援和调查的需要,已然成为当前行业内研究的重要趋势。国产飞参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可归结于以下几点:

(1)在外形上,应进一步实现体积小,容量大,重量轻等特点,存储性能上更加可靠;

(2)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来进一步提高防坠毁能力;

(3)实现采集器与记录器合二为一的数字式固态存储结构;

(4)实现数据采集、数据高速传输,与地面形成实时传输,便于对飞机在飞行中实时监控;

(5)具备卫星定位功能、无线电定位信标、延长内置电池寿命以便第一时间准确定位和搜救打捞,提高了事故救援效率,缩短了事故调查时间。

5 结语

飞参系统是航空领域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目飞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限制,但相信随着我国航空技术研发的不断进步,必将为国产飞参系统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成豪.航空仪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2]姚勃,张定善,于民.飞行参数记录器技术发展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航空机载产业及技术发展研讨会,2002.

作者简介

侯玉(1987-),女,陕西省西安市人。现为中航飞机西安飞机分公司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