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外国文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国文学范文第1篇

一、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理解西方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学生之所以难以进入西方文学的世界,主要是因为西方文学是完全不同于我们东方文学的另一种异质的文学,而东西方文学之所以不同的本质则在于文化基因的不同,也就是产生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是不同的,因此想要正确理解异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首先要强调的就是各国文化的不同,当然从大的范围来讲,主要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要想真正地认识了解外国文学作品(主要是西方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西方的文化。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外国文学课程时一定要多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会产生相应的文学作品,并且也要让学生带着那个国家的文化观念去理解他们的作品,随后可以再用我们东方人的眼光去看待作品。要让学生认识到,对西方文化传统的把握对于理解西方文学作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外国文学课堂上,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可以包括许多方面,宗教的、艺术的、哲学的,等等,让学生学会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去理解他们的文学。应该说在以往的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但关注程度还不够,所以仍需高度重视此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充分准确地介绍西方文化的内质,可以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但不宜做优劣的评价,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进行思考。比如人们常把中西方文化的文化特征分别概括为个体文化和群体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儒家思想。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抑的思想作为处事经典,这便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应以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待人接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暴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西方文化则从最初的古希腊时期就表现出了鲜明的个体文化特征,追求自由,追求个人的荣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同样是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西方文化中仿佛不存在“谦虚”这一概念。西方世界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能力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一直是一种个体文化,即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一个偏重群体关系和整体作用,提倡大家庭理论,一个偏重个体能力和英雄主义,提倡个人主义理论。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那么这两种文化孰优孰劣,无论怎样比,都是没有答案的,只能是彼此进行对话。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系列观念不同的问题,比如英雄观念,爱情观念,性观念,等等。如在讲到《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就要先讲一下西方的英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可以为自己的荣誉去战斗,可以为自己心爱的女人去战斗,如《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就是为了争得荣誉而放弃了生命长存的可能,希腊联军也是为了帮墨涅拉俄斯夺回妻子而发动了对特洛伊的战争,但这样的事情一般不会发生在中国。中国的英雄是要为道义、为正义而战的,是具有原侠精神的人,比如《眉间尺》中的“黑衣人”,中国的美女们,无论是西施、貂蝉还是杨玉环都为争战而被牺牲了,与海伦的命运大相径庭。同样我们也不宜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去理解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样的作品。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就认为某一种文化好,某一种文化不好,每种文化都各有利弊,我们的比较只是为了说明不同,表明差异。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还要关注一个问题,就是别国的文学在传入我国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异。这其中可能有翻译的原因,可能有文化过滤的原因,也可能有文化误读的原因。当然严格来讲,这也是因为文化的异质而造成的,但是此时他们已经变异完成了,教师就应该分析这种情况,要尽可能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作品的原貌,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该部文学作品会发生这些变异。这也应该是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二、外国文学课堂上如何展现西方文化

外国文学范文第2篇

自古以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民间文学先于作家文学出现。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前,民间文学的一些体裁形式,诸如神话、传说、歌谣、故事等已经出现。这些体裁类型的作品已经为作家文学的产生做好了内容、体裁、语言等方面的准备。在作家文学出现之后,民间文学又为作家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民间文学成为作家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作家的创作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李白、刘禹锡、鲁迅、郭沫若等。在外国文学中,不少作家也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或吸取其题材内容,或受其创作风格、创作方法的影响,或吸取其语言养分,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荷马、维吉尔、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莎士比亚、普希金、克雷洛夫、拉封丹、高尔基、泰戈尔等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都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荷马的两大史诗,就是盲诗人荷马根据流传在小亚细亚一带的有关歌颂特洛伊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一些神话、传说、歌谣进行整理、修订和改编而成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荷马史诗只能算是一部民间文学作品。但是,从荷马对作品形成的贡献来看,他把众多的神话、歌谣、传说进行搜集整理,最后按照一定的主题安排情节,剪裁结构,对作品的最终定型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荷马的两大史诗也可以说是一部作家文学作品。在外国文学中,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有几方面的表现:

(一)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的影响

纵观欧美各国的文学创作,不少作家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题材,创作出传世佳作。这类例子可谓不胜枚举。例如,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让•拉封丹的寓言、克雷洛夫的寓言、莎士比亚的戏剧《雅典的泰门》、高尔基的《鹰之歌》《伊则吉尔老婆子》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素材营养。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有一些民间文学的题材,历经不少作家的引用、整理、再创作,推陈出新,使民间文学的题材和作品中的人物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在西方文学中,像唐璜、浮士德这些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一经作家之手进入文学创作领域,往往会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诗剧《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杰作,从构思到创作完成,历时六十年之久。作品取材于德国16世纪的民间传说。浮士德是当时一个跑江湖的魔法师,懂得炼金术、星相术、占卜等。他死后,在德国流传许多关于他的传说。1570年开始就已经有人记载这些传说。1587年,德国出版了故事书《约翰•浮士德的一生》,叙述浮士德与魔鬼订立盟约,漫游世界,满足各种欲望,享受各种人间欢乐,最后惨死魔鬼之手的故事。浮士德的形象表现了宗教改革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的要求,深受人们欢迎。文艺复兴以来,不断有人用这一传说作为创作题材。歌德在少年时期就看过有关浮士德的木偶戏和故事书。上大学时,有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1773年开始构思,几经中断,几经提笔,创作时间长达六十年,贯穿于歌德的全部写作生涯。《浮士德》以诗剧的形式写成,共分两部。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以主人公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真理的一生。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一生探索,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进步人士思想探索的历程,也通过他的一生总结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说,民间传说中的浮士德,成就了歌德的不朽巨作《浮士德》。在欧洲文学中,唐璜也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他原本是西班牙民间传说中一个只会追逐女性的好色鬼、登徒子、纨绔子弟、浪荡儿。法国的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都以民间传说中的唐璜作为蓝本,创作出独特的艺术典型。在莫里哀的喜剧《唐璜》(又名《石宴》)中,唐璜是一个贪好色的贵族,引诱不少名门闺秀,还要诱骗救了他性命的两个农民的未婚妻。他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寡廉鲜耻,作者借这一人物反映了17世纪法国贵族的经济开始衰落和他们的道德沦丧。拜伦未完成的优秀长篇叙事诗《唐璜》同样也取材于民间传说中的唐璜的故事,被歌德誉为“一部天才无穷的作品”。长诗通过西班牙贵族青年唐璜曲折离奇的冒险故事,展示当时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和道德风尚。在诗中,唐璜已经不是一个只会追逐女性的花花公子形象,而是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积极上进、奋发有为的青年。作者赞美了纯洁的爱情和为自由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抨击统治者的专横、御用文人的无行和商业资本的猖獗,广泛评论了欧洲的社会现象。情节惊险动人,富有吸引力,充满了异国情调。唐璜与的恋情、海上漂流、与少女海甸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海盗劫掠的刀光剑影……离奇惊险,引人入胜。在艺术上也表现得多姿多彩,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在艺术形式上的影响

在外国文学中,很多作家学习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中吸取养分,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例如,在借鉴民间文学的结构形式上,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的创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代表作《十日谈》就是模仿了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框型结构创作而成的。《一千零一夜》又译作《天方夜谭》,是一部流传甚广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它以浓郁的东方情调和瑰丽的传奇色彩受到人们的喜爱,是世界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据阿拉伯原文版统计,全书共有大故事134个,每个大故事又包含若干小故事,组成一个庞大的故事群。这部民间故事集以宰相女儿山鲁佐德给国王山鲁亚尔讲故事作为发端,把大大小小不同主题、不同背景、不相关联的故事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十日谈》的开端写10个青年男女,为逃避黑死病在乡下住了十几天,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祈祷日不讲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表达了反教会、反禁欲主义的主题。很显然,《十日谈》在结构上效仿了《一千零一夜》,使用框形方式,由一个故事串联出另外一个故事,每十个故事形成一组,由一定的主题来统领。该作品开欧洲近代小说之先河,为不少作家所效仿。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乔叟也从《十日谈》的框形结构得到启发,写成了《坎特伯雷故事集》,可以说这也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一千零一夜》学习和模仿的连锁效应。在学习民间文学的创作方法上,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拉伯雷的《巨人传》就运用了民间文学中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在神话、传说、故事这一类的民间文学作品中,巨人往往就是一种自然力或超自然力的象征,幻想、想象、夸张等都是民间文学惯用的手法。高尔基就曾经指出:“在故事里,人们坐着‘飞毯’在空中飞行,穿着‘千里鞋’走路,用死水和活水向死人洗一下,就会使他复活,一夜之间会把宫殿建好。”[3]《巨人传》中讲到巨人国国王格朗古杰的儿子卡冈都亚从母亲的耳朵里出生后,每天喝一万七千多头牛的奶,穿一万七千多米布做的长袍。体形高大,体魄强健,能文能武,智慧超群。长大游学巴黎,把象征天主教信仰的巴黎圣母院的大钟,取做马铃以为笑乐。为了反击侵略,他随手拔起千年大树作兵器,放一泡马尿淹没无数敌人。作者借助巨人形象,歌颂了新兴的人文主义者反宗教禁欲主义,勇于追求知识,追求理想,追求爱情,具有乐观开朗、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在语言上的影响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首要因素。在外国文学中,不少作家在创作时,都有意识地运用民族民间的语言,例如意大利诗人但丁就提倡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创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就用到很多的意大利的俗语、俚语、谚语。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语言,为各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语言宝藏。法国的拉伯雷在《巨人传》中也大量使用了成语、谚语、格言、俚语、俏皮话、双关语等民间语汇,使其作品词汇生动丰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结语

外国文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探索

作者:吴海超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外国文学”作为师专中文系的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其重要地位自然不容忽视。结合自身的实际授课情况和直接体验,笔者认为师专外国文学的教学应该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专业特色,根据学生主体的情况来决定“讲什么”和“怎么讲”,让学生既学到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开阔其视野,帮助他们树立国际情操。

1课前调查与组织好第一堂课相结合

外国文学史课程一般是在高年级开设,在学外国文学史课程时,学生已经学过中国的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课程,所以他们相对比较熟悉中国文学,而对外国文学比较陌生。因此,与中国文学比起来,外国文学教师必须切实了解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对外国文学的认知等情况。

笔者采取的做法是第一堂课进行调查,75%的学生均坦言,平时大多接触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作品,很少接触外国文学。甚至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基本的外国文学名著都不了解,15%的学生提到会同时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但对外国的文化不太理解和认同。10%的学生对外国文学比较感兴趣。可以说,从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人名太长难以记住等原因,大多数学生觉得外国文学比较难懂,不太感兴趣,情况不容乐观。

那么,怎样去安排第一堂课,为学生扭转观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以第一节课为“契机”,帮助学生自发意识到学习外国文学能为其开启一扇接触、解读外国文学艺术的视窗,提供一条了解认识其他民族生活文化、心路历程的重要途径。学生探知欲被激发之后,再合理、科学地安排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

一般外国文学第一节课主要讲授绪论及学习方法等,而笔者的做法是,先讲授希腊的文化特征和希腊神话。比如在讲到希腊文化中的尚武精神和强烈的荣誉感时,斯巴达人将羸弱的婴儿丢下深渊,战场上的逃兵会被母亲亲手杀死等,这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特征,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原来外国文化这么有意思。在讲到希腊神话时,宙斯有七任妻子,而且还随时、随地、随性地与其他女神或者民间女子产生恋情;爱神阿弗洛狄特除了丈夫火神赫菲斯托斯外,还有战神、海神等众多情人。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刚接触这些内容时,既觉得有趣,又表示不能理解希腊神的婚姻和关系。教师着重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与疑惑点,通过分析讲解,让学生理解外国文化对情感的自由追求、对民主精神的追求等某些与中国文化不同的特质,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教师给学生开启一扇瑰丽的外国文学艺术之窗,学生将自发去发现条条通往“罗马”的道路。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笔者再倒回来讲绪论,介绍外国文学发展史的基本概况和相关的学习方法,并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

2纵向深入与横向扩展相结合

外国文学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外,还应注重在纵向深入上加强力度,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看法。在解读思路上,教师不把自己的理解和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多作思路上的引导,在多角度解读的基础上,获得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自我见解和最佳诠释。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在为父亲复仇的责任明确以后,无论是为父报仇还是改革社会,他都必须尽快行动。但是,哈姆雷特却犹豫不决,一再拖延。哈姆雷特为什么犹豫延宕呢?教师不应急于把答案交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结合环境背景、人物特性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学生根据哈姆雷特的台词“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分析,哈姆雷特认识到他的责任不单是为父复仇,还要“重整乾坤”,他不知道“怎么做”,也担心自己做不好,所以犹豫不决。有的学生从“生存还是毁灭”这句台词分析哈姆雷特属于优柔寡断、敏感的性格特点,没有果断的行动力量。学生言之有理的分析,教师给予肯定。学生不够成熟的结论,教师要进行质疑并引导,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强调“横向拓展”,即教师应注重从文化、哲学、宗教、社会心理及科学等方面来探讨外国文学史的流变,并从音乐、美术、民俗等方面去拓宽学生的视野。

笔者在讲第一堂课时,已经让学生领略到异域文化的魅力,再回头讲授“绪论”部分。外国文学包括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在给学生阐释西方文学的人文观念和文学母题时,使其对整个西方文学的人文景观有了贯穿始终的清晰脉络。而东方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伦理化和等级化,强调载道教化、惩恶扬善的文学观念。泰戈尔说:“西方艺术或许相信人的灵魂,但是它并不真正相信宇宙万物有一个灵魂。而东方艺术信仰这一点……于是在东方,我们不必追求细节,不必看重细节,因为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普遍的灵魂。①通过东、西方文化艺术的比照,找出文学与之相关的联系,揭示了世界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基本走向,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东、西方文学和社会文化。

威尔逊说:“文学是人格和社会的表现。”②所以,在兼顾了文学史和作品理解的同时,还应结合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等多方面开展多层面的研究,使之成为外国文学课程的组成部分,立体地构建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习框架。

3课堂反馈与及时调整相结合

学生的学习反映是动态的,我们不能以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应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来调整“讲什么”和“怎样讲”。笔者采取的做法是课间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内容可以是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接受情况、对作家作品的阅读情况。只有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动态反映采纳最恰当的方式。另外,在每个期末,笔者都会让学生反馈他们学习的收获和存在哪些不足,以及有哪些建议等。

不同班级由于基础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上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比如讲授《伪君子》时,活跃的班级可以布置他们表演答尔丢夫的伪善,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比较内敛的班级,教师可以大方地将答尔丢夫的伪善表演给学生看,并鼓励学生敢于在讲台上展示他们的肢体语言,让他们真正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

教师应该“讲什么”、“怎么讲”和学生的“学什么”、“怎么学”应该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必须在教学中采纳学生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建议进行教学。比如学生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电影、网络等帮助他们感受和了解外国文学。有的学生建议,除了教师讲授,还应该授之以“渔”,他们已经逐渐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学生还提到他们在阅读能力上还有待提高等。

当然,学生的某些建议未必是科学的、准确的,教师通过分析辨别,抓住最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来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只有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反馈进行教学,才能将教师“要讲什么”和学生“能学什么”很好地结合,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外国文学课程学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4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承和精神体验相结合

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而师范院校的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体现文学课、文学知识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体现师范教育的特征,两者不可偏废。

师范性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量让学生讨论交流并试讲某部分内容,增强主体意识并提高表达能力等。时机成熟时,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能够锻炼学生的胆识和思辨能力。(2)教师在学期初列出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让学生阅读,并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论题让学生准备具有针对性的发言。(3)表演、改编有关外国文学名著。允许学生发挥主体想象进行现代性阐释,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4)结合教学内容和师范教学性质,通过写读书笔记、制作小课件、撰写小论文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可以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比如外国文学史读书会、专题讲座、影视观摩与讨论、参观访问等活动。提早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外国文学范文第4篇

一、提高认识,夯实功底

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都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虽然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内容仅占1/5的份量, 但它同样担负文学教育的任务,不能因为篇目少,考试份量少,就忽视它。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以教学热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执教初中语文的教师,大多已从高校毕业多年,工作量又相当大,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外国文学知识的积累,无法跟随时代的发展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无法适应现今新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学无止境”,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善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尽可能地拓展视野,加强外国文学理论的学习,夯实外国文学方面的功底,深入了解外国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以及影响外国文学的几种主要哲学思潮和美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够融会贯通、得心应手。

二、知人论世,读懂课文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通常我们将之运用在古诗文阅读上,其实,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外国文学的阅读上。

语文教材上,虽然在注释中有少量的文字介绍作家,但都非常简单,至于时代背景的交代就更少之又少。所以,教师在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前,要适当引导学生了解作家作品,尽可能多补充介绍作者的情况,多提供作品的背景资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有利于深刻分析课文,让学生更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阐述的观点主题和体现的思想感情。

比如,七年级下册的《丑小鸭》的作者安徒生,是学生熟知的童话作家,但很少有学生知道他的一生境遇坎坷。他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最初想做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又想当一名歌剧演员,但都没有实现。他开始从事创作,但因出身贫贱而不断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排挤。但是他毫不气馁,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童话大师。正是由于这种深切的生活体验,他塑造的丑小鸭形象才生动感人。只有联系作家的生平,学生才能体会这篇带有作者童年缩影的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以及童话的现实意义,并从中受到激励。

三、创设情境,对话文本

利用多种条件,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入文、入境、入神、入化”。教师采用听录音、播放多媒体课件、开展联想与想象、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目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学生就会进入文中描绘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感染。

比如,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教学中教师用音乐、图片营造悲壮的氛围,以启发引导为主,步步深入。在理解课文语言时,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深刻意义,把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场景等,再要求学生通过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把对课文的理解表述出来。其中的关键之处,以指导诵读的方式,或调整语速、或变换语气、或调节轻重,引领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品味,在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明确“悲剧”与“伟大”的含义,最后再假设情境,为斯科特一行撰写墓志铭,在情境的渲染烘托下,学生进入了悲壮的场面中经受思想与感情的洗礼。

四、鼓励质疑,创新学习

“质疑”是对所学知识的思辨能力,培养的是一种严谨的学风教学中要鼓励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建立宽松的民主氛围,要让学生不迷信权威、教师、课本,正确理解批判与创新的含义,消除他们的畏难思想。

外国文学范文第5篇

学习外国文学心得体会

作为小教综文学子,不仅要对中国的古典、近现代文学、诗歌有所了解,还要对外国文学也有所涉猎。不敢说这就能够学贯中西,却也觉得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养成全面的文学观和世界观,从而为教学生涯奠基。

这个学期,我们终于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到了外国文学。之前对外国文学并不怎么感兴趣,接触的也不多,除了以前课本上遇到的名片段之外,只读过屈指可数的几本外国名著。而且由于不了解,不熟悉,即使看了,也没有进一步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外国文学课的学习,我对外国文学有了学习兴趣。同为古代文化的灿烂源头,我想去多方面深层次的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史,然后把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做比较,从它们的异同中去更深刻的了解人类文学及文化的发展规律,了解在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思想是怎样慢慢向今天走来。

外国文学的范围比较广阔,自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到近现代的文学,内容相当的丰富和饱满。而《外国文学史》用比较清晰的脉络和简洁的语言将外国文学的整体框架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外国文学作品大多语言相当晦涩、情节不够动人,再加上作品的文化、社会背景与我中国有异、作家的文学观等客观因素导致读者阅读兴趣不高。而老师的解读,让我们能更深刻的体会到那一时期的文学现象,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有更深的体会和触动。如学《堂吉诃德》的时候,老师播放的短片让我们看到一个滑稽的骑士形象,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刻画的成功。

文学能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弊端,换句话说,文学世界是社会的客观的表现,有些作品揭示的问题也比较现实客观。因此文学对于我们来说就不只是一种学习的手段,同时也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是教育培养事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尽管这些人物看起来很陌生,但学习的相关作品让我们能思考更多,这对于以后从事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外国文学范文第6篇

(一)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当下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受到青年人的追捧。对于这种现象,大家褒贬不一,有人将之视为不规范语言,觉得是对汉语的不尊重,担心会误导大众,一些中小学校还明令禁止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但是,“你用,或者不用,网络流行语就在那里,只增不减”。存在即合理,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时代变了,人们的词汇也会随之适当更新。网络在现代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流行语在很多大学校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大学生不仅自己喜欢使用这些语言,也希望老师们与时俱进。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则新闻就证实了这点儿。据成都晚报讯,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的一位老师用咆哮体和淘宝体给学生布置作业,出现了诸如“列出标题和主要观点哦亲!!!!”“每个教新闻评论的老师都是折翼的天使!!!严格而脆弱的王老师你们伤不起!!!伤不起!!!”之类的语句,令学生耳目一新。有网友强烈呼吁:“21世纪的潮人老师再多也不嫌多,一个也不能少啊!”

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新潮的网络流行语,会增加他们的亲和力,大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会心一笑之余提高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无独有偶,在上述那则新闻出来之前,笔者就曾尝试着将网络流行语应用到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来。比如,在介绍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主要内容时,说堂吉诃德是个骑士小说控。提及堂吉诃德身穿破盔甲、头戴破头盔的装束,笔者用到了“雷人”这个词,还说他犯了时代错误,“OUT”了。讲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弗罗洛在窗外看到艾丝美拉达和法比约会的情景,顺口冒出了“他对法比是羡慕嫉妒恨”这样的句子。此外,笔者还说道“最后,卡西莫多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他将副主教从巴黎圣母院塔楼上推下去了,真是太给力了。”近年来,诸多网络流行语风靡一时,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流行语网站liuxingyu.info/,这里可谓是网络流行语大全。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程度由此可窥一斑。网络流行语体现出普通民众的智慧,不少词语都闪耀着灵性的火花,简单的一个词就能表达无尽的含义。在讲授外国文学时适当地使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远古的文学经典便被赋予了些许现代文化内涵。

(二)引用热门影片中的台词。看电影是当下大学生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网上有不少网站免费提供片源,同学们不必花钱去电影院,在网上便可欣赏到最新最流行的片子,看完之后往往会对其中的一些经典台词津津乐道。老师们在讲授外国文学时,如果能吐出热门影片中的几句台词,同学们会有找到知音的感觉的。由姜文执导并主演的新片《让子弹飞》在2010年表现不俗,片中的一些台词甚为出彩,也别具一番韵味,比如“你带着老婆,出了城,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笔者在介绍荷马的《奥德修纪》时就有意借用了这句台词,说“住在奥德修斯宫殿里的那些求婚者,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就被奥德修斯射死了。”同学们立时捧腹。荷马当然不会在书里描写求婚者吃火锅,那个时代希腊人想必是不吃火锅的,但老师这样幽默一下,既介绍了作品,又发挥了现代娱乐精神,无伤大雅,有何不可?《非诚勿扰》也是一部风靡一时的电影,冯小刚导演还拍摄了《非诚勿扰2》,两部片子中的台词也是深得人心。比如,笑笑(舒淇饰)愿意做秦奋(葛优饰)的女友,条件是秦奋要容忍她心里有别人。秦奋沉吟之后说:“那你能允许我心在你这儿,身体有时候开小差吗?”笔者在介绍“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时,这句话被派上了用场。彼特拉克爱慕美丽的劳拉———一名骑士的妻子,用诗抒发他对劳拉真挚热切的爱恋之情。

劳拉染病逝世后,诗人极度哀伤,又在诗中追忆往事,表达伤逝情怀。但在劳拉去世之前,彼特拉克就和另一个情人生有两个私生子。听到这里,同学们对彼特拉克是嗤之以鼻。笔者笑道:“你们怎么不允许诗人心在劳拉这儿,身体有时候开开小差呢?”同学们一片莞尔。课堂气氛登时便活跃起来了。除了网络流行语和流行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教师在外国文学课上还可以融入武侠元素和歌曲元素,这也是广大学子所喜欢的流行文化。比如,笔者在讲《堂吉诃德》时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堂吉诃德》可以换成金庸一部武侠小说的名字,你们能想出来是哪一部吗?”大家立马兴奋起来,纷纷抢着发言,有人说是《笑傲江湖》,也有人提到了别的,但等笔者一将《侠客行》亮出来,他们大都觉得这个更为贴切。流行歌曲的歌词要是应用得当,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气氛。例如,笔者在介绍拜伦生平时,提到了他跟众位女子的感情纠葛及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戏谑似的将一首歌的歌词用到了诗人身上,“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为何每个妹妹都那麽憔悴?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啊为何每个妹妹都嫁给眼泪?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啊我的哥哥你心头爱的是谁?”讲《巴黎圣母院》时送给了副主教弗罗洛一首《有一种爱叫放手》,送给艾丝美拉达的则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外国文学讲授的都是世界经典之作,将中国的流行文化元素融入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会打通雅和俗的界限,作品中的一些经典人物就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似乎可以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边,使大家感觉亲切,对作家作品、人物形象等也许就不再有疏离感和拒斥感。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比如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等,但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还对老师提出了一些额外要求,能够跟上潮流的老师更能博得学生的喜欢,虽然能否将流行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并不能作为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但是,适当地使用一些新潮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经笔者实践验证,这是毫无疑问的。

二、运用多媒体创建立体化教案

在我们这个高度信息化的视觉传播时代,读图胜于读文,读屏多于读书,图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正在改变着我们关于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看法,也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技术进入大学校园以前,老师们上外国文学课都是靠一张嘴去说,一支粉笔去写,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被多媒体教学取而代之。从信息论角度来讲,多媒体的应用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感知及记忆的效率。“有关科学实验证明,人类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及记忆保持能力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人类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来自嗅觉,2%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感知记忆的规律是具体形象感知的东西较抽象感知的东西更容易被识记,且保持长久,综合性刺激可以产生最佳的效果。”[1]多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将文本和图像、声音等视觉、听觉要素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感官进行综合刺激,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捕捉、理解、记忆能力,从而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除此之外,教师们在上课之前已准备好了电子教案,等于提前就设计好了板书内容,上课时无需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只需轻轻一点课件,一切便一目了然,这大大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扩大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学习要求。

外国文学范文第7篇

    自1895年电影诞生以后短短一百年左右时间里,如狂飙之风般改变着人类的阅读方式感知方式。随着新的科技手段的推波助澜,影视大有超越文学、艺术等门类成为霸主之势。为什么我们会喜欢看电影?为什么会对银幕上的一幕幕活剧激动不已?这个看似简单而可笑的问题也是很多电影人与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从人的视觉原理上看,人的眼球对活动图像的感知较文字语言更具优势,因而从生理上人更倾向于活动的图像而不是静止的文字。作为“传媒符号”的影视也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享受、放松和娱乐,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相反,具体到外国文学领域,经典名着的命运就江河日下。影视的强烈冲击,加上我国由生产型向消费性、享受型社会的转化,大学生群体思想躁动,世俗化、功利化、实用化等随着滚滚商品大潮汹涌泛起。外国文学名着丰富的内在世界被沸腾躁动的世界和影视狂欢遮蔽,神圣的文学被除魅,通俗读物、休闲娱乐读物、图文本等文化快餐代替了经典文本,许多经典名着被冷落。一些学者通过这方面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喜欢翻阅文化快餐、休闲类读物,在网上看娱乐视频。当前,大学生不读名着已经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名着的命运从侧面反映出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发小环境和学生内环境的变化,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2外国文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名着影视和经典文本关系

    2.1大量可资利用的名着影视资源

    影视在叙事、人物形象、视听等方面存在重合因素,文学中的大量空白也为影视改编提供了可能。由外国文学经典文本或作家生平改编影视作品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如由卡夫卡和左拉生平改编的电影《卡夫卡》、《左拉传》,法国人自己拍摄的巴尔扎克的生平传奇《巴尔扎克》等;根据文学名着《伊里亚特》改编的电影《特洛伊》,根据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俄狄浦斯》,根据中世纪《亚瑟王传奇》改编的《亚瑟王》,由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改编的同名电影,由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同名电影,由歌德诗体巨着《浮士德》改编的电影,由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电影,由奥斯丁小说改编的电影《傲慢与偏见》,由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改编的同名电影,由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改编电影,由小仲马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茶花女》,由勃朗特姐妹的小说改编的《简?爱》、《呼啸山庄》,由司汤达小说改编的《红与黑》,由莫泊桑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项链》,由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改编的同名电影,普鲁斯特同名小说改编的《追忆逝水年华》,由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由肖洛霍夫作品改编的电影《静静的顿河》,由卡夫卡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乡村医生》、《变形记》,由乔伊斯的《死者》改编的电影,由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贝克特作品改编的《等待戈多》等等,可以说,由外国文学名着改编的电影几乎覆盖了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任务中代表性作家作品,是一笔巨大的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财富。名着影视融合了文学与电影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门类彼此的优长之势,既有“读”的优长,又有“看”的优长,可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听觉。

    2.2名着影视和经典文本的优势与局限探讨

    外国文学改编的名着影视和文学文本像双胞胎姐妹,虽然在相貌上有着极强的相似性,但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影视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以经典文本为依托,通过光影、色彩、音响、声音交汇的生动逼真的动感时空直观地诉诸人的视听,展现外国文学经典文本中所描绘的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给人极大的视听享受。外国文学教学中一些文化背景、特定时空等通过影视要比口头讲授更容易接受,“影视文化的心理亲和力和传统的强制性灌输相比,更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①学生的接受路径是由影像到文本,②先接触名着影视,之后才回头看作品的,名着影视起到了普及文学名着的作用,这对我们的教学也不无启发。名着影视和经典文本相比也存在不同,改编毕竟是再创造,是另一种艺术创作,“原着加我”、“我”加原着、原着淡去,突出自主意识等改编观念,③使名着影视的情况和经典文本相比变得复杂,改编或围绕原着小范围作改动,或利用原着表达编导的新意图,或只从取原着的一个点生发成一个全新的故事;或参照原着但很多地方进行大删大改,如黑泽明的《白痴》是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说改编,《乱》取材于莎土比亚的戏剧《李尔王》,但都与原作大相径庭。那些忠实于原着的改编,有些也会在基本情节上随着改编的需要作一定改动和调整。此外,因影片时长的限制,在情节、线索、语言、镜头上的信息量需要尽量简明,必须限制信息量的提供,因而文本中大量抒情、心理活动、超现实、抽象、议论性、缺少可视性的段落和文字甚至诸多细节描写,在改编过程中都被删去,因而显得单一扁平,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关于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因私情被妻子斥责时的窘境中的神态的描绘,其中许多描写都不具备视觉造型性,只有最后一句“不由自主地突然浮出了他那素常的,善良的,因而痴愚的微笑”能够被表现在银幕上,其他都被舍弃。另外,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只要带上耳朵和眼睛就行了,其主体意识和身心在欣赏电影时都被“感觉剥夺”,美国学者宾克莱曾使用过一个概念叫“委身”。名着影视在教学中有其优势所在,但名着影视只是了解原着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它和原着之间不能划等号,也不能代替经典文本的阅读。我们在以之作为教学片时,要慎重对待,首先要根据其改编风格进行筛选,尽量选取那些较忠实于原着、改编的比较好的影视资料运用于教学,对原着作全新改编的也可选取少量作为片例,因势利导,同样能收到预期效果。英伽登和伊瑟尔等理论家指出,文学作品存在大量空白,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在可能的范围内去再创造。经典文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可以有多线索、复杂情节、细密的描述;文本通过间接方式生成艺术形象,即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经典文本展示给我们更大历史和生活空间,古今中外各式人生百态、社会风情、形形人物,使我们能透视复杂多变的人性,了解人隐在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方式。阅读能滋养人的身心和灵魂,阅读可以让人成熟、成长,我们可在名着的海洋中一千次一万次地成长,获得丰厚的人生经验和积淀。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社会那种悠闲的阅读方式遭遇到读图挑战,外国文学名着中那些大部头尤其是鸿篇巨作如《追忆逝水年华》、《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等被束之高阁,情节淡化没有情节的作品少人问津,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意识流小说等作品更是曲高寡合。

    2.3针对不同专业,教学中名着影视和经典文本各有侧重

    适应读图时代的趋势,因势利导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利用名着影视也不失为良策。外国文学教学中要面临“本土经验”和文化隔膜,教师在讲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宗教环境时如果运用电影片段作为辅助,有助于学生的接受和打破隔膜,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原着情节内容、风格、历史背景、人物等,还能使学生进入教学的规定情景,跟上老师讲解的节奏。但名着影视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生有所侧重,首先,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要坚持以经典文本为主,以名着电影为辅助的原则。经典文本阅读是教学最基础的环节,没有文本阅读的支撑,学生根本无法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体悟,那么对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更是摸不着头脑,听课味同嚼蜡,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因此,任课教师要提前给学生列出一份必读书目,鉴于学生学情不同于以往,书目中经典作品的数量可以在五十部上下,按照教学节奏让学生提前阅读。为有效督促学生阅读,每次课前抽出五到十分钟,由一到两位同学谈读书心得;或采用让同学们记读书笔记的方式,不定期检查;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经典文本精彩片段欣赏,让学生作声情并茂的朗读,直接感受经典文本的艺术魅力;另外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名着电影作为辅助手段,因为课时的限制,有些改编的比较好的名着影视可以用两个小时给学生在课堂上放映,也可以展示其中一些片段,尤其是那些精彩的或有悬念的片段,一方面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在课下主动找原着阅读,另一方面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打通隔膜,使名着电影在教学中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对于其他专业如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和播音与主持专业,外国文学是非专业课程,开设一学期共51个学时;我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招收的学生是艺术类二本生源,学生整体素质和汉本的学生存在差距,因而在教学中立足文学史、文化背景、作家作品时更多地运用一些名着影视作配合,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也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一些名着影视和原着有较好的了解,对文学和影视各自的艺术特性及改编有一定掌握。在课堂上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多看一些改编得比较好的,或基本忠实于原着的电影如《高老头》、《简?爱》、《呼啸山庄》、《红与黑》、《德伯家的苔丝》等电影或里面的一些精彩片段,比如《红与黑》中于连在法庭上对封建贵族一针见血的批判和控诉,极具感染力,电影中简?爱在花园中与罗切斯特精彩的对白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片段和老师的讲述能了解原着的大致内容、风格、人物等。对那些侧重表现编导主观意图、对原着改动较多的影片,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拿它和原着作进行异同比照,从中提出问题,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外国文学范文第8篇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价值可以通过对故事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组成部分与其整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过程得以发现。诸如外国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故事性的处理以及人物的行为的描写与人物行为的动机,即这些人物为何这样做,主宰这些人物行为的动机为何,以及作者眼中的世界观与世界观的表述,进而得到故事中人物的价值和故事推而广之的价值。

(一)从文风中发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价值每一位外国文学家都有其特有的迥异于其他文学家的文风,从文学理论的角度而言,文风其实就是构成文学的各要素之间的细微差异,这些细微差异最终形成了外国文学家之间的各自不同的文风。不同的外国文学家会以不同的文风表述其源于内心深处的感知经验与情感的宣泄,文风孕育在作者行文的修辞、语法以及图形图像之中。外国文学中同样重视修辞的运用,而且外国文学作品由于其词义的广泛性,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地将作品主题价值的外延意义向读者传递出来。外国文学作品不仅以其内涵与读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而且其外延同样可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一点与荣格的本我的意义以及心灵之间的关系理论不谋而合。外国文学在其作品之中所运用的全景技术更加突出,通过强调与事件关联的某些要素以达到强化与渲染的效果,与长篇大论的叙述及解释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样的全景技法所表现的意象更易捕获读者的注意力,也更加节省笔墨,同时,更加具象与生动。在外国文学作品之中,通常会同时使用多条线索对主题价值进行衬托,作者通过在行文之中的时间感一步步逼近,将读者带入作品深处,与此同时,通过在行文中的空间感一点点地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拉近,直到读者走入作者的内心,通过行文的抽象达到移情的效果,进而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象化的包括意识、思维、想象、心理、生理在内的一切可资调动的“读者资源”共同涌向一个作者的终极目标———主题价值。也正因为如此,美国的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才在其诗作之中这样说:“书能将你的心带向任何一片热土,而我则从不曾离开。”外国文学作品中洋溢着的因地域而不同的文风,为读者提供一种近乎美妙的方式阅读、学习,并使读者享受作品所带心灵的按摩。作者以文风所达成的主题价值是作品的制高点,作品中的主题价值也常常会因此占据人们的心灵,这也是某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得以永恒的原因,因为这些作品的主题价值符合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二)从心灵层面发现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价值心灵层面是人类作为客体与世界进行交流与建立关联的最高阶的通道,外国文学作品在这方面的成就要远比国内的文学作品更为出色,国内新时期的较为流行的文学作品要么是以低俗悦人,要么是以玄幻骇人,少有能够自然而然地真正地与读者建立心灵沟通的优秀作品,而外国文学作品更重视作者与作品、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从主体到客体,再从客体到主体的心灵协调与象征的能力,更关注个人层面之中的心灵统合能力。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的伟大作家亨利•瑞德•哈格德在其名著《她》中即以心灵层面的映射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个“造梦空间”,以至于瑞士的伟大心理学家荣格也会经常在其作品之中对亨利•瑞德•哈格德杰出的描写加以引用。这就如同读过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与《巴黎圣母院》中足以震撼人类心灵的描写一样,透过文学的张力直达读者内心深处,并以此触及读者灵魂棱镜之中的心灵层面的主题价值的显现。再如法国伟大的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中为读者展现了一场以涅槃为开始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的生离死别正是他们崭新的爱情的开始,这场以毁灭开始的爱情对于读者心灵的撞击是不言而喻的。

二、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价值的评估与弘扬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价值是一种既可以被低估又可以被高估的价值,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主要工作并非仅仅为了主题价值,主题价值仅仅是文学作品中作者借以抒发其对于生活看法的一种表象。文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学,从另外的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认为是神学,尤其是在外国文学作品之中,那种坚不可摧的悲剧性的命运主题往往会让人真的相信冥冥之中有神的存在。外国文学作品会以探索人类的命运作为其主题价值,并且,每部作品中的主题价值都会在作品中不断地闪现出来。针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价值的评估应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参照那些足以影响作者文字的信仰与宗教因素,并加以综合考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公允、更加客观地对外国文学作品之中的主题价值予以正确的评估。比如,相传为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所作的四十八卷的《荷马史诗》中关于希腊的民族英雄式的人物阿喀琉斯的命运的描写就能够佐证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神学性质的主题价值,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形象,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同时,非常凑巧也非常不幸的是敌人的箭又偏偏射中了他的致命弱点,读到这里所有读者都会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而叹息,同时也会对这部文学作品中所弘扬的荣誉、尊严、命运的同一律感到犹如神谕般的不可抗拒。

德国伟大的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在其辉映千古的伟大作品《浮士德》中,再次将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价值的评估与弘扬提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并在其中为全世界的读者展示了那道著名的“浮士德难题”,即自然欲求与道德渴求之间孰轻孰重以及二者之间如何平衡的难题。《浮士德》中囊括了人生之中可能经历的五大悲剧:知识、爱情、政治、艺术、事业,这五大悲剧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中的悲剧命运的象征。道德渴求固然是崇高的,但是自然欲求亦是神圣的,面对这种两难境地,人类究竟要何去何从?也许正因为找不到正确答案,因此,浮士德选择了追随魔鬼继续探求,这就像从不曾休息的西西弗斯,明知道巨石必然会从山上不停地滚落下来,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没得选择。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