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英美文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美文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微环境

1引言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英美文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1],提高学生跨国的文化交往和交流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是学生学好“应用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英语教育”重要支柱,虞建华教授认为,“外国文学是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途径”[2]。但是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英美文学的课时少,英美文学的选读作品多是名篇名著,作品本身及涉及的文化背景、语言等高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微环境(微课、微博、微信)中来改革英美文学的教学,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微信及其可实现的教学功能

通过微信(WeChat)能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作为沟通工具的微信兼具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还可以同时对多个使用微信的用户发送自定义内容,也正是上述强大功能让微信运用在英语教学中成为可能[3]。智能手机携带方便,网络无处不在,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学习,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学生的学习也可在任何地点学习,突破了课堂和教室的限制,可实现课堂和课外,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微信具有以下教学功能:1)教学内容推送功能。学生个人学习进行追踪,给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从数据中获取学生学习信息的技能以及根据数据对学生进行个别引导的技能在教师的教学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2)交互功能。利用微信的聊天功能,可以设立多个微信圈,微信群是一个即时的交流平台,在群中可以发文字、视频和音频,实现良好的交流效果。微信圈创建简单,可以设立学生群,师生群,学习互助群等,微信流方便,可实现语音交流和视频交流,学生可以针对学习的疑惑随时向同学和老师求助,教师和同学也可随时进行回答,是释疑解惑的绝佳平台。

3微信在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3.1利用微信订阅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推介

英美文学课程涉及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英美文学史、经典作品选读。在大多数院校,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最多只有两学期,授课时间大致是每周2-4节,对于大多数院校来讲,英美文学的课时严重偏少;而传统的仅仅依靠课堂传授知识的方法,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对课程量的需求。笔者认为,英美文学知识的传授可以通过微信的订阅号来实现。英美文学的微信的公众平台可包括以下几个内容,“e课堂”“电子教材”和“课后练习”。“e课堂”主要作用是提前预习,提供大量有关本课程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内容,教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上传学生可以提前观看的教学视频,视频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推送必须以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以学习者兴趣为中心、以学生能力与个性最大发展为目标课程内容的设置。“电子教材”板块是对e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可以提供e课堂的电子文本,学生在没有纸质材料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复习学过的重点知识。同时近年来出版的各级规划教材都是延续以前的文学史+作品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以“文学史为中心”,忽略了文学作品,而学文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高人文修养而非掌握文学史实,“电子教材”版块可提供文学经典的教材,克服这一矛盾。“课后练习”版块,可包括知识练习题、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微信公众平台可对学生的这些练习进行追踪,教师可根据微信公众平台的提供的数据对学生的作答进行归纳,了解学生的不足,以加强课堂教学。

3.2利用微信圈来创建新的交互模式

微信群是一个即时的交流平台,在群中可以发文字、视频和音频,实现良好的交流效果。建构主义认为,交流可以实现意义的建构,交流是为了检验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或确证自我观点,获得某种认同。社会建构主义坚信,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参与者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的协商过程,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对话/交流在知识建构群体或学习共同体中最为有效。KafaiResnik(1996)强调在交流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4]。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互多囿于课堂,交互的时效性、灵活性不强,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且交互大多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较少。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可以创建以下群作为交流的平台:1)文学作品阅读交流群英美文学课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一门阅读课,需要读者的解读才能生成意义,阅读是读者的心灵与文本进行的对话,这种过程是一个思辨和创造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明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7]。2)课堂互动群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先介绍相关的文学史知识,如作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思潮,作者的生平,创造思想,然后解读其代表性作品,透过情节、人物和主题来把握作家的写作风格,总结作家作品对文学界的影响和意义。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作品本身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使得文学课变成纯粹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一考完全忘记。”[5]英美文学课程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学生,不是教(teaching),而是学(learning)。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理解、欣赏、分析文本,培养对文学的感悟力、审美判断力和鉴赏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学的价值。文学具有认知价值、审美价值、普世价值和比较价值,需要学生去涵泳、体认。设立课堂互动群,教师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上,将文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使之成为跟生活相关的文学,采用问问题的方式,按照事实性问题、阐释性问题、实用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的顺序,一步步激发引导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影视作品欣赏群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要克服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同时还要发挥想象力把语言词汇想象成场景,但电影是视觉化的,具有形象的直接性,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能让学生在短时间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基本内容,感受作品魅力,如《简爱》中,既有男女主人公对爱情坚定不渝的追求,也有对当时社会生活和时代背景的描述,如果仅通过课堂上刻板的形式讲授,很难将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展现给学生。设立影视作品欣赏群,通过观看影视作品,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激起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热情,而在群里交流对作品的看法,则有助于学生培养的思辨能力。

英美文学范文第2篇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偏重英语语言的工具性和应用性,忽视对学生的品格、德行和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的熏陶培养,导致像英美文学这类“非应用性”课程逐渐边缘化。一方面,许多高校以迎合市场需求和提高就业率为导向,增设了一系列诸如外贸英语、法律英语的实用性技能培训课程。英美文学从英语专业支柱课程变成选修课,课时从两年压缩到一年或一学期。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不少高校英美文学课因总课时数有限、学生人数多、教材内容繁琐等原因,采用的是“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以介绍英美文学史常识和名家名著为主,分析、欣赏文学作品所占比例很少,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不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英美文学作品对学生道德情操的教化和人文素质提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

英美文学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基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课程的现状,改变和革新势在必行。高校英语专业必须系统改革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适应新形式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扩展文学视野、健全人格和提高人文素质,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深刻的人文思想,成为有内涵的人才。

1完善英美文学课程体系

高校应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结构、精简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的原则优化英美文学的课程体系,使英美文学课程真正成为英语专业学生陶冶情操﹑开阔眼界﹑认识人生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

2优化和丰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内容

2.1针对教材内容繁琐、难度大、与现实脱节等问题,合理选择难度适中、富有人文内涵、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促进学生思考人生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2.2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缺乏跨文化联系的弊端,运用比较的方法,适当增添中外和英美文学作品、作家或文学思潮之间的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了解,拓宽其文化视野和思想疆域。

3改革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1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模式。老师课前给出思考题,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讨论。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和读后感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用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积极深入的分析和评论。

3.2构建以课堂和课外为一体的网状教学体系。以现行的基础课为基点,开设选修课为补充,建立流动书架、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与讨论、读书园、戏剧节等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学阅读经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通过完善网络精品课程、开设英美文学的专属公共邮箱,增添自主学习中心的英美文学音视频材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建立多元化的英美文学课程评价体系建立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书面测试与口头测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课堂讨论、实践活动、课外作业、等情况纳入学生该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范围,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引导学生注重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结语

英美文学范文第3篇

一、陌生化语言模式解析

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这个词语最早是1914年什克洛夫斯基在其纲领性的宣言《词的复活》中提出的。“陌生化”能够使人打破“自动化”的束缚,摆脱日常感受的惯常化,它会刺激人们已经麻木的神经,重新唤起人对事物、对世界的新奇感受。例如:蒙蒂科夫的诗歌《放逐?角落》其中的语言“一个人要亲手埋葬多少痛苦,绝望,无奈。隐忍的吞噬多少的无知的毒。才能坚决的长大。成熟,是伴着多少不愿碰触随时会复发的毒。毅然决然的存在这一个宇宙。”这种能够引起与作者同样心理感受,但是并不符合语法运用的语言形式就可以视同为“陌生化”语言。陌生化语言的特点包括这样几方面:

1.总体疏离陌生化语言模式的陌生化不是独立体现的,在文学作品之中,往往在与其他语言形式相对立而产生的陌生模式。尤其是在小说之中,陌生化语言所展现的语言力量与小说的整体风格产生疏离感觉,而这种疏离感觉是小说形成优势化特征的关键所在。总体疏离的特征,使得陌生化语言模式形成了现实与虚幻的完整统一,现实与虚幻是一组对立的词语,在后现代者的眼中他们已经打破对立的局面,站在“统一”的语境下。这类的文学作品,其文本中跳动的意象,语言的俏皮与幽默,意蕴的缥缈悠远却又难以隔离现实[1]。

2.陌生用度陌生化语言模式要体现出适当地“陌生化用度”,这一特点重点体现的是“度”,应该保证其运用有一定的范围,不主张通篇运用。因为,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无疑可以实现语言陌生化,增强语言表现力,令人耳目一新,并在进一步的联想想象中获得美感。但不恰当地使用,甚至滥用,则非但于增强文章美感无益,反而会极大地损坏其美感。当然,对于后现代文学作品而言,多数小说都整篇体现出陌生化的感受,与传统小说叙述模式相比更为特立独行,但是就横向对比来讲,陌生化语言的运用体现出更为明确的形式,不是一味地强调通篇地陌生化。

二、英美文学中的陌生化发展分析

1.发展过程从时间来划分,英美文学的陌生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之前。这段时期内,英美文学以现实主义文学为主,但是在文学表达方面,除了重视对人物内心刻画之外,也会对田园生活等进行陌生化语言的初步运用。当然,这段时期的陌生化语言运用以简单化的风景描绘为主,语言形式以衬托主体故事风格为主,没有形成独立化的作品形式。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这段时间是英美陌生化文学作品的形成阶段,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英美文学创作家更深刻地认识到精神世界的空虚和无助,在面对战后的混乱情况,他们再也无法树立生活信心,也无法用语言描绘美好生活和田园景色。因此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只有通过更为虚幻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内心的空虚和迷乱。因此,这个阶段的陌生化文学作品重点描述人物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外部的客观现实。它犹如多棱镜一般折射人的意识领域,使其不断形象化和立体化。它又好象是X光射线,使读者通过人物的意识屏幕去透视其瞬间的神智活动。同时,这个阶段,陌生化文学理论形成,英美意识流小说家认为:只有把内心世界混乱无序,朦胧的潜意识活动直接显示出来,才能真正揭示其内在的真实。这种创作观点,不可避免地破坏叙述的逻辑性,使叙述更为自由。第三阶段:20世纪40年代之后。这段时间是英美陌生化文学作品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形成,这段时期陌生化语言受到了广泛地认可,英美作家成功地发挥了语言文字的巨大潜力和特殊功能,大胆地运用了与之相适应的生动、鲜明的语言手段如松散无序、残缺不全、长短不一的句法结构,缺乏连贯、不合逻辑、超越语法常规的语言形式,采用时空跳跃、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视角的频繁转换等手法来反映人物意识的跳跃性和随意性[2]。

2.现实特征英美陌生化文学作品的发展虽然以跳跃的语言,极度自由化的叙述模式为主,但是其主体内容仍然是反应现实问题。首先,陌生化文学反映了心理现实。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说,可以把它看作是上一世纪传统的继承;从心理描写的手法看,则是创作上的新发展。英美陌生化文学作品擅长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方法描绘动荡的社会现实和小镇的风土人情,又能吸收包括意识流技巧在内的现代派手法,细腻地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政治与经济冲击下的大城市市民的生活迅速地作出敏感的反应。其次,英美陌生化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英美文学陌生化的特征其实表现出了对对现状的不满,而这也正是改革者的动机,也正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抱着更加美好的希望和要求。

三、英美文学中的陌生化语言特征

英美文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茶文化;文学性;交织与融入

1英美国家茶文化的流入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叶起源于中国,并在中国发展壮大,在唐宋时期中国的茶叶大量远销海外,受到西方国家的欢迎,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只有贵族才有机会享受茶叶。在当时的欧洲,尤其是在英国,中国的茶文化迅速发展普及,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那个时代的茶叶在欧洲国家是一种奢侈品,贵族和皇室都将茶叶作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茶叶受到人们的狂热的追捧。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发展,茶叶也渐渐由欧洲的上层社会走向普通民众,当时欧洲的知识分子将他们对于茶叶的喜爱表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在当时的文学界形成了一股风尚。伴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发展和欧洲的殖民扩张,茶叶被带到了美国,但是由于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人们都在一个快节奏的状态下生活,茶叶很难融入美国人的生活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人不喝茶,只是喝茶不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更愿意去和红茶等饮料。但是,英国作为一个进行过广泛的殖民扩张的国家,其文学对欧美大多数国家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对美国的文学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2茶文化的文学性在英美小说中的交织与融入

文化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文化不断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着影响。茶文化在进入欧洲社会以后,就迅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欧洲文学多以贵族的生活状态为题材,反映当时的社会。在欧洲文学中,茶文化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出现了一大批热爱茶文化的作家,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2],她是英国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她十分喜欢茶文化,几乎达到了狂热的境界,而且她不仅对茶艺、茶桌文化有着很深的见解,而且她对茶文化的文学性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在她的作品中大多是描写当时英国贵族的生活,且多以女性的婚姻为线索,向人们展示当时最真实的英国社会面貌。在她最富盛名的作品《傲慢与偏见》中,以农场主贝纳特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和英国贵族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为线索,文中有很多关于沏茶的描写,尤其是每次家里来尊贵的客人时,都是最得宠的大女儿简去沏茶,而伊丽莎白只能被安排去煮咖啡,这就明显的表明茶是当时英国社会地位的象征,也说明了茶文化对英国作者阶层的影响。这样的情节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也有着体现,作品中沏茶代表了身份和地位的高贵。在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关于茶文化的描写,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体会到茶文化对当时社会的作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茶文化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深刻的寓意,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欢迎。

3茶文化的文学性在英美文学诗歌和散文中的交织与融入

茶文化对英美文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小说中,还体现在英美诗歌和散文中。我们熟悉的法国作家安莫洛亚,在他的诗歌散文中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在他的作品《拜伦传》中,拜伦是一个对茶文化的喜爱近乎狂热的人,在他的生活中,只要有茶,其他的好酒好肉等任何东西都可以抛弃。出身贵族的拜伦是一个著名的诗人,他对艺术和美的事物有着最崇高的追求,他认为茶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任何事物在茶面前都显得平淡无奇,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不能没有茶。拜伦对茶的这种狂热的追求正是当时英国贵族社会的价值观的一种反应,说明了茶在英国人生活中有崇高的地位,人们都以茶文化为荣。另一方面文章也是通过茶来表示拜伦的与众不同,衬托他高雅的情趣和尊贵的身份。除此之外,在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文中也有大量关于茶文化描写[3]。学来的作品中写了大量英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他们悠闲自在的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休闲时刻就是品茶的时候,英国人常常在聚会中一起品茶,谈论茶文化。除了这些放映英国的诗词作品,还有很多诗人用自己的作品来咏茶,雪莱就曾经写了一首关于中国茶文化的文章,他不仅在作品中用大量的辞藻赞美中国的茶,还对茶文化中的沏茶、品茶、饮茶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描写。诗人雪莱曾经公开表示自己十分喜欢茶文化,甚至表示他对茶文化的喜爱不亚于拜伦,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参加友人的茶话会是他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他的一生都对茶文化十分钟爱。在英美散文作品中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就更多了,在英国散文《四季随笔》中,茶文化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中有大量的篇幅都是对茶文化进行议论和描写的,文章不仅仅从茶文化本身进行描写,还从当时人们对茶文化的看法及评价来体现茶文化的重要性。当时这篇散文一经出版就受到英国茶文化爱好者的强烈追捧。在散文《花园茶会》中,描写了英国人在休闲时参加各种各样的茶话会,这些茶话会都是上层社会人的娱乐方式,展现了茶文化在英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这些作品都表明茶文化与英美国家的茶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茶文化为英美文学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英美文学为茶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自从茶文化传入欧美世界就受到欧美人们的欢迎,并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交织和融入,茶文化进入欧洲人的生活中以后,欧洲人将茶文化与本民族的文化结合起来,融合各自的文化特点,对茶文化进行发展和丰富,并形成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此外茶文化对生活的影响还延伸到文学作品中,尤其是热爱茶文化的作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描写,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研读,我们可以发现茶文化是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的,并且这种文学性对英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它们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英美文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学 生态批评 英美文学 教学分析 教学模式研究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中更加注重英美教学的引导与教育。英美文学成为部分高校英语与文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更受关注,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英美文学取得教学进展的同时,也因为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出现教学重点的偏差,重点集中于翻译理论的讲解、实用外贸英语的讲授,英美文学的生态教学与欣赏品读出现明显弱化。教师在讲解时选择性较大,内容繁杂、组织混乱等,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加强生态批评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一、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现行的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英美文学史的讲解,另一方面是英美文学选读文本。英美文学史内容庞大,贯彻了几百年的文学发展历史,在高校的授课中往往从大学三年级才开始此门课程,在两年内接受,课程安排上比较紧张,就影响到教学质量。英美文学选读课本名目多,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选读文学的学习比较吃力、紧张。整体教学存在浅尝辄止的弊端。

教学方式上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述,类似于讲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低,此外教师要求学生课下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学生自我管理与约束力低,很难定期完成教师的预习任务,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采取了两种尝试,一种是采用试卷考核的形式,考核的内容设主要是英美文学的主要文学知识,对学生文学鉴赏与阅读的能力考查不突出。另一种是论文考查的形式,注重学生对英美文学的解读与鉴赏,因为没有明确统一的答案,存在考核的限制。这几方面原因的存在严重限制干扰了应美文文学的教学开展,学生对英美文学知识素养欠缺。

二、生态批判背景下英美文学教学途径探析

生态批评下的英美文学最早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处于全球环境恶化与生态危机严重的转变时期,最在由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家威廉・克鲁特提出,所谓的生态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指的是将生态批评理论应用于文学阅读、写作与教学中,是生态诗学的一种。随着环境的恶化,自然自然面临枯竭,生态批判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逐渐受到重视,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新模式。开展生态批判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态批评理论与英美文学的融合

注意挖掘英美文学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做好生态批评理论的引进,注重生态批评理论的应用价值,实现其与英美文学教学的结合,在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价值作用。针对重要作家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课后的资源搜索与自主预习,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学知识,节约课堂时间,将课堂重点放在文学作品的赏析与品读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担当起作为生态批评理论与英美文学教学之间的桥梁,进行二者之间的融合,积极关注最新的生态批评理论成果,实现教学的与时俱进。积极了解生态批评理论的最新进展,做好课堂教学跟进的准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因为视角的不同,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对文学批评理论的讲授,增强学生视角的多维性。在讲授《鲁滨逊漂流记》时除了从叙述角度、语言风格着手外,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反生态角度的主题分析。

(二)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重要作用

随着网络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在进行英美文学的生态批评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课前做好教学目标与重点的设计,做好课堂教学内容的规划,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结合生态批评的知识进行写作背景的介绍,实现教学内容的一目了然,网络的另一作用是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一些比较知名的英美文学网站,丰富学生的课内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探究力。

(三)倡导并遵循“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目前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比较推崇的是包天仁推出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先准备,再呈现,再操练,最后产出,形成一定的学习流程,实现知识的强化。在推广“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同时将生态批评教学结合起来,从生态的角度初步分析知识点,帮助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文学转化为习题的方式安排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强化,进行课下巩固。在最后的产出阶段,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态的角度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从而撰写相关的学习论文与情感记录。

三、结束语

生态批评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效的解决了英美文学传统讲授课时少、内容多的局限,注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课堂教学,真正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为英美文学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参考与改进思路。

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美文学;英语教学;对策意义

一、英美文学引入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大都较为薄弱,加上英语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如果不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引入英美文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英美文学中的文学知识相比枯燥的英语知识来说,可以较大程度在学习文学中渗透英语教学,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式学习英美文学,比如以电影形式进行展现、以演讲比赛的方式进行表达、以英语角的方式进行交流感受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出优秀的名人名作,让学生了解名著,在文学魅力中激发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可以有效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教师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引导者、传授者,其教学方式、人格魅力、思维方式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英语教学中通过英美文学的讲述,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渊博的学识魅力以及独具特色的授课风格等,都可以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心理需求,比如在讲述哈姆雷特时,教师要对故事背景、发展情节及读后感悟比较熟悉,利用里面精彩的环节来讲述有关的英语知识,如此才能增加教师的魅力,让学生以“仰望”的姿态积极跟随老师学习英语。

(三)可以有效提高英语的教学水平

英美文学中包含丰富的英语知识,这些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范围,增加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历史的理解,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后会主动去查找不懂的英语单词、去和同学交流不通顺的英语语句、会上网查找相关国家的人文地理,让英语语境下的教学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综合体,而不是冷冰冰的单词、发音、习题,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积极影响将逐渐改变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并提高对英语教学的参与度,最终形成学生自主、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目标,提高英语的教学水平。

二、英美文学引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英语较为薄弱

高职的学生大都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高中生组成,他们本来英语基础就较为薄弱,甚至对英美文学从来没接触过。况且经过了高考的失利后,对于在高职内的现状及未来的就业方向存在着迷茫和定位不足的现象,为此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更别提英美文学的学习了。加之,现在的高职生在校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较为淡薄,课程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后对于英语的复习韧劲不足,从而导致学习英语的信心不够。

(二)高职教师传统思想观念较重

高职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对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本身就不够重视,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由于自身观念和学生英语基础等诸多原因,教师教授英语的方式方法、途径都比较有局限性,教学内容枯燥单一,教学中多用英语教材的内容,以听说读写的传统方式进行英语教学,没有对英美文学进行足够的引导,教学内容不仅乏味,而且还远离当前英语语境下的国家的发展现状,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三、英美文学引入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创新授课方式,多种形式融进英美文学

当今高职课堂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师生交流、授课方式、学生之间的学习途径等方面都较为丰富。为此,教师要创新授课方式,将英美文学多方式融进英语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社会热点进行引入。比如最近国内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由此联系到美国首次登月的背景、经过、登上月球的画面是什么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的书籍、影像资料等。其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周举行一次阅读交流分享活动,每个小组将自己近期所学习的英美文学进行分享,分享过程中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包括制作PPT、视频、动画等,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打分评价,看哪个小组所推荐的英美文学作品最受同学们的欢迎或是哪个片段被分享的最精彩;再者就是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展现英美文学的魅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影、片段播放等方式改变传统课堂的枯燥,增强英美文学的直观性、娱乐性和生动性,观影后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一步研究文学作品,提高其应用能力。最后,教师要组织各类教学活动来丰富教学方式。比如以英美文学为主要内容进行英语角活动,参加专业英美文学的论坛、讲座、文艺汇演,以节目形式展现英美文学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等。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传统观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到英美文学的乐趣和魅力,并以此作为了解英美国家环境、提升英语水平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改进评价体系,多角度考核英美文学的教学效果

高职学校要改变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加强对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活动的应用程度进行考核,并在考核过程中将英美文学对于职业技能的帮助作用进行衡量。为此,在教师考核方面,高职学校要圈定在校期间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了解的英美文学篇目、数量、掌握程度、参加实践活动次数等;另外,还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的考核体系,让学生对教师在英美文学引入方面的效果、讲解方式、课堂活动的类型等进行综合评价,这也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学生考核方面,高职学校要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多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首先要考查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可以通过闭卷的方式进行;其次,要综合考核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包括撰写英文课程的对于英美文学的专业论文,在论文中加强对英美文学名著篇章的记忆与理解;再者,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加深对英美文学的理解,比如在《巴黎圣母院》这一环节中,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作,通过自身的理解进行全新创作、展现。如此,高职学校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习能力、职业技能运用等进行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查,形成学校引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科学评价体系。

(三)提高师生互动,在双向结合中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作用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传统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学生发展成才的逻辑规律,亟待向师生共同互动的方向转变。师生的科学互动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师生沟通,使得自己“知己知彼”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能力水平。首先,教师要针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包括掌握的英语知识、对英语的态度、向往的英语教学开展方式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对英美文学的兴趣点和认知方面进行思想引导。其次,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着重突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义和应用方法。一方面文学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生活的缩影,从中了解英美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逐步消除文化理解上的障碍;另一方面利用英美文学的趣味性增添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在学生心中打消师生之间的隔阂与距离,比如教师的博学多识势必会在学生之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由此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的语言表达风格、方式、语速、对英美文学的独特理解力等都能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

四结语

英美文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认知诗学 英美文学 教育策略 课堂设计

引言

英美文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锻炼的一门重要课程,英美文学教育的目标包括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体验、加深对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等多个方面。现代英美文学教育对阅读的体验有了更多的关注,从而使得学生可以从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加良好的文学体验。但是由于当前高校的英美文学教育过重,学生的阅读量比较少,因此导致文学阅读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教学形势,逐渐被边缘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很多学者都开始加强英美文学教育模式的研究,其中认知诗学理论就是当前文学理论研究中比较热门的一种。认知诗学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借助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文体学等对文学创作进行批评,从而加强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应用认知诗学理论,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学习的认知能力,是增强学生对文学认知体验的有效途径,使得传统的英美文学教育可以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上产生双重改变。

一、英美文学教育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英美文学教育与汉语文学教育是高校教育过程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各种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教材,通过对各种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学以及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英美文学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年来很多学生都觉得英美文学教育的意义不大,对英美文学教育的兴趣不大,所以当前高校英美文学教育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英美文学教育的边缘化状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学生对英美文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认为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并没有多大帮助,与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花精力和时间在与未来从事的工作领域相关学科的学习上,对英美文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教师的教育模式比较传统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过程中,依旧采用比较陈旧的方式,很多教师都是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以及作家进行介绍的方式来完成英美文学教育的。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的对象,因此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久而久之,对英美文学课程失去了兴趣。

(三)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当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关于英美文学的资料更新程度不够,因此导致英美文学教育缺乏最新的资料,而且在课程的设置方面,由于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力度不够,因此时间安排比较少,不能对英美文学课程进行深入教学。

(四)英美文学教育的社会环境不佳

从社会角度来讲,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多学生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专心于工作,对文学类课程的兴趣不高,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因此,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提升了,但是精神生活是十分匮乏的。

由此可见,加强英美文学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理论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还未受到却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认知诗学理论

认知诗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已经经过了二十年时间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第一个阶段是Tsur提出的认知诗学,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探讨了诗歌欣赏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认为诗歌阅读所使用的概念隐喻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系统是一致的,这个阶段更加关注心智的诗性特征,强调文学阅读过程中的心智活动。认知诗学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将认知诗学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进行结合的过程,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心智风格在文本特征上的体现进行探讨。认知诗学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则主要是以文学文本的阅读为研究目的,对于阅读过程中的互动性以及体验性进行了强调,从而使得阅读过程更加强调文学阅读的体验性、互动性。总体说来,认知诗学的目的是利用相关的认知理论,对文学文本进行理解的过程,是一种以文本为导向的阅读模式。认知诗学“关注文本的阅读”这一特性,与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相通的,但不同的是,前者更加关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信息认知处理,强调对阅读过程的体验,强调能够在阅读之后获得什么意义。在文学功用观方面,认知诗学与传统诗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对阅读过程中的心智过程进行聚焦,传统的诗学则注重于阅读的理性以及伦理结果。

三、认知诗学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育途径

(一)加强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应用

认知诗学为英美文学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发挥这一理论应有的功能,首先应在教育资源方面加强改进,教材固然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是在教材之外,还应该要选择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外国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体系。比如以《红色英勇勋章》这部小说为例,在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握教育的目标,即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作者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小说的主旨。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作品展示、讲解的模式,让学生首先接触到各种英美文学作品,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循着这个问题去阅读小说的内容,从而能够从小说中获得问题的答案。通过对小说中的语言特色的分析,发现作者十分善于使用黑色幽默语言,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和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能从中获得启发。在教学资源的应用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网络,使得学生能够从网络上阅读到更多优秀作品。

(二)加强教学方式的改进

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一般是利用传统的教材资源进行教学,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英美文学历史的介绍,这些历史信息的内容往往比较枯燥,而且一些比较生涩的文学术语,也会加大学生对各种作品的理解难度,当学生接触到文学作品的内容时可能早就已经失去了兴趣,对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讲出自己对于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之后的感受,加强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或者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最终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以探讨人性的弱点为话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比如某教师选择了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狄金森的《我死时听到苍蝇的嗡嗡声》、莎士比亚的《奥赛罗》,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部作品进行分析,要将作品中人物的人性弱点的表现形式、产生人性弱点的个人原因以及社会成因进行分析,进而能够从作品中的社会影射到现实社会,从而实现对现实社会的分析,同时加强自身教育。在选取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限制,可以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体裁的作品,打破国别和文体的限制,才能进行更加深刻的教育。另外,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能力知识层次纳入教学考虑的范围之内,采用主题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对英美文学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得英美文学教育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评价方式的丰富

在认知诗学理论下,更加关注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则主要是体现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掌握能力的高低,往往反映在评价过程中。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以及教师对英美文学教育的认知和重视,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之外,还应该要丰富英美文学教学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机械,一般是通过在期末的时候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让学生对某部作品进行分析来实现对学生的考核,这种考核比较片面,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热情,也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想象和感受。对此,应该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力度,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英美文学的理解能力、英美文学基础知识等纳入考核中,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在整体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公平、科学的评价,使得学生可以对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英美文学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认知诗学理论为高校英美文学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加强英美文学作品的文本研读,并且对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进,提高英美文学教育水平和质量。语

参考文献

[1]王学文.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刍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3).

[2]岳铁艳.非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可操作性――网络播客运用的尝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

[3]罗绮伦.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加强文学文本的学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4]童兆升,方英姿.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5]王永娟,石雷鹏.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的有效融合探析[J].才智,2012(12).

[6]陶震华.开放教育英语本科英美文学类课程学习现状调查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

英美文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一、对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反思

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目的不仅仅只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而且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学鉴赏、审美情趣等,同时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从目前各个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深远影响,导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英美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由于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主要包括作品分析、史料介绍、作品分析这三大板块,因而大部分教师都醉心于史料介绍、文艺理论这两大板块,进而缺乏对英美作家作品的深入探析和研究。这种忽视作品内涵、审美性与艺术性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作家作品认识不足。学生在死记硬背的教学环境下,对英美文学的好奇心、向往逐渐被消耗殆尽,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情趣也无法得到提升。

二、基于建构主义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树立“以生为本”理念

建构主义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从而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下,学生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意义的构建。在此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尽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充分掌握英美文学的知识;其次,教师应该将英美文学与实际有效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利用自身对社会现有的认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从而构成一个新的知识系统;最后,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学习工具辅助学习,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对于知识的意义构建。

(二)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良好的课堂前期准备,可以给学生思想的动员和知识的积累提供一定预热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前期准备性学习,就已经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准备性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在每次课程结束后,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是极为必要的。英美文学教学课程这一点尤其关键,由于“文学教学内容”较多,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把下节课需要讲解的知识、教学计划、教学步骤等对学生进行一一的讲解,并向学生布置合理的课前预习任务,帮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使得学生对下节课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除此之外,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可以提高他们独立学习和知识构建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扮演着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而且还扮演引导者、辅导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讲话。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教师才能对学生存在的表达不清楚或是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合理的引导、说明。在学生讲述完成以后,教师让全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针对其中的重、难点进行统一的讲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还打破了教师的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发挥出了学生作为意义建构主体的作用,这对英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建构主义,建立英美文学教育合理的考核体系

(一)合理评价体系的重要功用

教学评价是一个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行正确评价的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的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机械性,因此无法得到一个正确、全面的评价结果。故而,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考核。在建构主义下,学习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包括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应对具有挑战性的能力等。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论文撰写能力以及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评价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要想将建构主义理论合理的运用到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但同时这也给教学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网络教学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尤其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在开展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创建一个轻松活跃、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加之,由于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此教师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能力差异、素质差异等,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唯有如此,才能减轻学生心中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

(三)做好课后答疑工作,巩固知识的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建构理论一直出现在教学的不同场域与空间。建构主义提示教与学是相互结合的。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仅只是在课堂上,在课后依然需要开展教学工作。只有教师的教学延伸到课后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使教师教学呈现最大化价值。从知识体系构建上来看,由于学生还无法熟练的掌握新知识,对于知识结构的重建还有待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以后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继续进行关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应该仔细、耐心、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而由于教师的指导在课后的学生学习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争取做一个合格的英美文学教师。建构主义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这在性质上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我国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想。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之中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应该把建构主义运用到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充分发挥出“教”与“学”的最大作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进而达到英美文学的教学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英语人才的要求随之提高,而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而只有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不断推进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进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才能够培养出既适应时展趋势、又满足时展要求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淑雯,宋艾玲,王文耀.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0).

〔2〕李媛媛.建构主义理论与数学教育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

〔3〕付海辰,张小松,王照华.建构主义理论对网络成人教育教学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

〔4〕徐华.论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