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文学论文

网络文学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网络文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

当前,网络文学正处在一个转型期,从文学性、哲学性和美学性研究转向媒介和传播方式的研究过程,这不光是研究网络文学的转型,更是整个文学和当前文化的一种华丽蜕变。这种转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愈发增快。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表现形式高速发展,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和明显的。很多专家学者开始重视网络文学这一新型的形式研究。今年的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引用了“有权但不能任性”,是“有钱就任性”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一种演化,相信这一句话将获得今年中国最具人气的奖。学术界更是集中研究新媒介对当前文学的作用。虽然专家们一些看法还不够统一,但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网络文学这种新型的媒介文学将在当前的文学研究的大背景里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淘宝体等一系列的网络语言习惯将改变中国语言结构新格局。对网络文学这种转型期阶段的科学判断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网络文学本身经过二十多年的文学性、哲学性和美学性的研究,已经考虑探讨的足够全面和系统了,其发展空间有限,拓展领域不足,但是传播和新媒介研究还存在很多研究空白需要填充,研究的方面还相对丰富。第二方面的理由是,网络这一新媒介是当今社会热点,而且这种热度将产生更高温度。文学的研究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要从媒介这个新的角度去探讨,去分析。媒介这个新的研究突破口将成为文学研究新的增长极。因此网络文学的转型研究将势在必行,其研究转向将朝着传播媒介等角度发展。

二、研究角度拓展

网络文学瓜分了中国文学的新格局,其研究也是开始从新洗牌。近两年来网络文学发展低迷,甚至有向着低俗、恶搞的不良方向发展。究其缘由,二十多年的传统研究逐渐束缚了网络作品的创作。同时网络文学的媒介研究流于表面,创作者很难深入挖掘媒介这一拓展空间。所以,媒介生态学这一新的研究角度将成为网络作品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将给网络文学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新角度的拓展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结构研究。媒介的自身结构课题将是网络文学探讨的新领域,在进行自身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开展与传统文学的传播结构进行对比,寻求网络作品媒介结构存在的特征。这将成为新的研究角度之一。其次,导向研究。媒介的传播形式不同,文学作品的媒介导向是不同的。媒介形式和文学的关系研究,一方面是媒介形式对文学的导向研究,另一方面是文学对媒介形式的反作用。最后,媒介本身对文学表现的研究。网络这个新的媒介平台将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有无影响,对表达效果有无影响。

三、结语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第2篇

1.生涩诡异的时髦美学特色

传统文学衍生至今,有着一定的规律、相应的模式与语言,可谓之,文学艺术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幻象的世界,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构成这个特殊审美世界的基本材料是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有别于社会交际中人们通用的语言,是一种修饰了的高雅、精炼、规范于社会生活中通用言语的语言。当今的网络文学语言强力地冲击着传统文学语言,不为传统文学语言所束缚,只需符合诗意逻辑中的人类体验的真实即可拿来所用,极力彰显语言的表现功能,使之蕴涵作家独到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想方设法的创造新鲜诡异的时尚语言,将普通语言进行变形、扭曲,让读者从创意的生涩中感受到时代语言新奇奥秘的气息,领略创作者的“创造发明”。如用“520”表意“我爱你”;用“04551”表达“你是我唯一”用“2014”表意“爱你一生一世”。用字母的形式替代汉字表情达意的做法虽早已有之,但不及网络文学中使用得如此有创意和有蕴义,且节奏动听上口,流行速度极快,约定俗成般的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语。还有用字母“MM”“GG”“DD”谐音妹妹、哥哥、弟弟的意思等等。网络语言生涩与时尚的登场亮相招惹得语言学家大声疾呼,网络语言需要整肃,汉语文字需要抢救,面对着语言学家的权威教化,网络文学语言生涩抢眼的诡异美魅力不减,依旧是我行我素,甚至于变本加厉、推陈出新的在惊诧于网民和国人的视听,带来一轮又一轮让人不由自主人的赞叹和效仿的美感。

2.野性杂糅的粗犷美学特色

网络文学的欣赏行为是一种浏览行为,浏览意为粗略地看一遍。适合于粗略看一遍欣赏行为的网络文学作品必定是一种速食文化,或谓之简约文化。网络文学作品是速成的,常常是创作者有感即发、一蹴而就的,是在随时随地情况下的一气呵成般的产物,所以,它不可能如同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一样,进行主旨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的反复推敲,常常可能是有着某些思维混乱的、错白字不乏的,甚至于内容表达不够完整的,但网络文学的功能则显现出一种超越传统文学的感染力和“杀伤力”,其根源在于网络文学的收放自如的简约美,网络文学语言简约、轻松、幽默、欢快、高涨的外显风格会给读者以休闲般的轻松和愉悦。发展速度极快的网络文学仿佛在人们不经意间,就“千树万树梨花开”般的创作出甚多合许多甚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更有佳作不仅被网民们广为推崇,而且进入大雅之所的文学殿堂,被传统的名作家所认可,被社会主流文化所认可。在陈思和、严锋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中国最佳网络写作》一书中,即对网络文学作品从内容角度归纳为尘世篇、幻想篇、戏拟篇、私语篇、杂论篇等五大类。作为网络文学的文字,在包容量上相对于传统文学必定是简约的,因为在这些作品中,带有纪实性的心情告白、网恋故事、琐屑人生、旅游笔记、校园写真等作品占有很大比例。网上燃情、心情告白、武侠天地、失恋况味、小说杂文、散文随笔、诗词韵文、文学评论、菁菁校园、旅游笔记、留学生活、科幻世界等类别都可让读者在相对于阅读传统文学作品所用的实践要减少得多的情况下一睹为快,网络文学的点击率呈高效率便是自然的道理。从网络文学的题材和具体内容看,不在意作品的长度和深度,不把意义的深刻性作为审美追求的终极目标,它所追求的是让压力过重的现代人能够在浏览简约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得到情感上的方式和宣泄。因此,网络文学的语句构成简单,杂糅、甚至于粗犷、野性渐成趋势。

二、网络文学的流行元素

1.网络文学的屏幕话语体制流行元素

网络文学的屏幕话语体制给予了文学创作者可直抒胸臆、尽情抒怀的创作机会和创作自由,打破了传统文学精英化、专业化的话语体制,撼动了传统文学流传自今的稳定的话语表述系统,可谓是在网络媒介这个创作平台上,传统文学的表达形态被打开了一个缺口,由这个缺口掺杂进了新的话语美的元素,这种话语美的元素是民间的、即时即兴的、贴近百姓欣赏美的话语平台,撩开了文学话语体制的别样面纱———自由的尽兴的屏幕话语体制,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网络文学作者可以放飞创作的想象,自在的翱翔于文学创作的意境之中。同样,读者的阅读活动不再被阅读纸质文学作品的条件所局限,只要有一部在线的电脑和手机,随时随地都可利用屏幕阅读,还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体会随时随地的发表于网上。

2.网络文学的平民化色彩流行元素

网络文学是一个人人平等创作和阅读的广阔天地,容得下任何有兴趣或有志于文学的各类人士,不拘年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均可展示;不拘水平,老手、新手、高手与拙手均试身手。它具有普及与提高并重的特点,更倾向于普及推广;它雅俗共赏,更偏向于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它的读者群体最广泛;而人们的参与性也是其他任何报章刊物、广播电视、各色媒体无法与之比肩。当然其读者、作者群体必然是庞杂的,他们的文化水平、文学修养、思想品格及情操各不相同,甚而有可能呈天壤之别,这是毫不为怪的。我们在网上会看到一些拙劣的、幼稚可笑的、甚而是“虚妄”的作品。其实,这样的现状并不会伤及网络文学的大雅,这些作者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创作的不断品味和比较中取得进步。至于某些网上的“文痞”,会被读者逐渐冷遇,没有了阅读市场的作品,生命力自然难于保持。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平民化色彩吸引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平民化的著作群、平民化的读者群和平民化的参与,使得网络文学迅速流行起来,

3.网络文学的时尚性元素流行元素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相关的论著、论文不断涌现。周志雄的《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就是一部优秀的网络文学研究力作。该著尝试以文学史的眼光关注网络文学,对各种网络文学现象和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将网络文学研究由理论现象层面推向深入的内部审美分析层面,让这一新的文学形态有了更加明晰的定位。

《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一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现象论,主要考察了网络文学发展中独特的文学现象。下编是作家、作品论,为我们详细解读了颇有影响的部分网络作家。上下两编相得益彰,既有纵向的网络文学发展脉络的广度,又有横向的作家作品的细致剖析的深度。

通过对原创文学网站和网络文学大赛的梳理,作者认为网络文学外在的体制已逐步发展成熟。文学网站已经摆脱了发展的困境而走上了完善的盈利的商业运作流程,同时也促进了读屏时代的到来,文学网站与出版社的合作使通俗文学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网络文学大奖赛虽然影响范围广,社会评论多,但如本书这样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有条理的研究,笔者还是第一次见到。作者通过对网络小说传统的追溯,从文学发展的内部理清了网络小说的渊源,传统通俗小说、港台小说、当代精英小说等对网络小说均有影响,网络小说传承了各种传统文学资源,占据着当今通俗文学的市场,网络小说的繁荣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探究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书中揭示了网络小说与当今文化产业繁荣的关系,网络小说的娱乐化、时尚化因素使得网络小说改编电影之后容易引起连锁的轰动效应。网络让小说写作真正地多元化,网络小说面向的大众面与纯文学期刊所面向的小众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编对蔡智恒、宁肯、蔡骏、宁财神、今何在、安妮宝贝、慕容雪村等作家和《第一次亲密接触》《原谅我红尘颠倒》等作品进行了分析。在对网络文学各种现象进行细致阐释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周志雄对网络文学的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关注,面对具体作家作品,作者立足文学本位,关注网络文学的文学内涵。在感受到网络文学发展蒸蒸日上的同时,作者也没有忽略网络文学的局限性,针对网络文学鱼龙混杂、杂语共生、缺乏深度等问题,他从人文审美视角对网络文学进行了历时性的分析和阐释,紧扣媒体变迁和文学传统的历史背景,分析其产生、发展和未来的走向,以开放的眼光对网络作家、作品作出了新的阐释。

网络文学的兴起虽然只有十余年的历史,然而发展的势头十分迅猛,互联网上每年诞生数十万余部作品,可谓卷帙浩繁,单是这些作品的阅读就是一项繁重的工程,大量的网络文学研究,受西方文学理论和传统文学观念影响深,注重理论性考察和总体描述,相对而言较少做具体的材料收集、调查和分析。因网络文学快餐式作品多,其写作的价值往往淹没在某些研究者大而化之的否定之中,少有批评家为网络小说作家、作品写评论。作为专业研究者,周志雄更倾向于“追根溯源的学术清理和认真总结”。他深刻地认识到:“对优秀的网络作家、作品进行细读、分析,呈现其文学价值,使之经典化,与众多的平庸之作区分开来,是当前网络文学研究急需面对的问题。”基于这样的初衷,《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没有采用当下流行的文化研究的方式,而是回归到文学文本的阐释,从原始的文本阅读出发,从而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也展示了一个学者严谨的学术态度。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潮流,网络文学在引起轰动后,却在时尚的光环下渐显疲态,遭遇到现实的困惑与尴尬。呈现出后劲不足的态势。本文立足于上世纪末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 当今网络文学发展的最新进展的表征 ,试图从其文化和文学的现实问题等方面入手,力图揭示网络文学在当代的文学境遇,从而为探讨使其成为真正“文学”的途径和方法找到能以疗救的症结所在。

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潮流,网络文学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网络文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文学一元统治的文化语境让文学写作更富有张扬的活力;同时在客观上,网上的写作传播方式已日益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时尚。另一方面也就难免鱼龙混杂,作品良莠不齐。网络上的“文学世界”春草疯长,众声喧哗,百无禁忌。它所具有的生猛无羁,靠的是网络写作自由氛围和传播的优势 ;它的良莠杂芜,却是因其外在的历史 、社会、文化因素和本身存在的缺陷及问题使然,以致网络文学在时尚的光环下渐显疲态 ,遭遇到现实的困惑与尴尬。

一、 文化上的困境和尴尬

任何艺术的发生,总是以一定的文化作为语境的。文学从来都是隶属于文化,而网络文学正是通过奠基于网络文化的精神领域才获得 自己的根基。但在文化背景和选择上,网络文学们将传统和时尚两种不同的文化刻意放在对立的文化背景上加以渲染,而不是从整个人类文化整体的角度加以考虑。因此在突破主流话语的同时难免矫枉过正,遭遇了另一种尴尬。

这种困境首先表现在文化身份的焦虑与尴尬。不可否认,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化中一种时尚而又颇具争议性的文学形式。它借助于现代最新的传媒手段而兴起,以强势的科技背景冲击着传统的文学方式。毋庸置疑的是,网络文学也存在明显的弱点和缺失。“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其自身的开放性、全民性、共享性,造成 了话语权力扩散的最大化”。自由、平等、互动、随意性、民间审美意识等等,本是网络文学追求的标志性特质。然而在当代以消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语境下 ,网络文学在轰然崛起的商业流行话语面前频抛媚眼,显示了一种投降姿态 ,走向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矛盾状态。网络文学游离于传统之外,努力建立起 自身的话语体系,形成独有的后现代品格。同时,为迎合读者 口味,创作大多为快餐式消费为主,缺乏人文情怀,在媚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一部分网络作家在商业包装下从幕后走向前台,希望提高作品的商业价值 ,渴望跻身于主流话语。网络文学与传统媒介联手而融人消费文化的生产线 ,网络文学便显现出身份的焦虑和尴尬。

其次,虚拟和狂欢背后的文化危机造成其文化品格的缺失与困惑。网络文学的出现是都市化进程结合科技进步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大众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下,娱乐消费性成为了需要的焦点 ,文学也成了一种可被消费的商品。它审美、教化作用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趣味性和时尚性。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网络文学成了肯德基一样色香味美的快餐 ,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日趋平民和世俗。人们已经不再期望从它那里得到精神的荡涤,而只是寻求快乐和欲望的满足。目前,人们在喧闹四起的大众文化领域中所见到的更多是愈演愈烈的高技术复制、朝生暮逝的时尚变化,以及即时性的情绪宣泄或心理反应,而长时间的精神性磨练被降格到最低的限度,心灵的玩味和孤独的冥想几乎失去了存在的地盘;这无异于把艺术的精魂推向了消亡的边缘,正是对人生审美过程的衰退的一种回应,意味着人的生命感受正面对着一场很有可能失去 自我提升力量而走 向凡庸的精神历险。一切神圣、崇高的东西在网络的世界中遭受了消解和嘲弄。

因此,网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培植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样式,对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由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决定了它目前难以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学的地位。在网络文学文本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对社会重大问题、人类生存境遇等终极价值的关怀,还有一些只是纯粹宣泄作者本人生存的怨愤、迷茫与困惑,它们对畸形人生的不满与牢骚,远没有传统文学对现实的批判来的犀利。因此,就文学所应有的刚性和硬度而言,网络文学比不上传统文学。

二、文学格局的边缘地位和异端效应

在当代文学格局中,传统文学依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着强势文化地位。而相对于肇始于民间的网络文学来说其在当下的文学格局中,显然是在文学舞台的边缘努力拼争着。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写作是一种体制外的边缘写作,网络作家所运用的话语形式是非主流的民间话语形态,他们主观上只是寻找一种能够宣泄的途径去宣泄和释放 ,也就是这种纯粹的我行我素,使其长时间只能在当代文学舞台的边缘向“观众”挤眉弄眼。由于当代文学太多的“另眼观照”和“无奈的被边缘和被另类”,而导致当下的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学格局中凸现出另类、浅薄和过度商业化的异端效应。

从“另类”到“有意无意地归顺”。“另类文学”似乎是“前卫文学”的代名词,有一些 网络文学或评论者标榜网络文学为“另类文学”,过分地强调它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补充,甚至认为网络文学将成为一种主流文学。然而时至今日,网络文学已显露出两大变化:一是一批网络浮出“网”面,二是网络文学向传统文学的“归顺”与被“招安”一些网络借着网络传播的迅急猛烈之势,背靠网络,面向传统,网上买得人气,再出版印刷纸面文学,并以印数作为成功的参照,这成为当前网络文学的又一道景观,被许多网民戏称为网络文学的“归顺与招安”。当传统文学媒体向某个网络发出“招安”的表示时,某些网络所表现出来的喜悦和成就感 ,令人不能不遗憾地发现,文学的最终权威,依然归位于传统文学媒介。从“另类”到“有意无意地归顺”,网络文学呈现出现实的困惑与尴尬。

普遍的网络文学作品内涵浅薄、思想含量严重不足。网络文学创作者始终将写作视点对准个人,与社会、公共 、国家等集体保持相当的距离,他们虽然获取了个人生存经验,但那是游离于社会经验之外的。没有了社会的有力依托,其结论或其暗示的思想就没有或缺少了社会含量 ;割裂历史就会使人物变的孤单,其性格或情节的发展没有了必要的起始点,因此也就没有了历史的沧桑厚重,其作品势必缺少文学所要承担的思想意识。网络文学恰恰比较多地关注了私人话语、本能欲望以及身体、性等纯物质的东西,而少有理性、精神。他们的作品多是编织灰色的梦,令人压抑 ,个性十足,却又支离破碎,不能给人以强有力的震撼或启迪人们进行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或人生思考。许多网络笔下的人物追求的终极 目标是轻飘飘的纯物质的东西,几乎没有引人思考的“形而上”的内容,思想含量的极度不足已成为网络文学作品致命的缺陷。

网络文学活动表现出过分的商业化。今日的中国社会一切活动都被赋予了物的内涵,文学亦不例外。文学商业化、文学走向市场是一个趋势,但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依然要重视文学的艺术含量。网络文学显然在这方面失于偏颇,他们在文学市场化的道路上虽然走在了前列,但为了突出文学的市场效应他们有时不惜背离文学的创作原则。正如在网络上时而就会冒出的什么“木子美”、“流氓燕”、“二月丫头”……“她们大胆地身体写作,深刻的内心体验被强有力的商业运行包装、改写……于是一个男性窥视者的视野便覆盖了女性写作的天空与前景”。她们一方面高扬女性大旗,对男性无情抨击、大肆鞭挞,高喊男人发达的肌肉没有丝毫的美感。但在市场的巨大诱惑下,她们又渴望“能拥有一个像父亲一样可以覆盖她们的男人”,这种矛盾不能不说是网络文学创作过分屈从于市场的悲哀。还有一些网络较为熟悉市场游戏规则,他们将笔触紧紧抵住市场、抵住物欲化的现实。于是他们在作品中刻意暴露生活的阴暗面,暴露感官欲望,为读者提供各种刺激。以欲望的顶礼膜拜征服读者、征服市场,很显然这样做大大降低了文学的艺术品位,不能给读者提供以巨大的思想震撼,没有引导读者进行自我人格的磨炼以及对人类进行终极命运的思考。

三、写作形态上的困境和批评缺失的尴尬

网络文学的写作形态,显现了网络作家对传统文学现实秩序的态度:即对传统文学现实秩序的渴望进入、逃离与漠视,表达的是网络作家们对传统文学现实秩序潜在的对抗。传统文学的现实秩序、严密的体制对“话语权”的独 占,使得网络作家不堪重压,只能站在秩序之外仰慕大红大紫的同辈,渴望在文坛获得话语权是其深刻的生存焦虑。于是,他们自主选择了在网络中随心所欲地表达来对抗传统文学的现实秩序。

网络文学写作形态的这种对抗姿态,恰恰表现出对传统文学现实秩序的重视与憧憬。从虚幻的稳匿状态向现实主流靠近,网络文学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个是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两套游戏规则的间离。网络写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虚拟的空间中自由地表达、尽情享受挣脱“话语霸权”的“语言狂欢”,以自己为中心 ,快速生产,一次性消费。网络文学创作的非理性游戏规则 ,使得作家们的“创作”失去制约而显得软弱、无力。要实现网络作家在传统文学现实秩序中“落脚安家”的愿望,网络文学创作必须修改游戏规则 ,但修改的结果也就是放弃和背离网络文学的特质。这是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结构性矛盾,也是网络文学写作形态的一个困境。

另一个问题是 :文学主题的严重匮乏。通过纸媒体,从虚拟之境走人现实秩序的网络作家,不管愿不愿意,实际上已经放弃了虚拟时空的游戏规则,必须接受现实秩序的制约。然而就是在网络中获得高荣誉的作家文本,如果将其放在当代文坛上冷静分析,也会失去它们在网络上炫 目的光环,即使像安妮宝贝这样的网络顶级作家,面对王安忆、铁凝,甚至卫慧、棉棉,其文本主题的可阐释性也会显得单一,剩下的只有主题匮乏的空洞 ,无奈地湮没于传统文学创作的优秀文本之中。因此具有革命性的网络写作形态却因其文本简单而沦人尴尬境地;缺少认识价值的网络文学主题,使得网络作家在通过纸媒体进入现实秩序获得“一席之地”的可能性再次受到质疑。这是网络文学写作形态的又一困境。

置根于网络写作形态内的网络文学之双重困境 ,使网络文学良性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失去深度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最终只剩下游戏的外壳,同时与其尴尬呼应的却是创作的沸腾与评论界的沉默和冷眼观照。

文学的繁荣和兴盛是由两部分构成的:文学文本与文学评论。任何一种文学形态的繁荣和兴盛也必然是两方面共同兴盛的组合。就当前网络文学的现状而言,一方面是创作的极度热情,另一方面是评论的冷淡。任何一次文学的繁荣都必然伴随大量理论研究的成果,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健康说理、鞭辟人里的文艺批评 ,需要一批学识渊博 、学理讲究、深谙文学规律的文艺理论工作者投入其中,对其进行研究评说,规范引导。理论批评的严重滞后,是当前网络文学发展的又一瓶颈。由于批评的缺失 ,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误区和问题导致了创作与接受两个环节脱节、作者与评论者之间关系疏离以及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之间不能相互照应 ,从而使他们之间难以开展对等的对话。亦使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难以实现。

与发展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就像站在巨人旁边的婴儿,好与坏只是人们现在的评价。网络文学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创造。借用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 :只有探索着的艺术才是壮丽的艺术 ,只要还有创造的余地,就有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前程。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蓝爱国,何学威.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 出版社,2004.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网络;改编;影响

近年来,网络文学在我国蓬勃兴起,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网络文学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书写、传播,达到文学共享的一种新形式。它在创作理念上极度追求娱乐消遣和个人情感的宣泄,在创作过程上努力追求相互性、高效率和自由化,在创作内容上主要表现网民的生活,抒发个人情感,在创作形式上更注重文本的相互链接和媒体的放大效应,在创作语言上大量采用简约、灵活而又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符号,使其在整个创作主体上呈现出平民化、年轻化和非职业化特点。

一、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现状

(一)改编的原因及条件

1.网络小说改编的外部条件

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媒体文学,在传承民族文化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属性下,其所带来的产业链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如下载版权、在线阅读、制作电子书、开发游戏软件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媒体营销成为一个多形态的产业发展链条。2011年,在这个产业链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转让影视版权。从早期的《奋斗》《婚姻保卫战》《我是特种兵》,到现在热议的《裸婚时代》《美人心计》《宫》《后宫·甄嬛传》等,都斩获不凡的收视票房业绩,其所引发的关于奋斗、宫斗及家庭伦理争斗的词语逐渐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

电视剧《奋斗》的编剧石康为了更好地把剧本呈现在观众面前,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方案与导演所要求的剧本素材相契合,他同导演赵宝刚一起对剧本多次删改,剧集由最初的四十三集减到三十二集,很多情节添加了戏剧元素。例如,为了使剧本内容更加贴近社会主流,将人物的出生时间改在了1980年之后,这样改编的目的在于:首先,80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更喜欢耍性格、做事特立独行,这个设定符合各个主人公的性格;其次,剧中主人公都是独生子女,把他们放到80后出生,很符合实际情况;最后,80后青年大部分在2003年左右走出大学校门,而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正是从2003年开始的,正好契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让观众有切身体验,增加了故事的社会影响力。

2.网络小说改编的内部因素

网络文学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语言幽默前卫,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贴近生活,因此吸引了大批读者和观众。在人物脱口即出的语言中,让人们直观感受到了现在青年群体的生活观及生活方式和当今社会青年的人生价值观等。在表达直接率真、不矫情的影视剧里,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家的灵气和才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作家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网络上打下了坚实的观众基础,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极可能流行,反过来看,影视剧的红火也可以促进网络文学的发展。

(二)网络文学改编的状况

文学作品由简单的静态的文字转向丰富多彩的有声音、有画面的动态的影视作品,这是文学形态发展的必然变革。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依托于互联网存在的文学形式,除了面对网络读者以外,要想更大的发展,就要努力发掘出潜在的读者群,这就是广大观众。所以当众多影视制片人看到这一潜在的发展机遇时,便不遗余力地朝这一方向努力。他们努力寻求合适的网络剧本,进行重组改变,呈献给广大观众,以达到收视利益的目的,如《奋斗》剧组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就对原著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

1.小说人物与剧本人物的差别

在小说里,人物往往受内心的煎熬和对生活的疑惑,表现出比较痛苦的状态,作者石康通过巧妙的外在环境描写,加上清晰深刻的内心刻画,把这些抽象的心境都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可是,导演很难将这些物化成画面,受播出时间的限制,展现剧情是最重要的。例如有一场戏,陆涛和夏琳因为在夜总会发生一些争执,夏琳顿时感觉陆涛很孩子气,觉得对他很失望,不说话漠然离开,这令陆涛无比压抑和疑惑,他不明白,是自己在极度的爱面前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理智和尊严,他无比痛苦地转身离去,眼中的世界在那一刻是灰色的。这一幕本可以用些快速的拼接镜头叙述环境,暗示角色的心境,或配合音乐给陆涛的背影以特写并做些色差效果,然而导演只是简单地拍了陆涛的离去,观众很难感受到陆涛的痛苦,这也是剧情无法通过文字展现出来的遗憾。

2.演员的再创造

小说里的人物映射到电视剧中就或多或少地带上了演员的影子。观众们都喜欢米莱不喜欢夏琳,因为夏琳太自私,而米莱看起来是那么的弱小可怜;很多女生都喜欢上了向南,乃至扮演者文章,都被认为是踏实、肯干、勤快、疼老婆的新好男人代表,是现代女青年择偶的标准;很多男生喜欢华子,认为他够义气,重朋友,是个男人。这些青年演员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个性鲜明的影视人物形象,在观众脑海中定格。

二、网络文学改编的影响

(一)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经典文学作品通俗化传播

网络文学利用网络自由的特点和文学自由的精神,通过自由地写作、阅读和评论,逐渐向公众倾斜,而网络文学的影视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其高度,拓宽了文学的受众对象,把文学作品中艰涩、难懂的言语及内涵,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动态的多方位地展现在受众面前,使普通的民众也能够理解和接受。

2.有利于带动其他相关娱乐产业的发展

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学书写,以自足自我为基础,将作家的触角延伸到影视、话剧、音乐、游戏及工作等各个门类,在相互的交融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链消费点。网络文学作品成为影视剧创作的“基地”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因为网络小说首先就拥有很多潜在的读者群,他们会成为网络作品影视化的忠实观众;其次网络剧本资源充足,从之前的玄幻武侠、宫斗穿越,到现在的反映现实题材的家庭伦理剧的走红等,网络剧本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优惠质量高,这必然使其成为各大影视公司争相抢购的热手货,是使文学创作又成为人们热衷的一门职业。

3.有利于鼓励更多的文学作品涌现

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批评、交流与反馈的互动性更强。相对于传统文学出版机制而言,网络文学的写作、发表及讨论都可以在瞬时间进行,使网络阅读和观看的“”在这里得到更大的满足。此外,电视剧编剧是一种能够即刻兑现名利的创作劳动,几天内可以知道收视率,既可以满足作家的心理需要,抒发出个人情感,又能兼顾到经济利益,满足日常的物质生活,一举两得。导演赵宝刚在《奋斗》获得如此之高的掌声后,很肯定地说,如有合适的剧本,将拍《奋斗2》。很快,两年后,它的续集姊妹篇——《我的青春谁做主》在央视上映。毋庸置疑,这里的赵导演也是看到了这块领域的价值,才会不遗余力地执导下去。

(二)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缺陷

1.破坏了作品的原创性

文学改编是带着镣铐进行的舞蹈,是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的一种再革新、再创造,它应该是在充分尊重原著思想的基础上,以影视包装为手段,以技术革新为方法,来表现作品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然而近年来,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文学现象:那就是很多作品在改编的外衣下,进行偷梁换柱的操作,严重亵渎了作品的价值和作者的思想,使受众极其不满。既然是改编,由于改编者固有思想、文化方面与作者的差异,必然会使改编后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受改编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带上了改编者的影子,不利于维持作品的原汁原味。

2.追求“量”的进步,忽视了“质”的发展

依着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改编往往会使影视创作陷入一个井喷式的局面,一个作品火了,接下来的全是这个类型题材的作品。从早期《奋斗》带起来的《我的青春谁做主》关于青春励志类的作品, 到《婆婆来了》《麻辣婆媳》《当婆婆遇到妈》的家庭伦理剧,《宫锁金玉》《宫锁珠帘》《步步惊心》的穿越剧以及《美人心计》《倾世皇妃》的宫廷剧,这一系列的作品都是由于某一时期某一题材的流行而跟风创作出来的。这作品数量是达到了,可是由于盲目追求速度,作品质量方面难免会有所瑕疵,需要修改。

自2003年文学网站开始商业化运作后,网络文学像其他商品一样被推销叫卖,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今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快餐”化的生活,凡事都讲求一个“快”,因此忽略了静下心来品味生活、品读文学知识。网络文学影视化使人们更倾向于去看电视,看现成的影视作品,惬意地坐在电视机前欣赏那些活灵活现的影视作品,而不必费心思去看文本,揣摩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的方式固然是种享受,一旦习惯了,就很难愿意去改变。

三、受众对网络文学影视化的反响

网络文学影视化使得一种艺术形式转向另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使审美方式由一种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转变。华丽鲜艳的画面不是观众所想要的,越真实越具有原著气息的剧本才是他们所追求的。当文学作品里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自己的面前,这对观众来说无疑不是一种震撼和享受。只有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电影或电视剧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改编,这就离不开编剧的匠心独运、导演的情感深化和演员的真实演绎。

当然,并不是每次改编都能够成功,对那些改编的负面影响,观众也应该保持一个平常心态,不必大惊失色。这是因为,凡是改编,都必然是对原作进行“手术”,不可能还是原封不动的形象。改编者都会融入自己的艺术元素在内,原著的精神状态或故事情节都会发生改变或增减,即使是公认的改编成功的文学作品也是如此,所以对此我们不必太过在意。只要能够体现出主题的审美取向,我们就不必苛刻要求,毕竟人无完人,作品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王一川.与影视共舞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兼论京味文学第四波[J].北京社会科学,2003(01).

[2]曾耀农.商业影视文学的审美品格[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05).

[3]中国当代电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杂谈改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5]新生.二十世纪中国电影艺术流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55.

[6]吴晓明.网络文学创作述论[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7][美]L·西格尔.影视艺术改编教程[J].世界文学,1996(01).

[8]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6).

[9]路艳霞.网络文学开始自成风格另立门户[N].北京日报,2006-06-06.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媒体;属性;在线文学批评

伴随着科技、文化的演进,文学的载体经历了从口传、石质、竹质、丝质、纸质到电子的变化。在网络时代,文学批评形成了非在线批评与在线批评的存在状态。在线批评作为依托现代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文学批评现象,势必打上网络载体技术属性的烙印。网络在线批评不仅仅是传播的手段,而且是一种文学批评展现的方式。网络媒体技术属性的多媒体融合、传递的即时性、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媒介资源的丰富化,对在线批评的思维模式、艺术手段、批评内容、话语权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网络写作与网络原创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非在线网络文学批评,另一类是在线网络文学批评。在线网络文学批评指的是网络批评者在网络上直接写作,批评帖子总是首发于大大小小网络文学网站。”这两类批评的对象一致。非在线网络文学批评,主要是传统的学理性批评方式。在线批评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交互性的“在场”特征。“在线文学批评”的提出,规避了对批评对象——网络文学外延的界定,只从批评写作、发表的媒体技术方式上界定,包括即兴式的“跟帖”批评、体悟式的诗话评点、博客评论,口这种分类方式更好地为网络媒体属性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提供清晰的路径。

一、多媒体融合,构筑了在线文学批评感性化的思维模式和艺术手段

(一)网络书写的多媒体的符号

网络书写的文字符号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感性化、视觉化的图景。网络语言的创新,层出不穷,如:“斑竹”、“美眉”、“白骨精”。传统词语在网络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内涵。如:“恐龙”(丑女)、“青蛙”(丑男)。大量运用数字、标点符号等抽象的符号表达形象的意义,如:88(再见),:一)(微笑)。

在语音和文字上省略使用:酱紫(这样子)、cc(哥哥)。对事物的可爱化、陌生化表达:东东(东西)、偶(我)。英文简称的使用:DIY(自己动手制作)。图片、视频、音频、动漫的使用,强化了表意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清晰、简单。这种网络多媒体语言用形象取代了概念,以出其不意的组合秩序打破了循规蹈矩的传统语言结构,杨毅认为其“对我们现存的语言美学和语言逻辑,都表现出一种毫无顾忌的冲击和反叛,这种语言显示出更加明显的原始性和大众化。”

(二)网络媒体属性对认知方式的改变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写道:“虽然技术的效果并未在意见和观念的层次上发挥作用,但却逐渐地且不可避免的改变了‘感官作用的比例’或理解的形式。”“原始人重用所有的5种感官——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其思维方式是立体的、感性化的。但是在印刷条件下,文字符号的线性书写只强调视觉,这影响了我们的思考,使思想变成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重复的和逻辑的。它使人类的思考可以与感情分开。”嗍因为视觉文化集中于细节,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它推动了人们对事物的抽象深层的认识。与印刷媒介相反的是,电视电子媒介强调的是更多的感觉,是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扩展了人们的感觉范围、更大限度完成了人的延伸。麦克卢汉提出,电视电子媒介可能恢复印刷媒介所破坏的感官比例,实现感官的“再统合”。

网络通过潜移默化的“感官综合”,改变着认识世界的手段、思维方式及其表达路径。它使认知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视觉的理性思维,而是借助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味觉,综合运用理性和感性的思维方式。它带来了文学批评形式的诸多变化,例如即兴化、点评式等,促进了文学批评语言的更高程度口语化、情绪化和幽默化,当然更带来了批评内容的通俗化.

(三)在线批评是感性化的思维模式和艺术手段

在线批评从抽象、单一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同时有图、文、影、音的多维立体表达形式。“网络文学应当是一种超级多媒体语言艺术”(葛红兵),工具的变化根本地、内在地导致了思维模式的感性化。网络批评呈现短小化、口语化、即兴式、直觉性,结构比较松散,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这与传统纸质文学批评重逻辑、强理论的特征迥然不同。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多媒体符号进行批评,成为在线批评的特征。散宜生,早在1993年中文国际网站刚刚兴起的时候,就被评为“网文家”之一,以文学评论见长的他,在1995年7月间就曾对几个活跃在海外网络华出精妙的评点。其批评继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精髓——神韵评点式批评。注重整体神韵的评点式批评不可能是铺陈理论、讲究体系、论述繁长,寥寥几句主观意趣,展示出批评者的情趣感悟。批评者阅读网友的作品只是为了寻找一种与自己的情感意趣相交融吐纳的对象,所以批评者能够穿透作品的枝节、表面而直取作品的神韵和精髓。

再如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中,作者胡戈利用影像技术手段借用了电影《无极》中的人物、场景,套用了中央电视台《法制报道》栏目的框架,通过极富创造的想象力,虚拟了一个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情节,对《无极》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改造”。这种全新的表达形式所具有的表现力和表现效果,是纸质文学批评所不能比拟的。

二、网络传播的双向性和开放性,打破传统话语垄断,彰显批评争论本性

网络媒体的传播系统本身具有双向渠道。电子邮件、BBS、BLOG、博客等都具有充分的互动功能。受众在一定的技术授权之下可以成为信息的主体。受众可以与传播者进行远距离瞬时地沟通。

(一)打破了传统文学批评的话语垄断

“网络是一个拥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空间,其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使它得以保持平民姿态,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弱势人群开启话语权。”网络技术上的平等性,无情地解构了文学批评话语被权威占据、纸质出版的状况。“英尼斯认为,在任何社会中传播媒介都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组织的形态和人们交往方式。传播媒介是人们行使社会权力和政治权利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而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会改变社会组织原有的形态,打破某些人原有的垄断权。”

在线批评的大众化身份冲垮了长期以来文学批评只能由专家学者去写,大众缺乏批评能力的旧观念。“相对来说,网络批评更能表达批评的自由精神。传统批评的发表加之必然地伴随着‘权力审查’…我在这里是在非常广泛的意义上使用这种说法的,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审查’,而且有所谓学科体制、学术规范,标准、水平等等‘权力’运作的‘审查’。这样势必就把大部分人排除在批评的权利之外。而且,就是那些够水平、合规范的批评家的表达,也受到相当的限制和束缚,很多个人性的东西也被排除在批评之外。网络批评的运行过程当然也存在隐蔽的‘权力场’,不过相对说来,空间是开拓了许多,自由度也增加了。”

在线批评的大众化主体,既繁荣了文学批评,又能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解读网络作品,更为网络草根受众提供了表意机会。当然,这种现实也提出了批评标准重新建构的问题。

(二)回归文学批评争论本性

在线批评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跨时空、实时互动。作者、读、者、评论者之间,在即时交流即时反馈的“头脑风暴”中引发观点、碰撞见解。加之网络匿名特性,发表宽松,在线批评不管是欣赏还是批驳,直指要害,不隐讳。即时互动批评改变了传统文学批评规范化、理论化、反馈周期较长的现实,通过互动激发出人的智慧和情感魅力,使喜于阅读接受,增加创作动力。

“比如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一书的成功,作者自认为是和网友的鼓励与支持分不开的。在线批评与在整个文学创作过程中,突出了读者的意见对文学创作起着升华、导向的作用。在线批评加深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网络资源的大容量、超文本链接。导致了在线批评的去中心化和多元化

(一)数字化技术发展带来在线批评的大容量

数字化指的是在电子信号的传输方式上,用数字压缩(dita1)方式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analog)方式。数字化后不仅信息的保真性更强,传输质量更高,而且能够大幅度节约电波频率资源。这种容纳信息的能力,突破了纸质文学批评刊物的刊号、版面限制,存贮了数量众多的在线批评文本,在数量上挑战了传统权威。但同时大量的信息和信息的易得性,消解了受众对在线批评文本的尊重和珍惜。

(二)在线批评通过超文本链接的形式立体空间地组接

“超文本”(hypertext)是运用数码链接和“万维网”技术实现的非顺序访问信息、阅读文本的方法,它带来了文本的多线性、不确定性和能动选择性,使文字书写固定的所指变成“滑动的所指”,话语关联从“线”的纵向诠释走向“点线结合”的横向交织。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当代文学;背景;影响

从1997年红得发紫的网络爱情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众多新崛起的网络文学作品开始吸引了相当大一部分人的眼球,榕树下、红袖添香等文学网站创建并且成为很多读者关注的对象。

2012年11月26日,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率先公布了“网络作家富豪榜”。其中,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和天蚕土豆以3300万元、2100万元、1800万元的收入夺得前三。虽然与传统作家相比处于劣势,但如此高的收入还是令很多人咋舌。

这一切正应了痞子蔡曾经对于网络文学的那句评价:像村野玩童光着脚的奔跑。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文学的那份优雅和姿态,但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现在要谈论起当代文学,网络这一新媒体媒介已是不能规避的。

一、新媒体概念浅析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1967年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书。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次用到新媒体一词。关于新媒体的定义,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经对新媒体下过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与之类似的是把其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中国传媒大学的黄升民教授将IPTV、地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视为新媒体的三大部分。

众多专家学者教授对新媒体的概念展开论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书面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匡文波教授在《新媒体概念辨析》的论文中对新媒体的分类详细梳理出了三大类:网络类、数字广播电视类、移动类手机媒体。

二、网络类新媒体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本文借鉴了匡文波教授的分类方法,主要论述网络类新媒体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网络类新媒体主要包括:搜索引擎、各种网站(门户网站、新闻网站、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和网络社区等、网络论坛。

网络类新媒体对于当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双刃剑:既冲击了传统文学又为当代文坛注入了新元素

网络类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文学不再拘泥于纸张之上,不再简单的依赖于出版商的出版,固有的传统文学格局被打破。众多的网络、网络文学作品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庞大的作品数量、众多的和大批的粉丝拥护者,使得文学的发展不再遵循原有的套路。传统文学受到冲击不假,但更重要的是为当代文坛注入了活力和新的元素。

(二)催化剂:当代文坛“三分天下”格局形成

网络类新媒体的交互性的传播方式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文学的发展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图书出版的期刊传播,文学网站的作品上传、各大门户比如新浪、网易等的读书版块,豆瓣网站的读书评论和分享,这一切使得阅读的方式使得当代文坛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一是以出版营销为主的图书市场文学;二是以学术期刊等为主的传统文学;三是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文学。

(三)消解生成器:当代文学要素关系多极化发展

网络类新媒体的出现,文学的发展不再走着原有的路,文学惯例被打破,生产机制重新整合,观念重新调整,在技术大发展的新起点,当代文学在一次次的裂变中打破原有的内在关系的平衡,文学走向多极化的发展道路。

(四)技术的艺术化:过剩的文学

网络类媒体的出现,写作不再成为触不可及的事情。文学的门槛降低,文学作品内容五花八门。艺术的审美价值已经被大规模的机械复制所取代。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开始淡出视野。网络类新媒体的出现,以“技术的艺术性”操作替代了“艺术的技术化”生产,当代文坛,“过剩的文学”与“稀缺的文学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互为所用

网络类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格局,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使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受到挑战。即便如此,我们需要有的态度并也不是完全抛弃新媒体,“穿越”回手写、印刷的年代,而是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取其精华部分,为当代文学所用。鉴于对当代文学未来的发展考虑,以下两点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即网络类新媒体要加强创作的责任感和写作的担当感;必须处理好文学的市场化与文学性的关系。

四、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绝不亚于纸张的发明。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如果得以最大程度的优选利用,那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将是不可估量的。技术的进步应该成为文学革新的机遇,五千多年日积月累的文学传统、审美价值观念再加上网络、数字设备、移动设备等新媒体的技术前端优势,当代文学的发展必将引人瞩目。

参考文献:

[1]陶丹、张浩达《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科学出版社,2001年,前言第3页。

[2]黄升民、虢亚冰、王兰柱《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3]欧阳友权《新媒体与当代文学现场》,文艺报,2009年10月15日,第002版。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

[5]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

[6]黄升民、虢亚冰、王兰柱.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8]欧阳友权.新媒体与当代文学现场[J].文艺报.2009年10月15日002版.

[9]单小曦.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场裂变――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J].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10]张玉能、张弓.大众媒介与话语生产和文学生产[J].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网络文学论文范文第8篇

本科文学论文开题报告及格式

开题报告

题目:《浅谈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

姓名:自己名字

指导老师:老师名字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系别:中文

年级:自己年级

1课题论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的两大世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对他们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学术热点。被称为中国第1奇书的《金瓶梅》从106世纪末问世后,研究者1开始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随着小说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对《金瓶梅》的研究渐渐的由微入深,被学术界称为“金学”。并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拉丁、芬兰、俄、日、朝、越、蒙等10几多种文种。对其做出了各方面的重大研究,并称其为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1个伟大的创新。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并对其的创作时代、作者,及其所要暴露的社会矛盾和小说中所剖视扭曲的人性、悲剧性,性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并对其形成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有着10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红楼梦》是《金瓶梅》的1个重大的突破。引起了众多的人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1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红楼梦》在国外有多种的译本:英、法、日等10几种语种的译本。并且国内外众多的评论者对其版本、作者,以及其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人物性格,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浑融1体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然而,贾宝玉与西门庆作为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两位男主人公。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都对其2人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现实原型,性格内涵,性的体验,个人悲剧等都做出了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作为是《金瓶梅》的1个延续、1个发展,它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有着1定的联系,对其2人的研究在今后应趋向于2人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的诠释及分析。

(2)现实意义

《金瓶梅》作为是中国的第1奇书,自问世以后,就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世态的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来暴露社会黑暗的两大派系。而《红楼梦》在批判的继承了《金瓶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世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在“54”文学革命者做出了新的评价,鲁迅等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杰出成就后,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直到现在,《红楼梦》、《金瓶梅》仍是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好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然而,探讨两大名著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可以对两大名著中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以供后人借鉴。从而启发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创作,使今后的世情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悲剧性达到1个更高的巅峰。

2方案设计

(1)总论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红楼梦》与《金瓶梅》题材类似的角度引出中心论点。

(2)分论

全文分3个部分

第1部分:阐述西门庆的悲剧性

西门庆1个市井无赖、流氓、棍,1个精明的商人,靠着他对金钱的占有肆意的挥霍、放纵,以自我为中心来实现他对放纵,及其通过金钱获得了强大的权利,随意的鄙弃人间,在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的黑暗、腐败。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的悲剧。

第2部分:阐述贾宝玉的悲剧性

贾宝玉1块晶莹剔透的宝玉1个显耀的贵族,他的个性、他的自我、他对女孩子的尊崇迫使他与封建传统相背道。他作为荣国府的唯1继承人,他肩负着荣国府的全部希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大逆不道的不肖子。”

第3部分:论证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与贾宝玉、西门庆的悲剧性

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在贾宝玉与西门庆的行为中被肆意的践踏,新兴的与传统的极大的对立,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是无比强大的,最终,贾宝玉是失败的,西门庆是失败的,形成1个永恒的悲剧。